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一)——親密關係的性質

親密關係(一)——親密關係的性質

寫在前面:

1. 這篇文章應該屬於研究親密關係計劃的一部分。這是第一篇文章。文章里有時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觀點,有的也是引人注目的,比如關於婚前同居好還是不好的討論。這些觀點可能對研究如何建立/維持親密關係的朋友有幫助。

2. 這些文章所有的內容均摘抄自人民郵電出版社的《親密關係:第六版》,文章內有極少量的我的注釋,均加粗加括弧註明。有些參考文獻摘抄的並不準確。。如果有需要的話請問(cha)我(shu)。

3. 如果沒有時間看全部內容的話,只看加粗的文字就應該可以了。歡迎大家討論和提供修改意見!

親密關係究竟是什麼?

親密關係和泛泛之交至少在六個方面存在差異:了解程度 (knowledge)、關心程度(care)、相互依賴性(interdependence)、相互一致性(mutuality)、信任度(trust)以及忠誠度(commitment)

在親密關係中包含有人的歸屬需要(need to belong),如果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

歸屬需要得到滿足後,我們建立其他人際關係的內驅力就會降低(因而人際關係的質量比數量更重要)。歸屬需要和我們伴侶的身份、地位並無多大關係,只要他們能給予我們持續的關愛和包容,我們的歸屬需要就能得到滿足。縱覽人的一生,那些朋友和愛人都很少的人,比有充滿關愛的親密伴侶的人死亡率更高;一項歷經9年的大規模縱向研究發現,缺乏親密關係的人比正常人死亡的概率高出 2~3倍(Berkman & Glass, 2000)。(T_T...)

文化的影響

就拿最近普遍流行的同居現象來說,現在許多高中生就認為情侶未婚同居是個「好主意」,因為他們能據此考察彼此是否真正能「和睦相處」 (Bachman et al- , 2001)。這種態度使未婚同居看上去很有道理,看上去是個不錯的選擇,現在許多年輕人在結婚之前的確就住在一起了。然而,婚前同居並不能確保隨後的婚姻幸福美滿;相反,同居增加了夫妻離婚的危險(Dush etal., 2003),原因有很多。同居的情侶比已婚夫妻忠誠度要低,因為同居的情侶還有選擇的機會(Stanley et al., 2004)。所以同居的情侶比已婚夫妻經常面臨更多的衝突和出軌(Treas & Giesen, 2000)。平均來看,已婚夫妻比同居情侶在性事上更忠誠,同居情侶分手的可能性是夫妻的5倍(Thornton et al. , 2007)

個人經歷的影響

嬰兒對其主要撫育者(常為媽媽)的依賴表現出不同的模式。人們普遍認為,某些嬰兒只要飢餓、尿床和受到驚嚇,就能發現馬上會得到悉心的照顧和呵護。嬰兒哭喊時,慈愛的撫育者總是如約而至,得到此種呵護的小寶貝們就能舒心地依賴他人,覺得他人可以信任,能從別人那裡獲得安全和友善。結果,這些兒童就發展出安全型(secure)依戀:他們快樂地與他人交往,很容易與他人發展出輕鬆信任的人際關係。

其他嬰兒的情形可能不同。如果大人對孩子的關照無法預測而且並不持續,撫育者有時熱情關注,有時卻心不在焉、焦急煩躁,有時根本就不出現。這些孩子就會對他人產生焦慮、複雜的情感,這種依戀類型就是焦慮一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這些孩子由於不能確定撫育者是否以及何時會回來關照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就會變得緊張和過分依賴,表現出對他人的過分貪求。

最後第三組嬰兒的撫育者在關照孩於時,帶著拒絕或敵對的態度勉強為之。孩子就會認為他人是靠不住的,因而在與他人的關係上畏縮不前,表現出迴避型 (avoidant)依戀。迴避依戀型的孩子經常懷疑和遷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親密的人際關係。(關於依戀理論的相關內容可以參見我之前的知乎回答)

安全型的人一般對自己和他人都有積極的看法,記憶中父母也是充滿愛心、提供支持的人。相反,不安全類型的人認為他人不靠譜或不能信任,記憶中的父母也是矛盾或冷漠的。

在其他國家,安全型依戀比其他三種依戀任何一種類型都更普遍,但並沒有其他三種依戀類型的總人數多。所以,在世界大部分地區,不安全依戀的人數比安全依戀的人數更多(Schmitt,2008)。

安全型的人在與他人親密接觸中非常安心,不會擔心別人會苛刻對待自己;因而能積極快樂地尋求親密、相互依賴的人際關係。相形之下,其他三種類型的人充滿焦慮和不安,在親密關係中如坐針氈。痴迷型的人渴望親密接觸但害怕被拒絕。疏離型的人並不擔心被拒絕,但卻不喜歡親密接觸。至於恐懼型的人則兩者兼而有之,在親密關係中坐立不安又擔心親密關係不能長久。

事實上,在孩子還未出生時,根據母親的依戀類型來預測兒童的依戀類型,其準確度高達75 ( Fonagy et al. , 1991)懷孕時快樂的准媽媽與焦慮矛盾的准媽媽相比,在1年後前者的孩子更可能具有安全型依戀(lspaetal., 2007)。

然而,我們並不會被動地受童年經驗的束縛,因為依戀類型不斷地受到我們成人後經歷的影響(Davila & Cobb,2003;Davila & Sargent, 2003)。依戀類型既然是習得的,就可能被遺忘掉。隨著時間的推移,依戀類型的確會發生新的改變(Noftle &Sutin, 2008)。一次悲痛欲絕的分手會讓原本安全型的人不再安全,一段如膠似漆的戀情也能慢慢讓迴避親密的人不再懷疑戒備親密感情(Ruvolo, Fabin,& Ruvolo, 2001)。在兩年之內,足有三分之一的依戀類型可以發生實質變化(Davila & Cobb,2004), 令人欣慰的是,不安全依戀比安全依戀更容易改變(Davila et al.1997)

假若痴迷型的人愛上了疏離型的人,就產生了依戀類型的不匹配。痴迷型的人會因對方的感情疏遠而氣餒,而疏離型的人則會因對方的依賴干預而煩惱。雙方都不如與安全型的愛人相處輕鬆。

性別差異

通常人們對性別的刻板印象認為兩性差異非常大,男性和女性在處事風格和興趣愛好上沒有重合之處。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在兩性的態度和行為上,圖A代表男女雙方在手淫次數上的差別(男性比女性手淫次數更多);圖B 代表男女雙方在性放任上的態度差別(男性更贊成多樣的性行為,也更能接受一夜情);圖C代表兩性在性伴侶數量上的差別(男人稍多於女性)(Oliver & Hyde,1993)。非常明顯,這些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和圖1.6所描繪的刻板印象完全不同。更具體地說,這三個例子揭示了心理學上關於兩性差異的三個重要觀點。

男人或女人性別內的行為和觀點差異遠大於兩性之間的平均差異。有些男人性生活非常放縱,另一些則很保守,這兩組男性在性生活上的相似遠不如男女兩性性生活方式的相似程度。換句話說,儘管在性放任上存在兩性差異,一位非常性放任的男人與女性性放任的平均水平的差別,遠低於他與另一位性保守的男人在性放任上的差別。

歸根結底,由於兩性之間的共性如此之多,所以在人際關係科學研究的許多維度和方面,其相似性遠高於差異性(Hyde, 2007)。其實,性別差異這種說法具有誤導性,因為它只強調兩性之間的差異性,而忽略相似性,這容易使人產生錯誤的認識。所以,宣揚男人和女人來自不同的星球根本就是誤導他人,因為它根本就不對。「研究不支持男人和女人來自不同文化的觀點,更別提來自不同的世界了」 (Canary &Emmers-Sommer, 1997, p.6)。根據你在本書中接觸到的嚴謹的人際關係學,更精確的說法是「男人來自北科州(North Dakota ),女人來自南科州(South Dakota)" (Dindia, 2006, p.18),或者正如我們某天看到的汽車貼紙所寫:「男人來自地球,女人也來自地球,好好相處吧!」

性認同差異

確切地講,性別差異指的是源自身體的兩性生物性差異。相反,性認同差異指的是由文化和教育引起的兩性在社會性和心理上的差異,或者叫社會性別(Canary &Emmers-Sommer, 1997)例如,養育子女後,女性為母親,男性為父親,這就是性別(生理)差異;但認為女性比男性更有愛心,更關心孩子的社會共識,則反映的是一種性認同差異。許多男性和女性一樣充滿柔情、富有愛心地關心下一代,但如果我們希望和鼓勵女性成為兒童的主要撫育者,那麼我們就會在養育風格上人為地製造文化上的性認同差異,這種性認同差異既非自然本性,也非與生俱來。

性認同最好的例子是性別角色(gender roles), 即社會文化所期待的「正常」男女應有的行為模式。男人當然應該有「男子氣」,他們應該自信、獨立、果敢、能幹、好強。女人就應該有「女人味」,熱情、敏感、感情豐富、友善。大多數人都認為男人和女人是「相反的」兩性,因此全世界都不同程度地期望男性和女性有各自不同的獨特社會行為(Kiteetal.,2008)。

然而,刻板印象並不像你認為的那般符合現實中的人;只有一半人的特質剛好符合性別角色期望(Bern, 1993)。相當多的人(約35% )並不是完全的「男子氣」 或「女人味」,他們既自信又熱情,既敏感又獨立。這些人同時擁有傳統上認為應該屬於男性和女性的特質,因而被稱為雙性化(androgynous)

如果雙性化的男人遇上傳統型的女人,或雙性化的女人遇上傳統型的男人,或者兩個雙性化的男女碰到一萆,他們都比兩個傳統型的男女相處更為融洽。

對此無需大驚小怪。人們一旦投身於親密關係之中,就期望得到關愛、溫情和理解(Reis et al. , 2000)。表達性低的人(不怎麼熱情、溫柔、敏感)不太容易付出這些熱情和溫柔(Basow & Rubenfeld, 2003);也不怎麼充滿深情(Miller et al., 2003)因此,長期來看,與表達性低的配偶結婚的人就不如與那些更敏感、貼心和友善的人過得滿意(Steiner-Pappalardo& Gurung, 2002)。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屈從於傳統的性別角色對男人是一種傷害,剝奪了他們本可成為更好丈夫的技能。

另一方面,低工具性的人(缺乏自信和個人魄力的人)往往不如那些高工具性的人(任務導向的技能高的人)自尊程度高和適應能力強(Aubgetal. , 1995)。在 「應對事務」上有能力和效率的人通常自我感覺良好(Reisetal., 2000)。所以,屈從於傳統的性別角色對女人也是一種傷害,剝奪了她們可能取得更多成功和成就的技能。傳統性別角色也讓女人少賺金錢。在全世界,傳統型女人比上班的女人收入低(Stickney &Konrad,2007)。

這一切都表明,工具性和表達性都是有價值的特質,幸福、適應能力強、有效率和心理健康的人士通常都同時擁有這兩組技能(Iefkowitz &Zeldow, 2006)詳而言之,那些擁有滿意、幸福伴侶的最理想的夫婦通常工具性和表達性都很高(Bradbury, Campbell &Fincham, 1995)。在實際生活中,如果人們可以選擇的話,大多數人更喜歡雙性化的戀人或配偶,而不是完全男子氣或完全女人味的戀人或配偶 (Green &Kenrick1994)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人們還是給那些不完全符合恰當性別角色的人很大的壓力。

人格

積極方面看,外向、隨和和盡責的人比在這些特質上得分低的人擁有更豐富、更愉快的人際關係(Watson et al. ,2000a)。

自尊

如果他人不喜歡我們,我們要喜歡自己非常困難(的確,這樣做很不現實)。有時,非常不公平。有些人自己沒有任何過錯,卻成了糟糕人際關係的犧牲品。儘管他們招人喜愛,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卻因為他人的苛刻對待產生了低自尊。

一系列令人信服的研究發現,低自尊的人有時低估伴侶對他們的愛, 從而損害親密關係(Murray et al. , 2001),還覺知到根本就不存在的伴侶的漠視 (Murray et al. ,2002)。自我評價低的人很難相信伴侶真的、深深地愛著自己(Murray et al. , 1998),結果,他們往往都對愛情能否持續不樂觀。這又使他們對伴侶偶爾的糟糕情緒反應過度(BellaviaA Murray,2003);與高自尊者相比,他們會感受到更多的拒絕,經歷更多的傷害,變得更容易發怒。這些痛苦情感使他們更難建設性地行動,以應對臆想中的危險。當親密關係出現挫折時,自我評價高的人卻能拉近和伴侶的距離,努力修復親密關係,低自尊的人則防禦性地把自己隔離起來,生悶氣,亂搞一通(Murray, Bellavia etal. , 2003),還覺得自己更加糟糕(Murray, Griffin et al.,2003 )。

默里(Murray,2008)認為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變得依賴他人時總要冒很大的風險。與親密伴侶的緊密聯繫讓我們享受到支持和關心的豐厚回報,但如果發現伴侶不值得信賴,也讓我們容易受到背叛和拒絕的極具破壞性的傷害。高自尊的人因為對伴侶給自己的愛戀和關心充滿信心,即使親密關係出現困難也能和伴侶拉近距離。相反,低自尊的人持續地懷疑伴侶對自己的關心和信賴,所以一旦情況變糟就從伴侶身邊抽身離去,從而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結果是,低自尊的人的自我懷疑和敏感脆弱使他們從無數的瑣事中製造出堆積如山的問題。當提及伴侶的缺點時他們反應過於強烈(Graham & Clark,2006),錯誤地以為愛情之路上的磕磕碰碰是伴侶拒絕承諾的不祥之兆。然後,又表現出令人反感、自我打擊式的傷害和憤怒,完全隔斷了自己渴望的伴侶的安慰。相形之下,高自尊的人對同樣的小磕絆完全不以為意,信心十足地期待伴侶對自己的接納和正面評價。最終的結果非常不幸,低自尊一旦形成後就很難克服;即使結婚10年後,低自尊的人仍傾向於認為自己的伴侶不如牛郎織女那般愛戀和接納自己(Murray et al.,2000)。

人類本性的影響

你或許聽過自然選擇,它指動物比其他同類更能有效地應對天敵和環境挑戰(如食物匱乏)的天賦優勢。而性選擇意味著能更成功地繁殖後代的優勢。

實際上,我們剛提到的不同偏好——男性看重長相,女性珍視收人 ——在很多文化中都有所表現,也在世界各地的研究中得到證實(BUSS, 2008)。

人際互動的影響

人際關係的最後一個構成要素是兩人之間的互動。

請你思考

馬克和溫蒂大三的時候在校園相識,他們很快發現彼此很喜歡對方。溫蒂漂亮、 非常有女人味還相當溫順(表達性特質高),而馬克在他們第二次約會時就勾引溫蒂上了床(婚前性關係),對此馬克沾沾自喜。溫蒂著迷於馬克的個人魅力,因為她總是有點不自信,懷疑自己的優點(低自尊)。溫蒂感到非常興奮,能有一個強勢、有非凡魅力的男人為她吸引。在大四的時候他們開始同居(婚前同居),畢業6個月後就結婚了。他們的婚姻狀況保持了傳統型的伴侶關係(兩個傳統型的人不如兩個雙性化的人),孩子還小時,溫蒂就待在家裡照看,馬克則致力於自己的事業。他在職場成功了,加過好幾次工資,但溫蒂覺得丈夫愛工作勝過愛自己。她希望丈夫能多和她聊聊天而馬克則希望妻子節食減肥並照料好她自己。(相互一致性/關心程度可能出現問題)

據你看來,馬克和溫蒂婚姻生活的前景怎樣?(如果矛盾不能解決估計不會很好)如果他們10年後還在一起會有多快樂?為什麼?(兩個傳統型的人在一起並不會很快樂,即便關係會持續下去)


推薦閱讀:

情人節應該怎麼過?
想到和得到之間只有一條路:做到!
愛情讀心術 揭露男人情感偽裝
深刻的關係開始於衝突,技巧卻在迴避衝突 | 扒一扒「戀愛技巧」為啥不靠譜(二)
這是一個愛情無果的年代

TAG:心理學 | 愛情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