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法眼看世間】亂剃「徒弟」怪象叢生

剃度(資料圖)文:慧超法師每一種文化和宗教的傳承都離不開門徒子弟的相續不絕,並將之發揚光大。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輩新人換舊人。或者說寄望弟子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佛教內收弟子叫續佛慧命,荷擔如來家業。在禪宗中,把傳法作傳燈之說,譬喻燈燈相續,薪火相傳,致使佛法在世間流傳不斷滅。徒弟的稱謂有多種,一般有弟子、學生、傳人、繼承者等叫法。在佛教的經典中多稱為弟子,但在現在的生活中,叫徒弟者居多,其實就是門徒弟子之略稱。在《釋氏要覽》卷上說:「弟子又雲徒弟,謂門徒弟子略之也。」弟子的責任主要是思想派別、宗教門派的繼承者。在佛教所說的弟子,廣義的指,從師受教者,即叫弟子。如果是就佛陀而言的話,則是指聲聞菩薩,都可通稱為弟子;但是以聲聞人之形儀來論,是最親順於佛陀的,凈影《維摩經疏》中說:「聲聞學在佛後故名為弟,從佛化生故復稱子。」故此,聲聞眾在經典中特稱為弟子。不過,在佛陀入滅後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皆是稱為佛弟子。在唐代道宣律師《行事鈔》卷上之三中說:「學在我後名之為弟,解從義生名之為子。」關於「弟子」的語義,如果是依據慧遠《維摩經義記》卷二記載來說,學於佛陀之後,故稱弟;聞佛法之教化而生解,故稱子。在此,我們現在所談的佛教弟子,亦是專門指出家僧眾而言。作為出家僧眾,尤其是比丘,肩負著教導四眾弟子的重任,所以比丘不僅要知道自身承擔著續佛慧命,住持佛法,荷擔家業的重任,而且尤為重要的是要知道出家的宗致。每每於講經說法之餘,常常有信徒說:「師父,等我退休了,我就跟你出家修行。」要知道,佛教不是養老院。60歲後,人在社會上已養成了堅固的習氣和毛病,非一時可以改變呀!而且很難能接受別人的塑造了。在僧團遇事,即觸事面牆,不是用佛法揀擇,往往都是以「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多,我吃的鹽巴比你吃的飯多」自居,完全以俗情俗事老資格的標準來評判,這樣既不能服眾,又不如法如律。60歲後,身體機能漸進衰頹,一出家就成為老和尚了,凡是飲食起居,都要有人服侍,豈不讓廟裡還搭上一個侍者師父不成?!人老了,難有精力住持佛法,手腳不靈便,如何坐禪、作務、服務僧團呢?再者了,經過歲月蹉跎,人事和世緣不定,更難保就能在晚年就能出家。再者,人命無常,在於呼吸之間。誰能保證你能活到60、70歲呢?所以莫道修道早,不見荒冢多是壯年人。根據戒律規定,20-70歲之間出家的人叫名字沙彌。這種沙彌,到了20歲即可受比丘戒。或因出家較晚,或因有他緣而未能受比丘戒者,凡是這種情形的沙彌,雖然已屆比丘之年,但仍滯留在沙彌之名位,就稱為名字沙彌。人過70歲,就不能出家了。所謂人到七十古來稀。弘法利生,住持佛法,基本上是萬事皆休。現在有一種不好的現象是,有的人,七老八十了,馬上就快行將就木了,卻還不死心,貪圖出家的功德,非要顯出家相不可。有的師父,礙於人情世故,順水推舟,就把耆耋之人剃度了,豈知道「寧讓老僧下地獄,不把佛法做人情」的道理呢?還有更怪的一樁事情,有的老人竟然生前要立下這樣的遺囑:大限之日,要以出家人的形象和規格禮葬。還有的人,一具臭死屍,剃著大光頭,穿著出家的海清和袈裟;更有甚者,屍體上面再加蓋一層往生被,然後一把火付之一炬。真實奇怪乎!為什麼死了死了,不是出家人非要現出家相,還要以出家之禮厚葬呢?其實,以佛教規定來說,並不是人人都適合出家為僧。僅以出家年限來說,除了上面介紹的名字沙彌(20-70歲)之外,在14-19歲出家的叫應法沙彌。到了這個時候,與沙彌法相應了,既可以事師服勞,又可練習誦經坐禪了,故此名為應法沙彌。最小也要七歲方可出家為沙彌。在律中稱7-13歲的沙彌為驅烏沙彌,即是由於年齡太少,不堪為大眾僧服勞役,只能為僧團看守米穀、果物等,驅逐竊食的烏鳥,略盡片老,種植善根。在古代,凡是於此年齡階段出家,一般都是善根深厚,聰明伶俐之輩。在魏晉之時,多由政府在全國選拔出神童來出家,稱為官度,在漢傳佛教史上有名的「彌天釋道安」就是其例之一,他對於佛教中國化的發展,是一個劃時代的人物。優秀的童子,由政府官度之後,分配到全國的各個寺廟去,並在所住的寺廟完成僧格養成及佛法教育。在西藏和南傳佛教,多是父母挑選家中最聰明上進的兒子,送到寺廟出家為僧。僧人度人出家也一定要得到父母的准許,既要有教導佛法知識的能力,又要有對律學開遮持犯的通達。對個人來說,還有時間和精力教導弟子學習與實踐佛法為上。在律而言,出家修行得有10臘,至少通達1部律典,而且還明白戒律的開遮持犯,具備這樣的資格方可允許蓄養徒眾。特別交待一點,10臘是指該出家人在至少年滿20歲時,受了比丘戒之後,每年有結夏安居3個月,連續累計夠10年的出家人,才可以收徒眾,但一次不可以超過3人。因為,如果是超過了3人,恐怕其教導徒弟的精力不足。在傳統佛教當中,師父不僅要教授弟子文化和宗教知識,還有帶領其實踐修學。每天師徒都是生活在一起,衣食起居,舉行動作,威儀行持,坐卧有度,弟子耳熏目染,學習是有模有樣。如果弟子有疑問隨時當面請教師父,師父發現弟子有不如法的見解與行為,又能隨時加以糾正。那麼,在修行與生活中,師父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帶出的學生,不僅能學到了師父的佛學知識,也塑造其人格與僧格的養成。在如今的時代,我個人不建議父母送年齡未滿18歲的兒子出家。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正是接受世間教育的最佳時期,應該先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在18歲成年後,自己對佛教作全面了解,進而建立自己的信仰與知見,要了解為什麼要出家,出家究竟為何,出家要做什麼?弘一大師《在家備覽》之「出家宗致」中說:「凡俗士尚未出家、而欲出家者,須先了知出家之後,如何發心、如何苦行?自量己力,以定可否。若其力有未能,應即知難而退,不須率爾出家,免致將來憂悔。」故此,了解出家宗致,經由自己深思熟慮,自願出家為好;如果再能經得父母同意,那就再好不過了。現在,在佛教也有一種怪現象,有個別居士了知出家功德種種殊勝,所謂「一子出家,九族生天」。便率爾送幼子出家,此非其情願所為呀!倘若幼子中途而廢,出家未成,社會生活能力不足,世間知識未學,無有一技之長何以在社會立足呢?最後,豈不給佛教抹黑嗎?!再者,出家為僧,甚為辛苦。現在的孩子多數都是小皇帝,在家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出家要獨立生活,僅僧人的作息來說,辛苦程度非世人難以想像,每天清晨最遲也要4:00起床,5點上殿誦經,6:00早齋。可謂是起得比雞早,乾的比牛累,而且吃得是素食,現在的兒童未必就能吃得消。按照傳統教育沙彌的方式,一天當中要洒掃應對,事師服勞,拜佛禮懺,誦經坐禪(或念佛),敲打唱念,晚上也要敲鐘打鼓,一直要到21:00方休。這樣的勞動量能應付的過來嗎?那麼,現在的孩童送到寺廟又能做什麼呢?據我觀察,一些少年一旦送到寺廟就死定了,無人看管,放任自由,自生自滅。古德說,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據我所知,現在的小孩子出家能夠自然長成才的人,我反正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還有,現在的出家人,怎麼會一個「忙」字了得呢?!現代的僧人,都是趨向於複合型的人才,每天忙於很多的事務性工作,要麼,弘法利生,著書立說,要麼,住持寺務,接待信徒;還有的忙於自修,制定了很多日課;還有一些名僧,每天忙於接待與應酬事務,還有開光剪綵,參加各種會議,忙的可謂是不亦悅乎!真的是無暇他顧!誰來教育小沙彌,誰來引導他修行,誰來教他文化,誰來教他佛法,誰來引導他修行……?這一些問題都是一個個大大的問號!現在,在佛教寺廟還存在一種現象,個別出家人以收養遺棄子為務,搞的寺廟像孤兒院,站在利生和慈悲的角度無可厚非,但是,出家人沒有在家生活經歷,又缺少撫養子嗣的經驗,如何撫養與教導他呢?再者,出家是以自修解脫和住持佛教,講經說法,教化眾生為務,何以出家之後又要以養兒為務呢?這樣,很容易招致「不務正業」的譏嫌。另外,僧人收養幼兒,會讓別有居心之人有可乘之機,容易讓人誹謗,說僧人有私生子。不僅讓人造業,也耽擱僧人自己修行。所以,孤兒也好,遺棄子也好,還是交由政府社會撫養院,乃至交於正信居士代為領養也不失為良策。有的僧人,把收養的孤兒,乾脆就給剃度了,直接穿上出家人的衣服,現出家人的形象。「小沙彌」生活的環境是寺廟,而寺廟是信徒來往敬香與學習的宗教場所,每天很多居士進進出出,男男女女見到「小沙彌」,在世俗上的習氣會有顯現起來,這個抱過來那個抱過去,今天有人買這個,明天有人送那個,有的人還會不由自主的作出較為「親昵」的動作。這樣,就會導致佛法的神聖與莊嚴就蕩然無存!佛法中有說:「沙彌雖小不可輕」,因為將來能證道作法王大轉法輪。故此,既然現了出家相,俗僧有別,男女想染,漸染成習,妨礙出離大業。在此,呼籲佛教界的大德們,在剃度兒童或少年出家的問題上應該審時度勢,勸導居士切莫草率送子出家,也要衡量自身有沒有能力、精力和時間去教導弟子,千萬不要誤人子弟,斷人善根,乃至招世人譏嫌。特別是在剃度老年人出家上更要慎重和謹慎,要以戒律的精神為準繩,嚴格把關,杜絕亂剃徒眾。同時,再對於那些收養孤兒及剃度其出家的問題上,也應該以佛法的角度來考量與審視,切莫以世情濫佛法,敗壞佛教形象,這樣,誤人誤己,貽害無窮。如果是方便而沒有節制,一貫的慈悲為本,就會「方便出下流,慈悲出禍害」。總之,為了莊嚴佛教,佛日增輝,你我佛子人人有責;為了續佛慧命,法輪常轉,你我佛子人人有份。(源自網路)
推薦閱讀:

他是洪金寶唯一徒弟 李連杰的死對頭 打爆甄子丹卻終生不紅
從賈璉到某侯,隔著多少油膩賈珍

TAG:徒弟 | 法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