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心是我們修行的根本

        慈悲心是我們修行的根本

 

          根據慈成加參仁波切2011年6月9日開示錄音整理

 

 我們修行人如果每一時每一刻、每一個起心動念都能用菩提心和空性來攝持的話,那當然是最完整最圓滿的。但你們要依自己的根器來修法,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修空性和大智慧,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麼高的境界。

 如果你有出離心,有大悲心,看到眾生都很可憐,有考慮眾生痛苦的這種大悲心的話,那麼你皈依也好、發心也好、打坐也好、念經也好,聽上師的課、參加法會、聽法、聽傳承,一切的功德統統迴向給六道的眾生,願他們早日脫離飢餓的苦、生老病死的苦,這樣的話你的功德力就不一樣啊。你要是心裡觀想成千上萬個眾生來聽法的話,你就有成千上萬的功德力,加持力!這種願力就一直在你的生命里形成基因的力量。這種力量來世可以讓你獲得做人的福報,可以轉生到大菩薩、證悟者的身邊投胎,可以學習佛法,可以即生證悟空性大智慧。

 想想眾生多麼可憐啊!多麼苦啊!現在我們是做人,渴了可以喝水,但是在屠宰場里的眾生,像氂牛啊,豬啊,雞啊的,它們的痛苦飢餓,我們現在無法了解!沒有人給它們送一杯水,它們心裡苦,身體苦,一直在那裡苦啊苦啊,感受無數的痛苦。所以我們要發願,願這些眾生早日離開痛苦。如果你口很渴,七天都喝不到水,旁邊是水,你就是沒有精神和力量去喝,你想想要是有個人送給你一杯水,你該是多麼的感恩,多麼的快樂啊!同樣的,今天沒有脫離輪迴痛苦的眾生,有人給他迴向功德,他們馬上感覺到,這種痛苦飢餓和口渴的狀態一下子就得到了一種力量和加持,他們一下子逃離了這種飢餓口渴的痛苦,那是你今天學法、參加法會、修法迴向的功德利益唉!眾生遠離了各種痛苦,這是你發心的利益呀!

 你們往往是前面菩提心發的很好,後面的卻發不出來,為什麼?這就是你關心眾生的心不夠。你每天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都想得那麼詳細,可是為別人做事、為眾生做事的時候就隨便做做,應付一下,像完成任務一樣的。我告訴你們:你不可以這麼做!我們一定要從內心發出大悲心來為眾生做事,為眾生做每一件事都要覺得比自己的還重要才行!

 你每天晚上鋪床都考慮舒服不舒服,你有沒有考慮外面這些小狗挨餓受凍的痛苦?你有沒有思維過別人的痛苦?如果有的話,那你就是個好修行人!你要是從來不管別人死活,每天都想著自己的話,這不叫修行人啊!

 我們作為一個修行人,一定要放下這種自我心!二十四個小時當中做每一件事情都要詳細考慮到眾生。你的走路,你的說話,你的眼光,你眨一下眼睛,甚至你穿什麼衣服,都要讓別人感到歡喜,感到快樂,感到幸福。要讓別人看到你特別歡喜,特別清凈,那你的身口意就都要清凈,你說話要清凈,又是溫暖又是利益她人。你要是說話粗粗的,別人一聽就不舒服;你眼睛一瞪,別人看見你的眼神就嚇跑;你走路時一副嘲笑別人的樣子,別人看了就不舒服,這非常有過失!這些眾生過去是我們的父母,未來是諸佛,所以我們對每一個眾生都要恭敬頂禮、問訊。

 喇嘛仁波切說:我們看到氂牛啊狗啊的,都要帶著慈悲的溫暖的笑容來看,即使是旁生它們也會感受到這種溫暖,感受到這種歡喜。我們的任何行為要感動眾生,要利益眾生。早上一出門就要想:今天我接觸每一個眾生都要讚歎,要說好話,要讓他們得到溫暖快樂,不要讓他們傷心、生氣、難過,要讓他們高興!要用這樣的大悲心來攝持。

 為什麼你們藏族的也好,漢族的也好,來到亞青,到了上師身邊,都願意跟上師接觸,都不願離開上師,都想呆在上師身邊呢?並不是說我身上有個什麼味道,大家聞到了什麼東西,也不是說我身上有個法&輪啊、壇城什麼的東西。我的心裡就只有慈悲,就只有愛,沒有恨,所以大家都喜歡和我在一起。上師的每一個笑容,走路,說話,做事,對待每個人都用大悲心來攝持,那誰能不喜歡啊?誰能不愛啊?你們也可以變成上師啊!你們修上師瑜伽,不是在那空蕩蕩的打坐,要身口意和上師真正相應才行。你想變成上師的話,你就要好好學習上師的修行和行為啊。你們行為上一定要謹慎,走路不要大喊大叫,不要亂跑。一切行動中都要覺知,都要清清楚楚。要是你們這些人都變成上師的話,那能給多少眾生帶來吉祥和快樂啊!我們的生命和眾生,和佛菩薩都是息息相關的,整個世界,有形的、無形的生命都是有聯繫的。所以你不要認為我自己生煩惱和別人有什麼關係?你不能這麼認為!你如果不開心,和你接近的有緣份的這些眾生都會不開心、不快樂。所以我們做每一件事情時候一定要注意啊!你走路要輕輕慢慢的,做每件事情,都要清凈,都要溫暖,都要包涵一切眾生,那麼眾生和佛菩薩就都能得到利益。我們是出家人,代表佛法,代表釋迦牟尼佛,行為、見解、修行對佛教都有一定的影響力。如果我們嗔恨、嫉妒、分別、沒有大悲心的話,就是辜負自己的宗教,就是辜負釋迦牟尼佛,辜負上師。所以我們的見解、行為、修行上一定要注意,不然的話我們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得不到加持力。

 慈悲是快樂的源泉,智慧是生命中的航標。內心溫暖的人,走路也跟一般人不一樣,他的腳踩到地上,腳下的眾生都會得到慈悲和溫暖。內心充滿嗔恨的人,走路時腳踩到地上會傷害很多眾生,給眾生種下嗔恨的因。所以我們接觸任何人、動物、花草樹木,要用一顆溫暖的利益心的去對待。我們要這樣發願:我的心要像水一樣,每一個眾生都能喝到;我的心要像太陽一樣,能照到每一個人;每一個接觸到我的眾生都要能得到智慧。如果我們在佛菩薩和上師面前發這麼大的願的話,以後你生生世世都會得到這種強大的力量。

 其實佛法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生命里,反覆思維,反覆觀察這些相當重要!修行如果不注意日常生活中這些言行的話,大圓滿法對我們就不會有多大的利益。如果我們思考每一件事、做每一件事的時候都用慈悲心、菩提心來攝持的話,我們的所作所為就變成了大乘佛法。菩薩不是來自於虛空,菩薩不是來自寺廟和彩虹,菩薩來自於我們對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個言行的凈化。我們無論做什麼都要為眾生考慮,都要讓眾生歡喜,讓眾生快樂,每一個動機都是善的動機,這個動機的基因在你生命里,讓你未來的生生世世都是大富大貴,都能得到大智慧大福報,生生世世都能為眾生做大的利益。

 我們現在的能力是有限的,原因是什麼?原因是你現在的發心太小了,自私心太強大了!你們有時候覺得自己什麼力量都沒有,生命跟動物一樣脆弱,都是因為你們內心沒有用到佛法!如果你用到了佛法的話就不同了。如果你有慈悲,你就是觀世音菩薩;如果你有智慧,你就是文殊菩薩;如果你有空性智慧,你就是蓮花生大士。眾生都有佛性、如來藏,你自己認可、了解、通達了這些道理後,你就是一尊佛。你不要分別我是女的、他是男的、那是法師、那是眾生、那是佛……你不要分別這些假相,你要了解真相!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如來藏,每一個眾生都是一尊佛。過去是我們的父母,未來都是佛菩薩!所以我們不能傷害任何眾生,我們要利益眾生,要慈悲眾生,要凈化自己,這就是修行唉!

 在家人學佛後不能就離婚啊,不想家了啊,你不是出家人呢,你學佛了更要擴大慈悲心,要利益身邊的親人、朋友和同事,和你有緣的眾生都要利益,培養自己的慈悲心。

 你要是每天就知道培養感情,那感情培養起來貪心和嗔心就增長,貪心剛開始來的時候你感到很溫暖,貪心過分的時候你就會痛苦。今生痛苦,來世還要下地獄。所以貪心一出來你就要念上師的名字、念阿彌陀佛、念觀音菩薩、馬上念菩提心的儀軌、念上師的祈禱文。要想:「我就要下地獄了,我不能下地獄啊!」馬上祈禱上師,念阿彌陀佛,這個貪心就消失了。你們的心要溫暖、要調柔,就像我唱觀音菩薩心咒時那樣,用慈悲溫暖的心來唱。你們聽的時候,每個人心裡就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受,我們的身口意馬上得到了加持,這就是佛法證悟的力量和觀音菩薩慈悲的力量啊!

 

來自:聖道光輝網

http://www.sdgh.org/wisdom/content.aspx?ID=1526

推薦閱讀:

慈成加參仁波切上師對兩位南京弟子的臨別開示

弟子啊,任何有執著的地方都會有痛苦啊!

慈成加參仁波切開示摘錄:讓二菩提心融入生活

慈成加參仁波切上師對杭州弟子的開示

慈成加參仁波切甘露法語 

龍欽心髓祖師——如來芽尊者傳記

日常生活中修行的竅訣:在家居士的生活瑜伽

慈誠加參仁波切在網上開示修持上師瑜伽法的重要性 

這樣「懺悔」,你傷害眾生的業障全部都會清凈

慈成加參仁波切倡導弟子們念誦喇嘛仁波切心咒

獻給示現病相的大恩根本上師阿秋法王!

阿秋喇嘛 (蔣陽龍朵加參尊者)自傳

喇嘛阿秋仁波切(蔣陽龍朵加參尊者)略傳

【句句震撼人心】甘露法語----阿秋法王

阿秋仁波切:正確利用今生

阿秋喇嘛成就前的傳奇故事

在山洞中閉關苦修43年的阿秋法王 對信眾的慈悲開示

阿秋法王、阿松仁波切與慈成加參仁波切

當我想起您的時候,眼含熱淚,心在顫抖,常常忘記自己……

命中注定最愛您

6月1日為祈禱阿秋法王長久住世大放生感錄

在這人間竟然還有這樣的一個人!

為什麼上師諸佛菩薩會示現病障和煩惱?

有什麼持咒的方法能讓人不疲勞嗎?

不同的喊:喊掉我們的貪嗔痴慢,喊到認識內在的光明本性

看看三歲的小菩薩們是如何打坐的

願這個大圓滿法的法本到哪裡,大圓滿法就弘揚到哪裡!

我的工作繁忙、法本也很多,沒有很多時間修法,該怎麼辦?

記6月28日向上師請法

生生世世我們什麼都供養過,就是沒有法供養過

慈成加參仁波切智慧善巧的心理開導

怎樣才能修得相貌莊嚴美好?

上師日常生活的點滴:建經堂、修發電機、做飯等

請大家一起盡份心力幫幫亞青寺清苦的僧尼吧!

活著就要好好修法!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一次又一次的災難?

【修法竅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持前行法

每天能上百次上千次見上師並接受上師灌頂的竅決

       

  

 


推薦閱讀:

同情心和慈悲心的區別是什麼?
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
和尚說:無知與慈悲
小蟲子的渴求

TAG:修行 | 慈悲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