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看生命世界的構成

佛教看生命世界的構成   作者:張愛林 

    佛教的世界觀是非常廣大的。「世界」梵語為Loka(路迦),世為遷流主義,指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遷變流動。界為方位,指空間,東西南北等四面/訪加上下,共十方。世界總指有情識的生命依止的國土,又稱世間,間為間隔之義,與界異名同義。佛教中的世界是無量無邊的,華嚴思想更講重重無盡的世界,一切眾生隨業發現,形成各自視域內的世界諸法。

    眾生因各自業力的不同形成三界六道的存在時空和生命狀態。三界是眾生生死往來的時空向度和存在性狀,自下而上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有淫慾與食慾生命的住所,故名欲界,範圍上至六欲天,下至無間地獄,人類是欲界生命的一類。色界在欲界之上,是離淫食二欲的生命居所。色界沒有粗重的物質,天人的身體和宮殿非常精妙,以光的形式存在,因仍有形質,故名色界。欲界的色相當然比色界更粗重,但以食色眠等慾望區別於其他兩界,故以欲命名。色界之上是無色界,這裡沒有任何有色物質形式,天人既無身體,也無宮殿,唯以心識住於深妙禪定之中。

    在三界之中居住著六道眾生,六道又稱六趣,是眾生因業感差別而趣向的六種生命形式,包括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一,天道。天有光明、自然、清凈、自在、最勝等含義,天入一切欲樂之物隨念即至,幸福快樂,壽命很長。天道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二,人道。人具有意想思維之義,猶如一般說的理性,也有忍的含義。人的思維強、疑慮多,又能忍受種種苦難,甚至以苦為樂。人類居所有四大洲,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四大洲人有不同的身形和福報,沒有由禪定等而來的神通力不能相見。我們居住的南贍部洲苦難最多,佛教又稱之為娑婆世界。娑婆為堪忍主義,此界眾生堪於忍受自身的貪慾、  恨、愚痴等種種煩惱以及由煩惱帶來的苦難。北俱盧洲人最幸福。北俱盧洲人壽命干歲,衣食自然,不需勞作,一天到晚吃喝玩樂,但因無佛法,被佛教列為/\z隹之一。南贍部洲人因為勇猛強記,有三事勝過其他洲,甚至勝過天人,一是能造業行;二是能修梵行;三是佛出其土。因為壽命再長,享受再好,也有福盡命終輪迴的時候,沒有佛法就無法出離,而南贍部洲人因為有以上三事的優越,又有苦難的刺激,容易發起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勇猛修行,成就道果。因此修行成佛都要到這個世界進行磨練,也在這個世界成佛,佛菩薩也以種種身形和角色在這個世界示現,度化善根因緣成熟的眾生,為無緣眾生廣種將來成道的因緣。三,阿修羅,譯為非天,為大力神,常懷嗔心而好戰,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被趕出天界,以深山幽谷為依,常與欲界天人戰鬥。四,畜生。即禽獸類,多以人界為依,多數肉眼可見,也有肉眼看不見而有大威德的,如龍、迦樓羅(金翅鳥)、摩喉羅伽(大蟒神)。據說三國時期以忠義聞名的關羽因為殺戮多、  恨心重而投生為蟒神,後被中國天台宗祖師智顫教化,成為中國佛教中有名的護法神。五,餓鬼。佛教說的鬼類眾生很多,有福德的鬼為山林冢廟之神或為鬼王,也有能力大害人的鬼,如夜叉、羅剎類。鬼常與人雜處而不可見,從人處得食,有時也因與人有前世的愛十艮等等因緣而發生某種關係。鬼道以餓鬼為代表,數量很多,他們常為饑渴所逼卻不得飲食,佛教儀軌中的開焰口就是為這類眾生施食的。鬼者,畏也,此類眾生常懷畏懼,多惡少善,被天人驅役馳走,受刀杖之苦。鬼也令人畏懼,常冒充神名,取得供養,因有——定的通力,依附人身或偶像,示現靈異,妄說禍福,惑亂人間。基督教《聖經》中反對的偶像崇拜和巫術信仰在佛教看來就是這類性質的鬼類眾生。佛教並不進行驅鬼之類的活動,而是通過一定方式進行解怨和救度,因為鬼類畜類等也是應當憐憫的眾生,也是佛的度化對象。六,地獄。地獄是造作惡業且業果成熟的眾生死後所生之道。地獄名目很多,較大的如十八地獄、十六地獄等,小地獄無量。地獄眾生下劣慘苦,隨業的輕重,苦難的性質和輕重,壽命長短也有所不同,極惡眾生所生的無間地獄最慘最苦。畜生、餓鬼、地獄被稱為三途惡道。三途即火途、血途、刀途,火途是地獄道猛火所燒之處,血途是畜生道互相食啖之處,刀途是餓鬼道以刀劍杖逼迫之處。一般大乘佛教都要發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特別是三惡道眾生。做修行功課或善行後也要迴向,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佛教並不否認外教崇拜的神的存在,也承認不同的宗教體驗,但認為這些神只是屬於天、阿修羅、鬼,甚至畜生,他們都是眾生,只是福報和力量大一些而已,並沒有超越六道輪迴。在佛教眼中,一些原始宗教多是對有一定威德和能力的畜類神和鬼類崇拜,這種崇拜起因於人的貪慾和恐懼,對人的解脫和幸福不但沒有任何作用,反而容易陷入某些邪惡因緣當中。那些給人以平和安寧,引入向善的宗教,佛教多歸之於天神崇拜,如古代的婆羅門教,現在的基督教等。天神崇拜對安慰人生苦難,和諧人類衝突有一定作用,但不能使生命得到最終的解脫。佛教認為佛是三界眾生的導師,不止要教化人,一切眾生皆是佛子。佛教興起後,婆羅門教以及其他民間信仰的許多鬼神接受佛的教化,成了護持佛法的天龍/\部。佛教傳到西藏後,原來西藏本地的苯教和民間的神也被納入佛教的護法範圍。

    佛教不是哲學的思辨,佛教從不認為這樣的世界觀是想像和推理的產物,而是實際如此。六道輪迴的說法在佛教以前的印度思想中就存在,學者們以往的結論是佛教吸收了古印度的思想。但在佛教看來,只要修行獲得了某些禪定的能力,就或多或少可以觀察到六道輪迴的現象,雖然觀察的範圍大小因觀察者的能力而有差別。在婆羅門教統治時期,到森林中禪定思維是印度文化的傳統,印度的四個種姓除了農奴首陀羅族外,職業僧侶婆羅門、王族武士剎帝利、商賈平民吠舍等三個種姓在——生中一般都要有四期生活,即學習吠陀典籍的梵志期,娶妻生子的家居期,出家修行的森居期,老年乞士的遊行期,其中森居期主要是修行苦行和禪定。婆羅門教制定這種生活模式雖然在佛教興起前已經沒落,但仍有很多忠實的履行者,甚至終身都在追求修行解脫的也大有人在。禪定不是佛教的專有,幾乎所有宗教都不同程度地修習禪定,譬如基督教通過禱告可達到性靈充滿的體驗也可以說是某種禪定。釋迦牟尼佛在創立佛教前就曾跟隨這樣的一些老師修行禪定,據說達到了當時認為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定,但釋迦牟尼覺察到非想非非想處定不是最終的真理,不能解脫生死,於是繼續修行,在一棵菩提樹下發大誓願,破除一切執著煩惱成了佛,首先度化跟隨他出來的五個隨從,創立了佛教。所以佛教不認為自己繼承了六道輪迴思想。在一個真正的佛教徒眼中,古埃及的世界輪迴圖像簡直太粗糙了,古希臘畢達哥拉斯看到他一個朋友的靈魂附在狗身上的故事也沒什麼奇怪,因為生命世界一直在輪迴著,偶爾看到一些相關的現象只是管中窺豹而已。

    在佛教看來,世界的一切存在都是業的感現,用唯識學的話說叫境唯識。業是佛教一個重要概念。梵語羯磨Karma,意為造作,不同的業感召不同的果報,善業感召人天等善果報,惡業感召地獄、畜生、餓鬼等惡果報。修習四禪八定可以生人色界和無色界天。

    唯識學又把果報稱為異熟。異熟有?變異而熟,異時而熟,異類而熟等含義。變異是遷流不斷,輪迴不息:異時是流通三世,隔世而現;異類則表示以前所作善惡之因,感得當前苦樂之果,因屬善惡類,而苦樂則屬非善非惡的無記類,因此叫異類。業的異熟造成不同的生命果子艮。

    西方思想家一直為道德行為的善惡和享受幸福的苦樂搭配問題費盡腦汁,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和《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中得出的結論是人要按照道德律令行事,努力使自己的行為配享幸福,但康德對人能否達到福與善合一的至善並沒有把握,只好求助於上帝的安排。而佛教認為福是善業的召感,禍是惡業的感召。

    佛教認為六道眾生不是誰創造或判決而生的,而是隨業力受生的,即使閻羅王、鬼王等陰界的統治者也是眾生的業力和因緣的感召,閻羅王等也不是隨便判決誰下地獄,誰再投胎作人,正如人間的統治者不能隨便把一個人扔進監獄一樣。而且佛教也不認為人死後——定要經過閻羅王這——關,大善業緣成熟的直接生入天上,大惡業緣成熟的直接生入地獄,或者直接進人其他道中,修禪定的直接生為色無色界諸天。感召的生命和環境都是業感的顯現,地獄受苦也是惡業召來的,感召的生命和世界不是永久的實在,而是有生有滅,如幻如化的存在,三界眾生都生活在由自己業和想造成的幻象當中而執以為實。當然說幻象不是精神有問題才有的幻象,眾生平時的生活也是幻象,只是我們不覺悟罷了,正如做夢,夢中的事物夢中不以為是虛的。

    眾生因自身業力的差異而感受不同的身心與環境,諸法在不同業報的眾生眼中也是不同的。譬如普通的水,在人看來濕性的水,魚看來則是宮殿,在某些天人眼裡則是琉璃或甘露,而在餓鬼看來卻是膿血或者火,並沒有不變的水本身這個東西,水自性是空的,隨不同生命的業感而變現。

    我們一切的思考也都從自我感受出發,以為世界就是自己看到的樣子。宗教信仰中的神也是信仰者感受中的神,對神全知全能的斷定只是情感的信仰,實際上你不知道。佛教雖然強調追隨者要自證實相,但也認為證到實相之前,信仰和求證是必須的,因此每部佛經最後部分要強調信受奉行,要相信佛的教化,實踐佛的教法。

    現在人類在尋找外星生命,在佛教看來,不需要尋找,我們身邊就存在大量人類普通感官不能察覺的生命。人一般不能超出業感限定的範圍,無論用怎樣的利?學儀器去探索觀察,都要利用人的感官和思維這樣的工具,而人的感官和思維本身是有限的。在外太空跑得再遠也象在拓撲式時空中轉圈,不可能突破業的局限。佛教認為,三界六道的眾生無論福報多大,壽命多長都要隨業流轉,除非依佛教化,證人不生不滅的涅槃。

推薦閱讀:

身上可以帶兩個護身符嗎?
中國人對本土化的佛教到底有多誤解?
出家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為什麼那麼多居士會認為念經燒香拜佛會使自己成佛?
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TAG:生命 | 世界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