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寺初級檀講師答題77888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學習題庫
第一講
1、 為什麼說《地藏經》不但是佛門的孝經,更是我們的救命經?P3---5
通過學習《地藏經》,使我們了解了地藏菩薩在因地修行,為了救度母親發宏深誓願,度惡道眾生的四個示現,知道了《地藏經》是孝經,更是我們的救命經。因為地藏法門能夠救度一切眾生免墮三惡道苦,好好地學習《地藏經》,我們決定最起碼有一個保險:我們不會墮三惡道,我們能夠再得人身,再聞佛法。
2、 釋迦佛的教法可分為哪三期?在這三期中眾生各依什麼成就?P6
釋迦如來的教法可分為正法、象法、末法三個時期.
釋迦如來入涅磐以後,正法一千年戒律堅固,眾生依靠嚴持戒律可以成就;像法一千年禪定堅固,眾生修習禪定可以成就;末法一萬年鬥爭堅固,凈土成就。
3、 南傳佛教的佛歷是依什麼來計算的?公元2008年是佛歷多少年?P6
南傳佛教的佛歷是依釋迦如來涅磐那一年為佛曆元年來計算的(公元前544年).公元2008年是佛歷二五五二年。
4、 供水表法的意思是什麼?P12
供水表法的意思是清靜、平等、覺悟。
5、 闡釋「解般若道,行下士行,不空不著,悲心內蘊」。P14
這個就是實修法的精華。「解般若道」見地上要很高,「行下士行」行持上要非常踏實,業果取捨如理如法,「不空不著」、不空,要重視這個事相的修持,但是要不執著,「悲心內蘊」.
6、 名相解釋
[五重玄義]P15釋名、辯體、明宗、論用、判教相稱為五重玄義。
[三德秘藏]P18、20、22第一個是法身德,不生不滅,不垢不凈,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第二種是般若德,般若德最重要的是修正知正念。第三種是解脫德,解就是解開,解開煩惱習氣,解開妄想、分別、執著,脫就是脫離三惡道,脫離六道輪迴。
[五利使] P20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五鈍使]P20 貪、嗔、痴、慢、疑。
[四念處] 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四念處的四種觀法即為: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五力]P25 信、進、念、定、慧。
[五時八教]P40 從佛陀說法之順序分為華嚴、鹿苑、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從教導方法,分為頓、漸、秘密、不定等四種類(化儀四教),要適應根機,而教導教理內容,分為藏、通、別、圓等四種類(化法四教)。以上總稱為五時八教。
7、 闡釋「正見名出世,邪見無畏法」。P23
明白法身德以後就知道「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出世間不是離開這個世界另外有一個世界,而是要有正見,有正見就是出世間。
8、 如何轉五蘊成三德?P27
色、受、想、行、識五蘊,轉識蘊為般若德;轉色蘊為法身德,轉受蘊、想蘊、行蘊為解脫德。
9、解釋「檀義攝於六,資生無畏法」。P36
這是彌勒菩薩所說的。布施度可以把一切法都包括起來,整個佛法說到底就是修布施度。為什麼呢?六度也可以攝到布施度裡面來。
10、 解釋凈業三福P37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第二、三、四講
1、簡釋三界二十八層天P46
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有六層天,第一層天是須彌山的山腰是四天王天:東方持國南增長,西方廣目北多聞;第二層天是須彌山的山頂是忉利天,四方各八天,中央一天,所以也稱為三十三天;第三層天是焰摩天;第四層是兜率天;第五層是化樂天;第六層是他化自在天。
色界分為四禪十八天。初禪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和光音天;三禪三天:少凈天、無量凈天和遍凈天;乃至於四禪九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五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無色界有四禪四天:空無邊處地天、識無邊處地天、無所有處地天、乃至於非想非非想處天。
總共三界二十八天。
2、什麼是四住?P50
天住:心安住在十善業道的時候,來生決定生天道。
梵住:心安住在修禪定,修清靜心。
聖住:菩薩心安住在菩提心。
佛住:住佛之所住,佛安住在大三空三昧,空、無相、無願。我們應該安住在念佛三昧。
3、修觀照般若要經過哪三個層次?觀照的總綱領是什麼?p67、p68
觀照般若的三個層次是:第一層次是觀照,我們日常生活中間,隨時隨地保持正知與正念來觀照,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轉變念頭。轉變念頭是真實的修行功夫;
第二個層次,觀照的功夫深了以後,可以達到事一心不亂。
第三個層次就是照見,見是智慧,事一心不亂以後,這個本具有的大智慧顯露出來,「照見五蘊皆空」,轉五蘊成三德,這是「照見五蘊皆空」,這個是理一心不亂。
觀照的總綱領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幻」.
4、按龍樹菩薩的教導,怎麼做一個智者?p81
龍樹菩薩說:善妙地觀察自己的身語意,於明覺狀態下去利益自他。按龍樹菩薩的教導,我們在修行中應守護正知與正念,增長智慧,發菩提心,修福德,這樣做決定是大覺悟者、大智者。
5、名相解釋
[四禪八定](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學記p188---189)
四禪是:初禪; 二禪;三禪;四禪.
八定是:色界的四定是:離生喜樂地定、定生喜樂地定、離喜妙樂地定、舍念清凈地定;
無色界的四定是:空無邊處地定、識無邊處地定、無所有處地定、非想非非想處地定.
[五眼六通]P100、P259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六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
[四緣五果]P126
四緣:親因緣、增上緣、等無間緣、所緣緣。
五果:1、異熟果。異熟,舊譯為果報。2、等流果。是由原因流出來的結果。3、士用果。士指人;用為作用,指人的造作。4、增上果。「增上」增迸助長。5、離系果。「系」,煩惱的系縛。離開一切煩惱的系縛稱為「離系」。
6、《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講地藏因地示現作為我們榜樣的有哪四個例子?P、P104、106、P127、P230、P254
典範1、正法時代的大長者子,見到佛的相好莊嚴,所以發心學佛,為了度罪苦的六道眾生,設種種方便來令他們解脫。表示我們學佛要時時刻刻歡喜自在,快樂無憂。
典範2、像法時代的婆羅門女,知道自己的母親業障很重,誹謗三寶,墮在惡道,便賣家產,廣求香花及之供具,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佛塔寺院,大興供養;一日一夜一心不亂念佛,仗此功德將母親從惡道中超度到忉利天,並發願盡未來劫都會到惡道去度那些罪苦眾生。
典範3、因地做小國王時,人民多造惡業,發誓願,以十善業來教化國民,永度罪苦眾生未願成佛。
典範4、像法時代的光目女,念佛功夫成片,將母親超度到人間。為了救母發願百千萬億劫到三惡道裡面去救度眾生,讓眾生先成佛,最後一個成佛。
7、簡釋下偈,並說明出自哪位大德的何種著作中?P127
[獲得暇滿大舟時,為自他渡輪迴海,
晝夜恆時不懈怠,聞思修是佛子行]
此文出自為圖美桑波(意為無著賢)的《佛子行三十七頌》中。(電腦中查)
8、為什麼寺院不能弘揚正法,住持的罪責很重?P148
如果寺院不是一個弘揚正法的地方,而是一個爭名奪利的地方,是個斂財的地方,這個道場上面沒有修行,作為這個寺院的住持即便自己沒有造惡業,沒有好好教化的話,其他常住的人造惡業他都有份,那就是叫做墮地獄唯恐不快,唯恐不深。
9、簡釋下偈,並說明出自哪位大德的何種著作中?P170
[苦害有諸德,厭離除驕慢,悲憫生死眾,羞惡樂行善]
[苦害有諸德,厭離除驕慢,悲憫生死眾,羞惡樂行善] 出自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意思是因為痛苦讓人們生起厭離這個世界的心,消除傲慢的心態,才能對一切眾生的痛苦感同身受,生起菩提心。對於過去的惡業要感到羞恥和懺悔。一切暫時的樂和究竟的樂都是因為樂於行善,因為修福修德智慧資糧而成就的,所以要勇猛精進修習、去積累。
10、 什麼是真正的心好、命好?什麼是真正的富、貴?P173
心好不單單是指善良,還要保持正知正念。命好不單單是指福報大,命好更是指能夠遇到有緣的善知識來教化和啟發,能夠遇到正法。富,不是說有很多錢,不單單是財富,更加是指智慧豐富廣大;貴,不單單是指地位高貴,更加指一言一行都能為社會大眾做好榜樣,受到大眾的尊敬。
第五、六、七講
1、為什麼說「心非沙門,偽作沙門」的人是最愚痴的人?P192
做假和尚比殺了人的罪還要大,因為他如果以佛菩薩的名義騙了人,他們從此不再信仰佛法,從此誹謗三寶,就破壞了這些人百千萬劫難遭遇的解離線會,等於殺死了他們的法身慧命,因此要無量億劫流轉到三惡道。這些都是心非沙門,偽作沙門的人引起來的,所以這些人的罪過都是歸他了。何況這些心非沙門,偽作沙門的人可能騙人無數,這個罪不得了。
2、招感地獄之中拔舌耕犁和烊銅灌口之苦報的因是什麼?P202、P203
拔舌耕犁:毀謗佛法,輕慢師長,不孝父母,而且用嘴說出來,「拔舌耕犁」獄卒把他的舌頭拔出來,這個長度有萬由旬,用鐵犁在上面耕。
烊銅灌口:五鈍使外熏,信口傷人,因為貪嗔痴慢疑亂說亂罵人家,讓別人心裡很痛苦,五內如焚,內臟裡面像有火燒一樣,那這個行為的反作用回到自己身上來,烊銅灌口,融化的鋼水,由口裡面灌下去,內臟全部起火燒掉,死後馬上又活過來,一日一夜萬死萬生經歷無數大劫。
3、沙門有哪四種?P209
勝道沙門:成就聖果的人。
說道沙門:正在修行之中,能夠弘揚如來的教法,開闡如來的真實意,弘揚如來的三藏十二部。
活道沙門:雖然不能講經說法,但是能夠以法活命,心與法相應,修諸善法,增長慧命。
污道沙門:違背戒律,身披袈裟,心染塵勞。
4、試從五個方面分析業的輕重差別P220
第一個是因為體性故業重,身語的七業之中,以殺業為重,下面依次減輕一些,意三惡業是前者依次要比後者要輕,痴,愚痴業最重。
第二是因意樂故業重,因為非常猛烈的煩惱所造的惡業是比較重。
第三個是因加行故業重。殺一個動物,一刀殺死它,這個罪業重,但是更重的是慢慢的殺死,折磨它,用殘酷的手段去殺生,這個罪業是比較重。再有一個就是殺形體越大的動物,業越重,形體大,痛苦也就大。
第四是因久作故業重。久作,經常作,有一個習氣,這個造作等流果會一次一次地把造惡者推到三惡道中間去。
第五個是因無對治故業重。造了惡業沒有對治的方法業就很重。一個人福報大智慧小,作小小的惡業都可能要墮到惡道中去。智慧大的人,善根福德大的人,迷失了,造了惡業,他有對治的方法,可以現生輕受,不墮地獄。
5、業有哪幾種特徵?P237—245
業有四種特徵:業決定、業增長、不遇未造業、已造業不失。
業決定,就是說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果,絕對不會互相抵消。
業增長,業會增長,好像種一顆樹,一天天會長大,業長得更快。
不遇未造業:你沒有造這個業,你不會遇到的。
已造業不失,神通難敵業力,對於沒有解脫、沒有覺悟的人來說,是業力蒙蔽一切。
6、如何迅速用最小的力氣去積累最大的福報?P248—P252
第一個是由福田門故力大,用悲心去有病和老年人、或是弱勢力群體;孝順父母,凈心供養受戒的比丘、比丘尼,如法修行的法師,再往上就是真正的菩薩和現在家相的菩薩;再往上是佛陀。
第二是由所依門故力大,比方說明天想去供齋,最好頭一天就受八關齋戒,然後供齋那天也受八關齋戒,以這個戒法攝持去做功德,功德要殊勝很多倍。
第三個是修福報。修功德的善巧方便,由事物門故力大,修布施度,法布施的功德比財布施的功德要殊勝,智慧德相,能夠成為大家的榜樣就是在說法,能讓大家升起信心和恭敬心,就是法布施。
第四個是由意樂門故力大。喜歡去做這個事情,以菩提心去做這個事情。
通過這四個方面,我們就知道要善巧,對於業果要善巧;業果如理取捨要知道善巧,我們就可以用最小的、很小的力氣積累很廣大的福德智慧資糧,培很大的善根功德,而且把那個不善業的造作降到最低,這樣我們就知道如何去運用智慧來轉業。
7、名相解釋
[二入四行]P260
修行人參禪悟道,理入,事入,就在日常生活中間修。事入裡面有四行:逢苦不憂是報冤行;喜風不動是隨緣行,冥順於道是稱法行;一言一行都是如理如法的,都是有正知正念在折持的,得失從緣,心無增減,這個是無所求行。
[閻浮提]
閻浮提:閻浮,梵語,一種樹的名;提,梵語,洲的意思,新稱贍部洲,此洲為須彌山之南,故又稱南閻浮提,即人道眾生之住處.
8、闡釋下偈,並說明出自哪位大德的何種著作中
[初未遮止非福業,不生人法無我慧,先得業果不誣慧,始生人法性空見]
[見行更互為助伴,智者不狂戒不痴,樂作聖教眾生事,願遇善慧勝者教]
梵名阿扎雅提婆:聖天菩薩< 聖天四百頌><中觀四百論>。
9、試闡述心、業、境界三者的關係P227
業是因為迷的心造的,業隨心轉,是覺悟的心可以把它轉過來。所以我們學佛要知道如何消業障,其實就是轉業,依智慧而轉。
9、 法門「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的義理。
「生」,是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去」,是實實在在沒有去。極樂世界確實有。它與我們娑婆世界一樣,決定是存在的。雖然決定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己變現的,不是從外境而來。大乘經講:「虛空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就是真心,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換言之,識是心的作用。虛空世界依正莊嚴是這麼來的,所以說「生則決定生」,生是你變的,你念阿彌陀佛就變阿彌陀佛的境界。你想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就現前。「去則實不去」,這個世界是我們真心變現的,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我們真心變現的,從自己心跟識來說,沒有來去。
第八、九講
1、念死無常的修法在我們修行的最初、中間和最後有什麼重要性?P305
最初如果我們的心與佛法不相應,不入道的時候,念死無常能夠使我們生起道心,使我們的心與法相應。人常念死時,則道念自生。中間如果我們修法懈怠,懶惰的時候,念死無常能夠使我們精進。後面結行不圓滿的時候,念死無常能夠讓我們圓滿。讓我們鞏固對三寶的信心,鞏固這個功德,迴向一切眾生,都能解脫,不會染污。
2、如來說法具足五支梵音,講的是哪五支?P310
第一是音聲深沉,非常深沉,如大雷震,讓人從迷夢之中驚醒過來。
第二是音聲遠聞,佛的音聲與佛的光明一樣,盡虛空,遍法界。
第三是聞者升敬愛之心,聽聞到的人生恭敬心,歡喜心。
第四是說甚深法很容易接受,「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淺根得到淺的利益,深根得到深的利益,猶雨普澍,澍也得到水分,草也得到水分。
第五是聽之永無疲厭,永遠不會厭倦。
3、結合三德闡述普廣菩薩德號的表法意義。P313
普廣菩薩他的名號的功德是從內心中間發出來的智慧瀰漫虛空,所以稱之為普;再以智導行,因為內心的智慧體現在外面就是德相,做眾生修行的榜樣,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周遍法界,稱之為廣;所以稱之為普廣菩薩;我們的真心是法身德,普是般若德,廣是解脫德。
4、結合《如來讚歎品第六》的內容從十一個方面闡述地藏菩薩從生到死都慈悲關心我們,救護一切罪苦眾生之事。P314—P356
1、聞名滅罪三十劫。2、造像升天。3、轉女身成男身。4、轉醜陋為莊嚴,轉疾病為健壯。5、讚歎供養常得鬼神守護。6、毀謗者墮無間地獄。7、為病人舍物為福。8、救度親眷。9、下賤人求懺悔罪障滅。10、代嬰兒修福。11、十齋日誦經利益方圓四千里。
5、既然地藏菩薩悲願無盡,為什麼毀謗修地藏法門的人還會墮無間地獄?P328-P329
因為毀謗修地藏法門的人,會令不明事理智慧不廣的眾生跟著他的邪見跑,不信仰地藏菩薩,斷了眾生的法身慧命,是自作業自受報。。
6、什麼是共鬼神遊?什麼是尩(尫)瘵?P331
「共鬼神遊」是夢遊,晚上睡著了,眼睛也不睜開,從床上爬起來,閉著眼睛往外走。「尩瘵」,尩是精神錯亂,瘵是身體虛弱,虛弱到極點。
7、為什麼每逢十齋日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功德很大,方圓四千里範圍內都能得到保護?P356
為誦經的人發射的心波是很平和,很光明的,他心力極大的話,以至誠心、清凈心、平等心、覺悟心來念,方圓四千里範圍之內,那些妖魔鬼怪的波都給這個光明的、平和的智慧壓下去了,就不起現行,所以「百由旬內,無諸災難」,是眾生的福田。
8、怎樣做才是究竟的流通《地藏菩薩本願經》?P362
一方面是通這個法寶,弘揚地藏法門;另一方面,地藏同時就是我們自己心地本具有的寶藏,地藏本願就是我們自己心性本具有的功德,我們通過修學地藏經,將自己心性本具的性德開發出來,顯露出來,自利利他,這樣是究竟的流布。
9、為什麼「習惡眾生,從纖毫間便至無量?P370
「習惡眾生」,從極微小的地方可以輾轉到地增上,種現相熏。有一點點的惡習種子,沒有正念保持,這惡念就出生為惡的行為,惡的行為又去熏種子,種子的力量又加強,這樣種子起現行,現行又熏種子,種現相熏,惡性循環,所以「便至無量」,這個惡的習氣,惡習的造作等流就會越來越重,遇到惡友惡境就造惡業。
10、《月藏經》說佛法可分為哪五期?P389
第一期是第一個五百年,佛陀入涅槃以後第一個五百年,稱為解脫堅固。很多佛弟子得成就。
第二個五百年稱為禪定堅固,依靠修禪定可以成就。
第三個五百年,佛滅度1500年是多聞堅固。
第四個五百年是塔寺堅固,者寺院的、塔造得很莊嚴。
第五個五百年是斗諍堅固。現在是佛如涅槃二五五二年,斗諍堅固。
11、菩薩六度萬行中萬行可歸納為哪五類?P393
第一是聖行,聖行是菩薩自修因,自行因,修持戒定慧。
第二是梵行,清凈行,慈悲喜舍四無量因心,在因中度化眾生。
第三是天行,初地菩薩以上,由理起行,因為悟入理體,這樣來度化眾生。
第四是嬰兒行,嬰行。
第五是病行。
12、「菩薩以方便力,拔出根本業緣」,怎麼拔出根本業緣?P395
要把自私自利、念念為自己的心轉過來,以眾生為中心,恆順眾生。拔出根本業緣是斷人我執,法我執,真正地修菩提心,這樣子修行會成就。
13、主命鬼王成佛時的德號是什麼?P407
他過一百七十劫可以成佛。德號是「無相如來」, 劫名安樂。世界名凈住。其佛壽命,不可計劫。
14、闡釋「無邊身如來」、「寶性如來」、「波頭摩勝如來」、「拘留孫佛」德號的含義。P411-412
「無邊身如來」是指我們的自性清凈法身,這是法身佛。
「寶性如來」是指佛性,眾生本具佛性,覺就是佛性。
「波頭摩勝如來」波頭摩,即紅蓮花,眾生的真心如蓮花,不染一切物,能照一切物。
「拘留孫佛」是所應斷,眾生的煩惱應斷,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斷煩惱,煩惱斷盡了,菩提現前。
第10—11講
1、 為什麼國王遇最下貧窮之人能親手遍布施,就是具足修六度?P425
「親手遍布施」是說國王在修布施的時候就具足六度。
因為親手是修持戒度,親手布施的時候,有情很歡喜,饒益有情戒,也是攝律儀規,修布施本來就是攝善法戒,所以修的時候就具足了持戒度。
親手也是修忍辱度,沒有國王架子,沒有我相,清凈心,對於接受的大眾沒有分別心,親手平等布施這是修忍辱度。
遍布施,也是修禪定度。普遍,這個是禪定度,外不著相名禪,內不動心名定。修得時候心中間沒有分別,不動心。
親手遍布施,修布施度,外施是財物,內施是自己的精神體力;法布施是 底下的軟語慰諭;無畏布施是親手去施。所以說「親手遍布施」這裡面其實就具足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同時也具足了般若度。能夠三輪體空地修布施,沒有施者之相,無我相;沒有受者之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沒有所施的物相。三輪體空來修,這個就是修般若度了。所以說國王在修布施的時候就具足六度。
2、 闡釋「樂不可喜苦可喜,樂則昔集福德盡,苦則惡業罪障凈」。P432
快樂來的時候不可喜;違緣來的時候,痛苦來的時候可喜。因為快樂來的時候享福,過去積集的那些福德資糧全部都報盡了,苦來的時候消惡業。
3、 闡釋[勤學三難事,取三主要因,修三不退失]。P434—435
勤學三難事:第一個是認識煩惱難,有時候心裡起煩惱,心裏面沒有認識到,心中間有一絲一毫的與自性不相應,背覺合塵,都是障礙。第二個是認識煩惱以後修對治難。第三個是修對治斷除難。所以要努力地認識,並且修學。
取三主要因:值遇賢善的上師,還要有福慧,深信賢善上師的教誨。第二個是自心堪能,自心堪能是要真正有正知正見,有智慧。第三是衣食順緣具足。
修三不退失:不退失對三寶的信心和恭敬;不退失歡喜修心;不退失以正知正念守護學處,以正知正念來守護一切戒律,守護一切言行。
4、如何供養三寶?P448
第一個是如法修學,這是真正的供養。第二個是自己如法修學得到真實利益後,還要勸勉他人。再一個是要等待時節因緣,不要著急,自己如法的做,身體的行為就是在說法。
5、 堅牢地神請法的表法意義是什麼?P453
表示我們信心要堅牢,願力要堅牢。
6、 「於住處南方清潔之地供地藏形象」、「南方」的表法意義是什麼?P454
「於住處南方清潔之地供地藏形象」、「南方」的表法意義是指智慧之方。
7、 簡釋「虛耗辟除」、「多遇聖因」。P456--457
虛耗辟除是指社會經濟危機。能夠真正如法修學地藏法門,決定社會安定,決定虛耗辟除。
多遇聖因:能夠多遇善知識,善知識的開示正法,有這樣的殊勝因緣,遇到諸佛聖賢的化身,得以聞法開悟,遠離惡道,增長善法,恢復五分法身香。
8、 修行要遠離哪六種顛倒?P497
1、忍辱顛倒。2、味著顛倒。3、悲心顛倒。4、希求顛倒。5、照顧顛倒。6、隨喜顛倒。
9、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最後出來當機的是虛空藏菩薩,有什麼表法的深義?P504
表示修業果的如理取捨,去修,最後還是要證入空性,由不空證入空由有住證入無住,證入空、無相、無住、三解脫門,由地藏進入虛空藏,這是成佛的法要,成佛之道。
10、 簡釋「一切眾會,俱復瞻禮,合掌而退」。P512
瞻禮,瞻視頂禮,就是憶念地藏菩薩的教誨。合掌而退,退歸於密藏,合掌是至誠恭敬,退,不是說就散會了,是退到自行的心地寶藏,三德秘密之中。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學習題庫
第一講
1、 試闡述儒有五常與佛教五戒的會通之處。 (P2)
答:牟子主張儒釋道三教一致,他作了一篇《理惑論》,上面就說五戒與五常的精神完全一致,不殺生即仁,不偷盜即義,不邪淫即禮,不妄語即信,不飲酒即智,所以仁、義、禮、智、信,五常也都在其中。可見五戒不單單是佛教之中諸戒之母,也是其他各大宗教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們做人的基本準則。
2、 按五戒的要求去行持但不受戒的人和受持五戒的人功德有何不同? (P2-4)
答:有一些居士學佛很多年了,但是不敢受戒。什麼原因呢?第一個是認為好像受戒就沒有自由,受到約束。是不是受戒就會增加我們的束縛呢?其實不是。應該說我們能夠真正地持好五戒才能夠得到更廣大的自由。
我們冷靜想一想,凡屬是那些觸犯刑法,或者身陷牢獄,失去自由的人,他們的罪歸根結蒂都是犯了五戒,比方說傷害他人、殺人、毀容,這些都是犯了殺生戒;貪污、侵佔、勒索、偷稅漏稅,這些都是犯了偷盜戒;乃至於嫖娼、重婚、包二奶,那些都是犯了邪淫戒;誹謗、作偽證、或者背信棄義,這些都是犯了妄語戒;吸毒、飲酒,應該這些都是犯了飲酒戒,所了說因為犯了極重的五戒不失去自由。真正能夠了知五戒的內涵,並且守持好清凈的五戒才有真正的自由,應該說五戒的意義就是自由。我們因為守持好戒法,所以現世就能夠歡喜自在,就能夠更健康、更快樂地生活,所以能夠超出輪迴。
還有一種因素,有些人是學佛不敢受戒,他就有一個誤解,認為說:「我受了戒,萬一犯戒的話要墮地獄。」所以很害怕,不敢受戒。蓮花色比丘尼開示說:「寧願受戒,因為宿世的業力犯了戒,然後再去懺悔,這個好過因為怕犯戒而不受戒。」我們受戒後,縱使犯戒,因為有慚愧心,懂得懺悔,所以罪業會減輕,還有將來得度的機會。如果不受戒的人,他犯了戒不知道懺悔,罪業會越來重,所以會沉淪到三惡道中間去,所以寧可受戒而犯戒悔過,也不要不受戒。並且我們如果能夠受戒,那個解脫的種子就種下來了。
如果我們不受戒,但會按照五戒的要求去做,比方說不殺生,如果你沒有受戒,也做不到不殺生,只有在逢緣對境的時候你才有功德。你家用里的人買一條活魚回來,然後你說:「我雖然沒有受戒,但是我不殺生。「這樣子的話,你在遇到這個環境才有功德。但是我們如果受了五戒,得到了無作戒體,而這個無作戒體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所以我們受了五戒以後,不管有沒有遇到那個環境,只要不犯,我們的功德都在日日增上,日日增長,所以一定要發心受持戒法。
並且五戒是一切世出世間諸善戒法的根本,受持五戒能夠破貪嗔痴煩惱:我們持不殺生戒就是破嗔恚的煩惱;持不偷盜、不邪淫戒是破貪慾的煩惱;持不妄語戒是破愚痴的煩惱;持好不飲酒戒是能夠消除放逸;所以受持五戒是近報人天,遠證伸縮果。
3、 小乘別解脫戒、大乘顯宗菩薩戒,大乘密宗三昧耶戒有何同異? (P4-5)
答:戒律分為:小乘、大乘的顯宗和大乘密宗戒法。
小乘的戒法是別解脫戒,稱為外別解脫戒:針對眾生身口的行為和語言來對治;
大乘菩薩戒:是針對意業起心動念來對治,所以稱為內大乘菩薩戒;
大乘的密宗金剛乘三昧耶戒:是直接依法界本性起修,側重於對治愚痴的煩惱,守持的戒法更微細;
大乘的顯宗菩薩戒是:側重於對治嗔恚的煩惱。
4、 解釋下偈,並說明是哪位大德的開示。 (P5)
無戒自利尚不成,欲能利他豈可能?
是故無存貪有心,護持凈戒佛子行。
答:這是土美仁波切在《佛子行三十七頌》上的開示。
(解釋:如果不能守持戒法,自身的利益都是得不到的,更不可能幫助別人成就了;所以說要不存貪心(或僥倖的心理),應認真護持清凈的戒律,這樣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才能成就。)
5、 什麼是戒法、戒體?為什麼戒法與戒體的關係是不即不離非同非異? (P7-8)
答:戒法:就是佛陀制戒;但述功能,好像藥方一樣;
戒體:唯論業性。我們受戒一定要能夠得戒體:我們如果是受出家的具足戒,可得到無作戒體。(是在三番羯磨的時候,我們依法觀修,納受戒法於心時得到)。這個五戒是我們在寺院里求法師受三皈依的時候能夠得到戒體。(要能夠保持觀修,保持觀想,否則難以得到)
戒法要成就戒體才有作用,否則戒是戒,你是你,正如我們得到藥方以後要照方抓藥,然後把葯喝下去,才能治好病一樣。這就是戒法與戒體的關係。
6、 佛說五戒的請法者是誰?在何處說?為什麼佛要在此說五戒? (P10-11,15)
答:請法者是:佛陀的父親凈飯王。在「迦維羅衛國」,在現在的尼泊爾的塔拉伊,是佛陀的祖國。在此說法表示五戒的戒法是一切諸佛的出生地,是一切戒法之母。
7、 得皈依體要有哪幾個條件?什麼是三士道皈依體? (P17-18)
答:要有兩個條件:一是怖畏心;一個是信心。
三士道是指: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共上士道。
共下士道皈依體:我們怖畏三惡道之苦,如果不好好修行,將來可能會墮三惡道,我們很畏懼,然後深信三寶有這個力量,可以讓我們不墮三惡道,這兩心生起來的時候,可以說是得到皈依體了;
共中士道皈依體:雖然我可以不墮三惡道,永不歷三惡道苦,但是六道輪迴本身是苦,三界火宅無有安樂,所以我們畏懼六道輪迴的苦,也相信依靠三寶的力量可以超出輪迴。這兩心生起來的時候,是共中十道的皈依體;
共上士道皈依體:我自己怖畏生死輪迴的苦,也知道一切眾生都曾經做過我的父母,我不可以置之不理,救度他們責無旁貸。我怖畏這種六道輪迴之苦,並且希望幫助眾生都超出輪迴,我相信依靠三形容詞的力量可以將一切眾生置於解脫的彼岸,所以我來受皈依。這樣子是最殊勝的皈依體。
8、 什麼是多分五戒? (P20)
答:受五戒時,如果是五條全部受,是滿分五戒;受四條是多分五戒;受三條是半分五戒;受兩條是少分五戒。
9、 為什麼三乘戒律的共同基礎是出離心?真實生起出離心的證量標準是什麼? (
答:
10、經和律的講說者及說法處所有何同異? (P6-7)
答:說法者的不同:經是通於五種人說,律唯有佛說,佛制。
說法處的不同:經是隨時隨地皆可說,天上人間,乃至於他方國土都隨時可以說經。律是一定要在比丘僧團之中才來說。
第二講
1、 五戒中每一戒對治煩惱的側重點有何不同? (P)
答:五戒是一切世出世間諸善戒法的根本,受持五戒能夠破貪嗔痴煩惱:我們持不殺生戒就是破嗔恚的煩惱;持不偷盜、不邪淫戒是破貪慾的煩惱;持不妄語戒是破愚痴的煩惱;持好不飲酒戒是能夠消除放逸;所以受持五戒是近報人天,遠證佛果。
2、 比丘受具足戒獲得戒體的時間和居士受五戒獲得戒體的時間有何不同?受五戒如何作三番觀想?(P7,18)
答:比丘受具足戒獲得戒體的時間是:在三番羯磨時,我們依法觀修,納受戒法於心,就可以得到無作戒體。
五戒獲得戒體的時間是:我們在受三皈依的時候得到戒體。(所以我們在寺院里求法師授五戒的時候,自己要能夠保持觀修,保持觀想,否則難以得到戒體,並且我們是受五戒的時候,正在念三遍三皈依的時候得戒體)
受五戒作三番觀想是指:念三皈依一定要念三遍。念第一遍時,我們就觀想納受戒法於心的這個功德,發心受戒的功德感得十方國土的功德雲升騰上來;念第二遍時,十方國土所升騰過來的功德雲全部聚集在受戒的行人,求受五戒的居士頭頂的上空;念第三遍時,應該想著我們頭頂的好像華蓋一樣的功德雲進入到求戒者的身體裡面來,好像一個漏斗一樣,上面大,下面小,然後把所有的功德雲通通聚集到他的身體裡面,充滿了全身,再由這個身體瀰漫到盡虛空、遍法界。(所以我們發心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戒體也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時候就稱為得到戒體了,以後就可以具有任運止惡,任運修善的功能。)
3、 受五戒若犯一條,戒體全破否? (P20-21)
答:戒體是否全破要看犯了什麼程度,如果是犯根本重罪,隨犯一條,整個的戒體全部破掉。如果沒有徹底地犯,犯輕垢罪的話,是可以懺悔清凈的。
4、 若見壞人至寺院躲藏,應報警否?犯殺戒否? (P55)
答:應該要報警。你的發心、動機很重要。你不要以一個嗔恨心,不要讓這個人來三寶面前造更大的惡業,這樣子的動機就是很好了。你的動機一個是護持好三寶,再一個也護持了那個人,免得他進一步地造惡業。所以這樣不算犯殺戒。
5、 犯殺戒須具幾緣成不可悔? (P32-33)
答:須具五緣成犯:第一緣:是人;第二緣:人想;第三緣:起殺心;第四緣:有方便;第五緣:前人命斷。這樣子的五緣就是成不可悔,不可以通過作法懺清凈,
第一緣:是人。指對境的是人。
第二緣:人想。指自己心裏面也知道,也認定對方是人。
第三緣:殺心。指他有一個想傷害對方的預謀、動機。
第四緣:興方便。指用手、用腳、或用其他肢節(稱為內色)去傷害對方;或者用非內色(石頭、器械等);或用內非內色(手拿木棒去傷害對方);還有一些是咒殺、毒藥等。
第五緣:前人命斷。
(還有一些說法:是三個條件:1、知是人;2、預謀而有殺念;3、殺死。)
(金剛乘說法為四個條件:基、發心、加行、究竟。基:是對境;然後有噁心、加行、究竟)
(這兩種都是犯:波羅夷罪。否則是傷害或過失,沒有構成完全破掉殺生罪)
6、 試從四個方面比較犯殺生罪業的輕重有何不同? (P34-35),(P37-39)
答:不殺生戒最重的就是殺人,其次是殺非人,傷害天龍鬼神,再次一等是殺畜生道的眾生(殺形體大、壽命長的眾生這個罪業比殺形體小、壽命短的眾生罪又要重一些)。最後是不得損害植物。
為什麼會有這些輕重的不同?
在戒律論《日光疏》裡面有一個解說,為什麼殺人的這個殺生罪是犯得最重?因為人身非常珍貴,依靠人身再以產生三寶。根基具足,如釋加佛一樣,可以在人間以人身示現八相成道,有一些傳承說十二相成道,這樣子成就佛寶,這是依人身而成就;然後依人身,六根具足可以出家修行,為僧寶;然後佛寶與僧寶這個心相續之中所產生的法寶;所以三寶依人身而產生、而立。所以傷害人的話,犯這個殺生罪最重。並且依人身可以獲得別解脫戒、無漏戒和禪定戒,所以殺人的業是最重的。
其次,殺非人的罪業為什麼次之呢?因為依非人的身體無法示現成佛,佛都是在人間示現成佛,示現八相成道。但是依非人的身體可以產生法寶和僧寶,依非人的身體不可以受別解脫戒,但是可以受無漏戒和禪定戒,所以說殺非人犯殺生罪又次之。
更次之是殺旁生。畜生,依畜生身無法產生三寶,也無法受持三戒,別解脫戒、無漏戒、禪定戒,都無法受持,如果是傷害旁生,這個罪就比較輕,所以他們犯佛制罪又次之。
但是無論你殺人、殺非人、殺旁生,都是一樣地犯自性罪,這個不殺生戒的內容就包括了不殺人、不殺非人、不殺動物。
不損害植物的原因,是因為草本上有一些鬼神,依草附木,是為了不讓這些鬼神生嗔恨心,不壞鬼神村,所以佛陀才制定不殺生戒的這個細微來說是不要損害植物。
(如果我們能夠守持不殺生戒,所有的生命形態都可以得到保護,所以說不殺生戒也稱為慈悲戒,空虛是不殺生戒的定義,五緣成犯,被殺的對境是人、非人、動物、乃至不提損害植物)
7、 這什麼不可以安樂死?如果父母年老病重,兒女為他(她)用安樂死犯什麼罪? (P44)
答:如果你這樣子做了,造成你的父母親真的死了,你就犯了一個根本罪,然後從自性罪來說,你犯了一個五逆罪,隨落到五無間地獄。
(如果病得很嚴重,太痛苦了,真的不忍心看到他受折磨,受痛苦,你要怎麼想?如果他頭腦清醒,趕快勸他念佛;如果他不清醒,你自己要至誠懇切幫他懺悔,幫他念佛,幫他轉這個業。)
(今生今世無論他怎麼痛苦,這個痛苦跟地獄裡面的痛苦比起來是千萬分之一都沒有。你不要想著讓他現在提前一點結束,實際上他的罪業沒有盡,將來就更痛苦,受苦的時間更長,所以千萬不可以用安樂死)
8、 受持不殺生戒有什麼社會意義? (P45-56)
答:我們受持不殺生戒的社會意義也是非常廣大的,不要認為學五戒只是我們佛弟子的事情,其實五戒推廣開來,對於社會的穩定,對於世界和平,對於人類的發展都有極大的利益。
一、受持不殺生戒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如果整個社會人人都能夠受持不殺生戒,都能夠懂得尊重生命,都能夠提倡眾生平等,社會才會有安定和繁榮,社會才能穩定,才能和諧。
二、受持不殺生戒也是世界和平的基石。我們打開電視看新聞,基本上都是說大大小小的衝突、戰爭。要麼就是美國打伊拉克,要麼就是印度跟巴基斯坦或以色列跟巴勒斯坦打起來了,可見如果都能夠守持不殺生戒,世界產生整個和平。並不是好像美國那個方法說,去攻打伊拉克就可以以暴制暴。從根本上說,我們根除戰爭的方法就是都能夠守持不殺生戒。並且從因果上說,祖師大德有一個偈頌:千百年來碗里羹,冤深似深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請聽屠門半夜聲。眾生在生死流轉之中,不能夠守持不殺生戒,就冤冤相報何時了。
三、受持不殺生戒也是社會繁榮發展的基石。人類就是因為不能完全受持不殺生戒,所以讓自己生存的環境也越來越惡化,無論怎麼說環保,也很難做得成功。因為沒有好好地受持不殺生戒,所以無數的動物都遭到捕殺,很多珍稀物種都瀕臨滅絕,大量的森林遭到砍伐。整個生態平衡受到破壞以後,反過來也就給人類自身的生存帶來危機,所以我們要做好環保,首先一定要做好心靈環保,息心就是息災,心不息的話,貪、嗔、痴慾望很重,要息災是很難的。然後大家都來共同守持不殺生戒,尊重生命,慈悲不殺。
9、 如果醫院檢查知道腹中胎兒有殘疾,可不可以墮胎?為什麼? (P64)
答:不可以隨胎。墮胎造的業非常重,因為已經是人胎,並且他沒有生到人世間來,他的心很清凈,你傷害他,這個罪業也是非常重,所以說不要墮胎。就算照出來他不健康,你也應該努力幫他積福懺罪。就算是他生下來,你要照顧他,那也是你應該承受的業報,你以為把他拿掉,你就能夠免掉了?那只是更加地加重很多倍而已了。因為好像一棵樹一樣,這個果報是你應該要受的,你沒有受,逃避不了的。
10、殺生的過患有哪些? (P66)
答:一、失壞皈依戒。皈依雖然不名為戒,但是皈依是為一切戒法之基。我們皈依佛的時候就不皈依那些天魔外道;我們皈依法的時候就要行正道,就要斷除惱害眾生,損害眾生的心;所以我們犯不殺生戒就失壞這個皈依。
二、來世償報。這個民熟果報就是去世以後,墮到地獄之中受痛苦。
三、現世短壽、多病。
第三講
1、 闡釋下偈,並說明出自什麼論中? (P71)
諸異生及佛語生,自證菩提與佛子,
增上生及決定勝,其因除戒定無餘。
答:這是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上所開示的。
諸異生:指凡夫;佛語生:指聲聞;自證菩提:指辟支佛、獨覺、緣覺;與佛子:佛子是大乘菩薩;這一切都是依靠持戒的功德而能成就。增長生及決定勝:是說現在我們能夠生到人天善道中來,乃至於「決定勝」,就是畢竟解脫,「其因除戒定無餘」,都需要守持清凈的戒律。所以說這一切的功德都來源於守持清凈的戒律。
2、《分別善惡報應經》中說殺生有哪十種惡報?(P72-73)
答:一、冤家轉多:冤家對頭越來越多。
二、見者不喜:人家看到你都不高興。
三、有情驚怖。其他的那些有情眾生,因為你宿世有殺生的惡業,現在也有那種等流的習氣,所以你這個身自然有一種殺氣,所以那些小動物不願意親近你,靠近你。
四、恆受苦惱。
五、常思殺業。這個是習氣等流。身有病苦是余報,是造作等流。墮地獄是異熟果。
六、夢見憂苦。經常做惡夢。
七、臨終悔恨。臨命終時被自己所殺的那些動物都現相來索命,然後這個造了殺生業的人很驚恐,很恐怖,沒有救助,很後悔,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墮到惡道中間去。
八、壽命短促。
九、心識愚昧。
十、死墮地獄。
3、《十善業道經》中說,不殺生有成就哪十種離惱法? ( P75)
答:一、於眾生普施無畏。
二、常於眾生起大悲心。
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
四、身常無病。
五、壽命長遠。
六、恆為非人之所守護。
七、常無惡夢。
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
九、無惡道怖,因為已經不起貪嗔痴。
十、命終生天。
4、試從六個方面來闡述我們怎樣在日常生活中持好殺生戒? (P77-82)
答:一、生日之時不宜殺生;
二、生子不宜殺生;
三、拜祭祖先不宜殺生;
四、婚禮不宜殺生;
五、宴客不宜殺生。
六、營生不宜殺生。
5、佛陀制殺生戒的本懷體現了哪兩種精神? (P83)
答:體現了:一是眾生平等的精神;二是慈悲精神。化陀制戒的本懷是長養慈悲心。
6、犯盜戒須具哪幾緣成不可悔? (P85)
答:須具六緣成為不可悔,犯根本罪。
一、他物。其他人的財產、財物。
二、他物想。你也明白這個財產不是你的,是其他人的,你心裡很清楚。
三、盜心。你起了一個想侵佔的心,想偷盜的心,這個很容易犯的。
四、興方便取。就是你要有一定的手段來盜取其他人的財物。
五、值五錢。(根據不同地方、時期折算),現在折算人民幣:2.47元,意為很少的東西。
六、離本處。
7、對財產有權有哪四種類型? (P91)
答:《戒律根本論大疏》列出:
1、以發心、加行而成為主人。(發心:指承諾、許願、贈與等;加行:指實施了具體的行為,如一方送出而另一方已接收)(有多種情況,祥見P92-95)
2、以地域而成為有權的人。(比如:乘車買票後享有的權利等等)
3、以種姓而成為有權的主人。(比如:繼承)
4、佛宣說後成為有權的主人。(指三寶物)
8、興方便取他人財物有哪五種類型? (P88-97)
答:1、苦切取;(裝可憐詐騙人家的財物)
2、輕慢取。(主人拿僕人或上級拿下級的物品,並且未經僕人或下級同意,敢怒不敢言)
3、詐稱他名字取。(多種情況:有權有執;有權無執;無權有執;無權無執)
4、強奪取。(以自己的威勢,蠻不講理,蠻橫地搶奪過來)
5、受寄取。(佔有別人寄存在你處的財物)
9、父母許若如果兒女成績好就獎勵他(她)一件物品,事後又不兌現,是否犯盜戒?輕重如何?(P91)
答:是犯盜戒了。
輕重要看具體情況:小孩子如果他根本聽不懂你說什麼,還好一點;如果對方明白,並且他有執著心了,那就犯了較重的罪。因為你發心給他,並且他有執著心,他還以這個作為動力去努力了,最後你又沒給你,那個財產雖然沒到他手裡,但已經是他的了,現在你不給他,等於你把它偷過來了,
第四講
1、 在哪六種開緣下取用他人物品不犯盜戒? (P114)
答:(本經中說了七種情況不犯盜戒的開緣)
一般律上面說有六種開緣:
1、與想。對方他已經給我了。
2、已想。是自己的東西。
3、同意。也就是親厚想,聽到我在用他的東西,會心很歡喜。
4、暫用。我沒打算長久用,暫時不方便用一下,以後馬上就會歸還本來的主人。
5、謂無主。也稱糞掃想,以為這個東西可能是人家扔掉了,或者沒有主人的,所以就撿過來,不知道這個物品是有人的。
6、狂亂壞心。自己沒有自主判斷的能力。
2、 盜戒的制戒因緣是什麼? (P119-120)
答:《四分律》上面說是佛陀成佛以後六年,游化王舍城靈鷲山的時候,當時比丘們都在結夏安居之前,自己用草木搭起一個個簡陋的茅棚,在雨季到來的時候,比丘們都每個人一間,精進地用功修習禪定,然後解夏以後,大家要把各自的茅棚拆掉。
但是當時有位長者,名叫檀尼迦陶師子,捨不得拆;等他出去托缽乞食時,上山砍柴的人把他的房子拆掉作為柴火挑走了;後來他就自己動手造了一個很精緻的小泥房子,顏色好象火一樣,因為不符合律制,佛陀就安排弟子把他的泥房子又拆掉了;
這位長者很憂愁,突然他想起一位老朋友,在給國王看守木材,他就跑去跟老朋友說:國王已經同意了,所以我要拿一些木材走。」就拿那些木材造了一個木房子。國王知道後非常生氣,警告長者說:這個是防洪的木材,如果盜取,是犯死罪。
佛陀因此制定這個盜戒,制定不與取戒。
3、 試從十四個方面列舉各行各業不同程度存在的犯盜戒現象。 (P123-124)
答:一、搭公交車逃票,是犯盜;
二、員工上班沒有請假,但是遲到了,然後工作也不講效率,下班已早退,但他拿的薪水還是足額;
三、農村裡面偷那些農產品;
四、生意人不是因為生活很拮据,而是因為很貪婪,去賣假東西,或偷稅漏稅;
五、技術工人做事的時候偷工減料;
六、國家官員以權謀私;
七、領導人是外行,領導內行,又不謙虛,經營不善、濫用職權;
八、對執法者來說,執法又犯法,結黨營私,包庇貪污腐敗分子;
九、兒女對父母不孝順;
十、老師沒有認真備課,不安心教學;
十一、學生不好好讀書,不好好學習,沉湎上網,不能自拔;
十二、知識分子、搞研究的人,去剽竊他人研究的成果,去抄襲他人的作品;
十三、出家人,沒有精進修行,只是為了名聞利養,佛門裡稱為「賊住」,空耗十方信眾的供養;
十四、浪費。
4、 盜財物具足哪四大屬性犯根本罪? (P127)
答:(犯盜戒一般說六緣——他物;他物想;盜心;興方便取;值五錢;離本處,成犯;還有按照五種通緣、四種別緣分)(四種別緣是指:基、發心、加行、究竟)
從基上說具足四大屬性,就犯根本罪:
一是人:屬於人的財物;二是他人:這個財物完全屬於他人的;三是主人有權有執的資財:這個東西屬於他的,他有權力,對這個東西也有一個執著心;四是價值過量;
5、 偷盜的動機有哪六個方面具有基、加行、究竟時犯根本罪? (P129-130)
答:一、知道是他人的財產;
二、知道他人還沒有舍離這個財產;
三、是為自己不與取,為了自己,滿足自己的慾望;
四、為活命緣取,是滿足自己對於五欲的需求;
五、作永離主人之心。(並不是暫時借用一下)
六、不與取之心直到究竟不斷。也就是想偷人家的物品的心念,到真正把東西偷到手,這個中間一直沒有停過,沒有後悔過。
6、 如果有人將財物分幾次偷走,且每次價值均未過量,但總價值已過量,此人是否犯根本罪? (P)
7、 犯盜戒的輕重差別有何不同? (P121-122)
答:依被盜的對象來說,1、盜用僧物罪是非常重。2、盜三寶物,罪也是非常重。3、盜國家物,罪也是很重。4、盜父母師長物、或是盜對自己有恩的人的物品,這個罪也是非常大。5 盜有主之物重,盜無主之物罪比較輕。
第五講
1、 提倡守持盜戒對個人和社會有什麼利益? (P137-138)
答:如果犯盜戒,不僅僅是會給他人帶來痛苦,而且可能引發社會的動蕩不安,並且也會讓自己增長貪慾,將來墮到三惡道去,所以提倡守持不偷盜戒,對個人來說是滅貪慾心,不墮惡道,得到八福德的人身,得到資財具足,知足常樂;對社會來說,如果人人都能夠守持不偷盜,就可以出現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盛世。
2、 佛陀指導在家弟子過好物質生活和感情生活的原則分別是什麼? (P138)
答:物質生活的原則是:不偷盜;感情生活的原則是:不邪淫。
3、 犯邪淫戒具足哪四(?)(三)個條件成重罪不可悔? (P140)
答:(殺戒以五緣成犯;盜戒以六緣成犯,成不可悔,淫戒以三緣成不可悔)
1、 淫心。指如飢得食,如渴得飲。如果是自己沒有慾望,被迫的,不算犯。
2、 是道。指女三處,男二處。
3、 事遂。乃至於入於毛頭許,胡麻許。
4、 邪淫戒有哪三種開緣? (P145)
答:1、為怨家所執。(如熱鐵入身,惟苦無樂,沒有樂受)
2、熟睡不覺知。
3、狂亂壞心。
5、 請就心、境、次數三個方面來比較犯邪淫戒輕重有何差別? (
答:
6、 佛說在哪四種情況下行淫,不算犯戒? (P153)
答:第一:北俱盧洲的眾生;
第二:蒙昧時代,原始社會;
第三:正常的夫妻生活。
第四:法身菩薩。
7、 持好邪淫戒,有哪些社會意義? (P154)
答:最關鍵的是要能夠讓我們從內心中間戒除慾念,這才是守戒的根本。
一、如果是大家都能夠守持,都能夠提倡不邪淫,這個是婚姻穩定和家庭和睦的基礎。(佛弟子要保持正念,要能夠火焰化紅蓮)
二、關係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
三、 是社會安定的基石、基礎。
8、 以哪七法來轉化自心,可持好邪淫戒? (P161)
答:1、修智慧觀和慈悲觀。
2、作不凈觀。
3、以親情觀來轉化。
4、以無常觀來看破。
5、作空觀。
6、以道心來轉化人心。(能夠以道心來制人心,來轉人心,就不會偏向於情慾這一面;能夠以人心來合道心,就不會偏於理性一面。也就是我們既要有智慧,也要有慈悲。有智慧,所以能夠不會沉迷這些情慾,能夠照見五蘊皆空;有慈悲,以人心合道心,所以也不會單單自已求解脫,而能夠把它轉為救度一切眾生的大慈悲心。
7、作九想觀。一是新死想;二是青瘀想;三是膿血想;四是絳汁想;五是蟲啖想;六筋纏想;七是骨散想;八是燒燃想;九是枯骨想。(用九想觀來想一個人死亡以後這些腐爛的過程,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夠作無常觀,一切都無常,面對死亡逼迫的時候,他自然不會產生這些妄念。)
9、 受持邪淫戒有哪十種利益? (P166)
答:1、不會損失金錢;2、不會懼怕官府;3、不會畏懼他人;4、死後生天道;5、今生來世父母眷屬都能夠長壽康寧。6、感得的妻子女兒能夠貞良;7、相好端正;8、得到非常善妙的廣大的眷屬,並且人緣非常好。9、修行的時候,一切資生的用具多人樂意供養;10、畢竟成佛。
10、應該如何教育青少年不早戀?早戀有哪些害處? (167-168)
答:應該從這幾方面來教育青少年:
一、遠離損友。朋友、同學,交往的那些不求上進的人,少跟他們往來。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多跟那些有益的朋友交往。
二、先戒除淫念。容易引起他慾望的那些因緣要破除,或者要減少。比方說好象瓊瑤的那些言情小說,這一類少看,電視連續劇少看。
三、不要讓他們太閑。閑則生非,太閑了不生是非,孔子說:小人群居為不義,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要讓他們能夠把精力集中在學習,乃至於做一些社會服務,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充實自己。
四、作為父母,自己也應該要相處得非常好,要互相尊重。
早戀的害處有以下幾方面:
一、影響到學習,磨滅理想。青少年時候,精力、記憶都正是最好的時候,要能夠讓他們安心地學習,否則就是置一生的遠大前途而不顧,葬送自己的前途,將來就是追悔莫及了,所以年少之時氣血方剛,戒之在色。
二、對心理健康成熟不利。如果青少年在讀書求學的階段犯早戀,就會影響到他的心理健康成長,也會影響到與同學的關係,與家裡面父母親人關係,甚至於會改變他的性格,讓他變得很孤僻,或者很煩躁,很容易發脾氣。
三、草率早戀釀成終生苦果。經試驗研究證明,有早戀和犯邪淫的自殺企圖,是正常孩子的六倍;離家出走的幾率是十三倍;被警察逮捕的幾率是九倍;停學、綴學是五倍;乃至於吸毒是十倍。所以可見對於身心都有很大的摧殘,並且容易自暴自棄。所以《首楞嚴》上說:「菩薩見欲如避火炕。」
第六講
1、 犯邪淫今生有哪十種危害?來生後世受哪些惡果?(P171)
答:有以下十種危害:
1、賠時間。2、賠感情;3、賠錢財;4、賠名譽;5、賠自由;6、賠精力;7、賠健康;8、賠性命;9、賠前途;10、損陰德。
來生後世受的惡果有:異熟報重的都是:到惡道中間,到地獄中間去受卧鐵床,抱銅柱等種種的苦楚;等流果報,造作等流是:生到畜生道中間做雀、鴿、鴛鴦,唯念欲事的苦報。報盡以後到人間來,還是會有一種貪淫的習氣等流。增上果:過去生有犯邪淫,以後就是苦報受盡再得人身,他所生存的環境,依報都是很污穢的,很骯髒的,生活的環境是非常穢惡不堪的;乃至於種的莊稼,結的果實都不太好,這種種依報上的不如意。
2、 佛在《玉耶女經》中開示要如何做六德賢妻?佛在《屍迦羅越六方禮經》中是如何開示要做好五好丈夫的? (P178-)
答:六德賢妻是指:一、母親式的妻子;二、大姐式的妻子;三、小妹妹式的妻子;四、員工式的妻子;五、諍友式的妻子;六、非常柔和,非常溫順,非常有情義的妻子。
五好丈夫是指:一者出入當敬於婦;二者飯食之,以時節與衣被;三者當給與金銀珠璣;四者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能夠充分地信任;五者不得於外邪畜傳御。不要搞婚外情。
3、 犯大妄語戒須具哪幾緣成不可悔? (P195-202)
答:須具足五緣成不可悔:一、所向人。他所說的對象是人;二、是人想。自己心裏面也確定,聽我講話的是人。三、有欺誑心。四、說重具。就是犯那些不通懺悔的罪,犯那些大妄語罪(比如說,自己並沒有證,但妄言已經證到阿羅漢,證得菩薩,乃至於見到天龍鬼神這些到我所,這都是重具)。五、前人領解。聽你說的那個人領會了,他理解了。
4、 妄語戒有哪四種開緣? (P202-211)
答:一、向人說證果法,不言自證。是有說那個證果法,怎樣子去成聖道,但是他並沒有暗示,也沒有說自己證得了聖果法。能夠告訴人家,開示人家,依佛菩薩的聖言量來說法,開示大眾,是無犯。
二、誤說。本來他的起心動念是想說其他事情,但是這個話說太快了,脫口而出,他的意思不是要表達這個意思,是誤說,是無犯。
三、戲笑說。就是故意開玩笑,對方也知道他是開玩笑的,是無犯。
四、狂亂壞心。因為瘋狂了,因為精神病,心很混亂,亂說一氣,說自己成聖道、見天、天人、龍、神,是無犯。
5、 名相解釋:四果四向、五凈居天、毗舍 、鳩般荼、五停心觀、小乘外凡位 (P185-195)
答:四果指: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四向指;向須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向的意思是:靠近、接近)(三果四向是:聲聞的有學位;阿羅漢果是聲聞的無學位——在聲聞道里來說是已經圓滿成就了)
五凈居天:(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天)四禪九天的上五層天稱為五凈居天。
毗舍離:就是啖精氣鬼。
鳩般荼:是瓮形鬼。
五停心觀:1、貪慾眾生不凈觀;2、嗔恚眾生慈悲觀;3、愚痴眾生因緣觀;4、散亂眾生數息觀;5、障重眾生念佛觀(或執著眾生修空觀)。
小乘外凡位:在初果以前有七種加行位,或者說是三資糧位,四加行位,總共是七種加行位。前面的三種稱外凡位,後面四種稱為內凡位。(別相念處,個別個別而修。總想念處,一進俱修,是稱為外凡位。後面的四種加行位是: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
6、 哪三種妄語害正法眼,是大妄語? (P186-187)
答:以下三種都能夠混淆正信,害正法眼,稱之為大妄語。
一、法說非法,非法說法。這個是極得的逆罪,顛倒說法,是讓眾生不能正確地了解佛法,是斷眾生的法身慧命,所以這個罪很重;
二、妄言證聲聞、緣覺、菩薩果位。沒有成就,說自己是成就聖賢的果位,犯大妄語中重罪。
三、妄言見神、見鬼,並且這些神和鬼能夠給他說什麼什麼情況;或者妄言說自己持戒清凈,妄言能習禪定,妄言善通三藏,妄言證得世間的四禪八定,這些是犯大妄語中的輕罪。
第七講
1、 小妄語和綺語的開緣各有哪幾個方面? (P212)
答:小妄語的開緣:是為救護眾生劇苦及性命,或為佛法而自無噁心。
綺語的開緣有兩方面:一是為止息他人重大悲傷、憂愁、惱怒。二是為了攝護他人,令信入佛法。
2、 佛陀制妄語戒的因緣是什麼? (217)
答:《十誦律》上面說,佛成道六年的時候,有五百比丘跟隨釋迦牟尼佛到毗舍離城去做結夏安居,但不巧,那一年就發生大饑荒,很多人餓死掉了,白骨遍地,所以佛陀就集合比丘大眾說:現在如果我們集中進來托缽,來結夏安居,可能會很有困難,所以現在我們大家分散去安居好了,一個方面是讓居士們能夠減輕負擔,另一個方面,各位修行也不致於挨餓,所以三個月以後我們再集中,再來解夏,解夏自恣,這樣子就好了。」所以大家就分散了。
三個月期滿,眾比丘又回到毗舍離來解夏自恣的時候,大多數的比丘都是因為缺少食物的緣故,不單單是面黃肌瘦,衣衫破舊。但是有少數的比丘不同,不單單是沒有瘦,還胖了,容光煥發。佛陀就一一地詢問他們安居的情況,那些面黃肌瘦的比丘就回答說:「哎呀,正是值遇饑荒的時候,居士們自己都沒有吃,怎麼可能有多餘的糧食來分我們呢?我們個個都得不到充分的食物,所以都很瘦。」
但是那些容光煥發的比丘就洋洋得意地說:「我們一開始也是得不到供養,得不到食物,後來我們為了獲得信眾的供養,得到好的食品,我們就想出一個好辦法來。我們在信眾面前互相讚歎,互相地吹捧,說上人法。這個說:哎呀,你看,他是已經成就初果、二果、三果了。對方又說:哎呀,你看,那個人已經成就阿羅漢道了。或者:他已經是得到四禪八定了。那些信眾知道後,心裏面就想:哎呀,好不容易能夠遇到這些證得聖果比丘來到我們村裡面,以前那些沒有證果的凡夫僧就見多了,這些證聖果的比丘我們很難見到,如果我們供養他們能夠獲得無量的福報。所以就把他珍藏很久的、僅有的一點食物全部都拿出來給這些比丘吃,所以他們都吃得很胖肥。」
佛陀呵斥他們說:「你們這些愚痴的比丘,竟然把佛法當做騙衣食的工具,為了利養的緣故,竟然謊稱自己的修行如何地高妙,境界如何地好,你們這些都是盜飲食的賊,是世上最可惡、最可厭的盜賊。」所以佛陀就給比丘制定了這個不妄語戒。
3、 大妄語逆罪可分為哪三種情況?對眾生有哪些危害? (P219)
答:(犯妄語戒的種類——大妄語、小妄語、心妄語)
(大妄語分為三類:大妄語逆罪;大妄語重罪;大妄語輕罪)
大妄語逆罪分為三種(有兩種是教內自己犯的,有一種是外道所犯的):
1、賊住比丘:未法時期,有人混進佛門,穿僧衣、吃佛門飯,但是身在佛門心在俗,他們對學習教理、參禪打坐、念佛用功毫無興趣,但是會去愛慕追求榮華富貴,熱衷於世間的名與利;更可怕的是他們為了名聞利養,會破壞佛陀的正法,他們不會去依據聖量去說法,而是依據自己的意思,凡夫的妄想心來隨意地開口亂說佛法,曲解佛意。有家的信眾剛剛接觸佛法的,分不清哪個是正法,哪個是亂說的,以為是真的,先入為主。這樣就直接破壞正法了。
2、說四眾過罪:見到比丘犯了過失,不是以慈悲心去勸他迅速改過來,而是不分場合,不分時間、不分對象,逢人便說。讓其他的人本來沒有什麼正知、正見、正信,然後就誹謗僧團、誹謗三寶,輕慢三寶、輕慢出家人。破壞了世俗之人,尤其是那些不信佛法的人對三寶的信心,會讓他們誹謗整個的僧團,會讓他們對出家人都輕慢起來;對三寶失去恭敬心,事實上會堵塞那些人得解脫的路,斷滅掉那些人的慧命了。(這個罪極重,比出佛身血還重。因為:出佛身血,不能障道。說僧過者,壞多人信,生彼煩惱,障聖道故。)
3、附佛外道:顛倒教義,自造經論,自吹自擂,根本上不會佛法,亂說一氣來患惑人。法說非法,非法說法,迷惑大眾,來達到他斂財或者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比如:法輪功的李洪志)
4、 什麼是五蓋?五蓋怎樣障三無漏學? (P226)(?)
答:(說過人法就是說上人法,說過人法就是超過普通人能力的這些聖賢法。)有一些律上面說上人法:「上」是斷除的意思;「人」是凡夫;「法」就是欲界的五蓋:掉海、昏沉、掉悔蓋、昏沉蓋就障定學,因為掉悔、昏沉,不能得禪定;因為貪蓋、嗔恚蓋就障礙戒學,讓他持戒不能清凈;因為疑法的蓋,蓋覆,障礙慧學,不能開發智慧。這些自己說自己已經斷除了凡夫的五蓋,已經成就聖賢果位,所以這個是說上人法。
5、 犯大妄語戒具足哪九個條件成為重罪? (P233-234)
答:一、對境是人,你要說的對象是人。
二、眾生想。認定對方是人,你明白對方是人。
三、境虛。就是所說的內容是非常虛假的。
四、自知境虛。自己也知道所說的內容虛假,但是為了貪圖名聞利養來說。
五、起誑心,起欺騙眾生的心。
六、說過人法,說超過常人能力的聖賢法。
七、自言已證入。
八、言明了,語言表達得很清楚。
九、前人解,聽說你的那個人他理解了。
6、 眾生打妄語的根源有哪六個方面? (P257)
答:1、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
2、為了親族和朋友的利益,幫助他們故意去吹捧。
3、為了使怨敵受害,故意來造惡口,故意來兩舌,使自己的仇人受到傷害,受到大家的攻擊,故意來造謠生事。
4、為了使自己避免受到懲罰,做了錯事還不知悔改,還想逃避。
5、為了討好某一些人。(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九夏寒)
6、為了掩飾自己的過失。
7、 惡口有哪四種類型? (P254-255)
答:一、恨鐵不成鋼式的;(如教育、打罵孩子時)
二、無心為惡而造的;(如給人家取外號、開玩笑)
三、生氣時候所犯的;
四、造謠惑眾,醜化他人式的。
第八講
1、 試從六個方面闡述如何圓融、靈活的持妄語戒?(P262)
答:一、善良的方便妄語。有矛盾的雙方,希望讓他們能夠和諧,能夠團結,所以我們聽到一些事非,我們說沒聽到,然後中間去圓融他們。
二、無傷大雅後些小妄語。但是對於聽者來說,對他有很大的幫助,能夠樹立他的自信心。
三、遊戲的妄言。
四、慈悲的妄言。
五、方便救眾生的妄語。
六、方便教化的妄語。(如《妙法蓮花經》裡面的「三界火宅喻」)
2、 如何對治妄言、綺語、兩舌、惡口? (P265)
答:一、以正語對治妄言:任何時候都說正語,不要說謊。
二、以直心對治兩舌:直心是道場,出言很謹慎,只是講自已的親身經歷,或者自己真正明白的,不會一知半解地去瞎說。
三、以愛語來對治惡口。一個人在這個世間,無論你怎麼做,總是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的。無論人家怎麼批評我們,做到:1、自己要有主見;2、不要起嗔怒心;3、還要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去教化對方。(無論人家怎樣子用惡口來刺激我們,我們都要如如不動,都不要跟隨他的語言去轉,都不要起嗔怒心,要保持慈悲心,經憐憫他,要修忍辱波羅蜜)
四、以禁語來對治綺語。禁語就是不說話,少說話。(人平不語,水平不流,人的心很平靜,是很少有廢話的,一個不停地嘀咕的人,他的心一定是不平靜,所以才會說沉默是金)
3、 犯妄語戒招哪十種惡報? (P268)
答:1、口常臭爛;2、善神背叛;3、實言流世,眾所不信(你說真話,人家也不相信了)。4、俗為重事,不在言議;5、未有實事,惡名遠聞;6、為人輕毀,不起肅恭(沒威信,人家不恭你)。7、雖言有實,人不奉用;8、多懷愁怖,種誹謗業;9、身死命終,生地獄中;10、設得為人,常被誹謗。
4、 不妄言得哪八種天所贊法?不兩舌得哪五種不壞法?離惡口成就哪八種凈業?離綺語成就哪三種決定? (P270-272)
答:1、口常清凈,優缽花香;2、為諸世間之所信伏;3、發言成證,人天敬愛;4、常以愛語,安慰眾生;5、得勝意樂,三業清凈(身語意三業清凈);6、言無誤失,心常歡喜;7、發言尊重,人天奉行;8、智慧殊勝,無能制伏。
5、 飲酒戒具哪三緣成犯?有哪五種開緣? (P286)
答:三緣成犯指:
一、是酒。飲之能夠醉人的都稱為酒;
二、酒想。你知道是酒,或者是酒所和合的,所調合的。
三、入口咽結可悔罪。每咽一口都是結一個可悔罪。
五種開緣指:
一、 食中不知有酒而誤飲;
二、 或酒煮物,已失酒性,不能醉人了,只是調美味;
三、 病時。有一個條件,就是說你吃了很多的葯都治療不好了,一定只有這個酒才能治得好,然後以酒為葯;
四、 以酒塗瘡;
五、 狂亂壞心。
6、 吸煙對於此生後世有哪些害處? (P292)
答:危害:
一、對於下一代,尤其女眾:如:先天性畸形、智力遲鈍、呼吸道疾病、癌症、增加嬰兒死亡率或婦女不孕等;
二、對於自身身體的傷害大;
三、產生疾病多:如心律不齊、皮膚病、肺癌、膀胱癌、大腸癌等。
7、 《四分律》中說破戒有哪五過? (P297)
答:一、自害。毀戒之人身語意業悉皆不凈,常受貧窮,善神遠離,自己害自己;
二、為智者所呵。有智慧的人呵斥你,呵斥這個破戒的愚人;
三、惡名流布。
四、臨終生悔。臨命終時那些惡道的相現出來了,自己很後悔;
五、死墮惡道。
8、 要具足哪四力來懺悔? (P298)
答:(如果要懺悔清凈根本罪,最好的方法是修什麼?一個是三十五佛懺罪法;一個是修金剛薩朵百字明。修這些殊勝法的時候要有四力懺悔,要具足四力)
一、依止力。好象一個人,因為不知道,所以失誤把毒藥服下去了,誤服毒後要依靠醫生的治療一樣,所以造了墮罪的人應該要皈依三寶,發菩提心,然後依靠那些殊勝的百字明,或者三十五佛懺罪法業懺悔。這是依止殊勝的對境,三寶面前懺悔。
二、破惡力。好象一個吃了毒藥的人,人家想幫他,叫他嘔吐出來,他死命把口捂住,不想吐出來,這樣子就毒死得更快,所以要有破惡力,要真正地發露懺悔。
三、還凈力。要發誓以後不再造這種惡了。
四、對治力。比方說我們修空性、修百字明、修三十五佛懺罪法,或者誦經,念佛,持咒。
9、 試從十一個方面總結守持五戒的功德? (P300-303)
答:一、凈戒能令三寶住世。
二、持戒功德殊勝。
三、持益毀損。
四、明定慧是戒所生,要成就禪定和智慧,一定要有戒。
五、受三皈五戒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六、五戒戒德高勝。「盡於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因為持戒的功德是無為法,布施是有為法。有為法就有窮盡,無為法就無窮無盡,功德無量,浩瀹無邊,持戒就能夠直接地與法身相應。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是五分法身香,能夠顯了我們不生不滅的法身本體。
七、五戒即大施。「有五善法圍繞是戒。」圍繞這個五戒:「一者:慈;二者:悲;三者:喜;四者:忍;五者:信。」慈、悲、喜、忍、信,這個五法,五善法的功德,因為受持五戒都能增長。
八、五戒通七眾受持。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七眾,都應該通持五戒,這是根本法。九、堅持凈戒,隨願往諸佛凈土。
十、受持五戒,往生起碼是中品上生。
十一、以持戒的功德能夠具足三心,能夠得到上品上生。(三心: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
《隨念三寶經》習題庫
一、
1、 認識三寶的功德有什麼作用?皈依三寶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P5-6)
答:(佛法裡面有四種根本:皈依是佛法的根本;發菩提心是修行的根本;中觀正見是解脫的根本;戒律是僧團的根本。根本中的最根本法就是皈依)
認識三寶的功德:能夠幫助我們加強對三寶的信心,唯有認識三寶的功德之後,我們才不至於在修行之中迷失方向,我們的信心才不會因為環境轉變,或者遭遇違緣障礙而動搖。並且由於我們真實地認訓到三寶的功德,信心堅固了,所以才能夠聚集和生長一切修學的功德,乃至於最後在自身之中圓滿成就三寶的殊勝功德,所以三寶是緣,也是果。
皈依三寶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在我們自身成就三寶,我們自身成為聖僧,成為佛,成就佛道,然後成就法身真實功德。
2、 佛法修學的道路有哪三道門? (P7)
答:指:皈依是進入佛教之門;發菩提心是進入大乘佛法之門;灌頂是進入金剛乘之門。
3、 怎樣得到三士道皈依體? (P7)
答:(三士道皈依體指: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三種皈依體。)
1)、共下士道皈依體的得到:要有兩種心:第一個是畏懼三惡道苦的畏懼心;二個是深信佛法僧三寶的真實功德。
2)、共中士道皈依體的得到:要有畏懼六道輪迴之苦的心;和對三寶有真實的信心。
3)、上士道的皈依體的得到:是以大悲為體,自身在輪迴之中知道痛苦,然後也悲憐一切有情眾生的輪迴之苦,深信三寶有救護的功德。
(其實:外因是三寶的真實功德,內因就是兩種心,才能夠得到皈依體)
4、 三寶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答:佛的作用:是指引解脫的道路;法的作用:是產生五道十地的智慧功德;僧的作用:是我們修行道上的道友,先行一步的帶路人。
5、 簡釋佛三德。為什麼在成佛之道的最初、中間和最後,慈悲都顯得非常重要?三智是破哪三惑所顯?(P13-P18)
答:佛三德:指斷德、智德、悲德。
斷德:是佛已斷儘可能煩惱障和所知障,覺慧增廣。
悲德:是佛陀的那種大慈悲心,眾生被煩惱所系縛;佛陀已經究竟圓滿地解脫,但眾生未得度,我佛終念念不舍眾生,幫助眾生解脫和覺悟。
智德:就是佛對於一切所知境界妙智增廣。
重要性:最初如果沒有慈悲心,那就不會產生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誓願,所以最初的修學道路上,慈悲心是佛田的種籽。中間慈悲心是菩提苗茁壯成長的雨露,如果沒有慈悲心,缺乏慈悲心,六度萬行就缺乏動力和保證,福慧功德就難以圓滿。(所以《普賢行願品》上說:眾生如樹根,佛菩薩如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智慧花果。)在最後,慈悲也是佛田成熟的豐碩果實,成佛以後真正的有大智慧大能力幫助眾生,如果沒有慈悲心,證菩提時就會墮入到享受自法樂的一邊。就會墮入到二乘。
(三智:佛陀的智慧指:一切種智、道種智、一切智。)(菩薩的智慧指:道種智、一切智;聲聞緣覺的智慧指:一切智)
一切智:破見惑和思惑所顯的,是知一切法總相的智慧,是觀一切法體性空的智慧,所以可以說是本體的智慧,總相的智慧。(聲聞緣覺、菩薩、佛陀都有)
道種智:破塵沙惑所顯,是知一切法種種差別相,觀一切法緣生如幻的智慧。(菩薩和佛陀都具有)
一切種智:是斷盡無明惑所顯的智慧。(唯有佛陀才具有)
6、 為什麼學佛法要從論典下手?(P19)
答:如果不從經典下手,直接去學習經的話,是絕對不可能了解佛意的。因為佛陀所說的經,就好象醫生開的藥方一樣,是針對於具體眾生的習氣煩惱所說的。後世的那些大論師,龍樹菩薩、無著菩薩、彌勒菩薩,把佛陀在經典上面所講的那些密意歸納起來,形成理論體系,我們才更容易通達了解。
7、 薄伽梵有哪六義?(P21)
答:包含了六種殊勝的功德: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
8、 試從自利利他的角度闡釋佛十種尊號的含義。為什麼世間一切眾生的福報乃至聲聞緣覺的福報加起來也比不上佛陀一個毛孔的福德?(P22-44)
答:十種尊號是: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前五種側重於講自利,後五種側重講利他)
一)、如來:(梵語為多陀伽多耶)是從佛的色蘊來立名。
1) 法身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2) 應身如來: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名為如來;
3) 體用都在:來者隨化之用,為度眾生而示現妙色身,稱為如來。(如者不變之體是我們的本體,是一切眾生本具的佛性)
二)、應供:(梵語為阿羅喝帝)(是從佛的受蘊來立名的)能受九法界的供養,受六道和聲聞、緣覺、菩薩,這九法界的供養而三體輪空,受不可思議妙樂,所以名為應供。(堪為九界眾生的種福之田,稱為應供)
三)、正等覺:(梵語為三藐三菩提)(是從佛的想蘊來立名的)(又譯為正遍知)即為:正覺和等覺,正知和遍知。
等覺也稱為遍知,就是無所不知,智慧普遍一切,了知無餘。而且能知的智慧和所知的客觀事物總量完全相等;智慧的內涵和事物的外延兩者完全重合,(完全相等)所以稱為等覺;
正知、正覺:就是沒有絲毫差錯。
(世間人有很多人有福報,乃至聲聞緣覺的福報加起來,都比不上佛陀一個毛孔的福德,就是因為佛陀具有全息性的作用,他是遍知,聲聞緣覺不能遍知。)
(想蘊是一種能夠分析事物的具體形象標誌,判斷事物性質的認識功能,我們凡夫的這種判斷往往是錯誤的,為什麼?因為不一定與客觀事實相同,它摻雜了主觀的妄心、妄執。成佛以後徹底斷盡妄心妄執了,想蘊就轉化為妙觀察智,這種智慧的人格化的佛陀就是無量光佛,就是阿彌陀佛)
四)、明行圓滿:(是從佛的行蘊來立名)又譯為:明行足。明是指我們的見地,智慧的證悟;行是福德,指實踐修行。福德智慧圓滿兩足尊。(明:好象眼睛;行:好象腳一樣)(見地和功夫到達究竟圓滿了就是成佛)(明有三種: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通有六種: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
五)、善逝:(梵語為修伽陀,是從佛的識蘊來立名的)出世有學安樂之道,稱為「善」;依之而獲得無學無上之果位稱為「逝」。(可以分為:殊勝妙逝、無退轉逝、圓滿逝)
六)、世間解:是指佛陀用遍知的智慧,能夠毫無障礙的明見一切眾生,依何種因緣才能調伏,才能教化。這個大智慧、大慈悲的體相就是世間解。(有些經論把善逝、世間解合到一起,把無上士、調御丈夫分開來)(世間:包括器世間、有情世間、智正覺世間)
七)、無上士調御丈夫:(菩薩是有上正等正覺,所以菩薩只能稱為大士,因為他有上。)佛陀才能夠稱為無上士,因為他已斷盡一切的見思惑、塵沙惑和無明惑,圓顯法身。有四重含義:
1)、於難調伏的有情,佛陀用殊勝的調御方便法門令其無有疑慮,悉皆調伏。
2)、顯佛所說的調伏法門殊勝易行。
3)、以最殊勝的大涅般果調伏有情。
4)、令所調伏的有情畢竟不退。
八)、天人師:是天人的導師,是一切眾生的導師,因為佛陀教化的主要對象是人和天人,以此形象來教化眾生。
九)、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覺者。
十)、薄伽梵:具足八種殊勝功德稱之為薄伽梵:無為;任運自生;非思惟言傳境;大智慧;大慈悲;大雄力;自事圓滿;他事圓滿。
9、 為什麼說修一切法門都是在修皈依三寶?(P52)
答:一切法門的施設,安立,其實都是四個字:皈依三寶,都是從不同的側面來憶念三寶的功德;任何法門都離不開皈依三寶這個根本。佛法,一切佛教法門的修行都是由表及裡,由淺至深的皈依過程。那麼成佛就是皈依的圓滿成就,才能稱之為成佛。(我們要超出生死輪迴,要治療好這個生死輪迴的大病,就要依靠醫生,佛陀是我們的醫生;佛教的法門是葯,然後我們還需要護士,僧寶是護士,他引導我們,是我們的善友,所以三寶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一切法六的修學都是在修皈依三寶,都是對皈依三寶的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解釋,所以皈依三寶是至關重要的。
附加:如何從四個方面(四門)去隨念三寶?
答:第一個是法相門:學習《寶相贊》,三寶的功德名相都在其中了,它是一個佛法概論。也稱為《聖教法相初基》;
第二個是法性門:學習彌勒菩薩的〈寶性論〉。能夠了知自性三寶:一切眾生平等之理,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一切有情眾生皆可成佛;
第三個是次第門:依據〈菩提道次第廣論〉和〈略論〉攝理歸宗。把那些教理都落實到具體的修行方法上來。(修皈依的因、皈依的境、皈依法、皈依勝利、皈依後的學處。這五個方面來修學皈依)
第四個是止觀門:是三皈依觀法。透過三皈依觀的具體的修學來圓滿成就戒定慧三無漏學。
10、佛陀的見性真智有哪三個特點?(P63)
答:一、是現觀直覺。好象鏡子裡面現一個影像一樣的,真實的直觀的顯現出來,沒有主體的思維參與。二、是無二見。主觀意識和客觀對象融為一體。
三、是遍知一切。(菩薩有現觀智和無二見,但所知障沒有斷盡,所以還是有限的,不是遍知的,並且他的準確性、清晰性也有限度,只有在禪定中才有這種見性的真智慧。出定後仍然還是世俗智慧)。佛陀的見性真智慧是遍及一切事物,沒有出定入定的分別。所以稱為非思惟言傳境、現觀智慧。
二、
1、化身佛有哪三類?為什麼說一切福報都從三寶而來?(P70-71)
答:三類化身:一是隨順有情意樂的化身(普通的化身);二是技藝的化身;三是示現八相成道。
一切福報都從三寶而來:比如我們得人身是要持五戒,而持五戒是依靠三寶的教化,這是正報,那麼依報,我們的衣食受用,從布施、供養來;我們在三種福田之中,三寶是敬田;父母是恩田;貧苦是悲田,我們在敬田、恩田、悲田去行供養,行布施,能夠感得我們衣食受用豐足自在的果報。所以一切的眾生福報的源泉都是三寶。
2、試從幾方面來闡述佛陀「善根無盡」。
答:從世俗諦和勝義諦兩個方面可以明了佛陀「善根無盡」:在世俗諦中佛陀永遠不入無餘依涅般,以利他迴向的殊勝方便加持眾生,一切一切的所修的福德都無餘地迴向給一切眾生,加持眾生,所以是「善根無盡」。在勝義諦中,因為成就了無為等八種功德,所以能夠視善根與法界平等一味,所以稱為「善根無盡」。
3、佛身具足哪五種圓滿?為什麼是佛梵音相?為什麼說此相最極難得?(P81-95)
答:五種圓滿是:
一、佛身根本因圓滿是「安忍莊嚴」。(在因地修安忍、忍辱波羅密);
二、佛身差別因圓滿是「福藏根本」。(如來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些差別有種種的因)
(佛梵間相:經上面有說,這個世間一切的眾生以種種的語言來問佛,佛陀以一音聲說法,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也就是無論是哪國人,或者其它動物,一切眾生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同時向佛問法,佛陀都能夠無餘了知,一剎那中全部都明白他們在問什麼,然後佛陀一開口說法,第一個眾生聽起來,都聽得懂,而且心生歡喜。這種語功德是非常殊勝不可思議的,所以也是最極難得。)
三、佛身自體圓滿「妙好間飾,眾相花敷」。(是說八十種隨行好、三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是三十二相的伴屬莊嚴——妙好間飾;三十二相是八十種隨行好的主體莊嚴——眾相花敷)
四、顯示佛身分位圓滿「行境相順」。(如來的一言一行都與所教化的眾生的心相續相應、隨順、適合)
五、頌佛身所作圓滿「見無違逆」。是從斷除過失這個層面來說的,佛陀的舉手投足,揚眉瞬間,一切動作,有情若見若聞,無不虔誠敬信,絲毫沒有不悅意之感。
4、對佛法的信解有哪二十七種差別?我們從無著求見彌勒菩薩的公案中可得到哪些啟示?
答:1)、從時間上來分,有生己既滅的是過去的信解;有己生未滅的是現在的信解;有能生但是還未生的是未來的信解。
2)從內外來分,信解能取無自性者,是內之信解;信解所取無自性,所取的外境、色法,是無自性的,稱之為外信解。
3)從粗細來分,由朋友、善知識聽法而生起對佛法的信解,稱為粗的信解;依靠自己的慧力,知道「自性」功德不可思議而生起的,信賴自己的「自性」本自具足,能生萬法,稱為細的信解。
4) 從勝劣來比較,於我見等顛倒信解是惡劣信解,這個信解是錯誤的,顛倒的信解;無顛倒信解如來經教是善妙信解。
5) 從遠近來分,佛菩薩現前教化我們 ,稱為近信解;佛菩薩沒有現前,聞思經教而得到的信解稱為遠信解。
6) 從因上來分,依他語而生信解是聞所生信解;由聽聞到佛法,自心去思索,思所成慧而生的信解是思所生信解;於彼義專一觀察而生信解是修所生信解。
7) 從大小來分,能障品力大為其所退是小信解;所聞之法,所開發的智慧跟能障分勢力相等,退、不退相雜者是中信解;對治力大故,與能障分不雜者,能障分不雜是大信解。
8) 如果從境來分,所信解的法的境,如果是信解聲聞、緣覺、二乘是稱為下劣信解;對大乘佛法生信心,堅固不退,是稱為廣大信解。
9) 以緣來分,雖有少分信解,但是一精進修行,那些違緣障礙就能夠蓋覆住這種信心,稱為有覆信解;有不為所覆稱為無覆信解。有恆常不斷地以大精進力、恭敬、而勇猛精進加功用行者稱為精進信解;有與之相反的稱為未精進信解。
10) 以資糧來分,有於一大阿僧祇劫中已集資糧故,能現證真諦者,為已集信解;與之相反的則為未集信解。
11) 以證得果位來分,以歡喜故,初地菩薩對佛法得到的信解是堅住信解;二地菩薩以上為遠行信解。
啟示:第一個啟示是我們要知道業力蒙蔽一切。第二個啟示是我們一定要真實的信解,佛身遍一切處。第三個啟示是大悲心,菩提心能夠迅速地摧毀一切惡業障礙。第四個啟示是我們要能夠信解,一切外境只要它能夠啟發我們保持正知正念的,不管他是有情眾生,還是無情萬物,只要能夠啟發我們保持正念,提醒我們保持正念,我們都要知道這一切外境都是佛菩薩的化現。
5、信解佛法的功德可分為哪十種?信解大乘佛法的士用果、等流果、異熟果是什麼?(P112-115)
答:第一是現在生信解的功德是「大福德」,現在對 佛法生起信解來,馬上就得到很廣大的福報;
第二是過去的信解,過去以生,現在已滅,往昔信解佛法,做了善事,無怨無悔,是「大福德無悔」。
第三是能破除執著,看破放下,成就三摩地,與意識相應,與前五識相應,五根上面生起極大的快樂,第六意識生起極大的歡喜,這是「喜大及樂大」功德。
第四是由友伴而生的粗信解,在善知識面前得到信解,對善知識有信心,是「不壞失」信解。
第五是對於頓悟成佛的法門生起信解來是「堅固」的信解。
第六是由無顛倒而生的善妙信解,以及聞所生信解、思所生信解、修所生信解、小信解、中信解、這六種信解,得到的功德都是能夠輾轉增上,稱為「行勝進」。
第七是大信解的功德,是現證無我之法。
第八信解聲聞、緣覺,雖然這個是下劣的信解,但是能夠得到自利,依此而修自己可以超出輪迴。
第九是能夠成就佛果,信解大乘的廣大信解,能夠得到無我利他的最勝佛果。
第十是「速疾得神通」,能夠迅速快捷地得到神通,而於各自所證速得成就,「速疾得神通」。
士用果:是深信大乘佛法,能夠後又大乘的悲智,無我利他,自己看破放下,念念之中都增長廣大的福德智慧。
等流果:就是信解本身也增長,對大乘的佛法心相應以後,心與法相應以後,這種廣大信解不斷的增長。
異熟果:就是「功德無量成大我」。能夠畢竟圓滿成就佛陀的果位,悟證到了佛陀的法身智慧。
6、受三皈依的因可分為哪五類?什麼是暇滿義中的十圓滿?(P116-)
答:第一類是:惡的因。借皈依之名混入佛門,來盜取佛法,改頭換面去 欺騙眾生。如 法輪功、邪教等,還有 以出家作為一種副業。
第二類是:無記的因,無記的狀態,隨順家人,拿個皈依證。
第三種是:善的因。是正信受三皈依,還是世間的善法,還沒有超出六道輪迴,不是出世間的,是下士道的皈依。
第四種是:出世的因,是共中士道的皈依,知道就算是不墮三惡道,在人天之中仍然還是苦。
第五種是:最無上的因,上士道的皈依。願意普度一切的眾生同離生死苦海,深信三寶有這個力量,發菩提心誓求成佛。
暇滿義中的十圓滿:包括了內五圓滿和外五圓滿。眾同分圓滿;處所圓滿;依正圓滿;無業障圓滿;無信解障圓滿;大師圓滿;世俗正法施設圓滿;勝義正法流轉圓滿;正行不滅圓滿;隨順資糧圓滿。
7、念死無常的三根本九因相是什麼?(P139-150)
答:三根本:
第一根本是思維死決定。
第二根本是思維死無定期。
第三根本是思維死時,唯有佛法能夠對我們有利益,幫我們得解脫。
(每一根本都有三因相,所以合起來稱為九因相)
九因相:
第一根本思維死決定三因相:
1、死主決定當至,無緣能令退卻。2、壽數無可增添,不斷減損。3、於在生時亦無閑暇修法,就要面對死亡。
第二根本思維死無定期三因相:
1、 南瞻部洲人,別於濁世,死期無定。2、死緣極多,活緣極少。3、身體脆弱,故死無定期。
第三根本是思維死時唯正法外,余皆無益三因相:
1、財物無益。2、親友無益。3身亦無益。
三、
1、為什麼說大多數人命終後會墮到三惡道中?(P156-
答:命終之後大多數人如果沒有精進修學的話,很多都會重新墮到三惡道中間去。從時間看,我們一天之中所起的善念比較少,惡念比較多,隨時都在貪、嗔、痴三毒的包圍之中。從意樂上來說,造惡業的時候,因為宿世的那種習氣等流,所以會很猛烈,而修善法的時候就很容易懈怠。從對治方法來說,有時候我們造了惡行還不知道,也不會去懺悔;偶然地萌發起善念來,也很難堅持,很快就退轉了。從境來說,在父母、上師三寶面前,因為經常會親近的原故,有時候也會造一些口觸心腦之事,也會生煩惱。
2、試從實、德、能三方面闡述三寶可作為我們究竟的皈依處。為什麼三寶有無量功德,很多人也皈依了三寶但還是難以超出生死輪迴?(P167-
答:首先是真實。佛陀是真實的人天導師,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不是一個好像傳說中的來去無蹤的神仙,而是真實地在歷史上示現。佛陀所 傳授的教正二法,能夠引導一切眾生斷除無明妄想,成就慈悲與智慧。並且千百年以來無數的祖師大德都依佛法而得到解脫,這個是真實不虛的。然後是德,德行圓滿。佛陀圓滿具足斷德、智德、悲德,斷除一切的煩惱,不再有任何的缺陷,不會起絲毫的貪、嗔、痴。第三是能,佛陀具有度化眾生的大能力,值得我們信賴。因為成就斷德圓滿故,所以能夠知道眾生息滅煩惱、斷除 妄想;因為智德圓滿,所以能夠按照眾生的種種根機,然後現種種身去教化一切眾生,因為悲德圓滿故,所以能夠沒有親疏分別地平等教度。
因為正確的皈依之因有外因和內因。外因是三寶的功德,是圓滿、真實、無漏的。內因是我們修行人,沒有真正地了解三寶功德,沒有真心的信仰,我們對佛的信心不夠,還是難以超出生死輪迴。
3、闡釋佛「十力」。佛三身各以什麼為體?(179-184)
答:十力其實是佛陀的智慧力。
第一個是是處非處智力,知道眾生的因緣果報。
第二個是業智力,知道眾生無量的業因。
第三是定智力,知諸三昧禪定。
第四是根智力,知道根器優劣的智力。
第五是欲智力,知道知道眾生的種種願望、樂欲。
第六是界智力,知道一切 眾生種種的界分,知道眾生生理心理的差別的智力。
第七是至處智力,知道正邪與眾生,趨向的智力。
第八是知宿命智力,宿命明。知道眾生千萬生中,乃至無量生中的姓名、他的苦樂夭壽、遭遇。
第九是知死生智力,天眼明。見一切 眾生死此生彼,業海升沉,六道輪轉,知道眾生什麼時候死亡,然後轉生到何界,這樣的智力。
第十是知漏盡智力,是漏盡明。知道自他有漏永盡。不受後有的智力。
佛三身:「身」是表佛寶的三身功德:法身;報身;化身。
法身是以空為體,遍一切知。報身是以智慧為體,莊嚴無比,教化十地諸大菩薩。化身是以悲願為體,隨類化現,拔苦與樂,普度眾生。
4、什麼是四無礙智。真正的無礙智要到什麼時候才能獲得?什麼是四如意?(P206)
答:四無礙智:法無礙智,對萬物的性能認識無礙;義無礙智;詞無礙智;辯才無礙智。真正的無礙智要到九地菩薩才能獲得。
四如意是身如意,是依靠禪定力獲得生死自如的能力。緣如意:是變化各種事物。心如意,是在一剎那之中進入各種無量無數的禪定境界。智如意,是具有不可思議的記憶和反應能力。
5、修六度可獲得哪十種自在?(P207)
答:修六度可獲得十種自在:生命自在,意識自在,財富自在,事業自在,意想自在,轉世自在,願心自在,神通自在,智慧自在,說法自在。
6、什麼是佛陀的「三念住」功德?什麼是十八不共法?P211-213)
答:三念住(又稱三不護)功德:對敬信者不喜;對不敬信者不怒;對信與不信兼具者不生喜怒。
十八不共法:(歸納為四不共法:行為不共法、覺心不共法、業不共法、智慧不共法)
一、行為不共法:身無失誤、言無失誤、心無失誤、定無散亂、見無相異、事無遺誤六個;
二、覺心不共法:不失意向、不失勤奮、不失觀注、不失觀照、不失禪定、不失智見、不失凈慧六個;
三、業不共法:一切身業不離智慧、一切語業不離智慧、一切意業不離智慧;
四、智慧不共法:知過去一切事無礙、知現在一切事無礙,知未來一切事無礙。
7、佛語功德遠離哪三種過失?三種根器的眾生聞佛語各獲什麼利益?(P216-221)
答:佛語功德是遠離虛誑不實的語業過失;遠離令聞者毛骨悚然等言說過失;遠離聲音不美等音韻的過失。
三根眾生聽聞佛語都有利益:有智慧的人聽起來很歡喜,很開心,很滿足;中等根器的人聽了後能夠讓他增長智慧。下等的眾生聽了後能夠破除煩惱、無明。
8、蜜勝比丘的公案給我們什麼啟示?(P229)
答:一個啟示是佛陀是福等流,是福德藏,是福藏根本,諸佛菩薩是眾生的良福田。
第二個啟示是一定要能夠善護身、語、意。身、語、意能夠 善用就能夠迅速地解脫,不善用就會墮落三途多劫受苦,所以我們一定要能夠善護口業,善護語業
四、
1、佛身具有哪三十二莊嚴相?(P244-246)
答:第一個是手足心呈現千輻法輪紋。
第二個是足心平。
第三個是手指和腳趾之間有那種比較薄的膜連在一起,相連。
第四個是手足皮膚拜柔軟、白嫩。
第五個是七處平滿相。七處平滿就是兩個手的手背,兩個腳的腳背。雙肩,背部,這個七處肌肉非常豐滿,圓滿。
第六相是手指細長。
第七相是足跟寬平。
第八相是身體魁梧端直。
第九相是腳的足跟比較不外露,腳踝不外露。
第十相是身體的細的毛是往上和右旋轉,這樣子的吉祥相。
第十一是小腿的腿肌好像鹿王一樣圓而豐滿。
第十二相是雙手過膝蓋,手長過膝蓋。
第十三相是馬陰藏相,男根內藏。
第十四是膚色金黃有光澤。
第十五相是皮膚細嫩。
第十六相身毛右旋。
第十七相是眉間有右旋的白毫放光明。
第十八相是胸寬背闊,好像雄獅一樣。
第十九相肩頭圓滿。
第二十相是雙肩豐滿,兩個手臂豐滿。
第二十一相是口中唾液,津液就能夠使一切食物都變得特別香甜,口中恆時有 甘露妙味。
第二十二相是兩個手向兩邊伸直的話,與佛身身高是相等的。
第二十三相是身體的上下比例相等、勻稱。
第二十四相是頭頂有肉 相。四個手指橫起來的高度,在凡夫面前顯現。
第二十五相是 舌頭柔軟寬長,伸出來可以舔到自己的髮髻,蓋住臉部。
第二十六相是聲音洪亮、清晰。
第二十七相是梵音聲相。
第二十八相是雙頰,兩個面頰很豐滿。
第二十九相是牙齒潔白,平整細密。
第三十相是上下各有二十顆牙齒,四十齒相。
第三十一相是紺目相。雙目,兩個眼睛很皎潔,很有神采,很有光明。
第三十二相是眼睫毛稠密勻稱。
2、人壽將盡有哪十五種徵兆?(P260-261)
答:第一個是呵氣呵到手掌心,感到吐出來的氣是涼的。
第二個是在別人的眼睛裡看不到自己的影子。
第三個是四大衰減,四肢劇烈的疼痛。
第四個是大便變成白色。
第五個是牙齒變得很乾燥,變黑了。
第六個是耳朵枯萎了,失去光澤
第七個是鼻子變歪斜了。
第八個是大白天的時候,其他人看不到,自己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
第九個是正午看太陽的時候覺得它不刺眼。
第十個是小便變酸,有很大的酸氣,酸味。
第十一是在太陽下、月亮下看不到自己影子,沒有影子了。
第十二是額頭上的紋會腫脹起來。
第十三是丹田會出現一個比較紅的疙瘩。
第十四是兩個腳心,腳底的湧泉穴和兩個印堂好像針刺那樣子的疼痛。
第十五是情緒反覆無常,無緣無故非常的波動得很厲害,不到自己控制。
這個第十三和第十四如果有的話就比較危險了。
3、試從七方面闡述佛身利他現相圓滿。(P262-264)
答:「觀身無厭,身無與等」:觀身無厭是說如來的相好莊嚴,一切眾生見了都生歡喜,沒有厭倦;身無與等是說佛身他自身尊勝無比的功德。佛陀每一毛孔和所發的光明都能夠令世間眾生非常歡喜,非常喜悅,悅意世間,任何有情不能夠與之相匹敵,所以「身無與等」。這個是說佛陀自體殊勝。
並且佛陀在一切時空之中都能夠度化有情眾生,隨類化現,為眾生說法,眾生能夠 瞻仰如來的妙色身的話,身心的痛苦都能夠消除。
第三方面,是聲聞、緣覺都能夠用用他們的身體,顯現十八種神通變化,他們的身功德,還需要作意,需要有一個主觀的願望去利益眾生。而佛陀他是任運無為的度眾生,自認反應,好像陽光普照一樣的。
第四方面,是 如來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全身的每一個支分都有說話的功能,都能夠宣講佛法,有 這個佛意的功德,能夠明見一切眾生的根機,能夠明見一切的所有的性和盡所有相。
第五是佛身周遍一切的所有的法界,佛語、佛意也就同樣周遍了 ,佛的智慧是正遍知,佛身也就會遍滿一切處。
第六是佛陀的頂髻相,凡夫瞻禮大概只有四指手指高,但是真的要 測量是 無法辦到的,始終無法見到如來頂髻的尖端,所以稱為無見頂相。
第七是佛陀的衣服不會觸及到身體,總會離體四指距離,但是前來瞻仰佛陀的人都能夠清晰地見到如來相好莊嚴佛身的輪廓。
4、闡釋「不染諸欲,不染眾色,不染無色。」(P266-267)
答:「不染諸欲」,是說修於輪迴無染,佛陀示現在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牢教化眾生,利益有情,能夠出污泥而不染。佛陀示現在欲界之中,不會起欲界眾生的貪慾煩惱,也不會被欲界的有情的邪行所污染,好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
不染眾色,佛陀在色界天實現度化眾生的時候,能夠現前安住四種禪定,不會味著於禪定之樂,不會愛著四禪定生處,以及四禪功德,這個稱為「不染眾色」。
佛陀一般不會住在無色界,所以稱為「不染無色」。無色界天有四層天,這個是說佛陀輪迴無染,不會受污染,不會受影響。
5、佛陀對於迷色法;迷心法;心法、色法俱迷的三類眾生名說什麼法?《百法明門論》是哪位大德所造?什麼是五位百法?(P270-275)
答:佛陀對於迷於色法的人,迷於外景的人,被外境所轉,被外境所迷惑,這一類根基的眾生,重點跟他們說十二處,讓他們體悟到心外無法,萬法唯心,一切外境的依報、正報、依正因果,都是從心而建立。
佛陀對於迷於心法的人,說五蘊。因為五蘊裡面的色蘊,它屬於色法;受、想、行、識這四蘊,都是說心法,把這些人的精神活動,心理活動,分析得很透徹,然後讓眾生能夠悟到「五蘊皆空」。
佛陀對於心法、色法俱迷的人,說十八界。讓這些內心裏面迷惑顛倒,跟著外境轉的心法、色法俱迷的眾生,通過說十八界,讓這些眾生內不被慾望所驅使,外不受六塵所誘惑。
《百法明門論》是世親菩薩所造。
五位百法:心王法,心法有八個,八識心王,眼、耳、鼻、舌、身,加上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心所法有五十一個,色法有十一個,心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個,無為法有六個,合起來稱為五位百法。
五、
1、結合佛陀三聖智解釋「妙智圓滿,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般,住真實際。」(P298-299)
答:佛陀三聖智:第一是一切種智,第二是無差別智,第三是無所住智。(其實無差別智就是一切智,就是如理智;無所住智就是道種智,就是如量智)
「妙智圓滿」是指佛陀的一切種智,如空如幻,空幻不;「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是指無差別智,是指一切智,如理智。三世諸佛,他們的壽量、身形、國土,等等的事業,雖然有無量的差別,但是諸佛如來法身常住,周遍法界,證平等行,無二無別,這個是從無差別智來說的;不會住於二乘的無餘依涅槃,以無住為住,住於諸法平等法性,所以說:不住涅般,住真實際。這兩句是指諸佛如來的無所住智。四句連貫都是形容如來的智德圓滿。
2、闡釋下偈並說明出自哪尊菩薩的何種著作中
「如帝釋鼓雲梵天,如日亦發摩尼寶。如來猶如谷響者,亦如虛空與大地。」
了解佛陀利眾事業對我們有哪些啟示?(P301-309)
答:此偈出自彌勒菩薩的《寶性論》,偈中以九種譬喻來形容佛陀度化眾生的事業功德。
(帝釋天、忉利天的鼓、雲、梵天、太陽、摩尼寶、谷響、虛空、大地)
第一種譬喻是說佛身利益眾生的功德,好象帝釋天一樣。 第二種譬喻是鼓。 第三種譬喻是好像雲中降下的雨水一樣。 第四種譬喻是佛陀有許多神變的功德。 第五種譬喻是佛有語普說神變。 第六種譬喻是佛有意等持神變。 第七種譬喻是佛意功德並不會去作意分別,就能夠應機地利益眾生。 第八種譬喻是佛陀利眾的事業功德有二種殊勝:第一個是任運的殊勝, 第二個是無間斷的殊勝。 第九種譬喻是佛陀的利生事業如日光。了解佛陀利眾的事業功德對我們有如下啟示:
第一個啟示是不要刻意去求感應。 第二個啟示是我們明白了佛陀的事業是任運無為的,是盡虛空、遍法界的,雖然我們現在沒有明顯的感應,但是我們一定要以我們的信解智慧力來深信佛陀的慈悲智慧的大加持力,從來都沒有離開過我們。 第三個啟示是我們明白有求必應不是外表上的滿足眾生的求原,而是加持我們順著菩提道走向解脫。 3、佛陀利生事業有哪兩種特性?(P314)答:兩種特性:任運和無間斷。
4、佛說的法寶有哪三善二妙的功德?(P321)
答:佛陀說的法寶的三善功德是:初善、中善、後善。二妙的功德是:義妙、文巧。
初善:最初能夠聞法就生歡喜,聞生歡喜,生起信心來是初善,這是聞所成慧;
中善:是思所成慧,能夠循經解義,能夠確信解脫安樂之道,法喜充滿;
後善:在修行之中產生真實智慧超出輪迴是後善。
義妙、文巧:義理非常圓滿,文辭又非常容易明白;能夠容易記誦,讓眾生無餘了知。
5、俗諦和真諦法寶各是什麼?佛所說法具足哪梵行四德?(P322-323)
答:法寶是滅、道二諦。從真諦上說法寶是指空性;從世俗諦上說經書也是法寶,這是讓我們能夠證入那種空性的一個緣起,一個緣,一個方便。
佛所說的法具足梵行四德是:純一、圓滿、清凈、鮮白。
6、闡釋下偈,並說明出自哪部《論》中?(P328)
此法隨時善,生信喜覺因,義妙及語巧,能開四梵行。
不共他相應,具斷三界惑,自性及無垢,是行為四種。
答:此偈出自彌勒菩薩的《大乘經莊嚴論》.
闡釋此偈:「此法隨時善」是三善:初善、中善、後善。「生信喜覺因」,讓眾生生信心,生喜悅,生覺悟,「義妙及語巧」就是義妙、文巧二巧;「能開四梵行」,能夠成就梵行四德;「不共他相應」,不與外道相同,這是純一;「具斷三界惑」這是圓滿,每一句都能夠圓斷三界三惑:「自性及無垢」,自性是清凈,無垢是鮮白:「是行為四種」是行就是梵行,梵行的四種。
7、什麼是教法、證法?(P
答:教法是教化眾破除無明煩惱業障的法,是偏重於從理論上說,包括了蘊、處、界。
證法是引導我們走向解脫的修行法門,偏重於行持。
8、闡釋「正得、無病、時無間斷。」(P340-)
答:「正得」,善說法律就是正得,於諸法實相能夠毫無錯誤的現見、現觀, 就稱為「正得」,「無病」,佛陀說正法如葯,能夠對治行者的煩惱熱病,行者善順正法教導,藥到病除稱為「無病」,「時間無斷」就是徹底斷盡了煩惱,不復更生,於聖道果位所獲功德恆無有盡,稱為「時無間斷」。
9、佛法修學次弟可分為哪四步?(信、戒、定、慧四步)(P343)
答:一、首先應該要增強對三寶的信心,樹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可能學習《隨念三寶經》、《地藏經》、《普賢行願品》、《如何做個快樂的修行人》等)
二、學習修持佛弟子必須要具備的基本的正見和行儀,指導我們如法地去持戒,去止惡修善。(可學習《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藥師經》、《百業經》等)
三、應該要奠定相應的教理基礎,明白成佛的次弟,並且發菩提心。(可學習《菩提道次論》、《掌中行》、《入菩薩行》、《定道資糧頌》《大佛頂首楞嚴經》《金剛經》等十三種)
四、入佛知見,開顯成佛修行的捷徑。(相關的經論:《六祖壇經》〈觀無量壽經〉等)
(其實〈隨念三寶經〉把這些內容都包含在其中了。前面講過,不管你修什麼法,都是對三寶功德的不同層次,不同層面的解釋;都是由淺至深的皈依三寶的過程;都是為了成就諸佛菩薩的品質。)
10、佛法真正的含義是什麼?有哪四性?(P357)
答:佛法的真正含義是佛菩薩的思想行為和品德境界,所以佛法應該有如下四性:實踐性、情感性、理解性和知識性。
六、
1、由哪三重因緣故,如來所說法無與倫比?(P360)
答:三重因緣是:第一個是宣說不共法故,第二個是宣說無倒法故,第三是宣說自覺法故。
2、三寶的種類有哪七種?果三寶怎樣圓滿成就?(P362-)
答:三寶的七種種類:①.住持三寶②化相三寶③理體三寶④一體三寶⑤自性三寶⑥.因三寶與果三寶⑦俗諦三寶和真諦三寶。
3、凡夫的生命以什麼為核心?怎樣提升生命品質?(P371)答:凡夫的生命是以無明、我執為核心,無明是惑業之源,我執是煩惱之根。
要斬斷我執,要破除無明,唯有有依靠對三寶生起決定的信解和迫切的皈依之心。就能夠將我們以前的以自我為中心轉變為以三寶為中心,才能夠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生命發展軌道。所以迫切的皈依之心和正確的皈依之因,以及我們對三寶功德的憶念和皈命,是推動我們的生命提升,走向解脫道的最強勁的最根本的動力。 4、四種菩提信物的表法意義是什麼?(P372)答:四種信物是:法名、皈依證、法本、念珠。
法名:意味著自己身份的改變。無始以來凡夫眾生都是以我執為核心,在六道裡面流浪漂泊。得到法名,表示我們與原有的這種凡夫的生命狀態徹底斷開來,奠定以三寶為中心的全新的人生里程。
(能夠隨時提醒我們:昨日之日譬如昨日死,今日之日譬如今日生,一念法名就應該知道要斬斷過去的習氣,不要重蹈覆轍,法名同時也是策勵我們能夠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同時也寄託了皈依師對我們的殷切的期望,和對我們迅速解脫成就的祝福和加持)
皈依證,皈依證是我們將來能夠通往佛國凈土的護照,它同時也證明:是十方三寶對於我們獲得生命的新生的證明和認可,同時也是我們正式成為三寶第子的象徵;
念珠,我們受皈依要有一串念珠,念珠象徵著佛法的傳承,這念珠三寶具足,三寶的象徵都在其中,這個珠頭是佛寶,珠線是法寶,小珠子代表僧寶。這樣,念珠不離身,就能夠隨時憶念三寶和三寶的功德。
法本,法本幫助我們認識皈依的意義,深入了解皈依後,應該修學的內容是我們法身慧命的成就指南,開發指南。(最略的是〈隨念三寶經〉)
5、法寶具有哪八種物性?(P387-)
答:法寶具有八種特性:①不可思議②無二;③無念④清凈⑤光明⑥對治⑦滅帝⑧道帝
6、結合三無漏學闡釋「聖僧者謂正行、應理行、質直行、和敬行。」 P394--P395
答:僧寶具足戒、定、慧三無漏學。「聖僧者」,見惑斷了就稱為聖,初地以上的菩薩,或者小乘的聲聞是須陀洹果以上。
「正行」是指戒,就是遠離一切過患,自心相續能夠受持戒律學處;「應理行」是指定,是能夠通達佛法的要義,自心相續能夠安住於禪定學處;「「質直行」是指慧,是不住常斷兩邊,自心相繼安住於正見的智慧:「和敬行」是指六和敬,是所有的僧眾為了利樂有情,能夠同證無為妙理,稱為理和:能夠伸和同住、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這稱為事和,修「六和敬」。7、僧寶有哪八種功德?(P408)
答:僧寶的八種功德是:如理見、如量見、自根見、離貪見、離滯見、離俗見、悟德、斷德。
8、皈依三寶有哪八種利益?(P411-)
答:皈依三寶有八種利益:①.入內道佛子數;②.諸戒之本;③.滅盡往昔所集諸業障;④.集廣大福德;⑤.人與非人不能害;⑥.不墮惡道;⑦.隨願皆成;⑧.速得成佛.
9、皈依的共同學處有哪六個方面?《瑜伽師地論》中開示皈依三寶後要做哪八件事情?
答:皈依的六個共同學處:①.隨念三寶功德,數數皈依:②.隨念三寶大願,喝水吃飯穿新衣等之前,一切都要先作供養;③.安置一切有情於皈依之中;④.認可三寶為真正皈依處,至誠生起信心,晝三夜三皈依三寶;⑤.凡事啟請三寶;⑥.下至戲笑,乃至命難亦不舍三寶。
皈依三寶後要做八件事,也是兩類四種正行:第一類四種正行:①.親近善知識,②.聽聞正法,③.如理作意,④.如理思維;第二類四種正行:①.諸根不掉,就是能夠漸漸地降伏煩惱;②.受學學處,能夠學習持守戒律,③.悲憫有情,當修悲心;④.勤修供養,如法修行供養。推薦閱讀:
※營養講師常用語
※講師網
※說詞(一)(二)(三)--飛觴醉月(九戒)講師
※工廠保安逆襲成為交大EMBA講師,為提升自己每天讀完3本書
※如何有效的留住知識型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