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發性神經性皮炎
05-31
從一般規律來判斷,皮膚疥癬之類的病,多伴有風濕。濕是邪氣,郁久可以化熱而傷陰。此證內有陰虛血燥,而又外感風濕,治療時注意應滋陰養血,散風祛濕。我在香港的好友沈君,介紹他在京的朋友張君來找我看病。張君65歲,患泛發性神經性皮炎一年余,奇癢難忍,久治不愈,痛苦不堪,要求我一定用中醫中藥的辦法為他醫治。當張君來到門診的時候,我先檢查了他的皮膚病變。我發現他腰背部、腹部以及四肢有廣泛的皮膚損害,乾燥而有鱗屑,並可見有抓痕,而且病變部位皮膚變得肥厚粗糙。「在這1年多的時間裡,你經過什麼樣治療?」我問。「一直不斷地治療,找過西醫內服抗過敏藥物,如氯苯那敏(撲爾敏)、賽庚定、地西泮(安定)等;外用膚輕鬆、黑豆留油軟膏等。也找過中醫,服過中草藥和中成藥。但都控制部不病情,不僅不見好轉,而且病情還不斷發展。」我看病人比較消瘦,精神較為煩躁,面色黃白,舌中前無苔,兩邊有白膩苔,舌質淡紅,脈弦細。「從西醫角度看,你的病屬於神經性皮炎進行期,病情仍處在發展之中;這個病中醫稱為頑癬,從名稱可知其具有頑固難愈的特點。」我向病人做了解釋。「這個我也知道,現在我把希望寄托在您的身上。」病人說。「我一定儘力而為。」於是我讓學生記錄如下。西醫診斷:泛發行神經性皮炎。中醫辨證:陰虛血燥,外感風濕。治法:滋陰養血,散風祛濕。處方:防風10g,秦艽10g,蒼朮10g,黃柏10g;當歸10g,赤白芍各10g,熟地黃15g,行地黃15g;玄參15g,生薏苡仁15g,連翹15g,苦參6g;白鮮皮10g,地膚子10g,皂角刺6g,丹參10g;蛇蛻3g;水煎服,7劑。1周後病人又來複診。還沒有等我問,他就告訴我:「這次我找對廟了,經過你1周的治療,我這病終於有了轉機。現在癥狀已經有明顯好轉。瘙癢輕了,晚上已經能夠入睡。」我檢查他的皮膚病變,病損已經開始縮小,抓痕也見減少,脈舌如前。原方未作更動,再擬14劑。「周老師,以前我也聽說過,神經性皮炎是一種頑固的皮膚病,他在別處治了那麼久不見好,為什麼你治療1個星期就有明顯好轉,不知道關鍵是什麼?」學生甲問。「與治療其他疾病一樣,找准目標,用好武器。」我回答。「所謂找准目標就是病因病機分析,所謂用好武器就是組織好方葯,是嗎?」學生乙問。「對,實際上這是將辨證施治具體化。」「對於這一病例的病因病機,我還有一些地方不太懂。首先,在辨證中,既有濕,又有燥,這兩方面有無矛盾?他皮膚乾燥,看不出有濕,辨濕的依據是什麼?」學生乙問。「濕是邪氣,燥是陰虛血虧,陰虛血虧是正氣不足。這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同時存在。一般在濕盛的時候,易傷陽氣,不是傷陰;但在濕熱之邪化燥的時候,則可以傷陰,此患者屬於後者。此病例辨濕的依據有二:一是從舌苔看,舌的中前部位無苔,邊有白膩苔,這是典型濕邪化燥的舌象;其次是從一般規律來判斷,皮膚疥癬之類,多有風濕。」「從您所開的方來看,配伍較為複雜,還需請周老師解釋一下。」學生丙說。「好的。方中防風、秦艽疏散風邪,且風能勝濕,故在散風同時,也能祛濕;蒼朮、黃柏乃二妙散,善於清熱燥濕,加苦參則大大加強清熱燥濕之力;當歸、白芍、生熟地黃、玄參滋陰養血潤燥;生薏苡仁、連翹清熱利濕;白鮮皮、地膚子祛皮膚風濕而止癢,加蛇蛻更強化了這一作用;皂角刺、赤芍、丹參清熱活血。」「看來治療皮膚科疾病,也並不簡單。」學生甲說。結果:上方稍加出入,治療1個半月,皮損完全消退,已無癢感,皮膚也變得潤澤。基本痊癒停葯。周耀庭臨證解惑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