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的第一次搬遷 | 古典新知

孟母的第一次搬遷 | 古典新知

2016-03-01 羅大倫 大倫書院

- 文 | by羅大倫 -

- 圖 | 源於網路 -

今天和朋友們聊天,聊聊孟子的故事。

有學問大的朋友,您一笑就過了,不必較真,我也就是隨意聊聊, 有沒看過這些內容的,您看看,也是一笑,萬一對生活有什麼啟迪作用,那就是多得了。

「亞聖」孟子

話說中國發展到戰國的時候,已經亂作一團了,人們道德水準比較低,春秋的時候每次戰爭死的人還沒有那麼多的,究其原因,就是戰役的規模還不是那麼的大。可是到了戰國,壞了,死亡的人數劇增。列國各位領導那叫一個自私,為了自己的利益,什麼事兒都干,殺戮氣極重,「禮崩樂壞」到了一個嚴重的地步。我小時候父母把我鎖在屋子裡面,然後他們上班了,讓我無聊,我無奈中凈看什麼《戰國策故事選》了,當小人書看的,因為我們家裡什麼兒童讀物都沒有,當時就驚嘆於那個時候,大臣會突然把國君幹掉,父王會突然把兒臣幹掉等,亂極了。

這個時候,魯國出生了一個孩子,他們家原來是魯國的貴族孟孫氏,這孩子叫孟軻,小時候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才能,西漢《烈女傳·卷一·母儀》裡面說「孟子生有淑質」,大致的意思是這孩子底子不錯。但是,這個時候他的家道已經敗落了,父親也去世的早,就是他母親帶著他生活。整個童年時期,最著名的事兒,就是那個「孟母三遷」了。

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姓仉(音讀:「漲」),是鄒國人,是位非常重視教育孩子的母親,當時,她帶著小孟子(那個時候還不是「子」呢),居住在一個靠著墓地的地方(其舍近墓),沒辦法,好地段的房價太貴,這裡安身也是性價比比較高的。

結果,過了些日子,發現我們可愛的小孟子多了些習慣,什麼習慣呢?就是墓地周圍,總是有人辦喪事,這是有些程序的,比如幾鞠躬,然後繞幾圈告別,痛哭的,這引起了小孟子的極大興趣。有一天,孟母吃驚地發現小孟子特別喜歡學習這些內容,估計大概的內容相當於現在東北喪事上,請的那些專業的哭手的技巧,大家看過趙本山演的《馬大帥》裡面就有,要哭出腔調來:「我的XX呀,你怎麼就這麼走了吶,我還沒有好好看看你呀......」必須是唱出來的,用二人轉的腔調。

孟母很吃驚,本來是想把孩子教育成志向高遠的人才的,「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這是後人評價孟母的話,意思是一般母親教育孩子,為的是將來飛黃騰達、升官發財,可是人家孟母教子,是要把孟子培養成孔子那樣品德高尚的人,目的完全是不同的。

所以這個時候孟母覺得不行,小孟子整天學人家哭,這成什麼了,這是「三俗」啊,這與品德高尚的培養目標背道而馳啊!「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於是,決定搬家。

其實,我覺得事情未必是如此,孟子從小的這段經歷,使得他可以近距離地觀察人的生離死別,估計對人生的思考就會更加深入一些,這是一個人的「死亡觀」的教育,有了這種教育,會更加直接地洞悉人生的真諦。在別的孩子還覺得時間是大把的可以浪費的時候,孟子已經知道生命的始終了,所以人家成了大師。現在我們中國比較缺乏死亡觀的教育,很多人對生死想不清楚,所以很多問題無法理清。在教育孩子方面,其實可以滲透這些內容,帶孩子參觀古代名人陵寢,拜祭自己祖先的墓地,講述歷史,都是這種教育。我們小時候每次祭拜烈士陵園,都會讓我思慮萬千,現在想想,我挺理解小孟子的。

在這裡,孟子一定還深切地感受到了家族血緣宗親的力量,這讓他朦朧地本能地開始思考是什麼維繫我們這個社會的力量,可能沒那麼深入,但是從一個孩子看來,一幫兒女,跪在那裡哭著拜別父母,這個場面夠震撼的,夠觸動孩子的心的,這比什麼大學裡面的倫理課程都來得生動,我甚至很懷疑是孟母有意把家搬到這裡住一段日子,然後搬走。

【未完待續】

閱讀原文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推薦閱讀:

星座控第284期:12星座如何開口第一次!
◎第一次約會時男生和女生都會想些什麼?
女生第一次來姨媽,男生第一次來遺精是什麼反映?
我愛她,我該如何將第一次戀愛和情感走到婚姻?
忘不了第一次親密接觸的渣男?

TAG:第一次 | 古典 | 搬遷 | 新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