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太極拳的「螺旋勁(纏絲勁)」與「抽絲勁」

論太極拳的「螺旋勁(纏絲勁)」與「抽絲勁」

——此文章已發表於中國國家級刊物《中華武術》雜誌2010年第四期   方山(武術七段)

方山榮獲2007年香港國際武術大獎賽陳式太極,武式太極,形意連環棍金牌,其弟子榮獲2006年中國舉辦的「功夫之星」全澳套路和不分級別散打第一名(全澳有五十多家武館俱樂部參加比賽,中國嵩山少林寺派出武僧為裁判)

「螺旋勁」是陳式太極拳的精髓,要求能做到以順逆纏絲運動的旋腕轉膀,旋踝轉腿和旋腰轉脊,把太極勁貫注到所有動作的螺旋運動中。所以,練好螺旋勁是陳式太極的精髓。

當然,任何功夫都有一定的螺旋運動,包括各種外家拳,如活肩旋腰轉胯是少林拳發力順達的基本要求,劈掛,通背的架子幾乎都是弧形運動(也是走螺旋)。但陳式太極的螺旋勁是特指運動如纏絲,從外形到內里都必需具有很明顯的螺旋運動,就如一個慢慢旋轉的錐體的感覺。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adb2650100gurz.html) - 論太極拳的「螺旋勁(纏絲勁)」與「抽絲勁」_benny_新浪博客

反之,楊式,吳式,武式,孫式太極則不提倡纏絲勁(也不見在他們歷代的拳論中提起過),而是強調修鍊「抽絲勁」,(顧留馨把纏絲勁和抽絲勁混為一體,已有不少學者指出是錯誤的),其它幾家不少傳人也指出兩者是不同的東西。從字義上看,纏是指圓形運動,抽是抽入抽出,直線的運動。武禹襄說:「運勁如抽絲」。修鍊的是內力綿綿不斷的一種吸附勁,(觀蜘蛛吐絲捕物),就如孫祿堂所說:粘者,就是讓人進不能進,退不能退。要有粘勁,就必需能「運勁如抽絲」。粘者,就是棚勁的運用,讓對方感覺既不是頂牛,也不是鬆軟無力,進退都在一種壓力之中(見武式拳論之四字密訣—敷,蓋,對,吞),如物附身,處處受掣,不知如何下手。所以,陳式推手以螺旋勁應敵,而其它幾家以「沾,粘,隨」的抽絲勁應敵,(當然形式上也有螺旋運動,但內在的勁力和目的不同,是追求以粘勁去吸附牽制對方),所以兩者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區別。

筆者跟幾家的傳人都接觸過,自己也隨南京徐公偉老師學習陳式太極拳(陳照奎傳陳發科架)和武式太極拳(趙軼凡傳郝為真架),也跟吳圖南傳人學習吳式太極拳,深感兩者的內在和形式的不同,如陳式要求快慢相間,剛柔相濟:而其它幾家要求松沉均勻,用意不用力。陳式之外的幾家都說:我們不是修鍊纏絲勁,而是抽絲勁,一種綿綿不絕松沉的內勁,如蠶絲,既綿軟又堅韌,修鍊出「沾,粘」的吸附力。

當然,螺旋勁和抽絲勁都是高級的功夫,包括別的「勁法」練成了都是無敵的功夫。如:少林拳的「寸勁(可旋轉可不旋轉)」—在最短的距離把全身力量發到對方身上:形意拳的「崩勁」(也叫驚炸勁),全身勁力壓成一條直線崩出(幾乎不帶螺旋),如重鎚砸物,錘到物碎,郭雲深的半步崩拳走遍天下無敵手。

楊式,吳式,武式,孫式的沖錘類似於形意拳的「崩拳」,以立拳向前崩出(幾乎不旋腕),武禹襄說:「發勁如放箭」。射箭時箭是集中於一點扎進去,不是旋進去的,而陳式的沖錘是旋轉帶抖勁打出,可見陳式和其它幾家的不同。

筆者也是修練陳式太極的,看法是:螺旋勁是勁法的一種,並不能凌駕於其它勁法之上。

筆者之看法未必正確,只是拋磚引玉,互相探討

推薦閱讀:

螺旋藻的作用及用法
安娜·特蕾莎:踩著斐波那契黃金螺旋線跳舞

TAG:太極拳 | 太極 | 螺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