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三陵的十三種穿越
十三陵的十三種穿越——北京昌平明十三陵自助游攻略(2014年修訂版)
所屬地區: | 北京 郊區 | 適合人群: | 所有人 | 出遊難度: | 輕鬆 |
適合天數: | 1-2天 | 花費預算: | 300元 | 適合時間: | 全年 |
可信標誌: | (本攻略已通過所有細節核實,讀者可放心參考。) |
||||
攻略標籤: | 北京 昌平 十三陵 總神路 長陵 定陵 昭陵 | ◎切換到無圖簡潔版 |
作為實施穿越行為的意象,"神路"首當其衝,不妨擅自理解成:"神秘之路"。其實神路景區草木蔥蘢,開闊整飭,並不太神秘。有望天吼踞於四柱華表,有碑亭巍峨,籠罩巨獸贔屓馱著長陵神功聖德碑,俱為前明皇家古物。但神路景區內最大的看點,則是路兩側的自明代保存至今基本完整的石獸石像生。壯大的整石,精美古樸的雕刻,由南向北,前是各種神獸,後為文武勛臣,兩兩相對,如同孿生,依次排列,或立或跪。遊客們興緻勃勃,和各位石像合影。歷史系的小白楊,則就著朝官石像給我們講解"七梁冠"、"貂嬋帽"——大明衣冠的制度。
我在石獸"獬豸"面前停駐凝望,獬豸神獸,能辯曲直,洞悉真相,據說上古疑案都由它來解決。我即問它:建文帝下落何方?梃擊案由誰主使?紅丸案是誰下毒?移宮案如何解決?此明宮四大疑案,料它不肯回答,如同十三陵大部分神路上的神功聖德碑,不著一字。遂微笑而去,奇怪的是,它也面帶微笑。後來我發現,大凡路西的一列石像都是面帶微笑,而路東的則表情嚴肅,不知有何說法。問漂亮而專業的導遊妹妹,問明史達人小白楊,他們也不知其所以然。穿過八百米總神路,迷案仍是迷案。此其二:迷案的穿越。
實際上神路又叫神道或陵道,是通往帝陵的主道,穿過總神路,才算真正進入十三陵。"天子"死後為神,歸天之路,故稱神路。除了思陵,十三陵每一座帝陵都有一條神道,其中長陵,即選定天壽山下這片盆地為大明祖陵的永樂大帝朱棣--他的陵寢的神道又為總神道,最為寬闊壯大,也是相對保存最完整的神路,現在已開闢為文保景區供遊人參觀;其他十一條神道由總神道分支,布陳於各陵寢之前,現大多已湮沒在文物保護重點範圍之外,部分成為鄉村道路,但在每一個帝陵大門之前細觀察,都可以找到一些殘跡。明亡國君主崇禎帝煤山自縊之後,是清朝庭葬他于思陵,降低了規格,神路以普通道路草草取代。
神路又可以理解成"神聖之路"。故時神道正中央微微隆起,象徵"龍脊",用石板或"金"磚鋪成;兩側鋪以鵝卵石,是以象徵"龍鱗"。除了帝後棺槨、儀仗、祭品等可以在神道中央前進之外,官員人等甚至前去謁陵的後代帝王都只能走旁邊的"輔路",明代時神路是至高無上的路。只是現在大部分神道殘破舊損,湮沒在果林村道中。挖野菜的村民,拉車的騾馬,覓食的黃狗白貓,荒野的狐兔蛇蟲,漫不經心地穿過舊時帝王神靈歸天之路,天空白雲蒼狗,假裝什麼也不知道。只餘下總神路兩邊或立或跪的石獸和石翁仲,對所有的尊貴和所有的卑微,都同樣恭敬肅穆,默默無語,誰也不說這六百年的風霜雪雨。 此其三:沉默的穿越。(帝王歸天之路 作者:黑蝶) 可以想像一棵巨樹,平原上的村莊城市是根系和滋養,總神路是這棵巨樹的主幹,各陵的神路和道路是分枝,枝端的十三座帝陵建築,則是十三朵金色花朵——用來紀念一整個王朝的花。而天壽山,大峪山,陽翠嶺,龍山(蟒山),虎山(虎峪)等山脈四周環繞護衛著,峰巒伏起,鬱鬱蔥蔥,勾勒出這棵巨樹的枝葉輪廓;盆地中央大片大片的果園、田地和護陵村,老松古柏參差其間,則是這棵巨樹濃密的葉子。何其壯觀。 明十三陵,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陵又自成獨立的單位。在中國傳統風水學說的指導下,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都十分注重陵寢建築與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也是因此整體布局,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即使完全不懂神秘的風水學,完全不知道案山朝山,青龍白虎,望氣尋龍,察砂點穴這些堪輿術術語,來到十三陵,登高一望,在群山環繞中,蒼松翠柏間遠近錯落分布著的金頂紅牆的明樓,其布局看似隨意,卻又恰到好處,不可偏移一分,也會為這些與自然相和的構思嘖嘖稱奇。 此其四:風水堪輿術的穿越。明十三陵的十三個陵寢地面建築群其實應該算是十三座 "陵宮"。它們規格嚴謹,制度森嚴,卻並不複雜。十三個陵宮建築格局大同小異。其大同者,規制也,所有陵宮由外及內的穿越,大體是先入"祾恩門",踱過一進院子,則入"祾恩殿",殿後有紅牆一列被稱為"三座門(或稱內紅門)",過此門又一院落,正中央是形似牌坊的"欞星門",再往後走,繞過"石五供",或穿行於"寶城券門",或從外,或從內登上"明樓",寶城之後或有 "月牙城",明樓兩側,則必連接一圈"城牆馬道",其形似長城,雉堞列列,圈住圓拱聳聳的"寶山",其山上百年樹齡以上的古木蒼蒼,密密匝匝。一般出於文保的規定,馬道和寶山不讓遊人涉足,所以除了已經開放地宮的定陵,一般看不見寶山中央神秘的"寶頂"。
十三陵歷經六百年風雨,改朝換代,兵燹戰禍以及自然侵蝕,所有陵宮建築都已不再完整。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旅遊開放的陵宮只有長陵、定陵和昭陵。其中長陵為永樂大帝朱棣的陵寢,為明十三陵之首,是最古老,卻又是最宏壯,並且是相對保存最完整的陵宮,擁有數個"最"是它開放地面建築的主要原因,它是其他十二陵的範本,它的祾恩殿壯闊恢宏世間所稀,現被用作長陵博物館,建築本身和所展物品,無不令人嘆為觀止;定陵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的陵寢,古今中外,所有帝陵最核心、最令世人矚目的部分是埋葬帝王棺槨和陪葬品的"地宮",定陵最大的看點就是它是十三陵中唯一開啟了地宮的明皇陵,在定陵博物館展出地宮出土的無價之寶,加上地宮之游,神秘是定陵旅遊的最大特點;昭陵是隆慶皇帝朱載垕之陵,昭陵地面建築損壞嚴重,公元1990年,按照舊制完整修繕和重建恢復了昭陵地面所有建築,甚至包括所有陵宮外已全部損毀的神廚、神庫和宰牲亭等建築,並且開放為觀光景點,在昭陵祾恩殿還原了舊時祭典先帝之禮儀的器具擺放模型,通過昭陵旅遊,可以全面直觀地了解明代帝陵的地面建築格局。長陵、定陵、昭陵這三座為旅遊觀光開放的帝陵,從三個不同角度,淬取了十三陵的精華。
此其五:陵宮建築群的穿越。(欞星門,天人之隔 作者:頑童有點老) 機緣巧合,我們得到正式許可進入未開放的陵宮參觀,雖說是在守陵人嚴密而溫和的監視下,仍然按捺不住心中狂喜。畢竟是未開放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前只能隔著鐵柵欄圍觀。現今,快門忘乎所已地一路咔嚓下去,生怕錯過了什麼。除了我們,陵宮內再無他人,院落里一片野花,數百年的松柏蒼蒼而立,古舊的頹牆頭,宮殿的地基縫,滋生出荒草,在這個晚春時節蓬蓬勃勃。我跨坐在德陵欞星門的門檻上,用相機鏡頭尋找角度仰視潔白光滑又古樸精美的漢白玉門柱,柱頂有貔貅蹲在天上,天空風雲變幻。我端著相機身體正在低下去低下去,"似乎要低到塵埃里去",心裡想著古埃及的方尖碑,復活節島的石人像……突然一個花腔女高音在我身後大喊:"我回來了!"嚇我一跳,回頭看時,原來是同行的俏皮攝影師,正在模仿遊客跨過欞星門。其他同伴大樂,恭聲唱道:"娘娘,您回來了!" 話說我們在長陵和定陵觀光時,旅遊團簇擁往來,回程中,但凡到了欞星門,導遊必定要求遊客們停在門前,排隊站列,然後講解道:欞星門是皇陵的生死門,門外是陽界,門內是陰間,我們剛才在陰間參觀,要回陽界,必須跨過這道門,按以前的規矩,跨過門檻時,要大喊一聲"我回來了!"不然亡靈跟著,不肯回去。遊客們紛紛照辦,齊聲唱喝,跨過門去,撫掌大笑。實際上欞星門是天門的象徵,一些宮室、廟宇、祭祀(如天壇)建築群等都設有欞星門。明皇陵前也有設置欞星門的規制,用以象徵天上和人間的門檻,傳到民間則成了陰間和陽間的分界。舊時,後代帝王謁陵拜祭祖先,行至欞星門前為止,再不前行。現今,這是十三陵旅遊項目的一個小品。 此其六:天上和人間的穿越。(「我回來了」 作者:楊貓) 實際上更能象徵生死陰陽的,是陵寢地宮。目前多流行的盜墓小說,古代陵墓總是充滿了神秘和詭異,恐怖和刺激的氣場,它同時象徵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珍寶的狂喜--"恐懼-狂喜",多麼極端的融合。十三陵定陵的地下玄宮是現今我國開放的最大的帝王陵寢地宮。有《風雪定陵》一書,把定陵的古今中外,地上地下,甚至中央的決定,民間的傳說,以及學界的分析,神秘的事件細述了個遍,曾獲台灣《中國時報》十大好書推薦排行榜冠軍,以及美國《世界周刊》暢銷書排行榜冠軍,關於定陵地宮的掌故波譎雲詭,在此不必贅述。我曾去過清東陵的清裕陵地宮,也曾在成都參觀五代十國前蜀永陵地宮,還在敦煌鑽進了一處晉代貴族墓葬的地宮。現今又要探訪定陵地宮,被簇擁在各路導遊率領的旅遊團中間排隊寸步前移過安檢,又在各路導遊故作神秘講的一些陰寒故事中沿扶梯下到陰寒的地下27米,絲毫沒有感到看恐怖電影的快感,只是覺得有點悶悶的涼意。恐怕是遊人太多吧。
終於進入定陵地下玄宮時,我卻仍是震驚了。以我的經驗,從規模上看,相對明定陵地宮來說,清裕陵和前蜀永陵的地宮僅能算是比較大的地下房屋,定陵地宮才真正稱得上是"宮殿"呀!巨大的料石徹成巨大的拱券,構成前、中、後、左、右,共五個大殿,雕鏤精美的漢白玉龍鳳椅在中殿布列,一口嘉靖年間的清花瓷缸據說原是盛長明燈油的;後殿才是主殿,萬曆帝和他兩位皇后的巨大金絲楠木棺槨以及陪葬的裝滿金銀珠玉的幾十個箱子,陳列於此——可惜都是仿製品。定陵的部分出土珍寶以及金絲楠木棺槨,甚至帝後的屍骨,都在文革時被銷毀或者失蹤,難免令人心痛,加上墓宮的氣氛,心裡悶悶的。從打通金剛牆後修建的出口返回人間,是定陵明樓的背面,四野蒼翠,遊人如織。心情好一點。 此其七:生與死相安無事的穿越。(新綠與古紅 作者:空游無依) 從定陵地宮出來即是明樓,明樓是十三陵的標誌建築,是每個陵宮建築群的最高點,視野開闊。整個十三陵風水上佳,暮春時節,從明樓四望,山巒四聳,起伏嶙峋,山野青翠可人,心胸大快。又能看到相鄰的其他明樓,黃瓦紅牆,鶴然聳立,點綴蔥籠間。十三陵地勢最高的明樓是在昭陵,視野越過層層綠浪,可以一直望見遠處一弘碧水,那是十三陵水庫,左邊蟒山之上,有一人工天池,山壁上"天池"崖書,清晰可見。 其實明樓就是碑樓,此碑是陵寢主人的墓碑,但帝王的墓碑不能叫墓碑,得叫"聖號碑"。十三陵現存十三通聖號碑全部為明清(其中思陵聖號碑為清代豎建)原物,絕大多數保存完好,壯大厚實。其中康陵和昭陵的聖號碑被李自成攻打北京時路過燒裂,康陵聖號碑有一裂縫,現今保持原狀。昭陵聖號碑碎成多塊,現在被文物工作者粘合後重新豎立,如同龜紋的昭陵聖號碑是十三陵中最為奇特的一通。所在聖號碑碑頭上都刻有古篆"大明"二字,是要千古的。碑身正文是陵寢中那位帝王的廟號和謚號,是要將死去的帝王捧上天去。地宮是亡靈居所,亡靈居所舊時被稱為黃泉;明樓和聖號碑則是要把帝靈捧上天去,上天舊被稱為碧落。白居易詩云:"上窮碧落下黃泉。" 此其八:從黃泉到碧落的穿越。如果說明樓是十三陵建築群的地標,那只是因為它的地勢高;其實祾恩殿才是陵宮的主體建築,是建築群中最大的單個建築。祾恩殿原本是祭祀的主要場合,又稱為享殿,相當於皇宮中的太和殿。只可惜十三座帝陵的祾恩殿已毀了十二座,不幸中的萬幸是長陵的祾恩殿基本無損地保存下來了,不能不說這是個奇蹟。因為長陵的祾恩殿是十三座祾恩殿中最為壯大宏偉的一座,甚至可以說是現存古代宮殿建築中最宏壯的建構之一,其規格也與故宮太和殿相提並論。長陵祾恩殿座落在斜鋪了三層御路石雕的基座上,面寬九間,深五間,用以象徵"九五之尊"。殿內支撐重檐廡殿頂的60根金絲楠木大柱,直徑均在1米左右,是世界上難得的奇才佳木,每一根都是無價之寶。
目前長陵祾恩殿用做長陵博物館,即展覽本身,也展出不少定陵出土的國寶,黃金冠冕,寶石為飾,白玉杯,象牙箸,極盡奢華。定陵出土的國寶,另一部分在定陵博物館,在定陵大門的左側,是為現代建築,展品同樣不多,但件件令人嘖嘖讚歎。十三陵的其他祾恩殿大多損毀後又在清乾隆年間降低規格重建過,後來清代建築再次全部損毀,現在多是斷壁殘垣,甚至僅存地基,柱礎落落,荒草茂盛。從另一角度來看,倒是被時光削去了奢華,歸於大自然的素樸。 此其九:極盡奢華到拙樸的穿越。此十一:穿越之門。
為了深度了解,我們在十三陵住了幾天。十三陵鎮的村莊,都有鄉村農家樂或者餐飲農莊。我們從餄餎宴吃到春餅宴,從八盤八碗吃到烙糕子,從垮燉水庫魚吃到貼餅子宴。我們在所住的農莊摘新熟的櫻桃,夜晚去村裡找商店買雪糕,其樂也融融。此時,盛傳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口碑大好,我想這次十三陵之旅,同時也是舌尖上的旅行。
此十二:美食的穿越。(悼陵監村的烙糕子 作者:楊貓) 其實最溫暖的風景,是陵宮荒園中密若繁星的野花。點點金黃的苦蕒菜、剪刀股、萎陵菜,她們象放學後的小姑娘,東一堆西一簇,嘰嘰喳喳,熱烈蓬勃,布滿一操場;白色微紫的馬蘭頭花在暗紅的頹牆角落孤芳自賞;絨團一樣的泥胡菜和紫色的通泉草在陛階下迎著太陽搖動;基座上一隻螭首,被一棵古柏的根包裹起來,讓我想起高棉遺址的"樹包佛";我們在寶城上尋找刻有年號窯址銘文的"金磚",同時也尋找磚縫中長出的地黃。 被太陽曬得倦了,就坐在祾恩門古老的影子里,面對一片野花,閑閑地談起王陽明的山賊和心賊,或者戚繼光送給張居正的壯陽禮物,以及明熹宗的木匠活兒假如傳到現今能賣多少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此十三:穿越文明與荒野的和諧。 (文字作者:空游無依)宏壯的長陵享殿 作者:老駱駝
永樂大帝朱棣 作者:老駱駝 芳草野花連天際 作者:老駱駝 神路明代碑樓 作者:黑蝶 從破損處看明代建築構成 作者:空游無依 神獸獬豸的笑 作者:空游無依 芳草萋萋 作者:空游無依 開花的馬道 作者:空游無依 看,月牙城 作者:空游無依 一個王朝的背影 作者:空游無依黃昏的佇立 作者:空游無依
守衛 作者:彭崢 黃泉與碧落的甬道 作者:俺是一農民 往世來生 作者:弗慮弗為 真龍天子 作者:弗慮弗為 帝王之冕 作者:空游無依 升天之坡道名曰礓嚓 作者:空游無依 帝王與平民 作者:楊貓 風水形勝 作者:黑蝶 匠人與自然相合 作者:空游無依御路石雕 作者:楊貓
創作 作者:空游無依 宏壯里微觀的美麗 作者:黑蝶昌平 十三陵景點介紹
(風水寶地 作者:空游無依)總體布局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目前景區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皇陵建於1409~1645年,距今已有300~600多年歷史。佔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 十三陵是一個天然具有規格的山區,其山屬太行余脈,西通居庸,北通黃花鎮,南向昌平州,不僅是陵寢之屏障,實乃京師之北屏。太行山起澤州,蜿蜒綿亘北走千百里山脈不斷,至居庸關,萬峰矗立迴翔盤曲而東,拔地而起為天壽山(原名黃土山)。山崇高正大,雄偉寬弘,主勢強力。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曾寫詩描述這裡的優勝形勢: 群山自南來,勢若蛟龍翔; 東趾踞盧龍,西脊馳太行;
後尻坐黃花,前面臨神京;
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 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堂。 這一優美的自然景觀被封建統治者視為風水寶地。明十三陵,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陵又自成一個獨立的單位,陵墓規格大同小異。每座陵墓分別建於一座山前。陵與陵之間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餘均成扇面形分列於長陵左右。在中國傳統風水學說的指導下,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都十分注重陵寢建築與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 這種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國專家的讚賞,英國著名史家李約瑟評價十三陵是"最偉大的傑作"。他的體驗是"在門樓上可以欣賞到整個山谷的景色,在有機的平面上沉思其莊嚴的景象,其間所有的建築,都和風景融匯在一起,一種人民的智慧由建築師和建築者的技巧很好地表達出來。" 英國城市規劃家愛德蒙·培根也高度評價了明十三陵的藝術成就,他認為"建築上最宏偉的關於"動"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築群的布局"它們的氣勢是多麼壯麗,整個山谷之內的體積都利用來作為紀念死去的君王。"他們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明陵建築與自然景觀的有機結合。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於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千餘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石五供,茂盛的角落 作者:空游無依)明帝王墓葬簡史 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皇帝的陵墓。明朝歷經十六帝,為什麼叫十三陵呢?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歷史。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 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之意)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做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一說是朱祁鈺得病而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 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明十三陵票價
明十三陵四個開放景區為:明定陵65元、明長陵50元、明昭陵35元、總神路35元,四景區聯票為135元。 具體票價諮詢:010-60761422 景區諮詢電話:010-60761424 60761388 地址: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特區明十三陵簡介(開放景區用紅字註明;陵宮介紹以建陵時間為序)
神路(開放景區) 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個景點,由石牌坊,大紅門,碑樓,石像生,龍鳳門等組成。 石牌坊為陵區前的第一座建築物,建於1540年(嘉靖十九年)。牌坊結構為五楹、六柱、十一樓,全部用漢白玉雕砌,在額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龍、雲圖紋及麒麟、獅子等浮雕。這些圖紋上原來曾飾有各色彩漆,因年代久遠,現已剝蝕凈盡。整個牌坊結構恢宏,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質建築工藝的卓越水平。 過了石牌坊,即可看到在神道左、右有兩座小山。東為龍山(也叫蟒山),形如一條奔越騰挪的蒼龍;西為虎山(俗稱虎峪),狀似 一隻伏地警覺的猛虎。中國古代道教有"左青龍,右白虎"為祥瑞之兆的傳 說,"龍"、"虎"分列左右,威嚴地守衛著十三陵的大門。 大紅門 坐落於陵區的正南面,門分三洞,又名大宮門,為陵園的正門。大門兩旁原各豎一通石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字樣。凡是前來祭陵的人,都必須從此步入陵園,以顯示皇陵的無上尊嚴。大門兩側原設有兩個角門,並連接著長達80華里的紅色圍牆。在蜿蜒連綿的圍牆中,另設有一座小紅門和十個出入口,均派有重兵駐守,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現在這些圍牆都早已坍塌,有些殘跡尚依稀可辨。 大紅門後的大道,叫神道,也稱陵道。起於石牌坊,穿過大紅門,一直通向長陵,原為長陵而築,但後來便成了全陵區的主陵道了。該道縱貫陵園南北,全長7公里,沿線設有一系列建築物,錯落有致,蔚為壯觀。(神路 作者:黑蝶) 碑亭位於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四齣翹角的高大方形亭樓,為長陵所建。亭內豎有龍首龜趺石碑一塊,高6米多。上題"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文長達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熾撰文,明初著名書法家程南雲所書。該碑碑文作於1425年(洪熙元年),碑石卻是1435年(宣德十年)才刻成的。在碑陰面還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寫的《哀明陵十三韻》。碑文詳細記錄了長、永、定、思諸陵的殘破情況。碑東側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是嘉慶帝論述明代滅亡的原因。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華表,其頂部均蹲有一隻異獸,名為望天吼。華表和碑亭相互映襯,顯得十分莊重渾厚。在碑亭東側,原建有行宮,為帝後前來祀陵時的更衣處,現已無存。 (石象 作者:黑蝶) 石雕群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獸,古稱石像生(石人又稱翁仲)。從碑亭北的兩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龍鳳門止的千米神道兩旁,整齊地排列著24隻石獸和12個石人,造型生動,雕刻精細,深為遊人所喜愛。其數量之多,形體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古代陵園中罕見的。石獸共分6種,每種4隻,均呈兩立兩跪狀。將它們陳列於此,賦有一定含義。例如,雄獅威武,而且善戰;獬豸為傳說中的神獸,善辨忠奸,慣用頭上的獨角去頂觸邪惡之人。獅子和獬豸均是象徵守陵的衛士。麒麟,為傳說中的"仁獸",表示吉祥之意。駱駝和大象,忠實善良,並能負重遠行。駿馬善於奔跑,可為坐騎。石人分勛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為拱手執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誠。在皇陵中設置這種石像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有了。主要起裝飾點綴作用,以象徵皇帝生前的儀威,表示皇帝死後在陰間也擁有文武百官及各種牲畜可供驅使,仍可主宰一切。 欞星門又叫龍鳳門。由四根石柱構成三個門洞,門柱類似華表,柱上有雲板、異獸。在三個門額枋上的中央部分,還分別飾有一顆石雕火珠,因而該門又稱"火焰牌坊"。龍鳳門西北側,原建有行宮,是帝後祭陵時的歇息之處。(微笑的勛臣 作者:空游無依) (嚴肅的勛臣 作者:空游無依)推薦閱讀:
※如果穿越回明朝成為天啟皇帝,如何帶領大明走向工業革命?
※如果梁山108好漢是東漢末年的一方諸侯,坐擁水泊梁山和周邊地區,會有什麼故事發展?
※國內的哪一個綜合性大學整校穿越到大航海時代前夜的新大陸生存幾率最高?
※史上最好的西澳小眾旅行攻略,沒有之一。
※如果有一天,你一睜眼發現自己穿成了雍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