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調理脾胃有益養生

調理脾胃有益養生

     中醫學認為,人的疾病、壽夭與五臟六腑的關係非常密切,正如《靈樞》指出的「五臟堅固,血脈和調……六腑化谷,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可見「五臟堅固」是防病治病、養生長壽的必要條件。在五臟六腑中,脾與胃相表裡,被稱之為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維持生命活動的眾多物質,都必須依靠脾胃供給。    善治病者,唯在調和脾胃    在多年的脾胃疾病中西醫結合治療和研究中,我發現,很多慢性疑難雜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都與腸胃功能的損傷與修復有關。《養老奉親書》認為:脾胃者,五臟之宗也。安谷則昌,絕谷則亡。中醫臨床上也有「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的古訓。正如古代醫家所說「脾胃內傷,百病由生」,即人的健康及疾病的康復與人的胃氣有明顯的聯繫,若是胃氣好即胃腸功能健全或胃腸運化正常,則能維繫人體健康;若脾胃功能不健,或脾胃運化失調,則易患疾病或已患疾病不易恢復。由此可見,胃腸功能的好壞,對維護人體健康或使疾病康復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調理脾胃就成為防病治病、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主要措施之一,即所謂「善治病者,唯在調和脾胃」。    脾胃健壯,則全身健壯    脾胃系統的疾病是一類常見病、多發病,尤其在農村,發病率較高,對廣大勞動人民的身心健康影響較大。中醫學所說的脾胃系統病包括了現代醫學的多種疾病,如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官能症、急、慢性腸炎、腸結核、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胃癌,以及某些肝、膽、胰等系統的疾病。    調理脾胃不僅能醫治脾胃臟腑的疾病,而且可以間接或直接地醫治全身臟腑病變,這是因為「脾胃為後天之本,能資生一身,脾胃健壯,多能消化飲食,則全身自然健壯」。    調理脾胃的方法很多:如有以藥物(包括中、西藥)調理的;有通過物理方法(電療、磁療、水療等)調理的;有通過針灸的方法,以宣暢氣機、調理脾胃;有通過飲食療法達到調理目的的;亦有通過氣功、刮療、耳穴治療等方法來調理脾胃,達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目的。    情志失調易致病    當今社會,節奏非常快,人們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在臨床上,脾胃病患者越來越多。例如一位男患者,35歲,去年10月初診。患者自述兩年前因與其妻生氣後出現食欲不振,進食量少,逐漸出現胃脘脹滿,身體消瘦。患者先後多次在當地醫院就診,經相關理化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後在北京某醫院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雖經中西醫多方治療,效果不顯著。    患者就診時主訴食欲不振,胃脘脹滿,偶有噯氣、便溏、短氣乏力。診見舌暗紅,苔白厚,脈弦滑。    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舌苔脈象,我認為患者是由於情志失調,肝失條達,影響脾胃健運,胃腸功能受到影響,以致飲食停滯,出現胃脘不適、噯氣、便溏等癥狀。脾胃失健不能吸收水谷精微,以養四肢百骸,則消瘦乏力氣短。    所有這些表現的根本是胃腸功能的失常,治療應採用健脾和胃、消食導滯,佐以舒肝清熱以使胃腸復元的方法。方用沙參、太子參、黃芪、甘草益氣健脾和胃;山楂、雞內金、神曲、谷麥芽消食導滯和胃;蘇梗、砂仁芳香醒脾開胃;柴胡、鬱金、茵陳、枳實清熱疏肝、理氣開胃;葛根、薏米清熱健脾化濕。    兩周後複診,患者胃脘脹滿癥狀減輕,飲食較前明顯好轉,身體氣力較前明顯增加。治療繼續以健脾和胃為主,兼以芳香開胃、清熱化濕,一月後無明顯不適,建議予以飲食調理。    逆四時、情志不暢、飲食不節影響脾胃    脾胃疾病的致病因素基本可以歸納成三個方面:逆四時、情志不暢、飲食不節。小孩子為什麼會得胃病?其實就是飲食不節,現在的小孩子喜歡喝冰的飲料,喜歡吃肯德基等高熱量的食物,肥甘之品皆可傷脾胃,出現這些癥狀的小患者也就不奇怪啦!    逆四時,很簡單,我在這裡將它與情志不暢致脾胃不適放在一起講解。我們都知道春天是生髮的季節,用經典的話講,就叫「春三月,此謂發陳」,春在五行與肝相對應,也就說春天是肝旺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我們天天吃酸性的食物,像檸檬、李子等等,甚至吃動物的肝,這就使肝旺上加旺。我們都知道,肝旺的時候脾胃肯定是虛弱的,一強必有一弱,這樣會有什麼影響?這就使逆四時中的吃法不對。再講情志,我們都知道肝主情志,情志不暢,首先傷肝,肝氣不舒,克的就是脾土,我們在臨床上經常看到很多面色發青的病人有胃病,打呃、泛酸,就是這個道理。在《金匱要略》開篇中就有這樣一段話:「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看到這段話,大家似乎並不在意,我在這裡只想提醒大家一句:要懂得觸類旁通,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那春天你還能用山萸肉去補肝嗎?我想以後應該不會犯這種錯誤啦。(龔游整理)  


推薦閱讀:

女人你應該愛護自己的「外表」
汪懷聞:枸杞是養腎還是養肝?
瘋狂的養生(揭秘養生熱荒唐鬧劇)
佛系養生的流行你get了嗎~~但 真正的養生指南應該是...
氣血不足怎麼看?如何調理?

TAG:養生 | 調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