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為人處事智慧 修身篇(二)
菜根譚為人處事智慧大全(二)目錄第二部分 修身篇七七、弄權一時凄涼萬古七八、淡中知味常里識英七九、靜中觀心真妄畢見八0、澹泊明志肥甘喪節八一、德在人先利居人後八二、動靜合宜道這真體八三、降伏客氣消殺妄心八四、志在林泉胸懷廊廟八五、富多施捨智不炫耀八六、偏見害人聰明障道八七、正氣天地清名乾坤八八、伏魔自心馭橫平氣八九、欲路勿染理路勿退九一、真偽之道只在一念九二、君子無禍勿罪冥冥九三、相觀對治方便法門九四、名譽富貴來自道德九五、拔去名根融去客氣九六、心地光明念勿暗味九七、勿羨貴顯勿慮飢餓九八、正氣路廣欲情道狹九九、病未足羞無病吾憂一00、心公不昧外賊無蹤一0一、品質修養切忌偏頗一0二、臨崖勒馬起死回生一0三、寧靜淡泊觀心之道一0四、動中靜真苦中樂直一0五、舍己毋疑施恩不報一0六、天機最神智巧何為一0七、田看收成人重晚晴一0八、順不足喜逆不足憂一一0、人心一真金石可鏤一一二、忠恕待人養德遠害一一三、德怨兩忘恩仇俱泯一一四、勿犯公論勿諂權門一一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一六、毋偏人言不持已長一一七、君子之心雨天過睛一一八、有識有力私魔無蹤一一九、大量能容不動聲色一二0、困苦窮乏鍛煉身心一二一、天地縮圖人之父母一二二、量弘識高功德日進一二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一二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二五、雲去月現塵拂鏡明一二六、不能養德終歸末節一二九、學貴有恆道在悟真一三0、為奇不異求清不激一三一、心虛意凈明心見性一三二、心體之念天體所現一三三、渾然和氣居身珍寶一三四、和氣祥瑞寸心潔白一三六、清濁並包善惡兼容一三七、疾病易醫魔障難除一三八、行戒高絕性忌偏急一三九、過滿則溢過剛則折一四0、責人宜寬責已宜苛一四一、不憂患難不畏權豪一四二、靜中真境淡中本然一四三、靜現本體水清影明一四四、極端空寂過猶不及一四五、栽花種竹心境無我一四七、出世涉世了心盡心一四八、雲中世界靜里乾坤一四九、像由心生像隨心滅一五0、夢幻空華真如之月一五一、煩惱由我嗜好自心一五二、以失意思製得意念一五三、世態變化萬事達觀一五四、流水落花身心常靜一五五、心地平靜青山綠水一五六、處世忘世超物樂天一五七、求心內佛卻心外法一五八、徹見真性白達聖境一五九、在世出世真空不空一六0、慾望尊卑貪爭無二一六一、徹見自性不必談禪一六二、操持身心收放自如一六三、自然人心融和一體一六四、形影皆去心境皆空一六五、本真即佛何待觀心一六六、勿待興盡適可而止一六七、修行絕塵悟道涉俗一六八、人我一視動靜兩忘一六九、山居清灑入都俗氣一七0○、禍福苦樂一念之差一七三、以我轉物物勿役我一七五、處處真境物物真機一七六、風跡月影過而不留一七七、世間皆樂苦自心生一七九、減繁增靜安樂之基一八0、口耳嗜欲但求真趣77、弄權一時凄涼萬古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凄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寧愛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譯文】恪守道德節操的人,只不過會遭受一時的冷落;而那些依附權勢的人,卻會遭受千年萬載的唾棄與凄涼。胸襟開闊且通達事理的人,重視物質以外的精神價值,顧及到死後的名譽。所以他們寧願承受一時的寂寞,也不願遭受永久的凄涼。【註解】弄權:超越自己身分而濫用權力,據貢師泰《河決詩》說:「縣官同巡防,小吏爭弄權。」道德:指人類所應遵守的法理與規範,據《禮記·曲禮》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依阿:阿與依同義,依附、迎合,指自己缺乏獨立人格,凡事都隨意附從他人意見。達人:指智慧高超,胸襟開闊、眼光遠大的人,據《左傳·昭公七年》說:「聖人有明德者,若木當世,其後必有通達之人。疏:"謂知能通達之人。』」物外之物:泛稱世事以外的東西,也就是現實物質生活以外的精神生活和道德修養,即佛都所謂不生不滅的涅般境界。身後之身:是指身死後的名譽。毋:毋同勿,不要。【評語】寧願棲守道德而寂寞一時,寧願遵從大義而捨生一死,從古至今的例子很多,如文天祥就稱得上是代表。《十八史略》載:張弘范讓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否則只有一死,文天祥書《過零丁洋詩》與之,其末句就是現在人們經常引用的千古名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就是「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的具體表現。達人所以能「觀物外之外,思身後之身,」完全在於「仁義」二字,因此文天樣在他的「衣帶贊」中又說:「孔日成仁。孟日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這是古代的捨身取義。有了這樣的追求,生活上也就甘於淡泊了。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反之,如魏忠賢、嚴篙、和砷等人,幾乎個個都是依仗枚勢的佞幸奸臣,他們最後都落得身首異處凄涼萬古的悲慘下場,為人處世不慎可乎!用這個道理來考察我們的現代生活,同樣的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當年,李大釗、瞿秋白等一代先烈為了偉大的理想,為了美好的追求,捨生成仁,英勇犧牲。對照我們今天的一些人在商品大潮中丟悼原則,喪失理想,而貪污腐化,能不引人深思嗎?78、淡中知味常里識英農服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廳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譯文】美酒佳育並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只在那粗茶淡飯中體會;才智卓絕超凡絕俗的人,還不算人間真正的偉人完人。其實真正的偉人看起來是平凡無奇的人。【註解】農服:農,美酒;肥,美食、肉肥美。《淮南子·主術篇》中說:「肥醉甘脆,非不美也;然民有糟糠菽粟,不接於口者,則明主弗甘也。」真味:美妙可口的味道,喻人的自然本性。神奇:指才能智慧超越常人。卓異:才智過人。至人:道德修養都達到完美無缺的人,即最高境界。《莊子·追遙游》篇有:「至人是無已,神人是無功,聖人是無名。」【評語】人們往往忽視平凡,不重視常見的東西,像雞鴨魚肉、山珍海味,固然都是極端美味可口的佳肴,但時間久了會覺得厭一而難以下咽;粗茶淡飯,最益於身體,在一生之中最耐吃。這只是就怎樣做人打了個比方。生活中,有的人往往仗恃自己才學出眾而洋洋得意,盛氣凌人。其實這種人並不是能博得人們景仰的理想人物。因為一個有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的人,都是在平凡中堅守自己的崗位,在平凡中來實踐自己偉大的人生理想,在不驕不及中修養自己的品德,這種人總有一天能達到理想境界,才有資格垂範千古。例如釋迦牟尼佛,他對眾生說法絕不用玄虛的高深道理迷惑民眾,而是用簡明切實的教義來普渡眾生,在當時苦難的民眾中探尋一種美好的理想。和他同時代的孔子,歷經磨難,他的理想在當時雖然沒有得到呼應,卻在身後發揚光大。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就是說不論如何偉大的人物都要從平凡中做起。一個人絕俗超凡可以視為一種人生態度,有卓越的才華也是好事,但作為一個偉人,要一貫地、多方面地要求自己,要把自己的美好追求置身於社會,置身於民眾,腳踏實地,而不是標新立異,追求一時的轟動。只有在平凡之中才能保留人的純真本性,進而在平凡中顯出英雄本色。79、靜中觀心真妄畢見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覺妄窮而真獨露,第於此中得大機趣,既覺真現而妄難逃,又於此中得大慚忸。【譯文】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時,獨坐省察內心,你發現自己的妄念全消而真心流露,當此真心流露之際,暗月當空,精神舒暢,感覺體會到了毫無雜念的細微境界。然而已經感到真,心偏偏難以全消妄念,於是心靈上會感覺不安,在此中感到侮悟的意念。【註解】觀心:佛家語,指觀察一切事物,此處當自我反省解。據《辭海》註:「觀察心性如何謂之觀心。」妄窮而真獨露:妄,妄見。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皆非真有,肯定存在就是妄見。真,真境,脫離妄見所達到的涅般境界。此處是比喻人應排除雜念。機趣:機是極細緻,趣可作境地解。即隱微的境地。大漸忸:慚鈕是羞愧,大漸伍是很慚愧。【評語】古人講求寧靜致遠,淡泊明志,這裡講真人、妄心,那麼,妄心和真心是何所指呢?所謂真心,就如同空中明月,光輝皎潔,沒一點烏雲遮掩。所謂妄心,就如同遮掩明月的烏雲。然而妄心和真心的關係並不是像烏雲和明月的關係,因為真妄一體,互不分離,譬如深淵之水澄清如鏡,包羅萬象無不印映,這就是真心出現之時。反之大海中欣起的洶濤駭浪,可翻覆巨大的船舶,這就是妄心出現之時,以此比喻聖人之心經常靜如止水,凡夫之心對外界事物易起妄念,以致喪失純潔之心。離開真心就無妄心,這恰如離開水就無波浪可言。現實生活中,還是多些心靜,少些慾念,多些撣意,少些喧囂爭鬥好,喧樣利於自我反省,修身養性。所謂「靜中觀心,真妄畢見」的現實意義即此。80、澹泊明志肥甘喪節藜口莧腸者,多洋清玉潔;痛衣玉食者,甘婢膝媽顏。蓋志以濾泊明,而節從服甘喪也。【譯文】能過吃粗茶淡飯生活的人,他們的操守多半像冰玉般純潔;而講求華美飲食奢侈的人,多半甘願做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因為一個人的志向要在清心寡欲的狀態下才能表現出來,而一個人的節操都從貪圖物質享受中喪失怠盡。【註解】澹泊:甘於寂寞清靜無為的生活境界。壘口茁腸:藜,藜科一年生草木植物,嫩苗可蒸煮吃。莧,屬英科一年生草生植物,莖葉可食。據《昭明文選》曹植《北啟》說;「余甘黎藿未暇此食也。良註:"藜藿賤菜,布衣所食。』」應指平民百姓。冰清玉潔:形容人的品德像冰一樣清明透澈,像玉一樣,純潔無瑕,據《新論·妄瑕》說:「伯夷叔齊,冰沮玉潔。」夜衣玉食:指權貴。袞衣是古代帝王所穿的龍服,此處比喻華服。玉食是形容山珍海味等美食,袞衣玉食是華職美食的意思。婢膝奴顏:也作奴顏婢膝,奴和婢都是古代的罪人,沒有自由和獨立人格,後比喻自甘墮落而沒骨氣的人。肥甘:美味,喻物質享受。【評語】貪圖物質享受的人,生活容易陷於糜爛,精神生活空虛,也難有高尚的品德,因此他們為了能得到更高一層的享受,不惜用任何手段去鑽營,甚至於卑躬屈膝,人格喪失殆盡。結合我們現實社會上那些貪臟枉法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的人,他們的犯罪動機大多是為了滿足物質需求,追求誇華而致。人人都有追求較好物質生活的權利,較好的物質生活是追求較高精神需求的基礎,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有通過勞動致富才是光榮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只講物慾要求的生活是不完全的,層次較低;沒有充實精神生活的物慾要求是空虛的。雷鋒曾說過:生活上向低標準看齊,工作上向高標準看齊。說明人要有理想,有追求;不能以貪圖享受,滿足物慾作為最大需求,不能玩物喪志,成為社會的寄生蟲。81、德在人先利居人後寵利毋居人前,德業毋落人後;受享毋逾分外,修為毋減分中。【譯文】追逐功名利祿不要搶在他人之先,進德修業不要落在他人之後,享受物質生活不要超過允許的範圍,修養品德要達到自己分內所應達到的標準。【註解】寵利:榮譽、金錢和財富。德業:德行,事業。修為:修是涵養學習,修為即品德修養。分:此指範圍。【評語】人的品質修省是從實際的利益中體現和磨鍊出來的。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現了一種傳統的優良的人生態度。現在提倡「吃苦在前,享樂在後」,表現的同樣是「德在人先,利居人後」的境界。從辯證的角度來看,樂的結果是苦,苦的結果是樂,苦樂相循是自然法則,一個不能吃苦的人萬事都不能成功,苦盡才能甘來。名利地位固然能鼓勵人奮發向上,但是假如過分的重視名利,有時也會給人帶來無限的苦惱。從道德修養來看,在名利享受上不爭先,不分外;在德業修為上時時提高,是個人走向品德高尚的具體表現,含有一種精神的充實和追求的愉悅。82、動靜合宜道這真體好動者雲電風燈,嗜寂者死灰槁木;須定雲止水中,有蔦飛魚躍氣象,才是有道的的體。【譯文】一個好動的人就像烏雲下的閃電,像一盞風前的殘燈孤燭;一個喜歡清靜的人,宛如死灰枯樹。過分的變幻和過分的清靜,是兩個極端,不合乎理想的人生觀,只有緩緩浮動的彩雲下和平靜的水面上,出現鷗鷹飛舞和魚兒跳躍的景觀,才算是達到了理想境界,人也才具備了崇高的道德心胸。【註解】雲電風燈:形容短暫不穩定。嗜寂者:特別好靜的人。死灰稿木:死灰是指熄滅後的灰燼,槁木是指枯樹,比喻喪失生機的東西。據《莊子·齊物論》篇:「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定雲止水:定雲是停在一處不動的雲,止水是停在一處不流的水,都是比喻極為寧靜的心境。鳶飛魚躍:鳶,形狀如陽。指極為寧靜中的動態。心體:心就是本體,因為古時以心為思想的主體。【評語】似乎有一個錯覺,靜是淡泊,是高雅的,動是行為,是忙碌,易俗氣。其實,不管動與靜,做事不可太走極端,所謂「欲速則不達」,說明了走極端的壞處。動與靜是相對應的兩種行為,是人生修養中屬於極端的兩個概念,任何人都有動的時候,也都有靜的時候,但是最好動靜得宜才合乎儒家的中庸之道,這也就是所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合宜才不失人生的節度。這樣在一個寂滅壓抑的世界中,仍會鼓足勇氣從事創造,處於驚濤駭浪的混亂時代,也能適應環境尋求生存之道。所謂處亂不驚,寧靜思遠。83、降伏客氣消殺妄心矜高倨傲,無非客氣,降服得客所下,而後正氣伸;情慾意識,盡屬妄心,消殺得妄心盡,而後真心觀。【譯文】一個人之所以會驕種高傲,無非是由於受外來而非出自至誠的血氣的影響,只要能消除客氣,光明正大剛直無邪的正氣才會出現。一個人的所有慾望和想像,是由於虛幻無常的妄心而致,只要能剷除這種虛幻無常的妄心,善良的本性就會顯現出來。【註解】種高倨傲:自誇自大叫種高,態度傲慢叫倔傲。客氣,言行虛矯,不是出於至誠。正氣:至大至剛之氣,例如孟子曾說:「我善養我浩然之氣」,這種浩然之氣就是正氣。意識:心理學名詞,指精神覺醒狀態,例如知覺、記憶、想像等一切精神現象都是意識的內容,此處含有認識和想像等意。妄心:虛幻不實叫妄,妄心本是佛家語,指人的本,性被幻象所蒙蔽。真心:也是佛家語,指真實不變的心,據《辭海》註:「按楞伽經以海水與波浪喻真妄二心:海水常注不變,是為真;波浪起伏無常,是為妄。眾生之,對境妄動,起滅無常,故皆是妄心。得金剛不壞之心,惟佛而已。」【評語】人都要有正氣為主心骨,因為正氣乃天地之氣,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我們的身體如同小宇宙和小天地,在我們身體中支配我們的主人就是正氣,這種正氣光明正大,絕不為利害所迷失。所謂「情慾意識盡屬妄心」乃是指各種情慾,而判斷是非得失的智能乃啟意識,但是不論情慾或意識都屬妄心,不捎除這種妄想,真心就不會出現。人如果真能不受客氣驅使,同時不但不為妄心所左右,而且又能加以刷服消滅,那正氣和真心自然會出現。這裡所說的正氣和客氣以及所謂的妄心和真心,就是讓人們把世俗的各種慾念,以及虛偽的種種造作去掉,而顯出本性,顯出一個本我。84、志在林泉胸懷廊廟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的經綸。【譯文】身居顯位高官的人,不可以不保持一種隱居山林淡泊名利的情趣;隱居在田園山林之中,必須要有胸懷天下治理國家的壯志和藍圖。【註解】軒冕,古制大夫以上的官吏,繁當出門時都要穿禮服坐馬車,馬車就是軒,禮服就是冕此喻高官。山林:泛稱田園風光或閑居山野之間,和林泉均喻隱退的意思。廊廟:比喻在朝隊政做官。經論:比喻策眩。《中庸》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即胸中要有供朝遷採用的謀略。【評語】中國石代知識分子受儒、道想想影響極大,表現在對待人生的問題上,一方面是積極人世,實現理想抱負;一方面真心出世,品味林泉真趣。兩相矛盾的東西統一為一個整體。這樣,在權勢頭上可以保持幾分山林雅趣,緩和過分熱衷名利的緊張。這裡的出世又分為真出世和假出世,假出世是以出世作為人世的手段,作為當官的資本;真出世是退隱,不屑於爭枚奪利、爾虞我詐。一個人只要能作到隱唇山林間隱士們的高風亮節,就能體會出孔子所說的「」富貴於我如浮雲」,這時才能鄰悟到生活在林泉之下的哲理。木過,不管是真退隱還是假出世都存在不在其位而謀其政,都關心國家大事這樣的問題。儘管你可以過閑雲野鶴般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不可以完全忘記國家興亡大事。在現代,人們參政議政的意識更強烈,表現人們意願的方式也更多,即社會的透明度越來越大,所以個人的生活方式可以自己選擇。但是「志在林泉,胸懷廊廟」的傳統依然影響著人們,社會的發展不容許人把自己封閉於社會之外,鎖在個人的小天地里。85、富多施捨智不炫耀富貴家宜寬厚,而反忌刻,是富貴而貧賤其行矣!如何能享?聰明人宜斂藏,而而反炫耀,是聰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敗?【譯文】一個富貴的家庭待人接物應該寬容仁厚,可是很多人反而刻薄擔心別人超過自己,這種人雖然暫為富貴之家,可是他的行徑已走向貧賤之路,這樣又如何能行得通呢?一個聰明的人,本來應該謙虛有禮不露鋒芒,可是很多人反而誇自己的本領高強,這種人表面看來好像很聰明,其實他的言行跟無知的人並沒什麼不同,他的事業到頭來又怎能不受挫、不失敗呢?【註解】忌刻:忌是猜忌或嫉妒,刻是刻薄寡恩。斂藏:斂含有收、聚、斂束等意,斂藏就是深藏不露。懵:本意是指心神恍惚,對事物缺乏正確判斷,不明事理。【評語】富足是做事的經濟來源,聰明是做人的內在要求。但是,應明了富貴不足炫耀,才智不可仗恃,只有寬厚仁慈才可能成功。假如富貴而為人刻薄寡恩,就會陷入終日勾斗角與人爭利的苦海中,完全喪失生活樂趣,喪失周圍的親友,到頭來落得孤立無援空虛寂寞。人有才智而無正氣,以此做人愚人,正應了「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俗語。因此聰明人要有自知之明,可見我們為人應該虛懷若谷,仗義疏財,遇事不要鋒芒太露,不要把富貴看得太重。86、偏見害人聰明障道利慾未盡害心,意見乃害心之蟊賊;聲色未必障道,聰明乃障道之屏藩。【譯文】利慾未必都會扼殺天性,只有自以為是的偏私和邪妄才9797 是殘害心靈的毒蟲;聲色享樂未必都會妨礙人對宇宙真理的探求,自作聰明才是修悟道德的最大障礙。【註解】意見:本意是意思和見解,此處為偏見、邪念。蟊賊:蟊,害蟲名,專吃禾苗,據《詩經·小雅》篇:「及其蟊賊,傳:"食根曰蟊,食節曰賊。』」因此世人都把足以危害社會的敗類稱為蟊賊,此處當禍根解。聲色:泛指沉湎於享樂的頹廢生活。屏藩:原指保衛國家的重臣,此處作最大障礙解。據《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建母弟以周屏藩。」【評語】在人的修養中,必須注意克服主觀盲動,找到自己思維盲區,常言道「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這句話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因為名利、慾望、女色等等,都是來自外界的引誘,是明顯有害的東西,對於一個意志堅強的人根本不起作用,所謂「出污泥而不染」。只有那些意志薄弱的人才會被聲色犬馬所迷惑。但是人們的偏見、一些不好的習慣是很難自覺的,改正起來很難,尤其需要警惕。87、正氣天地清名乾坤寧守渾噩而黜聰明,留些正氣還天地;寧謝紛華而甘淡泊,遺個清名在乾坤。【譯文】人寧可保持純樸天真的本性而摒除後天的機詐乖巧保留一些剛正之氣還給大自然;寧可拋棄世俗的榮華富貴而甘於淡泊、清虛恬靜,留一個純潔高尚的美名還給天地。【註解】渾噩:同渾渾噩噩,泛指人類天真樸實的本性。黜:摒除。紛華:繁華富麗。乾坤:象徵天地、陰陽等。【評語】古人認為只有天地之間才有正氣,喻之於人,實際上就是保持本性,就是正氣於胸,但社會的發展使人聰明而複雜,保持古人說的「本性」越來越難,而抹殺了這種正氣,人們遇事就處處喜歡掩飾,結果使正氣在墮落的人格中無法表現。但是否一定要回到渾渾噩噩不知掩飾的本性狀態呢?原始人是這樣,所以也就根本個懂什麼叫浪誇、欺騙。可現代社會文明很難容下這種不大可能的善美的人生境界。因此我們不必迴避現代社會的紛華,在紛華中保持幾分淡泊;不必追求極端的淡泊,而忽視社會的進步。離開社會講清名和本性是空洞無實的,追求奢侈名利才會使人墮落。88、伏魔自心馭橫平氣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則群魔退聽;馭橫者先馭此氣,氣平則外橫不侵。【譯文】要想制服邪惡之神,首先必須制服自己內心的邪念,自己內心的邪念平息了,其他邪惡之神也自然不起作用而退卻。要想控制不合理的橫逆事件,必須先控制自己容易浮動的情緒,自己的情緒控制住以後自然不會心浮氣躁,到那時所有外來的強橫事物就不能侵入。【註解】降魔:降,降服。魔的本意是鬼,此處當障礙修行解。其實魔是梵語「魔羅」的簡稱,意譯是「奪命障礙,擾亂破壞。」退聽:是指聽本心的命令,又當不起作用解。馭橫:控制強橫無理的外物。氣:此處當情緒講。【評語】對於個人的修養來講,外在的邪惡容易看到、克服,內在的難點會成為自己修養中無形的障礙。所謂「破山中之賊易,破心中之賊難」,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必須先制服內心邪念才能踏上進德修業的坦途。《六祖經》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又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強調心是人一切行為的主宰,做人必須在自我上下功夫。尤其是要想控制外來的橫逆事件必須先控制自身的邪念,因為外力畢竟要通過內心的作用才能左右自己,假如自己陷於迷惑,就容易受到外來邪念的干擾。古人講修養,就是改造內心世界,強調只有內心靜如止水,就可收到「百邪不入,寒暑不侵」的效果。應當說,強調自我完善和心性修養,達到精神境界升華在今天仍有積極意義。89、欲路勿染理路勿退欲路上事,毋樂其便而如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萬仞;理路上事,毋憚其難而稍為退步,一退步便遠隔千山。【譯文】關於慾念方面的事,絕對不要貪圖便宜,而就不正當地佔為己有,一但貪圖非分的享樂就會墜入萬丈深淵;關於真理方面的事,絕對不要由於畏懼困難,而生退縮的念頭,因為一但退縮就會和真理正義有千山萬水之隔而失之交臂。【註解】欲路:泛稱有關慾念、情慾、慾望,也就是佛家所說的「五欲煩惱」的意思。染指:喻巧取不應得的利益。仞:古時以八尺為一仞。理路:泛稱有關義理、真理、道理。憚:害怕。【評語】人的慾望是一個客觀存在,刻意去壓抑是和社會進步不相符的,但是過分去放縱情慾物慾就容易迷失本性,不加斷限,會貪圖非分享樂,墜人慾念深淵。處在享樂中的人們很難克制慾望,這就需要修身養性。但是,追求理性是和很枯燥的,佛家所說:「一寸道九寸魔」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都證明了修練品德是一件很艱苦的事,就像登山一樣得奮力前進,否則躇跎一生將會落得一事無成的後果,所謂「莫待老來方不道,孤墳儘是少年人」,人不能縱慾胡來,而應從小刻苦磨鍊,不俱艱難,從而逐步建立起一個高尚的精神世界。九○、念頭勿濃勿陷枯寂念頭濃者,自待厚待人亦厚,處處皆濃;念頭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大濃艷,亦不宜太枯寂。【譯文】一個心胸開闊的人,自己的生活豐足,對待別人也大方,以至凡事都要講究氣派豪華。一個慾望淡薄的人,自己過著清苦的生活,對等別人也很淡薄,因此凡事都表現得冷漠無情。可見,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日常的愛好,既不過分講究氣派以至奢侈,也不能過分吝嗇以至刻薄。【註解】念頭濃:心胸寬厚,念頭當想法或動機解。淡:淺薄。居常:日常生活。濃艷:指豐盛豪華,此處作奢侈無度解。枯寂:寂寞到極點之意,此處當吝窗解。【評語】處世待人應該是辨證的。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寬厚與淡泊之間必須拿準盡度,因為寬厚過度就流於奢侈,淡泊過度就流於吝嗇。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慾,現實中的是是非非需要我們去判斷,待人的濃艷枯寂一定要適中,做人也才合群受敬。浪費無度足以敗身,刻薄寡恩必將夫人,成為人們失敗的兩個因素。所以做人待人在自己的心裡必須有一把準確的尺子,什麼事太過或不足都是不對的。90、真偽之道只在一念人人有個大慈悲,維摩屠劊無二心也;處處有種真趣味,金屋茅舍非兩地也。只是欲閉情封,當面錯過,便咫尺千里矣。【譯文】每個人都有仁慈之心,維摩詰和屠夫是劊子手的本性是相同的;世間到處都有合乎自然的真正的生活情趣,這一點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和簡陋的茅草屋也沒什麼差別。可惜人心經常為情慾所封閉,因而就使真正的生活情趣錯過,不能排除物外雜念,雖然只在咫盡之間,實際上已相去千里了。【註解】大慈悲:能給他人以快樂叫慈,消除他人的前苦叫悲,這是佛家語,《觀無量壽經》有「佛心是大慈悲」指佛菩薩廣大之慈悲。全句意:人人都具有成佛的佛性。維摩:梵語維摩諸簡稱,是印度大德居士,漢譯叫凈名。與釋迦同時人,輔佐佛來教化世人,被稱為菩薩化身。屠劊:屠是宰殺家畜的屠夫,劊是以執行罪犯死刑為專業的劊子手,但同樣具有佛性。金屋:指事豪之家的住宅,建築金壁輝煌,漢武帝有「若得阿姣當以作金屋藏之」的典故,佛教認為世間事物皆虛幻,故金屋茅檐並無差別。咫盡:一咫是八寸。一尺十寸,咫盡指極短的距離。【評語】在古人的人性觀中,孟苟二人最有代表性,苟子主張性惡,孟子主張性善,孟子認為「人皆有惻隱之心,是非之心,辭讓之心,羞慈之心。」不管怎麼說,人性的善惡並不因為外部世界的財富差異有區別。天地間充滿了真善美,這種天然情趣也存在於寒門蔽戶中,跟富貴人家的高樓大廈毫無不同。從精神享受而言,人生是否能有真快樂只是存乎一念之間,假如貪得無厭作惡多端,即使住金屋也空虛難耐,假如樂天知命或毫無邪念,即使住茅屋也會感到愉悅充實。這裡的存乎一念,主要指修養的程度,沒有追求這一念的精神,人的本性就會在客觀世界的影響中發生質變。91、君子無禍勿罪冥冥肝受病則目不能視,腎受病則耳不能聽;病受於人所不見,必發於人所共見。故君子欲無得罪於昭昭,必先無得罪於冥冥。【譯文】肝臟感染上疾病,眼睛就看不清,腎臟染上疾病,耳朵就聽不清。病雖然生在人們所看不見的地方,但病的癥狀必然發作於人們所都能看見的地方。所以君子要想表面沒有過錯,必須先從看不到的細微處下功夫。【註解】昭昭:顯著,明顯可見,公開場合。據《莊子·達生》篇:「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冥冥:昏暗不明,隱蔽場所。《苟子·勸學篇》:「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評語】古人講修身主要是對自我道德的完善,俗話說問心無愧,正是說明人慾無錯、無禍於世,不能只是外表的完善,關鍵是內心不能有犯罪的原因。不要以為黑暗中可以成為罪惡的溫床,所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網恢恢,誰可漏脫呢?所以儒家教人修養品德,必須要從慎獨功夫作起。所謂慎獨,就是指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情況下,也絕對不作任何見不得人的壞事。其實這才是君子的聰明處。俗話說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修省如果只是為了讓自己披上一件道德的外衣,豈不成了偽道學?從本心就已具備了優良的品質,又怎麼會去擔心「禍」「罪」呢?92、相觀對治方便法門人之際遇,有齊有不齊,而能使己獨齊乎?己之情理,有順與不順,而能使人皆順乎?以此相觀對治,亦是一方便法門。【譯文】每個人的際遇各有不同,機運好的可施展拖負,機運壞將可能一事無成,自己又如何能要求機運的特別待遇呢?自己的情緒有好有壞,有穩定也有浮躁的時候,自己又如何能要求別人事事都順從你的意願呢?假如自己能平心靜氣來對照觀察,也就是設身處地反躬自問,這是領悟人生的一個最好途徑。【注釋】際遇:就是機會境遇。齊:相等、相平之意,例如《孟子·公孫丑》篇「地醜德齊」情理:此處作情緒解,也就是精神狀態。相觀對治:相互對照修正,治是修正。方便法門:佛家語,方便有權宜之意,法門是指佛法,佛法就是人生法則,指領悟佛法的通路,因此稱為法門。【評語】人的精神狀態各不相同,「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財富、地位、健康,都直接影響人的情緒,但是要想全部得到這些很難,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常居八九」。一個人事業的成功與否,一半靠自己的主觀努力,另一半靠客觀的機遇。就連孔子也發生「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感嘆,其實這並不能證明孔子是一位宿命論者,而是告訴世人當機運未到來時要看開一點。作為一個修身自省的人來講,不能因為個人的「順與不順」、「齊與不齊」來要求別人,要由別人的情緒、機遇來反觀自己,由此會更加明白事理,提高修養。93、名譽富貴來自道德富責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業來者,如盆檻中花,便有遷徙興廢;若以權力得者,如瓶缽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譯文】榮華富貴的顯各,假如是從道德修養中得來,那就如同生長在大自然環境中的野花,會不斷繁殖綿延不絕;如果是從建功立業中得來,那就如同生長在花園中的盆景一般,只要稍微移植,花木的成長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假如是靠特枚,甚至惡勢力得來,那就如同插在玻璃瓶中的花朵,由於根部並沒有深植在土中,所以花的調謝枯萎指日可待。【註解】舒徐:舒是展開,徐是緩慢,舒徐指從容自然。瓶缽中花:瓶缽是僧人用具,瓶缽中花是指插在花瓶里的無根之花。【評語】古人提倡以德報人,而且認為財富、美名,也應是有德者居之。道德的修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君子「立德、立功、立言」要慢慢成長,官位、財富、名譽要一點一點的累積。反之假如用不正當的手段於短時間強行獲得,那就宛如空中樓閣,轉眼之間就會土崩瓦解。所以自己的財富要通過勞動付出得來,自己的社會地位要依靠自己的道德力量獲得。94、拔去名根融去客氣名根未拔者,縱輕千乘甘一瓢,總墮塵情;客氣未融者,雖澤四海利萬世,終為剩技。【譯文】名利思想沒有徹底拔除的人,即使他能輕視富貴榮華而甘願過清苦的生活,最後仍然無法逃避名利世俗的誘惑;一個受外力影響而不能在內心加以化解的人,即使他的恩澤能廣被四海以至遺留萬世,其結果仍然算是一種多餘的伎倆。【註解】名根:名利的念頭,即功利思想。千乘:古時把一輛用四馬拉的車叫一乘。一瓢:瓢是用葫蘆做的盛水器,一瓢是說用瓢來飲水吃飯的清苦生活。《論語·雍也》篇:「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瓤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塵情:俗世之情。【評語】爭名奇利之累人所共知,而名利之誘惑確也太大。一個人不剷除名利觀念,隨時都會有追逐名利的念頭產生,不論他如何標榜清高聲稱退隱林泉,都不過是以退為進的託詞。尤其在唐朝,退隱成了爭名的一種必然方式,即所謂「終南捷徑」。許多人不如意時便高歌隱退,一有時機,便馬上出世。唐代的盧藏用本來功名心很強,可是他卻善於造作而隱居京師附近的終南山,當他由於清高之名而很快獲得朝遷徵用時,他竟毫不隱諱的指著終南山說:「此中大有佳趣!」只有正氣一身,道德純真的人才可能淡泊名利,其實一個人隱世出世是次要的,關鍵是要看他的修養,是正氣居多還是私心雜念滿身,要看他的行為是不是利國利民。95、心地光明念勿暗味心體光明,暗室吉有青天;念頭暗昧,白日下有厲鬼。【譯文】一個心體光明磊落的人,即使立身在黑暗世界,也能看到萬里晴空。一個慾念邪惡不端的人,即使生活在光天化日之下,也像被魔鬼纏身一般終日戰戰兢兢。【註解】暗味:不光明叫昧。指服險見不得人。心體:指智慧和良心。暗室:隱密不為他人所見的地方。【評語】大千世界可以引起人們的萬端思緒,如果一個人平時不能加強自己的修養,很可能抵制不住邪惡的誘惑。因為外界的善惡、正邪、美醜現象,實際上又是人們內心的反映,每個人做事戴從自己的認識出發,心地邪惡的人就難以正確認識人生,而往往把人的善行看作是惡意,把人家的正言看作是邪念。這就如同一個心中快樂的人看見花就覺得美,一個心中憂愁的人看見花並不覺得美,善惡邪正美醜往往是存乎一念,不管是明裡還是暗裡,不注意修省,而私慾橫生,遇事就不可能有正確的認識;心地光明的人什麼時候都是影正行端,做事自能公平合理。97、勿羨貴顯勿慮飢餓人知名位為樂,不知無名無位之樂為最真;人知饑寒為慮,不知不飢不寒之慮為更甚。【譯文】人們都知道求得名譽和官職是人生一大樂事,卻不知道沒有名聲沒有官職的人生樂趣是最實在的;人們只知道飢餓寒冷是最痛苦是值得憂慮的事,卻不知道在更不愁衣食後,由於種種慾望,由於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才更加痛苦。【註解】名位:泛指名譽和官位,也就是功名利祿。【評語】按現代心理學的說法,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當生活溫飽解決之後,在精神上就產生了不同的層次需求。安貧樂道,消極等待是不對的,因為人們追求財富顯貴而使生活過得更好些是很現實的,但並不能因此而忘卻自身原修養。何況人們在沒有達到一定需求層次進想像中的美好往往佔滿腦海,就像古時的農人只知皇帝生活好,但好到什麼程度就沒法想像了,更木知道每個層次都有不同的煩惱。例如曹雪芹的《紅樓夢》中寫了一首「好了歌」說明了世俗心理:「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掛冠而歸田園,因為他討厭官場傾軋,權勢的人,成為千古美談。從這種尋求內心平衡和道德完善的角度來講,生活清貧而不受精神之苦,行為相對自由洒脫而不受傾軋逢迎之累是可羨慕的,安貧樂道未嘗不好。98、正氣路廣欲情道狹天理路上甚寬,稍游心胸中便覺廣大宏朗;人慾路上甚窄,才寄跡眼前俱是荊棘泥土。【譯文】天道就像一條寬敞的大路,只要人們稍一用心探討,心靈深處就會覺得豁然開朗;人世間慾望就好像一條狹窄的小徑,剛一把腳踏上就覺得眼前全是一片荊棘泥濘,稍不小心就會陷進泥淖寸步難行。【註解】天理:天道,佛教語。游心:游是出入,游心是說心念出入的天理路上。人慾:人的慾望,據《禮記·樂記》篇:「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疏:"滅其天生清靜之性,而窮極人所貪嗜欲也。』」寄跡:立足投身。荊棘泥土:荊棘多刺,因此用於比喻坎坷難行的路或繁瑣不好辦的事,又引申為艱難困苦的處境。泥土是污濁,范仲淹文中有「泥土軒冕」。【評語】人生在世最及時行樂還是追求理性,存在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凡是能合乎天理的大道,隨時隨地都擺在人們的面前供人行走,這條路不能滿足人的種種世俗的慾望,而且走起來枯燥寂寞,假如世人能順著這條坦途前進,會越走越見光明,胸襟自然恢宏開朗,會覺前途遠大。反之世人的內心總充滿慾望,而慾望的道路卻是非常狹隘的,雖然可以滿足一時的虛榮、雜念,可走到這條路上理智就遭受蒙蔽,於是一切言行都受物慾的驅使,前途事業根本不必多談,就連四周環境也布滿了荊棘,久而久之自然會使人墜入痛苦深淵。追求物質需求和情感要求是必要的、合理的,但如果因此而沉溺就不是明智之舉;從長遠看,人生應該有高層次的追求才對。99、病未足羞無病吾憂泛駕之馬可就馳驅,躍冶之終歸型範;只一優遊不振,便終身無個進步。白沙云:「為人鄉病未足差,一生無病是吾憂。」真確論也。【譯文】一匹性情兇悍的馬,只要訓練有素駕馭得法,仍然可以騎上它飛奔疾馳;在溶化時爆出溶爐以為可以鑄成名劍的金屬,最終還是被人注入模型變成利器。一個人如果只貪圖吃喝玩樂而遊手好閒,就會使精神陷於萎靡不振的狀態,如此就一輩子也沒有什麼出息。所以白沙先生說:「做人有過失並沒什麼可恥的,只有一生一點錯都沒有才最值得憂心。」這真是至理名言。【註解】泛駕之馬:性情兇悍不易馴服控御的馬,藉以比喻不守常軌的豪傑。躍冶之金:當鑄造器具熔化金屬往模型里灌注時,金屬有時會突然暴出模型外面,這就是所謂躍冶之金,比喻不守本分而自命不凡的人,語出自《莊子·大宗師》篇。型範:鑄造時用的模具。白沙:明朝學者陳獻章,廣東新會人,字公甫,由於隱居白沙里,因此世人就稱他為「白沙先生」,於明正統十二年進士及第,然而並未因此踏入仕途,被譽為「活孟子」。著有《白沙集》十二卷傳世。【評語】一個有大志、有追求的人不要怕艱苦的磨鍊。孟子說「憂勞足以興國,逸豫足以亡身。」「天將降大任於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就說明一個人要想創立大事業,必須先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磨練心性,然後才經得起巨浪的衝擊,擔當起「挽狂瀾於既倒」的重任。那些精神不振、貪圖安逸,如八旗子弟無所事事的人,一生沒什麼波瀾,終將被社會厭棄,被歷史遺忘。一個追求者的一生可能要走彎路,有過失,但只要認識正確,不停腳步,終將會有所成就。100、心公不昧外賊無蹤耳目見聞為外賊,情慾意識為內賊,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獨坐中堂,賊便化為家人矣!【譯文】耳目所喜歡的東西屬於外來的侵害;感情慾望等心理上的邪念是內在的敵人。不管是內賊也好外賊也罷,只要人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做事遵循原則,做人恪守信念,所有心理敵人外來分割反而都會變成你修養品德的助手,而變成受自我指控的下人了。【註解】外賊:來自外部的侵害。佛家認為色、聲、手、唯、觸、法六塵,都是以眼等六根為媒介劫奪一切善法,所以佛家才用「賊」這個字一代表六塵。情慾意識:欲是七情之一,所以叫情慾。即內心的情感慾望。惺惺不昧:惺惺是警覺清醒,不昧是不昏憒不糊塗。中堂:中廳。【評語】人們要修身養性,排除私心雜念,可內賊和外賊這兩種心理敵人實在可怕,稍一疏忽他們就乘虛而入向人們進攻。人們既然是處在這兩種敵人夾攻的環境之間,必須時時提防不要成為六賊的俘虜。然而人不可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沒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做保證是不能餓著肚子去修鍊的。但對物慾情慾的需求,必須多作自我剋制。官能上的享樂可以調劑身心蛤是過度也可以腐化人性;情慾上的活動可以創造人生,但是走向極端也可以毀滅生命。因此我們日常生活必須遵守一定的原則,要發乎情止乎禮,否則一失足而附入慾望之海就有喪生的危險。而保持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成就事業的可靠的基礎。101、品質修養切忌偏頗氣象要高曠,而不可疏狂;心思要填密,而不可瑣悄;趣味要衝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嚴明,而不可激烈。【譯文】一個人的氣度要高曠,卻不可流於粗野狂放;心思周詳,卻不可繁雜紛亂;生活情趣要清淡,卻不可過於枯燥單調;言行志節要光明磊落,卻不可偏激剛烈。【註解】氣象:氣質、氣度。疏狂:狂放不羈的風貌。例如白居易詩中有「疏狂屬年少。」縝密:細緻周全。瑣悄:煩雜瑣細。【評語】什麼事都不能過分,品德和氣質的修養也是這樣,如果把一種好的品德視為教條而走向極端,那這種品德反而有害於人。一個人要想作到不偏頗,恰到好處,言行以至思想境界需要進行一個很長的磨鍊過程。因為人們做事做人總是向好的方面追求卻難以適度,看到好的一面卻忽視隨之而來的不足,那麼一不小心便會失之偏頗,得到相反的結果。102、臨崖勒馬起死回生念頭起處,才覺向欲路上去,便挽從理路上來。一起便覺,一覺便轉,此是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關頭,勸莫輕易放過。【譯文】當你心中邪念剛一浮起時,你能發覺這種邪念有走向欲路的可能,你就應該立刻用理智把這種慾念拉回正路上來。壞的念頭一起就立刻警覺,有所警覺就文盲設法挽救,這是到了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緊要關頭,絕對不可以輕易放過這個機會。【註解】臨崖勒馬:也作懸崖勒馬,比喻人有剛學壞時要能及時回頭。【評語】很多事往往在一念這間決定今後的人生道路,而一念不慎足以鑄成千古恨事,因此先儒才有「窮理於事物始生之際,研機於心意初動之時」的名言。但一念的鑄成並不在當時而是在平時的鍛練,就像一個人在情緒特別激動的時候,往往會做出不計後果的事,而能出現這種情緒的本身說明這個人在平時可能還沒意識這件事是好是壞。可見一個人不能防邪念於未然,就可能出現「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的凄慘後果。私心雜念和道德倫理並存是很矛盾很困難的,人必須拿出毅力恆心控制私心雜念,並且當機立斷地把這種慾念扭轉到合乎道德的路上。這個扭轉只能在平時注意磨鍊自己,那麼臨時引發的生死禍福的命運才可能操之在我。一念之間上可登天堂下可墮地獄。人不能總是到事後才悔恨自己,當生機在握時,當幸運在乎時,決不可輕易放過。103、寧靜淡泊觀心之道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閑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淡中意趣沖夷,得心之真味。觀心證道,無如此三者。【譯文】人在寧靜中心緒才會像秋水一般清澈,這時才能發現人性的真正本源,人在安詳中氣概才會像晴空白雲一般舒暢悠閑,這時才能發現人性的真正靈魂;在人淡泊中內心才會像平靜無波的湖水一般謙沖和藹,這時才能獲得人生的真正樂趣。大凡要想現察人生的真正道理,再也沒有比這種方式更好的了。【註解】澄澈,河水清澈見底。真體:人性的真正本源。沖夷:沖是謙虛、淡泊,夷是夷通、和順、和樂。【評語】諸葛亮用「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兩句話來作為他的座右鉻,藉以磨練他淡泊明志的心胸和恢宏遼闊的氣度。從古至今,許多有志之士修身養性同樣尊奉這兩句名言。這裡包含的方式,和本篇講的悟道是相通的,即在寧靜、閑適、淡泊中來悟出本性。一個人的心靜如止水,就不會有一點邪念襲來,因為這時的心有如一塵不染的明鏡,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本然之性,也就是能反映出作者所說的「真體」和「真機」;當一個人內心非常安閑時,就能出現從容不迫的神態。這時考慮任何事情,就容易發現整理的奧妙,也就是最能找出作者所說內心的真機;當一個人的心處於淡泊狀態,他的情趣就會悠悠自得,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掩蔽他內心的真趣。104、動中靜真苦中樂直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境;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譯文】在萬籟懼寂中所得靜並非真靜,只有在喧鬧環境中還能保持平靜的心情,才算是合乎人類本然之性的真正寧靜;在歌舞喧泄中得到的快樂並非真快樂,只有在艱舌的環境中仍能保持樂觀的情趣,才算是合乎人類本然靈性的真正樂趣。【註解】性天:就是天性,《中庸》有「天命之謂性」,說明人性是由天所賦予的。【評語】事物一經相對事物的襯托會更加彰顯,一個人住在遠離煩憂世界的深山幽谷之中可保持一份寧靜的心情,當然可以看成一種寧靜,但在槍林彈雨殺聲震天或者令人神情激動的環境中,仍能保持一顆平靜無波的心就更能顯出靜的意義;一個人在豐衣足食躊躇滿志的生活中自然會很快樂,但是在饑寒交迫的艱苦環境中能自得其樂的人就很難,可以算是使「心體成真」的更深層次快樂。例如晉朝竹林七賢中的嵇康,由於得罪了當趄權門而被下獄,臨錯時仍能保侍鎮靜,他撫琴高歌一曲與世訣別,這雖說是苦中作樂,但也足以證明他的心體是全真的,在任何環境中都能悠然自得,不為外物所動。105、舍己毋疑施恩不報舍己毋處其疑,處其疑即所舍之志多愧矣;施人毋責其報,責其報並所施之心俱非矣。【譯文】假如一個人在關鍵時刻需要自我犧牲,就不應計較利害得失,有了計較觀念就會對自己要做的犧牲感到猶疑不決,就會使志節蒙羞。一個人施恩惠給他人,絕對不要指望得到回報,如果責成人家感恩回報那原來幫助人的一番好心就會變質而面目全非了。【註解】舍己:舍己就是犧牲自己。毋處其疑:不要存猶疑不決之心。【評語】舍己是緊要關頭的自我犧牲;施人行善則是幾十年如一日地自願奉獻。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在表現方式上有所區別,對舍己而言,如果沒有理想追求,沒有平日的修省做基礎,那麼在舍己的關頭就很可能退卻。從古至今無數的先賢、英雄,因為他們志向遠大,品質高尚,所以在生命與國家利益、民族大義之間,他們毫不猶豫地捨生成仁,青史永垂。施人,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熱情幫助別人,為了讓別人活得列好些自己默默奉獻。像雷鋒就是典型,他有偉大的理想,有甘願奉獻的精神,所以現在人們學習他、懷念他,因為他代表了一個以國家集體利益高於一切的時代精神。比起這樣一種胸懷,那些施人一惠便圖回報,助人一次便想金錢的形象的確渺小、蒼白。106、天機最神智巧何為貞士無心徼福,天即就無心處牖其衷: 人著意避禍,天即就著急中奪其魄。可見天之機權最神,人之智巧何益。【譯文】一個志節堅貞的君子,雖然無意祈求福扯,可是老天偏要在他無意的地方來開導他完成衷心要完成的事業,行為邪惡不正的小人,雖然用盡心機想逃避災禍,可是上天卻在他巧用心機時來奪走他的靈魂。由此觀之,上大神奇無比變化莫測極具玄機,人類平凡無奇的智慧在上天面前買在元計可施。【註解】貞士:指志節堅定的人。徼福:徼,同邀,作祈求解。《左傳·僖公》四年:「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牖:誘導、啟發。人: ,邪妄。人,行為不正的小人。機權:機,靈巧。權,變通。機權,靈活變化。【評語】古人講求:「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所謂「人算不如天算。」但富貴跟幸福不能用祈褥得來,否則從古到今不會有那麼多為追求幸福而犧牲或為求個人富貴而爭得你死我活的事了,這說明古人有時不信天命,有時又希冀天命。在生活中,一些自然法則是需要遵循的,惡人不能遵循社會公德說不定什麼時候便災禍臨門;君子居貧,又往往有意外之喜,所以萬事應聽其自然,不可越過法律、公德去強求。107、田看收成人重晚晴聲妓晚景從良,一世之煙花無礙;貞婦白頭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語云:「看人只看後半截。」真良言也。【譯文】妓女以賣身賣笑為業,到了晚年如果能嫁人從良,那麼她以前的妓女生涯並不會對後來的正常生活構成妨害:可是一個一生都堅守貞操的節烈婦女,到了晚年由於耐不住寂寞而夫身,那她半生守寡所吃的苦就會付諸東流。俗話說:「要評定一個人的功過得失,關鍵是看他的晚節。」真是一句至理名言呀。【註解】聲妓:本指古代宮廷和貴州家中的歌舞妓,此指一般妓女。從良:古時妓女隸屬樂籍(戶),被一般人視為賤業。脫離樂籍嫁人,就算是從良。煙花:妓女之代稱,此指妓女生涯。【評語】為更是可悲可憎。只有活到老學到老,不斷立新功,才可能保持一個完整的人格,實現道德的完善。人生實際上是很艱難的。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人們對於朝聞道而夕死是大加褒揚的,因為過去的不足終因遲到的善舉得以彌補,一個人不論以前出身如何低賤或者如何墮落,只要能夠痛下決心猛回頭重新做人,世人不但會原諒他們過去的失足與不幸,而且欽佩他們的毅力與勇氣。反之一個人雖然有很好的出身和過去,不幸到了晚年竟由於受不了金錢權熱的誘惑而入歧途,例如王精衛青年時代起就追隨孫中山,而且立下了很多功勞,當年曾冒死刺殺滿清攝政王,豈料到了他後半生,竟不顧民族大義甘為日寇傀儡。落得一個遺臭萬年的漢奸罪名。可見一個人的晚節實在重要,人的一生要到蓋棺才能論定。108、順不足喜逆不足憂居逆境中,周身皆針砭藥石,砥節礪行而不覺;處順境中,眼前盡兵刃戈矛,銷膏靡骨而不知。【譯文】一個人如果生活在逆境中身邊所接以的全是有猶如醫療自身不蹭的良藥在不知不黨中會使你敦品碩行磨練自己的意志反之一個人如果生活在順境中,這就等於在你的面前擺滿了銷磨你精神意志的刀槍,在不知不覺中使你身心受到腐蝕而走向失敗的路途。【註解】針眨藥石:針,古時用以治瘋的金計金針,古時用來治病的石針:今天流行的針炙是針魔的一種。藥石泛稱治病用、的藥物、針眨藥石泛指治病用的器械藥物,此物比喻砥礪人品德氣節的良方。砥礪:磨刀石。粗者為砥,細者為礪。此力磨練。銷膏靡骨:融化脂肪、腐蝕骨。【評語】人生的路有起有落,看待人生的起落順逆應該有辨證的觀點。居逆境固然是痛苦壓抑的,但對一個有作為、能自省的人來講,在各種磨礪中可以鍛煉自己的意志,修正自己的不足,一但有了機會,就可能由逆向順。居順當然是好事,但對於一個沒有良好的品質和遠大追求的人來講,優裕環境中往往容易墮落腐敗,這和在清苦環境中的容易發奮上進道理一樣。一個人生活一優裕,就容易遊手好閒不肯奮鬥;反之;如果處在艱苦窮困的環境中,「窮則變,變則通」。所以貧與富不是絕對不變的,順與逆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一○九、恣勢弄權自取滅亡生長富貴家中,嗜欲如猛火權勢似烈炎,若不帶些清冷氣味,其火炎不至焚人,心將自爍矣。【譯文】生長在豪富權貴之家的人,不良嗜好的危害有如烈火,專權弄勢的脾氣有如凶焰;假如不及早清醒,用清淡的觀念緩和一下強烈的慾望,那猛烈的慾火雖然不至粉身碎骨,終將會讓心火目焚自毀。和一下強烈的慾望,那猛烈的慾火雖然不至粉身碎骨,終將會讓心火自焚自毀。【註解】恣勢弄權:恣勢就是擅長作威作福;弄權就是喜歡招權攬勢。嗜欲:多指放縱自己對酒色財氣的嗜好。【評語】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有了財富還希望有權力,有了權力還希望滿足其他想法。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道德水準,沒有一定的理智,那麼就容易胡作非為,任性胡來。從這個意義來說,慾念好比是烈火,理智好比是涼水;涼水可以控制烈火,理智可以控制慾念。一個生長在富貴之家的人,沒有道德修養來緩和一下強烈的各種慾念,那他就會隨心所欲為非作歹,聲色犬馬盡情歡樂,不但腐蝕人心危害社會,也必然會使自己走向「自爍」的毀滅之途。可見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思想境界很重要,尤其是有了一定物質基礎的人,如果不注意培養自己高尚的情操,沒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那麼他的各種慾望就會惡性膨脹,不僅會毀掉他的財富,也會使他自己的精神處於崩潰狀態,而自毀其生。109、人心一真金石可鏤人心一真,便霜可飛,城可損,金石可鏤;若偽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對人則面目可憎,獨居則形影自愧。【譯文】一個人的精神修養功夫如果能達到至誠地步,就可以感動上天變不可能為可能,鄒衍受了委屈感動了上天竟在盛夏降霜為他打抱不平,杞植的妻子由於悲痛丈夫戰死竟然哭塌了城牆;甚至就連最堅固的金石也會由於精誠所至而把它鑿穿。反之一個人如果心存虛偽邪惡的念頭,那他只不過是空有人護形體架勢而已,肉體雖存但靈魂早已死亡,與人相處會使人覺得面目可惜而惹人討厭;一人獨處,面對自己的影子也會覺得萬分羞愧。【註解】霜可飛,本意是說天下霜,實際是比喻人的真誠可以感,動上天,變不可能為可能而在夏天降霜。據《准南子》說:「萬事燕王盡忠,左右譖之,王之獄,衍仰天哭泣,天五月為之下霜。」衍,指鄒衍。城可隕:本來是說城牆可以拆毀崩潰,此處是比喻至誠可感動上天而使城牆崩毀,據《古今注》中卷,「杞植戰死,妻嘆曰:「上則無父,中則無夫,下則無子、是人生之至苦。」「乃亢聲長哭,杞這都城感之而頹。」隕,崩塌。鏤:雕刻。偽妄:虛偽,心懷鬼胎。真宰:宰是主宰,真宰,此指人的靈魂。【評語】歷史上許多情動天地的故事,有的像是神話;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情深意切的事迹。在人的世界,人們總是盼望真情,所以對情動天地的故事總是互相傳頌,代代傳頌。沒有真情的人生太累,沒有真情的偽君子體會不了人間的溫暖。所以追求真誠的路很艱難,但人們總在追求。雖然生活中那些虛情假意的人會得意於一時,權傾於一時,富貴於一時,但人們相信這類人會受天理循環的報應,會受自己良心的譴責。人間處處真情在,人的至誠不是只對處人待事而講,首先是對自己而言。人連自己都不相信,都要欺騙,豈不悲哉!一一一、文無奇巧人宜本然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譯文】文章寫到登峰造極的水平,並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只是把自己思想感情表達得恰到好處;人的品德修養如果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就和平凡人沒有什麼特殊的區別,只是使自己回歸到純真樸實的本性而已。【註解】極處:登峰造極的最高成就。本然:本,性,本來如此。【評語】歷史上有唐宋古文運動,其目的就是反對此前文壇堆砌詞藻無病呻吟之風,提倡直抒胸臆真情實感之文。因為這樣的文章才能代表真實思想。就像女兒所心惹人喜愛,就是他們一切都是出於純真的自然本性,絲毫沒有一點造作。做人同樣如此,貴在自然,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真誠待人,這個社會也就安寧多了。前人提倡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實際上就是講做人要回歸本然,不要給自己套上偽裝;當然,這裡的回歸本然是指經過一番修省磨鍊以後高一個層次的回歸,這種回歸使人的言行變得自覺而高尚。111、忠恕待人養德遠害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譯文】做人的基本的原則,就是不要責難別人輕微的過錯,不要隨便揭發個人生活中的隱私;更不可對他人過去的壞處耿耿身是對別人人格的不尊重,也可能給別人給自己惹來意外禍災。至於不念人舊惡是要有些胸襟的,只有有修養的人才可能做到。其實人際間的矛盾往往因時因事而轉移,總把思路放到過去的恩怨上屬於不智之舉,忠恕待人,養德遠害,應該成為處世待人的準則。112、德怨兩忘恩仇俱泯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兩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譯文】怨恨會由於行善而更加明顯,可見行善並不一定使人都讚美,所以與其讓人感恩懷德,不如讓人把讚美和埋怨都忘掉:仇恨會由於恩惠產生,可見與其施恩而希望人家感恩圖報,不如把恩惠與仇恨兩者都消除。【註解】彰,明顯。德我,對我感恩懷德,此處的「德」當動詞用。泯:消滅,泯滅。【評語】恩仇德怨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人們都知道「由愛生恨」「由恩變仇」的道理。所以不想讓人怨恨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讓他人感念自己的恩德。但一個人的立身處世,並不是沒有原則,像不倒翁,像個三朝元老那樣八面玲瓏是不對的。歷史上殺身成仁的事很多,這些人即使已有美名,有豐功偉業,大義當前,仍毫不猶豫捨身而殉。耶蘇冤死在十字架上,蘇格拉底死在毒杯下。可見大丈夫作人作事,只要俯仰無愧,世俗小人與邪惡之徒的怨恨非議是不足計較的。所以做事要從大處著眼,因仇德怨也要從全局來看,不能限於某人某事而論長短。113、勿犯公論勿諂權門公平正論不可犯手,一犯則貽羞萬世;權門私竇不可著腳。一著則玷污終身。【澤文】社會大眾所公認的規範不可以觸犯,觸犯了那你就會遺臭萬年;凡是權貴人家營私舞弊的地方千萬不可踏進去,走進去了那你一輩子的清白人格就被拈污。【註解】犯手:觸犯、違犯。私竇:竇是儲藏糧食的窖,壁間的小門也叫竇。私竇就是私門,暗行切請託之門,即走後門。著腳:著腳就是踏進去。玷污:指美譽受污損。【評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世原則,正直的人則有正直的原則。一個有操守講氣節的人,寧可窮困也不依附權貴,因為那種阿庚奉承達官貴人的言行和正直的人格水火不容。一個正直的人同樣不會去違背公德,觸犯國法,他的操守決定了他不會好樣去做。正因為不依附權貴,又奉公守法,那麼就不可能去坑害公家致富,污損別人發財,他就會安貧樂道,保持清白的人格。114、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當怒火欲水正騰沸處,明明知得,又明明犯著。知時是誰,犯的又是誰?此處能猛然轉念,邪魔便為真君矣。【譯文】當怒火上升慾念翻滾時,雖然他自己也明知這是不對的,可是他雙眼睜睜犯著不加控制,知道這種道理的是誰呢?犯的又是誰呢?假如當此緊要關頭能夠突然改變觀念,那麼邪魔惡鬼也就會變成慈祥命運的主宰了。【註解】邪魔:邪惡的魔鬼,實指慾念,魔是梵語「魔羅」的簡稱。真君:指主宰萬物的上帝。【評語】生活中,很多人喜歡給自己大書一個「忍」或「制怒」的座右銘,這說明人們都能意識到「怒火欲水」之害,但又很難一下子控制得了。要把人這種本能情感逐步理智化,是需要一個修省過程的,要逐步以自己的毅力把這種怒氣和慾望控制住,才可能使一切邪魔都成為我的精神俘虜,使自己轉而變得輕鬆愉快。「鋤地須鋤草,煩惱即菩提」,其實世間根本沒有所謂魔鬼,自己內心的邪念才是魔鬼。世間也根本沒有上帝,內心的一顆良知就是上帝。怒火欲水本是一念之間的事,修養好了,一念之間可以使自己變得高雅;雜念多了,便逐漸庸俗,以至養成許多惡習,煩惱就越發多了。116、毋偏人言不持已長毋偏信而為奸所欺,毋自任而為氣所使;毋以已之長而形人之短,毋囚已之拙而忌人之能。【譯文】一個人不要誤信他人的片面之詞,以免被一些奸詐之徒所欺騙;不要過分信任自己的才幹,以免受到一時意氣的驅使;不要仰仗自己的長處去對比人家的短處;尤其不要由於自己笨拙,就嫉妒他人的才能。【註解】氣:發揚於外的精神,此處指一時的意氣。自任:自信、自負、剛愎自用。形:又寸比。【評語】生活中常常有些人有本事就傲氣待人,由於有些能力,就很自信,往往瞧不起不如自己的人,以至目無一切。而對自己的不足往往喜歡掩飾。人過於自信就容易偏信,做以待人便就無人,這樣意氣用事,被人利用,妒人之能,卻難自知。一個修養好的人,往往具備公正,無私、誠懇、同情的品性,而偏袒、自私、欺騙、嫉妒則往往在修養較差的人身上表現出來。一個人其善良的本性一但被蒙塵,劣性便佔了上風。可見,一個人究竟是君子還是小人,其關鍵完全操之於已的修省磨練。人有本領、能力強是好事,但如果藉此而形成許多惡習,便變成了壞事。117、君子之心雨天過睛霽日晴天,倏變為迅雷震電;疾負怒雨,倏轉為朗月晴空;氣機何嘗一毫凝滯?太虛何嘗一毫障塞?人之心體,亦當如是。【譯文】萬里晴空,會突然烏雲密市電閃雷鳴;狂風怒吼傾盆大雨之時,會突然轉為皓月當空,萬里無雲,可見主宰天氣變化的大自然一時一刻也不曾停止運轉,而天體的運行何曾發生絲毫的陰礙?所以我們人類的心理也要像大自然一樣使喜怒哀樂的變化合乎理智準則。【註解】霽:雨後轉晴。倏:迅速,突然。氣機:氣,指構成天地萬物的三原物質。機,使氣變化的本原力量。此處比喻主宰氣候變化的大自然。據《吳子·論將》篇:「三軍之眾,百萬之師,張設輕重,在於一人,是謂氣機。」太虛:廣漠無際的天空。例如《文選·孫綽游天台山賦》說:「太虛遼闊而無閡。」【評語】這段話給人的啟示很多。古人講天人合一,儒家思想一向很注重天道,《易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宇宙中的星球,各自遵循自己的軌道運行,但假如其中任何一顆星球脫離軌道,都會給宇宙帶來空前未有的大混亂,無生命的星球都能懂得遵行軌道運行,有靈性的人類更應按照天道來實踐人道,這就是儒家學說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論根據。話1994 年7月,木星與慧皇相撞,成為全世界各地關注的一個焦點。人們可以預測、觀察,但無法防止改變,大自然的變比有時也是無常的,人們對此的感想也很多。現代科學一直在探求其發展規律。現代人當然不信天人合一,但在無常的變化中人應持什麼樣的態度是和自己的修養有關,一個修養深厚的人應時時保持一種超然的心態,如雨過天晴保持一種穩定狀態一樣,這樣才能處變不驚,理智處事。118、有識有力私魔無蹤勝私制欲之功,有日識不早力不易者,有日識得破忍不過者,蓋識是一顆照魔的明珠,力是一把斬魔的慧劍,兩不可少也。【譯文】戰勝私情克制物慾的功夫。有人說是由於沒及時發現私慾的害處而又沒堅定的意志去控制,有人說雖然能看清物慾的害處卻又忍受不了物慾的吸引,所以一個人的智慧是認識魔鬼的法寶,而意志等於是一把消滅魔鬼的利劍,法寶和利劍是戰勝情慾不可缺少的。【註解】明珠:價值昂貴的寶珠,引申為人或物的最貴重者。佛經《凈土論注》說此珠「置之濁水,水即清凈,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凈。」此照魔明珠之謂也。慧劍:佛家語,是用智慧比喻利劍.認為利劍能斬斷俗世萬緣,煩惱與魔障。《維摩潔經·菩薩行品》中「以智慧劍破煩惱賊。」【評語】每個人都知道自私自利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可是每個人都很難做到控制私心私慾,甚至還有一句「人不為已天誅地滅」的諺語為自私自利的人作辨解。人們之所以難以按制私心雜念,除意志、理性等修為外,還在於所受教育,社會環境等因素。在私慾問題上東西方文化有本質的差異,東方文化是比較強調集體主義克制私慾的,過於自私的人要受到社會的譴責。一個社會都那麼自私而冷漠是不可想像的。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只有你獻出一份愛去關心別人,別人同樣來關心你,社會才會和諧,才有溫暖。一個太自私或物慾太強的人,多半都會遭受別的的排斥。那麼,一個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戰勝不了自己的私慾,也團結不了人,何談事業的成功?所以自私會成為自己前途事業的一大障礙,可能到最後由於自私自利還會自毀前程。所以,歸根結底,消除私慾百先要加強修養來戰勝自己。119、大量能容不動聲色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此中有無窮意意味,亦有無窮受用。【譯文】發覺被人家欺騙不要在言談舉止中表露出來,遭受人家侮辱時也不要怒形於色。一個人能夠有吃虧忍辱的胸襟,在人生旅程上自會覺得妙處無窮,對前途事業也是一生受用不盡。【註解】詐:欺騙覺:發覺、察覺形:表露【評語】古人處世待人講究喜怒不形之色。被人欺騙當然有受愚弄的感覺,假如你立刻揭穿他,有時會招來意外之禍,因為對方可能在得意之時轉為惱羞成怒加害於你;而遭受他人的凌辱,是更讓人難堪的事。所謂不動於聲色,是指不違害社會公德的有原則的忍讓,如為些許小事大動干戈是得不償失的,在明顯刀量懸殊的情況下被一時的怒氣所激發也是不智之舉。息事寧人,以退為攻都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但是忍讓退讓需要有涵養,只有涵養深厚才能做到所謂「大量能空,不動聲色」。120、困苦窮乏鍛煉身心橫逆困窮是鍛煉豪傑的一副爐錘,能受其鍛煉則身心交益,不受其鍛煉則身心交損。【譯文】橫逆困難是錘鍊英雄豪傑心性的洪爐,按受這種鍛煉對形體與精神均有益處,反之如果承受不了這種惡劣環境的煎熬,那麼將來他的肉體和精神都會受到損傷。【註解】橫逆困窮:橫逆是不順心的事。困窮就是窮困。爐錘:比喻磨練人心性的東西。【評語】孟子有段名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惡其體膚,空乏其身,行佛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個人處世沒有經過一番憂患並不是好事;尤其是青年人剛剛進入社會,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撞憬,雄心萬丈,壯志凌雲,可人生的路往往是多起多伏的,不如意事常八九,是靠自己的意志克服困難,還是像以前那樣去尋找父母的庇護,或者一蹶不振,真可謂是人生的三岔口。如果不經過一番艱苦磨鍊,將來不但很難給自己創造光明前途,也很難為國家社會肩負起艱巨任務,所謂「憂危啟聖智。厄窮見人傑」,溫室的花是經不起風雨的。不論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還是說生求藝的小手藝,固然是條條大道通羅馬,但每條路都是坎坷不平的,都是要在刻苦的磨鍊中戰勝外來的艱難險阻,克服內心的消沉意志才可能成功。一個能在橫逆中挺起胸膛的人才算英雄好漢,一個在困苦中倒下去的人就是凡夫俗子。身心的鍛煉是要有不屈的追求,堅強的意志為前提的。121、天地縮圖人之父母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惡有則,便是燮理的功夫;天地一大父母也,使民無怨咨,物無氛疹,亦是敦睦的氣象。【譯文】我們自己的身體就等於是一個小世界,不論高興或憤怒都不可以犯錯誤,尤其對於好惡的東西也要有一定標準,這就是諧和調整的功夫;大自然就像人類的大父母,要讓每個人沒有牢騷怨尤,使萬物沒有災害而順利成長,這也是造物者的一番恩德,夭地間一片平和的景象。【註解】懲:過失、錯誤。整理:調和、調理。怨咨:怨恨、嘆息。氛疹:氛當凶氣解,氛疹就是惡病。【評語】古人講究天人感應,我們可以理解為一種類比,即天地有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行,以及風雨陰陽的調和而使萬物生育。人體有喜怒哀樂的情緒,由於好壞善惡的運用構成人格氣質。假如天地經常狂風暴雨或者暴日久旱,就不會孕育出好的生命,同理一個人假如整天狂喜暴怒,就不能培養出完美的人格和良好的氣質。所以我們由大自然的變化完全可以反思人自身。但是天地變化有時還處於不可知狀態,而人的氣質性格卻決定於人的修養和所處的社會環境。122、量弘識高功德日進德隨量進,量由識長。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識。【譯文】人的品德會隨著氣度的寬大而增進入氣度會由於人生經驗的豐富而更為寬宏。因此想要深厚自己的品德就不能不使自己的氣度寬宏,寬宏自己的氣度,就不能不增長自己的生活歷練豐富人生知識。【註解】識:知識,經驗。弘:寬宏,擴大。量:氣量,氣度。【評語】常言「德高望重」「量寬福厚」,德跟量是互為因果的。只有品德高尚才會度量寬宏,其結果是在社會上受到人們尊敬,取得應有地位。而要有高尚的品德就必須先有高深的學問,有了高深的學問待人接物才會有遠大眼光,眼光遠大做事就不易發生謬誤,處世也少有過與不及的缺撼,無往而不利。學問又分作書本知識和人生經驗兩大類,一個是死的,注重思考探求;一個是活的,要求實踐總結。二者的目的都在於增強觀察力和判斷力,分辯是非曲直分出善惡邪正,能知善惡邪正才可行善去惡從正僻邪。增加學問是德、量的一個重要基礎,是增量進德的一個有效方式,而量弘德進又是做學問做人的基礎。
123、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一燈螢然,萬籟無聲,此吾人初入宴寂時也;曉夢初醒,群動未起,此吾人初出混沈處也。乘此而一念回光,炯然返照,始知耳目口鼻皆桎梏,而情慾嗜好翻楊械矣。【譯文】在微弱夜燈中,大地無聲,萬籟俱靜,這是我們身心剛剛進入休息時;清晨夜夢過後才醒,萬物還沒有開始一天的活動,這是我們剛從朦朧的夢境中走出來。乘著這剛剛安息和剛剛睡醒的一剎那間,好像有一線靈光閃爍在我們腦海,這時會突然使我們的內心有所醒悟,才知道耳目口鼻都是束縛我們心智的桎梏,而情慾嗜好也全是墮落我們性靈的機械。【註解】螢然:是形容燈光微弱得像螢火光的閃爍一般。【評語】人們為了尋求內心的平衡,為了求得心靈安寧,從古到今進行了苦苦探索,人不可能與世隔絕,不聞外物的進入。夜間睡覺時,精神與肉體相對進入安寧狀態,此刻沒有善惡苦樂之分,像開天闢地之初的渾飩時期。從夢中睡醒,身心到現實,不再空虛,又有了實際行動,是非善惡觀念便又開始發生。所以在夜深人靜萬籍俱寂時,我們要像曾子那佯,以是非善惡的標準反省自己,反省由於耳鼻目口所產生的情慾在靜寂中,在是非標準中是否有違道義。當然,不能割掉耳目口鼻來阻止物慾的需求,否則人豈不是變成無情無欲的頑石枯木?在萬籟俱寂中反省覺悟,會感受到世外之物與精神是相輔相成的,人處在一種空寂與現實的困擾中往往是矛盾的,保持心靈的虛空寂靜,這方面多下些苦功夫,經常反省自己,不失為修養性的一種好辦法。124、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反己者,觸事皆成藥石;尤人者,動念即是戈矛。一以辟眾善之路,一以浚諸惡之源,相去霄壤矣。【譯文】經常作自我反省的人,日常接觸的事物,都成了修身戒惡的良藥;經常怨天尤人的人,只要思想觀念一動就像是戈尤人是走向姦邪罪惡的源泉,兩者之間真是天壤之別。【註解】反己:反省自己,以正確待人。藥石:治病的東西,此引申為規誡他人改過之言。《左傳》中有「孟孫之惡我,藥石也。」尤:埋怨,例如《老子·道德經》中有「夫唯不爭,故無尤。」浚:開闢疏通。【評語】每個人看問題的方法不一樣,站的角度不一樣,得的結論自不相同;刺激相同,反應各不相同。所以一個人肯多作自我檢討,萬事都可變成自己的借鑒,孔子說「貝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內省」就是一種「反己」功夫。但是生活中的很多現象往往是相反的,遇到了種種矛盾往往埋怨對方,碰見了衝突,總是指責對方,什麼事總是自己對,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這種人對物質利益顯得自私,在人際交往上同樣自私。因為不能自省,所以總覺得不平衡,總難進步。又如報紙經常報道犯罪事件,有的人反對繪聲繪影報道得太詳細,認為如此等於在教有犯罪傾向的人去摹仿作案。奉公守法的君子看到,卻引為一大鏡鑒,而對不知自省的人來說,就只知埋怨。指責或者看熱鬧。125、雲去月現塵拂鏡明水不波則自定,鑒不翳則自明。故心無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現;樂不必尋,去其苦之者而樂自存。【譯文】沒有被風吹起波浪的水面自然是平靜的,沒有被塵土掩蓋的鏡子自然是明亮的。所以人類的心靈根本無須去刻意清洗,只要除去心中的邪念,那平靜明亮的心靈自然會出現;日常生活的樂趣也根本不必刻意追求,只要排除內心煩惱,那麼快樂幸福自然會呈現。【註解】鑒:與鏡同。翳:遮蔽。【評語】儒家思想認為「人之初,性本善」,王陽明說「良知」,「大學」一書中說「明德」。只要排除善良本性中的雜念和邪惡思想,人的心地就會大放光明晉照世間,只要這種善良的本性不受雜念困擾,人的日常生活自然就會快樂,根本不必主動去追求。主張人類的一切痛苦煩惱都是出自邪惡的雜念,而這種邪惡雜念多半出自庸人自擾,「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人當然不能脫離現實世界而生存,保持內心絕對純潔。但如何對待外界的干擾,怎樣認識客觀世界的變化,是與主觀認識水平的高低和自己的修養學識相聯繫的。排除了私心雜念,以便保持一種高尚的追求,人在事業中就可以保持一種愉快的心情,精神狀態也會飽滿。126、不能養德終歸末節節義傲青雲,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熔之,終為血氣之私,技能之末。【譯文】氣節和正義足可傲。視任何達官,情真而生動的文章足以用過「白雪」名曲。然而如果不用高尚的道德來陶冶它們,所謂的氣節與正義不過是出於一時意氣用事或感情衝動,而生動的文章也就成了微不足道的雕蟲小技。【註解】青云:比喻身居高位的達官貴人。白雪:是古代曲名,比喻稀有傑作,《昭明文選》陸機《文賦》說:「綴下里於白雪。註:淮南子日師曠奏日雪而神禽下降。白雪,五十弦琴樂名。」血氣之私:血本指有血液和氣息的動物,此指感情,即個人意氣。【評語】這裡的德是從遠大的志向、高尚的追求來講的。陶土經過燒煉才能成為器皿,鐵砂經過熔煉才能成為鈍鋼。一個人不論如何清高或有學問,如沒有高尚的品德來配合,沒有一種為大眾利益獻身,為社會公益服務的主旨而只限於一己之私,一隅之見,那麼這種清高和學問就成為不受世人重視的「血氣之私,技能之末」,成了微不足道的孤高和雕蟲小技。這是不足取的。這種人自我清高,詠誦風雅可以,卻於世無補。一二七、修身種德事業之基德者,事業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棟字堅久者。【譯文】一個人的品德是他一生事業的基礎,如同興建高樓大廈,假如不事先把地基打穩固,就絕對不能建築堅固耐久的房屋。【註解】基:基礎」《詩經·小雅》有「樂只君子,邦家之基。」【評語】品德的修養是人生的基礎,決定一個人一生行事是善是惡是美是丑。一個人沒有好的品德,再好的學識或許不能有益於人,可能還會害人,而且知道越多害人越深,愈權勢越大破壞愈廣。一個品行不端的人,很難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即就是可能榮耀於一時,但終究會貪贓枉法、過於自私、誤國誤民,爬得高會摔得更重。所以成功的事業者必須德才兼備。一二八、善根暗長惡損潛消為善不見其益,如草里東瓜,自應暗長;為惡不見其損,如庭前春雪,當必潛消。【譯文】行善事表面上可能看不到會么好處,但就像一個長在草叢中東瓜,自然會在暗中一天天結果長大;作壞事的人,雖說表面上看不出有會么壞處,但就像春天院子里的積雪,只要陽光一照射自然就會融化消失。【註解】東瓜:就是冬瓜。【評語】佛有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所表明的也是這個道理,善與惡有時不是馬上可以見到結果的,但多行不義必自斃。做一件善事算不得善人,行一件壞事也不是壞人,但量的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發生質的變化。可見一個人絕對不能心存僥倖作壞事,早晚有一天可能東窗事發鋃鐺入獄。也不要認為自己平日人緣好,在自己的圈子裡吃得開,就膽大妄為貪臟枉法。其實這種想法大錯特錯,早晚劣跡會全部牽扯出來。天網恢恢,作惡事的人不望人知,但法律無情,疏而不漏,行善的人不望人報也就不望人知,但人們心裡總會明白,每件善事尤如種子在人的心裡。伺機便會發芽。127、學貴有恆道在悟真憑意興作為者,隨作則隨止,豈是不退之輪?從情識解悟者,有悟則有迷,終非常明之燈。【譯文】憑一時感情衝動和興緻去做事的人,等到熱度和興緻一過事情也就跟著停頓下來,這哪裡是能豎持長久奮發上進的做法呢?從情感出發去領悟真理的人,有時能領悟的地方也會有被感情所迷惑的地方,這種做法也不是一種永久光亮的靈智明燈。【註解】不退之輪:佛家語,輪指法輪。佛家認為,佛法能摧毀眾生的罪惡,所以佛法就像法寶,能輾碎山嶽岩石和一切邪魔惡鬼,而且認為法輪並不停在一處,就像一般的車輪那樣到處輾轉,所以才稱為不退之輪,據《維摩經·佛國品》說:「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凈。」常明之燈:指佛家所說本智的光明,因此就用以比喻為赫的光明之燈,寺廟所點的燈都叫長明燈。【評語】這是用佛理喻世事。不退之輪,就是佛經里所說的法輪,如來說法時,經常運用佛法摧毀眾生的執迷邪惡,使眾生晃然大悟之後轉成正見,這種道理很象車輪壓過的地方一切邪見都被摧毀。有時也叫「不退轉輪」。「不退之輪」,是說進德修業的心永不停止。此處反過來看,人們做事很少從理性出發,往往憑藉一時的興緻,難持之以恆。而理解事物缺乏一定之見,情之所致拆東牆補西牆,難以領悟人生真諦。128、為奇不異求清不激能脫俗便是奇,作意尚奇者,不為奇而為異;不合污便是清,絕俗求清者,不為清而為激。【譯文】思想超越一般人又不沾世俗氣的人就是奇人,可是那種刻意標新立異的人不是奇而是怪異;不同流合污就算是清高,可是為了表示自己清高而就和世人斷絕來往,那不是清高而是偏激。【註解】脫俗:不沾染俗氣。異:特殊行為,標新立異。【評語】當一種新的思潮湧現的時候,人們對不破不立的觀點很欣賞,在行動上往往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俗與雅,庸俗與清高的選擇上,很多人讚賞清高儒雅的人。一個人如果能捨棄名利,當然值得景爺。可是假如為了提高知名度就標新立異故作怪論,這種人實際上是俗人偽裝的怪人,是一種沽名釣譽的小人。處於污濁俗世而心卻不受沾染的人,他的品德就像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會永遠保持潔凈。假如心存俗念卻又矯揉造作跟世俗斷絕,以標榜自己的清高,這是一種偏激狂妄的行為。清而奇是旁人的想法,對一個修養好的人來講,保持清白高雅的境界是很自然而無須造作的事,李白詩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即此意。129、心虛意凈明心見性心虛則性現,不息心而求見性,如撥波覓月;意凈則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鏡增塵。【譯文】內心了無一絲雜念,人的善良本性才會出現,心神不寧而想要發現本性,那就像撥開水波來找月亮一般,越撥越是找不到;意念清純時腦海才會清明,假如不勻除煩惱而想心情開朗,那就等於想在落滿灰塵的鏡子前面照出自己的樣子,徒增塵土。【註解】心虛:指心中沒有雜念,並非通常所說的心中恐懼。性:與生俱來的氣質,《中庸》中有「天命之謂性。」【評語】心虛意凈是為了在大徹大悟中發現本性,還我本來面目。尋根究底一切是受本性的操縱,只有內心了無雜念時本性才會出現,如果善惡、是非、愛憎等各種雜念纏繞心頭,要想發現本性就等於霧裡看花水中撈月一般。坐憚論道固然需要心虛意凈明心見性,修身養性同樣需要如此,以摒除私心雜念,培養高尚品德。132、心體之念天體所現心體便是天體,一念之喜,景星慶雲;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風甘露;一念之嚴,烈日秋霜。何者少得。只要隨起隨滅,廓然無礙,便與太虛同體。【譯文】人的心體就是天體,人的靈性跟大自然現象是一致的。人在一念之間的喜悅,就如同自然界有景星慶雲的祥瑞之氣;人在一念之間的憤怒就如同自然界有雷電風雨的暴慶之氣;人在一念之間的慈悲,就如同自然界有和風甘霖的生生之氣;人在一念之間的冷酷,就如同自然界有烈日秋霜的肅殺之氣。人有喜怒哀樂的情緒,天有風霜雨露的變化,有哪些又能少了呢?隨大自然的變化隨起隨滅,對於生生不息的廣大宇宙毫無阻礙。人的修養假如也能達到這種境界,就可以和天地同心同體了。【註解】心體:在中國哲學中,除了具體的形骸外,所有精神、靈性、知識、智慧,思考、感情、意志等都被視為心抽象活動的一部分,所以心體可解釋成人類精神本原。天體:天空中星辰的總稱,可解釋成天心或宇宙精神的本原。景星:代表祥瑞的星名。慶云:又名卿雲或景雲,是象徵祥瑞的雲層。據《漢書·禮樂志》:「甘露降,慶雲出」。甘露:祥瑞的象徵,據《瑞應圖》:「甘露美露也,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其甘如飴。」廓然:廣大。太虛:泛稱天地。【評語】古人主張天人合一,以為大自然變化和人體內部變化是相對應的。我們可以視為一種比喻。人的生活離不開自然萬物,大自然的變化對人本身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道家主張「人法自然」,這樣才能胸襟開闊;儒家主張仁民愛物,這樣才能愛人的精神。不管怎麼說,天地的風霜雨雪無私地養育了人類萬物,人的友愛精神,人法自然也應該與上天一樣無所不容,造福同類。133、渾然和氣居身珍寶環節義者,必以節義受謗;榜道學者,常因道學招尤。故君子不近惡事,亦不立善名,只渾然和氣,才是居身這珍。【譯文】標榜節義的人,到頭來必然因為節義受到批評詆毀;標榜道學的人,經常由於道學而招致人們的挾擊。因此一個君子平日既不接近壞人做壞事,也不標新立異建立聲譽,只是一股純厚、和藹的氣象,這才是立身處世的無價之寶。【註解】道學:宋儒治學以義理為主,因此就把他們所研究的學問叫理學,這種理學也就是「道學」。此處的道學是泛稱學問道德,也就是通常所說「道學先生」的道學。渾然和氣:渾然是純樸敦厚,和氣是儒雅溫和。【評語】人們討厭假道學偽君子,因為做人要平實無欺,不可自我標榜吹噓。真理不是巧言,仁義更非口說。換言之,學問道德並非吹噓而來,是從艱苦修養中累積而成。有的人好虛名,披上道德外衣,實質上是在騙取人們信任,滿足私慾需求,與為非作歹固然有別但卻具有更大的欺騙性。一個人居身立世確立正確的原則,不是為了給別人看,而是為磨鍊自己的心性,使自己有一個健全的心態,完差的人格。134、和氣祥瑞寸心潔白一念慈祥,可以醞釀兩間和氣;寸心潔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譯文】一念之間的慈祥,可以創造人際的和平之氣;心地純潔清白,可以使美名千古流傳。【註解】醞釀:本指造酒,此處當製造調和解。兩間和氣:兩間指天地之間,此處指人際關係。昭垂:昭:明。垂,流布」【評語】元代詩人王冕題《墨梅》的詩句曾寫道:「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從古至今,這樣詠懷言志的詩文觸目皆是,這正如俗諺「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說明人要愛惜自己的名譽。歷史上最有名的例子如東漢曾有昌邑令,夜間懷巨金賄賂楊震說:「暮夜無知者。」楊震回答說:「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結果楊斷然拒絕賄金維護了自己的清白人格,因此才有「震畏四知」一語出現。拒賄是為官清廉的一種表現。日常生活同樣要檢點自己,從待人到律已都應注意維護聲譽,保持心靈的完美,所謂與人為善,處事勿貪。修身養性須從一點一滴做起,以便保持寸心潔白而留清一三五、心體瑩然不失本真誇逞功業,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作人。不知心體瑩然,本來不失,即無寸功隻字,亦自有堂堂正正作人處。【譯文】誇讚自己的功業,炫耀自己的文章,這都是靠外物來增加自身光彩,卻不知人人內心都有一塊潔白晶瑩的美玉。所以一個人只要不喪失人類原有的純樸善良本性,即使在一生之中沒留下半點功勛,沒留下片紙隻字的著作文章,也算是堂堂正正地做人。【註解】誇逞:誇是自我吹噓,言過其實,逞是強行顯露。瑩然:瑩是指玉的顏色,潔白純凈。【評語】《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可見立德為最重要,其次才為立功、立言。例如品德垂範千古的孔子、孟子、屈原等古聖先賢;功業流傳千古的漢武帝、詔太宗等。不可能每個人都像這些歷史名人一樣名垂千古,在日常生活中,要堂堂正正做人,就必須先立德立身,使自己的行為符合規範,保持自然之態,在此基礎上去建功立業,這樣即使毫無功業,也不失為一個正人君子。135、清濁並包善惡兼容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譯文】立身處世不可自命清高,對於一切羞辱、臟污要適應並能容忍妒忌:與人相處不可善惡分得過清,不管是好人、壞人都要習慣以至包容。【註解】皎潔:光明,潔白。茹納得:容忍得下。【評語】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必然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必然不能事事按自己的意願來辦事,這就必須學會適應社會和人生。李斯曾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這是一種王者氣象。其實生活中也需要這樣,所謂「人至察則無友,水至清則無魚」,何況每個人有缺點也有憂點,每個人看問題都有片面性,有的東西以為是對的,卻偏偏是錯;有的事以為別人錯了,實際上因為自己認識上的不足而是自己錯,孔子對此的態度是明確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即就是錯的、污的、惡的,能容納的本身便是把它作為向上向善的借鑒。136、疾病易醫魔障難除縱慾之病可醫,而勢理之病難醫;事物之障可除,而義理之障難除。【譯文】放縱情慾的毛病還有醫治矯正的可能,自以為是固執己見的毛病卻很難醫治;做事遇到的障礙還可以克服,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習慣障礙卻難排除。【註解】勢理之病:固執己見,自以為是的毛病。義理之障:正義真理方面的障礙。【評語】王陽明有句名言:「去山中賊易,去心中賊難」。一個人如果自以為是,以為自己一貫正確,就不會承認自己有錯,不承認自己有錯當然不會有所意識地改正自己的錯誤,這種人必然永遠錯下去也不知悔改,所以俗語才說「知過能改,善莫大焉」,而孔子更勸世人「過則勿憚改」。人沒有不犯錯誤的,做人關鍵是敢於認錯,善於吸取教訓才會不斷進步。人不會事事成功,只有善於總結經驗的人才可能反敗為勝,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人不能把認識水平固定於一時一地,辦事既不能只憑經驗,也不可照搬教條,在自己心理上形成一種障礙。由做事之理可以對照修身之道,敢於認錯改過,善於博取容納,同樣是個人道德品質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37、行戒高絕性忌偏急山之高峻處無木,而溪谷迴環則草木叢生;水之湍急處無魚,而淵潭停蓄則於鱉聚集。止高絕之行,褊急之衷,君子生有戒焉。【譯文】高聳雲霄的山峰地帶不長樹木,只有溪谷環繞的地方才有各種花草樹木的生長;水流特別湍急的地方無魚蝦棲息,只有水深而且寧靜的湖泊魚鱉才能大量繁殖。這是地勢過於高絕水流太過湍急的緣故;這都不是容納萬物生命的地方,君子處人待世必須戒除這種心理。【註解】淵潭停蓄:淵潭是深圳,停蓄指水平靜不流動。褊急之哀:狹隘到極端的心理。【評語】偉大寓於平凡,在平凡中見偉大的人才是真偉人。才德之人見於細人,從點滴做起,只有這樣在大是大非面前才會顯出品德的高尚。自命清高孤芳自賞標奇立異的人,屬於「高絕之行,褊急之哀」之輩,是君子所不足取的。雖然有德之人、建功立業的偉人是不怕孤獨的,因為真理往往在少數人的手裡,像污泥中的蓮花格外醒目,耐得寂寞。但這不是說人要把自己放到空中樓閣之中,讓思緒永遠停留在理想世界,因為人不可能離開現實世界生活下去。138、過滿則溢過剛則折居盈滿者,如水之將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處危急者,如木之將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譯文】生活於幸福的美滿環境中,像是裝滿的水缸將要溢出,千萬不能再增加一點點,以免流出來;生活在危險急迫的環境中,就像快要折斷的樹木,千萬不能再施加一點壓力,以免折斷。【註解】搦:壓抑。【評語】人們討厭貪得無厭的人,一個對個人物慾情慾無休止追求的人談不上有什麼好品德,談不上會對人們有什麼貢獻。對於貪圖者而言,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由於個人慾望永不知足也就永遠生活在痛苦中,終會水滿由溢,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凡事總是「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可人們很難明白這個盈虧循環的道理。不過學業上就不能淺嘗輒止,還真要有點貪圖精神,要事懷若谷,越是渴求越說明求知心切。和生活上的貪求正好相對.學業上下要提心過滿,生活上應當防止溢止,這個人才可能在事業上有所作為。140、責人宜寬責已宜苛責人者,原無過於有過之中,則情平;責已者,求有過於無這內,則德進。【譯文】對待別人要寬厚,當別人犯過錯時,像他沒犯過錯一樣原諒他,這樣才會心平氣和;要求自己應嚴格,應在無過時也要時時找找自己的差距,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品德進步。【註解】原:寬恕,原諒。責:當動詞用,期望。【評語】責已難,責人易。其實人在觀察別人時應同時對照自己,人誰無過,能改就好;原人之過,責已之失,必須,「寬以待人,嚴以律已」,不能「見人之過易,見已之過難」。要做到這一點,除了要有寬廣「的胸懷外,關鍵要常常,「閉門思過,防患未然」,像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處世之道,須先從嚴格要求自己做起。141、不憂患難不畏權豪君子處患難而不憂,當宴遊而惕慮;遇布豪而不懼,對煢獨而驚心。【譯文】君子雖然生活在惡劣環境中絕對不憂心忡忡,可是安樂悠遊時卻能知道警惕,以免墮落迷途;君子即使遇到豪強權貴絕不畏懼,但是遇到孤苦無依的人卻具有同情心。【註解】惕慮:惕是憂懼,慮是謀思。警惕憂慮。煢獨:煢指沒有兄弟,獨是沒有子孫。《周禮·秋官》有:「凡遠近煢獨老幼之欲有復於上。」孤苦伶仃的意思。【評語】修養深、品德高的人也是凡人,他們不同於凡人的地方首先在於他們有較強烈的意志力,不為外物所擾而堅持品性。所謂貧富是身外的境遇,君子處患難而不憂,是因為他們具有安貧樂道的精神。其實,他們在享樂安然的環境中能保持清醒,憂患意識強,故能防微杜漸。再次由於他們有高深的追求並領悟人生,故不屑權勢更不懼權勢。能讓他們動心的是面對貧苦無助之人,予以同情,加以救助。142、靜中真境淡中本然風恬浪靜中,凡人生之真境;味淡聲希處,識心體之本然。【譯文】一個人在寧靜平淡的環境中,才能發現人生的真正境界;一個人在粗茶淡飯的清貧生活中,才能體會人性的真實面目。【註解】風恬浪靜:比喻生活的平靜無波。味淡聲希:味指食物,聲是聲色。比喻自甘淡泊不沉迷於美食聲色中。心體:指心的深處,也就是人性的本質。【評語】生活在驚濤駭浪的變革時代,更能磨練人的堅強鬥志,卻無暇顧及體會人生內心境界。生活在風平浪靜的太平盛世,才能體會出人生真諦,也才有功夫才有情致去體驗。所以《莊子·繕性》篇有「恬以養志」的名言,強調在寧靜中修鍊身心,以達返樸歸真之境。這種靜而淡的田園生活曾吸引了無數人,形成古人出世則濟天下,入世則隱山林的處世觀。143、靜現本體水清影明聽靜夜之鐘聲,喚醒夢中之夢;觀澄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譯文】夜闌人靜聽到遠遠傳來鐘聲,可以驚醒人們虛妄中的夢幻,從清澈的潭水中觀察明亮的朋夜倒影。可以發現我們肉身以外的靈性。【註解】夢中之夢:是比喻人生就是一場大夢,一切吉凶禍福更是夢中之夢。澄潭月影:虛幻之月,由此可悟一切事物皆虛幻身外之身:肉身以外涅般之身,前身為虛幻,後身為真身,此指人的品德、靈性。【評語】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園序》中有「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苦夢為歡幾何」的感嘆。有的人,在人生苦短的感嘆中今朝有酒今朝醉,春宵苦短日高起。有的人則有志在短短的人生之旅中做出一番事業。對於一個人來講,靜夜悟道,月夜觀影,萬賴俱寂中忽然傳來悠揚的鐘聲,可能豁然頓悟。心靜之中,許多苦思冥想的東西可能會一下子徹悟。靈感被觸發,而看清本我。144、極端空寂過猶不及寒燈無焰,敝裘無溫,總是播弄光景;身如槁木,心似死灰,不免墮在頑空。【譯文】微弱的燈光燃不起火焰,破舊的大衣不產生溫暖,這都是造化玩弄人的景象;肉身像是乾枯的樹木,心靈猶如燃盡的死灰,這種人等於是一具殭屍必然會陷入冥頑空虛中。【註解】播弄:顛倒翻弄。《元曲·梧桐雨》中有:「如今明皇已昏盹,楊國忠、李林甫播弄朝政。」【評語】佛家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空並非指任何東西都沒有的頑空。雖然斷絕了固執和物慾,實際上只是不自我作惡罷了。如果不進一步濟世渡人就毫無善果可言,如此活著也就等於死亡,一無可取之處。用這段話來談人生也有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身如槁木,心似死灰,如寒燈無焰,似敝裘無溫,於外界無知無覺,於內心空虛至極,與活死人何異?以此待人,只是別人為他服務,他卻無益於別人,這種極端的安寂是不足取的。145、栽花種竹心境無我損之又損,栽花種竹,盡交還烏有先主;忘無可忘,焚香煮茗,總不問白衣童子。【譯文】物質的慾望要減少到最低限度,每天種些花栽些竹,把世間煩惱者交還烏有先生;腦海中了無煩惱沒有什麼可以忘記的東西,每天都面對著佛壇燒香提水烹茶,不問白衣童子為誰送酒而進入忘我境界。【註解】損之又損:減少。老子《道德經》中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烏有先生:典出《史記·司馬相如》中的「烏有先生烏有此事齊之為難」,司馬相如《子虛賦》以子虛、烏有先生、亡是公三虛構人物為主角,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子虛烏有」。不問白衣童子:據《續晉陽秋》「陶潛常於九月九無酒於宅東籬之下,菊叢之中摘菊盈把,坐於其側,未幾,望見白衣人至,乃為王弘送酒,即便就酌,醉而後歸。」所謂「不問白衣童子」是說並不問送酒的白衣人是何許人,比喻已經進入完全忘我狀態。【評語】無為、修省並不是和世事絕緣。做事不宜提倡形式主義,關鍵是思想上要達到忘我之境。栽花種竹、焚香煮若、閑雲野鶴的生活可以忘我,可以隔去人世間許多煩惱;談書論道潛心研究學問,也可使一個人完全進入忘我狀態,孔子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人之忘我境界,不能以形式而論,要從本質上看。一四六、消些幻業增長道心色慾火熾,而一念及病時,便興似寒灰;名利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蠟。故人常憂死慮病,亦可消幻業而長道心。【譯文】色慾像烈火一樣燃燒起來時,只要想一想生病的痛苦,烈火就會變得像一堆冷灰;功名利祿像蜂蜜一般甘美時,只要想一想死地的情景,名位財富就會像嚼蠟一般無味。所以一個人要經常思慮疾病和死亡,這樣也可以消除些罪惡而增長一些進德修業之心。【註解】幻業:為佛家術語,是梵語「羯魔」的意譯,本指造作的意思,凡造作的行為,不論善惡皆稱業,但是一股般都以惡因為業。道心:指發於義理之心。據《朱子全書·尚書》篇:「人心,人慾也;道心,天理也。所謂人心者是血氣和合做成;道心者是本來票受仁義禮智之心。」【評語】人在病中,會感到人生之虛幻與可悲,到了死地大概只剩求生一念了。所以人平時做事應朝事物的對立面想想,而不是隨心所欲,任意胡為。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戒色可保壽,戒斗可免禍,戒得可全名。朱子說:「聖人同於人者血氣也,異於人者志氣也,..君子養其志氣,故不為血氣所動,是以年彌高而德彌助也。」人生在世,宜控制自己的慾望而修些德性,做事勿為慾望迷失本性,終會有所作為的。147、出世涉世了心盡心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絕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盡心內,不必絕欲以灰心。【譯文】超脫凡塵俗世的方法,應在人世間的磨練中,根本不必離君索居與世隔絕;要想完全明了智慧的功用,應在貢獻智慧的時刻去領悟,根本不必斷絕一切慾望,使心情猶如死灰一般寂然不動。【註解】了心:了當覺悟、明白解。了心是懂得心的道理。據《淮南子·原道訓》「夫心者,五歲之主也,所以制使四肢、流行血氣,馳騁於是非之境,而出入於百事之門戶者也。」故心為智力的源泉地。盡心:拿出智慧擴張善良本心:《孟子·盡心章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評語】不要以為穿上袈裟就能成佛,不要以為披上道氅就能全真,同理,披上件蓑衣、戴上項斗笠未必是漁夫,支根山藤坐在松竹邊飲酒吟詩也未必一定是隱士高人。追求形式的本身未必不是在沽名釣譽。就像想明白自己的心性靈智不在於自己苦思冥想或者如死灰槁木般時才知道。最能說明「不必絕人以逃世,不必絕欲以灰心」之理的,就是《孟子·膝文公下》所載匡章曰:「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居於陵,於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井上有李。螬食實者過半矣。匍匐往,將食之,三咽,然後耳有聞,目有見。」孟子曰:「於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雖然,仲子惡能廉?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後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黃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與?抑亦盜跖之所築與?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跖之所樹?是未可知也。」曰:「是何傷哉?彼身織履,妻辟鵑,以易之也。」曰:「仲子,齊之世家也;兄戴,蓋祿萬鍾,以兄之祿為不信之祿而下食也,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辟兄離母,處於陵。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己頻戚曰:"惡用是鞘妒者為哉?』他日其:母殺是鵝也,與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鵲妒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則不食,以妻則食之;以兄之室則弗居,以於陵則居之;是尚為能充其類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後充其操者也。」148、雲中世界靜里乾坤竹籬下,忽聞犬吠雞鳴,恍似雲中世界;芸窗中,雅聽蟬吟鴉噪,方知靜里乾坤。【譯文】當你正在竹籬笆外面欣賞林泉之勝,忽然傳來一聲雞鳴狗叫,就宛如置身於一個虛無縹渺的快樂神話世界之中,當你正靜坐在書房裡面讀書,忽然聽到蟬鳴鴉啼,你就全體會到寧靜中別有一番超凡脫俗的天地。【註解】雲中世界:形容自由自在的快樂世界。芸窗:芸是古人藏書避毒常用的一種香草,故借芸窗以稱書房。【評語】這段話表明了文人雅士一種超凡脫俗的生活境界,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卻是一番參禪悟道的功夫。幾聲「大吠雞鳴」驚醒了靜坐在書齋中的主人,這就是從「無我」境界進入「有我」境界的契機;然而「蟑吟鴉噪」影響不了靜坐中的道人,這是從「有我」境界回到無我境界的玄機。因為不論就佛道那一教的思想而言,凡是正在參禪靜坐中的人,他那種在寧靜中所培養出的靈智,足可以和蟬鴉交談作心靈感應。在有我到無我,到有我的反覆過程中,靜生悟道的人通過心靈的感應來體現本我。149、像由心生像隨心滅機動的,弓影疑為蛇蠍,寢石視為伏虎,此中渾是殺氣;念息的,石虎可作海鷗,蛙聲可當鼓吹,觸處俱見真機。【譯文】一個好用心機的人容易產生猜忌,會把杯中的弓影誤會成蛇蠍,甚至遠遠看見石頭都會看成是臣虎,結果內心充滿了殺氣;一個心平氣和的人即使遇見兇殘的石虎一類的人也能把他感化得像海鷗一般溫順,把聒噪的蛙聲當作悅耳的樂曲,結果到處都是一片祥和之氣,從中可以看到人生真諦。【註解】機動:工於心機,狡詐多慮。弓影疑為蛇蠍:由於心有所猜疑而迷亂了神經,誤把杯中映出的弓影當作蛇蠍。寢石視為伏虎:寢石,卧石,《漢詩外傳》「昔者楚之熊渠子,夜行見寢石,以為伏虎,彎弓射之,沒矢飲羽之下。」渾:都,全部。念息:心中沒有非分的慾望。石虎:十六國時後趙高祖石勒的弟弟,生性凶暴。據《辭海》:「晉後趙言石勒從弟,字季龍,驍勇絕倫,酷虐嗜殺,勒卒,子弘立,以虎為丞相,封魏王,旋虎殺弘自立,稱大趙天王,復稱帝,徒居鄴,賦重役繁,民不堪命,立十五年卒。」真機:真理,真諦。【評語】胸懷坦蕩的人不會去管身邊的是是非非,志向遠大的人無暇思索悄小之事。唯小人與小人在一起便常生是非,相互猜忌,推波助瀾,弄得人際關係緊張起來。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一個人假如凡事都疑神疑鬼,就會造成俗活所說的「疑心生暗鬼」,本來毫無疑問的事也會弄出風波來。反之假如你居心坦蕩對周圍事物不存疑心,才能顯露人類本性中的真跡。從這個意義來說,天地萬物是善是惡,存乎我們的一念之間,一個人總是杯弓蛇影,粑人優天地生活,哪還有人生的樂趣可言。故「一念」可以豁達開朗,也可能狹隘善妒,從中足見一個人修養的高低。150、夢幻空華真如之月發落齒疏,任幻形之凋謝;鳥吟花開,識自性之真如。【譯文】老年人頭髮掉落牙齒稀疏是生理上的自然現象,大可任其自然退化而不必悲傷;從小鳥唱歌鮮花盛開中,我們認識了人類本性永恆不變的真理。【註解】幻形:佛教認為人的軀體是地、水、火、風假合而成,無實如幻,所以叫幻形或幻身。《圓沉經》有「幻身滅故幻心亦滅。」真如:佛家語,指永恆不變的真理,《唯識論》中有「真為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面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評語】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小鳥要歌唱,花兒要開放,人也要從新生走向衰老而至死亡。但是,一個從的真正衰老,並非單純生理上的衰老,心理上的衰者最為嚴重,所以莊子才說「哀莫大於心死」。一個人到四五十歲只能算中年人,而中年才開始創造事業的人比比皆是。中年可說是人生的頂峰時代,已經有事業基礎的正是發揮潛力的階段,沒有事業基礎的也可創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關鍵是保持精神上的不斷追求。即使是到了老年只要精神不死又何妨追求?像書畫家、作家、醫生,越老經驗越多,越老精神彌健,一個人活到老學到,以至童心不混,青春常在,而不知老之將至,忘卻生理的衰弱。就會心寬地闊,永遠年輕。151、煩惱由我嗜好自心世人只緣認得我字太真,故多種種嗜好,種種煩惱。前人云:「不復知有我,安知物為貴?」又云:「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譯文】只因世人把自我看得太重,所以才會產生種種嗜好種種煩惱。古人說:「假如已經不再知道有我的存在,又如何能知道物的可貴呢?」又說「能明白連身體也在幻化中,一切都不是我所能掌握所能擁有,那世間還有什麼煩惱能侵害我呢?」這真是至理名言。【註解】煩惱:佛家語,原指阻礙菩提正黨的一切欲情。破的:本指箭射中目標,喻說話恰當。【譯文】古人的處世哲學,強調無我、無為的多,突出自我、自私的少。所謂恥於言利而突出義,就在於應當滅私慾而存大義。現代文明的發展,有人說人不自私天誅地滅,說明了自私乃人類天性之一。戰國時楊子提倡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楊朱所以倡導極端自私主義,是因為戰國時代的一些野心政客,經常以「國家人民」為借口,發動戰爭來滿足更大的私慾,因此他才認為:「假如人人都為我而不為他,那豈不是天下太平了嗎?」可見楊朱的自私和此處所說的自私,兩者的含義似是卻又不同。不管怎麼說,極端的自私自利不足取,不能取,為人處世,太過自私難有朋友,難尋合作者,也因為個人私慾太強,便會帶來物慾的不滿,帶來無窮的煩惱。現代社會強調自我,是人格氣質的自我,而非物慾情慾的自我。152、以失意思製得意念自老視少,可以消賓士角逐之心;自瘁視榮,可以絕紛華靡麗之念。【譯文】從老年回過頭來看少年時代的往事,就可以消除很多爭強鬥勝的心理;能從沒落後再回頭去看榮華富貴,就可以消除奢侈豪華的念頭。【註解】賓士角逐:指拚命爭奪利益。瘁:毀敗。【評語】世事經歷多了後,往往更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大有曾經滄海難為水之嘆。不管是道家奉勸世人消除慾望,還是儒家提倡貧賤不移的修養工夫,或者佛家清心寡欲的出世思想,都在告訴世人,不要在富貴與奢侈、高官與權勢中去爭強鬥勝,浪費心機。人尤其在得意時,要多想想失意時的心情,以失意的念頭控制自己的慾望。153、世態變化萬事達觀人情世態,倏忽萬端,不宜認得大真。堯夫云:「昔日所云我,而今卻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屬後來誰?」人常作是觀,便可解卻胸中青矣。【譯文】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錯綜複雜瞬息萬變,所以對任何事都不要太認真。宋儒邵雍說:「以前所說的我,如今卻變成了他;不知道今天的我,到頭來又變成什麼人?」一個人假如能經常抱這種看法就可解除心中的一切煩惱。【註解】倏忽:極微不足道的時間。冒:結,牽掛,牽繫。鮑照《蕪城賦》有:「荒葛塗。」【評語】滄桑變幻,世事無常,人情冷暖依據舊。從古至今,嫌貧愛富的故事太多,趨炎附勢的例子無數。「世態有冷暖,人面逐高低」,宇宙是永恆的,但是世間萬物卻是變化的,所以唐代詩人崔岳寫道:「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在世事的變化無常面前,人更應保持純真無瑕的心性,拋棄追名逐利的雜念,以真待人,以情暖人,使人間棄滿歡樂與美好。154、流水落花身心常靜古德云:「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這本無痕」吾儒云:「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閑。」人常持此意,以應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譯文】古人說:「竹影雖然在台階上掠過,可是地上的尖土並不因此而飛動;月亮的圓輪穿過池水映在水中,卻沒在水面上留下痕迹。」今人說:「不論水流如何急湍,只要我能保持寧靜的心情。就不會被水流聲所惑;花瓣紛紛謝落,只要我的心經常保持悠閑,就不會受到落花的干擾。」一個人假如能抱這種處世態度來待人接物,不論是身體還是精神該有多麼自由自在阿!」【註解】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這是唐雪峰和尚的上堂語。竹影月影均幻覺,世間一切事物與天上明月才是實體,喻心智。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閑:水流和花落都是動的物體,而靜與閑是修養工夫。人的心智能到學靜的境界,就不會受外界動境的影響而改變。【評語】水中月,夢中花不足為依,虛幻的東西不應以之為動。在古人看來,情慾物慾到頭來同樣是一場空,故心境宜靜,意念宜悠:心地常空,不為欲動,讓身外之物自然而去,才能保持身心自然愉悅。155、心地平靜青山綠水心地上無風濤,隨在皆青山綠水,性天中有化有,觸處見魚躍鳶飛。【譯文】心湖沒有波濤巨讕,到處所見都是一片青山綠水;本性保存受心善意,隨時都像魚游水中鳥飛空中那樣自由自在。【註解】性天:本性、天性。化育:本指自然蜀生成萬物,此處指先天善良的德性。據《禮記·中庸》:「能盡物之性,可以贊天地之化育。」魚躍鳶飛:魚躍蘿飛比喻自由自在的樂趣,《詩經,大雅旱麓》:「鳶飛房天,魚躍於淵。」【評語】傳統的修身養性之道,有一條重要的原則是心靜,靜如止水才能排除私心雜念,無識無欲,心平氣和。莊子看到魚在水中游,很羨慕地說「樂哉魚也」。鳥跟魚能逍遙自在,是因為它們除了生理上的慾望要求之外,沒有像人類那麼多的情慾物慾。人生在世不只是為了活著,僅僅為了生存而來到人世就大可悲了。也正因為有知有識,有理想,有追求,才會經常陷於苦惱。有人認為,要想控制慾望消滅苦惱,唯一的辦法就是要能知足,能知足就可使精神愉快。知足是相對的,無止境的貪圖是可憐的,但無條件的知足就變成虛妄。好比心靜,靜至只看到自己的內心,而看不到外部世界,自我封閉,孤陋寡聞,就談不上真正的快樂了。156、處世忘世超物樂天魚得水逝而相忘今水,鳥乖風飛不不撲有風,識些可以超物累,可以樂天水。【譯文】魚有水才能優哉游哉的游,但是它們忘記自己置身於水,鳥借風力才能自由自在翱翔,但是它們卻不知道自己置身風中。人如果能看清此中道理,就可以超然置身於物慾的誘惑之外,獲得人生的樂趣。【注用】逝:行、游。【評語】處世而忘世,可以超物而樂天」世上很多事知道了反而憂鬱煩愁,忘乎所以反而其樂融融。人因物質條件的保證而生存,人們以追求物價的最大滿足為幸福,人人都這麼追求,煩惱便由此而生。人如果忘卻這種物慾上的不滿,放棄貪得無厭的追逐,而尋救精神自修之道,達到心理上的平衡與安然,就可以超然於物欲外,自會減少許多驚險處而增添一些開心的東西。人的生活只有超脫些才不致欲不可耐、才不致被物慾淹沒。157、求心內佛卻心外法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太平道人!若騎驢義復覓驢,終為不了禪師。【譯文】剛跳上竹筏,就能想到過河後竹筏沒用了,這才是懂得事理不為外物所牽累的道人;假如騎著驢又在另外找驢,那就變成既不能悟道也不能解脫的和尚了。【注用】筏:一種竹製的渡河工具。無事道人:指不為事物所牽掛而已悟道的人。不了撣師:六了撣師是不懂佛理的和尚。【評語】《傳紅錄》說:「如不了解心即是佛,那真是騎驢而覓驢,」《涅粱經》也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可見佛無須外墳,優在自己心中,人之內心部有佛卻不日知而向心外去求,這就等於已繪騎在驢身上還要另外去找驢。以此喻世事人生也是有道理的,即人應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發揮自己的潛伏。做事的方法只是工具,最終的結果才是目的。158、徹見真性白達聖境羈鎖於物欲,覺吾生之可哀;夷猶於性覺吾生之可樂。知其可哀,則塵情立破;知其可東,是聖危自臻。【譯文】終日被物慾困擾的人,總覺得自己的生命很悲哀:留戀於本性純真的人,會發覺生命的真正可愛。明白受物慾困擾的悲哀之後,世俗的懷懷可以立刻消除;明白留戀於真摯本性的歡樂,聖賢的崇高境界會自然到來。【註解】羈鎖:束縛。夷猶:留連《楚辭·九歌·湘君》:「君不行今夷猶。」臻:到達。老子說:「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及吾無身則吾有何患」。有吾身則煩惱接踵而來,就難以抗衡一切外物的困擾了。佛的批義在於消除所有的煩惱,因此佛家才苦口婆心勸世人要在徹悟自己真性上多下功夫。所謂真性就是天理,人能去人慾存天理就能明心見性。人在自身修養中發現本,性的過程是很艱難的,但達到彼岸便會感到一種修持的快樂,如果每個人都能不斷反省自己,修養身心,人間就太平多而紛爭少了。159、在世出世真空不空真空不空,執相非真,破相亦非真,問世酋如何發忖?在世了世,徇欲是苦,絕欲亦是若,聽吾儕善自修待!【譯文】不受任向事物的迷惑保留一片純真,心中卻無示排除所有物象;執拗於某種形象雖然不能得到其理,不可破除所有形象仍然不能得到真理。請問佛如何解釋?置身於世又想超脫世俗,拚命追求物慾是痛苦,斷絕一切慾望也皋痛苦,如何應付痛苦只憑自己的修行了。」【註解】真空:佛家語。真,實在;諸法無實體叫空。真空是不為任何事物所迷惑但留一純真。即佛教認為達到涅粱境界時,就離開了一切迷情所見之象,故叫真空。而」「不空」是涅粱境界,是超脫世間一切煩惱的清凈境界,是對生死諸苦及其要源的徹底斷滅。因為這個境界絕對真實,故稱不空。《行宗記》:「真實即滅諦涅粱[指不為情迷歸真返本],非偽故真,離相故空。」執相:執是執著,相是形象。執相,固執於個別形象。佛教把可以分別認識的一切現象稱作相。世尊:佛家十號之一,此處指釋迦牟尼佛。據(佛說十號經》:「天、人、凡聖出世間,咸皆尊重,故曰世尊。」發付,發表意見。徇:拚命追求。【評語】這裡包含了一個很明顯的辨證道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麼事都不是絕對如此而不存在變化。放縱人慾固然是一種大苦惱,不過滅絕人慾也未曾不是苦惱。置身火焰之中就會被燒死,但是如果完全跟火焰隔絕就會被凍死,所中對火最好是不即不離善加運用。同理,假如從人慾陷入著相,那棄絕人慾就會墮入杖相,兩方都不免於苦惱,所以最好是不陷不棄不著不破,努力修持,由淺入深。這裡不去考究深奧的佛理,僅從做人待世的角度來看,出世和入世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繫,不應絕對化,行事不宜走極端。160、慾望尊卑貪爭無二烈士讓千乖,貪夫爭一文,人品星淵也,而好名不殊好利;天子營家國,乞人號饔饗分位霄壤也,而焦思何異焦聲。【譯文】一個重視道義的人,能把千乘大國拱手讓人;一個貪得無厭的人,連一文錢也要爭搶。就人的品德來說真是有天淵之別,而喜歡沽名釣譽和一個貪得無厭的人在本質上並沒什麼不同。當皇帝治理的是國家,當乞丐為的是討一日三餐,就地位而言確實有天淵之別,但是當皇帝的苦思真想和當乞弓的哀聲乞討,其痛苦情形又有什麼不同呢?【註解】烈士:重視道義節操的人。千乘:古時以一車四馬為一乖。星淵:星星高拴在天空,淵是深潭,形容差別極大。饔飧:饔,早餐。飧,晚餐。泛指食物。霄壤:,霄是天,壤是地,比喻相差極遠。焦:苦。【評語】每個人處的位子不同,面臨的矛盾不一樣。一個為一日三餐而忙碌的人,無暇顧及也無法想像一個富商蹦頓飯吃什麼,而一個富人認為是很簡陋的東西對貧窮者來講可能還是好東西。貧富有差距,但忙碌卻是一樣的。富商邑賈痛苦,所愁的是資金怎樣周轉,所擔心的是公司的把衰;窮人痛苦,所愁的是一日三餐的有無,兩者苦的性質與程度在這個意義上講完全相同。同理好名之人跟好利之人,表面觀之似乎好名之人品質較高,其實兩者本質完全相同。孟子說:「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人各有痛苦,追求有追求的失落,富貴有富貴的難處,安貧有安貧的煩惱。去掉私心雜念,保持平衡寧靜,確非易事。161、徹見自性不必談禪性天澄澈,即飢餐渴飲,無非康濟身心;心地沉迷,縱談禪演偈,總是播弄精魂。【譯文】本性純真的人,餓了吃渴了喝,無非是為了增進身心健康:一個心地沉迷物慾的人,即使整天討論佛經,談論禪理,不過是在玩弄自己的精神和靈魂而已【註解】性天「即天性、本性。康濟:本指安民濟眾,此處作增進健康講,據《書經·蔡仲之命》:「康濟小民。」演偈:偈在梵語是伽佗,又可譯為「頌」,有一定字數,四句為一節,是演法義贊佛德的一種詩句,演偈就是解釋偈語。【評語】做什麼事如果只求形式不講實質不看結果就難見成效。一個真正信佛的人不一定要落髮為僧,出家修行的人也不一定是好和尚,所以凡事不要拘泥於形式而應講求實質,歷史上達官人以至身為皇帝的人談禪信佛乃至出家的人不少,可其中很多人只在教義上理解研究佛捶,只在形式上每天上香磕頭,真的讓他放棄應有地位去雲遊四方,讓他行善而普狂眾生是做不到的,他心中的各種慾念是難以消除的,以此論推而廣之,一個人膚什麼事關鍵在方實。在於結果如何,而不是看他說的想的怎麼樣。162、操持身心收放自如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這。」氏云:「不如改身心,凝然歸寂定。」放者流為猩狂,改者入於枵寂。唯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改放自如。【譯文】白居易的詩說:「凡事本如新放心大膽去作,至於成敗一切聽憑天意。」晃補之的詩說,「凡事不如小心謹慎去作,以期能達到堅定不移的境界。」主張放任身心容易使人沈於狂放自大,主張約束身心奪易使人用於枯福死寂。只有善於操縱身心的人,才能掌握事物的規律,達到收放自如的境界。【註解】晃氏:昂補之,宋野人,字無咎,善於書面,因慕陶淵明而修歸來園,自號歸來子。寂定:斷除妄心雜念而入於禪定狀態。【評語】詩人的語言總是帶有誇張性的。人的命運不可能完全聽從天意,也不可能完全讓自己把持得進入死寐。故白居易所說的「身心任天造」,類似宿命論的主張;而晃補之所說「身心會天造」,則帶有深厚的紳家口吻。放身心的如果能作到「磨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的程度,那就實踐墨子學派兼受的救世主張;收身心的如果能作到「乇見自性體得真如」,也未嘗不可以教化世人,然而最怕的是走向極端而失度。操持身心同樣需要適度,不宜忘卻操持的目的是什麼,不應放任而無所謂於一切;不應小心而與世隔絕。操持定於適度,而達到能收放自如的自然狀態,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163、自然人心融和一體當雪夜月天,心境便爾澄澈;遇春風和氣,意界亦自沖融;造化、人心,混合無同。【譯文】在雪花飄落的月夜,天地間一片銀色,人的心情也會隨之清朗明澈;在和風吹指萬物一片生機的春季,人的情緒自然也會得到適當調劑,可見大自然和人的心靈是渾然一體的。【註解】心境:指心中的情緒。意界:習意的境界。造比:創造化育。【評語】人們修身養性,不可能脫離周圍的環境。成其就常人而言,如果面對月黑殺人夜,如果面對生死離別場,能總要求自己像老僧人定般用意念來控制自己嗎?所以自古騷人墨客。歌頌春而厭惡秋,因為春天一片生機而秋天一片肅殺,人們歡迎萬物的生長,原因在於人們的蕭瑟凄涼中難以感受人間的溫暖。同樣,人們歌頌白雪而厭惡炎夏。雪是冷天的產物,其性寒而色白,喻人的純潔的性格停雪一樣白,像冷天一樣堅硬而安寧,因此古人才有「梅須遜雪三分日」的詩句。梅於文人是寵物,但於雪之純潔又輸三分。這實際上是表達出人的一種願望,用大自然的變化來喻人的性格、人的操持,在這一點上人與自然是相融和的。164、形影皆去心境皆空理寂則事寂,遣事執理者,似去影貿形;心空則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卻蚋。【譯文】真理靜止事物也隨著靜止,排除事物而執撤於道理的人,就像排除影子而留下形體那樣不通;內心空虛環境也跟著空虛,排除齊境的干擾而想保留內心寧靜的人,就像聚集一大堆膻味東西卻想排除蟻蠅一樣愚蠢。【註解】理:宇宙的原理。遣事:排解、排除、放棄事物。【評語】靜不能絕對化,空也是相時空。對於追求真理、執物不舍的人來講,執著事物的多半是俗人,而執理不舍的多半是學者。這裡涉及一個哲學命題,即「存在決定意識」或是相反。按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反件用於存在。即沒有。「境」,何談「心勺對於求理、執事的人來講,達到心境絕對的空是不可能的。165、本真即佛何待觀心心無其心,何有於觀?釋氏日「觀心」重增其障;物木一物,何待於齊?庄生日「齊日「方物」方,自的共同。【譯文】心中假如沒有憂慮和雜念,又何必要下內省觀察工夫呢?佛教所說的「反觀內省」,實際上又增加了修行的障礙;天地萬物本來一體,又何必等待人來劃一平等呢?庄於所說的「消除物我界限」,等於分割了本來屬於一體的物性。【註解】心無其心:第一個「心」字指心的本體,後一個「心」字指一切思考與憂慮。心無其心是心中沒有任何邪念或思慮。觀心:即哲學上所謂的「內觀」,也就是自我省察。庄生:莊子,名周。剖其同:剖是剖天,萬物本為一體,而「齊物一卻是分割本來相同的事物。【評語】「拿著苕帚不掃地,深怕掃起心上塵」,這句富於禪機的偈語,是說人心本來清凈,可用掃帚一掃,雖說目的是在掃除塵埃,反倒會把心中的塵土給掃起來。佛家的「觀人」,莊子的「齊吻」,原來都是為了說明心空物一之理。六祖惠能禪題就曾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塵不染,也就是像佛僧應有的四大皆空。以佛理來喻人事是同樣的道理,假如一個人本性善良,就木應邯鄲學步,而應從其他方面夾鍛煉自己,保持品性,加強修養。就象一個才涉世的人,有許多純真的品德,關鍵是保持下去,而不是為學習、為修養自己卻丟掉本質上好的東西而揀來世俗的惡習。166、勿待興盡適可而止笙歌正濃處,便自指衣長往,羨達人撒手懸崖;更漏已殘時,猶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沉身若海。【譯文】「當歌舞盛宴到最高潮時,就自行整理衣衫毫不留戀地離開,那些胸懷廣闊的人就能在這種緊要處猛回頭,真是令人羨慕;夜深入靜仍然忙著應酬的人,已經附人無邊痛苦中而不自覺,說來真是可笑。【註解】笙:樂器名。拂衣長往:毫不留戀。更漏已殘:古代計時將一夜分為五更,漏是古代用來計時的儀器,更漏已殘是形容夜已深沉。夜行不止:此指應酬繁忙。苦海:據《法華經,壽量品》說:「我見諸眾生沒在苦海。」【評語】做事勿待興盡。用力勿至極限,適可而止,恰到好處最為理想。生活上也該如此。「花要半開,酒要半醉」,才能享受到其中的真正樂趣。反之假如酒喝到爛醉如泥,不但不是享樂反而是受罪,生活中不可整天酒山肉海,整天忙於交際應酬使自己隱於庸俗,而是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以免樂極生悲。167、修行絕塵悟道涉俗把握未定,宜絕跡塵囂,使此心不見可欲而本亂,以澄悟吾靜體;操持即堅,又當混跡風塵,使此心見可欲而亦不亂,以養吾圓機。【譯文】當意志還沒有控制把握之時,就應遠離物慾環境的誘惑,讓自己看不見物慾就不會心神迷亂,才能領悟到清明純靜的本色;等到意志堅定可以自我控制時,就要讓自己多跟各種環境接觸,即使看到物質的誘惑也不會心神迷亂,藉以培養自己成熟質樸的靈性。【註解】把握未定:意志不堅,沒有自控能力。澄悟:澄是形容水清而靜,澄悟就是靜悟。靜體:指寂靜之心的本性。風塵:風起塵揚,喻人世擾壤。圓機:佛教語,謂因機為圓頓的機根,一念開悟即得佛果的根性。【評語】修養自己品德,要有一個良好的處部環境。教育與環境之間,自己的品德修養與環境之間關係非常重要。尤其是思想沒有定型品性還不成熟的青少年,最容易誤人歧途而墮落,所以這時肩負教導責任的師長,必須對他們嚴加管教,尤其是為他們所創造一個利於品性自我修養的好環境,製造一個首先自律的氛圍。面對一個品性已定思想成熟的人來講,卻必須學會適應各種環境,以磨練自己。所謂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一個品德高尚、意志堅定的人,做人有自己的準則,就難以迷失方向。168、人我一視動靜兩忘喜寂厭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靜,不知意在無人,便成我相。心著於靜,便是動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視、動靜兩忘的境界?【譯文】喜歡清靜討厭喧器的人,往往離索居來求取安寧,卻不知道遠離人君只是為了自我,而一心求靜的結果一旦遇到喧器就會成為煩躁的禍源。人我本是一體的,只知整潔味強調寧靜,又如何能達到真正安寧境界呢?【註解】我相:佛家語,是佛教四相之一。動根:動亂之源。人我一視:我和別人屬於一體。【評語】修身養性是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鍛煉自己的堅強意志,以能控制自己的物慾情慾,排除自己的私心雜念。求得內心的寧靜在於心靜,環境在其次。否則把自己放進真空罩子里不就真靜無菌了嗎?一些清修的人喜歡遠離塵器隱居山林,以求得寧靜。其實,這樣環境雖然寧靜,假如不能忘卻欲世事物,內心仍然是一層煩雜。何況既然使自已和人群隔離,就表示你內心還存有人已、物我、動靜的觀念,自然也就無法獲得真正的寧靜。所以必須完全場棄我相和動靜不一的主觀思想,才能真正達到身心都安寧的境界。169、山居清灑入都俗氣山居胸次清灑,觸物皆有佳思:見孤雲野鶴而起超絕之想,遇石漳流泉而動澡雪之思;撫老檜寒梅而勁節挺立,侶沙鷗鹿而機心頓忘。若一走入塵寰,無偏物不相磁,即此身亦屬贅詵矣!【譯文】隱居在山間胸懷自然開朗洒脫,所接觸的事物自然都能引起佳思;看見孤雲野鶴,就會引起超塵脫俗的觀念;遇到山谷溪間的流泉,就會引起洗潔一切世俗雜念的思想;撫摸聳立在風霜中的老檜寒梅,心中不由會湧起傘法它們威武不,屈的剛毅氣節;終年與溫和的沙鷗和麋鹿在一起,勾心鬥角的邪念就會全消。假如再度走回煩囂的都市,即使木跟各種聲色環境接觸,中會覺得自己就像旗幟的飄帶而毫無用處。」【註解】胸次;次,中。」孤雲野鶴,都是自由自在不受束縛之物。劉長卿《關分外上人》詩有「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伍。」澡雪:澡是沐浴,雪在此處當動詞用,作洗滌解,澡雪是指除去一切雜念保持純潔的心靈。《莊子·知北游》有:「澡雪而精神」。麋鹿:麋,大鹿,性溫柔。《孟子·梁惠王》上「顧鴻雁麋鹿」。寰:世界。旒:,當形容詞,是多而無用的意思。旒是旗下所垂之穗,引申為多餘的裝飾物。【評語】環境造人。在現代社會,回歸自然的呼聲很是強烈,因為在吵雜喧囂的都市生活久了,回到山清水秀的山野自會心曠神怡,氣朗身輕。更何況修身養性的人了。在人際間爭鬥久了,即使反感也會染上些習氣;在大自然中陶冶慣了,和,自然萬物天天在一起,自有一派仙風道骨的樣子,而再回到塵囂之中便會處處不適應。有一個好環境會對修省身心幫助不少。170、禍福苦樂一念之差人生福境禍區,皆念想造成,故釋氏云:「利慾熾然即是火坑,貪受沉溺便為若海;一貪清凈烈焰成池,一念驚覺船登彼。」念頭稍異境界頓殊,可不慎哉。【譯文】人生的幸福與苦惱是由自己的觀念所遣成,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名利的慾望太強烈就等於是火坑,貪婪之心太強烈就等於沉入苦海:只要有一絲純潔觀念就會使火坑變成水池,只要有一點警覺精神就能伎火海變成樂園;」可鞏意識觀念略有下同,人生埃界就會全面改變,所以一個人的所思所想必須慎重。【註解】火坑:佛家語。極其的境界。貪愛:指貪著愛戀五欲之境而不能離舍。《法華經,方便品》「探著五欲如愛犁牛之尾,以貪愛自蔽。」烈焰成池;烈焰和火坑的意思相同。彼岸:佛家語,即成正果的意思。一念:佛教認為思念對境一次叫一念。【評語】佛家說「相由心生,相隨心滅」就是這個道理。人一但起了利慾之念,心馬上就會變成火一般熾烈的貪婪,這時你的人生幸福也就墮入痛苦地獄中。心能清凈,即使已經出現熾烈般的慾火,也能把它化為清涼水池。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人幸福與否的決定條件有物質基礎,有生活環境,有人生際遇等等,但人的幸福和精神愉悅、理想和追求的聯繫更緊密。在人的思想品德上多些理想少些貪慾。多些大家少些私心,格調自然會高,遇事自律性強,苦中猶含有樂。一七一、機息心清且到風來機息時便有月到風來,不必若海人世,心遠處自力車塵馬跡,何須疾丘山。【譯文】心中停止一切陰謀詭計之後,就會有明月清風到來,因為從此不再為人間的煩惱而痛苦;思想遠遠超脫世俗之後,自然不會聽到外面的車馬喧器之聲,也就不一定眷戀山野林泉的隱居生活。【註解】機息:機指心機,息是停止。心遠:指思想超越塵業。瘤疾丘山:痼疾形容特殊的喜好,丘是小山,痼疾丘山是指對山狀有特殊的愛好。【評語】常言道:「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可見心機的有無跟因果有根大關係。我們處世中不必枉費心機,凡事只要本心無邪,只要盡心儘力求其自然發展即可。人的行為也應真率求實。只要心地純凈,又何必求諸一種隱居山林的形式?只要自身道德高尚,又何苦求虛名以自擾呢?一七二、萬鍾一發存乎一心心曠刺萬針如瓦缶,心隘則一發似車輪【譯文】心胸闊達的人,即使是一萬鍾優厚奉祿也會看成像瓦罐那樣沒價值;心胸狹隘的人,即使是如髮絲細小的利益也會看成像車輪那麼大。【註解】萬鍾:古量器名,萬鐘形容極豐的俸祿。瓦:古代用來裝酒的瓦器,形容沒價值的物品。【評語】一個心胸開闊的人能視黃金如糞土,會把萬貫家財作為仗義行事的資本;一個心胸狹窄的人,會把雞毛蒜皮的小事看作天那麼大,在財產上也如守財奴那般可憐巴巴。心胸開闊的人必須具有豁達的人生觀,以義作為取捨,仗義而疏財,但決木揮霍浪費。一個人的心胸是需要後天培養的,心胸豁達往往是成功事業的基礎。171、以我轉物物勿役我無風月花柳不成造化,無情慾嗜好不成心體。只以我轉物,不參物役我,則嗜欲莫非天機,塵情即是理境矣。【譯文】大地如果沒有清風明月和花草樹木永不成大自然,人類如果沒有感情慾望和生活嗜好就不成真正的人。所以我們要以我為中心來操縱萬物,絕對木可以物為中心來奴役自己,如此,一切嗜好慾望都會成為自然的天賜,而一般世俗情慾也都就為順理成章的理想境界。【註解】以我轉物:以自我為中心,將一切外物自由自在的運用。以物沒我:以物為中心,而人成了物的奴隸為物所驅使。天機:天然的妙機。《莊子,大宗師》篇:「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評語】空洞地談控制慾望,不如現實地承認人對現實世界的反映。只要合情合理,就應當滿足人的各種慾望,否則,人何以圖生存?沒有生存就沒有修省,而「以我轉物」就是要求人應當不斷修養自己,不應成為物慾的奴隸,而應以自己的意志來控制對物慾的貪念,通過道德自律來使外物服務於我。一七四、就身了身以物付物就一方了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萬物付萬物;還天下於天下者,才能也世間於世問。【譯文】能跳出自我來了解自我的人,才可根據自然法則使萬物按照本性去發展而各盡其用;能把天下還給天卞萬民菜有的人,軀體雖然生存於世間思想卻超越凡人。【註解】了:明白、了解、覺悟付:賦與、託付。【評語】佛家認為世事變幻無常,是一個由煩惱與勞苦交織的火窟,假如不及時跳出就得不到安樂,所以佛家才主張遁世任行。把這個道理引之於常人生活,即一個人不能總是在現實的塵世中忙忙碌碌,應該跳出自我的因子去考慮問題,逃脫功名利祿的纏繞,以使精神自由自在。172、處處真境物物真機人心多從動處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靜坐,雲興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鳥啼而欣然有會,花落而瀟然自得。何地無真境,何物無真機。【譯文】人的心靈大半是從浮動處才失去純真本性。假如任何雜念都不產生,只是自己苟坐腔思,那一切念頭都會隨著天際白雲消失,隨著雨點的滴落心靈也舍有披洗清的感覺,聽到鳥語呢喃就像有一種喜悅的意念,看到花朵的飄落就會有一鍾開朗的心情。任何地方和有真正的妙境,任何事物都有真正的玄機。【註解】澄然:清澈,也就是心無雜念。悠然:閑靜自得。瀟然:豁達開朗,無拘無束。真機:指接觸真理的抄機。【評語】賞心悅目怡情養性的事物到處都是,關鍵就在於人能不能去發掘和領略,人心的真體,不論凡夫和聖人都是相同的,凡夫只因一念之差而喪失一真體,當一念不生之時,善惡邪正的塵埃都起不來,宛如池水一般澄清寧靜。只要使心能保持如此澄清寧靜,周圍生活中的一切都足以引出無限佳趣。生活就這麼怪,以凡人而言,強求的東西往往帶來煩惱卻還得不到。「聽其自然,心裡不想耳中不聽的東西有時送上門,送來了也不會喜得樂不可支,沒有也依然平靜如水,這樣的生活總是令人愉快的。173、風跡月影過而不留耳根似谷投音,過而不留,則是蜚具謝;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著則物我兩忘。【譯文】耳根假如像大風吹過山谷一般,經一陣哼嘯之後什麼也不留,這樣所有流言蜚語就都不起作用,心靈假如能像水中的月亮一般,月亮既不在水中,水中也不留月亮,那麼心中自然也就一片空明而無物我之分。【註解】耳根:佛家語,佛家以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耳根為六根之一,耳對於聲塵而生耳識(識就是判別的意思)。谷: ,是自下急上的風暴。飆谷是大風吹過山谷。月池浸色: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所映出的月色。物我:外物和自我。【評語】佛教所說的六根清凈,木單是指耳不聽惡聲,也包括心不想惡事在內,眼、耳、鼻、舌、身、意六者都要不留任何印象才行。而物我兩忘是使物我相對關係不復存在,這時絕對境界就自然可以出現。可見想要提高人生境界必須除去感官的誘惑,六根清凈,四大皆空。按現代人的看法,絕對的境界即人的感官不可能一點不受外物的感染,否則何以判斷是否反映外物了呢?但要提高自身的修養,加強意志緞煉,控制住自己的種種慾望,排除私心雜念,建立高尚的精神境界卻是完全可能的。174、世間皆樂苦自心生世人為榮利纏縛,動日塵世苦海。不辦公白山表、川行石立、花迎鳥笑、谷答樵謳,世亦不塵,海亦不苦,彼自塵苦其心爾。【譯文】由於一般俗人都被虛榮心和利祿心所困擾,因此一開口就說人間是一個大苦海。然而他們卻不知道世界的另一面是白雲籠罩下的青山翠谷,奔流河水中的奇岩怪石,迎風俗展的棄麗花卉,呢喃歌唱的可愛小鳥,以及樵夫歌唱時的山鳴谷應之聲,這時才會恍然大悟人間既非塵囂萬丈,世界也非苦海一片,只是人門使自己的心落人塵囂墮人苦海而已。【註解】谷稱椎謳:謳,齊聲同唱,谷答是指山谷間的迴音,樵是樵夫。谷答樵謳是說樵夫一邊砍柴一邊唱歌。【評語】人的心情不同,但山川依舊,景色依然。假如人自己不為物慾情慾所困擾,自己能看開名利,又怎能不見山川,不見美景呢?同理,世間本來就沒什麼苦樂可言,一切音樂皆由人心不足所產主。好名之人必為虛名所苦,重利之人必為貪利所困。好名重利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人性中最脆弱的一環,世人不要太積極於名利,以角作繭自縛。所謂的苦海固然有物累,但人心不足貪圖不止是墮入苦海的主要原因。生活的苦、條件之艱可以通過多方的努力來解決,但內心的苦行動之艱卻需要自己努力跳出物慾:少求名利才可以解脫。一七八、體任自然不染世法山餚不受世間灌溉,野禽不受世間豢養,其味皆香而且冽,吾人能不為世法所點染。其臭味不迥然別乎!【譯文】生長在山間的蔬菜根本不必人們去灌溉施肥,生長在野外的動物根本不必人們飼養照顧,可是這些野菜和野獸吃起來味道卻特別其美可口。同理,假如我們人不受功名利祿所污染,品德心性自然顯得分外純真,跟那些充滿銅銹味的人有明顯區別。【註解】山看:餚本指葷菜,如魚肉熟而可食都叫餚。此處的山餚似指香茹、木耳、竹筍等山產。豢:飼養。例:味強烈。世法:指世俗的功名利祿,即世間一切法。迥:相異。【評語】野味在大自然中生長,一切順乎自然無須人工,其味美而珍。此理來喻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對的,即一個不受世俗點染的人總得有不與世俗相處的條件才可能,不受世俗點染便少有世俗的許多慾念而純樸真厚。但是,並不是因此說凡於野山林生長因其與世隔絕就好;也不能因為少有而肯定,不能因為要不受世俗感染便否認後天教育的職能。這裡作者僅做個比喻,強調人貴自然,本性純樸,心地純真,和世俗人相比他們厚重可親。175、減繁增靜安樂之基人么減省一分便超脫了一分。如交遊減便免紛攏,言語減便寡愆尤,思慮減則精神不耗,聰明減則混沌可完,彼不求日減而求日增者,真桎此生哉!【譯文】人生在世能減少一些麻煩,就多一分超脫世俗的樂趣。交際交酬減少,就能免除很多不必要的糾紛困擾,閑言亂語減少,就能避免很多錯誤和懊悔,思考憂慮減少,就能避免精神的消耗,聰明替智減少,就可保持純真本性。假如不設法慢慢減少以上這些不必要的麻煩,反而千方百計去增加這方面的活動,就等於是用枷鎖把自己的手腳鎖住一生。【註解】怒尤:愆,錯誤、過失。尤,怨恨。耗:消耗、損失。混沌:指天地未開闢以前的原始狀態,在此指人的本性。桎梏:古代用來鎖綁罪犯的刑具,引中作束縛。【評語】《莊子》一書有一則關於「混沛」的寓言故事,大意是說有一個名叫混沌的人,本來既無限睛也無耳朵,後來神給他穿通了耳目,按道理說他應該喜歡這個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誰知他有了耳目之後卻很,決就死了。當然人生在世不可能不恩,但一定要減繁增靜才對。為人處世固然需要小心謹慎,凡事三思,小心撐得萬年船,不過切忌思之極點,便會先人憂天。另一方面可以從修身來理解,即世人有耳目有見聞之後就會產生很多慾念,有了慾念之後就會喪失純真的本性。聰明固然是造物者的一大恩賜,但是假如聰明過度,反而會危、害到本身的生存,聰明反被聰明誤。176、口耳嗜欲但求真趣茶不求精而壺亦不燥,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素琴無弦而常調,短笛無腔而自適。縱難超越羨皇,亦可匹儔嵇阮。【譯文】喝茶不一定要喝名茶,必須錐持壺底不千;喝灑不一定要叼名酒,但是必須維持酒壺本空。無法之琴雖然彈不出旋律來,然而足可調劑我的身心;無孔的橫笛雖然吹不出音調來,卻可使人精神舒暢。一個人假如能達到這種境界,雖然還不能算超越伏羲氏,但是起碼也可媲美嵇康阮籍。【註解】燥:乾涸。樽:盛酒的器具。羲皇:即伏羲氏,為上古時代的皇帝。匹儔:匹敵。匹恃在此作媲美解。嵇阮:嵇是嵇康,字叔夜,資性高邁不群,官拜中散大夫不就,常彈琴詠詩以自娛。阮籍,字嗣宗,好老莊,嗜酒善琴,對俗士以白眼而待。【評語】古代有根多沉浸干山木田無的詩人,比如陽沈明經過靠北窗高卧,在和風吹指拂之下撫無弦琴逍遣,自稱「羲皇上人」,意思是說他生活在比伏羲還要古老的時代。嵇康和阮籍都晃竹林七賢中人,這些人處林泉之下,或自得敦樂,或漫議朝政,不與俗人往還,瀋陽山林金樽。身處大自然的清靜中,便可以體驗大自然的真趣,故對茶琴酒等雅物,不管外形怎樣,只求其中趣昧。美景美圖精品美文音樂空間職場技巧音畫圖文感悟哲理星座運清生活百科史海鉤沉健康常識書畫古玩網頁特效電腦技巧在線書架精美相冊
您已閱覽
分
秒 感謝光臨背景音樂:竹林深處
推薦閱讀:
※壞脾氣讓溝通變得更困難 | 「余莉開講」第5集下
※幸福的智慧禪機:天堂地獄在一念之間
※土登翁修堪布:有時候逃開也是一種慈悲和智慧
※智慧女人,一定學會說「不」
※智慧夫妻卧室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