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文钞摘录 原文和白话
印光大师文钞摘录
原文和白话
(本文已整理校对,电子版请上 www.guanyin123.com 佛学网免费下载 南无观世音菩萨)
原文作者:印光法师(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译者:慕藏
目录:
译者序
印光大师文钞摘录 原文和白话:
印光大师简介
上部 学佛通途
01、生出离心
02、皈依三宝
03、深信因果
04、发菩提心
05、严持净戒
06、起清净心
下部 净土超胜
一、净土正宗
00、净土超胜
01、信愿念佛
02、方便下手
03、修心要务
04、入道根本
05、修道助缘
06、回归净土
07、功夫境界
08、往生证验
二、净土须知
01、念佛三昧
02、专修杂修
03、净宗功课
04、记数念佛
05、临终关怀
06、净业染业
07、净心净业
08、宗教一门
09、恭敬至诚
10、诫欲戒淫
11、禅净料简
12、儒佛壁合
13、断荤吃素
14、回向净土
15、居家处众
16、净土行解
译者序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所以,修行者初学佛法时,对佛法的种种讲解,种种知见,通过各种渠道,纷至沓来,让人眼花缭乱,莫知所从。
印光大师是净土法门最近一代的祖师,其佛学思想为所有人所认可。净土法门所有的法师,讲法虽然各有方便,但最终都以印光大师的为准。所以,直接读印光大师的文章,则一切迷惑,迎刃而解。以印光大师的思想为指导,则如同在乘佛法的法船渡过生死苦海时,有了指南针一样,从此决不会再迷失方向。
印光大师作为一代祖师,智慧博大精深,讲法又深入浅出。印祖对净土法门的道理,阐述得透彻而全面,对净土法门的修行方法又给出了详细的开释。对我们在修行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也逐一给予指导。在强调事相修行的同时,又不费弃理上的参究。从理到事,从事到理,圆融无碍。其文钞让所有人读后犹如醍醐灌顶,顿时豁然开朗。乃至久久学习,必定对佛法通达无碍。
所以,一切净土法门的修行者,都应该读一读印光大师的文钞。
但是,印光大师是民国时期的人,文钞都是用文言文写的,因此很多人读起来很吃力,多有因此而束之高阁的。为了能让更多的大众同沾法益,所以将印祖的文钞翻译成白话。
凡是翻译,就不可能与原文百分之百地完全一致。语言风格,语气中强调的侧重点,语言的深度和力度等,都多少会有所褪色。所以建议能读懂文言文的同修,最好直接看原文。同时,虽然翻译成白话后,文字有所失色,但根本意思一定是保持不变的。而白话文又浅显易懂,祖师的智慧,尽收眼底,所以必定是开卷有益。
因此,愿有缘看到的大众,千万珍惜,用心阅读,则在佛法,在修行上,必定会因此而更上一层楼。
译者 慕藏
2008年农历四月初八
印光大师简介
印光大师,出生于一八六一年,圆寂于一九四零年。法名上圣下量,别号常惭愧僧。俗家姓赵,陕西合阳县人氏。
二十一岁在终南山莲花洞寺出家,二十二岁受具足戒。自清光绪十九年起,在普陀山法雨寺阅藏经念佛,专修净业。
民国初年,高鹤年、
一九三零年,到苏州报国寺闭关,遂从上海迁弘法社至报国寺。一九三七年,来到灵岩山寺,并将灵岩山改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
佛教界尊其为莲宗第十三祖,留有三部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四卷、续编《文钞》二卷、《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为净土之宝典。
上部 学佛通途
01、生出离心
文钞原文: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知死生之可悲,当求所以了生死之法,则可悲者,转为可乐也。若不求了生死之法,徒生悲感,有何所益。大丈夫生于世间,事事无不预为之计。唯于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问。直待报终命尽,则随业受报,不知此一念心识,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乡。三途一报百千劫,复生人天了无期。由是言之,则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讲求也。(续编·卷下·净土问辨功过格合刊序·P419)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窃谓不知其由,虽痛何益。须知一切众生,随业流转,受生六道。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由罪福因缘,而为升降。展转轮回,了无已时。如来悯之,示以由惑起业,由业感苦之因缘。以及常乐我净,寂照圆融之本体。令其了知由无明故,遂有此身。即此色身,全属幻妄。不但四大非有,兼复五蕴皆空。既知蕴空,则真如法性实相妙理,彻底圆彰矣。(增广·卷四·普陀普济寺化身塔记·P768)
白话译文:
古人云:死生真是大事啊,怎么能不因此而感到悲痛呢!知道生死的可悲,就要寻求了脱生死的方法。这样,可悲的事就转化成可乐的事了。若不求了脱生死的方法,只是长嘘短叹,又有什么用呢!大丈夫生于世间,事事没有不预先就做准备的。惟独对于生死这件事,反倒置之不问。直到命尽,随业受报。不知道这一念心识,又向哪一道去受生了。人天这样的善道,只是做客而已;三恶道才是家乡。三恶道一报就是百千劫,要再生人道天道,则了了无期。由此看来,了脱生死的方法,就不能不急急地追求了。——续编·卷下·净土问辨功过格合刊序·P419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但不知道生死的原由,痛又有什么用呢!要知道,一切众生,随业流转,在六道中受生。生不知道从哪里来,死不知道向哪里去。根据自己的罪福,或升或降,辗转于轮回之中,没有休止。如来怜悯众生,开释了由迷惑而造业,因造业而受苦的因缘法。以及常乐我净,寂照圆融的本体。令众生明白,因为无明才会有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完全是幻妄的。不但四大(构成世界的四种元素:地,水,火,风)不是真实的,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也是空的。知道蕴空,则真如法性,实相妙理,就彻底显现出来了。——增广·卷四·普陀普济寺化身塔记·P768
02、皈依三宝
文钞原文:
三归者(归,亦作皈。皈字从白从反,取其反染成净之义。)
一归依佛。二归依法。三归依僧。
归者归投。依者依托。如人堕海,忽有船来,即便趣向,是归投义。上船安坐,是依托义。生死为海,三宝为船。众生归依,即登彼岸。既归依佛,以佛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归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归依法,以法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归依外道典籍。(法,即佛经,及修行种种法门。典籍,即经书也。)既皈依僧,以僧为师。从于今日,至命终时,不得皈依外道徒众。(增广·卷四·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P908)
汝等为何而皈依,余想总不外欲求生西方,了脱生死而已。如何方能达到此等地步,即须皈依三宝,所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能皈依三宝,如实修持,才得了脱生死,往生西方。
且所谓三宝,有自性,住持二种。佛者觉悟义。自性佛者,乃即心本具离念灵知之真如佛性也。法者规范义。自性法者,乃即心本具道德仁义之懿范也。僧者清净义。自性僧者,乃即心本具清净无染之净行也。住持三宝者,释迦佛在世,则为佛宝。佛灭度后,所有范金合土,木雕彩画之佛像,皆为佛宝。佛所说离欲清净诸法,以及黄卷赤轴诸经典,皆为法宝。出家染衣,修清净行者,皆为僧宝。
皈者,皈投,如水皈海,如民皈王。依者,依托,如子依母,如渡依舟,人在生死大海,若不皈依自性三宝,与住持三宝,则便无法可出。若肯发志诚心,归依三宝,则便出生死苦海,了生脱死矣。如人失足,堕于大海,狂涛汹涌,有灭顶忧,当此千钧一发,生死存亡之际,忽有船来,即便趋赴,是归投义。由知自性三宝,则克己省察,战兢惕厉,再求住持三宝,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则可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即生成办道业,永脱生死轮回矣。如遇救登船,安坐到岸,曩时凶险已过,现在得庆更生。无限利益,由此而得,是依托义。世事纷庞,烦恼苦痛,处此生死大海,当以三宝为船,众生得所归依,鼓棹扬帆,不懈不退,自可登于彼岸。既皈依佛,当以佛为师,始自今日,直至命终,虔诚敬礼,一息无容或懈,再不得皈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皈依法,当以法为师,自今至终,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既皈依僧,当以僧为师,自今至终,不得皈依外道徒众。
若已皈依三宝,仍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虽日日念佛修持,亦难得真实利益。以邪正不分,决无了生死之希望,其各凛诸。(皈归二字通)(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P1247)
佛言一切众生,皆当作佛。譬如一张素纸,画个如来,就是如来。画个乞儿,就是乞儿。当慎之于初,则不至上辜佛化,下负己灵矣。(三编·卷一·复
一切众生,一念心性,直下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但以从未悟故,不得受用。故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须知智慧与妄想执著,原非二物。迷之,则全智慧,以成妄想执著。悟之,则全妄想执著,以成智慧。喻如握拳舒掌,原是一手。结冰融泮,原是一水。良由心体不变,用常随缘。
体不变故,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居尘不染,离垢不净,在生死而不受轮回,证涅槃而不属寂灭,无象而为万象之主,非法而为诸法之宗,从本以来,常自如如,了无凡圣生佛之异。悟之名贤,证之名圣,若但具而未悟,则虽有性德,了无修德,只为六道轮回之凡夫而已。
用随缘故,则有四圣六凡,苦乐升沉之殊。而缘有染净,必随其一。随染缘,则起惑造业,轮回六道。随净缘,则断惑证真,常住涅槃。由惑业有轻重,故有人天善道,及阿修罗之善恶夹杂道,并畜生饿鬼地狱之三恶道。而由惑起惑,由业造业,或善或恶,了无定相。致所受生处,辗转迁移,如轮无端,忽上忽下。以既具烦惑,皆被业缚,随业受生,不能自主故也。由断证有浅深,故断见思者,证声闻果。侵习气者,证缘觉果。破无明者,证菩萨果。若无明净尽,福慧圆满,修德功极,性德全彰者,则证佛果。证佛果者,亦不过彻底究竟证其在凡夫地本具心性功德力用,亲得全体受用而已,实未加一丝毫于其初也。若声闻缘觉菩萨,虽则所证高下不同,然皆未能全体受用性具功德。而一切凡夫,反承此不思议心性之力,于六尘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以致堕三恶道,永劫沉沦者,比比皆是,可不哀哉。纵令恪修五戒十善,得人天身。然人间福乐,乃堕落之根本。天上虽不比人间烦惑猛利,然天福一尽,决定下生。由宿福未尽,故享福。由享福,故造业。既造业已,则堕落恶道,直在瞬息间耳。况有由天命终,承宿世恶业已熟之力,直堕恶道者乎。故古德以修行之人,若无正念修持净业,唯得人天福报者,名为第三世怨。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知好歹者,当以急求出离,企得安隐,为上计也。(增广·卷三·佛学指南,佛学起信编,六道轮回录总序·P528)
一切众生皆具不可思议之心力,由无佛力法力加持,则只能造业,不能得其受用。徒具佛性,了无所益。一旦闻善知识开导,归命投诚,与佛慈誓,感应道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回视六道往还,如轮上下者,不胜怜悯也。(三编·卷一·复独
皈依之名甚易得,皈依之实极难修。须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之五戒。并须去心中幻现之贪瞋痴。修性中本具之戒定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上劝慈亲,中劝兄弟,下劝妻子仆婢,同修此道。如此,则是自利利人,己立立人之道,常行于日用伦常中也。其功德利益,何可称量。(三编·卷二·复
白话译文:
三归(归又做皈,左边一个白,右边一个反,是反染成净的意思)。
一归依佛。二归依法。三归依僧。
归是归投。依是依托。譬如有人堕入大海,忽然有船开来,便马上向船游去,是归投的意思。上船安坐,是依托的意思。生死就好比大海,三宝(佛,法,僧)就是法船。众生归依,即等彼岸。既然归依了佛,以佛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再归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然归依了法,以法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再归依外道典籍。(法就是佛经,以及修行的种种法门。典籍就是经书。)既然归依了僧,以僧为师。从今日起,直至命终,不得再归依外道徒众。——增广·卷四·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P908
你们为什么会归依,我想总不外乎想要求生西方,了脱生死而已。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 就须要皈依三宝。所谓归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能皈依三宝,如实修持,才能了脱生死,往生西方。
而且,所谓三宝,有自性,住持两种。“佛”是“觉悟”的意思。“自性佛”是自心本具的、离念灵知的真如佛性。“法”是“轨范”的意思。“自性法”是自心本具的道德仁义的懿范。“僧”是“清净”的意思。“自性僧”是自心本具的清净无染的净行。所谓“住持三宝”,释迦佛在世就是佛宝。佛灭度后,所有范金,合土,木雕,彩画的佛像都是佛宝。佛是所说的离欲清净的法,以及黄卷赤轴的诸班经典,都是法宝。出家染衣,修清净行的人,都是僧宝。
“皈”是皈投,就像水皈投大海,民皈投帝王一样。“依”是依托,就像孩子依托母亲,渡河依托舟船。人在生死的大海中,若不皈依自性三宝与住持三宝,便无法离开。若肯发至诚心,皈依三宝,就可以出离生死苦海,了生脱死。就如同人失足,堕入大海,狂淘汹涌,有灭顶之忧。就在这千钧一发,生死存亡之际,忽然有船开来,便向船扑去,是“归投”的意思。由于知道自性三宝,就会克己省察,战兢惕厉,再求住持三宝,以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就可以消除恶业,增长善根,今生就成办道业,永远脱离生死轮回。如同遇到救援登上了船,平安地坐到彼岸,凶险已经过去,现在庆幸得到生还。无限的利益,由此而得。是“依托”的意思。世事纷庞,烦恼痛苦,这个生死大海,应当以三宝为船。众生得到归依,鼓棹扬帆,不懈不退,自然可以登上彼岸。
如果已经归依了三宝,仍然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虽然天天念佛修持,也难以得到真实的利益。因为邪正不分,绝对没有了生死的希望,要注意啊!——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P1247
佛说,一切众生都应当做佛。譬如一张白纸,画个如来就是如来,画个乞丐就是乞丐。所以,应当在最初的时候十分谨慎,这样就不至于上辜负佛的教化,下辜负自己的性灵了。——三编·卷一·复
一切众生,一念心性,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只因为没有证悟,而得不到受用。所以《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说:“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要知道,智慧与妄想执著,本来不是两件东西。迷了,则全部的智慧就成了妄想执著;悟了,则全部的妄想执著,就成了智慧。好比握拳舒掌,都是一个手。结冰溶解,都是一碗水。因为心体不变,用常随缘。
体不变,所以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居尘不染,离垢不净,在生死而不轮回,证涅槃而不寂灭,无象而为万象之主,非法而为诸法之宗。从本以来,常自如如,完全没有凡和圣,众生与佛的差别。悟到了就是贤人,证得了就是圣人。如果只是具有而没有悟得,就是虽然有性德,而没有修德。只是六道轮回的凡夫而已。
用随缘,所以有四圣六凡,苦乐升沉的不同。而缘有染缘净缘,必定会随着其中的一个。随染缘就起惑造业,轮回六道,随净缘就断惑证真,常住涅槃。由于惑业有轻有重,所以有人天善道,以及阿修罗这样善恶夹杂之道,和畜生饿鬼地狱这样的三恶道。而由惑起惑,由业造业,或善或恶,没有定相。致使所受生的地方,辗转迁移。象轮子那样,没有端点,忽上忽下。因为既然有烦恼迷惑,就会被业束缚住,随业受生,不能自主。由于断证有浅有深,所以,断见思烦恼的人,证声闻果。侵习气的人,证缘觉果。破无明的人,证菩萨果。如果无明完全断尽,福慧圆满,修德功夫到了极处,性德全部彰显出来,就证佛果。证佛果的人,也不过是彻底究竟的证得、他在凡夫地位上本来就具有的、心性功德力用,亲自得到全体的受用而已,其实跟起初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增加。声闻缘觉菩萨,虽然所证的高下不同,然而都没能全体受用自性本具的功德。
而一切凡夫,反而承此不可思议的心性的力量,在六尘境界中,起贪嗔痴,造杀盗淫,以至于堕三恶道,永劫沉沦的人,比比皆是,多么可悲啊!纵使修持五戒十善,得人天身。而人间的福乐,是堕落的根本。天上虽然不象人间的烦恼迷惑这么猛利,然而天福一尽,决定下生。由于宿福没有尽,所以享福,由于享福,所以造业。既然造业,就堕入恶道,这一切只在瞬息之间。何况有天福享尽,寿命终了的时候,宿世的恶业成熟了,而直接堕入恶道的人呢。所以古德说,修行的人,如果没有正念,修持净业,只能得到人天福报,这叫第三世怨。《法华经》上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知道好歹的人,应当求马上出离,以求得到个安稳的地方,这才是上上策啊!——增广·卷三·佛学指南,佛学起信编,六道轮回录总序·P528
一切众生都有不可思议的心力,由于没有佛力法力的加持,所以只能造业,不能得到受用。白白的具有佛性,完全得不到受用。一旦听到善知识开导,归命投诚,与佛的慈誓,感应道交,仗佛的慈力,往生西方。回头来看看六道的往还,就象轮子一样上下转动,不胜怜悯啊!——三编·卷一·复独
归依这个名分很容易得到,归依这个事实却极难修持。必须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并须要去掉心中幻现的贪嗔痴。修自性中本来具有的戒定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上劝慈亲,中劝兄弟,下劝妻子仆婢,一同修行。这样,就是自利利人,己立立人的方法在日常人伦中的使用。其功德利益,怎么可以说得尽呢!——三编·卷二·复
03、深信因果
文钞原文:
世出世间一切法,均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者,谓为渺茫无稽。则成捨善因善果,取恶因恶果矣。以信因果,则战兢惕厉,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而聿修厥德。不信因果,则放僻邪侈,天命绝无畏惧,圣言敢于轻侮,而肆无忌惮。故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之兴衰,国之治乱,莫不因此而致。故孔子欲人明明德,而以格物为本。物者何,即自心不合理之私欲也。格者何,如勇夫与贼战,必期私欲相率远遁也。自心之私欲既去,则本具之正知自显。是是非非,悉皆明了。意诚心正而身修矣。然则格物一事,乃明明德之根本。既能格私欲之物,断无不合理之邪知谬见。由是而进修不已,欲不到圣贤地位,不可得也。惜世多不察,率以推极吾之知识,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为致知格物。是以枝末为根本,以根本为枝末,其失大矣。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最初一步,只在能格物与否耳。能格物则高登圣贤之域。不格物则或入禽兽之伦。学佛之人,修戒定慧,断贪瞋痴,亦致知格物之意。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笃修世善。又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日常称念。久而久之,与佛气分相合。自可生为圣贤之俦,没入如来封疆矣。(三编·卷三·无锡佛教净业社第二期年刊序·P875)
世人不知因果,常谓人死后,则告了脱,无善恶果报,此为最误天下后世之邪见。须知人死之后,神识不灭。如人人能知神识不灭,则乐于为善。若不知神识不灭,则任意纵欲,杀父杀母,种种罪恶,由此而生。此种极恶逆之作为,皆断灭邪见所致之结果。人人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天下太平,人民安乐。……
且人之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P1204)
道德仁义,乃吾人本具之性德。因果报应,实天地化育之大权。人生天地之间,藐尔七尺之躯。其与广大高厚莫测之天地,并立为三,称为三才者。以其能仰体天地之德,皆可以为尧舜,皆可以作佛,以参赞其化育故也。故圣人于易乾坤二卦之象,一以自强不息法天,一以厚德载物法地教人。夫自强不息,则闲邪存诚,克己复礼,非到明明德,止至善,人欲净尽,天理流行,以复其本具之性德不可也。厚德载物,则仁民爱物,推己及人,当必本忠恕,行慈悲,胞与为怀,物我同观,非尽其参赞之天职弗止也。……
使人人各秉诚心,各尽孝弟,各行慈善,矜孤恤寡,救难怜贫,戒杀放生,吃素念佛。则人以善感,天以福应。自然雨顺风调,民康物阜。决不至常降水旱瘟蝗,风吹地震等灾。而时和年丰,人乐其业。加以慈和仁让,相习成风。纵有一二愚顽,亦当化为良善。(增广·卷二·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P459)
由无克念省察之功,则明德被幻妄私欲所蔽,不能显现而得受用。其明之之法,在于克念。克念之工夫次第,在于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物者何,即随境所生,不合天理,不顺人情之幻妄私欲,非外物也。由此私欲固结于心,则所有知见,皆随私欲而成偏邪。(续编·卷下·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P359)
世无无因之果,亦无无果之因。喻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增广·卷三·绍兴何阆仙家庆图序·P517)
则苦乐吉凶,皆自己罪福所感,非从天降,亦非人与,是以君子聿修厥德,素位而行,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故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畏因则以戒定慧,制伏其心,俾贪瞋痴念,无从而起,其居心动念,所言所行,无非六度万行,利人济物之道,及其积极功纯,则福慧两足,彻证自心,以圆成佛道。(增广·卷四·因果为儒释圣教之根本说·P838)
白话译文:
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的,说因果渺茫无稽,这就成了舍弃善因善果,而取恶因恶果了。因为信因果,就会战兢惕厉,甚至没有亲眼看到听到的,也会因为怕受恶报而去持守不犯,努力修持自己的德行。不信因果,就会放僻邪侈,天命毫不畏惧,圣人的言辞也敢轻视侮辱,肆无忌惮。所以,书经上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一家的兴衰,一国的治乱,没有不是由此而来的。所以,孔子为了让人明明德,而以格物为本。物是什么呢?就是自己心里不合理的私欲。格是什么呢?就如同勇士与贼战斗,必定要让私欲之贼落荒而逃。自己心里的私欲去掉以后,本来具有的正知正见自然显现。是是非非,一目了然。意念诚,心念正,身就得到修炼了。然而,格物这件事,是明明德的根本。既然能格私欲这个物,就决不会有不合理的邪知谬见。由此而不停的进步,想不达到圣贤的地位都不可能。可惜世人不知道这些,草率的用自己所知道的那点东西,去解释天下一切事物的道理,以此为致知格物。这是以枝末作为根本,以根本作为枝末,过失可太大了。唯圣妄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最初一步,只在能不能格物而已。能格物则高登圣贤之域,不能格物则容易堕入禽兽之伦。学佛的人,修戒定慧,断贪嗔痴,也是致知格物的意思。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认真的修世间的善法。又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平日里常常称念。久而久之,与佛的气氛相合。自然可以活着的时候,成为圣贤,死后升入佛国了。——三编·卷三·无锡佛教净业社第二期年刊序·P875
世人不知道因果,常说:“人死后就一了百了,没有什么善恶报应。”这是最误导天下后世的邪见。要知道,人死后,神识不灭。如果人人都能知道神识不灭,就会乐于向善。如果不知道神识不灭,就会任意纵欲,杀父杀母,种种罪恶,由此而生。这种极其恶逆的行为,都是断灭邪见所导致的结果。人人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天下太平,人民安乐。……
而且,人的信心,必须在小的时候培养。凡是做父母的人,在子女幼小的时候,就应当教他因果报应的道理,敦伦尽分的道德。如果等他长大,习性已经形成后,就无能为力了。——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P1204
道德仁义,是我们本来具有的性德。因果报应,是天地化育的大权。人生在天地之间,能以这藐小的七尺身躯,与广大高厚莫测的天地并立而称为三才,是因为人能仰体天地之德,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都可以成佛。因为人可以参赞天地的化育,所以圣人在易中的乾坤两个卦象,一个以自强不息法天,一个以厚德载物法地来教人。自强不息,就要闲邪存诚,克己复礼。非要达到明明德,止至善,人欲净尽,天理流行,以恢复本来具有的性德不可。厚德载物,就要仁民爱物,推己及人,应当本着忠恕,而行慈悲,胞与为怀,物我同观,非要尽到参赞的天职不可。……
假使人人各秉诚心,各尽孝悌,各行慈善,矜孤恤寡,救难怜贫,戒杀放生,吃素念佛。那么人以善感,天以福应。自然风调雨顺,民康物阜。决不至于常降水旱,瘟疫,蝗虫,风吹地震等灾害。而时和年丰,人民安居乐业,慈和仁让,成为风气。纵使有一两个愚顽的人,也会化为良善了。——增广·卷二·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P459
由于没有克念省察的功夫,明德被幻妄私欲所遮蔽,不能显现而得到受用。明明德的方法,在于克念。克念的工夫次第,在于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物是什么?就是随着境界所生出来的,不合天理的,不顺人情的幻妄私欲,并不是外物。由于这个私欲固结在心中,所有的知见,都随着私欲而成为偏见邪见了。——续编·卷下·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P359
世上没有无因的果,也没有无果的因。就好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声音和则回响顺畅,形体直则影子也端正。——增广·卷三·绍兴何阆仙家庆图序·P517
苦乐吉凶都是自己的罪福所感召的。不是上天降下来的,也不是别人给予的。因此君子聿修厥德,素位而行,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所以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畏因则以戒定慧,制服其心,让贪嗔痴念,无从生起,居心动念,所说所做,无非六度万行,利人济物之道,等到力极功纯时,福慧两足,彻证自心,以圆成佛道。——增广·卷四·因果为儒释圣教之根本说·P838
04、发菩提心
文钞原文:
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续编·卷下·净土指要·P592)
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增广·卷一·复
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增广·卷一·与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之工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可不负此生矣。(三编·卷三·复
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故经中屡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惜人不肯真实思想耳。地狱之苦,比水火之惨,深无量无边倍。而想水冲火烧则悚然,想地狱则泛然者。一则心力小,不能详悉其苦事。一则亲眼见,不觉毛骨为悚然耳。(增广·卷二·致
虽曰念佛能灭宿业,然须生大惭愧,生大怖畏。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则若宿业若现业,皆被此大菩提心中之佛号光明,为之消灭净尽也。若前生及昔日曾作大业。今虽止恶,未能力修众善。及但泛泛然念佛。则功过不相敌,固难免或罹恶报耳。非念佛之功虚弃也。以未发菩提心,特以恶业广大,不能相掩耳。倘能发大菩提心,则如杲日当空,霜露立消。世人多有作恶半生,后乃改悔。因未能全无恶报,遂谓佛法不灵,修持无益。(三编·卷三·复
凡夫修行,当发利人利物之大菩提心。其利人利物之事,则力能为者,勉而为之。不能为者,必令此心常存。则固与大乘之愿心,不相背也。(三编·卷四·复
菩萨之心,犹如太虚,无不包括。欲利益众生,作种种方便,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不得以凡夫知见,妄生测度。以彼已证法忍,了无人我之可得。唯欲摄受一切众生,入于如来大觉法海。若有计较,便属情见,便与无人我之道,不能冥契矣。云布施头目髓脑,则诚然。(增广·卷一·复
海盐徐蔚如,(一向在京)以博学内亏,得一脱肛病,已二年余。每大便后,须睡一刻,候自升入,方敢动。民国八年正月,大便后,有要事,刻不容缓,即坐车出门,因受磨,遂永不升入。七昼夜,痛如针砭,无一刻稍息。七昼夜未能合眼。先虽念佛,亦不减轻。遂发大菩提心,谓此病苦极,愿我多受点,总愿世间人勿得此病。遂至诚念佛,未久睡著,醒而病愈,从此断根。彼来信言及。光谓此病乃属宿业,由阁下以此大菩提心,消此宿业,故病即断根。(三编·卷三·复
白话译文:
凡是修净业的人,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有真实的信愿。戒是诸法的基址,菩提心是修道的主帅,信愿是往生的前导。——续编·卷下·净土指要·P592
念佛时不能恳切的人,只不过是因为不知道娑婆世界的苦,极乐世界的乐而已。如果能这样想,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逢,净土法门更难遇到。如果不一心念佛,一口气上不来,就会随着宿世今生最重的恶业,堕落三途恶道,长劫受苦,没有出期。这样就会害怕地狱的苦而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这个心一发,就如同电器充了电,药中加了硫一样,力量特别大,而且能迅速的消业障,增福慧,不是平常的福德善根所能比喻的。——增广·卷一·复
至于日常生活中,所有一丝一毫的善,以及诵经礼拜的种种善根,都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这样,一切行门就都成为净土的助行。犹如汇聚尘土而成大地,汇聚河流而成大海,广大渊深,谁能穷尽! 发菩提心,誓愿度众生。所有修持功德,普遍地为四恩三有法界一切众生回向。就如同火上加油,禾苗得雨。既然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就能快速成就自己的大乘胜行。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就是凡夫二乘自利的见解,虽然也修妙行,但感得的果报却很卑劣。——增广·卷一·与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的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的功夫。能这样修行,再能以四宏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相合,心与道相合。现在生就步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这样就不负此生了。——三编·卷三·复
念佛心不归一。是由于生死心不迫切。如果作将要被水淹,被火烧,无所救援的观想。以及就要死了,就要堕入地狱的观想。那么心自然归一,就不需要另求妙法。所以经中屡次说,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这是大觉世尊切要的开示,可惜世人不肯真实地去思考。地狱之苦,比水火更惨,深无量无边倍。而想到水淹火烧就会毛骨悚然。想地狱就泛泛然的人,一是心力小,不能详细知道那些苦事。一是亲眼见,不觉毛骨为悚然。——增广·卷二·致
虽然说念佛能灭宿业,然而必须生大惭愧心,大怖畏心。转众生损人利己的心,而行菩萨普利众生的行。这样,宿业现业,都被这大菩提心中的佛号光明,消灭干净了。如果前生以及往昔曾造过大业,今生虽然不做恶,却也没能努力修善,只是泛泛的念佛,功不抵过,固然难免有时会遭恶报。不是念佛没有用,而是因为没有发菩提心,而且恶业广大,不能掩盖住而已。倘若能发大菩提心,则如同昊日当空,霜露立刻消融。世人多有作恶半生,后来才改悔的。因为不能完全没有恶报,于是就说佛法不灵,修持没用。——三编·卷三·复
凡夫修行,应当发利人利物的大菩提心。而那些利人利物的事,力所能及的,就努力去做,做不到的,也让这个心常存。这样固然与大乘的愿心不相违背。——三编·卷四·复卓智立居士书七·P1151
菩萨的心,犹如太虚,没有不包容的。为利益众生,做种种方便,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不能以凡夫的知见,妄加测度。因为菩萨已经证得法忍,完全没有人我相。只为摄受一切众生,入大觉法海。如果还有计较,就属于情见,便与无人我之道不能契合。说布施头目脑髓,就是这样。——增广·卷一·复黄智海居士书·P230
海盐徐蔚如(一般都在京城),因为博学而导致身体内亏,得了脱肛的病。已经两年多了。每次大便后,必须睡一刻钟,等自己升上去了才敢动。民国八年正月,大便后,有要紧的事,刻不容缓,就坐车出门。因为受磨就再也升不上去了。七昼夜,痛如针砭,没有一刻停息。于是发大菩提心,想:“我这个病痛苦极了,愿我多受点,总愿世人别再得这个病。”于是至诚念佛,没多久,睡着了。醒来后,病就好了。从此断了病根。他来信说到这件事。光(是印光大师自称)说:“这个病是宿业,由于阁下以大菩提心,消除了宿业,所以病就根除了。”——三编·卷三·复
05、严持净戒
文钞原文:
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克论其要,唯戒定慧三法而已。然此三法,互摄互融,不容独立。而初心入道,则持戒一事,尤为要务。故楞严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是以如来初成正觉,即说梵网经菩萨戒。俾一切菩萨,并梵释诸天,与夫王臣士庶,若僧若俗,迨及娼优奴婢,三途恶道一切众生,同皆受持。是知此戒,乃如来炼圣烹凡之大冶洪炉也。良以六道众生,虽则尊卑贵贱,种种不同。而一念心性,尚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但由宿世善恶各异,致使今生果报不同。如来鉴本遗迹,以故普劝受持。倘能依教奉行,则宿世恶业,可以顿消。现生福慧,速得圆满。初则了妄即真,次则唯真无妄。自可复本心源,亲证妙性矣。故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又云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此如来金口为一切众生所保任者,可不信乎。无名居士宿植德本,笃修净业。欲令自他同出苦轮,选净土著述之切要者,辑为净土津要。既而又辑续编,拟以梵网经弁之于首。又以经文深奥,不易窥测。开遮持犯,难以解了。不有注解,实难普益。乃以清陈熙愿所节略之梵网经疏注节要见选。则若文若义,自可一目了然矣。夫宏阐净土,何以首列梵网。良以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果能持戒,则贪瞋痴心,不发现行。戒定慧道,彻底圆彰。恒沙功德,无量妙义,不求自得,具现心中。所谓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过。况又加以真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相冥相契。现生固已心佛不二,临终不生净土,将何生乎。纵令根机陋劣,未能如是。而以严持佛戒之清净身心,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迨至临终,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即使带业往生,固已永脱轮回,高超三界。常时亲炙弥陀,自可速证法身。况已业尽情空者哉。其有自诩高明,藐视戒律,及与净土,谓自性清净,有何善恶持犯自他净秽。但任天真,即如如佛。从兹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听其言,则高出九天之上。察其行,则卑入九地之下。生为法门之败种,死作泥犁之主人。较彼带业往生者,尚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况上焉者乎。其有欲现生亲得实益,临终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自可不虚所望矣。(增广·卷三·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疏注节要跋·P718)
至言持戒,且先守佛两句略戒。其戒唯何,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两句包罗一切戒法,了无有遗。(三编·卷一·复复
五戒者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好生恶死,物我同然。我既爱生,物岂愿死。由是思之,生可杀乎。一切众生,轮回六道。随善恶业,升降超沉。我与彼等,于多劫中,互为父母,互为子女。当思拯拔,何忍杀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于未来世,皆当成佛。我若堕落,尚望拔济。又既造杀业,必堕恶道。酬偿宿债,展转互杀,无有了期。由是思之,何敢杀乎。然杀生之由,起于食肉。若知如上所说因缘,自不敢食肉矣。又愚人谓肉为美,不知本是精血所成。内盛屎尿,外杂粪秽。腥臊臭秽,美从何来。常作不净观,食之当发呕矣。又生谓人及禽兽,蛆虫鱼虾,蚊虻蚤虱,凡有命者皆是。不可谓大者不可杀,小者可杀也。佛经广说戒杀放生功德利益,俗人不能得读。当观
不偷盗者,即是见得思义,不与不取也。此事知廉耻者,便能不犯。然细论之,非大圣大贤,皆所难免。何也,以公济私,克人益己,以势取财,用计谋物,忌人富贵,愿人贫贱。阳取为善之名,遇诸善事,心不认真。如设义学,不择严师,误人子弟。施医药,不辨真假,误人性命。凡见急难,漠不速救。缓慢浮游,或致误事。但取塞责了事,糜费他人钱财。于自心中,不关紧要。如斯之类,皆名偷盗。以汝等身居善堂,故摘其利弊而略言之。
不邪淫者,俗人男女居室,生男育女,上关风化,下关祭祀,夫妇行淫,非其所禁。但当相敬如宾,为承宗祀。不可以为快乐,徇欲忘身。虽是己妻,贪乐亦犯,但其罪轻微。若非己妻,苟合交通,即名邪淫,其罪极重。行邪淫者,是以人身行畜生事。报终命尽,先堕地狱饿鬼,后生畜生道中。千万亿劫,不能出离。一切众生,从淫欲生。所以此戒难持易犯。纵是贤达,或时失足,何况愚人。若立志修持,须先明利害,及对治方法。则如见毒蛇,如遇怨贼。恐畏怖惧,欲心自息矣。对治方法,广载佛经,俗人无缘观览。当看
不妄语者,言而有信,不虚妄发也。若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以虚为实,以有为无等,凡是心口不相应,欲欺哄于人者皆是。又若自未断惑,谓为断惑。自未得道,谓为得道。名大妄语,其罪极重。命终之后,决定直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今之修行而不知佛法教理者,比比皆是。当痛戒之,切要切要。(增广·卷四·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P908)
若或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乃妄语之流类。若凭空造楼阁,妄说胜境界,即犯大妄语戒。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其人若不力忏,一气不来,即堕阿鼻地狱。以其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也。(三编·卷三·复
以上四事,不论出家在家,受戒不受戒,犯之皆有罪过。以体性是恶故也。然不受戒人,一层罪过。受戒之人,两层罪过。于作恶事罪上,又加一犯戒罪故。若持而不犯,功德无量无边。切须勉之。
不饮酒者,酒能迷乱人心,坏智慧种。饮之令人颠倒昏狂,妄作非为,故佛制而断之。凡修行者,皆不许饮。并及葱韭薤(音械,小蒜也)蒜,五种荤菜,气味臭秽,体不清洁。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凡修行人,皆不许食。然此一事,未受戒者,饮之食之,皆无罪过。受戒饮食,一层罪过。即是犯佛戒罪。佛已禁制,汝又去犯,故有罪也。(五荤菜,西域有五,此方但四。)
十善者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悭贪。九不瞋恚。十不邪见。
此中前三名身业。中四名口业。后三名意业。业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十恶分上中下,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决定无疑,丝毫不错也。杀盗淫妄,已于五戒中说。绮语者,谓无益浮词,华妙绮丽,谈说淫欲,导人邪念等。两舌者,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挑唆是非,斗构两头等。恶口者,谓言语粗恶,如刀如剑,发人隐恶,不避忌讳。又伤人父母,名大恶口。将来当受畜生果报。既受佛戒,切莫犯此。悭贪者,自己之财,不肯施人,名之为悭。他人之财,但欲归我,名之为贪。瞋恚者,恨怒也。见人有得,愁忧愤怒。见人有失,悦乐庆快。及逞势逞气,欺侮人物等。邪见者,不信为善得福,作恶得罪。言无因果,无有后世。轻侮圣言,毁佛经教等。然此十善,总该一切。若能遵行,无恶不断,无善不修。恐汝等不能体察,今略举其一二。当孝顺父母,无违无逆。委曲宛转,劝令入道。断荤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脱生死。父母若信,善莫大焉。如决不依从,亦勿强逼,以失孝道。但于佛前,代父母忏悔罪过,斯可矣。于兄弟则尽友,于夫妇则尽敬。于子女则极力教训,使其为良为善。切勿任意骄惯,致成匪类。于邻里乡党,当和睦忍让,为说善恶因果,使其改过迁善。于朋友则尽信,于仆使当慈爱。于公事则尽心竭力,同于私事。凡见亲识,遇父言慈,遇子言孝。若做生意,当以本求利,不可以假货哄骗于人。若以此风,化其一乡一邑,便能消祸乱于未萌,致刑罚于无用。可谓在野尽忠,居家为政矣。(增广·卷四·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P908)
白话译文:
佛法象法界那样广大,象虚空那样究竟。但是若说其要点,只是戒,定,慧三法而已。然而这三法,互相摄受,互相融和,不能互相孤立。
初发心入道,持戒这件事尤其重要。所以《楞严经》上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因此,如来初成正觉,就说梵网经菩萨戒。希望一切菩萨和梵释诸天,王臣士庶,或僧或俗,乃至娼优奴婢,三途恶道一切众生,都来受持。所以,戒是如来炼圣人,烹凡夫的大冶洪炉。因为六道众生,虽然尊卑贵贱种种不同,而一念心性却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只因为宿世行善行恶各不相同,致使今生所受的果报各异。如来鉴本遗迹,所以普遍地劝一切众生受持戒律。倘若能依教奉行,宿世的罪业可以马上消除。现在生的福慧很快的可以圆满。开始的时候,了妄即真,然后是唯真无妄。这样,自然可以回复本有的心源,亲身证得妙性。所以说:“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又说:“你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做如是信,戒品已具足。”这是如来金口为一切众生所担保的,能不相信吗!
因为,要生净土,应当净自己的心。随着心净,佛土自然清净。要净自己的心,非持佛的净戒不可。果真能持戒了,那么贪嗔痴的心,不发现行。戒定慧之道,彻底圆彰。恒沙功德,无量妙义,不求自得,都现在心中。所谓戒就是法界,一切法都趋向戒,是趋向而不是超过。何况又加以真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这样,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相冥相应。现在生固然已经心佛不二,临终不生净土,生在哪里呢!纵使根基陋劣,没能这样。而以严持佛戒的清净的身心,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到临终的时候,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生往生西方。即使带业往,也已经永远脱离轮回,高高地超出三界,常常亲近阿弥陀佛,自然可以很快证得法身。何况那些已经业尽情空的人呢!
有人自诩高明,藐视戒律以及净土,认为自性清净,有什么善恶持犯,自他净秽!只任凭天真,就是如如之佛。从此,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听他的言辞,高出九天之上;看他的行为,卑入九地之下。生为法门的败种,死作泥梨的主人。跟往生的人比起来,天地都不足以比喻他们的差别。要想现在生就亲自得到实益,临命终决定往生净土的人,请从持戒念佛真实去做,自然可以不虚所望。——增广·卷三·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疏注节要跋·P718
至于说到持戒,姑且先守佛的两句最简略的戒。这两个戒是什么呢?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这两句话,包罗了一切戒法,没有任何遗漏。——三编·卷一·复复陈飞青居士书三 ·P289
五戒就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好生恶死,动物和我们是一样的。我既然热爱生命,动物自然也不愿意死。由此看来,生命是可以杀的吗!一切众生,轮回在六道之中,随着善恶业而升降沉浮。我与它们在多生多劫的轮回之中,互相做父母,互相做子女。应当救度它们才是,怎么忍心杀害它们呢!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在未来世,都能成佛。我若堕落了,也希望能得到拔济。而且,既然造了杀业,必定堕入恶道,酬尝宿债,辗转地互相杀害,没完没了。这样一想,怎么敢再造杀业了呢!然而,杀生的原因,来自吃肉。如果知道了上面所说的因缘,自然不敢吃肉了。愚人认为肉美味,不知道肉是精血所结成的。里面盛着屎尿,外面杂着粪便。腥臊臭秽,哪里来的美呢!常作这样的不净观,以后再吃就会做呕了。而且,无论人或者禽兽,蛆虫鱼虾,蚊虻蚤虱,都是生命。不能认为大的不可以杀,小的就可以杀。佛经上广说戒杀放生的功德利益,俗人不能读,应当看安士先生的万善先资,就可以知道个大概了。
不偷盗,就是见得思义,不与不取。这件事,知道廉耻的人,便能不犯。然而,往细了说,不是大圣大贤,都在所难免。为什么呢?以公济私,克人益己,以势取财,用计谋物,忌人富贵,愿人贫贱。喜欢博取为善的名声,遇到善事,心中并不认真。比如,设立义学,不选择严师,误人子弟。布施医药,不辨别真假,误人性命。见到急难的事情,不马上去救,慢慢悠悠的,以至于耽误了事。只塞责了事,白白花费了他人的钱财。在自己心中,都无关紧要。这类的事情,都是偷盗。
不邪淫,俗人男女在一起居住,生男育女,在上关系到风化,在下关系到祭祀。夫妇之间行淫,并不禁止。但应当相敬如宾,为承宗祀。不能以此为乐,肆意纵欲。虽然是自己的妻子,贪图淫乐也是犯过,只不过罪过轻微罢了。如果不是自己的妻子,苟合交通,就是邪淫。行邪淫的人,是以人身而做畜生的事。报终命尽,先堕地狱饿鬼,然后生到畜生道中。千万亿劫,不能出离。一切众生,从淫欲而生,所以,这条戒难持而容易犯。纵使是贤达的人,也不时有失足的时候。何况是愚人。如果立志修持,必须先明白利害以及对治的方法。这样就会如见毒蛇,如遇怨贼,恐怖畏惧,欲望自然熄灭。对治的方法,佛经中有广泛的记载,俗人无缘观看,看安士先生的欲海回狂,就可以知道大概了。
不妄语,是言而有信,不虚妄。如果见到了说没见到,没见到说见到了。以虚为实,以有为无,凡是心口不相应,想要欺哄别人的都是妄语。而且,如果自己没有断惑,就说已经断惑。自己没有得道,就说已经得道。这是大妄语,罪过极重的。命终之后,决定直接堕阿鼻地狱,永远没有出期。现在,修行而不知道佛理的人比比皆是。应当痛戒这条,千万千万注意啊!——增广·卷四·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P908
如果见到说没见到,没见到说见到,这就堕入了妄语之流。如果凭空造楼阁,妄说圣境界,就犯大妄语戒。这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这份罪业比杀盗淫重百千万亿倍。此人若不努力忏悔,一口气上不来,立即堕入阿鼻地狱。因为这样能坏乱佛法,贻误众生。——三编·卷三·复何慧昭居士书二·P714
以上四件事,不论在家出家,受戒不受戒,犯了都有罪过。因为体性就是恶的。然而不受戒的人,一层罪过。受戒的人,两层罪过。在作恶事的罪上,又加一层犯戒的罪。如果持而不犯,功德无量无边。千万要自勉啊!
不饮酒。酒能迷乱人心,坏智慧种。饮酒令人颠倒昏狂,胡作非为。所以佛制止而断除饮酒。凡修行的人,都不许饮。以及葱韭薤(音械,就是小蒜)五种荤菜,气味臭秽,本身也不清洁。熟吃发淫,生吃增恚。凡是修行的人,都不许吃。然而这件事,没受戒的人喝了吃了都没罪过。受戒的人喝了吃了,是一层罪过,就是犯佛戒罪。佛已经禁止了,你还去犯,所以有罪。(五种荤菜,西域有五种,我们这只有四种)
十善就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悭贪,九不嗔恚,十不邪见。
这里,前三个是身业,中间四个是口业。后三个是意业。业就是事。若持而不犯,就是十善。若犯而不持,就是十恶。十恶分上中下,感得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之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得天,人,阿修罗三善道之身。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决定无疑,丝毫也不会错。
杀盗淫妄,已经在五戒中说过了。绮语就是没什么益处的浮词,华妙绮丽,谈说淫欲,引导人生出邪念。两舌就是,向彼说此,向此说彼, 挑唆是非,斗构两头等。恶口就是,言语粗恶,如刀如剑,发人的隐恶,不避忌讳。伤人父母,是大恶口,将来要受畜生的果报。既然受了佛戒,千万别再毁犯。
悭贪就是自己的钱财不肯施舍给别人,这叫“悭”。别人的钱财,都想归我所有,这叫“贪”。
嗔恚就是恨怒的意思。见别人得到了,忧愁愤怒; 见人失去了,庆幸喜悦。以及依仗势力,欺负人物等。
邪见就是不信为善得福,作恶得罪。说没有因果,没有后世。轻侮圣人的言辞教诲,毁坏佛经佛教等。
这十善,总括了一切。如果能遵行,无恶不断,无善不修。恐怕你们不能体察,所以略举一二。应当孝顺父母,没有违逆, 委曲婉转,劝他们入道。断荤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脱生死。父母如果能信,善莫大焉。如果坚决不依从,也别强逼,以失孝道。只要在佛前,代父母忏悔罪过就可以了。对兄弟尽友,夫妇之间尽敬。对子女则尽力教导,使他们向善。不能任意娇惯,使他们成为匪类。对于邻里乡党,应当和睦忍让,为他们说善恶因果,使他们改过向善。对朋友应当有信,对仆人应当慈爱。对公事应当尽心尽力,就象对自己的私事那样。凡是遇到认识的人,当父亲的就要教他们慈祥,做子女的就要教他们孝顺。做生意的,应当用本来求利,不可以用假货来骗人。如果用这个风气来教化一乡一邑,就能消除祸患,使刑罚都派不上用场。可谓是在野尽忠,居家为政啊!——增广·卷四·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P908
06、起清净心
文钞原文:
心性者,十法界一切圣凡,堕狱生天,证真成佛之根本也。因果者,世出世一切圣贤,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然此心性,人各自具。真常寂照,妙莫能名。只因迷而未悟,不但不得受用,反承此心性之力,起惑造业,由业堕苦。展转沉迷,轮回六道。尽未来际,了无出期。致我释迦牟尼世尊,特垂哀愍,兴无缘慈,运同体悲。不离寂光,示生世间。精修梵行,成等正觉。于是叹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由是随机说法,令得度脱。但由机器差别,故致法无定相。或渐或顿,或权或实,或显或密,或性或相。必期于彻悟此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之妙真如性,悉得彻证而后已。以此心性,体虽不变,用常随缘。随迷染缘,由厚薄不同,而成六凡法界。随悟净缘,因浅深各异,而成四圣法界。既知体常不变,由迷逆悟顺,相用天殊。其谁不欲捨迷染缘,随悟净缘,复还本有之天真,圆成无上之觉道乎。十法界,一一不出因果之外,欲离苦得乐,超凡入圣者,固宜慎所择也。(增广·卷四·上海佛学编辑社缘起·P884)
白话译文:
心性,是十法界一切圣人凡夫,堕地狱,升天界,证真如,成佛道的根本。因果,是世出世间一切圣贤,平治天下,度脱众生的大权。然而,这个心性,人人都具有。真常寂照,妙不可言。只因为迷失了尚未觉悟,不但不能得到受用,反而承心性的力量,起惑造业,由业力而堕落受苦。辗转沉迷,轮回在六道之中。尽未来际,没有出期。我释迦牟尼世尊,特别垂哀,兴无缘慈,运同体悲。不离开常寂光土,示现生在世间。精修梵行,成等正觉。于是感叹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为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如果离开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就会现前。”因此随机说法,令得度脱。但由于根器的差别,所以导致法没有一定的相。或渐或顿,或权或实,或显或密,或性或相。必定要彻底了悟这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终日随缘,终日不变的妙真如性,全部彻底证得为止。这个心性,体虽然不变,用却随缘。如果随着迷失的染缘,由于薄厚不同,而成六凡法界。如果随着觉悟的净缘,因为浅深各异,而成四圣法界。既然知道体是真常不变的,由于迷失是逆缘,觉悟是顺缘,相和用都有天壤之别。谁不愿意舍弃迷染的缘,随顺悟净的缘,复还本有的天真,圆成无上的觉道呢!十法界一一不出因果之外,要想离苦得乐,超凡入圣,就要谨慎地做自己的选择啊!——增广·卷四·上海佛学编辑社缘起·P884
下部 净土超胜
一、净土正宗
00、净土超胜
文钞原文:
在凡夫地,欲得真穷惑尽,亦非易易。而如来欲令一切众生,同于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如来之万德洪名,熏自己之无明业识。久而久之,习以成性。则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法门之妙,莫此为最。(念佛时,摄耳谛听,则不至大散。一心恳切,则自少昏沉矣)(三编·卷一·复
以一切法门,皆须自力修持到业尽情空时,方可了生死。否则任汝功夫深,见地高,功德大,倘有一丝一毫烦恼未尽,则仍旧仍是轮回中人。既在轮回中,则从迷入悟者甚少,从迷入迷者甚多。又不知还能遇佛法否。即遇佛法,不遇净土之法,则仍旧出苦无期。仗自力则举世难得一二,仗佛力则万不漏一。净土法门,以自己之信愿持名感佛,佛则以誓愿摄受。譬如乘轮渡海,非己力之所可比也。(三编·卷一·复
今人若不专修净土,纵能深通经藏,彻悟自心。生死到来,还用不著。何以故,若不念佛求生西方,必须断尽烦恼惑业,方有了生死分。但能通达经论,悟明心性,而烦惑未断,依旧轮回。况未能深明经藏自心者乎。念佛了生死,全仗佛力。由自己真信切愿念佛之力,感佛垂慈接引,故能带业往生也。(三编·卷一·复
须知念佛,则汝心是佛。若不念佛,则汝心不是佛。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人即不念佛,不能无念。既不能无念,则若不念佛,必念六凡。妄想颠倒,皆成生死根株,所以应当念佛。行住坐卧,不离此念。念来念去,念到生死根断。西方去时,便是上品上生也。(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P999)
譬如一句佛号,本极平常。念至及极,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均可悉得。又如树木,本极平常。而生根出芽,成干成枝,出叶开华结果,实有不可思议之妙。故知看做平常者,方能实有诸己也。若唯知其深妙,则多分难以措之躬行,只成深妙之说语矣。(三编·卷四·复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者。以阿弥陀佛所证之菩提觉道,即阿弥陀佛一句万德洪名,包摄净尽。念佛众生,果能恳到执持忆念。则以弥陀果德,熏染自己业识妄心。熏之久久,业尽情空。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全众生心,成如来藏。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如是如是。(三编·卷四·答
真如性海,寂照圆融。无能无所,不迁不变。尚无涅槃之名,何有生死之事。但以众生迷昧,全体埋没。不了自心,妄逐幻境。由是于逆顺等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从劫至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反承此寂照圆融,真如佛性之力,以作起惑造业,轮回生死之本。岂不大可哀哉。大觉世尊愍之,随机示导,说种种法。俾彼各得就路还家,亲见佛性。无奈众生根器不一,即生了脱,实难多得。因兹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冀彼若圣若凡,同于现生悉得解脱也。良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初非于心外别有所得也。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亦不可思议。生佛互摄,感应道交,故得易于成办耳。(三编·卷三·福州海门莲社缘起 ·P901)
唯净土特别法门,仗弥陀慈悲誓愿,与自己信愿忆念之力,于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俾上上根人,速证无生,即下下根人,亦预圣流。其为利益,何可名言。此义乃华严末后归宗之一著,切不可以光之人微,而谓为谬妄也。吾人果能具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即是以势至反念念自性,观音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则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有缘遇者,幸勿忽诸。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况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续编·卷下·大佛顶首楞严经楷书以供众读诵序·P376)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修之及极,皆可以了生脱死。而于现生决定可以了生死者,唯有净土一门。其余则多生多劫,尚未可决定即了也。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全仗佛力。亦兼自力。由仗佛力故,易于仗自力者奚啻百千恒河沙倍也。又须知念佛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以故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度群生。若非宿种善根,何能得闻此法。闻而不修,与修而不力,则可痛惜哉。既修持矣,又当力敦伦常,恪尽己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恤贫济困。躬行实践,以身率物。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则生有令名,没登佛国。渐次进修,以至成佛。方可不负自己即心本具之佛性,如来说法度生之婆心。(三编·卷三·南通余东袁家庙佛教净业社缘起 ·P913)
白话译文:
在凡夫的地位,想要真穷惑尽,不容易啊!而如来希望一切众生,一起在今生就了脱生死,超凡入圣,所以特别开了一个信愿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下手容易,而且成就很高。用力少而见效迅速。以如来的万德洪名,熏自己的无明业识。久而久之,习以成性。就会潜通佛智,暗合妙道。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所以得到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法门之妙,没有超过她的。(念佛的时候,摄耳谛听,心就不会太散。一心恳切,昏沉自然少) ——三编·卷一·复陈飞青居士书三·P289
因为一切法门,都必须靠自己的力量,修到业尽情空的时候,才能了脱生死。否则,任凭你功夫深,见地高,功德大,倘若有一丝一毫的烦恼没断尽,就仍然是轮回中的人。既然在轮回中,那么必然是从迷入悟的人少,从迷到迷的人多。又不知道来世还能不能遇到佛法。即使遇到佛法,遇不到净土法门,仍旧难出苦海。靠自己的力量,全世界难得有一个两个人成就,靠佛力则万无一失。净土法门,以自己的信愿持名感佛,佛则以誓愿摄受。譬如乘轮船渡海,不是自己的力量可以比拟的。——三编·卷一·复宁德晋居士书一·P233
现在的人,如果不专修净土,纵使能通达经藏,彻底了悟自心。生死到来,还是靠不住。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念佛求生西方,必须断尽烦恼惑业,才有了生死的份。只能通达经论,悟明白心性,而烦恼没有断,依旧要轮回。何况是还没能深明经藏自心的人呢。念佛了生死,全仗佛力。由自己真信切愿念佛的力量,感应佛垂慈接引,所以能带业往生。——三编·卷一·复宁德晋居士书二·P235
一定要知道,念佛,你的心就是佛;不念佛,你的心就不是佛。《观无量寿经》上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人即使不念佛,也不能作到无念。既然不能无念,那么若不念佛,必定念六凡。妄想颠倒,都是生死的根株,所以应当念佛。行住坐卧,不离开这个念。念来念去,念到生死的根断了。到了西方,就是上品上生。——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P999
譬如一句佛号,本来极平常。念到极处,百千法门,无量妙义,都可以得到。又比如树木,本来是极平常的。而却可以生根出芽,成干成枝,出叶开化结果,实在有不可思议的妙处。所以知道,看做平常的,才能实实在在的有利于自己。如果只知道深妙,则多半就难以身体力行,而只成了深妙的空谈了。——三编·卷四·复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以阿弥陀佛所证得的菩提觉道,只阿弥陀佛一句万德洪名,就全部包括尽了。念佛的众生,果真能恳切地执持忆念,以弥陀的果德,来熏染自己的业识妄心。熏得久了,业尽情空。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全众生心,成如来藏。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这样。——三编·卷四·答
真如性海,寂照圆融。无能无所,不迁不变。尚且没有涅槃这个名词,哪里来的生死这些事情呢!只因为众生迷昧,全体埋没。不明了自心,追逐着幻境。因此,对于顺境逆境,起贪嗔痴的心,造杀盗淫的业。从劫至劫,轮回六道,没有出期。反而承这寂照圆融,真如佛性的力量,作为起惑造业,轮回生死的根本。岂不是太可悲了吗!大觉世尊怜悯众生,随机开示引导,说种种法。希望众生各自找到路回家的路,亲自见到佛性。无奈众生根器不一,能当生就了脱的,实在难有多少。因此特别开启这个信愿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期望凡圣众生,一同在现在生都得到解脱。因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并不是在心外别有所得。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的心力也不可思议。众生与佛互相摄受,感应道交,所以容易成就。——三编·卷三·福州海门莲社缘起 ·P901
只有净土这个特别法门,仰仗弥陀慈悲的誓愿,与自己信愿忆念之力,在临命终的时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上上等根器的人,马上证得无生。即使是下下根器的人,也加入了圣流。这份利益,怎么能说的尽呢!这义理是华严经最后归宗的一著,千万别因为印光的人微小,就认为是谬论。我们果真能真信切愿,就如同孩子忆念母亲那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就是以大势至菩萨的反念念自性,观世音菩萨的反闻闻自性,两重功夫,融于一心,来念如来的万德洪名。久而久之,就会即众生的业识心,成如来的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所以得到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有缘遇到的人,千万别轻视忽略了。这是微尘数的诸佛,一同入涅槃的法门。何况我们末法中的人,怎么敢不遵循呢! ——续编·卷下·大佛顶首楞严经楷书以供众读诵序·P376
要知道,佛法法门无量,修到极处,都可以了脱生死。而在现在生就决定可以了脱生死的,只有净土法门。其余的,则是多生多劫也未必决定可以了脱。因为一切法门都是靠自己的力量。念佛法门,全仰仗佛力。也兼有自己的力量。由于仗佛力,比仗自己的容易何止百千恒河沙倍。要知道,念佛法门,实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的总持法门。因此,九法界众生离开这个法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弃这个法门,下不能普度众生。如果不是宿世种了善根,怎么能知道这个法门呢!知道了而不修行,与修行而不得力,太令人痛惜了!既然修持了,还应当努力做到敦伦尽分,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戒杀护生,恤贫济困。躬行实践,以身率物。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这样,在生的时候有好名声;死后直登佛国,逐渐进步,以至成佛。千万不可以辜负自己本来具有的佛性,和如来说法度众生的苦口婆心啊!——三编·卷三·南通余东袁家庙佛教净业社缘起 ·P913
01、信愿念佛
文钞原文:
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当以信愿行为宗。信者,当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定蒙接引。次信净土法门,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较诸余法,其间大小难易得失,迥然不同。虽有余师称赞余法,不为所动。乃至诸佛现前劝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转,此乃真所谓信也。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习,于秽土中头出头没,从迷入迷。复愿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脱一切众生。行者,真实依教起行。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则知念佛之法,当都摄六根。都摄六根之前,尤当先摄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里听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处,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听,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经亦然。切莫一路看一边分别,则获益少而情想多。昔有写经者至诚写经,专心一意,只管写经,别无情见,迨天已黑,仍抄写不辍。忽有人告以天黑,何能写经。尔时写经之人,情念一动,遂不能写。夫明暗之分,众生之妄见也,众生之凡情也。故当专心一意,妄尽情空之际,只知写经,不知天之既黑,亦不知天黑则无光,而不能写经。迨至为人提破,无明动而情想分。妄念一动,光明黑暗,顿时判别,遂致不能写经。故知用功之道,端在专摄,不事情想。若无思想,那有邪见。邪见既无,即是正智。(三编·卷四·净土法门说要·P967)
念佛法门,其大无外。至圆至顿,至简至易。但须明白其所以然。苟明其理,生信发愿,无不得益。否则随别种境界所转,不生真信切愿。虽有念佛工夫,亦不能得佛之利益。佛说法门,均须仗自力往生,必须业尽情空。非然者,恐戛戛乎难矣。果能业尽情空,再加以念佛工夫,必可以上品上生。便能与观音大士,同一力量。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矣。如做不到业尽情空地界,不如老实念佛。不存轻慢之心,不以意识卜度。临命终时,尚有感应之望。盖念佛法门,全仗佛力。不比余门,均系自力。自力与佛力相较,何啻霄壤之隔。所以从古愚夫愚妇,老实念佛,多有往生。而通宗通教者,或多失之交臂。诚可惜也。修行人须知娑婆苦,极乐乐。要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不可求人天福报,譬如处牢狱之求归家乡。然娑婆世界,乃一大牢狱也。极乐世界,方是好家乡。古人诗云,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乱,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此弄巧成拙之大病)(三编·卷一·复
念佛求生西方,以真信切愿为前导。以至诚持念为正修。切不可求开悟,明心见性,看念佛的是谁,此是参禅人的工夫。即真明心见性,若见思惑未断,尚无了生死之分。况未到明心见性地位乎。此系仗自力了生死者。念佛乃仗佛力了生死法门。若看念佛的是谁的人,决定无有真信切愿。未断惑,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无真切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求升反坠,弄巧成拙,许多痴人,均以此为高超玄妙,可哀孰甚。(三编·卷一·复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以真证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实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则不必论。若但有工夫见此理,尚未实证,若无信愿,亦难往生。禅家说净土,仍归于禅宗,去信愿说。果能依之而做,亦可开悟。而未断惑业,欲了生死,则梦也梦不著。以凡夫往生,由信愿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今既不生信愿,又将佛一一说归自心,何由感佛。感应不符,则生自生,佛自佛。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其得益浅而受损深,不可不知。得益者,依彼所说,亦能开悟。受损者,既去信愿,则无由仗佛慈力。吾故曰,真修净土人,用不得禅家开示。以法门宗旨不同故,祈为慧察。(三编·卷三·复
念佛一门,须信愿行具足。信之既深,则发愿必切。发愿既切,则行持必力。但念弥陀,莫加他法。当以真信切愿,执持名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心念耳听,字字句句,念得分明,听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既以此法自行,必须又以此法化他,则化功归己,实为往生最胜资粮。(三编·卷四·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P991)
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娑婆之苦,无量无边。……
极乐之乐,乐莫能喻。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既知娑婆是苦,极乐是乐。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
欲生西方,最初须有真信切愿,若无真信切愿,纵有修行,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只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而已。若信愿具足,则万不漏一。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增广·卷一·与
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曾无一人逃得)
二信人命无常(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为后世)
三信轮回路险(一念之差便堕恶趣,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四信苦趣时长(三途一报百千劫,再出头来是几时)
五信佛语不虚(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诚言无有异也)
六信实有净土(如今娑婆无异,的的现有)
七信愿生即生(已今当愿已今当生,经有明文,岂欺我哉)
八信生即不退(境胜缘强,退心不起)
九信一生成佛(寿命无量,何事不办)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义,如上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信佛语故,则造后四。不信佛语,但造前四。故深信佛言,即深信自心也。修净业者,能具此十种信心,其乐土之生,如操左劵,而取故物,夫何难之有。(增广·卷四·彻悟禅师十种信心·P21)
白话译文:
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应当以信愿行为宗。信,就是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众生。其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而今因圆果满,所以如今我念佛,必定能往生。其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同母亲忆念孩子,孩子如果也忆念母亲,就像母亲忆念孩子那样时,必定能蒙佛接引。再次,信净土法门,如同永明延寿法师四料简所说的,跟其他法门比较,其中的大小难易得失,迥然不同。虽然有别的法师称赞别的法门,不为所动。乃至诸佛现前,劝慰令修别的法门,也不退转。这才是真的所谓信呀!愿,就是愿意此生就往生西方。不想多生累劫地修习,在这污秽的地方头出头没,从迷入迷。而且愿往生西方后,回到娑婆世界,度脱一切众生。行,真实地依教起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由此知道,念佛的方法,应当都摄六根。都摄六根之前,尤其应当先摄二三根。这二三根是什么呢?就是耳,口,心。将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朵听的明明白白。稍微有不分明,就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听,容易生妄想)念佛固然要字句分明,不假思索。看经也是,千万别一边看一边分别,这样获益少而情想多。以前有写经的人,专心一意,只管写经,没有任何别的情见。等到天黑的时候,仍然抄写不停。忽然有人问他:“天黑了,你怎么还能写经呢?”这个时候,写经的人情念一动,就不能写了。明暗的分别,是众生的妄想,众生的凡情。所以应当专心一意。妄尽情空的时候,只知道写经,不知道天已经黑了。也不知道天黑了就没有光而不能写经。直到被人点破,无明动而情想分。妄念一动,光明黑暗顿时判别,所以就不能写经了。由此可知,用功之道,贵在专摄,不做情想。如果没有思想,哪里有邪见。邪见没有,就是正智。——三编·卷四·净土法门说要·P967
念佛法门,其大无外。最圆满,最直接。最简单,最容易。但必须明白其所以然。如果明白道理,而生信发愿,则没有不受益的。否则,随着别的境界所转,不生起真信切愿。虽然念佛有功夫,也得不到佛的利益。佛说的其他法门,都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往生,必须要做到业尽情空才行。做不到这点,恐怕很难成就。果真能业尽情空,再加上念佛的功夫,必定可以上品上生。这样就可以与观音大士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而为说法。如果做不到业尽情空的地步,不如老实念佛。不存轻慢之心,不以意识去分别。临终的时候,尚且有感应道交的希望。因为念佛法门,全靠佛力。不象其他法门,都是靠自力。自力与佛力相比较,何止天壤之别。所以,从古至今,愚夫愚妇,老实念佛的,多半都能往生。而通宗通教的人,则多有失之交臂的。真是可惜啊!修行人,必须知道娑婆世界的苦,极乐世界的乐。要愿意离开娑婆世界的苦,愿意得到极乐世界的乐。不能求人天福报,就好像处在牢狱中的人渴望回归家乡一样。而娑婆世界,就是一个大牢狱。极乐世界,才是我们美好的家乡。古人有诗云:“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诸位果真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西方有谁会跟你争呢!要回归家乡,就不能犹豫,说再过几年,这样就不能与佛相应了。诚恳到了真信切愿的地步,就是一粒西方的种子了。因为净土这个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就象鼎的三足,缺一不可。或者专门行持,而不重视信愿。执事费理,任然属于自力法门。与专门以自性唯心,而不仰仗佛力的执理费事,是同一个过失。所以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确实是这样,不能不知道啊!——三编·卷四·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P1006
修行净业的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当然好。千万不能有,得不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的想法。如果常这样想,得到了,还没什么;得不到,则由于常存不能往生的心,便与佛不相应了。
——三编·卷一·复
念佛求生西方,以真信切愿为前导,至诚持念为正修。千万不能求开悟,求明心见性,参念佛是谁。这是参禅人的功夫。即使真的明心见性了,如果见思惑没有断,尚且没有了生死的分。何况没到明心见性的地位呢!这是靠自力了生死的人。念佛是靠佛力了生死的法门。参念佛是谁的人,决定没有真信切愿。没有断惑,就不能靠自力了脱生死。没有真信切愿,就不能靠佛力了脱生死。求上升反而下坠,弄巧成拙。许多愚痴的人,都以为这是高超玄妙,太可悲了!——三编·卷一·复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持的多少或浅深,都可以往生。没有信愿,即使到了能所两忘,根尘迥脱的地步,也难以往生。真的证到了能所两忘,根尘迥脱的实理,便可以靠自己的力量了生死,这先不去讨论。如果只是见到这个理,还没有证到,若没有信愿,也难以往生。禅家说净土,仍旧属于禅宗,因为去除了信愿。果真能照着去做,也可以开悟。而没有断惑业,就想了脱生死,这是做梦都梦不着的事。因为凡夫往生,都是用信愿去感佛,所以能仰仗佛的慈力,带业往生。而今,既不生起信愿,又把佛说成是自己的心,这样怎么去感佛!感应不相符合,则众生自是众生,佛自是佛。把横着出三界的法,用做竖着出去,这样得益少,受损深,不能不知道啊!得益的是,按他说的做,也可以开悟。受损的是,既然除去了信愿,就没法仰仗佛的慈力。所以我说:“真修净土的人,就不能用禅家的开示。”因为法门的宗旨不同,这点一定要用我们的智慧去仔细的体察啊!——三编·卷三·复
念佛这一法门,必须信愿行具足。信的深了,发愿必定恳切。发愿恳切了,行持必定得力。只念弥陀名号,别参杂其他的方法。应该以真信切愿,执持名号,都摄六跟,净念相继,心中念,耳朵听,字字句句,念得分明,听的分明,这就是往生的正因。既要以这个方法自己行持,也要用这个方法去教化他人,则这分度化的功德,实在是往生净土最殊胜的资粮。——三编·卷四·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P991
所说的信,必须相信娑婆世界实在是苦的,极乐世界确实是乐的。娑婆世界的苦,苦不堪言。……
极乐世界的乐,无与伦比。深信佛的话,完全没有疑惑,这才是信。千万不能以凡夫外道的知见,妄加猜测,认为净土种种不可思议的胜妙庄严,都是寓言,是在比喻种种心法,并不是真实的境界。如果有这样的邪见,便失去了往生净土的真实利益。危害很大,不能不知道啊!既然知道娑婆世界是苦的,极乐世界是乐的,就应该发切实的誓愿。愿意离开娑婆的苦,愿意得到极乐的乐。愿的真切,应当如同掉在厕所的粪坑里,急着要出来。又如同被关在监牢里,思念家乡。……
要往生西方,最初要有真信切愿,如果没有真信切愿,纵使有修行,也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只能得到人天福报,以及种点未来得度的因而已。如果信愿具足,则一万个里面也不会漏掉一个。永明延寿法师所说的万人修,万人去,指的是信愿行具足的人说的。既然有真信切愿,应当修念佛的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这三条是念佛法门的宗要。只有行,没有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没有行,也不能往生。信愿行三者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增广·卷一·与
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能逃脱。
二.信人命无常。一口气虽然呼出去了,下一口能不能再吸进来就难说了。一口气上不来,就是来世了。
三.信轮回路险。一念之差,便堕入恶趣。能得到人身的,如同指甲上沾的泥土,失去人身的,如同大地上的土。
四.信苦趣时长。三途中,一报就是百千劫。再出来,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五.信佛语不虚。天上的日月,可以令它落下来。妙高山王,可以使它倾斜。诸佛诚实的言语,绝不会有虚妄。
六.信实有净土。极乐世界,就像我们这个世界一样的真实,的的确确是现实存在的。
七.信愿生即生。“舍利佛,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是《弥陀经》中的原话,怎么可能有假呢!
八.信生即不退。因为境界殊胜,善缘强大,退堕的心自然不会生起来。
九.信一生成佛。因为寿命无量,什么事情不能成办呢!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心所具有和心所造作这两种含义。上面说的诸法,都是我的心所具有的,都是我的心所造作的。
信佛说的话,就造做后四点,不信佛说的话,就只造做前四点。所以,深信佛言,就是深信自心啊!修净业的人,能具备这十种信心,往生净土,就好比拿着左券去取回自己的旧东西一样,有什么难的呢?——增广·卷四·彻悟禅师十种信心·P21
02、方便下手
文钞原文:
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如欲作观,必须熟读观经。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净佛现,境非外来。唯心所现,不生取著。既不取著,则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则观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现。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即伏魔胎。因兹妄欲见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现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业所现。遂大生欢喜,情不自安。则魔即附体,丧心病狂。纵令活佛现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须自量根性,勿唯图高胜,以致求益反损也。善导和尚云,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详审。又志诚恳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增广·卷一·复
都摄六根,入手在听。无论大声念,小声念,不开口心中默念,均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诀也。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知此二者,更不须再问人矣。(增广·卷一·复明性大师书·P42)
白话译文:
念佛的方法,大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象。这四种方法中,惟独持名,摄受的根基最为普遍,下手最容易,不会导致魔事的发生。如果要作观想,必须熟读《观无量寿经》。深深地知道,这个心可以作佛,这个心就是佛,以及心净佛就会现前,境界不是外来的,只是心所变现的,不生取著的心。既然不取著,就会境界越深妙,心越精一。能这样,那么观想的好处,实在是不小。如果观的境界不熟,理路不清,以燥妄心,急着想要境界现前。这样全体都是虚妄的,与佛与心,都不相应,就会伏下魔胎。因为妄想见到境界,心就会更加燥妄,必然会惹起多生以来的冤家,现作境界。既然因地不真,怎么能知道那是魔业所变现的!于是生起大欢喜,情不自安。魔就会附体,丧心病狂。即使是活佛现身,亲自救度,也没什么办法了。必须自己度量自己的根性。别只图高胜,以致于求益处反而招来损害呀!善导和尚说,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所以观想难以成就。因此大圣慈悲,可怜众生,劝众生专持名号。因为称名容易,所以就可以做到连续。惟恐有人不善于用心,而入了魔境。自己一定要用心体会其中的道理啊!而且,至诚恳切也是消除躁妄魔境的一个妙法。应该竭尽心力地去做,能这样就最好了。——增广·卷一·复吴希真居士书一·P216
都摄六根,入手在听。无论大声念,小声念,不开口心中默念,都须要字字句句听的清楚,这是念佛的秘诀。信愿行是净土的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知道这两点,就不需要再问别人了。——增广·卷一·复明性大师书·P42
03、修心要务
文钞原文:
至于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初心念佛,未到亲证三昧之时,谁能无有妄念。所贵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喻如两军对垒,必须坚守己之城郭,不令贼兵稍有侵犯。候其贼一发作,即迎敌去打。必使正觉之兵,四面合围。俾彼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彼自惧获灭种,即相率归降矣。其最要一著,在主帅不昏不惰,常时惺惺而已。若一昏惰,不但不能灭贼,反为贼灭。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摄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摄心,则妄念当渐渐轻微,以至于无耳。故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增广·卷二·复徐彦如轶如二居士书·P348)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六道中无业不造。若无心修行,反不觉得有此种希奇古怪之恶念。若发心修行,则此种念头更加多些。(此系真妄相形而显,非从前无有,但不显耳。)此时当想阿弥陀佛在我面前,不敢有一杂念妄想,至诚恳切念佛圣号。(或小声念,或默念。)必须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能如此常念,则一切杂念,自然消灭矣。当杂念起时,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不许他在我心里作怪。果能如此常念,则意地自然清净。当杂念初起时,如一人与万人敌,不可稍有宽纵之心。否则彼作我主,我受彼害矣。若拌命抵抗,彼当随我所转,即所谓转烦恼为菩提也。(三编·卷二·复
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三编·卷二·复
白话译文:
至于念佛这件事,最重要的在于了脱生死,既然是为了脱生死,那么对于生死之苦,自然要生厌离心。西方之乐,自然要生欣乐心。这样,信愿这两个法,马上就圆满具足了。再加上至诚恳切,如母忆子地念佛,这样,佛力,法力,自心信愿的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昊日当空,纵使有浓霜层冰,不久就会化掉。初发心念佛,没有亲自证到念佛三昧的时候,谁能没有妄念。贵在心常觉照,不随着妄念转。好比两军对垒,必须守自己的城郭,不令贼兵稍有侵犯。等贼一发作,就上去打。一定要使正觉之兵,四面合围。令敌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敌人自然害怕被灭,就互相簇拥着来投降了。其中,最重要的一著是主帅不昏沉不懈惰,常常保持清醒。如果一昏惰,不但不能灭贼,反而被贼所灭。所以,念佛的人,不知道摄心,越念就越生妄想。如果能摄心,妄念就会渐渐轻微,以至于没有。所以说:“学道犹如守禁城,昼妨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增广·卷二·复徐彦如轶如二居士书·P348
一切众生,从无始劫来,在六道中,没有不造的业。如果不修行,反而觉察不到有这些希奇古怪的恶念。如果发心修行,这些念头就会更加多些(这是真心和妄念相对比而显现出来的,不是从前没有,只是不显现而已。)这时候,应该想,阿弥陀佛就在我面前,不敢有一点杂念妄想,至诚恳切地念佛的圣号。(或者小声念,或者默念)必须字字句句,心里念的清清楚楚。口里念的清清楚楚。耳朵听的清清楚楚。能这样常念,那么一切杂念,自然消灭。当杂念起来的时候,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不许他在我心里作怪。如果能这样经常念,意地自然清净。当杂念刚起来的时候,如同一个人与上万人对敌,不能稍微有宽纵的心。否则,他就做我的主,我就要被他害了。如果拼命抵抗,他就会随着我转,这就是所谓的转烦恼为菩提了。——三编·卷二·复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行坐住卧,穿衣吃饭,从朝至幕,从幕致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了念佛之外,不起别的念头。如果妄念一起来,当下就要叫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得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真能依照我所说的修行,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三编·卷二·复
04、入道根本
文钞原文:
佛法法门无量,无一不以戒为基址,净土为归宿者。汝二人既欲皈依三宝,当须认真持佛净戒。在家人以五戒为根本。五戒前之杀盗淫妄四条,乃性戒,无论受戒不受戒,皆不可犯。但未受戒者犯之,则按事论罪过。受戒者犯之,则于事上论罪之外,又有犯戒一层罪过。酒戒乃名遮戒,以佛遮止,不许人喝。未受戒者喝,无罪过。若喝而妄为,则在所为之事上论罪。故虽未受戒,亦不宜喝。若受戒者喝,则止得犯戒之罪耳。然既发心皈依三宝,固当五戒全持。佛大慈悲,虽有一二三四随人意受之例。然此系有势不能持之事,不可以此自宽。言事不能持者,如屠儿不能持杀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三编·卷三·复王(雨,雪)夕居士书·P844]
白话译文:
佛法法门无量,没有一个不是以戒为基址,净土为归宿的。你们两位既然要皈依三宝,必须认真持佛的净戒。在家人以五戒为根本。五戒之中,杀盗淫妄这前四条是性戒,无论受戒不受戒,都不能犯。但没受戒的人犯了,按事论罪过。受戒的人犯了,在事上论罪之外,又有犯戒这一层罪过。酒戒叫做“遮戒”,以佛遮止,不许人喝。没受戒的人喝,没有罪过。如果喝醉了酒胡乱做事,是在所做的事情上论罪。所以,虽然没受戒,也不应该喝。如果受戒的人喝,是只得犯戒的罪。然而既然发心皈依三宝,固然应当五戒全持。佛大慈大悲,虽然有一,二,三,四随个人的意愿而受的说法,然而,这是因为有特殊原因持不了,不能因此而放松自己。所说的特殊原因不能持,比如,屠夫不能持杀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三编·卷三·复王(雨,雪)夕居士书·P844
05、修道助缘
文钞原文:
须令念佛者,各各尽己之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此自行,复以此化他。则无知之人,不敢妄生讥毁。倘不能尽己之分,纵有修持,亦难与佛相应。而且招彼无知者,妄谓佛法无益于伦常世道也。历观古来大忠大孝,深仁厚德者,多皆由学佛得力而来。是以观经三种净业正因,第一即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师长即有德之人)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能孝能弟能慈,能令身三,(身三业杀盗淫)口四,(口四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三,(意三业贪瞋痴)通皆是善。如是之人,乃为国家社会之宝。令彼见者闻者相观而善。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世间事事,皆须以身为本。况且现在邪说异见,无奇不有。吾人学佛,若不认真从伦常居心动念处讲究。则自己工夫亦难得益。他人见闻,或生闲议。是以须要从伦常上讲究。从起心动念处体察。则本立而道生。世人见闻,不知不觉相随而学。譬如风行草偃,水到渠成矣。(三编·卷三·复
白话译文:
须要让念佛的人,各尽自己的本分。比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己这样做,还劝别人也这样做。那么,无知的人就不敢轻易讥毁。倘若不能尽自己的本分,纵使有修持,也难与佛相应。而且会招无知的人说,佛法对世道伦常没什么帮助。纵观古来大忠大孝,深仁厚德的人,多半都是因为学佛得力而来的。所以,《观无量寿经》三种净业正因,第一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师长就是有德之人),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能孝能悌能慈,就能令身三业(指杀,盗,淫),口四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三业(贪,嗔,痴)都是善的。这样的人,就是国家社会的宝贝。能令见到,听到他的人都受到影响而变善。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世间的种种事情,都要以身为本。况且现在,歪理邪说,无奇不有。我们学佛,如果不认真地从伦常,从居心动念处讲究,不但自己的功夫难以得益,别人见了,也容易非议。所以,须要从伦常上讲究,从起心动念处体察。则本立而道生,世人见到听到,不知不觉就随着学习了。譬如风行草偃,水到渠成。——三编·卷三·复朱石僧居士书一·P824
06、回归净土
文钞原文:
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当处即是,无往无生,此理甚深,非法身大士,不能领会契证。然法身大士亦不废事修。所谓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彼则唯论理体,此则理事双融。故为上圣下凡,同修之道。平生专精一志,则临终蒙佛接引,弹指即生。智者大师谓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际者,此也。(三编·卷二·复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此未达理性,而但依事修持也。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则此理方能彰显,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虽悟理而仍不废事,方为真修。(增广·卷二·复
事理二法,两不相离。由有净心,方有净境。若无净境,何显净心。心净则佛土净,是名心具。若非心具,则因不感果矣。(三编·卷二·复
念佛之人,必须生真信,发切愿,决定现生求佛加被,到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平时念佛,如丧考妣,如救头燃。(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P346)
不使名利及人天福报之心稍萌,则可谓德净。即维摩所谓,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心有污秽,何能生净土乎。(续编·卷上·复海门
白话译文:
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当处即是,无往无生。这个道理很深,不是法身大士是不能领会契证的。然而法身大士也不荒废事上的修行。所谓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前者是只论道理,后者是理事双融。所以说是上圣下凡共同修行之道。平生专精一志,临终就会蒙佛接引,弹指间即得往生。智者大师说的,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际。说的就是这个。——三编·卷二·复
事持,就是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没有达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只以坚定的志愿求生,如同孩子忆年念母亲,没有片刻会忘记。这是没有达到理性,而只是在事上修持。理持就是,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是心中本来就具有这个理性。心造,是依照心所具有的理性而起修行,这个理性才能彰显出来,所以叫做造。心具就是理体,心造就是事修。心具就是是心是佛,心造就是是心作佛。是心做佛,就是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就是全修在性。修德有成就了,性德才能显露出来。虽然悟理而仍然不废弃事,这才是真修。——增广·卷二·复
事理两个法,两不相离。因为有净心,才会有净境。如果没有净境,怎么显现净心呢!心净则佛土净,这就叫做“心具”。如果不是心具,因就不会感果了。——三编·卷二·复马宗道居士书一·P658
念佛的人,必须生真信,发切愿,决定现在求佛加被,到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平时念佛,如丧考妣,如救头燃。——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P346
不使名利及人天福报的心稍有萌芽,这就可以说是得净了。就是维摩竭所说的:“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心有污秽,何能得去净土乎!”——续编·卷上·复海门
07、功夫境界
文钞原文:
所言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使真实摄心,则内无妄念,专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圣境界现,及得种种神通。只期心佛相应而已。所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能如是,譬如杲日当空,霜雪俱化。又何得有不如法之境界,为苦恼于身心乎。若不如是用心,平常专欲得见圣境,不知圣境之得,须到业尽情空地位。否则勿道所得者皆属魔境,即是圣境亦无所益,或有大损。以不知精进力修,反从此生大欢喜,未得谓得,则必至著魔发狂。楞严经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者,此之谓也。(三编·卷一·复谛醒法师书·P54)
人在世间,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于念佛时,即作已死未往生想。于念念中,所有世间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号外,无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今之小知见人,稍有一点好境界,便自满自足,以为我得了三昩了,此种人,十有九人皆著魔发狂。以心念与佛相隔,与魔相合,故致然也。(三编·卷一·复
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当在往生西方上认定。方可不负此番三宝加被之深恩耳。钟英宿根固深,智识不开。夜半念佛,见一金甲神,恐是魔试,便不敢念,何无知一至于此。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遂致得少为足,便成退惰。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谓生欢喜退惰)不受益矣。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见之像,乃唯心所现。虽历历明明显现,实非块然一物,以心净故,现此景象。如水清净,月影便现,毫无奇特。了不生夸张欢喜之心,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现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著,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著,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今则偶有所见,便生畏惧,不敢念佛,其心已失正念。幸非魔现。倘是魔现,由不敢念佛之故,便可令魔入彼心窍,令彼著魔发狂,丧失正念。何不知好歹,一至于此。恐是魔现,正宜认真恳切念佛,彼魔自无容身之地。如明来暗自无存,正来邪自消灭。何得怕魔现而不敢念佛。幸非是魔。若果是魔,则是授彼全权,自己对治之法,全体不用,则任魔相扰矣。哀哉哀哉。念佛偶生悲感,亦是好处。然不可专欲兴此感想。若心常欲兴此感想,则必至著魔,而不可救。宜持心如空,了无一物在心中。以此清净心念佛,自无一切境界。即有魔境,我以如空之心,不生惊惧念佛,魔必自消。今恐是魔,不敢念佛,譬如恐强盗来,自己先将家中护兵,移之远方,令勿在家。则是替强盗作保护,令其了无所畏,肆行劫夺净尽耳。何愚痴一至于此。(三编·卷二·复
凡修行人,要心有主宰。见好境界,不生欢喜,见不好境界,不生畏惧。能如是,则所见境界,皆能作助道之缘。否则皆作障道之缘。(三编·卷二·复
当摄心静念。所有境界,皆作幻化。好勿欢喜,恶勿怖畏,自可消灭。须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若到心佛相应之时,有境界无境界皆可。未到心佛相应之时,妄欲即见胜妙境界,即是招魔之根。(三编·卷四·净业社开示法语·P984)
于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分,一见便生欢喜。从兹魔入心腑,著魔发狂。虽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须预计见佛与否。一心之后,自知臧否。不见固能工夫上进,即见更加息心专修。断无误会之咎,唯有胜进之益。世间不明理人,稍有修持,便怀越分期望。譬如磨镜,尘垢若尽,决定光明呈露,照天照地。若不致力于磨,而但望发光。全体垢秽,若有光生,乃属妖光,非镜光也。(增广·卷一·复永嘉
白话译文:
所说的常有境界,应该是没有真实地摄心,只是做场面上的行持所导致的。如果能真实摄心,内无妄念,专注在一句佛号之中,必定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怎么会常有境界这样的苦恼呢! 修行千万不能以燥妄心,求能见到圣境界,以及得到种种神通。只求能心与佛相应就好了。所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如果能这样,譬如昊日当空,霜雪俱化。又怎么会有不如法的境界,来恼乱我们的身心呢!如果不这样用心,平常专门求见到圣境,不知道要得到圣境,必须到业尽情空的地位。否则,别说所得到的都是魔境,即使是圣境,对我们也没有什么益处,也许还会有大的损害呢。因为不知道精进地努力修持,反而从这里生起大欢喜,未得谓得,那么必定会导致著魔发狂。楞严经中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三编·卷一·复谛醒法师书·P54
人在世间,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脱死,都是妄念所导致的。现在在念佛的时候,就做我已经死了,还没往生这样的观想。在念念中,所有世间的一切情念都置之度外。除了一句佛号外,没有一念可得。为什么能作到这样呢,因为我已经死了。所有的一切妄念,都不去执著。能这样想,一定会大有好处。现在小知见的人,稍微有点好境界就自满自足,以为我得三昧了。这种人,十个有九个都是著魔发狂。因为心念与佛相隔,与魔相合,所以会这样。——三编·卷一·复
所说的深信,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应当在往生西方上认定。这样才能不辜负这番三宝加被的深恩。钟英宿根固然很深,但智识不开。夜半念佛时,见到一位金甲神,因为怕是魔,就不敢再念了。怎么会无知到这种地步!凡是念佛的人,只要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这些事情。因为心如果归一,见佛见境界都不至于妄生欢喜。于是得到很少的利益就觉得满足,而成退堕。见不到佛,见不到境界,也不会欠缺什么。心没有归一,就急着见佛见境界,别说所见到的是魔境,即使真是佛境,因为心生欢喜,就会受到损害(就是生欢喜而退堕)而不会得到利益。应当以至诚念佛为正事,别存见佛见境界的心。倘若正在念佛的时候,忽然出现了佛像及菩萨诸天人等的像,只要心存正念,别生取著的心,知道所现的像,是心所变现的。虽然历历分明地显现在眼前,但决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体,是因为心清净而现的这个景象。好比水清净,月亮的影子就会出现在水中,丝毫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完全不生夸张欢喜的心,反而更加专一自己的心,认真念佛。能这样,别说是佛境现前有利益,即使是魔出现了也有利益。为什么呢!因为不取著,心能归一。佛出现,心就更加清净了。魔出现,心因为清净而不取著,魔也没有什么干扰。心就更加清净了,道业自然增进。现在,偶然见到些境界就生畏惧,不敢念佛,这样心已经失去了正念。幸好不是魔,倘若是魔,由于不敢念佛的缘故,魔就可以进入心窍,令人著魔发狂,丧失正念。怎么不知好歹到这个程度呢!怕是魔出现,正应该认真恳切地念佛,那个魔自然就没有容身之地了。就象光明出现,黑暗自然消失。正来邪自然消灭。怎么能怕魔出现而不敢念佛呢!幸好不是魔,如果真是魔,那就是把自己完全交给魔了。自己对治的方法全都不用,任凭魔来扰乱。可悲啊!念佛偶尔会生起悲感,也是好事。然而不能专门地要兴起这样的感想。如果心常想兴起这样的感想,那必定会著魔而不可救要。应该使自己的心象虚空一样,完全没有任何东西。用这样的清净心来念佛,自然不会有任何境界。即使有魔境,我用这象虚空一样的心,不生任何惊惧地念佛,魔必然自己就消失了。现在恐怕是魔而不敢念佛,譬如怕强盗来,自己先将家中的护卫调到远处去,不让他们在家呆着。这样是替强盗作保护,让他们无所顾忌地大肆劫夺。怎么能愚痴到这个地步呢!——三编·卷二·复陈士牧居士书六·P467
修行人要心有主宰。见到好境界,都当作是幻化。好的也别欢喜,恶的也别怖畏,境界自然就消灭了。要知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如果到了心佛相应的时候,有境界没有境界都可以。没到心佛相应的时候,就想要见到胜妙的境界,这就是招魔的祸根。——三编·卷四·净业社开示法语·P984
08、往生证验
文钞原文:
人之将死,热气自下至上者,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为堕落相。故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之说。……
顶圣眼天生等者,谓人气已断,通身冷透,唯头顶独热者,则必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眼天生者,若眼及额颅处独热,则生天道。心处独热,则生人道。肚腹独热,则生饿鬼道。膝盖独热,则生畜生道。脚板独热,则生地狱道。此由人在生时,所造善恶二业,至此感现如是,非可以势力假为也。是时若病人能志诚念佛,再加眷属善友助念之力,决定可以带业往生,超凡入圣耳。不须专事探试征验,以致误事也。至嘱,至祷。(续编·卷下·临终三大要·P592)
白话译文:
人快要死的时候,热气自下至上的,就是超升了,自上至下的,就是堕落了。所以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这样的说法。……
顶圣眼天生等,是说人断气后,通身都冷透了,只有头顶是热的,那么就必定是超凡入圣,了脱生死了。眼天生,就是说,如果只有眼睛和额头颅骨处热,就是生到天道去了。只有心口处热,就是生在人道。只有肚子腹部热,就是生到饿鬼道。只有膝盖热,就是生到畜生道了。只有脚板热,就是堕入地狱了。这是人在生的时候所造的善恶两种业,到这个时候所感现的。不是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做假的。这个时候,如果病人能念佛,再加上眷属善友助念的力量,决定可以带业往生,超凡入圣。不须要专门去探试,以免耽误事。切记切记!——续编·卷下·临终三大要·P592
二、净土须知
01、念佛三昧
文钞原文:
欲摄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即默念,也要听。以心一起念,即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声,仍然明明了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听,即耳根。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P346)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未相应前,不起心动念念,则不念矣。)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此种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会。(增广·卷二·复
若论其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谓也。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应道交,正好著力。其相如云散长空,青天彻露。亲见本来,本无所见。无见是真见,有见即随尘。到此则山色溪声,咸是第一义谛。鸦鸣鹊噪,无非最上真乘。活泼泼应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诸境,而了无一物。语其用,如旭日之东升,圆明朗照。语其体,犹皓月之西落,清净寂灭。即照即寂,即寂即照。双存双泯,绝待圆融。譬若雪覆千山,海吞万派。唯是一色,了无异味。无挂无碍,自在自如。论其利益,现在则未离娑婆,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乘。唯有家里人,方知家里事。语于门外汉,遭谤定无疑。(增广·卷四·念佛三昧摸象记·P951)
今修念佛法门,当依大势至菩萨所示,如子忆母之诚心,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实行。果能死尽偷心,则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或可即得。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视为易易。纵不即得,当亦相去不远矣。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即见鼻端,则眼鼻二根亦摄。五根既同归一句佛号,身根焉有不恭敬严肃之理乎。故知都摄六根,下手在听。能都摄六根,则心识凝静而不浮散,便名净念。以六根既摄,杂妄等念潜消故也。净念又能常常相继无或间断。则念佛三昧,可即得矣。故下曰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大势至菩萨,以教化九法界一切众生者。实三根普被,有利无弊也。果肯依之而修,当必有观行相似等利益可得也。(三编·卷二·复
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三编·卷一·复明性大师书·P42)
白话译文:
要想摄住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常都好象是在佛前一样,不敢起别的妄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的清清楚楚,口里念的清清楚楚。这样,妄想自然渐渐消灭了。即使是默念,也要听。因为心一起念头,就有声相。自己的耳朵听自己心里的声相,仍然能明明了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心就是意根。口就是舌根,听就是耳根。心念、口念、耳朵听,这三根一摄住,眼睛也不会东张西望,鼻子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体也不会放逸懈怠,所以叫做都摄六根。都摄六根念佛,自然没有污杂的妄念,所以叫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所以叫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就会得到念佛三昧。这个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得到念佛三昧的第一妙法。所以说,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是三昧的别名。这样念下去,一定会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的一天。——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P346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是念到相应的时候,虽然常念佛,却完全没有起心动念(没相应之前,不起心动念就不念了)。虽然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地称念或者忆念。所以说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念不要当成是“不念”。无念而念是没有起心动念的念相,但照样念念没有间断。这种境界,是很不容易得到的。不要领会错了。——增广·卷二·复
要说方法,必须在念佛的时候,既念反观,专注一境,不能外弛。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反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必要使全部的念就是观,念外无观;全部的观就是念,观外无念。观和念虽然水乳交融,但还没契入到根源。必须要向这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地体究,切切地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到了力极功纯的时候,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界。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只要离妄念,便是如如佛。说的就是这个境界。功夫到了这个地步,念佛就得法了。感应道交,正好著力。好比浮云从长空中散去,青天彻底显露出来。亲自见到本来面目,本来也无所见。无所见即是真见,有所见就是随尘。到这里,则山色溪声,都是第一义谛。鸦鸣鹊噪,无非最上真乘。活泼泼应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诸境,而了无一物。说其用,好比旭日东升,圆明朗照。说其体,犹如皓月西落,清净寂灭。即照即寂,即寂既照。双存双泯,绝待圆融。就好象是雪吞千山,海吞万派。唯是一色,了无异味。无挂无碍,自在自如。论其利益,现在虽然没离开娑婆世界,却常预莲池海会。临终一登上品,顿证佛乘。只有家里人才知道家里的事。告诉门外汉,毫无疑问,肯定会造毁谤。——增广·卷四·念佛三昧摸象记·P951
现在修念佛法门,应当依照大势至菩萨讲的,用如子忆母的诚心,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实行。果真能死尽偷心,就会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或许马上就可以证得。然而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千万别以为很容易。纵使不能马上证得,应该也会相差不远了。都摄六根,是念佛最妙的一个办法。念的时候,无论是出声还是不出声,常常都要摄耳谛听。这样才是契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这两种义理兼修。反闻只属于自己的力量,返念兼有佛力,这样好处就大了。心念属于意,口念属于舌,耳听属于耳,眼皮下垂,就看到了鼻尖,这样眼根和鼻根也摄受了。五根既然同归于一句佛号,身根哪里还有不恭敬严肃的道理呢!所以知道,都摄六根,下手在听。能都摄六根,就会心识凝静而不浮散,这就叫做“净念”。六根既然被摄住,杂念妄念潜消,净念又能常常相继,没有间断。这样,念佛三昧可以马上得到。所以下面说:“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是大势至菩萨,用来教化九法界一切众生的。实在是三根普被,有利无弊啊。果真能依照着去修行,必定会有观行相似等利益可以得到。——三编·卷二·复张曙蕉居士书八·P382
有个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三编·卷一·复明性大师书·P42
02、专修杂修
文钞原文:
修行用功,固宜专精。然凡夫妄想纷飞,若不加经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之痛切。则于一行三昧,实为最善。若以悠忽当之,久或懈惰放废,固不如兼持经咒为有把握。汝祈我决,我与汝说其所以,汝可自决。总之生死心切,诚敬肫挚,则专兼均可。否则专落悠忽,兼落纷繁。良以根本不真切,故致一切皆难得利益矣。(三编·卷四·开示五则·P976)
专修谓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P111)
当云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二·P169)
方知净土一法,一代时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矣。若妄意欲求神通,则所谓捨本逐末,不善用心。倘此心固结,又复理路不清,戒力不坚,菩提心不生,而人我心偏炽,则著魔发狂,尚有日在。夫欲得神通,须先得道,得道则神通自具。若不致力于道,而唯求乎通。且无论通不能得,即得则或反障道。故诸佛诸祖,皆严禁之而不许人修学焉。以世每有此种见解人,故因覙缕及之。(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P111)
念佛之人,各随己分。专念佛号亦好。兼诵经咒,并广修万行,亦好。但不可了无统绪,必须以念佛为主,为正行。余皆为宾,为助行。则善矣。否则如一屋散钱,皆不上串,不得受用。又如入海无指南针,无所适从矣。(三编·卷二·复
白话译文:
修行用功,固然应该专精。然而凡夫妄想纷飞,如果不加经咒作为助行,就容易悠忽懈怠。倘若能如丧考妣,如救头然那么痛切,这样对于一行三昧,实在是最好的。如果只是悠忽的去做,时间久了容易懈堕放废,当然就不如兼持经咒来的把握。你让我帮你决定,我告诉你所以然,你可以自己做决定。总之,生死心切,诚敬真挚,这样专修兼修都可以。否则专修落得个忽悠,兼修落得个纷繁。因为根本不真切,所以一切都难以得益。——三编·卷四·开示五则·P976
专修就是身业专礼(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都是),口业专称(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也可以叫做专称。)意业专念。能这样做,那么往生西方,一万个人中也不会漏掉一个。杂修是指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因为心不纯一,所以难以得益。这样一百个人中,难以有一个两个,一千个人中,难以有三个四个往生的。这是金口诚言,千古不易的铁案那!——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P111
应该说,净土法门的修行有专修和圆修。由于众生根器不同,致使诸位祖师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不要修杂业,是怕中下根器的人因为业杂而导致心难归一,所以告诉他要专修。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是怕上根器的人行为有偏颇,致使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所以告诉他要圆修。——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二·P169
才知道净土一法,一代时教,其他的都不能跟她的力用相比。持咒诵经,用来植福慧,消罪业,这可以。要想妄求神通,就是舍本而逐末了,这是不善于用心。如果这个心思固结于心,道理又不太明了,戒力又不坚固,菩提心生不起来,而且人我心炽胜,那么就容易著魔发狂了。要想得到神通,先要得道,得道了神通自然具足。如果不致力于得道而只求神通,先不说神通能不能得到,即使得到了反而会成为成道的障碍。所以诸佛和诸位祖师,都严格禁止,不许人修学。因为世间常有这种人,所以做了这样的规定。——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P111
念佛的人,各自随自己的缘分。专念佛号也好,兼诵经咒并且广修万行也好。但不能没个统筹,必须要以念佛为主,为正行。其余的都是宾,是助行。这样就好了。否则,好比一屋子的散钱,都穿不上串,得不到受用。又好象进了大海而没有指南针,无所适从了。——三编·卷二·复沈授人居士书·P548
03、净宗功课
文钞原文:
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如其身无事累,固当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默,皆无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勿谓此等时处,念不得佛。须知此等时处,出不得声耳。又睡若出声,非唯不恭,且致伤气,不可不知。虽则长时念佛,无有间断。须于晨朝向佛礼拜毕,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毕,即念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色偈。念偈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一千声,或五百声,当围绕念。若不便绕,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将毕,归位跪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念净土文者,令依文义而发心也。若心不依文而发,则成徒设虚文,不得实益矣。净土文毕,念三归依,礼拜而退。此为朝时功课,暮亦如之。若欲多多礼拜者,或在念佛归位之时,则礼若干拜佛外,九称菩萨,即作九礼。礼毕即发愿回向。或在功课念毕礼拜。随己之便,皆无不可。但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高则便不恭敬。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增广·卷一·与
又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必为,方与佛合。如是之人,决定往生。若不如是,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增广·卷一·与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始终念四字,颇不宜。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只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彼只在行上讲究。而行又去却礼拜,其行便难十分恳切。久则涉于悠忽浮泛,祈依文钞,勿依彼说。彼系自任己见,不依净土宗旨者。众生之心,须用种种善法调治。譬如吃饭,须用菜蔬佐助。唯刻期打七,可以专持一句佛号。一切经咒,皆不持诵。然亦不可并礼拜发愿全废之。除打七外,照常持诵,俱无所碍。修行人最怕师心自立。常闻之资性固好,见识有偏。专念一佛尚可,废弃礼拜发愿等,则大错大错。(三编·卷一·复
附:早晚课诵
(一)身无事累者
(晨朝盥漱及暮就寝前,有佛则礼佛三拜,无佛即向西问讯。礼拜毕,或跪或坐或立,正身合掌,以至诚心,依下面次序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乾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栴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梨槃陀迦、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俱罗、阿[少/兔]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曰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颇梨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颇梨、车磲、赤珠、马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鹄、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趣。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说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佛说阿弥陀经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即往生咒)(三遍)
南无阿弥多婆夜,多他伽多夜,多地夜他,阿弥利都婆毗,阿弥利多,悉耽婆毗,阿弥利多,毗迦兰帝,阿弥利多,毗迦兰多,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诃。
赞佛偈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或一千声,或五百声,当围绕念,若不便绕,或跪或坐或立皆可)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摩诃萨(三称)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嗔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悯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人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豁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念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捨报安祥,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胜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花中。花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此大愿,世界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自皈依佛 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 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和南圣众
(念毕礼三拜而退。早晚课毕)
(二)事物多端
(晨朝盥漱及暮就寝前,有佛则礼佛三拜,无佛即向西问讯。礼拜毕,或跪或坐或立,正身合掌,以至诚心,依下面次序念。)
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华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念毕礼三拜而退。早晚课毕)
白话译文:
说到念佛的正行,要各自随自己的身份而定,不能所有人都固定一个方法。如果没什么事务的拖累,就应该从朝至幕,从幕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这一句佛号,不离心,不离口。如果是洗漱干净,衣冠整齐,地方清洁,或者出声念或者默念都没什么不可以的。如果是在睡觉以及裸露,洗澡或大小便的时候,以及在污秽不洁净的地方,只能默念,不要出声念。默念功德是一样的。出声念便不恭敬。不是这些时间地点不能念佛。而是这些时间地点,不能出声。而且,在睡觉的时候出声,不但不恭敬,而且容易伤气,不能不知道啊!虽然长时间念佛,没有间断,必须在晨朝的时候向佛礼拜完毕后,先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后,就念赞佛偈,就是“阿弥陀佛身金色”那个偈。念完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就只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一千生或者五百声,应当围绕着念佛,如果不方便围绕,或者跪着,或者坐着,或者站着都可以。念完佛后,回到原位,跪着念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和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遍。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念净土文是要依照文字的意思而发心的。如果心不依文字而发,就成徒设虚文,不能得到实际的利益了。净土文念完,念三归依,礼拜而退。这是早上的功课,晚上也是这样。若想多做些礼拜,可以在念佛归位的时候,拜佛若干拜以后,称菩萨名九遍,拜九拜。礼拜完就发愿回向。或者在功课念完礼拜,随自己的便,都没什么不可以的。但必须至诚恳切,不能潦草粗率。蒲团不能过高,高就不恭敬了。如果事务多,没有闲暇的时间。可以在早上洗漱完毕后,有佛像就拜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是一念,念到十口气,然后念小净土文。或者只念“愿生西方净土中”那四句偈。念完拜佛三拜而退。如果没有佛像就面向西方,也照着上面说的做。这叫十念法门,是宋朝慈云忏主为那些王公大臣,政务繁剧,没有时间修持的人所立的。为什么要尽一口气来念呢?因为众生的心散乱,没有时间专念。这样念,借气摄心,心自然就不散了。然而,必须随着气的长短自然地念,不能勉强自己多念。勉强多念就会伤气。因为散心念佛,难以往生,这个方法能令心归于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佛的数量虽然少,功德却很深。极忙的和极闲的,都各自有修行的方法。那么半闲半忙的,就可以以此为根据,自己斟酌自己的修持方法了。——增广·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P82
另外,念佛的人,必须事事任劳任怨,心心念念提妨过衍。知过必改,见义必为,这样才能与佛相合。能这样做的人,决定往生。如果不这样做,就与佛相反,绝对难以感通。而且,凡是读诵大乘经典,以及做一切于世于人有益的事情,都用来回向西方。不能只把念佛的功德回向西方,其余的功德另外去回向世间的福报,这样心念不归一,就难往生了。要知道,真能念佛而不求世间福报,自然会得到世间的福报,如果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所得到的世间福报反而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就没有把握了。——增广·卷一·与
念佛最好念六字的,或者先念六字,到快结束的时候再念四字。始终念四字的,不太合适。因为“南无”两个字,就是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等的意思,人往往喜欢图快,图多,所以有很多念四字的。常听说,有人主张专修,只叫人念四字佛号,什么发愿啊,拜佛啊,都说不用做。这完全是个门外汉。只知道自己做工夫,不知道求佛的慈悲力加持。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他只在行上讲究,而行又去掉了礼拜,这个行就难以十分恳切。时间长了就容易悠忽浮泛。请依照文钞,别依照他说的。他那是自己的见解,不是依照净土法门的宗旨。众生的心,需要用种种善法来调治。譬如吃饭,需要用菜来佐助。只有打佛七,可以专持一句佛号,一切经咒,都不持诵,然而也不可以把礼拜和发愿全废弃。除了打七之外,照常持诵,都没什么妨碍的。修行人最怕师心自立。常听说他资性固然好,但见识有偏颇。专一念佛还可以,废弃礼拜和发愿等,就大错特错了。——三编·卷一·复
早晚课诵(同上 略)
附:
佛说阿弥陀经 白话译文
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
那时,佛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与他在一起的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僧,都是赫赫有名的大罗汉:舍利弗长老、大目犍长老、大迦叶长老、大迦旃延长老、大俱絺罗长老、离婆多长老、周利槃陀迦长老、难陀长老、阿难陀长老、罗睺罗长老、憍梵波提长老、宾头卢颇罗堕长老、迦留陀夷长老、大劫宾那长老、薄拘罗长老、阿那娄驮长老等等众位大弟子,并有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以及各位大菩萨,还有帝释等无数的天神。
当时,佛对舍利弗长老说:“从这里一直往西,过十万亿三千大千世界,有一个叫极乐世界的地方,那里有一尊神,名号叫‘阿弥陀佛’。现在正在那里演说佛法。
“舍利弗!那个世界为什么叫做极乐世界呢?因为那个世界的众生,不像我们这个世界的人一样,要受种种痛苦的烦恼折磨,而只享受那各种各样佛国的快乐,所以叫做极乐世界。另外,舍利佛,这个西方极乐世界,用七重金银宝物的栏杆,七层金银宝物的网络,七排金银宝物的树木,四面八方地围绕起来,美丽无比,所以叫极乐世界。还有哩,舍利弗,西方极乐世界有用七种宝贝修砌的池子,里面充满了洁净清凉、甘甜柔软、滋滑平静、随意增减的神妙之水。池底完全用金沙来铺垫,池子边的街沿道路都是用金、银、琉璃、水晶这些宝贝来建筑的。地上和空中的楼阁也是用金、银、琉璃、水晶、海贝、赤珠、玛瑙来加以装饰的。池子里的莲花,有车轮那么大,青色的莲花放出青光,黄色的莲花放出黄光,红色的莲花放出红光,白色的莲花放出白光,高洁美妙,幽香沁人。舍利弗,西方极乐世界成就得如此美好,都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公德所修成的啊。
“另外,舍利弗!那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时时刻刻都响着美妙的音乐,整个国土都是黄金所成,不分白天夜晚,如下雨似地从天上飘落下曼陀罗话。那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常常在清晨各自用衣襟兜着千千万万的绚丽鲜花,去供养其他世界十万亿的佛。虽然远隔千山万水,到了吃早饭的时候,他们已经又回到了自己的西方极乐世界,这时,饭菜就会自动地摆在他们的面前,供他们享用。舍利弗,西方极乐世界成就得如此美好,都是阿弥陀佛行成大愿的功德。
“再有,舍利弗,西方极乐世界都可见到各种各样奇妙无比五彩斑斓的鸟,有白鹤、孔雀、鹙鹭、妙音鸟及一身两头的共命鸟。这些鸟不分白天夜晚,每时每刻地啼唱着和平优雅的声音。那和平优雅的声音,是在演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以及如此等等的佛法。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们听完这些演说后,全身心地向往佛宝、法宝、僧宝。舍利弗,你不要以为这些鸟是前世为人时造下罪业,由六道轮回的报应所生成的出生。为什么这样说呢?那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没有畜生、饿鬼、地狱这三种恶道的,这西方极乐世界连类似‘恶道’的名目都没有,更何况实实在在的恶道呢?这各种各样的鸟,全都是阿弥陀佛为了广泛传播佛法而变化出来的。舍利弗,那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轻轻吹?着微风,微风吹动着各种宝物形成的一排排绿树和那宝物形成的层层宝网,发出悠扬微妙的声响,好像是成百上千种的乐器在同时演奏。听到这种声音的人们,便会油然而生出向往佛宝、法宝和僧宝之敬心来。舍利弗,西方极乐世界如此美好,这都是阿弥陀佛所修的大愿功德所成就的啊!
“舍利弗,你以为如何?那极乐世界的佛为什么叫无量光佛?舍利佛,那极乐世界的佛有不可等量的光明,照耀十方一切世界,没有一点遮挡,所以叫做无量光佛。另外呢,舍利弗,那极乐世界佛的寿命无限长久,不但自己长寿,还施及在极乐世界里生活的人民,使得他们的寿命都无穷无尽不可计算,所以又称无量寿佛。舍利弗,那阿弥陀佛证登佛果以来,到现在才仅有十劫的时间。还有,舍利弗,那阿弥陀佛有无穷无尽的声闻弟子,都是因证悟而登阿罗汉果位的贤者。这些弟子人数之多,不是用数字能计算得清楚的。各种菩萨的数量也是这样,数也数不尽的。舍利弗,那西方极乐世界成就得如此美妙,都是阿弥陀佛大愿功德所修成的。
“还有,舍利弗,能够生活在极乐世界的众生,都修行得到了只进不退的阿惟越致的不退果位。在他们当中,还有许多是只一生一世便可修成正等正觉佛智慧,因而是候补而入佛位去的。这些候补佛数量太大,也不是可用数字可以统计清楚的,只能用无穷无尽无边无量这样的极数来表示。舍利弗,大家知道了西方极乐世界这样不可思议的美好,都应当发出愿意到西方极乐世界地去生活的誓愿。为什么要发到极乐世界去生活的誓愿呢?因为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生活,就能够同以上所说的那些将登佛位的人们相聚在一起。
“舍利弗,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生活,必须要有一定的因缘,这个因缘便是发成佛道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施戒参禅。切实身体力行的人,就能够得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舍利弗,如果有善男信女,听说阿弥陀佛的名号后,边执持念诵阿弥陀佛名号,或念一天,或念两天,或念三天,或念四天,或念五天,或念六天,或念七天,一直念到心无杂念,全心全意都归依阿弥陀佛。到了这样一种境界,到了这个人即将逝世之日,阿弥陀佛以及西方极乐世界的许多菩萨,都会出现在他的面前。而如果他临终的时候,心情还像平时念佛时那样平静和专心执着,就可以到那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去。舍利弗,我看这念佛法门,既简捷又有效,所以才说出上边的这一番话。如果有众生听闻到这一番话,就应当发心立誓一定要争取命终之后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舍利弗,要像我这样地赞颂阿弥陀佛,赞颂他那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公德和难到穷尽的成就吧!
“在我们这世界的东方,复有无穷无尽的世界,有阿?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等等,像恒河中的沙粒一样,数也数不清的众多的佛,他们各自在自己的世界里,伸出又宽又长的舌头,凭大神通而将舌头把三千大千世界遮盖得严严实实,以此证明佛所宣说的道理,一切真实,决不虚妄。东方世界的所有诸佛,都坦诚地告诉你们这些众生,应当信奉这《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在我们这世界的南方,复有无穷无尽的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等等,其数如像恒河的沙粒,数也数不清的众多的佛。他们各自在自己的世界里,伸出又宽又长的舌头,凭大神通而将舌头把三千大千世界遮盖得严严实实,以证明佛所宣说的道理,一切真实,决不虚妄。南方世界的所有诸佛,也都坦诚地告诉你们这些众生,应当信奉这《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在我们这世界的西方,又有着无穷无尽的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等等,其数量如像恒河的沙粒数也数不清的众多的佛。他们各自在自己的世界里,伸出又宽又长的舌头,凭大神通而用舌头把三千大千世界遮盖得严严实实,以证明佛所宣说的道理,一切真实,决不虚妄。西方世界的所有诸佛,也都坦诚地告诉你们这些众生,应当信奉这《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在我们这世界的北方,还有着无穷无尽的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等等,如像恒河中的沙粒一样,数也数不清的众多的佛。他们各自在自己的世界中,伸出又宽又长的舌头,凭大神通而用舌头把三千大千世界遮盖得严严实实,以此证明佛所宣说的道理,一切真实,决不虚妄。北方世界的这些佛,也都坦诚地告诉你们这些众生,应当信奉这《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在我们这世界的下方,又还有无穷无尽的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等等,其数目像恒河的沙粒一样,数也数不清的众多的佛。他们各自在自己的世界中,伸出又宽又长的舌头,凭大神通而用舌头把三千大千世界遮盖得严严实实,以此证明佛说的道理,一切真实,决不虚妄。下方世界的这些佛,也都坦诚地告诉你们这些众生,应当信奉这《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在我们这世界的上方,又还有无穷无尽的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相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等等,其数目像恒河中的沙粒一样,数也数不清的众多的佛。他们各自在自己的世界中,伸出又宽又长的舌头,凭大神通而用舌头把三千大千世界遮盖得严严实实,以此证明佛所说的道理,一切真实,决不虚妄。上方世界的这些佛,也都坦诚地告诉你们这些众生,应当信奉这《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你以为如何呢?为什么本经要称作《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呢?舍利弗,如果有善男信女听说了本经而又能领受持诵,并且在一心诵佛的专心志诚的心境里听闻到这些佛的名号,那么这些善男信女也就都得到了十方一切诸佛的保护和念顾,都可以在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智慧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涌无后退。因此,舍利弗,你们大家全都应当相信和领受我在上面说的这些话,要专心志诚地奉行十方诸佛所说的这些话。
“舍利弗,如果有人过去发下誓愿、现在发下誓愿、将来发下誓愿,愿意到那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去生活,这些人都可以在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智慧的道路上永远前进而不后退,最终而会进入那西方极乐净土。过去发愿的得以过去往生,现在发愿的得以现在往生,将来发愿的得以在将来往生。因此,舍利弗,任何善男信女若是有信心的,都应当立下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愿心。
“舍利弗,像我现在称赞十方诸佛那样不可想像不可言说的功德一样,那十方诸佛等也称赞我不可想像不可言说的功德。那十方诸佛称赞说:‘释迦牟尼佛能够做那艰难的事情,这是其他的佛也难能做到的事。只有释迦牟尼佛能够在那苦难的现实世界中,在那灾难不断、邪恶见解充斥、烦恼比比皆是、众生不守戒命、寿命极其短促的世界中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智佛慧。释迦牟尼佛为这苦难世间的众生演说这众生难以理喻、难以相信又难以持守的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神妙方法,这实在是一件希世难得的大事啊!’”
释迦牟尼佛如此演说完毕这部阿弥陀佛经。舍利弗以及众位比丘,还有那六道之中的天、人、阿修罗等世间所有的众生,听到了释迦牟尼佛的这番话,无不欢天喜地地信奉记诵,向佛行礼而后里去。
这拔除一切业障根本,往生净土的总持咒是:
“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哆夜,哆地夜地,阿弥利,都婆毗,阿弥利哆,悉耽婆毗,阿弥利哆,毗迦兰帝,伽弥利哆,毗迦兰哆,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隶,娑婆诃!”
04、记数念佛
文钞原文: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增广·卷一·复
白话译文:
所谓十念计数,就是当念佛的是时候,从第一句到第十句,必须念得分明,还要记的分明。到第十句后,再重新从第一句计到第十句,不能二十,三十那么计。随念随记,不能用念珠,只用心来记。如果十句记不下来,可以分为两气,从一到五,从六到十。如果这样还是费劲,可以从一到三,从四到五,从六到十,作三气来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没有地方插足,这样,一心不乱的境界慢慢地自然会证得。要知道,这个十念法与晨朝十念法,摄妄想的效果相同,而功用的方法完全不一样。晨朝十念,是一口气为一念,不论念的佛号数目是多少。而十念计数念佛,是以一句佛号为一念。晨朝十念,念十口气就可以了。念二十,三十就容易伤气成病。而十念计数念佛,念一句佛,心里知道一句。念十句佛,心里知道十句。从一到十,从一到十,纵使每天念数万句佛号,都是这样记。——增广·卷一·复
05、临终关怀
文钞原文: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种想念,便与阿弥陀佛之心隔开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你要晓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轮回,唯有阿弥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轮回。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寿未尽,就会速好。若世寿已尽,即往生西方。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寿尽,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得痊愈。往生西方,好处说不尽,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过无数无量万万万万倍。你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我们在世间,犹如蛆在粪坑里,囚在监牢里,苦得了不得。往生西方,如出粪坑监牢,到清净安乐逍遥自在之家乡,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受苦,永无出苦的时期了。你若能出声念,则小声念。不能出声念,则心里默念。耳朵听别人念,心中亦如此念。又眼睛望著阿弥陀佛,(即室中所供的佛)心中想著阿弥陀佛。有别种念起,当自责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种念头,坏我大事。你若肯依我所说的念,决定会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永劫常受快乐,了无一丝一毫之苦事见闻,又何有此种之疾病苦恼乎。倘心中起烦恼时,要晓得这是宿世恶业所使,要坏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远受生死轮回之苦。我而今晓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随他转。除过念佛外,一事也不念他。那就能与佛心心相应,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好记我语,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续编·卷下·示华权师病中法语(民二十一年)·P607)
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属助念之力。能如是行,于父母,则为真孝。于兄弟,姊妹,则为真弟。于儿女,则为真慈。于朋友,于平人,则为真义真惠。以此培自己之净因,启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难相习成风乎哉。今为一一条陈,庶不至临时无所适从耳。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将随佛往生佛国,世间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境,皆为障碍,致受祸害,以故不应生一念系恋之心。须知自己一念真性,本无有死。所言死者,乃捨此身而又受别种之身耳。若不念佛,则随善恶业力,复受生于善恶道中。(善道,即人,天。恶道,即畜生,饿鬼,地狱。修罗,则亦名善道,亦名恶道,以彼修因感果,均皆善恶夹杂故也。)若当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志诚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令得往生。且莫疑我系业力凡夫,何能以少时念佛,便可出离生死,往生西方。当知佛大慈悲,即十恶五逆之极重罪人,临终地狱之相已现,若有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种人念此几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业力重,念佛数少,而生疑乎。须知吾人本具真性,与佛无二,但以惑业深重,不得受用。今既归命于佛,如子就父,乃是还我本有家乡,岂是分外之事。又佛昔发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故一切众生,临终发志诚心,念佛求生西方者,无一不垂慈接引也。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即是自误,其祸非小。况离此苦世界,生彼乐世界,是至极快意之事,当生欢喜心。千万不可怕死,怕死则仍不能不死,反致了无生西之分矣。以自心与佛相违反故,佛虽具大慈悲,亦无奈不依佛教之众生何。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又况业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何可疑其不得生,与佛不来接引乎。如此委曲宛转开导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系为病人所开导者。至于自己所应尽孝致诚者,亦唯在此,切不可随顺俗情,求神问医。大命将尽,鬼神医药,岂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于此种无益之事,则于念佛一事,便纷其诚恳,而莫由感通矣。许多人于父母临终,不惜资财,请许多医生来看,此名卖孝,欲世人称我于父母为能尽孝。不知其天地鬼神,实鉴其心。故凡于父母丧葬等事,过于张罗者,不有天灾,必有人祸。为人子者,宜注重于亲之神识得所,彼世俗所称颂,固不值明眼人一哂,况极意邀求,以实罹不孝之大咎乎。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前已开导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绝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继长念,即向来以念佛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以故家中眷属,同应发孝顺慈悲之心,为其助念佛号。若病尚未至将终,当分班念。应分三班,每班限定几人。头班出声念,二三班默持。念一点钟,二班接念,头班,三班默持。若有小事,当于默持时办。值班时,断断不可走去。二班念毕,三班接念,终而复始,念一点钟,歇两点钟,纵经昼夜,亦不甚辛苦。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且莫说是为父母尽孝应如是,即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长自己善根,实为自利之道,不徒为人而已。成就一人往生净土,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议。三班相续,佛声不断。病人力能念,则随之小声念,不能念,则摄耳谛听,心无二念,自可与佛相应矣。念佛声不可太高,高则伤气,难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听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太快则病人不能随,即听亦难明了。太慢则气接不上,亦难得益。须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经心,斯易得力。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又宜念四字佛号。初起时,念几句六字,以后专念阿弥陀佛四字,不念南无,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随之念,或摄心听,皆省心力。家中眷属如此念,外请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间断。若值饭时,当换班吃,勿断佛声。若病人将欲断气,宜三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念三点钟,然后歇气,以便料理安置等事。当念佛时,不得令亲友来病人前,问讯谕慰。既感情来看,当随念佛若干时,是为真实情爱,有益于病人。若用世间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虽可感,其事甚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预令人说之,免致有碍面情,及贻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断断不可洗澡,换衣,或移寝处。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顺彼之势,不可稍有移动。亦不可对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以此时身不自主,一动则手足身体,均受拗折扭挒之痛,痛则瞋心生,而佛念息。随瞋心去,多堕毒类,可怖之至。若见悲痛哭泣,则情爱心生,佛念便息矣。随情爱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脱。此时,所最得益者,莫过于一心念佛。所最贻害者,莫过于妄动哭泣。若或妄动哭泣,致生瞋恨,及情爱心,则欲生西方,万无有一矣。又人之将死,热气自下至上者,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为堕落相。故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之说。然果大家至诚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屡屡探之,以致神识未离,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烦痛,致不得往生。此之罪过,实为无量无边,愿诸亲友,各各恳切念佛,不须探彼热气,后冷于何处也。为人子者,于此留心,乃为真孝。若依世间种种俗情,即是不惜推亲以下苦海,为邀一般无知无识者,群相称赞其能尽孝也。此孝与罗刹女之爱,正同。经云,罗刹女食人,曰,我爱汝,故食汝。彼无知之人之行孝也,令亲失乐而得苦,岂不与罗刹女之爱人相同乎。吾作此语,非不近人情,欲人各于实际上讲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贤孙亲爱之一片血诚,不觉其言之有似激烈也。真爱亲者,必能谅之。(续编·卷下·临终三大要·P586)
临终一关,要紧之极。即平时功夫得力,若遇不知法门之子孙破坏。则便留住此世界,不得往生矣。若知此义,子孙能助念佛号,成就正念,虽平素功夫不甚恰当,亦能往生。(三编·卷四·与
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故得此殊胜利益也。愿为人子孙与诸眷属及父母等,同知此义,同依此行。方可名为真慈孝亲爱也已。(三编·卷四·饬终津梁提要·P953)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则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较。倘信愿真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矣。(增广·卷一·复
白话译文:
人生在世,谁都避免不了疾病和死亡。当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应该放下万缘,一心念佛。如果气力跟不上,就只念阿弥陀佛四个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除了这一个念头之外,心中不能再起一丝毫别的念头。也不可以希望病快点好。也不可以有求天神保佑的念头。有这种念头,就与阿弥陀佛的心隔开了。因此就不能得到佛的慈悲加被。要晓得,天地父母,都不能令我们出生死轮回。唯有阿弥陀佛能令我们出生死轮回。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果世寿没有尽,病就会很快痊愈。如果世寿已尽,就往生西方了。然而,不可以求病快点好,只能求快点往生。求往生,如果寿命没尽,病就可以很快痊愈。往生西方的好处,说也说不尽,比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还要高超过无数无量万万万万倍。千万不能痴心妄想地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能往生了。我们在这个世间,犹如蛆在粪坑里,囚犯在监牢里,苦得了不得!往生到西方,就犹如出了粪坑监牢,回到清净安乐,逍遥自在的家乡,有什么好怕死的呢!一有怕死的心,就要在生死轮回中受苦,永远没有出苦的时候了。如果能出声地念佛,那就小声念;不能出声念,就在心里默念。耳朵听别人念,心中也这样念。眼睛望着阿弥陀佛像,心中想着阿弥陀佛。有别的念头起来,应当自责地想:“我要仰仗佛的力量往生西方,怎么还可以起这种念头,坏了我的大事呢!”若肯依照我所说的做,决定会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永远享受快乐,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苦事让你见到听到,又哪里会有这种疾病苦恼呢!如果心中起烦恼的时候,要知道,这是宿世的恶业所导致的,是要坏我往生西方的路,使我永远受生死轮回之苦。我现在知道了,他是要来害我的,我偏偏不随他转。除了念佛以外,一点也不念其他的。这样就能与佛心心相应,蒙佛接引,直接往生了。好好记住我的话,自然可以快速地得到莫大的利益。——续编·卷下·示华权师病中法语(民二十一年)·P607
现在我列三条要点,作为成就临终人往生的依据。言辞虽然鄙陋,意思却是本着佛经的。遇到这样的因缘,都要按着这三条来做。这三条是: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临终人生起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帮助临终人清净念佛。第三。千万不能搬动临终人的身体和哭泣,以免耽误事。能依照这三个方法做,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但往生了,就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一步修行,必定会圆成佛果。这些利益,全障眷属的助念之力啊!能这么做,对于父母,就是真正的尽孝;对于兄弟姊妹,就是真正的行悌;对于儿女,就是真正的慈爱;对于朋友,对于其他的人,就是真正的尽义,真正的施恩惠。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净因,启发同修的信向,久而久之,不难形成风气。现在一一的说明,这样到时候就不至于无所适从了。
一.善巧开导安慰,令临终人生起正信。恳切地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果有应该交代的事情,马上交代。交代完了,就置之度外。心里只这样想:“我现在就要跟随佛往生佛国了,世间的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世间的事情,都是我的障碍,会给我带来祸害。”所以,不应该生一丝毫的系恋之心。要知道,自己的一念真性,本来没有生死。所说的死,是舍弃这个身体,又去受别的身体而已。如果不念佛,就会随着善恶业力,再去善道恶道中受生。在临命终的时候,如果能一心念南无呵弥陀佛,以这分至诚念佛的心,必定感应到佛大发慈悲,亲自来接引往生。千万别怀疑:“我是业力很重的凡夫,怎么能以这片刻的念佛,就出离生死,往生西方了呢?”要知道,佛大慈大悲,即使是十恶五逆的极重的罪人,临终地狱相现前,如果有善知识教他念佛,或者念十声,或者只念一声,也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这样的人,只念这么几句,都可以往生。所以,何必以业力重,念佛数量少而生疑惑呢!要知道,我们本来具足的真性,与佛无二无别,只因为惑业重而得不到受用。现在,既然已经归命于佛,就如同孩子找到了父亲,这是回到自己的家乡了,哪里是分外的事呢!而且,佛在往昔曾经发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以,一切众生,临终的时候,发起至诚心,念佛求生西方,没有一个不能得到佛的慈悲接引的。千万不可以怀疑,怀疑就是自己耽误自己,这祸害可不小。何况,离开了这个苦世界,生到那个乐世界,这是很快乐的事,应该生起欢喜心。千万不能怕死,怕死也不能不死,反而使自己没有往生西方的分了。因为自己的心与佛相违背,佛虽然有大慈悲,对不依照佛的教诲去做的众生,也无可奈何。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如同一个大冶洪炉。我们多生以来的罪业,如同空中的雪片那么多。业力凡夫,由于念佛的缘故,业就消除了。好比雪片接近了洪炉,马上就消失了。业力既然消失,所有的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有什么好怀疑自己不能往生,佛不来接引的呢!这样委曲婉转的开导安慰,病人自然会生起信心,这就是对病人的开导。至于自己所应该尽的孝道,也正是在此。千万不能随顺世俗,求神医药,这样能让病人不死吗!既然钟情于这些没用的事,对于念佛,就会分心,而没法得到感应了。许多人对于父母临终,不惜资财,请许多医生来看,这叫买孝。想要世人说我对父母能尽孝。不知道天地鬼神,对他的用心了如指掌。所以,凡是对父母的丧事过于铺张的人,不是有天灾,必定有人祸。为人子的人,应该注重让父母的神识得到好去处。那些世俗的称颂,明眼人不屑一故,何况极力地邀求。所以,其实那是犯了不孝的大过啊!
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帮助病人生起净念。前面已经开导病人,令他生起正信。然而病人现在心力孱弱,别说是平时绝不念佛的人,不容易连续的长时间念佛,即使是向来以念佛为事的人,到这时候也全靠他人的帮助才能得力。所以,家中的眷属,也应该一同发孝顺慈悲的心,为病人助念佛号。如果病人还没有到命终,就应该分班助念。可以分三班,每班限定几个人。头班出声念,二三班默念。若有小事,可以在默念的时候办。值班时,万万不能离开。二班念完,三班接着念,终而复始。这样,念一点钟,歇两点钟,纵使经过一昼夜,也不太辛苦。要知道,能为别人助念,自己也会得到有人为你助念的果报。不用说为父母尽孝应该这样,就是为别人助念,也是培养自己的福田,增长自己的善根,实在是自利的方法,不是白白为别人啊!成就一个人往生净土,就是成就一个众生作佛,这样的功德,不可思议。三班连续念,佛号声不断。病人能念,就随着小声念; 不能念,可以专心听。 心中不起其他的念头,自然可以与佛相应。念佛声音不要太高,太高容易伤气,难以持久。也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快病人跟不上,就是听也听不清楚。太慢气接不上,也难以得益。要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人字字句句,入耳经心,这样才容易得力。念佛的法器,只用引罄,其他的一概不用。引罄声音清,听了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音浊,所以不适合用于临终助念。而且,最好念四字佛号,不念南无,因为字少容易念。病人或者随着念,或者摄心听,都省力省心。家中的眷属这样念,外请的善友也这样念,人多人少都这样念。不能一起念,念累了一起歇,然后再接着念,使病人的佛念间断。到了吃饭的时候,应该换班吃,别断了佛号声。如果病人要断气了,这时应该三班同时念。直到断气以后,再分三班念三点钟。然后歇气,以便料理安置遗体等事情。念佛的时候,不能让亲友到病人跟前看望病人。既然关心病人前来看望,就让他随着念会儿佛,这才是真实的情爱,真有益病人。如果用世间的俗情,那真是推人下海。那份情虽然感人,但那事却实在可悲。这全在主事的人要明白道理,事先就跟大家打好招呼,免得到时候有碍情面,以及遗害病人,使他分心而不能往生了。
三.千万不能搬动身体和哭泣,以免耽误事。病人将要命终的时候,正是凡,圣,人,鬼分判的时候,千钧一发,要紧之极。只可以念佛号,开导他的神识。千万不能洗澡,换衣服,或者移到别处去。任凭他怎么坐着或躺着,只能顺着他的姿势,不能有一点移动。也不能对他有悲哀的表情,更不能哭。因为这个时候,身体不能自主,移动他,他的手脚身体都有受到扭折一样的疼痛,一疼就会生嗔恨心,念佛的念头就没有了。就会随着嗔恨心去,多半会堕落到毒类,可怕极了。如果亡人见到悲痛哭泣,就会生起情爱心,念佛的念头就熄灭了。随着情爱心去,以至于生生世世得不到解脱。这个时候,最能让亡者得益的,莫过于一心念佛。最贻害亡者的,莫过于搬动身体和哭泣。如果搬动或哭泣,使亡者生嗔恨心和情爱心,要想往生西方,一万个人中也没有一个。人在快死了的时候,热气如果是从下往上的,那就是超升了。从上往下的,就是堕落了。所以有:“顶圣眼升天,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这样的说法。然而,如果大家至诚的助念,自然可以当下往生西方。千万不能总去试探亡者的身体,万一亡者神识还没离开身体,因此受到刺激而心生烦恼,就不能往生了。这个罪过,实在是无量无边。愿诸位亲友各自恳切地念佛,不用去试探热气最后在哪里冷。为人子的人,在这些事情上留心,才是真孝顺。如果去顺应种种俗情,就是把亲人推下苦海,只为了让那些无知无识的人,都来称赞你能尽孝。这种孝与罗刹女的爱正好相同。经上说,罗刹女吃人时说:"我爱你,所以吃你。"那些无知的人行孝,令亲人离乐得苦。这不是与罗刹女爱人的方法相同吗!我这么说,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希望大家都做点实际的事情,必定期望亡者能往生,在世的人得福报。以成就孝子贤孙的一片至诚的孝心。不觉之中,言辞有点激烈了。真正爱亲人的人,必定能原谅。——续编·卷下·临终三大要·P586
06、净业染业
文钞原文:
如来藏妙真如性,生佛同具,了无增减。佛以究竟证故,安住寂光,享常乐我净之法乐。众生以彻底迷故,起惑造业,受生死轮回之妄苦。虽则染净不同,苦乐各别,而其本具之妙真如性,仍自无增无减。然众生但有性德,绝无修德,不能得其受用。反承此妙性功德之力,作生死因,受轮回果。以是因缘,感佛慈悲,示生世间,随机说法。俾彼各各就路还家,识取衣珠,庶不致孤露无依,了无恃怙也。……
吾人果能具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即是以势至反念念自性,观音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则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有缘遇者,幸勿忽诸。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况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续编·卷下·大佛顶首楞严经楷书以供众读诵序·P374)
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一一恪尽己分。如是,则便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善人。又于周旋云为,行住坐卧中,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圣号。以佛之万德洪名,熏己之无明业识,熏之久久,则即无明业识,成智慧德相。清凉国师云,凡夫颛蒙念佛,念至其极,即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者,此之谓也。况以深信切愿感佛,佛以慈悲誓愿摄受,故得感应道交,万修万去矣。(增广·卷一·婺源翀田佛光分社发隐(民二十年)·P599)
白话译文:
如来藏妙真如性,众生与佛都具有,没有任何增减。佛因为究竟地证得了,所以安住在常寂光土,享受常乐我净这样的法乐。众生因为彻底迷失了,所以起迷惑而造业,受生死轮回这样的痛苦。虽然染净不同,苦乐各别,而本来具有的妙真如性,仍然没有增减。然而众生只有性德,没有丝毫修德,不能得到受用。反而乘这妙性功德的力量,造作生死的因,承受轮回的果。因为这个因缘,感得佛的慈悲,示现在生死轮回之中,随机说法。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踏上回家的路,找到自己自性的宝珠。不至于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我们果真能够具备真信切愿,就象孩子思念自己的母亲一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以大势至菩萨的反念念自性,观世音菩萨的反闻闻自性,两重功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就会在众生的业中认识到本心,成就如来的秘密藏。所谓以果地的觉,作为因地的心,所以得到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有缘遇到的人,千万要觉得庆幸,而不要轻视忽略啊!这是如微尘数的诸佛,一同归入涅盘的门路。何况我们这些末法中的人,怎么敢不遵守呢!——续编·卷下·大佛顶首楞严经楷书以供众读诵序·P374
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份。能这样,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善人。再在行住坐卧中,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圣号,以佛的万德洪名,熏修自己的无明的业识,熏修的久了,无明业识就转变成了智慧德相。清凉国师说:“凡夫念佛,念到极处的时候,就能潜通佛智,暗合妙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何况以深信切愿来感佛,佛以慈悲的誓愿摄受,所以才能感应道交,万人修,万人去。——增广·卷一·婺源翀田佛光分社发隐(民二十年)·P599
07、净心净业
文钞原文: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是知智慧德相,乃生佛所同。即性德也。有妄想执著,离妄想执著,则生佛迥异。即修德也。修德有顺有逆。顺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极而彻证,证而了无所得。逆性而修,愈修愈远。修极而永堕恶道,堕而了无所失。了此则愚者可贤,贤者可愚,寿者可夭,夭者可寿。富贵贫贱,及与子孙之蕃衍灭绝,一一皆可自作主宰。则有凭据者亦可无凭据,无凭据者亦可有凭据。如山之高不可登,人不能由,不妨凿岩设砌,则绝顶亦可直到矣。古今人不知随心造业随心转业之义。多少大聪明大学问人,弄得前功尽弃,尚且遗害累劫。若不修德,即亲身做到富有天下贵为天子,与夫位极人臣声势赫奕之宰辅地位,有不即世而身戮门灭者哉。是亲得者皆无凭也。袁了凡颇会此义。故一切所享者,皆非前因所定也。前因俗所谓天。天定者胜人,谓前因之难转也。人定者亦可胜天,谓兢业修持,则前因不足恃。是以现因为因而消灭前因也。若恣意妄为则反是。了此则欲愚者贤,庸平者超拔,皆在自己之存心修德与随时善教而已。(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六·P174)
或曰,阿弥陀佛,安居极乐。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一世界中念佛众生,亦复无量无边。阿弥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时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之一切念佛众生乎。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见,推测佛境。姑以喻明,使汝惑灭。一月丽天,万川影现,月何容心哉。夫天只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无不各现全月。且江河之月,一人看之,则有一月当乎其人。百千万亿人,于百千万亿处看之,则无不各有一月当乎其人。若百千万亿人,各向东西南北而行,则月亦于所行之处,常当其人。相去之处,了无远近。若百千万亿人,安住不动,则月亦安住不动,常当其人也。唯水清而静则现,水浊而动则隐。月固无取捨,其不现者,由水昏浊奔腾,无由受其影现耳。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佛实未曾起心动念,有来去相。而能令缘熟众生,见其来此接引以往西方也。怀此疑者,固非一二。因示大意,令生正信云。(增广·卷三·初机净业指南序·P600)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佛,正觉世间也。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有情世间也。亦名十法界。此十法界,虽则圣凡各异,苦乐悬殊,而其本具之真如佛性,固自一如。但以用心各别,故致有此十种之现相焉。观无量寿佛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佛者,谓观想佛像,忆念佛德,及与佛号。是佛者,谓当观想忆念之时,佛之相好庄严,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悉现于观想忆念者之心中,如镜照相,敌体无二。然则心不作佛,则心不是佛,心作三乘,则心是三乘,心作六道,则心是六道矣。心之本体,如一张白纸。心之作用之善恶因果,如画佛画地狱,各随心现。其本体虽同,其造诣迥异。故曰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吾人可不慎于所念所作乎哉。(增广·卷三·千佛图颂并序·P694)
白话译文:
《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德。”由此可知,智慧德相,是众生与佛所共同具有的,这就是所谓的“性德”。但因为一个是有妄想执著,一个是没有妄想执著,所以众生与佛截然不同。这就是所谓的“修德”。修德有顺有逆。顺着自性修,就越修越近,修到极处就彻底证得了自性,证得自性后而了无所得。逆着自性修,就越修越远,修到极处就永远堕在恶道中。堕在恶道后也了无所失。了解了这点,就会明白, 原来愚人可以变成贤人,贤人也可以变成愚人。长寿的人可以变成短命的人,短命的人也可以变成长寿的人。富贵贫贱,以及子孙的繁衍和灭绝,一切都可以由自己来做主宰。这样以来,有凭据的也可以变成没有凭据,没有凭据的也可以变成有凭据。犹如山高不可攀,人没法上去,不妨凿开岩石,堆砌道路,这样绝顶也可以直接到达。古往今来,人们不知道随心造业,随心转业的道理。多少有大聪明,大学问的人,弄得前功尽弃,而且还贻害后世。如果不修自己的德行,即使是富有天下,贵为天子,以及那些位极人臣,声势显赫的宰辅大臣,有不是当世就遭到杀身灭门的吗!这就是亲身得到的事情都不可靠的例子。袁了凡深深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一切我们所享用的,都不是前因所注定的。前因,俗话说就是天,天定胜人,是说前因难转,人定胜天,是说兢兢业业的修持,前因就不足以依凭。因为可以用现在的因为因,而消灭前因。如果恣意妄为,就正好相反。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要愚人变成圣贤,平庸的人变成出色的人,都在自己的存心修德,与随时注意用善法来教化自己而已。
——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六·P174
有人问:“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那么多。每一个世界中,念佛的众生也是无量无边。阿弥陀佛怎么能以一个身体,同时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一切念佛的众生呢?”答:“你怎么能以一个凡夫的知见,去推测佛的境界呢!姑且用月亮来做比喻,使你的疑惑消除。一轮明月高高地照耀在夜空中,千万个江河湖泊都会有月亮的影子。月亮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天上只有一个月亮,而大海大江,小河小溪中都有月亮的影子。即使是小到一勺,一滴的水,也没有不是现出全部月影的。而且,江湖中的月亮,一个人看见了,就有一个月亮在这个人面前;千万人看到了,就有千万个月亮在他们面前。如果百千万亿个人,各自向东西南北走,而月亮也在这些人所行走的地方,常在他们面前。相差的距离,也没有远近的差别。如果这百千万亿个人,安住不动,月亮也安住不动,常在这些人的面前。只是,水清澈而平静,月亮就会出现;水浑浊而动荡,月亮就不见了。月亮本身固然没有取舍,不见的原因,是因为水浑浊而奔腾,没法显现出月亮的影子。众生的心就象是水,阿弥陀佛就象是月亮。众生信愿具足,至诚地去感佛,佛就会有应。如同水清月现。如果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嗔痴想应,与佛相违背,就如同水浑浊而且动荡。月亮虽然依然照临,水却不能影现。月亮不过是世间的一个有形有相的东西,都有这样的妙处。何况阿弥陀佛,烦恼迷惑断尽,福报智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呢!所以华严经上说:“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所以可以知道,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佛其实从来没有起心动念,有来有去过,却能让缘分成熟的众生,见到佛来到面前,接引往生西方。怀有这样的疑问的人,当然不是一个两个,所以解释一下大意,令大家生起正信。——增广·卷三·初机净业指南序·P600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佛,是正觉世间。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是有情世间。合起来也叫十法界。这十法界,虽然圣凡各异,苦乐悬殊。而他们本来具足的真如佛性,却是一样的。只因为用心各自不同,所以导致有这十种现象。《观无量寿佛经》上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佛”是观想佛像,忆念佛德和佛号。“是佛”,是说当观想忆念佛的时候,佛的相好庄严,福德智慧,神通道力,都展现在观想忆念之人的心中。就象镜子照像,镜子中的像与本人一模一样。然而,心如果不“作佛”,心就不会“是佛”。心作三乘,那么心就是三诚,心作六道,那么心就是六道了。心的本体,就象一张白纸。心所作用的善恶因果,好比画佛,画地狱,各随心现。本体虽然相同,造作却迥然不同。所以说:“唯圣妄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所以,我们怎么能不注意自己的念头和行为呢!——增广·卷三·千佛图颂并序·P694
08、宗教一门
文钞原文:
如来说经,诸祖造论,宗教二门,原是一法。从无可分,亦无可合。随机得益,随益立名。上根一闻,顿了自心,圆修道品,即名为宗。(此约后世说,当初但只圆顿教耳。)中下闻之,进修道品,渐悟真理,即名为教。及至像季,法流此土,人根聪利,多得闻持。率以记诵讲说为事。衲僧本分,向上一著,实悟亲证者少,说食数宝者多。以故达磨大师特地而来,阐直指人心之法,令人亲见本来面目。后世名之曰宗。既见本来面目,然后看经修行,方知一大藏教,皆是自己家里话。六度万行,皆是自己家里事。是以宗之悟解为目,教之修持为足。非目则无由见道,非足则不能到家。是宗教之相需而不相悖,相合而不相离也。
至于南岳天台,其究竟指归,大略皆同。故传灯指月二录,皆列二师于应化圣贤科中。而高僧传不列于义解,而列于习禅。是古之具眼知识,以宗教为一贯矣。及至曹溪以后,禅道大行。不立文字之文字,广播寰区。解路日开,悟门将塞。故南岳青原诸祖,皆用机语接人。使佛祖现成语言,无从酬其所问。非真了当,莫测其说。以此勘验,则金鍮立辨,玉石永分。无从假充,用闲法道。此机锋转语之所由来也。自后此法日盛,知识举扬,唯恐落人窠臼,致成故套,疑误学者,坏乱宗风。故其机用愈峻,转变无方,令人无从摸索。故有呵佛骂祖,斥经教,拨净土者。(如此作用,南岳思大师两句道尽,曰超群出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会。认做实法,则罪同五逆矣。)以此语言,剿人情见,塞人解路。根熟者直下知归,彻悟向上。机生者真参力究,必至大彻大悟而后已。良以知识众多,人根尚利。教理明白,生死心切。纵未能直下了悟,必不肯生下劣心,认为实法故也。
今人多是少读儒书,不明世理。未穷教乘,不解佛法。才一发心,便入宗门。在知识只为支持门庭,亦学古人举扬,不论法道利害。在学者不下真实疑情,个个认为实法。或有于今人举处,古人录中,以己意卜度出一番道理,总不出按文释义之外,便自谓彻悟向上,参学事毕。即处知识位,开导后学。守一门庭,恐人谓非通家。因兹禅讲并宏,欲称宗说兼通。谈宗则古德指归向上之语,竟作释义训文之言。讲教则如来修因克果之道,反成表法喻义之说。以教破宗,以宗破教。盲引盲众,相牵入火。致使后辈不闻古人芳规,徒效其轻佛陵祖排因拨果而已。古人语言绝未晓了。衲僧本分,何曾梦见。今将宗教语言意致,略为分别。(增广·卷二·宗教不宜混滥论 ·P435)
白话译文:
如来说经,诸位祖师造论。宗,教两个门派,其实是一个法。从来就没什么可以分开的,也没什么可以合并的,只是随着众生的根基而获得利益,随着各自获得的利益而建立名相。上等根基的人听了,马上明了自己的心,圆满道品,就命名为“宗”。中下等根基的人听了,进修道品,逐渐地了悟真性,就命名为“教”。佛法到了像法的时期,法在我们中土流传。那时,人的根性聪利,多数都听受经典。主要以读诵讲说为日常功课。僧人的本分,就是研究经典。真正去参悟和亲身实证的少,泛泛空谈的多。所以达摩大师特地前来阐释直指人心的法门。令人亲身见到本来面目,后世就把这叫做“宗”。见到本来面目,然后再看经典,修行,才知道一个大藏教,都是自己家里的话。六度万行,都是自己家里的事。因此,宗门的悟解好比是眼睛,教下的修行好比是双脚。没有眼睛就看不见道路,没有双脚就不能走到家。所以,宗门与教下是互相需要,而不是互相驳逆的;是互相结合,而不是互相背离的。
至于南岳和天台,他们的究竟指归大略相同。所以传灯录和指月录把两位大师列到应化的圣贤科当中。而高僧传不把他们列在义解中,而是列在习禅中。这是古代的大德具有慧眼,把宗与教视为是一贯的。到了六祖在曹溪弘法后,禅道兴盛起来。不立文字这样的说法广泛传播。解路逐渐开启,悟门逐日闭塞。所以南岳,青原诸位祖师,都用打机锋的方式来接引弟子。使佛祖现成的语言,没法回答他们的问题了。不是真明了,就没法明白他们话。以此来检验是金子还是粗铁,一下就辨别出来了。美玉和石头,永远分开,没法造假冒充。这是机锋转语的由来。从此以后,这种方法日渐兴盛,有见识的人纷纷宏扬,惟恐自己用的与别人一样,变成俗套,贻误了参学的人,败坏了宗门的风气。因此,机锋越来越峻,变化莫测,令人无法琢磨。所以有呵佛骂祖,斥责经教,拔除净土的(对这些事情,南岳慧思大师两句话,就说尽了:超群出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会。认做是实法,罪如同五逆。)因为这样的话,会搅乱人的情绪知见,闭塞人解脱的道路。根基成熟的人听了,马上就能找到归途,彻底开悟,向上提升境界。根基还没成熟的人,根据这些机锋,努力去参究,直到大彻大悟为止。因为当时善知识众多,人的根基还很通利,教理明白,生死心切,纵使没能马上了悟,也必定不会生下劣心,认为那是真实法。
而现在的人,大多数是儒家的书读的少,不明白世理。没有学习教乘,不了解佛法。才刚刚发心,就进入了宗门。那些知识,只为了支持门厅,也学古人的样子,不去管他什么利害。那些弟子,也不去真正用疑心去参那些话头,个个都认为是真实法。或者在当世人的一些言谈举止,或者是古人的事迹言论中,用自己的知见理解出一翻道理来,总离不开文字的字面意思,就以为是彻底开悟,参学的事情就结束了呢。而那些所谓的知识呢,既然处在知识的位置上,开导后学,守一个诺大的门庭,恐怕人家说自己不是通家,就因此又讲经又说禅,想要以宗门教理都通达而自居。谈论宗门的时候,那些古代大德们要人去参究的机锋,竟然被说成了解释和开导的话;讲教呢,那些如来修因克果的真实道理,反被说成是比喻的言辞。结果是以教破宗,以宗破教。盲人引领着更多的盲人,互相拉扯着走入了火坑。致使后人不能了解古人的芳规,只效仿了些轻视佛法,凌辱祖师,排斥因果的言行而已。古人的语言,绝没有真正的明了。而僧人的本分,连梦都没梦到过,何况做到。现在,我讲宗教的语言和意思,来略为分别一下。——增广·卷二·宗教不宜混滥论 ·P435
09、恭敬至诚
文钞原文:
世出世法,以诚为本。诚则能感圣应。不诚则无感,圣无有应。譬如月丽中天,影现万川。水若昏浊鼓荡,月影便难显现。由水所致,非月之咎。故曰,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则但结远缘,难得实益。(三编·卷四·敬告阅者务须至诚恭敬自得实益·P958)
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顿消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其可得乎。(增广·卷一·复弘一师书一·P191)
谚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夫世间大而经术文章,小而一才一艺。若欲妙义入神,传薪得髓,艺超侪伍,名传古今。而不专心致志,竭诚尽敬,其可得乎。故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其将通之。非鬼神之与通,乃精诚之极也。
汉魏昭,见郭林宗。以为经师易遇,人师难逢。因受业,供给洒扫。林宗尝有疾,命昭作粥。粥成进之,林宗大呵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事,使不可食。昭更为粥复进,又呵之者三,昭容色不变。林宗曰,吾始见子之面,今而后知子之心矣。宋杨时,游酢,师事伊川。一日请益时久,伊川忽瞑目假寐,二子侍立不敢去。良久,伊川忽觉曰,贤辈尚在此乎,归休矣。乃退,门外雪深尺余矣。张九成,十四岁游郡庠。终日闭户,无事不越其限。比舍生隙穴视之,见其敛膝危坐,对诗书若对神明,乃相惊服而师尊之。此四子者,所学乃世间明德新民,修齐治平之法。其尊师重道,尚如此之诚。故得学成德立,致生前没后,令人景仰之不已。至于弈秋之诲弈也,唯专心致志者胜。痀偻之承蜩也,以用志不分而得。由是观之,学无大小,皆当以诚敬为主。
而况如来于往昔劫中,欲令众生,同成觉道。以无缘种,莫由得度。因兹普现色身,垂形六道。种种方便,随机利物。千门具启,一道同归。善根未种未熟未脱者,令其即种即熟即脱。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云布慈门,波腾行海。六度齐修,四摄普益。其布施也,内外俱捨。所谓国城妻子,头目髓脑,身肉手足,欢喜施与。故法华云,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不是菩萨捨身命处。夫如来为众生故,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广行六度,普结缘种。待其机熟时至,然后示成正觉。宏开法会,普应群机。上根则显示实相,令其诞登道岸。中下则曲垂接引,令其渐次熏陶。显密权实,偏圆顿渐。随机而施,相宜而用。乘虽有三,道本无二。为实施权,权是实家之权。开权显实,实是权家之实。俯顺群机,循循善诱。必令机理双契,方得解行俱圆。学者虽则专主大乘,亦不可轻蔑弃捨小乘。以小乘原为进入大乘而设。乃如来之度生妙用,实下根之出苦宏猷。故四十二章经云,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大海虽有浅深,水味原无二致。凡属佛经,固应一体尊重。如轮王命令,事虽种种不同,其为王敕则一也。而圆人受法,无法不圆。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况如来金口所说之生灭无生四谛十二因缘等法乎哉。及如来一期事毕,示现灭度。迦叶阿难等诸大弟子,结集法藏,遍界流通。一千年后,教传此土。两土高僧,东西往还,译布佛经,不惜躯命。读法显,昙无竭,玄奘等传,其道路险阻,非常艰辛。不觉哽噎涕泣,莫之能已。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若非宿有因缘,佛经名字,尚不能闻。况得受持读诵,修因证果者乎。
然如来所说,实依众生即心本具之理。于心性外,了无一法可得。但以众生在迷,不能了知。于真如实相之中,幻生妄想执著。由兹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迷智慧以成烦恼,即常住而为生灭。经尘点劫,莫之能反。幸遇如来所说大乘显密诸经,方知衣珠固在,佛性仍存。即彼客作贱人,原是长者真子。人天六道,不是自己住处。实报寂光,乃为本有家乡。回思从无始来,未闻佛说。虽则具此心性,无端枉受轮回。真堪痛哭流涕,声震大千。心片片裂,肠寸寸断矣。此恩此德,过彼天地父母,奚啻百千万倍。纵粉身碎骨,曷能报答。唯有依教修行,自行化他。方可少舒春草仰晖,夏葵向日之微忱而已。
然今之缁素,翻阅佛经,毫无诚敬。种种亵慢,难以枚举。而习行既久,彼此相安。其亵慢之迹,不忍备言。视如来之法言,同破坏之故纸。且勿谓不知旨趣者,了无所益。即深知实义者,亦只是口头三昧,面门辉光。如饥说食,如贫数宝。虽有研究之功,绝无实证之益。况亵慢之罪,奚啻弥天。而受苦之期,岂止穷劫。虽是善因,反招恶果。纵为将来得度之因,难免多劫备受其苦。用是心怀惨伤,敢陈刍荛。企依佛教以奉行,庶唯得益而无损。金刚经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云,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何以令其如此。以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故。而诸大乘经处处教人恭敬经典,不一而足。良以诸大乘经,乃诸佛之母,菩萨之师。三世如来之法身舍利,九界众生之出苦慈航。虽高证佛果,尚须敬法。类报本追远,不忘大恩。故涅槃经云,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况博地凡夫,通身业力,如重囚之久羁牢狱,莫由得出。何幸承宿世之善根,得睹佛经。如囚遇赦书,庆幸无极。固将依之以长揖三界,永出生死牢狱。亲证三身,直达涅槃家乡。无边利益,从闻经得。岂可任狂妄之知见,不存敬畏。同俗儒之读诵,辄行亵黩。既读佛经,何不依佛经所说恭敬尊重。既亵佛法,岂能得佛法所有真实利益。倘能暂息狂见,清夜自思。当必心神惊悸,涕泪滂沱。悲昔日之无知,誓毕生以竭诚。从兹心意肃恭,身口清净。永绝粗鄙之恶态,恒依经论之圣谟。果能如是,庶可于佛法大海中,随分随力,各获实益。如修罗香象,及与蚊虻,饮于大海,咸得充饱。又如一雨普润,卉木同荣。如是,则自己受持之功,方不枉用。而如来说经,诸祖宏法之心,亦可以稍得舒畅而慰悦矣。(增广·卷二·竭诚方获实益论·P447)
白话译文:
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是以诚为本。诚就能得到圣人的感应,不诚就没有感应。譬如月亮在天空高高的悬照,月影显现在江河湖海中。水如果浑浊不平静,月影就难以显现。这是因为水的缘故,不是月亮的问题。所以说,要想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必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就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就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如果没有恭敬,那只是结了个将来的缘分,难以得到现实的利益。——三编·卷四·敬告阅者务须至诚恭敬自得实益·P958
入道有很多门路,只能根据个人的志趣而定,没有一定的规矩。所一定的,就是一个“诚”,一个“恭敬”。这两件事,就是尽未来际诸佛出世,也不能改变。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要想马上消除业障,快速证得无生,不努力这么做,就好比树木没有根就想茂盛,鸟儿没有翅膀就想飞翔一样,这怎么可能呢!——增广·卷一·复弘一师书一·P191
谚语说,下人不深,不得其真。这话虽小,里面蕴涵的道理却是很大的。世间大到经术文章,小到一分才能,一个手艺。要想做的传神,得到精髓,技艺超群,名传古今,不专心致志,竭诚尽敬的,怎么可能做到呢!所以管子说,想啊想啊,翻来覆去地想啊。还想不明白,鬼神就会告诉你。其实不是鬼神告诉的,而是精诚到了极处。
汉代的魏昭,见到了郭林宗。认为经典中的老师容易遇到,人中的老师难逢难求。因此跟随他学习。并洒扫侍奉。一次,林宗病了,让魏昭给他作粥喝。粥做好了,魏昭喂林宗喝的时候,林宗大呵道:“给长者做粥,不注意恭敬,这粥就不能吃了。”魏昭就重新做粥献给林宗。林宗又呵斥他。这样重复了三次,魏昭面不改色。林宗说,我从前只是见到了你的面貌,从今往后,我知道你的心了。
宋杨时,游酢拜伊川为师。一天,他们向伊川请教学问,谈的时间久了些。伊川不觉睡了过去。这两个弟子侍立在那里,不敢回去。过了很长时间。伊川一觉醒来,发现两个弟子还站在那里,就说:“你们怎么还在这里,快回去吧!”二人这才退去,这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多深。
张九成,十四岁的时候,在群庠学习,每天都闭门读书,没事从不出学校。临屋的同学从墙缝中看他,见他合膝端坐,对诗书奉若神明。因此对他都十分惊叹佩服。连老师都因此对他十分尊敬。
以上这四个人,所学的是世间的明德新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他们尊师重道的精神尚且如此至诚。所以他们的学问品德,都有很高的成就。使生前后世,令人景仰不已。至于弈秋谈论棋道说,只有专心的人得胜。佝偻承蝉,说不分心才行。由此看来,学问不分大小,都应当以诚敬为主。何况如来在往昔劫中,为了让众生同成正觉,因为没有缘就没法得度。因此现身在六道轮回中,以种种方便,随机地利益众生。开启千百法门,让众生同归一真法界。善根没有种下,没有成熟,没有解脱的,令其种下,成熟,得到解脱。应该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而为说法。云布慈门,波腾行海。六度齐修,四摄普益。世尊的布施,可谓内外齐舍。国城妻子,头目脑髓,身肉手足,都欢喜地布施给别人。所以,法华经上说:“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不是菩萨舍身命处。”如来为了众生,经历三大阿僧祗劫,广行六度,普遍地跟众生结缘。等到根基成熟了,然后示现成正觉,宏开法会,普遍适应一切众生的根基。上根的人就为他显示实相,令他直接等上彼岸。中下等根基的人,就婉转地适应他的根基,让他逐渐受到熏陶。显密权实,偏圆渐顿。随机而施,相宜而用。虽然有三乘,但佛道却没有两样。为了让众生明白实法而先施权法,权法是显示实法的权法。开示权法是为了显示实法,实法是权法所解释的实法。顺应众生各种根基,循循善诱,必定令他们机理双契,才能解行俱圆。
学佛的人,虽然主修大乘佛法,也不能轻蔑,舍弃小乘。因为小乘本来是专门为进入大乘而设的,是如来度众生的妙用,实在是下等根基的人出离苦海的最佳方法。所以《四十二章经》上说:“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大海虽然有浅有深,水却都是一个味道。凡是佛经,都应该一样尊重。如同转轮王的命令,内容虽然各个不同,但却都是轮王的命令。圆融的人说法,没有法不是圆融的。治理国家的言语,谋生的方法等,都顺应正法。何况如来金口所说的生灭四谛十二因缘等法呢!以及如来这一期的事情结束了,示现灭度,迦叶阿难等诸大弟子结集法藏,普遍流通。一千年后,佛教传入我国。两地的高僧,东西往来,翻译流通佛经,不惜身命。读法显,昙无竭,玄奘等大师的传记,取经的道路艰难险阻,不觉哽咽悲涕,不能自已。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如果不是往昔有因缘,佛经的名字都听不到。何况受持读诵,修因证果呢!
如来所说的法,实际上是依照众生真如心中本来具足的道理。在心性外,完全没有一法可得。只因为众生在迷中,不能了知。在真如实相之中,幻生出妄想执著。由此起贪嗔痴,造杀盗淫。迷失智慧以成烦恼。把常住变成生灭。历经尘劫,不能返回。幸好遇到如来所说的大乘显密各种经典。才知道衣珠固然还在,佛性仍然存留。那个客作的贱人,原来就是大长者真正的儿子(典故见《法华经》)。人天六道,不是自己的住处,实报长寂光土,才是本有的家乡。回想自己,从无始劫来,没听到佛说法。虽然具有这个心性,却白白地受着轮回之苦。真应该痛哭流涕,声震大千。心片片裂,肠寸寸断。此恩此德,超过天地父母岂只百千万倍。纵使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只有依教奉行,自行化他。才能稍微表达春草仰晖,夏葵向日的热忱而已。然而今天出家在家的佛弟子,翻阅佛经,毫无诚敬可言。种种亵渎轻慢,不胜枚举。而做的久了,就习以为常了。那些亵渎轻慢的种种行为,不忍心具体说了。对待如来的法语,就象对待破纸一样。且不说那些不了解佛法的人不会受益,就是那些深知佛法真实意趣的人,也只是口头三昧,门面上的光辉。好比饥饿的人说说食物,贫穷的人数数财宝。虽然有研究的功劳,绝得不到实证的利益。何况亵渎轻慢的罪过,何止是弥天。而受苦的时间,岂止是穷劫。虽然是善因,反而招来恶果。即使是为将来得度种下了因,难免多生累劫备受其苦。希望能依照佛的教诲来奉行,这样就会只受益,不受损。金刚经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说:“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为什么要我们这么做呢。“因为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而那些大乘经典,处处教人恭敬经典,不一而足。因为诸大乘经乃是诸佛的母亲,菩萨的老师。三世如来的法身舍利,九界众生出离苦海的慈航。即使是高高地证得了佛果,尚且需要尊敬法。因为要报本追远,不忘大恩。所以涅盘经上说:“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何况是凡夫,通身都是业力。如同重罪的囚犯,长久地被关在监狱里,没法出去。幸好承宿世的善根,有机会看到了佛经。如同囚犯遇到大赦,庆幸无极。当然要依靠佛经,告别三界,永远离开生死牢狱,亲自证得三身,直达涅盘的家乡。无边的利益,都是从经典中得来的。怎么可以任凭狂妄的知见,不存敬畏的心呢!就象那些俗世中的儒生那样,动不动就亵渎典籍。既然读了佛经了,为什么不依照佛经所说的,恭敬尊重呢!既然亵渎了佛法,怎么可能得到佛法所有的真实利益呢!倘若能暂时熄灭狂妄的见解,在清明的夜色中反思一下,必定会心神惊悸,涕泪滂沱。悲痛往昔的无知,发誓毕生都要竭尽至诚。从此,心意肃恭,身口清净。永远断绝粗陋鄙视的恶劣态度,依照经论中的圣训去做。果真能这样,才能在佛法的大海中,随分随力,各自获得真实的利益。如同修罗香象与蚊蠓喝大海中的水,各自都能喝饱。又如同天降大雨,花卉和树木都能得到滋润。这样,自己受持经典的工夫才不会白用。而如来说经,各位祖师宏法的苦心,也可以稍微得到舒畅和安慰了。——增广·卷二·竭诚方获实益论·P447
10、诫欲戒淫
文钞原文:
色欲一事,乃举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战兢自持,乾惕在念,则亦难免不被所迷。试观古今来多少出格豪杰,固足为圣为贤。只由打不破此关,反为下愚不肖。兼复永堕恶道者,盖难胜数。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学道之人,本为出离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则生死断难出离。即念佛法门,虽则带业往生。然若淫习固结,则便与佛隔,难于感应道交矣。欲绝此祸,莫如见一切女人,皆作亲想,怨想,不净想。亲想者,见老者作母想,长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纵盛,断不敢于母姊妹女边起不正念。视一切女人,总是吾之母姊妹女。则理制于欲,欲无由发矣。怨想者,凡见美女,便起爱心。由此爱心,便堕恶道。长劫受苦,不能出离。如是则所谓美丽娇媚者,比劫贼虎狼,毒蛇恶蝎,砒霜鸩毒,烈百千倍。于此极大怨家,尚犹恋恋著念,岂非迷中倍人。不净者,美貌动人,只外面一层薄皮耳。若揭去此皮,则不忍见矣。骨肉脓血,屎尿毛发,淋漓狼藉。了无一物可令人爱。但以薄皮所蒙,则妄生爱恋,花瓶盛粪,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异花瓶。皮内所容,比粪更秽。何得爱其外皮,而忘其皮里之种种秽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战兢乾惕,痛除此习。则唯见其姿质美丽,致爱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没后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犹可。入畜女腹,则将奈何。试一思及,心神惊怖。然欲于见境不起染心,须于未见境时,常作上三种想,则见境自可不随境转。否则纵不见境,意地仍复缠绵,终被淫欲习气所缚。固宜认真涤除恶业习气,方可有自由分。每日除了己职分外,专心念佛名号。朝暮佛前,竭诚尽敬,恳到忏悔无始宿业,如是久之,当有不思议利益,得于不知不觉中。法华经云,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瞋恚,愚痴,亦然。是知能至诚念弥陀观音圣号者,贪瞋痴三惑,自可消除也。(增广·卷二·复甬
人从色欲而生,故其习偏浓。一不戒慎,多致由色欲而死。(三编·卷四·寿康宝鉴题辞二·P964)
后世人业重,情窦早开。十一二岁,便有欲念。欲念既起,无法制止。又不知保身之义,遂用手淫。如草木方生芽,而即去其甲,必致干枯。聪明子弟,由此送命者,不知凡几。即不至死,而身体孱弱,无所成立。及长而娶妻,父母师长绝不与说保身节欲之道。故多半病死,皆是由手淫及贪房事所致。故孔子答孟武伯问孝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乃令戒房事。不戒房事,则百病丛生。能戒房事,则病少多矣。孟子曰,养心者,(以善养身者,必由制心不起欲念,故云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古人重民生。礼月令,仲春先雷三日,遒人以木铎巡于道路曰,雷将发声。其有不戒其容止者,(即房事)生子不备,必有凶灾。(或肢体不全,或生怪物。其夫妇或死亡,或得恶疾,故曰必有凶灾。)此国家政令也。今则父母师长,绝不与儿女谈及此事。及至得病,医生亦不令戒房事。盖不以人命为重,而冀病日重,而屡为医疗也。医如是用心,其罪浮于截道劫财之强盗矣。(三编·卷二·复真净居士书·P408)
至于邪淫之事,无廉无耻,极秽极恶,乃以人身,行畜生事。是以艳女来奔,妖姬献媚,君子视为莫大之祸殃而拒之,必致福曜照临,皇天眷佑,小人视为莫大之幸福而纳之,必致灾星莅止,鬼神诛戮。君子则因祸而得福,小人则因祸而加祸,故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世人苟于女色关头,不能彻底看破,则是以至高之德行,至大之安乐,以及子孙无穷之福荫,来生贞良之眷属,断送于俄顷之欢娱也,哀哉。(增广·卷三·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P708)
聪明人,均属矜夸,暴露,尖酸,刻薄,其心绝无涵蓄。其人非坎坷终身,必少年夭折。汝宿生多幸,培此善根,当极力培植,庶可有成。聪明人,最易犯者唯色欲,当常怀敬畏,切勿稍有邪妄之萌。若或偶起此念,即想吾人一举一动,天,地,鬼,神,诸佛,菩萨,无不悉知悉见。人前尚不敢为非,况于佛天森严处,敢存邪鄙之念,与行邪鄙之事乎。孟子谓,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若不守身,纵能事亲,亦只是皮毛仪式而已,实则即是贱视亲之遗体,其不孝也,大矣。(续编·卷上·复
白话译文:
色欲这件事,是全世界人的通病。不单单是中下等根基的人被色所迷,即使是上等根基的人,若不战战兢兢地把持,时刻提醒自己,也难免不被其所迷。试看古往今来,多少出格的英雄豪杰,固然足以成圣成贤,只因为打不破这关,反而为那些愚夫愚妇所不齿。而且永远堕落在恶道。这样的人,数不胜数。楞严经上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学道之人,本来就是为了出离生死。若不痛切地除去这个毛病,生死就没法出离。即使是念佛法门,虽然可以带业往生,然而如果淫欲的习气根深蒂固,就会与佛隔离开来,难以感应道交。要想断绝这个祸患,不如把一切女人都当作自己的亲人,怨敌,和不干净的人。当做亲人观,就是见到老的,就当作是母亲;年长的,当作姐姐;年少的,当作妹妹;年幼的,当作女儿。欲望再盛,也决不敢在母亲,姐姐,女儿身边起这不正的念头。把一切女人都当作是母亲,姐姐,女儿,用理性控制住欲望,欲望就无从发起了。当作怨敌观,因为见到美女,就起爱心,由于这个爱心,就会堕落在恶道,长劫受苦,不能出离。因此,所谓的美丽妖媚的女人,比那些强盗虎狼,毒蛇恶蝎,砒霜鸩毒的毒都要强烈百千倍。对这样的大冤家,还恋恋不舍,岂不成了迷途中最迷的人了吗!当作不干净的人观,美貌动人,只不过是外面的一层薄皮而已。如果揭去这层皮,则惨不忍睹。骨肉脓血,屎尿毛发,淋漓狼籍。完全没有一样可爱的东西。只因为一层薄皮蒙住了,就妄生爱恋。花瓶盛着大粪,没人会喜欢去玩弄的。这个美人的薄皮,不异于花瓶;皮里装的,比粪更臭。怎么能光爱那层薄皮,忘了里面那种种肮脏的东西,就乱起妄想了呢!如果不战战兢兢,虔诚猛厉地除去这个恶习,只看到那美丽的外表,使爱箭穿入骨髓,不能自拔。平时如此,要想死后不入女腹,那是不可能的。入人的女腹,那还可以,如果入了畜生的女腹,那时可怎么办!想一想都会觉得可怕。然而要想见到境界时不起染著心,必须在没见到境界时,常作上面的三种观想,那么见到境界自然可以不随境界转。否则,纵使不见境界,心意之中仍然缠绵,最终还是要被淫欲习气缚住。所以应该认真荡涤恶业习气,才能有自由的分。每天除了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就专心念佛名号。每天早晚,在佛前必恭必敬地恳切忏悔无始劫来的宿业,这样做的久了,在不知不觉中,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的。法华经上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嗔恚,愚痴也是一样。由此可知,能至诚地念弥陀观音圣号的人,贪嗔痴三种惑业自然可以消除。——增广·卷二·复甬江某居士书·P344
人从色欲而生,所以,这个习气偏浓。一不小心,多半会导致由色欲而死。——三编·卷四·寿康宝鉴题辞二·P964
后世的人,业障重,情窦早开。十一,二岁的时候就有欲念。欲念一起来,就无法制止。又不知道保养身体,于是就手淫。如同草木刚刚生芽,就把外面的甲给去掉,必然会使草木干枯掉。聪明的子弟,因此而送命的,不知道有多少。即使不至于死,而身体孱弱,无所成立。等到长大后娶了妻子,父母师长也绝不告诉他节欲保身之道。所以多半病死了,都是因为手淫和贪房事的缘故。所以孔子答孟武伯问孝说,父母惟独担心孩子得病,就令他们戒房事。不戒房事,百病丛生;能戒房事,病就少多了。孟子说,养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寡欲。为人寡欲,虽然也有病死的,但是很少;为人多欲,虽然有长寿的,但是很少。古人重民生。礼月令,仲春先雷三日,遒人手持木铎,在道路上巡逻说:“雷将发生,有不戒其容止(房事)的人,生的孩子不会完备,必有凶灾。”这是国家的政令。现在的父母师长,绝不与儿女谈这些事情。等到得病的时候,医生也不劝他们戒房事。大概是不以人命为重,而希望病越来越重,他们好多治疗几次。医生如果这样用心,罪过要比那些拦路抢劫的强盗更大。——三编·卷二·复真净居士书·P408
邪淫这件事,无廉无耻,极秽极恶,是以人身来行畜生的事。所以,有艳女前来投奔,妖姬鼓惑献媚,君子都把这看做是莫大的灾祸而加以拒绝,这样必定能得到福曜的照临,皇天的眷佑。小人却把这当作是莫大的幸福而接纳她们,这必定会使灾星降临,鬼神诛戮。君子是因祸而得福,小人是因祸而加祸。所以说福祸无门,唯人自招。世人在女色的关头,不能彻底看破,这就是把最高的德行,最大的安乐,以及子孙无穷的福萌,来生贞洁的好眷属,断送在片刻的欢娱中了,可悲啊!——增广·卷三·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P708
聪明的人,最容易犯的就是色欲。应当常怀着敬畏的心,千万别稍有邪妄的念头萌生。如果偶然生起了这样的念头,就想:“我们的一举一动,天地鬼神,诸佛菩萨,没有不知道,没有看不到的。”在人的面前尚且不敢为非作歹,何况在佛天森严的地方,敢存邪鄙的念头,做邪鄙的事情吗! 孟子说,侍奉谁功劳最大呢?侍奉双亲功劳最大。守护谁最重要呢?守护好自己的身体最重要。若不能守身,纵使能侍奉双亲,也只是皮毛的仪式而已,其实就是轻贱父母给的这个身体,那分不孝,可太大了!——续编·卷上·复徐书镛居士书(民国二十年)·P130
11、禅净料简
文钞原文:
佛教大纲,不外五宗。五宗者,即律,教,禅,密,净也。律为佛法根本,严持净戒,以期三业清净,一性圆明,五蕴皆空,诸苦皆度耳。教乃依教修观,离指见月,彻悟当人本具佛性,见性成佛耳。然此但指其见自性天真之佛为成佛,非即成证菩提道之佛也。密以三密加持,转识成智,名为即身成佛。此亦但取即身了生死为成佛,非成福慧圆满之佛也。此三宗,均可摄之于禅,以其气分相同也。以故佛法修持之要,不过禅净二门。禅则专仗自力,非宿根成熟者,不能得其实益。净则兼仗佛力,凡具真信愿行者,皆可带业往生。其间难易,相去天渊。
故宋初永明寿禅师,以古佛身,示生世间,彻悟一心,圆修万行,日行一百八件佛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深恐后世学者,不明宗要,特作一四料简偈,俾知所趣。……
其第一偈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盖以其人既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即此是也。犹如戴角虎者,以其人禅净双修,有大智慧,有大禅定,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作佛祖也。
其第二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以其人虽未明心见性,然却决志求生西方。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较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不同。然已高预圣流,永不退转,随其根性浅深,或渐或顿,证诸果位。既得证果,则开悟不待言矣。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
其第三偈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以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锻炼,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勿论,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谓耽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青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谬误也。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著魔发狂耶。夫著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炼之增上慢种耳。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所关甚大,不可不辨。
其第四偈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有谓无禅无净,即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者,大错大错。夫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余法门。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必随福转,耽著五欲,广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即堕地狱,以洞然之铁床铜柱,久经长劫,寝卧抱持,以偿彼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垂慈愍,恶业障故,不能得益。清截流禅师谓,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者,此之谓也。盖以今生修行,来生享福,倚福作恶,即获堕落,乐暂得于来生,苦永贻于长劫。纵令地狱业消,又复转生鬼畜,欲复人身,难之难矣。所以佛以手拈土,问阿难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难对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犹局于偈语,而浅近言之也。永明禅师,恐世人未能将禅净之真义,观察清晰,故作此偈以明之,可谓迷津之宝筏,险道之导师,厥功伟矣。(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第四日说成佛大因果并略释《四料简》要义)·P1215)
白话译文:
佛教的大纲,不外乎五宗。这五宗是: 律,教,禅,密,净。律是佛法的根本,严持净戒,以达到三业清净,自性圆明,五蕴皆空的境界。这样,一切苦就都度脱了。教是依教修观,离指见月,彻底证悟我们本来具有的佛性,见性成佛。然而,这只是指见到自性天真的佛,并不是说成就证得菩提道的佛。密是以三密加持,转识成智,名为即身成佛。这也是只把当生了脱生死就叫做成佛,不是指福慧圆满的佛。这三宗,都可以归于禅,因为气氛相同。所以,佛法的修持,总的来说,不过禅,净两个法门。
禅是专靠自己的力量修,所以,不是宿世慧根成熟了的,不能真正得到实际的利益。净则是兼靠佛力。 凡是具有真正的信愿行的人,都可以带业往生。这中间的难易,真有天壤之别。所以,宋朝初年的永明寿禅师,以古佛之身,投生在世间,为我们作示现。彻悟一心,圆修万行,每天行一百零八件佛事,夜晚到别峰去行道念佛。他深怕后世的学者不明白宗要,特地作了一首四料简的偈子,让后人知道修行的趣向。
第一偈是这样说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做佛祖。因为既然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能深入经藏,明了如来的权法实法,而在各个法门之中,又更能只以信愿念佛这一法门,作为自利利他的通途正行。《观无量寿经》中记载,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犹如戴角虎”,因为这个人禅净双修,有大智慧,有大禅定,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声丧胆,犹如老虎张着犄角,威猛无比。有来学的人,就随机说法,应该以禅净双修接引的,就以禅净双修接引他。应该以专修净土接引的,就以专修净土接引他。无论上等,中等,下等根基的人,没有一个不蒙受他的恩泽的,这难道不是人天之师吗!到临命终的时候,蒙佛接引,往生到上品,一弹指的工夫,就花开见佛,证得无生法忍。最次也能证得圆教初住的果位。也有顿超诸位,直接证得等觉菩萨的。证得圆教初住的果位,就能现身到上百个法界成佛,何况再往上的品位,更加殊胜,直到第四十一位,等觉果位呢!所以说,来生做佛祖。
第二首偈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因为虽然没有明心见性,但却决志求生西方。阿弥陀佛在往昔曾发过大誓愿,摄受众生,如同母亲思念自己的孩子一样。众生如果能象孩子思念母亲那样,志诚念佛,就能感应道交,得到佛的摄受。努力修行戒定慧的人,固然能往生。即使是造作五逆十恶重罪的人,临终的时候,被种种痛苦所逼迫,而发大惭愧心,称念佛名。或者十声,或者只一声,命终也都能蒙佛的化身接引,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不是万人修万人去吗!然而这样的人,虽然没念几声佛号,因为他的心极其猛烈,所以能获得这么大的利益。不能以泛泛悠悠的人与他比较念佛的多少。往生西方后,见佛闻法,虽然有快慢的不同,然而已经高高在上地加入了圣人的行列,永远也不会退转。随着各自根性的浅深不同,或者慢慢的,或者很快地证得各个果位。既然都证果了,开悟就更不用说了。这就是所谓的“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第三首偈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而随他去。因为虽然彻底了悟禅宗,明心见性,但见思烦恼不容易断除,还需要经历各种境缘来锻炼,才能令它净尽无余。这样分段生死才能出离,差一丝一毫都不行。即使最后有一毫没能断净,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还没到家,寿命就到了。大悟的人,十人中有九人是这样的。所以说,十人九蹉路。蹉就是蹉跎的意思,就是通常所说的耽搁。阴境就是中阴身的境界。就是临命终时,现在生以及历劫所造的善恶业力所现的境界。这个境界一现前,眨眼之间,随着最猛烈的善恶业力,便到善恶道中去受生,一丝毫也不能主宰。如同人负债,强者先牵,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世做了苏东坡,草堂青又做鲁公,这还是好的呢。所以说,阴境若现前,瞥而随他去。阴,读音和语义与萌一样,是覆盖的意思。就是说,被这业力覆盖住,真性不能显现了。瞥,音撇,眨眼的意思。有人把蹉当作是错,以为阴境是五阴魔的境界。总归是因为不了解禅以及字义,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谬误。哪里会有大彻大悟的人,十个有九个错走了路头,随着五音魔的境界去,而著魔发狂的呢!著魔发狂乃是不知道教理,不明白自己的心性,盲修瞎炼的增上慢人。怎么能把这样的不识好歹的事情,加在大彻大悟人的身上呢!这件事关系很大,不能不辨别清楚啊!
第四偈说: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有人认为无禅无净,就是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这是大错特错!法门无量,只有禅和净最适合众生的根基。既没有大彻大悟,又不求生净土,悠悠泛泛的修其他法门,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法仰仗佛的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的功德,感得来世的福报。现在生既然没有正确的知见,来生必然会随着福报转,耽著五欲,广造恶业。既然造了恶业,就难逃恶报。一口气上不来,堕入地狱,漫漫长劫之中,睡着洞燃的铁床,报着滚烫的铜柱,以偿还他贪声好色,杀生害命的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然慈悲,但因为罪恶业障,他也没法得益。清截流禅师说:修行的人,若没有正信求生西方,泛泛地修各种善事,这叫“第三世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今生修行,来世享福。倚仗福报,造作恶业,就会堕落。快乐短暂地出现于来世,痛苦永远地缠绕在将来漫长的岁月中。纵使地狱的罪业消完了,又会转生到畜生道,恶鬼道。要想再得人身,难上加难。所以佛以手掐起一小撮土,问阿难:“手中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阿难回答说:“大地的土多。”佛说:“得到人身的,就象我手中的土那么少;失去人身的,就象大地的土那么多。”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这也是局限于偈语的形式,而做浅白的说法。
永明禅师恐怕世人不能明白禅净的真义,不能观察清晰,所以作这首偈语来说明,真可谓是迷途中的宝笺,险道上的导师,功德无量啊!——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第四日说成佛大因果并略释《四料简》要义)·P1215
12、儒佛壁合
文钞原文:
儒释无二道,生佛无两心。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有情,皆禀真如佛性而得建立故。然复生佛迥殊,凡圣各异者,以因地之迷悟不同,修德之逆顺各别也。由是儒释圣人,各出于世,为之倡导。俾一切众生,返迷归悟,溯流穷源,以复其固有之本性而已。其发挥虽有权实浅深,方便究竟之不同,而其所宗之理体,所修之工夫,其大端固无二致也。
佛以觉为体,而觉有本觉,始觉,不觉。本觉者,即生佛同具之天真佛性,乃性德也。始觉者,依本觉理,起真实修,对治烦恼习气,令其消灭无余之妙智,乃修德也。不觉者,迷背本觉,随境生著,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认苦为乐,以迷为德,承佛性力,造生死业,一切在迷众生,与不依正觉,错乱修习者,皆是也。本觉凡圣平等,无有高下。始觉工夫浅深不一,悟证地位各别,由名字以至分证,历外凡以至等觉,皆在始觉范围之内。由等觉再破一分无明,则修德功极,性德圆彰,福慧具足,烦惑净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方为大觉世尊,方证始本合一之最上乘极致,方了修因证果之大丈夫事业。故华严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所言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者,本觉理性也。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者,逆本觉而起惑造业,轮回六道也。离妄想则智慧现前者,顺本觉而修,渐至圆成佛果也。了此性修理致,则不肯自甘下愚,亦不敢以凡滥圣,而必以实修实悟,以期于实证而后已。
儒者以诚明为本,诚即明德,明即明明德之明,实则诚明,即明明德也。明德乃吾心固有之真知,由有人欲之物,遂锢蔽而不能显现,如云遮天日,了不见其光相。欲明其明德,必须主敬存诚,克己复礼,则人欲之物,自无容身之地,而本有真知,全体显露,如浮云去而天日昭彰矣。真知既显,则主权得而使者听命,故意之所念,心之所思,皆归于真诚无妄,中正不偏矣。此孔子上承二帝三王修己治人之大经大法,撮要述此,以作天下后世希圣希贤之洪范焉。
若与佛法互证对释,则诚也,明德也,乃本觉性德也。明也,明明德也,乃始觉修德也。物,即妄想执著。格物,即离妄想执著。离妄想执著,则得如来智慧,格人欲之物,自能彻底显现吾心固有之良知与真知也。故曰其发挥浅深虽有不同,其理体工夫固无二致也。是以古今聪明睿智之人,多皆学佛,因得佛之心法,而儒先圣人之心法,方得悉其底里。以儒者多主于事相,而不致力于悟明心性,若不得佛法为之先导,则自己之心,尚非所知,况圣人之心法乎。以故泥迹之儒,多辟佛教,以不知佛法虽为出世间法,亦复具足世间一切善法。举凡伦常修齐之道,固已极力宏阐,毫善弗遗,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随己职分,各尽其义,固与世间圣人所说无异。
然世间圣人,只教人尽义尽分,佛则详示其尽与不尽之善恶果报。尽义尽分,只能教于上智,不能普摄下愚。若知尽与不尽之善恶果报,纵属下愚,亦必歆善报而惧恶果,虽不欲尽义尽分,亦必勉力尽义尽分矣。此如来普被上中下三根之法,每有徒矜知解,不务真修,妄谓因果为小乘者,不知如来圆成佛道,众生常沦生死,皆不出因果之外,唯当人一念心性,不属因果,而复不离因果。欲迥超乎因果之外,非圆成佛道不可,未成佛而辄拨因果,则永失其善因善果,常造恶因,常受恶果,尽未来际,了无止期,可不哀哉。
世固有不知佛而妄辟佛者,亦有颇知佛而阴服膺以阳为辟驳者,此种行为,皆由门庭知见太重,不能著实格物致知,以致意有所不诚,心有所不正也。其言皆足以瞎众生之智眼,断如来之慧命。古大人忧之,乘机破斥,使彼作此说者,与受其说之毒者,悉皆深知吾佛教人之所以然,不但与儒教不相悖戾,且大有发明儒教,辅弼儒教之至理极功焉。近来世道人心,陷溺已极,废弃先圣之法,几于无可救药,凡属忧世之士,莫不以提倡佛学为急务。以佛学注重明心,与因果报应。果能明自本心,决不至于错因果。果能不错因果,决可明自本心。既得明自本心,则儒先圣人之心,如来之心,亦可因之俱知矣,此儒释一贯之大旨也。(增广·卷三·儒释一贯序·P669)
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儒佛之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何以言之,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诚即明德,由诚起明,因明致诚,则诚明合一,即明明德。觉有本觉,始觉,由本觉而起始觉,由始觉以证本觉,始本合一,则成佛。本觉即诚,始觉即明,如此说去,儒佛了无二致。阁下所谓学孔学佛,理不外大学一章者,乃决定无疑之语,此浅而论之也。
至于发挥其修证工夫浅深次第,则本虽同,而所证所到,大有不同也。儒者能明明德,为能如佛之三惑圆断,二严悉备乎。为如证法身菩萨之分破无明,分见佛性乎。为如声闻缘觉之断尽见思二惑乎。三者唯声闻断见思最为卑下,然已得六通自在,故紫柏云,若能直下忘情,山壁由之直度。初果尚七生天上,七反人间,而其道力,任运不犯杀戒,故凡所至处,虫自离开,所谓初果耕地,虫离四寸,况二三四果乎。儒教中学者且置,即以圣人言之,其圣人固多大权示现,则本且勿论。若据迹说,恐未能与见思净尽者比,况破无明证法性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乎。即谓明其明德,堪与破无明者比肩,然破无明者,有四十一位,为与最初之初住比肩耶,为与最后之等觉比肩耶。即与最后之等觉比肩,尚于明德未明至乎其极,直待再破一分无明,方可谓为诚明合一,始本无二耳。吾故曰,体同而发挥工夫证到不同也。世人闻同,即谓儒教全摄佛教。闻异,即谓佛教全非儒教。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所以然。故致纷纷诤论,各护门庭,各失佛菩萨圣人治世度人之本心也,可不哀哉。(增广·卷二·复
学说之误人,只在最初几希之间。其后之结果,则无法可收拾矣。宋儒窃取佛教理性道理,而不知理性由事修而为成始成终之据。以故拨无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致成今日之灭绝伦理之世道也。汝于佛学,颇有见处。对于初机,不先以事修为事,而以第一义谛为训,其错也莫能喻焉。
百丈错答不落因果一语,按实理亦非有错。以教不投机,致人误会,遂致堕五百生野狐身。所以古人谓宁可著有如须弥,不可著空如芥子也。(三编·卷二·复
白话译文:
儒家和释家不是两家,众生与佛也没有两颗心。因为人人都同用这一个心,心都遵循这同一个理,一切有情众生都是凭着真如佛性而建立的。然而,众生跟佛的确相差悬殊,凡人与圣人的确迥然不同。这是因为在因地,各自的迷悟不同,修身积德的情况有别而造成的。因此,儒家和释家的圣人各自出现在世间,为众生倡导真理,以使一切众生返迷归悟,溯流穷源,以回复固有的本性。他们所讲的理虽然有方便法,有真实义,各自用的方法根本不同,但所遵循的最终的道理,在修行上所用的功夫,在大的方向上来说,是无二无别的。
佛以觉为体,而觉有本觉,始觉,不觉。本觉是众生与佛所共同具有的天真佛性,是性德。始觉是根据本觉的道理进行真实的修行,对治各种烦恼习气,令它们消灭无余的妙智,是修德。不觉是因为迷失而背离本觉,随着境界而生执着,起贪嗔痴的心,造杀盗淫的业。把苦当做乐,把迷失作为德行,承佛性的力量,去造做轮回生死罪业。一切在迷失中的众生,与不依正法,错乱修行的人都是这样的。本觉是凡夫和圣人都平等的,没有高下。始觉则由于各自功夫深浅不一,证悟的地位也各不相同。由名字及佛到分证及佛,从外凡到等觉,都在始觉的范围之内。由等觉再破一分无明,修行的功夫到达极处,性德就圆满地彰显出来了。福德具足,烦恼迷惑完全除尽,圆满地证得菩提道果,回归无所得的境界,这才是大觉世尊。这样才是证得了始觉本觉合一的,最上乘的极至境界。才是完成了修因证果的大丈夫事业。所以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所说的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这是本觉理性。因为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违逆本觉而起惑造业,轮回在六道之中。离开妄想,智慧就会现前。顺着本觉而修,逐渐就圆成佛果了。了解了这个道理,就不肯再甘心做下等愚夫,也不敢以凡夫之身滥充圣人。而必定会以真实的修行,真实的参悟,来争取得到实证。
儒者是以诚以明为本,诚就是明德,明就是明明德的明。所以,诚明就是明明德的意思。明德就是我们心中本来就有的真知。由于有人的物欲,所以被锢蔽住了而不能显现,如同云遮住了太阳,见不到太阳的光芒。要明明德,必须心存恭敬至诚,克己复理。这样人欲这东西,自然就没有容身之地了。而本有的真知全体显露出来。如同浮云散去,天日昭彰。真知既然显露,就如同恢复了主权,使者自然听命。所以,头脑中的念头,心中的想法,都回归到真诚无妄,中正不偏了。这是孔子继承二帝三王,修己治人的大经大法,择其要旨,宏传于世间,以作为天下后世,希望学习圣贤的人的轨范。
如果要与佛法互相印证,相互解释,那么诚和明德,就是本觉性德。明就是明明德,在佛法中讲,就是始觉修德。物就是妄想执著。格物,就是离开妄想执著。离开妄想执著,就得到如来智慧。格去人欲这个物,自然能彻底显现我们心中所固有的良知与真知。所以说,儒家与释家,虽然讲的浅深不同,但其道理和修证并无二致。
因此,从古至今,聪明睿智的人大多都学佛。因为得到了佛家的心法,儒家古圣先贤的心法才能彻底明了。由于儒门子弟多数都注重事相,而不致力于悟明自己的心性。如果不以佛法为先导,自己的心都无所知晓,何况圣人的心呢!然而市井中的儒生,多有排斥佛教的,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佛法虽然是出世间法,同样也具足世间的善法。凡是一切伦常,修身齐家等世间之道,当然都已经极力的宏扬阐释,没有丝毫的遗漏了,对父亲说要慈爱,对儿子说要孝顺,对兄长说要友爱,对弟妹说要恭敬,夫唱妇随,各尽本分,各守道义,这些固然与世间的圣人说的没有两样。然而世间的圣人只教人尽道义,守本分,佛则详细地解释了尽与不尽的善恶果报。教人尽道义,守本分,只能用于教上等智慧的人,对下等顽固愚昧的人就没有作用。如果知道了尽与不尽的善恶果报,纵使是顽固愚昧的人,也会想要善报而畏惧恶报,虽然不想尽道义,守本分,也必定会努力地去尽道义,守本分了。这是如来普遍摄受上中下三等根基之人的方法。总有些人,只知道守着自己那点知见,不去真修实干。以为因果是小乘,不知道如来圆成佛道,众生常沦生死,都不出因果之外。只有人的一念心性,不属于因果,也不出离因果。要想超出因果之外,非圆成佛道不可。还没有成佛就摈弃因果,那样就永远失去善因善果,常造恶因,常受恶果。尽未来际,永无休止,可悲啊!
世间有不知道佛法而妄加批判的,也有非常了解佛法,心里服气而表面却在批判的,这都是因为门户之见太重,不能落实格物至知,所以导致用意不真诚,心有所不正啊!那言辞足以瞎掉众生的眼睛,断掉如来的慧命。古人有见识的,乘机破他们的邪说,使那些有邪恶知见的人和被这些知见毒害的人都知道,我佛如来教人的是什么。
佛法不但与儒教不想驳逆,而且有更能发挥儒教,辅弼儒教的作用。近来,世道人心已经下滑到极处,废弃先圣的教诲,几乎到了无可就要的地步。 凡是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没有不以提倡佛学为耽误之急的。因为佛学注重明白自己的心和因果报应。果真明白自己的心了,就决不会弄错因果。果真不弄错因果了,决定可以明白自己的心。只要明白自己的心,那么儒家先圣的心,如来的心也可以因此而全部明了。这是儒家释家的最大的,一贯的宗旨。——增广·卷三·儒释一贯序·P669
儒佛的本体,固然没有什么两样。儒佛的工夫,从浅的方面来说,也是相同的。从深处来讲,那就有天壤之别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诚就是明德,由诚发起明,因为明而导致诚。诚与明合而为一,就是明明德了。觉有本觉,有始觉。 由本觉而发起始觉,由始觉证得本觉。始觉本觉,合而为一,就成佛了。本觉就是诚,始觉就是明,这样说来,儒与佛,并无二致。阁下所谓的学孔与学佛,理不外乎《大学》一章而已,这决对毫无疑问,但这是从浅处说的。
至于发挥修证的功夫,浅深的次第,那么本源虽然相同,但所证所到的,却大不相同。儒者,虽然能明明德,但能象佛那样圆满地断尽三惑,具足二严吗!能象证得法身的菩萨那样,一步步地破除无明,见到佛性吗!能象声闻那样断尽见惑思惑吗!这三者中,只有断见思惑的声闻最为卑下,但已经得到六通自在了。所以紫柏大师说:“若能直下忘情,山壁由之直度。”刚刚证得初果,尚且能七次生到天上,七次返回人间。能任意运用道力,不犯杀戒。凡是所到之处,小虫自然离开。所谓初果耕地,虫离四寸。更何况二,三,四果了。儒教中的学者姑且不论,就是圣人,他们固然大多是方便示现,根本的先不说,单说他们的事迹,恐怕还不能跟那些断尽见惑思惑的声闻人相比,何况是破除无明的四十一个位次的法身大士呢!即使说,明明德就可以与破无明的大士比肩,然而破无明还有四十一个品位。是与最初的初住位比肩呢,还是与最后的等觉位比肩呢。即使是与最后的等觉位比肩,那对于明德也没有达到究竟。直到再破一分无明,才可以说是诚明合一,始本无二。
所以我说,本体虽然相同,而发挥的工夫和证到的品位不同。世人听说相同,就以为儒教全部包括了佛教;听说不同,就以为佛教完全不是儒教。不知道她们相同而不同,不同而相同的原因。所以导致纷争不休,各护门庭,都有失佛菩萨,诸位圣人度人治世的本心,如何能不叫人悲哀呢!——增广·卷二·复
学说的误人,只在最初的几句话之间。而将来产生的结果,却不可收拾。宋朝时,儒生窃取佛教的理性道理,而不知道理性是要靠事项上来修,才能成始成终的。所以不承认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而导致了今天这样的灭绝伦理的世道。
百丈答错了一句‘不落因果’,按理说也不能算错,因为不对众生的根基,使人误会了,所以五百生堕落成野狐。所以古人说,宁可著书立说,讲“有为法”如须弥山那么大,也不能著书立说,讲“空相”如芥子那么小。——三编·卷二·复谢慧霖居士书十六·P356
13、断荤吃素
文钞原文:
恶业之中,唯杀最多,唯杀最惨。欲得世道太平,人民安乐。必须大家戒杀护生,吃素念佛。方为根本解决之论。(三编·卷二·复
普劝一切人戒杀护生,吃素念佛,方为大放生。并自己同伦,通皆放之于莲池法海中,俾永离生死苦,常享真常乐,方为放生之一大结果耳。(三编·卷一复
佛法世间法,本来不是两样。或有以佛辞亲割爱,谓为不孝者,此局于现世,不知过去未来之浅见也。佛之孝亲,通乎三世。故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佛之于一切众生愍念而度脱之,其为孝也,不亦广且远哉。且世间之孝,亲在则服劳奉养,亲没则只于生没之辰,设食祭奠,以尽人子之心。设或父母罪大,堕于异类,谁能知所杀而食之生物中,决非曾为我之父母乎。昧三世无尽之理,而以数十年之孝责人,其所知见之浅小,为可怜也。故佛教人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者,其慈悲救济也大矣。(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第七日)·P1242)
凡学佛之人,更有应注意之事,即切戒食荤,因食荤能增杀机。人与一切动物,生于天地之间,心性原是相等,但以恶业因缘,致形体大相殊异耳。若今世汝吃他,来世他吃汝,怨怨相报,则世世杀机无已时矣。若能人人茹素,则可培养其慈悲心,而免杀机。否则纵能念佛,而尚图口腹之乐,大食荤腥,亦未能得学佛之真利益也。(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第一日)·P1200)
世人食肉,已成习惯,当知无论何肉,均有毒,由于杀时,恨心怨气所致。虽不至即时丧命,然积之已久,则必发而为疮为病。年轻女人,若生大气后,喂孩子乳,其子必死,以因生气而乳成毒汁也。人以生气,尚非要命之痛,尚且如此。况猪羊鸡鸭鱼虾要命之痛,其肉何能无毒乎。(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第六日)·P1238)
食肉一事,大是怪事,但以习行既久,不知其非,反以为礼。故祭天地,祭祖宗,奉父母,待宾客,皆以肉为表示诚孝恭敬之物。世间圣人,不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亦随顺俗情而行,又复谆谆于仁民爱物之道。推圣人爱物之仁,可知以肉表诚孝恭敬之非义也。夫表我诚孝恭敬,当以极慈祥清净之物方可。何可以猪,羊,鸡,鸭,鱼,虾等极秽污之物,又复活活杀死。此等诸物死时,其惨痛怨恨,难以言宣。有仁心者,何忍以杀彼诸物,表我诚敬乎。试思此之诚敬,为顺理之诚敬乎,抑悖德之诚敬乎。(续编·卷下·祭祖用素序(民二十五年)·P509)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故梵网经云,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若能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以能信自己是未成之佛,必定要改恶修善,发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以期断尽烦惑,亲证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能信一切六道众生是未成之佛,必定要极力劝导,互相维持于同类,决无相争相杀之恶作。必定要戒杀护生,大设方便于异类,决无食彼益我之惨心。(续编·卷下·物犹如此序(民二十五年)·P504)
白话译文:
恶业之中,只有杀业造的最多,只有杀业最惨。要想世道太平,人民安乐。必须大家戒杀护生,吃素念佛。这才是根本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三编·卷二·复沈授人居士书·P548
普劝一切人戒杀护生,吃素念佛,这才是大放生,并且把自己的同伦都放生到莲池法海之中, 永远离开生死之苦,永远享受真常的快乐,这才是放生的一大结果。——三编·卷一复周子秀居士书·P311
佛法世间法,本来不是两样。有的人认为,佛要人辞别亲人,割舍爱人,这是不孝。这是局限于世间法,不知道过去和未来的浅薄看法。佛的孝亲,是贯通于前世,今生,来世这三世的。所以,梵网经上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亲,一切女人是我母亲,我生生世世没有不通过他们受生的。所以,六道众生都是我的父母,杀生而吃肉,就是杀父母!佛怜悯一切众生而度脱一切众生,佛的孝行不是最为广大而长远的吗!而世间的孝行,是父母在的时候,奉养父母。父母过世了,就只在父母的生日和忌日,设食祭奠,以尽一分人子的孝心。如果父母罪大,堕落到畜生道,谁能知道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杀的动物中,一定没有我的父母呢!不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这无穷无尽的道理,而只为了数十年的小孝而责备出家人,这浅陋的知见,太可怜了。所以,佛教人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这慈悲的救济是很大的。
——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第七日)·P1242
凡是学佛的人,有个必须注意的事情, 就是千万要戒吃荤腥。因为吃荤腥能增加我们心中的杀机。人与一切动物,生活在天地之间,心性本来是一样的。只因为恶业因缘,才导致形体上有了很大的差异。如果今生你吃他,来世他吃你,怨怨相报,生生世世的杀机就没完没了。如果人人都能吃素,就能培养他们的慈悲心,避免杀心。否则,即使念佛,而还贪求口腹之欲,那也还是没有得到学佛的真正利益。——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第一日)·P1200
世人吃肉已经成了习惯,要知道,不管什么肉都有毒。这是由于被杀的时候,嗔恨心所产生的怨气所导致的。这毒素吃下去,虽然不至于马上丧命,但在体内积聚久了,就会发展成疮,成各种疾病。年轻的女人,如果生了很大的气后,用她的乳汁去喂小孩,那孩子必死无疑。因为由于生气的缘故,乳汁成了毒汁。人只因为生气,还不是什么要命的疼痛呢,尚且如此,何况那些猪羊,鸡鸭,鱼虾被宰杀时那要命的痛所产生的嗔恨心,怎么能没有毒呢?——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第六日)·P1238
吃肉这件事,是一件很怪的事,但因为做的久了,不知道他的坏处,反而认为是个礼节了。用肉来祭祀天地,祭祀祖宗,侍奉父母,款待宾客。都把肉作为表示诚敬,孝顺的东西。世间的圣人,不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也是随顺世俗的人情而做的,又尊尊教诲世人仁慈爱物的道理。把圣人爱物的仁慈推广,可以知道,以肉来表示诚敬,孝顺的不合理。要表示我诚敬,孝顺,应该用很慈祥,很清净的东西才好。怎么可以用猪,羊,鸡,鸭,鱼,虾这些极污秽的东西,又活活杀死呢! 这些动物死的时候,那惨痛,怨恨是难以言表的。有仁慈心的人,怎么忍心用杀它们的方式,来表达诚敬心呢!——续编·卷下·祭祖用素序(民二十五年)·P509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应当做佛。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梵网经》上说:“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若能如是相信,戒品已具足。”因为能信自己是还没有成就的佛,所以必定会改恶修善,发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这样来断尽烦恼迷惑,亲身证得自己本来具足的真如佛性。能信一切六道众生是还没有成就的佛,就必定会极力劝导,互相帮助,绝对不会做互相争斗,杀害这样的恶行。必定会戒杀护生,给异类大设方便,绝对不会有吃他的肉来保养自己的残忍的心。——续编·卷下·物犹如此序(民二十五年)·P504
14、回向净土
文钞原文:
念佛当发志诚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谓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无量。若只为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世人不知此义,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三编·卷三·复
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诵种种各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今将所作功德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将来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见其有决定不随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见其有决定冀望出世之方。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向不生不灭之实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属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众生。即发愿立誓,决定所趋之名词耳。有三种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义。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此即回因向果之义。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此即回自向他之义。回向之义,大矣哉。回向之法虽不一,然必以回向净土,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余大愿,不生净土,每难成就。若生净土,无愿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别有所期,亦必须又复回向净土也。(三编·卷二·复愚僧居士书·P532)
念佛回向,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四·P125)
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
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增广·卷一·与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中。若欲再复人身,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来生人天福报,与此无异。(续编·卷上·一函遍复·P24)
每日功课回向,一一当与法界众生。若此功课为此,彼功课为彼,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回向之愿,方为与三种回向相合。三种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人各有志,人各有业。(业,谓职业。)但随缘随分即可,不必与一切人皆同也。(增广·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九·P269)
须知无论诵经持咒,均以恭敬至诚为主。均以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西方,则其利大矣。(三编·卷一·复
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汝但能至诚恳切念佛,则病自痊愈,魔自远离。倘汝心不至诚,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则汝之心,全体堕于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搅扰。汝宜于念佛毕回向时,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会,彼作声,也不理会作怕怖,不作声,也不理会作欢喜。但至诚恳切念,自然业障消,而福慧俱皆增长矣。(增广·卷二·复某居士书·P379)
须知净土法门,正摄上上根人。是以善财已证等觉,普贤菩萨犹令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以期圆满佛果。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是知回向往生净土一法,乃圆满佛果之末后一著也。世有狂人,不审教理。以愚夫愚妇皆能修习,遂谓之为小乘而藐视之。不知其为华严一生成佛之成始成终第一法门也。(增广·卷三·乐清虹桥净土堂序·P629)
余按观无量寿佛经,净业正因有三。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四种属世善。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此三种属戒善。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四种属慧善。前二大小随人,此则唯属大乘。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愿,回向净土,皆得往生。(增广·卷四·陈圣性贞女贞孝净业记·P757)
白话译文:
念佛应当发志诚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就是以自己的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数往生西方)。如果能有此心,功德无量。若只为自己一个人念佛,心量就太狭小了。譬如一盏灯,只有一盏灯的光明。若肯用它去点燃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的灯,那光明就无可比拟了。而本来的那盏灯却毫无损害。世人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只知道自私自利,不愿意别人分享自己的利益。——三编·卷三·复章道生居士书一·P780
所谓回向,就是以自己所修的念诵的种种功德,如果任其所做,不去管它,就会随着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得到各种人天福报。现在将所做的功德,得到人天福报的因,回转归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于将来究竟成佛的果。而不是只得到人天福报而已。用一个“回”字,就能看出来,有决定不随着世情走的意思;用一个“向”字,就可见有决定希望出离尘世的方向。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所作的功德是人天的因,回而向涅槃的果。所作的功德是有生有灭的事,回而向不生不灭的实相妙理。所做的功德,本来属于自己的行为,回而向法界一切众生。所以,所谓回向,就是发愿立誓,决定功德趋向的名词而已。回向有三种意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这就是回事向理的意义。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这就是回因向果的意义。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这就是回自向他的意义。回向的意义,很大啊!回向的方法虽然不一样,然而一定是以回向净土,作为唯一的,不二的妙法。因为其余的大愿,不生到净土,难以成就。如果往生净土,什么愿望都能实现。所以,凡是所做的一切功德,即使有别的所求,也必须加上回向净土。——三编·卷二·复愚僧居士书·P532
念佛回向,不能偏废。回向就是信愿的心通过口表达出来。——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四·P125
至于日常生活中,所有一丝一毫的善行,以及诵经礼佛的种种善根,都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这样,一切行门就都是往生净土的助行。犹如汇聚灰尘而成大地,汇聚河流而成大海,广大渊深,谁能穷尽!……
然而必须发菩提心,誓愿度众生。所有修持所得到的功德,都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这样就如同火上浇油,如同禾苗得雨。就与一切众生都结了深厚的法缘,能快速成就自己的大乘胜行。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就是凡夫和二乘人那种只利益自己的知见了。虽然也修妙行,所感得的果报却很卑劣。——增广·卷一·与
凡是诵经,持咒,礼拜,忏悔,以及救灾,济贫等种种慈善功德,都要回向往生西方。千万不能求来世的人天福报,一有这个念头,便没有往生的分了。而生死没了,福报越大,造的业也就越大,再来世难免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若想再得人身,再遇到净土法门这样当生就可以了脱生死的法门,就难如登天了。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为现在生就了脱生死的。如果求来生的人天福报,就违背了佛的教诲。如同将一颗举世无价的宝珠,换一块糖吃,这不是很可惜吗!愚人念佛,不求往生西方,求来世的福报,与此无异。——续编·卷上·一函遍复·P24
每天的功课,都该一一回向给法界众生。如果这个功课为了这件事,那个功课为了那件事,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但必须有普遍回向的愿,这样才能跟三种回向相契合。三种回向是: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 同生净土。人各有志,人各有业(职业)。只要随缘随分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与其他人一样。——增广·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九·P269
要知道,无论诵经持咒,都要以恭敬为主。都要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西方,这样利益就大了。——三编·卷一·复杨慎予居士书·P297
病与魔都是由宿业所致,你只要至诚恳切地念佛,病自然会痊愈,魔自然远离。如果你心不至诚,或者起了邪淫等不正的念头,你的心就会全体堕落到黑暗之中,所以招来魔的搅绕。你应该在念完佛回向的时候,为宿世的一切怨家回向,令他们都沾到你念佛的利益,超升善道。此外一概不理会,只至诚恳切地念佛,业障自然消除,福慧都得到增长。——增广·卷二·复某居士书·P379
要知道,净土法门正是摄上等根基的人的。所以,善财童子已经证得等觉菩萨的果位,普贤菩萨还令他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以圆满佛果。而且劝华藏世界的一切众生,都如此修行。可见,回向往生净土这个方法,是圆满佛果的最后一着。世间有些狂人,不懂得净土法门的道理,以为愚夫愚妇都能修习,就认为是小乘法而藐视她。不知道这是《华严经》中一生成佛,从开始入门直到最终成就的第一法门。——增广·卷三·乐清虹桥净土堂序·P629
我按《观无量寿经》,净业正因有三条。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种属于世间的善法。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三种属于戒善。三,发菩提心,深新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四种属于慧善。前两条属于大乘还是小乘,要因人而异,这一条只属于大乘佛法。这十一件事,或者全部,或者一半,乃至只做到了一件事,并以深深的信愿心,回向净土,都可以往生。
——增广·卷四·陈圣性贞女贞孝净业记·P757
15、居家处众
文钞原文:
佛法者,无明长夜之灯烛,生死苦海之舟航。持身涉世,希圣希贤。穷理尽性,了生脱死。莫不资之以成始成终。良以如来说法,随众生机。机浅者,示之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渐入渐深,必可至于三业清净,一心圆明之地位。(三编·卷三·佛教净业社流通部序·P873)
欲学佛者,必须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吃素念佛,求生西方,方为真学佛者。(三编·卷一·复
学佛之人,必须各尽其分。所谓尽分者,务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此八种事,一人皆备。上有父母,则是子职。下有儿女,则是父职。自己用人,则是主职。为人作事,则是仆职。余职分均好尽,惟父母之职分难尽。实非难尽,以举世无人提倡。大家只知溺爱而不知教育。以致养成败类,互相残杀。弄得国不成国,民不成民。所言教育者,儿童从初开知识时,即与彼说因果报应,及做人之道理。必使心有畏恶报而慕善报,则不致犯上不肯依教而行。小时如是,习以成性,养成良善天姿,是名为育。育者,养也。若不知此,则养成凶恶性质,轻则忤逆不孝,重则杀父杀母。溯其本源,皆由其父母,小时不教所致。吾常曰,世间最大的功德,莫过于善教儿女。世间最大的罪过,莫过于不教儿女。人人善教儿女,天下自然太平。人人不教儿女,天下决定丧乱。故曰,天下不治,匹夫有责。(三编·卷一·复张佩芬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也。……
故经云,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亲在,则善巧劝谕,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增广·卷二·佛教以孝为本论·P442)
人与天地共称三才者,以有以先觉觉后觉,继往圣,开来学之功能,故得此尊称。若不以学圣贤为事,则是行肉走尸。唯知饮食男女之乐,则与禽兽何异。人之一字,尚是冒名,况与天地共称三才乎。然人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而不能为尧舜,不能作佛者,只有性德,无有克己复礼,闲邪存诚,及修戒定慧,断贪瞋痴之修德耳。此之修德,最初由贤父母师长而启发之,继则自己孜孜矻矻,努力修持。虽未能即到尧舜与佛之地位,其去下愚之人,日在人欲中埋没者,已天渊悬殊矣。书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经云,迷则佛即众生,悟则众生即佛。幸其为尧舜,作佛之机在我,有血性汉子,岂肯以此性德,任人欲所锢蔽,永为沉沦苦海之下愚众生乎。愿世之为父母,为师长,为儿女生徒者,各各勉之,则吾国幸甚,全球幸甚。(续编·卷下·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发隐(民二十七年)·P596)
白话译文:
佛法,是无明长夜里的灯烛,是生死苦海中的舟航。修身处事,向圣贤看齐。透彻地研究佛理,参悟自性,以求了脱生死。这一切都要有始有终。如来说法,是随着众生的根基来说的。根基浅的人,就告诉他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然后逐渐深入,一定可以达到三业清净,一心圆明的地位。——三编·卷三·佛教净业社流通部序·P873
学佛的人,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吃素念佛,求生西方,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佛人。——三编·卷一·复高慧荫居士书·P203
学佛的人,必须各尽自己的本分。所谓尽本分,就是务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父顺,主仁仆忠。这八种事,一个人都能具备。上有父母,自己就处在女子的位置。下有儿女,自己就处在父母的位置。自己用别人,就是主的位置。为别人做事,就是仆的位置。别的职分都好尽,惟独父母的职分难尽。其实也不是真难尽,就是全世界都没人提倡。
儿童从最初开始知道事情的时候,就对他们说因果报应以及做人的道理。一定使他们心里畏惧恶报而钦慕善报,这样就不会犯上而不肯依教奉行了。小时侯就这样,形成习惯而成为天性,养成良善的天资,这就叫做“育”。所谓“育”,就是养的意思。如果不知道这点,就会养成凶恶的性格。轻则忤逆不孝,重则杀父杀母。追溯其本源,都是因为父母在他们小的时候不教育他们所导致的。我常说,世间最大的功德,莫过于好好教育儿女。世间最大的罪过,莫过于不教育儿女。人人都能好好教育儿女,天下自然太平。人人不教育儿女,天下决定丧乱。所以说,天下不治,匹夫有责。——三编·卷一·复张佩芬慕兰居士书·P178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 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因为修行孝道而成就至德。如来乘孝以证得觉悟之道。所以,儒家的孝经上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家的戒经上说:“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可见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没有不以孝为本的。
所以,经上说,供养父母的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的功德一样。双亲在,就要善巧地劝他们持斋念佛,求生西方。——增广·卷二·佛教以孝为本论·P442
人与天地共同称为三才,是因为人有先觉的人帮助后觉的人觉悟,继往圣,开来学的功能,所以能得到这样的尊称。如果不能学圣贤事,就是行尸走肉。只知道贪图饮食男女之乐,这样与禽兽有什么两样呢!人这个字,都是冒名,何况是与天地同称为三才呢!然而,人性本善,人人都可以成为尧瞬,人人都可以作佛。而不能成为尧瞬,不能作佛的人,是只有性德,没有克己复礼,闲邪存诚,以及修戒定慧,断贪嗔痴这样的修德。这些修德,最初是由贤良的父母师长启发的。然后自己再孜孜不倦地去努力修持。虽然没能马上就到达尧瞬与佛的地位,但比起那些整天埋没在人欲中的愚人,已经有天壤之别了。书经上说:“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佛经上说:“迷则佛即众生,悟则众生即佛。”钦慕他人能成为尧瞬,能否作佛却在我们自己。有血性的汉子,怎么能甘心让这分性德被人欲所锢蔽住,永远做沉沦在苦海中的愚昧的下等人呢!愿世上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为人儿女,为人学生的人,各个自勉,则国家幸甚,全球幸甚!
——续编·卷下·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发隐(民二十七年)·P596
16、净土行解
文钞原文:
劝念观音
须知观音与我世界有大因缘。乃于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重,不离寂光,(乃佛住处)垂形九界,以行救济耳。况示迹为阿弥陀佛法王子。如民众欲求皇帝恩泽,即向太子求耳。念观音发愿求生西方,亦可满愿。以弥陀观音同一度生之事,非有二义也。(三编·卷一·复
间断夹杂
又念佛之外,第二念,夹杂,难以枚举。举其正者,如求大彻大悟,得大总持等。非指发愿为第二念,为夹杂也。须知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行如车牛,愿如御者,信如前导。导与御者,正成就其车牛之进趣耳。是以朝暮必须向佛发愿。又不念佛时,亦不可泥。纵令一念万年,不妨日有起止。若谓有不念时,有发愿时,便成间断夹杂,便难成办。试问此一心念者,亦曾见色闻声,著衣吃饭,举手动足,与否。若有,彼既不间断夹杂,此何独间断夹杂。若无,除非法身大士。然法身大士,端居一处,而现身尘刹。其间断夹杂,将不胜其多矣。(增广·卷一·复
净土行解
善导和尚云,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增广·卷一·复
初心专礼
专一礼阿弥陀佛,为专精一致。且勿谓缘想一佛,不如缘想多佛之功德大。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网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故我佛世尊,及历代诸祖,皆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者此也。待其念佛得证三昧,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咸皆具足。古人谓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可谓最善形容者矣。(增广·卷一·复
自了利他
学佛必须专以自了为事,然亦须随分随力以作功德。若大力量人,方能彻底放下,彻底提起。中下之人,以无一切作为,遂成懒惰懈怠。则自利也不认真,利人全置度外。流入杨子拔毛不肯利人之弊。故必须二法相辅而行,但专主于自利一边。二林之语,亦不可误会。误会则得罪二林不小。二林之意,乃专主自利,非并随分随力教人修习净土法门全废也。利人一事,唯大菩萨方能担荷。降此谁敢说此大话。中下之人,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门,有六度万行故。自未度脱,利人仍属自利。但不可专在外边事迹上做。其于对治自心之烦恼习气,置之不讲,则由有外行,内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为德,则所损多矣。譬如吃饭,须有菜蔬佐助。亦如身体,必用衣冠庄严。何于长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门深入,而尽废余门也。一门深入尽废余门,唯打七时方可。平时若非菩萨再来,断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则生厌故也。天之生物,必须晴雨调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实际。使常雨常晴,常寒常暑。则普天之下,了无一物矣。况吾侪心如猿猴,不以种种法对治。而欲彼安于一处,不妄奔驰者,甚难甚难。人当自谅其力,不可偏执一法,亦不可漫无统绪。以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为主。遇一切人,上而父母,中而兄弟朋友,下而妻子奴仆,皆以此为导,将谓非自利乎。一灯只一灯,一灯传百千万亿灯,于此一灯,了无所损。孰得孰失,何去何从。岂待问人方了知乎。(增广·卷二·复
正助双行
凡修行人,必须以念佛为正行。以持咒诵经,及作种种利益事,为助行。正助合行,则如顺水扬帆。在此生死苦海,速得入于萨婆若海矣。(增广·卷二·复
随宜定课
在家人不随众,各人念佛。坐立绕跪,皆无不可。但不可执定一法,若执定,则人易劳而心或难得相应。(增广·卷一·复
学解学行
汝于净土修法,尚未了了。当唯以翻阅研究净土为事。半日学解,半日学行。必期于彻头彻尾,了无疑惑而后已。(增广·卷一·复
真实改悔
凡夫在迷,信心不定,故有屡信屡退,屡修屡造之迹。亦由最初教者不得其道所致,使最初从浅近因果等起,便不至有此迷惑颠倒也。然已往之罪,虽极深重,但能志心忏悔,改往修来,以正知见,修习净业,自利利他,而为志事,则罪障雾消,性天开朗。故经云,世间有二健儿,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悔之一字,要从心起,心不真悔,说之无益。譬如读方而不服药,决无愈病之望。倘能依方服药,自可病愈身安。所患者立志不坚,一暴十寒,则徒有虚名,毫无实益矣。(增广·卷一·复
劝持名号
持名一法,最为末法透机之法。善导虽疏观经,实最重持名一行。不观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之言乎。……
故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为千稳万当之行。待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增广·卷二·复崇明黄玉如书·P367)
劝持弥陀经
果能受持阿弥陀经,则知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依正庄严,种种功德。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光寿无量,誓愿洪深。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皆以修此信愿念佛之多善根福德因缘妙行而生。(增广·卷三·西方公据重刻序·P627)
劝阅经典
今之口谈大乘,自命悟道。谓我即是佛,何必更去念佛。烦恼即是菩提,何必断烦恼。淫怒痴即是戒定慧,何必断淫怒痴。由是之故,出言则高于九天之上,行事则卑入九地之下。如斯之流,名为佛怨。比之不知佛法而谤者,罪深万倍。其曾研究佛法,非全无利益,但作未来得度之因。其以身谤法之罪,不知经几何劫量,在三途中受诸罪苦也。居士当以研究大乘经论开圆顿解为先导,信愿持名求生西方为正行。(增广·卷一·复
勿废诵金刚经
金刚经者,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上求下化之标准也。(增广·卷三·金刚经石刻序·P654)
金刚等持诵,亦不必废。但以持经咒之功德,通用于回向往生,则六度万行,皆为往生助缘,是为圆修。(三编·卷三·复慧海居士书·P800)
提神过失
所言礼拜种种震动,及黑暗中精光流露,皆提神过度所致。以后礼诵,但志诚恳切而已,不必过为提神。宜心常向下想,或想在莲华座上坐。而只想所坐莲华,绝不计及自己之身在莲华上。久之此种虚浮习气,消灭无有。以此种现相,多半属躁妄所致,尚未用工,即欲成就。不知好歹者认做工夫,则著魔发狂矣。然好境界亦不生喜,恶境界亦不生怖。怖则邪必乘之,喜则必先失正。汝乃轻狂小子,今日故有此相。合目亦是致病之本,以后但不他视,切勿合目。平常念佛,决不可过为太急,急则伤气,伤气则或致震动。亦不可过慢,过慢气接不住,亦致伤气。(三编·卷一·复
发光为魔境
彼念佛发光,乃属魔境。急为写信,令勿以为是,久则自息。倘以此为圣境现前,则将来恐致魔鬼附体,著魔发狂,不可救药。良以吾人从无量劫来,所结怨业,无量无边。彼等欲来报怨,由其有念佛修持之力,不能直报。因彼想好境界,彼怨业遂现其境界,令彼起欢喜心,谓我修行功夫到家,或谓我已成圣道。由此妄念坚固,遂失正念,魔鬼遂入其窍。则发颠发狂,佛也不能救矣。世多有用功修行,发颠发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摄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圣。由终日唯以妄想圣境为事,如饮毒药,昏乱无知,谓天转地覆,神奇鬼怪。实则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当教彼一心念佛,除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外,概不许心生诸念。自然如长空雾散,天日昭彰矣。(三编·卷二·复
修净土不求境界
反闻之法。善用之,固能得益。不善用之,或有归禅家专仗自力一门。凡修行人宜存正念。除佛号外,所有诸念,皆不令生,是谓一心。故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汝但一心念佛即已,何得妄欲高攀大士耳根圆通。汝须知大士之反闻,并不闻音声,乃闻闻性。故曰,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有声音无声音皆闻。若如汝说,必有音方能闻。吾人念佛,随闻此佛音声,固亦反闻之气分。切勿以圆通自居。专一以往生自期,则有益无损矣。否则必有从此反令其心,分张于分别法门胜劣一派。而无量无边之真益,断送于此多知多论中矣。(三编·卷三·复
希见圣境最易著魔
近来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胜境,一生贪著欢喜等心,则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的确是胜境乎。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著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既不生欢喜贪著,又不生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转,即能上进故。此语不常对人说,因汝有此种事,固不得不说也。汝最初礼佛所见之大士像,不的确。以若果实,是不至因念与观经不合而隐。然汝由此信心更切,是亦好因缘。但不宜常欲见像,但志诚礼拜而已,庶无他虑。临睡目前白光,及礼佛见佛像悬立虚空,虽属善境,不可贪著。以后不以为冀望,当可不现。窥汝根性,似是宿生曾习禅定者,故致屡有此相也。明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死关,静修久之,遂有先知。能预道天之阴晴,人之祸福。彼归依莲池大师,大师闻之,寄书力斥,谓彼入魔罥。后遂不知矣。须知学道人要识其大者。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勿道此种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须置之度外,方可得漏尽通。若一贪著,即难上进,或至退堕,不可不知。(三编·卷三·复
心佛相应有何境界
然若到心空境寂时,又何境界之有。所云心佛相应,心佛双亡。四相不存,三心叵得。无念而常念,即念而了无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此处有何境界。倘念至此,不妨西方净境,彻底全彰。然由念寂情亡,故于此更能得益。决不至生大欢喜,误认消息,以致著魔发狂。倘未到一心时,心中念念想境界。此境界现,决定受祸。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尚非燥妄心所感之魔境,而一生欢喜,谓为证圣,便成魔子。况最初即以魔心所感之魔境为圣乎。(三编·卷三·复
魔境胜境(圣境)勘验法
魔境胜境之分别,在与经教合不合上分。果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著之心。若是魔境,则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著躁妄等心。又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现,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勘此,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三编·卷三·复
若是圣境界现,虽他人不得而知,而其人当必大有心行转变之征。若仍然照旧,则非圣境,乃魔境也。不可不知。(三编·卷四·答缘净居士问·P1055)
不必害怕祸害神鬼
学道之人,凡遇种种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会。逆来顺受,则纵遇危险等事,当时也不至吓得丧志失措。已过,则事过情迁,便如昨梦,何得常存在心,致成怔忡之病。汝既欲修行,当知一切境缘,悉由宿业所感。又须知至诚念佛,则可转业。吾人不做伤天损德事,怕甚么东西。念佛之人,善神护佑,恶鬼远离,怕甚么东西。汝若常怕,则著怕魔,便有无量劫来之怨家,乘汝之怕心,来恐吓汝。令汝丧心病狂,用报宿怨。且勿谓我尚念佛,恐彼不至如此。不知汝全体正念,归于怕中。其气分与佛相隔,与魔相通。非佛不灵,由汝已失正念,故致念佛不得全分利益耳。(三编·卷三·复同影居士书·P724)
勿定往生时间
所言决欲年内往生,此见不可执著。执则成病,或致魔事。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梵网经后偈云,计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唯无益,而又害之矣。(三编·卷三·复念佛居士书·P749)
念佛得病是消业
书中言念佛急进,中气虚极,此汝不善用心所致。夫念佛一事,当随各人力量,随便出声默念,大声小声,皆无不可。何得一向大声念,致令伤气受病耶。然汝此大病,虽由伤气而起,实无量劫来业力所现。以汝精进念佛之故,遂转后报为现报,转重报为轻报。即此一病,不知消几何劫数三途恶道之罪。佛力难思,佛恩难报,当生大庆幸,生大惭愧,生大净信。(增广·卷一·复
治心火上炎
念佛闭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眼皮垂帘,(即所谓如佛像之目然。)则心便沉潜不浮动,亦不生头火。汝念佛头上若有物摩抚,及牵制等,此系念佛时心朝上想,致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垂帘,及心向下想,则心火不上炎,此病即消灭矣。切不可认此为工夫,又不可怕此为魔境。但至诚摄心而念,并想自身在莲华上坐或立,一心想于所坐立之莲华,则自可顿愈矣。(增广·卷一·复沈弥生书·P126)
念佛应适宜
念佛之法,何可执定。古人立法,如药肆中俱备药品。吾人用法,须称量自己之精神气力,宿昔善根。或大,或小,或金刚,或默,俱无不可。昏沉,则不妨大声以退昏。散乱,亦然。若常大声,必至受病。勿道普通人,不可常如此,即极强健人,亦不可常如此。一日之中,热则去衣,冷则加衣,何得于念佛了生死一法,死执一定,不取适宜,是尚得谓之知法乎。又有提倡掐珠记数者,此亦有利有弊。利,则一句一掐,不轻放过,则心易归一。弊,则静坐时掐,必致心难安定,久则成病。
又人之精神,有种种不一,何可执一法,而不知调停从事乎。凡同众修持,须按大家之精神另定。个人修持,亦须按自己之精神为定。何有死法令人遵守乎。精神用极之后,不是退惰,便是生病。量己力为,则有益无损矣。(续编·卷上·复念西大师书·P152)
不往生过在自己
唯念佛法门,仗佛慈力。若有真信切愿,至诚念佛,无一不往生者。然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痴无知,只求来生人天福报,或不生惭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义等事,心与佛背所致。过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若其人未发心念佛前,曾作诸恶,今既念佛生大惭愧,痛改前非,则亦可决定往生。(三编·卷二·复
一心待死
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若世寿未尽,则能速愈。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业,业消则病愈矣。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则决定无由往生,以不愿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增广·卷二·复周孟由昆弟说·P392)
何必问人念佛效验
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捨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一·P166)
生西方可度尽众生
既发心归依三宝,为佛弟子。须发菩萨四宏誓愿,自利利他。四宏誓愿者,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也。须知此四宏誓愿,乃三世一切诸佛誓愿之本。汝于日用举心动念,须令与此相合。若与合者,扩充令其圆满。若不合者,断除令其净尽。然欲利他,先须自利。若非自己先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众生。譬如溺于海者,不能救海中沉溺之人。……
果能信愿真切,一心念佛。至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往生彼国。既得往生,则俯谢凡质,高预圣流。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神通智慧,不可思议。然后乘本愿轮,回入娑婆,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增广·卷一·心愿居士书·P87)
患难不必求鬼神
世人有病,及有危险灾难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遂致杀害生命,业上加业,实为可怜。人生世间,凡有境缘,多由宿业,既有病苦,念佛修善,忏悔宿业,业消则病愈,彼鬼神自己尚在业海之中,何能令人消业。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萨之威力,直同萤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萨祈祷,向鬼神祈祷,即为邪见,即为违背佛教,不可不知。(增广·卷二·周孟由昆弟说·P392)
常应礼忏
佛经教人常行忏悔,以期断尽无明,圆成佛道。虽位至等觉如弥勒菩萨,尚于二六时中,礼十方诸佛,以期无明净尽,圆证法身。……
而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不生惭愧,不修忏悔。虽一念心性,与佛平等。由烦恼恶业障蔽心源,不能显现。譬如大圆宝镜,经劫蒙尘。不但了无光明,即铜体亦不显现。若知即此全体尘垢之镜,具有照天照地之光。用力磨砻,日复一日,积功不已,铜质自露。又复加功,光明渐发。光明虽发,磨砻更切,力极功纯,垢尽明复,照天照地,为世至宝。须知此光,镜本具足,非从磨得。若非本具,从磨得者,磨砖磨石,亦应发光。又须知此光,镜虽本具,不磨则永无发光之日。众生心性,亦复如是。(增广·卷一·复
遇事退一步想
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试思世之胜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复不少。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如是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增广·卷一·复
时常想一死字
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矣!(印光大师的生平事迹)
少年立志
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当此轻年,精力强壮,宜努力读书。(增广·卷一·与周法利童子书·P254)
焚钱是去作鬼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还寿生,寄库等佛事。以还寿生,不出佛经,系后人伪造。寄库,是愿死后做鬼,预先置办做鬼的用度。既有愿做鬼的心,便难往生。(续编·卷上·一函遍复·P25)
劝念佛持戒,可在家
今日出家,反不若在家居士之有益。以法弱魔强,恶徒邪党,常怀欺僧夺产之心。若处山林寂静之处,则小人竟为夺数升米,几件衣,几圆钱,而行打杀,其危险非古昔所有。即在城市,亦难免无人事往还。谁能一事不为,安受供养乎。(续编·卷上·复
不必另择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劝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可谓戴发高僧,居家佛子矣。(增广·卷一·复泰顺
白话译文:
劝念观音
要知道,观音菩萨与我们这个世界有大因缘。在无量劫以前,就已经成佛。号正法明。只因为慈悲心重,不离常寂光土而垂身于九法界,救度众生。更何况又示现为阿弥陀佛法王子。好比民众要得到皇帝的恩泽,就向太子请求。念观音圣号发愿往生西方,也可以满愿。因为弥陀和观音在做同一个度众生的事业,并没有两样。——三编·卷一·复宁德晋居士书十八·P259
间断夹杂
如果说,除了念佛之外还有第二念就是夹杂的话,那么夹杂就不胜枚举了。单说正的夹杂,比如,求大彻大悟,得到大总持等。并非发愿就是第二念,就是夹杂。要知道,净土这个法门,以信,愿,行这三个方法为宗旨。行就象是拉车的牛,愿就好比驾车的人,信就如同前面的向导。向导与驾车的人,是保证牛车的前进的。所以早晚必须向佛发愿。而且不念佛的时候,也不能放下信愿。纵使念一万年,不妨每天都定个起止。如果说,有不念的时候,有发愿的时候,这就成了间断,夹杂,这就不好办了。试问,这个心念,也曾见到色相,听到声音,穿衣,吃饭,举手投足,这些事情有没有?如果有,这些不算间断夹杂,那么为什么发愿就算夹杂呢!如果没有这些事情,除非是法身大士。然而法身大士,端严地身居一处,而同时现身于无量尘刹,他的间断夹杂,将更加不胜枚举了。——增广·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P48
净土行解
善导和尚说,如果要学解,那么从凡夫的地位到佛的果地,一切法都要学。如果要学行,就该选择契理契机的一个方法,投入全部精力,专门去修行,才能很快的得到实益。否则,从劫至劫,很难出离轮回。
——增广·卷一·复
初心专礼
专一的礼拜阿弥陀佛,这是专精一致。千万别认为,专门想一尊佛不如想多尊佛的功德大。要知道,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佛的功德,阿弥陀佛一尊佛全部具足。如同帝释天网上的宝珠,数千颗宝珠都能映在一个宝珠上,每一颗宝珠也能映到所有数千颗宝珠上。举一个宝珠就能全收所有宝珠,没缺任何一个,也没多任何一个。如果是长久修行的大士,缘境不妨宽广些,境越宽广,心越专一。如果是初学,缘境太宽,心识容易分散。又因为业障深重,智慧浅薄,就容易导致魔事的发生。所以我佛世尊,以及历代祖师,都令弟子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就是由于这个原因。等到念佛证得了三昧,那时,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就都全部具足了。古人说,已经沐浴到大海的水,那必定是百川的水都用到了。身到了含元殿,就不用问长安在哪里了。这可以说是最恰当的形容。——增广·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二·P68
自了利他
学佛必须专门追求自利,然而也要随分随力的做种种功德。有大力量的人,才能彻底放下,彻底提起。中下根器的人,因为没有任何作为,所以成了懒惰懈怠。自利也不认真,利人则全部置之度外。
因为凡夫的心,时间长了就会厌倦,天地孕育万物,必须晴雨调停,寒暑更代,才能实际完成种种造化。假使一直下雨,或一直晴天,那么普天之下,就了无一物了。何况我们这些凡夫,心如猿猴,不用种种方法来对治,就要让心安于一处,不妄想奔驰,太难太难了。人应当自己体谅自己的力量,不能偏执于一个方法,也不能没有一个统筹规划。以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为主,遇到一切人,上对父母,中对兄弟朋友,下对妻子奴仆,都这样劝导他们,这难道不是自利吗!一盏灯只是一盏灯,一盏灯传百千万盏灯,对这一盏灯,没有任何损害。是得是失,何去何从,是要问别人才能明白的吗!——增广·卷二·复
正助双行
凡是修行人,必须以念佛为正行,以持咒诵经,及做种种有利众生的事情为助行。正行助行一起做,这样就如同顺水扬帆,在生死的苦海中,很快的就能进入萨婆若海了。——增广·卷二·复沈授人居士书·P547
随宜定课
在家人不是大家一起修行的,每人各自念佛的时候,坐着念,站着念,跪着念或者绕佛念,都没什么不可以的。但不能执定一个方法不变。如果执定一个方法不变,人就容易疲劳,心就难以相应了。——增广·卷一·复陈慧超居士书·P199
学解学行
你对于净土法门的修行方法,还没有完全明了。应当专门翻阅书籍,研究净土法门。半天学理论,半天学行持。必须要达到彻头彻尾的明白,一点疑惑都没有的程度才行。——增广·卷一·复戚智周居士书·P210
真实改悔
凡夫在迷中,信心不坚定,所以有屡信屡退,屡修行屡造业的现象。也是由于最初教他的人不得其道所导致的。假使开始就从浅近的因果教起,就不至于有这些迷惑颠倒了。然而,以往的罪业,虽然极重,只要能志心忏悔,改往修来,以正确的知见,修习净业,自利利他,立志如此修行,罪障自然烟消云散,自性的天空自然开朗。所以经云:“世间有二健儿,一者自不做罪,二者作以能悔。”悔这个字,要从心中生起,心中不是真正的悔过,说了也没用。譬如光看药方而不服药,病绝对没有好的希望。如果能依照药方服药,病自然可以痊愈。最怕的就是立志不坚定,一暴十寒,这样就图有虚名,毫无实益了。——增广·卷一·复周智茂居士书·P227
劝持名号
持佛名号这个修行方法,是末法时期最能通透众生根基的方法。善导大师虽然著有《观经四贴疏》,然而却最重视持名。因为末法时期,众生神识飞扬,心很粗陋,而所观想的境界却很微细,所以观想很难成就。大圣悲悯众生,所以专门劝人持佛名号。因为称名容易,连续的念佛就可以了。
所以,《楞严经》中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只专心的持佛名号,就是千稳万当的修行方法。等到心归于一,清净的境界自然就现前了。——增广·卷二·复崇明黄玉如书·P367
劝持弥陀经
果真能持弥陀经,就知道极乐世界没有诸般痛苦,只有快乐。依正庄严,种种功德。阿弥陀佛现在在那里说法。光明,寿命都没有穷尽,誓愿宏大深广。上善之人,聚会在那里,他们都是因为修这个信愿念佛的法门,所以种了许多善根,修了许多福德,因缘具足,妙行难思,所以能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增广·卷三·西方公据重刻序·P627
劝阅经典
当今有些人,嘴里谈着大乘经典,自命是悟道之人,口口声声说,我就是佛,何必还要去念佛。烦恼就是菩提,何必还要去断烦恼。淫怒痴就是戒定慧,何必还要去断淫怒痴。言辞高出于九天之上,行事卑微到了九地之下。这样的人,名为“佛怨”。比那些不知道佛法而毁谤的人,罪孽要深万倍。他曾经研究过佛法,不是完全没有利益,只是种了将来得度的因。他以这个身造了毁谤佛法的罪,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劫,在三途受诸般罪苦。居士应当以研究大乘经论,明白佛法的道理为先导,以信愿心持佛名号,为求生西方净土为正行。——增广·卷一·复邓新安居士书·P63
勿废诵金刚经
金刚经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标准。——增广·卷三·金刚经石刻序·P654
金刚经等的持诵也不必荒废,只要把持诵经咒的功德,都用于回向往生极乐世界,那么六度万行,都是往生的助缘,这就是圆修。——三编·卷三·复慧海居士书·P800
提神过失
你所说的,礼拜时的种种震动,以及黑暗中有精光流露,这都是提神过度所致。以后礼拜诵念的时候,只要至诚恳切就好了,不必过度的提神。最好心常向下想,或者想自己坐在莲花座上。只想着所坐的莲花,绝不去考虑自己的身体在莲花座上。久而久之,这种虚浮的习气自然消失。因为这种现象,多半是燥妄所导致的。还没有用功,就想成就。不知好歹的人把这当做工夫,就会著魔发狂。好的境界也不生欢喜,恶的境界也不生恐怖。心生恐怖,邪就有机可乘;欢喜心起,就必然先失去正念。你不过是个轻狂的小子,所以今天会有这样的事情。闭眼睛也是导致这个病的根本原因。以后只要不往别处看就是了,千万别再闭眼睛。平常念佛决不能太急,急则容易伤气,伤气就容易导致震动。也不能过慢,过慢气连接不上,也容易伤气。——三编·卷一·复杨慎予居士书·P296
发光为魔境
念佛发光,是魔境。我立刻就给你写信,让你不要当真,慢慢的自然就消失了。倘若把这当做圣境现前,那么将来恐怕会招致邪魔附体,著魔发狂,不可救药。因为我们从无量劫来,所结的怨业,无量无边。他们要来报怨。由于我们有念佛的修持力,不能直接报。现在因为我们想要好境界,那些怨业于是就给我们现相应的境界,令我们生欢喜心,以为自己修行功夫到家了,或者以为自己已经成道。由于这些妄念炙盛,就失去了正念,邪魔于是进入身窍,令人发颠发狂,佛也救不了了。世间有很多用功修行,却发颠发狂的人,都是因为自己不知道在熄灭妄想,摄心正念上用功。总是还没用功呢,就想成就。由于整天就是妄想着圣境,如同喝了毒药,混乱无知,以为天转地覆,神奇鬼怪,其实都是自己的妄心所感召来的,魔鬼作用的结果。应当教他一心念佛,除了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外,心中一概不许有别的念头,自然长空雾散,天日昭彰。——三编·卷二·复陈士牧居士书五·P296
修净土不求境界
“反闻”这种方法,善于运用,自然能得益;用不好,容易走上禅宗专仗自力这条路上去。凡是修行人,应该存正念。除佛号外,所有念头,都不要有,这就是一心。所以《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只要一心念佛就可以了,何必非要去高攀观音大士的耳根圆通呢!你要知道,大士的“反闻”,闻的并不是声音,闻的是“闻性”。所以说,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有声音没有声音都可以闻,如果象你所说的,必须有声音才可以闻。我们念佛,随时“闻”这念佛的声音,当然也是有反闻的气氛了。千万别以圆通自居,专一求往生,这样就有益无损了。否则,必定会从此令你的心,分散于分别法门的优劣,而无量无边的真实利益,就断送在这分别和争论中了。——三编·卷三·复何慧昭居士书一·P711
希见圣境最易著魔
近来,修行的人有很多著魔的,都是由于以燥妄心,希望得到境界。别说那境界是魔,即使是胜境,一生贪著心,欢喜心,便要受到损害,而不会受益。何况那境界未必的确是胜境呢!如果有涵养,没有燥妄心,没有贪著心,见到那些境界,就好象没见到一样。既不生欢喜,贪著的心,又不生恐怖惊疑的心。别说胜境现前了对人有益,就是魔境现前也一样有益。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被魔境所转,就能进步。这话不常对人说,因为你有这样的事情,所以不得不说了。你最初礼佛所见到的大士像,并不是真实的。因为,如果是真实的,不会因为你想到这像与《观无量寿经》不符合而隐去。然而,你因此而信心更加真切,这也是好事。但不应该常想着要见到佛像,只要志诚礼拜就好了,别想其他的。临睡前眼前见到白光,以及礼佛时,见到佛像悬立在虚空,虽然是好的境界,也不要贪著。以后没有见佛像的愿望,
自然就不会再出现这些现象。看你的根性,似乎是过去生中修习过禅定的人。所以才会常有这些现象。明朝的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闭关,静修的时间久了,就出现预见的能力。能预先知道天的阴晴,人的祸福。他归依莲池大师,大师听说后,写信给他,狠很的斥责他说他入了魔道,后来就不知道去向了。必须明白,学道的人要学大道。否则,得到小的利益,必定要遭受大的损害。别说是这种境界,就是真的得到五通,也要置之度外,这样才能得到漏尽通。如果有一念贪著之心,就难以上进,甚至会倒退,堕落。不能不知道啊!——三编·卷三·复
心佛相应有何境界
若是到了心地空明,又有什么境界可有呢?所说的“心佛相应,心佛双亡。四相不存,三心叵得。”无念而常念,念也完全没有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到了这里,还有什么境界!能念到这个地步,西方极乐世界那清净的境界,不妨彻底的全部彰显出来。由于念头寂灭,情欲全无,所以面对这种境界,更能得益,绝对不至于生大欢喜心,误认为是有消息,以至于著魔发狂。倘若没达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心中念念想着要境界。境界出现了,决定要受祸的。《楞严经》中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这还不是燥妄心所感得的魔境,而一生欢喜心,以为证得圣果了,便成了魔子。何况最初就是把魔心所感得的魔境当成圣境。——三编·卷三·复李少垣居士书二·P807
魔境胜境(圣境)勘验法
魔境圣境的分别,就在它与经教符合不符合上分。果真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当下就清净了,完全没有躁妄心和取著的心。若是魔境,就会让人心不清净,会让人生起取著心和躁妄的心。而且,佛光虽然极其光明,但并不耀眼。如果光很耀眼,那就不是真佛。是佛现前,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是有形有相的东西,都是虚妄的)这个道理去观想,就会更加明显。魔现前,以这个道理去观想,相就会隐没。这样观想,就是验证真伪的大冶洪炉。——三编·卷三·复何慧昭居士书二·P715
如果是圣境现前,别人虽然不得而知,而本人一定会有很大的心行转变的征兆,如果仍然照旧,那就一定不是圣境。不能不知道啊!——三编·卷四·答缘净居士问·P1055
不必害怕祸害神鬼
学道的人,凡遇到种种不如意的事情,只能向“道”上归。逆来顺受,则纵使遇到危险的事,当时也不至于吓得丧魂失魄。已经过去了,就事过情牵,如同昨夜的一场梦,何必要常把它存在心里,导致怔仲之病呢!你既然要修行,就应该知道,一切的境缘都是以往的业所感召的。还要知道,至诚的念佛可以转业。我们不做伤天害理的事,有什么好怕的呢!念佛的人,善神护佑,恶鬼远离。还有什么好怕的呢!你如果常害怕,执着于怕魔,就会有无量劫来的冤家,乘你这害怕的心来恐吓你。令你丧心病狂,以报仇雪恨。而且,别说你念佛,恐怕不会这样。你不知道你全体正念归于害怕之中,其气氛与佛相隔,与魔相通。不是佛不灵了,是你自己失去了正念,所以导致念佛不能得到全部的利益。——三编·卷三·复同影居士书·P724
勿定往生时间
你说的决定要年内往生,这种想法不能执着。执着就成病,还可能导致着魔。念佛人,应当时时存着即将往生的心。如果自己的寿命没到,也只能随缘。倘若定个期限,一定要往生,如果工夫纯熟,那还没什么。否则,单单这个追求的心,就成了魔根。如果这个妄念结成了解不开的节,那就十分危险了。业报尽了就投向净土,这是我们所应该遵循的道路。断自己的寿命而求得到成就,实在是戒经所深深呵责的事情。(梵网经后偈云:计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只要尽心恭敬,尽心至诚,求快点往生,不应该定个日子非要往生。学道之人,心不能偏执。偏执容易导致丧心病狂。这样不但没有益处,反而有害呀!——三编·卷三·复念佛居士书·P749
念佛得病是消业
你在书信中说,念佛急进,中气极虚,这是你不善于用心所导致的。念佛这件事,应该随各人的力量,随便出声或者默念,声音或大或小,都没什么不可以的。何必一直大声念佛,使自己伤气而受病呢!然而你得的这场大病,虽然是因为伤气所引起的,其实是由于无量劫来的业力现前。因为你精进念佛,所以本来应该是将来报而转为现在报,本来应该是重报而转为轻报。这一场病,不知道能消多少劫三途恶道的罪苦呢!佛力不可思议,佛恩难以报答。应该生大庆幸心,生大惭愧心,生大净信心。——增广·卷一·复刘智空居士书·P221
治心火上炎
念佛闭眼睛念,容易昏沉,如果不善于用心,有时还会遇到魔境。但如果眼皮垂帘(双目微微的半闭,就象佛像的眼睛那样)这样心就会沉静下去而不会浮动,也不生头火。你念佛,头上如果象有东西在抚摩或牵动的感觉,这是念佛时心朝上想,以至心火上炎所导致的现象。若眼皮垂帘,心向下想,心火就不会上炎,这个现象就消失了。千万不要把这当成是自己的工夫,也不要害怕这是魔境。只要至诚地摄心念佛,并观想自己在莲花上或坐或立,一心想自己所坐所立的莲花,病自然马上就好了。——增广·卷一·复沈弥生书·P126
念佛应适宜
念佛的方法,怎么可以千篇一律呢!古人立个规矩,就如同药铺中准备了全部的药品。我们选择方法的时候,应该根据自己的精神,气力,往昔的善根,或者大声念,或者小声念,或者金刚念,或者默念,都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昏沉的时候,不妨大声念以赶走昏沉。散乱的时候也是。若经常大声念,就会导致生病。别说普通人不能这样,就是身体极强健的人,也不能经常如此。一天之中,热了就脱衣服,冷了就加衣服,为什么对于念佛了脱生死这件事,就非要执一定的方法,而不能取适宜的呢。这怎么能说是知道佛法呢!又有提倡掐念珠记数的,这样也是有利有弊。好处是,一句一掐,不会轻易放过每句佛号,这样心容易归一。弊端是,静坐的时候掐念珠,就会使心难以安定,时间久了容易生病的。
另外,人的精神,有种种不一样的地方,怎么能只执定一种方法,而不知道调停从事呢!凡是跟大家一起修行,需要按大家的精神情况另行规定。自己修行,也要根据自己的精神情况来定。哪里有个死规矩要每个人都来遵守呢!精神用的过度后,不是退堕,就是生病。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方法,才会有益无损。——续编·卷上·复念西大师书·P152
不往生过在自己
只有念佛法门,仰仗佛的慈力。若有真信切愿,至诚念佛,没有一个不能往生的。然而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这是因为世人愚痴无知,只求来生人天福报,或者不生惭愧心,常做不孝顺,不慈善,不忠不义的事情,使自己的心与佛相背离所导致的。过错在自己,不是佛不慈悲呀!若是没有发心念佛前,做过一些恶事,现在念佛了,而生大惭愧心,痛改前非,那么也决定可以往生。——三编·卷二·复郑琴樵居士书·P441
一心待死
念佛人有病了,应当一心等待死亡。若是世寿没尽,病很快就能痊愈。身心全部放下,以这样的心态来念佛,最能消业障。业障消除了,病就好了。若放不下,想要求病好,倘若病不能好,那就决定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了。因为你不愿意去。这个道理不明白,怎么能得到佛的慈力加持呢! ——增广·卷二·复周孟由昆弟说·P392
何必问人念佛效验
修行净土,有决定的不容怀疑的道理。何必要问别人效验呢!即使全世界的人都没有效验,也不生一念怀疑的心。因为有佛祖诚谛的语言可以做依据。如果去问他人效验,就是认为佛的话不足信,而以人言为准。这便是偷心。这样念佛就不管用了。英烈汉子,决不会舍弃佛语而去相信人言。自己心中没个主见,专门以效验,以别人的话作为前途的导师,多么可悲呀! ——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一·P166
西方可度尽众生
既然已经发心归依三宝,成为佛弟子了。须要发菩萨的四宏誓愿,自利利他。四宏誓愿,就是: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要知道,这四宏誓愿是三世一切诸佛誓愿的根本。在日常生活中的举心动念,必须令心念与此相合。与此相合的,再加扩充令其圆满;不相合的,断除得干干净净。然而,若要利他,先要自利。若自己不先出离生死苦海,如何能度众生出离生死呢!譬如溺在大海中的人,不能拯救其他沉溺在海中的人。
果真能信愿真切,一心念佛,到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往生后就转凡成圣,见佛闻法,证得无生法忍。神通智慧,不可思议。然后乘本原轮,回入娑婆世界。用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增广·卷一·心愿居士书·P87
患难不必求鬼神
世人有病,及有危险灾难等,不知道念佛修善,只糊里糊涂地去求神问卜,于是导致杀生害命,业上加业,实在可怜。人生在世间,所遇到的事情,多是宿业所造成的。既然遇到病苦,就该念佛修善,忏悔宿业,业障消除了,病就痊愈了。那些鬼神自己还在业海之中,如何能给别人消业呢! 即使是有大威力的正神,其威力跟佛菩萨比起来,简直如同萤火去比日月的光芒。佛弟子不向佛菩萨去祈祷,而去求鬼神,这就是邪见,这就是违背佛的教法。不能不知道啊! ——增广·卷二·周孟由昆弟说·P392
常应礼忏
佛经教人常行忏悔,以断尽无明,圆成佛道。即使是等觉菩萨,如弥勒菩萨,尚且每天礼拜十方诸佛,以求除尽无明,圆证法身。
而凡夫通身都是业力,不生惭愧心,不修忏悔,虽然一念心性与佛平等,但烦恼恶业障住了心源,不能显现。譬如大圆宝镜,时间久了,附满尘埃,不但没有光明,连铜体也不能显现。如果知道这个全是灰尘的铜镜有照天照地的光芒。用力摩擦,日复一日,积功不已,铜质自然显露出来。又继续努力,逐渐露出光明。光明出现后,磨砺得更加勤奋。力极功纯,尘垢尽除,终于光照天地,成为世间至宝。要知道,这光明是镜子本身所具有的,不是磨出来的。若是磨出来的,磨砖磨石也应该发光。还要知道,这光明,镜子虽然本身具有,但若不磨,就永远没有发光的一天。众生的心性,也是如此。——增广·卷一·复
遇事退一步想
若境遇不好的人,应当做退一步想。试想:世间比我强的人虽然多,不如我的人也不少。只要冻不着,饿不着,何必非要羡慕大富大贵呢!乐天知命,随遇而安。能这样都可以转烦恼成菩提,如何不能转忧苦成安乐呢!若疾病缠身的人,应当痛念身体是痛苦的根本,急切地生厌离之心,努力地修行,发誓求生净土。诸佛如来,以苦为师,终成佛道。——增广·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一·P54
时常想一死字
学道之人,念念不忘这个字,则道业自然成就! ——印光大师的生平事迹
少年立志
人一生的成败,都是年幼时的栽培与因循所导致的。你已经是个大孩子了,应该知道好歹,千万不可以学时髦,讲气派。应该学孝悌,学忠厚诚实。趁现在年轻,精力强盛,应该努力读书。——增广·卷一·与周法利童子书·P254
焚钱是去作鬼
念佛人,不能效仿愚人,做还寿生,寄库等佛事。因为还寿生不是出自佛经,是后人伪造的。寄库是愿意死后做鬼,预先置办做鬼的用度。既然有愿意作鬼的心,就难以往生了。——续编·卷上·一函遍复·P25
劝念佛持戒,可在家
今天出家反而不如在家居士那么有益。因为法若魔强,恶徒邪党,常怀欺负僧人,强夺寺产的心。如果是在山林寂静的地方,有些小人竟然会为夺几升米,几件衣服,几圆钱而打杀人。其危险前所未有。即使在城市,也难免有人事往还。谁能什么事情都不做而白受人供养呢!——续编·卷上·复杨树枝居士书四(民国二十年)·P117
不必另外选个地方,家庭就是道场。因为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都是法眷属。自行化他,口里劝说,身做表率,使他们都归依三宝,出离轮回。这样就可以说是戴发的高僧,居家的佛子了。——增广·卷一·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一·P95
(本文已整理校对,电子版请上 www.guanyin123.com 佛学网免费下载 南无观世音菩萨)
推薦閱讀:
※宋朱熹的《朱子家訓》原文
※《淮南子·說山訓》 原文:
※郊居歲暮原文、翻譯及賞析
※贈汪倫原文、翻譯及賞析
※詩經·國風·唐風·山有樞(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