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之前一定要讓孩子做到這些規矩
譜系孩子的干預過程會進行很多認知、技能、甚至運動、特長訓練,然而有一類訓練常常被家長忽略,那就是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守社會規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守規矩。那麼怎麼給孩子建立規則呢?
第一、規則是給全家人設立的,不可以設置只針對孩子的規則,全家人都要平等的遵守。
第二、規則一旦確定,要長期堅持,這很重要。至少堅持一個半月六個星期,這是最少的一個數字。任何一個常規堅持六個星期之後會變成習慣,變成習慣,這個常規就是自然的了,就是我們說的習慣成自然。
孩子建立規則的關鍵點:
第一、規則直接明確,沒有歧義。比方說,「回到家必須換鞋」,「必須坐在桌子上吃飯,離開桌子就不能在吃飯」,「穿著鞋就是不能上床」。
第二、規則要少。因為我們先讓孩子建立規則概念的時候,一旦多了,他就亂了,我們也管不過來。所以規則一定要少,一個,最多兩個就夠了。
第三、就是要每天每時每刻堅持,有技巧的堅持。我們說穿著鞋子不讓上床這件事兒。從進家開始有床的地方我就關注這事兒,一定要在孩子上床之前預防,如果真的有上床了,你可以裝作什麼都沒看見,不批評他,可以忽視這個行為,然後轉移注意做別的事情。你可以跟他說過來,我們在這裡分吃餅乾了,那麼他就過來了,過來之後才他已經下床了,記住那件事情就沒有了,但是一會兒之後,你要提醒他,你看媽媽要脫鞋,我脫鞋到床上來玩一會兒,於是媽媽把鞋脫了上去了,他也自然就會脫鞋。
建立好的規矩,有助於孩子融入集體,下面幾個規矩在進入幼兒園、小學之前,一定要建立起來。
別人的東西我不要
1三周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往往很難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所以只要是孩子喜歡的東西,他就會毫不猶豫地伸手去拿,覺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
這個時候,家長們應該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識,可以在收衣服的時候告訴他:「這一件是你的,這一件是爸爸的,這個是媽媽的。」幫助他建立自己與他人的界限,等孩子已經能清楚地分清自己和他人的區別的時候,爸爸媽媽也要多給孩子提問:「這是寶寶的還是媽媽的?」讓他獨立地進行判斷。
在吃東西的時候,也可以讓孩子進行分配。比如吃水果的時候,這塊是寶寶的,這塊是媽媽的。寶寶的寶寶吃掉,媽媽的媽媽吃掉。逐漸並給他立下規矩:別人的東西我不要。
這樣的規矩,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區分「你的」、「我的」,知道不是自己的東西就是別人的,別人的東西不能拿,而「我的」東西一定歸我支配。這種物權概念的區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態的基礎,他長大後才更懂得尊重他人。
用完東西放原處
2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還不好,自己玩耍的時候總喜歡亂扔玩具,玩厭了就屁顛屁顛地拋開,等著媽媽幫他收拾殘局。很多媽媽們都不會說什麼,覺得「孩子還小,也不懂收拾,幫他收反而更省事」。
其實6歲前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收拾東西,只是爸爸媽媽的寵愛和遷就,讓他失去了鍛煉自己的機會。不妨就給他立下規矩,每次玩完之後都要自己收拾玩具,進屋把鞋子放回鞋架等等,讓他學會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這樣的規則能讓孩子學會照顧環境,最終形成的是對環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養。而且孩子在對東西進行歸位的同時,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在收拾書桌的過程中,他可以自己決定什麼東西要放在哪裡,這樣對他的創造力也有所幫助。長大後,無論孩子到了什麼環境,他都能養成「歸位」的好習慣,做事情會更有條理,生活也會更加整潔。
公物輪流使用
3進入集體環境後,「輪流」和」等候「是兩個重要的技能。在家裡,爸爸媽媽總是「孩子第一」,什麼事情都會讓著孩子,飯先給孩子吃,水果先讓孩子挑等等,但是,家長這樣的一味寬容,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覺得「所有人都要讓著我,我是最大的!」,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往往不會照顧他人的感受。
可以經常帶孩子到小區、遊樂場等有公共設施的地方,和孩子一起進行排隊的練習,讓孩子建立「公物先到先用""的規則。並且讓孩子認識到」輪到我就可以用「,減少得不到玩具的焦慮。
有了」輪流「和」等候「的能力,孩子在集體活動中就可以更好的融入了。
不可以打斷別人說話
4當孩子有了一定的交流能力,又缺乏對環境足夠的覺察能力時,就會出現一種現象:」我需要溝通時就發起溝通,不理會對象的狀態「。簡單說就是,如果孩子需要和媽媽說一個事,即使媽媽在和別人說話,他也會直接發起會話」媽媽,我要怎樣怎樣。。。「。這樣的模式如果應用到夥伴中間,往往會被拒絕,使孩子社交受挫。
如果發現孩子有這樣的習慣,爸爸媽媽要在平時生活中有意識地幫他改正,告訴他:「媽媽和別人說話時不可以打斷,可以『悄悄的』告訴媽媽」。如果孩子語言理解能力不高,家長就不要講大道理。用心平氣和的方式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建立習慣逐漸變成規矩。
做錯事要道歉
5家長疼愛孩子,總覺得「孩子還小」處處讓著他,就算孩子犯錯爸爸媽媽也會直接就原諒他了。這樣的處理方法,會讓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有問題,甚至覺得「做錯事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反正爸爸媽媽都會原諒我」,孩子沒有了規則的約束,難免會為所欲為,犯更多更嚴重的錯誤。
在要求孩子會道歉的同時,家長如果犯了錯,也需要道歉。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孩子雖然年紀小,也要區分是非對錯,如果不小心侵犯了他人,一聲」對不起「往往能夠化解矛盾。這樣的規矩能讓孩子學會禮貌待人,誠實地面對,並且有勇氣主動承認錯誤。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能學會反省自己,並且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它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指從兒童三周歲時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長大後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六周歲以前的孩子,主要的生活空間是家庭,父母的行為、家庭的規則都會成為孩子行為養成的基礎。因此整潔的家庭環境、良好的生活秩序,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良好的影響。我們在關注孩子能力發展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規矩、懂規則的小朋友。
推薦閱讀:
※這個法門,確實是不難做到
※女人作做到以下10條就娶她吧!
※同質化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航空公司如何做到讓人越來越愛
※凈空法師:學佛如果真做到了,有一種特殊的能量、磁場能感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