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的真相
命運的真相
(本文因初聞佛教的朋友所囑而作)
命運對於一個人來說,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既是平淡無奇的,又是神秘莫測的,有時好象觸手可及,有時覓之不見蹤影。套首古詩說:遠看朦朧近成影,貧富窮通各不同,不識命運真面目,只緣身在命運中。雖然命運如此詭異難測,古往今來,人們從來沒有放棄對命運的探索和認識。力圖認清命運的真面目,擺脫被命運支配的被動局面,而真正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所以,世人對命運的種種見解和理論,層出不窮。雖不能完全揭示出命運之真相,也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命運的不同側面,
我們要了解一個事物的真相,首先要清楚事物是如何發生的,是如何進展的,以及此事物的外部特徵和內在規律。認識命運的真相也是如此,最重要的要有正確的理論和方法。本文說試圖提供這種新的認識途徑和方法。作為大家認識命運和改造命運的借鑒。
一,世人對命運的誤解
作為一個所謂高級生命的人,無論從肉體和精神的層面來看,都是由很複雜的因素構成的,因此,人的命運也必然是由多種複雜的因素形成的,在這些因素中,有我們當下可以看得到的,即事件的原因和結果很清楚的讓人看到,也即俗話說的現世報,如一個人幫助他人,就能得到他人的感謝。一個人傷害他人,就會遭到他人的報復。等等。也有我們當下看不到的,比如,一個人自以為聰明欺騙了他人,而由於這個人善於偽裝,被欺騙的人沒有識破他的騙局。而若干年後,此人的騙局方被拆穿。導致身敗名裂。由於這件事的原因和結果,中間隔了若干年的時間,局外人很難從結果中找到原因。因此,命運對於我們來說,猶如浩瀚的大海,若誤將一滴當作全潮,就會因小失大,命運也好似一頭大象,而我們就如摸象的盲人,若將我們摸到的局部當作全象,便會以偏概全。常見的世人對命運的誤解也大抵如是。
1,宿命論
世間有很大一部分人認同宿命論,他們以為人是有命運的,而且人的命運早已被上天或某種不可知的力量註定。人只能被動的接受命運的安排和驅使。而沒有絲毫的主動性。宿命論者實際上是對自己無力認識命運真相的一種妥協和無奈。他們確實感受到了命運的存在,但卻不知命運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發展的,故有大家熟知的「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一切都是命,半點不由人」的說法。筆者的一位朋友,在他不惑之年時,曾感嘆道,活到今天,才似乎剛剛看到命運的影子,和感受到命運的一點消息,但命運到底是什麼樣子,還很難看清楚。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中,大都接受宿命論。如著名的改造命運寶典《了凡四訊》中的袁了凡先生,年青時遇到了得邵康節真傳的孔先生,請孔先生為他算了一生的流年,後來的若干年,袁了凡的功名利祿一一被驗證,而且毫髮不爽。面對聳立在自己面前堅如磐石的命運之手。袁了凡被徹底折服。於是便落入宿命論之中。整天心如止水,無所作為,安分守已,消磨時光。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此生的命已經定了,再去努力追求功名也是徒勞無功的。後來,他有幸遇到了南京棲霞山雲谷禪師,得知命運的真相後,方知孔先生命算的雖准,但他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然者,即僅了知命運的軌跡,不知其所以然者,即不知命運何以形成,何以轉變。從此,袁了凡便全力實踐雲谷禪師授予的改造命運的方法。不久,即將原來算定的命轉變了過來。比如,孔先生原算定他的壽命是五十三歲,而實際活了七十二歲。原算定他命中無子,後來卻生了一個兒子。故宿命論者只知有命運,而不知命由何來,命因何改。
2,虛無論
虛無論者否認命運的存在,也反對宿命論。而且還將宿命論斥為封建迷信,指責相信宿命論的人是愚昧無知。持此觀點的人,大都是所謂的知識分子。他們崇尚科學,自詡為無神論者。但是,他們雖說崇尚科學,而他們的思想方法卻背離了科學的精神。因為真正的科學精神,是對自己沒有了解和證實的事物,不能輕易地下肯定和否定的結論。而虛無論者在沒有認識命運真相的前提下,便武斷地給相信命運的人戴上愚昧迷信的帽子。以不知為知。由於他們不相信命運存在,對未來充滿了不可知的擔憂和不安。故他們的人生觀和生活態度往往是一次性的消費心態,和及時行樂的自我放縱。由於如此,在他們的生命進程中,必然會出現更多的坎坷和波折。
因為,宿命論者的心尚可安頓於認命之中,而虛無論者的心很難找到安定之處,故虛無論對於人生的傷害是很大的,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大都被這種不良的人生觀所誤導。其表現為,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明日何處去。滿足現前的人生慾望是最大的追求。從而導致了當前社會人慾橫流的局面,由此,種種社會醜惡現象也應運而生。他們之所以如此膽大妄為,是因為他們認為。命運是虛無的,生命是斷滅的,人死之後,一切都歸於無,何必為身後之空名擔心,故為滿足自己的慾望,既使是惡行累累也無所顧忌。
3,不可知論
此類人認為命運是不可知的。他們之所以有如此認識,一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認識和了解命運,或者由於認識命運的方法不正確,導致了命運不可知的錯誤結論。二是接受了前人不可知論的觀點,人云亦云,不加分別。此類人的特點是心無主見,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搖擺於宿命論和虛無論之間。
當他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不如意時,就會不自覺地倒向宿命論。此時宿命論就象他們受傷心靈的避難所,因為他們無力承擔不幸給他們帶來的重壓,就無奈地將現前的境遇推給命運,感嘆自己的命不好。而不知從自身去找原因。而當他們得到功名和利益,春風得意時,就會忘乎所以,對宿命論者不屑一顧。誇耀自己高人一籌,聰明能幹。若他們再次失去名利地位後,就會再次落入宿命論之中。
4,命相論
如今世面上流行的面相,手相,測八字等。持此種觀點的人也為數不少。他們認為,人的外部特徵和生辰八字與命運有直接的關連,通過這些外在的相征可以推測人的命運,從古至今,這個學說形成了紛繁複雜的體系。帶著神秘莫測的色彩,對於不明就裡的外行者來說,確實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很強的迷惑性。再加上一些民間高手的準確預測,如《了凡四訓》中的孔先生。故命相論在民間始終有很大的市場。
其實,命相論沒有走出宿命論的範圍,準確的說,他是宿命論的一個分支而已。他只是將宿命論技術化和表象化了。他通過具體的形象(手相,面相),和手段(依生辰起卦)將人的命運展現出來,使人容易了知。其之所以給人以神秘的感覺,是因為一般人很難明了一個人面相和手相形成的原因,以及生辰八字和命運的內在聯繫。真實的情況是,一個人外在的相(包括出生時間)和命是互為表裡,一體二面的關係,古人所謂「相由心生」,即是對此的高度概括。心也就是命運的代名詞。反過來推度,也就是說,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心,就會有什麼樣的命,就會現什麼樣的相。
明此可知。目前大家看到的各種預測命運的方法,總括來說其原理就是由表及裡的推演技術。這種技術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相當高明的,他可以說是西方現代科學的老祖宗。我們的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發明和完善了這個預測體系。而現代人藉助計算機建立數學模型來推演事物的發展趨勢,即是從中國古代預測方法中得來的。其原理很簡單,就是先建立一個認知命運的數學模型(各種不同的預測方法),而後再將個體的信息(生辰八字,各種動象)輸入進去,即可推算出此人過去,現在,未來的命運。在具體事物的運用上,如現在的天氣預報,即是將各種天氣參數輸入到天氣預報數學模型中,通過計算機運算即可得到近,中,長期的天氣形勢。而命相論的局限性是僅停在認識命運的層面。
5,天命論
宿命論者認為命運是註定的,而沒有認識到是誰註定的。而天命論者則進了一步,認為命運是自己造作,經上天裁判後確定的。也即命運是自己和上天共同完成的。這就比宿命論者前進了一步,因為他至少承認命運是自己造作的。他們認為,一個人一生的功名利祿,既來自自己的作為,又不離上天的認定。比較有代表性的如《俞凈意公遇灶神記》中的俞凈意,每年除夕都將自己一年來的所作所為寫成疏表,在灶神神位前焚燒,請灶神上報給上天,再由上天判定他的功名利祿,榮辱得失。這就是典型的天命論者的心態和作為。
天命論者對命運的認識對的地方,是知道命運是自己造作的,而不對的地方是將上天的作用擴大化了。而事實的真相是,上天和鬼神(即生活在另一個空間的生命體),由於他們具備一些神通,能夠了解人類生活空間的人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俗話說的:頭上三尺有神明,即是指的他們。故這些身有司過之責的鬼神(即民間所說的閻羅王等)就將人的功過善惡記錄下來,來判定某人的貧富窮通。需要強調的是,他們對人們的善惡行為,只有執法權,而沒有決定權,好比世間的司法部門,只有你犯了國法,他們才能依法審判你,若一個人沒有犯法行為,他們是無權對你進行懲罰的。也無權決定你的命運。天命論者之失是將他們的執法權當成了決定權。若了知此真相,能坦坦蕩蕩做人,就不怕半夜鬼敲門了。
二,命運的特徵
前面所說的世人對命運的誤解,皆浮在命運的表層,他們僅看到了命運的表面現象。為何命運如此難以了解和把握,就是因為命運有其特殊性,我們通常認識和分析事物,習慣於在能觀的主體和被觀察的客體相互分離狀態下進行。如此方能深入的觀察分析,進而得出結論。而命運的特殊性即表現在主客體是一體的,是很難分離的,人既是命運的創造者,又是命運的載體(即承受者),既是能認識的主體,又是被認識的客體。所以要理智客觀的認識自己的命運,就必須自覺地從自己的命運中抽離出來,反過來分析自己的命運。故能將自己的命運當作客體來觀察,方是認識命運的下手處和正確途徑。由此發現,命運有如下特徵。
1,一次性
就一個人的一生來說,命運是一次性的,是呈線性發展的,是不可逆的,比如,人有青年,中年,老年等不同的生命階段,過了青年階段,就不可能回頭再來一次,再比如,一個人四十歲時,回想二十歲時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會覺得有很多遺憾之處,如果以現在的人生經驗處理當時的問題,一定會做的比原來好。但這已是不可能的了,這就是人常感嘆的無回天之力。故當我們站在命運的制高點上,回視往昔命運的軌跡時,顯得束手無策,毫無辦法。唯一能做的就是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把握現在,著眼未來。否則,不是追悔莫及,就是報憾終生。或者空有「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浩嘆了。需要指出的是,此處所說的命運的一次性特徵,不是指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性。若一個人錯誤的認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就會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態度,是非判斷等,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當今的社會,之所以出現人慾橫流的現象,除了一些表層的原因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命只有一次的錯誤觀念造成的。
2,複雜性
人的命運從我們看得見的層面來說,就受到很多因素影響,比如,不同的家庭出身,文化背景,教育程度,自身性格等,給人帶來的命運也大不相同,而這些因素,充其量只是影響人的命運的很小一部分原因,就象浮出海面的冰山的一角而已,比如就人的性格來論,在不同的人身上,就可以找出形成性格的不同的原因,而相近性格的人,各自的命運也有很大差別。由於此複雜性,僅從一個角度,一個側面,一個條件,一項指標,是很難真正的了解和把握命運的全部和本質的。
再比如,現在大家都認同的所謂「知識改變命運」的說法,分析起來,也大有問題,因為一個很明顯的現象是,那些有知識的人,命運也大相徑庭,有的人靠著知識名利雙收,生活優裕,有的人雖滿腹經綸,卻無用武之地,一生窮困潦倒,鬱郁不得其志。筆者的一位朋友,學富五車,天性聰慧,但始終擺脫不了貧賤的命運。由此得知,知識只是影響一個人命運的外在因素,而不是決定性的因素。這就是一個影響命運的因素,會導致不同命運的複雜性。同時,我們在追溯命運的源頭時,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此也是命運的複雜性造成的,因為如果追溯的方向不正確,就不可能了解命運是如何產生的。我國著名的易學大家邵偉華先生,之所以後來深入佛教,就是為了解決追溯命運源頭這個大問題。
3,作受一體性
如果把一個人的命運比作一場戲,一部從生到死的連續劇,那麼我們每個人既是劇本的編著者,又是戲劇的導演者,既是戲劇的表演者,又是戲劇的觀賞者。由於角色不停的轉換,有時我們會不自覺地迷失自己,假如我們演的太過投入,就會忘記自己編著和導演的角色。假如我們僅停留在編著劇本的角色上,只知道設計自己的人生,而不去實施演出,那麼我們的人生將一事無成。由於命運的這種作受一體性,當我們陷入命運的旋渦而不能自拔時,就沒有能力再去導演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和看到有人埋怨命運不公,自己懷才不遇,怨天尤人,牢騷滿腹。就是因為他已經迷失在自己命運之中了。若了知命運作受一體的真相後,就會知道,如今所遇到的命運不公,諸事不順的局面,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怨天即是怨已,尤人不如求已。
4,因果異時性
因就是一件事性最初的起因,果就是由於此原因再加上其他外在的條件而形成的結果。一個人的思想言行的造作是命運形成的主要因素,當造作時,或造作完成後,恰如在自己的心地上播下了一粒種子,這粒或善或惡,或不善不惡的種子(因),在造作時,外部若具備其成熟的條件,這粒種子就會當下產生結果,此即為因果同時性,因果同時性一般人都看得見,比如口喝是因,喝水解喝是果。殺人者償命等等。若造作時,不具備此種子成熟(產生結果)的條件,這粒種子(因)就會寄存在命運的進程之中(俗話稱靈魂,佛教稱神識),隨著時間的推移,或長或短,當這粒種子遇到合適的條件時(自己當下的心行和外在的環境),就會產生或善或惡的相應結果。這種現象即為因果的異時性。此時當事人或者外人,能感受到或者能看到的只是善果或惡報,而對自己或他人往昔埋下的,導致今天善果惡報的前因,卻聯繫不上,或茫然無知。更難發現和認同往昔造作的前因,與現在遭受的善惡果報之間的必然聯繫。由於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易見結果,難知原因,故我們經常被因果異時性所迷失,此也是目前很多人不相信因果的原因之一,
若我們真正了解,世間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脫離於因果率之外而存在,都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若見因不見果,則果必在將來,若見果不見因,則因必萌於往昔。若知有因必有果,就不敢種下惡因,遺災禍於未來,若知有果必有因,會欣然種下善因,冀福壽於將來。妄求無因之果,等於痴人說夢,欲造無果之因,便是自欺欺人。故行險僥倖者,儘是瞞因昧果之人,循規蹈矩者,多為明因識果之士。故佛經上有「菩薩畏因」的明訓,而一般人雖昧於因,但卻免不了果報的懲罰,故佛經上還有「眾生畏果」的嘆息。
5,同果異因性
即同一種結果,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比如同是為官之人,有靠自己真才實學,名實相符得來的,有靠祖宗福德庇護,輕而易舉獲得的,有靠投機鑽營,趨炎附勢取巧來的,有靠行賄通關,買官賣官騙來的。此為不同人之間的同果異因。還有一個個體的同果異因現象,比如一個富人,每筆金錢的獲得,也不盡相同,有通過知識獲得的,有通過艱苦奮鬥獲得的,有通過投機取巧獲得的,等等。由於命運同果異因性的存在,會出現,相同的結果,人人都能看得到,而不同的原因,卻知之甚少的現象。
6,同因異果性
即同一種原因,可能會造成不同的結果。比如有人一貫以真誠心處事待人,但在不同的環境,面對不同的人時,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有的人會還以真誠,有的人會利用你的真誠去達到他的目的,有的人會利用你的真誠欺騙你。此外還有不同人之間的同因異果現象,比如,幾個人各自去做同樣的生意,有的人經營的很好,會賺錢,有的人經營的一般,會保本,有的人經營的不好,會賠錢。
三,命運的真相
上面所說的命運的特徵,已經對命運的不同側面進行了描述。也部分地揭示了命運的真相,下面,我們藉助於中國古代聖哲的慧眼和佛教的大智,來幫助我們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對命運作進一步的分析。
1,命運的內涵
就字面上說,命運是指一個生命體運行和發展的軌跡。具體分析起來,命運是由命和運二部分組成的,所謂命,即是指生命中的既成部分,看得見的如一個人的家庭,父母,地域,性格,相貌,智愚等。所謂運,則是我們當下可以把握和改變的部分。若問我們能不能真正發現,人的命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命和運之間的關係,在人的努力下,命能不能轉化為運。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一個生命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既是命運的內在動力,也是轉變命運的根本力量。而外在的條件和環境,只起到輔助的作用。
就個人的一生來說,對此生的命若不主動去改變(運命),命就會是前面所說宿命,運的部分也不會起作用。若有意識地去改變他,或者去轉變他,就會在命的基礎上,突出了運的作用,若方法得當,還可以不同程度地轉變命的部分。比如當代佛教大德凈空法師,年青時被人算定的命是,一生貧賤,既無財庫,又無官印,壽命四十五歲。後來他出家修行,漸漸改變了命運,如今他已八十多歲,跟隨他學佛的弟子,遍及海內外,接受的供養不計其數。最大的一筆供養近一億元,贈送給中國大陸寺院和大學的佛教《大藏經》就有一千多套。
但僅從人的一生去論命運,是有很大的局限的,也不可能真正了解命運的真相,若以佛教的三世因果論來說,一個人此生的命,若推到前世,則變成了運,現世的運,若推到來世,則又變成了命,從這個角度看,命和運皆是可轉變的。
2,命運的形成
前面所說的命運的作受一體性,其實已經簡明扼要地說明了,命運是如何形成的。下面,我們從中國傳統的儒釋道三家的角度,來看命運形成的原理。中國古人在對人的命運的觀察方面,有很高的智慧,有很詳明的論述。只是由於近代以來,中國人對自己的傳統文化失去了信心,唯西方科學的馬首是瞻,造成了如今科學發達,物質豐富,道德淪喪,人慾橫流的局面。若一個人真正明了命運是如何形成的,就會駕馭自己命運的航船,趨吉避凶,生活在平和安祥之中。
孔子的答案: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孔子在《易經》坤卦文言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古代讀易之學人,對此話都有很深的體會,而且身體力行,遵而守之,因為古人有三畏,畏聖人言是三畏之一,故對聖人之言,都會終生奉行。而現代人對古人的教誨,大都不屑一顧,甚到當作糟粕。而不知聖人之所以為聖人,遠察天命之微,近立五倫之常,觀天地之象而知興替,明鬼神之幽而知進退。故用顯明易曉之言語,說明難以覺察之命相。意思是:積德行善的家庭,必有吉祥和福慶,而且還會福蔭子孫。積累惡行的家庭,必有禍殃,而且還會殃及子孫。若將家庭換成個人,即是:積善之人,必有吉祥,自有吉祥,福及子孫,積惡之人,必有禍殃,自有災殃,殃及子孫。
孔子這句名言,指出了命運形成的過程,和不同命運所帶來的不同結果。比如,積善,積不善是因,也就是說,當一個人作善或作惡時,他已種下了善的命運和惡和命運的種子,當他作善作惡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餘慶或餘殃的果。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命自我作」,此四字揭示了命運形成的根本原理。孔子用命運中起主導作用的善惡二種因素,高度概括了命運的真相,了此真相,就不會被命運中繁雜的事相所迷惑,就不會對自己不負責任地輕易造下惡因,就會主動而且自覺地多造善因,因為今天若造下惡因,將來我自己一定會承受惡果,今天若造下善因,將來我自己一定會享受善果,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鐵律。若有人問,為何看到有的人造惡而不得惡報,有的人作善而不得善報。古人答到:不是不報,時間未到,時間若到,一切都報。
老子的觀察: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老子在《太上感應篇》首句就講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老子的觀點,實際是孔子答案的翻板。此即為我們常說的,英雄所見,大致相同。而二位聖哲所見,可以說完全相同。如果說,一部《易經》,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詳說的話。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就是「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句話的註腳。老子這句話的意思是:禍福本來無有形象,在禍福不起作用時,我們無法了知他在何處,但是當人以善惡行為將其感召來時,他就會在人的命運中展現出來,而人們善心善行感來的善報,和噁心惡行感召的惡報,就象人的身體和影子的關係一樣,是無法分開和消除的。
此地的唯人自召是因,也即每個人的善噁心行,禍福是果,也即由善行或惡行帶來的結果。此即說明了有福的命運,是善心善行感召來的,多禍的命運是噁心惡行感召來的。孔子,老子不約而同的用禍福來說明命運是如何形成的,是因為禍福這二種現象最易被人感受到,也對人的影響最大。
佛教的透徹:三世因果,六道輪迴
孔子,老子論命運,說善惡禍福,雖然也揭示了命運的基本特徵,命運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命運的真相。但他們只是從人的現生論命運,對涉及命運的深層次的問題沒有論及,如前面所說的「命」的部分,若說命是此生一定的,不易改變的,「運」是命運中可改變的部分,這種說法僅限於人的一生,是有局限性的,若繼續追問,那不易改變的「命」是由何而來的,甲為何命好,生在富貴家,乙為何命不好,生在貧窮之家。這種差別是從哪裡來的,孔子和老子就存而不論了,故將此指為「天命」。而此處,我們若引入佛教的智慧,就能很圓滿地回答這些疑問。因為佛教對命運的觀照,打破了現世的束縛,佛教將人的命運放在更為廣闊的人生背景上去分析。用三世因果來闡明命運的來隴去脈,從而徹底揭示了命運的真相。
佛教中著名的三世因果偈說:「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一個人前世的作為是因,今生的貧福窮通是果,而今生在承受前世果報的同時,又造作了新的業因,故來世的榮辱得失是果。我們一般的人,沒有神通(佛教所說的他心道眼),無力看到自己的前世是何狀況,但佛大慈大悲,教給我們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以果推因。故說「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就是說,觀察分析一個人今生的貧富貴賤,就能推測出此人前世的所作所為。而「若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則是讓我們從因推果,就是若要了知來世的結果,就看此人今生幹了些什麼。如此推演下去,前世的作為是因,今生的境遇是果,今生的作為是因,來世的禍福是果,因果的鏈條環環相扣,串連起來,不斷延伸下去,就清晰地構成了一個人的命運。
由此可知,儒家所說的天命,世人所說的宿命,即是三世因果中的前世的因,也是自己往昔造作的,並非上天強加和安排的,印光大師也曾講到:「前因俗(稱)所謂天,天定者勝人,謂前因之難轉,人定者亦可勝天,謂兢業修持,則前因不足恃,是以現因為因,而消滅(轉變)前因也,若恣意妄為則反是,了此則欲愚者賢,庸平者超拔,皆在自己之存心修德與隨時善教而已」。
而「六道輪迴」即是指一個人命運的起伏升沉。佛教將宇宙中的生命狀態分為十個層次,從上至下為(或由高至低),一佛,二菩薩,三緣覺,四聲聞(以上為四聖),五天,六人,七阿修羅,八畜生,九鬼,十地獄(以上為六凡)。所謂六道輪迴就是指我們的靈魂(佛教稱神識),由於每個人善惡業力的作用,在六凡之中不斷的輪轉。這六道之中,天,人,阿修羅又稱三善道,畜生,鬼,地獄又稱三惡道。一個人的心行善多惡少者,生在三善道,而惡多善少者,生在三惡道。
四,命運的改造
前面說的命運形成的原理即「命自我作」,所以說,命運既不是偶然的發現,也不是僥倖的巧合。既不是上天的恩賜,也不是鬼神的安排。其改造命運的自主權完全操之在我,其原理可概括為「福由我求」。
1,改造命運的原理
在討論如何改造命運之前,我們先認同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以前(或者前生)都曾經做過好事,也曾經做過壞事(這是一定的,只要是人,誰也不能例外),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當我們做過以後,它就象一顆種子,寄存在每個人的命運進程之中,這些種子的集合體即是命運的主體(俗話稱靈魂,佛教稱神識),
一顆植物的種子,只要具備土地,水,肥,陽光等條件,就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儲存在我們命運中的善惡種子,也是如此。當一個人存好心,做好事時,往昔種下的善的種子就會發生作用。此人就會得到善果,如遇貴人扶持,諸事順利,離苦得樂,心想事成等。反之,當一個人存噁心,做壞事時,往昔種下的惡的種子就會發生作用,此人就會得到惡報,如遭人報復,諸事不順,損財得病,牢獄之災等。
若一個人此生沒有善惡之作為,循規蹈矩,安分守已,就會象《了凡四訓》中的袁了凡先生一樣,落入宿命論中,便不能引發善惡種子的成熟,原來種下的善惡種子仍會隨命運流轉下去。人的命運中雖然還蘊含著其他類型的種子,如各種不同的才能等,但起決定作用,力量最大的是善惡種子。故改造命運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為往昔或現在所種下的善種子成熟創造適當的環境和條件,此環境和條件概括來說就是: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反之,盡量不為惡種子創造成熟的條件。
儒家的根本經典《易經》,以乾坤二卦為眼目,以謙卦為歸趣,總的宗旨即是引導我們效法天而自強不息,隨順地而厚德載物,歸於謙而趨吉避凶。也即是教人們如何改造命運。也許熟悉《易經》的朋友會說,六十四卦是以未濟為歸趣,此處何以說以謙卦為歸趣呢。其實,未濟是表,謙德是里,何謂未濟,意思是尚有欠缺,還不圓滿,正因為如此,唯有心存謙德,不自滿足,方可不斷進步,故此三卦,也說明了改造命運的原理。
佛經上說:歷時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此偈所說的「業」,即是以前的善惡種子,「因緣」即現在自己的善噁心行,和外在的環境條件。「自受」即享受善果或惡報。這首偈也說明了因果轉變即是命運的轉變的道理,明白了改造命運的原理後,我們相信,沒人一個人不願意親手締造自己命運的春天。
2,為善得禍,作惡得福的真相
看了改造命運的原理後,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有好人會遭遇不幸,壞人卻春風得意的現象,這種現象在社會中,在我們身邊,時有耳聞和發生,若對命運的了解不夠透徹,很自然的有此疑問,之所以有好人不幸,壞人得福的現象,一是因為一個人善惡業相互交織排列複雜,二是因為善惡業中的強者先報。三是因為善惡報應存在著時間差。由於每個人造作的善惡業大小先後不同,故禍福報應有遠近遲速不定。所以有作惡業當下就得惡報的,有作惡業隔一段時間或來生後世方受惡報的。有作善業現生得善果的,有作善業來生後世得善果的。有今生行善,而因前世惡業延至今世仍受惡報的,有今生作惡,而因前世善業延至今世仍享福報的。由於存在著如此千差萬別的因素,才導致為善得禍,作惡得福的現象存在。
凈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曾對此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世間愚人,不知因果,見為善而得禍,便謂善不可為,見作惡而得福,便謂惡不可戒。今設一喻,以期易知,作善作惡,如種穀然(即下種),其人現在雖善,以前生所作,不能無過,故今日所受不能無逆(即災禍),今生之身,名為報身,以今生為男為女,以及壽夭,貧富,智愚,康病等,乃前生之所作所為所感之報,故名此身為報身。謂其為前世所作之果報之身。以前世之因,為今生之果,今生雖善,因前世之(惡)業重,不能即得其(今生)為善之報,而先得其前世之惡報。
如人去年未種穀,今年雖勤勞耕種,於未收穫之前,亦不免於無糧。此無糧,非因今年之勤勞而無也,今年之無糧,乃去年不下種所致,今年既勤耕種,則收穫後,及明年則有糧矣。(現在)為惡之人,尚未受禍,以有餘福未盡,如人去年勤勞耕種,今年不耕種,而仍不至飢餓,(所吃的糧)乃去年之所余,(若)吃完,則(因為)今年未種,將無所食矣。須知善人得惡報,(假)使不為善,其惡報當更甚,由(於)作善,而惡報隨之減輕。惡人得善報,(假)使不為惡,其善果當更大,由(於)作惡,善報亦隨之減輕」。(括弧中文字為作者所加)。
由此可知,人所作的善惡業,有現報,有來生報,有後報,現報大家都可看到,來生報一般人看不到,而有修行的人和一些鬼神可看到,後報即今生作善惡,至第三生,乃至十百千萬生方受禍福。古大德對此曾有過精彩的總結:為善不昌,必有餘殃,餘殃若盡,為善必昌。作惡不殃,必有餘昌,余昌若盡,作惡必殃。(昌即指昌盛發達)。明白這個道理後,既不會認為改變命運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會在遇到挫折時喪失改造命運的信心。
3,改造命運的方法
明白了原理,就要付諸實施,見諸行動。而要行之有功,就必須要有正確的方法,只有方法得當,力行而不懈怠,才能達到離苦得樂,趨吉避凶的目的。
(1)要發三心
一是要生慚愧心。
長久以來,我們被命運的表象迷惑,而無力認識命運的真相,從而造下了很多既傷害自己,又傷害他人的惡業,自己給自己命運的路途上布下了重重障礙和陷井,而我們卻渾然不知,一想到如此愚痴的行為,便慚愧得無地自容,恨不能立即跳出自己布置的命運的迷宮。不再干看似利已,實為害已的蠢事。
其次,中國古代聖賢,早已將改造命運的方法告知了我們,希望他們的子孫都生活得幸福美滿,但由於自己不知親近明師,不知選擇善友,或自詡才高,視先賢若糞土,或邪正不分,觀道德若草芥,或沉迷於私慾,以造惡為高明,或拘泥於淺見,以小人度君子。不但不能體會古人的慈悲之心,而且還經常誤解他們,誹謗他們,就象不孝子孫,不但不報父母養育之恩,反而還傷害他們一樣,故在他們面前,更應生慚愧心。人的慚愧心若生起,其他一切善心善行,則會隨之而起。
二是要生畏懼心。
如今的世人,特別是年青人,受到西方不良文化的熏染,強調張揚個性,追求自由。由於他們沒有受過如何做人的教育,不具備作為一個人的最基本的修養,所謂張揚個性,追求自由,其實就是放縱慾望的代名詞。台灣著名文化學者曾士強先生,對現代年青人的心理行為弊病作了一針見血的論述,他說:現代的年青人是:「不自由,勿寧死,有自由,就墮落」。筆者經常聽到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青人說:我什麼也不信,什麼也不怕。稍有人生閱歷的人都會感到,說什麼也不怕的人,是讓人最可怕的人,說什麼也不信的人,是讓人最不可信的人。因他們什麼也不怕,必然會幹出危及他人的可怕之事,因為他們什麼也不信,必然會做出失信於他人的背信之事。最後落得個誰都怕他,誰都不信他的下場。
如果我們留意身邊做事好走偏鋒,或者狂妄自大的人,下場都不會太好。其原因就是沒有畏懼心。故生起畏懼心,是一個人真正自省的起點和發端。古人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君子何以有此三畏,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遵循聖人之言的利益,違背聖人之言的害處。故一個人有此三畏,便不會放縱自己的不良言行,便會象孔子的弟子曾參那樣,一日三省吾身,便會在做人處事時,常存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警覺心。便會出現德日進,過日少的可喜現象。國學大家南懷瑾先生,在談到君子有三畏時,曾風趣地說:如果一個人誰也不怕,我建議你回去怕你老婆,因為有所畏懼的人,才是可教可造之才。再者,唯有生起對自己以前所造惡業的畏懼心,方能真正樹立後不再造的堅定信心。
我們平常人有一個通病,就是看得破,忍不過。就是說道理時都象個明白人,是非曲直皆看得很表楚,什麼事可為,什麼事不可為,心中有一條是非的界線,此即為看得破。但若遇到利益得失或者誘惑現前時,就會忍不過,就會不自覺地突破是非的底線。此即所謂的「利令智昏」,平時道貌岸然的人,當面臨美色的誘惑時,情慾就會忍不過,如蠅驅腥一樣干起男盜女娼之事。此即所謂「情生智隔」。若我們面對利慾的誘惑時,能提起畏懼心,知道自己恰如站在慾望的深淵邊緣,隨時都有落下去的危險。如此,就會消惡業於起心動念之間,故畏懼心是我們命運洪流的防護堤,有此心,不合理的慾望就不會泛濫成災。
三是當生勇猛心
人的命運是由性格決定的,性格是由習慣決定的,習慣是由行為和思想決定的,若一個人按照自己的思想觀念,形成行為習慣後,是很難改變的,此即我們常說的思維定式。若習慣進一步深化為成見,那便是所謂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了。根據人的大腦認知功能的發展規律,人在十二三歲以後,就基本形成了相對固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這些人生觀和價值觀一旦固定下來,就很難改變。故面對自己銅牆鐵壁般的不良習慣,要想撼動他,就必須發起勇猛心和決斷心,套用一句廣告詞:男人要對自己狠一點。故對不良習慣也要狠一點。
打個比方,我們的不良習慣和過失,就象進入家中的竊賊,以前,由於我們敵我不分,甚至認敵為友,不但不知其是賊,還反過來為其提供方便,故導致自己的家財日漸貧乏,福德日漸減損。如今,既知其是賊,當奮力操起棍棒,將其趕出家門,以保家產不再損耗。
此外,還要生起持久心,因多年養成的不良習慣,不可能一下都改過來,有時不良習慣很狡猾,會變幻不同的面目來迷惑你,故要生起持久心。《易經》上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就說明唯有持久的積善,才能逐漸的改變命運(即成名)。(未完待續)
命運的真相(二)
作者:念佛行者 | 出處:原創 |
(2),應明次第
改造命運如一項系統工程,是要循序漸進的,是有先後步驟的。著名的改造命運寶典《了凡四訓》中,將改造命運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察過改過(明什麼是不應作),二是培福行善(明什麼是應當作)。三是智慧觀照(明如何作)。
第一步是察過改過
若要改過,就必須有的放矢,故首先要察過,就是要檢察自己的過失在哪裡。比如要消來敵人,首先應知敵人在何處。察過也是如此,即檢察自己的思想行為哪些屬於過失。著名的佛教居士夏蓮居先生在談到他的修行體會時說:「若見得自己滿身過失,修行方有下手處」。真是過來人的經驗之談,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孔子在《論語》中也告誡弟子:「行有不得,反求諸已」。意思是,事情做得不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原因不在別人,應該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找過失。此也即察過之意,可知古聖今賢,皆為我們點出了察過是改造命運的關節點。
筆者曾經見過有人說:「我找了半天,好象覺得自己沒有什麼過失」。在社會中,在我們身邊,有這種心態的人還為數不少。說這樣話的人,如果心地純凈,行為中正,遵紀守法,人人稱道,那麼我們要向他學習。但說此話的還有另外一種人,即滿身是病的人,由於滿身是病,所以他找不到自己的過失。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其實這種看不見自己過失的人是很可憐的人,因為他們得了很重的病,不但不自知,而且還感覺良好,他們一旦發病,即是扁鵲再世,也無能為力,故過失就象身上的毒瘤,時時危害我們的身心健康,知此,誰不願立即去之而後快,故若能察出過失,了知過失的危害,改過就會水到渠成了。
第二步是培福行善
要想改造命運,僅改過還是不夠的,還要隨分隨緣,培植自己福德的根基。因為命運好的人,就象是在肥沃的土地上播種,命運不好的人,就象在貧脊的土地上播種。而培植福德有很多途徑和方法,歸納起來最有效的就是行善。改過好比是播種前深翻土地,除去雜草,清理石塊,施肥澆水,只有做好這些工作,播下的種子才能茁壯成長,獲得好收成。而培福行善就是在心地上播下優良的種子,將來一定會得到豐厚的回報。
在現時社會中,對培福行善能改變命運持懷疑態度的人,大有人在。有此懷疑,也不奇怪,因為中國自清末民初以來,中國傳統的智慧漸漸被遺棄,而西方的價值觀大行其道,原來中國人普遍認同的道德觀,是非觀,在推崇物質享受和價值觀混亂的現代人面前,變得一文不值。現代人不相信為善得福的原因,一是超出了自己的常識和認知能力,在現實社會中,我們看得見的致富發財途徑是,聰明能幹,深謀遠慮,人事關係,投機鑽營,坑蒙拐騙等。而沒有聽說和見過行善布施發財的。這種已見不及便否定的心態,是很常見的。二是把行善的教導當作一種說教,而沒有實際意義。就好象國家號召身雷鋒學習一樣,認為這樣的號召與自己沒有關係,只是徒存形式而已,而不知,若每個人都象雷鋒一樣,我們的社會就不會是現在沒有安全感的社會。三是把不正常的當作正常,把正常的當作不正常,而可怕的是,這種反常早已成為大部分人,正常的價值觀和生活習慣。比如最明顯的,抽煙有害,人人皆知,但抽煙的人,為了滿足抽煙時短暫而虛幻的「享受」,不惜花錢傷害自己的身體。把不正常通過自我欺騙當成了正常。筆者認識一位外科醫生,當他每次做手術,看到抽煙病人的肺時,就會生起恐懼心,幾個月都不敢吸煙,但時間長了,恐懼心慢慢淡化後,又恢復了抽煙的不良習慣。這種大家司空見慣的心態和作為,正反映出人最大的弱點或者劣根性,即見近不見遠,見假不見真,聽騙不聽勸,見小利而忘大害。欲利已反害已。
故把不正常的當作正常,是一個積非成是的過程,把正常的當作不正常,則是一個將是變非的過程。我們每個有志於改變自己命運的人,要對積非成是的現象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同時防止將是變非的現象發生,堅守內心正確的道德是非標準。遵守古聖先賢行善得福,作惡得禍的教導,實踐佛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訓誡。把我們從不正常的狀態(我們自以為的正常),回歸到正常的命運軌道上(我們自以為的不正常)。若一旦明了唯有行善培福,是我們改造命運的正確途徑,誰還不儘力去做呢。
第三步是智慧觀照
即以智慧和理智的高度,辯析察過改過和培福行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得知,改造命運的過程,就是不斷察過去習,培福行善的過程。在改造命運的初期,我們只要善於反省,會比較容易地覺察到,我們身上存在的很明顯的不良習慣和過失,並有的放矢地改正之。如此不斷的察過,不斷地改過,慢慢會覺得,原來那些比較粗重的,很明顯的過失,好象越來越少了。這說明我們改過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此時,假如我們認為差不多了,自已滿足了,便放鬆了進一步的功夫,就會出現舊習復萌的現象。甚至會產生貢高我慢之心。看不起那些不懂改造命運原理的人,若出現了這些問題,就要及時提起智慧的觀照,糾正自己的不良心態。再者,我們有的不良習慣是很狡猾的,當你對治他時,他會改頭換面,以其他形式出現。比如筆者以前有說人是非的不良習慣,當學習了改造命運的原理和方法後,此不良習慣慢慢得以改正,當幾個人坐在一起談論他人是非時,自己就會提起警覺心,但由於缺乏智慧的觀照,雖然不再議論他人是非了,但卻將此不良習慣,轉移到對學佛修行人的議論,如批評甲見解不正確,乙修行走錯了路等,此即是壞習慣的改頭換面,若此時能提起智慧的觀照,就能將此不良習慣徹底消除。
其次是對培福行善過程中,出現的偏差進行觀照。因為人的善心,善言,善行若用之不當,輕者可能造成別人的誤解,重者可能會出現反面作用。最普遍的現象有,當我們滿懷慈悲之心,對需要幫助的人,給以金錢和物質上的布施和救助後,有時會發現我們救助的對象,沒有將錢用到我們希望用到的地方,或者受助人存在著欺騙施救人的現象時,就會生起後悔或埋怨之心,此心若生,就減損了我們布施的功德。此時若能提起智慧的觀照,了知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以不求回報之心布施,則布施的功德最大,就不會因此而停下培福行善的腳步。佛在經典中說:持戒(即斷惡修善)是重要的,但正見(智慧觀照)比持戒更重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故我們在改造命運的過程中,改過行善好比人的雙足,而智慧觀照猶如眼睛,有智慧之眼的正確指引,才能避免步入歧途,落進坑塹,而從容地邁向生命的坦途。
(3),流行病的對治
改造命運,就象治病一樣,人的命運千差萬別,病症也各不相同,只有對症下藥,才能達到治病的目的。下面列舉現在社會上的流行病及對治方法。
流行病之一:被慾望奴役之病。人生有三個層次,一是生存層次,二是精神層次,三是道德層次。生活在生存層次的人,主要追求的是吃、穿、住、玩。而且把這些當成人生的重要目標。若一個人的一生僅為此而活著,把滿足自己的吃喝玩樂當作人生的最高理想。那麼他就很容易患上被慾望奴役之病。如果一個人患上此病,而不知是病,用孟子的話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意思是,人若僅為了滿足物質慾望而生活,就同禽獸差不多。作為人,追求正當合理的物質生活是無可厚非的,但十分遺憾的是,當人的慾望作主時,就會突破「正當合理」的界線。就會糊里糊舉塗地,干出很多滿足了慾望,折損了福報的事情。就會把自己的命運,誤導入多災多難的險道,故此病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而且還會越來越多。
對治方法:觀照自己命運,選擇與自己福報相符的生活狀態,和人生財富目標。了知今生的富貴窮通,是自己以前的善惡行為造成的,要保持現在的富貴,就要為富行仁,要改變現在的窮困,就要培植福德。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嚴格將自己的慾望控制在正當合理的範圍內。所謂正當合理的標準就是,外不違天理國法,內不悖人倫道德。如此之人,必有後福。
流行病之二:被成見活埋之病。所謂成見,就是一個人內心形成的,固定的價值觀和行為標準。成見一旦形成,是很難改變的,故古人有「人過三十且莫勸」的說法,意即過了三十歲的人,很難聽取他人的意見,如果強勸,就會造成相互的對立和怨恨。如果說前面的被慾望奴役之病,還在表層的活,成見之病則更深了一層,故此病有不易察覺、一旦形成就根深蒂固的特點。比如,筆者曾勸一個朋友的兒子,讓他學學《弟子規》,因為朋友的兒子,既不願學習,又不聽父母的話,追求的是吃肯特基,穿外國名牌,當我把《弟子規》送給他時,他不屑一顧地將書扔到茶几上,不耐煩地說:「這是要求聖人的,我做不到」。朋友的兒子只有十幾歲,就已患上此病。還有一個故事,一個朋友一家都學佛,只有他父親不學,不但不學,還強烈反對,反對的理由很簡單,就是他自稱自己相信科學,而佛教不是科學,佛菩薩在何處,不能證實讓他看到,故他斷定,佛菩薩的境界只是神話而已,是無法讓人相信的。這種心態相當普遍,他們的邏輯是,只要科學無法證實,只要自己不能做到,只要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想像能力,就統統否定和排斥。朋友的兒子自以為《弟子規》中做人的標準太高,自己做不到,便排斥之,朋友的父親自以為佛教中對佛菩薩的描述,超出了自己的理解力和想像力,便極力破斥之。故成見猶如看不見的監獄,若無力打破,我們的智慧就象被判無期徒刑的囚犯,永遠無法解放出來。故被成見活埋之病的癥狀是「自以為是」。以淺見破深理,以無知為聰明,是其共性。
對治方法:反省自己的成見是如何形成的,是不是正確可靠的,通過學習和親近有修有學的人,增加自己的見識,擴大自己的視野,了知自己成見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否定自己成見的狹隘性和偏執性。成見就象我們給自己建築的牢獄,若不走出來,我們的命運就無法走出黑暗和蒙昧。成見就象我們給自己戴上的枷鎖,若不打破他,就無法開拓命運自由廣闊的空間。成見猶如井底之蛙,跳出來方知天地之大。
流行病之三:自是人非之病。此病流行最廣,而且最易發病。人人皆有,個個難免。古人說的好,哪個人前不說人,哪個不被他人說。意思是,沒有一個人不在人面前說他人是非長短的,也沒有一個人不被他人背後說是非的。此病也可能是有人類以來病史最長的病,女人得此病,則表現為長舌婦,到處挑撥是非,男人得此病,表現為因觀點不同相互鬥爭,甚到反目成仇。我們可以回憶一下,當幾個人聚在一起時,都會自覺不自覺地議論自己周圍人的是非長短,若不說他人是非長短,好象沒有話題可說,而且心中不時地涌動著說他人是非的衝動,而當他人的是非與自己發生連繫時,皆是自是人非,即自己對,他人非。此病往小處說,破壞人際和睦,往大處說,妨害社會安定。試看人與人,國與國發生衝突時,從來沒有主動承認自己是錯誤的,都是指責對方對不起自己,其實誰對誰錯,很難有定論的。
若追究自是人非的病根,就只有藉助佛教的智慧了,佛教認為,人有五種根本煩惱,即貪心,嗔心,痴心,慢心,疑心。其中的慢心,就是自是人非的病根所在。所謂慢心,說通俗點就是,我比別人強的觀念,慢心大致可分三種,一是對比自己強的人,比如我們經常聽到人們說,他當官有什麼了不起,他不就有幾個臭錢嗎。二是對同自己差不多的人,三是對不如自己的人。
對治方法:遠離好說是非之人,當聽到他人說是非時,反省自己說他人是非的次數是不是日漸減少了,當有人在自己面前說他人是非時,牢記:「來說是非者,定是是非人」的明訓。見人非,即自省,見人是,即效法。能如此,人際關係調整好了,命運中的不利因素就會消化於無形之中。了知我慢之心,是破壞人際關係,折損福報的一個重要原因,故要時時提起警覺心。
(4),常見命運的對治
常見命運之一:貧窮的命運。世間的貧窮,有時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個人找不到消除貧窮的正確方法和途徑。造成貧窮的病因是,過去或前生,曾有偷盜的過失,常常以慳吝心和貪心對待他人,故偷盜和貪心是因,貧窮是果報。偷盜分有形的偷盜,和無形的偷盜,有形的偷盜可見易防,無形的偷盜難見難防,無形的偷盜即指自己經常有占別人便宜的念頭。或者通過投機取巧的手段獲得利益的行為。
對治的方法:懺悔自己往昔偷盜的罪過,下決心從今以後不犯偷盜。見別人獲得利益時,當生歡喜心,看見貧苦的人,布施財物,給以救濟。不取不義之財,常懷憐苦之心。
常見命運之二:多病的命運。病因是過去或前生,曾打罵和傷害過他人和動物。或者經常對他人生起厭惡和憎恨之心。
對治的方法:下決心不再做打罵和傷害眾生的事,恭敬孝順父母,照顧有病的眾生,經常布施醫藥給病人。開闊自己的心胸,擴展容人之量,不因小事自尋煩惱,容忍他人缺點過失。
常見病之三:不聰明的命運。病因是過去可前世,曾經誹謗聖賢和有道德修養的人,或者在教授知識和技能時,有所保留。常有貢高我慢之心,或有設計騙人之舉。
對治的方法:從今後,主動親近有智慧有道德的人,將自己所知的,無代價的教導別人,疑問即請教師長,不說師長的過失和缺點,相信三世因果,印佛經和善書送人,不譏笑不如自己的人。不搞陰謀詭計。
常見命運之四:人緣不好諸事不順的命運。病因是過去或前生,曾做過妨礙他人的事情,阻礙他人得到利益。看到別人得到好處就心生嫉妒。
對治的方法:今後不再做損人利已的事情,盡量成之人美,見到別人得到名利,心生歡喜,願一切眾生都有好人緣,關心他人,多替他人著想,只看別人優點,不說別人過失。多做修橋補路事,莫存設置障礙心。
(5),平常之中理甚深
也許有人看了以上對治命運的方法後,會有這樣的想法,這些方法太平常了,都是老僧常談,既沒有高深玄妙的決竅,也沒有神奇特異的高招。既沒有立竿見影的特效藥,也沒有起死回生的萬應丹。這些想法代表了現代人的二種心態,即急功近利心和投機取巧心。所謂急功近利,就是今人在做一件事時,要儘快的得到功利。由於這種急切的願望太過強烈,就會生起投機取巧心,即以違犯常規的手段快速謀取名利。此即是如今社會亂象的原因之一,若我們在改造命運的過程中,也存這樣的心,那必然會落得個,求升反降,欲進反退。得小利而損大本,成近名而養遺患。好比治病,急則先治標,緩則須治本。治標雖當下見效,但病根猶在,治本雖循序漸進,但可去病根。如今世上之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解決不了的問題,便去找人算命,或者看風水,此皆治標之方,而此文所列對治的方法,皆為治本之方。古人說:本立而道生,知所先後,則近道也。
總之,當一個人遭遇不好的命運時,一定要認識到,現在的命運都是自己以前所作所為造成的結果,而不是他人和環境使然,他人和環境,只是影響你命運的外在條件,起決定作用的是你內在的因素,由此可知,改造命運最關鍵的是改造自己的心行。所以我們要常存這樣的心:我雖貧窮,而願天下人富足,我雖多病,願天下人健康,我雖與人失和,而願天下人和睦相處。我雖不聰明,而願天下人都有智慧。
如能常存此善心善念,再加上力行改過行善之事,不好的命運會在不自覺中得以轉變。此外,改造命運還有特殊有效的方法,即在力行改過行善的同時,經常以至誠心念誦「南無阿彌陀佛」或「南無觀世音菩薩」。念誦佛菩薩名號能改變命運的道理很深,以後有機緣再說,但只要真誠恭敬念,皆可得益。
4,改造命運的效驗
真正如理如法的實踐改造命運方法的人,力行一段時間以後,命運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轉變,自己就會感受到一定的效驗。
效驗一:原來經常陷入煩惱之中,無煩惱時還會自己找煩惱,情緒低沉,心事重重,而通過實踐改造命運的方法後,漸覺心地清凈,身體輕安。
效驗二:以前常常心緒混亂,坐卧不安,學習成績不好,而今漸覺智慧頓開,心地平和,諸事順利。
效驗三:以前做事丟三忘四,顧此失彼,而今漸覺有條有理,諸事也能融會貫通。
效驗四:以前常常與他人對立,甚至結有怨敵,而今與人對立的念頭漸淡,見怨對不生嗔恨,能坦然面對過去看不順眼的人。爭強好鬥之心漸趣平和。
效驗五:以前常做惡夢,而今惡夢漸少,或夢中口吐黑物,或夢中飛行空中,此即是過消罪滅的現象。
以上效驗,說明改造命運初有成效,但更應努力持之以恆行之,以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五,結語,珍惜機緣
一個人若了解命運的真相,認同「命自我作,福由我求」的改造命運的原理和方法,若不孜孜以求,若不從自我反省開始改造命運的活,用印光大師的話說:此人非愚即狂。所謂愚,即說此人對古聖先賢的教誨不能領會,心昏眼昧。所謂狂,即自以為是,我慢貢高,不見自己滿身過失,唯見他人是非長短。不知遇事反求諸已,反而處處責備他人,故有志於改造命運的朋友,當以此二種人為戒。
一個有志於改造命運的人,應存對古聖先賢的感恩之心,若無這些明白人為我們點出命運的真相,我們永遠走不出命運的迷宮,若無這些過來人為我們指示改造命運的原理和方法,我們就無從得其門而入,只有在命運面前,空自長嘆而已。
一個有志於改造命運的人,應對父母家人生起感恩之心,若無父母家人的養育輔助之恩,我何以成人,何況改造命運,唯有從改善與父母家人的關係下手,繼而再擴大至朋友同事。方是正確的途徑。舍此,若脫離自己的生活環境,改造命運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就會流於空談。
一個有志於改造命運的人,不但要對有恩於我的人存感恩之心,也要學會對曾經傷害過我的人生感恩心,因為我們明白,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的事實真相,今天他之所以傷害我,其原因是過去,我也曾經用同樣的態度傷害過他,就好比我曾欠他一筆錢,今天他傷害我,等於我還清了這筆錢,明此,對於傷害我的人,不但不心生怨恨,還會心生感激。
一個有志於改造命運的人,不但要對順境生感恩心,也要對逆境生感恩心,順境為我揚起順風之帆,逆境更能激發改造命運的鬥志,順境是自己過去善行造成的,逆境是自己過去惡行造成的,既然皆由我造,那就應坦然承受,俗活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故一個明白人,在改造命運的過程中,應當學會如何在逆境中安身立命,從容應對。
佛經上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天我們 得到了人身,聽聞到了改造命運的良方,故要珍惜這千載難逢的機緣,斷然了結被命運奴役的過去,真正做自己命運的主人,告別自損損人的昨天,迎來自利利人的明天。此也是筆者著此文之初衷所在。
六,問答
1,問:為善得福,作惡得禍的根椐是什麼?
答:根據有三,一是古今正史及其他典籍中有大量的為善得福,作惡得禍人和事。即是證明。若善於觀察,我們身邊也經常有這樣的人和事。二是為善是隨順人性的,故得福,作惡是違背人性的,故得禍。中國古聖先賢,通過智慧的觀察發現了這個規律,故《三字經》第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說的就是此理,再者可以從我們自己的感受證明,世上沒有一個人願意與壞人交往,而都願意與好人做朋友。作善事時都會大張旗鼓,作惡事時都會偷偷摸摸。三是佛在經典中告誡我們,一個修行人若要得到福慧圓滿的果報,就必須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做起。即是根據。
2,問:為什麼有人行善求福的效果不明顯,是什麼原因?
答:首先看他做的是否如理如法,如理即是明白改造命運的原理,如法即是按照改造命運和方法老老實實去做。不要有速成之念,也不要存投機之心。就好比登山,只有一步一步向上攀登,才有望達到山頂,若想一步登天,便是不切實際之想法。其次是往昔所造之業障深重,佛在《華嚴經》中說:假如我們以前所造的惡業有體相話,三千大千世界不能容納。知此,更要加倍努力,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三是要反省自己的用心是否存在問題。即有些人雖然行為上看似在行善求福,但忽略了察過改過這個最基本的環節,由於過失依舊,就如將種子種在缺肥少水的薄地上,是很難長出好苗的。由於自以為做了一點好事,便生起居功自大之心,不但原來的過失沒有改正,又增加了新的過失。故導致其效果不明顯。四是對改造命運的原理方法,沒有生起真正的信心,雖然也覺得有道理,但以將信將疑之心,行淺嘗輒止之事。故效果不顯。
3,問:有人說,世上的規矩和道德是束縛人的,世間本來沒有善惡是非,只要順其自然,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何必用這些約束自己呢?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答:要回答此問題,首先要弄清什麼是「自然」,自然這個詞來自老子的《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本來就是這樣,佛經上叫「法而如是」。故順其自然就是順道。什麼是道呢?道即是儒家說的性,故儒家經典《中庸》里說:率性之謂道。即順性而為就是道。那麼「性」又是什麼樣子呢,性表現出來的樣子就是「至善」。故儒家經典《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由此可知,順其自然,就是順性而為,就是止於至善。若明此理,一個順其自然的人,就會自覺遵守世間規矩,堅守道德防線,明辨是非,從善如流。因為他知道,規矩道德,善惡是非,是維持世間秩序的常法。因為他知道作為人,本來就應當遵守這些常法的,所以他不會感到是束縛,因為他知道,古人早就說過:「綱常墮,妖孽興」的預言。因為他了解,這是完成至善所必經之路,所以他會義無反顧,一往無前。
而提問中所說的「順其自然」,則是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中的「習」。即由於後天的染污,覆蓋於本性之上的不良習慣和各種慾望。提問題人不明白本性之自然,和習性之自然之不同,所說的順其自然,就是要隨順自己的不良習慣和慾望。一個人若以滿足各種慾望為目標,那麼,世間的規矩、道德,善惡,是非,當然會束縛他,因為他的言行常常違犯這些人類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原則。所以他們要打破這些東西,達到自己放縱慾望的目的。故若隨順本性之自然,就會轉凡成聖,以至於至善。若隨順習性之自然,就會身敗名裂,遺患無窮。本性,習性,雖只一字之差,而天堂地獄立判。明此理,能不慎之又慎也。
4,問:有人發願來生還做人,來生做人要具備哪些條件?
答:佛在經典中說:具足五戒的人,來生才能生在人道,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中前四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是性戒,不飲酒是遮戒。所謂遮戒,是指在特殊情況下可以開戒,比如,有病時若需酒作藥引子,或需用酒配藥,即可以用酒。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酒為開戒,不為犯戒。現在的人,由於自己的業障深重,外在的環境濁惡,無緣明師指引,多有惡緣牽累。真正能做到五戒的人實在不多。故印光大師曾對有此想法的弟子說:「要知道,來生做人比往生極樂世界還難」。由於這個原因,印光大師苦口婆心地勸他的弟子們,放棄來生再來做人的想法,信願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何以來生做人,比往生極樂世界還難,此中的道理只有深入佛教之後,才能了解。
5,問:現在很多人相信風水,風水真能改變人的命運嗎?
答:風水學在中國有很悠久的歷史,古稱堪輿學,若對風水學下個定義的話,就是研究外在物質環境對人的影響的學問。當然外在的環境對人的影響有好與不好二種,風水學的目的,就是選擇或營造對人有益的環境,改善或避開對人不利的環境。因為環境對人可以產生影響,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此為風水學得以建立和發展的合理基礎。在此基礎上,通過歷代人的努力,總結出很多實用的技術。形成不同的體系。故風水學即不是迷信,也不神秘玄妙。用現在人的說法,可以說是一門科學。
但隨著風水學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偏差,一是將風水神秘化,人為地附加上裝飾性的色彩,掩蓋了其原本的面目。二是誇大了風水的作用,給人的感覺是,若一個人找到了好的風水,人生遇到的問題都可以解決。若客觀地評價風水的作用,那就是,風水可以影響人的命運,而不能改變人的命運。何以故,道理很簡單,用大家都能認可的話說,無論何人何事,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和條件。就人來說,人的思想言行是改變命運的內因,外在的人和物(風水)是輔助的條件。舉例說明,假如一個命中既沒有財庫,又沒有官印的人(沒有發財做官的內因),讓他住在風水好的地方,他就能發財和做官嗎?反之假如一個既有財庫又有官印的人(具備發財做官的內因),既使住在風水不好的地方,他就不能發財和做官嗎?此即古人說的:「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的道理。
從佛教的觀點看:一個人由於前生善惡行為不同,今生所感的正報(即人的命運),依報(所處的環境),各不相同。而正報(人)和依報(環境)之間的關係是,正報為主,依報為從,正報決定依報。用佛教的話說,依報隨著正報轉,意思是:有福報的人所感得的環境即福地,無福報的人所感得的環境即無福之地。人可以改變和影響環境,好人可以將不好的環境變好,壞人也能將好的環境變壞。所以要想改變命運,首要的是先做一個好人,努力修德培福,當福德培植到一定程度時,所處的環境自然會隨之轉好,若一個人盲目地相信風水,不從改惡修善,修德培福下手,既使是拆牆改屋,開窗移灶,改造了原來的風水格局,在得到一些良性心理上的暗示的同時,也可能改變一些現狀,得到某些好處,但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命運的。
6,問:有的人只要手中有錢,就會發生家庭失和,家人有病和破財的事情,這是什麼原因?
答:人由於以前的道德修養的不同,今生感得的福報也不同,福報大的人好比是大而堅固的容器,裡面能裝很多東西,供其享用,所謂富大量大者即是。而雖有福報但卻保不住的人,好比是漏了一個洞的容器,所以會出現邊裝邊漏的現象。還有一種經常因為錢和家人發生鬥爭的人,好比是一個有毒的容器,裝進去的都變成了有害東西。在佛教看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論是夫婦,父子等,大至可分四種,即報恩,報怨,還債,討債。若人有錢後即發生家人有病和破財之事,說明此人以前欠家人債,如今以治病的方式還債。如明此理,就會坦然承受。若人有錢後即與家人為錢發生爭鬥,說明家人是報怨,討債而來。也說明此人過去曾與家人結怨和欠其債。如明此理,就會以此消除怨恨,還清欠債。
還有一種情況,若此人得到的錢不是通過正當手段掙來的,當得到錢後,就會發生家庭失和,家人生病和其他破財的事情,將此人掙到的錢花掉。這種現象就是孔子在《論語》中說的:「貨悖而入者,必悖而出」。意思是,若一個人從不正當的渠道,用不正當和手段得到的財富,必然會以不情願的方式花銷掉或損失掉。按照因果報應的原理,這筆錢本來是應當屬於你的,但你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時,也折損了你的福報,所以你無福享用這筆錢,而以你不願意的方式失去它。
總之,當一個人得到財富後,即便發生耗散掉的現象時,其根本的原因是自己的福報不夠,無福消受。因為你周圍的親友,也是你命運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你與他們之間發生的恩怨糾葛,利益衝突,都是你以前所作所為導致的結果,故當此情況發生時,首先要坦然承受,其次是主動地去彌補命運的漏洞,和洗涮原來有毒的容器。而彌補漏洞和洗涮毒素的方法,可參看前面的「改造命運的方法」。(註:本文因初聞佛教的朋友所囑而作)
推薦閱讀:
※男女同一八字的不同命運
※袁天罡男女稱骨算命 三兩五錢命運詳解
※出生月份的命運「四字訣」
※十二屬相各年月日時命運解釋
※[轉載]日柱定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