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鐘看完《論語》,理解中國文化基奠與為人處世之道

[一本簡書]微博另發布兩千字內再精簡版與相關問題探討

《論語》中的思想不僅已經成為我國文化的基礎,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而隨著近代中國意識到西方文明的強盛,中國以孔子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也屢次受到質疑和推翻,儒家文明一度被視為腐朽的思想。那麼在今天,我們應如何理解對待儒家文明?

在閱讀《論語》中,或許會對中國文化、為人處世之道有新的理解。本簡寫將孔子思想分為九個方面,對《論語》進行了篩編與翻譯,以饗讀者。

《論語》

論語及其弟子著

成書於漢代

原書1.5萬字,簡寫後約1萬字

簡寫 | 葉知秋 編輯 | 為為 二灰

孔子簡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儒家最為重要的代表人物,被後世尊為「聖人」,對整個儒家思想的生成發展,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影響巨大。孔子一生「述而不作」,《論語》一書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語記述,由孔子弟子與其再傳弟子編輯而成,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最為重要的文獻。

張大千 孔子像

書的目錄

《論語》目錄

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冶長

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黨

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衛靈公

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

《論語》全書15935字,後人將其分為二十篇共四百九十二章

 

簡寫目錄

為學之道/修身之道/孝悌之道

君子何為/德禮仁愛/智信忠恕

義利之分/治國為政/夫子自況

 本簡寫翻譯參考了楊伯峻《論語譯註》和黃克劍《〈論語〉解讀》,在此致謝。

書的簡寫

為學之道

孔子說: 「學到知識後,適時地去踐行知識,便令人感到愉悅;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便令人感到快樂;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就能稱得上是君子了。」

選自學而

孔子說:「能夠在溫習已有的知識中獲得新的見解,這樣的人就可以去做老師了。」

 

孔子說:「只是讀書學習,卻不思考問題,就會迷惘無知且沒有收穫;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且思路困窘。」

選自為政

孔子說:「我能做到的就是:默默地記住所見所聞所學,努力學習而不覺得學習厭煩,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

 

孔子說:「教導學生,在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再去開導他;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再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我就不再教下去了。」

 

孔子說:三個人之中,必定有可以為我所學習的人。我選擇他們身上的優點而學習,看出那些缺點而改正。」

選自述而

孔子說:「凡是求學者,都可以予以教誨,沒有貧富、貴賤、智愚等的區別。」

選自衛靈公

子夏說:「每天都能學到一些未知的東西,每月都能溫習自己所已知的東西,就可以算是好學了。」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同時又能篤守自己的志趣;懇切求教發問,同時多思考切近己身的問題,這就是做到仁德了。」

選自子張

孔子問禮於老子 范曾

修身之道

曾子說:「我每天再三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同朋友往來是否足夠真誠?老師傳授我的學業是否溫習了?」

 

子夏說:「對妻子,要重其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要竭盡所能;服事君主,要能獻身;同朋友交往,說話要誠實守信。這種人,就算沒學習過,我也可以肯定他是有學問的。

選自學而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要在內心自我反省有沒有同樣的毛病。」

選自里仁

季文子做事總是考慮再三才行動。

孔子聽說了評論道:「考慮兩次就可以了。」

選自公治長

冉求說:「不是我不喜歡老師您所講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夠。」

孔子說:「能力不夠的人,是走到半路才會知難而停,而你現在卻是給自己設定了界限,不求前進。」

選自雍也

孔子說:「堅定信念,同時努力學習,能夠為善道獻身。不進入政局不穩的國家,不住在動亂的國家。天下太平,就出來施展才德;不太平,就歸隱山林。政治清明而自己貧賤,是恥辱;政治黑暗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選自泰伯

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不憑空揣測,不一意孤行,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

選自子罕

樊遲陪同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問道:「請問怎樣提高品德修養?怎樣消除自己的邪念?怎樣辨別迷惑?」

孔子說:「問得好!先勤勉做事,然後才有所收穫,這就是提高品德了;檢討自己的邪念,不要一味指責別人的錯誤,這就是消除邪念了;由於一時的怨忿,就不顧自身安危行事,以至於傷及自己,禍及親人,這就是要辨別的那種迷惑。」

選自顏淵

子路問怎樣才稱得上是成為真正的「人」。

孔子說:「智慧如臧武仲,剋制如孟公綽,勇敢如卞莊子,多才多藝如冉求,再加以禮樂的陶冶,就可以稱得上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了。」

孔子又說:「現在何必這樣要求呢?看到財利能夠考慮該不該得到,遇到危險可以獻出生命,長久處於窮困還不忘平日的諾言,也可以稱得上是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了。」

選自憲問 

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可以說是過錯了。」

選自衛靈公

孔子說:「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於諂媚逢迎的人交朋友,同善於曲意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於夸夸其談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孔子說:「有益的樂趣有三種,有害的樂趣有三種。以禮樂調節自己為樂,以稱道別人的好處為樂,以結交許多賢德之友為樂,是有益的。喜好驕傲,喜歡閒遊,喜歡大吃大喝,是有害的。」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要戒除好色之心;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好鬥之心;等到老年,要戒除貪婪之心。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要思考的事:看的時候,要考慮是否看明白了;聽的時候,要考慮是否聽清楚了;面色表情,要考慮是否溫和儒雅,容貌氣度要考慮是否謙恭庄矜;言語交談的時候,要考慮是否忠誠有信;謀事行事要考慮是否謹慎嚴肅;遇到疑問,要思考是否應該向別人請教;忿怒時,要思考可能產生的後患;獲取財利時,要思考是否合乎道義的準則。」

選自季氏

孔子說:「子路呀,你聽說過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嗎?」

子路回答說:「沒有。」

孔子說:「坐下,我告訴你。愛好仁德而不愛知識,其弊病是受人愚弄;愛好智慧而不愛知識,其弊病是行為放蕩;愛好誠信而不愛知識,其弊病是危害自身;愛好直率卻不愛知識,其弊病是言語尖刻;愛好勇敢卻不愛知識,其弊病是搗亂闖禍;愛好剛強卻不愛知識,其弊病是膽大妄為。」

選自陽貨

立原杏所(1786-1840)日本畫家  孔子十哲

描繪的是孔子弟子中最優秀的其中十人

孝悌之道

孟懿子向孔子請教孝道。

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

樊遲為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

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以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子游向孔子請教孝道。

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但犬馬不都能夠得到飼養嗎?如果不能夠真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子夏向孔子請教孝道。

孔子說:「兒女侍奉父母,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兒女為父母代勞做事、提供給父母酒飯享用——難道這樣就可以算孝了嗎?」

選自為政

孔子說:「侍奉父母,對父母的過錯,要委婉地勸說他們。如果表達出的意思不被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而不觸忤冒犯,雖然憂愁,但不怨恨。」

                                

孔子說:「父母在世時,不宜遠離家鄉遊學或出仕;即使出遊,也必須告知父母自己確定的去處。」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要常記心裡。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選自里仁

君子何為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求舒適,做事勤勉,說話謹慎,接近有道之人從而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選自學而

孔子說:「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方面的用途。」

 

子貢問怎樣才能稱得上是君子。

孔子說:「對於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樣就稱得上是一個君子了。」

選自為政

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所爭,那就是射箭了。即便是射箭時,君子也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後上場。射完後,又相互作揖再退下來,然後登堂喝酒。那樣的爭才是君子之爭。

選自八佾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之事,沒有一定要肯定的,也沒有一定要否定的,怎樣合理恰當便怎樣干。」

 

孔子說:「君子懷念道德,小人懷念鄉土;君子關心法度,小人關心恩惠。」

簡寫者註:孔子的時代,「國」的觀念是比較弱的,孔子這樣的人是有天下(東周)的視野,所以他會去周遊列國,以實現自己的抱負。因而在孔子的思想中,德政或道德是很重要的,而鄉土觀念是弱於此的。這裡的小人,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道德敗壞的小人,而是所說的是一般人、小民。

孔子說:「君子言語謹慎遲緩,做事勤勉敏捷。」

選自里仁

孔子說:「質樸勝過文采,就會顯得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流於虛飾。只有質樸和文采配稱恰當,才能稱為君子。」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不會離經叛道了。」

選自雍也

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小人經常患得患失。」

選自述而

司馬牛請教怎樣才能稱得上是君子。

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自己問心無愧」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實現美好願望,而不助長別人去做不善之事。小人則與此相反。」

 

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通過朋友間的切磋來輔助自身仁德的修養。」

選自顏淵

孔子說:「君子所求在於和諧相處而各存己見,小人所求在於完全一致而排斥異己。」

 

孔子說:「與君子共事很容易,但很難取悅君子,不按正道去取悅他,他是不會喜歡的。但是到他用人之時,君子總是量才而任。

與小人共事很困難,但討他歡心則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討他的歡心,也會成功。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時候,卻會求全責備,百般挑剔。」

 

孔子說:「君子安靜平和而不傲慢凌人,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平和。」

選自子路

孔子說:「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困惑,勇敢的人不畏懼。」

子貢說:「這正是老師的自我敘述啊!」

 

子路請教怎樣才稱得上是君子。

孔子說:「修養自身,使周圍的人們安樂,使所有百姓都安樂,怕是堯舜也不容易做到。同時保持恭敬謹慎。」

選自憲問

孔子說:「君子以義為根本,以禮為規範加以推行,以謙遜的語言來表達,以忠誠的態度來完成。」

 

孔子說:「君子只擔憂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

 

孔子說:「君子嚴於律自己,小人嚴於律人。」

 

孔子說:「君子莊重矜勉,不與別人爭執,合群而不結黨營私。」

 

孔子說:「君子不因為某人的話說的好來舉薦他,也不因為某人地位卑賤或德行有失就不採納他的好話。」

 

孔子說:「君子可以承擔重大的使命,不要著眼於小節去了解君子。小人不可以委以重任,但可以用小事情考驗他。」

 

孔子說:「君子固守正道,不會拘泥小信而置大義於不顧。」

簡寫者註:孔子提倡的信,是大信與大義,在大信與大義前,小的信用可以不遵守。比如某人和他的鄰居鬧矛盾,說永遠不踏入他鄰居家的門,但當他鄰居家失火時,他也無需信守誓言。

選自衛靈公

子夏說:「君子給人的印象會有三種變化:遠望其人時,莊嚴而令人敬畏;接近其人時,溫和可親;聽聞其人時,別人說他嚴厲而一絲不苟。」

 

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好比日食月食。有了過錯,人們都看在眼裡;改正過錯,人們就會仰望他。」

選自子張

孔子說:「不通曉天命,就沒有辦法成為君子;不懂得禮,就無從立身處世;不善於明辨別人的話語,就無從真正了解這個人」

選自堯曰

孔子聖跡圖——鈞天降聖

孔子出生時,母親顧氏在房中聽到天上有仙人奏樂

德禮仁愛

有子說:「禮的作用在於達成和諧社會。古代聖明君主的治國之道,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那時大小事宜都依據和諧的準則而行。這樣做,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那一定是有人只知道和諧,並且為了和諧而和諧;和諧也需要禮來約束。」

選自學而

林放請教什麼是禮的根本。

孔子回答說:「這個問題意義重大!遵循禮儀,與其奢侈浪費,不如節儉樸素;例如喪禮,與其考究鋪張,不如內心真正哀傷。」

 

子貢提出去掉魯國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廟用的活羊。

孔子說:「賜呀(子貢名端木賜),你愛惜那隻羊,我卻愛惜那種禮。」

選自八佾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安心處於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居於安樂中。仁人安守於仁道,而智者懂得仁的道理,有利於踐履仁德。」

 

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出於公心愛人和恨人。」

 

孔子說:「如果立志於實行仁德,就不至於有什麼惡行。」

 

孔子說:「富與貴,人人都想得到,君子會以正當途徑求得富貴;貧與賤,人人都會厭惡,君子會以正當途徑擺脫。君子會時刻保有仁德,即使在倉促緊迫的狀態下,也會保持仁心,即使顛沛流離,也會保持仁德。」

 

孔子說:「每個人所犯的錯誤類別各不相同,只要仔細考察某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的仁德修養如何了。」

 

孔子說:「因為節制約束自己的言行而出現過失的事情,是罕見的。」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被孤立,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與他相處。」

選自里仁

子貢說:「若是有人廣泛地施惠於百姓而能周濟眾人,這個人如何?可以稱得上仁人了吧?」

孔子說:「何止是仁人,那一定是聖人了!堯舜恐怕都難做到呢!仁是什麼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讓別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使別人事事行得通。能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可以踐行仁道的事情,然後自己躬身去做,進而推己及人,這可以說就是實踐仁道的方法了。」

選自雍也

孔子說:「只注重態度恭敬,而不以禮來指導,就不免勞倦;做事謹慎,而不以禮來指導,就不免怯懦;勇猛而不以禮來指導,就不免橫暴;耿直而不以禮來指導,就不免偏激。在上位的君子厚待自己的親族,民間就會興起仁的風氣;在上位的君子不遺棄故交舊友,百姓就不致對人冷漠無情。」

 

顏淵向孔子請教仁。

孔子說:「克制自己的慾望,約束自己的行為,使言語行動都合於禮,這就是仁。如果有一天人人都做到了這一點,那麼天下人就都歸心於仁德了。踐行仁德取決於每個人自己,而無需依靠他人。」

顏淵問:「那麼具體的做法呢?」

孔子說:「不合於禮的規範的東西不看,不合於禮的規範的聲音不聽,不合於禮的規範的言語不說,不合於禮的規範的事情不做。」

顏淵說:「我雖然遲鈍,也將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仲弓向孔子請教仁。

孔子說:「出門辦事時要像接待貴賓那樣嚴肅,役使百姓時要像承擔祭祀大典那樣慎重。自己不想要的,不強加於別人。無論在社會中身居何位,都不怨天尤人。」仲弓說:「我雖然不是才思敏捷的人,也會按照您所說的話去做。」

 

司馬牛向孔子請教仁。

孔子說:「有仁德的人,說話慎重遲緩。因為做起來不容易,說起話來能不慎重遲緩嗎?」

選自顏淵

孔子說:「剛強、果敢、質樸、出言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於仁。」

選自子路

山東曲阜孔廟的石刻本《孔子行教像》,一般認為該石刻本原為唐吳道子所繪,但原作早已遺失。

有人說:「有人說應該用恩德來回饋他人對自己的怨恨,您怎麼看?」

孔子說:「如果用恩德回饋怨恨,那又用什麼來報答恩德呢?應該以正直來回報私怨,以恩德來報答恩德。」

選自憲問

孔子說:「志士仁人,不會因貪生怕死而損害仁,而能犧牲性命來成全仁。」

子貢問如何修養仁德。

孔子說:「工匠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準備趁手的工具。住在一個國家裡,就要敬奉那些大夫中的賢人,與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孔子說:「憑藉聰明才智足以獲得治國的道理,但如果修養仁德卻不能堅持實行治國之道,即使得到,也一定會喪失。憑藉聰明才智足以得到治國之道,修養仁德足以倡行治國之道,但不用莊重態度來治理百姓,那麼百姓就會不敬;能用莊重態度來治理百姓,但動員百姓時不合於禮的規範,那也是不完善的。」

 

孔子說:「百姓需要仁德,勝過需要水火。我見過有人落入水火中而死的,卻沒有見過實行仁德而死的。」

選自衛靈公

子張向孔子請教仁。

孔子說:「能夠處處實行五種品德,就是仁人了。」

子張說:「請問哪五種。」

孔子說:「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為人所信任,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具有號召力。」

選自陽貨

智信忠恕

孔子說:「子路啊,我教給你正確對待知或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孔子說:「做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如何可以成為人。

選自為政

孔子說:「參啊,我所講的道是一個貫徹始終的義理。」

曾子說:「是的。」

孔子出去之後,同門便問曾子:「老師說的是什麼意思?」

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

 

孔子說:「古人不輕易出言承諾,因為他們以自己說到做不到為可恥。」

選自里仁

樊遲向孔子請教智,孔子說:「專心致力於對百姓有益的事情,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們,就可以說是智了。」

 

子張向孔子請教如何才算明智。

孔子說:「聽聞那些日積月累的讒言和誣告,你都能夠不為所動,也可以算是有遠見的人了。」

 

子張向孔子請教如何提高道德修養,辨別迷惑。

孔子說:「以忠誠信實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於義,這就是提高道德修養了。愛一個人,就希望他長壽,厭惡起來,恨不得他當即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這就是迷惑。這樣對自己毫無好處,只是使人奇怪罷了。」

選自顏淵

子張請教如何才能通行於天下。

孔子說:「做到言語忠實守信,行事篤實恭敬,即使是蠻夷之地,也能通行;如果言語詭詐無信,行為刻薄輕浮,即使是在本鄉本土,也不能。站立時就像看到『忠、信、篤、敬』幾個字在自己眼前,坐車時就像看到『忠、信、篤、敬』幾個字刻在車轅前的橫木上,能夠做到這樣,就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了。」

子張把這些話寫在了束腰的帶子上。

 

子貢問:「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

孔子說:「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選自衛靈公

子夏說:「君子必須取得信任之後才去役使百姓,否則百姓就會以為是在折磨他們。要先取得君主信任,然後才去進諫,否則君主就會以為你在誹謗他。」

選自子張

漢畫像石《孔子問禮》拓片

義利之分

孔子說:「為追求個人利益而行動,會招致很多的怨恨。」

 

孔子說:「君子懂得公義,小人只明白私利。」

選自里仁

孔子很少談到利益,卻贊成天命和仁德。

選自子罕

治國為政

孔子說:「以道德教化來治理國家,就會像北極星那樣,安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為群星所環繞。」

 

孔子說:「以政令來引導人,以刑法來約束人,百姓只是求得免於刑罰,卻失去了廉恥之心;以道德引導人,以禮制治理人,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人心歸服。」

 

魯哀公問:「怎樣才能使百姓服從呢?」

孔子回答說:「舉用正直無私的人,棄用邪惡不正的人,百姓就會服從了;反之,百姓就不會服從統治了。」

選自為政

子貢請教如何治理國家。

孔子說,「具備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治者這三個條件,就可以治理好國家。」

子貢說:「如果不得已去掉一項,那麼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

孔子說:「去掉軍備。」

子貢說:「如果不得已再去掉一項,那麼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

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皆有死;如果百姓對國家缺乏信任,那麼國家就無從立足了。」

 

子張請教如何治理國家。

孔子說:「居於官位不懈怠疲倦,執行政令要忠心耿耿。」

 

季康子向孔子請教如何治理國家。

孔子回答說:「『政』就是正的意思。您自己帶頭端正,還有哪個敢不走正道呢?」

 

季康子向孔子請教如何治理政事,問:「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來彰顯有道的人,怎麼樣?」

孔子說:「您處理政事,哪裡用得著殺戮呢?您想做善事,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百姓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會隨著風向倒伏。」

選自顏淵

明 孔子與七十二門徒 手卷 無款

子路向孔子請教如何處理政事。

孔子說:「自己做在老百姓之前,才能使百姓勤勞地工作。」

子路請求多講一點。孔子說:「不可懈怠。」

 

子路說:「衛國國君等著您去治理國家,您打算從哪些事情做起呢?」

孔子說:「首先必須是辨正名分,使名實相符,也就是所說的『正名』。」

子路說:「有這麼做的嗎?您想得太不合時宜了。為什麼要正名呢?」

孔子說:「仲由(子路的名字),你真粗野啊!君子對於他所不懂的,總是採取存疑不論的態度。名分不正,說話就不順當,說話不順當,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就不能興盛。禮樂不能興盛,刑罰的執行就難以得當。刑罰不得當,百姓就不知怎麼辦好。所以,君子確定名分,必須能夠講出道理,這些道理一定能夠行得通。君子對於自己的言語,沒有絲毫苟且、含糊。」

 

孔子說:「古人曾說:『善人治理國政連續一百年,也就可以使殘暴的人化而為善,使得世間廢除刑殺了。』這話說得對啊!」

 

孔子說:「如果能夠端正自身,治理國家還會有什麼困難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怎能使別人端正呢?」

 

葉公向孔子請教如何管理政事。

孔子說:「使近處的人高興,使遠處的人來歸附。」

 

子夏做莒父的總管,向孔子請教如何為政。

孔子說:「不求速見成效,不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做不成大事。」

選自子路

子張問孔子說:「怎樣就可以治理政事呢?」

孔子說:「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這樣就可以治理政事了。」

子張問:「五種美德是什麼?」

孔子說:「君子施惠於人而自已卻無所損失;使百姓勞作而不使他們怨恨;追求仁德而不貪戀財利;舉止莊重而不傲慢;儀錶威嚴而不兇猛。」

子張說:「如何做到這五種美德呢?」

孔子說:「順應百姓的利益引導他們自己去求得好處,這不就可以做到施惠於他們而又不不至於靡費財力嗎?選擇適宜的勞作時間和事情讓百姓去做,誰又會心生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貪求什麼呢?君子對人,無論多少,勢力大小,都不會怠慢他們,這不就是莊重而不傲慢嗎?君子衣冠整齊,目不邪視,使人見了都心生敬畏之心,這不也是威嚴而不兇猛嗎?」

子張問:「什麼是四種惡政呢?」

孔子說:「不經教化便加以殺戮叫做虐;不加告誡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告誡監督而突然限期論處叫做賊;同樣是給人財物,卻出手吝嗇,叫做氣量狹小。」

選自堯曰

夫子自況

孔子說:「別人不了解我,我不擔憂;我擔憂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選自學而

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於問學;三十歲能夠守禮自立;四十歲對道有所領悟能不為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開始懂得上天賦予自己的使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從道的高度予以分辨、判明、包容、化解;七十歲能隨心所欲,任何念頭不越出規矩。」

選自為政

孔子說:「即使僅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不乏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像我這樣好學罷了。」

選自公治長

孔子說:「我只闡述而不創作,相信且喜好古代的風尚,我私下以老彭(商代的大夫,好述古事)自比。」

 

孔子說:「我所憂慮的是:不修養德性,不講習學問,聽到合於道義的事不親身去做,有了不善的言行不能自覺改正。」

 

孔子說:「如果富貴合於道就可以去追求,就算是那種給人執鞭開路的差事,我也願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於道就不必去追求,我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做事吧。」

 

孔子說:「再給我幾年時間下功夫修習《易》,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

 

孔子說:「就文獻上的學問而言,大約我和別人差不多。就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而論,那我還沒有做到。」

選自述而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消逝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孔子說:「到了嚴寒時節,方知松柏直到最後才凋落。」

選自子罕

孔子說:「沒有人懂得我啊!我不埋怨天,也不責備人,在人倫日常中學習,為了上達仁道至高境地。懂得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選自憲問


推薦閱讀: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 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

TAG:中國 | 文化 | 為人處世 | 中國文化 | 論語 | 為人 | 理解 | 處世 | 處世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