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建立幸福人生的十種行為

建立幸福人生的十種行為

.keysearch{ border:1px solid #009933;padding:4px; width:500px;} .keysearch_title{ background-color:#669900;padding:2px 0; height:24px;} .keysearch_title form{padding:0px; margin:0px;} .keysearch_title h3{color:#FFF;font-size:12px;margin:0px;padding:5px 0 0 10px;} .keysearch_title h3 strong{font-size:14px;} .keysearch_form{ float:right;margin-right:10px;} .keysearch_content{font-size:12px;} .keysearch_content ul{ list-style:none;margin:0px;padding:0px;} .keysearch_content li{ line-height:34px; border-bottom:1px solid #009933;padding-left:8px;} .keysearch_content li a{color:#000;} .keysearch_content li span{color:#669900;} .keysearch_more{ border:none !important;} .keysearch_more a{color:#669900 !important;}

一、不殺生

  【龍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恆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噩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這段經文所介紹的,是不殺生的十種利益。

  在介紹戒殺利益之前,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殺生。很多人對殺生的內涵不能正確理解,或是認為,牛馬豬羊這些動物生來就是給人吃的,所以吃這些根本是天經地義,沒有任何不妥之處;或是認為,蔬菜也有生命,那麼吃蔬菜也避免不了殺生,而連蔬菜也不吃的話,人就無法存活了。這兩種觀點都有失偏頗。

  從佛教觀點來看,牛馬豬羊和人類一樣,同屬於六道眾生,只是生命層次較低。如果我們現世不止惡行善,不種下人天善因,來世也可能墮落畜生道中。那麼,我們是否願意未來成為他人的盤中餐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在佛教中,將一切有感覺、有思維、有情識的生命稱為有情。而將蔬菜之類沒有感覺也不知疼痛的植物稱為無情。凡是傷害有情生命的行為,皆屬於殺生範疇。

  這又涉及一個許多人關心的問題:學佛後是否必須吃素?關於這一點,五戒雖未明確規定,但在五戒和十善中,皆以「不殺生」為首。只有以平等慈悲之心對待一切眾生,才能從根本上杜絕殺生。如果人人吃素,世間就不會發生為滿足口腹之慾而大肆殺戮的慘劇。如果一時還做不到素食,至少必須是三凈肉,即不見為你殺,不聞為你殺,也不知為你殺。

  此外,學佛者還時常碰到這一問題:如果不殺生,家中搞衛生時,怎麼對待蟑螂之類的小動物呢?如果不小心誤傷,是否也屬於殺生?佛陀在世時,比丘們曾就類似問題請示過佛陀。佛陀的解答是:衛生當然要搞,但在搞衛生時應盡量小心,不要傷及這些生命。我們清理居室衛生時,若故意用殺蟲劑大量噴洒,自然屬於殺生。若是無意間誤傷,雖也存在業罪,但不算犯殺生戒。此外,誤傷後應立即生起懺悔心,為它們念佛,並將念佛功德迴向它們,祈願它們早日脫離惡道之苦。

  或許還有人會問:蟑螂、蚊子、蒼蠅、老鼠之類不是害蟲嗎?如果對它們也要憐憫慈悲,不是沒有原則、敵我不分嗎?其實,所謂的害蟲,只是站在人類立場而言,是相對而非絕對的。對於人類來說,它們確實給生活帶來了一些困擾。但對世間其他生命來說,人類難道不是造成更大危害的罪魁嗎?造成環境污染,造成各種野生動物滅絕的,不正是人類自己嗎?如果我們只是站在自身立場看待問題,就不可能平等關愛一切生命。此外,不殺生不僅是為了尊重生命,更是為了培養自身的慈悲心。

  我們再來看看殺生的定義。殺生,是以噁心斷除有情生命。具備以下四個條件就構成殺業:一、故意殺生,即有心殺害眾生,而不是誤殺。二、殺他有情,所殺為其他有情的生命,而不是傷害自己。三、明知故犯,明明知道這也是生命,也像人類一樣貪生怕死,具有自我保護意識,仍對它們進行傷害。四、製造殺生用具,有意製作籠子、獵槍、魚網、魚鉤之類的殺生工具,或事先挖掘陷阱暗害動物,或事先準備兇器謀害他人,等等。

  「龍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佛陀對龍王說:如果能遠離上述種種殺生行為,我們就能成就十種遠離煩惱的善法。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是獲得十種幸福、快樂的人生結果。那麼,到底有哪十種呢?

  「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其一,不殺生是對一切眾生給予無畏施。無畏施為布施之一,是給眾生以安全感。喜歡殺生者,無論是人或動物,都會感到害怕。有個詞叫做「殺氣騰騰」,僅僅他所傳遞的氣息,已經令人害怕,更何況他所實施的行為。對於殺人不眨眼的魔王,我們會聞風喪膽。同樣,因為人對動物有殺心,動物見了才會害怕,才會立刻逃之夭夭。而在澳洲、歐洲等地,公民普遍有保護動物的意識。所以,鴿子們會成群結隊地在廣場上悠閑漫步,或是飛落遊客身邊嬉戲。人與動物和睦相處,其樂融融。

  佛教認為,受持五戒就是五種布施。不殺生,眾生就不必擔心被你傷害生命;不偷盜,眾生就不必擔心被你盜竊物品;不邪淫,眾生就不必擔心被你強暴,或是家庭被你破壞;不妄語,眾生就不必擔心被你欺騙;不飲酒,眾生就不必擔心結交不講信譽的酒肉朋友。所以說,持戒不僅是消極的止惡,本身也是行善的一種方式。

  「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其二,不殺生就是對一切眾生常行慈悲。人們之所以會殺生,就是因為缺乏慈悲心。面對活生生的人或動物,竟然忍心下手殺害,可見其殘酷暴戾。尤其是人或動物臨死前的慘狀,稍具同情心或憐憫心,尚且不忍目睹,何況動手殺害。而那些習慣於殺生者,則會因為這一惡行變得暴戾、冷酷,乃至以殺人或動物為樂。這種充滿嗔恨和惱害的心,才會炮製出各種殘忍到令人不忍聽聞的烹調方法,才會製造出南京大屠殺、奧斯威辛集中營那樣的慘痛浩劫。

  「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其三,不殺生能夠斷除一切嗔心和習氣。人性中的各種習氣,並非天生如此,而是在生命流轉過程中不斷積累而成。習慣殺生者,往往具有極重的嗔恨心,對眾生缺乏同情、包容、忍耐,一旦被人招惹,就會懷恨在心,伺機報復。乃至終日生活在憤恨惱害中,對什麼都心懷仇恨。發展到極至,就會完全被嗔心主宰,使相貌都發生改變,變得凶神惡煞般猙獰。反之,戒殺護生則會因慈悲心不斷增強,而使嗔心越來越弱,最終徹底斷除。

  「四、身常無病。」其四,不殺生者能夠感得身體健康,無病無災的善報。殺生使其他眾生痛苦不堪,甚至喪失生命。所以,種下殺生業因者,在未來生命中,將招感短命、體弱多病的果報。如果我們讓其他生命安然地活著,自然也能感得健康的果報。

  「五、壽命長遠。」其五,不殺生者能感得長壽的善報。殺生者因為斷送眾生命根,使他人或動物遭遇殺身之禍,命喪黃泉。與此相應,也將種下短命、夭折之因。反之,因為慈悲一切眾生,自然感得長壽果報。俗話說「仁者壽」,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譬喻經》還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師徒倆在森林中修行,師父是位證得宿命通的老和尚。一天,他以神通觀察,發現弟子只剩下七天壽命。他擔心弟子死在寺院里,其家人會因此怪罪下來,就對弟子說:你的雙親很想念你,可以回去看望他們。弟子高興地辭別師父上路了。途中路過小溪,看到溪中有大堆螞蟻被困,就撿了木棒架在水面,使千萬隻螞蟻安全脫險。弟子回家過了一星期後,又回到寺院。師父見到徒兒竟然活著回來,又驚又喜,入定仔細觀察,才發現弟子因解救螞蟻得以延壽。這是護生長壽的典型例子。

  「六、恆為非人之所守護。」其六,不殺生者能被天龍八部所守護。宇宙中,除人類肉眼所見動物之外,還生活著各個層次的生命。天龍八部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他們喜歡賞善罰惡,常在暗中保護道德高尚、廣行善事者。《長阿含經》卷二十就說:「修行善法,見正信行,具十善業,如是一人有百千神護。」

  「七、常無噩夢寢覺快樂。」其七,不殺生者在睡眠中也能安穩祥和,沒有不祥之夢侵擾。因為他們問心無愧,活得坦蕩安然。而那些殺人害命的行兇者,雖然表面兇悍,內心也時常懷有恐懼。尤其在夜晚,往往亂夢顛倒,心神不安。

  「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其八,戒殺者能逐步化解並滅除種種怨恨。因為殘殺會帶來不共戴天的仇恨。在人類歷史上,有些國家或民族因為怨怨相報,才會世世代代不斷地發動戰爭,今朝我殺你,明朝你殺我。其實,不僅人與人之間會結下怨恨,殺害動物也會招致同樣的仇恨怒火。在屠宰場,那些被殺的牛羊也不會溫順地伸長脖子等死,總是拚命掙扎,在極度恐懼和嗔恨中死去。這種殺與被殺結下的怨仇,會生生世世地延續下去。

  「九、無惡道怖。」其九,戒殺者不會因殺生種下墮落地獄、餓鬼、畜生之因,就不會生起由這一罪業淪落惡道的恐懼。

  「十、命終生天。」其十,戒殺者命終之後,能生天安享福報。

  「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若將修習十善的功德迴向無上佛果,在成就之後,便能隨心所欲地想活多長時間就活多長時間。從上述內容可以得知,一個人如果不殺生,不論對自身修養,還是未來生命的發展,都有極大利益。

二、不偷盜

  【複次,龍王!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讚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凈大菩提智。】

  這段經文所介紹的,是不偷盜的十種利益。

  偷盜,又名不與取,也是五戒中的第二戒。凡將主人未曾給予的物品佔為己有,都屬於偷盜範疇,如騙取、盜竊、強奪、霸佔、吞沒、坑蒙拐騙等。

  造成偷盜的業力,需要具備以下五個條件:一、故意起盜心,有心偷盜,而不是無心。二、屬於別人的東西,而不是屬於自己所有,假如是自己的東西,就不存在偷盜了。三、明知是他人的物品,仍將之佔為己有,這是自欺欺人的伎倆。四、預先有盜竊的動機和準備,如作案計劃、行動綱領。五、不是誤取。具備以上五條,就構成偷盜業力。

  「複次,龍王!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佛陀告訴龍王,若能遠離偷盜的行為,將得到十種可靠的人生結果。到底有哪十種呢?

 「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遠離偷盜行為,能使財富不斷增加,而且一生都能安全享有,不會出現任何意外變故,不會受到國王、竊賊、洪水、火災、不肖子孫的侵害和干擾。世間擁有財富者雖多,但保有財富卻並不容易。許多人曾經富甲天下,後來卻窮困潦倒,甚至淪為乞丐。佛經認為,財富屬於五家共有:一是國王,包括各種權勢機構,可將個人財產沒收充公。二是盜賊,包括各種大盜小偷,如黑社會團伙、梁上君子等。三是水災,洪水到來時,會使房屋倒塌,財產受損,使整個城市被大水席捲一空。四是火災,一場大火會將人們一生積攢的財富化為烏有,所謂水火無情。五是不肖子孫,許多富家子孫從小嬌生慣養,不思進取,若不幸沾染吃喝嫖賭等不良行為的話,很快會將祖輩們留下的財產揮霍一空。所以,現在國外許多富豪都不願給子孫留下太多財富,認為那樣反而對他們有害無益。 

  「二、多人愛念。」遠離偷盜行為,能使我們受到大眾的歡迎愛戴。一個人可能會因親情或愛情受到某一部分人的喜愛,但要令社會大眾接受、敬愛,就需具備良好的品德操行。試問,有誰喜歡和小偷做朋友呢?除非菩薩出於悲心攝受他。而那些從無偷盜行為的人,為人誠實、光明磊落,自然受到大眾歡迎。

  「三、人不欺負。」遠離偷盜行為,就不會被大眾輕視、捨棄,不會被他人欺負。否則,就會失去大眾信任,自然也不被社會接納,以致想找份工作都非常困難。

  「四、十方讚美。」遠離偷盜行為,能受到大眾的讚美。現在的社會雖盛行種種不正之風,但傳統道德觀念和人類良知並未徹底喪失,在人們心目中,還存在相應的道德準則。偷盜者臭名昭著,人人輕視。不偷盜者誠實可靠,個個讚美。

  「五、不憂損害。」遠離偷盜行為,通過合法渠道賺錢,心安理得地享用財富,不再擔憂害怕,所謂「不幹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反之,靠非法手段斂財者,隨時都擔心其非法行為被人發現,被追回財物,還害怕別人報復他,並時刻伴有坐牢的恐懼。

  「六、善名流布。」遠離偷盜行為,能使好名聲流布十方。名譽雖不是真實的,但名聲好壞也直接關係到人生幸福。擁有良好的名聲,就會受人恭敬,受人愛戴。

  「七、處眾無畏。」遠離偷盜行為,無論走到哪裡都光明磊落,坦蕩安然。常言道,做賊心虛。只要有過偷盜行為,內心總會有不同程度的愧疚,害怕被人發現,心情常常處於忐忑不安中。

  「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遠離偷盜行為,使財富增長、健康長壽,生活環境優越,並具足無礙的辯才。反之,偷盜之行將使這一切都受到影響。

  「九、常懷施意。」遠離偷盜行為,就能對大眾時常懷有布施之心。我們所有的人格特徵都是長期積累而成。行為是有慣性的,對於偷盜者來說,總想著將他人物品佔為己有,怎麼還捨得布施呢。唯有遠離偷盜,才會培養慈悲喜舍之心,隨時願意將錢財布施給需要幫助的人。

  「十、命終生天。」遠離偷盜行為,布施持戒,死後會往生欲界天享受天福。

  「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凈大菩提智。」綜上所述,不偷盜者將得到以上十種現生及來世的利益。若將這一功德迴向無上佛果,也就是以菩提心受持不偷盜的凈戒,將來成佛時,就能證得清凈無染的菩提智慧。

1

評分次數

  • 我很贊同   RMB + 20 元

    紫竹

收藏 分享 評分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倫人非。
回復 引用

訂閱 TOP

你領紅包了嗎?每天、每小時都有收入的喔!還在等什麼?還不快去領取?
2

(性別:

) 發表於 2008-12-25 18:53 | 只看該作者   

 踩窩窩  

 送禮物  

 問候Ta

【終南命理研究網】易學研究討論室

三、不邪行

  【複次,龍王!若離邪行,即得四種智所贊法。何等為四?一、諸根調順;二、永離喧掉;三、世所稱嘆;四、妻莫能侵。是為四。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丈夫隱密藏相。】

  所謂邪行,即不被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承認的男女關係,又稱邪淫。邪行主要由四種因素構成:一、非境,凡與法定夫妻關係之外的男女行淫,都屬於邪淫。二、非道,即使是合法配偶,若在正常產道之外的地方行淫,也屬於邪淫。三、非時,在妻子懷孕、哺乳或受持八關齋戒期間行淫,也屬於邪淫。四、非處,在寺院、佛塔等聖潔之地行淫,同樣屬於邪淫。尤其是後面三點,往往為世人所忽略,須特別注意。

  「複次,龍王!若離邪行,即得四種智所贊法。何等為四?」佛陀對龍王說,如果能夠遠離邪淫,將得到四種智者稱讚的利益。到底是哪四種呢?

  「一、諸根調順。」諸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如果放蕩不羈,邪淫過度,將導致諸根不調。如古代許多帝王都壽命很短,有些三十多歲就一命嗚呼,其重要原因就是淫慾過度。在現代社會,性行為比較開放,不僅使性病泛濫,更出現艾滋病等不治之症,且愈演愈烈。邪淫會對身心造成極大傷害,就生理而言,會沾染種種疾病;就心理而言,一個好色之徒,往往整日神魂顛倒、萎靡不振。唯有遠離邪淫,才能使身心恢復健康狀態。

  「二、遠離喧掉。」這裡所說的喧掉,主要指心理上的擾亂。邪淫者有了外遇或其他不正當性行為後,往往陷入種種牽掛和煩惱中,做什麼都心不在焉,無法安靜。邪淫還會帶來許多社會問題。在今天這個時代,因為兩性關係混亂,造成不少家庭的破裂,使許多無辜的孩子從小失去家庭溫暖,甚至因此走向犯罪道路,給父母帶來無盡的悔恨和不安。唯有遠離邪淫,才能使內心平靜,安詳自在。

  「三、世所稱嘆。」中國傳統道德中,非常重視節操,尋花問柳者往往為世人所不齒,至於賣淫等行為,更為社會所唾棄。遠離邪淫者,作風正派,品行端正,就會受到世人的稱讚。

  「四、妻莫能侵。」邪淫者因侵犯他人妻子而種下惡因。所以,往往擔心這樣的結果落到自己頭上,擔心自己的妻子也行為不端,也被人騷擾。如果沒有種下邪淫之因,就不必擔心妻子有外遇或是受到侵犯。

  「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丈夫隱密藏相。」隱密藏相,為三十二相之一,又稱馬陰藏相,指佛陀的男根隱藏於腹中而不外現。不邪淫者能得到以上四種好處。若以菩提心遵守不邪淫的凈行,將來成佛時,即能成就佛陀三十二相中的隱密藏相。

四、不妄語

  【複次,龍王!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贊法。何等為八?一、口常清凈優缽花香;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凈;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所謂妄語,即虛誑、不真實的語言。佛教中,妄語又有大妄語、小妄語、方便妄語之分。大妄語,即未證言證,雖然沒有證得聖果,卻為了名聞利養等種種原因謊稱自己已經得道,已經證得聖果,已經得到龍天護法的供養。方便妄語,則是為了救度、幫助、安慰眾生,或是為了不給他人增添麻煩,迫不得已而說的與事實不符的話。但這種妄語是有原則的,必須是為了眾生而非自身利益。除大妄語和方便妄語之外,所有不真實的話,都稱為小妄語。

  妄語不僅有屬性的區別,也有表達方式的區別。或是以假話欺騙他人,或是以書信等文字方式歪曲事實,或是以默認、暗示等肢體語言誤導他人,或是假借他人之口達到欺騙目的。不論以什麼方式,只要是故意達到欺騙對方的效果,都屬於妄語範疇。

  妄語業的成立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以違背事實的語言欺騙對方,比如看見了說沒看見,沒聽見卻說聽見。二、對方能理解你的意思,假若對方因語言不通等障礙無法理解你的用意,就不能達成欺騙目的。三、存有欺騙心理,如果只是誤傳了某些信息,本身絕無欺騙之意,也不構成妄語。四、對方如實接受,他人對你所說的謊言信以為真,才構成妄語,如果他根本不信,也不能達到妄語的目的。具備上述四項條件,妄語罪就成立了。

  「複次,龍王!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贊法。何等為八?」佛陀對龍王說,如果能夠遠離妄語,將成就八種天、人稱讚的善法。到底是哪八種呢?

  「一、口常清凈優缽花香。」優缽花,即青蓮花。遠離妄語者,口中時時散發青蓮花一般純凈、悠遠的清香。反之,謊話連篇者往往招感口臭的果報,使人聞而生厭,難以接近。

  「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遠離妄語者,能受到世人的信任。人與人之間相處,必須誠實無欺,信守諾言,才能建立信用。所以,儒家也很重視信的作用,所謂「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試想,那些妄語連篇者,可能取信於人嗎?可能有良好的信譽嗎?

   「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遠離妄語者,能受到人、天的尊重和愛戴。現實生活中,眾人因為某事發生矛盾糾紛,彼此爭執不下時,往往會請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做出裁判,定奪是非。這種威望的建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秉公辦事,不憑個人情緒顛倒是非。若是曾經言而無信、出爾反爾,就很難被大眾所推崇。

  「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愛語,是以愛心說出的語言。遠離妄語者,才能時常以關愛之心使眾生得到安慰,因為他們所說,是真實、利他的語言,是本著為他人著想的目的而說。反之,那些花言巧語雖然聽起來很動人,卻只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口才,甚至是為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對眾生是沒有任何真實利益的。

  「五、得勝意樂。三業清凈。」勝,是殊勝;意樂,即心態和習慣。遠離妄語者,能獲得良好的心態和習慣。因為妄語是在種虛妄之因,從而遠離如實之道,失去清凈、殊勝的意樂。

  「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遠離妄語者,能夠直截了當地準確表達個人想法,使聽者容易領會,心生歡喜。反之,那些說假話的人,常常為了圓謊,為了彌補一句假話造成的後果,需要編出一大堆假話為自己辯護。這就會語無倫次、破綻百出,使人不明其意,也使自己懊惱不樂。

  「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遠離妄語者,因為言而有信,每說一句話都擲地有聲。他所表達的意見,不僅會受到充分尊重,更為大眾樂意接受,並願意按照他所說的去做。那些言而無信的人,因為種下虛妄之因,就會失去大眾的信任。信譽一旦失去,很難挽回影響,即使有時說了真話,也往往不會有人當做一回事。就像「狼來了」的故事,因為謊報兩次危情,到狼真的來了,再也無人相信他的呼救,最終因說謊送了性命。

  「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遠離妄語者,因為種下真實之因,就能成就殊勝的智慧,辯才無礙,制伏各種邪說。反之,經常妄語連篇者,說什麼都不被大眾信任,更不可能制伏他人。

  「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以上,是遠離妄語所成就的八種善報。如果以菩提心受持不妄語戒,並將這一功德迴向佛果,將來圓滿無上菩提時,就能成就與如來同等的真實語。就像《金剛經》所說的那樣:「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五、 不兩舌

  【複次,龍王!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何等為五?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 

  這段經文所介紹的,是不兩舌的五種利益。

  所謂兩舌,就是搬弄是非、挑撥離間的語言,由此破壞他人或團體之間的友好關係。如向甲說乙,向乙說甲,在雙方間製造矛盾,使之彼此猜疑,甚至吵鬧爭鬥,以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也有一些,純粹是出於無聊而挑起事端,屬於損人不利己的行為。

  兩舌由四個條件構成:一、通過挑撥,拆散或離間他人的友好關係。二、製造矛盾的語言。三、對方理解你所說的內容。四、對方完全相信你所說的一切。具備以上四項,就會構成兩舌的業罪。

  「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何等為五?」兩舌能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反之,不兩舌就是成全他人利益。它所招感的果報,是使我們所做的一切不被他人破壞。佛陀告訴龍王說,若能遠離兩舌,將得到五種不被破壞的善法,那麼,是哪五種呢?

  「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遠離兩舌者,能感得健康長壽的身體,絕不會因被人謀害而橫死。反之,種下兩舌之因,將來可能招感被人暗算的結果。

  「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眷屬,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六種主要親屬,及親戚、門生等各種關係。在生活中,使所有眷屬和諧相處,親如一家,並非易事。即使在至愛親朋之間,也往往會因兩舌產生隔閡,甚至互相敵視。遠離兩舌者,就能感得和睦的人際關係,家庭中和和美美,朋友間親密無間,同事間互相照顧。因從未種下兩舌惡因,這種良好關係也不會被他人破壞。

  「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遠離兩舌者,在選擇信仰的道路上,能夠不受外界干擾,堅定不退。如果種下兩舌之因,在信仰過程中,往往會遭遇惡知識等外在逆緣,或是生於毀佛的時代,或是生於異教徒的家庭。如「文化大革命」期間,多少僧尼被迫返俗回家,無法進行正常的宗教生活。現在信仰自由了,但有些學佛者仍會遭到來自家庭或社會的壓力,出家就更是障礙重重,不能如願了。也有些人雖然選擇佛法作為信仰,但在正見尚未堅固之前,又遭到異端邪說的引誘,產生邪見乃至改信邪說。出現這些問題,都與往昔種下的兩舌之因有關。

  「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遠離兩舌者,在修行道路上能具足特別殊勝的因緣,在選擇相應法門後順利前行,沒有任何障緣的干擾,直至有所成就。修行之路是艱辛的,許多人都會經歷這種反覆的過程,絕非一帆風順。尤其是往昔曾經種下兩舌之因者,構成干擾的違緣特別多,一個障礙接著一個障礙,甚至半途而廢。

  「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遠離兩舌者,因為從不欺誑他人,在修學過程中,也能感得善知識的悉心引導。在學佛道路上,善知識極為重要。一方面,隨時給予學人正確的引導、關照和提醒;另一方面,隨時糾正學人修行過程中出現的偏差,幫助我們在學修路上順利前行。若曾造作虛妄之因,即使能遇到善知識,也往往因為他人的挑撥離間,難以和善知識保持良好的師徒關係。

  「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以上,是不兩舌所感得的五種利益。若以菩提心修習不兩舌,並將這一功德迴向無上佛果,未來成佛時,就能感得廣大無邊的眷屬協助弘法,即使各種魔王、外道試圖從旁破壞,也難以達成。就像佛陀講經說法時,往往有千二百五十的常隨弟子,還有無量菩薩海會圍繞。

六、 不惡口

  【複次,龍王!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凈業。何等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辭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這段經文所介紹的,是不惡口的八種利益。

  所謂惡口,又名粗惡語,凡是誹謗、攻擊、諷刺、挖苦等能對他人構成傷害的語言,都屬於惡口範疇。

  惡口業道的成立,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有心傷害他人,若確實不存在惡意,而且使用常規語言,並無不文明的措辭,但對方卻誤以為在諷刺自己,就不能算作惡口。二、發出非愛語,即缺乏愛心且能傷害他人的粗暴語言。三、對方理解,如果對方完全聽不懂你在說些什麼,惡口是不成立的。四、如實接受,對方聽到並接受你所說的話。具備這四項,就構成惡口業道。如果一個人能夠遠離惡口,就能成就八種清凈的行為。

  「複次,龍王!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凈業。何等為八?」佛陀對龍王說,如果遠離惡口行為,便能成就八種清凈的善業。究竟是哪八種呢?

  「一、言不乖度。」遠離惡口者,懂得說話的藝術,所說的每句話都能把握得恰如其分。這一點非常重要,若不具備這一能力,往往會處處碰壁。有些人之所以能走到哪裡都深受歡迎,和善於表達有莫大關係。因為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橋樑,能和顏悅色地與人交流,語言文明禮貌,語氣溫和親切,更不隨意將自我觀點強加於人,自然令人願意和其往來。反之,那些平時習慣粗惡語的人,往往帶著嗔心說話,這就很容易出口傷人。

  「二、言皆利益。」遠離惡口者,能夠本著愛心、慈悲心和他人交流,言語柔和親切,凡有所說,必能利益他人。而從嗔心發出的語言,則像佛經所說的「夫士之生,斧在口中」。粗暴的語言,就像藏在人們嘴裡的斧頭。事實上,用語言傷害他人,有時甚至比刀槍更具殺傷力,更令人痛苦。因為刀槍只能給人帶來外在傷害,而語言卻能造成內在的、難以癒合的創傷。

  「三、言必契理。」遠離惡口者,所說的每句話都是合情合理、恰如其分的。而處於嗔心狀態下所說的惡言惡語,往往是失去理智的,毫無邏輯可言。當人們冷靜下來,回顧憤怒時所說的話,時常會感到驚奇,不相信這是自己所說的話。

  「四、言辭美妙。」遠離惡口者,是在愛心、慈悲心的狀態下說話,不僅發出的聲音柔和婉轉,使用的辭彙也美妙動人,使聞者歡喜。而惡口則是那些髒話、粗話,及一切能對他人構成傷害的語言,誰聽了都不會覺得歡喜,都不願欣然接受。

  「五、言可承領。」遠離惡口者,所說的話,更容易被對方領會並接受。反之,即使所說的也有一定道理,如果不懂得方式方法,以粗暴的口氣和語言進行表達,對方也往往不願接受。

  「六、言則信用。」遠離惡口者,是在冷靜的狀態下說話,自然能言而有信,受人信賴。而由嗔心說出的話,因為失去理智,往往出爾反爾,把握失當。

  「七、言無可譏。」譏,即言辭中出現的漏洞,為人譏笑。遠離惡口者,說話相對嚴謹,有條不紊,不易為人垢病。在惡口情況下,往往由於失去理智而邏輯混亂,詞不達意,甚至自相矛盾。

  「八、言盡愛樂。」遠離惡口者,所說的話,聽者往往備感舒服,備感歡喜,為大眾喜聞樂見。而那些惡毒傷人的語言,誰也不願聽到,誰也不會因此歡喜。正相反,這些話就像毒藥、利劍那樣,令人痛苦,令人煩惱。

  「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梵音聲相,為佛陀所成就的三十二相之一,指佛的聲音有五種清凈之相,分別是正直、和雅、清澈、清滿、周遍遠聞。以上所說,是遠離惡口帶來的八種利益。如果我們將這一善行迴向無上佛果,那麼,將來成就佛道時,就能具足與佛陀同樣圓滿的微妙音聲。

七. 不綺語

  【複次,龍王!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為三。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這段經文所介紹的,是不綺語所感得的三種功德。

  所謂綺語,又名雜穢語,屬於染污的語言;或名無義語,指沒有意義的閑談。這些語言對修身養性沒有任何利益,甚至還會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增長我們的無明煩惱。

  綺語由兩個條件構成:一、有染污心。當人們說綺語時,往往是建立在染污心的基礎上,帶著貪心、嗔心等不良情緒而說。二、無意義的語言。世間有許多毫無意義的話,如無病呻吟的情歌艷詞,天南地北的無聊言談,與正見相違的邪見邪論等,都屬於綺語範疇。

  「複次,龍王!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佛陀對龍王說,如果在修行過程中能遠離綺語,可成就三種決定利益。那麼,究竟是哪三種呢?

  「一、定為智人所愛。」遠離綺語者,所說的話都是對人生有益的,對改善生命有益的,不會說那些無意義的話,所以,必定被智者所喜愛。雖然有些人也能以花言巧語博得人們的歡心,甚至取得他人暫時的信任。但他們所以能得逞,只是因為對方缺乏智慧,才會被其誘惑。而對於有智慧的人來說,就不會被這些表面的甜言蜜語所蒙蔽。

  「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遠離綺語者,對別人提出的問題,皆能以智慧如實回答。如果整日說三道四,廢話連篇,本身就無法具備真實智慧,自然無法回答他人疑問,為他人解決人生困惑。

  「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遠離綺語者,無論在人間或天堂,都擁有很高威望,受人尊重,受人愛戴。反之,若耽於綺語,言而無信,走到哪裡都缺乏威信。

  「是為三。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以上,為不綺語所感得的三種功德。若是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修習不綺語,將來成佛時,由於不綺語的功德,才能像佛陀那樣準確地為眾生授記。授記,是佛陀對發大心眾生所做的預言,如過多少時間,在某處某國之中,成什麼佛。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由燃燈佛為之授記。這一點,在我們熟悉的《金剛經》中也曾提及:「是故燃燈佛與我受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在《妙法蓮華經》中,佛陀分別為舍利弗、須菩提、迦葉、目犍連等諸大弟子一一授記,預言他們將在何時成佛,成就何方國土。佛陀所做的授記,最終都會一一實現,因為三世諸佛在因地修行時都遠離了綺語。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倫人非。
回復 引用

TOP

3

(性別:

) 發表於 2008-12-25 18:54 | 只看該作者   

 踩窩窩  

 送禮物  

 問候Ta

【終南命理研究網】易學研究討論室

八、不貪慾

  【複次,龍王!若離貪慾,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為五?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

  這段經文所介紹的,是遠離貪慾的五種功德。

  貪慾,屬於危害有情身心健康的三毒之一,此外還有嗔和痴。一切煩惱皆由此引起,或是這三種煩惱的表現形式,故名根本煩惱。煩是擾義,惱是亂義,因為煩惱能擾亂我們的內心平靜,使人不得安寧。又稱三不善根,即三種生起不善法的因。

  貪慾,主要表現為佔有和貪著。作為凡夫,往往表現出強烈的佔有慾,不僅要佔有衣食住行,更要佔有名利地位,佔有世間種種享樂。這種佔有慾,正是來自貪著。其中最突出的,是在乎自己的身體。自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幾乎一生都在為這個身體的吃、穿、住而忙碌,可謂任勞任怨。

  貪的表現形式很多。有時表現為慳,也就是吝嗇、小氣。因為對自己所有的財物貪著不舍,故不願與他人分享,更不願布施出去。有時表現為慢,也就是驕傲自大。因為對自己的長處貪著不舍,故自以為是,目中無人。如從事文學藝術或在某一領域學有所長者,我慢心往往特別重,所謂「文人相輕」。有時又表現為諂,也就是阿諛奉承。因為貪得無厭,不僅執著自己的財產、地位、名譽,且貪著他人的財產、地位、名譽,故以溜須拍馬等手段博得他人好感,達到滿足個人私慾的目的。此外,貪心還會導致殺、盜、淫、妄等種種惡行。

  有情貪著的範圍極為廣泛。凡是自己喜愛的,都會產生佔有慾。所不同的,只是程度的深淺。在我們這個世界,一切眾生都處於強烈慾望中,故經中將此處稱為欲界。欲,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生理需求,二是心理需求。在佛教中,又將慾望歸納為財色名食睡五類。財欲,是對財富的貪求;色慾,是對男女色相的貪求;名欲,是對名譽的貪求;食慾,是對飲食的貪求;睡欲,是對睡眠的貪求。其中,飲食和男女又是五欲中最根本的兩種慾望,為人之大欲所存焉。

  此外,佛教中也以色、聲、香、味、觸為五欲。色慾,是眼睛希望看到悅目的對象,如賞心悅目的風景,朝思暮想的親人等;聲欲,是耳朵希望聽到悅耳的聲音,如稱揚讚歎的語言,悅耳動聽的音樂等;香欲,是鼻子希望嗅到芬芳的氣味;味欲,是舌頭希望品嘗可口的味道;觸欲,是身體希望感受到舒適的環境。多數人的一生,都沉溺在對五欲的追求中。當然,衣食住行都是生活的必要保障。但慾望是沒有止境的,當基本生活得到滿足後,我們又會希望吃得再精緻些,穿得再華貴些,住得再舒適些,進而與他人進行攀比。

  雖然世人都不能擺脫慾望,但每個人的慾望又是有所偏重,因人而異的。有些偏重於財欲,將斂財致富當做人生頭等大事;有些偏重於色慾,將尋歡作樂當做生活全部重心;有些偏重於名譽,將獲得榮譽當做至高無上的追求;有些偏重於食慾,將享用美味當做不可替代的享受;有人偏重於睡欲,寧願將大好光陰一睡了之。因為慾望並不是天生的,也是生生世世不斷培養出來的。偏重哪方面的追求,相應的慾望就會不斷得到滋養,逐步發展壯大。否則,這一慾望就會因為得不到養分而逐漸削弱。

  「複次,龍王!若離貪慾,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為五?」佛陀告訴龍王:若是遠離貪慾,即能成就五種自在。所謂自在,是指心想事成,無牽無掛。通常,人們所以為的幸福,都是以慾望為基礎。當慾望得到滿足,就覺得幸福快樂;得不到滿足,就覺得失落痛苦。這就是被慾望系縛、不得自在的人生。那麼,究竟是哪五種自在呢?

  「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三業,為身業、口業、意業。諸根,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遠離貪慾者,會有清凈、健康的身心,使三業自在無礙。如是,就能感得諸根具足的果報。

  「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一切怨賊,指大水、大火、盜賊、不肖子孫、國王五種天災人禍。遠離貪慾者,樂善好施,廣種福田,未來將招感無量財富,且不會被冤家、債主奪去或毀損。

  「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遠離貪慾者,勤於施捨,從而感得福德自在的善報,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福報包括很多方面,《尚書》歸納為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而從佛教修行的角度來說,福報又有另外的內涵,如有時間修行,無須為生計擔憂,有善知識引導等。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遠離貪慾者,還能得到王位及高官厚祿,得到本國諸侯、地方官員、周邊國家敬獻的各種精美貢品。

  「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遠離貪慾者,未來皆能心想事成,所獲得的一切,遠遠超過自己所求的千百倍。本身只想賺一百元,結果卻賺到千元、萬元乃至更多。我們要想過得快樂、自在,就要擁有福報。福報從何而來?唯有依靠自己耕耘培植。人天路上,修福為先。有不少修行者,只重視修行而不願修福,整天只顧念佛、打坐,一點利他之事都不肯花時間去做。假如這一生功夫不到,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未來修行條件就會受到很大影響。

  佛教中有這樣一句話:「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香象掛瓔珞。」說過去有兩個師兄弟一起修行,一個偏重修慧,一個偏重修福。修慧的這位來世繼續修行,並證得阿羅漢果,卻無人供養,乞食時經常空缽而返,挨餓受凍。而不修慧的這位,來世墮落畜生道中,但由於他在因地培植諸多福報,結果當上國王的座騎,渾身掛滿珍珠、瑪瑙等寶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修行路上要福慧雙修,不可偏重一方。尤其我們現在學的是大乘佛教,更應從無我下手,發菩提心,發大悲心,在利他中完善自己。

  「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上述五項,是不貪慾感得的果報。若能將不貪慾的德行迴向無上佛果,最後成佛時,就會受到三界眾生的敬重。

九、不嗔恚

  【複次,龍王!若離嗔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一、無損惱心;二、無嗔恚心;三、無諍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

  這段經文所介紹的,是遠離嗔恚的八種利益。

  嗔恚,亦屬三毒之一。其作用和貪慾恰恰相反,貪慾是將自己喜愛的佔為己有,嗔恚則是對自己討厭的橫加排斥。憤怒就是嗔恚的表現形式。如因一言不合造成爭執,最後愈吵愈烈,怒目相向。更嚴重的是,這種憤怒不會輕易消失,之後還會播下仇恨的種子,使人們心靈遭受極大傷害。所以,仇恨傷害最大的,正是我們自己。如果進一步施諸於人,還會對他人構成傷害。

  嫉妒也是嗔恚的表現形式之一。看到他人事業有成,名聞四方,雖然對自己沒有任何損害,卻總是心懷不滿,想方設法地予以阻礙。嫉妒的力量極為強大,為對治這一煩惱,佛教特別提倡隨喜功德。看到別人做好事,由衷地為之歡喜,並從語言到行動給予支持。佛教認為,真誠的隨喜,能獲得與行善者同樣的功德。每個人的實際能力不同,有些人可以成千上萬,乃至百萬、千萬地捐出善款,有些人可以為寺院承擔各種事務性工作。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財力,沒有這樣的工作能力,但只要真誠地隨喜讚歎,就與他們所做的一切無二無別。所以,隨喜功德等於低成本、高效益的投資方式。儘管如此,很多人還是因為心存嫉妒之故,非但不會隨喜,反而諷刺挖苦。

  「複次,龍王!若離嗔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佛陀對龍王說:若是遠離嗔恚,就能使身心安寧、平穩,感得八種喜悅之心。那麼,究竟是哪八種呢?

  「一、無損惱心。」遠離嗔恚者,就不會產生損惱之心。否則的話,只要他人有損於自身利益,就恨不得馬上回擊,從而對他人構成傷害。

  「二、無嗔恚心。」遠離嗔恚者,即使在逆境前,也能以柔和心忍辱,以慈悲心面對。否則,一遇逆境就可能調動嗔心。久而久之,對什麼都看不慣,使嗔心越來越大。

  「三、無諍訟心。」遠離嗔恚者,能夠化解外界的一切挑釁,即使被人辱罵,也不會因此現起絲毫嗔心。而那些嗔心深重者,一旦被人辱罵,立刻會記恨乃至報復,總想找機會跟人家爭鬥。面對同樣的環境,只要在乎才會被傷害,只要不在乎,就不可能受到任何影響。

  「四,柔和質直心。」遠離嗔恚者,內心充滿安詳和慈悲,語言也柔和安詳,讓人覺得舒服。嗔心重的人,心態就會粗暴乖戾,煩躁不安,時常處在氣惱狀態中。

  「五、得聖者慈心。」遠離嗔恚者,能逐步培養聖賢那樣的慈悲心態,逐步接近佛菩薩的境界。如果我們心中貪嗔痴的力量特彆強盛,整天想著傷害他人,就是通常所說的「衣冠禽獸」了。

  「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遠離嗔恚心者,能具足慈悲之心,總想著怎樣利益眾生,使一切眾生獲得安樂。

  「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遠離嗔恚者,因為心態調柔,就能感得端莊慈悲的相貌,得到大眾尊敬。相貌和人的心態有很大關係。在生活中,任何一個處於憤怒中的人,無論本來相貌如何,都不可能令人歡喜。因為他們的五官會被憤怒所扭曲,變得猙獰可怕。久而久之,面部肌肉就不能恢復原狀了。就像那些殺業極重的人,因為時時想著殺害眾生,甚至使自己的臉因為兇惡而變形,最後變得如凶神惡煞一般。古代有個畫羅剎相的畫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畫著,十年過去,他的相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人人見了都敬而遠之。他感到很苦惱,就去請教一位高僧。高僧讓他改畫佛菩薩像。於是,他潛心敬繪佛像,並時刻憶念佛菩薩的慈悲和智慧。又是十年過去,他的相貌竟然變得像佛菩薩那樣柔和。這則故事,也說明了「相隨心轉」的原理:只要擁有慈祥的心態,外在相貌也會逐漸發生變化。這種柔和安詳或暴躁嗔恚的氣質,就來自內心的長期熏習。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遠離嗔恚者,會具有忍辱、柔和、慈悲的德行,這就是大梵天的威德。梵,是清凈義,為遠離淫慾的色界諸天的通名,其中的初禪天主即為大梵天。

  「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上述八項,是修習不嗔恚感得的功德。如果將不嗔恚的功德迴向無上佛果,將來成就佛果時,就能心無障礙,使看到的人們都生起極大歡喜,百看不厭。

十、 不邪見

  【複次,龍王!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為十?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二、深信因果,寧捨身命終不作惡;三、惟歸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兇疑網;五、常生人天,不墮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八、不起身見,舍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十、不墮諸難。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這段經文所介紹的,是遠離邪見的十種利益。

  所謂邪見,即對宇宙人生的錯誤認識。見,為認識、見地。邪見是相對正見而言,為無明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這種錯誤認識,和宇宙人生的真實是相違背的,和修行解脫是相違背的,和完善人格的目的是相違背的。反之,凡是和真理相應,和修行解脫相應的認識,就屬於正見。

  在這個世間,邪知邪見特別盛行。有些人看不到生命的過去和未來,所以不相信因果,認為人死如燈滅,哪有什麼報應,哪有什麼輪迴,這就是邪見。而許多宗教所認為的,人由神靈所創,死後或生天永久享樂,或墮落地獄萬劫不復,在佛教看來也屬於邪見。還有些人否定聖賢,不相信世間凡聖之別,認為不論今生是行善或作惡,最終都歸於黃土,等無有異。古代的楊朱就認為,堯和舜雖是流芳百世的賢君,死後不過枯骨一堆;桀和紂雖是遺臭萬年的暴君,死後也是枯骨一堆。人生一世,不論在世間留下什麼痕迹,從自身結局來看,不過一死了之。這也屬於佛法所認為的邪見。此外還有什麼「人生苦短,及時行樂」,「有權不用,過期作廢」,「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等,都屬於邪知邪見,都是因為不了解三世因果產生的。我們要獲得解脫,首先必須樹立正見,以此破除無明。無明得到根治,邪見自然失去立足之地,因為無明正是邪見的根源所在。

  佛法修學是從聞、思、修入門,但許多人往往忽略這一修學常道。走入佛門後,多是根據首先接觸的法門開始修行,或是念佛,或是參禪,或是修密。但因為缺乏善知識指引,缺乏基本的經教基礎,往往修著修著就不明究竟,不知所終了。天台宗《教觀綱宗》有這樣兩句話:「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若不了解修行原理,面對修行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境界時,又怎麼知道如何應對,如何處理?這樣的修行是很危險的。真正的修行,是以佛陀為榜樣,從身、口、意三業,對我們現有的思想、觀念、行為,乃至整個生命進行全面改造。從這個意義上說,修行就是一項巨大的生命改造工程。如果沒有相當的理論基礎,是無法完成這一重大使命的。

  所謂聞,就是廣學多聞,一方面是廣泛地學習,一方面是反覆地聽聞。換言之,既要有廣度,更應有深度。唯有這樣,才能透徹佛法的甚深義理。通過聞思經教,將佛法觀念轉化為自身觀念,並對照世間種種現象進行考察,以此指導自身行為。這樣的修行,才會產生效果。所以修學的關鍵是樹立正見、遠離邪見。

  「複次,龍王!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為十?」佛陀對龍王說:若是遠離邪見,便能成就十種善法,那麼,究竟是哪十種好處呢?

  「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意樂,為生命的意願。遠離邪命,就能得到與真理、道德相應的意願。在漫漫學佛路上,始終有良師益友陪伴左右。反之,若被邪知邪見掌控,貪嗔痴將不斷增長,從而遠離真理、遠離道德、遠離善知識。

  「二、深信因果,寧捨身命終不作惡。」具足正見者,必然深信因果。這種信,不是「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泛泛認識,也不是缺乏理性的盲信乃至迷信。而是發自內心地確信,沒有任何疑惑,也不抱任何僥倖心理。甚至在生死關頭,也寧願捨棄生命,絕不造作絲毫惡業。因為今生只是生命洪流中的一個片段,即使失去生命,來生還是可以繼續。但若被邪知邪見所掌控,就可能因不信因果而毫無畏懼,無惡不作。這一惡因,將生生世世影響我們,給未來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三、惟歸(皈)依佛,非余天等。」具足正見者,確信佛法僧三寶才是真正皈依處,能使人徹底解脫痛苦和煩惱。一旦皈依,就以此作為人生的究竟歸宿,不再有任何疑惑,也不再尋尋覓覓,飄忽不定。但若受邪見左右,就會是非不分,雖然皈依三寶,內心卻未將之作為人生的唯一依賴,忽而以天魔外道為皈依處,忽而以金錢、地位、感情為皈依處,以為這些才是幸福人生最可靠的保障。

  「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兇疑網。」具足正見者,能夠透徹世間萬象。對於人生的吉凶禍福,因明了因果而不再有任何懷疑。確信今天的一切皆由往昔種下的善惡之因所招感;確信今天所做的一切,又將招感未來的苦樂之果。因為深信因果,所以,無論遭遇什麼都能坦然承受,而不是怨天尤人,抱怨上天不公,抱怨世道不平。

  「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具足正見者,因為深明因果之理,絕不會任意造惡。同時,深信行善必感樂果,作惡必感苦果,從而積極地止惡行善。因為不種惡因,自然不會墮落惡道;因為廣種善因,努力修習五戒十善,將來就能繼續生而為人,或往生天國。

  「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具足正見者,以佛法指導人生,廣結善緣,勤種福田,就能在未來生命中收穫無量福德。同時,以正見指導修行,就能調整觀念,開發智慧。因為有正見為引導,福德和智慧將不斷增長,最終達到圓滿。

  「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具足正見者,致力於八正道的修行,自然遠離邪道。八正道是修學佛法的常道,不論修習解脫道還是菩薩道,也不論修習凈土宗、密宗還是禪宗,都離不開八正道這一核心。八正道中,即以正見為首,此外則是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後面七項,都必須在正見指導下進行,否則就可能出現偏差。

  「八、不起身見,舍諸惡業。」身見,即通常所說的我見,也就是執色身為我,屬於五見之一。其餘四項分別是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具足正見者,明了緣起、無常、無我之理,依此觀察、修習,就能破除我執,捨棄各種惡行。人間種種惡行,根源往往在於我執。因為執我,才會因「我」而貪,因「我」而嗔,才會有自私自利、爾虞我詐等醜惡現象。

  「九、住無礙見。」具足正見者,以正見指導止觀修行,通過禪修深化對正見的認識,引發般若智慧,如實通達宇宙人生的真實。如此,在認識上不再有任何困惑和迷茫。

  「十、不墮諸難。」具足正見者,因為止惡行善,而不會墮落於諸難之中。諸難,即三途八難,又名八無暇,分別是: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北拘盧洲(此洲只有享樂而無苦難,故不修佛法);五、長壽天(色界、無色界長壽安穩之地,福報大而壽命長,亦不知修學佛法);六、聾盲喑啞;七、世智辯聰(因世間知識而障礙對佛法的信仰);八、佛前佛後(無佛住世教化的時代)。生於三途八難的眾生,因無緣聽聞佛法,生命是沒有前景的。與之相比,無論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如何,生存環境如何,都是幸運的。尤其是生於蘇州,社會環境和公眾道德素質都比較好,還有如法的道場,能經常親聆法師們講經說法,是很難得的福報。

  「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以上所述,為不邪見所招感的十項善果。如果將此功德迴向無上佛果,將來成佛時,便能迅速證得諸法實相,成就自在無礙的神通。我們之所以不能證得宇宙人生的真諦,就是因為見惑的阻礙。在修行道路上,有見惑和修惑兩大障礙。所謂見惑,即認識上的錯誤,由此障礙我們對宇宙人生的認識,障礙對真理的證得。

  「成就自在神通。」遠離邪見,不僅能證得諸法實相,更能證得自在無礙的神通,獲得徹底的自由解脫。在這個世間,人人都嚮往自由,將之視為比生命更高的追求,所謂「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但是,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怎樣才能獲得自由?從佛法觀點來看,自由主要體現為兩方面:一是心解脫,沒有任何煩惱,為內在心靈的自由;一是慧解脫,即透徹宇宙人生的實相,為思想認識上的自由。從這個意義上說,假如一個人內心還有煩惱,就談不上真正的自由。

  到此,將十善業道的內容和修習十善業道的利益講完了。從中可以看出,修習十善業道,確能為我們帶來人生的種種利益。不僅是現前的人生幸福,也包括未來的人生幸福。反之,十不善業則是造成人生種種痛苦的根源。

推薦閱讀:

[轉載]羊刃月劫建祿集論
網友創作歌曲《我爸叫李剛》 引起網友瘋狂轉載
抱歉,沒有經作者同意的轉載。
[轉載]透眼看岳飛
轉載]准到嚇人的手相秘笈(組圖)

TAG:人生 | 幸福 | 行為 | 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