菩薩修忍辱之真實義

佛法之真諦佛法分兩大部分:一、解脫道,二、佛菩提道。除此二道,別無佛法。

本文摘自正法幢網

什麼是忍辱?梵語羼提Ks!a%nti,譯曰忍辱,忍受諸侮辱惱害而無恚恨也,六波羅蜜之一。{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波羅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也叫六度,就是六種到彼岸的方法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經過布施除貪,持戒而心不躁動,忍辱而能夠精進,加上修學禪定的法門,而產生禪定的功夫。

一.世間人最重的就是面子!可是佛教卻讓人忍辱,這其中的道理在哪裡呢?

世間人重面子——大丈夫可殺不可辱!

可是佛教恰恰相反,《四十二章經》中:「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佛言:忍辱多力。

沙門問佛:「什麼的人有力量,有大威德呢?」佛說:「能夠忍辱的人才能有大力,有大威德」。

《佛遺教經》說: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佛已經告訴我們了,「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要能夠忍辱,忍受屈辱、侮辱的人,才是智者,才是有大威德的人,才是有大力的人。

「可殺不可辱」的想法其實只是世間人的自欺欺人的想法罷了,試問:可殺的是你的身體,可是你的身體是剎那變異,無常不住的;可辱的是你認為的我,在佛學裡叫做末那,也叫意根,這個意根也是由第八識如來藏出生,念念變異,也不是常住法,阿羅漢就是把意根斷了以後,就能入了無餘涅槃的!那既然這個可接受侮辱的我是這樣的虛妄不實,那就何來的「我」可辱呢?既然可殺的你無常,可辱的你虛妄,那麼還有什麼氣可生呢?別人的侮辱只是仰天而唾罷了,如此忍於別人的侮辱中,不生氣,就是有大力的人,就是慈悲的人,就是寬容的人,就能做到讓世人比較敬仰的人——榮辱不驚的人!世間人做到這點太難了,主要還是不能忍,這是世間法層次上的忍辱,現代的生活壓力大,社會競爭異常激烈,如果不能忍受壓力,屈辱,如何能在世間生活呢?忍受冷暖寒熱,忍受生存的壓力,忍受上司的呵斥,忍受一切不願意忍受的事情,所以,首先要學會世間法的忍,這樣才能生存,不會天天鬧自殺。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學會放手,學會接納,不要與這些煩惱抗爭,所以能夠忍辱的人才是有大力的人,能夠成就大事, 「小不忍則亂大謀」,要象越王勾踐那樣忍辱才行,因此忍對一個人在世間真的是非常重要,即使是這樣,仍然是世間的忍,與解脫沒有關係,解脫至少是斷我見、我執。如果從佛法上講,欲行菩薩道,如果連這點惡言惡語,或者人身攻擊都不能承受的話,那還如何能行「難忍則忍,難行則行」的菩薩道呢?

但一些行善的團體,他們並沒有受戒,只是因為慈悲和行善的信念,可是他們就很能忍:本來是幫助別人,可是人家卻說:你給我的太少了!他們能接受,,真的是很難得!但是這些忍辱也只是世間法的層次,也與佛法上的解脫無關。

《六度集經》卷第五之〈四二〉有個小故事:

大致內容是這樣的:從前有一位菩薩,因為看到當時國家的社會秩序敗壞,人心污穢濁劣。難以教導度化。因此,菩薩便隱姓埋名,棲身藏影在荒郊野外的墳場中,修習種種的安忍行。

墳場那兒有出生不久的小牛;在墳場里難以取得飲食,當菩薩飢餓或口渴的時候,就常常取小牛的屎尿作為飲食,而得以繼續修行。即使衣不蔽體、露宿荒野,菩薩一點也不以為意,仍然一心參究,精進觀行、深入思惟;如此勇猛精進、不修邊幅的緣故,以致容貌顯得醜陋烏黑,凡是見到他這幅模樣的人都很嫌惡他。

人們看到菩薩醜陋烏黑的樣子,都爭先恐後的輾轉謠傳說:「那個地方有鬼。」見到他的人都鄙視他、對他吐口水辱罵他,還拿土塊、石頭砸他。菩薩遭受如此侮辱傷害,不但沒有一絲一毫的怨恨,反而以他仁慈的心,悲愍的說:「真令人為他們痛心、惋惜啊!他們少福無慧不知親近佛世尊,不曾聽聞佛經,才會無知的做出這樣的惡事啊!」於是發誓說:「我將來成就如來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一定要來度化這些人。」

釋迦菩薩往昔修學六度波羅蜜,安忍於一切法,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以求圓滿成就佛菩提道之修證,就是像這般的安忍:能於種種違逆之境而不動其心,並生大悲心憐憫,願意在將來救拔那些造惡之人!

再看下面的小故事:有段時間,有個女人每天到了傍晚,世尊在講經時,她就在眾目睽睽之下走進精舍中去,故意讓人家看到;等到人家都走完了,她最後一個才走,都不讓人家看到她離開了。等到明早人家要來聽經了,她又故意繞到後面再從精舍中走出來,讓人誤以為她是在精舍中與世尊一起過夜的。然後就在腹部綁個木盆,越綁越大,最後就當眾誣賴說那是佛跟她懷的孩子。弄到釋提桓因(玉皇大帝)看不下去了,就變只老鼠把綁著的木盆咬斷,木盆掉下來時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大家幾個月的懷疑,都是這個女人的詭計。當大家都在懷疑時,佛也不解釋,佛真的是忍辱功夫一流啊。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這就是菩薩的心態,菩薩不會對眾生起嗔,因為菩薩道就是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成就的。

二. 龍樹菩薩於《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七亦云:云何忍辱?謂由三種行相應知:一不忿怒,二不報怨,三不懷惡。

就是說忍辱可以從以下三種心行法相上看出來:

(一)遇到讓自己非常生氣的事情,大發雷霆,這當然不算是忍辱了;

(二)如果表面上忍住沒有發火,但心裡卻是心不甘,情不願,滿肚子委屈,感覺自己是天下最委屈的人,這也不是忍辱 ;

(三)雖然忍住不生氣,但心裡卻翻江倒海,想著等我有一天也要如此來對待你,產生有一天我一定要報復你,讓你不好過的想法,這也不是忍辱;

所以沒有報復的念頭,不抱怨,沒有委屈,忍的心甘情緣,這才是忍辱!

世間人大多都是任勞而不能任怨,很多人忍的都是很無可奈何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也有人忍辱是暫時的妥協,那麼一旦有機會的話,就會後發制人。

可是佛學上講的忍辱卻不是這樣的,佛學上的忍辱有生忍與法忍,生忍即對於一切眾生合理的要求能夠接受;對不合理的要求也不生氣,儘力去辦到。一般人能夠任勞但不能任怨,生忍學不來。既然修學大乘菩薩道,就應該學生忍。

1,生忍:《大智度論》:云何名為生忍?答曰:有兩種眾生來向菩薩,一者恭敬供養,二者瞋罵打害。爾時菩薩其心能忍,不愛敬養眾生,不瞋加惡眾生,是名生忍。

如果有兩種眾生來這樣對待菩薩:一種是恭敬供養,另一種是惡言惡語甚至打罵、殘害菩薩。那麼這個時候菩薩對眾生的恭敬供養既不會升起貪愛,對做惡的眾生也不會升起嗔恨,菩薩能夠這樣接受這樣兩種眾生的對待,能安忍於這樣的境界,這就是眾生忍,簡稱生忍。

忍就是接受的意思,打心眼裡接受。

生忍雖然是學不來的,但是我們要修大乘菩提道,就要向菩薩學,所以 生忍就是對眾生合理的要求能夠接受;對不合理的要求也不生氣,儘力去辦到。

2. 忍有不同的層次差別:生忍;二乘人的無生忍;大乘明心時的無生忍;無生法忍。

生忍就是前面提到的眾生忍,無生忍有二乘菩提的無生忍和大乘菩提的無生忍,無生法忍只有大乘菩提有,那麼 大乘所證的如來藏的本來無生,就是阿賴耶識的本來無生,能忍於如來藏的本來無生,就是大乘的無生忍,這個層次要比二乘的無生忍的層次高很多

《大寶積經》卷87:「云何名無生?云何當得此無生忍?佛言:無生者,非先有生後說無生,本自不生故名無生;非先有起後說無起,本來不起故名無起;非先有相後說無相,本來無相故名無相;非先有作後說無作,本自無作故名無作;非先有眾生後說於空,眾生性空故說為空;如是了知無生無滅本無所染,是名無生。云何為忍?如是忍可,一切眾生一切剎土本來不生,是名為忍。如是忍可,一切聲聞辟支佛本來不生,是名為忍。如是忍可,一切菩薩一切諸佛本來不生,是名為忍。如是忍可,一切諸法本來不生,是名為忍。」

無生法忍就是菩薩能夠接受如來藏的本來無生,現觀萬法由五蘊十八界所生,五蘊十八界又是由如來藏所生,一切法即是如來藏,如來藏即是一切法,如來藏無生故一切法無生,能安住於一切法無生的現觀智慧,能接受了,就是大乘的無生法忍。

欲修無生法忍,須先從事上修生忍。法忍即是不害怕一切深奧的法門,如實修證之後能安忍於無生之法中。已得無生忍之後,能忍受眾生的懷疑與誹謗。能忍辱者才能精進修學無生法忍。

3.很多人認為二乘人有忍辱沒有波羅蜜,但佛於《優婆塞戒經》中說道:「有波羅蜜非是忍辱」,就是指的二乘人的忍辱。那麼什麼是二乘人的無生忍呢?就是聲聞緣覺的無生忍,是我的十八界都滅掉了,就是無我,這就是二乘的無生忍。就是能忍於自我在未來世永遠都不再出生了,這就是二乘的無生忍。

為什麼二乘人的忍辱有波羅蜜而不是忍辱呢?因為二乘人是出世間法上的忍,忍的是自我虛妄,意識心虛妄,不再認意識心為常住心,我見斷了。這個忍不容易,難以為凡夫接受,所以才說是忍,可是他們能安忍於這樣的結果:我完全是虛妄的,接著對自我的執著斷除了,俱生而有的自我執著也斷除了,所以他們可以捨棄自我可以出離三界,所以他們到了彼岸了,故有波羅蜜,但是沒有忍辱。因為忍辱是要面對眾生的,而阿羅漢只是面對自我,所以阿羅漢是不修忍辱的!

三.佛於《優婆塞戒經》中如是說:「善男子!生忍因緣有五事:一者惡來不報、二者觀無常想、三者修於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斷除嗔恚。」

因此記住佛世尊教的這幾點,可以讓你能夠生起忍的法:

(一)無論善惡來的時候,我都以善法來回報他們,應做如是想,我們學菩薩行,應該是惡來不報,不但不報,而且還以善法回應對方。

惡來不報,只是一般的善人,惡來不報的時候,還要給對方講明道理,並引他進入正法。比如佛世時的一千二百阿羅漢有一半是這樣來的,有外道在公開場合罵佛:「說佛不是大士,如果遇見我,幾句話就讓他無法開口回答我」,等到佛托缽找到他時候,問他的時候,由於是在公開場合說的,他只好承認是自己說的,然後佛就用他的法破他的法,外道說佛真厲害,能用我的法把我的法破了,就問佛有什麼法,佛就開始給他們先講人天善法,接著又講二乘的解脫道的法,後來外道得法眼凈,請求佛:能否在你法中出家成為比丘,佛就說:善來比丘。結果他當下就成為阿羅漢了。

這些外道心高驕慢,可是佛心無嗔,利用惡緣成就度眾的因緣。

(二)當眾生辱罵你的時候,觀眾生的五陰虛妄無常,自己的五陰也虛妄無常,一切都在剎那變異,無常不住,如實觀察而獲得生忍。

(三)要修慈悲心:眾生輪轉三界,以悲心來看待對方,想讓他早日脫離無明之苦,不忍眾生承受無明之苦,這就是菩薩的悲。想讓對方在法上能夠受益,得安穩快樂,這就是慈。有慈有悲,對於污濁惡世的眾生就能生忍,可以勘忍眾生的惡劣。

(四)者心不放逸:心不放逸名為苦行;真苦行其實是中道行,不苦不樂,不苦是身不受苦,不樂是心不貪於五欲,常能制心一處,在佛法義理上思惟用心,能修忍辱:修於生忍、修於慈忍、修於法忍,能於深妙法安忍而不動搖,才是真正的苦行。心不放逸就可以離開身惡業、口惡業、意惡業,常為眾生作大饒益,而常行十善,累積福德資糧,必定會示現菩薩富裕之相,生活無虞匱乏而不必受人供養的可愛異熟果報。

(五)者斷除嗔恚:佛在《優婆塞戒經》里說:「若欲修忍,是人應當先破驕慢、嗔心、痴心」。

驕慢心、嗔心、痴心都是與我及我所相應的法,與菩薩的法是不相應的,因為菩薩的法是無所得法,是不在我及我所上用心的,因此只有破除這三個噁心,才會與菩薩道相應。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云何修行忍門?所謂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亦當忍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故。

破除了驕慢心,無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都能忍:試想一個有驕慢心的人,怎麼能忍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怎麼能夠成就眾生忍呢?怎麼能夠安忍於大乘菩薩道的「難行則行,難忍則忍,成就無生忍呢?更別提安忍於諸法的無生,當然更不能成就無生法忍!

四.《維摩詰經·佛國品》——忍辱是菩薩凈土。忍辱是菩提正因,能莊嚴菩提,因為修習菩薩道是要離欲的,要忍受種種苦,要逆流而上,如果不能安忍,如何能成就世間忍,出世間忍,能得出世間忍,就能成就大乘菩薩道的初地乃至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忍辱能夠莊嚴菩提。

忍可以自利利他:菩薩的道業就是在自利與利他的時候共同成就的,當菩薩能夠成就生忍也就是眾生忍的時候,對別人友好的或不友好的甚至是惡劣的言行,菩薩不會為之所動,依舊是以善法善心來回報,這必定會讓眾生見了你後會升起歡喜心,善心,他們願意與你一起共事,因為你很調柔,所以眾生見到你的時候,也都會變得很調柔,很歡喜,這樣的自利利他的道業只有菩薩才能成就啊!

法華經曰:『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此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佛說的太妙了!柔和忍辱心能夠莊嚴菩提,能夠成就菩薩的道業,遠離嗔毒,菩薩能夠安忍於人無我,法無我,最後成就佛世尊的大慈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菩薩在遇到惡緣來的時候,不但惡來不報,而且會生大悲心憐憫眾生,並願意在將來救拔那些造惡之人,這就是菩薩!我們學菩薩行,不但要做到惡來不報,遇到惡緣的時候,也要升起憐憫心,慈悲心,包容別人,因為一切惡友都是菩薩們在修學佛道過程的荘嚴助伴,正是逆增上緣:一切惡友是你的道荘嚴伴,所以遇到惡友時還得在心中感謝他。因為他,所以有機會讓你修忍辱行,也促使你更努力進修而加速你的道業的成就!如此安忍於世間善法,安忍於世間的種種苦,忍於五濁惡世的惡劣的眾生!

事實上種種的苦難也是無常生滅,只是我們修學佛菩提道上的挑戰而已!當看到眾生由於無明而輪轉於三界六道,遭受種種苦難,或者沈溺於種種慾望之中,沈溺於種種無常法:得意的時候,自然是滿心歡喜;遇到無常來的時候,異常脆弱,不勘一擊!隨業流轉生死,不能脫離!既然要學做菩薩 ,就應升起起悲心!自己學佛有了進步,有了受用,就要想著把好的方法介紹給身邊的有緣之人,有慈有悲,在修學佛菩薩道的過程中自利利他,進而成就自己的大乘菩提道的道業的同時接引更多的有緣人來親近善知識! 親近佛法,並發起探究實相的信心,趣向大乘菩提道!

從學做菩薩開始,那麼就一定會有一天,就會甘願做菩薩!甘願做「難行則行,難忍則忍」的菩薩!願天下佛子都能甘願做「難行則行,難忍則忍」的菩薩!


推薦閱讀:

世俗忍辱觀與佛教的忍辱觀
根宋佛教音樂:你的忍辱誰來成就
土登翁修堪布:恨意會令你猙獰 學會愛才能夠獲得你想要的幸福
談布施與忍辱
土登翁修堪布:嗔恨心的怒火 燃盡你所有的善根福德

TAG:真實 | 菩薩 | 忍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