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殺生
【龍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恆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噩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這段經文所介紹的,是不殺生的十種利益。 在介紹戒殺利益之前,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殺生。很多人對殺生的內涵不能正確理解,或是認為,牛馬豬羊這些動物生來就是給人吃的,所以吃這些根本是天經地義,沒有任何不妥之處;或是認為,蔬菜也有生命,那麼吃蔬菜也避免不了殺生,而連蔬菜也不吃的話,人就無法存活了。這兩種觀點都有失偏頗。 從佛教觀點來看,牛馬豬羊和人類一樣,同屬於六道眾生,只是生命層次較低。如果我們現世不止惡行善,不種下人天善因,來世也可能墮落畜生道中。那麼,我們是否願意未來成為他人的盤中餐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在佛教中,將一切有感覺、有思維、有情識的生命稱為有情。而將蔬菜之類沒有感覺也不知疼痛的植物稱為無情。凡是傷害有情生命的行為,皆屬於殺生範疇。
這又涉及一個許多人關心的問題:學佛後是否必須吃素?關於這一點,五戒雖未明確規定,但在五戒和十善中,皆以「不殺生」為首。只有以平等慈悲之心對待一切眾生,才能從根本上杜絕殺生。如果人人吃素,世間就不會發生為滿足口腹之慾而大肆殺戮的慘劇。如果一時還做不到素食,至少必須是三凈肉,即不見為你殺,不聞為你殺,也不知為你殺。 此外,學佛者還時常碰到這一問題:如果不殺生,家中搞衛生時,怎麼對待蟑螂之類的小動物呢?如果不小心誤傷,是否也屬於殺生?佛陀在世時,比丘們曾就類似問題請示過佛陀。佛陀的解答是:衛生當然要搞,但在搞衛生時應盡量小心,不要傷及這些生命。我們清理居室衛生時,若故意用殺蟲劑大量噴洒,自然屬於殺生。若是無意間誤傷,雖也存在業罪,但不算犯殺生戒。此外,誤傷後應立即生起懺悔心,為它們念佛,並將念佛功德迴向它們,祈願它們早日脫離惡道之苦。 或許還有人會問:蟑螂、蚊子、蒼蠅、老鼠之類不是害蟲嗎?如果對它們也要憐憫慈悲,不是沒有原則、敵我不分嗎?其實,所謂的害蟲,只是站在人類立場而言,是相對而非絕對的。對於人類來說,它們確實給生活帶來了一些困擾。但對世間其他生命來說,人類難道不是造成更大危害的罪魁嗎?造成環境污染,造成各種野生動物滅絕的,不正是人類自己嗎?如果我們只是站在自身立場看待問題,就不可能平等關愛一切生命。此外,不殺生不僅是為了尊重生命,更是為了培養自身的慈悲心。 我們再來看看殺生的定義。殺生,是以噁心斷除有情生命。具備以下四個條件就構成殺業:一、故意殺生,即有心殺害眾生,而不是誤殺。二、殺他有情,所殺為其他有情的生命,而不是傷害自己。三、明知故犯,明明知道這也是生命,也像人類一樣貪生怕死,具有自我保護意識,仍對它們進行傷害。四、製造殺生用具,有意製作籠子、獵槍、魚網、魚鉤之類的殺生工具,或事先挖掘陷阱暗害動物,或事先準備兇器謀害他人,等等。 「龍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佛陀對龍王說:如果能遠離上述種種殺生行為,我們就能成就十種遠離煩惱的善法。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是獲得十種幸福、快樂的人生結果。那麼,到底有哪十種呢? 「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其一,不殺生是對一切眾生給予無畏施。無畏施為布施之一,是給眾生以安全感。喜歡殺生者,無論是人或動物,都會感到害怕。有個詞叫做「殺氣騰騰」,僅僅他所傳遞的氣息,已經令人害怕,更何況他所實施的行為。對於殺人不眨眼的魔王,我們會聞風喪膽。同樣,因為人對動物有殺心,動物見了才會害怕,才會立刻逃之夭夭。而在澳洲、歐洲等地,公民普遍有保護動物的意識。所以,鴿子們會成群結隊地在廣場上悠閑漫步,或是飛落遊客身邊嬉戲。人與動物和睦相處,其樂融融。 佛教認為,受持五戒就是五種布施。不殺生,眾生就不必擔心被你傷害生命;不偷盜,眾生就不必擔心被你盜竊物品;不邪淫,眾生就不必擔心被你強暴,或是家庭被你破壞;不妄語,眾生就不必擔心被你欺騙;不飲酒,眾生就不必擔心結交不講信譽的酒肉朋友。所以說,持戒不僅是消極的止惡,本身也是行善的一種方式。 「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其二,不殺生就是對一切眾生常行慈悲。人們之所以會殺生,就是因為缺乏慈悲心。面對活生生的人或動物,竟然忍心下手殺害,可見其殘酷暴戾。尤其是人或動物臨死前的慘狀,稍具同情心或憐憫心,尚且不忍目睹,何況動手殺害。而那些習慣於殺生者,則會因為這一惡行變得暴戾、冷酷,乃至以殺人或動物為樂。這種充滿嗔恨和惱害的心,才會炮製出各種殘忍到令人不忍聽聞的烹調方法,才會製造出南京大屠殺、奧斯威辛集中營那樣的慘痛浩劫。 「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其三,不殺生能夠斷除一切嗔心和習氣。人性中的各種習氣,並非天生如此,而是在生命流轉過程中不斷積累而成。習慣殺生者,往往具有極重的嗔恨心,對眾生缺乏同情、包容、忍耐,一旦被人招惹,就會懷恨在心,伺機報復。乃至終日生活在憤恨惱害中,對什麼都心懷仇恨。發展到極至,就會完全被嗔心主宰,使相貌都發生改變,變得凶神惡煞般猙獰。反之,戒殺護生則會因慈悲心不斷增強,而使嗔心越來越弱,最終徹底斷除。 「四、身常無病。」其四,不殺生者能夠感得身體健康,無病無災的善報。殺生使其他眾生痛苦不堪,甚至喪失生命。所以,種下殺生業因者,在未來生命中,將招感短命、體弱多病的果報。如果我們讓其他生命安然地活著,自然也能感得健康的果報。
「五、壽命長遠。」其五,不殺生者能感得長壽的善報。殺生者因為斷送眾生命根,使他人或動物遭遇殺身之禍,命喪黃泉。與此相應,也將種下短命、夭折之因。反之,因為慈悲一切眾生,自然感得長壽果報。俗話說「仁者壽」,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譬喻經》還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師徒倆在森林中修行,師父是位證得宿命通的老和尚。一天,他以神通觀察,發現弟子只剩下七天壽命。他擔心弟子死在寺院里,其家人會因此怪罪下來,就對弟子說:你的雙親很想念你,可以回去看望他們。弟子高興地辭別師父上路了。途中路過小溪,看到溪中有大堆螞蟻被困,就撿了木棒架在水面,使千萬隻螞蟻安全脫險。弟子回家過了一星期後,又回到寺院。師父見到徒兒竟然活著回來,又驚又喜,入定仔細觀察,才發現弟子因解救螞蟻得以延壽。這是護生長壽的典型例子。 「六、恆為非人之所守護。」其六,不殺生者能被天龍八部所守護。宇宙中,除人類肉眼所見動物之外,還生活著各個層次的生命。天龍八部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他們喜歡賞善罰惡,常在暗中保護道德高尚、廣行善事者。《長阿含經》卷二十就說:「修行善法,見正信行,具十善業,如是一人有百千神護。」 「七、常無噩夢寢覺快樂。」其七,不殺生者在睡眠中也能安穩祥和,沒有不祥之夢侵擾。因為他們問心無愧,活得坦蕩安然。而那些殺人害命的行兇者,雖然表面兇悍,內心也時常懷有恐懼。尤其在夜晚,往往亂夢顛倒,心神不安。 「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其八,戒殺者能逐步化解並滅除種種怨恨。因為殘殺會帶來不共戴天的仇恨。在人類歷史上,有些國家或民族因為怨怨相報,才會世世代代不斷地發動戰爭,今朝我殺你,明朝你殺我。其實,不僅人與人之間會結下怨恨,殺害動物也會招致同樣的仇恨怒火。在屠宰場,那些被殺的牛羊也不會溫順地伸長脖子等死,總是拚命掙扎,在極度恐懼和嗔恨中死去。這種殺與被殺結下的怨仇,會生生世世地延續下去。 「九、無惡道怖。」其九,戒殺者不會因殺生種下墮落地獄、餓鬼、畜生之因,就不會生起由這一罪業淪落惡道的恐懼。 「十、命終生天。」其十,戒殺者命終之後,能生天安享福報。 「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若將修習十善的功德迴向無上佛果,在成就之後,便能隨心所欲地想活多長時間就活多長時間。從上述內容可以得知,一個人如果不殺生,不論對自身修養,還是未來生命的發展,都有極大利益。 二、不偷盜
【複次,龍王!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讚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凈大菩提智。】
這段經文所介紹的,是不偷盜的十種利益。
偷盜,又名不與取,也是五戒中的第二戒。凡將主人未曾給予的物品佔為己有,都屬於偷盜範疇,如騙取、盜竊、強奪、霸佔、吞沒、坑蒙拐騙等。 造成偷盜的業力,需要具備以下五個條件:一、故意起盜心,有心偷盜,而不是無心。二、屬於別人的東西,而不是屬於自己所有,假如是自己的東西,就不存在偷盜了。三、明知是他人的物品,仍將之佔為己有,這是自欺欺人的伎倆。四、預先有盜竊的動機和準備,如作案計劃、行動綱領。五、不是誤取。具備以上五條,就構成偷盜業力。 「複次,龍王!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佛陀告訴龍王,若能遠離偷盜的行為,將得到十種可靠的人生結果。到底有哪十種呢? 「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遠離偷盜行為,能使財富不斷增加,而且一生都能安全享有,不會出現任何意外變故,不會受到國王、竊賊、洪水、火災、不肖子孫的侵害和干擾。世間擁有財富者雖多,但保有財富卻並不容易。許多人曾經富甲天下,後來卻窮困潦倒,甚至淪為乞丐。佛經認為,財富屬於五家共有:一是國王,包括各種權勢機構,可將個人財產沒收充公。二是盜賊,包括各種大盜小偷,如黑社會團伙、梁上君子等。三是水災,洪水到來時,會使房屋倒塌,財產受損,使整個城市被大水席捲一空。四是火災,一場大火會將人們一生積攢的財富化為烏有,所謂水火無情。五是不肖子孫,許多富家子孫從小嬌生慣養,不思進取,若不幸沾染吃喝嫖賭等不良行為的話,很快會將祖輩們留下的財產揮霍一空。所以,現在國外許多富豪都不願給子孫留下太多財富,認為那樣反而對他們有害無益。 「二、多人愛念。」遠離偷盜行為,能使我們受到大眾的歡迎愛戴。一個人可能會因親情或愛情受到某一部分人的喜愛,但要令社會大眾接受、敬愛,就需具備良好的品德操行。試問,有誰喜歡和小偷做朋友呢?除非菩薩出於悲心攝受他。而那些從無偷盜行為的人,為人誠實、光明磊落,自然受到大眾歡迎。 「三、人不欺負。」遠離偷盜行為,就不會被大眾輕視、捨棄,不會被他人欺負。否則,就會失去大眾信任,自然也不被社會接納,以致想找份工作都非常困難。 「四、十方讚美。」遠離偷盜行為,能受到大眾的讚美。現在的社會雖盛行種種不正之風,但傳統道德觀念和人類良知並未徹底喪失,在人們心目中,還存在相應的道德準則。偷盜者臭名昭著,人人輕視。不偷盜者誠實可靠,個個讚美。 「五、不憂損害。」遠離偷盜行為,通過合法渠道賺錢,心安理得地享用財富,不再擔憂害怕,所謂「不幹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反之,靠非法手段斂財者,隨時都擔心其非法行為被人發現,被追回財物,還害怕別人報復他,並時刻伴有坐牢的恐懼。 「六、善名流布。」遠離偷盜行為,能使好名聲流布十方。名譽雖不是真實的,但名聲好壞也直接關係到人生幸福。擁有良好的名聲,就會受人恭敬,受人愛戴。 「七、處眾無畏。」遠離偷盜行為,無論走到哪裡都光明磊落,坦蕩安然。常言道,做賊心虛。只要有過偷盜行為,內心總會有不同程度的愧疚,害怕被人發現,心情常常處於忐忑不安中。
「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遠離偷盜行為,使財富增長、健康長壽,生活環境優越,並具足無礙的辯才。反之,偷盜之行將使這一切都受到影響。 「九、常懷施意。」遠離偷盜行為,就能對大眾時常懷有布施之心。我們所有的人格特徵都是長期積累而成。行為是有慣性的,對於偷盜者來說,總想著將他人物品佔為己有,怎麼還捨得布施呢。唯有遠離偷盜,才會培養慈悲喜舍之心,隨時願意將錢財布施給需要幫助的人。 「十、命終生天。」遠離偷盜行為,布施持戒,死後會往生欲界天享受天福。 「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凈大菩提智。」綜上所述,不偷盜者將得到以上十種現生及來世的利益。若將這一功德迴向無上佛果,也就是以菩提心受持不偷盜的凈戒,將來成佛時,就能證得清凈無染的菩提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