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寫作實用教程----------------------------------檀作文

                                   引言

 

從文體的角度講,中國古典詩詞最本質性的特徵是聲律之美。這和中文自身的特性有關。聲調和方塊字形,是中文區別於其他語言文字的兩個顯著特性。從語音的角度來看,西方語言一般有重音,但沒有聲調;但漢語正好相反,沒有重音,卻有聲調。從文字的角度來看,西方一般是字母文字;但中文不是字母文字,而是方塊字。可以說,正是中文的方塊字形和聲調這兩個顯著特徵,成就了文體學意義上的中國古典美文。

律詩也好,駢文也好,對聯也好,其文體學上的本質特徵都是聲律之美。中國美文的聲律之美,主要通過平仄、押韻、對仗三個途徑達成。學習舊體詩詞寫作,須從認知詩詞的形式特徵入手。因此,我這本《詩詞寫作實用教程》,就從四聲、韻部、對仗這三個基本概念講起。

                               

第一講 四聲

 

中古音

我們都知道普通話有四個聲調: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這四個聲調,又各有一個相應的稱呼: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平和陽平,屬於平聲類。上聲和去聲,屬於仄聲類

舊體詩詞寫作的傳統,字音是以《詩韻》為根據的,《詩韻》又是沿襲唐代官方韻書而來。因此舊體詩詞正音,是以中古音為依據的。所謂中古音,是指隋唐兩宋時期的漢語語音。中古音也是四個聲調:平、上、去、入。這四個聲調,習慣性地被稱為「四聲」。「四聲」有平仄之分:平聲屬平;上聲、去聲、入聲三個聲調,屬仄。

詩韻的平聲,相當於普通話的第一聲和第二聲;詩韻的上聲,相當於普通話的第三聲;詩韻的去聲,相當於普通話的第四聲。詩韻的入聲,普通話里,完全消失了。

王力先生說:「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詩詞格律》)研究中古音四聲的調值及高低升降,是音韻學的專門課題。對於舊體詩詞創作來說,只要知道有四聲的區別即可。古人對四聲有大致性的描述,見於《康熙字典》所附《分四聲法》:「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對於入聲的描述,頗值參考。我們在讀唐宋詩詞時,遇到中古音的平、上、去三個聲調的字,參照相對應的普通話的第一二聲、第三聲、第四聲,直接念出來,即可。遇到中古音的入聲字,來自保留入聲字的方言區的人,可以參照方言來念;北方官話區的,尤其是津京地區的人,不妨將該字當去聲來念,但要處理得短促一些。

 中國語言文學對四聲的重視

四川省成都市有兩條巷子,一條叫寬巷子,一條叫窄巷子,並稱「寬窄巷」,是成都市著名的商業景區。曾經有人問我,為什麼這兩條巷子並稱「寬窄巷」,而非「窄寬巷」?我說這是中文的表達習慣,凡是並稱,一般要遵循平上去入四聲依次排列的原則。「寬」是平聲字,「窄」字今音是上聲字,古音是入聲字,因此,我們說「寬窄」,不說「窄寬」。這樣的例子,舉不甚舉。尤其是人物並稱。提到唐朝的大詩人李白和杜甫,我們習慣說「李杜」,而不說「杜李」,這不是因為李白比杜甫的詩歌成就更高,也並不是因為李白比杜甫年長。李白與杜甫,誰的詩歌成就更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李白固然比杜甫年長,是前輩詩人。有生之年,李白的詩歌名望也高於杜甫。但這些都不是他們並稱「李杜」而非「杜李」的原因。原因只有一個: 「李」字上聲,「杜」字去聲,漢語的表達習慣,「李」要放在「杜」前頭。中晚唐的李商隱和杜牧,並稱「小李杜」,杜牧雖然比李商隱年長,屬於前輩詩人,但後人將他們兩位並稱,只能稱「小李杜」,而非「小杜李」。中唐的詩人白居易和元稹是好朋友,當代人撰寫的文學史習慣將他們兩位並列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雖然白居易比元稹年長,詩歌成就似乎也更高一些。但人們還是習慣稱「元白」,而非「白元」。曾經有文學研究者為白居易打抱不平,質疑憑什麼白居易和元稹並稱「元白」而非「白元」。也有另一派意見的學者出來說元稹在當時的影響就是比白居易大,理當排在白居易前頭。其實,白居易和元稹並稱「元白」,只是因為「元」字平聲,「白」字入聲,漢語的表達習慣,「元」字要放在「白」字前頭。「李杜」也好,「元白」也好,這樣的排列,只是漢語的表達習慣而已,無關其他。「李杜」「元白」的並稱,是後人所加,他們自身並不關心這個。中國歷史上,望族名流對並稱排列有意見的,倒還真有幾位。《世說新語·排調》里記載一則軼事:「諸葛令、王丞相共爭姓族先後。王曰:『何不言葛、王,而雲王、葛?』令曰:『譬言驢馬,不言馬驢,驢寧勝馬邪?』」諸葛家跟王家爭排名先後,王家的人說,人們習慣說「王葛」而不說「葛王」啊,諸葛家的人說,人們習慣說「驢馬」,而不說「馬驢」,難道驢子還比馬強不成?人們往往在意排名先後,其實漢語的表達習慣,說「王葛」而不說「葛王」,正如說「驢馬」而不說「馬驢」一樣,並不意味著誰高誰低,只是依據字音的平上去入依次排名而已。提到東晉門閥,人們習慣說「王謝」世家,而不說「謝王」世家,也是這個道理。唐代文學史有「初唐四傑」之說,杜甫詩云「王楊盧駱當時體」,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位,並稱初唐四傑。楊炯對「王楊盧駱」的排序,就很不服氣,說我「愧在盧前,恥居王后。」其實最虧的是駱賓王,無論年齒,還是才華,未必比其他幾位差,但就他的姓氏字音去聲,另外幾位是平聲,他只能在最後。

第二講  韻部

 

1、什麼是韻?

我們知道中國的傳統詩詞是要押韻的。那什麼是押韻呢?我們先得搞明白什麼是韻。

學過拼音的人,都知道漢字的讀音是由聲母和韻母拼出來的。其實,古人所說的韻,相當於漢語拼音的韻母。如果兩個以上(含兩個)的字,韻母及聲調相同,它們就是一個韻部的。

 

同一個韻部的字,稱作同韻字。比如旁、忙、狼三個字,雖然聲母不同,但韻母都是ang ,而且都讀第二聲,因此在現代漢語里,它們是同韻字。

在漢語拚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還有i ,u 、ü,如ia,ua,uai ,iao ,ian ,uan ,üan,iang,uang,ie,üe ,iong,ueng等,這種i ,u ,ü叫做韻頭,不同韻頭的字也算是同韻字。比如鄉、光,它們的韻母分別是iang、uang,比旁忙狼多了i 、u這樣的韻頭,但在現代漢語里,它們和旁忙狼都是同韻字。

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用來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兩個以上(含兩個)同韻的字放在同一首詩的不同句的句尾位置上。因為古詩押韻,總是在句尾位置,所以又叫「韻腳」。

我們來看一些古詩押韻的例子: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在這首詩里,光、霜、鄉三個字,它們的韻母分別是uang、uang、iang,而且都是第一聲,除了有無i、u這樣的韻頭的差別外,沒有任何不同。光、霜、鄉,這三個字,便是這首詩的韻腳。它們的現代漢語讀音,韻母和聲調相同。

 

【曲江花】

(唐)盧照鄰

浮香繞曲岸,

圓影覆華池。

常恐秋風早,

飄零君不知。

在這首詩里,押韻的是第二句的最後一個字「池」、第四句的最後一個字「知」,它們的韻母都是 I,用普通話來讀,「池」是第二聲,陽平;「知」是第一聲,陰平。但唐代語音,平聲不分陰陽,平分陰陽是後起的語音現象。

 

我們再看另一首唐人的詩

【江南曲】

(唐)李益

嫁與瞿塘賈,

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與弄潮兒。

用普通話來念,韻腳字期qi和兒er的韻母,一個是i,一個是er,不是同韻字。但在唐代,這兩個字卻在同一個韻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漢字讀音,存在古今音的不同。同一個字,普通話的讀音,未必就是古人的讀音。這首詩,若由廣東人來念,還是押韻的。

 

我們再看另一首唐人的詩

【萍池】

(唐)王維

春池深且廣,

會待輕舟回。

靡靡綠萍合,

垂楊掃復開。

在這首詩里,押韻的是第二句的最後一個字「回」、第四句的最後一個字「開」。在普通話里,「回」字的韻母是「uei」,「開」字的韻母「uai」,並不相同。但在詩韻里,他們是押韻的。

 

我們要牢牢記住漢字讀音有古今音的區別。切不可因用普通話來讀不押韻,而懷疑唐人的一些詩不押韻。殊知,唐人寫詩是根據當時的書面音來押韻的。

2、平水韻

 

我們現在有各種漢語字典,用拼音對漢字注音。古代則有韻書,按照韻部收字。古代常用韻書有《廣韻》《集韻》等。

我們知道,普通話之外還有方言。現代有方言,古代也有方言。但古代中國科舉考試,詩賦取士,是需要用官話讀音來作詩的。為了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寫詩用韻標準,唐朝以後出現了一系列官方刊定的以「審音」為主要任務的韻書,即所謂「官韻」。唐宋以來,科舉的事由禮部管理,所以後來經皇帝批准而由禮部頒行的官韻就叫《禮部韻略》。《禮部韻略》在唐宋兩朝經過了幾次修訂,其中最著名的一個修訂本是公元1252年(宋淳祐壬子年)刊行的《壬子新刊禮部韻略》,由於編者劉淵是平水人,所以這部書也稱《平水韻》,後人說的「詩韻」,就是《平水韻》。

平水韻的韻部分作平、上、去、入四類,共106個部。寫舊體詩,當以平水韻為準。 

上平聲十五部:

一東,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魚,

七虞,

八齊,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刪。

 

下平聲十五部:

 一先,

二蕭,

三餚,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陽,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鹽,

十五咸。

 

上聲二十九部

一董,

二腫,

三講,

四紙,

五尾,

六語,

七麌,

八薺,

九蟹,

十賄,

十一軫,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銑,

十七篠,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

二十一馬,

二十二養,

二十三梗,

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寢,

二十七感,

二十八琰,

二十九豏。

 

去聲三十部:

一送,

二宋,

三絳,

四置,

五未,

六御,

七遇,

八霽,

九泰,

十卦,

十一隊,

十二震,

十三問,

十四願,

十五翰,

十六諫,

十七霰,

十八嘯,

十九效,

二十號,

二十一個,

二十二禡,

二十三漾,

二十四敬,

二十五徑,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

二十九艷,

三十陷。

 

入聲十七部:

 一屋,

二沃,

三覺,

四質,

五物,

六月,

七曷,

八黠,

九屑,

十葯,

十一陌,

十二錫,

十三職,

十四緝,

十五合,

十六葉,

十七洽。

 

平水韻韻部平上去入四聲相配表:

平聲30部

上聲29部

去聲30部

入聲17部

上平聲15部

一東

一董

一送

一屋

二冬

二腫

二宋

二沃

三江

三講

三絳

三覺

四支

四紙

四置

 

五微

五尾

五未

 

六魚

六語

六御

 

七虞

七麌

七遇

 

八齊

八薺

八霽

 

九佳

九蟹

九泰

 

十卦

十灰

十賄

十一隊

 

十一真

十一軫

十二震

四質

十二文

十二吻

十三問

五物

十三元

十三阮

十四願

六月

十四寒

十四旱

十五翰

七曷

十五刪

十五潸

十六諫

八黠

下平聲15部

一先

十六銑

十七霰

九屑

二蕭

十七篠

十八嘯

 

三餚

十八巧

十九效

 

四豪

十九皓

二十號

 

五歌

二十哿

二十一個

 

六麻

二十一馬

二十二禡

 

七陽

二十二養

二十三漾

十葯

八庚

二十三梗

二十四敬

十一陌

九青

二十四迥

二十五徑

十二錫

十蒸

十三職

十一尤

二十五有

二十六宥

 

十二侵

二十六寢

二十七沁

十四緝

十三覃

二十七感

二十八勘

十五合

十四鹽

二十八琰

二十九艷

十六葉

十五咸

二十九豏

三十陷

十七洽

 

所謂「一東」「二冬」「三江」的「東」「冬」「江」諸字,通常稱為韻目字,表示這個韻部里所收之字的韻目,都和韻母字「東」「冬」「江」相同。但這個相同,指的是唐代書面音相同。用普通話來讀,會有偏差,有時候是細微差別,有時候差別很大。

 

我們不妨以《佩文詩韻》為例,「一東」韻部之下,收了「東同銅桐筒童風空工逢」等字,說明這些字,在唐代書面音里,韻目和聲調都是一樣的。用普通話來讀,聲調有陰平,有陽平,韻目有的是「ong」,有的是「eng」。其他韻部,可依例

因為存在古今音不同的差異,用普通話來讀,讀音有差別的兩個字,可能在同一個韻部,譬如前文所舉唐詩押韻例中的「期」和「兒」,「回」和「開」;讀音完全一致的字,在平水韻里,很有可能屬於兩個不同的韻部。譬如「一東」和「二冬」,「六虞」和「七魚」,在普通話語音系統里,韻目完全沒有區別,但在唐代卻是不同的韻部。

 

今天的詩詞創作界,對寫詩用韻有兩種不同的主張:一派主張採用普通話讀音,編有《中華新韻》等韻書;一派主張採用傳統的詩韻。所謂傳統詩韻,也就是通常說的「平水韻」。

 

平水韻和普通話新韻有很大不同。比如東和冬,在以普通話為標準的新韻里,自然是同韻字,但在平水韻里卻是兩個不同的韻部。我們今天學習舊體詩詞寫作,應努力記住每個漢字隸屬於平水韻的哪一個韻部。當然,這可以查工具書。手頭常備一本詩韻即可。

對於初學者來說,不妨背誦《聲律啟蒙》。《聲律啟蒙》是詩詞寫作入門頂有用的一本書,因為它對詩詞寫作需要的四項基礎最有功用:

(1)韻部。背下來了,就能分清楚韻部。不至於一東二冬不分。

(2)對偶。《聲律啟蒙》是一本對對子的書。

(3)辭藻。沒有古文底子的人寫舊體詩詞,辭藻總是不夠用。《聲律啟蒙》里有很多好辭藻。

(4)典故。沒有文史基礎的人知道的典故太少,《聲律啟蒙》里有許多文史典故。

3、韻書的使用

《廣韻》《集韻》是研究唐宋語音的權威韻書,但我們平常寫舊體詩詞,並不常使用這兩部韻書。遇到疑難問題,查一下這兩部韻書即可。《廣韻》《集韻》的韻部都比《平水韻》分得更細,寫詩用韻,遵《平水韻》即可。清代有大型韻書《佩文韻府》,是按《平水韻》106部編的,收字多,但部頭太大。

今人寫舊體詩詞,可用《佩文詩韻》和《詩韻合璧》。此二書,皆可視為《佩文韻府》簡編本。又皆有排印本,流行於坊間,極易得。

《佩文詩韻》編於清初,只收單字,不收詞。篇幅小,攜帶方便。今人亦編有多種平水韻常用字字表。但恐皆不及《佩文詩韻》準確。

 

《詩韻合璧》為清人湯文璐為編。此書分三欄:上為《詩腋》,中為《詞林典腋》,下為詩韻。《詩腋》所收為「詩料」,文體略同《聲律啟蒙》,為對偶韻文,然皆為五七言。《詞林典腋》則專收詞藻。此二部分,以類書體例編排。譬如我們要寫詠梅之詩,找到「梅」類即可。《詩韻合璧》之詩韻,與《佩文詩韻》的不同,在於廣收詞條。譬如「一東」韻部的「東」字下面,收了「南~」「侯~」「河~」「御街~」「小樓~」等詞數十條。初學詩詞者,讀書不多,辭彙貧乏,頗宜用此書。

 

 

·第四講·對仗

對偶是一種修辭手法,俗稱對對子。近體詩中的對偶,又稱對仗,是近體詩的基本修辭特徵之一。

我們先從普通的對對子,也就是對聯講起。顧名思義,要有兩句,才能稱為對偶。對偶的上句稱為出句,又稱上聯;下句稱為對句,又稱下聯。

譬如李白的兩句詩,常常被後人寫作春聯的:

寒雪梅中盡;

春風柳上歸。

這兩句的修辭手法便是對偶,兩句構成一幅對聯。

對偶、對聯,和律詩中的對仗,這三個概念在廣義上可以相通,但在狹義上有所區別。

律詩的對仗,上下句字數是固定的,只可能是五個字或七個字,因為近體詩通常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形式。

對聯不能太短,一般不少於四個字,上、下聯皆應是一個獨立的句子或句群(長聯不止一句)。

對子可長可短,可以短到一個字對一個字,也可以長到長句對長句。對子可以包括對聯和律詩的對仗。

 

對子、對聯、律詩的對仗關係是意圖:

 

對子的概念最寬泛,對子的對句和出句應該符合以下條件:

(1)對句和出句字數應該相同

(2)對句和出句的相同位置,原則上不宜用同一個字

(3)對句和出句的尾字讀音平仄不同

 

對偶可以是句群對句群(長句),可以是句子對句子(短句),可以是片語對片語,可以是詞對詞。但句子最終可以分解為詞。因此,我們可以從詞對詞的角度來分析對偶。

 

落實詞對詞的層面,對偶還應滿足以下要求:

詞性相同或相類。一般來說,要形容詞對形容詞,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即使是同一詞性,尚宜以類相從,比如人名對人名。

 

中國漢字是方塊字,句子、片語最後都可以拆成單個的字,中國詩歌和對聯的對偶句式無外乎一字對、二字對、三字對、四字對、五字對、六字對、七字對等幾種基本句式。更長的句子,無非是用這幾種句式組合而成。

 

專門教人聲律和屬對的《聲律啟蒙》一書,所包含的對偶句也只有一字對、二字對、三字對、四字對、五字對、六字對、七字對,這七種形式。

 

《聲律啟蒙》對偶舉隅:

 

一字對:

1、名詞對名詞

(1)天象對天象

雲對雨。

雪對風。

(2)河流對河流

河對海。

漢對淮。

(3)建築對建築

樓對閣。

戶對窗。

(4)動物對動物

麟對鳳。

鱉對魚。

(5)植物對植物

瓜對果。

李對桃。

(6)朝代對朝代

堯對舜。

夏對殷。

(7)國名對國名

秦對趙。

越對吳。

吳對楚。

蜀對巴。

(8)人對人

兒對女。

子對孫。

姚對宋。

柳對顏。

荀對孟。

老對庄。

2、量詞對量詞

銖對兩。

只對雙。

3、動詞對動詞

沿對革。

異對同。

4、形容詞對形容詞

貧對富。

塞對通。

顏色對顏色

紅對紫。

白對青。

 

二字對:

兒子對涉及到雙音節詞、疊詞和構詞法等相關問題

1、雙音節詞對雙音節詞:

芍藥對芙蓉。

鴝鵒對鷺鷥。

珊瑚對玳瑁

杜鵑對孔雀。

獬豸對麒麟。

2、疊字對疊字:

蕩蕩對巍巍

3、構詞法相同的詞相對

(1)偏正結構的詞對偏正結構的詞:

晚照對晴空。

來鴻對去燕。

宿鳥對鳴蟲。

嶺北對江東。

白叟對黃童。

江風對海霧。

牧子對漁翁。

冀北對遼東。

野叟對溪童。

暮鼓對晨鐘。

綠竹對蒼松。

舞蝶對鳴蛩。

雪花對雲葉。

(2)主謂結構的詞對主謂結構的詞:

鬢皤對眉綠。

齒皓對唇紅。

鼓振對鍾撞。

梅酸對李苦。

雨打對風吹。

燕舞對鶯飛。

風清對月朗。

露重對煙微。

綠暗對紅稀。

鶴長對鳧短。

鳳翥對鸞棲。

鷺飛對魚躍。

(3)動賓結構的詞對動賓結構的詞:

栽花對種竹。

作賦對觀書。

弋雁對求魚。

傅粉對施朱。

挈榼對提壺。

獻瓜對投李。

彈冠對結綬。

佩劍對彎弓。

觀山對玩水。

4、專有名詞對專有名詞

(1)朝代對朝代:

六朝對三國。

宮殿對宮殿:。

天祿對石渠。

(2)官名對官名:

內史對中書。

(3)人對人:

有若對相如。

李白對楊朱。

綉虎對雕龍。

季路對高柴。

(4)其他

駟馬對安車。

 

三字對:

三字對的組合方式有1/2式和2/1式兩種

1、1/2式

(1)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

金翡翠;玉麒麟。

青布幔;碧油幢。

(2)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

天浩浩;日融融。

山岌岌;水淙淙。

風淅淅;露漙漙。

桃灼灼;柳依依。

魚圉圉;鳥喈喈。

花灼爍;草蒙茸。

鳩哺子;燕調雛。

尨也吠;燕于飛。

天欲曉;日將晡。

星拱北;月流西。

梅可望;橘堪懷。

仁無敵;德有鄰。

魚躍沼;鶴乘軒。

春既老;夜將闌。

(3)述賓結構對述賓結構:

橫醉眼;捻吟須。

歌舊曲;釀新醅。

(4專有名詞對專有名字::

陳後主;漢中宗。

周召虎;宋桓魋。

孔北海;謝東山。

2、2/1式

(1)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

三尺劍;六鈞弓。

馮婦虎;葉公龍。

四目頡;一足夔。

汾水鼎;峴山碑。

三弄笛;一圍棋。

伯樂馬;浩然驢。

千字策;八行書。

犀角帶;象牙梳。

徐稚榻;魯班梯。

蕭史鳳;宋宗雞。

挑薺女;採蓮娃。

叔子帶;仲由冠。

黃牛峽;金馬山。

(2)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

顏巷陋;阮途窮。

霜菊瘦;雨梅肥。

 

四字對:

三字對的常用組合方式有2/2式、1/3式、3/1式三種。

1、2/2式

(1)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

兩鬢風霜;一蓑煙雨。

夏日池塘;春風簾幕。

嘉遁幽人;勝游公子。

朝宰錦衣;宮人寶髻。

噪晚齊蟬;啼宵蜀鳥。

夢裡榮華;壺中日月。

幾點鷺鷥;一雙鸂鶒。

(2)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

塵慮縈心;霜華滿鬢。

女子眉纖;男兒氣壯。

秦嶺雲橫;巫山雨洗。

戰士邀功;逸民適志。

秋雨瀟瀟;春風裊裊。

笛韻和諧;櫓聲咿軋。

晉士特奇;唐儒博識。

蘇武牧羊;莊周活鮒。

春水才深;夕陽半落。

波浪拍船;峰巒繞舍。

丁固夢松;文郎畫竹。

巫峽夜深;衡峰秋早。

好景有期;豐年先兆。

秋夕月明;春朝花發。

野店幾家;長川一帶。

豪客尋春;閑人避暑。

(3)述賓結構對述賓結構:

緩撫琴弦,斜排箏柱。

照耀八荒;震驚百里。

平展青茵;高張翠幄。

頌成酒德;論著錢神。

篤志詩書;忘情官爵。

(4)述補結構對述補結構:

高矣若天;淡而如水。

(5)聯合結構對聯合結構

雪冷霜嚴;日遲風暖。

 


第五講 近體詩的平仄格律規則

近體詩的形式特徵:

(1)句數固定:四句或者八句。四句為絕句,八句為律詩。

(2)字數固定:每句五字或者七字。五字為五言詩,七字為七言詩。

 

2

近體詩的押韻要求:

(1)近體詩只能押平聲韻。

(2)偶數句入韻。

(3)奇數句不入韻,尾字必須用仄聲字。(首句可以例外)

(4)首句可以入韻,可以不入韻。不入韻時,尾字必須用仄聲字。

首句入韻可以借鄰韻通押。但須注意:只有讀音相近的鄰韻,才可以通押。比如一東、二冬。讀音不相近的鄰韻,則不可通押。

 

3

近體詩的平仄格律規則

講到近體詩的平仄格律,有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有人對這個說法批評得很厲害,其實這個說法並非一無是處,只不過需要加上一些附加條件而已。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有一定的道理在。它揭示了近體詩的節奏規律:近體詩的句式,基本是兩字一拍,我們不妨把後一個字稱作節奏字。一句詩中的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都是節奏字。近體詩對節奏字的平仄格外講究。

 

說到近體詩的平仄格律基本規律,不外乎以下三個原則:

(1)相間原則:一句之中,節奏字字音平仄交錯分布。假使第一個節奏字(一句詩中的第二字)音平,則第二個節奏字(一句詩中的第四字)音仄,第三個節奏字(一句詩中第六字)音平;假使第一個節奏字(一句詩中的第二字)音仄,則第二個節奏字(一句詩中的第二字)音平,第三個節奏字(一句詩中的第二字)音仄。

(2)相對原則:一聯之中,對句和出句在相同位置的節奏字,平仄應該相反。

(3)相粘原則:相鄰的兩聯,下聯的出句,和上聯的對句,在相同位置的節奏字,平仄應該一致。

 

4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補充條件:

兩條禁忌:

(1)忌三平

入韻句,句尾三個字不可以三連平。

(2)忌孤平

特指入韻句而言。

以後五個字為考察對象,如果除去韻腳之外,只剩下一個平聲字,就叫犯孤平。

「平平仄仄平」這種句式,第一個字必須平。如果是「仄平仄仄平」,就犯孤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這種句式,第三個字必須平。如果是「(仄)仄仄平仄仄平」,就犯孤平。

 

 5

律詩的一種特殊句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個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擴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這 個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個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這種格式的特點是:五言第三四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七言第五六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注意:在這種情況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王力《詩詞格律》P23)。

例如: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這首詩的第三句「遙憐小兒女」和第七句「何時倚虛幌」,都是「平平仄平仄」結構。

 

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這首詩的第七句「仍憐故鄉水」,也是「平平仄平仄」結構。

 

「平平仄平仄」句式是唐人常用的一種句式,雖然不符合一句之內「平仄相間」的原則,但卻是近體詩所允許的。

 

6

拗救

近體詩中,凡是平仄不依常規的句子,就是拗句。凡是句子中出現了拗字,一般就要在相關的某個地方做補救。

拗救,是後人根據唐人格律詩的創作實踐總結出來的規律。所謂拗救,即前拗後救。也就是說,前面某個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就在後面適當的位置補償一個平聲。

拗救的常見方式,有本句救和對句救兩種。

(1)本句救: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若第一字用了仄聲,則變成了「仄平仄仄平」,結果犯孤平,是近體詩所不允許的;但有一個補救的辦法,即將第三字改成平聲,以作補償。這樣一來,就變成了 「仄平平仄平」結構。這是格律詩所允許的。七言句式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 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例如:

宿五松山下荀媢家/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這首詩的第二句「寂寥無所歡」和第五句「月光明素盤」,都是「仄平平仄平」結構。第一個字該用平聲,而用了仄聲。如果第三字仍用仄聲,則成了「仄平仄仄平」,犯孤平,所以第三字必須用平聲。這是本句救。

(2)對句救:

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若第四字用了仄聲,則將對句的第三字改用平聲,以作補償。這樣,一聯之內的平仄結構就成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則 成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對句救最著名的例子是白居易《賦得古園草》詩中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聯。

 

無論是本句救還是對句救,這兩種拗救方式都是因為前頭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後面將一個本用仄聲的地方改作平聲來補救。這種情況下不再是「一三五不論」,而是必須要講求了。


 

草衣木食;雲鬢花顏。

2、1/3式

(1)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

天欲飛霜;雲將作雨。

月滿庾樓;花開唐苑。

 

(2)述賓結構對述賓結構:

燕我弟兄;命伊將帥。

愛見人長;恐彰已吝。

3、3/1式

五老峰高,三姑石大

 

五字對:

五字對多是2/3式組合。如再細分,又有2/1/2式、2/2/1式兩種組合方式。

1、純2/3式組合(後三字一般為專有名詞)

分金齊鮑叔;奉璧藺相如。

2、2/1/2式:

銜泥雙紫燕;課蜜幾黃蜂。

台高名戲馬;齋小號蟠龍。

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

清風生酒舍;白月照書窗。

笙簫鳴細細;鐘鼓響摐摐。

半池紅菡萏;一架白荼蘼。

青衣能報赦;黃耳解傳書。

煙輕籠岸柳;風急撼庭梧。

蟬鳴哀暮夏;鶯囀怨殘春。

3、2/2/1式

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

半溪流水綠;千樹落花紅。

 

六字對:

六字對常用組合方式是2/4式,也有1/5式;3/3式很罕見。

1、2/4式

2/4式組合中,以2/2/2式為常見,2/1/3式相對少見。

(1)2/2/2式:

途次早行之客;溪邊晚釣之翁。

迢遞八千遠路;嵯峨十二危峰。

可比一斑之豹;堪為五總之龜。

吟成賞月之詩;斟滿送春之酒。

載詠棣棠韡韡;為歌楊柳依依。

適志竹籬茅舍;玩情柳陌花衢。

貴束烏犀之帶;宜簪白燕之釵。

赫赫麗天秋日;轟轟出地春雷。

野外茸茸軟草;庭前鬱郁涼槐。

歲歲秋來泣恨;年年春去傷魂。

(2)2/1/3式:

環繞似青羅帶;澄明如白玉盤。

鳳兮洵眾禽長;虎也真百獸尊。

2、1/5式

1/5式,以動賓結構為常見,主謂結構不常見。

(1)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

駭舟人之水宿;樂隱者之山居。

像流鶯而並語;類過雁之相挨。

獻太平十二策;著道德五千言。

(2)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

雪屢餐於北海;水必決於西江。

3、3/3結構:

據胡床而可玩;轟羯鼓以奚催。

 

七字對:

七字對基本可以拆成二字對、三字對、四字對、五字對的聚合;組合方式茲不分析。

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

野渡燕穿楊柳雨;芳池魚戲芰荷風。

額下現一彎新月;胸中吐萬丈長虹。

春日園中鶯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

手擘蟹螯從畢卓;身披鶴氅自王恭。

秀插雲霄如玉筆;響傳風雨若金鏞。

必借干戈成勇武;須憑詩酒養疏慵。

世祖中興延馬武;桀王失道殺龍逄。

漫爛黃花都滿徑;扶疏綠竹正盈窗。

陣上倒戈辛紂戰;道旁系劍子嬰降。

主簿棲鸞名有覽;治中展驥姓惟龐。

幾陣秋風能應候;一犁春雨甚知時。

國士吞變形之炭;邑人豎墮淚之碑。

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婦念寄邊衣。

 

 

流水對

對聯的上下句之間一般是平行關係,如果上下句之間意思連貫,彷彿是寫散文,下句接著上句說,則被視作流水對。在律詩的寫作中,流水對被視為一種很高的技巧。

王維有兩句詩,是著名的流水對: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流傳很廣的對聯中,也有一個著名的流水對:

「一條大路通南北;兩邊小店賣東西。」

 

合掌

在舊體詩寫作中,如果一聯的上下句之間語意重複或者太過接近,則被稱作「合掌」。合掌,是舊體詩的一大忌諱,在寫作過程中,應儘可能避免。

我們舉一個合掌的例子:

晉人劉琨在《重贈盧諶》詩中有一聯:「宣尼悲獲麟,西狩涕孔丘。」上句和下句語意全同,便是典型的合掌。

 

無情對

還有一種近乎遊戲的對對子方式,對句每個字跟出句都能對得上,但意思全不相關。這種對子被稱作「無情對」。詩詞寫作中,絕不能用。

茲舉二例:

人生七十古來稀;鬼死三千今去密。(侯寶林對對子相聲)

細羽家禽磚後死;粗毛野獸石先生。

 

 

三光日月星

 

兩碟

一甌

兩碟豆

一甌油

兩蝶斗

一鷗游

林間兩蝶斗

池上一鷗游

 

催花雨

發酒瘋

陣陣催花雨

常常發酒瘋

園中陣陣催花雨

席上常常發酒瘋

 

對對子練習:

李白

黑白子

萬壽寺

紫竹院

 


推薦閱讀:

?實用貼|史上最全的服裝尺碼對照表!
八字四柱實用歌訣
人人都是面相專家 實用面相凶吉痣圖解
八字各派實用「婚姻口訣詩」匯總!

TAG:寫作 | 詩詞 | 作文 | 實用 | 教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