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一五一卷——第一一六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五一卷)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七段,西南方鮮少世界苦滅聖諦第三句看起:

  【或名無我。】

  出世間果德名號稱『無我』,我們看到這個名字,自然就會想到世尊在《金剛經》上教導我們,「菩薩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個菩薩的標準是法身菩薩,也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圓教初住菩薩。如果從廣義上來說,就把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包括進去;初信位破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八十八品見惑分五大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種錯誤的見解頭一條是身見,由此可知,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已經不執著這個身是我,知道身不是我,身是什麼?我所,這是方便說。「我」尚且沒有,哪來的我所?諸位想想這個道理,如果有我所、我所有的,這一定有個我,無我哪來的我所有?這個地方是大乘圓教,圓教滅諦是如來究竟果位上的境界;換句話說,就不是圓教初住。如來究竟果位,大般涅盤究竟寂滅叫無我,所以這個名號的意思深。在大乘法裡面,從初發心(圓教初住)一直到如來地,究竟果地,這個名稱都沒有錯誤,這個名義裡面淺深廣狹我們就能夠體會得到,這是真的。

  我們凡夫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為什麼會有妄想分別執著?為什麼會有煩惱習氣?根本的原因就是執著有個「我」。「我」不會讓人。大乘教裡面,法相唯識宗說這個我,只要有這麼一個念頭,就有四大煩惱常相隨。法相裡面說執著我是第七末那識,這是執著不是真的,只要有這個虛妄的執著,就會連同生起來這四大煩惱,我見、我愛、我痴、我慢。見是什麼?錯誤的見解。所以這個東西在見惑裡頭,身見,你這個錯誤的見解,縱然不執著這個身是我,執著阿賴耶識是我。我們中國人講靈魂,外國人也講,執著這個是我。所以你要曉得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人,「我」這個念頭沒有了。只要有「我」這個念頭,你肯定沒有辦法證得法身。換句話說,你最高的境界在阿羅漢,你出不了十法界。

  「我」,在大乘教裡面講有兩種,人我,法我。如果我們執著法性是我,這法我,只要你動這個念頭就錯了,法性裡頭沒有妄想,怎麼會有個我?圓滿證得法性,成佛了,誰成佛?我成佛了,還有個「我」。什麼人開悟、明心見性了?我開悟了,我明心見性了,我念佛得功夫成片,我得了一心不亂,我得了理一心了。你有沒有得到?你什麼都沒有得到。為什麼?那個「我」障礙著你。你說你得到的全是虛妄的,這在佛法裡面稱為增上慢,你不是騙人,你是自己以為得到了,其實你沒有得到。

  頭一關,大乘教修行頭一關,《金剛經》上說得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的心完全平靜了,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才真正放下。更深一層,我的念頭沒有了,「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念頭沒有了,這個境界是好境界。諸位想想「我」沒有了,你還有煩惱嗎?你還有生死嗎?你還有什麼「我所有的」嗎?統統沒有了。那一般人講這還得了,學佛學到這樣,這還得了!確實是不得了,真不得了,你回歸自性了。回歸自性就成佛了,雖然沒有證得究竟佛果,相似佛果、分證佛果證得了。相似佛果就是四聖法界,分證佛果是一真法界。

  相似佛果裡面這個無我,解悟,解悟起作用,不再執著了,但是阿賴耶裡頭那個根沒斷,無始劫習氣沒斷,現行沒有了(現行是你現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確實無我),慈悲心生出來。這個身體還在世間,在世間幹什麼?為一切眾生服務,為諸佛正法服務。服務的過程當中,隨順法性,恆順眾生。這個眾生的造作有善有惡,你看看《華嚴》善財童子怎麼隨順?善的隨順,惡的也隨順。善的隨順裡頭有讚歎,惡的隨順裡頭不講話,沒有讚歎。這個方法高,妙!我們讀《華嚴》有沒有體會到?惡的境界、惡的人他迷的深,怎麼樣做法?恭恭敬敬的隨順他,一句話不要說。你說什麼?你要說話,他反抗,他不能接受。在這個裡頭自己完全做示現,用身教,這是高度智慧。我們世間人有一句話說「明哲保身」,他不但明哲保身,明哲保身裡面有大慈大悲,感化眾生,決不跟不善的現實衝突,沒有衝突,沒有對立。為什麼?自性裡頭沒有對立的,沒有矛盾。這是真的無我,這是佛菩薩的境界,這是過佛菩薩的生活。

  諸佛如來應化在九法界,那個佛法界我們不說,實際上十法界裡面那個佛法界跟菩薩法界合在一起,這裡面的佛沒有見性,見性之後,他就脫離十法界到一真法界。所以在十法界裡面是相似即佛,一真法界里是分證即佛,天台大師所說的六即佛。所以我們現在雖然在凡夫位,實在講,這是《華嚴經》清涼大師在前面所說的,我們是大心凡夫,對《華嚴》有興趣,聽了生歡喜心。《華嚴》是世尊對法身菩薩講的,不是對凡夫講的。法身菩薩就是圓教初住以上,是《華嚴》的當機者。這個經怎麼傳到我們這兒來?我們算什麼?所以它十種機裡頭,最後一種是凡夫。凡夫叫大心凡夫,能聽《華嚴》,聽了能生歡喜心。可惜的是我們的心量還不夠大,聽了之後希望能夠拓開心量,從相似的大心,慢慢的就變成真正的大心,那對我們有大幫助。我們雖然見思煩惱一品也沒斷,心量大,念佛往生容易,心量大就是你看得破、放得下,往生的時候障礙沒有了。

  所有一切障礙都是放不下。放下,什麼時候放下?念念放下,念念都不執著,念念都無我。你學大乘法,尤其學《華嚴》、學凈土功夫得力了,念佛人講的功夫成片,業障消的快,智慧增長的快。世出世間法裡頭只有這一法是真實的,再跟你說得白一點,「無我」是真實的,「不死」是真實的,「充滿」是真實的(充滿就是大圓滿),這些名詞統統讀一讀,意思就圓了,它可以互相註解。有我,你就曉得不圓滿;有我,就有許許多多欠缺。

  這四大煩惱是四大類,我見,見就是這個念頭,執著「我」這個念頭,以為有我;我愛,這個愛是貪愛;我痴,愚痴;我慢,貢高我慢。所以這個傲慢是俱生煩惱,從你哪一天執著有我,這個煩惱就生了,就起來了。佛法里要斷,四個都斷了,「我」就沒有。什麼時候做到無我,這四大煩惱沒有了,至少這四大煩惱不起現行。問這煩惱有沒有?煩惱有。這在念佛法門裡面就叫做帶業往生,帶種子,不帶現行。現前在生活裡頭,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頭,你記住,我見、我愛、我痴、我慢這四樣東西很輕。說老實話,要說斷掉做不到,我們只能是有這個警覺心,你的功夫得力能把這個伏住,這個伏住,你就能包容。世間聖人講的東西淺,儒家講世間法,不講出世間法,孔夫子在忉利天。換句話說,儒家講的東西,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做到。

  我們常常跟大家介紹的,「富在知足,貴在知退,福在受諫」,受諫是什麼?能夠接納別人的意見,這個人有福報。能接納別人的意見,我慢就很輕;我慢重的人,自以為是重的人,別人的意見不容易採納。從前我們跟李老師,老師常常講這些做人的道理,講到讀書人,文人相輕;講到嫉妒障礙,同行相忌。不同行的,跟我自己利害沒有關係,所以往往就疏忽。同行跟我利害有關係,我總要超過他,他怎麼能跟我相比。彼此都是文人,自贊毀他,我的文章好,他怎麼能跟我比。其實文章未必好,何以知道?你煩惱習氣沒有斷,你怎麼能做出好文章?中國古人常說「學問深時意氣平」,那是學問功深,何況學道。道學要是真正,不要多,契入少分,得一點小小的受用,心平氣和。我們一般世間人講某人有修養,某人寬宏大量心平氣和。

  所以你所學的,你所修的,你所成就的,在哪裡?我常常講,在你面孔上,在你身體上,在你言語,在你一舉一動。這是真的,絕對不是假的。那用這個名稱,就是你「無我」達到什麼程度。有我就是有傲慢,有自私,有迷惑,有貪愛,這是佛在經上講的,講這些幹什麼?叫我們自己反省,我們還有沒有這些毛病。有,那你就不是菩薩,為什麼?你四相具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具足,《金剛經》上,「即非菩薩」,你不是菩薩。你雖然受了菩薩戒,假菩薩,冒名的菩薩,有名無實。如果真正做到了無我,他是真菩薩,沒有受過菩薩戒,諸佛菩薩承認他,天龍護法肯定他,不在形式,形式不重要,實質重要。

  所以修道的人,真正做學問的人,最可貴的是什麼?所謂是謙虛禮讓,不是忍讓是禮讓,歡喜向別人請教;所謂「下學而上達」,孔子表演給我們看,釋迦牟尼佛也是表演給我們看。「夫子入太廟,每事問」,就好象自己完全不知道的樣子,處處向執事人請教。不是他不知道,這就是我們經里講的機會教育。當然夫子進太廟決不是一個人,我們相信他的常隨弟子,他的這些學生一定跟他一起,他這樣做是做給學生看,這就是教育。以能問於不能,所謂人都有長處,都有短處,我有我的長處,他有他的長處,我有我的短處,我用我的短處請教別人的長處,這就彌補自己的短處。我自己這文章已經做的不錯,他不如我,所謂「愚者百慮必有一得」。也許他看到我這個發現能夠給我改一、兩個字,我一看,改的是不錯,是好,古人所講的「一字師」,他改了我一個字,改得很好,一字師,這個要謙虛、要恭敬,才能做得到。這普通有這個我慢做不到,你怎麼肯向人家請教?換句話說,你怎麼能成就你自己的道德學問?

  佛之偉大,法身菩薩的偉大在哪裡?「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經上常說。這個還講的遠,未來佛。《華嚴》、《圓覺》,「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那真的是無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一切恭敬。佛門裡很多儀規,如果諸位參加拜懺,你就常常看到,「一心頂禮」、「一切恭敬」。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怎麼能不恭敬?沒有成佛的,凡夫就是我一個人。「我」真的沒有了,我見、我愛、我痴、我慢真的沒有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菩薩如是表演給我們看。你看他參訪善友,善友是誰?這五十三個代表,表法的代表,男女老少,各行各業。

  總而言之,見到人都是我的老師,沒有一個不是我的老師。他的善言善行,我跟他學習;他的惡言惡行,提供我反省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我要有,馬上改過來;我要沒有想到,這個惡的言語不可以有,這個惡的行為不可以有。所以善人惡人統統是善知識,統統是老師。這個老師從正面教我,那個老師從反面教我,我眼光當中老師是平等的,平等的恭敬,平等的受教。這裡頭有一個差別就是正面教導我的讚歎,負面教導我的就是沒有讚歎。感恩的心是平等的,供養的心也是平等的,善財教我們的。

  五十三參就是我們從早到晚,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這當中這就是五十三參,你所接觸的不都男女老少嗎?善財童子是這麼成就的。這個社會上,無論什麼行業,無論什麼人都接觸,都要向他們學習,所以叫歷事煉心。順境逆境、善人惡人統統要接觸,在這裡頭成就自己的清凈平等覺。你統統見到,統統接觸,這是智慧、明了。接觸之時,心地清凈,如如不動,那是戒定。所以人家戒定慧在哪裡修?在生活裡頭修,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頭修,從早到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上修,從來沒有一分一秒中斷過,所以他一生圓滿無上菩提,他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成就,這就是教給我們一生成就修行的方法。

  「入法界品」,不可思議,名副其實,確確實實做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他不是在經教裡面成就的,不是在講堂里成就的,不是在念佛堂、大殿上成就的,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成就的,但是這個道理方法確實是在講堂成就的。善財是文殊菩薩的學生,文殊菩薩代表智慧,那麼你就曉得他是誰的學生?他是般若智慧的學生,智慧不能離開經論,把經論的道理明白了,經論裡面的方法學會了,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現在我們講落實,落實在你日常工作裡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落實在六根接觸六塵,統統用上那就叫五十三參。

  五十三不是數字,密宗裡頭代表大圓滿。《華嚴》顯密圓融,用十代表圓滿,顯教,用五十三代表大圓滿,密義,所以這個經稱作根本法輪,道理在此地。古人說世尊一代時教,他教學的方法把它歸類十二種方法,稱為十二分教,十二分教統統圓滿具足,《大方廣佛華嚴經》。像我們念的,普通念的《佛說阿彌陀經》,這是最常念的,《阿彌陀經》在十二分教里只有兩分,一分是無問自說,一分是長行,它裡頭沒有偈頌。「往生咒」是附加上去的,不是這個經上的。古來祖師大德為什麼把「往生咒」加上去?加上去就顯密圓融,取這個意思。但是不像《華嚴》,《華嚴》裡頭有咒,有密咒,所以十二分教統統具足。

  我們今天讀到這個究竟果德的名號有「無我」,就要常常想著怎麼樣與果德相應,容易契入。果德就是性德,性德裡頭無我。有我,違背了性德你怎麼能夠契入?下手的功夫,世出世間聖賢都教導我們,先要把它看淡。為什麼?這是無量劫來的煩惱習氣不容易斷掉,你能看淡一分就有一分的利益。像《禮記》裡頭所說的,世間聖人知道,我慢是與生俱來的煩惱,哪裡能斷掉?所以就勸你,傲不可長,就好,不要再增長,這世間法不出六道。那佛為什麼叫你要斷貪瞋痴慢?因為他要出六道輪迴。目標不一樣,所以要求不相同,這一點我們要明了。

  貪瞋痴慢是六道輪迴之根。我們念佛往生,叫帶業往生,有很多人誤會,把意思搞錯了,這貪瞋痴慢我可以帶著去,我念佛也能往生。結果他念佛不能往生,他把這一句話意思搞錯了。帶業,只帶業習種子,不帶現行,你可不能誤會。種子習氣沒有斷。但是這個種子習氣,現在你念佛的功夫好,你修行的功夫不錯,你能夠伏住,把它壓住,這樣行,也就是說你不能天天發作,你要發作的話,不能往生。所以凈宗同學知道,人死斷氣之後八個小時不能碰他,他是躺在床上什麼樣子,就隨他,一點都不要碰他,甚至於告訴你,他的床鋪都不能碰到。為什麼?怕他生煩惱,人是斷氣了,神識沒離開。阿賴耶識「來先去後作主公」,我們中國人叫靈魂,他靈魂沒走,他有感覺,你碰他,他生煩惱;那一生煩惱,就把他那個業障起現行,他生氣,他難過,好了,這往生機會斷掉了。這個時候是關鍵的時候,你就想想看這多可怕!

  我們自己好好的修了一輩子,臨命終時遇不到善友,遇不到善緣,你的家親眷屬又哭又鬧,又要摸你這個,又要那個,你怎麼辦?所以凈宗的臨終關懷非常重要。除非什麼?除非你自己修的功夫真不錯,你預知時至,自在往生,沒有絲毫病苦,說走就走,站著走,坐著走,那行,不要人家什麼臨終關懷,不需要助念,不需要別人幫忙。這種人是什麼?這種人平常就放下,而且放得很乾凈,所以他走的那麼瀟洒,走的那麼自在。凡是這樣走的,品位不低,縱然見思煩惱一品沒有斷,凡聖同居土上三輩往生,上三品,上上品,上中品,大概都是這個位次。如果他見思煩惱斷了,他生方便有餘土,不在凡聖同居土。所以要放下,放下我見,放下我愛,放下我痴,放下我慢,因地心與果地覺相應。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鮮少世界苦滅聖諦第四句:

  【或名無自性。】

  『無自性』,我們在佛經、祖師大德的語錄文字裡面常常看到,可能有不少人是第一次在這個地方遇到,出世法果德裡頭也叫「無自性」。出世間法如來究竟的果德,實在說也是自己真如本性的果德,「無自性」。先要知道什麼叫自性?這個性是體的意思,萬事萬物有個自體,好比我們這個人,人總是執著這個肉身是自己、是自體。有些人說這個肉身不是自己,什麼是自己?心是自己。連西方哲學家也說「我思故我在」,那他把什麼看作自己?我能夠思惟、能夠想像的這個是我,能思惟、能想像這絕對不是肉身,肉身沒這個能力,這個看法比一般人就高明多了。那是不是事實?不是。我們現在能夠思惟想像的是什麼?意識。第六意識,思惟,第七識,執著,我們常講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意識,第六叫意識,第七叫意根,執著是意根,分別是意識,合起來我們都稱作意識。能夠分別執著想像的,這個不是自己。

  在佛法一般講,就凡夫這個境界裡頭來講,講阿賴耶是自己,這是隨順凡夫的說法,俗諦的講法。為什麼說它是自己?它來先,投胎它最先來,人死的時候它最後走。這經上說得很清楚,人走的時候,最先走的是見聞覺知,這個身體麻木沒有知覺了,眼看不見,耳聽不見,鼻不能呼吸;眼耳鼻舌身,這叫前五識,前五識不起作用了。前五識不起作用,第六、第七起作用。到第六、第七也不起作用,這個時候就是醫生宣布死亡,阿賴耶起作用,阿賴耶沒走。一般講人斷氣之後八個小時,阿賴耶才走。而實際上,有的阿賴耶要等十二個小時、十四個小時他才走,不一定。總而言之,十二個小時是比較安全的,八小時,他有沒有離開還是未知數,超過十二個小時,大概都走了,都離開,這個時候你動他的身體沒有關係。所以它是來先去後,唯識學家講這是主公,它做主。世間人把這個當作自己,這就相當高明,不把身當自己。

  這是我們中國人講的靈魂,婆羅門教裡面稱為神我,他們認為這是自己,《易經》裡面稱為遊魂。《易經》講「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這兩句話說的高明,跟佛法相應,但還不是自己。在佛法講這是自性在迷的狀態之下,不覺,所以他在六道裡頭輪轉,這個身沒有了,他再去找個身,去投胎,又去找個身;投胎,自己做不了主,這個很麻煩,什麼人做主?業力做主。沒有自性以為有自性,這就是前面講無我,他要去找個我,以為有我。人要說到無我,害怕了,無我,還得了嗎?無量劫來執著有我,現在你跟他講無我,他怎麼能接受?講到無自性,不能接受。

  無自性的性就是真性,執著有一個自性就不是真性。實在講,不是真性,它體是真性,你不知道它是真性,你以為它是自性。阿賴耶識覺悟了就叫真如本性,迷了就叫阿賴耶識,同一個體,一樁事情,一個覺,一個迷;一個誤以為是自性,一個明白了的時候,無自性,無自性才是真正的自性。你要是給它加個名字,加個自性,你迷了,它沒有名。連老子都知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真如自性沒有這個名字,那佛為什麼說這個名字?不說這個名字則不好說話。所以所有一切名相,自性是個名相,無自性也是個名相,你要從名相裡頭去悟入真實,千萬不能執著。佛說自性,你執著自性;佛說無自性,你執著無自性。真正真如自性裡面,自性、無自性統統沒有,那才叫你真的明心見性。《六祖壇經》里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自性是一物,無自性也是一物;菩提是一物,涅盤也是一物,只要你建立一個名稱,迷了。

  《楞嚴經》上講,富樓那尊者問釋迦牟尼佛,無明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無明?佛只講了八個字就把這個問題解答了,「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的根本就是你在覺知上建立一個名詞,豈不是跟老子講的「名可名,非常名」一個意思。宇宙之間哪有名字?沒有名,名完全沒有。相,相是假相,幻相,夢幻泡影,不是真相。有沒有真相?沒有真相,全是幻相,剎那生滅。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席裡頭說過多次,相是幻相,名是假名,為了教學方便說這些名字。

  所以你怎樣才能悟入真實?馬鳴菩薩講得好,你聽經,聽了會開悟,恍然大悟,入佛境界。入佛境界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還是個名詞。馬鳴菩薩教我們,「離言說相」聽經,聽經不要執著言說;「離名字相」,這麼多的名字知道它都是工具,它都是一種方法,教學的方法,決定不能執著,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心緣相是什麼?心緣相,你在思想,想這什麼意思。不能想,沒有意思,你愈想愈錯,哪來的意思!你能這樣聽經,你會開悟,你愈聽心愈清凈,愈聽自性般若往外透。

  你聽經為什麼不會開悟?你著相,執著言說,執著名相,胡思亂想,聽了之後,「我覺得是這個意思」,錯了,完全錯了。所以你必須要明了,佛講經說法,無說而說,說而無說。會聽的人,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這兩個就相應了。這不是普通人,九法界的凡夫,包括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沒有這個本事。我們用什麼聽?用識心聽,用第六意識聽就是分別,用第七末那識聽就是執著,用阿賴耶就是落印象,你想想我們見色聞聲是不是這個現象?沒有離阿賴耶。沒有離阿賴耶,就是說我們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

  真心裡頭沒有念頭,真心離念,有念就妄。在所有虛妄裡頭,只有一個虛妄接近真實,那是什麼?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性德的名稱,名也不是真的,所以說它是妄,用這個妄斷一切妄,這是個方法。但是這個方法跟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這不可思議,用妄念來止一切妄念。那我們用念別的一心,我念一二三四不是一樣嗎?是一樣,若是用一念止一切妄念,行,什麼方法都行,但是它跟阿彌陀佛的願力不相應。你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跟阿彌陀佛願力相應,那意思就不相同,得的利益就不一樣。你念一二三四,阿彌陀佛跟它不起感應道交的作用。好象我們電波發出去,頻道不一樣,阿彌陀佛收不到。用阿彌陀佛這個頻道,頻道相同,我這裡發出去,他那裡收到,彼此感應道交,就這一點不一樣。如果講伏一切妄念,那八萬四千法門平等,統統有效,要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

  滅諦裡面這些名稱,你要真正能夠通達這裡頭的道理,有什麼好處?幫助你放下,有這個好處。知道自己性德是大圓滿,這是給自己信心,奠定了信心,處事待人接物不敢輕慢一切眾生,也不至於有自卑感,為什麼?自他一樣,生佛平等。對於萬事萬物自自然然生起恭敬心,恭敬是性德;自自然然生起謙虛的心,謙虛是性德。釋迦牟尼佛謙虛,孔老夫子謙虛,我們讀過天主教的《玫瑰經》,聖母瑪利亞謙虛,性德自然的流露。傲慢是煩惱不是性德,自以為是不是性德。性德是虛懷若谷,心地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這是性德。

  所以我們要多看多聽,先看聖賢,然後再看凡夫,再看萬事萬物,我們學的這些東西都來對照。你看看萬事萬法無自性,沒有自體。沒有自體,它怎麼會形成?它怎麼會有相?這佛經上常講的,所有一切現相,眾緣和合而生。緣聚,我們現在講條件,緣就是條件,條件統統具足,這個相現行;這個條件要是散掉了,這個相就滅掉。你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你才知道緣聚的時候,相有,相不生;緣散的時候,相沒有了,相不滅,哪來的生滅。所有一切現相都是不生不滅,只是緣聚緣散而已。我們身體是如此,身體是個相,緣聚,相現前;緣散,相沒有了。緣聚的時候不生,緣散的時候不滅,你要是把這個事實真相看清楚、看明白了,人生大苦就是生死這一關你突破了。這一關果然突破,那你就度一切苦厄,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災難苦厄,對你來講都是幻化的,都不是真實的,這才叫真正離苦得樂。

  苦樂從哪裡來的?苦從迷來的,不了解事實真相,誤以為這個夢幻泡影是真的,苦從這裡生。一下覺悟了,曉得這是夢幻泡影,曉得這皆是虛妄,苦沒有了,苦樂憂喜舍統統沒有了。在這個世間,跟一切眾生在一起,也可以說演戲,你笑我也笑,你哭我也哭,你是搞真的,我是搞假的。你當真,我知道這是演戲,我為什麼要這樣演?幫助你覺悟。

  諸佛菩薩、羅漢示現在世間就是表演的。如果很多眾生緣成熟了,那就唱大戲,全班人馬都來了。那是什麼?那就是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他這些弟子,菩薩眾,聲聞眾,他這些護法,在家的信徒,統統都是佛菩薩再來的,不是凡夫;提婆達多、六群比丘都是菩薩,演反派的。這個舞台上什麼樣角色都有,演忠臣的,演奸臣的,那是唱一台大戲,圓滿的。如果在這個時代成熟的人很少,他來應化,沒有那麼大的班底過來,一、兩個人單獨來表演。這些到底他是全班人馬來,還是來幾個,一、兩個?感應不同,眾生有感,他就出現,感沒有了,他就消失了。這一些佛在經典上講得很多。

  那我們凡夫,凡夫到這個世間來投胎、輪迴,業力,真的是業力。你一生行善,心善,念頭善,言語行為善,你感三善道受生,六道裡頭的三善道。如果你的心不善,思想不善,言行不善,你感的是三惡道受生。六道從哪裡來的?自己心變現出來的,給你講真話,沒有六道,是你自己變現出來的,這是大乘經上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六道是心想變現的。換句話說,自作自受。

  江老師畫的這個地獄變相圖,你看到地獄裡面這麼多的閻王,十殿閻王,你看那些判官,你再看那些羅剎,牛頭馬面,再看看地獄裡頭那麼多受刑的人,慘不忍睹,這個現象從哪來的?你自己心裡頭變現出來的,你不善,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行為變現出來的。就像作夢一樣,夢中許許多多的境界是哪來的?自性變現的,絕對沒有一個東西跑到你夢中去,沒有。你夢到過去,夢到未來,統統是感應,全是自性變的,除了自性之外,無有一法可得。

  所以,你的善心善念善行變天堂,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統統是自己變的。不但六道是自己念頭變的,心想變的,聲聞、緣覺、菩薩、佛,還是心想變的。除這個,絕對沒有說別人變給你受,沒有。你要不相信,你可以做個試驗,你看看跟別人相關不相關。什麼試驗?你每天晚上睡覺,你躺在床上睡著了,別人變的跟你有沒有關係?沒有關係,別人變的,我都不知道。自己睡著了作夢,夢中又變境界,還是自己在變,你自己的心想沒有停止。醒過來這個境界還是自性變現的,與別人確確實實毫不相關。你要把這個事實真相參透了,搞清楚、搞明白了,一切法都沒有自性,都是從心想生,心想也沒有自性,所以叫妄想,妄就不是真的。

  真正參透了,你為什麼不想佛?想佛就變佛。十法界裡頭,佛法界也是妄想變的,你為什麼不想佛?為什麼不想菩薩?天天想佛,變佛法界;天天想菩薩,變菩薩法界。想到極處,除這一念之外,其他的妄想都沒有了,好,你就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如果你念頭雜了,不純,你想很多佛,想很多菩薩,你出不了十法界,十法界裡面是佛法界跟菩薩法界。

  這個裡頭只有一個例外,只有一個特別,想阿彌陀佛,專想阿彌陀佛能帶業往生。專想,其他的念頭什麼都不想,就把你煩惱習氣伏住了,煩惱習氣就是妄想。除阿彌陀佛之外,所有一切妄想暫時都不動,這個叫帶業,肯定往生,與阿彌陀佛本願完全相應。憶佛念佛還想別的,想別的就是夾雜,這一夾雜把你憶佛念佛的功夫破壞了,你自己要知道你功夫為什麼不成片?你為什麼不能得一心?你為什麼不能往生?原因在這裡。你的妄想太多太多了,你看見的,你會打妄想;你聽到的,你會打妄想;你聞到的、接觸到的,你統統都打妄想,你這怎麼辦?要命!這就是你生生世世永遠不能脫離輪迴的原因。

  所以六祖大師有一句名言,「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什麼叫不見世間過?世間一切形形色色的,一概不理會,如果真的不見的時候,那你變成白痴了,哪有這個道理,那是什麼?見如不見,聽如不聽,決定不放在心上。所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智慧,這一些境界,善的也好,惡的也好,統統不放在心上,這個就是一心不亂。你放在心上,你心亂了,這個心亂的時候,會從口裡冒出來,那就是是非,那就是喜歡說人過失;表現在身體上,那就是貢高我慢。形色傲慢,自以為是,輕慢別人,造業。這一樁事情要怎麼辦?學善財。如果你讀《壇經》,你學六祖,你看看他們是怎麼做法的。你學到了,對你這一生修道是大有幫助。

  六祖跟善財一樣,他真的沒有看到世間過,為什麼?除自己之外,都是諸佛如來,諸佛如來哪有過失!他持戒,戒律精嚴,他做出樣子教我的,我應當要學;他破戒,他犯戒,也是教我的,讓我看看我有沒有犯戒,我有沒有破戒,所以沒有過失。誰有過失?自己有過失。自己對他不了解就是最大的過失。每個菩薩修行成佛,都是這樣成就的,這是五十三參示現的。我講的話有根據。這個境界,順境、逆境是佛菩薩示現來度我的,所有一切人事物有善有惡,也是統統示現度我的,凡夫就是我一個人,你看看善財沒有同學,我講《四十華嚴》的時候,交代得很清楚。為什麼沒有同學?有同學是「我們兩個同學,你跟我差不多」,恭敬心沒有了,那就起了障礙。

  所以學生、凡夫是我一個,除我一個之外,所有一切人都是菩薩,都是佛,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善知識。「禮敬諸佛」,那個禮敬是性德,你的性德圓滿現前,「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每一條,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行持都是遍法界虛空界。這樣修行,他一生怎麼不會圓成佛道,他哪裡要什麼三大阿僧祇劫,一生圓滿成佛。你成佛了,所有一切眾生原來都是佛。我們輕慢一個人,瞧不起一個人,你成佛需要無量劫,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你早得很!什麼原因?你的煩惱習氣冒出來了,常常現行。

  《華嚴》是頓教,圓頓大法,頓是快速,既快速又圓滿,所以稱為經中之王,稱為根本法輪。什麼是當機者?能信、能解、能行、能證,當機者,一生成就。凈土法門是《華嚴》法門,《無量壽經》序分裡頭,還不是正宗分,序分,參與大會的這些上首,名字說完了之後,接著頭一句話,「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是什麼?最重要的是理念、是認知,就是他肯定、他認知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都是法身菩薩,凡夫,我一個人,這就是修普賢行。還有不如我的,還有跟我差不多的,這不是修普賢行,這是修一般大乘。修普賢行的這一生決定成佛,修一般大乘的,那就很難了,很多很多出不了三界六道。縱然能出三界六道,出不了十法界,肯定的。不能怪佛菩薩不慈悲,不能怪經教講得不透徹、不圓滿,你自己不會,經本展開看不出意思。

  我也常常跟大家講,經典字字句句無量義,我們在「四諦品」,四諦品是講「說法」,說得是比較多一點,每一句我們都用一個小時,這一個小時意思講得完嗎?講不完。這一句講十年,講一百年,講一千年都講不完。為什麼?稱性,性德沒有邊際,我們怎樣能與性德稍許相應,你才能悟入。這個悟入就是佛在《金剛經》上講的深解義趣,你對於這個經典字字句句解得才深,這個裡頭的意思,這個裡面的趣向,你才真的懂得一點。這一點就幫助你行持,行持就是修行,改正自己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錯誤的知見修正過來,我們的言行就正了,一正一切正,一邪一切邪,這是《華嚴》常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怎麼會知道?所以緣太重要了。

  世出世間法,成功的人,我常講成功,他成功的條件是什麼?他能把機會抓住,世間人講機會,佛法講緣。這個機會裡頭一個,像我們學佛,或者是做學問,求學求道最重要的一個緣是什麼?善知識,老師。你真正發現一個好老師,抓住他,學不成功決定不離開。什麼叫成功?佛法的標準得根本智,你真成功了。根本智就是普通講的戒定慧,你在這個老師會下你要成就戒定慧,這個慧是根本智。

  根本智是什麼?心清凈,妄念沒有了,像善財童子。那當然我們不是這個根性,我們也沒有這個能力。從前李老師教我,我們是凡夫,不得已而求其次,求其次是什麼?相似的,這不敢講根本智,相似位。老師講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有能力辨別真假,有能力辨別善惡利害,至少要學到這個本事,然後我在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會迷失方向。在老師那裡學不到這個本事不能離開,離開太危險了。一離開,迷失了,跟著老師,還好,雖然也迷,老師帶路。好象我走路,不認識路沒有關係,跟著老師,他在前面走,我在後面跟。如果不跟老師,肯定走錯,不認識路。換句話說,我們要學會認識路的本事,我們才可以離開老師,沒有這個本事不能離開。那學經教的,什麼時候才能離開老師?經本一展開能看得出裡頭的意思。經本展開的時候,看不出意思,甚至於看古人註解也看不懂,不可以離開老師,你離開老師就完了。這個事情自己要清楚,自己要明了。

  現在師道沒有了,自己更要小心謹慎,為什麼?現在社會趨向的是民主自由開放,誰都不能干涉誰,現在講人權。所以佛菩薩在這個時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絕不干涉。你往地獄裡跑,看著你往地獄裡面鑽,為什麼?救不了你,你不會接受,你不聽。善知識只有自己做一個好榜樣,讓你慢慢看,讓你慢慢反省。實在講,現在人也看不出來,也無從反省,天天打妄想,天天總覺得是人人都有錯,自己沒有錯,這就沒有法子救了。「無自性」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深,「無自性」才曉得萬法皆空,才知道《金剛經》那一首偈子的真實義,「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好,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五二卷)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七段,西南方鮮少世界苦滅聖諦第五句看起:

  【或名分別盡。】

  『分別盡』,就是無分別,這個意思很明顯,很好懂。分別是妄心不是真心,大乘經上佛說得很多,真心離念。這也是教導我們很簡單的方法,辨別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用真心就對了,就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用妄心就是凡夫。妄心能夠完全遵守佛菩薩的教誨,隨順經論裡面的道理、方法、境界,這個人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如果不順從佛菩薩教誨,起心動念一切造作與經論所說的相違背,這就叫六道凡夫,那你完全是隨順妄心造業。所以十法界都是用妄心,用的不一樣,四聖法界能夠隨順佛菩薩教訓,六道就違背了,這差別在此地。

  雖然隨順,它是妄心不是真心,怎樣能夠轉妄成真?那就是「分別盡」。分別真正盡了,究竟圓滿的盡了,這就是諸佛如來。我們在大乘經裡面讀過,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也就是說他還有很微細的分別沒有盡,如來果地才盡。所以「分別盡」是滅諦的名稱。我們知道究竟果地上是這麼一個樣子,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要知道盡量的少分別,分別愈輕愈好,愈淡愈好。能做到不分別,你的智慧就現前。為什麼?分別總離不開妄想執著。離妄想執著,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就起作用,我們一般人講智慧開了。

  智慧怎麼開的?每個人都有智慧,大家的智慧都相等,跟如來果地上無二無別。就是因為你有分別,你有執著,把你的智慧變成煩惱,把你甚深的智慧變成習氣。幾時你不分別了,煩惱習氣又恢復正常,正常就是般若智慧,就是無量德能。這麼一部大部頭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實在講,這部經裡頭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世尊為我們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說明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一點差別都沒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後頭有一句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一部《華嚴》,這一句最重要,你如果從這一句覺悟了,這《華嚴經》你就圓滿了,你統統就得到了。你曉得我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捨棄妄想分別執著,不就證得了嗎?就這麼一回事。

  凡夫成佛一念之間,這《華嚴經》上講的,「念劫圓融」。你不會,你修無量劫;你要會,一念之間。問題是你肯不肯放下?你肯不肯舍掉?你果然能把妄想分別執著一刀兩斷,舍掉了,你立刻就成佛,你眼前的境界馬上就變了,現在這是什麼境界?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就是。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你為什麼放不下?為什麼不能舍?這就是一般講的,你業障太重,習氣太重。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個虛妄是不覺,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是不覺,不覺本無,本來沒有。本覺就是如來智慧德相,本有。這兩句話懂不懂?如果真懂了,信心具足,本有,哪有不能證得的道理,本無,哪有斷不了的道理;本無當然可以斷,本有當然可以證得。如來果地上的智慧德相是本來有的,現在六道輪迴,這個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本來無的。所以佛在《般若經》上講得很清楚,本來無的這個境界是什麼?夢幻泡影。可以說我們迷了,迷了本性,迷了本有,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在夢幻泡影裡面打轉流轉,是這麼回事情。

  佛法,你說多,無量無邊;你說簡單,就一、兩句。這一、兩句真的明了、通達了,無量無邊的佛法,你全都明了,全都得到。所以分別決不是好事情,分別是錯誤。你分別這個善,分別那個惡,其實善未必是善,惡未必真惡。為什麼?善惡都是夢幻泡影,善惡都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大般若經》上說的。你要通達明了,就是諸法實相你明白了,你見到善不會分別,見到惡也不會分別。無論什麼境界現前,天堂也好,地獄也好,你的心是平等的,你的心是清凈的,一絲毫不染著。無論什麼境界不會動你的心,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真的如如不動。《金剛經》上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是真心,那就是自性,那就是本來面目。

  凡夫迷了,迷得太久,淪落在六道、在三途,好象是大起大落,迷的人看到這個相,大起大落;覺悟的人看了什麼?覺悟人看了沒動,這個境界我們就不懂了,為什麼同樣一個境界兩個人看法不一樣?譬如觀潮,潮水,我們凡夫看潮水大起大落,很好看,很壯觀;佛菩薩看潮水如如不動,這個道理我們不懂。是不是感受不同?不是,確實不同。為什麼這個境界不一樣?佛菩薩心清凈的,心沒有動,境界怎麼會動,凡夫心在動,所以外頭境界就在動。外面境界說老實話也沒有動,也沒有不動,這東西很深很難懂。

  禪宗裡頭,六祖惠能聽印宗法師講經,就是現在的廣州光孝寺。那個旗杆還在,旗杆上懸的幡,風吹著幡在動。有一個人說幡動。另外一個人說風動,哪裡是幡動,風動。他們兩個人在爭,誰也不肯讓誰。惠能大師在旁邊看到,告訴他兩個: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一句話把兩個人驚醒,他高明。印宗法師聽到了,知道這個人不是凡人,講完經下座,就向他請教,問他從哪裡來的,你怎麼能說出這個話來?這個話連印宗都說不出來。聽說,這多年前聽說,五祖忍和尚把法傳給第六代祖惠能行者(因為他那個時候還沒有出家,居士),他說是不是你?惠能這時承認了。承認,大家看衣缽,衣缽是證據,他就把衣缽打開給大家看。你要懂得這個意思,我剛才講的這個話,你就不會懷疑了。

  心轉境界,不是境界轉心,是你的心在動。凡夫心在動,看潮水起伏;佛菩薩心不動,看海水平靜,不起波浪,這就叫做「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楞嚴經》上說的。我們會不會轉?只要你明白這個道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如如不動,你才看到外面境界的真相,確實不動,不動就是一真法界。這一動就是十法界,大動就是六道輪迴,驚濤駭浪那就是三惡道。無量無邊的境界說穿了還是一個境界。所以蕅益大師講得好,「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凈,法界是清凈的;心平等,法界是平等的;心善良,法界是善良的。所以佛菩薩住一真法界,我們住六道、住三途。說實話,一真、三途都沒有,是你自己覺迷變現出來的。覺就現一真,迷就現六道三途,就這麼回事情。

  人為什麼不向上?為什麼要起分別執著?我們想,想不通。諸佛菩薩不想,不想就通了,想就不通,不想就通了。這個裡頭有很深的道理,不想沒事,真通。你想,那個想還是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怎麼能破分別執著?所以永遠不能離分別執著,迷不能破迷,覺才能破迷,這個道理要懂。然後在你這一生修學過程當中,你的功夫才會得力。也就是說,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萬緣放得下;放得下之後,你才提得起。

  提得起是為別人,放得下是為自己。提起,放下,放下,提起,決定不妨礙。提起不礙放下,放下不礙提起,得大自在。為眾生要提起,大慈大悲像千手觀音眼到手到,看到了,聽到了,立刻就要幫助,為什麼?機會不能錯過。這個眾生得度的機緣成熟了,我碰到了,我要不盡心儘力幫助他,我對不起他。對不起他,就是對不起自己,自他不二。緣沒有成熟,別找麻煩,那是愈找愈麻煩,為什麼?他不能接受,他沒有意思求。觀機是智慧,觀機這裡頭也沒有分別執著,這就叫隨緣,有分別執著就不是隨緣;我要想怎樣怎樣,不是隨緣。所以是水到渠成,緣到了,他這個境界現前,好辦。緣不到怎麼樣?等待。等待,沒有等待的念頭,有等待的念頭就有煩惱,等了一年,等了兩年,怎麼還等不到。你那個等待裡頭也是妄想分別執著,總沒有離開,離妄想分別執著,等待的念頭沒有了。沒有這個念頭,等待的時間再長,好象一剎那,這是佛法真實受用。

  從前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沒有得到人生最高享受,你叫白學了,你不會學。不會學的人是什麼?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一天到晚打妄想,一天到晚生煩惱,一天到晚造業。你造業,感召果報。這個果報裡頭有人的果報,有事的果報,有物的果報,麻煩透了。

  世間人所說的,「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我看現代人生跟從前不一樣,從前的人一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現在的人生,一生當中不如意事恐怕是百分之九十九,不是十之八九。應該是百分之九十九,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你要問為什麼?現在人的妄想分別執著比從前人嚴重。如果你繼續再問這什麼原因?從前人從小接受過聖人的教誨,所以在一生當中懂得收斂,這個收斂就是少分別,少打妄想,少執著,煩惱就少了。現在沒有接受過聖賢教誨,現在人接受什麼教誨?接受電視教誨,哪個人不看電視?天天看;接受報紙雜誌的教誨。這些東西內容是什麼?幾乎都離不開暴力,離不開色情,離不開三途,全是一片染污。你天天接近這個東西,天天接受這個東西教誨,受這樣的熏習,所以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我敢說達到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你這一生當中,哪有如意的事情。

  佛法裡面講的輕安,教你輕鬆自在,今天這一些名詞,這一些術語裡面真正的意思,你不懂,為什麼不懂?你一生都沒有過這個境界,一生沒有輕安的境界,你怎麼會懂輕安?一生沒有快樂的一天,你怎麼懂得快樂什麼意思?現在的人心麻痹了,中國人講的麻木不仁。麻木不仁沒有知覺,像身上某一塊地方麻木不仁,這一塊生病了,神經系統起了故障沒有知覺,這個人可不可憐?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完全違背經論的教誨,完全違背聖人的教誨。經論跟聖人的教誨就是你自性的性德,換句話說,完全違背了性德,就是違背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聖人教誨,經論裡面所有的,就是自己本性本來具足的智慧德能相好,不是自性外面的東西,自性外頭沒東西,所以佛法中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善導大師講,一切眾生有沒有成就,有多大的成就,「總在遇緣不同」,這一句話講得太好了。遇到的緣殊勝,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看起,三千年來,世世代代真正求法的人(有出家的,有在家的),親近善知識,有一生不離開的,老師不在世了,還守住老師的墳墓,守住老師的靈骨塔,令人敬佩;有一些跟老師一世,老師往生了,他才離開。古人!你要問為什麼?他受的恩澤厚,感恩,捨不得離開。跟著老師,幫助老師教學,做老師的助教,跟老師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很平常,太多太多了。實在說,至少十年,沒有十年你學不到東西。三年五載那是什麼?那是天才,那不是普通人。總而言之一句話,自己沒有學到東西,是決定不會離開的,這是個最高的原則,學到什麼?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不到這個境界,不可能離開,這個境界就是圓教初住菩薩。換句話說,他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他已經契入一真法界,這個時候可以離開。你不離開,老師也叫你離開,為什麼?你有資格參學,你必須離開,弘法利生,提升自己境界。

  大徹大悟之後還不肯離開,還要住個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或者等到老師往生,那什麼原因,老師也沒趕他走?自己跟老師都知道,緣不成熟。你到外面去講經說法,沒人聽你,沒人請你,緣不成熟。法緣好的,法緣成熟的,老師就叫你趕快去,為他為自。什麼時候為自己,什麼時候該為他,什麼時候自他兩利,老師清楚,自己也清楚,一點都不迷惑。緣在什麼地方,哪個地方緣先成熟,哪個地方緣後成熟,一絲毫勉強都沒有,這就是一絲毫的分別執著都沒有,無非隨緣。所以煩惱天天輕,智慧天天長,法喜充滿。這樣的日子,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佛菩薩的生活。

  實在說,他們的生活境界,我們凡夫不能了解,為什麼?凡夫只能看到眼前那個跡象,不能突破空間維次,我們看到他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看到有一群人在這聽講,鬼神在這裡聽講,我們看不到;天龍八部在這裡聽講,我們看不到;他方世界的聲聞、緣覺、菩薩來聽講,我們看不到,這是不同維次空間。可不可能九法界眾生都來聽講?可能,大有可能。這是什麼?緣。所以法師法緣殊勝,緣要去結,你不去結緣,緣哪來?你要歡歡喜喜廣結善緣。不但與人要結緣,與一切動物結緣,與一切植物結緣,與山川大地結緣,山川大地,《華嚴經》上講得很多,山神,土地神,花神,樹神,草木神,海神,江神,河神,連井水都有神,你念念不忘這些,這些神明。神明種類之多,數量之多,跟我們人間社會幾乎沒有差別,常常放在心上,把自己修學的功德常常迴向給他們。

  心確確實實沒有界限,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起心動念遍法界虛空界,那麼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眾生跟你都有緣。你講經說法用的是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就起感應。這個心是遍法界虛空界的,大乘教裡面常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心就周遍法界,所以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你起感應道交。你沒有這個心,好象我們發射的電波一樣,它就達不到,它就收不到。你有這個心,心量這麼大,你這裡一發射,它那裡統統收到,生活的空間擴大了,這個裡頭其樂無窮。人不知道好歹,沒有關係,佛菩薩知道,神明知道,所以一天到晚歡歡喜喜,真的自在快樂。這種境界,你要契入你才會知道,你不契入,怎麼跟你講也沒有用處。你從來沒有經驗過,從來沒有體會到過,你怎麼會曉得。

  今天你沒有這個受用,不要怪別人,怪你自己妄想分別執著,你把無盡無量無邊空間維次,一個維次都不能突破,妄想分別執著把自己圈,圈的這麼一個小圈圈裡頭,跳不出去。古德常常用比喻說,這個妄想分別執著好象是蠶絲,自己做個繭,把自己捆在裡面,牢牢的系縛,永遠不能出頭。外面的天地,外面的境界,永遠隔離,一無所知。世尊在《華嚴經》上給我們透露了不少他方諸佛剎土,他方世界,那是如來境界。好比我們居住在自己家鄉,這一生從來沒有出過門,諸佛菩薩就好象在世界各地去旅遊回來了,講一些見聞來給我們聽。我們懂得很多新奇的事情,新奇到什麼程度不知道,不是自己親證的境界!佛教導我們不是到此為止,這個要懂得,教導我們是勸你,得閑你也去觀光旅遊,去看看嘛!看看是親證。

  所以諸佛如來教學的目的,就是勸你要親證這個境界。親證才是自己的,聽別人講不是自己的,自己得不到受用。如何才能親證?「分別盡」就能親證。分別深廣無際,要分分盡,這是中下根性的人;上上根人那就利害了,他能在一念之間,或者能在短時間,幾天之間,幾個月之間,一、兩年之間,統統放下,上上根人,那不是普通人。普通人那慢慢來。這個地方我們要懂,放不下,不肯舍,原因在哪裡?原因總在執著「我」。所以前面講,無我,無自性,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知道真正無我,一切法確確實實無自性,這個「分別」放下去不難!

  人會那麼樣堅固執著,妄想分別執著不肯放下、不能放下,就是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佛法教學,知難行易,了解事實真相,了解無我,了解無自性是真難。勞累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無非就是把這個真相講清楚、講明白,至於修行,那就是放下,放下真的一念之間,你放不下,就是你沒有了解。這樁事情,五十多年前章嘉大師教我的,我向他老人家請教「解行」。佛家常講,行解相應。他老人家給我細說,解難行容易。解是屬於看破,行是屬於放下,看破難,放下容易。你之所以不能夠放下,就是你沒有看破,你沒有真正明了。真正明了,你就一切放下,就像諸佛如來一樣,「分別盡」。解盡圓滿了,分別就盡了,這是如來果地。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苦滅聖諦第六句:

  【或名安樂住。】

  這個名號也是滅諦的名稱。佛法中常說,除了大般涅盤之外,決定沒有『安樂住』。不但六道裡面沒有,四聖法界裡頭是相似,不是真實。經論裡頭有個比喻很有意思,佛把六道這裡面的人比喻統統都在旅行,在路途當中。從前旅行跟現在旅行不一樣,現在旅行很舒服,有旅社,有餐館,只要帶著錢,你旅遊可以過得很舒服。從前不是的,從前沒有旅社也沒有餐館,旅行的人很辛苦,自己要帶乾糧,否則的話,你吃就成問題。所以自己要帶水,帶乾糧。這種日子,我還過過。

  抗戰期間,我們做學生(流亡學生)常常旅行,旅行靠走路,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帶米,米是用什麼?用一個布袋,這個布袋是個圓筒的,長的,縫這個布袋裡面裝米,裝滿之後把兩頭打個結背在身上。大概那種布袋,現在你們人沒有看見過,像什麼樣?好象現在我看到雨傘,雨傘前面有個套子,就像那個一樣。雨傘套子它這一頭大一頭小,米袋是兩頭一樣大,大概就跟裝雨傘那個袋子差不多。裝滿一袋,兩頭打個結套在身上,帶米。還要帶水,再找個小瓶子裝一瓶水,帶水,你路上渴的時候,有水喝。喝完水在哪裡取?實在講,在那個時代河裡水、小溪的水就能吃,真的是到處有水源的地方,我們就把水裝滿。現在人看到好象不衛生,但是那個時候喝了也沒生病。溪水裡面可以洗澡,可以煮飯,拿來就可以喝。晚上住,到哪裡住?有的時候找不到地方,真的找個樹底下。好在中國鄉村裡頭還有些破廟,真的沒人住的,通常要飯的叫化多半住在這些沒人的破廟,有的時候我們找不到,也在那個地方住一晚上,過那樣的生活。

  佛把六道眾生比喻是這個情形,六道輪迴沒有安穩。那真正得到安穩是什麼?四聖法界,證到阿羅漢,出了六道輪迴,就像什麼?這下到了大都市了。大都市裡頭有客棧,就是有旅社,在那裡可以休息幾天,養養身體,養養精神。住個十天、八天,有的時候也能住上一、兩個月,兩、三個月再走,到家才真正休息。哪是家?一真法界是家,安樂住!

  十法界裡頭,四聖法界那是真正的旅社,暫時得到安樂,不像旅途裡頭那麼樣的辛苦;六道是旅途,很辛苦。三善道算是不錯,你走的這個路很平坦,一路上生活所需都不缺乏,都能夠得到;三惡道,那就像很崎嶇的道路,走到荒山野嶺,走到沙漠,沒有水源,找不到東西吃,野生的東西都找不到,三惡道,苦了。尤其走到沙漠地方,樹木草原都沒有,晚上睡覺睡在沙裡頭。我們知道沙漠有風暴,一個不小心風暴來了,把人就埋在裡頭,許多人就死在這個裡頭,被沙漠埋起來了,非常危險。所以佛經這個比喻,我們容易體會,經歷過這樣遭遇的人,體會就很深。現在人出去旅遊,除非像到西藏那邊去,到新疆,大沙漠,到這邊去,而且你要徒步旅行,你才能體會到這個意思。如果你要是坐車,你就體會不到。徒步旅行能夠體會佛在經上這樣的比喻。

  三界沒有安樂住,四聖法界臨時的安樂住,不是永久的,臨時的。一真法界,也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是真的安樂住,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如來果地上境界是究竟圓滿的安樂住,那要怎麼樣?無明破盡,連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也破了,這才是究竟圓滿的安樂住。初住以上的菩薩,我們稱法身菩薩,四十一位法身菩薩,他們真的得安樂住,但是不是究竟圓滿。什麼原因?無明沒有斷盡。這個道理要懂。

  我們明了這一樁事,那就曉得我們生生世世要做的是什麼?斷煩惱而已矣!既然要斷煩惱,你就不能再生煩惱。天天生煩惱,你煩惱怎麼能斷得了?你要想減少煩惱,古大德有一個經驗之談,可以提供你做參考。他說「知事多時,煩惱多」,古聖先賢修行經驗之談。所以從前修道的人為什麼都把道場建立在深山裡面,交通非常不方便,你要到道場去參學,那真的是要吃苦頭。東天目山齊素萍居士上個星期到我們這邊來參學,她那個地方我去過兩次,從山下到山上十里路。如果是走路,走上去要多少時間?一般平常的速度,三個小時,年歲如果稍微大一點,體力差一點,四、五個小時。從山下走到寺廟,四個小時是正常的,你走一段要休息一下,所以一般人不會去,這個環境就清凈。住在這個山上與外界隔絕了,外面發生什麼事情,沒有人知道,山上沒人知道,除非山下有人來告訴你山下發生什麼事情,否則的話不知道。「知事少時,煩惱少」。

  現在人煩惱多了,比從前人增加一百倍都不止,什麼原因?知道事太多了,天天看電視。電視的新聞報導,本地新聞,國際新聞,還有什麼許許多多新聞,我都不知道。我已經三、四十年沒有看電視了,我也不看報紙,也不看雜誌,什麼原因?希望減少煩惱,對於事情是知道愈少愈好。我也不願意聽別人告訴我什麼事情,尤其是是非,你要來跟我講是非,你講個一句、兩句,我一聽,下頭不要講了,我一定會制止。我們印象當中,總是記住一切眾生最好的這一面;一切眾生不善的那一面,不聽。不聽,不看,不把它記在心上,這是修清凈心、修善心的秘訣。你常常聽到這個東西,那些眾生人事物不善的常常放在心上,你的麻煩就大了。你的心慢慢就變成不善,天天熏習,一天熏一點,一天熏一點,三年五載,要是三十年、四十年,麻煩大了,你心裡頭這些骯髒的東西,不善的東西,這些垃圾,你怎麼樣能把它清除掉?很難。

  所以那是最大的幸運,是你覺悟的早。我不接受這些,不接觸這些,天天讀經,天天看善書,所接收都是善,這個樣子幾十年下來,境界轉過來了。我搞了五十年,不是那麼容易事情。五十年,雖然在這個花花世界,我接觸的面很窄,我認識的人不多,我知道的事情很少,所以才能保持清凈心,保持一個善意。這個事情要靠自己,別人沒有法子幫助你,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更不能打聽別人的事情。這個世間有很多人專門打聽別人的事情,專門想知道別人的事情,這是最糟糕的,這樣的人,他的一生道業是肯定不能成就的。

  喜歡交際應酬,都是對道業有妨礙的。我們外面有一些交際應酬,那是不得已的。只有兩種情形,一種是關係道場,不能不應酬,另外一種是關係社會安定和平,沒人去做;如果有人去做,我決定不做。早年,我們道場有韓館長管理,所以關於道場這一方面的應酬,我就很少參加,她去管就行了。她走了之後,我也不管道場,我們住在新加坡,住在居士林。那邊道場,關係道場事情,李木源居士去應酬。我在那邊只參加一個多元文化,團結宗教,團結族群,有助於社會安定和平,這個事情他去張羅,我參加。辦佛學講座,辦培訓班,他辦的不是我辦的;學生,他招的,我只是擔任教學上課而已,這個行,學生人數不多,所以我接觸的面還是非常窄小。要知道學業、道業都是從清凈心當中成就的,決定不能把自己搞亂了。

  早年,每一年也有個兩、三次這頂多,至少有一次回到中國大陸觀光旅遊,度假,看看故鄉的父老,看看以前的老同學、老朋友,沒有別的事情。早年趙朴老在世,我們是同鄉,他對我非常好,第一次見面,我們就談了四個多小時,請我在佛協吃飯,他跟他夫人在一起,這一番鄉情。所以以後每次回到中國,我一定去看他,我們見過很多次的面。他老人家每次見面都會提到:凈空法師,落葉歸根!我很受他的感動,我說緣成熟了,我一定回來。

  出家人當中,茗山老和尚,大家都知道他對我非常好,彼此了解,真正愛護、護持。現在這兩位老人都走了。在中國了解我的人不多,護持的更少了。所以看看現在的情形,我這個想法要修正,早年一直想著落葉歸根,現在想到落葉歸根不可能,我也不再有這個希望,這個希望是個妄想。現在?現在我改變的是落地生根,我到澳洲來落地生根。身體還可以的時候,有短期假期,我回到中國去旅遊,看看老朋友,也歡迎老朋友到澳洲來訪問。在國外,緣還不錯,七月間我們訪問泰國,在泰國結了很好的緣。上個月我們訪問印尼,在印尼也有很好的緣,都可以落地生根。所以現在不是落葉歸根了,落地生根。

  佛一切經論裡頭教導我們,隨緣不攀緣,隨緣就自在,攀緣就苦惱。在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是心要清凈、要善良。修行要掌握原則,要掌握綱領,愈簡單愈好,不能搞複雜,不能搞亂。古人講「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有大道理,經驗之談。修學,確實只有一門,你的心專一,念專一,行專一,你得清涼自在。這是我們現前安樂住,住在哪裡?住在經教上。現在我發心希望把這一部《華嚴》講圓滿,我的身心都住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上,一天到晚,除了念佛,就是想經裡面的教義,這樣才能有稍許的契入,契入就有安樂。你要是不能契入,安樂就得不到。

  所以這個安樂,在一般講也是因果,你身心不安,哪來的樂?安是因,樂是果。怎樣能得到安?世出世法裡頭常常說,平安。換句話說,你心不平,你就得不到安,心平就安了。怎樣能得到平?公平,大公無私。所以說把自私自利放下,公才能現前。如果自私自利放不下,你哪裡來的公?所以公是因,平是果;平是因,安是果;安是因,樂是果。真正要達到公平,不能不放下自私自利。

  這些年來,我常常勸勉大家,一定要放下對世出世間法人事物控制的念頭,要放下,佔有的念頭要放下。放下控制的念頭,你就不迷惑,你就覺了;放下佔有的念頭,你不造業,你再不過問世間一切人事物的瑣碎事,那叫做積功累德。這最明顯的不要去過問別人的事情,生活的事情也好,工作的事情也好,處事待人接物的事情也好,一概不必理。「我要跟他交朋友,我要多了解一些」,用不著。為什麼?那是用妄心。對人對事對物,諸佛菩薩只用一個真誠心。

  如果真的要學佛,那你一定要肯定人性本善,也就是要肯定一切人都是好人,一切人都是善人。你要想作佛,那你得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就很容易成佛。即使是個惡人,無惡不作,五逆十惡,他的性本善,他有佛性,他也是本來成佛。為什麼有些人惡?惡是習性,遇到緣不好,染上這些習性。這習性是假的,不是真的,本性本有,習性本無。你明白這個大道理,就不必再問了,你的心真的平等,真的清凈。你要還去打聽,你的心怎麼能清凈,你不叫自找麻煩嗎?你不叫自尋煩惱?用我們佛法說的,你自己找染污,你自己在找垃圾,把這些垃圾放你自己心裡,你的心變成垃圾桶,專門收集別人垃圾,你的虧吃大了,別人沒有吃虧,你的虧吃大了。

  如果知道別人私事太多,別人有一些不善,你知道他太多了,你的麻煩更大,為什麼?別人怕你泄漏他的秘密,要想辦法陷害你,殺人滅口,你不是自找殺身之禍嗎?由此可知,你要想得安樂住,別打聽別人私事。為什麼?別人不會害你,你不妨礙他,他就不會妨礙你。這是從前老師教我們的,現代人沒有人教你了。從前父母教,老師教,老師有義務教導你,你能夠尊重老師,接受老師教誨,老師會教你。真的「知事多時,煩惱多」,現在不但煩惱多,現在應該把這個話改一改,「知事多時,禍害多」,怎麼能幹這個事情。

  「識人多處,是非多」。你認識人多了,在一起都是張家長,李家短,談些什麼?是非人我。這是非人我,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往往在這裡面給人結了冤讎自己不曉得。古人講得好,「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病怎麼得來的?飲食不小心,暴飲暴食,這糟蹋你身體,就得病。禍是什麼?言語不謹慎,你說一句好話,態度不好,好話就變成壞話。別人委託你辦個事情,給你交代了,「你的話,我還能不聽嗎?」這一句話,你說的人無心,聽的人有意,你知道嗎?別人聽到這個,你傲慢,態度傲慢,下一次敢不敢再托你,不敢。為什麼?這個話覺得好勉強,不是很樂意來接受。顯示什麼?你對對方沒有絲毫的尊重。對方很熟的人,很熟的人,這是玩笑,開個玩笑,沒有關係。佛法忌諱開玩笑,開玩笑在佛法叫戲論。

  歷史上許許多多災禍,原因都是開玩笑開出來的。所以佛把戲論放在戒律上有道理,不可以開玩笑。尤其在大庭廣眾之中,言語不謹慎,傷人,真的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所以孔子教學,言語放在第二個科目,你就想他多重視。夫子教學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語,言語是學會說話,和顏悅色,言語柔軟。平常在這上要多加修養,就是養成自己真誠清凈慈悲,自自然然就不會有這種粗暴的行為。所以從你的言語態度,能夠看出一個人的修養,人家願不願意把他的事情付託給你,要看你的修養,看你的德行。你沒有德行,沒有修養,別人一些事業不敢委託給你。尤其是利益社會的事,利益大眾的事業,正法久住的事業,敢託付給你嗎?

  所以一個人德行修養從哪裡看?從你的言語,從你的態度,你在生活當中,一舉一動點點滴滴,在這個地方看到你的教養,你受的是什麼教育。你的修養,你的德行,不能瞞人,裝不出來。裝模作樣,沒幾天就被人看穿了,看破了,所以要學。大聖大賢,天天都在虛心學習,永遠沒有中斷。我們讀《論語》,你看看孔老夫子自己說,這是聖人善根深厚,十五歲有志於學,立志求學。古人立志求學,不是學別的,學做聖人,學做賢人,學做君子,用現在的話說,學做好人,這籠統的講。不是求升官發財,是學做好人,學做個有道德、有學問、有修養的人。這是求學真正的目標,跟現在人求學的念頭完全不一樣。

  夫子求學成績卓著,我們可以學,因為看他的近程,在佛門裡面講中下根性,適合我們,我們能學得到。像釋迦牟尼佛,那個我們沒有法子學,他真的叫天才。釋迦牟尼佛的覺悟,十九歲真正發心,捨棄了家庭到外面去尋師訪道;三十歲,菩提樹下證等正覺,示現成佛。成佛之後,第一部就是宣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境界不是中下根性人能理解的,所以聽講經的人都是法身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這個我們學不到,孔老夫子可以學。

  孔老夫子你看他這個近程,三十而立,這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就是三十歲成就;釋迦牟尼佛三十歲成為佛陀,孔老夫子三十歲才成為聖人。往後他的進步狀況,四十而不惑,也就是四十歲他不受外面境界迷惑,在我們講是定慧達到一定的程度,不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四十而不惑,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五十知天命,這個知天命就是現在講明了因果報應的道理,證實因果報應的事實真相,這知天命。六十耳順,這個耳順就是我在前面所說的,什麼都好,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沒有違逆的,善的好,惡的也好,入這個境界,這是什麼?平等心現前。法相唯識裡面所講的,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這兩個轉過來了,六十歲。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入無障礙的境界。

  所以夫子是從覺悟之後,十年十年向上提升,這是漸修,我們做得到。像釋迦牟尼佛那一步登天,我們做不到。釋迦牟尼佛一證,三十歲,你看《華嚴經》,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夫子從三十歲契入,到七十歲才入這個境界。這種修學在我們這個境界裡面講,安樂住,住在學裡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就是安樂住;「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個有朋是志同道合,都是求學、求道的。求學、求道決定是把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放下,這個放下就安樂了。你為什麼不安樂?你有這些東西。你自私自利的念頭重,你就患得患失,沒有得來,想方法得到,得到之後又怕丟掉。你那個心永遠不安,你怎麼會有安樂!

  生在現代這個社會,現代的社會動亂,許許多多人我們知道,生活在恐怖當中。不要說安樂,先講安穩,哪來的樂?哪個地方比較安全一點、災難少一點?到哪裡去找?找不到。為什麼?業力造成的。現在我們學佛,我們明白了,生活環境是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我們的念頭不善,思想不善,言行不善,感得的業報哪來的善?哪裡會有安樂?這才是正理,世間人講的真理。那求安樂到哪裡求?佛告訴我們,你把這個心行轉過來,心善,念頭善,言善,行為善,你居住在任何環境裡面都善,你才得安穩,你才能得快樂。這是你現前這一生,你只要能改變,你就能得到。真正究竟安穩,給你說西方極樂世界那才是究竟安穩,真正安樂住。好,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五三卷)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七段,西南方鮮少世界苦滅聖諦第七句:

  【或名無限量。】

  在如來究竟果地,一切的限量都消失了。為什麼?自性裡面沒有限量,那才叫真心;如果有限量,決定不是真心。我們略舉幾段,第一個是壽命『無限量』,無量壽。這個無量不是有量的無量,是真正的無量。什麼時候證得?見性就證得,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就證得了。法身菩薩都是無量壽,都是無量光,所以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性德的名號,所有見性的人都是這個名號。

  阿彌陀佛有多少?無量無邊。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尊佛,他老人家他就用這個名號。他老人家這個名號,我們知道是圓滿的德號。阿彌陀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無限量,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阿彌陀就是無量,佛是覺的意思,是智的意思,完全用中國文的意思來翻,就是無量覺,無量智,這是從字面上來翻。引申的意思,一切皆無量,無論你說什麼,統統是無限量的,不僅僅是壽命。壽命是第一德,因為一切眾生把壽命看得最重要,所以首先告訴你無量壽。無量光,光是智慧,光表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如果我們世間人講財富,無量的財富,珍寶,那無量的珍寶。無論說什麼統統是無量,一切皆無量,這是果地上的名號。

  知道這一樁事情,才曉得佛法的修行為什麼要那麼重視明心見性,見性就證得「無限量」。到這個時候,人所有一切煩惱都斷盡,貪心沒有了,什麼都不會貪,為什麼?無限量,你還貪什麼!世間人貪財,財的限量太小了,才起貪心。這個世間七寶,為什麼稱七寶?就是這個物質很希有,於是大家把它看貴重。鑽石非常名貴,一點點大就有很高的價值,那個碎玻璃為什麼人家都不要,一文不值?太多了。諺語所謂「物以稀為貴」,這個世界很希有,它就變得很貴重,大家看貴了;太多了,太多就不值錢,泥沙不值錢,磚頭石塊不值錢,太多了。

  聰明人眼睛裡面,它的價值相等,平等的。金剛鑽跟地下隨便撿一塊石頭,成分是不是一樣的?完全相同。科學家一分析,分析成分子,成原子、電子、粒子,完全相同,只是排列的方式不相同,除這個之外,還有什麼差別!現在人講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人很聰明,發現了這個奧秘,於是人可以人工製造寶石,只要你把這些原子照寶石那個方程式的排列,你有方法把它重新排列,那就是的。所以現在人工造的寶石愈來愈多,價格低廉,這不是真正的行家,真的假的放在一起,你沒有能力辨別,甚至於假的比真的還好看。

  科學愈進步,現在所謂是改變基因,但這是不是好事情?不是好事情。為什麼不是好事情?違背了自然的法則。隨順自然的法則好,改變自然的法則,會有災難。明白人,聖賢人,諸佛菩薩,他們給我們做了個榜樣,完全隨順自然,一絲毫不違背。你要說聰明智慧能力,他比你高明太多了,他不改變,他不去發明這些科學技術,他不需要。我們不曉得隨順性德真實的利益,我們不知道,所以自以為聰明。

  真正隨順性德,自己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煩惱障跟所知障統統都沒有,到這個時候,你性德裡頭無量的德能都現前。我們坐在此地,想看看美國那邊的朋友,現在人是用科學技術,用這種傳真,他們要不要?他不要,他要想看,他朋友那些境界就在眼前,不需要用機械,天眼,天耳;他心裡現在想什麼都知道,他心通;而且還知道自己的過去未來,也能知道別人的過去未來,宿命通;想去看看他,很容易,念頭才動,人已經到了,神足通,不需要坐飛機,不需要飛那麼多鐘點。這是什麼?性德的好處,性德裡頭無限量,性德裡頭沒有距離,再遠都在眼前。

  沒有距離就是沒有空間,空間不是真的,在佛法裡面講,空間是不相應行法,時間也是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就是它跟心法不相應,它跟色法也不相應,它跟心所法也不相應,那它到底是什麼東西?我們現在人講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可是你要是執著,它就有,它妨礙;你要不執著,不執著,它沒有。沒有時間,就是沒有過去,沒有未來,《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事事無礙是無限量的境界,我們要明了。

  無限量的性德現在我們失掉,不是真的失掉,叫迷失,一覺悟就又恢復,不覺就沒有法子恢復。所以學道之人不能不覺,不覺就不是修道。你要想覺悟,你要把不覺的那個因素找到,為什麼不覺,把這個因素消除掉,不就覺悟了嗎?總的來說,世尊在這個經上講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總的來講,你有這三樣東西,你就迷了,你就不覺了,你那個無限量就失掉了。失掉變成有限量,你的壽命有限量,你的能力有限量,你的智慧有限量,你眼能見有限量,耳能聽也有限量,鼻能嗅也有限量,乃至於你那個意,你的念頭,還是有限量。自性本來是無限量的,現在搞成這個樣子!求佛,求菩薩,求神仙,延長几年壽命,你說何苦來?本來是真正無量壽。

  事實真相,我們從經典裡面得到了這個訊息。現在最重要的,如何能夠證得?我們迷得久了,迷得太深了,今天擺在面前的道路,沒有別的,學,向佛菩薩學習,那就對了。為什麼?佛菩薩是過來人,靠得住。所以好學,在人生當中,沒有比這樁事情更重要。學就是覺的意思,好學,就是喜好覺悟,突破障礙就明心見性;在修行方法裡面,就是禪定。禪定是行門裡面的總持法門。佛給我們講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給我們說無量法門。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修什麼?都是修禪定。換句話說,禪定的名稱有八萬四千,禪定的名稱有無量無邊,統統是修禪定。

  我們用什麼方法修禪定?我們用持名念佛。如果你不是修的禪定,那就不是佛法,佛法的修持總名稱叫禪定,這個我們要知道,千萬不要搞成狹義的,禪定,禪宗才叫修禪定,華嚴宗不修禪定?天台宗不修禪定?凈土宗不修禪定?統統修禪定。所以佛門裡頭,無論大乘小乘,無論是宗門教下,或者是顯教密教,總的來說修什麼?戒定慧三學。戒是手段,幫助你得定,定還是手段,幫助你開慧,慧是目的。慧是什麼?慧就是無限量。無量的光明,無量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是智慧顯現出來的。所以佛法所求的不是別的,就是智慧,但是智慧要從禪定你才能夠得到。為什麼?禪定破障。戒律是什麼?廣義的戒律是方法,持戒就是守法,你要不守法,不依照方法學習,你得不到定。那個方法就叫戒律,所以要認真的學。

  佛法裡面先從禁戒下手,禁是禁止,戒律里就有兩大類,止持、作持。先修止持,止持,你就得定,慧開了之後,修作持;作持是度他,止持是自度,自度而後才能度他,所以作持是幫助別人。自己沒度,哪有能力幫助別人?這個道理不能不懂。佛教給我們從哪裡下手?從十善業道下手,十善業道是不是戒?不是。十善業道是持戒的預備班,佛真是慈悲,先教你在這裡下手。你要不認真去做,那你就不得其門而入。

  所以你要曉得只要是佛法,跟佛學,跟菩薩學,你一定從十善業道開始,它是基礎,它是根本,是根本的根本。凈業三福裡頭第一條落實在十善業道。凈業三福第一條講「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如果沒有十善業道,你想想看這三條全落空,三句話完全落實在修十善業。修十善業,真正孝養父母;修十善業,真正奉事師長;修十善業,真正是慈心不殺,決定沒有念頭去傷害別人,去傷害一切眾生,沒有這個念頭,身心清凈。身心清凈,這才能持戒,持戒才能得定。

  戒幫助我們伏煩惱,定能幫助我們斷煩惱。楞嚴會上,阿羅漢成九次第定,出了六道,六道最高的是第八定,四禪八定,阿羅漢比這個功夫更高到第九定,第九定不在六道裡頭,到四聖法界里去了。所以阿羅漢的九次第定,見思煩惱斷了。定功還要繼續加深,到第十個階段,第十一個階段,第十二個階段,第十三個階段,四聖法界也突破了,這一突破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要禪定,那一品無明破的就是開慧,慧開了,修定的目的達到了,慧開了,戒定慧三學具足,圓教初住以上,戒定慧三學具足。

  四聖法界裡頭沒有慧,這個大乘經上常說。所以阿羅漢三德秘藏裡頭,般若他沒有,法身他也沒有,都沒有證得,解脫有半個。法身、般若、解脫叫三德秘藏。阿羅漢有一點點自在,解脫是自在,他見思煩惱沒有了,他還有塵沙、無明,所以解脫只有半個,不是圓滿。智慧開了證法身,智慧就是般若現前,那三德具足,般若、法身、解脫,圓教初住以上!這個時候進入無限量,這個無限量並不圓滿,不究竟。為什麼?無明四十一品,你才斷一品。大經裡面給我們說,從破一品無明這一天起,證得如來究竟果地,需要多少時間?三個阿僧祇劫。所以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是法身菩薩,不是普通人,像我們這個,沒分。哪一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從那一天算起三大阿僧祇劫證到究竟佛果,就是四十一品無明破盡。愈是往上,愈微細,愈難破。

  我們看這個三大阿僧祇劫的說法,就懂得了。第一個阿僧祇劫菩薩能證三十個位次,能夠修滿三十個位次,換句話說,能破三十品無明。第一個阿僧祇劫他修滿十住、十行、十迴向。第二個阿僧祇劫只能破七個,七個位次,七品無明,初地到七地,這就是愈來愈微細。第三個阿僧祇劫只能破三品,八地、九地、十地,所以三大阿僧祇劫證什麼果位?法雲地的菩薩,沒有包括等覺,第三個阿僧祇劫破三品。最後剩一品,在我想最後那一品大概也要一個阿僧祇劫,愈上去愈難,不容易。

  法身菩薩修行跟我們這個修行的方法、理論、境界完全不同。我們有修,有修有證,他們呢?他們無修無證。所以大乘經裡面有個名詞,叫無功用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屬於無功用道。你要問為什麼,他四相破了,四見也破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這怎麼修法?我們真沒有辦法想像!所以那個境界叫不思議境界。由此可知,這個不可思、不可議裡頭有淺深差別,對,一點沒錯,不可思、不可議還是有淺深差別。所以它還有四十一個階級,它還是屬於有量,這個有量是非常非常微細,我們十法界裡面的人看到,那是無量,它真的是無量。它要跟究竟果位來比,它還是有量。往下比,它是無量,往上,它還是有量。到如來究竟果位是真的無限量,為什麼?沒得比了,上頭沒有了,究竟圓滿的果德。

  我們今天在經教裡頭,等於說看到了這些資訊,知道有這麼一樁事,這一樁事情不是我們境界,我們沒有法子想像,不要去想,為什麼?愈想愈錯。我們能夠想,是第六識、第七識的起作用,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第八識的含藏種子,都是有限量的。用有限量這個方法,去量無限量,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所以聽聽就行,別打妄想。

  在這個地方我們認識了一樁事實,性德不可思議。聰明人雖然沒見性,儘可能與性德靠近,這就是世間第一等聰明人。那性德在哪裡我們都不曉得怎麼靠近法?佛菩薩的經教就是性德,字字句句理論方法境界全是性德流露出來的,所以稱為法寶。什麼是寶?自性是寶,性德是寶。自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遍法界虛空界,就像虛空一樣,遍一切法界,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中觀》裡面講了八個不,那八個「不」是講自性的。自性是萬事萬法之體,萬事萬法是自性的相分,唯心所現,現的相。現在人講能量、物質,自性是能量,能量在某種條件之下,它變成物質。但是這個裡頭實際上還很深。佛法裡頭講心法,講色法,物質是屬於色法,所以物質能夠轉變成能量,能量能夠轉變成物質,我們曉得那是物質的能,不是心的能。

  這個心的能量是什麼?佛家講性,講法性,講佛性,心的能量是佛性,物的能量是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它作用不同;佛性能悟,法性不能悟,差別在此地。佛性悟了,法性也成佛,它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作用不一樣。法性變現成物質,我們這個肉體是物質,法性變的;佛性,佛性要是說,可以這麼說法,法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單單講佛性,是講這一分般若智慧。能覺了一切法,能覺了自性,這個要靠佛性,所以法性總是跟著佛性轉。

  那我們凡夫迷了佛性,迷了佛性,我問你佛性還在不在?在,不叫佛性,換個名稱,換個名稱叫什麼?叫無明,《華嚴經》,佛叫它做妄想。妄想就是無明,無明就是妄想。妄想一轉變就是佛性,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這你得要會變,轉變。佛家講斷,實在講,那個斷是轉變的意思,不是真的斷。斷煩惱是轉煩惱為菩提,菩提現前,煩惱不見了。在我們凡夫位子上,煩惱現前,菩提不見了,它是一體。迷的時候有迷的作用,悟的時候有悟的作用。悟的作用是正面的,一真法界,無限量,大圓滿;迷了的時候,就變十法界,變六道,變三途。我們講十法界依正莊嚴,那是佛性迷了起的作用。

  我在講席裡頭常說,把性德給扭曲了,這個作用不正常,幾時你能夠轉過來,一念覺而不迷它立刻就恢復正常。我用比喻說過,好象我們穿的衣服,衣服穿久了有皺紋,就很不好看。但是你把它洗一洗,燙一燙,它又平了,又很好看了。很平很整齊是它本來的樣子,穿在身上一身的皺紋不是它本來的樣子,迷相;整整齊齊,平平整整的,那是覺相,那叫佛性。總而言之,這些道理要懂,因為理,事是依理而起的,我們修行,在事修上發生障礙,障礙的原因是什麼?真正的原因是理路不通,產生障礙。理要是通了,哪來的障礙?理要通了,不但是理跟事沒有障礙,事事也沒障礙。事事有障礙,還是理上不通。

  由此可知,不但佛法,世間法也不例外,沒有智慧就行不通,沒有智慧就解決不了問題。尤其是遇到艱難複雜,嚴重苦難,這個時候急需要的,真實智慧。那真實智慧在哪裡?我們可以說究竟圓滿的真實智慧在《大方廣佛華嚴》。現在天下動亂,世界不和平,天災人禍非常頻繁,確實有不少人(志士仁人),想幫助苦難眾生解決這個問題,找不到方法。實在講,方法就在這部大經上,沒有人看,沒有人肯去研究,沒有人去學習,只有很少數很少數,這個少數人學習,自己得利益,自己能把問題解決。於是我們曉得如何把這一部大經推廣,希望學的人多,講的人多,行的人多,帶動這個社會,什麼樣的災難都消了。大家一起來學,就能把我們現前這個世界,一變,變成了華藏,變成了極樂。中峰禪師《三時繫念》裡頭有,「此方即極樂,極樂即此方」,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看你會不會轉。果然會轉,你成功了,你才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下面第八句:

  【或名斷流轉。】

  『流轉』這個現象,在九法界或者我們講十法界也行,在十法界,特別是在六道,六道裡面流轉最快速的,人道、畜生道的一部分。我們所熟知的,蜉蝣,古大德文字裡面常常提到,蜉蝣的壽命很短,朝生暮死,它的壽命只有幾個小時,這是讓我們看到最快的,流轉最快的。學佛的同學知道這叫業報,不能不知道,生死都有苦。那個生死轉變這麼快,我們想想它造的是什麼業?總不外殺生害命。殺生害命,還要償命。這個現象,這個現象是業報,它並沒有償命,業報,業力不可思議。

  到什時候你才斷流轉?那個界限都是在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流轉才斷。雖斷,古德常講如藕斷絲連,真不容易斷,看到是斷,絲還連上。所以到如來果地才叫究竟斷。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這個時候分段生死沒有了,變易生死。總的來說,大分來講,六道裡面有分段、有變易,像我們人間、欲界天這兩種都有。色界天還是有,無色界天沒有,他沒有色相、沒有色身,所以他在這個境界裡頭,分段、變易都沒有。可是他定功失掉了,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那個八萬大劫到的時候,他的定失掉了,失掉之後輪迴的相現前,他還是隨業流轉,不能解決問題。到四聖法界聲聞、緣覺,分段生死沒有,變易生死有。兩種生死都沒有了嚴格的講是如來果地,我們把這個標準放寬,法身菩薩。這些都能講得通。

  可是流轉這一樁事,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念念流轉,我們有沒有能覺察?沒覺察到。為什麼沒覺察到?心太粗了,粗心大意。我們學佛的同修,大多數都知道天台大師所說的「百界千如」。天台家修止觀,華嚴宗修法界觀,那都是修禪定。觀就是禪,止就是定。我們只講人法界,現在是我們得的人身,是在人法界。天台大師說,人法界裡頭具足十法界,有人中之佛,有人中菩薩,有人中緣覺,有人中聲聞,有人中的天人,有人中的修羅,有人中的畜生,人中的餓鬼,人中的地獄。從哪裡看?流轉。你能覺察嗎?一念貪心起,你就流轉到餓鬼道;一念瞋恚心起,你就流轉到地獄道;一念愚痴,你就流轉到畜生;一念嫉妒障礙,你就變成修羅;一念仁慈,天道。

  由此可知,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非常複雜,流轉不住,天天干這個。連晚上睡覺也沒休息,還在流轉。身體好象睡著了,不動了,意識還在動,從來沒有停止過,這叫真正辛苦,苦不堪言。所以每一天,不要說每一天,甚至於每一個小時你仔細去觀察,十法界流轉具足。你憶佛念佛,佛法界;你念千手觀音菩薩,菩薩法界;你念阿羅漢,聲聞法界。你雖念,但是轉幾個念頭它就變了,不能把心專註在一個境界上,專註在一個境界就叫得定。凈土宗,就是希望你能夠專門緣佛法界,佛法界裡頭專緣阿彌陀佛。二六時中,念茲在茲,不夾雜一個妄念。念佛人功夫最重要的就是不夾雜。什麼時候你念到不夾雜,恭喜你,你凈土成了。只要功夫到不夾雜,你就能隨意往生,現在要走,就走得了。那我們修凈土,為什麼講到往生有沒有把握?搖頭,沒有把握。什麼原因?夾雜,功夫不純。

  不夾雜這個功夫,最淺的就是功夫成片,往生凡聖同居土,你煩惱沒斷。心雖然專,煩惱習氣沒斷,但是這一句佛號真的有力量,把煩惱習氣全都控制住了,怎麼知道控制住?沒有妄念,念頭起,佛號;滅了念頭再起,還是佛號。《楞嚴經》上講的沒錯,「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是現在跟佛感應道交,當來是往生,往生的時候佛來接引,這叫功夫,這叫成就。這是無比的殊勝,無比的可貴,十方諸佛如來讚歎,諸大菩薩看到歡喜,法身菩薩!天龍善神擁護,恭喜你,你成就了。為什麼要夾雜妄想?這個妄想就是流轉。從佛菩薩一流就流到貪瞋痴去,流到三途去了。我們想一想自己功夫,從早到晚,睡覺不要說了,那是迷迷糊糊的墮在無明裡頭,我這一天當中想佛佔多少時間(念佛)?想佛在經典裡面的教誨佔多少時間?念頭落在自私自利,落在名聞利養,落在五欲六塵,落在貪瞋痴慢佔多少時間?你要是想知道來生到哪裡去,你這樣細細一觀察,你就明白了,不要問人,自己清清楚楚,這叫了了分明。

  如果你不想墮三惡道,那你就要認真斷貪瞋痴。在一切境緣當中,不起貪心,不生瞋恚,境界了了分明,如如不動,不愚痴,這樣才不墮三惡道。境界一現前,自己把握不住,順境起貪愛,逆境起瞋恚,有意無意言語造作違背經的教誨。最嚴重的,最容易犯的,口業,口不擇言。再就心態,你心裡什麼念頭,完全表現在你態度上,確確實實就像《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頭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罪是什麼意思?違反了道德,違背了性德。我們講到具體,性德是十善,你要跟十善完全相反,十惡是違背性德。十善是道德、是自然的,自性本來就是這個善,所以中國儒家所講的「人之初,性本善」,那個善就是十善,十善本有的。你迷了本性,所以十善變成十惡,扭曲了。你要是覺悟了,十惡馬上變成十善,就正常了。善惡是一體,這個道理、事實都要了解。

  祖師大德常常教我們回頭是岸,從哪裡回頭?從迷惑顛倒回頭,從邪知邪見回頭,從胡作妄為回頭,回歸到十善,這樣就對了。怎麼樣能夠守住?這個守住就是修定。定有大定,有小定,我們大定沒有,修的是小定。凈宗法門修,方便,真的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比較,比哪個法門都方便。執持名號,二六時中佛號不間斷,你就得定,這個定叫念佛三昧;功夫深的叫一心不亂,功夫淺的叫功夫成片。佛號斷掉了,這個叫失念,正念失掉了。正念失掉了,起而代之的是邪念,妄想分別執著統統起來了。

  我在一生當中,只遇到一個人真的在定中,章嘉大師。他持咒,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你看到他,他嘴唇都動,他是金剛持,不出聲,嘴唇動,手上撥的念珠動,他這個念珠不離手,真的咒不離口。我在一生當中就遇到這麼一個人。身體清涼自在,你們大家看到照片,他穿的這個衣服,在台灣夏天炎熱他也穿這個衣服,冬天也穿這個衣服,這衣服很厚,冬天還可以說不會冷,他夏天不熱。

  道源老和尚,那是我的戒和尚,在戒期當中,他給我們講個故事。那個時候道源老和尚大概四十齣頭的樣子,台灣第一次印《大藏經》,這一些大和尚為了宣傳《大藏經》,勸大家發心附印、訂購,做台灣環島宣傳,把章嘉大師請去領隊,道源老和尚也跟在一起。天熱了,夏天,大家看到章嘉大師穿那麼多,道源老和尚穿得很薄還拿著扇子搖,他問章嘉大師熱不熱?章嘉大師回他一句話,「心靜自然涼」。道源法師告訴我們,他那個時候聽章嘉大師這一句話,自己感覺到非常慚愧。炎熱,穿那麼多,沒有看到他流汗。章嘉大師一身威儀,實在是令人敬佩。他的動作很緩慢,確確實實如經上所說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行住坐卧都在定中,無論在什麼場合當中,他的言語很少,給你說話就是兩、三句。他念咒,給你說話,話說完了,他那個咒又提起來,他不斷。我親近他老人家三年,他給我的印象非常非常之深。

  以後我親近李老師,李老師跟他也很熟,李老師跟我說:他的境界,我們是凡夫不知道,但是他在這個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得清涼自在,這一點我們能夠相信,能看得出來,確實得清涼。清涼從哪來的?從禪定得來的。我們知道密宗修行的方法,這個原理原則跟凈宗相同,它持咒,凈宗是持名,阿彌陀佛名號。我跟他老人家學,他傳我一個咒語叫我常念,觀世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藏傳佛教普遍都念這一句,「唵嘛呢叭咪吽」,他教我念這一句,非常慈悲,把這一句的意思告訴我,我才曉得這個密咒的咒語就如同格言一樣,意思真好。唵是身,嘛呢是蓮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你看這個句子,「身,蓮花,保持,意」,這是藏文裡頭的文法,用中國漢文的文法來講,我們就想到,就會怎麼樣組織,保持身意,意就是心,身心像蓮花一樣,我們一定是這樣說法。所以它這個咒語:保持身心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

  所以持咒是三密相應,口念,心觀想,手結印,三密相應。這個咒是修清凈心,心清凈了,身口當然清凈,不容毫分不凈夾雜。有毫分不凈夾雜,又墮落到流轉裡面去了。流轉是真可怕,無量劫來我們在六道里搞生死輪迴,沒有別的,就是念念不住在流轉這個原因造成的。我們看到這個名相要有高度的警覺,要有堅定的意志,遵守古大德教導我們一門深入(一門,你就住了),長時熏修。

  須菩提尊者在般若會上,金剛般若,向世尊請教了兩樁事情,「云何降伏其心」,那個其心就是流轉,降伏,怎麼樣叫它不流轉。第二個問題,「應云何住」,我們這個心要安住在哪裡?住就不流轉,流轉就不住。六道凡夫的心是流轉,它不是住。所以這兩個問題,要是在凈宗就很容易解決。云何降伏其心?一句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不管什麼念頭起,總而言之,念頭起,全是妄念。正念,正念沒有念頭,無妄念就叫正念,有念皆妄。念頭一起來,你不要管它這個念頭是正是邪,是真是妄,都不要管,馬上換成阿彌陀佛。禪宗大德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兩句話應用在凈宗,那實在是善巧方便。第一念才起,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這叫功夫,這就是降伏其心。心要安住在哪裡?安住在佛號上,就正確了,究竟圓滿的正確。你這一生往生不退成佛,大事因緣圓滿了。

  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不思議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斷流轉的法門,前面跟諸位說過,統統是修定。但是所有一切法門裡面,找不到比持名念佛更方便的法門,找不到。比這個更簡單,更可靠,更快速,更圓滿,找不到,真的是第一法門。《無量壽經》提倡,小本《彌陀經》提倡,《觀無量壽佛經》,這個法門是列在第十六觀,最後一觀。《觀經》它有十六個法門,持名是其中之一,不純。小本《彌陀經》專主持名,純;大本《無量壽經》也專主持名,也純。三經,兩種專主。

  我們懂得佛教化眾生,勸我們學習哪個法門,在這些地方你就能體會到。所以善導大師講得好,「如來所以興出世」,這是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應化在九法界,不僅僅是指釋迦如來。用什麼方法來度眾生?「唯說彌陀本願海」。彌陀本願海就是《無量壽經》,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唯此一門。這一門是什麼?度根熟眾生一生圓滿。根沒熟的,沒熟的也得要度他,沒熟是什麼?不相信這個法門,不能接受這個法門,那世尊就恆順眾生,你能接受哪個法門,就教你哪個法門;你喜歡哪個法門,就給你說哪個法門。由此可知,八萬四千法門,是應不同根性而說的。

  持名念佛這個法門,是總度眾生當生成就,就是當生成佛。如來應世,演說經法,我們要懂裡頭的義趣。你真正能懂,還是要靠善根福德因緣,小本裡面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三個條件缺一個,這一生當中都不能成就,三個都具足的,肯定成功。這三個條件,兩個是屬於自身的。善根,什麼叫善根?能信能解,這是善根。什麼是福德?能行能證,這是福德,你真肯干,這個阿彌陀佛你真肯念,念念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叫行,真干。果然真干,你就能證念佛三昧,你就能證往生凈土。自己預知時至,曉得什麼時候走,還有人曉得自己的品位,真的,那是福德。

  因緣很重要,你遇到這個法門,你遇不到就沒有法子。你遇到真正的善知識,從前善知識是有修有證,現在善知識,證的幾乎找不到了,沒有了,你要找有修有學的,親近善知識,要好好的學教。學教的目的在哪裡?斷疑生信。我們對於這個凈宗法門,為什麼行之不力?我們也念佛,斷斷續續,功夫不能成片,妄想雜念夾雜,這什麼原因?教理沒透徹,也就是說不知道極樂世界好,給你講,你也聽聽經,「我知道極樂世界好」,實際上你不知道,如果你真的知道那裡好,你這裡就放下了。你還沒有把這個世間這些人事物拉拉雜雜的,牽腸掛肚的,你還沒放下的時候,就是肯定你對教知道不夠透徹,不多,一知半解,所以你的功夫會間斷,你會夾雜,你會懷疑。

  如果有這一些毛病在,你這一生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不能往生。這一種情形要知道,我們過去生生世世都是犯這個毛病,所以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念佛不能往生,現在又犯這個毛病,這個毛病是阿賴耶識裡頭的煩惱習氣,這一生還是去不了。那再等下一生,下一生不知道什麼時候,這一點你要留意,你要自己好好問問自己,你下一生能不能得人身?縱然得人身,能不能夠遇到佛法?你看看現在世界上人口七十多億,幾個人聞到佛法的?不要說多,我們現在住在圖文巴這個小城,這個小城才八、九萬人,八、九萬人當中幾個人聞到佛法?幾個人知道凈土?你就曉得不成比例。我們來生能有把握嗎?得人身,聞佛法,佛法又能聞凈土法門,不容易,機會太難得了。所以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今天碰到,無量劫希有難逢,我們今天逢到,要是不認真,要是不努力,把這個機緣輕易放過,你說多可惜?這真正叫錯了,錯了,大錯了。

  為什麼你會犯這樣錯誤?說老實話,你這三個條件雖然有,都不成熟。你有善根,善根不成熟,你有福德,福德也不夠,你有因緣,因緣你錯過了。所以這個裡頭,這是我們一生能不能脫離六道,能不能超越十法界,這是關鍵的時候。首先你要認識清楚,真正放下名聞利養,真正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什麼樣的苦我也樂意受,為什麼?我知道受苦也不過一生罷了,這一生成就,永遠不再受苦了。

  所以你要是真的發現有一個好老師,我就是那樣的,跟到底,什麼樣的折磨也不會讓我退心。有!有人找麻煩,那些人的目的就是希望你知難而退,這個地方這麼多人對你不好,算了,你趕快走吧!所以你要能忍,什麼都能忍,我在台中十年,不是那麼好過的。我只有一個想法,老師沒有叫我走,你們哪一個不管用什麼手段逼我,我都不會走。那老師要開除,那就沒有法子了,總是我犯過了。老師沒有叫我走,一定苦學,什麼苦都受,只要我有機會學。你看看我在李老師那裡學成,十年!

  離開李老師那裡,你學了之後你要練,你不練不行。練,練在講台上,所以我出來講經的時候,公開跟大家說,講台上是學生,坐在台下的是老師,你們大家都是老師,監學,我學的是在這裡跟你報告。講台上是學生,天天要學,這是韓館長幫了我三十年,我要是沒有三十年天天在講台上練,也不能有成就。韓館長不管怎麼樣對待我,我只要天天有講台,我就很感恩她。你沒有這個決心、沒有這個毅力,你沒有這個認知,很容易流轉。這一流轉,就是退轉,你就前功盡棄,你就不能成就了。這個道理不可以不知道。我是五十二年了,再過兩個月就五十三年了,我把我修學的這些經驗,我這個路怎麼走的,提供給大家做參考。我跟大家說,我不是上根人,我是中下根人,我的這個成就就是目標方向正確,永遠不改變。我有毅力,有決心,不怕苦,不怕難,這條路走出來了。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五四卷)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七段,西南方鮮少世界苦滅聖諦第九個名號:

  【或名絕行處。】

  什麼叫做『絕行處』?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的是心路絕故,「滅名絕行處者,心路絕故」。註解只有四個字,我們就明了就是佛法當中常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究竟果地上的境界。不但沒有言語,念頭都不生,這才是真心本性全體的顯露。因為念都是妄念。禪宗六祖惠能說得好,「本來無一物」,哪裡有念頭?有念,就是妄念。佛法裡面有稱為正念的,什麼叫正念?無念之念,那才叫正念。為什麼叫它正念?在無念的境界裡面,就是《華嚴》講的無障礙法界。他沒有一樣不明了,沒有一樣不究竟,沒有一樣不徹底。沒有人問他的時候,他清凈寂滅,一念不生;你要去問他,他正念就現前,你問什麼,他答什麼。所以這個寂滅,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

  世尊當年在世,曾經用鼓來比喻這個境界。有人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佛弟子當中,這是著名的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人家問:舍利弗的智慧為什麼那麼大?許許多多人提出問題向他請教,他都是隨問隨答,從來沒有一個問題答不出來,從來沒有一個問題答錯了的。向世尊請教,他這個智慧從哪裡來的?世尊笑笑指著旁邊一面鼓:你看這個鼓沒有?他說看到。他說:你去敲敲它,敲它就響,敲的重響的聲音大,敲的輕響的聲音小,所謂是「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然後佛就問他,那個鼓肚子裡頭有什麼?這人講鼓肚子里什麼都沒有。佛就講,舍利弗的心裡頭什麼都沒有,所以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世間一般凡夫,那個肚子像個鼓,裡面塞滿了東西,所以怎麼叩它也不鳴,縱然鳴了,聲音不對,因為它裡頭有東西。它的音不純,它的音不正。佛用這個做比喻。

  所以人在一切境界裡頭,修行在境緣當中修。《華嚴經》後面,善財童子示現給我們看,給我們做修行的榜樣,順境善緣不放在心上,心是空的;逆境惡緣也不能放在心上。從前李老師也舉個比喻給我們說,他把眼睛比喻作真心,把善緣順境比喻作金鋼鑽。金鋼鑽放在眼睛行不行?我們知道不行。把惡緣逆境比喻作沙土,那個骯髒的沙土放在眼睛裡不行,金剛鑽放在眼睛也不行,一樣把你眼睛搞瞎了。老師這個比喻好,心要清凈,裡頭不能有一樣東西存在。所以真修行人修什麼?就修這個,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瞭,心裡頭乾乾淨淨,所謂是不落印象,永遠保持清凈心。

  清凈心是佛心,清凈心跟一切諸佛如來感應道交。為什麼?佛心是清凈的,佛心一塵不染。那我們今天麻煩的東西在哪裡?看到好的接受,放在心上,看到不好的也接收了。所以我常講,我們凡夫的心是個垃圾桶,什麼都往裡頭裝。現在世間還有一等人專門裝垃圾,裝不善的,善的他不裝,專裝不善的,那個後果不堪設想,不善感應的是惡道!這樣的思想見解行為,是造三途果報。還不如一等世間人懂得專門裝善的,不裝不善的;不善的,他ㄧ概排斥拒絕。

  人不僅是一生,生生世世都是善惡混雜,這是六道裡頭都是這個樣子。你在六道里找一個純善的人,一點惡都沒有,決定找不到;你找一個純惡的人,一點善都沒有,也找不到。純善之人,十法界裡頭只有一個,如來,究竟果位,純善,一絲毫惡都找不到。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帶著不善。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善,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還有不善,這講等覺菩薩。只有究竟佛果才是純善,這是真的。要找一個純惡之人,一點善都沒有,找不到,縱然是阿鼻地獄裡面去找,也找不到,為什麼找不到?他本性善的。你看看《三字經》上講的「人之初,性本善」。他造五逆十惡,大逆不道,他本性善,這就是說明要找一個完全沒有善的,找不到。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何況佛在大乘經上常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善的,只是什麼?只是他一時迷惑顛倒,他迷了自性,他迷了本善,他造作一切不善。這樣的人,他會回頭,他會覺悟,你慢慢等待。他墮三途,墮地獄,墮到極嚴重的地獄,我們學大乘的同學,如果你真正契入經教少分,你就明白了,他墮地獄是幹什麼?消業障。他那些罪業,他一定要報掉,在哪裡報?在地獄,在餓鬼,在畜生,在人天,種種苦報都是消業障。業障消盡了,他阿賴耶識裡頭還有善根種子,阿賴耶像一個倉庫,像一個儲藏室,那個裡頭什麼種子都有,佛菩薩種子有,聲聞緣覺也有,羅剎修羅也有,畜生、餓鬼、地獄統統具足。那個惡的種子,他受報,他報完了之後,還有沒受報的善業種子!

  所以你一定要看清楚,一切眾生沒有出六道,六道裡頭,他為什麼會到上三道?為什麼會下三道?上三道報善業,下三道報惡業,就這麼回事,統統是在受果報。受果報這個名字你說不好聽,換個好聽的,消業障,這好聽。三善道消善業的業障,善業還是障礙,你出不了三界!下三道消惡業的業障,統統在消業障。就是現前在這個世間也是在消業障,業障消不完,為什麼?一面消他一面造,他如果是只消不造,那個業障就很快可以消盡;他一面消是一面造,消善業也造,消惡業也造,造的業裡頭又有善有惡,不是說他消善業,他就造善業不造惡業;消惡業,他就造惡業不造善業,不是的,他造業,為什麼會造業?阿賴耶裡頭的種子,力量強的那個種子多,力量強它就先起現行,起現行就造業,是這麼回事情。

  到如來果地,絕行處了,不造了。我們要問,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乃至於羅漢,他應身在九法界,教化一切眾生,這是不是造業?沒有,我們千萬不要誤會。他不造業,為什麼他不造業?就是他的一切所作所為,阿賴耶裡頭不落印象,他沒有阿賴耶。經上告訴我們轉八識成四智,他沒有八識,沒有阿賴耶,他哪有業!這是真的,真正的事實。迷了,就把法性,真如自性轉變成阿賴耶;覺悟了,阿賴耶又恢復到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怎麼會造業!

  菩薩現身說法,教化眾生,真的就像釋迦牟尼佛那個比喻一樣,那個鼓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他造不造業?沒有,為什麼沒有?他沒有起心動念。我們凡夫總要問,不起心動念為什麼你會答覆,你會答覆得那麼好,那麼恰當?給你說這是自性性德的反應。就像我們敲鼓一樣,第一敲,它馬上就有反應,音聲反應。我們凡夫,你要敲他,實在講他麻木了,他有反應,他那個反應很複雜。你要學過法相唯識,你才知道那個複雜的樣子。譬如眼見,張開眼睛,眼根跟色塵接觸,這叫眼識。眼識沒有分別,眼識立刻傳送給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分別,分別外面這些境界。它分別,它不執者,它立刻又傳送給第七識,第七識執著,這個我喜歡,那個我排斥;同時傳給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裡頭做檔案,變成了資料,很複雜。不像諸佛菩薩,直接的反應,沒有這麼多層次,完全是直接的。

  凡夫見色聞聲,就是六根對六塵境界,八個識五十一個心所,很複雜,還有二十四個不相應,好象一個很龐大的機構,真的牽一髮而動全身。根塵相接觸的時候,統統都運作起來了。運作裡頭還產生很多錯誤,為什麼有錯誤?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凈,所以產生許多錯誤,做了許多許多的錯事,這個樣子讓六道這種境界永遠不會失去。生生世世在這個裡頭流轉,時間是用劫來計算,長劫流轉。明眼人看到,可憐,真正可憐,他迷在這個程度,不知道自己有自性,不知道回歸自性。

  覺悟的人,沒有別的就是回歸自性,回歸自性最明顯的一個樣子,就是他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了,這個「絕行處」就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接不接觸?接觸,眼也見,耳也聽,跟一切大眾和光同塵,什麼妨礙都沒有。表面上看起來,你歡喜,他也歡喜;你憂慮,好象他也很憂慮,那是什麼?那是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你的喜怒哀樂,心裡頭真有,他的喜怒哀樂,心裡頭沒有;你是真的,他是在演戲,他在表演,不一樣。這就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你要曉得應化在世間,他不造業。再告訴你,你落印象就造業,你生起念頭就造業,你分別,你執著,這個業就重;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念頭,我們講妄想,念頭是無明煩惱。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什麼?生這三大類的煩惱,你還會有好日子過嗎?這三類煩惱愈陷愈深,自己真的叫不知不覺,有意無意造極重的罪業,統統是煩惱引發的,沒有智慧。智慧就回頭了,煩惱不會回頭。

  這個世間信仰宗教的,一般講還有良心,但是良心往往敵不過慾望,就是敵不過煩惱。日常生活當中,還是煩惱當家作主。我們學院開幕,新加坡九大宗教來祝福,我們非常感謝。我們看到九大宗教像一家人,我們非常欣慰。現在大家在一起說真話,他說從前我們都不是說真話,大家在一起說的話叫官話,不是從內心的說出來,總是有防範的,想想哪個話可以說,哪個話不能說。現在是好朋友,什麼都能說。真話裡頭說什麼?自己承認自己宗教里,有少數為了達到自己私人的目的,曲解經義,斷章取義,欺騙信徒,達到他自己的目的。這樣的話在從前是絕對不會說的,現在大家在一塊真的是好朋友了。其實每一個宗教都有良莠不齊,龍蛇混雜,佛門也不例外。

  他舉一個例子,譬如《聖經》裡面所講的,他只取一句,把這一句就曲解了,讓大家就產生誤會。他說譬如「信上帝就得救」,這一句話誤導了很多人。你要看全文,這一句話前面說的是什麼,後面說的是什麼,哪有那麼簡單!一點都不錯,他這一句話誤導了很多人。那我們凈土宗這一句話也誤導了很多人,「念佛就能往生」,同樣誤導很多人。這一句話有沒有錯?沒有錯,如果前後都不知道的話,你照這一句話做,到最後不能上天堂,不能往生。所以斷章取義很危險,如果誤導眾生,對不起《聖經》,對不起上帝。我們教導、勸導念佛人,要是斷章取義犯了過錯,我們對不起經典,對不起釋迦牟尼佛,對不起阿彌陀佛。每個宗教幾乎都一樣。

  我們介紹凈土,這個凈土修學基礎奠定在凈業三福,凈業三福的基礎奠定在十善業道,你不能沒有基礎。像蓋房子一樣,不可以沒有地基,這個特別要強調。基督教、天主教的修學有十誡,十誡是修學的基礎,決定不能疏忽。十誡不要了,我們佛門是十善不要了,十善不要,果報在三途,人天都沒有分,你怎麼能上天堂?你怎麼能到極樂世界?哪有這種道理。造作罪業的人信了主,將來都能上天堂;做了好事的人不相信主,將來還要墮地獄,這在理上講不通。我在做學生的時代,到教堂裡面聽到講道的人說這些,我下次就不去了。好人,就是因為不信他,還要下地獄;壞人信他,還上天堂,我不相信。這是我這一類根機不能接受。還有一些能接受,能接受是什麼?他可以做壞事,他可以無惡不作,「我只要信主,我做壞事沒有關係,主耶穌會把我的罪背在身上,我的罪就讓他去受去,我就生天堂」,這是把經義曲解了。以後我們讀讀《聖經》,不是這個說法。

  所以聰明人一定要看全文,要看前後怎麼講的。否則的話,這個我在講經的時候跟大家說過,特別是對於學講經的同學,你要想把《彌陀經》講好,你要想把《無量壽經》講好,你要不通《華嚴》,做不到!為什麼?《華嚴》是最詳細的《阿彌陀經》,最詳細的《無量壽經》,你不把它搞透徹的話,《彌陀經》、《無量壽經》你怎麼能講得好!就這個道理。通達《華嚴》了,那一本《阿彌陀經》,這大家天天念的,念得很熟,一天講四個小時講一年都講不完,字字句句裡頭都是無量義,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它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出來的。自性沒有大小,自性沒有長短,自性沒有淺深,自性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呆板的。我現在如果給大家講《彌陀經疏鈔》,講《彌陀經要解》,那就跟我講《華嚴》完全沒有兩樣。

  所以古大德常常勉勵我們,要通,不通不行,這個通就是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怎樣才通?給你說這個「絕行處」重要。絕行處,當然我們做不到,如來究竟果地,但是做不到,方向要正確。回教徒朝聖,在全世界,他的聖城在麥加,你看他們一天五次禮拜,他的方向正確,他朝麥加那個方向拜,這個有道理。絕行處就是心地清凈,我們向清凈心這個方向去用功夫。心愈清凈,愈接近自性,愈接近性德,到相當程度就悟入,大徹大悟。

  所以心裡頭不能有東西,惡的東西不能有,善的東西也不能有。你有惡東西,你就沒有辦法離三惡道;你有善東西,你不能離三善道,你出不了六道輪迴。善惡兩邊都放下,修清凈心,修清凈心不能著清凈心的相,著清凈心的相怎麼樣?出不了十法界,不能見性。修純凈純善,不著純凈純善之相,連純凈純善念頭都沒有,這個時候你就到明心見性的邊緣,到那個交界之處了。在這個時候一定有佛菩薩來幫忙你,是什麼?你的機緣成熟了,不定一個什麼境界,讓你一下子入進去,佛氏門中不舍一人,在這個狀況之下是最容易體會的,你豁然大悟。這一悟就是絕行處,真的是純凈純善,連純凈純善念頭都沒有。有這個一念,那就不是純凈不是純善。

  純凈裡頭再放一個純凈,錯了,不凈了。本來無一物,你還有一個本來無一物,你心裡頭放一個本來無一物,已經有了一物,這一物放進去,你迷了,你就不凈了,也不善了。功夫在這裡,這叫真功夫。契入這個境界,禪宗所講的大事畢,什麼大事?六道裡頭的生死大事解決了。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是佛法修學總的原則,總的綱領。所以古大德常常給我們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百丈清規裡面,叢林以無事為興旺,這興盛。這個話一般人很難懂,一般人怎麼?香火,人多香火旺,那就是興盛,祖師眼睛不是這樣的,那個不是興盛,那是什麼?那是搞三途六道。是以清凈為興盛。我們研究經教這麼多年了,如果連這個都不懂,我們這些年不叫白搞了。

  真正功夫是要在境緣當中去磨鍊得來的,這是真的。我昨天找資料,找出一封信,過去我沒有細看,昨天晚上我仔細看了一下。是有一個人傳真給悟平法師,人沒有名字,也沒有地址,電子信箱傳過來的。平師告訴我,傳來之後,他的信箱就關閉了,也沒有辦法聯絡。他有個日期,零二年五月十三,是一個老人往生,往生之前說了一些話,他把它記錄下來,叫他傳給我看。這裡面最重要的,給我們做了一個證明,那就是日常生活當中,所接觸的境緣都是提升自己的境界,都是提升自己的清凈心,清凈平等覺!那就是說善緣順境不生貪愛,逆境惡緣不生瞋恚,永遠保持清凈平等覺,這就對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成就,秘訣就在此。

  我們要很認真努力學習,利益眾生不著利益眾生的相。化解衝突,促進安定,祈求和平,為眾生可不能著相。著相,你阿賴耶裡頭有了。阿賴耶裝那麼多東西,你怎麼能把阿賴耶轉變成大圓鏡智?必須把阿賴耶裡頭所裝的這些東西慢慢的清除,清除到裡面沒有東西了,才能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轉八識成四智,這裡頭有因有果。第六識,第七識,因地轉,第八識,前五識是果地轉,這個教導非常非常重要,使我們曉得用功從什麼地方下手。

  因,要從因上下手。那因上,第六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那我就懂了,我現在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不但世間法,出世間法也不例外,我天天念佛,我天天讀經,我天天在研教,怎樣跟不分別、不執著相應?你要用分別心、執著心去念佛,去研教,還是六道裡頭事情,那這個念佛研教變成六道裡頭的善業,果報在三善道,出不了六道十法界。怎樣才能夠出離?要與不分別、不執著相應。於是我在這裡頭細心思惟,懂得一點道理了,念佛、讀經、研教的方法是把一切善念惡念除掉,用這一法除一切法。這一法也不能執者,這一法也不能夠分別,這就對了。

  但是有人害怕,我要不用心去研究,我怎麼會懂?沒錯。這是什麼?這就是用八識用慣了,無量劫來用它用習慣了,你還是要用這個,但是你要知道,有期限的,不能永遠用這個。永遠用這個那就麻煩了。這就好比是用藥治病一樣,我要用這個葯治這個病,但是你要記住,這個葯不能吃一輩子,病好了,葯馬上就丟掉,你要不再丟掉又變成病。所以這個讀經、念佛、研教是葯,除我們一切妄念。我那個妄念減少了,這個東西分量也減少,那就對了。妄念減少,這個東西還是那麼多,不行,這個東西又變成妄念,經教變成妄念了。所以「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到什麼時候舍?明心見性的時候舍,沒有明心見性,你可不能舍,沒有明心見性,你還在害病。明心見性,病好了,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這個戒定慧三學也不要了,「絕行處」。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苦滅聖諦第十句:

  【或名不二。】

  這都是滅諦的名稱。『不二』就是一,「不二」就是沒有對立,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妄想起來就二,分別就二,執著就二,所以「不二」就是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跟前面講的「絕行處」是一個意思。「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佛菩薩善巧方便,絕言說,他興言說;絕思惟,他能夠興思惟,這叫做善巧方便。正是所謂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那就不二了。有念跟無念在我們看是二,如來境界上不二,他到九法界來示現、來應化,現與不現我們看是二,他看是不二,這個意思很深很深,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唯有你真正能夠體會得,你自自然然就曉得怎樣修。

  所以佛說法在定中,示相也在定中,日常生活種種作為,無一不在定中。大乘經裡面常講,「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定中的境界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者;定中境界就是絕行處,定中境界就是不二,二就不定了。所以修定在哪裡修?要在二里頭修不二,要在言說裡頭修言語道斷;要在思惟裡面修心行處滅,這叫真修行,這叫真功夫。才動一個念就落二三,那你就錯了。這個錯就是你迷失了自性,你與性德不相應。自性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不生不滅,它不來不去,它是一切法之本體。這是它的名詞,佛法裡面只用一個字,體。「世界微塵,一切因果,因心成體」。世界微塵就是自性,一切因果也不離自性,自性裡頭什麼也沒有,自性能現一切相,雖現一切相,與自性決定相應,決定沒有絲毫違背。不相應、違背是什麼?是你的妄想,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什麼?這是錯認了。《楞嚴》上說得好,「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無明這麼生起來的,就是這麼迷的。

  為什麼要立知?這個「知見立知」我們用個淺顯易懂的話來說就是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完全是真性的境界,只要你不起心不動念,你看到的是真相。起心動念這個相立刻扭曲,你見的是妄相。不起心不動念,這個時候你是正受,你跟諸佛菩薩一樣,正受裡面沒有苦樂憂喜舍,但是一起心一動念,你的正受失掉了;正受是禪定,正受是三昧。自性本具的性定,這一起心動念馬上就失掉,失掉之後就出現苦樂憂喜舍。苦樂憂喜舍不是正受,是六道凡夫的享受。

  修行、練功在境界裡頭練,你要真肯練,從早到晚,一年到頭,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就是你修行的道場,你就練這個;順境善緣不生貪愛,就是那個貪愛的念頭不起,逆境惡緣瞋恚念頭不起。這個事情不容易,它自自然然就生,那是什麼原因?那是你阿賴耶識里的習氣,煩惱習氣。這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七情五欲,喜、怒、哀、樂、愛、惡、欲,這是七情,七情後頭那個欲就是五欲,五欲講的財色名食睡,自自然然它生起。這就是習氣太重,煩惱習氣太重,所以你要用功夫,你要有辦法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生七情五欲。七情五欲不起來,起什麼?觀照功夫。

  觀照功夫裡面,實在講中國人喜歡《金剛經》,偏愛《金剛經》,不是沒有道理。《金剛經》上,文字不多,只有五千多字,意思圓滿,便於受持,便於觀照,所謂是言簡意賅。我們六根接觸六境的時候,煩惱起現行,就是什麼?順境起貪心,逆境起瞋恚。你要立刻想到《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那個情緒馬上就平下來,這是觀照。知道所有一切境界相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何必計較?順境善緣有什麼好貪愛?又何況《般若經》上講「一切法無所有」,因緣所生法沒有自體,當體即空,「畢竟空,不可得」。你起心動念就冤枉,錯了,應當像諸佛菩薩一樣不起心不動念。

  經,佛說得好,要深解義趣,不但不能夠錯解,要正解,還要深解,幫助你明心見性。你要是把它曲解了,錯解了,幫助你生煩惱,幫助你造業,那就錯了。叫自己造業障,自作自受,這個還不是極重的罪,如果你要誤導別人,叫別人也造業障,那你的罪過重了。為什麼?古人講「錯下一個字的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他受這個果報,他是誤了別人,自己信口開河,或者是自己的歡喜,或者是自己的怨恨,這是什麼?這是你造作罪業,想利用這個經教,曲解經教,你的動機在這裡,但是你不知道果報太可怕。

  佛在經教裡頭教導我們,縱然是這個人作惡多端,你也不敢輕視他,為什麼?像《觀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阿闍世王,提婆達多誘惑他,說他的父親年歲那麼大,還不傳位給他,還佔著這個王位,怎麼怎麼不應該,你最好把他害死,你早一天繼承王位。阿闍世王真的聽了他的誘惑,把他父親害死,把他母親幽禁,就是現在人講政變,太子發動政變。提婆達多想害釋迦牟尼佛,兩個人商量好,一個做新國王,一個做新佛,新國王護持新佛,造五逆十惡罪。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提婆達多生身墮地獄,真的看到大地像地震一樣,地裂開了,地裡面火光上升,提婆達多掉下去,現世果報讓你看到。阿闍世王臨終懺悔,那是真心悔過,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大藏經》上有《阿闍世王經》,釋迦牟尼佛講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中生。我那時候看到這個經文,我很驚訝,造這麼重的罪,如果佛說他是下品下生,我同意,我不會疑惑,上品中生,我感到非常驚訝。仔細一思惟才知道,往生是兩種方式,一種平常的修行,積功累德往生的;一種造作罪業,臨終懺悔,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

  所以這是佛示現教導我們,對於造作極惡罪業的人,不敢輕慢,為什麼?說不定他臨終懺悔的時候,他品位在我上面,我還不如他,這大有可能。不可以輕慢任何一個人,不可以輕易批評任何一個人。我們是凡夫,不曉得那個人是不是菩薩示現的,是不是什麼佛再來的,我們怎麼會知道?不知道只有一個方法最穩當,我統統恭敬。像善財童子一樣,禮敬諸佛,一切眾生在我心目當中,都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平等的恭敬心,決定不敢輕慢。不要以為他不如我,那錯了,他有他的長處,我有我的缺點。我的長處,他沒有;他的長處,我也沒有。

  如果能看別人長處,看別人的好處,人人都是賢人,人人都值得我尊敬。如果專看別人的缺點,專看別人的不善,天下沒有一個好人。所以你是生在天堂,你還是生在地獄,完全是你自己的意念觀察而決定的,不是別人給你決定。我覺得每個人都是佛,每個人都是菩薩,那你就是生在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所以說是境隨心轉。佛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為什麼不轉境界?為什麼不把極惡的人轉成好人?你只想他,他只有一樁的好事,你想他一樁好事,他就是好人。他有一樁過錯,你常常想它,他就是惡人。他到底是好人、是惡人?他也不是好人,也不是惡人。蕅益大師講的,「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你以善心看他,他就是好人;你以噁心看他,他就是惡人。所以實際上沒有好壞,好壞是相對的、是對立的,好壞是二,事實真相是不二。

  所以不二才是事實真相,二不是事實真相。不是真相就是妄相,所以妄裡頭才有二,真裡頭沒有二。佛教我們這個原則,太重要。我們真正體會得,真正能記住,不會忘掉,真正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你這一生怎麼會不成就?肯定成就。那要不成就,是你煩惱習氣太重,你常常忘掉,健忘。你要把這個毛病改掉,修行沒有別的,天天找自己的毛病,發現自己的毛病,就是佛法裡面講的覺悟,一般人講開悟,開悟是什麼?自己毛病知道了,把自己毛病改過來,這叫功夫,這叫修行,真修。最高的原則,這個經上所講的每一個名詞都是最高原則,此地所講的「絕行處,不二」,所以要常常保持自己的清凈心。

  這麼多年來,我們提出了綱領,「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是十幾年前我在美國寫的,我記得是在加州住在Cupertino的時候,寫了這二十個字,「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念念與這二十個字相應,叫真修行。挫折、逆境不可能沒有,為什麼?過去今生,學佛之前跟學佛之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有過失。過失,不善的心行召來不善的果報,所以果報現前,歡喜接受,為什麼?消掉,消業障。

  我常常講,別人毀謗、侮辱、陷害,我統統承受,我絕對不會有一個字的辯駁,為什麼?消業障。我要辯駁,我要不接受,這個業障消不了,這個業障消不了,將來到三途消,那就更苦。現在果報現前,就是佛家常講的重罪輕報,報掉了。是不是真的報掉?自己冷靜反省觀察就知道。觀察什麼?煩惱少了,智慧增長。所以每一次遇到這一些境界,我非常歡喜,為什麼?我知道這是幫助我提升境界,幫助我增長智慧,真是這個樣子的。你們大家如果要是細心觀察,你能夠看得出來。從哪裡看?從我講經的時候看,你聽我講的,我今年講的跟去年不一樣,去年跟前年不一樣,跟十年前不一樣,跟二十年前不一樣。現在大概二十年,我還留的二十年之內的,留著有錄音帶跟錄相帶,諸位細細看看就知道,不斷在進步。為什麼會有進步?業障消了才有進步,業障不消,沒進步。

  我們過去也曾經聽過別人講經,聽他幾年,他境界是一樣的,沒有提升,沒有進步,就曉得什麼?他停在那個地方。停在那裡是什麼?他不善於修行。順逆境界都是修行道場,都是幫助我們境界提升的。大的挫折,殊勝的順境,這個裡頭沒有貪痴,沒有瞋恚,往往是大幅度上升的機緣,自己要認識。所以真正修行人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永遠只有一個念頭,知恩報恩。

  我在講經常常提出來,《金剛經》上歌利王割截身體,忍辱仙人不但沒有瞋恚,感恩。如果忍辱仙人要是瞋恚,那兩個人就結冤讎,冤冤相報,那真的是沒完沒了,慘!忍辱仙人沒有怨恨,沒有報復的念頭,而且感恩。感什麼恩?忍辱波羅蜜圓滿了。忍辱波羅蜜在哪裡修?就在這個境界上修,這個境界要不現前,不知道自己忍辱功夫到什麼程度。這個境界現前,忍辱功夫到家了,菩薩成佛,誰幫助他成佛的?歌利王幫助他成佛的,這個話一點不假,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本來排名在賢劫是第五尊佛,他排在第五,彌勒排在第四。因為他精進,他超過了,所以他提前成佛,彌勒菩薩延後,跟他兩個對調了,得誰的力?得歌利王割截身體。釋迦如來感恩,對歌利王感恩,所以發願我要成佛第一個度你。菩薩說話算話,果然第一個度他。鹿野苑說法,第一個證阿羅漢果的,憍陳如尊者,憍陳如尊者的前生就是歌利王。

  所以我們學佛要知道一個最高的原則,不能跟一切眾生結冤讎,就是他要來殺我,像歌利王一樣把我凌遲處死,一絲毫怨恨心沒有,那麼你馬上就上升,大幅度的上升。人要受不了別人一點閑言閑語,這個人是一點功夫都沒有,那真正是經上所講的可憐憫者。為什麼?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別人罵你,侮辱你,你不能接受,你要曉得人家有理、無理來找你,我們真學佛的人知道,消業障。你要懂得消業障,歡喜接受,恭恭敬敬接受,不要問。他說「這個人沒出息,你就糟蹋他」,那我就隨他糟蹋,我忍受,業障肯定快速消掉。有一點點心裡頭不高興、不接受,冤讎結了。不能結!這是你修行功夫得力不得力的關鍵所在。

  我同時學佛、出家修道的朋友,同參道友很多,三分之二不在了,都過世了。這麼多人,我今天能修到這個樣子,我有什麼長處?我為什麼能超越?當年在台中,李老師在同學面前說過我,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家,他叫著我的名字跟大家說:業鴻有兩個長處,一個能布施,一個能忍辱。《金剛經》上說「一切法得成於忍」,不能忍不能成就。有人天天欺負你,天天糟蹋你,對修行人來講,好事,好事是什麼?好事就是多折磨你,把你無量劫的那個罪障統統消除掉。你要不接受,那好了,你以後夠受了。他欺負你,他瞧不起你,你一昧忍耐,過個三年五載,他佩服你,他覺得你了不起,他不如你,他會發現你的長處。

  我這個忍辱,好象我在講經的時候也曾經講過幾次,我是跟一個同學學來的。在南京第一中學念書的時候,我們同一個年級,不同班,好象是同班,同年級也同班,一個同學,白振寰,我永遠記得他。在學校念書的時候,我是最瞧不起他的,討厭他,時時刻刻欺負他,批評他,他能忍受。我罵他,他從來沒有罵過我,不但沒有,背地裡頭他讚歎我。別的同學告訴我,他說你瞧不起他,你常常欺負他,他在背後讚歎你。我還覺悟得快,一年,兩個學期,一年,我就向他道歉,我感激他。所以我學忍辱波羅蜜是他教給我的,他不是言教,他是身教,我覺得這個人真了不起。我們兩個沒有變成敵人,變成好朋友。可惜離開學校之後,再也沒有聯絡。這麼多年了,差不多六十年了,所以現在還在不在都不知道,我們年齡差不多。

  所以這個修行不是在文字上,不是在口頭上,是在起心動念之處。我常講,你的心清凈,你的心善良,你的相貌會轉變,人家一看,這個人是好人,這個人是善人,面孔上看到;身體上看到,你一舉一動,看到,那不是裝的。裝模作樣,裝不會長久,幾天被人看穿了,這看穿了就一文不值了,怎麼能裝得長久。所以真誠心從內心裡頭髮出來,這最高的指導原則,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佛心,菩薩的心。

  我們要學佛,要學菩薩,從根本修,根本就是把心改過來。李老師以前常常給我們講改心,就是這個意思。把虛偽改變成真誠,把染污改變成清凈,把傲慢改變成平等,把愚痴改變成正覺,把自私自利改變成慈悲,這就叫破迷開悟,這就叫轉凡成聖,轉惡為善,你要會轉。著相,你已經是菩薩,你是權教菩薩;離相,那你是法身菩薩。也就是說十法界裡面的菩薩,跟一真法界裡面菩薩的差別,一個還沒有離相,一個離相,功夫在這裡。只要是菩薩,大乘菩薩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有著相的,有離四相的,有離四見的,離四見的高!法身菩薩。四相離了,四見沒有離,這是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里的菩薩。

  凡夫學菩薩,轉過來,著相,還沒有離四相,天台大師講六即,在六道裡頭叫觀行即菩薩;觀行是修觀,真干,觀行即菩薩。觀行提升,相似,相似是什麼?已經離相還沒有離見,就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四見也沒有,四見沒有了就是真正到「絕行處」,到「不二」,那你超越十法界,你已經證得一真法界,這叫分證即佛,分證位的菩薩,真的不是假的。分證再上那是究竟。我們一般連這個念頭都沒有,講的時候有,書本一關就沒有了,還是是非人我,還是貪瞋痴慢,還是自私自利,這種學佛的人叫什麼名字?叫名字即佛,有名無實。有名無實沒有用處,李老師以前常講,「該怎麼生死,還怎麼生死」;換句話說,你絲毫都不能轉動,你隨著業力流轉。到觀行,觀行是真用功,這樣的人我們可以肯定他不墮三惡道,雖然出不了六道,人天受生,他真干。

  觀行這個地位,如果要是念佛的話,決定往生。這一般講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一般經典裡面,世尊常講的西方極樂世界的天人,就是指觀行即往生的,他有能力伏煩惱,他沒有辦法斷煩惱,見思煩惱沒有斷,但是觀行有功,他煩惱不起現行,也就是說,他的警覺性很高。境界現前,第一念迷,第二念他就能轉過來。所以這些說實在的話,許許多多同學你給他提,知道,他回你,「我都懂,我都知道」,實際上做不到。這就是古人有一句話說,「看得破,忍不過」,忍不過就是煩惱習氣太重了。這一樁事情對我們這一生修行,能不能改善我們現前的生活,這個改善生活就是離苦得樂,能不能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關鍵。

  記住惠能大師的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養自己的清凈心,養自己的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常常見世間過,菩提心全部都破掉。你是虛偽,你是染污,你不平,你愚痴,你沒有慈悲,全破了。全破了之後,在這一生當中,你生活在煩惱當中,煩惱是苦,你不能離苦得樂,你念佛不能往生,為什麼?你不是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肯定不見世間過,不會把世間不善放在心上。把世間不善放在心上,他就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就是念佛一天念十萬聲,都不能往生。這個話是古來祖師大德講的。他說什麼?「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你一天念十萬聲、二十萬聲,沒有用,心不善,念頭不善,行為不善,果報要自己承當。止於至善,至善就是不二法門,至善是「絕行處」,心地真的一天到晚心在清凈當中,心在定中。沒有人來問你,你的心是定的,一念不生,這個人是真菩薩,不是假菩薩。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五五卷)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七段,西南方鮮少世界最後這一段,我們把經文念一段: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大光明,或名演說海,或名簡擇義,或名和合法,或名離取著,或名斷相續,或名廣大路,或名平等因,或名凈方便,或名最勝見。】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講道諦,出世間的因。前面說出世間的果,果必有因,所以講到果的地方,我們不能不知道因行;講到因,我們自然就知道這個因所感的果報。這個後半段出世間的因果,因果都與法性相應,這是在初學。如果契入甚深,因果是一不是二,實在講就是性德的圓滿流露。明了這個事實真相,才知道佛法不能不學。正如同歐陽竟無先生所說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他是二十世紀初期的人,在他那個時代世間已經動亂頻繁,他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遇到滿清滅亡民國成立,軍閥割據,中日的戰爭,二次大戰,生在亂世!二戰之後,這個世界越戰、冷戰,從來就沒有寧息之日。如何能夠化解爭端,穩定社會,實現和平,他說唯有佛法,所以說這是今世所必需。

  我們看到這段經文,苦滅道聖諦第一個名稱『大光明』。大光明裡面含的意思多,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大乘教裡頭常講,大光明藏,這是稱讚自性的,稱讚性德的。大乘法無論是哪一個宗派,佛教在中國,大乘有八個宗;無論是哪一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無一不是大光明藏。正是《華嚴經》上給我們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即一切」,任何一部經典,任何一個法門,參透了就全都貫通,所以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個道理很深,跟世間的學術確實不相同。

  世間學術,通這一門,不會通那一門,常言說得好,「隔行如隔山」。可是佛法裡頭不一樣,佛法一通一切都通。這是什麼?佛法求的是見性,無論哪一個法門都是明心見性的方法,即使我們看起來最淺顯的法門,十善業道。但是我們讀了《十善業道經》,知道十善業道不簡單,為什麼?通一切法,通到如來地。過去我們將這個經也細說一遍,諸位可以做參考,所以不能輕視這十條。這十條具足戒定慧三學,這是佛法深妙圓融之處,不同於世間法。

  你看世間法,即使是國家的憲法,叫根本大法,隔幾年社會狀況有了變更,這個大法要修訂,常常要修訂,佛法不能修訂。我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世間的情見看佛家的戒律,用世間的邏輯來看,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出現在印度,不在中國,印度跟中國人情、風俗習慣、文化都不相同,他在那個地方制定的戒律怎麼能適合於中國人?所以我初學佛的幾年,我對於經論很重視,這個裡面的道理很微妙,令人五體投地。戒律,我們就很疏忽,認為這是生活規範,生活規範隨著時代變,隨著地區變。中國幅員廣大,南方北方、東方西方不相同,生活習慣不相同,禮俗不相同。古印度人的生活習慣,我們現在怎麼能用得上?這就是用世間邏輯來觀察,所以不能接受,認為要修改。精神沒有問題,我們非常贊同,但是怎樣做法?要現代化!我們現在常講的本土化、現代化,你才能行得通,才能叫現代人生歡喜心。

  章嘉大師知道我這個執著很不容易改變,確實堅固的執著,所以他常常教導我的時候,會很輕描淡寫提這麼一句,「戒律很重要」。這一句話至少我聽了幾十遍。所以他老人家圓寂,我搭了個小帳篷,在他火化爐邊,那是單獨給他做一個火化爐火化,住了三天。我很認真的反省,我跟他老人家三年我在他那裡學到些什麼?突然就想到這麼一句話,聽的遍數太多,所以印象深刻,「戒律很重要」,為什麼老提這一句?我就想這個問題。終於想出一個答案,戒律跟世間法律不一樣,大不相同。

  世間法律應人情而制定的,所謂是合情合法合理,依情理法而定的。理雖然不變,情跟法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像中國古書裡面記載的,三代之禮就有興革。這個興革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修訂,革是刪掉,興是增加,這個就是修訂。所以每個朝代大多數用前朝的禮儀做藍本,加以修訂,做為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生活規範的依據。佛的這個戒律為什麼不能變?佛的戒律是凡聖的標準,你一修訂,它就不是聖,就是凡了。你想超凡入聖,那你一定要依這個標準,你不依這個標準,你就是凡人。所以凡人裡面的儀規可以修訂,超凡入聖的,這不能修訂。我想通這個道理,於是開始看戒律,戒律這些書我就涉獵,以前不看的。佛法經律論都是大光明。

  世間跟出世間有沒有界限?沒有。覺悟,一切法都是出世法;不覺,佛法也是世間法。所以世間、出世間實實在在就是覺迷不同而已。覺了,世間就變成出世間;迷了,出世間也變成世間。佛法幫助我們覺悟,你要想覺悟,你為什麼不覺悟?你有障礙,這是佛經論上講得很多,只要你把障礙除掉,你就覺悟,大光明是你自性本具,不是外頭來的。大光明裡頭什麼都包含,一樣都不缺。你能想得到的,它裡頭完全都有;你想不到的它也全有,自性本來就是圓滿的。你現在變成這個樣子就是迷了,佛告訴你,你有障礙,你把障礙去掉,你就恢復了。戒律就是佛教我們去障礙的方法,你怎麼能改?你要是改動,你的障礙永遠不能去除,所以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道諦裡面總的綱領原則,我們常常疏忽,不知道重視。看上這個名字,這個名字我們會重視它,原來戒定慧就是大光明,《大藏經》就是大光明,佛菩薩的教誨,祖師大德隨順經教的教誨,無一不是大光明。

  不殺生是性德。中國古人常說,「上天有好生之德」,一般人把這一句話產生誤會,上天,以為是天神,有人以為是上帝,中國人常講玉皇大帝。其實「上天」兩個字的意思是指你的真性,你的本心。性能生萬法,這佛在經上常說的,「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心性能現萬法,能生萬法,至高無上。天是天然,是自然,天也是高的意思,所以上天是指性德。這裡面確確實實沒有,不要說是殺,傷害眾生的意念都沒有。他要傷害這個眾生,他為什麼現這個眾生相?這沒有理由。這個道理很深,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宇宙之間,十法界依正莊嚴,哪怕是一棵小草它長在那個地方,你要曉得那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從這個地方去體現性識它有好生之德。我們去傷害它,我們去把它除掉,違背了性德。從這個意思上,你要是能夠契入,從不殺生你就能夠明心見性,悟入心性,你怎麼能小看它?以為「不殺生」這三個字很平常,實在講不平常,這三個字也能叫你明心見性。你真正體會到的時候,你自性裡頭的大慈悲心就露出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從這一個善行裡面顯發出來。我們每個人都有大慈悲心,這個慈悲心是遍法界虛空界,為什麼發不出來?你迷失了自性。怎麼迷失自性?你有意無意有傷害眾生的意念,有傷害眾生的行為,所以你不能見性,你能想得到嗎?

  不偷盜是性德。性識既然變現萬事萬物,你想想看這個萬事萬物它的新陳代謝,應該具備的一些條件都具足。你不能奪取它,你奪取它,這錯誤。弱肉強食,不但破了不殺生的戒,也破了不偷盜的戒,違背性德這種妄念愈來愈擴展。這十條,條條都是自性本具的德行,你怎麼能違犯?我們學佛要知道,那個不是釋迦牟尼佛制定的,你要認為釋迦牟尼佛制定的,大錯特錯,釋迦牟尼佛一生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制定,打妄想!我們來訂個法律,來訂個規矩,要大家來遵守,所有一切制定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流出來的。世尊一生從心性流出來的,是自性德能自然的顯發,沒有加絲毫意思在裡頭,加一點點意思在裡面,就迷了,那就是「知見立知」,不加絲毫意思,那就是大光明照。

  加一點意思就是無明,這一點無明那個作用很大,這一點無明起,全部都變成無明,大光明變成無明。一迷一切迷,迷了以後可就麻煩了;迷了就變現六道,變現三途。這佛經裡頭常說,「十法界一現九隱」,一法界現,其他九法界都不見了,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頻道,我們這個電視有十個頻道,我們開這個頻道,其他九個頻道看不到,隱。如果你心地清凈,清凈到一定的程度,所謂是空間維次突破,就在這一個頻道裡頭,十個頻道統統看到。在我們電視,科技還做不到這個程度。十個頻道同時看到,它又不亂,它彼此互相不影響,還是一個畫面。不是像我們擺十個電視在這兒,十個頻道,每一個電視開一個頻道,我們不都看見了嗎?不是這個意思,那你看見是十個。在一個畫面裡面看十個頻道,看看這個科學再過個若干年,能不能進步到這個程度。這佛法講你有一定功夫的禪定,你能夠突破,禪定功夫愈深,突破的層次愈多,境界愈廣。

  我們今天沒有禪定功夫,有小禪定功夫的人,突破兩、三個層次,最容易見到、接觸到的是鬼道,最容易接觸的。我們現在這個世間,有不少特異功能的人,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能夠見我們一般人見不到的。他這個見很奇怪,睜著眼睛他見,閉著眼睛他也見,不是說眼睛閉了他就見不到,閉著眼睛他還是見到;換句話說,我們這個眼皮擋不住他的視線,就是他能透視。這種情形,我們一般人稱他天眼開了。

  我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遇到一個美國人,一般人說他有第三隻眼,其實不是真的有第三隻眼,他能看到我們一般人看不到的。他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參禪打坐得來的,小定。這個人是越戰期間美國的空軍,這是駕戰鬥機的飛行員,在越戰的時候,飛機被人家打下去,他跳傘跳下來被越南人救。那時候戰亂,人家把他送到一個寺廟,寺廟老和尚就收了他,每天叫他跟著大家在一起坐禪。他說出他的經驗,有一次他靜坐的時候,覺得頭很脹,非常難過。豁然之間他看到東西,感到非常恐怖,非常害怕,那以後就常常看見。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所謂是習慣成自然,最初的時候很恐怖,慢慢成自然。這種情形在佛法里說,過去生中是修行人,這一生投胎有隔陰之迷,他有這個善根,這個老和尚道場給他做了增上緣,跟前世的功夫結合起來,他這個能力發現了。一直到現在他的能力還是有,常常跟我們說一些我們都看不到的,他能看到。

  可是特異功能裡面,確確實實有不少我感覺得是大多數像《楞嚴經》上所說的,神靈附身,不是他的能力。這個神靈要離開他,他的能力就喪失,他就沒有了。這是《楞嚴經》上佛說的五十種陰魔。我們現在講「靈」,佛經上講的陰魔,佛把它分做五十類,色、受、想、行、識這五陰,每一陰裡頭佛講了十種,所以是五十種。每一種里的數量真的是無量無邊。我們前幾時看美國凱西那個報告,凱西是非常明顯靈附身。靈不附身的時候,他就沒有能力,他跟我們平常人一樣,靈附身的時候他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這是最明顯的陰魔附身,佛在《楞嚴經》上講的這一類的。像這種情形很多很多,我們在國外弘法,接觸到的,遇到的,聽說到的,就更多了。

  如果是只屬於自己修定而得來的,那是很可靠的。這個靈附身,那就完全看這個靈他的智慧,他的意圖。他要是發心修善積德做好事,透一點訊息幫助人趨吉避凶,他積德,他修善。如果教唆人做壞事,擾亂社會,那他的罪過就很重。這些情形在社會上真有,尤其讀《楞嚴經》讀到這一段之後,在現前這個社會裡面你會發現很多;常常會遇到,常常會聽到,靈附身。我們相信,我們了解。所以這些年來,我們也有一些接觸,不多,並不頻繁。所接觸的是傳來的訊息,就像一般預言裡面所說的這個世間有災難。事實跟他所說的是不是一樣,我們要有智慧辨別,要有能力判斷,不可以完全相信。完全相信,我們會吃虧、會上當。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滿清亡國,就是慈禧太后非常相信扶鸞。扶鸞也是靈鬼附身,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他說真有,要有智慧判斷。不能不信,不能全信,也可以說他提供給我們做參考,抉擇要在自己。

  災難有沒有?我們不要聽這些鬼神的話,我們要有智慧,從因果上看,那才是真的。用佛給我們講的原理原則,「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這個裡頭有善有惡;善,變好的境界,三善道,惡,變惡境界。所以你要知道這個世間治亂,你仔細去看人心。現在人他想些什麼?他念些什麼?他說些什麼?他做些什麼?從這裡看。如果都是善的,天下太平,社會安定,人民幸福。如果他的思想、見解、言行不善,這個社會就亂,人民生活就苦了。

  不善會感召來天災人禍,所以天然災害與人心有關係。「是天然的,與人心沒有關係」,錯了!人起心動念,整個大自然環境跟著轉。我們一個善念,大自然環境都變善;一個惡念,自然環境也變惡了。我看到日本江本勝博士的實驗報告,我很歡喜,我歡喜什麼?他證明了人的意念能令所有一切的物質產生變化,他證明這一點。就是佛經上講的「境隨心轉」,他證明這一句話。境是環境,環境是隨著人心轉。什麼叫風水好?風水好是人心好,他這裡的地理環境都變好。人心要不好,這個環境本來是好的,前面這個人住,那個人是善人,環境,他在那裡轉環境轉得很好很好。你看這個環境不錯,風水很好,你去住在那個地方,但是你的心不善,行為也不善,你住在那裡幾年,風水都變壞。外面風水是隨人心轉的,你要明白這個大道理,這是真道理。

  你心地放光明,山河大地都放光。為什麼華藏世界一片光明?極樂世界一片光明?心放光,就是這個道理。我們這邊山河大地跟極樂世界山河大地沒有兩樣,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跟極樂世界人也沒有兩樣,不同的,他們那個地方的人心清凈善良,放光,所有萬物都放光。我們這個世間的人心地不善、不清凈,嚴重染污,所以我們居住的環境也變成染污。

  記住佛講的話,境隨心轉。十法界依正莊嚴,唯識所變,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是總說,你妄想到底是想的什麼?你分別到底分別什麼?你執著到底執著的是什麼?這裡頭有善、有不善,有凈有染。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是清凈的,現什麼境界?四聖法界,清凈的,善良的,四聖法界。如果是染污的不是清凈的,染污裡面惡少善多,那就是六道裡頭的天道;染污的善惡比例差不多是相等,人道;如果惡多善少,三惡道。境隨心轉,一點都不錯。你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要想改變我們的環境,沒有別的,心地,從心地上改,真的就改了;從外頭境界上改,不可能,沒有這個道理。外面境界上改的時候,最後自己要受害。違背了自然的法則,現在人講違背了真理,真理就是性德,你怎麼會得到利益?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第二句:

  【或名演說海。】

  這個意思也非常非常之深。『演』是表演,『說』是言說,『海』是比喻,比喻廣大無邊,也比喻其深無底,深廣無際。誰在演說?大乘經上講,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毗盧遮那如來塵說剎說。毗盧遮那是梵語,它的意思是遍一切處,所以大乘教里稱他為法身佛,盧舍那稱報身佛,釋迦牟尼稱應身佛,這是講佛的三身。法身有沒有形狀?不能說無形,也不能說有形。你要說無形,法相是形,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這個法相是形狀;你要說它有形,它決不是屬於一個形,也不是一個物。宗門大德所謂,「說似一物即不中」。你想想名號的意思,遍一切處,你怎麼能說一個?遍一切處就是一切皆是。

  那我要問你:毗盧遮那在哪裡?你要是真正明了的話,這裡就像禪機一樣,隨拈一物無不是。就如同「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去參觀一個金飾(黃金做的裝飾)的工廠,你去看黃金製作的這些作品,一、兩萬種沒有一樣相同,展覽,擺在你面前,琳琅滿目。你要問黃金在哪裡?隨便拈一個就是,都是黃金。現前虛空法界剎土眾生,體就是法性,法性現的,法性變的。那我要問你:法性在哪裡?不是隨拈一物都是嗎?那哪裡有錯?一點都不錯。我們從江本勝博士水結晶實驗裡面,我們看到,真的叫隨拈一物,他那是隨便拈一滴水,那一滴水就是法性,它有能,它有德,自性本具的德能!德,就是它有規矩,它有法則,它一點都不亂。不管是多大,不管是多小,它不亂,很有秩序,它的德。它的能是什麼?能有見聞覺知,即使一個小微塵,這個微塵能見、能聽、能覺、能知,這是本能。無論大小都有這個德、都有這個能,這是自然的,絕對沒有一絲毫意思在裡頭。

  所以人,你要真正懂得了,順乎自然,決不加一點意思在裡面,你就很容易見性,很容易成佛。最麻煩在哪裡?你要加一點意思在裡頭,你迷了。老老實實告訴你,佛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絕對沒有一點意思在裡頭,法身菩薩亦復如是。這就是他們高明之處,他們完全隨順性德,隨順自性的德能。隨順自性的德能就是「大光明」,就是「演說海」。形象是演,佛菩薩、善知識、明白人給你解釋是說,說什麼?還不是說萬事萬物的性相理事因果,他說的總歸起來不外乎這六大類,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所以說佛佛道同。演是示相,這個意思確實是深,你真的要會了,你生活在大方廣佛華嚴之中,你要是會了的話,真的,什麼時候?就現在。你的成就,你的德業,跟善財無二無別。

  所有的現象,宇宙之間所有的現象,這就分成五十三類,五十三參就是五十三類。五十三參裡面,明的是講善知識、講善友。密義,裡面包含著依正莊嚴,密義。《華嚴經》是顯密圓融,顯圓融,密也圓融。所有一切現象都在演,你要問它演什麼?它演性,它演相,它演事,它演理,它演因,它演果。你一定要曉得,這一個相它所演的是圓滿具足,不是它單單演一個,這六個字統統具足,所以才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論是什麼現象,沒有一法不具足性相理事因果;大而世界,小而微塵。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楞嚴經》上講的,一根小草,一片樹葉,拿一條線打個結,這就是說明日常生活當中,小事,微不足道的小事,它所演的也是圓滿的,也是究竟的。這小事你要參透了,也見性、也圓滿成佛,不可思議。

  道在哪裡?道從來沒有離開我們,只是我們迷而不覺。為什麼迷了?一定要加點意思在裡頭,完了,這一迷一切迷,與事實真相有沒有妨礙?決定沒有妨礙,只是你自己迷了而已。這個話你很難體會,真難體會,為什麼?絕對不是你常識裡頭有的,可能你一生當中從來沒有想到這個問題,突然跟你講你不容易接受,你聽了莫名其妙,這真的。我舉一個比喻,我們眼睛很好沒有毛病,睜開眼睛看外面山河大地,看外面景象,看得清清楚楚,這就好比什麼?沒有加一點意思,你看到真相,諸佛如來。凡夫怎麼樣?戴個太陽眼鏡,他就加一個意思,這個眼鏡一加,外面所有一切現象都變色了。你戴個紅眼鏡,變成紅的,都戴紅的;戴個藍眼鏡,全是藍的;戴個綠眼鏡,全是綠的;戴個黑眼鏡,全是灰土土的,加了一點意思。凡夫不只加一點點,加很多,就好象紅黃藍白黑一大堆眼鏡全戴上。這一戴上,外頭什麼都看不見了,自以為聰明,這叫凡夫。把那眼鏡拿掉丟掉,那就叫佛。凡夫成佛不難,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加一點點意思就是。

  上一次悟道來,問我講經,講《華嚴經》,為什麼你一句會講那麼多?我老實告訴你,不加一點意思。你看這個經文字句,意思愈看愈多,愈看愈多,講不盡。你為什麼講不出來?你要加很多意思來講,怎麼知道?事先準備好多材料,上講台講義一大堆,你加了好多意思,所以你說不出來。我這邊同修曉得,我給你講這些經的時候,我只是一次準備,段落勾起來,每一句每一句我加一個數目字,第幾句,重要的地方用紅筆畫個線,其他都沒有了。經本放在此地,從來不帶走。講完了,我講些什麼,不知道;沒有講之前也不知道,講完之後也不知道,這給你講真話。我這種講法至少三十年了。我講經四十五年,給你說前十五年要做一點準備工作,十五年之後沒有再準備了。所以不加意思至少三十年,我養成習慣了。我看這個意思看得很深,「演說海」,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事萬物都在演。如果我們六根接觸,一接觸明了了那就是「說」,說就是說明,他有沒有說?無說而說,我是無聽而聞,接觸就明白。

  所以佛法不難,難在你放不下,你肯放下,不難。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六根接觸六塵不加一點點意思,你能入佛境界。這個功夫慢慢練,先怎麼樣?少加一點,不要加太多。練到總得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你才真的放棄了,放棄是怎麼樣?我們一般講沒有意見。沒有意見是佛菩薩,有意見是凡夫。我過去講經曾經跟諸位說過,你有問題來問我,不老實,老實人沒有問題。為什麼?老實人沒意思,沒有意見,你還來問你不老實。我這個話說出去之後,有很多人在我面前不敢提問題。為什麼?怕我說他不老實,他真有問題。那你這是冒充老實,你不老實冒充老實,你還是不會開悟。

  真正沒有問題,真正沒有意見,你已經距離開悟不遠了。為什麼?你心定了,心清凈、心平等了。你心不定,你心不平,你心染污,哪有沒有意見的道理,意見太多太多。所以這是功夫,功夫不到,裝沒有用處,你怎麼樣裝,人家行家一接觸就把你看穿了,這個的確是功夫,看破放下,明了宇宙諸法實相,相有性無,性空,事有理無;因果相續,因果轉變,因果循環,你這才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一切眾生造善造惡,或升或沉,他們在演戲,明白人在旁邊看戲。演戲的人糊塗,所以這當局者迷,看戲的人是旁觀者清。在六道,絕不捲入六道的漩渦;在三途,絕對不陷入三途的陷阱,這是真學佛,這是真功夫,這是真智慧。你自己契入,你自己歡喜,「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那個歡喜是從內裡面生出來的,不是外頭,與外面境界不相干,法喜充滿。

  世間人之快樂,是大眾在一起歡聚的時候快樂,人散了之後,就感覺到很孤單,很寂寞很苦。所以是不耐寂寞,他的心是動的,他隨著外頭境界轉。那個樂,就是佛法里講「壞苦」。我常常把它比喻作吸毒,打嗎啡打的時候很樂,過一會兒就沒有了,那個樂付出的代價很嚴重。所以佛說世間人那個樂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但是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那得見性才行,不見性做不到。那見性,你要先修清凈心,修清凈心你先要去障礙。我執法執這個東西要放下,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的效果,放下兩分就有兩分的效果,就有受用,於是乎你就真肯干。

  一般人為什麼不能幹?沒有嘗到法喜,叫他放下很勉強,不是真的;換句話說,沒有感應。你真幹才有感應,這個感應是自然的。對初學的人來說,方便說法,跟佛菩薩起感應;對老修行人講是給你講實話,自性的感應。就像水結晶一樣,善念對它,我喜歡你,我愛你,你看它那個結晶那麼美,自然的!我討厭你,我恨你,你看看那個反應的現象,就很難看。這是什麼?這叫感應,自性本能的感應!很難得,科學的實驗發現了,我們對於佛經裡面所講的信心更加堅定,再沒有懷疑了。科學的方法證明,我們身體每一個汗毛,每一個細胞都具足「見聞覺知」。

  我從水結晶這一樁事情,就聯想到前年有個同修送一本書給我看,《曠野的聲音》,我也不很記得了,因為看到這個物質它有見聞覺知,所以我就突然想到那裡頭有一段故事,治病。他治病不用醫藥,他也不是按摩,它上頭寫的「他用手在他那有病的那一塊,跌傷的那一塊來回移動,手並沒有靠近他的身體,沒有靠近,懸空的,懸空的在這上面移動,唱歌給它聽,安慰它,叫它不要害怕,誘導它回到它自己工作崗位」,他說大概兩、三個小時,果然跌傷的那個骨頭折斷了都露在外面,縮回去了,真的縮回去了。縮回去之後,他們把傷口捏一捏,用一點樹葉什麼東西貼在上面,到第二天就好了,那麼嚴重的傷,真正是奇蹟。

  我就想到這一段的記載,我懂得它的道理,什麼道理?每一個細胞都有見聞覺知,安慰它,勸它回歸,自己回到自己崗位,不就好了嗎?問題不就解決了嗎?這個醫療方法高明極了。這是什麼?沒有加一點意思。給他醫療的這個人沒有加一點意思,受傷的人也沒有加一點意思,彼此心地都那麼樣的清凈,都那樣的和善,就產生這麼殊勝的效果,這個效果是自然的,真的是回歸自然,受傷的那個細胞,那個骨頭,叫它回歸自然,它就真聽話。所以我們就想到水結晶,你給它的善意它懂得,它會跟你合作。這一般人聽到,奇妙、奇蹟,它有道理。所以有理有事、有因有果,理事因果很深很深,其深無底,你能看出多少?其廣無邊,其深無底,你能看到多少?你能看到多少,你就得多少受用。再告訴你永遠看不見底,如來果地才真正到究竟圓滿,等覺菩薩還差一分。

  「演說海」,你能說得盡?我們用一個小時來跟你報告這個演說海,這是很短很短,整個宇宙都在演,這個演什麼?法身在表演,毗盧遮那在表演;整個宇宙都在說。我們什麼時候離開過毗盧遮那?什麼時候離開過釋迦牟尼?什麼時候離開過大方廣佛華嚴?再給你說得貼切一點,什麼時候離開過極樂世界?什麼時候離開過阿彌陀佛?一念迷就離開,一念覺就在眼前。中峰禪師講「此方即極樂,極樂即此方」、「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你聽懂了嗎?你會了嗎?真的會了,你要說「我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心」,沒有會,你是聽中峰禪師說的,中峰會,你不會;「此方即是凈土,凈土即是此方」,中峰禪師是的,你不是的。你學中峰禪師的話,不是你的境界。

  境界即一切,「我心就是一切,一切是我心」,一切包括十法界;「此方即一切,一切即此方」,這個一切是包括器世間,前面一切是包括有情世間,你要分別說,說不盡,「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就是毗盧遮那,毗盧遮那就是我心」,「我心就是觀世音,觀世音就是我心」,「我心是地藏王,地藏王就是我心」,說不盡!不但一切佛菩薩是我心,十法界裡頭所有一切有情都是我心。覺心,現;迷的心,變,覺迷是一不是二,能變有情世界,能變器世間,能變智正覺世間,你說演說的境界多廣。《大方廣佛華嚴》確實是略說,聰明人在略說裡面就悟入真實,所謂是「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一聞千悟」。這個時候你嘗到法味了,法味濃!世味不能跟它相比,天上人間哪能跟它相比。所以入佛門,他為什麼能把它放下?這個樂比那個樂多了,那比不上這個。

  世間人說「佛門很苦」,那是什麼?他根本就不了解,根本就不認識,佛門裡頭殊勝功德利益,他不要說嘗,聽也沒聽說過,他哪裡懂得!方東美先生介紹我佛法的時候,給我講「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話誰知道?知道的人他鍥而不捨,天天干。方先生一生天天沒有離開佛經,天天讀。從抗戰時期,那個時候他年輕,我想他的年齡應該三十歲,頂多三十多一點,他發現了佛經。他發現的時候也是偶然的機會,他老人家告訴我看佛經的緣分,機緣。他抗戰期間在中央大學教書,方先生二十幾歲就是名教授。在重慶那個時候,有一段時期他生病,生病到峨嵋山去養病,山上沒有報紙也沒有雜誌,只有佛教經書。他沒有東西看,於是就拿佛書來看看、消遣,這樣看進去的,愈看愈有道理。從此之後,他這個佛經就沒離開。

  晚年在學校里開課,全是佛法。在台大哲學系裡面開魏晉佛學、隋唐佛學、大乘佛學,他開這個課,真的只有他行,他開的課教務處不敢反對,真的是他要開什麼課就開什麼課,校長也不敢反對,教育部長也不敢反對。我們不知道原因,到他老人家走了之後,在追悼會裡面,秦孝儀做了他老人家生平報告,我們才知道,他是老總統蔣介石先生的老師,我們才曉得。我跟他二十多年,從來沒有提過。但是我們只知道蔣先生父子兩個對他非常尊重,這個我們曉得。老總統跟蔣經國先生對待他很恭敬,所以沒有人敢反對他。別的教授要是講這個,可能學校不會同意。台大退休,輔仁大學把他請去,在博士班講華嚴哲學。這是為什麼?「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真的享受到了,介紹給我,我相信他,不懷疑。所以我一生感激他,我念念不忘他,要不是他,我跟佛就沒有緣分。出家人很多,在家居士也很多,我不相信,我不能接受。我跟他也不是學佛,跟他學哲學,沒想到從哲學裡面,他開了這麼一門課,佛經哲學,給我講這個單元。我真的叫茅塞頓開,沒有想到佛教裡頭還有這麼好東西,不知道。

  他一生非常喜愛《華嚴》,也難得,算是不辜負他,最後終於在博士班開華嚴哲學。我對佛的經典,對《華嚴》也有一個特別的喜好,雖然對於它知道的並不多,有一種特別的喜好。我出家,第一部我想找的經就是《華嚴經疏鈔》。那個時候我在台灣,沒有出過國,香港有一個佛經流通處,智開法師主持,我以為是個老法師,常常給他寫信,很恭敬我們自稱晚輩,他幫了我很多忙,替我找到《華嚴經疏鈔》。這個本子是個善本,民國大藏經會編的。民國初年佛門的那些老居士,他們原想編《民國大藏經》,由於戰亂這個工作沒有做圓滿,《華嚴》這一部分先編出來了。

  以後到香港講經,去拜訪智開法師,才曉得我們同年。我非常感謝他,在我學佛那些年當中,他替我搜集不少的好書,木刻版本、線裝書給我搜集了不少。這些書有一部分在此地,還有一部分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我是給他們做底版,翻印。佛陀教育基金會印的《華嚴經》,就是我的那個版照相影印的。印的比原版還好,它比原版放大了,所以字更清楚。原版是善本書我們要珍惜,不能在上面寫字,不可以在上面做記號的。印出來這個本子就方便了,多了,所以我們拿了一本,可以在上面做記號,可以在上面寫字。但是善本決定不可以,善本要流傳給後代,不能把這個本子糟蹋掉,這是道德!

  所以從前讀書人,你要在書本上寫字、做記號、圈點,怎麼辦?抄,你先抄一本,在你自己抄本裡面,你可以加眉注,你可以圈點,這個行;原來書決定不可以動,要給後人。從前書少,流通的量少,以前這個木刻雖然是印刷,一天一個人難得印個幾冊,兩、三冊,不像現在印刷術發達,一部大書幾天就印完了。那個手工印刷的我見過,從前沒有油墨,用松煙,所以很多毛邊紙的線裝書、木刻本的,松煙印的,你手摸的時候手上就黑了,油墨就不會。只有讀書人才知道愛書,不是讀書人不知道愛書。所以方先生學佛那麼多年,雖然沒有皈依,他在佛學裡頭的修養出家人比不上!許多大經大論裡面重要的經文,他都能夠背誦,一段一段的背給你聽。像這樣的人現在也沒有了,能說得出這個話沒有人了,「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契入《華嚴》之後,你才曉得「演說海」是什麼意思。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五六卷)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七段,西南方鮮少世界苦滅道聖諦第三句看起:

  【或名簡擇義。】

  這個名稱不難懂,簡別選擇,可是這裡頭的意思很深。『簡擇』是要智慧,我們一般人講選擇,精挑細選。在這個世間、出世間,真的是無量無邊的學說,無量無邊的宗教,無量無邊的法門,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應當怎樣選擇?所以說起來不難,實際上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選擇得恰當,你這一生過得很幸福、很美滿;選擇不當,你一生都要受苦。每個人一生,從小父母幫助他選擇,從前做父母的人確實愛護子女,他懂得真正愛護的道理。所以從小觀察這個小孩的性向,他將來適合於學什麼,適合於從事哪個行業,適合於過什麼樣的生活他會幸福,父母、老人很留意;他沒有能力選擇,幫助他選擇,讓他從小學些什麼。到他自己慢慢長大,也有能力選擇了,但是智慧不足,有時候選擇錯誤,我們常講感情衝動,不是智慧,在這個時候老師幫他忙。所以老師對於一個人的一生影響很大。

  我學佛,老師介紹的;一生從事於這個工作,章嘉大師替我簡擇的。這一條路子確實這一生得到幸福,也可以說得到了美滿,因為一生都能隨著自己的性向學習、工作、生活,而沒有違背自己的性向,這個簡擇不容易。這一種簡擇也是得靠緣分,如果我要沒有遇到這兩位老師,肯定現在已經不在這個世間,不曉得到哪一道去了。一個人一生的際遇,古人說得好,「可遇不可求」,那是宿世的因緣。總算在過去生中,跟這一些善知識大德們結了善緣,這一生遇到了,得到他們的幫助。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要覺悟到,人一生要跟人結善緣。能夠包容,能夠尊重,能夠謙虛,能夠信賴,能夠敬愛,自己決定得好處,這個好處不止這一生,生生世世。

  這一生當中,想想自己,我們的存心、思想、言行都沒有太大的過失,但是得不到別人的幫助,這是什麼原因?自己就要曉得,這是沒有跟人結善緣,就這麼個道理。過去生中沒有跟人結善緣,現在要是覺悟、明白了,歡喜跟一切眾生結善緣,還來得及。這個善緣什麼時候成熟?多半是在晚年,這就很好。晚年體力衰、需要人照顧了,果然有很多年輕人來幫助你,來照顧你;是你結的緣,你要不結緣那怎麼行。結緣,要勇猛心,要真誠心,要謙下心,否則的話,你的緣是在來生後世成熟,這一生當中不會成熟。這一生當中成熟,那就是佛法教導我們的,你要勇猛精進,你要認真努力去干,使這個緣不必在來生,這一生就開花結果。

  熱心為別人服務,這個緣才能成熟。所以你一生遇到善知識,善友,好老師,好朋友,不是容易事情。古人有所謂,「一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意思是一生當中能遇到一個知己,死了沒有遺憾。這個話說得有道理,幾個人一生當中遇到一個知己,真正靠得住的朋友?特別是在自己有困難的時候,急難的時候,這個朋友沒有任何條件,全心全力來幫助你。這是可遇不可求,這是過去今生,有的時候是宿世的緣分,不是偶然的。

  我們自己知不知道自己宿世有緣?實在講在許許多多跡象裡面可以能看出,能夠推想而知。那就是自己自私自利這個念頭淡薄,喜歡幫助別人,喜歡為別人服務,喜歡幫助人排解糾紛,你有這些意向,這就能推想過去生中很可能與人結善緣,為什麼?肯幫助別人,歡喜為大眾服務。這一生縱然是貧窮潦倒,可是盡自己一點點力量,遇到別人有困難,依舊歡喜幫人,沒有條件,不求報酬,這是過去生中習氣。這一點善根福德要好好的培養,信心、智慧、能力肯定不斷的上升。

  這一樁事情最大的障礙就是自私自利。幫助別人,為社會、為大眾服務,有自己的目的在其中,就把你的功德破壞,把你的福德折損,這是世間人常講折福,把你應該得到的福報打折扣了。所以一味只為別人想,不為自己想,這才是佛家所謂的圓滿功德。這個功德,我們曉得不著相是功德,著相是福德。著相,四相沒有破!所以佛家雖然常常講功德,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一般人修學,福德多,功德可能都沒有。為什麼?四相沒破。我全心全力為別人、為社會,四相沒破,修福,修福積德,果報在三善道。

  佛法,尤其是在《華嚴經》,圓頓大教,「簡擇義」意思就深。簡擇的是什麼?決定是第一義,不會是第二義。第一義是什麼?第一義是成佛之道,決定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這是《華嚴經》上所講的道諦,修行證果的方法。狹義來說,從綱領上來講,就是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普賢菩薩的十大願。這是《華嚴經》上講的修行的總方向、總綱領,佛家講的大總持法門,目的是諸佛究竟的果位,果地上大般涅盤。這是此地講的「簡擇」。我們一生能不能做到?肯定能做到,上中下三根,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怎麼知道?《華嚴》最後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如果沒有這一招,換句話說,《華嚴》的成就屬於上上根人,中下根人沒分。上上根人才能夠理解,才能夠認知,才能契入,就是末後善財童子給我們做出學習的榜樣,示範給我們看,也要明心見性之後才起用。

  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就是在生活當中成就,沒有離開現實生活,從早到晚,你六根所接觸的境界就是大方廣佛華嚴,我們為什麼見不到?我們沒有見性,迷失了自性。哪一天你見了性,你才真正見到事實真相,究竟圓滿一法不欠,這是自己真如本性本來具足,眾生跟諸佛平等平等。所以說在佛不增,在眾生不減,不增不減。自性本具的德能,在佛不生,在眾生不滅,雖然迷了,不滅,它在!迷了有障礙,所以它不起作用。好象智慧德能都沒有了,其實智慧德能還在現前,只是迷了怎麼樣?迷了錯用,覺悟了是正用,迷了就錯用。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覺悟的時候你起的作用,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正用。迷了的時候怎麼樣?虛偽、染污、貢高我慢(就是不平等)、愚痴、自私自利,你看不都反過來了。覺悟了,你肯定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十善!迷了的時候十惡,所以迷了的時候就用錯了。十善跟十惡,一正一反,覺悟的人用正的,自自然然用正的,不可能用反面的;迷了的人肯定用反面的,他不會用正面的。我們曉得十善是性德,十惡還是性德,一個體,一體的兩面,正反兩面。覺悟了心是正的,菩提心,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菩提心。迷了的時候,心是妄心,妄心跟菩提心恰好相反。

  菩提心跟妄心是一個心,迷悟起用不同。我們了解事實之後,就知道簡擇不是在體上簡擇,體是一個,體沒有善惡,沒有邪正,沒有真妄。我們現在迷了,迷了今天我們簡擇是什麼?我們簡擇正法,回歸到正法,這就對了。如果你現在選擇的是邪法,那錯了,為什麼你會選擇邪法?滿足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邪,所以不知不覺你很容易就選擇邪法,選擇反面的。

  你選擇處事待人接物用虛偽,你不會用真心,常常防範別人,怕別人害我;人家也防範我,怕我害他,彼此互相不信任,互相猜忌猜疑。這樣的心態愈來會愈嚴重,愈猜愈錯!本來人家對你冷淡一點而已,經過你的猜疑,對方也懷疑了,對你印象就更壞了。所以這個事情雙方面的,誤會愈來愈深,解決之道沒有別的,真誠。他對我誤會,我對他真誠。真誠能化解誤會,誤會淺的,一、兩年就化解了;誤會深的,十年、二十年,一定會化解。他毀謗你,你讚歎他,起頭你讚歎他,他聽說了,「這個人不懷好意,沽名釣譽,不是真的是假的」。讚歎了十年,讚歎了二十年,這個假的也變成真的,人心慢慢就軟了,就回頭了,誤會慢慢就化解,要時間。所以只有一個真誠,決定沒有虛假。

  在世間成聖成賢,在出世間成佛成菩薩,總在一個「誠」字。古人說「不誠無物」。江逸子老師有一次跟我說,他向老師請教應該怎樣處事待人接物。老師說你把手拿來。他把手張開,老師在手心上寫了一個「誠」字,然後把他的手握起來,告訴他:你一生你手裡頭握一個「誠」字就行了。他告訴我的。我當年在他老人家座下學講經,他跟我講:學講經必須具備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條件,這個難了。世間法不說別的,其他的都不談,咱們中國有一部大書,《四庫全書》,你想想看你能通嗎?《四庫全書》,我們這裡有一套,一千五百冊。你每天用八個小時來讀它,一百年,百年三萬六千日,這一部書還沒念完。談何容易!佛法也不講別的,就這一部《大藏經》。

  通世間法不通佛法,不能講經,通佛法不通世間法,也不能講經;通世間法不通佛經,你講經不契理,通佛法不通世間法,你講經不契機。所以世出世間法都要通達,這個事情難了,你學一百年都不行。那怎麼辦?還有一個方法,老師送了四個字給我,「至誠感通」,這「通」用什麼方法?用感應來通。怎樣才能感通?誠。所以這個「誠」字是秘訣。誠要誠到極處,至誠,真誠到極處你才能夠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而實際上是與性德起感應道交。性德裡頭具足圓圓滿滿一切法,沒有別的就是至誠兩個字。做什麼功夫?我接受老師這個教訓。

  剛剛出家,或許還沒有出家在經學班學講經的時候(對,應該是這個時候),老師對十幾個同學,每個人都送他四個字,給我的是「至誠感通」。這些年來我修什麼?可以說一生當中就是學至誠,處事待人接物學用真誠心,別人用虛妄心對我,我用真誠心對他。你要說為什麼?我從老師那裡學到的,在這之前我也是用虛妄心對人。現在我懂得,我錯了。我用真誠心對人,人家用虛妄心對我,我理解,為什麼?他沒學過,他沒有遇到好老師。隨著真誠心實質的提升,境界也連帶轉變了。從這個地方我們檢驗出境隨心轉。這就像現在的科學的實驗,物質環境、精神環境確確實實是隨著真誠在提升。這個真誠提升一個等級,這個境界也跟著升一個等級。境界不斷向上提升,境界愈來愈好,是你這個真誠心愈來愈真實。開頭學習是勉強,也就是說裡頭有夾雜,夾雜的東西太多太多,功夫用在什麼地方?把夾雜的逐漸減少。真誠是自己的性德,是不是修來的?不是的。

  宇宙之間真理就是真誠的愛心,宇宙真理的核心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自己的真心本性是一樣的,跟一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跟一切眾生沒有兩樣,只是諸佛覺,眾生迷了。迷了就變成虛偽,就變成邪知邪見,變成自私自利。你要是覺悟,圓滿覺悟了,你就是佛菩薩。佛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什麼心?真誠慈悲,真誠遍法界虛空界;慈悲遍法界虛空界,這叫大圓滿。所以祖師大德常常告訴我們,那他們入了境界;說出他們的心得,說出他們的經驗,給我們說諸佛菩薩就是自性,一切眾生就是自己,這是契入的人他說的話。真正覺悟、徹底覺悟,禪宗裡面所講的「大徹大悟」,教下講「大開圓解」,我們念佛人是「理一心不亂」,才是這個境界,你不入這個境界說不出來。他為什麼說得出?他心就是這樣的。所以真實一點都不假。

  有一些人感應敏捷,特別我們講磁場;有一些人對於這個磁場,如果不是很特殊,他不感覺得有磁場存在。對於感覺靈敏的人他知道,他進入這個環境裡面他感觸不一樣。特別是醫院,我們中國人講氣氛,你走進醫院,你感覺得這個地方氣氛跟別的地方不一樣。殯儀館、太平間,一般人進入那個地方毛骨悚然,寒毛直豎,磁場不一樣,陰森森的。

  我在年輕的時候,這個社會各個行業我感覺得是書店的磁場最好,進入書店感覺得一身很舒服,但是現在的書店不行。前年我在新加坡的大眾書局,想去找找書,進入這個書店磁場不好,跟從前我在台灣看(我也常常逛書店)幾個大書店,磁場不一樣。那是什麼?現在書架里書的內容不一樣。從前這個大書店裡頭主要排出來的是聖賢書,磁場不相同。我們現在這個道場磁場很好,許多人到這個地方來生歡喜心。我們這個新教堂,現在我們給它命名「嘉南堂」,這個裡面有《大藏經》,有《四庫全書》,世出世間純正之法,所以這個氣氛不一樣。祖宗紀念堂,我們這裡面懸掛的匾額是各個宗教經典的教訓,純正之法。所以在這個裡面念佛身心舒暢,跟一般念佛堂不一樣。

  這些你要漸漸能夠體會到,你就曉得對我們當前的生活,對我們未來的前途,我們應當做什麼樣的選擇。如果我們不會選擇,那就要依靠世出世間聖賢的教導。聖賢教導很多,選擇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自己的程度,自己的性向,性向就是愛好。如果合自己的程度,合自己的根性,合自己的愛好,學起來就很容易,也很快。但是學習一定要遵守古大德教導我們的原則,那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你才能成就。涉獵太多,你的精神精力時間都分散掉,那你所得來的是常識;你的常識很豐富,你沒有智慧,你沒有定力,那你就錯了。

  世出世間真正的學問,總離不開戒定慧三學,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戒學是什麼?簡單的講,戒學就是如法,你不違背學習的方法,你能夠遵守,這是戒學裡頭最重要的意思。定是專註,你才能開得了智慧。儒家教學也是「教之道,貴以專」,教學的原理原則沒有別的就是專,專一。因為專一,戒定慧三學具足。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席裡頭曾經講過很多遍,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每一天有恆心、有毅力你一直幹下去,才有開悟的那一天。你沒有根柢,你要是涉獵很多,你怎麼會成就,這個道理要懂。

  紮根,古人的期限是五年,紮根的教學,那是一門深入。現在這個社會太複雜,五年心收不住,所以我想至少應該要十年。也就是我們學一樣東西,學多久?學十年,心定了。十年之後,可以接觸其他的法門,其他的經教,因為你有十年的定慧,你可以涉獵。涉獵怎麼樣?貫通,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真妄邪正、是非善惡,你一接觸就通達,你有智慧簡擇。你要沒有這個十年的修養,你沒有能力簡擇,你就會受外面東西影響,你就會退心,你就會走向歧途。古大德參學必須具備這個能力,沒有這個能力不能參學。沒有這個能力,跟定老師不能離開老師,老師保護你。像小孩不能自立,一定依靠父母,有能力自立才離開父母;學東西一樣,不能離開老師。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下面第四句:

  【或名和合法。】

  我們知道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的性體是法性。法性的精神就是一個愛,佛家講的「慈悲為本」。宇宙萬有它的德就是和,和是宇宙萬有的大德,現代人講的生態平衡,生態平衡就是和。懂得大和,宇宙是和睦沒有衝突的。我們可以從小宇宙來體會到大宇宙,小宇宙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這一身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佛經上講的心法,一部分是色法,色法是物質,心法是精神。人是精神跟物質和合體,他要和要合。如果不和,離開了,這是我們世間人講靈魂離開了身體,這個身體就變成死屍了,他就不是活的。所以他是色心和合之體。

  色心是一不是二,色心不能分開。色心二法,色法要和合,色法跟色法要和合,那是說我們這個肉身。這個身體是許許多多不同器官組合的,眼是個器官,耳是個器官,鼻是個器官,這是外面的;裡面的,心臟是個器官,肺是個器官,肝臟是個器官,胃是個器官,大小腸是個器官,你看看許許多多器官和合成一個身體,它要不和了,麻煩就來了。我們一般人講生病了,生病就是不和。我們的精神,這就是心法跟色法不和,色法跟色法不和,心法跟心法不和,這個人就大病,重病。換句話說,距離死亡不遠,不和。

  精神不和就是煩惱,煩惱不是和合法,性德是『和合法』,你們自己去思惟,我們用最簡單的,這常常說的,舉這個例子,「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你想想這五個是不是和合的?你翻過來看「虛偽、染污、貢高我慢、愚痴、自私自利」這五個不和,這五個彼此合作,完全建立在利害的關係上,有利就合作,沒有利決定不能和合。所以隨順性德是和合法,違背性德、叛逆了性德,不和合。

  諸佛菩薩、聖賢教誨沒有別的,把這些事實真相告訴我們,勸導我們和為貴。我在前面用比喻說過,中國古聖先賢懂得這個道理,自性是太和,「唯心所現」,那個心是太和,所現的一切現象是中和,覺悟的人他起用是保和。保和是什麼意思?與太和、中和相應。與太和相應就是與自性相應,與中和相應就是與性德相應,不違背性德是保和;保和是佛是菩薩,保和是聖是賢。我們今天看到這個名號,我相信每個學佛的同修都會有很深的感觸,為什麼?現在這個社會不和,不合作,彼此對立,彼此競爭。競爭裡頭,和合就沒有了。現在不斷在提升,競爭提升就是鬥爭,鬥爭提升就是戰爭,所以現在的社會天災人禍頻繁。人迷惑顛倒,違背了性體,違背了性德,沒有人教導。現在的人你要是問他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是邪、什麼是正?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他沒有能力辨別,他真的不知道。

  尤其現在人不讀聖賢書,認為聖賢是古人,古的東西都是舊的,舊的都應當被淘汰,都應當被拋棄,要新的。新的是什麼?新的是科學產品;不相信有宗教,不相信有神明。還好,還有少數人還能相信,還能接受,這個也就講生態平衡,還能保住這個世間不至於毀滅。如果這少數人沒有了,世界末日就來臨。這些少數人能信,其中我們很清楚、很明白,不少是諸佛菩薩、古聖先賢再來。來幹什麼?平衡這個局面,惡再多,善沒有斷,這局面平衡。如果統統都作惡,善沒有了,那不得了了,那所感的是全面的惡報。全面的惡報就是一般預言,一些宗教經典裡面講的世界末日。

  確實我們在宗教經典裡面看到,信上帝,信神,信末日,末日審判。《古蘭經》裡面「信真主,信末日」。所以有許許多多人擔心末日是不是到了?這個很多有這些說法,尤其是看到現前社會極不穩定,我們生活在恐懼之中。在這個世間,無論在什麼地方沒有安全感。一個人活在世間沒有安全感,你就想到那是多麼恐怖。到什麼地方找安全感?找不到。你到曠野人跡不到的深山、海邊,是!沒有人,不擔心人害你,但是有野獸,你會孤獨,還是沒有安全感。

  所以你真正要找到安全感,還是在聖賢教誨,你如果能夠接受,能夠深入,能夠通達明了,知道宇宙人生的性相、理事、因果,你看破了,你把那個恐怖就放下了。正如同《心經》裡面所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安全就現前了。到外面去找,找不到,還是在內心。把內心不安全的這些因素統統化解掉,種種疑慮,種種迷惑,種種惡業,你通達明了,把它轉過來;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轉娑婆為極樂。這不是假的,這是真的。轉共業轉不了,這是事實,諸佛如來也轉不了,別業轉得了。

  諸佛如來能夠成佛、成菩薩是轉別業,不是轉共業。最明顯的教學擺在你面前,布施波羅蜜什麼時候圓滿?慳貪的煩惱斷掉了,這個法門就畢業、圓滿了。不是說這許許多多苦難人,我一個個都布施到,不是這個,那是共業。我這個慳貪的念頭斷掉了,布施波羅蜜圓滿了。惡業的念頭斷掉了,持戒波羅蜜圓滿了;持戒是度惡業的,我自己的心真正做到了純凈純善,確確實實沒有一點點惡意對一切眾生,持戒波羅蜜圓滿了。忍辱波羅蜜,對於順境不起一絲毫貪戀,對於逆境、對於惡人不起一絲毫瞋恚,忍辱波羅蜜圓滿了。你想想看這不是佛教導我們度自己?別業!六度都圓滿,你成佛了,你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所以佛法叫內學,大乘菩薩法還是內學,但是他內兼外。修布施,修布施度自己的慳貪;修持戒,度自己的惡業;修忍辱,度自己的貪瞋。這是佛法,這是真實法。

  講到《華嚴》這是講到深處,講到究竟真實。境界是心變的,是心現的,妄心能變,真心能現。到自己的心純凈純善,就是說整個磁場變了,整個大環境也變了。這個時候你就有智慧、有德能,影響那些造作惡業還沒有回頭的眾生,這叫大慈大悲普度眾生。這個裡頭意思太深太深,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到。這個時候廣度眾生,與法性、與性德圓滿相應。我講圓滿相應還是隔一層,實際上是什麼?實際上就是自性性德自然的流露。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是自己性德自然的流露。我們雖然迷,迷得再深,你要常常看到這個現象,看一次提醒你一次,一次不覺悟,還有第二次;十次不覺悟,有百次;百次不覺悟,有千次;千次不覺悟,有萬次,不斷在提醒你,總有一天豁然大悟。

  為什麼你不覺悟?業障,你的業障沒有消掉,所以你造作的業障必須要受報,報就是消業障。六道,我們就不提十法界,就單單講六道。六道,我們現在知道,六道是消業障的場所。你造的善業要消,你要消受福報,你造作惡業,你也要消;三途地獄裡頭給你消惡業,天上人間給你消善業,你不消不行。不消怎麼樣?你不覺悟。消一分,你就有一分覺悟;消兩分,就有兩分覺悟;消到相當程度的時候,你就大徹大悟。

  所以《般若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它有作用,它作用是幫助一切眾生消業的。業有善惡,統統要消,為什麼?真心自性裡頭沒有善惡,沒有業習煩惱,沒有。見思、塵沙、無明統統沒有,這是古德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那個時候才真正叫究竟圓滿和合。「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起來就不和合,頭一個不和合,無明跟性德不和。所以和合法,我們要注重那個「法」字,要是沒有這個「法」,和合是體,是自性本具的大德。我們迷了,迷了不和,跟人不和,跟事不和,跟一切萬物不和。要知道不和就是我們的業習煩惱,為什麼?本來是和的,為什麼說本來是和的?因為所有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心現的。心是真心,同一個心現的它怎麼不和!「世界微塵,一切因果,因心成體」,心現的,所以它本來是和合的。佛菩薩、覺悟的人能夠跟十法界依正莊嚴和合。所以覺了就和,迷了就不和。

  今天我們要求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怎樣才能教大家能和合?大家都覺悟,這問題就解決。怎樣教大家覺悟?自己先覺悟。先覺覺後覺,先知教後知。我自己不覺的時候,怎麼能幫助別人覺?所以我自己要不能跟別人和合,別人怎麼能跟人和合?這就是說世出世間一切法當中,教學第一。中國古聖先賢提出來,「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你再想想這個話的意思,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無一法不是教學為先。你要把教學疏忽,麻煩就大了。我們今天這個社會狀況,沒有別的就是疏忽了教學。

  聖賢人的教學,教什麼?我們知道,他跟今天科技教學不相同。聖賢人教學的內容,我常常講三點。第一個是教我們明了人與人的關係,就知道人與人應該怎樣和睦相處。第二是教導我們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你懂得之後,你就知道如何跟自然環境相處,決定不會破壞自然環境。第三個教我們明了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知道跟一切鬼神和睦相處,天下太平,社會安定,真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過太平日子。聖賢教我們這些。這是教學的核心,教學的根本,科學技術那是枝葉,枝葉花果。你有根本,枝葉花果那得其用,如果失掉根本,這個東西就變成災害,不能不知道。科學技術本身沒有害,我們失掉了根本,災害才現前。所以它是應用的教育,而聖賢這是根本的教育,這不能不知道。

  人性本善,這是我們必須要肯定的,人性本善。一切有情皆有佛性,有情眾生;一切無情皆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這是講的本善。所以我們相信一切眾生能夠和睦相處,為什麼?本來和合。就像人的一個身體,身體各個器官,它和睦相處,它互助合作,所以這個人才健康長壽。精神與肉體和合才能法喜充滿。本來沒有矛盾,本來沒有對立,現在很不幸迷失了自性,我們跟人對立,我們對人不相信。這在聖教裡面,這是錯誤的。他跟我對立,我跟他不對立;他不相信我,我相信他,這才是一個覺者。

  那我跟他交往,我要吃虧,我要上當,我要受他之害。你真的覺悟了,你決定不吃虧,你決定不上當,你決定不受害。不但不受害,你決定提升自己,為什麼?你完全隨順性德,縱然這個身體受害,被人害死,你的靈性提升了,他幫助你升天,他幫助你作菩薩、作佛。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害死,他有沒有吃虧?他有沒有上當?有沒有受害?沒有。我們一般凡夫看到他是吃大虧,他是受嚴重的傷害,哪裡曉得靈性上升!這個受害的人不但不怨恨害他的人,反而感激他,這個道理世間人想一輩子都想不通,為什麼?不了解事實真相,不知道三世因果。他要通達三世因果,了解事實真相,他就點頭,他在那裡鼓掌。所以我常常講,害人是害自己,決定沒有害到對方,對方是個覺悟的人,你怎麼能害他?你毀謗他,你陷害他,他提升了。

  我在去年(2002年)5月間收到一封沒有具名的信,也不知道地點,沒有辦法查詢,從中國大陸,是從電子信箱裡面傳來的,傳來之後,他的信箱就關閉,永遠不知道是什麼人。裡面透給我的訊息,跟我剛才講的完全一樣。他裡頭所敘說的是我這幾年的境界,「每一次的挫折就是一次的提升」,他講得很對,這是什麼?這是得力於這麼多年經教裡頭學習,開了一點小智慧,跟從前不一樣。從前別人毀謗我、侮辱我,我會怨恨,甚至於還有報復的念頭,現在沒有了,完全沒有了。現在遇到這些,我就知道大概是來考驗、來測驗的,看看我的學習有沒有進步,進步到什麼程度。如果遇到這個境界是能忍,不計較,但是心裡頭還有一點痕迹,功夫不到家。功夫到家的話,遇到這些橫逆心裡頭痕迹都沒有,功夫到家了。

  我還在受考驗,這個老人給我的訊息,我的考驗還有幾年,他說大概到2006年,2007年,也許許多多的考驗我都通過,可以畢業了。我想想到2007年,我是八十歲了,可是他給的訊息,我八十歲還不能休息,還要我繼續講經說法,為社會大眾服務。也好,要是繼續講經說法,大概體力還可以。這是我們一般人講的,人的一生冥冥當中都有註定,不是偶然的。《了凡四訓》裡面講的業因果報絲毫不爽。美國凱西的報告說,這個世間任何一個人,他的一生絕對沒有偶發的事情,決定沒有無因的事情,跟前世連續的,前因後果,這一生跟來世又是牽連的。一個人在六道裡頭,他承認輪迴,他承認人有輪迴,生生世世都是連續的,演連續劇,不是獨幕戲,不是的,是連續劇。

  所以和合法,世尊非常具體給我們講,六和敬。我們都知道,大家都記得,你有沒有做到?六和敬裡頭一條,頭一條是最深的,「見和同解」。講到究竟處是如來果地,佛佛道同,這是真的見和同解。那是講到什麼?講到性體,講到性德。誰懂得?法身菩薩懂得。法身菩薩要修,修這個和合法,破盡四十一品無明才達到究竟和合,圓滿和合。

  我們今天是凡夫,一品煩惱沒斷,我們今天和合依什麼?依經論的教誨,經論教誨裡面最重要的,就是一切諸法,宇宙之間的,我們通常講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把這個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包括盡了,「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要依這個做為和合的根據,和合理論的根據,總的綱領原則。肯定所有一切法唯心所現,心是自己的真心,識是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說明宇宙之間萬事萬法跟自己有密切的關係,同一個自性。所以覺悟的人他說「彌陀即是我心,我心就是彌陀」、「我心就是毗盧遮那,毗盧遮那就是我心」,這話沒錯,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心變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我心,我心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眾生就是我心,我心就是眾生,在這個地方建立見和同解。

  見和同解不是說別人跟我同解,要我跟所有一切覺悟的人同解,然後我才能為不覺悟的人服務。要求我跟他同,不是他跟我同,他跟我不同,為什麼?他迷,他哪裡知道事實真相,我了解。所以我以真心對他,他決定是以妄心對我,他沒覺悟,他哪裡懂得。我這個覺悟是在經教里五十二年,不是一天、兩天。他沒有五十二年的功夫,縱然有五十二年,每個人走的路不一樣,你走上正路,覺悟了;你走上叉路,你還是不覺悟。這樁事情正是善導大師講的「總在遇緣不同」。你遇到真善知識幫助你,指你一條正路,你能信,你能依教奉行,走出來了。遇到善友指示你,你不相信,半信半疑,你不能依教奉行,你走不出來,你還是走叉路。這個難,太難太難了。

  然後才能是「戒和同修」,這個戒和同修是守法,佛的教誨要遵守,社會秩序要遵守,國家的法律規章要遵守。你能夠守法,你不會擾亂社會,你只有給社會帶來安定和平,所以社會上一切人都會歡迎你,都會接納你。守法才能跟一切大眾相處,你不守法,你怎麼能和睦相處?然後才有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最後一條利同均。利同均是什麼意思?我們自己有福報,這個福報要給社會大眾共享,福報不能獨享。我所修學得到的智慧、得到的福報,都要與社會大眾共享,大公無私,這個和合法就具體落實。如果和合法從廣義上來講,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和合法,狹義的來說就是六和敬,六和敬一展開,就是全部的佛法。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哪一法不是和合法?統統都是。所以「和合法」是苦滅道聖諦的名號,這個裡面的境界、義趣深廣沒有邊際。

  現在江逸子居士在此地做地獄變相圖,有人說地獄不好聽換個名稱。我說好,我們商量,江老師也同意,因果圖說;換個名稱,因果圖說,大家就歡喜了,地獄變相圖,大家害怕恐懼。有恐懼的心,還能回頭,他還有良心,還有救;如果恐懼心都沒有了,那不得了了,那回不了頭了。在做這個都是幫助和合法,法法皆是和合法。千手觀音,它的表法我們用最簡單十二個字,「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眼到手到」,表這個意思。極樂世界變相圖正在畫,無一不是和合法。中國大陸有不少同學在網路上得到這個訊息,也想發心來贊助,很好,各人修各人的功德,修各人的福報,至於怎麼做法,我們再研究。好,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五七卷)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七段,西南方鮮少世界苦滅道聖諦第五句看起:

  【或名離取著。】

  這是大乘佛法最重要的修學原則。如來果地上,離盡了,大乘《般若經》上就是教我們「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凡聖的差別,總的來說,凡著相,取相、著相,這凡夫;聖人離相。你看看世尊在《金剛經》上教須菩提尊者,須菩提是我們大家的代表人,教他就是教我們。自行化他都要不取於相,不取就是離相,『離取著』,如如不動。你只要有取,只要著,就是動,那不是不動。取著的心要猛厲,那是大動,所謂是大風大浪。外面禁不起五欲六塵的誘惑,那叫風,境界風動;裡面,你不能伏住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才迷失了自性,才變成凡夫,才淪落在六道。現在凡夫覺悟了,希望早一天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覺悟是正確的。諸佛如來都來幫助你,幫助裡頭最重要的一個教導,就是教你「離取著」。離取著是大乘菩薩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佛法裡頭稱為總持法門。

  所以我常常勸同學,「離取著」就是放下,從哪裡下手?放下對於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放下對於一切人事物佔有的念頭。念頭尚且沒有,哪來的行為!念頭是迷惑,行為是造業。學佛的人最重要的念念覺而不迷,內不被自己慾望迷惑。所以我常常勸勉同學「離取著」,從什麼地方下手?要從對世間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要把這個放下,從這裡下手,念頭尚且沒有,你怎麼會有行為?念頭是迷惑,行為是造業。這個樣子你慢慢去練,這真叫練功,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修,這真修行。

  把錯誤的念頭,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叫修行。初步的目標,把自私自利這個錯誤念頭修正過來,起心動念不再為自己,為眾生,為正法久住;把名聞利養這個念頭修正過來,遠離名聞利養,你的心才會清凈,才會平等;還要把對於五欲六塵享受的這個念頭要放下。你看看諸佛菩薩、世間聖賢示現在世間,為什麼要過清苦的生活?他們有的是福報為什麼不享受,要過一種最簡單的生活、最刻苦的生活,為什麼?叫你遠離五欲六塵的享受,這個樣子才能把貪瞋痴慢、煩惱習氣斷掉,煩惱障!煩惱障斷掉了,你就能夠脫離六道輪迴,你就能證阿羅漢果。

  世出世間修學的路上不能沒有智慧,要有智慧去觀察、去簡擇。就是佛身邊的人,跟佛多年的人,也未必都靠得住。釋迦牟尼佛示現給我們看的,提婆達多,世間的關係他跟釋迦牟尼佛是堂兄弟,出家為佛的弟子也是辯才無礙,聰明絕頂。心術不正,名利心太重,看到釋迦牟尼佛受別人恭敬供養,心裡頭嫉妒,由於嫉妒就想取而代之,怎樣把釋迦牟尼佛害死,他作新佛。挑唆阿闍世王把他父親害死奪取政權,一個作新佛,一個作新王,新王擁護新佛,陰謀詭計。沒有想到世尊這法是正法,阿闍世確實是害了父親,提婆達多生身陷阿鼻地獄,果報就現前;世尊沒有受到傷害。阿闍世王臨命終時後悔、懺悔!這個教訓就是教導我們,貼在佛身邊的人也未必各個都可靠,還有六群比丘,世尊身邊的人,叛逆者不是少數。

  釋迦牟尼佛尚且如此,這兩千多年來,世世代代祖師大德、這一些善知識們,他們身邊的人各個都靠得住嗎?如果各個都靠得住,釋迦牟尼佛何必表演這一招給我們看?所以我們一定要小心謹慎。他是佛的弟子,菩薩的弟子,祖師的弟子,善知識的弟子,聽其言而觀其行,這就沒錯了;看他做的跟他說的是不是一致。總綱領、總原則,你觀察他是不是存心「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看他的行是不是真的有智慧,「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是標準!

  近代印光大師的標準,那就非常非常好,他老人家十六個字的標準,這是學凈宗的,「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凈土」,十六個字。前面兩句就是觀察他是真的,還是假的。敦倫用現在的話來說,敦是誠誠懇懇,跟一切大眾和睦相處,這是敦倫;盡分,是盡心儘力為大眾服務;閑邪,閑是防止,決定沒有邪知邪見,決定沒有邪說邪行,這叫閑邪;存誠,心裏面存著真誠心,就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你這樣細心去觀察他是真的還是假的。

  尤其現代這個社會冒充的很多,破壞佛教,欺騙眾生。我在講席裡頭說了很多很多次,同學們你們要留意,無論是在中國大陸,是在海外各地,我從來沒有說派一個人出去弘法,我沒有。在外國有些地方,我們有很熟的同參道友,有的時候寫信給我,傳真給我,打電話給我,他們那邊有活動,希望我派一個出家人到那裡去講幾天經。我往往就是就近有一些法師,或者是真正有修有學的居士,我介紹給他們,還要他們同意;雙方同意,我做個介紹人。我從來沒有說派哪個去,沒有過。至於中國大陸決定沒有。為什麼?國家政策的關係。絕對沒有說哪個人是我派他到中國大陸去弘法利生,這決定是假的,這不是真的。

  過去幾年,李木源居士在新加坡辦弘法人才培訓班,我在那邊教了幾屆,那邊的同學多半是從中國大陸來的。那麼學習之後回國,不是我派的,他學習,他當然要回去,新加坡居留拿不到,那不是我派的。即使是參加培訓班的,他能不能如法?你們大家要有慧眼去觀察。剛才講了佛身邊的人都靠不住,就是一天到晚跟在我身邊的人也未必可靠。為什麼?煩惱習氣很重,名利心重,這是他與生俱來的煩惱,不容易斷。天天在我身邊聽經聞法,他煩惱習氣還是斷不了,這樣的人太多了。所以有很多人問我:法師,你這麼大年歲,有沒有傳人?一個也沒有。或許有真正修行的人我們還沒見過面,可能在網路上,可能在衛星電視上,天天我們在一起學習,我們彼此沒見過面。這我相信,可能,因為這個人數太多了。我跟大家說得很清楚,這麼多年來,我身邊一個也沒有。如果說是冒充,他有罪過。他傷害我小,他破壞佛教形象這個罪過很大,不能不知道。

  諸位如果長期聽我講經,你應該明了真正佛弟子從什麼地方去觀察?決定遠離名聞利養。名聞利養裡面,頭一個是名分,人家請你做什麼會長,做什麼,這是名分;地位,權力,再就是金錢。這個東西害人,一墮落在這個裡面,很難自拔。十方供養用不得。古人常講「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你能用嗎?你能夠濫用嗎?

  我這一生當中,沒有住持過道場,這是這兩年來建這個佛學院,凈宗學院,不得已在這裡掛個名,實際上,這裡面的事年輕法師他們在做。我在這裡等,等到他們取得澳洲的身分,我的名就不要了,我就辭掉了。我一生還是講我的經,一生都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到這麼大年歲,我還去管嗎?哪有這種道理!你們要叫我管,你們對不起我,這是實話。現在掛個名不得已,我在這邊跟這個地區的關係,有很好的關係。掛個名是護法,護持你們大家,你們要很快接班,接過去。所以有人說我要名要利,也很好,替我消災。

  造謠生事毀謗,動機無非是出於嫉妒,這是人之常情,我們決定沒有責怪的意念,我們也決定不放在心上,為什麼?於我修持沒有障礙,我把它看作來考驗。我遭了這些事有沒有怨恨?有沒有煩惱?有沒有想辯駁?有沒有想報復?統統沒有,所以每一遇到這些事,我心裡非常平和。障礙,我這一邊絲毫都沒有。它起不起作用?起作用,障礙眾生聞法的機緣。這個信心不堅固,沒有相當智慧,聽了這些謠言,動心。原來聽我講經說法,跟我學,很歡喜,聽到這些謠言,信心喪失,不再聽我講經,也不再念《無量壽經》。所以受害是他,不是我。佛法裡頭講,你造業結罪,結罪不在我這邊,這是實在的。結罪,哪些人聽了受影響,不再修這個法門,把他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緣斷掉了,結罪在這裡結,這個道理要懂。

  我學會了一個本事,順境善緣、逆境惡緣我能轉,我能轉境界,能把自己境界不斷向上提升,決定不生煩惱,不生煩惱就生智慧。大家學佛,總要留意學這個本事。這個本事的基礎就是離一切相,決定不取不著,修什麼?修自己的清凈心,清凈平等覺!清凈平等覺,在《無量壽經》上就是阿彌陀佛的別號。諸位讀《無量壽經》都很熟悉的。阿彌陀佛也叫清凈平等覺,我們就修清凈平等覺,在哪裡修?生活當中修,天天在練,無論什麼生活,無論什麼樣飲食,都歡喜,沒有挑剔。無論什麼穿著,無論住什麼房子,一絲毫挑剔都沒有,沒有一樣不自在。衣服能保暖就行,飯菜可以裹腹就好了,房子可以遮蔽風雨就行,你說你多自在,你說你多快樂!

  十方供養,要知道凈財,信徒送供養來幹什麼?要我替他做好事。我實在講也有義務替他做好事,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是好事。可是送的供養來,數目少沒有關係,幾十塊錢,幾百塊錢,沒有關係。數目多了,我要問他:你的錢從哪裡來的?我遇到過,「我的錢是借來的」,趕緊還人,你借來幹什麼?要做好事。錯了,借來的錢做好事,不是好事是壞事。錢是你自己賺的,你賺的你還要養家,你還要生活,你能賺多少錢?在你賺的錢,你拿十分之一,可以,拿來做好事可以接受。你要拿了一半,這個不可以,為什麼?影響你家的生活,你樂意,你家人樂不樂意?如果學佛搞得一家不和,這個錯誤。前面我們講過「和合法」,諺語常講「家和萬事興」。有很多人真的因為學佛搞得一家不和,這是完全錯誤。你自己學佛之後,你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去度你一家。你要想度眾生,首先要恆順眾生,要讓一家人都生歡喜心,一家人都很快樂來接受你。所以決定不可以。

  我記得有一年過年,在台北華藏圖書館,有一個人送了五十萬給圖書館,那時候韓館長她主持這個道場。館長問他:你家裡做什麼行業?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錢?他說他家做小生意、小買賣。那錢?錢是借來的,高利貸借來的,他付利息。館長把這筆錢就退回去,告訴他:隨分隨力,你的功德就圓滿,不要給自己有壓力。你勉強來做,人有的時候好面子,這是錯誤的,佛不許可我們這樣做法。盡心儘力,你功德圓滿。

  《了凡四訓》裡面有一個故事,有一個女孩子很貧窮,到寺廟裡面供養兩文錢,住持方丈給她迴向、消災,誠心。這兩文錢,心地真誠,她這個福是圓滿的。以後這個女孩子做了王妃,這下了不起,帶了許多人馬到廟裡來燒香,這一供養很大方,黃金一千兩。老和尚看看,叫徒弟給她迴向就行了。她就奇怪,找老和尚,她說:我以前很貧窮的時候,我布施兩文錢,你老人家給我迴向;今天我供養這麼多,你怎麼讓徒弟來給我迴向?老和尚說:從前你的心真誠、謙虛、恭敬,現在你做了王妃,你的心不誠,傲慢,所以你這個千兩黃金,你的福報只有從前兩文錢的一半,我叫我徒弟給你迴向就可以了。不用勉強,真誠心修福,要明白這個道理。

  取捨之間,這有大學問,取捨之間是因果。為什麼會造業?貪圖享受,不能吃苦。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前教誡弟子,「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你不能吃苦,你就不必出家。出家不能吃苦,還要享受五欲六塵的供養,這個罪就不得了,你要問什麼罪?破壞佛法形象。這個事情麻煩。對自己,破壞自己的清凈心,自己真誠沒有了,虛偽,心地染污,不免貢高我慢,自以為是,迷惑顛倒,自私自利,你的菩提心全沒有了。起心動念,一切造作,無不是罪。不管你信不信因果,果報你沒有辦法逃脫,這是事實。所以諸位同學看人要觀察入微,你要親近他,他到底是真善知識,還是假善知識,不要被虛名欺騙,「他是某大德弟子」,不見得可靠,所以要細心觀察。

  供養不可以過分,我一生不主張建道場,一生也不建道場。這個地方,凈宗學院是不得已而建立的,因為我們一生是住別人道場,現在沒地方住。這一樁事情我是受韓館長之累,沒有法子,我們相處三十年,她對我護持三十年,這些悟字輩出家都是她收的。現在她走了,我有這個義務,總是照顧他們有個地方落腳,安身立命,好好的辦道。所以學院的建築到此為止,不再建築了,足夠用了,不求發展。那將來發展,是你們那一代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我照顧到這個地方為止。心是定的,心是清凈的。

  中國國內有同學打電話給我,是過去新加坡培訓班的同學,說在中國大陸有不少地方要辦念佛堂,找他去帶,問我可不可以?可以,念佛堂愈多愈好,念佛的人愈多愈好。念佛堂,最好遵守印光老法師的教誨,這個我說過多次。道場不要大,大,開銷就大了,你要天天忙著柴米油鹽,你還有什麼心去辦道?道場小,祖師告訴我們住眾最好不要超過二十個人,二十個人生活容易張羅,這個信徒供養時,不操心,少少就夠了。這個道場只念佛,不做法會,不傳戒,不做經懺佛事。如果對於念佛有疑惑,可以聽經,聽經作用在哪裡?幫助你斷疑生信。確實有信心、有願心,經可以不要聽,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好,決定有成就。凡是念佛不能成就的,都是不能夠「離取著」,果然能離取著,沒有一個不成就。離取著就是念佛堂堂主常講的,「放下萬緣,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正念就是念佛,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我學佛,真的是頭一天見出家人,章嘉大師,我學佛第一個見出家人是見他,他教我「看破放下」,我得他老人家的利益。看破,你才會放下,放下幫助你更看破一層,所以放下幫助看破,看破又幫助放下。以後我明了了,菩薩從初發心到無上道,就是這個辦法。這兩個辦法相輔相成,放下就是「離取著」。那你要問為什麼一定要離取著?大乘經教裡頭,佛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取著是錯誤的。六百卷《大般若》總結就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連我們自己的身都不可得,身,剎那生滅;我們的心也不可得,這個心是妄心,妄心,念頭生滅,剎那不住,身心皆幻,你執著取捨,錯了。你執著取捨是迷惑、是造業,不是事實。

  所以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跟大家報告,學佛要學諸佛菩薩,對於一切境緣就像看電影、看電視一樣,那裡頭的畫面你可以看,可以欣賞,你不能取,你不能著。你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這個電視畫面是平面的,我們今天處的這個畫面是立體的,決定不是真實的。你離取捨,你就見到真相,真相大白。你為什麼見不到真相?就是因為你有取捨的念頭,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取著是執著,執著是見思煩惱。這三種煩惱合在一起,把一真法界扭曲了,扭曲變成了六道輪迴。所以六道輪迴是一真法界的扭曲,如果你離妄想分別執著,六道輪迴馬上恢復正常,恢復正常就是一真法界。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住一真法界的是諸佛如來,住六道的是生死凡夫。佛菩薩示現在六道,不住生死,不住涅盤,這個高明,這個在佛法里稱為無住涅盤,就是他不住生死,不住涅盤,這是自性的大用。無方大用顯示出來了。我們學佛要以佛為標準,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華嚴經》上毗盧遮那佛,這是我們的模範,是我們的標準,我們要向他學習,那你就沒錯了。

  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學當中,親近善知識是我們這一生成敗的關鍵。善知識我們不認識,假的多,世尊在楞嚴會上說過,「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在這個狀況之下,我們怎麼辦?方法是有,現在人我不認識,我找古人,那就不會錯。我介紹給大家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這是真善知識。在哪裡?經教就是。阿彌陀佛,凈土三經那就是阿彌陀佛,你依照這個經典修學,你就是親近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講的經典太多,哪一個合乎自己的根性,合乎自己的程度,依照那個修學,就是親近釋迦牟尼佛。親近釋迦牟尼佛,最重要的十善業道、凈業三福,這是根本,世尊根本的教誨決定要遵守。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苦滅道聖諦第六句;

  【或名斷相續。】

  為什麼要『斷相續』?「相續」不是真的。真性,真心,自性,名字很多,都是一樁事情,沒有生滅。沒有生滅哪來的相續?沒有念頭就沒有相續,有念,念念相續。所以迷了相續相現前,覺悟了相續相就斷了。如來果地,相續相斷盡了,連最後一品生相無明都不相續,都沒有了,圓滿大覺,這道諦!這是給我們最高的修學指導的原則,我們要懂。

  在我們現前生活環境當中,我們要怎樣學習?法身菩薩的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那是我們學不到的。我們無始劫以來就迷了自性,念念相續,這東西已經成了事實,已經沒有法子改變,哪有一下能斷得了的,即使天才也辦不到。所以在我們現前,我們就要聽佛的教誨,認真去努力,惡念不能相續,惡的念頭。《十善業道經》上教導我們,這在經的開端正宗分的第一大段,佛說「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世間苦」,這句話重要,一切世間是講的十法界,要用現在的話來講是無量無邊不同空間維次,這裡面眾生所有一切苦難統統斷掉。這個「一法」很值得我們注意,這是什麼法?我們要認真努力學習。

  佛說這一法是「晝夜常念善法」,這個意思就是善法要相續,不善要斷掉,不能相續。這就是我們講的心要善。這個心不是真心,真心我們迷失了,把真心變成妄心。妄心念念相續,所以希望善念相續,惡念不相續。接著佛又說「思惟善法」,這是講思想,要常常想善法,這個要相續。所有一切不善都要把它斷掉,錯誤的思想,錯誤的念頭,錯誤的看法,不能相續。你起這個念頭是迷惑,相續就造業,意業。古大德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就是這個念頭,念頭起不怕,那是煩惱習氣。一起來之後,馬上就把它滅掉。滅,實在講很困難,用什麼方法?轉過來,把惡念轉成善念,把惡的思惟轉成善思惟,要轉得快,讓善的念念相續,惡的就斷相續,這個方法好,我們現前這個階段很適用。

  所有一切善念裡面,哪個善念是第一?「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世尊在經裡面曾經說過,念一個佛菩薩的名號,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就曉得名號是無比之善。所以不管什麼念頭起來,馬上把它轉成名號,要轉得快。明太祖用歌詠的方法,唱歌,把諸佛菩薩、祖師大德這些名號統統編成歌詞,配上曲子來唱。好象在《嘉慶藏》,收在《嘉慶藏》裡面,分量相當可觀,總有五十多卷,全是歌詞。你仔細去看,全是佛菩薩名號,配上曲調來演唱,這是個好方法。

  古大德很聰明不但是把佛菩薩名號編成歌詞,還把祖師大德應化的事迹寫成劇本,可以在舞台上表演,這個劇本,平劇的劇本,《歸元鏡》,名稱叫《歸元鏡》。這裡面是三位祖師的故事,慧遠大師,永明延壽大師,蓮池大師,這三個人的故事搬上舞台上去表演。蓮池大師是明朝末年萬曆時代的人,所以編這個劇本當然在蓮池大師之後,明末清初。所以現在電視這樣的普遍,為什麼不把這個經教裡面一些故事編成劇本,用連續劇的方法來演出?我想這種方法教化眾生,比法師講經收的效果一定大得多。

  江逸子老師用圖畫來弘揚佛法。他畫的「地獄變相圖」、「極樂世界變相圖」,這是巨幅,這個畫高二十六英吋,五十米長,兩幅畫接起來是一百米,太偉大了。古今中外的畫家,這樣偉大的作品,恐怕還沒有。後人不敢講,前面確實沒見過這麼大的巨幅。他畫的佛像很多,完全顯示出慈悲度世,用這個方式來教化眾生,希望眾生看了之後能覺悟,覺悟之後,他會去找經典來讀誦、來研究。無非是佛菩薩應現在世間,幫助這些苦難眾生回頭是岸。

  《十善業道經》上還有一句,「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句話重要。你的善業能不能成就關鍵在此地,多少人善業不能成就,就是夾雜,凈業不能成就也是夾雜。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教導我們,念佛要怎麼個念法?「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就這八個字。都攝六根是什麼意思?就是孟子所說的收斂妄心而已;觀世音菩薩所講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我們六根收起來,不要緣外面的境界,都攝六根,向內去緣。向內緣什麼?緣佛號,凈念相繼,這個念就是念佛,持名念佛。凈的意思,不夾雜是凈,不懷疑是凈,如果有疑,你心不清凈,夾雜也不清凈,叫「一心稱念」。相繼就是不間斷,念佛功夫,這凈念相繼不間斷,你就曉得邪念就進不來,雜念就進不來。大勢至菩薩就是用這個方法修成的,他把這個方法提供給我們做參考。我們想想,真的,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正犯了這個毛病,我們夾雜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相續,把凈念的功夫破壞掉;我們對於凈宗法門的信心不夠,聽別人幾句閑話,信心就動搖了。這幾年當中,國內的同修跟我說得很多。早年學習會集本的人很多,學習很歡喜,聽到人家講這個會集不如法,一定要學原譯本,這個信心出了問題,疑惑了,會集本不念了。實際上,他沒有細心去觀察,沒有用智慧去揀別,聽人家說,他心就變了。所以從前李老師教我,初學佛自己智慧沒有開,只能跟一個老師,聽一個老師教誨,老師對你負責任。你要是不能接受,你聽兩個老師兩條路;你再聽三個老師,三叉路口,四個老師,十字街頭,你往哪裡走?到最後無所適從,把光陰浪費掉了。這一生往生得度的機緣,被人破壞了,那是你的業障。

  所以我們跟老師要選擇,前面講的「簡擇」,要細心觀察這個老師,真有德行,真有修持。老師有沒有人毀謗?連釋迦牟尼佛都有人毀謗。祖師大德要說沒有人毀謗,不可能。他的毀謗提醒我們,我們更深入的觀察,才能看出老師的德行。老師聽到這些毀謗,他不是聽不到,他聽到了,有人跟他說。甚至於還有文字的毀謗,也有人拿給他看,我們在這裡看他的反應。如果他看到這個,聽到看到了火冒三丈,我們曉得這功夫還不夠。如果他聽到看到,笑笑,心平氣和,若無其事,放到那邊叫大家不要理會,這就不是普通人。從這個地方看到什麼?看到他的修養,佛門裡面看到他修持的功夫。

  謠言止於智者,沒有反對,沒有辯駁。我在初學佛的時候,剛剛接觸佛法,在那個時候台灣,基督教對佛教發動批評,寫了不少文字在報紙雜誌上刊登出來。我們佛門裡面有一位法師答辯,他也出了一本書,那時候也是在報紙雜誌天天兩個人對抗,最後這個文字收集起來成了一本書,《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煮雲法師寫的。我跟煮雲法師還不認識,這一本書看到之後,我很喜歡看,他講的確實有道理。

  有一天我去看章嘉大師,這本書就放在口袋裡頭,大師看我口袋裡好象有一本書,他說你口袋裡是什麼?我就拿出來給他看看。他老人家笑笑:不需要反駁。我聽了就不以為然,人家這樣批判、批評你,惡意批評你,而且觀點都是錯誤的,為什麼不能答辯?我那時候初學也很年輕,章嘉大師告訴我,他說:三歲小孩對八十老翁那個小拳頭打幾下,這個老翁還真的要跟他打一架嗎?我聽他這一句話明白了。他把基督教比喻三歲小孩,把佛教比喻八十老翁,你說他兩個人能打起來嗎?能罵起來嗎?不可能。所以從這個地方就看到章嘉大師的修養,心平氣和,若無其事。

  他老人家講不答覆的好,答覆,兩個人程度相等。我明白了,兩個人相罵程度相等,如果一個程度高,一個程度低,罵不起來;兩個人打架程度也相等,程度不相等,決定打不起來。我在這裡學到了。所以有沒有修養,有沒有智慧,有沒有功夫,就在這些地方看。你看到他怎麼樣對付毀謗他的人,怎麼樣對付造謠言的人,怎麼樣對付陷害的人。心平氣和,若無其事,真的中國古人所講逆來順受,這是大德。時間久了,這個德行感化對方,不能感化對方,那對方迷得太深、迷得太重。假以時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後,他一定會想到,過去常常侮辱這個人,陷害這個人,毀謗這個人,這個人一絲毫惡念都沒有,年歲大了他會感動,他會想到一生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哪個是好人?那個才是真正的好人。才後悔從前起心動念,所作所為,對不起他。

  真誠的德行能感人,能叫人覺悟,能叫人回頭是岸。所以一切不善的念頭言行,決定不能相續,要斷。我們今天是斷不行,換,換成善念、善思惟、善言善行。所以知道要換得快,換得快,這個惡就不相續。惡不相續,惡業就不相續;惡念,惡業不相續,你就知道來生惡道不相續,因為你的心善,念善,言行善。縱然不學佛,不知道有佛菩薩的報土,你的果報也在人天兩道。在人道,來生一定比這一生的福報大,這肯定的。生天,那就更不必說了。這是佛教我們,我們常說把我們的靈性向上提升。聰明人、真有智慧的人,一定把這一樁事情看作是自己一生唯一的大事。

  這個世間苦,沒有樂。這個世間非常短暫,在這麼短暫的時間裡頭,要去爭名逐利,造作種種惡業,起心動念是損人利己,即使你能夠得到,得到還是你命里有的。命里沒有的得不到,命里有的,你得到,你能享受幾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多!十年才三千六百日。你要覺悟,你這是用盡了心機,不善的念頭、行為爭到了權位,名聞利養,能享受幾天?我們可以在歷史上去觀察古今中外歷代的君王,你就知道了,你就從這個裡頭覺悟。

  現在這個政權交接,大家都知道權力鬥爭。古代帝王,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登基,也是相爭,也是權力鬥爭。這些鬥爭的人都是親兄弟,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有繼承權,不惜互相殘殺,連唐太宗這樣的英主,還是把兄弟殺掉,這是造業。開國的帝王,那更不必說,要奪取前面王朝的政權,沒有辦法避免戰爭!發動戰爭,死傷多少人,多少人喪失了生命財產,他奪得政權。奪得之後,處心積慮怕喪失。所以我們在歷史上看到開國的帝王殺功臣。為什麼?怕他造反,怕他作亂,為了要鞏固他的政權,不能不把這些人收拾掉,他好安心。你能說這些沒有果報嗎?所以細心去觀察,業果相續,輪迴無盡,生生世世要報償的。

  所以古人常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定的?是你自己造作的。你自己造作善,善報;你自己造作的惡,你要受苦報。苦樂是果,善惡是因,斷惡修善就是離苦得樂。佛對於六道凡夫講得好,六道眾生希求財富,財富是果,因是財布施。這個人這一生當中為什麼發大財?前世修財布施多,這一生得的果報。無論他從事哪個行業都發財,他命里有財,他經營什麼行業,那是緣。你說同樣經營這一個行業,為什麼有人發財,有人不發財?那是因不相同。緣相同,因不相同,因是過去生中種的。

  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自己懂得的,歡喜教別人,無條件的教別人,這個樣子他就得聰明智慧。我們看看現在已經得到果報的人,他得到果報他迷了,自私自利的念頭生了,與那個歡喜布施恰恰相反。你看看商業裡面講專利,我們就知道他來生肯定不如今生,專利就沒有利眾生的心,大打折扣。法布施的人他寫了很多書,這個教學,那個書後頭,「版權所有,不准翻印」,我們就知道來生愚痴果報。過去生中他是修法布施。你看我們中國古時候的這些書本,木刻版本,線裝書,歡迎翻印,沒有版權。這個書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人知道愈多愈好。現在有版權,把利看得太重太重。利看得太重,這一生享完,來生沒有了。所以古人講的一句話非常有道理,「量大福大」,他沒有量,前生修的福,這一生沒有心量,大福報變成小福報,小福報變成來生沒有福報。

  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的果報,無畏布施應當是無條件的照顧艱難困苦的人,老弱殘障。這些人病苦,需要人照顧,能夠歡喜照顧他們,無條件的幫助他們,這叫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像這些好事要相續。

  我在講席裡頭講過多次,我看書,這些年來有不少同學送書來給我看,我拿到書本頭一個看版權頁,版權頁上印到「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個書我不看,浪費時間。為什麼?心量那麼樣小,得失利害看得那麼重,這個人沒有智慧,你看他東西幹什麼,那不叫浪費時間。所以這後頭這八個字,對我來講是有好處,我有了選擇。現在出版的東西太多,如果樣樣都看,確實浪費了我們很多時間,所以這是一個最好的選擇,一看到「版權所有,翻印必究」,免了,這書就不看了。頂多看一篇序文,看它的目錄就知道了,不值得一看。現在這個世間,起心動念沒有私心,為社會、為大眾的人,真的是愈來愈少。出版這些東西,除了是有關於科技的新的東西,我們應當要知道,這些東西看看而已,其他的一切都不。尤其是關於哲學的,理論的,文學的,歷史的,如果這樣小的心量,還能值得一看嗎?不值得。心量小,決定做不出好的作品。好的作品都是從真實心中出來的,都是從利益眾生這個意念當中出來的,哪有念念為自己,這種人沒智慧。

  所以「斷相續」在我們現前階段,知道選擇。選擇的總的原則,凡是自私自利的要斷,你要有勇氣,你要有智慧;對自己決定沒有好處。佛法講到斷自私自利,講得很徹底,破我執,佛法講無我。為什麼要破我執?「我」有什麼不好?在六道裡面有「我」沒有問題,有我才有六道輪迴!你要想出六道,那你有「我」就出不了六道,這是佛千經萬論上給我們說出的,六道從哪裡來的?六道從我執來的。所以你要想超越六道輪迴,那你就得把我破掉。「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再更進一步,「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四聖法界沒有了,超越十法界了。所以佛要不是這個教法,怎麼能達到超凡入聖的效果?

  因此你就要好好去想想,你想不想超越六道?你對於六道了解有多少?認知有多少?你對它了解愈透徹,你想脫離六道的決心就肯定了。六道輪迴不好玩,玩這個遊戲,付出的代價太重太重。就像什麼?像那個賭場裡頭賭博一樣,就像吸毒一樣,付出的代價太重,得不償失。在六道裡頭確實說,因果相續,因果循環,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真看清楚了,這是何等的恐怖。那個出離的心會非常堅固,不想再搞了,回歸自性就回頭是岸。今天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五八卷)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七段,西南方鮮少世界苦滅道聖諦,第七句:

  【或名廣大路。】

  這是諸佛菩薩、聲聞緣覺所走的一條大道,這條大道是成佛之道。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先聖后賢,游之而不厭故」。先聖是諸佛如來,後賢是聲聞、緣覺、菩薩,共同一個方向,一個道路,成佛之道,稱之為『廣大路』。廣大到什麼程度?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是,無時不是。這個關鍵就在覺迷。迷,真的是走小路,非常狹窄的小路,狹窄到什麼程度?只能容一個人,兩個人都不能包容。這就是講的心量,心量小,這走小路;心量大,這走大路。這個「廣大路」是佛門當中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才是真正廣大路。

  一切眾生,佛菩薩肯定,也就是真正覺悟的人、徹底覺悟的人他肯定,「人性皆善,人性皆凈,人性皆覺」。一切眾生的心量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你的心量都是包太虛周沙界,那是你自己本能。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覺性,一切器世間眾生,我們今天講的物質、自然現象,皆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佛性是法性裡面的覺性。自性有德有能,這個德能是自然的,本來具足的。我們講性能性德,性能就是見聞覺知,本來具足的。見聞覺知的範圍也是遍法界虛空界,跟這個心量完全是相等的、相同的。性德就是慈愛,就是感恩。我們在凱西報告裡面看到,他裡頭有一句話說「基督耶穌的精神,意思就是愛」,這個話講得對,正確。這是一個真正虔誠基督教徒說出來的。他的認知裡面,他說基督不是一個人,把他看作一個人,意思很狹窄。基督是什麼?基督就是愛。

  如果說基督教就是愛,跟佛家講的就沒有兩樣。什麼是佛法?佛是「慈悲為本」,基督是「愛為本」,同樣都是「方便為門」,你看看完全相同。不同呢?不同的是人,人迷了,迷了才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是各個不相同。佛教人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同了,沒有一樣不同。佛教人,實在講是非常簡單扼要,六度是度自己,成就自己,四攝是成就眾生;六度四攝把所有的佛法統統包括盡了。如果有人問你什麼是佛教?你這樣解釋答覆正確,一點都沒有錯誤。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佛教你什麼?佛教我們六度四攝。廣大路!這是共識所依,是我們現前在凡夫地,還沒覺悟,六和敬裡頭,「見和同解」。這一條要怎麼做?這一條就是現在人所講的建立共識,我們要把共識建立在這個理念的基礎上,然後才能夠落實。

  把這個理念落實,自自然然,也就是一切眾生,這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本來和睦相處,不僅是人與人之間;人與大自然環境,人與天地鬼神,與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眾生,上到諸佛如來,下到地獄眾生,原本都是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是性德。性德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現在我們迷了,迷了佛菩薩才教我們要互相包容,迷了才說這個話。悟了,悟了他自然是一體,還談什麼包容?用個「互相」,這是善巧方便,這就是方便為門。你怎麼回頭,你怎麼回歸到自性,如何反璞歸真?這就是門道,教你什麼?教你要學,學互相包容。互相包容從哪裡學起?從本身學起。我包容他,不求他包容我,你才能入得了門;我包容他,他不包容我,我為什麼要包容他?好了,你永遠入不了門。互相尊重,也是我尊重別人。孟夫子有一句話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應用在今天的社會非常恰當,為什麼?今天社會一切眾生迷而不覺,他迷得太深了。為什麼不覺?沒有人教。

  自從民國初年提倡白話文,近代中國大陸推行簡體字,這兩樁事把中國人對古聖先賢傳統的教誨隔離了。所以現在古聖先賢留下來的典籍,這些典籍確確實實是文以載道,幾千年祖宗先賢他們的智慧經驗,用文字記載下來留給後人做參考,幫助後人提升智慧,提升德行,提升技能,提升幸福美滿。但是現在不學文言文,學簡體字,變成這個文字看不懂,非常非常的可惜。現在人覺得文言文好難,實在講不是好難,你不學就難,你學就不難。我們這個年歲大的人,我們不摸電器、電腦什麼,我們不摸它,我們看到這個東西好難,好複雜。你看看現在小學生,一年級的小朋友,六、七歲他就會玩了,我們看他玩這個東西一點都不難。學文言文跟學電腦是一個道理,你天天學習,它不難,你不學它,這個東西很困難。

  古時候,這個時候還不太遠,就算我這個年齡算起八十年之前,民國十年左右,一般社會上還是使用文言文的多,白話文雖然提倡,白話文少,文言文多。一般做家長的還是有舊觀念,守舊,所以讓子弟讀書,都還是讀四書五經,讀古文,讀綱鑒,讀《通鑒》,依舊涉獵諸子百家。我這個年齡就沒有趕上,比我大五歲的他們趕上。換句話說,他們還學了幾年,大我五歲的至少他學五年,他就有五年底子。我只學過一年,一年以後就改變成學校,學校就不學這些東西,提倡白話文,我們就學白話文。但是老人,父母對這個文言文重視,家裡面補習,學校東西太簡單,家裡老人還叫你讀經,沾上這麼一點邊緣。

  那個時候小學,小學課本都是文言文的,小學四、五年級,年齡大概十歲左右,十歲到十一、二歲,小學生寫的作文,現在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不要說寫不出來,他看不懂。這好難,真難!但是人家十一、二歲寫出來。就像我現在給你舉的比喻,小朋友現在玩電腦,我們這些老人摸都不摸它,看到鍵盤那麼複雜,我們覺得好難,一個道理,不學就難,學就不難。

  經典在中國文學裡面稱之為「變文」,變化的變。變文是什麼意思?就是當時的白話文,所以你們把經典展開,你不要比別的,《古文觀止》這很普通的書,或者是詩書,這都很普通,你把它跟佛經比一比,哪個容易懂?佛經好懂。佛經像白話文一樣,翻譯的時候,當時的白話文。翻經的這些大師盡量淺說,讓一般人都能看得懂,同時又顧慮到傳之久遠。這樁事情中國人的祖先非常清楚,語言是隨著時間變化,文字不能變化。文字如果完全隨順語言,兩、三百年之後,這文字就沒人懂,就看不懂。所以中國自古以來,把語跟文分開,所以文稱為文言,那就是永遠不變,語言不管你怎麼變,文言不變。

  只要你學文言,孔老夫所說的話在《論語》裡頭,傳了二千五百多年了,展開這本書就入,孔老夫子他的意思,我們就完全能理解、能接受。這個工具了不起,傳之於永久都不會改變。這個工具是中國人發明的,比現在科學高明。科學的活動離不開能源,如果今天這個世界上,石油沒有了,電沒有了,大概所有科技產品全部都變成垃圾,沒用處了。中國人發明的東西不要依賴任何能源,永恆的長存在世間,這才叫真實智慧,不受任何限制。為什麼不好好的學?

  文言文難。李老師以前教導我們,學佛不能不學文言文,不學文言文,你的佛學就沒有根。換句話說,文字就受了障礙,你不能夠契入。所以他告訴我們文言文的修學方法在背誦。老師講你能夠熟背五十篇古文,你就有能力閱讀,這《四庫全書》、《大藏經》文字上你就沒有障礙,熟讀五十篇。所以我曾經勉勵同學,大家發個狠心用一年的時間,一個星期背一篇古文,你把中國固有文化的那把鑰匙拿到。文言文是鑰匙,一個星期背一篇,一年五十個星期,這個標準就拿到,用一年的功夫就行了。中國這些古籍,你就真有用,你有能力閱讀,你有能力欣賞,你有能力學習,你有能力吸收。為什麼不肯用一年時間?

  老師講的,你要能夠熟讀一百篇,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這我們就明了了,民國初年的小學生,十一、二歲,我們就肯定,他決定能夠熟背一百篇。要知道兒童學習,兒童記憶力好,他背一篇需要多少時間?一天能背一篇。小孩從六、七歲上學,就開始學背誦,他能夠背五年,到十一、二歲,你知道他背多少東西?諸位現在看看陳弘謀的《五種遺規》你就明白了,重要的東西,基礎的東西,他統統都背熟了。他寫文章,做作文,引經據典隨手拈來,這是現在大學中文系的學生比不上。看他的作文還要去查資料,人家東西全記在心裡。

  背誦是非常好的方法,在佛法裡面講,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學習,老師指導一定要遵從,那就是持戒。老師教導你,決定是一門深入,決定不會讓你同時學兩門功課,不可能的,循序漸進,一樣一樣的學。基本的東西,宋朝朱夫子將《禮記》裡面,《大學》、《中庸》這兩篇,把《論語》、《孟子》合起來,這四種東西稱之為四書,人生必讀!中國人一定要讀,這是四子書。在從前中國人沒有不在這上下過功夫的,四書是基本的東西,從小就要背,都能背誦,這是全學。諸子百家選修,《老子》分量不多,只有五千言,一般這是全學;《莊子》就不一定要全學,多半選它的內篇,大概是全書三分之一,其餘諸子百家是選修。詩詞、歌賦、文學也是選修。像現在大家,這都是古人所選的歷代最好的文章三百多篇合起來,《古文觀止》。這個就不是全讀的,在裡面選,選讀,老師選出來教學生,不一定按順序的,這樣奠定文學的基礎。你有這個基礎,文字障礙沒有了,你要是學講經弘法,這是根本的根本。

  現在我們用什麼教材?過去我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習的時候,老師指定是《古文觀止》。我在那邊住了十年,李老師一個星期講一次,星期五,在台中蓮社給我們上一堂古文課。十年如一日,把《古文觀止》三百篇講完了,不是按順序講,挑著講的,因為時間太長,所以就統統都教完了。但是我們的基礎沒有能打下來,原因是什麼?李老師沒有要求我們背誦。他只是提倡要背誦,而我們每個人所學的東西都有專攻的。除了有幾位專門學國文的,那他們是要背誦,我是學經教的,所以古文我隨堂聽,就沒有做背誦的工作。

  實實在在講背誦重要,非常非常重要。真正走弘法利生的路子,有願對全世界介紹中國固有傳統文化,那你不在背誦上下功夫不行。老實講,二、三十歲的人還來得及,四十以上不行,記憶力衰退了,那你要背誦就很辛苦。最好的年齡二十到三十,這是什麼?這是補習,亡羊補牢。真正好年齡是二十歲之前,奠定基礎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家裡面的父母、老人,學校的老師,失責,沒有認真教導,沒有認真督促,對不起子弟。但是在現今這個時代,因為他自己本身沒有學,他哪裡懂得這些事情,所以他不會教導下一代,使我們在這一代跟傳統文化脫節了,這是非常非常可悲的事情。

  今天我們看到許多地方提倡兒童讀經,我們看到非常歡喜,這是一線光明,一線生機!問題能不能長時間的延續?怕的是現在很小念幼稚園來讀經,上小學就廢掉,不再繼續了,這還是沒有用處,不起作用。讀經的這種教學至少要延續到初中,這個基礎就奠定,打下去了。古人所謂「十年寒窗」。現在小學六年加上初中三年,真的是十年寒窗,這個基礎確實打下去,那個成就不可思議。我們今天明白這個道理,懂得這個方法,常常介紹給別人。

  在台灣,過去國語日報出了一套書《古今文選》,這套書編得不錯,註解也常詳細,註解、注音,文言文的部分還有白話文的翻譯,還有提供一些參考資料,這是好東西。內容也相當豐富,差不多經史子集都包括、都選到。希望學校能夠採用,最好希望有專門的學校來教導。有很多家長問:那我的小孩學這個東西,將來他怎麼生活?顧慮到這個,怕的是學的這些東西將來找不到工作,沒飯吃。所以這個課程最好能夠由師範學校來辦,學了這些東西,將來在全國各個學校教國文。現在外國有許多大學開中文系,開漢學系,缺乏師資,這些人都是一流的好老師,不怕沒有工作。這個工作是聖賢的工作,是神聖的工作,是真正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啟發智慧的工作。從前誰做?孔子做,孟子做,釋迦牟尼佛做,這是聖人的事業,這就是此地講的「廣大路」。

  人要發願為一切眾生,菩薩四弘誓願第一條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那個度就是幫助的意思,協助的意思。眾生無量無邊,要幫助他、協助他,幫助他什麼?幫助他破迷開悟。換句話說,要幫助他破迷開悟,最殊勝的方法就是傳授古聖先賢的教誨。要知道古聖先賢他們所修、所學、所得的是超越空間,超越時間,現在人所講的真理,永恆不變。它不是科技教育,科技教育日新月異,變幻無常;也不是現前社會上的應用科學,應用科學也是跟著時代來變;聖賢的教育是智慧、是德行、是學問,這是永恆不變的。

  經典,同樣這一部經典,它為什麼有永恆的價值?那就是它字字句句是活的,我們常講每一字每一句義理深廣沒有邊際。一部經,哪怕是一部很小的經,這個我們學佛的同學都知道,《般若心經》只有二百六十個字,周止庵居士學了四十年,就學這一部,二百六十個字。你看看他四十年學習的心得報告,他寫了一部報告《心經詮注》,厚厚的一本。他來講解、來介紹,幾乎每一字、每一句都包羅萬象,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寫的是用很淺近的文言文寫的,如果我們把《心經詮注》講一遍,再變成白話文的講記,分量至少是它的十倍。

  現在我們在一起學習的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我跟大家在一起,也是提供我的學習報告,我對《華嚴經》的心得報告。如果這個報告要把它寫成白話的文字,那個分量很可觀。現在我們講到這個地方,已經用了兩千多個小時,是全經的十分一。像這種速度,這樣的講法,這一部經要用兩萬個小時。一個小時用文字把它記錄下來,刪掉一半,一個小時五千字,兩萬個小時多少字數?這就是什麼?我們把它刪一半。如果不刪一半,我們知道,一個小時統統把它記下來,用文字記下來,差不多是一萬五千字,這是什麼?這還得略說,不是細說。龍樹菩薩在龍宮,大龍菩薩的,我們現在講圖書館,佛家叫藏經樓裡面看到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多大分量?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我們的能力做不到,我們把這部經用兩萬個小時講出來,要跟那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比,小巫見大巫,我們怎麼能比得上釋迦牟尼佛?差遠了。

  龍樹菩薩聰明,在當時,他以為他所學習的東西已經達到究竟圓滿,世間沒有什麼東西再值得他學習的,傲慢心生起來。大龍菩薩接引他,到龍宮看看釋迦牟尼佛講的《華嚴經》,他傲慢心立刻沒有了,看到這個分量的時候,怎麼能比?所以只有受持下本,下本是什麼?下本是《華嚴經》的目錄提要,這就是傳在我們世間的經典,是《華嚴經》的目錄提要,四十品十萬偈,十萬偈四十品傳到中國來的大概才一半,是個殘缺不齊的本子,一半散失、失傳了。但是在這一半裡面,這個《華嚴經》的義趣已經很清楚的能夠看出來。

  這個地方講的「廣大路」,狹義就是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廣義的,包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所說的經教,這廣義的說法。要從《華嚴》究竟圓滿的講法,那就遍法界虛空界無有一法不是,所謂是剎說塵說。這是究竟義,這是法身菩薩才能夠受用得到。我們凡夫業障太重,雖然擺在面前,茫然不覺,那就無可奈何了。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繼續看苦滅道聖諦第八句:

  【或名平等因。】

  『平等』是性德,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本來平等。《華嚴經》上有一句經文,這句經文很不容易體會,就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早年我出家大概是三、五年的時候,星雲法師在高雄佛光山建了一個東方佛教學院,請我在那邊給同學們上課。當時有五個老師,有唐一玄、方倫這兩位居士,出家人有我,有會性、星雲法師自己,我們五個人。有一天唐老居士就提出這個問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要怎麼樣才能把它講得圓?我們幾個人聽到之後,都感到很茫然。有情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這很能講得通;無情的,這樹木花草,泥沙石塊,它怎麼成佛?圓滿一切種智是成佛,它怎麼個成佛法?真的想不通。實在說,我們對於大乘教理沒有契入。縱然是涉獵很多,自己沒能入境界。雖然講解,沒有辦法講得圓滿。

  古大德註解說,有情成佛了,無情就跟到成佛。這個話,現在我們知道一點都沒有講錯,一點都不錯。可是我們一般人依舊不能夠理解,為什麼你成佛了,一切眾生、山河大地都成佛?這沒有法子理解。現在我們知道這是事實,一點都不錯,這正是大乘經上所說的,「依報隨著正報轉」。現在我們能說出這個道理出來了,那就是什麼?依報是法性,正報是佛性,佛性沒有離開法性,為什麼?正報,我們這個動物,我們這個人身,人身要曉得物質的這部分是法性。所有一切動物都是心、色和合之體,色是物質,心是精神,精神跟物質和合這樣一個體。植物有沒有這個現象?礦物有沒有這個現象?實在講,也有,不是沒有。我們以善意看待植物,看待礦物,它有反應,它真的轉變了。我們的善心善意不純,所以它轉變是非常微弱、微細,我們粗心大意,覺察不出來。諸佛菩薩他們修行的功夫到家了,也就是他們的善心善意純而不雜,所以這些植物、礦物、自然界的現象有非常明顯的轉變,這就是說明境隨心轉,物隨心轉,這是自然現象。

  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因是「平等因」,這跟你講真的。平等因現出來的境界是平等果,平等果是什麼?一真法界。那我們講,三途六道是一真法界嗎?是!一點都沒有錯。為什麼我們看到有那麼大的差別?我們用的是差別因,不是平等因。什麼叫差別因?我們起心動念都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起來了,不平等。所以我常常講,我們的差別心把外面的境界扭曲了。外面境界是不是真的扭曲?並沒有,是我們自己把它扭曲了,不是真的扭曲。好比我們這個好的眼睛,要隔一重凹凸不平的玻璃看外面境界,那個境界相不就全扭曲了。這個中國俗話叫什麼?叫哈哈鏡,那個鏡面就是凸出來的,凹進去,你人站在這個面前,整個人形狀變掉了,你看那個鏡子裡面,有的時候變得瘦瘦長長的,有的相變得矮矮胖胖,那是你自己。

  十法界依正莊嚴,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什麼現象是真相?其實真相也是幻相,不過什麼?沒有扭曲,唯心所現。唯心所現是平等因,唯識所變就是差別因。但是唯心所現是真的,唯識所變是假的,因為心是真心,識是妄心。妄心起作用就是扭曲了。但是你要知道扭曲的現象是幻相,決定不是事實真相,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真相就現前。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地獄,他的境界還是一真,一真法界;迷到極處的眾生,他所看的法界是地獄法界,地獄法界跟一真法界不二,豈不是相真的是虛妄,性是真實。性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這才真正是平等因。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平等因是大乘佛法,是出世間正因。世尊在經論裡面,常常給我們講十法界的業因。《華嚴經》上講世出世間一切法,點點滴滴無量因緣,不是單純的,單純就好辦,無量因緣。但是無量因緣裡面,總有一個最重要的因,我們稱為第一個因素,那是什麼?佛為我們說出無量因緣裡頭第一個,我們從下面往上面說,地獄,無量因緣第一個因緣是瞋恚,瞋心變地獄相。瞋恚程度也不一樣,所以地獄有等級不相同。極重的瞋恚,造五逆十惡罪,墮阿鼻地獄。這地獄相從哪裡來?是自己瞋恚心變現出來的,就是把一真法界扭曲了,變成這個地獄相。你沒有瞋恚心,你就看不到地獄,為什麼?是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你造什麼樣的業,自自然然感什麼樣的境界相,現出來。

  所以餓鬼、地獄絕對不是佛菩薩建造的,也不是天神建造的,也不是閻羅王建造的,自己心裡頭變現出來的。佛在經上這個比喻說得好,真的是如同夢幻泡影。夢幻泡影四個比喻,夢是主,其他的三個字是陪襯,告訴你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你作夢醒來之後,你好好想一想,那個夢中境界是誰造的?夢裡面好境界,你也感覺到很快樂;惡劣的境界,你感覺得很恐怖,誰造的?自己意識心變現出來的。為什麼會變現出來?這個裡頭有因有緣有果,果就是夢中的境界。因是什麼?因是阿賴耶裡面含藏的種子習氣。緣是你夢境裡面第六識、第七識,自己做不了主,控制不了阿賴耶識裡頭的業習種子,它起現行,這個境界現前了。

  佛在《楞嚴經》上說得很好,「世界微塵,一切因果,因心成體」,這個心就是心意識。說心意識,初學的人不太好懂,再要加以解釋就費事了,用《華嚴經》上講的,大家比較容易理解。《華嚴》上說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好懂。妄想是阿賴耶識,分別是意識,執著是末那,這個比較好懂。這個東西也就是煩惱習氣,妄想是無明習氣;分別,塵沙習氣;執著,見思習氣,名詞不一樣,都通的。這是世尊說法的善巧,目的何在?叫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馬鳴菩薩講的。

  你聽經聞法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那你是真聽。離言說相,不執著音聲語言;讀經不執著文字,文字是言語的符號。離名字相,不執著名詞術語,因為它是假設的。離心緣相,不能用思惟,不能用想像,也就是叫你離心意識,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是離阿賴耶識,不用阿賴耶識,不分別是不用第六識,不執著是不用第七識。離心意識,那叫參,大乘佛法用這個字來代表,叫參學、參究,不叫研究。研究是用心意識,參究是離心意識,就是《起信論》上講的「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這樣聽經聞法,他會開悟,為什麼?平等因。你落到心意識不平等,因不平等,你怎麼能夠悟入平等的境界?一真法界是平等境界,平等的理,因為那是自性。宗門裡面講明心見性,性是平等的,你不是平等因,你怎麼能契入平等境界!道理在此地。

  我們今天難,難到什麼程度?念佛功夫成片都得不到。功夫成片往生才有把握,功夫不成片,往生沒把握。功夫成片是什麼境界?給諸位說,相似平等,不是真平等。那就是說你的戒定慧三學,能夠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暫時伏住,這成一片了。大乘教的熏修學習,對於念佛功夫成片真的是大有幫助。這個幫助,因為你放不下,所以你不能成片,為什麼放不下?你沒看破。《華嚴》能幫助你看破,大乘經教把宇宙人生的性相、理事、因果講得這麼透徹,這麼明白,你要真正懂得了幾分,確實幫助你看破。這一看破,你自然就放下;放下了,那個平等境界就現前。因果相應,你才能契入。

  順境,不再有貪戀,自自然然就淡薄;逆境,自然沒有瞋恚了。順逆境界、善惡的人緣,你想到《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就馬上擺平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還有什麼好爭的?不但爭的念頭沒有了,想像的念頭都沒有,還有什麼好想的?妄想分別執著是自然不生。從這些地方,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世尊當年在世,為什麼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這是在任何宗教裡頭都不能跟釋迦佛相比。釋迦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孔老夫子講經說法五年,這個成果當然不一樣。耶穌講經說法三年,穆罕默德講經說法二十三年,唯獨釋迦佛講的時間久,四十九年。有這麼長的時間,他能夠深入,他能夠契入達到一個高水平。

  我們的學習,說實在話真的是看個人的福報。這個福報是什麼?壽命。你沒有這麼長的壽命,學習功夫還沒有成就,壽命到了。這就是《八大人覺經》上講的死魔,功夫沒有成熟時間到了,境界不能向上提升。這一個生死、一次輪迴,有隔陰之迷,這一生當中所學的,這一次生死忘得乾乾淨淨。來生縱然不錯,這一生沒有造什麼惡,來生又到人間來,你又變成小孩,你想接著前一生來學習,至少你要隔個十幾年;換句話說,中斷十幾年,有的時候中斷二十幾年,這個中斷就是大幅度的退轉。到什麼時候你才能成就?如果我們煩惱習氣重,外面誘惑的力量強,你不知不覺被引誘,這一引誘是大幅度的墮落,從這個墮落再提升起來,很不是容易事情。這就是說明凡夫修行成佛要無量劫的原因。這個原因你仔細思惟觀察,生生世世進步少、退步多,原因在此地。

  如果只進不退,《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做了榜樣,一生成佛,只有進沒有退。善財童子是修學大乘人的榜樣模範,每個修學大乘的,他都是善財童子,問題就是他善不善?他有沒有財?善是善根,財是福德。善根是什麼?能信能解;福德是能行能證。這兩個條件,在六道裡頭這些眾生具足的實在不多,必須統統具足,那就恭喜他了,他一生肯定成就,可以說毫無疑問。非常可惜六道眾生煩惱習氣太重,善根福德鮮少,不多。《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不僅是往生凈土,修學任何一個法門,善根福德緣分少都不能成就。但是在我們生生世世確確實實缺少善根福德因緣,所以菩提道覺得這麼樣的艱難,原因在此地。

  貪瞋痴這麼嚴重,瞋恚重變地獄法界,貪心重墮餓鬼。不管你是貪財、貪名、貪色、貪吃、貪睡,這是五欲,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只要你貪心重,甚至於學佛,貪佛法,貪功德,都是餓鬼道的業因。你貪那個對象是善的,到鬼道裡頭去當有財鬼,有一點福報,在鬼道裡面做閻王,做城隍,做土地,做山神,還有樹木花草之神,這都屬於鬼道。我們曉得他的業因,再回過頭來反省自己,我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哪一道相應?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還用得著問人嗎?所以我常常勸勉同學,決定不能有自私自利的念頭,為什麼?這個念頭出不了三界,我執太重。

  所以真正修行,我常常勸大家,要從放棄自己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念頭,為什麼?你有這個念頭,平等心沒有了;這個念頭違背了性德。性德是平等的,性德是清凈的,起這個念頭就迷了,清凈平等覺統統沒有了。清凈平等覺是性德,所以這一念起完全違背了性德,迷失了自性。更不能有佔有的念頭,佔有的念頭是造業,控制是迷惑,佔有就是造業,意業。你能不能佔有?不能。你要真能佔有,佛都點頭,佛都佩服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怎麼能佔有?連自己的身體都不能佔有,剎那生滅。

  昨天晚上我們經講完,馮居士打個電話來,他剛剛從上海回來。告訴我,他回到家,上海打電話過來,他媽媽往生了。他說昨天還跟媽媽在一起應酬,有說有笑,若無其事,怎麼回來這十個小時,她居然就走了,他感覺得太突然了。這個示現也是告訴你,人命無常在呼吸之間。他媽媽學佛多年,福報,沒有病苦,說走就走。佛在經上一再提醒我們,「人命在呼吸之間」,連這個身都不能控制,都得不到,何況身外之物。你要是常常把這些心外之物放在心上,你錯了。

  佛菩薩在經論裡頭常常教導我們,勸告我們,能帶得去的放在心上,帶不去的可別放在心上。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一樣都帶不去。帶不去隨緣就好,就得大自在。有,很好,沒有也很好,不放在心上。得失的念頭沒有了,你的煩惱就去一半。什麼事情,就連弘法利生都隨緣,有緣就做,沒有緣念頭都不生,你的心清凈平等覺,你才自在;佛經裡面講的解脫的味道,你才能夠得到幾分。什麼東西應該放在心上?現在我們明白了,第一是阿彌陀佛,第二還是阿彌陀佛,第三依舊是阿彌陀佛。你能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你帶得去的。這個意思是說,叫我們常常念阿彌陀佛,常常想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統統放下,這就對了。這就是修平等因,得平等果。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果報,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十方三世一切佛異口同音都是這樣說的。

  佛還說諸佛剎土都有四土三輩九品,都有。但是它有空間維次,不是在同一個空間維次,見不到。像我們釋迦牟尼佛的報土亦復如是,釋迦牟尼佛有實報莊嚴土,我們見不到;釋迦牟尼佛也有方便有餘土,我們也見不到。我們今天生在這個地方,是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雖然凡聖同居,我們凡人見不到聖人,只是聽說。書上有記載,在中國,法照禪師在五台山見到文殊菩薩,文殊菩薩的道場叫大聖竹林寺,他去參訪過,聽文殊菩薩講經,他說聽眾有一萬多人。聽完之後,他還向文殊菩薩請教,現在是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期,學佛的弟子應當學什麼法門容易成就。文殊菩薩教他修念佛法門,他說怎麼念法?文殊菩薩還念了幾聲教他。他離開之後,沿途做記號,免得下次再來迷路。回頭一看,道場沒有了,一片荒山。所以少數有緣的人見到聖人,真的是凡聖同居土;沒有緣的人看不到,一片荒山。悟達國師在四川見到迦諾迦尊者的道場,那是阿羅漢也是聖人。有緣你能見到,沒有緣見不到。鬼神跟我們在一塊,也是雜居,五趣雜居。見到鬼神的人比較多,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它有空間維次的障礙。

  但是西方極樂世界,妙了,它沒有空間維次,也就是說它的四土三輩九品在一起,統統能見到,統統能接觸到,這個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從來沒有說哪個世界有這種情形,只有西方極樂世界一家沒有空間維次。所以生到極樂世界,雖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能夠跟實報莊嚴土的等覺菩薩天天見面,天天在一起。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彌勒菩薩統統在極樂世界,所以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全都見到了。聽佛說法,聽不懂,向這些大菩薩請教,他們都大慈大悲詳詳細細來跟你解說,你很容易開悟。所以不必多時間,你的境界就提升,大幅度的提升。

  西方極樂世界是菩薩修行證果最殊勝的道場,成就最快速、最穩當的道場。那是真實的,應當常常放在心上,不要把這個世間拉雜事情放在心上,你就成就了。這個世間,人家張家長李家短,關我什麼事?愚痴的人不等別人跟他講,他還去打聽,你說糟不糟糕;唯恐自己心地不被污染,唯恐自己不迷惑。這才是經典上常常講到的可憐憫者,世間可憐憫者,這是真正的第一等可憐憫者,愚痴到極處,沒有能力辨別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妄邪正、是非善惡,甚至於利害得失都不懂。

  佛給我們說畜生第一個業因是愚痴。人道第一個業因五戒,儒家講的五常,仁義禮智信。我們這一生得人身,想想這五條做到沒有?十善,人道是中品十善,我們有沒有做到?如果做不到,來生人身就得不到。天道是上品十善、四無量心,四無量是慈悲喜舍,上品十善,這是生欲界天。再往上去要修禪定,沒有禪定的功夫不能向上提升。往上二十八層天都要修禪定,定功愈深,你生的層次愈高。色界天修四禪,無色界天修四定,合起來叫四禪八定。四禪也是定,生天的因。再超越六道輪迴,這是四聖法界,聲聞修四諦,我們現在講的苦集滅道,依這個方法來修;緣覺修十二因緣,菩薩修六度、修四攝法;佛,佛修的是平等,平等因是成佛之道。

  你能夠在所有境界裡頭,世出世間法裡面,你的心是平等的。什麼叫平等?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平等了。你就練這個功夫!起心動念迷惑了,無明煩惱起來了;這一分別,塵沙煩惱起來;一執著,見思煩惱起來,一真法界就變成六道輪迴。真的,我們這些煩惱習氣無量劫養成,有意無意它統統起現行。現在要把它恢復原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真難,在哪裡做?要在生活當中做,在工作裡面做,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頭做。所以最高等的修學,就是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樣你的生活幸福,你的工作圓滿,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五九卷)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七段,西南方鮮少世界苦滅道聖諦,第九句:

  【或名凈方便。】

  『方便』,在世出世間教學都是最高的指導原則。「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或者是便利,都能夠講得通。要用一般的話來說,這個「便」就是最合適的。由此可知,最合適的方法不見得能合一切大眾,為什麼?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適合我的根性,適合我現前生活的方式,適合我工作的需要,我學起來一點都不感覺得困難,學起來很歡喜,學了很有受用,這叫方便。所以世出世間教學都很講究。在佛法裡面,這個方便前面加一個『凈』字,這個意思就深了。方便要不要?要,非常重要。方便不能著相,著相就不凈了。要離一切相,這個方便就清凈,這個方便能幫助你成無上道。

  由此可知,佛法的修學不是離開現實,離開現實,你到哪裡去修?清凈心,清凈三業,是在你生活當中修,是在你工作當中修,是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當中修。如果六根離開六塵境界,你到哪裡修?沒地方修。修什麼?就是修清凈。心清凈,身清凈,身心清凈,環境清凈。這環境清凈展開來就是宇宙清凈,法界清凈,一凈一切凈。這是大乘法裡面道諦的名稱。諸佛如來為我們示現應化在九法界,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現身是方便。你想想看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這就是「便」的意思;不是現一種身,不是用一種名號,不是用一種方法。這是佛門裡面常講的方便有多門,八萬四千門,無量法門,那個法就是方法,哪一個法門最適合你,那就是你的方便法門。

  釋迦牟尼佛、諸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以無量不同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出家在家。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就是的,五十三種不同的身分,這叫方便。諸佛菩薩的教學,絕對不是自己定一套教學計畫去教學,不是的,也決定沒有準備一部經到那邊去講,沒有的;眾生需要什麼,示現什麼,需要什麼講什麼。所以沒有定法可說,也沒有一定的形式可以示現,全是活的,完全是眾生現前迫切的需要,這才真正叫方便法。

  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他這一次示現,就要想到這一萬二千年這麼長的時間,這麼大的一個地區,我們肉眼看不見的那就不說了,肉眼能看得見的這個地球,這麼大的地區;在這個地球上這一萬二千年當中,有多少人生到這個地球上來?這都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範圍之內的。要是講時間,一萬二千年是十二個世紀,這一個世紀一百年,一百二十個世紀。這個地球上有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佛當年教化眾生統統要包括進去。所以在家出家的這些弟子,常常向世尊請教,世尊一一為大家解答,留下來這麼多經典。這些經典就是適合於這一萬二千年這些眾生去學習。

  世尊距離我們現在是三千年,在第一個一千年的時代,大世紀,第二個一千年都過去了,現在是第三個一千年,就是一般外國人的演算法也是二千五百多年,第三個大世紀。在中國歷史上記載,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幾年;換句話說,第四個大世紀,這一個大世紀是一千年。有些東西是為過去這幾個大世紀講的,還有一些東西是為未來大世紀說的。在我們現前這個世紀,不說大世紀,小世紀,這一百年是個小世紀。

  現在這個世界動亂不安,人心完全背離了聖賢的教誨,無論在東方、在西方,相信科學技術。科技,這是科學家說的,發展到極端人類不再受道德的約束,也不相信任何神明;換句話說,不相信有宗教。競爭、鬥爭這個思想瀰漫了整個社會。這種現象,科學家說那就是世界末日的先兆。科學家告訴我們,在我們這個地球五萬年之前,曾經有一段輝煌的文明,科技的進步超過現代,使用的能源跟現在不一樣,現在用電、用石油。他說在那個時代使用的能源是從太空當中接收過來的,宇宙當中接收過來的,把這個能源變成光,變成動力。所以這些車輛、飛機、輪船沒有聲音,也沒有排廢氣,比我們現在高明太多了。但是倫理道德完全喪盡,人們享受物質的慾望達到極處,於是這個社會墮落,整個大陸沉到海底去了。

  預言家告訴我們,從前亞特蘭提斯沉到海底,將來還會浮出來,那又是一個循環。我們今天科學如果再發達,倫理道德統統都沒有了,這個世界又要毀滅;那個大陸從海裡面升起來,現在的大陸要沉下去。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世界的成住壞空。這還不是大劫難,這是小災難,成住壞空那是星球的瓦解,沒有這麼快。太陽光和熱要是消失了,太陽裡面也是核子爆炸在燃燒,發生的光跟熱,它這個星球裡面的這些物質燒得盡,燒完之後,這就變成一個冰冷的星球,沒有光、沒有熱了。這個星球的引力產生變化,圍繞它的這些行星,有的合併成一個,有的瓦解向太空當中飛掉,成住壞空,這是世界末日。佛法沒有講世界末日,實際上這個就是真正的世界末日。

  但是這個末日我們見不到,未來的眾生也見不到,為什麼?佛給我們說,在這個大劫當中,這個世間有一千尊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彌勒佛是第五尊,彌勒佛什麼時候到世間來?以我們的世間的時間來計算,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換句話說,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佛到這個世間來成佛,這個世界決定不會壞。世界是有末日,非常非常遙遠,不是在現在的。但是現在小災難有,所謂是滄海桑田這樣的變化,我們地質學裡面所說的地殼的變化,這個有。大陸沉到海底,海底又隆起來,這是常有的現象。所以有很多人攀登喜馬拉雅山,在喜馬拉雅山頂上看到魚的化石,撿到貝殼。這些東西都是海裡面的,為什麼在那個高山上有?就是說明那個高山過去是大海,大海突然冒出來了,陸地沉下去了,這是地殼的變化。這個變化對於整個宇宙來講不是很嚴重的,可是對於生活在地球上的這些眾生真的是受不了。

  這些變化,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什麼原因?居住在這個地球上的眾生共業所感!諸佛菩薩憐憫眾生,真的是盡心儘力,在這個地方示現、教化,可是這個地方的眾生就像《地藏經》上所說的「剛強難化」,不容易。又何況魔來作亂,魔倡導五欲六塵,所以這個世間眾生跟魔一結合,這一搭檔,麻煩就來了。世出世間聖賢教人要守禮,要行義,要講道德。好象這一般人覺得這約束我太多了,學了這個感覺得處處都不方便。魔這個太方便了,什麼忌諱都沒有,無惡不作。魔是給你帶來眼前的小樂,但是要叫你付出重大代價,這個代價是真重。

  我們居住這個地球,這個共業給我們的災難,這最嚴重的是地殼的變化。小的災難,水災、火災、風災、地震,這是小災難。這些都是小事,在佛法裡面看這都不是真正大災難,真正大災難是迷失了自性,疑惑聖賢教誨不是真的,這是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這個疑不是對別的,是對聖賢教誨產生疑惑,跟魔去了,這根本煩惱。你付出什麼代價?你將來要到三途去受罪,這個代價重了。你在人間享受五欲六塵之樂,你能享多少年?我們看看世間帝王、大臣、豪門、貴族、富商(這發大財的,有億萬財產的),你細心觀察他活幾年?他能享受多久?

  在中國歷史上確確實實第一富貴,在中國歷史還沒看到有超過他的,乾隆。乾隆做六十年皇帝,做四年太上皇,中國歷史上找不到在位皇帝有那麼久的。他的祖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沒做太上皇。他做六十年,不敢超過祖父,就把位子讓給兒子,嘉慶皇帝;他做太上皇,做了四年,還是超過祖父,祖父不如他。在中國歷史上,沒有第二個這麼長壽的帝王,他還是要死。六十年的富貴,在大宇宙裡面一彈指,算得了什麼。我們看到歷史上許許多多帝王,在位十幾年、二十幾年的就很長,有的只有幾年,三、四年,七、八年,十幾年的,太多了。在位如果不行道德,沒有不墮落。在那個權力地位上,如果心裡一不高興就不知道有多少人要遭難,一個錯誤政策要害好多好多人。但是如果他一個善念,一個善行,也有許許多多人得利益。一般講不善的念頭多過善念,善念善行有,不善的也不少。

  外國宗教裡頭說最後的審判,最後審判你要到哪裡去?我們回頭再想想,幾個能生天的?縱然生天,欲界天,而且欲界是忉利天以下,忉利天以上的要修行,要修定、要修慧。如果要修定慧,就要遠離五欲六塵,貪戀五欲六塵的享受,哪有不墮落的。你要是這樣細心去思惟觀察,你才真正了解得不償失。所以釋迦牟尼佛做了一個很具體的示現,他是王子,捨棄王位出家修行,你看他的成就,從人道提升到佛道,這還了得!超越了二十八層天,超越了四聖,超越一真法界四十一個菩薩階位,他證得的是究竟圓滿的佛果。

  他捨棄王位之後,他所修的是「凈方便」,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主要的。這個佛法教學最重要的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是附帶的。離苦得樂是權教,破迷開悟是真實教誨,你能夠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斷惡修善,那是不墮三途,你能夠來生保住人天福報,所以它不是究竟的。究竟要覺悟,所以究竟才是叫「凈方便」。釋迦牟尼佛示現在這個世間,不著世間的相;教化眾生不著教化眾生的相,這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相有性無,事有理無」。真正做到性相不二,理事一如,這才叫凈方便。只有事沒有理,只有相沒有性,充其量給你講方便而不凈,這個「凈」沒有了。

  我們再舉幾個明顯的例子,大家能比較容易體會得到。布施不著布施的相就清凈。佛在經論裡面教我們修布施,三輪體空。修布施不著能布施的相,「我能布施」;不執著對方接受我的布施,也不執著我布施些什麼,這叫三輪體空。常常修布施,心裡頭連痕迹都不著,這在佛法叫凈施,就是凈方便。三輪體空,布施要三輪體空,持戒也要三輪體空,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統統要三輪體空。六度三輪體空,四攝也三輪體空,四諦也三輪體空,這就真正體會到,你也會善用凈方便。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無一不是三輪體空。為什麼?《般若經》上跟我們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三輪體空才跟諸法實相相應,稍稍有執著就不相應了。

  現在在這個社會上,古時候也有,你對這個社會有許許多多的貢獻,這我們常講布施。這個社會會給你表揚,會給你獎勵,這不就不空了嗎?是的,這些事情雖然是有,如果你心裏面不執著,那是空的。這些表揚有沒有用處?有用處,鼓勵別人也要效法。不覺悟的人他念念是個「利」字,名跟利:「這樣做的話有名」,於是乎他也做了。他做布施供養,他著相,他要名,有好處,他所修的是有漏福報。眾生不能沒有福,沒有福,無論在哪一道都很苦,不要說在人間,在天上也很苦。天上沒有修福的天人,有的時候物質生活過得不如人間的富貴人,這佛經上都有。天上也有很貧窮的,沒修福,所以也是好事。但是覺悟的人他很清楚一切法都不執著,你表揚我也接受,心裡頭有沒有痕迹?沒有。就跟演戲一樣,演給別人看,希望別人也能夠學布施,初入門,這是接引的方便。

  還有我們在佛門裡面常常看到,信徒們布施供養這個寺院,建了個大殿,這根柱子是哪個人捐獻的,把名字刻上去。那一個梁是哪個捐獻的,名字也刻上去,這是著相。是的,著相是福,他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不著相、離相是功德。功德裡頭具足福德,福德裡頭不具足功德。為什麼?功德是凈方便,福德是方便沒有凈,凈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才能夠脫離十法界。凈土宗常說「心凈則佛土凈」,這句話重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重要的條件是心凈。心凈,身心清凈,無一不清凈。身很清凈,持戒很嚴很清凈,心不清凈不行,你只有形式,你沒有實質,實質是心。

  心怎樣清凈?離一切相就清凈了,離四相,離四見,三輪體空,清凈了;不空,不清凈。修三輪體空,這你出個錢,出點錢造一根柱子,人家要把你名字刻上去,你怎麼樣?不准他刻,你著了相沒有?著了。人家刻了相,看到名字,著了相;你把名字去掉,你也著了相。題了名字,你著了有相,把它去掉,你著了空相,還是不凈。什麼是清凈?有也好,無也好,心裡頭痕迹都不著,那叫真「凈方便」,這個要懂得,這個意思很深很深。空有兩邊都不著,這才是行菩薩道,這才是前面講的「廣大路」。

  在現代社會,這些現象很普遍,到處都能看到。我們這麼多年來印經,因為這個經書統統都是結緣的,沒有買賣的,發心助印。我們這個經書後面都有一頁名單,這個名單有兩個作用:第一個作用,徵信,我收了多少錢,哪個人有多少錢,名單統統都列在後頭,清清楚楚。收入多少,印這個書支出多少,還結餘多少,結餘做下一次印經用。交代得清清楚楚,這是屬於徵信。第二個作用,有一些初入佛門的人他們沒有離相,這個書後頭有他的名字,他看起來特別親切,他會多拿幾本回去,送他的親戚朋友做為紀念。親戚朋友看到這個書上有他的名字會產生親切感,這也是接引初機的一種方便。做的人只要三輪體空,這還是凈方便。如果這個方式能夠得到許許多多人來支持,財力雄厚,法布施能夠大量流通,完全是為佛法,為利益眾生,沒有為自己,這個還是凈方便。

  一樁事情,你要看他的動機,他的用心,它的效果,不是單方面,許許多多方面你去觀察。身心清凈,一塵不染,完全是為佛法、為眾生,他行的是凈方便。如果這個裡面夾雜個人名聞利養在裡頭,那只有方便沒有凈,這個方便裡頭還有善,還有不善。什麼是善?大公無私是善。如果自己名利心很重,我曾經聽說印刷廠老闆跟我講過,他說:法師,大概只有你們佛陀教育基金會跟華藏圖書館;那時候我們印經,經常有兩、三家印刷廠,我們交往很多年了。他跟我說:你們真難得。我說:怎麼回事情?他說:你們後面的版權頁印的是真的。譬如我這個書印三千冊,真的是三千冊。我就奇怪,難道還有假的?有,很多。我說那他怎麼印?他後面印三千冊,實際上只印一千冊。我才恍然大悟。這個上欺瞞諸佛菩薩,下欺騙眾生,你能得多少利益?將來果報在三途。經是法布施,你在法布施裡面打折扣,果報是什麼?愚痴,生生世世愚痴的果報。這個太可怕了,決定做不得。

  你一定要曉得,眼前有一點甜頭,你就沒有想到你將來付什麼代價,你要想到將來的果報,你決定不會做。這個現象,印刷廠老闆跟我講現在很普遍。這個社會我們想想是有可能。現在整個社會都不誠實,人與人之間互相猜疑,互相欺騙,遇到一個不騙人的,就覺得那個人是怪人,奇怪,他為什麼不騙人?你用種種手段欺騙人,你說這人很正常,現在社會就是這樣的!現在這個社會是什麼社會?你看清楚天台大師講的「百界千如」,我們今天這個社會形相是人道,樣子是像個人;實際上呢?實際上是畜生道,是餓鬼道,是地獄道。畜生道,愚痴,不知道是非邪正,不知道利害得失,這就是愚痴。餓鬼道,貪而無厭;地獄道,損人利己,嫉妒障礙。

  現在在我們這個社會裡面,十法界說老實話上面五個善道很難看到了,十法界上面五界: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天法界。再給你加個什麼?人法界,這六法界不太容易看到。人法界裡面的人,決定是守五戒十善。在中國社會,不學佛的決定能夠遵守倫理道德,人法界。不講倫理道德,那就不是人法界。我們要懂,跟凈方便一百八十度的違背,這還得了嗎?果報在三途。三途苦!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苦滅道聖諦最後一句:

  【或名最勝見。】

  『勝』是殊勝,『見』是見解。說明出世間的大道才是最殊勝的見解,沒有比這個更殊勝;通達到究竟果位,超出等覺之上。非常可惜六道裡面的眾生居然是茫而不覺,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情,於是變得眼光短淺,只能見到眼前的小利,不顧身後。這個身後不是指後世,是指來年來月都見不到。只顧今天不曉得明天,這眼光未免太短,完全依憑自己的妄想,錯誤的見解,有意無意造作無量的罪業,招來生生世世的不如意,這個現象在現前非常普遍,到處你都能看到。有幾個人能夠想到晚年?這不想到來世,晚年,就很少了。

  事實擺在我們眼前,他不覺悟。這一點,我們就會想到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十幾歲的少年,經上講「游四門」,游四門就是常常出外去遊玩,出外去遊玩偶爾看到老人,生病的人,過世的人,看到這些人,這苦,立刻就想到我自己將來要老,老了像他這麼苦嗎?我自己要生病,自己將來也要死。這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警覺心比我們靈敏,我們是麻木不仁,看到,「那是他,那不是我」。聰明伶俐的人看到他就想到自己,那怎麼辦?看到這些老病死之苦,沒有人照顧更苦。有智慧的人就知道了,我現在年少,我還有精神體力,我一定要幫助這些老人,幫助這些痛苦的人,修善因,將來自己老了、病了就會有很多年輕人來照顧,因果循環!

  種什麼樣的因,將來你就得什麼樣的果報。這不僅在佛法,世間所有宗教典籍都是這個說法。你種的是什麼,你收的就是什麼,這是一般宗教經典裡頭都這個講法。這個說法就是因果報應。所以因果是真理,哪個明白人不講因果?佛法裡面把它列入三大綱領,這是教學的綱領,性相、理事、因果,這是佛法根本的教義,說明宇宙萬有的起源。所以我們看到社會有這麼多苦難的人,立刻就想到自己,他們需要人照顧,需要人協助,我將來亦復如是。現在不修因,將來哪裡會有果報?

  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榜樣,他修因。他時時處處遇到有人需要幫助,他主動就去。在經典裡面我們看到,年歲大的人還在挑水,他那時候年輕,看到年歲大的人挑水很吃力,馬上就把他的擔子拿來,我代你挑,送你回家。看到老人穿針,眼睛不好,很辛苦,他立刻就幫助他穿,小事。時時刻刻遇到,遇到決定沒有空過,真的像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一樣,眼到手到,看到需要幫助,立刻伸出援手,不要人家請求;有很多人不好意思求人,真的需要幫助說不出口,遇到修行人,這叫修行。我們看到,不能幫助,這是錯誤,把這錯誤修正過來,這是修行。修行是修正所有錯誤的行為。見人怎麼能不幫助!

  佛教,甚至於我們講宗教,我的見解也就是我的看法,都是教育。什麼叫宗教?這個名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不同的解釋。我的解釋,「宗是宗旨,教是教育」,它有它一定的宗旨教化一切眾生,用現在的話來講叫社會教育,又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為什麼?它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文化,也不分宗教,不管你信什麼教,你到我這來都受歡迎,所以都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如果我們把念頭轉向這個方向來觀察,所有宗教都值得我們讚歎,都值得我們尊敬,都值得我們學習,決定不會有歧視,決定不會有排斥,它是神聖的教育。教育的方式不一樣,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方向、結果都是相同的。

  佛教的教學,這是佛門常講的佛教人什麼?「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佛陀的教育是慈悲的教育。基督教、天主教教人什麼?我看到凱西報告裡頭有一句,他說「基督的精神,基督的意思就是愛」。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新舊約》的教育是愛的教育。《古蘭經》裡面「真主確實是仁慈的」,這一句話不知道有多少遍,每一段經文裡頭我都看到有,至仁至慈,伊斯蘭教,仁慈的教育。

  慈悲,仁慈,愛,一個意思!所以宇宙之間的真理,性德的核心,就是愛。日本江本勝博士做水實驗八、九年,在實驗裡頭反應最美的就是愛、謝謝,所以他說愛跟謝謝是宇宙之間的真理。在這個世界,言語不相同,文字不相同,只要是「愛」這個意思給水這個資訊,反應都是最美的。他做過實驗,用小玻璃瓶裝水,把中國文字的「愛」貼上去,英語文字的「愛」貼上去,韓國文字貼上去,許許多多國家不同的文字貼上去,水的結晶都是最美的。所以他懂得了,水它會看。我們有時候看一種文字不能看得懂,什麼文字它都能看,什麼樣言語它都能聽,奇怪。這個就是我說的,植物、礦物它是法性,法性的本能就是見聞覺知;法性的大德,這是本來具足的大德,就是愛,就是感恩。我們與性德相應這就是「最勝見」,這就是「凈方便」,這就是成佛之道,我們走的是聖賢的道路。

  如果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只圖自己的方便,不顧別人的利害,縱然眼前得一點小利益,後來果報不堪設想。教育的真諦是在化惡為善,化迷為悟,是教化,你這個教育成功。真正教育不能說這個人不能教,放棄了、開除了,那你教育失敗了。教育的成功是真正能把他改變過來,你才成功。他愚痴,你幫助他,改變他,他聰明了。他懶惰,你教他,他轉過來,他精進了。這個人瞋恚心很重,你教他,把他改變,他愛心起來了。這個人慳貪,你教他,他學會布施。這個人自私,你能夠教他念念不為自己想,他為社會、為眾生想,這是教育成功。教不好,教的沒有效果,那你就想想孟子的兩句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他沒有過失,我有過失,我不會教!你不能說他不會學,不能把責任推到對方,推到對方永遠失敗。要回過頭來反省,我要改變方法。

  所以教學,特別是宗教教育,首先要肯定一切眾生自性本善,你要肯定這個。所以在佛法裡頭,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成佛就是自性本善。他現在是迷了,哪有不能回頭的道理!我不能幫他回頭,是我自己不行,我自己智慧不夠,能力不夠。為什麼佛菩薩能幫助他回頭?當然這個裡頭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反省,從自己這一邊改起,不能在對方。不但你的教學會收到殊勝的效果,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面,你都沒有障礙,常常反省,常常改進,這樣才真正能契入事事無礙。當然這個裡面因素很多,你要把不可能的因素找出來,把這個因素消掉,不就變成可能了嗎?

  佛法裡面常講,人與人之間還有一個緣分,這一點很重要。連佛都說,「佛不度無緣之人」,跟佛沒有緣,佛度不了他。為什麼?他看到你討厭,掉頭而去,沒有緣。那要怎麼樣?結緣。要跟一切眾生結善緣,連冤親債主都要結善緣。這個冤親債主怎麼結法?他對我有成見、有誤會,聽到我,他心裡就不高興,見到我,他就走了。這有什麼辦法?求三寶加持。我們把冤親債主,這現在很多人都學會了,在佛菩薩形像旁邊供一個牌位,「歷劫冤親債主」,每天把自己修學的功德迴向給他。不要以為沒有效果,有沒有效果是在你有沒有誠意,如果有誠意就會產生效果。業障重,這個誠意要相續一段時間,不是立刻效果就現前。有人幾個月,這算很快的,有人一、二年,有人一、二十年。還有人到什麼時候?到這個冤親債主臨命終時候,他才回頭,他才想到,我一生當中遇到這麼個某人是好人,我看錯了他,這麼多年來我對不起他,到最後他才覺悟,那還是有效果。所以世出世間聖人都教導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要記住,解從我們這一邊解起,不從他那邊,從對方解是永遠解不開的。從自己這邊解,很容易就解開了。

  這是我常常在教學裡面勸導同學們,我們要想真正在這一生成就,真正成就就是往生凈土;古聖先賢教誨決定不能疏忽,持戒念佛。印光大師,好!把《安士全書》、《感應篇彙編》教導我們當作戒律來學習。《了凡四訓》教我們明了因果,肯定因果。因果裡面善惡的標準,在《安士全書》跟《感應篇》這兩本書裡頭,你不必去看戒律,這就是很好的戒律,我們中國人很容易看得懂。因為佛門裡面的戒律是從梵文翻過來的,確實有一些文字上不太好懂。《感應篇彙編》跟《安士全書》,《安士全書》前面一半是《文昌帝君陰騭文》,非常好,五戒十善許多微細相都說出來,應當要學。

  持戒念佛,這才能決定得生凈土。只念佛不持戒,不能往生。你念的這個佛也不是白念,變成福德,在六道裡面享有漏的福報。所以這個戒律不能夠輕慢,不能小看。你能把戒律看得非常重要,這是「最勝見」。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這些要熟記,《感應篇》跟《陰騭文》本文都不長,《感應篇》只有一千三百多個字,《陰騭文》好象只有七百多個字。本文要背誦,要熟透,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一切事你立刻就能想到,這個我應不應該做,這話我應不應該說,這個念頭可不可以起,你就有個分寸了。這不但是斷惡修善,轉迷為悟都在其中。你要不讀,你沒有標準,沒有標準就變成什麼標準?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做標準。現在的社會多半都是這樣的,都是自己妄想分別執著做為標準,自己的標準。所以《地藏經》上才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為什麼?你的標準跟性德完全違背。

  聖人這些標準全是性德流露,不是他制定的,你要當他制定,你錯了。知道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我們就非常歡喜的接受,會很認真的奉行。我順著我的性德,我不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那是真正的自己,是自己自性裡頭的德能,是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妄想分別執著。把自己錯誤的換成自己正確的,自性正,這還有什麼話說,才真正歡喜奉行。持戒修定,法喜充滿。你要不曉得事實真相,認為這是佛菩薩他們訂的這些規矩叫我們來守,我為什麼要聽他的?你不服,你不知道事實真相,知道事實真相,這種疑惑,這種錯誤的想法看法,一掃而光,那個「最勝見」就比什麼都重要。正知正見,佛知佛見,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外來的。哪一天你明心見性,你的想法看法跟諸佛如來完全相同,所謂是佛佛道同。我們世間人也說,「英雄所見,大略相同」。

  我們今天是在凡夫地,向來都是妄想分別做主,都是邪知邪見,這世俗人講成見,「某人成見很深」,現在想想哪個成見不深?包括自己,我的想法怎樣怎樣,我的看法怎樣怎樣,不都是這樣的嗎?我的想法跟你的想法不一樣,我的看法跟他的看法又不一樣,這當中就產生矛盾,就產生對立了,現在所謂意見分歧,不能建立共識。演變的後果就是不合作,不和睦。這個社會衝突,鬥爭,戰爭,人禍!人禍必然連接著天災,災難就現前了。你知不知道這個利害?真的茫然無知,不知道自己錯誤見解會給眾生帶來這麼大的災害。以為我錯了,我錯有什麼關係,這是我的事情,不關你的事情。哪裡知道真的關係,關係世界,關係一切眾生。

  如果說我的過失,我的錯誤,與你沒有關係,與大眾沒有關係,佛菩薩就不要出世了,他出世來幹什麼?就是因為你的錯誤觀念,錯誤思想,錯誤言行,與整個世界有關係,與整個宇宙有關係,所以感動佛菩薩不能不來示現教化。你要問為什麼?契入大乘的人才知道,整個宇宙是一體,大乘教裡頭我們常常念到,「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三世佛與我有什麼關係?十方三世佛有你在其中,沒有把你漏掉,「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這一切眾生包括九法界,動物、蚊蟲螞蟻都是未來佛,植物、礦物,山河大地,《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宇宙之間沒有一法漏掉,都包在這一句裡頭,那怎麼沒有關係!

  所以我們動一個念頭,一個善念遍法界虛空界,一個惡念也遍法界虛空界。我們自己不曉得自己的心量很小,自私自利不能容人,但是你這一個念頭,不管善念、惡念遍虛空法界是事實。為什麼?法性。這在大經上我們讀得很多,性沒有大小,性沒有遠近,性沒有先後。那麼你就知道動一個念頭,說一句話,一個動作,我們今天講波動。這個波動是非常非常的快速,電、光簡直不能比,這個電、光的速度太慢太慢了。所以我講思想波,我們這個思想波動的一個念頭起,立刻就遍虛空法界。我們言語身體的動作,這是屬於物質,這屬於物理,物理波動速度就慢,範圍就有限。唯獨思想沒有限、沒有範圍的,遍法界虛空界,不管你是覺還是迷,無關於覺迷。為什麼?它是自性的本能,自性的德能。經上講得好,「在佛不增,在凡不減」,就是我們自性的德能。性德性能在如來果位上沒有增加一點,就在阿鼻地獄也沒有減少一分,這一句話裡頭的含義很深很深。

  我們是凡夫地,一個念頭周遍虛空法界,不能說跟人沒有關係,跟這個世間沒有關係,那是迷惑,錯誤的;真的迷了,錯得太離譜了。可是六道眾生哪個不迷?哪個人知道?學佛的讀經,聽佛說有這麼回事情,絕大多數的人半信半疑,誰相信?契入境界的人相信,證得的人相信,這個佛經上也常說,「唯證方知」。你沒有證得,你總是聽說的,你這個信沒有根,你這個信不堅固。所以許許多多人一接觸到科學,對於聖教、佛法不相信,認為什麼?這個不合乎科學,科學有證據,這個東西沒有證據。所以唯證方知,佛法不是不講科學,佛法講科學,佛法叫你證,你自己不證,那就沒有法子,佛沒有辦法代你證。佛只教給你一套證的方法,這個佛教給你。

  佛把他自己修行證果的經驗,提供給你做參考,提供給你做樣子,你能夠依照這些方法去做的話,你也能證得。最根本的教誨就是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開就證得了。這個慧是經上常講的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就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證得了。你要說證得了什麼?那用現在科學的話來說,真的,科學現在知道,沒證得。空間沒有距離,時間沒有先後,你證得了。空間沒有距離,你真正證得,你的朋友在美國,你想看看他現在情形怎麼樣,就在面前,無需要機器;我們現在是用電視,也能在面前,但是總是隔一層。到自己真正證得,不要用這些儀器,空間沒有了。

  西方極樂世界,佛在經上講的,距離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國土。真正證得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我家!我們在《往生傳》上看到,臨命終的人說我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了。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在我家堂屋,這個人真往生。我們從這一句話裡頭知道,遠近沒有了,就是空間沒有了。空間沒有了,肯定時間沒有了,時間就是過去未來沒有了;時間是先後,先後沒有了,這是什麼境界?這一真法界。我們現在講是空間維次突破了。這個不但有定,而且有慧,慧開了,他證實了。

  在歷史記載的不止一個人,很多人。慧遠大師一生四次見到西方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就在面前,看到實際上這個景觀,跟《無量壽經》上講的一樣。經可以做證明,我見的這個境界是真的,還是假的?有沒有錯誤?跟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的相不相同?相同,肯定這不是假的。他老人家真的是有功夫,前面三次見到的,從來沒有給人家說過,沒有提過。最後一次,他往生這個時候才告訴大家,現在西方極樂世界又現前,我應該走了,這個境界我很熟悉,過去曾經見過三次,唯證方知!最勝見,這是自性本具的正知正見。佛在經上所說的一切,全是自性的正知正見。我們要曉得,我們應當學習。後面一段我們念念就行:

  【諸佛子,鮮少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每一個「諦」都講不盡,名字太多太多,略舉十個。說法的目的就是『隨眾生心,悉令調伏』。這是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說法的義趣,八個字說出來了。到這個世間來示現,隨心應量,不是隨自己,隨眾生;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現在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六0卷)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八段西北方歡喜世界,我們將經文念一段: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名流轉。或名出生。或名失利。或名染著。或名重擔。或名差別。或名內險。或名集會。或名惡舍宅。或名苦惱性。】

  到這裡是一段。娑婆世界的西北方,娑婆世界是個大世界,我們修學大乘的同學至少都要有這個概念,這個概念,現在人講的宇宙觀。科學家所說的銀河系,銀河系在佛法裡面是一個單位世界,一個單位世界。一千個銀河系才是一個小世界,那一千個小世界是一個中世界,一千個中世界是一個大世界,娑婆是大世界。在這個大世界的西北方,有無量的世界,世尊略舉一個例子,略舉一個『歡喜世界』,這個世界,世間因果裡面的苦果,苦聖諦,苦果,也舉了十個名字,十個名字,每個名字都是苦諦的名稱。

  第一個名字叫『流轉』。流轉苦,流轉之苦,我們很難體會,如果我們說流浪苦,大家能體會到。特別是無家可歸,無有依靠,在這個世間流浪。早年我住在美國舊金山,舊金山公園裡面就有很多流浪漢,晚上就睡在公園遊客休息的小亭子,那個上面的長凳子上,晚上就睡那裡。還有很多睡地上,地上,我有的時候去看,裡面鋪的就是紙箱,人家丟棄的紙箱墊在下面,甚至於還有連這些紙箱也撿不到的,地下鋪的是報紙,別人丟掉的報紙,鋪在地下。吃東西,到垃圾桶里去撿,我們知道美國對食物確實是相當浪費,吃一半,還剩下一半就丟在垃圾桶,他們撿那個東西吃。長年過這個流浪生活,他沒有家。

  我那個時候看到很好奇,為什麼要過這樣的生活?美國政府有救濟金,救濟金每個星期發放一次。有很多人告訴我,他們都是領救濟金的,不願意做事情,他願意過這個生活。救濟金拿來的時候,一、兩天就花光了,花光之後,再去撿垃圾,垃圾桶撿東西吃。政府是一個星期發一次,如果一個月發一次,那他大概兩、三天也花光,很苦。自己也知道苦,他不願意工作,願意過這種流浪生活,這個就真的是所謂「身在苦中不知苦」,甚至於苦中作樂。佛法裡面有比喻,比喻糞坑裡面的蛆,現在人差不多看不到了,因為現在這個衛生設備條件好了,都用抽水馬桶,糞坑看不到了。但是在中國大陸的農村裡面,到處還是能看到糞坑,蛆生在糞坑裡頭,比喻身在苦中不知苦。佛把六道輪迴比喻作糞坑,六道輪迴眾生就像蛆一樣,他自己不知道。

  苦諦裡面所講的「流轉」,實實在在說,我們很不容易體會,怎麼樣比喻都沒有辦法比喻得恰當。為什麼?這個流轉是無量劫的生死輪迴,佛在經上所說的,生死疲勞沒有休息。為什麼沒有休息?你的妄念不息!妄想分別執著剎那不停,那你只好流轉了,這是真正之苦。要知道真心本性是如如不動的,流轉的根源就是無明,無明是動的。世間所有一切動的現象,它的根源就是無明,像這個輪。佛家不是用法輪做比喻嗎?輪,輪轉動,全體都轉動,沒有一樣東西不動,依什麼轉動?依圓心。圓心不動,圓心空寂,有沒有?有。你能不能看見?看不見。你能看見的是什麼?你能看見的是無明,真心本明你看不見。這個無明是明被扭曲了,迷惑了,迷惑它就動了,動你就看見,不動你看不見,那真是極其微細。

  所以佛家修行,修行像什麼樣子?真的像一個圓。我們舉一個比喻,諸位從這個比喻細心去體會,譬如這是一個圓,圓形,真心本性是圓心,我們現在在哪?我們現在在這個邊,愈是靠邊緣,那個動的幅度愈大,速度就愈快;愈是接近心,那個動就愈小,活動,妄念,妄想分別執著就愈輕;愈往裡面去,愈接近那個點,真正達到這個點,圓心,那就是如來果地。我們從圓心到圓周,你把它分為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你就看到這個味道了。然後看到是愈接近圓心,愈看到它定了,它雖然動,減輕很多;愈靠邊緣,邊緣是凡夫,妄念紛飛,這個流轉的相是非常非常明顯,到接近真心的時候,那個流轉幾乎不太容易看見,它太靠近。真正達到心,心不動的。不動,沒有痕迹,所謂「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那個不覺就是無明,無明就是不覺,覺心不動。

  你要記住佛這個重要的教誨,覺心不動,真心不動。這個不動的真性空靈,它不是無知,靈明覺知。在我們凡夫,在六道裡頭靈明覺知,靈明沒有了,迷了,迷了怎麼樣?它還是有覺知,見聞覺知,性德在嚴重迷境之中,依然起作用。大乘經裡面,所謂的「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這是六根的見聞覺知,就是自己的性能性德。一切佛菩薩教誨,一切眾生覺悟就從這個地方開始。流轉到盡頭,流轉的相就沒有了。這是佛法裡面常講的「思盡還原」,動,動到極處的時候不動了,所以用流轉來形容迷失自性之苦。流轉,把自性般若智慧轉變成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要是知道這樁事實真相,才知道這個苦。否則的話,你很不容易體會到。不知道苦,出苦的意願就生不起來,也就是脫離輪迴這個意願沒有辦法生起;知道苦,這個意願就生起來了。再看第二句。

  『或名出生』。既然有「出生」,就有入滅,有出就有入,有生就有滅,生滅是苦。所以自古以來,一類聰明人他們追求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涅盤,通常稱之為出世間的果報。世間果是生滅,出世間果是不生不滅,出離生滅了。所以出入是苦,這一道出了,那一道入;那一道出了,這一道入,這個出入就是輪迴的相,經教裡面常講的六道輪迴。六道是大別,大的區別,細說,說不盡。每一道非常非常複雜,哪裡能說得盡!

  這個地方我們要問什麼力量造成輪迴?什麼力量在推動輪迴?你為什麼這一道滅了,到那一道去受生,為什麼?古時候許多宗教的學者、修行人,他們修禪定,禪定功夫到一定程度,六道的空間維次突破了,於是六道他見到了,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為什麼會有輪迴?他不知道。這個就是感,眾生有感,佛菩薩就來應。佛菩薩到此地來應,為什麼?為度眾生,眾生機緣成熟了,他想知道這個事情究竟的道理,於是如來現身為他說法,幫助他明了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明白之後,出離的心生了,那就幫助他脫離輪迴,脫離流轉,脫離生滅。從生滅的幻境、夢境,夢幻泡影,出離,契入不生不滅大涅盤的真境,這是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教化眾生的目的。

  世間有許許多多的宗教,創教不一定是真正聖人,但是創教的人比一般人聰明太多了。何以說他不是世間真正的聖人?因為確確實實有一些宗教把天堂以為是究竟。他知道人間苦,知道三惡道苦,看到天上很樂,天人很樂,誤以為是究竟,所以學習修行的目標都是以天堂,生天。實際上對於天道的情況也不甚清楚,含糊籠統認識這麼個天堂,不知道天堂有層次。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二十八層天,二十八層還是大分,細分,我們也沒有法子想像,細分就太多太多了。就像人道,人間,你要細心去觀察,人間的複雜也是無法想像。為什麼會有這些想像,會有這麼複雜情形?佛說了一個道理,我們從這個道理當中,你細細去揣摩能體會到一些。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每個眾生心想不一樣,複雜的根源就在此地。為什麼愈是接近聖賢的境界,愈接近單純,這一種複雜亂象逐漸消失。宇宙雖然大,它有秩序,一點都不亂,所謂是有條不紊,那是性德,都是自性本來具足的。

  佛陀教導我們、勉勵我們「你要證得」,那是你自己本來面目。佛法教學不是牽著人鼻子走,教你自己證得,這一點是叫我們初學的人佩服的五體投地。佛教導我們不居功、不著相,你要問你為什麼對我這麼好?你為什麼要教我?佛的答覆四個字,「法爾如是」。我們聽了之後,還是莫名其妙。還有一句話「唯證方知」,你證得這個境界,你就明白了。沒有證得這個境界,跟你講你也不知道,你還是懷疑,一定要親證,你才知道。

  所以出入生滅,這是苦諦的名稱,這是苦相,這是苦果。這兩個字,實在講每一個名詞都是活的,苦集滅道這四大段,看它在哪一段就有哪一段的講法,這個裡頭有很深的意思,佛法裡面稱為密義,你能懂得嗎?所謂密義,它的意思深廣無有邊際。無論在哪個地方,它都能講得通,可是講法不一樣,這個地方講苦果,出入生滅是從行動上來說的,永遠沒有休息。所以這個相是生死疲勞,剎那不住,從來沒有休息過,沒有停止過。除非你遇到高級的宗教,真正的善知識教你修定,禪定,對付這個煩惱,修正這個錯誤的現象,然後才真正出現離苦得樂,出現這個境界。

  我們希望有一天這個境界也能出現。條件,對於善知識,今天我們講的善知識是諸佛菩薩,諸佛菩薩現在不在世,那真的善知識就是經典,經典是真善知識!我們不能離開,我們不能夠疏遠,我們要天天親近,讀誦受持,依教奉行。這樣修練,練到有一定的程度,我們用戒定慧的方法把執著這個行為念頭斷掉,六道流轉之苦,這個出生之苦就沒有了。再進一步,把塵沙分別的習氣煩惱也斷了,那麼你境界又提升了一層,你就生到實報莊嚴土,不斷的向上提升。出了我們這個層次,一定要生更高一層的層次,千萬不要出了這個層次,來生生到比這一生更低的層次,那你就錯了。

  這樁事你要認識清楚、認識明白,你不能不親近善知識。我們現在這種地位,不但要親近,依靠!這個依靠就是皈依三寶,皈是回頭,不回頭,在三界六道裡頭沒有依靠。尤其是今天的社會,你靠誰?今天社會裡面,我們觀察的非常清楚,只有在很短時間裡面,孩童依靠父母,父母也真正愛護關心這個孩童。但是十幾歲的時候問題出來了,我聽很多人跟我講過,十七歲,無論男女最麻煩、最不聽話、最不容易管教,在家裡父母不能管教,在學校里,老師不能管教;換句話說,在現在接受管教這個年齡愈來愈降低。有一個教學很有經驗的老師告訴我,他說什麼樣的年齡最好管教?三歲。換句說,五、六歲就不聽話,十六、七歲可能有叛逆的心理,在家裡對父母懷疑,依賴、信心都失掉;在學校,對同學、對老師也不信任,生活在疑惑,疑心太重。變成什麼?處處防範自己,懷疑別人,人與人之間互信沒有了,互相依賴沒有了,互助合作沒有了,包容的心沒有了,尊重敬愛都沒有了,關懷沒有了。這是什麼世界?這個就是許多宗教裡面講的末日的世界。

  宗教的這些經典都是大聖大賢說出來的,寫成文字,流傳給後世,那不是普通人。他們對於千百年之後的社會變化,人心的反常,實在講了如指掌。世間為什麼會有災難?為什麼會有末日?那就是佛法裡頭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你心善,這個世界一片光明,一片和諧,一片安樂;人心要不善,那就是末日,那這個世間苦不堪言。人心的善惡,不是指別人是指自己;你自己心善,你在天堂,你自己心不善,你在三途。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我信任別人,別人不信任我,怎麼辦?他騙我,我就吃虧了,我上當了,我要不要防範他?給你說不要防範,你防範錯了。他騙我,我好象是吃虧,實際上沒有吃虧,怎麼沒有吃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什麼是我?什麼是我的?可見得還是個念頭問題,念頭一轉,沒有得失!然後再想想佛陀教誨,他騙我,他坑我,他害我,那是我的業障,遇到這個,消了。如果這個業障要不消,將來在三途地獄裡消,現在這些人替我消了,何樂而不為之!業障真的消除了。那個人是騙人的人,那個人是害人的人,但是你這個人沒有業障,他遇到你的時候,他不忍心騙你,他不忍心害你,沒有業障,這豈不是因果上所講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不欠他的,那個人是小偷,你的財物擺在面前,他不動心,他跟你沒有這個緣。

  我們在佛經上看到一個故事,隋朝時候,華嚴宗第一代的祖師杜順和尚,他在山上住小茅蓬,長年修行;他都是打坐,修定。有一次有個信徒做了一雙新鞋供養法師,看到法師在裡頭入定,他就把這個鞋掛在門口,小茅蓬不大,掛在門口就走了。老和尚在入定,不好打擾他。過了一年,他從這邊經過,看到他那雙鞋子還掛在門口,好象老和尚沒有發現。他就感到奇怪,那一帶的小偷很多,這一雙鞋子不錯,為什麼小偷沒有光顧?掛了一年了。這他進去一看,老和尚沒有在打坐,他就向老和尚請教:老和尚,我去年供養你一雙鞋子,掛在你門口,你有沒有看見?看見了。那你為什麼沒有收來穿?我現在還有鞋子穿。這一帶小偷多,他怎麼不偷你的?沒有被偷走?他就說:我過去生中不欠他的,所以他看見之後,他也不會動心,不會起一個念頭。諺語所謂,這些強盜小偷見財起意。見財起是緣,後頭還有因,因是什麼?欠他的,如果不欠他,見財他不起意,為什麼?緣有,沒有因,因緣會遇,果報才現前,這個話很有味道。

  由此可知,世人雖然不善,雖然一生都是用虛情假意,欺誑眾生,損人利己,我們不要害怕,我們還是以真誠心待人。縱然吃虧上當,我們曉得重罪輕報。如果你有大慈悲心,他騙你錢,就算我供養他好了嘛!就算我布施他好了嘛!你看你的心多舒暢,一點罣礙都沒有,這叫什麼?這叫修行。把自己的煩惱習氣,妄想分別執著統統修掉,這對了,這才是真正覺悟人。沒有真正覺悟,沒有徹底覺悟,沒有真正轉過頭來,總是吃一點小虧他會計較;受人一次騙,他有警覺,你的功夫不純,還是拖泥帶水。功夫純了就是心地清凈,一塵不染。現象是什麼?一個妄念都不生。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個生活完全是性德流露,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如果還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你還是妄想煩惱習氣做主,你用的心是輪迴心,你的思想見解、生活行為沒有脫離輪迴。

  學佛,佛是這樣教我們,祖師大德也是這樣教我們,學佛,要學得像佛。我以前跟諸位講過,道安老法師,這在台灣很多人都認識,我在他那裡學了一招。有個信徒騙他,騙了不少錢,騙了很多次,這個人認為老和尚不知道,老和尚糊塗,可以騙他。有一天我去看老和尚,這個信徒我也認識,很熟。我在松山寺門口碰到他,我進門,他出去,跟我打了個招呼。我到裡面見老和尚,老和尚說:有某某人剛才到我這兒來了,你看到他沒有?我說看到了,門口碰到,打了招呼。他說他今天又來騙我。我說怎麼,你給他沒有?給他了。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一般人發現了,你騙了我幾次,你還想騙我,哪有這種便宜事情。老和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還給他,這就跟別人不一樣,這就叫修行的功夫。老和尚慈悲,總有一天他知道了,每次去騙他,老和尚都知道,對老和尚感恩的心、慚愧的心就會生起來,然後回頭是岸,老和尚這些方法,慢慢的度眾生,總有一天回頭是岸。

  這一生不能回頭,還有來生;來生回不了頭,還有後世。佛菩薩度眾生,不是短時間,很有耐心。哪像我們這樣的,一點耐心都沒有!那麼樣斤斤計較,不可以,斤斤計較自己虧吃大了,就叫看不破,放不下。一切都不計較的時候,能放下,放下幫助看破,看破幫助放下,讓你的境界一直向上提升,這是大利益。眼前一點小虧不肯吃的時候,我們境界終止了,終止必定往下墜落,這個虧吃大了。世間人不知道,佛菩薩非常清楚,不怕吃虧,不怕上當,永遠生活在歡喜裡面,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歡喜世界」苦聖諦第三句,第三句看起:

  【或名失利。】

  這是在世間果報裡面講的,失的利益也不是凡夫能夠想像的。為什麼?你看看佛在經上常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想想成佛那個利益是多大?現在你墮落成凡夫,而且是個迷惑顛倒的凡夫,造作種種惡業,不但不能向上提升,眼看著就要往下墜落,下面是餓鬼、畜生、地獄。佛在經上常講,三惡道進去容易,出來可不容易。為什麼?第一個是時間太長了,就是他壽命長;第二個善緣太少了,遇不到善緣,生不起善心善念,出離惡道的機會就很渺茫了。在中國諺語所謂「一墮地獄,萬劫不復」,這個話說得好象太過分一些,如果你常常看看佛經,你就曉得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阿鼻地獄真的是萬劫不復。地獄種類很多,通常在經上看到七十多種,最嚴重的,真的是萬劫也許還出不來。這個裡面的因素非常非常複雜,總是無量劫來,積集的習氣煩惱,累積的。所以要覺悟、要回頭,真正不容易。就眼前來講,我們自性本具的功德,智慧失掉了,德能失掉了,相好失掉了,都是果上的損失。

  再說得淺顯一點,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世間人常講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前世所修的福祿,祿是你在這一生當中物質的享受,我們一般人講財富,你這一生當中所得到的財富,你命里有的。命里沒有,你想盡什麼方法都得不到;得到,都是命里有的。你的功名,我們現在社會上講你的學歷。在古時候你能夠考中舉人,考中進士,也是命里有的,命里沒有,你這一生拿不到。現在?現在學制不相同,現在就是你能夠拿到學士、碩士、博士,這是學位,就像古時候,秀才,舉人,進士,學位的名稱,都是命里定的。

  你一生的際遇,一生的事業,無一不與命運有密切關係。如果你真的完全通達明了,那你就跟了凡先生一樣,安然享受,不再起心動念了。哪一年收入,你看《了凡四訓》裡面講,那個時候的收入是用稻米來計算的,你的俸祿,你一年多少石米,俸祿增加了這個數量就增加。我們看古代的制度都是這樣的,都是用稻米來算的,俸祿。高明的人給他算定,居然一點都不差,能算到你終身,你的壽命有多長,甚至於你命裡頭的妻子兒女都是註定的。誰註定的?是你自己前世所造行業註定的。

  命運不是別人註定,自作自受。真正了解事實真相,所謂講心安理得,你的心為什麼安?道理明白,心就安!不會再有個妄念。但是不知道命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變。雖然自己不知道,可是每個人天天都在改,加減乘除;明白人愈改愈好,糊塗人愈改愈差。明白人是知道積德修善,懂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盡自己的能力,為社會,為苦難眾生多做一點好事,幫助別人,於是他的命運改了,他命裡面那個福報年年增長。了凡先生命裡頭沒有功名,他沒有舉人,沒有進士,他只到秀才,你看看結果,他行善,全家行善,他考中舉人,他考中進士。命裡頭沒有兒子,他得了一個兒子;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歲,延壽二十年。這是什麼?這是真正明了,向善的這方面改造命運,這真是有高人指點。

  但是一般人沒有高人指點,他也天天在改,他怎麼改?作威作福,仗勢欺人,用不善的心處處障礙別人的善行,障礙別人的好事,妄語、兩舌、挑撥,這個人家一家不和。挑撥在行業當中,同行不和,朋友不和,他干這個事情,他自己在其中得利。好象他是賺到了,其實他造這些業把自己的福報折損了。譬如他今年命裡頭應該賺有一百萬的收入,因為行業不善,這一年收入只有五十萬,他還自以為聰明,我這個五十萬是我很聰明,損人利己得來的,不知道命裡頭的財富打了對摺,真的『失利』了。這是講我們的眼前,我們要懂得。心不善,思想不善,言行不善,把你自己一生當中的福報折損。對於性德,來世那就不必說了,那損失就更大更大了。所以世間人迷惑顛倒,苦中加苦,不知道回頭。再看底下一個名稱,第四:

  【或名染著。】

  這個名字我們在前面也讀過。『染著』,苦聖諦里講的果報。墮落在六道輪迴已經染著,染著之中,還要造染著的業,什麼時候才能恢復到清凈?這就太難,在佛法裡面講,一念覺就轉染為凈,一念迷就轉凈為染。大乘佛法講的是真理,是事實真相,叫諸法實相。佛確實一語道破,奈何眾生聽到依然回不了頭來,還是繼續染著,愈迷愈深。讀經典,聽教誨,好象是覺悟了,但是一轉眼他又迷了,而且迷的更深,這是什麼原因?我們明了煩惱習氣太深,自私自利這個妄想太嚴重。

  人要覺悟,從什麼地方下手?要減輕自私自利。單單靠減輕不容易,佛有善巧方便,這個善巧方便是多替別人著想,積極,多做利益別人的事情,能夠做到捨己為人,這就有轉機,這個轉機是轉迷為悟。世出世間聖人都常常給我們講真話,不能夠犧牲奉獻,處處為自己著想,這個人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縱然在這一生當中,還有那麼一點福報,那是過去生中殘餘的福報,享盡了必墮三途,苦不堪言。只有真正覺悟的人,他才能捨己為人,在這個裡頭養成習慣,習慣養成之後,就有受用,這個受用是得。物質生活雖然苦一點,減少一點,快樂。這個快樂是從內心裏面生出來的,自性性德流露,「不亦說乎」。

  外面,所謂是得道者多助,道是什麼?道理。捨己為人是道理,是自然的道理,你能幫助別人,別人敬愛你,別人幫助你,無論做什麼事情,特別是社會公益事情,現在所講的是消災免難的事情,這大眾的事情,你來提倡,你來發起,響應的人很多,這是什麼原因?因為你常常幫助別人,別人常常幫助你,互助合作,你一定要先付出,然後得到迴響。迴響自己要不要接受?決定不能要,一要怎麼樣?又染著了。眾人群策群力把這個善事做好,還是回饋給社會,讓整個社會,讓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利益,你說這個事情多快樂!

  真正念書人,把書念通了,往往一生樂此不疲。在中國大家都知道的,孔老夫子有一個學生顏回,我們在儒家經典裡面記載看到的,他真正是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實際上他的生活非常貧苦,簞食瓢飲,孔老夫子最讚歎的這個學生。印光大師ㄧ生最讚歎的是范仲淹先生,我們看他的傳記,他一生也是樂此不疲,自己生活很簡樸,一絲毫豪華奢侈都沒有,歡喜布施,真的是佛法講的愈施愈多;多到他居然能夠養活三百多家貧苦之人,靠他生活。

  他能把自己的福報分給大家享,看看窮苦人家的小孩,有天分,能夠讀書,他辦學校,免費教導這一些年輕人,那時候是辦私塾,免費的。你來讀書,不但不收學費,而且供給吃住,他養你,把你教育成人,將來為國家,為人民服務,一生做這些好事。他自己做到宰相、做到元帥,真正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上面是皇帝。一生做好事,死的時候棺材買不起。五個兒子,其中有兩個兒子做到宰相,有一個兒子做到御史大夫,那像在台灣的這個制度之下,就等於說有兩個兒子做到行政院長,一個做到監察院長,死了時候棺材買不起,什麼原因?他的兒孫都跟他一樣,歡喜做社會慈善福利事業。所以印光大師講,孔子之後,在中國歷史上他是第二家,代代不衰。到民國初年,印光大師那個時代,他們家裡代代出人才。祖宗積德厚,兒孫能效法,這是社會上非常好的榜樣。每個人家都學,每個人家都做,中國這個國家還得了!這是以身作則,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孔老夫子一生從事於社會教育工作,范仲淹先生可以說他老人家一生所做的,是社會福利的事業,項目很多,那這裡面最大的,最大的是為國家培養人才,辦義學,這是教育工作,做得非常成功。一絲毫染著都沒有,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覺悟心,慈悲心來做這個工作,范仲淹先生是最好的榜樣,印祖常常讚歎。我們起心動念,只要是為自己就染著了。起心動念為別人,這是好事情,但是自己夾雜著自己的名聞利養,我為別人,自己才能真正得到利益,這還是染著,要像前面所講的三輪體空。這是好事我應當要做,我應當盡心儘力去做,沒有一絲毫自己的利益夾雜在其中,真的做到不要名,不要利,名聞利養這個念頭都不生,只知道為眾生服務,自己沒有絲毫的自私的念頭夾雜在其中,沒有一絲毫,這才真正叫清凈。有一絲毫念頭夾雜在裡頭,都是染著。染著障礙我們性德,那要是修行,障礙明心見性,障礙純善純凈,這個不能不知道。那這個障礙是無比的損失,這才真正是苦果。下面一個名稱:

  【或名重擔。】

  這個名稱在前面我們也見過,現在在這裡又見到,經論裡頭凡是重複都有很深的意思。這一樁事情非常重要,一再提醒。生死輪迴這個果報是『重擔』,不能不曉得。這一付重擔,覺悟的人把它放下;不覺悟的人背在身上,永遠不肯放下。不肯放下,怎麼樣?愈背愈重,這肯定的,因為業因果報隨著時間在累積,它不會減輕。由此可知,六道裡面的眾生,絕對大多數是一世不如一世,一世比一世辛苦,這重擔!很少一世比一世自在,一世比一世快樂,這個太少了。這樁事情只要你冷靜細心觀察,這個世間眾生他想什麼?他說些什麼?他做些什麼?你就完全明了。如果他想的是善,念的是善,言行是善,他就往上升,他這個擔子愈來愈輕,輕就往上升。如果他的思想念頭,言行不善,造作種種惡業,那他這個擔子愈挑愈重,重了就往下墜落,就是這麼回事情。

  我們今天身上也是背負重擔,自己要曉得,現在人叫什麼?叫壓力,壓力不就是重擔。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壓力,精神的壓力,還有許許多多意外的壓力,真的壓到人喘不過氣來。最明顯的生活壓力,所以人起心動念怎樣發財,又不懂得發財的道理,也不知道發財的方法,看別人得財富產生嫉妒,想方設法奪取,這個與發財的因緣完全相違背。他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錯用了心。於是怎麼樣?犯罪,在整個佛法裡面看法,佛法講的他是犯盜戒。

  所有一切不是正當的方法取得的財富,統統是屬於盜戒。就是當你有權有勢的時候,別人托你辦事,送給你賄賂都是屬於盜戒。他送來的,他為什麼送你?他為什麼不送別人?他送你不是甘心情願的,是逼不得已。你今天有權有勢,必須你高興,必須你歡喜,你同意,你准許,為了這個原因不得不行賄賂。你接受賄賂,這盜戒,這是你不應該得的,不義之財!你得到這個財富,把你命中的福祿打折扣了。你前生修的這個福是億萬財富,這一生因為用種種不是正當的手段,你得到的財富,得了五千萬,已經打對摺了,還認為自己很聰明,還認為自己有辦法,其實錯了。《了凡四訓》念通了,你就不會用這種手段。完全用清凈心,公正廉明,你所得到的富貴超過賄賂十倍百倍都不止。

  為人民服務,為眾生服務,只有付出不求回報,那個回報就不可思議。回報到福報大,大到人間不能享,人間沒有這麼大福報,你就生天;人間沒有這麼大福報,你就生四王天,生忉利天,生夜摩天,生兜率天,這才叫大利。所以這個擔子愈輕,利愈大。擔子愈重,你的福報就愈小,沒有福報。你說這個東西要不要放下?

  重擔的根本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裡講到最根本。覺悟的人明了,你能夠放下執著,你就放下六道輪迴。你能夠放下世出世法一切的分別,你就放下十法界。這一些,佛門四眾同修你常常聽到,聽得耳熟,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為什麼還放不下?為什麼還不肯放下?迷在名聞利養之中,把名利看得太重太重了,不知道那個東西是假的。《金剛經》,實在講,迷得過重讀《金剛經》真的有好處。《金剛經》開智慧,給你講事實真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要常常念,要常常提醒,「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如果這些常常提醒你,你自然就放下。何以知道?因為這個東西是假的,不是真的,對自己有嚴重的傷害,沾都沾不得。

  你修行,你修行的願望是什麼?現在大家修凈土,我們願望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想想看,你眼前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能帶到極樂世界去嗎?你這個重擔能擔到極樂世界去嗎?極樂世界是凈土,清凈心行裡頭沒有重擔,重擔是染污,染污的心不能生凈土。念佛,念這一句佛號,這佛號怎麼念?要把自己的清凈心念出來。具體給你說,《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清凈平等覺,要把你自己自性清凈平等覺念出來,你跟阿彌陀佛就相應,阿彌陀佛就是清凈平等覺,我自性清凈平等覺現前,這跟阿彌陀佛相應了。那就是佛門裡頭常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哪有不往生作佛的道理。

  清凈心中沒有自私自利,清凈心中沒有名聞利養,沒有五欲六塵的享受,沒有貪瞋痴慢,你只要有這些東西,有一樣都是重擔。你要統統具足,你不知道擔多少付重擔!你的雙肩,兩臂,兩手,沒有一樣是空的,全都擔負著重擔,你怎麼能到極樂世界?不但極樂世界沒有分,恐怕來生人道都沒有分,因為這擔子太重了,把你沉到下面去。不能沒有警覺,你要知道這是假的,不是真的,包括自己身體都是假的。你要能了解事實真相,現在人常講,社會有災難,你怕不怕?不怕,為什麼?假的,身體是假的,世界是假的,災難也是假的,既然統統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還有什麼擔心的?統統放下了。生死放下了,災難也放下,世界末日,末日也放下,放下就沒有了。你不放下,你有,放下的人沒有了。放下的人超生,放下的人得度,放不下的人,你還繼續搞生死輪迴,你還去搞長劫流轉。

  所以早年我剛剛接觸佛法,頭一天章嘉大師就把修行的秘訣傳授給我,看破、放下。你要真干,要把看破放下真正變成自己的思想,行業,你才真正得受用。這個重擔放下一分,你的智慧增長一分,你的福德增長一分;它障礙智慧,障礙福德。放下兩分,你的智慧增長兩分,福德增長兩分,何樂而不為之?你要不肯放下,智慧變成煩惱,福德變成重擔。諺語裡面所謂「自作自受」,說得不好聽的話自找苦吃。三界六道里誰有苦給你吃?自作自受。佛菩薩大慈大悲,不能幫助你解脫,解脫的事情還是你自己,所謂是解鈴還須繫鈴人,佛菩薩只能把這些事實真相告訴你,把他自己怎樣修行,脫離三界六道,脫離十法界,把這個經驗告訴你,他只能做到這些。你真的聽懂、聽明白,如法泡製,你也能成就,你也能得到真正解脫,這是佛菩薩對我們的幫助,我們要懂得。現在時間到了。
推薦閱讀:

五一前買車是賺還是坑?內行人員來告訴你
五一出遊不選「大路貨」春季觀鳥正當時
買口紅,你是否為色號煩惱?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四集)
假期出遊時間緊,如何做到不慌不忙有條理的出行?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五一 | 凈空 | 一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