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講《金剛經》十五

凈空法師講《金剛經》十五

「3、觀門之般若,行門之舍忍,為學道要門。」所以這一次講《金剛經》,我也講得很歡喜。為什麼?對大家的確是需要。真的,沒有智慧不能解決問題。觀就是觀念,我們的想法、看法沒有智慧不行!沒有智慧,想錯了、看錯了。行門當中就是要施、要忍。六度也好、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也好,離開了施與忍,一願都不能成功,都是假的。天天念「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喊破喉嚨也枉然,沒用處!能夠在施、忍上下功夫,這個誓願自自然然就不一樣,你聽到、念到,你心裏面起的感應、起的反應當然不同,它有啟發的作用,的確有功德、有利益。所以舍與忍,是行門的大根大本。我學佛,實實在在講,的確是得利於這一開端就掌握這一個方法,這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二十六歲,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我才知道佛法是好,原來以為佛法是迷信,根本就不能接近。這才曉得佛經裡面,有世間最珍貴的東西。方老師介紹給我:學佛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聽了這些話,才開始跑寺廟。跑寺廟的目的何在?去找佛經。那個時候的台灣,佛經非常非常稀少,外面買不到,所以只有在寺廟裡面借佛經,借來看、借來抄。我接觸到經典大概一個月的時間,這是我運氣很好,就認識了章嘉大師,接受他老人家的教導。我頭一天跟他見面,我向他問了一個問題,這是我講了很多次,有不少同修知道,新來的同修沒有聽到,多講幾遍,你們腦子裡的印象深一點,有好處。第一天見面我就向大師請教說:「我知道佛教好,但是有什麼方法能叫我一下就入進去?」我向他請教這個問題,他看著我,看了半個鐘點,才說了一個字:「有!」說了這個字,他又不講話了。大概停了十五分鐘,跟我說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所以我一入佛門,就在這上下功夫,章嘉大師就把這個傳授給我了。「看得破,放得下」,聽起來也不難懂。我接著就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大概隔了有十幾分鐘,說了兩個字:「布施」。那一天印象非常深刻,永遠不會忘記。第一天見面,跟他大概坐在一起有一個半小時的樣子,就說這幾句話。大師,他整個人的神情都在定中,那個威儀叫人尊敬,非常穩重,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的人,所以對他自自然然起了恭敬心。我告辭出門,他老人家送我到大門口,拍著我的肩膀告訴我:「我今天跟你講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就真聽話了,真的去學布施,難捨能舍,這慢慢的舍。舍了六年,只剩下換洗衣服、一床鋪蓋,其它都沒有了,捨得乾乾淨淨,舍光了。被他講中了,真的六年舍光了。舍光了,得到什麼?得到一點智慧,心很清凈,對於一切事理很明了,還有一些事情好象預先能夠曉得,一、兩個月以後有什麼事情發生,好象都會知道。舍,舍就得了;不舍,你就得不到。那個時候大師教給我這個方法,我敢去做,實在講也是得力於《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我看了不少遍,知道「因果報應」。「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裡面有的儘管舍,舍了它還會來;命里沒有的,怎麼求也求不到,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有人說:你統統舍,你明天吃飯怎麼辦?我說明天還沒到,著急幹什麼?不需要打那個妄想。可是我從來也沒有餓過一天,天天吃得也還不錯,住得也很好,我的修學功夫沒有間斷。相信業因果報!「4、眾生之為眾生,因有貪嗔痴三毒。般若治痴,舍治貪,忍則治嗔。三毒之病根甚深,非多多修舍,貪何能破。非久久修忍,嗔豈能除。然若非精修般若,具足三空之智,以去其著相分別之愚痴,則舍忍亦終不能成。余度亦有名而無實矣。」「眾生之為眾生,因有貪嗔痴三毒。般若治痴。」三毒煩惱痴是根,因為愚痴他才貪,因為痴他才有嗔恨。有智慧的人,怎麼會有貪嗔?所以貪嗔痴那個根是愚痴。愚痴就是無明。般若是對治愚痴的,而舍是對治貪的,忍是對治嗔的。你有智慧,又能夠修施、忍,就能把貪嗔痴這個病根拔除了。病根拔除了,三善根就出現了,無貪、無嗔、無痴。所以有三善根的人,一定有般若,一定有看破放下,一定有施、忍。「三毒之病根甚深,非多多修舍,貪何能破。」這是真的。我們這個習氣是無始劫以來的,所以確確實實要很長的時間修布施。我那個時候六年是第一個階段,布施得一點力;真正完全放下了,心裏面什麼都沒有了,這是最近一、兩年的境界,這談何容易,幾十年的功夫!要不認真努力這樣去做,你怎麼會做得到?忍辱,「非久久修忍,嗔豈能除。」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裡還難過,這個比布施更難!我大概也是於冥冥當中有佛菩薩加持,我這個忍辱,是沒學佛之前學來的。在學校念書,跟一個同學學的。他姓白,白振寰,是我同班同學。我在學校念書,在學校里是風頭人物,學校從校長下至工友,全校同學沒有一個不認識我的。我知名度很高,不但是我學校人各個認識我,那時候在南京念書,南京中上學校都曉得我,很有名!習氣跟袁了凡一樣,喜歡挖苦別人,喜歡作弄別人。我這個同學比較老實,所以我常常欺負他,常常侮辱他,常常說他的壞話,他統統能忍,實在是了不起。我處處都說他的壞話,他處處都讚歎我。一個學期,還是一年以後,我被他感動了,真正了不起。所以我就學了他這套本事,以後在社會上做事,別人欺負我什麼的,我會忍,我跟他學的。這是在沒有學佛之前,十幾歲學了這套本事。所以一般人認為我很有修養,我從小學了這一招,這一招很管用。比如有些人什麼小事情或者是得罪了,他來罵你一頓、侮辱一頓,我能夠笑嘻嘻的不還口,儘管讓他罵,罵半個小時、罵一個鐘點,他罵累了他不罵了,以後見面還是好朋友。他要是發嗔恨心要打我,我就先躺在地下讓他打,他打了幾下,他不知道怎麼辦,所以我這一招厲害。他要打,我不還手,打不下去,不打他又下不了台,這個很厲害。如果對打,那愈打愈起勁,兩敗俱傷。我這一招一表演,別人一看,「某人他的修養好!」你看,我這個知名度就愈高了,愈被人讚歎了。這個都是跟那個同學學來的。在這個社會上不吃虧,不跟任何人結冤讎。縱然是意見不合過不去的,最後都變成好朋友。所以以後學佛之後,才曉得佛門這個忍辱高明。什麼都能忍,沒有不能忍的事情,何必跟人計較?人家佔一點便宜,讓他去占,我們歡喜;他得利益,他生歡喜心,我也歡喜,這樣才行。決不要認為我們吃了虧,沒有吃虧的,沒有上當的。你把這些理事都看得清楚,你才曉得佛法這個修法你會很歡喜去修、很認真去做。對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在事業上、在前途上決定有幫助,會一帆風順,得許許多多人的幫助。這是「非久久修忍,嗔豈能除。」「然若非精修般若,具足三空之智,以去其著相分別之愚痴,則舍忍亦終不能成。」這是真的。布施跟忍辱,如果沒有高度的智慧,都是有限度的。唯有高度智慧現前,他不著相了。我人眾生,就是所有一切相,看得都非常之淡,毫無留戀之意,這是般若智慧。「余度亦有名而無實矣」,余度是持戒、禪定等,這是般若之外。其餘的五度,要是離開般若波羅蜜,離開真實的智慧,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這個余度是涵蓋了菩薩修學的一切法門,都不容易得力。如果講功夫得力,一定要開般若智慧,一定要在施、忍這兩個科目上痛下功夫;而且還要相當長的時間精進不懈,我們功夫才得力,才能夠一帆風順。「5、著相便是三毒。故當離相舍忍以拔除之。行人當知所先務也。」這一小節是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除障的方法。《般若經》我們從開講以來,也講了不少座,對於世尊在本經裡面的開示,多少都能體會到一些。世尊在經裡面,自始至終都教給我們要離相,所以著相就錯了,只要心裏面有絲毫的執著,無論是世法、無論是佛法,著就錯了。錯在哪裡?一著就有能著、所著,於是四相宛然,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全都在。既有我相,一定就有我貪、我痴,《唯識論》所講的「四大煩惱常相隨」,三毒就在其中,所以著相就有三毒。也許你在著相當中,沒有感覺到你有貪嗔痴,那是粗心大意,有貪嗔痴自己不能發現,還以為自己沒有,貪嗔痴都沒有了。如果真的貪嗔痴沒有了,必定是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你有沒有轉?沒轉過來!沒轉過來就決定是凡夫,既是凡夫就決定是四大煩惱常相隨。佛叫我們覺悟,覺就是般若智慧。這三毒煩惱如何能把它消除掉?離相、舍、忍這三個科目,六波羅蜜裡面這三種。離相是般若波羅蜜,這是看破,真的看破了,般若智慧是看破。看破之後要放下,舍就是放下,布施波羅蜜就是放下;放下之後,心裏面若無其事,那就是忍,心裏面清凈自在,忍辱波羅蜜成就了,這叫真正能夠消業障。「行人當知所先務也」,行人是修行人,所先務這三個字,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最先下手之處,我們修行,最先從哪裡下手?就是要從離相、舍、忍,所以佛在本經裡面把這三條講得特別多,特別的詳細,原因就在此地。如果不從這個地方下手,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這一生當中都不能成就。也許同修要問,那臨命終時才聞到佛法,十念往生的,他具不具這個條件?具足。他要不具足這個條件,不能往生。臨命終那一剎那,或者是前一、兩天,聽到善知識的教誨,叫他萬緣放下,他一聽明白了;告訴他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他懂了,明白了,他才肯離相。真的心裏面所有一切憂慮、牽掛,統統放下了,舍!心裏面乾乾淨淨一念不生,忍辱!「忍」就成就了;然後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一念、十念能往生。如果不具備這三條,那個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這是說臨終十念的人也具足這三條。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你什麼時候具足,你什麼時候覺悟,你什麼時候就得自在。現在你明白了,你肯放下了,你現前就得自在,就得安樂,心裏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佛法修學講效果,實在講太快、太快了,世間人常常講現實,說實實在在的話,論現實,世出世間沒有任何一法,能比得上佛法現實。特別是般若凈土非常現實,只要你有一分功夫,你馬上就有一分的收穫,確實能夠叫我們得到身心自在,確實能幫助我們往生成佛,所以這是特彆強調從這裡下手;「看破、放下、忍辱」。「6、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心有分別,便是無明,便違平等一真法界。故發菩提心者,應無所住焉。」「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取相這個取字用得好,十二因緣裡面愛、取、有;取就是執著,就是我想得到,想得到這個念頭就是取。佛教給我們要發願,發願跟取裡面有差別的。譬如說發願,我們要得一心不亂,我們要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有這個願心,沒有願心怎麼能成就?願以導行。但是你心裡急著:「怎麼我今天還沒有得一心?我念了幾個月,一心還沒有得到?」那你就著相了,那是取相,不是發願,跟這個願完全不一樣。人發願是有一個方向、有一個目標,一味向這個方向去走,至於走到哪裡根本不問,心裏面完全沒有這個意念,水到渠成,他自自然然就得「事一心不亂」,得「理一心不亂」,自然就成就了。所以願是方向、是目標,我們這一生有一個修學的方向,有一個修學的目標,一味往前精進,其餘的一概都不問,這個叫願。念念希求,那就是貪慾,那就錯了,不能把取著跟願混淆不清,那怎麼個修法?所以取相,必定就著了四相。「心有分別,便是無明,便違平等一真法界。」可見得一定要清凈心才與一真法界相應,一念、一心與諸佛所證的境界就相應;不能有二念,不能有二心。有疑惑不能得一心,有夾雜不能得一心,有間斷不能保持一心。凈宗念佛的標準是凈念相繼,凈是不懷疑、不夾雜,相繼是不中斷,那才會有成就。所以心裏面起念就錯了,古德常說:「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乖就是錯誤,一動念頭就錯誤了。「故發菩提心者,應無所住焉。」真正發菩提心,也就是真正心裏面覺悟了,菩提心就是心裡覺悟了。心覺悟了怎麼樣?覺悟了,他心清清凈凈、一念不生,一個妄念都沒有。即使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個佛號綿綿密密,一字一句都不會念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裡面有沒有念?沒有念。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怎樣?想阿彌陀佛還是一個妄念。我不想阿彌陀佛,我想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怎麼樣?也是妄念。但是這個妄念,如果沒有其它妄念,只有這一個妄念,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不錯了,能往生!用別的妄念不能往生。但是不能得理一心不亂;如果到理一心不亂,阿彌陀佛四個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裡面既沒有佛相,也沒有四個字的字的相,真的是「應無所住」,這四個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而生其心」,那樣才能夠念到理一心不亂。當然這個不是我們凡夫能做得到的,我們凡夫今天就是著相念佛,行!這帶業往生,那個不著相就不帶業了,我們現在帶業往生。為什麼有人念佛還要觀想佛像?原因就是妄念除不掉,念佛的時候妄念還是很多,雜念還是很多,怎麼辦?觀佛像,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的像,因為你專心想阿彌陀佛的像,其它的雜念就沒有了,所以這是過度時期可以用。我現在有這個病要吃這個葯,我這個病沒有了,葯也就不要了。你的心裏面很清凈,沒有雜念,就不要作觀了,不要再想佛像了。如果心裏面有雜念,可以用這個方法幫助,這是一段的時期,不是永遠是這樣的,諸位一定要記住,一定要曉得。初學的人雜念、昏沉,決定免不了,這種方法可以對治,幫助我們對治雜念、對治昏沉,使我們的功夫逐漸能夠得力,這是好的。八六、闡明說法真實義 總結前文 結成無住發心 標結【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經文的語氣,佛是慈悲懇切至極,勉勵我們、勸導我們要發心,勸發菩提心。「1、前雲,離一切相則名諸佛,是約證果說。離一切相以修六度,是約修因說。此節經文即承其義,而結歸到應離一切相而發心。是起修之因,是說到本源上。無論果位、修功、因心,而離相則始終一貫。則般若為貫徹始終之法門,離相是轉凡成聖之途徑,當可洞明矣。」「前云:離一切相則名諸佛,是約證果說。」從證果這一面來講,離一切相就是諸佛。從圓教初住一直到如來果地,都是諸佛。如來果覺前面四十一個位次,在《華嚴經》上稱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分證佛,如來這個果位叫究竟佛。分證佛、究竟佛都是佛,都離相,四相都沒有了,四相、四見都離了。能夠離四相、四見,最低限度都是圓教初住菩薩,已經證得分證佛,天台六即佛裡面的分證佛位。「離一切相以修六度,是約修因說。」它這個講法,一個是講證果,一個是講修因。證果雖然證得圓初住,分證佛位,可是你要知道,分證佛位的階級有四十一個位次,初住、二住、三住,一直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如果不修,上面的位次證不到!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要不要修行?要修。如果不認真、不努力的去修,成不了究竟佛,所以他要修。他怎麼個修法?離相修六度。諸位到這裡應該明了,離相修六度是什麼人修的?法身大士。他要修多久才能成佛?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對他們講的,不是對我們講的,我們沒資格。就好比讀書,四年就可以拿到大學文憑,學士學位,四年是對一般人講的?不是,不是對小學生講的,不是對中學生講的,是對大學一年級學生講的。諸位要曉得,三大阿僧祇劫是對誰講的?圓教初住菩薩講的,是對他講的,他再有三大阿僧祇劫,他一定成佛。第一個阿僧祇劫,他修滿三十個位次;一共是四十一個位次。第二個阿僧祇劫,修滿七個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修滿三個位次,愈往上面愈困難。這三大阿僧祇劫不是籠統講的,我們有份嗎?沒份!我們差得遠。幾時我們證得圓教初住,那就有份,從那一天開始,是這麼回事情;所以不能搞錯,這是對哪個講的。「此節經文即承其義」,這是承前面的意思,前面是講「離一切相則名諸佛」,這是分證佛,分證佛一定繼續不斷離相修六度。離相修六度,也是佛門常說的「無功用道」。我們凡夫修行都著相,你能離得了相嗎?離不了,起心動念都是相。你今天拜了多少拜佛?我拜了多少拜佛,我相、人相、眾生相統統具足。你今天念多少卷經?你今天念多少句佛號?不都著相嗎?我們要問,法身大士他們修是怎麼個修法的?他們根本沒有起心動念,哪裡還有言語好說的,這個境界好難懂。從前李老師跟我們講這一段,他舉了一個例子,可是這個例子大概在中國的人懂,住在外國恐怕都沒有辦法懂,體會不到。外國科技發達,帆船沒有了,但是在中國內陸還有帆船。帆船它快要到岸,那個帆下下來了,阻力就少了,快要靠岸要用竹竿撐船把它撐到碼頭旁邊去。可是將要到碼頭,還有個一、二十尺的樣子,竹竿也放下了,統統放下了,那個船慢慢的、自自然然的靠岸。統統都放下了,那個自自然然靠岸,那就是無功用道,法身大士修行就是這樣的,一點意念都沒有,他修六度萬行。我們行船,扯上帆是著相,拿上那個竹竿撐還是著相;統統放下不著相,船還往前面走,比喻無功用道,是那麼個境界,我們無法想像的。所以法身大士修行,我們都無法想像,從這個比喻當中能體會到一點味道。決定不能作意,與道完全相應。什麼道?與自性清凈心完全相應;就是他用的功夫,他修六度萬行,自行化他,絲毫沒有染污清凈心。絲毫不染就是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我們今天修行自行化他,還是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這就是不能證果。我們不能成為諸佛之一,證不到圓初住,不但圓初住沒份,小乘須陀洹都沒份。大乘法裡面,初信位的菩薩都沒份,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初信位的菩薩我們沒份。我們在今天如果真正幹了,也不過經上講的信相菩薩而已。信相菩薩是什麼?幼兒園一年級,不算學級的。初信位的菩薩是一年級的學生,算學級了,有成就了,幼兒園不算,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這才曉得佛法修學不容易,但是信相菩薩念佛求生凈土,品位還不低。行!除這一條路之外,都沒有法子,都不能成就,唯有念佛求生凈土,還可以拿到相當的品位,這是說凈土法門的殊勝。這個地方的經文,承前面的意思,「而結歸到應離一切相而發心。」菩薩這個時候要離相修六度,離相修六度先要離相發菩提心,不發心怎麼能夠修六度?諸位要曉得,離一切相就是菩提心,為什麼還要叫你發心?這當中有道理的,如果不勸導你發心,你就變成二乘,離一切相住到偏真涅槃去了,變成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跟阿羅漢、辟支佛的差別就在此地。二乘人不發菩提心,墮在偏真涅槃;他要一發菩提心,繼續不斷努力再去修學,去幫助一切眾生來修學,他就入菩薩位,就不是小乘,這就屬於大乘。所以離相發心,是法身大士們「起修之因」,「是說到本源上」。「無論果位、修功、因心」,他是一貫的,「而離相則始終一貫」。證果要離相,修行要離相,發心要離相,你要問為什麼?因為離相與清凈心相應;著相,清凈心就失掉。清凈心是自性,與自性相應了。有絲毫分別執著,與自性就不相應;相應是覺,不相應是迷,覺、迷差別就在此地。「則般若為貫徹始終之法門,離相是轉凡成聖之途徑,當可洞明矣。」這個洞是當清楚講、深入講,你應該透徹的明白、深入的明了了。這不離相能行嗎?般若就是講的離相。真正發心修學,我過去在講席當中常常提示,我們這個世間有四個人發心,整個世界的劫難都轉了。一般人講第三次世界大戰核子戰爭,這個世間人要毀滅一半以上,有沒有人發大慈悲心來救這個劫難?四個人發心就能救,可是四個人找不到。四個人發什麼心?發菩提心,組成一個僧團,六和敬的僧團,就有救了,真的找不到!一個人一個意見,兩個人意見都不相同,所以六和敬到哪裡找?僧團最少是要四個人,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到利和同均,有這樣一個僧團住世,十方諸佛都擁護,這個世界劫難就沒有了、就化掉了。沒有人真正肯犧牲自己,不肯發心,各個都是自私自利,說為眾生、舍自己決定做不到,那就沒法子了。所以看到眾生遭這個災難,我們自己能不能倖免,這都不保險的。我們中國古人常講:「三人同心,其利斷金。」這個話在歷史上有證據,展開我們中國歷史,每一個朝代,那個朝代的興起,的的確確只有幾個人同心協力,他就能夠建立一個政權,能夠維繫幾百年之久,就是開國的時候,幾個人同心,不多!展開我們中國歷史,可能每一個朝代都沒有超過十個人,所以只要大家一條心,就能闖大事業。《三國演義》很有名,別的歷史不懂,《三國演義》提出來多少還聽說過。《三國演義》裡面四個人同心,劉、關、張加上諸葛孔明,四個人同心同德也能建立一個王朝,你才曉得這個「和」多重要!所以想想我們僧團,今天佛教落得這樣的地位,我們實在非常痛心。緣故在哪裡?一個人一條心,兩個人同心同德合作的都沒有,哪有六和敬的團體?戒律再嚴,表面是一樣,心裡不一樣,那個沒有用處,最重要是心裡一樣。為什麼做不到?般若智慧都沒有了,沒人講了,沒人學了,沒人修了,從哪裡同起?當然不同。沒有般若,諸位要知道,必定是妄想、執著、煩惱天天增長,不會減少的,天天在增長,叫三毒增上。那個後面的結果,不說大家就曉得了,哪有什麼好果報?這是我們常常想到這樁事情,真正是痛心,真正是機緣可遇不可求。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創教也是五個人,鹿野苑遇到五比丘跟他自己,六個人同心,在這個世間建立佛法。佛教最初的僧團是六個人,度這個世間的一切眾生。這個我們也只能說說而已,想找誰,誰也不答應,誰也不肯;縱然答應,表面答應了,過兩天又變了心,又要來吵架了。不是真的,不是真心,虛情假意。這說明般若之教,在大乘佛法是徹始徹終,正與前面相應了,不可須臾離也。你一離開般若,一定是墮落,一定是迷惑顛倒。般若就是覺,般若就是一切都放下,一切不執著,這是般若。「2、度無邊眾生,令入無餘涅槃者,發『菩提心』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應離一切相也』。」這是江居士怕我們讀到這一段經文感到茫然,特別就本經經文裡面,舉一個例子來給我們看,讓我們曉得怎樣去做。發心要度眾生,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度眾生怎麼度法?學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弘法利生目的就是幫助一切眾生成佛,「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者」,這就是幫助一切眾生成佛。認真的做,努力的做,不休息的在做,像普賢菩薩無有疲厭在做。雖然在做,「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個心裏面乾乾淨淨若無其事,那就是離相,那是般若。如果做著相,那就錯了,就不是法身大士,也是菩薩,叫權小菩薩,權教、小教裡面的菩薩,不是大乘菩薩。大乘菩薩是離相的,做而無做,做是事做了,心裡沒做,心裏面沒這個念頭,我們一般講「三輪體空」,就是這個意思;三輪體空是般若。他舉這個例子好,舉這個例子讓我們明了,佛是怎麼做的,度眾生,「度無所度,無度而度」;佛說法,「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四十九年天天說,沒說一個字。沒說一個字,他心裏面沒有,心裏面清凈,不落一個字;其實佛四十九年天天說,從來沒有一天休息過的。這是教我們應當要學佛,要這樣學法,那就對了。八七、釋成【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這是解釋離相。離相怎麼個離法?離相不是把外面境界相隔離,不是這個意思。外面境界相你說隔離,你永遠隔離不了。你離開都市找到山裡面,挖個山洞去打坐,那還有個山的相,還有個洞的相,你怎麼能離開?你沒有辦法離開。這個諸位要曉得,佛教給我們離一切相是離心裏面那個相,叫你心裏面不要執著,不是叫你外面這個相不要,外面相不要怎麼度眾生?佛的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那你要離相,一個眾生也度不了。不是離外面的相,是離心中執著的那個相,那個相有害,妨害了我們。佛法我們修不成功,我們著了這個相;在世間法裡面,不能建功立業也是著這個相。這個解釋就好,使我們曉得哪些不能夠執著。「1、此節釋成上文應離一切相。發起平等慈悲之覺心,則心生起時,便當擺脫色聲等等對待之塵境,而不應住著。則一切相皆離矣。但應生起於所有對待的塵境,一無所住的心,乃是菩提心也。」這是先說離相,就是應無所住。因為離相,你的慈悲心才能夠生得起來;著相,慈悲心就沒有了,就生不起來,慈悲、平等都生不起來了。慈悲平等心是佛心,也就是我們講的真心。凡夫所用的心是妄心,有分別、有執著,不清凈、不平等、不慈悲,妄心!清凈、平等、慈悲是真心,真如本性。離一切虛妄,我們的真心才能夠顯露。所以不離相,真心透不出來,不起作用。佛在此地教導我們,我們心生起來的時候,我們常講起心動念,起心動念要在哪裡用功夫?要把一切相對的塵境,把它去掉。六根對的是六塵,如果不去掉,裡面就生六識,六識就是煩惱;妄想、分別、執著統統起來了。所以你一定要舍掉根裡面所對的相(影像相分)。這個說法恐怕大家很不容易體會,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如果對法相唯識有一點基礎,我講這個話就很容易懂。譬如我們眼,眼見色,眼是真正見到色;我有沒有見到色?我沒有見到。如果我要真的見到色,給諸位說,那叫法身大士,那不是凡夫。怎麼說我沒見到色?這個花擺在我面前,我不是明明都看到了嗎?確實沒見到,你要是說你都看到了,你迷惑顛倒,你自己錯了都不曉得。我們見到這個花,這個見是從哪裡見的?眼根接觸外面色塵,產生眼識。眼識裡面有四分: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我們能造業的,能夠分別、執著、打妄想的,以為是我的,那是什麼?第六識。第六識的見分,緣眼識的相分,這樣見到的。就好象我們現在電視台一樣,這是現場,我們看在哪裡?我們在電視屏幕上看到的,沒有看到現場。我們今天所有見到外面一切境界,這兩個眼睛是攝影機,就像鏡頭一樣,照進去了,裡面有相分,我們第六意識就是緣那個相分,所緣的境界感覺得跟外面境界完全是一樣的;從這一點你也能體會到《華嚴經》上所講的「大小不異」。我們眼識裡面,那個小屏幕裡面現的相,使我們感覺到跟外面這個相是完全一樣,這個大相小相沒有了,所以「芥子納須彌」。芥子比喻什麼?比喻我們第六意識那個相分,須彌是須彌山,我們第六意識緣眼識看的那個須彌山,跟外面一樣大。須彌山沒有縮小,我們眼識的相分沒有放大,大小不二,性相一如。這個理就講得比較深一點,事實真相說出來了。所以一切萬法裡面哪有大小?大小是你的錯覺,長短也是你的錯覺。事實真相是萬法一如,萬法不二,那才是事實真相。從這個地方體會到一點味道,然後曉得我們這個心生起來的時候,離什麼相?絕不執著眼識的相分。其實講眼識的相分,我們還是講得不徹底。真正再要是講,事實真相不是那麼回事情。那說起來我們就真的太可憐了,佛說眾生可憐憫者,這一點不錯!我們還沒有看到第一個電視的畫面,我們看到的什麼?是從第一個電視再轉播傳播去的,看另外一個電視的畫面,那個畫面是第六意識的相分,是從眼識的相分轉播成第六意識的相分,第六意識緣眼識相分,自己變一個相分,第六意識的見分是緣自己的相分,這才看到了。轉播的,不是直接的,眼識造成的相分是直接的,第六意識從那裡接收過去變成第二個相分,是轉播的,不是直接的。我們把這個東西當作認為我真看見了,這天曉得!沒有接觸到外面的世界。諸位要曉得,我們永遠躲在一個殼裡面。像現在的汽車,永遠在車裡面,從來沒有爬出來一步,你所見的透過幾層玻璃見到外面,不是直接見的。我們伸手去拿一樣東西是真拿到了嗎?沒有!這個手是機械的手臂,不是自己,自己沒有摸到,是利用這個機械手臂去摸到。現在做工,機械手臂很多,挖土,那個人坐在那裡操縱機器,怪手出來抓土。是他抓到了嗎?沒有!我們今天自己坐在那個身體裡面,沒出來!這個機械手臂是怪手,確實沒有直接抓到東西,還感覺到自己摸到了。唯識學好,唯識學可以說是世間最高明的心理學,我們讀了唯識經論之後,再看大學裡面講的心理學的課程,一翻開不想看了,胡說八道,在胡造謠言。我們才略略曉得一點事實真相。所以一切造作全是虛妄的,自己從來沒有接觸到外面真正境界過,哪裡是真的?所以佛教給我們不應住,是不應住我們八識五十一心所,五十一心所都有四分,不著那個相分,不是外面的色相,是教我們不著八識五十一心所的相分,那就行了,那就能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如果你還著這個相分,那你怎麼能轉得了?你一天到晚用什麼?一天到晚所用的八識五十一心所,你用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在佛法里叫妄心,那不是真心。我們在六道里打滾,誰當家?妄心當家,妄心作主。也就是說心心所作主,心心所當家,那怎麼能見得了性,怎麼能夠轉?般若是直截了當,叫我們跟心心所的相分、見分脫離關係,我不用它,這樣才有能力轉識成智。如來果地上的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跟眾生起一切作用的時候,叫成所作智。成就,所作的是什麼?令入無餘涅槃,這是佛菩薩所作的,這是終極的目標。如果把它分成階段:令眾生信、令眾生解、令眾生行、令眾生證,都是成所作智,沒有智慧怎麼行!智慧從哪裡來的?離相。離心裏面一切執著的相,妄想、執著的相要不得,統統離掉。所以離不是離外面境界相,外面境界相要,那屬於事。《華嚴經》上說得很好,你們對《華嚴》都很喜歡,《華嚴》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個沒有障礙,障礙在心、心所。心心所的見相兩分是大障礙,你必須要認識它,必須要把它放下,恢復到自性清凈心,那就行了。這就講「色聲等等對待之塵境,而不應住著」。眼不住色,耳不住聲,鼻不住香,舌不住味,身不住觸,意不住法;不住就是轉識成智,不住就是舍。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裡面,這是《楞嚴經》批註的權威,《楞嚴經》雖然有一百多種批註,一般人都認為古注《長水疏》是權威,新注就要推交光大師的《正脈》為權威,權威的批註。交光大師在《楞嚴經》裡面,說了些什麼,會被大家這樣的推崇?他就說出「舍識用根。」他教人的這個話一點都不錯,完全符合《楞嚴經》的教義,比長水高明,長水還是沒有離開天台的三止三觀,三止三觀依舊是用意識,還是沒有離開心意識。交光大師完全不用天台家的止觀方法,直捷了當就「舍識用根」,在日常生活當中,不用識用根。根是什麼?根中之性。告訴我們,我們見不要用眼識見,凡夫用眼識。菩薩用什麼?見性,性是清凈的、是平等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地方就是舍識用根。你如果能見色,在色相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妄想、沒有執著,你是見性見色性,那就不叫塵。塵是污染,它不污染。見性見色性,聞性聞聲性,不但轉八識成四智,轉十法界為一真法界;色性、聲性是一真法界裡面的,不是十法界里的。十法界是塵境,不是性境,那一轉就轉到一真法界裡面去。《楞嚴經》什麼人修的?還是法身大士修的,不是普通人。普通一般人在《楞嚴經》可以得到很大的啟示,能夠開解,所以古人講,開悟的《楞嚴》。《楞嚴經》的確可以幫助人開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那只是解悟,不是證悟。證悟,那用交光大師這個方法行,舍識用根。舍識用根的方法跟《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完全相同,理相同、方法相同、境界也相同,只是說法不一樣,意思完全一樣。這是說了上面這一句。下面是「應生無所住心」;「但應生起於所有對待的塵境,一無所住的心,乃是菩提心也。」菩提心什麼樣子,說出來了。於一切塵境裡面都無所住,這個心就是菩提心。諸位要記住,並沒有離開一切對待的境界,境界在面前,心裏面若無其事。不但在境界裡面不起貪嗔痴,順境裡面不起貪愛之心,逆境裡面不起嗔恚的心,你在境界里永遠保持著平等心、清凈心,這就是菩提心。順逆境界現前,順境起了貪愛,逆境起了嗔恨,那是輪迴心,那是搞六道輪迴的心,不是菩提心,那是染污的心,我們要搞清楚、搞明白。這菩提心還真難!我們常常掛在嘴裡說發菩提心,就是兩片嘴唇在發,除了這兩片嘴唇,其它都沒有,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藕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跟我們講,「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凈土,這個心就是大菩提心」,跟《金剛經》的標準細細的比較一下,一樣不一樣?一樣的。一個人一心一意只有一念求生凈土見阿彌陀佛,除這一念之外統統都放下了,與這個相應不相應?相應。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一念相應一念佛?我們念念都不相應,原因在哪裡?我們念念之中夾雜了無量無邊的妄想雜念,所以跟佛不相應,還自己以為念得不錯,好象功夫還很得力,拿到經典來一比較,就完了!念佛法門叫「易行道」,也不是你想像的那麼容易!所有法門裡面比較起來它最容易,你不要看太容易了,看太容易了,這一生去不了。跟其它法門比較,它是最容易。實實在在講,也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這個念才相應。還有世緣放不下,還要擺在心裡,那個念佛沒用處的,一定要放下,一定要一無所住,我們往生真有把握。這個事情說難不難,說不難很難,為什麼說難、不難?世間之事只有一樁事真的難,佛也講難,「求人難!」那是真難,不是假難。這個事情不求人,求自己!自己肯就不難,自己不肯那就難,這不是求人的事情。我們當初接觸到佛法,知道佛法真好,可惜沒有人宣揚,真正可惜!許許多多學佛人問他,佛是什麼?不知道。你說這個多遺憾!為什麼會造成這個樣子?宣傳的人太少了,我們自己才發心出來干。我不發心,勸別人發心,別人不答應,別人不肯;勸別人不行,只有勸自己,自己來干。真正明了佛法的好處,真正知道這個佛法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我們不知道那沒有話說,真的知道了,就有責任要來弘揚,要把它發揚光大。不知道,那沒事情,與我們不相干;知道而不做,我們天天念迴向偈豈不是自己在罵自己嗎?「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打妄語!念一遍就打一次妄語,那個心多難過,那個心跟刀割一樣,這叫自己騙自己,自欺欺人!我們還說是在做功德,一天到晚都在造罪業,都在欺騙眾生、欺騙自己,欺騙諸佛菩薩,干這個事情;一點慚愧心都沒有,還自鳴得意,你說這怎麼得了!所以勸別人不行,求別人不行,回過頭來自己發心,自己認真努力去干,拚命去干!想想佛在因地修行,受多少折磨、多少苦難,「為求半偈,剝皮為紙,析骨為筆。」你想想那種捨身求法的精神,我們能做到嗎?叫你讀經,多讀兩個鐘點,「累死了,我疲倦了,我受不了!」他就受不了。這還沒割你的肉,沒剝你的皮,你都覺得受不了,你能成菩薩,你能成佛嗎?讀經要向這些地方去體會。所以讀了經之後,我們真正生慚愧心。讀《無量壽經》,你們念到法藏比丘「信解明記」,我為什麼沒有?我跟他沒兩樣,他能具足信解明記,我也應該有!我的信解明記到哪裡去了?被業障障住了。什麼業障?天天打妄語是業障,天天自欺欺人是業障。「我沒打妄語!」沒打妄語,那個「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就是打妄語。不給你說穿,你不知道,還以為我每天念佛迴向,還做了好多功德。我給你一說穿,才曉得打妄語,哪有功德!說明什麼叫菩提心,就是一心一意念佛往生也是大菩提心,與《金剛般若》決定不違背。「2、生心時即是無住時,無住時即是生心時。如此,則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空有同時。在在處處,無一非中。所謂圓中,則我法雙空,四句俱遣,乃無相之極致,方為發離一切相之無上菩提心。」「生心時即是無住時,無住時即是生心時」。這兩句話完全是事實真相。我們舉一個現成的例子,我們在這裡講經,我在這裡講你們在聽,我講你聽都生心,我講的時候生心在講,你們也是生心在聽,專心在注意聽,這是生心時;生心時就是無住時,我說而無說,說沒有作意去說,沒有去想想我要怎麼說,那就著相,說是自自然然吐出來的,沒有一絲毫意思在裡面,這就說跟無說合成一。你們聽也要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你才會開智慧。你要聽,把我這些話牢牢的記住了,糟了、完蛋了,你住相了。你要能夠聽而無聽,無聽而聽,生智慧。為什麼?清凈心。聽了沒有住,這前面講「不應住法生心」,法尚且不能住,何況非法?不能住,你聽經就會開悟。我這幾十年講經說法,入這樣的境界不少年了。最初學講經的那幾年,那是作意,到以後都沒有了。我講東西沒有講稿,從來沒有準備,這裡是還有個經本擺在此地,許許多多地方連經本、講稿統統都沒有。人家出個題目給我講,限定我時間,出個題目叫我講一個鐘點、兩個鐘點,我通常到外面講演,臨時你叫我講什麼,給我多少時間,我上台就講,剛剛好講到那個鐘點就沒有了。下了台之後,你問我講什麼?我不知道,不曉得我講什麼,下面還在鼓掌。有的時候我也好笑,我不知道我講些什麼。有一些人從錄音帶整理出來,送給我看,我看,「這是我講的嗎?我怎麼會講得這麼好?」真的不曉得。這就是生心跟無住有點相應了。如何能得這個相應?這是從前老師教給我的,我不吝法,我都傳授給你們;「至誠感通」。沒有別的,真誠之心,就能與一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所以上了講台,你們怕上講台,上講台沒有東西,實在講我跟你們一樣,我上講台什麼東西都沒有。怎麼說出來的?我不知道;三寶加持的。你沒有真誠,你就得不到三寶加持,真誠得三寶加持。平常看的這些東西,年輕時候看的,年老學東西是困難,年輕時候記憶力很強,看了這些法相名詞還能記住,所以上講台看看什麼地方,它這個東西自然還能記得起來,信解明記。年輕,法相名詞要多看一點,多讀一點,因為這個東西不能講錯。經義決定不要去記它,經義是悟處;你年年月月都不一樣,你境界不斷往上提升,悟的是愈深愈廣。所以經典展開,長講、短講、深講、淺講自在,就得自在了。我是凡夫,業障深重的凡夫,我能學得出來,你們為什麼學不出來?你們造的罪業沒有我造的重。講五逆罪裡面我都犯了,我犯了破佛身血,我相信你們沒有做。佛不在世了,我怎麼出佛身血?等於破佛身血,就是破壞佛像。我們小時候,念小學,小學生頑皮,寺廟的佛像拿來當玩具,玩完了就把它糟蹋掉了。不只單想燒佛,我們把木頭的佛像肚子挖開來,裡面什麼東西?裡面有符,還有不少東西藏在裡面;這是破佛身血的等流罪。因為那個時候環境不一樣,抗戰期間,我們學校就是寺廟當作學校,所以有機會去拿佛像出來玩;不像現在,現在學校建築都富麗堂皇,現在人有福報。殺生,我年輕的時候喜歡打獵,天天殺生。我打了三年獵,所以造的罪業很重很重,我沒有得到惡報,這個功德是講經。這是從前甘珠活佛,也等於是給我印證,是在他圓寂前一年,我們在一個法會見了面,他告訴我,他說:「你的業障很重,一點福報都沒有,而且短命。」我聽了點頭說:「佛爺你說得沒錯,我都知道,我不是不曉得。」他說:「你現在不一樣了,你現在不但長命,而且福報很大。」都是這些年弘法講經的功德。我有沒有求?沒求。我什麼都不求,我就覺得弘法利生是我的責任。我為什麼會這樣做?為什麼會把佛法搞清楚?不懂我就可以不要做,懂得就不能不做。懂得,有人做,我就不做了;有人在做,我何必去受這個辛苦?沒人做就沒法子,自己不能不做;有人做,我何必這麼辛苦,到處去跑?就是因為沒有人做,逼得自己沒法子,無路可走。覺得這是自己的義務,自己應當要去做的。這是說明生心跟無住同時的。不但講經、聽經生心無住同時,一切時一切處,在我們日常生活點點滴滴都是同時的,你能夠入同時,那個境界就好!同時是不二,入不二法門。《維摩經》上講「入不二法門」;《金剛經》上講:「一如」、「如來者諸法一如」。菩薩入得深,我們才淺淺沾一點邊,但是就很有受用,就很自在、很快樂。你不真干,那個邊都沾不到。你們要問我:我有沒有入不二、一如境界?我告訴你沒入。我要入我就成菩薩、法身大士,沒有入!雖沒有入,沾到一點暖氣,好象那邊生了一盆火,我沒有接觸到火,我在這邊,暖氣我接觸到一點。我今天這個境界是這個,沾到一點暖氣而已;入那個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沾到一點氣氛。這一點氣氛,如果在佛法裡面講,這叫加行位。四加行,這屬於加行位。《楞嚴經》上講六十個位次,《華嚴經》上講五十一個位次;《楞嚴經》講得特別詳細,它講的有四加行。這四加行擺在哪裡?十迴向後面,初地前面。其實四加行,每一個位次的前面都有四加行。譬如說初信位,初信位的前面有四加行,這才能證得初信。初信到二信當中,還是有四加行,每一個位次當中都有四加行,這是事實真相。「如此,則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空有同時。在在處處,無一非中。所謂圓中,則我法雙空,四句俱遣,乃無相之極致,方為發離一切相之無上菩提心。」這個地方就講得很具體。說生心,生心是有,無住是空。生心時就是無住時,無住時就是生心時,實在就是《心經》上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有是同時的。空有是同處的,不但同時,是同處的,同時不同處也不行,同時同處。所以「在在處處,無一非中」,這個中叫中道,中道是什麼?就是同時,就是空有同時。「無一」是沒有一樣不是的,樣樣都是;穿衣也是、吃飯也是、喝水也是,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無有一法不是。《金剛經》上講的,「大而世界,小而微塵」,沒有一樁現象不是空有同時的,你只要仔細去觀察,你會見到、會發現。發現了,這就解悟,你明了了,事實真相明了了;明了之後你肯放下,不再打妄想,不再分別,不再執著,你就入境界,你就入進去了。「則我法雙空」,我執、法執就離開了,這個大乘般若方法是高明,完全用高度的智慧,把這些複雜的問題分解掉了;而不是勉強去斷,勉強去舍,那個很難捨。像忍辱,勉強的忍,那個太困難了,那個太苦了,你了解能忍所忍俱不可得,都化掉了,那個就自在了。能夠見到一切法皆如,一切法皆空,一切法不二,哪裡有什麼能忍所忍?忍這個念頭都沒有了;念尚且沒有,哪有事?這雙空。「四句」是: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這叫四句。從四句再變化,就變成百非,所以四句百非。這都是妄想、都是執著。「四句俱遣」,就是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統統沒有了。「乃無相之極致」,這是無相,也就是無住達到高層次,這不是低檔的無住,這是高檔的無住,這才是「發離一切相之無上菩提心」。這個心一發,給諸位說,最低的位次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金剛經》的境界,是住、地菩薩的境界,住,初住,圓教初住,別教初地,我們簡單的講,叫住地菩薩。以後諸位要是看經、看批註,聽到住地菩薩就是這個意思,這四個字裡面講的是圓教初住跟別教初地,他們的境界。我們如果要做到這個,那也是住地菩薩境界,也就達到這個位次。「3、當知清凈心,即是本性,所謂本來面目是也。十方法界所共具,故又名一真法界。」「當知清凈心,即是本性,所謂本來面目是也。」禪宗裡面常常參這個話頭,「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這個不能猜、不能想,一猜就錯了,一想就錯了,不能猜、不能想。禪宗的話頭是提起這一句話頭,把所有一切妄念都打掉;因為心裏面沒有這個話頭,他又起別的妄念。由此可知,我們念佛人,一天到晚注意這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是話頭,在禪宗裡面講就是話頭。可是禪宗必須開悟才能出得了三界,我們不悟也行,不悟也可以帶業往生,這個話頭比禪宗的話頭好得太多了。他那個話頭要參破才管用,我們這個參不透也管用,好處在這個地方。用一個念頭止一切妄念,用意在此地,目的也在此地。「十方法界所共具,故又名一真法界。」這是講清凈心,所以念佛直接修清凈心,前面講義裡面說過。除凈宗法門以外的法門,用般若、用觀想來修行,那個方法總名詞叫智念,轉識成智。我們凡夫的念頭是情念,帶著感情的,愚痴、痴情,修行人用功夫把情轉成智,所有一切的方法都是智念。我們念佛,念阿彌陀佛這一句不叫智念,也不是情念,叫凈念。凈念跟清凈心,那個關係更密切,所以智念還不如凈念。我們這是凈念,直接修清凈心;清凈心就是真如本性,清凈心就是真心,就是禪宗所講的本來面目。十方法界所共具,實在講它是十方法界的本體,所以叫一真法界。十法界從哪裡來的?就從一真法界變現出來的。我們一打妄想,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一有人我是非的執著,就在十法界裡面又製造出六道輪迴。由此可知,如果沒有煩惱、沒有執著,六道輪迴就沒有了;沒有妄想、沒有分別,十法界就沒有了。十法界、六道從哪裡來的,我們要曉得!我們現在天天在乾的是什麼要清楚,還要打妄想,還要生煩惱;換句話說,我們在造輪迴業,我們用輪迴心造輪迴業,這個不得了!這個要想了生死出三界,沒指望!真的要想在這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我們不要再用輪迴心,不要再造輪迴業。應該怎麼去做?依照佛菩薩這個方法去做,「無住生心,生心無住」,可見得在事上沒有兩樣,在事相上佛菩薩過日子跟我們過日子分不出來。佛菩薩每天也穿衣吃飯,我們也穿衣吃飯;佛菩薩每天也在做工,我們也在做工,沒有兩樣,用心不一樣。我們是做了真做,他是「做而無做,無做而做」,跟我們不一樣在這個地方。也就是說他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無論做什麼樣的工作,他心清凈,他心裏面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人我是非,永遠保持清凈,這就是佛菩薩過生活,這就是佛菩薩在幹事。我們要在這個地方認識清楚,要學習,一點一點的放下。一下放當然是沒有辦法,做不到的,慢慢放。要不斷的有進步才行,不能退步,要真干。開頭得要咬緊牙根,開頭因為習氣太重,放下當然是很苦,這個關口要突破,要精進,決定不退轉,就有成功的希望。怕退轉!進不容易,退是太容易。你們同修學講經,要想把經講好,要想把這一樁事情做成功,天天要講。沒有人聽怎麼辦?對著鏡子講,不能中斷,這個要知道。你們從中國來,中國武術很出名,外國人都很羨慕,那個練功的人天天要練,不是說表演再練,不表演就不練,不行!天天要練。唱歌的,歌星唱歌,不是上台才唱,不上台每天在家都要練唱,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講經的人三個月不講,就生疏,就完了,就退很大的地步;三年不講就退到谷底,沒了,那還行!沒人聽對著鏡子講,天天要講,再短我也得講十五分鐘、二十分鐘;總而言之,是一天都不間斷,你才能成功,不肯講是決定不能成功的。「4、若相離得一分,清凈心便顯現一分。最初離得一分時,名初住菩薩。亦名正定聚。(正定,住義。聚,類義。)言其人已入聖果之類,永不退轉無上菩提,故名正定聚。至此地位,方稱信成就。由是歷盡四十一位,斷最後一分無明,清凈心圓滿現前,是名妙覺,亦稱為佛。可見由初心至果覺,功行唯一離相而已。」「若相離得一分,清凈心便顯現一分。最初離得一分時,名初住菩薩。亦名正定聚。」這是大乘菩薩的境界,全是以本經的標準來說。相就是指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說能夠離得一分,這一分是說微細的一分,不是說粗顯的執著。如果要是講粗顯的執著,阿羅漢已經離了,阿羅漢破了我執,斷見思煩惱,他還有法執,法執未破。我們要問,誰執著法?我執沒有了,誰執著法?當然還是有我,如果沒有我的話,什麼人去執著法?這就是講的界外微細的無明。阿難在楞嚴會上所講的「微細執著」,就是這個意思;這就是四十一品無明。我們不說初住菩薩,我們講等覺菩薩,有沒有我執?沒有了,我執沒有,決定沒有。他還有最後一品生相無明,誰執著?還是有個我。沒有我誰執著?沒有我不就沒人執著了。由此可知,極微細的執著,是要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真的沒有我執,四相破盡了,乾乾淨淨,確確實實沒有了。真如自性圓滿的顯露,那叫究竟圓滿的佛果。諸位在此地決定不能夠誤會,認為是我們一般講的我執、法執,這裡面有粗細層次不一樣,這是微細的執著。破一分,清凈心就是真如本性,就透出一分,我們講明心見性。「最初離得一分時」,這叫初住菩薩,這是圓教。如果是別教,「最初離得一分時」,是初地菩薩;別教初地,圓教初住。我們這一部經是屬於圓教的大乘,不是屬於別教,統統用圓教的教義來說。亦叫「正定聚」,揀別不是邪定聚,不是不定聚,他是正定聚。括弧裡面有個簡單的解釋。「正定」是住的意思,他的心安住在正定之中。「聚」是類,是屬於這一類。圓教法身大士一類,他已經入法身大士一類,或者我們說入法身大士之流。「言其人已入聖果之類,永不退轉無上菩提,故名正定聚。」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證三不退,這個時候證三不退了。如果以圓教菩薩位次來講,初信位的菩薩證位不退;圓教初信等於小乘的須陀洹果,但是這是圓教不是別教。到七信位以上,才證得行不退;如果證得初住位,那就證到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叫證三不退。念不退就是這樣的果位,他念念一定是趣向如來的果地,佛經的術語叫薩婆若海;薩婆若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不會再退轉,不會再退回去了。這是證三不退。我們凈宗裡面常講「圓證三不退」,那個圓可了不得,圓是圓滿,他這裡雖然證三不退,不圓。我們要問:這種菩薩修行,他會不會退轉?他還會退轉。但是他退轉的極限,最低的不會退到初住以下,初住是他的底限,他退會退到這個地方,不會退到初住以下。我們在大經裡面讀到,七地菩薩還退,到八地菩薩就真的不退,八地不會退,八地叫不動地,轉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八地才轉,所以八地不退。我們如果講圓證三不退,最低的標準應該是八地菩薩,算是可以說得上圓證三不退,不會再退轉了。「至此地位,方稱信成就。」可見得信淺深差別真大,信成就的人,要是嚴格的來說,初住菩薩才信成就。《金剛經》就是這個標準,《金剛經》的標準是離四相,離四相就是圓初住的菩薩,這才是信成就。「由是歷盡四十一位」,他往後還有四十一個階級,就是要破四十一品無明。「斷最後一分無明,清凈心圓滿現前,是名妙覺,亦稱為佛。」到第四十一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總共四十個位次,另外一個位次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那就成佛,佛叫做妙覺。「可見由初心至果覺」,果覺是妙覺位。「功行唯一離相而已」,這就是放下,再放下,還要放下,一直到等覺菩薩,還叫你放下,直到完全沒得放,沒得放就成佛了。由此可知,修學總綱領、總原則,放下而已。你要是不肯放下,怎麼能成就?我們念佛帶業往生,也要放下,不放下,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什麼時候放下?等我壽命快到的時候再放下。在理論上講沒錯,是可以這樣做,可是在事實上講,問題多多。什麼問題?業障。你要有把握在臨命終時沒有業障,你才能如願;如果在臨命終時業障現前,那你這一生空過了,就可惜了。所以學佛之人,佛是覺悟的意思,學佛就是學覺悟,不再迷惑了。我們皈依三寶,第一個就是皈依覺,覺而不迷,覺就是佛。什麼叫做覺?放下就覺了。《金剛經》上告訴我們的,什麼是迷?不放下就迷了。由此可知,覺跟迷定義在此地。你多放下一分,你就多覺悟一分。我們能把財放下,就不會被財迷了;要把色放下,就不會被色迷了;把名放下,就不會被名迷了。這個世間迷人的東西太多,無量無邊,一樁樁、一件件統統要放下。世間法我都放下了,還有很多人被佛迷了,這糟糕不糟糕!佛也要放下,佛不放下也不得了!所以一定要知道,一切都放下那就對了。世尊在這部經上講得很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佛法也要放下,不要被佛法迷了。就是一個看破、放下而已。「5、受持此經,必將所說義趣,徹底領會。然後乃能歷事練心。尤應於行住坐卧時、穿衣吃飯時、迎賓送客時、日常工作時,時時處處,常將所領會的義趣,存養心中,優遊涵詠,勿令間斷。務將經義與此心,融成一片。即此,便是熏習,便是觀照。不必定要打坐觀照也。如此用功,能使無明漸減、漸薄,增長菩提,遣執破我。此是最親切有效的修行方法,毫不費力費事,而能得大受用。」「受持此經,必將所說義趣,徹底領會。然後乃能歷事煉心。尤應於行住坐卧時、穿衣吃飯時、迎賓送客時、日常工作時,時時處處,常將所領會的義趣,存養心中,優遊涵詠,勿令間斷。」這第五段很重要,完全是講用功的方法,真正修行的功夫就在此地。世尊一再要求我們,要於此經典「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不能受持全經,受持這個經上四句偈都好。所謂四句偈是本經任何四句經文,並沒有特別指定哪四句,任何四句。可是這個經義,四句或者是一句都好,你要「徹底領會」才行,如果這四個字做不到,你修行就沒法子用功,不要說功夫不得力,根本就無法用功,換句話說,也無法修行;所以一定要能徹底領會。徹底領會難,非常之難!從前人比我們現代人有耐心、有毅力,他的心真誠、清凈、純一,因此修行得感應容易。現在人心散亂,妄想雜念要比古人多千倍、萬倍,不能比!古人徹底領會多半是得力於讀誦,他們能夠長時間不夾雜、不間斷的去讀,一天讀經能夠讀幾個小時。在一般講,如果每天一心一意讀,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每天能夠保持四個小時,根利的人三、五年就會開悟,就能夠徹底領會;根性鈍的人,十年、二十年也能開悟。我們在過去佛教史裡面看到,在古大德語錄裡面見到的,無論是出家或者是在家修行,他們真誠!當然外面的環境關係也很大,從前地球還是這麼大,但是人口少,地大人稀。在清末民初,中國的人口四億,現在十二億,增加為三倍,所以人少地大。生活沒有現在人這麼緊張,現在人要不拚命就沒飯吃,從前人不要拚命都有飯吃,那個不一樣,環境與我們的身心都有影響。有一些人說現代人的福報比從前人大,我聽了是不以為然。從前人晚上聚會,頂多是燒火炬、蠟燭,沒有現代電燈這麼方便、這麼明亮。我們得這一點方便,諸位要曉得,付出了多少的代價,得不償失。這個所付出的代價,沒有法子估計的,它這個影響力是很深很遠。現在科學家警告我們,地球的環境被破壞了,生態平衡被破壞了;物質文明不斷在進展,把地球的生態環境破壞了。生態環境破壞之後,會給人類帶來很大的災難、浩劫。這是好事嗎?這是比從前人有福報嗎?我們讀古人的文章,讀古人的詩詞,從前人無論是上層階級的人,或者是平民、農夫、小販,在文人筆下描繪的,他們的生活都在詩情畫意之中,的確有真善美慧,現在沒有了。從前人過的是天人的生活,現在人過的是妖魔鬼怪的生活。這真的,都不假,不是人的生活,妖魔鬼怪的生活,怎麼能跟人天相比。諸位要是很冷靜仔細去觀察,你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今人不如古人,無論在哪一方面都比不上。所以古人領會經義比較容易,現在講領會難,徹底領會當然就更難。可是你要沒有相當程度的領會,沒有法子修行。修行在哪裡?底下這一句,「歷事練心」;歷是經歷、經過,事就是日常生活當中瑣碎之事,你每天做這些事情,就在工作裡面提起觀照的功夫。般若波羅蜜在哪裡?金剛般若波羅蜜在哪裡?在行住坐卧里。行是走路;坐,坐在這裡,現在大家都坐在講堂里,坐在這裡;或者是躺下來睡的時候。穿衣吃飯的時候,會吃飯的人,每一口飯都是般若波羅蜜,你會嗎?你要不徹底領會,你怎麼能每一口飯都是金剛般若?每一杯茶都是金剛般若?乃至「迎賓送客」,你家裡有客人來了,你歡迎他,他走了你送送他,都是般若波羅蜜。日常的工作,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無論你做什麼工作,「時時處處」,點點滴滴,無有一法不是。真是這樣的嗎?真的。本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不是著衣持缽,到舍衛大城乞食嗎?他所表現的就是金剛般若,我們凡夫粗心大意沒看出來,被須菩提尊者看出來了。所以須菩提尊者讚歎「希有世尊」,太希有了!沒有想到至高無上的金剛般若,原來就在行住坐卧、穿衣吃飯裡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穿衣吃飯裡面哪一點是金剛般若波羅蜜?你要能夠把這一部經,佛教給你最重要的綱領抓住,這個意思你就能體會到一些。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是放下,把一切妄想放下,一切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就是金剛般若;至於行住坐卧、穿衣吃飯、日常工作,那是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生心,生心無住」,那不是金剛般若是什麼?金剛般若用在哪裡?就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你會用了,那就恭喜你,你不是凡夫,你起碼也是圓初住菩薩,你真的會用了!你不會用,不會用就是凡夫。這個說法大家聽了還是疑惑,還是搞不清楚。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穿衣吃飯,這是每一個人天天要乾的事情,不能一天不幹的。衣服要穿得乾淨,要穿得整齊;菜飯要清潔,餐具要洗得乾乾淨淨,擺得整整齊齊,這叫生心。並不是說叫你統統都放下,就馬馬虎虎、隨隨便便了,那不行!不是叫你生這個心。是叫你生做一切眾生榜樣、一切眾生典型、一切眾生一個好樣子的心;可見得這個心就是如來的大慈悲心。我一切都放下了,為什麼瑣碎事情還樣樣這麼整整齊齊的?做給眾生看的,這就是教化眾生。教導眾生應該怎麼過日子,應該怎樣去工作,應該怎樣處世待人,佛菩薩是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怎麼可以隨隨便便、馬馬虎虎?人家看見是這樣的,看不見還是這樣的。不是說有人在,做給人看看,沒有人在可以馬虎一點,不可以!那不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表裡一致,內外一如。諸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從這個地方去學習、去修持。「常將所領會的義趣」,你所體會的,這些道理,這是法味,「趣」不僅是歸趣,這個歸趣是稱性,要常常放在心裡,「存養心中,優遊涵詠」,這是在初學。「勿令間斷」,決定不能間斷,這一間斷煩惱就生了,無量劫的習氣又現行,又起作用;所以不可以間斷,這一點相當困難。若不是勇猛精進,成就很慢,常常退轉,進得少退得多,所以成佛要無量劫。果然勇猛精進,修學時間就縮短了,哪要那麼長的時間!「務將經義與此心,融成一片。」這一句好,真正修行人能夠做到這一句,他這一生決定成就。特別是《無量壽經》,我們修凈土念佛求生西方世界的,必須把《無量壽經》跟自己的心行,跟自己的心,跟自己的生活,行就是生活,融成一片。果然融成一片,我們現在雖然沒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還在此地,已經過西方世界的生活,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已經跟西方世界諸上善人氣氛相結,結合了、相融了、相結了。由此可知,經不能不讀,經不能不熟,要熟透了才管用。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這個經義都會現前,熟透了才知道哪些事情我們應該做,哪些事情不應該做。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能跟經典的教訓相應。我知道有許多同修,《無量壽經》已經念過兩萬多遍,所以他那個境界不一樣,真的轉變過來了。由此可知,不認真、不努力不行,你的境界怎麼能夠與阿彌陀佛相融相結?一定要熟透,熟透就是前面講的徹底領會,不熟透不行。這一樁事情,我們人人可以做得到,就怕你不肯干;開頭難,凡事都是開頭難,一定要把這個難克服。《無量壽經》開頭念,大概念一遍總得兩個小時,如果每天能夠念一遍、兩遍。三個月以後,念一遍只要一個半小時,半年以後念一遍只要一個小時,熟了。念上一年以後,大概這個經念一遍,許多同修告訴我四十分鐘就夠了;再熟一些,半個小時一部。現在在台灣、在美國有很多同修一天都是念十部,他們的速度是半個小時一部。不耽誤工作,他們早晨早課就是讀《無量壽經》、念佛。十部經很輕鬆,早課念四部兩個小時,晚課兩個小時,中午一個小時。在中午,他在吃過午飯,在工作之前這一段時間他念兩部,一天十部,不妨礙工作,還上下班。讀得精神飽滿、容光煥發,體質相貌都變了。這個證明相隨心轉,一點不錯,他天天念佛、天天想佛,不知不覺他的相貌就變成佛像,這就變了。這個樣子,「便是熏習,便是觀照」,這就是真用功,真修行。「不必定要打坐觀照也」,用不著這些樣子。要裝出一個念佛的樣子、打坐的樣子,裝出一個用功的樣子,不必!你平常根本沒有看到他在用什麼功,人家真用功。完全擺脫了這些形式,真正用功,真正得受用。「如此用功,能使無明漸減、漸薄」,無明是愚痴,無明愚痴天天少了,當然智慧就天天增長。「增長菩提」,菩提是智慧;增長清凈心,增長智慧。「遣執破我」,執是執著,遣是把它離開,遠離一切執著。破我、人、眾生、壽者,破四相。雖然沒破得了,但是他已經在做破的功夫,他已經真的在幹了。「此是最親切有效的修行方法,毫不費力費事,而能得大受用。」所以真正用功的人,你看不到!他們早晨起來很早,大概是三、四點鐘就起來。在早飯之前,他的課誦全部做完了,吃過飯之後一樣工作、一樣上班,你完全看不出來。你所能看得出來的,他工作輕鬆愉快,一天到晚歡歡喜喜,這是你能看得出來的,真正用功的地方你看不出來。凡是真正用功的人,要把這些惡緣舍離掉。哪些是惡緣?電視是惡緣,廣播是惡緣,報紙、雜誌都是惡緣,要統統放下,心就清凈了。每天天下太平,沒事!現在的這些眾生心不平,一天到晚提心弔膽,整個世界在動亂。修行人天下太平,沒亂、沒事情,有什麼事情?什麼事情也沒有。他的天下太平,你的天下大亂,不一樣!在這個動亂的時代當中,還有不少人過太平日子,那些都是真正修行人。「6、永嘉云: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第一句生心也,有也,照也。第二句無所住也,空也,遮也。合而觀之,便是『生無所住心』,亦即是空有相即,遮照同時。第三句,即無住而生心也。第四句,即生心而無住也。合三、四句觀之,則是遮、照、空、有、無住、生心,俱不可說,而又恰恰是『生無所住心』。」「永嘉云: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永嘉大師這四句偈,就是《金剛經》的「無住生心」。「第一句生心也」,用心是生心,就是前面講的,行、住、坐、卧、穿衣、吃飯、迎賓接客,以及日常工作,這是生心。「有也,照也。」照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沒做錯,一點不亂。「第二句無所住也,空也,遮也。」遮是止,沒有一個妄念。「合而觀之,便是生無所住心,亦即是空有相即,遮照同時。第三句,即無住而生心也。第四句,即生心而無住也。」把三、四句合起來看,「則是遮、照、空、有、無住、生心,俱不可說。」所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為什麼?因為他遮、照、空、有、無住、生心統統融在一起,是一不是二。生心就是無住,無住就是生心;空就是有,有就是空。那怎麼個說法?你要說只能說到一邊,那一邊漏掉了,怎麼說也說不完全;一切都不說,一切都不想,那個意思圓圓滿滿,一點都沒有欠缺。「又恰恰是生無所住心」,這個生無所住心的意思就深廣了,所有一切空、有、遮、照、無住、生心都包括在裡面,都不住,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一首偈子非常之好,這是徹悟的境界。永嘉根利,他在六祖會下是很有知名度的一個學生,稱之為「一宿覺」。他去參訪六祖,在六祖會下開悟,這一開悟就要走了,六祖大師說:何必走得那麼匆忙,住一晚上再走吧!所以他在曹溪住了一晚上,第二天走了,叫一宿覺。他有《證道歌》、有《禪宗集》,這兩本書雖然分量不多,在中國禪宗裡面是很重要的典籍。「7、當知生無住心,即是生清凈心。生清凈心,即是生實相也。」經上告訴我們,「信心清凈,則生實相」,實相就是實相般若,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從外面去求智慧那就錯了,心外求法這是我們佛門講的外道。外道這個名詞,大家也要把它搞清楚,外道絕對不是指佛門以外其它宗教就叫外道,那你就錯了,佛不是這個意思;別的宗教聽起來也不舒服,你們佛教徒排斥我們;那就不是佛教徒。佛法是包容的,沒有排斥的。佛家講的外道是心外求法,叫外道。佛法從哪裡求?從自性裡面求,是從內求。所以佛教的經典稱之為「內學」,道理在此地。一切要從心性當中去求,才能得大圓滿,不可以向外求。學佛的人學經教,如果一味在經典裡面求,那糟糕了,那變成外道了。經書是心外,不在心裏面,是心外,那就變成外道了。經書不能不要,古人有個比喻,經書是指路牌,我們要往哪裡去,那是指路牌。你不能把指路牌就當作那個地方,那就錯了;你要循著它的方向走過去就對了,不能執著它。這本書裡面,沒有金剛般若。金剛般若在哪裡?在這個本子裡面,那就錯了!這本子裡面哪有金剛般若!金剛般若在你心裏面,在你自性裡面。那你真的就會求了,你也會真的得到。古人說過,學般若是智念、智慧;念阿彌陀佛是凈念,凈土是凈念。凈念目的是清凈心,智念目的是生無住心,所以說凈念比智念更親切。我們看這一句,意思就很明顯,清凈心就是無住心,心有住,哪裡會有清凈!一切都不住,還住了阿彌陀佛,算不算清凈?算清凈。阿彌陀佛也是個相,怎麼會清凈?因為住阿彌陀佛能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古德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見到阿彌陀佛,就真的清凈了。這個法門比其它的法門就殊勝。其它法門如果說是無住心不能現前,就不管用;也就是說你出不了三界。你才曉得這個難!我們念阿彌陀佛,心縱然不清凈,能用一句佛號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壓住,這石頭壓草沒有斷根,還是有妄想、有執著,就憑這一句佛號,功夫得力能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伏住,那就能往生。這個辦法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生無住心不是每一個人可以做得到。這就比較出念佛法門比一切法門要來得容易、來得穩當,而且來得快速。「8、總之,『生無所住心』是離一切相之真詮,所謂圓離是也。圓離者,一空到底,亦即是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總之,生無所住心,是離一切相之真詮。」離相一定是無住,無住就真的離相;心有所住,沒離相。「所謂圓離是也」,圓是圓滿,不是我離了一邊還執著一邊,一絲毫都不能執著,要離得乾乾淨淨。「圓離者,一空到底,亦即是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華嚴經》講的四無礙法界。四無礙法界是什麼人證得的?圓教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證的。四無礙法界,雖然證的是相同,而實際裡面有淺深層次不一樣,它裡面還是有四十二個層次,不相同!就像我們大家進入這一棟大樓,這一棟大樓是四無礙境界;你來了,來了之後,這個樓有五層,高低不一樣,就彷彿是這麼個樣子。八八、反顯【若心有住,則為非住。】這是反過來說。心無住就對了,有住就錯了。無論住什麼,只要住就錯了;換句話說,只要心有住,你決定不是圓初住菩薩。圓初住在我們凈土宗念佛功夫來講是理一心不亂,心有住,你決定沒有證得理一心;功夫成片有住,事一心也有住,理一心無住了。「1、本來無一物,「住」則有物矣。『有住』,即有惑業苦。住,即三界六道之根源。故一切皆不應住。此一部經,千言萬語,一言以蔽之曰,無住而已。」「本來無一物」,這一句話是《六祖壇經》裡面所說的;「住則有物矣」,住就有了。「有住,即有惑業苦。」惑是無明,業是造業,苦是果報,迷惑造業就有果報。嚴重的惑業就變成六道;輕微的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就是四聖法界;這是十法界。如果心裡無住就超越十法界。諸位必須要曉得,圓教初住菩薩住一真法界,不是住十法界,他們住一真法界。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家講的藏教佛是十法界的佛,沒有入一真法界。通教的佛也是十法界的佛;別教的佛超越了,別教的佛在一真法界。因為別教是圓教二行位的菩薩,圓教的十住就是別教的十地,初行位是他的等覺,二行就是妙覺。有住,就有惑業苦。「住,即三界六道之根源。」這一句話我們真的要把它記住,時時刻刻不能忘記。心裡有住就決定不能出六道輪迴。住是什麼?我們現在所講的,你心裏面所牽掛的,牽掛就是住。你牽掛你的親人也好,牽掛你的財富也好,只要你有牽掛,你就在搞六道輪迴。佛告訴我們,財色名食睡是地獄五條根,這五樣東西偏偏是大家都喜歡的,喜歡得不得了,將來就下地獄去了。你對於這五樣東西心裏面還有貪戀,還常常想著,你想什麼?想墮地獄,那真的,一點不假。你為什麼會墮地獄?就是這五樣東西把你拉下去,有一條就下地獄,五條還得了,不得了!可惜世間人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沒學佛也是懵懵懂懂;學了佛之後,這才明白這樁事情,再也不能幹。可是不能幹,他念頭還會常常起,為什麼起這個念頭?就是干造作地獄這個事情,向來都干這個,幹得很熟了,他習氣很深,斷都斷不了,不知不覺它就現前了。佛給我們講這些道理,太生疏,常常把它忘掉。所以古德教給我們,修行要想功夫得力,要把生處換成熟處,熟處把它變成生處。我們的煩惱習氣熟,遠離它、生疏它;佛號、經義很生疏,努力去讀它,天天去念它,把它念熟;把生熟給它顛倒一下,就成功了。這個比喻說法也非常之巧妙。一定要曉得,我們心裏面有憂慮、有牽掛,這個心就叫輪迴心,我們乾的事情叫輪迴業。用輪迴心干輪迴業,你還想出輪迴,沒指望。「故一切皆不應住。此一部經,千言萬語,一言以蔽之曰,無住而已。」這一部《金剛經》從頭到尾講什麼?「無住」兩個字就講完了。不但《金剛經》,《金剛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綱要,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說般若,般若的宗旨是什麼?就是無住兩個字,兩個字苦口婆心講了二十二年。過去大家都佩服、都讚歎智者大師了不起,《妙法蓮華經》經題五個字講了九十天。大家沒想到,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講兩個字「無住」。講的時間長不長?不長,講了二十二年我們聽的人還是有住,還不能做到無住,這才知道習氣之難斷。如果沒有凈土念佛往生的法門,諸位自己想想看,你修什麼法門能夠得度?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要做到無住才能得度。我學佛,早年對於大乘經論非常嚮往、羨慕,這些大經大論都想學。到後來明白了,得要無住,想想做不到,這才回過頭來,專門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住還能往生,其它的法門,心若有住,決定不能出輪迴,不能夠出六道,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你知道這個事實,知道這個道理,你才會一切放下老實念佛,因為除了這一門之外沒救了,這才乖乖的念佛。「2、『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實具深意,因塵世眾生之環境,不離此六。住塵生心,乃無始來之積習。而欲了生脫死,必須背塵合覺,定要做到一切不住,所謂不住,乃不著之謂,非謂不行其法。」「不應住六塵生心」,這一句經文意思無限的深廣,非常深廣。「因塵世眾生的環境」,塵世指六道眾生,不僅是我們這個世間,包括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包括二十八層天。二十八層天,天人也是住塵生心,欲界、色界住塵生心,我們好懂;無色界天他住什麼塵?我們讀《楞嚴》就明白了,佛在楞嚴會上,說二乘人,阿羅漢跟辟支佛,所證得的偏真涅槃,佛說他們的境界,「猶為法塵分別影事」。連阿羅漢、辟支佛還住在法塵裡面,那個法塵叫滅法塵。法塵有生滅,他不是住在生法塵,他住在滅法塵裡面,還是錯了。聲聞、緣覺都錯了,四空天人就可想而知。所以佛常講,如果修行修定修到四空天,佛說你遭難了。我們佛法裡面講八難,八難裡面有一個長壽天,就是四空天。四空天遭什麼難?因為墮到那個裡面去,就等於墮在一個黑洞裡面,他這個心念完全靜止了,完全墮在無明裡面,沒有機緣聞到佛法,那個地方沒有佛菩薩去度眾生。為什麼?佛菩薩到那裡去,那些人理都不理他,不會去接近他,也不願意去聽他。非想非非想處天人,八萬劫這麼長的時間聞不到佛法,這就遭了大難。不聞佛法就沒有得度的機緣,得度的緣中斷了,你說這個多可惜!所以叫它做八難之一。眾生住塵生心是無始劫來的積習,習氣太深太深了,他自自然然就起現行,對於五欲六塵起貪嗔痴慢,他自然那個心就會生了,這個不需要學的,也不要教的,習氣太深了。因此無量劫來沒有法子了生死,沒有法子脫離輪迴。佛教給我們,「欲了生脫死」,也就是講要想脫離六道輪迴,「必須背塵合覺」。塵是五欲六塵,要跟五欲六塵相背,背就是離開、捨棄。把五欲六塵放下才行,不放下怎麼行!放下之後要合覺,覺是什麼?覺是覺性,要與自性相應。假如背塵沒有覺,就到四空天,縱然修行證果也變成阿羅漢、辟支佛,入偏真涅槃去了,他不合覺!阿羅漢、辟支佛沒有覺,「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秘藏,阿羅漢、辟支佛只有解脫,法身、般若都沒有。這個地方的覺,就是般若。我們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覺,這一句阿彌陀佛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無量覺;我們雖然自己不覺,但是心與口相應,念念念無量覺,不知不覺就真的覺了,所以它有不可思議的力量。這一句佛號不僅是西方極樂世界導師的德號,實在講是一切眾生自性的名號,實實在在不可思議!「定要做到一切不住」,一定要做到,不住就是一切不執著。一切不執著,不是一切法不要,你說一切法都不要那就錯了,你把佛的意思完全會錯了。是心裏面沒有分別、執著,事照做,行住坐卧、穿衣、吃飯、迎賓送客、日常工作,可見得沒有一樣離開,而且還做得更好、做得更圓滿,給大家做一個好榜樣,但是心裏面一絲毫的牽掛都沒有,有一絲毫牽掛,那就錯了。所以不著,不是說不行其事,事是樣樣都要做,佛教給我們方法,也要依教修行。「3、行之方便。以世法言,凡所當為者,自應盡心竭力,不錯因果。無論如何艱難困苦,決不可起勞怨之心。無論如何成績優良,決不可存居功之想。不幸失敗,亦決不因之煩惱憂愁,慨嘆忿恨。必須此層做到,方能達到事來便應,事過即忘,得與不著相應耳。」「行之方便。以世法言,凡所當為者,自應盡心竭力,不錯因果。」這句裡面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不錯因果。如果沒有智慧,這四個字很難做到。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出因果,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行就是日常生活,包括我們一生全部的活動,凡是應當做的,要盡心儘力去做;不應當做的,決定不能做。哪些是應當的,哪些是不應當的,這要沒有高度的智慧,很難辨別。我們沒有能力辨別,最好依照佛的教訓。佛的教訓當中,我們一生能夠依一、二部經,就一生受用無盡。我特別給同學們介紹《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對於現代人來講非常適合,經文不長也不算短。裡面理事、性相、因果,可以說面面都講到,非常適用。《金剛經》固然很好,它講的是綱領、原則,在事上講得很少。我們學的這個綱領原則,在日常生活當中,還不曉得怎麼用法。如果讀了《無量壽經》,就會用了,曉得怎麼個用法,曉得哪些事情當為,哪些事情不當為,這樣才不會背因果。「無論如何艱難困苦,決不可起勞怨之心。」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有很多人把生活跟修行看作兩樁事情,那錯了,那修什麼行!行就是生活行為,生活行為上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離開生活到哪裡修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依據佛的教訓去做,改正自己的錯誤,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錯誤的作法,錯誤的講法,時時刻刻想到經義,時時刻刻在改正,天天在改、年年在改,這才叫真修行,這叫真正用功。當然習氣太深了,無始劫的習氣,你要改它,當然會感覺得很痛苦,這個要克服。譬如前面給你講的修忍辱波羅蜜,如果對事、對人、對物,要有厭煩、埋怨這個念頭起來,你般若波羅蜜就沒有了,忍辱波羅蜜也沒有了;忍辱跟般若沒有了,其它的統統都沒有了。要保持清凈心,要保持平等心,那就對了。「無論如何成績優良,決不可存居功之想。」有這一個念頭也錯了。前面是講勞怨,我們要忍辱,要忍!這個地方成績優良也要忍,為什麼?如果不忍,心裡一歡喜,完了!清凈心沒有了。清凈心裏面沒有憂也沒有喜;憂把清凈心破壞掉了,憂是風浪,歡喜也是風浪,清凈心都沒有了。苦樂憂喜舍統統都要放下。逆境裡面沒有憂,順境裡面沒有喜,你的心就清凈。順境裡面沒有樂受,逆境裡面沒有苦受,你的身體就健康了。要曉得苦對身體有傷害,樂對身體一樣有傷害,所以離開苦樂憂喜,身心健康。「不幸失敗,亦決不因之煩惱憂愁,慨嘆忿恨。」特別加強這一點。世間人最要緊的是要了解人生宇宙的真相;換句話說,要真正認識自己跟自己的生活環境。於是理得心安,道理搞清楚了,心就安了。心安理得之後,生在富貴,你就安心去享受富貴;生在貧賤,他也不怨天不尤人,安於貧賤,心安了。人生是一回什麼事情?業力在支配。你今生享福,是你前生修的善業修得多;享福裡面也有受罪,是你修善業裡面還帶著惡業,才有這個果報。這一生當中命很苦,是過去生修不善業,招感得不如意,都是業力在支配,沒有別的。明白這個道理之後,無論我們現前生活環境怎麼樣,不在乎!我們要想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要想改善我們的前途命運,有沒有方法?有。多造善業,不造惡業就行了。要明了因果,決不能違背因果,就行了。「必須此層做到,方能達到事來便應,事過即忘,得與不著相應耳。」這個時候我們用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佛與大菩薩,我們常講的法身大士,圓初住以上的這些菩薩們,他們用真心。真心叫什麼?大圓鏡智,把它比喻作大圓鏡。他用心像鏡子一樣,事情來了照得清清楚楚;事情沒有了,裡面乾乾淨淨,一點也不染污。不但是事情完了,他心裏面沒有,你們諸位想想,正在照的時候,他有沒有?他還是沒有。哪裡是事情走了以後才沒有,那是我們凡夫見的,那是不懂理。真正明理的人,正在照的時候都沒有,從來沒有染污過。照是什麼?照就是像我們講的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應就是照。正在感應的時候,心還是清凈,還是沒有染污,還是沒有動搖,這就是與「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相應。無住生心,這個鏡子能應;生心無住,雖應的時候,這個鏡子還是清凈的。這是用真心,諸佛菩薩用的是真心。我們凡夫不會用真心,用的是妄心,妄心就是有住、就是執著。諸位要曉得,執著太苦太苦了,招來的是事事不如意;離開一切執著就事事如意,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我們凡夫所謂的事事如意,無礙就如意了。「4、以出世法言,要在無論修得如何久、如何好、如何完備,而決不自是,決不自滿。如此乃能達到行無所事也。」前面是講世間法,也就是我們一般生活,生活裡面要怎樣修行,要怎樣用功。這一小段是說出世法,是講一些出家修道的人,這裡面包括的範圍很廣,不僅是佛門裡面出家的,其它宗教裡面也有出家的。在我們中國道教也是修行的,外國天主教也是出家的,所以這裡面包括很廣很廣。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修學得再久,修學的功夫再好,如果要有自是自滿,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為什麼?他還沒有離開分別執著;換句話說,他沒有離開四相。諸位要曉得,在家修行如果不住相,那是在家菩薩,他證果了;出家修行要是不住相,那是出家的菩薩,也證果了,地位完全相同。決不是說出家菩薩要比在家菩薩高一等,沒這個話。佛法是平等法,我們現在出家人,吃了一個很大的虧,就是誤以為我這一出家,就是天人師,就比別人高一等,在家人見到我要頂禮,要恭敬供養,自己就妄自尊大。在家人修了福,我們造了罪,他往上升,我們往下墮落,這個虧吃大了。我們一定要曉得怎樣叫真修行,怎樣叫真用功。佛門裡面,也許諸位聽說過有一位常不輕菩薩,那是等覺菩薩,不是普通的菩薩。他見任何眾生都頂禮,這是菩薩大慈大悲,做一個樣子給我們看。人家等覺菩薩還這麼謙虛,對於一切眾生還這麼恭敬,我們怎麼能夠起傲慢之心,怎麼可以自以為是,這是很值得我們警惕的。我們看到別人有這個情形,要迴光返照想想自己有沒有?如果有,馬上要改過來,一定要做到心清凈、心平等。無論自己修怎樣的功行,都是若無其事,這是平常事情,不值得驕傲。一有驕傲,你要曉得驕是煩惱,貪嗔痴慢是大煩惱。不修行還不生煩惱,愈修煩惱愈重,那他的果報到哪裡,我不說你們也都知道,有什麼值得大家尊敬!「5、無我之理,破我之法,唯有佛典最精最詳。當多讀多誦大乘經論,深觀圓觀,而得深解圓解。如《圓覺》、《楞嚴》、《楞伽》、《地藏》、《凈土五經》,皆應多讀。《華嚴》、《法華》,若不能盡讀,或讀一種。若不能全讀,或讀數品皆可。」無我的道理,法相的經論講得最精細、最透徹,因為它從事上講,大家好懂。性宗的經論從理上講,若不是上根利智,就不容易悟入。相宗從事上講,佛常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生滅。我們彈指的速度,大概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一秒鐘有兩個十萬八千次的業因果報的生滅。我們所看到一切現象,就是業因果報生滅的連續相,不是真的,所以佛跟我們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相宗從事上講,好懂!如果你能夠聽明白,想想這個道理,才曉得真的無我。不但無我,法也無,法也是因緣生法,也是剎那九百業因果報相續的現象,就這麼回事情。哪有我?沒我!沒我,這才能真正把我放下;「我」放下了,是從根本放下,徹底放下。「我」都舍掉了,哪來的我所?五欲六塵是我所,統統放下了,我都沒有了,還有誰去貪戀這些五欲六塵?徹底放下。所以這個事情,世間所有一切典籍裡面沒有這個說法的,唯有佛法說得詳細、說得明白。為什麼?因為這個現相是佛與大菩薩親眼所見的。世間人為什麼見不到?沒有這麼深的定功;我們不說定功,說定功大家聽了又迷惑,他的心沒有那麼細,這個好懂。世間人粗心,佛菩薩的心很細,細到極處了,那個極微細的他看到了。一剎那九百生滅的這種現象,要不是極細的心,怎麼看得出來?看出來了。像我們看電影,我們看這個銀幕,銀幕確確實實是一張一張影片在那裡放;我們粗心的人沒看出來,看到好象都是真的事情,在那裡活動;如果是眼光敏銳的人他來看,一張一張的,像幻燈片一樣,一張一張在那裡換。細心的人看得出來,粗心的人看不出來。六道眾生粗心,四聖法界雖然心比較細,還是粗;法身大士的心就細了,他們把這個事實真相看出來了,所以那個我徹底放下了,不再執著了。像這些道理方法,江居士在此地建議我們,要多讀大乘經論,然後你的觀念、你的想法就會改變了。觀是觀念,你的觀察就深了,你的觀就圓了,你的想法、看法慢慢就圓,就深了。這樣子「而得深解圓解」,不但對於佛法,對於世間法你也是深解圓解。所以佛法通,世間法一切都通。這裡舉幾部經典,「如《圓覺經》、《楞嚴經》、《楞伽經》、《地藏經》、《凈土五經》,皆應多讀」。「《華嚴》、《法華》」,這是大經,分量太大了。「若不能盡讀,或讀一種。若不能全讀,或讀數品皆可。」像《華嚴經》不能全讀,讀其中幾品也可以,甚至於讀一品也很好。古人很多人選擇《普賢菩薩行願品》,讀一品都好。這是舉出幾部大乘經,做一個例子。一定要多讀,不多讀不能夠培養一個習氣;換句話說,我們舊的習氣,它沒有力量抗衡,事臨前它就不管用了,佛的力量敵不過業力,一定要多讀。所以說一部經念個一萬遍、兩萬遍,並不算很多。有兩萬遍,功夫才得力,沒有這麼多的遍數,你拿什麼來抗衡你的習氣!為什麼起心動念都是煩惱、都是妄想?那是習氣。我們佛法的力量不夠,敵不過習氣,還是輪迴心,還是造輪迴業,這就不得了。「6、讀經,當至誠恭敬讀,悠遊涵詠讀。其中緊要之句,須時時存養於心中,令與自心冥合為一,此最妙之觀門也。尤須以行持助之。持戒修福,精勤懺悔,禮敬三寶,請求加被。消除夙障,開啟正見。」這一段也非常重要。我們平常自己用功不如法,功夫不得力,常常有這種感觸。究竟什麼地方不得法?什麼地方不得力?自己也不曉得,這是懵懵懂懂的在那裡修學,這一段正好幫我們解決了問題,給我們一個最好的答案。過去善導大師教導人,一切法要從真實心中作,這個地方教我們讀經,讀經要至誠恭敬,就是要用真誠的心。因為佛的經典、佛的言語,都是從真心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我們如果用分別妄想與佛經就不相應,所以功夫不得力。佛是從真誠心流露出來的,我們用真誠心來接受,就起感應道交了,道理在此地。「悠遊涵詠」這是形容非常自在、非常輕鬆、非常活潑,沒有一絲毫壓力。經文裡面重要的句子,到底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實在講這是因人而異,因我們自己程度而異。有些句子我們現前感覺到很重要,有些覺得不重要;過個兩、三年之後,我們覺得那個不重要的變成很重要,那很重要的就變成不重要,這什麼道理?境界不一樣了,境界不相同了。由此可知,哪些是最緊要的?就是現在,現在你覺得最重要,是你最得受用的。雖然佛有很精闢的開導,我們聽不懂、看不懂,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那也不重要了,在我們現在講也不重要了。正如我們在學校讀書一樣,我們讀初中一年級,一年級課本對我們最重要,大學的教科書對我們不重要,我們可以不要去理會它,就是這個道理。什麼是最緊要的?現在自己念得有感受,覺得很有用處,能夠幫助自己改過自新,這就是非常重要。這樣重要的開示要常常記住,常常放在心上,使我們自己的心跟佛的教誨能夠合而為一,念念當中不離開佛的教誨。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都會想到佛的教訓。特別是本經佛教給我們,「不住六塵生心」,經文裡面講了很多遍。「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這些句子要常常記在心上,我們面對外面境界的時候,起心動念立刻就想到佛這句教訓,我們的心就平了,妄想就息了,執著就放下了,這就是最妙的觀門。不但是觀,觀是明了,了解事實真相;要以行持來幫助,行是放下,妄想放下,分別執著放下,用行來幫助觀。觀是屬於解,透徹的理解,解幫助行,行幫助解,這樣功夫一定就進步。「持戒修福」,持戒是守法,一定要循規蹈矩,要循序漸進,這個地方持戒是廣義的,不是限制在五戒、十戒這些戒條上,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戒就是佛的教誡。換句話說,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我們都應該明了,都應該遵守,都應該奉行,這叫持戒。修福就決定不背因果;但是什麼是福要能夠辨別清楚,需要般若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對於什麼是福,往往看錯,他也修錯了。我們中國的文字,福跟禍差不多,要不仔細看,把禍當作福,這兩個字寫法很接近。這就是說明沒有智慧的人,往往把禍當作福,把福當作禍,搞顛倒了,那就大錯了。「精勤懺悔」,懺悔就是改過自新,真正修行的人不在乎形式。最近有一位同修送了一個小冊子給我看,這個小冊子是《金山活佛神異錄》,樂觀法師寫的。樂觀法師跟我也有一段因緣,我們也很熟悉,老法師也過世了。他跟金山活佛見過幾次面,在一塊曾經住過兩三個月,對於金山活佛的行持很清楚,他很佩服。這個人是無拘無束,從外表看很像濟公活佛,他什麼也不在乎的,但是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與佛法相應。我看了很歡喜,過去聽說有金山活佛這個人,這是江蘇鎮江金山寺的一個出家人,他的一些故事。我請居士林把它翻印兩千本,印好之後跟諸位同修們結緣,你們看看很有趣味。真正修行人,一定要從懺悔門去修起。懺悔範圍非常深廣,可以包盡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不是懺悔法。懺悔最要緊的就是「改往修來」,我們講改過自新,這是真實的功夫。一個人如果每天能夠發現自己的過失,那就是覺悟。佛這個字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覺者,覺悟的人,知道自己有過失就真正覺悟了。今天一天沒過失,那你決定沒有覺悟。沒有過失就沒得改,沒得改就不能進步。改才進,不改怎麼會進步!改才會進,你沒得改,你怎麼會往前進!我們看佛在經典上所說的,菩薩從初發心,初信位的菩薩一直修到等覺,他怎麼個修法?天天改過,天天進步,一直到最後把一品生相無明,那也是毛病,這一品生相無明也斷了,那就圓滿成佛,這才沒有過失。圓教的佛才沒有過失,別教的佛有過失,別教佛四十一品無明只破了十二品,過失還多!別教佛尚且如是,通教、藏教就不必說了,怎麼可能沒有過失?我們也常講菩薩知道自己有過失,菩薩是覺者,覺有情。有兩種人沒過失:圓教佛沒有過失,真的沒有了;第二種人是凡夫沒有過失,你問他:你今天有沒有過失?想想,「沒有!」今天沒有過失,一身的過失不知道,不覺悟。所以我們一定要學菩薩,不能學凡夫,學凡夫就是繼續不斷的再去搞六道輪迴,那個不得了!一定要學菩薩,菩薩才能夠超越輪迴,超越十法界。就是知道自己有過失,天天不斷的把自己的過失改掉。「禮敬三寶,請求加被。」這一個字加被念多音字,跟挑手邊的那個披,衣服披在身上那個披是一個意思。古時候這個字當披講,也念「披」,現在念「被」,加被講不通,加披才講得通。求三寶的加持,求三寶的保佑,要用真誠恭敬,「禮敬三寶」。普賢菩薩十大願,也就是普賢菩薩修行的十大綱領。第一就是「禮敬諸佛」,《華嚴》的確是值得讚歎的,但是《華嚴》要跟《無量壽經》一比,諸位必須要知道,《無量壽經》排在第一,《華嚴經》排在第二。為什麼?因為《無量壽經》跟小本《彌陀經》是教給我們直接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的,直接念阿彌陀佛,必定得十方一切諸佛的加持。而《普賢行願品》雖然是凈土五經,但是它疏遠。我們講親疏,凈土三經親,《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也親,因為他講的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普賢菩薩行願品》就比較疏遠,因為他是修十大願王迴向往生凈土,比直接念阿彌陀佛要難得多。念佛若一日若七日能成功、能往生,十大願王修七天決定不能往生,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但是普賢菩薩最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導歸極樂導歸到哪裡?就是導歸到《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我在早年學佛,對《華嚴》非常嚮往,所以三本《華嚴》-六十、八十、四十,以及《華嚴經》的批註,祖師大德的註疏我都搜集,我很想學清涼法師。清涼一生講《華嚴》講五十遍,值得後人羨慕,《華嚴》以後再就沒有第二個。《華嚴經》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年講一部。古時候寺院跟現在不一樣,古時候的寺院沒有經懺佛事,沒有法會,沒有一切的應酬,也沒有什麼觀光旅遊。寺院做什麼?就是講經修行。講經一天八個小時,它跟學校一樣。修行就是早晚課誦,早晚課誦大概都是兩種方式,一個是坐禪,一個是念佛,所以一個完整的寺院裡面,一定有念佛堂、有禪堂。喜歡坐禪的到禪堂去,由禪堂裡面師父教導你,喜歡念佛的到念佛堂去,由念佛的師父帶領你。白天上下午聽講。所以從前的寺院是學校,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什麼時候能夠把佛教本來的面目恢愎,我們不敢奢望,希望這個世界上有一個道場能這樣做,我們就很滿意了;一個道場都沒有。所以佛法今天這樣衰,有它的原因。就好象學校一樣,學校衰了,為什麼衰?沒有老師上課,也沒有學生在讀書,這個學校當然就衰了。這是我們四眾弟子都要明了的。我們天天要報佛恩,怎麼報?一個道場每天晚上講兩個小時的經,不行,不夠!比古時候差得太遠,不成為一個學校,補習班而已。我們居士林這個道場,現在是每天講兩個鐘點經是補習班,不能正式稱為學校。可是這個補習班已經很難得,別的地方還找不到,已經很稀奇了,其它地方還沒有,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現在我們為什麼不能恢復?講經的人太少了。一天講八個小時,天天這樣講受不了,必須要有幾個人講經,輪流講那就沒有問題。譬如說四個人,一個人講兩個小時,一天講八個小時,還可以,還能夠維持。所以從前寺院叢林有首座和尚,首座和尚有好幾位,首座就是講經的。住持方丈那是校長,他會聘請禮請,從前我們佛門叫禮請,禮請法師來擔任首座,擔任講席,這才是一個真正佛教的道場。所以要從恭敬當中求,把對三寶的恭敬心,對人對事對物,一切從恭敬中求,就得佛加持,得佛保佑。「消除夙障」,業障是多生多劫的,不是這一世的。這一世我們所受的是果報,這一世我們所造的是來世的業因,夙世所造作的那是緣,因緣聚合果報就現前,是這麼一回事情。我們誠心誠意認真努力去修行,把錯誤的行為都修正過來,這樣就消除業障,智慧就現前了。「開啟正見」,正見是智慧,你的思想見解不會錯誤。「7、要發廣度眾生之大願,讀經念佛,仰仗彌陀本願加持,除其障蔽,解行並進,久久不懈。則障漸輕,心漸空,慧開觀圓,我法二執,漸化漸除。法與非法,漸漸不著。所謂水到渠成,有不期然而然者矣。」「要發廣度眾生之大願,讀經念佛,仰仗彌陀本願加持,除其障蔽,解行並進,久久不懈。」四弘誓願裡面,第一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我想我們每位同修天天都在發願,不過所發的是嘴皮上的願,心裏面沒發;如果心裏面發了,你就跟諸佛菩薩感應道交。願一定要從自己心裏面發出來,佛教導我們的這些言語,我們借著佛的教導,要把自心真正的心愿發出來,這就對了。念念度眾生這個心是真心,這個心是誠心,這個心是大慈悲心,決定就消業障。願心要是發不出來,我們的業障隨時會現前。看到別人比我好的,心裏面就難過,嫉妒嗔恚的心就生起來;看到自己喜歡的,貪心就生起來,那就是業障現前。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貪嗔痴慢的念頭生起來,就叫做業障現前。大家都知道我要消業障,業障很重,那業障現前的時候,你為什麼不覺悟?為什麼不能覺察,還是讓它繼續不斷的發展?這就錯了,這就是心量太小,自私自利。若能發廣大心,念念為利益一切眾生,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決定不生貪嗔痴慢。所以發心擺在第一,不發心沒有辦法斷煩惱。四弘誓願為什麼不把斷煩惱放在第一?要是我們凡夫來排這個順序,應該是先斷煩惱再修法門,最後成佛道,成了佛再倒駕慈航度眾生。對不對?我們一定是這麼安排法,這個滿合理的!為什麼把度眾生放在第一條,煩惱也沒有斷,法門也沒有學,怎麼先度眾生?怎麼度法?不合邏輯,講不通。佛把它擺在第一,有他的道理,這個道理太深了,心量不大,煩惱不會斷。念念為我,念念自私,你的煩惱怎麼會斷掉!所以第一教你發願,念念為眾生,念念為佛法,這個我、私心淡了,斷煩惱就比較容易,道理在此地。大家都念四弘誓願,有沒有發現過這個問題?這很重要的問題,都沒有發現到。這個地方擺在第一,這個意思說出來了。「讀經」目的是開解、是明理,幫助我們看破。「念佛」是修持,幫助我們放下,只念佛不念其它的,世出世間一切法我統統不念了,只念阿彌陀佛,這就對了,決定正確。凡是念佛人,真正念佛人,一定得到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度眾生,願願都加持一切眾生,願願都加持念佛人。佛這樣加持,我們沒有感覺得佛加持,或者我們再說白一點,什麼叫加持也不懂?佛保佑,這個大家懂得,佛菩薩保佑我,我沒有覺得佛菩薩在保佑我們。其實佛菩薩念念當中都在保佑你,念念當中都在照顧你,一時一刻都沒有空過;那你功夫怎麼會不得力?我們今天之所以不能夠覺察到佛保佑我們,沒有覺察到佛照顧我們,是我們的心太粗,我們的念頭太雜,我們貪嗔痴業障習氣太重,所以沒有發現。到這些業障習氣稍微輕一點,你就感覺到了,諸佛如來確確實實在保佑我們,在照顧我們,從無間斷。得佛力加持,無論在解行上,進步會更快。「除其障蔽」,障是業障,蔽是無明,對於一切法不明了,那是無明;消業障、破無明。「解行並進,久久不懈。」學佛要有耐心、要有恆心,決定不間斷。不但我們一生當中不間斷,而且一定要發真正的大願,生生世世都不間斷。學佛成佛,除了念佛往生這個法門之外,任何一個法門都不是一生成就的。我們看佛在經上常講,修行要無量劫,要三大阿僧祇劫,那不是一世。我們看這部經上佛前面所說的,曾經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不是一世,修忍辱波羅蜜都修了五百世,哪有一生一世就能成就的!一生一世不懈怠還不夠,一定要生生世世都不懈怠。生生世世對我們來講太難了,我們能夠保證來生還得人身嗎?能夠保證來生聞佛法嗎?得人身的人多,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上有四十多億人,這四十多億人裡面,有幾個曾經聞到佛法?諸位要曉得,十分之一都不到。聞到佛法,聽說有佛法,幾個人曾經讀過佛經?恐怕那個十分之一裡面又不到十分之一,讀過佛經的人有幾個人徹底能了解?這麼一層一層淘汰到最後,剩沒幾個人。然後才知道佛所講的「人生難得,佛法難聞」,這個話沒講錯,是事實。幾個人把佛法搞清楚、搞明白?所以一定要久久不懈,也就是講要髮長遠心,要發憤、要努力不眠不休,要這樣干。也許你認為,「我體力不行,我三天不睡覺這身體就受不了」,沒錯!你決定受不了。如果你發一個拚命的心,「我就這樣做下去,死了就算了」,結果怎麼樣?一定是死去活來,你活起來了,這一關就突破了。沒有死去,你怎麼會活得來?你活不過來的,一定要死去才會活過來,這是真的。我們現在人講突破,這一個困難一定要把它突破;突破之後,你一天睡眠三個小時、四個小時夠了,你一定精神飽滿、體力充沛。為什麼?三寶加持,這加上了。你自己認為身體不行,累一、兩天一定會倒下去,你就不接受三寶加持,所以你非垮不可!佛在經上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病你就會害病,想不行你怎麼會行?你決定不行!現在這個社會上流行說強人,什麼是強人?不肯服輸,樣樣我都行,那是強人。事情還沒來,先就害怕,先就倒下去,弱者,這怎麼能成功?世出世法都不可能有成就的。這是弱者,不是強人。一定要精進不懈。「則障漸輕,心漸空」心空就靈了。「慧開觀圓,我法二執,漸化漸除。」這個效果就顯著。障是什麼?大家總應該明了,障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業障。妄想分別執著少了、輕了,沒有從前執著那麼重,現在的執著還有,比以前輕了,這都是業障消除的現象。心空,心清凈了;心裏面從前憂慮牽掛很多,現在逐漸放下了,憂慮牽掛少了,心空了!空了智慧就現前。心裏面為什麼不生智慧?因為你裡面東西太多,塞得滿滿的,貪嗔痴慢、憂慮牽掛塞得滿滿的,所以智慧沒有了;生起來的統統是煩惱,貪嗔痴慢,它生這個東西。你心裏面要有,有的愈多就會生貪嗔痴慢;心不能有,這個諸位要知道。特別是你們現在要想學教、學講經,我們中國人常講某人學問好,滿腹經綸,滿肚子都是的;要是真的滿腹經綸,這個人一定是貢高我慢。你們想想有沒有道理?他為什麼會貢高我慢?因為他肚子裡面有,有就壞了。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我們學佛法一面學一面舍,佛法要不要?要;要了馬上就舍,決不執著,這樣學佛法開智慧。隨得隨舍,得了就要舍。一把它攔住就壞了,毛病馬上就生了。所以決定不能夠執著,要保持心地清凈。空就清凈了,清凈心生智慧,「信心清凈,則生實相」。世間人講,空就靈了,心就靈,就聰明了;不空就呆板。「慧開觀圓」,智慧開了;觀是見解,你無論看什麼事情都會看得很圓滿。「我法二執」,這是眾生的病根,我執跟法執漸漸的化了。我執化了,般若法門最大的好處,用「大而化之」破我執;它跟小乘用的方法完全不一樣,念念想眾生,念念想光大佛法,我的念頭、私的念頭不斷,自己沒有了,這叫化。法執也漸漸的除掉。「法與非法,漸漸不著」,法是有相,非法是空相,空有兩邊都不執著。「所謂水到渠成,有不期然而然者矣。」修行證果,可見得沒有作意,沒有心裡想著我要去證果,自自然然證得了。說實在的話,這個證果是別人說的,你證得阿羅漢果,你證得菩薩果,你證得登地,都是別人說的。這個修行人自己怎麼樣?自己心中若無其事。不但大乘法如此,我們在本經清清楚楚的看出,連小乘須陀洹,都沒有執著我證須陀洹果,沒有!它沒有這個念頭。正因為他心地清凈,若無其事,旁人看到了,佛看到了,他證須陀洹果,那個證斯陀含果,別人說的。這一點我們要知道,一定要學習,如果不學習,你永遠不能證果,你要問為什麼?因為你永遠不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堅固的執著,你證什麼果!小乘初果也沒份。小乘初果這個四相是很淡薄,不執著,他才能夠證得須陀洹,須陀洹以上更不必說了。這一樁事情,就譬如你們同修到這個講堂來聽經,這個講堂在五樓,你們一定從底下樓梯一層一層上來,那一層一層就等於菩薩的果位。菩薩的果位是五十一階級,一步一步往上爬。有沒有爬樓梯的,我上了一階,我再上一階,有沒有?你們哪個爬樓梯是這麼個爬法的?你們從底下一層爬到最上一層沒動念頭,若無其事你就上來了,你要爬高一層好歡喜,我升了一級,你半天都上不來,你慢慢在裡面歡喜去了。無論大小乘學人修行,心裏面都是乾乾淨淨,若無其事。證果都若無其事,修行裡面稍稍有一點得、有一點領悟,就著了相,那還能成就嗎?諸位如果從這方面去想、去觀察,你才曉得自己修行為什麼沒進步,看看我們周邊的同修修行也沒進步。什麼原因?毛病就出在這裡。稍稍有一點小悟就沾沾自喜、就執著,不能夠大而化之,若無其事,他做不到這一點。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不能進步,為什麼功夫不得力,心裏面常常有,他不是無。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佛為什麼在《金剛般若》裡面這樣的強調,多次重複的強調「無住生心」,無住要緊!無住生心,生心還是要無住,生心跟無住是一不是二;二你就又錯了,就又不得其門而入。《維摩經》上教給我們入不二法門,你能不能入金剛般若的法門,怎麼入?佛告訴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把無住跟生心是二,你就入不進來;因為這是大乘門,大乘門是不二門。怎樣把無住跟生心融合成一不是二,無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無住,那恭喜你,你就入門了。讀般若、學般若,這一點意思要不能體會,經的殊勝功德利益,我們決定得不到。方法說起來很簡單、很容易;「若無其事」就好,不要把它放在心上。「8、菩薩廣度眾生,生生世世,不舍眾生,不舍塵境。以是之故,必應不住六塵生心,而後乃離一切相。相離則性顯,性顯而後乃能不動道場,現身塵剎,滿其上求下化之弘願也。」「菩薩廣度眾生,生生世世,不舍眾生,不舍塵境。」這一段好!有一些修行人討厭眾生,討厭塵境,離開遠遠的好,愈遠愈好,以為自己得清凈,其實自己並不清凈。為什麼不清凈?因為佛告訴你的那個清凈心不是染凈的凈,你搞錯了。染凈是二法,它不是一法,二法不是佛法,不是佛法就不是般若,這個地方我們要深深的去體會。《六祖壇經》裡面記載一樁事情,能大師剛剛到廣州,遇到印宗法師講《涅槃經》。聽經的人其中有幾個不老實,看到那個風吹的幡在動,有的人說:「風動!」「不是!幡動。」在那裡吵架爭論。他插了一句話:「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印宗法師聽到,這個人見解高。講完經跟他見面請教他,曉得他是黃梅法嗣,對他很尊敬,向他請教,「五祖忍和尚平常給你們大家開示,有沒有講禪定、解脫?」六祖答覆說:「禪定、解脫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記住!凡是二法都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因此修清凈心,諸位一定要曉得,這個凈不是染凈之凈,染凈的凈都不清凈。什麼是清凈?染凈兩邊都舍,這清凈了。我們今天念佛得不到清凈心,為什麼?你縱然得到,你是染凈之凈,所以你不會開悟,你不能入門。佛門表法常常用法輪,法輪的意思要懂得,也表一、表不二,法輪表空有不二、動靜不二,不二就是一。蓮花是佛門表法用得最多的,蓮花表染凈不二。蓮花生在淤泥當中,那是染;蓮花生長出來的時候,要通過泥上面的水,水是凈,水是清凈;花開在水的上面,染凈都不要了。染凈都離開了,那才叫凈。所以它不是對待法,我們是把它看成對待、相對的。它那叫真清凈,真清凈是染凈兩邊都不執著,這就高了。菩薩度眾生,生生世世不舍眾生,沒有離開眾生,離開眾生你怎麼度他?你要度他,一定要跟他接觸,一定要跟他往來;你不接觸他,你怎麼能度他。眾生的生活環境,業報現前的,種種不同,你要不接觸那個環境,你也度不了他。有些眾生生活得很苦,環境非常惡劣,「那個地方我不能去!」那個地方眾生你就度不了。你發的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那裡面還加個批註,那個地方太骯臟、太落後,我不能去,那些眾生我不度,哪有這個道理?你的四弘誓願不就有缺陷,不就不圓滿嗎?「以是之故,必應不住六塵生心,而後乃離一切相。」一切眾生生活環境最惡劣的,無過於地獄,地藏菩薩偏偏到地獄去度眾生,這個大家知道。其它的菩薩好象沒發願,「我們不要學地藏菩薩,我們學別的菩薩」。其實諸位同修要知道,一尊菩薩具一切菩薩之修德,無論哪一尊菩薩,到地獄都叫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在六道裡面行救苦救難,他就叫觀世音菩薩。那個名號不是一定的,會常常改變的,無論哪一尊菩薩或者哪一尊佛,在我們現在這一個階段,到這個世間來成佛,都叫做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要到我們這兒來成佛,他叫什麼名字?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到極樂世界現在就成佛了,他也要改名字,他叫阿彌陀佛。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要知道這個事實。名號是代表這一個地區,這一個時段裡面的教學宗旨,它代表這個意思。所以任何菩薩到地獄度眾生都叫地藏菩薩,地藏菩薩不是一個人,觀音菩薩也不是一個人,無量無邊,它是通號,它不是一個專有的名號。好象一個學校,教國文的老師,一定都叫他做國文老師,教英語的一定是英語老師,它是通號,那個英語老師姓誰名誰不一定,太多太多了!菩薩的名號就是如此。地藏菩薩是個通號。只要你發心修學地藏法門,你就是地藏菩薩;你如果要發心修觀音三經,你就是觀音菩薩;你發心修普賢行願,你就是普賢菩薩。西方極樂世界,凡是生到那邊去的統統是普賢菩薩,因為那一個世界從下下品到上上品都是修普賢法門,《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沒有一個不是。普賢菩薩有多少?無量無邊。不但我們沒法子計算,諸佛如來都算不清楚。所以我們一定要明了這些道理,明了這些事實真相。「以是之故」,因為這個緣故。「必應不住六塵生心」,生心是必要的,生什麼心?廣度眾生之心;但是生心不能住。這個不能住,就是說心裏面不能有牽掛,不能有執著,不能有分別。諸位想想看,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還有什麼染凈?染凈就融成一,那叫真凈。一有分別、一有執著,就不是真正清凈。有分別、有執著,一切法都是相對的;換句話說,把原本的一法變成二法,相對的。二就迷了,一就覺了,覺是佛法,迷是世間法,世間法跟佛法是迷悟之分。「必應」這兩個字非常肯定,一絲毫猶豫都沒有,必定要這樣作法,你的心才清凈,沒有一絲毫的憂慮牽掛。然後乃離一切相,於一切相上不執著、不分別了。「相離則性顯」,性在哪裡?性就在相上。性相是一不是二,我們今天見不了性,就是把性跟相又分開了,又對立了,不曉得性相是一,性相不二;只要心裏面不著一切相,相就是性,性就是相。古人怕初學不容易體會這個境界,不得已用金器來做比喻,《華嚴.金師子章》就是解釋這個現象,「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就是器,器就是金。一著相,金就見不到了,因為你只看在相上,你忘了它這個體質。但是金跟器一般人都知道,器就是金,金就是器,沒有問題;今天我們跟你講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你懷疑了。你為什麼懷疑?這個器拿在手上,真的是金造的,我看得很清楚是金造的,沒錯!這個相拿在手上這不像性,他見不到性。其實相就是性,至於你見不到,那也難怪你,因為你沒有見到真相,見到真相,原來是這樣的。真相是什麼?我們常講一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佛講「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個空、不可得就是性,當體即空,當體即性,性不可得,相也不可得。因為相是性顯示出來的,它所顯的時間非常短暫,我們今天看的是短暫的連續相、相續相,難怪一切眾生看不出來。可是金與器這個比喻,的確很接近,確實有不少人從這個比喻裡面開悟了。「相離則性顯,性顯而後乃能不動道場。」這個時候,性顯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你見性了。見性就是法身大士,就不是普通人,見了性之後你就得大自在。這裡舉出一個自在,什麼自在?可以分身,這個很自在。像我現在就不自在,現在國內外有幾十個地方請我去講經,我不能分身,如果能分身多自在,哪裡請,分一個身去,這個多自在!見了性就有這個能力,可以分身。「不動道場,現身塵剎」。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經上看到,極樂世界那個地方人他們的生活狀況,他們生活很愜意很自在,不需要工作,工作很苦賺錢不容易,西方世界的人不需要工作,不需要賺錢。他的生活,從念當中變現的,想穿什麼衣服,也不要去買料子,也不要裁縫,衣服已經在身上,這一想就在身上;想換一件,舊的就沒有了,新的就來了,統統是念頭。一切生活是變化所作。生活的空間非常大,這個顯出大自在。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他想去拜拜這尊佛,看看那尊佛,都去!經上講的,經上講的是個比喻,還不是事實真相。每天清旦早晨供養十萬億佛,這是佛的方便說,實際上他的能力供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如來,一尊都不漏,他有這個能力。他怎麼去供?分身去供。自己的身體還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面前沒離開,十方一切諸佛面前他都在,他都在那裡供養,都在那裡聞法。遇到有緣的眾生,他也說法度眾生,這多自在!這種能力是性德本能,只要你見性,你這個能力就恢復。為什麼佛家這樣重視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我們修行的目標,不管修學哪一個法門,目的相同。但是每一個宗裡面說的名相不相同,禪宗叫明心見性;教下叫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就是明心見性;我們凈土宗叫理一心不亂。名字不一樣,其實是一樁事情,一個境界,這是要知道的。所以他有能力不動道場,「現身塵剎,滿其上求下化之弘願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才真正能達到圓滿。如果沒有這個能力,我們上求下化,永遠不可能圓滿的。所以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大圓滿,你要是搞其它法門,那就難了,太難太難了。「9、發大心,修大行,不亦難乎。雖然,有勝方便在,難而不難也。方便云何,念佛求生西方是也。」「發大心,修大行,不亦難乎。」像前面所說的,發大心、修大行。什麼是大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大行。一切諸佛菩薩,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是遵守這個原則,都是這樣修成的。難是難,「雖然,有勝方便在,難而不難也。」這裡告訴我們,的確是難,是真難!但是有一個非常殊勝的方便法門在;如果你能用這個法門,那就不難。這個法門是什麼?「方便云何,念佛求生西方是也。」這就不難了。所以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在諸佛剎土當中,廣大法界之中,有多少菩薩想求這個法門,求不到!我們今天遇到了,還覺得不稀奇,許許多多菩薩生生世世希望求這個法門,求不到!給諸位說,他求這個法門,不是說他知道有極樂世界,有念佛往生的法門,他要曉得了,他就求到了。他心裡想求一個,有什麼法門比較容易一點,讓我們趕快的成佛,趕快就滿上求下化的願,不曉得是哪個法門!沒有人告訴他是念佛法門。我們得來並不容易,大家看《無量壽經》所說的就知道,這是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緣現在成熟,你才遇到。你若是以為我們很容易遇到,不稀奇!居士林四周圍住的人家,他為什麼不來聽經、他為什麼不來拜佛?他這一生沒遇到,就在隔壁就遇不到。業障重沒法子,絲毫都不能勉強。所以要知道這個法門,在所有一切大乘法門當中,叫做殊勝第一方便法門。遇到這個法門,如果能夠肯定,深信不疑、發願求生,沒有一個不成就;這是當生成就的法門,一生成佛,不必等到第二生。我常常講,這不是說開玩笑的話,佛門裡面沒有戲論,「這個法門是不死的法門」。一切眾生都沒有辦法逃過生死,唯獨這個方法不死。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死了,你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你並沒有斷氣,你神智很清楚,眼看得見,耳聽得見,嘴也會說話,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歡歡喜喜跟著阿彌陀佛去了,這個骯髒的身體不要了、丟了,所以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這個法們真的是不死的法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個身丟掉換一個身,換一個什麼樣的身?跟阿彌陀佛同樣的身。四十八願裡面講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身體皆是紫磨真金色身,跟阿彌陀佛身體一樣,相貌也一樣,無比的端正莊嚴。這相貌從哪裡來的?念佛來的。你心裏面有佛,常常念佛,相隨心轉,他這個相貌自自然然就變成佛相。所以真的是不死的法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果覺,圓教的佛果。無量無邊法門,唯獨這一門叫做當生成就的佛法;就是一生成佛,決定不等二生。諸位要把事實真相統統搞清楚之後,你自自然然會把所有一切法門統統舍掉。我在美國有一位同修問我,他說:法師!假如在《大藏經》裡面,只准你選擇一部經,你選擇哪一部?我告訴他:我決定選擇《佛說阿彌陀經》。為什麼選擇這一部?我曉得這一部經是一切經裡面最重要的一部經,保證我這一生成佛的經典,我不選它選誰?你為什麼不選擇《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太長,我們年歲大受持不容易,愈簡單愈好。年輕的人可以選擇《無量壽經》,年歲大的人不選擇長的,選擇短的,愈簡單愈好。念佛念四個字,不念六個字,六個字多了三分之一,不少!愈簡單愈好,愈簡單愈容易成就。喜歡找麻煩的人,喜歡羅嗦的人,根性都不利。真正根性猛利的人,他一定是選擇最簡單的、最容易、最有效果的,那是根性猛利,真正有智慧,會選擇。「10、當知念佛求生法門,正為發大道心者說,兼為餘眾耳。《起信論》云: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往生不但信根成就。且已分證法身,分身百界,廣度眾生。」「當知念佛求生法門,正為發大道心者說,兼為餘眾耳。」這句話說得好。佛講凈土這個法門,可以說四十九年從來沒有間斷過,古人所謂「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這是真的。凈土三經是專講,其它諸經是附帶的講,附帶的有的講得比較多,有的講得比較少。像《楞嚴經》上講《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那講得多;有些經典裡面只有一兩句,勸大家念佛求生凈土,一句、兩句如果這個經典統統都把它搜集起來,隨便看一看就是幾百部。由此可知,念佛求生凈土,佛在講一切經的時候常常提起,可見得這個法門,正是為發大道心者說。發大道心是什麼人?就是希望一生當中要作佛,我不願意再搞第二生,這樣的道心叫大道心。來生還要作人,還有一些法師來生還要來當法師,當法師有癮,著相,捨不得離開。這個願是不錯,來生還想當法師,來生能保得住得人身嗎?那個不叫願,那叫打妄想,你來生能保得住還得人身嗎?縱然得人身,你能保得住來生有因緣會出家嗎?一般而論,在佛法里真正修行,假修行不算的,持戒修福真修行,來生可以得人身,一得人身一定去享富貴,財色名食睡就把你迷住了,出家的念頭忘得乾乾淨淨,連佛菩薩來提也提不醒你,迷了!所以這種願不能發,非常不保險、不可靠!發念佛往生的願可靠,這個有佛力加持,這個可靠。所以正是為這些人說的,就是一生當中決定要成佛,決定要脫離三界六道,這是大道心。「兼為余說」,余說是像一般的權教菩薩、聲聞、緣覺,以及修學其它法門的人,附帶給他們阿賴耶識種一個念佛的種子而已,這是兼為他們說的。「《起信論》雲」,《起信論》是馬鳴菩薩造的。「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馬鳴菩薩也是念佛求生凈土的,《凈土聖賢錄》裡面有他,他是往生極樂世界的。這是第一等聰明人,這是真正發大道心之人,他所說出來的就是他的經驗、他的方法,他成就了,教我們專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要緊的是「專」,專就不能夾雜,夾雜就不專,能不能成就、能不能往生,關鍵就在這個字。「所修善根」,這句話實在講包含了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全部的生活活動。因為念念都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在這世間穿衣吃飯、待人接物、一切工作,沒有一樁不善,穿衣吃飯也善。善從哪裡來?因為你那個心是佛心,念念是阿彌陀佛,念念是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與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統統都相應,這是善根。以這個迴向求生極樂世界,即得往生。所以我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不求別的,只求往生極樂世界,決不求人間的富貴。有很多人到這裡拜佛,你問他求什麼?求保平安,求發財,求陞官,他求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求到了,還是搞六道生死輪迴,你說多可惜!他求能求得到嗎?求不到!天天在求,始終也沒求到。為什麼?他不懂得求的方法。實在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沒有一樣求不到的。他之所以求不到,他不如理不如法,他當然求不到。很多人在佛菩薩面前求願,用的是什麼心態,用的什麼方法?賄賂、行賄。跟佛菩薩談條件,你保佑我,然後我怎樣來報答你;你保佑我發財,我發一百萬,我拿一萬塊錢供養你。把佛菩薩當作貪官污吏,你說他怎麼會求得到?實在講,佛菩薩沒有降禍給他,已經很萬幸了,他怎麼可能求得到!其實佛菩薩不會降禍,佛菩薩大慈大悲,你怎樣污辱他,他修忍辱波羅蜜,他若無其事。但是你決定求不到,因為你的心錯了,你那個心污穢骯臟、不清凈、不真誠,這樣求佛求不到,要真誠、清凈、平等、慈悲,那在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所以這是決定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我們曉得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這句話是藕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講的。《要解》實在講,無怪印光大師讚歎,即使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一個批註,也不能超過其上,這把《要解》讚歎到顛峰、頂點了,沒有辦法比這個更高了。藕益大師這個解釋,如佛親說,他老人家告訴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也是圓證三不退。圓證三不退裡面,那個關鍵的字眼在「圓」。學教的同修知道,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就證三不退,但是不圓,沒有圓滿。真正的圓證三不退,嚴格的來說,是等覺菩薩,三不退圓滿了;再破一品無明,他就成究竟佛。所以他這個三不退,才真正叫圓滿。假如把標準放低一點,不要拉的這麼高,放低一點,最低的標準也是七地菩薩。在一般講應當是八地菩薩,八地叫不動地,不退了!我們想想看,我們這樣的人一品煩惱都沒有斷,憑著念佛,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去就當八地菩薩,這還得了,這不得了!什麼法門能夠比?找不到,真是千經萬論里沒有,一切諸佛剎土也沒有這個事,只有這麼一個法門。可惜學佛的人很多不認識,還有人毀謗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假的,阿彌陀佛是太陽神,有人拿這些書來給我看。我說他說假的,我說真的。他不學這個法門,我學這個法門。他不相信,我相信。我親眼看到許許多多人往生,哪裡是假的?說這些話的人,他是什麼人我不曉得,心裡想想,只有魔王才障礙,怕你往生,怕你出三界,用一點方法把你攔阻住,大概總是屬於這一類的。故意來障礙你,你沒有智慧,你沒有信心,一聽心裏面馬上就動搖了,這多可憐!這也是說這一次為什麼我們要講《金剛般若》,念佛人不能沒有智慧,沒有智慧,你的信心很容易動搖,很容意被人障礙住;沒有智慧,對於凈宗的教義不夠透徹。我過去在美國洛杉磯,好象是一九八五年,那個時候有人說帶業不能往生,查遍《大藏經》沒有帶業往生這麼一句話。有很多人去查經查不到,所以在報紙上發表很多文章,帶業不能往生,一定要消業才能往生,對於凈宗海內海外起了很大的震憾,許多人懷疑。我在洛杉磯下了飛機,周宣德老居士在機場迎接我,周老居士算很難得了,一大把年紀,那個時候他八十多歲,也是一生念阿彌陀佛。他對於台灣的佛教也很有貢獻,台灣大專佛學運動是他創辦的,他提倡的,台灣第一個大學裡面佛學的社團,是他協助建立的。我以為他念佛還算不錯,這在機場碰到我:「法師!不得了!」我說:「什麼大事?」他說:「現在有人說帶業不能往生,那我這一生不就白念了?」說的話好可憐,垂頭喪氣。我就跟他講:「原來這樁事情,既然帶業不能往生,就不去也罷。」他聽了就很奇怪!他說:「怎麼不去?」我說:「如果要不帶業的話,西方極樂世界有多少人,你曉不曉得?」他說:「我不知道。」「如果不帶業,西方世界只有一個人,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人,你去幹什麼?」他還沒有聽懂我的意思,他很茫然,他看了半天,為什麼?還是不懂。我就告訴他,我說:「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那是不是叫業?」他這才有一點明白,「等覺菩薩還帶業,不帶業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經上沒有說帶業往生,經上有沒有講四土三輩九品?」他說:「有!這經上有。」「如果要不帶業的話,哪來的四土三輩九品?佛講經是講原則、講原理,沒有說句句話都給你講清楚,哪有那麼多時間跟你講?你應當要舉一反三,四土三輩九品怎麼來的?還不就帶業多寡不一樣!帶得多的品位低,帶得少的品位高,不就這個道理!」這才把他的信心恢愎了。我說,老實念佛決定沒錯。不能聽人亂說,查經查遍《大藏經》沒有;《大藏經》上講得清清楚楚,他沒有看見,四土三輩九品就是講這個。沒有一個不帶業,除了佛之外沒有一個不帶業。等覺菩薩都帶業,文殊普賢都去往生,哪不帶業往生!這個地方《起信論》的馬鳴菩薩、龍樹菩薩,哪個不帶業?龍樹菩薩初地,帶的業還多,還帶的不少!所以一定要清楚、要明了,要透徹教義,沒有智慧,被人家幾句話就難倒了。所以我那時候看到周老居士,我真的心裡很感慨,他不是初學的人,他學佛比我年歲久;我們年輕,他比我大概要大三十歲的樣子。學了那麼多年佛,被人家一句話就難倒,你說這個問題嚴重不嚴重!所以般若重要,一定要有智慧。這是能常常見佛,決定不退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10、當知念佛求生法門,正為發大道心者說,兼為餘眾耳。《起信論》云: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往生不但信根成就。且已分證法身,分身百界,廣度眾生。」我們上一次講到「住正定故」,後面還有兩句,今天接著這個地方講。「往生不但信根成就。且已分證法身,分身百界,廣度眾生。」這一段文非常希有的殊勝。實在說,一般修學佛法真正是聞所未聞,從來沒有聽說這樣的說法。信根成就,前面已經講得很多,往生行、願、行三個條件統統都具足,當然信根成就了。要緊的後面這三句。「且已分證法身」,這個說法正是與藕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所見完全相同。藕益大師跟我們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此地下下品往生的,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生到西方世界都是圓證三不退。注意那個「圓」字。「圓證三不退」,經上一再告訴我們,就是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也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生到西方世界,都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八地以上,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法身大士,「分證法身」。這是真實不可思議!我們聽說這樣一個消息,這是太好的消息。決定要信受、要奉行,我們這一生就圓滿成佛。何況生到西方世界就有能力「分身百界」,「百」不是數字,「界」是大千世界。如果當數字講,一百個大千世界,一百尊諸佛化土,所以它在此地不是當作數字講;代表圓滿,就與彌陀果地上的大圓滿無二無別。如果「百界」要是數字,那跟經義就不相應。《彌陀經》上講的,西方世界距離我們娑婆,當中是十萬億個佛國土,那百界怎麼行?生到西方世界的人,隨時都可以回到娑婆世界來。世尊講的十萬億佛國土,依舊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隨意分身;上供諸佛,下化眾生,立刻就有這個能力。一般菩薩要得到這種能力,證得圓教初住之後,還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到這個境界。往生西方世界的人、帶業的凡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得,這是真實不可思議。「11、我等若離相與念佛同修,仰蒙本師及接引導師十方諸佛護念之力,則一推一挽,順風揚帆,有不速登彼岸者哉。」這一段話是給我們很大的鼓勵。「離相」是般若,「我等」就是我們這些人,如果真正能夠離相跟念佛同修,就是般若與凈土同修。江味農居士就是用這個方法。般若是什麼?不是叫你天天念《大般若經》,也不是叫你天天來拜《金剛經》,不是的!「離相」,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都放下,這就是般若。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再不把這些事情掛在心上,這叫做般若。然後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這個人是真正的般若凈土共修。我們在倓虛老法師《念佛論》裡面,看到他老人家為我們說的三個往生的故事。第一位是一位出家人|修無師,他是在哈爾濱極樂寺往生的,修無師在世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沒出家之前,他做泥水匠,做苦工的,生活非常清苦。以後出了家,聽說念阿彌陀佛好,他老人家專念阿彌陀佛,遇到別人就勸人念阿彌陀佛,他除了這個法子以外,他什麼也不會。倓老法師那個時候在極樂寺作住持,定西法師作當家師。那一年開戒請諦閑老法師當得戒和尚,修無師就到極樂寺去幫忙,他去討一個單,想修一點福。定西法師就問他,你能做什麼?他說我願意照顧生病的人。那個時候,大陸上傳戒五十三天,戒子免不了有傷風感冒的,他發心專門照顧這些生病的新戒,常住對他也很感謝。做了沒幾天,他就找定西法師,找倓老和尚,他說他要告假、他要走了。倓老有一點功夫,沒有責怪他,你去到哪裡都好。定西法師就沒有倓老那麼好的修養,定西法師說:你這個人來了沒幾天,我們傳戒不過兩個月,你這個功德做不圓滿,怎麼就退心要走了;就責怪他。修無師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兩位老法師一聽,這不簡單,預知時至,這還得了!馬上就轉變態度向他請教:「你什麼時候走?」修無師說:「不出十天。」他要求常住給他預備兩百斤柴火,往生之後火化用。定西法師把這個事情就記下來了。這很了不起,傳戒當中,有人真正的往生,這是三轉法輪作證轉。到了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去找兩位老法師。他說:「老法師!我今天就要走了。」定西法師趕緊給他在柴房裡,臨時收拾一個房間、搭一個鋪,他要求找幾個人給他助念,送送他往生。送他往生的這幾個人,親眼看到的。修無師腿一盤,坐在那個地方,坐著走的,沒有生病,預知時至。大家就說:「修無師,你也得作首偈、作兩首詩,給我們留個紀念。」修無師說:「我是個苦惱的出家人,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我也不會作偈子,也不會作詩,不過我有一句老實話可以奉告大家。」這個意思就是說,「如果不是真正修行,那就沒有真實的智慧。」大家聽他說這幾句話,也覺得很踏實,真正是一個修行人所說的。大家給他念佛不到一刻鐘,一刻是十五分鐘,他就坐在那個地方,滿面笑容就走了。諦閑老法師到了這個道場,親自去看他,對他非常讚歎,認為他是我們出家人真正的好榜樣。所以那個真實智慧不是別的,修無師修的是什麼?般若凈土共修。他也沒念過《般若經》,也沒有念過《金剛經》,怎麼修般若的?他統統放下了,放下就是般若;離一切相,那就是般若。哪裡要念什麼《般若經》?《大般若經》裡面沒有般若,修無師那真有般若。諸位要深深體會這個意思,身心放下是真實的金剛般若。念《金剛經》沒用處,天天念,樣樣放不下,什麼都要計較、是非人我,那個念了沒用處,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修無師大概從來也沒念過《金剛經》,他是真實的金剛般若。萬緣放下,一心念佛,這樣的人一定得本師釋迦牟尼佛,接引導師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還有十方諸佛,《彌陀經》上講的六方佛,《無量壽經》上講的十方諸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如來,一尊都不漏,每一尊佛都加持你,都護念你。為什麼?因為你離相念佛求生凈土,就憑這個,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就要護念你,就得要照顧你。看你是不是真的?真的,諸佛就照顧你;假的,佛不照顧。我們這一念心是真、是假,自己都不曉得,佛曉得。自己不知道,佛知道!我講自己不知道,這個話是真的,我也親眼見到的。我初出家,在台北圓山臨濟寺。臨濟寺裡面有一個念佛會,成立很久了。裡面有一位副會長林道奇居士,平常念佛會共修,他擔任維那,唱念很好,不輸出家人,是個很好的維那師,領眾念佛,遇到人也勸人念佛求生凈土。他老人家臨走生病了,得的是癌症非常痛苦。大家來念佛來幫助他,他一聽到佛號就發脾氣,不準任何人在他面前念佛,把念佛人統統趕走。平常口口聲聲要念佛往生,臨走的時候怕念佛,這是業障現前。所以那個念佛的心是真、是假不知道,臨終那個時候才顯得出來。臨終貪生怕死,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沒有一樣能放得下,有這麼樣一回事情,這我們親眼看見的。所以放下要在平時,現在就要放,不要等著,時間還長,等我走再放吧!走的的候像林道奇那樣子,那就完了,那個時候來不及了,後悔就來不及了,一定要在平常就放下。「放下」,諸位要記住,不是在事上放下,心上放下,心上放下就成功了。事照做,隨時心裏面都沒有,甚至於正做著事也能站著走,說走就走了,這是念佛人的功夫,這是念佛人的氣象(舉止、氣度)。所以事事無礙,那就是般若凈土共修的一個好樣子。他得十方一切諸佛護念。「一推一挽」,這是比喻一個人在後面推你,一個人在前面接你。釋迦牟尼佛在這裡推我們,阿彌陀佛在那裡接我們,就好比「順風揚帆」,那就很快就到達了。這是古時候,古時候也沒有汽車、也沒有飛機,那個時候大概交通最方便的就是船隻、帆船。帆船,古人的比喻。所以這一段對我們是很大的鼓勵。許許多多念佛往生,我們親耳聽到的,親眼看見的。「12、觀照功夫,下手方法,若不得力。則念佛,心中有佛即是真實功夫。」「觀照」是講般若,用般若經上的理論與方法。就像我們這個經上說的「應生無所住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都是《般若經》上所講重要的方法。這些方法我們做,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做得功夫不得力。說老實話,還不如修無師,修無師方法都不懂,理論也不懂。他為什麼能般若凈土共修?因為他從小出身太苦,他覺得人太苦了,人沒有意義,聽說西方極樂世界好,一心一意趕緊求生,要脫離苦海。他的信心、願心比我們強得太多了。我們還在慢慢拖,能拖一天最好拖一天,心裡想去又捨不得這個世間,能拖就拖。拖到不能拖再說,這一種心態,那怎麼行?修無師的心態堅定、堅決,所以他具足了真實的智慧。的確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看《往生論》,無論是過去的、近代的,真正念佛往生瑞相好的,大概都是生活相當清苦。富裕人家往生,有這個瑞相太少、太少了。富裕人家他生活過得舒服,捨不得離開。他有錢、有產業、有房子,樣樣都放不下,反而耽誤了。學了般若,般若也不得力。為什麼?還是放不下,那就不得力。不如生活非常清苦之人,這種人容易往生,也就是容易放下,他的願心懇切。如果我們用的這個方法要是不得力,沒有關係,就學修無師就行了。心裏面只要有佛,那就是真實功夫;但是諸位要記住,不能夾雜,心裡只有佛,其它東西統統都沒有,這才叫真實功夫。心裡念佛,又摻雜許許多多的雜念,那個功夫就破壞掉了,那就沒有功夫了,這一點要清楚。「13、起心動念時,即提起一句佛號,令佛與念,水乳交融,與虛空法界,成一大光明海。但如是驀直念去,心少昏散,便振作而融攝之。」這一段是教給我們念佛用功的方法,這個方法非常之好,我們要記住、要學習。念佛在哪裡念?在起心動念之處。心裏面一個念頭生了,不要去管這個念頭是善是惡,不要去理會它。惡念固然不好,善念也不好。為什麼?不出六道輪迴,好在哪裡?趕緊把這個念頭換掉,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它換過來,古人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不要緊,這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它一定會起來。念頭一起來,你覺察到了,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換過來了。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覺,提不起阿彌陀佛,那個念頭繼續生,那是迷;無論是善念、惡念統統是迷。趕緊回到阿彌陀佛這兒來,提起一句佛號,這個時候念跟佛要融成一片,念就是佛,佛就是念,功夫就得力了。如果能念跟所念是分成兩個,我能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所念,能所成了兩截,這個力量就差很多。《彌陀經》上講的標準:一心不亂。什麼叫一心?能念之心跟所念之佛合成一個,那就是一心,那就不亂了。我能念,阿彌陀佛是我所念,這樣念佛是決定不能得一心的。因為你心裏面有分別、有執著;離開一切分別執著,能念之心跟所念之佛就合一。你要問,怎麼把它合成一個?有這一念你決定合不起來,這一念都沒有,就老老實實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那個修無師合成一片了,不要看不起他,他是個老粗,什麼都不懂,他有真智慧。所以他講:「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他這個人能行不會說,那個沒有關係,他真能行;你叫他講,他不會講,他有真智慧,他是真正得一心不亂。走得那麼瀟洒、自在,說走就走,沒有病苦、沒有牽掛,這就是念與佛交融一片。不但念跟佛融成一片,「與虛空法界,成一大光明海。」這是必然的。為什麼說是必然的?因為我們自己的心性,本來就是這個樣子,這是返本還原,一絲毫的希奇都沒有。道理在哪裡?道理在離一切分別執著。如果我們常常想到,我們是個人身,六道裡面你就出不了人道。常常想到還有天,還有佛講的大千世界,你有這樣的分別,你決定離不開三千大千世界。諸位要曉得,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個六道輪迴。這樣的見解叫做輪迴見,這樣的思想叫輪迴心。無論你乾的什麼事情,都叫做輪迴業,你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念佛人的心,什麼都不想,不但世法他放下,佛法也放下,世法、佛法統統放下了,他心地光明就照盡虛空、遍法界,我們佛法裡面講的「大光明藏」,大光明藏就是自己心性的功能,圓圓滿滿的顯示出來,是這麼一回事情。這一句裡面,前一半是講的方法,後一半是講的效果,效果真實不可思議。末後勸我們功夫怎麼用?一直念去。什麼都不要理會,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這就是平常我們講的老實念佛,真的老實了。「心少昏散」,昏散是念佛人免不了的毛病,這是我們的習氣、業障,每個人都有。昏是昏沉,這個佛號念念就打瞌睡,睡著了。我們在佛七當中很容易看到的,特別是止靜的時候,大家坐在那裡,我們看到很多人睡著,打呼!這我看到的,那叫昏沉。還有一種是散亂,就是不念佛還好,一念佛就胡思亂想,念頭不曉得那麼多,都上來了。我遇到很多人,「法師!我不念佛不打妄想,一念佛,妄想特別多」,於是嚇得他不敢念佛了。其實不念佛的時候,妄想本來就那麼多;不念佛你沒有注意、沒有發現,這一念佛,想心定下來,發現這麼多妄想。所以那些妄想不要害怕,你老實念就好,照顧佛號,不要理會妄想,那個妄想漸漸就少了。愈是照顧那個妄想,妄想就愈多、妄想就愈堅固。所以你根本不理會它,有妄想也好,無妄想也好,根本不要在意,這個樣子佛號漸漸會得力,妄想會減少。這是兩種業障現前,現前的時候要曉得對治方法。當我們昏沉,我們出聲念佛,這是個方法;或者我們下位繞佛,或走動,或者是拜佛,使身體在那裡活動,佛號還是繼續不斷,這是對治昏沉。散亂也叫掉舉,要把精神集中,專註在佛號上;或者加上觀想的方法來對治,觀佛像也可以,觀名號也可以。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一面念佛,一面這四個字、六個字清清楚楚,這樣子你這個妄想就不容易生了。我們想佛號、或者想佛像,用這個方法都好。哪一種方法有效,就用哪一種方法,方法沒有一定。「14、常令其心等虛空遍法界超出塵外者,性體本如是故。常作此觀,令此心空空洞洞,則念佛時,便易得力。」這一段是教給我們,修正我們對於宇宙人生一切錯誤的觀念,現在人所說的「人生觀」、「宇宙觀」。觀就是觀念。「人生觀」,對於人生的看法。「宇宙觀」,是對於環境的看法、想法。我們的看法、想法全是錯誤的。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是真的。新加坡的報紙張數不少,我每天看厚厚的一疊,這裡面的訃聞占很大的篇幅。報紙一送來,先翻翻這些人過去了,夢幻泡影,再不久就輪到我了,什麼念頭都放下了。不要看其它的,其它的那些新聞都是假的,這個新聞是真的,會開智慧,你每天看這個會開智慧。我很年輕就有一點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從前我還沒有學佛,每天報紙一送來,我第一個看訃聞,今天哪些人走了;我跟別人不一樣,我頭一個看這個。這裡面有老人,有很年輕的人,真正是「黃泉路上無老少」。看看他們已經走了,他來的時候帶什麼來?走的時候帶什麼去?空空而來,也空手而去。什麼都帶不走,這世間有什麼好爭的,有什麼好求的。每天報紙送來先看這個,會開智慧,念佛功夫就得力了。你要講你放不下,你每天看這個,看上半年,看看你放得下、放不下!一切都放下了,心清凈了,心裏面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知道這個世間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全是假的,夢一場!我們現在正在作夢,知道我現在在作夢。不知道在作夢,把夢當真,那個日子過得很苦。知道自己在作夢,那就跟佛菩薩一樣遊戲神通,哪一樣不自在?順境很自在,逆境也很自在,沒有一樣不自在。真正能夠隨緣,真正能夠恆順眾生,成就自己的道業。什麼是道業?清凈心是道業,萬緣放下是道業。這個時候,心跟虛空法界合而為一。「超出塵外」,塵是五欲六塵,五欲六塵不染就超了。為什麼會有這種境界現前?性體本來如是。可見得這個境界不是你修得的,本來就是這樣的。現在這個境界不能現前,是因為有障礙,有分別、有妄想、有執著障住了,所以心量變得很小。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心量恢復了,恢復就是這個樣子。「常作此觀」,這是勸我們常常這樣看,常常想著這些事情,我們這個心,對於一切境緣就淡了、冷了,不會有那麼熱情。那個熱情是迷惑顛倒,不是好事情,心就淡了。「令此心空空洞洞」,這個時候念佛就很容易得力。這個得力,就是前面所講的心佛融成一體、融成一片,很容易得力。「15、念即是佛,佛外無念。我與彌陀,本與十方諸佛、法界眾生,同一性海,無彼此、無差別。念念上求、念念下化。所向無前,至誠念之而已。」「念即是佛,佛外無念。我與彌陀,本與十方諸佛、法界眾生,同一性海,無彼此、無差別。」這個意思,世尊在一切大乘經論裡面處處說、時時說。諸佛的心性、真心本性,跟我們自己的真心本性是一不是二。世尊在《楞嚴經》上舉的比喻很有意思,佛將大海比喻作真如本性,把佛跟一切眾生比喻成大海裡面起的水泡。那水泡起得很多,一個一個的,水泡從哪裡起來?從大海起來的。水泡一破了,大海就現前了。這個比喻很有味道!我們與十方一切諸佛共同一法身,共同一個大海。他是一個水泡,我也是一個水泡,我們兩個彼此就不兼容;水泡一破了,原來是一個,這才明了、才覺悟是一不是二。所以上與一切諸佛、下與一切眾生同一體。這個體是法性,海是比喻法性廣大無有邊際。世間最大的就是海,所以佛用這個來做比喻。「無彼此、無差別」,這個是真的,一點都不錯。佛眼睛裡面看十法界的眾生沒有差別,我們凡夫看到有差別。為什麼會有差別?那個差別是從分別心裏面起來的,執著心裏面起來的;分別是妄想,執著是煩惱,從這生起來的。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平等了,十法界平等了,六道平等了。平等心非常重要,我們因為心不平等,念佛功夫不能成片。要想功夫成片,用什麼方法?心平等了,功夫就成片了。由此可知,功夫得力不得力,確實就在《無量壽經》經題上講的三個原則;清凈、平等、覺。我們今天念這一段就是清凈、平等、覺;「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那就是覺。「念念上求,念念下化。」如何能把上求下化也融成一體?上求就是下化,下化原來就是上求,是一不是二,這就入境界。這個境界是諸佛菩薩果地上所證的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我們今天是把上求跟下化分作兩樁事情,把佛跟眾生分作兩樁事情;佛跟眾生是一不是二。生佛不二,上求下化豈能是二?這個理要把它參透,然後「所向無前,至誠念之而已。」這個時候菩提道上一帆風順,一切的障礙自自然然都突破了。我們的真誠心現前了,真心在念。「16、凡夫染念不停,不得不借念佛之凈念,治其住塵之染念。念佛之念,雖非真如本體,卻是趨向真如之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凈心,佛念是清凈念。同是清凈,得相應故。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無念,故曰:勝方便。」「凡夫染念不停」,凡夫所以會變成凡夫,染念就是雜念,雜念好比染污了心性,所以叫它做染念。就是你的清凈心不能現前,它障礙了清凈心,所以叫它做染念,也叫它做污染心。污染心是什麼?法相裡面講八識的第七識,第七識是意根,污染意,它執著。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執著,這一執著就變成染污。「不得不借念佛之凈念,治其住塵之染念。」這是說明念佛功夫殊勝之所以然。念佛好,好在哪裡?這就把念佛的好處給我們說出來,我們的大病就是染污。現在污染這樁事情,幾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環境污染,地球被污染,連太空當中臭氧層都破了一個大洞,也被污染了。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國家地方政府,都在想盡方法來提倡環保,環境保護不能再污染了。環保提倡這麼多年了,其實污染的狀況依舊是一天比一天嚴重,沒收到效果。能不能收到效果?我們學佛的人明白,決定收不到效果,無論他用什麼方法都收不到效果。原因在哪裡?佛在經上講得好,「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個地球是我們的依報,正報是什麼?是人心。我們的心染污了,環境也就變污染。所以要講求環保,真正有效的方法要學佛,而且最有效的方法,要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叫「凈念」,用凈念的方法,把我們心地的污染轉變過來;心清凈,外面環境就清凈,這才是講求環保最有效的方法。很可惜,佛法不普遍,這些負責環保的人員沒有聽過佛法,不知道念阿彌陀佛。我們也覺得這個事態非常嚴重,所以要拿全部的精神來宣揚念佛法門。幹什麼?希望這個世界環境能夠恢復到清凈,讓這個世界眾生住在這個地球上,人人安居樂業,我們干這個事情。所以用念佛這個方法,念佛是凈念。像前面念般若,那還是智念,還隔一層;這個真正是直捷了當,凈念。「治其住塵之染念」,染念就是雜念。「念佛之念,雖非真如本體。」真如本體上連佛念也沒有,這一念也沒有。所以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不是自性清凈心?是不是真如本性?還不是的。雖不是,在一切念頭當中,這一念跟真如本性、清凈心最接近,靠近了,這就好!「卻是趨向真如之妙用」,這一句佛號也就是趨向清凈心的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凈心,佛念是清凈念。同是清凈,得相應故。」清凈念能把清凈心念出來,清凈心念出來,這問題就解決了。「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無念,故曰:勝方便。」清凈心現前就是無念。無念是無一切妄念,不是無正念。正念是什麼?正念是阿彌陀佛,無量覺。念念覺、念念清凈、念念平等,念念覺而不迷,那是無量覺。這是說明念佛功德的殊勝。「17、極樂世界,亦是幻相,然而不可不求往生。凈幻非同染幻。清凈土,本由清凈心顯現故。當知凈心凈土,本來不二。」「極樂世界,亦是幻相。」極樂世界是真的嗎?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上給我們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沒有加一句極樂世界除外,他沒有說這個;也沒有講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不在內,沒有說這個。由此可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西方極樂世界,也包括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它那個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它那個世界住世的時間長,我們這個世界壽命很短,人的壽命短,地球的壽命也短;西方世界人壽命長,它那個世界壽命也長。原因在哪裡?不難懂!我們這個世間,壽命之所以這樣短促,是因為你的妄念太多,好象這個心上上下下大風大浪,這好苦!西方世界的人,這個心是平的,他念頭動得非常非常的細微,幾乎見不到,好象心沒動;心沒動,那個境界就沒動。所有這個境界,境界隨著心變,心要是動得快,這個世界變得快。我們從人身體上就特別容易感覺到。人,為什麼有很多人好象衰老得很快?你仔細問他,為什麼你會衰老這麼快?他不知道!你再問他:「你平常生活當中心裡在想什麼?」他憂慮、煩惱多得很,那就是他衰老的因素。我們中國古人講「憂能使人老」,憂慮、牽掛、操心的事情太多,所以他老化就快。你遇到那個長壽,好象很不容易衰老的人,你問他:「你為什麼這麼健康,不見得衰老?」一天到晚心裡沒事,他心裡什麼事都沒有,什麼牽掛也沒有,這樣的人就不容易衰老。為什麼?他那個心的波動幅度很小。西方極樂世界的那些人的波動幾乎停止了,幾乎是平的。他那個世界壽命長,人的壽命也長,就這麼個道理。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我們可以相信,有理論做依據。如果我們這個世界人心都清凈了、都一念不生了,我們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就沒有兩樣。他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多,所以壽命短促,這個世界污染。實在講從物質方面來觀察,也能看得出來,不過你們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來。中國古人建房子,稍微富有人家建一棟房子,打算要住多少年?一般是三百年。古時候蓋房子,說你這個房子不能保三百年,沒人請你蓋,你這個設計建築師沒有人請,房子要能保持三百年。所以工料都真實,只要保養得好,三百年確實沒問題。家裡面用的傢具,桌椅、板凳這些傢具,那個壽命多長?要能使用一百年。可是看現代,我們蓋的房子,沒幾年就覺得很破爛,就要拆掉再翻修、重蓋,房子壽命短促。傢具沒用個兩、三年換了,我們看到很多人家一年都換兩次,壽命這麼短。現在外國的傢具,樣子看起來很漂亮,壽命很短,不耐用。現在市場上講,要講求消費。一個傢具用一百年,他還做什麼生意?他沒生意好做了。希望你買回家幾個月就用破了,趕緊再買新的。現在人是搞這個!這是貪嗔痴慢在不斷的增長,污染,嚴重的污染。所以跟古時候觀念確實不相同。我們要曉得,極樂世界、毗盧遮那佛的世界,也都是幻相。同樣一個道理,都是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就是它那個生滅波動很緩慢。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波動的幅度非常非常之大,是這麼一個道理。「然而不可不求往生」,我們了解這個情形,還是要求往生。它那個世界人的壽命長,世界的壽命也長,一定要求往生。到了西方世界,換句話說,保證很快就成佛了。成了佛之後,那就真的無量壽。成了佛之後,問問你,你住哪裡?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的剎土,都是自己的報土。這裡壞了,那裡去住;那裡壞了,那裡去住。等於說你的房地產太多了,到處都是。這裡壞了無所謂,住的地方太多太多了。世界不斷有成住壞空,對他絲毫障礙都沒有,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他的報土。「凈幻非同染幻」,這是兩個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清凈的幻土,我們這個世界是染污的。說實在的話,現在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的科學家,常常在報紙雜誌上宣布報導,催著我們趕快往生,你們有沒有看到,有沒有聽到?他怎麼催我們?我想你們也許看到,你們沒有感覺他在催我們。科學家說這個地球上環境的污染,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改善,這個地球五十年之後,就不適合人類居住。這是在催我們,五十年很快!你們這邊地產九九年,不到,只一半,五十年就不能住了。那個時候水有毒,不能飲用;空氣有毒,不能呼吸。會污染到這種程度,實在太可怕了。這些科學家的確拿出科學的證據來,這是現在這個地球上的生態平衡失掉了,而且還不斷在破壞,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大問題。我們一般人麻木不仁,看到還有五十年,早了,不著急,還五十年。不知道五十年真的一彈指就過去了。我是四九年離開中國大陸,真的是一彈指,想到那個時候就像昨天一樣,這算一算,四十七年了,這麼快!所以五十年很快就過去了,這是一定要提高警覺,一定要在短短期間當中,我們有決定往生的把握。能夠有往生的把握,那就不在乎了,我們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少住幾年沒關係。甚至於這個地球毀壞,你再走也來得及。但是你真正要能夠有把握才行,沒有把握那不行,那個問題嚴重了。把握在哪裡?一切放下,都不掛在心上,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那就有把握。所以這個世間一切法,不可以有絲毫的挂念,那一絲毫的挂念,就是你的心被污染了。「清凈土,本由清凈心顯現故。當知凈心凈土,本來不二。」這就是說明,依報確確實實是隨著正報轉的。所以心清凈,身就清凈;身心清凈,我們居住的環境就清凈,這一定的道理。我們在這個世間,大環境對我們來講叫「共業」。共業裡面有不共業,所以有別業。像今天這整個世界,整個世界大環境不好,新加坡的環境好。新加坡就這麼一點小小的地方,就是一個城市。這一個城市人的別業,跟這個世界其它地區的人共業不一樣,共業當中這是別業。同樣一個道理,我們自己身心清凈,我們附近鄰居不清凈,我這一家清凈,共業當中有不共業。這才曉得修凈業的重要。修凈業就是修清凈心,心凈則土凈。西方極樂世界,佛修清凈心,菩薩修清凈心,從十方世界去往生的人,各個人都修清凈心。須知帶業往生,古德跟我們講了很多,只帶舊業,不帶新業。舊業決定帶,新業有一絲毫就不能往生。什麼叫舊業?過去造的業就叫舊業。昨天造的業,對今天來講那是舊業,今天造業不能往生;昨天造業,我今天不造業可以往生,這個新舊是這麼說的。你要是聽到這個話,就放心,不要緊,天天造惡業沒關係,等到我往生那一天不造惡業;這個念頭在理論上講得通,可是在事上講,你未必有把握。天天造惡業,惡業的習氣很重,恐怕臨終那一念惡念還起來,那不就糟了嗎?造作惡業的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他念佛,一念、十念尚且往生,可見得在理論上講決定沒有問題。臨命終時,他真正能夠改過自新,那是什麼人?一生當中沒有機會沒有聞到佛法,他不知道!臨終時聽到佛法,想到一生造的罪業,趕緊懺悔念佛求生,他成功了。這個事情不偶然。佛在經論上告訴我們,這些人過去生中,善根非常深厚。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善緣,做錯了很多事情,造了很多罪業,臨終給善知識這一提醒,忽然覺悟了。不是每個人都行!你過去生中有沒有這樣善根、福德,臨終時有沒有遇到這個因緣?我們決定不能存僥倖之心,不可以。一定要認真的斷惡修善,一定要修清凈心,要放下、要舍。「18、在凡夫位,應舍染趨凈故。當知生凈土後,則供養他方諸佛,普度遍界眾生,何嘗住著凈土之相。親近彌陀,成就信根,此求生凈土之重要原因也。」「在凡夫位,應舍染趨凈故。」六道裡面沒有一樣不是污染,樣樣都是污染,沒有一樣是清凈的。不要認為每天我沖涼洗澡,把身體洗得乾乾淨淨;不幹凈,身不幹凈,沖涼的水也不幹凈,拿去化驗一下,那個水裡面細菌很多,那個水不能飲用,所以水不幹凈。怎麼樣化妝,怎麼樣的香水都不香,都是臭水,沒有乾淨的東西。一定要清楚,要認識清楚,沒有一樣東西是乾淨的。把它統統都放下,統統都舍掉了,那真的清凈現前,真清凈現前了。染凈要搞不清楚的話,會產生很大的誤會。不但世法不清凈,佛法也不清凈。佛在經上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是佛法。你要是在佛法裡面起了分別執著,糟糕了!三世佛看到都嘆氣,冤枉、冤枉!諸佛都喊冤枉。佛沒有害你,你自己害自己。佛法也不能執著,可以用它,不能執著它。我們在這個世間,世間一切法我們可以用它,衣服我們可以穿它,食物我們可以吃它,可不能執著,一執著就錯了。穿衣服一定要講求穿什麼料子,穿什麼款式,完了,被污染了。吃飯也一定講求要到什麼餐館、吃什麼菜、用什麼餐具,都被污染了。所以在生活當中,起心動念都是污染,起心動念都是錯誤。諸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人間,一樣也穿衣、也吃飯、也工作,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人家的本事就在此地。我們住六道輪迴,人家住一真法界。我們兩個手拉手,我住輪迴,他住一真法界。這究竟是一回什麼事?他心清凈無染,我心要分別、要執著,要講求這個、要講求那個,就壞在此地。我們心裏面要是什麼分別、執著、妄想統統沒有,我們跟諸佛菩薩就無二無別,立刻轉娑婆世界就變成一真法界,跟西方樂土無二無別。境界是心轉,境界是心在造,不可以有一絲毫的妄想、分別、執著,這非常非常重要。一部《金剛般若》自始至終,說老實話就講這麼一句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則供養他方諸佛,普度遍界眾生,何嘗住著凈土之相。」這幾句是說往生到極樂世界那些人,他們的生活狀況。生到西方世界,因為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他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他一放下之後,永遠不再起了。不像我們凡夫,聽了經一發心,放下吧!過了兩分鐘之後又起來了,它會再起來。西方極樂世界一放下就往生,生到那邊阿彌陀佛就加持他,不會再起來了,真的永遠放下了,它的好處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要求生他方其它諸佛國土不行,他這個妄念還會起來。因為其它諸佛如來沒有發這個願來加持你,沒有這個願,一切要靠自己。唯獨西方凈土阿彌陀佛發這個願,四十八願加持你。生到極樂世界之後,因為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心裏面沒有障礙,那個心多大?盡虛空、遍法界,於是他活動的空間大了。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他想去就去,想來就來,來去自在。到他方世界,上供諸佛,下化眾生,上求下化。「何嘗住著凈土之相」。沒有說西方極樂世界這麼好,地琉璃的。琉璃就是我們世間人所講的翡翠,綠色的玉,透明的。大概翡翠現在價錢很高,大家當作寶貝戴在身上,西方極樂世界是地下的泥土。我們把黃金看得很重,西方極樂世界黃金是像我們用柏油一樣,鋪馬路的,黃金是鋪馬路的,翡翠是大地。我們這個世間覺得七寶不得了,人家七寶是蓋房子用的建築材料。在西方世界一文不值,沒有一個人要它,一點都不稀罕。所以貪心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斷了。你在這邊貪求世間五欲六塵,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斷掉了,為什麼?太多、太多了。哪一個人把地下的泥土挖起來放在家裡藏起來?沒有!他為什麼不貪這些?因為太多了,他就不貪了。沒有人把空氣貯藏起來當寶貝,其實空氣對我們人來講最重要。黃金、七寶沒有不成問題,我們還能活得下去,空氣沒有了要命,活不下去。為什麼不貪空氣?為什麼不把這個多藏一點?太多了。西方世界的七寶遍地都是,太多了!所以到那個地方,貪念就斷掉了。所以沒有見到這些人「住著凈土之相」,對於凈土也若無其事,絕對不會有分別、妄想、執著。他念念當中都是去供佛度生。諸位要曉得,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本性的能力統統恢復了。我們今天要到十方世界去拜佛,太辛苦了!不要說十方世界,新加坡這些道場、這些寺廟,叫你每天到這些寺廟去拜拜這些法師,去供養,請他們開示,從早到晚這個廟還沒跑一半,就累得不得了。西方世界的人不要這麼辛苦,化身去的、分身去的。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諸佛的面前都有他的身,在那裡禮佛、供養、聞法。每一尊佛同一個時間統統都有,這多自在,不必一個一個地方跑。想哪個地方,身已經在那個地方了,不要開車,用不著坐飛機,那個速度太慢了,念頭一動念就到了。這是那邊人的生活狀況。「親近彌陀,成就信根。」這個信是真信。我們現在信佛,一般人講正信,正信的佛教徒。什麼叫正信?明白了道理,不是迷信,有理論做依據的、做憑據的,我們相信它,這是正信。真信是他親自證得這個境界,不是聽佛講的,這個境界他親自證得了,那個信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了。「此求生凈土之重要原因也」,你問我們為什麼要念佛求生凈土?原因在此地。這一種生活方式,這樣的生活空間、生活情趣,你想不想?你要想,那就要往生凈土,道理在此地。除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外,要憑自己功夫修到這個地方,這個境界佛給我們講要無量劫,不是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從圓教初住菩薩算起,圓教初住以前不算。要連以前統統算是無量阿僧祇劫,不是三大劫,《華嚴經》上講得對,無量阿僧祇劫你才能夠得到。這個我們想想,可以理解。因為我們自己本人,每一位同修你們自己,過去生中修行已經是無量劫,你自己不知道。你要問我,我怎麼會知道的?我聽佛說的。佛在本經說過,你聽到《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這個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你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豈不是已經修了無量劫!這佛在經上講的。在《無量壽經》上,佛也是這麼說,你能夠在這一生當中,遇到凈土法門,聽到阿彌陀佛心裡生歡喜心;在這個講堂能夠坐上兩個鐘點,不簡單!要不是無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緣,這兩個鐘點你坐不住。你不相信,你到外頭馬路上找個人來,你叫他坐,保險坐不到五分鐘他就跑了,他坐不住,這個就證明他沒有這麼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所以,實實在在不簡單。我們已經修了無量劫,成績如何?自己想想就曉得了,還是今天這個模樣。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你的毛病就是放不下,就被這個害了。世法放不下,佛法也放不下,我們的虧就吃在這裡,這個是叫我們吃虧上當。佛對得起我們,佛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自己不老實,自己不肯干。佛只能夠勸我們,不能逼我們。這是我們想通了,我們才曉得凈土殊勝,我們這種苦難的日子不想再過了,我們想得大自在,把我們的生活空間拓展為盡虛空、遍法界。現在科學家在動腦筋,希望科學能更進一步,飛行的速度再加快,能夠到外層空間去探險,太陽系去探險,銀河系去探險;那個活動的空間還是很渺小,銀河系算什麼!要是照黃念祖老居士那個說法,這一個銀河系只是佛經上講的一個單位世界而已。一千個銀河系才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才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才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區是一個大千世界,那要照他這樣演算法,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十億個銀河系才是一尊佛的教區,很小、很小!在這個太虛空當中,像這樣的教區、大千世界無量無邊。這一個區域,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個六道輪迴,就是一個三界。由此可知,我們今天科學已經發展到很可觀,還不能想到月球就到月球,還沒有辦法。其它的星球,人類還沒有能真正登陸。你才曉得人類生活的空間多麼渺小、多麼可憐!跟西方世界人比,怎麼能比法?趕緊到極樂世界去。
推薦閱讀:

太上感應篇  (第六十五集) 凈空法師講解
凈空法師《地藏經》(第十六集)
凈空法師:現在就得練順不起貪念、逆無有嗔恚的忍辱功夫
凈空老和尚開示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八十七集)-凈空老法師

TAG:金剛經 | 凈空法師 | 法師 | 金剛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