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業認同感研究

職業認同:教師成長的內動力

  

     

                                                       如果你們不喜歡這個職業,請馬上離開

    一篇300多字的博客短文,引來全國教師鋪天蓋地的抱怨,這是孫雲曉沒有想到的。

    「教師工作幹了近20年,我好後悔,當年填志願不該調配,說不定我就不會『站台』、『賣聲』、『吸粉』了!」

    「早就厭煩當這沒尊嚴的臭老九了,沒好的待遇老子就是不出力。」

    「我是一名中學老師,才畢業一年,已經心力交瘁、麻木了。那些孩子,把心交給他,也只換來傷心。」

    「我最痛苦的就是選擇了教師這個雞肋行業。我在省重點,工作從早晨五點半到晚上十點,一個月只放一天假……」

    8月25日,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在家整理從前的研究資料,突然被《日本教師的10個反思》吸引住,繼而把它貼到自己的博客上。

   「是不是做到對每個學生都一視同仁?課堂上叫學生髮言時有沒有偏袒某些學生?是否注意讓每個學生一天都有一次發言的機會?有沒有盡量和學生多聊天、多接觸?休息的時間盡量和學生一起玩了嗎?有沒有積極聽取孩子們的意見?和學生談話是否商量多於命令?是否注意隨時隨地表揚肯定孩子的優點?是否對不應該的事果斷地給予批評?班級的規定有沒有和學生一起制定?」

    簡簡單單10個問題,只是為了在教師節前給老師提點建議。沒想到從當天下午開始,評論就陸陸續續,連夜不斷到第二天清晨,接著又是新一天的討論。僅僅幾天工夫,該文章點擊率就近4萬,評論300多條。

    其間,一個自稱為「落後生」,憤而到國外讀書的學生寫道:教師為自己尋找理由實在是對職業的不負責任。如果你們真的不喜歡這個職業,請馬上離開學校,因為我不想還有更多的人也會有像我一樣的遭遇。

                                                                    教師職業,尤其需要建構堅實的職業認同

    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所長申繼亮教授認為,「職業認同」正在成為教師能否實現自我成長的內在動力。以上老師的抱怨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缺乏對自己職業的認同感。

   所謂「職業認同」,是指一個人對所從事的職業在內心裡認為它有價值、有意義,並能夠從中找到樂趣。職業認同,既指一種過程,也指一種狀態。「過程」是說教師從自己的經歷中逐漸發展、確認自己的教師角色的過程。「狀態」是說教師當前對自己所從事的教師職業的認同程度。

    「教師職業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它不僅關乎教師自身的未來發展,對學生未來的影響更是長遠而不可逆的,所以尤其需要建構堅實的職業認同。」

   申繼亮認為,職業認同影響教師工作的滿意度、職業倦怠感水平和工作壓力。研究發現,來自同一學校的教師感受到的壓力程度卻不相同,這除了跟教師本人的專業素養、應對能力有關,也與教師對工作認可和熱愛的程度相關。有的教師雖然工作非常辛苦,卻樂在其中,其原因就是他喜歡教師這個職業,有著強烈的職業興趣和很高的職業認同。

    有這樣兩種職業狀態,一種是「用生命回應職業的需要」,另一種是「用職業實現生命的價值」。

   在申繼亮看來,如今很多老師處於第一種狀態中,教師職業被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工作和忙碌只是源於外在的職業要求,一旦得不到應有的報酬、職稱、榮譽等,就很容易失去價值感;第二種是通過職業體現生命的價值,這類教師在教育中實現了自我,在他內心,教育本身就是很有價值的、很有意義的事情。

                                                 真正願意投身教育,會對職業充滿熱情與動力

    不久前擔任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校長的李鎮西就是把職業作為「一種生存狀態」來對待的。

   「我的教育不為領導,不為職稱,不為榮譽,只為這就是我的樂趣本身。」在他看來,對職業的態度決定了對生活質量的態度。如果把從事教師職業所帶來的煩躁、苦惱都看成生活的組成部分而不是職業本身所帶來的,就會從容很多。因為你會覺得是「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別人」。

   他教語文,又十分喜歡文學。在剛剛結束的一堂語文示範課上,他講的是《一碗陽春麵》。他說,「當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和孩子們一起在奔涌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是幸福的。」「如果沒有教語文,沒有從事這項職業,就不會體會到這種感動。」課後還有人向他反映,「享受了兩堂語文課」。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語文老師王雷這樣比喻教師的「職業認同」:三個建築工人造房子,有人問他們在做什麼。第一個人回答,我在造房子;第二個人回答,我在掙錢;第三個人回答,我在建造最美麗的建築。與之類似,教師也一樣,有人只看到了工作本身,覺得自己就在做教師;有人把教師看作一種謀生手段,為了掙錢;還有人把教師看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第三種才是從內心裡對工作認同,看到了工作過程中的意義和價值。

    「能不能發現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對工作熱情、創造性、積極性的發揮都很重要,否則就可能成為販賣知識的工具。」王雷說。

   王雷連續幾年教高三畢業班,他認為高中是中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應該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並鼓勵學生接觸一些課業之外有思想的知識。但他卻陷入了尷尬:高三同學有時覺得他講遠了,他們更關註解題要領,能夠立竿見影的應試策略。情感交流在客觀上耽誤了學習時間,家長也會提意見。

    但王雷卻一直在堅持——教師不僅僅是為學生的眼前著想,更應該為長遠著想。這是王雷對待自己職業的態度。

                                                                   把教育當做一種事業,而不僅僅是職業

    但是,如今的教師職業認同感普遍比較低又是一個事實。調查揭示,不切實際的學生觀、不恰當的專業觀、帶給教師的職業挫敗感,對於教師形成健康的職業認同感是不利的。

    對此,申繼亮建議嚴把「入口關」。通過入職考核把真正適合當教師、願意從事教師職業並具備教師基本素質的人挑選進教師隊伍中來。

    在新教師選拔的時候,許多學校考察更多的是學術能力,申繼亮坦言「作為現代教師,知識和能力已經不是突出的問題,非學術方面的品質顯得尤為重要,比如愛心、責任心、進取心」。很多時候,不是能否勝任的能力問題,而是能否對職業的認同而產生的積極的態度。

    對於在職老師來講,也應該強調「自主發展」,一方面要幫助教師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讓教師明確自身的職業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以及通過何種途徑實現發展目標。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師的自主發展能力。

   不少老師從讀師範到工作,都是比較被動的,更多地是根據外在的東西決定自己的行為;還有的教師不得已選擇的師範,或覺得教師職業穩定而選擇做教師。但既然已經在做教師並且將繼續做下去,「就應該對自己職業生涯有個規劃,凸顯個人發展主線。一方面需要創造條件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在內心告訴自己,把教師當做事業來看,而不僅僅是一種職業。」

   「作為學校,也要轉變評價方式,通過評價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促進教師發展。從以獎懲為目的的評價方式轉變為以促教師發展為目的的發展性評價。」他解釋,獎懲性評價注重甄別和選拔功能,硬性地將極少數的「優秀」和「不合格」的教師鑒別出來,無法調動大多數教師的積极參与。而發展性評價以促進教師發展為目的,承認和關注教師個體之間的差異,教師成為評價的主體,反映專業發展的過程,使教師真正實現專業成長。

    申繼亮強調,社會各界確實需要為教師發展創設寬鬆和適宜的環境,搭建良好的發展平台,但更為重要的是,要激發教師自主發展的內在動力。「只有教師樂為師、學生親其師,教師成為人人嚮往的職業,才能不斷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推薦閱讀:

脆弱的台灣認同
恐怖主義、伊斯蘭教和身份認同
爸爸的爸爸叫爺爺,媽媽的伯伯叫?稱謂是一種歸屬和認同!
法國總統藉助宗教找回國民的身份認同

TAG:教師 | 職業 | 認同感 | 認同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