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做讀書筆記能記住看過的書?
很多時候很多人都會抱怨書籍看過之後就忘記了,其實這是每個人的通病,新東方的老師俞敏洪就說過:「我大學的時候讀過大概八百本書,這些書我現在全都記不住了,但書中的某一章節會在我以後的生活中,在相應的場景中浮現。」其實我們不必抱怨讀過的書記不住,所有讀過的書,書中的氣氛,那本書的氣質都會融入我們的血液,成為我們氣質的一部風,哪怕我們不能清楚地記住書中的任何一句話。
我也不勉強自己去記住看過的書,因為現在社會,隨便一個人都能出書,市場上值得讀的書其實很少,更不要說值得精讀的書了,但是,很多標題黨會把書名起得特別吸引人,愛看書的人都有一個通病,就是看到書就走不開。所以,我一般會把書泛讀一遍,然後看看值不值得精讀,值得就再讀幾遍,不值得就算了,當做看了一本雜誌。
有些書是值得我們精讀的,不說像《論語》《孫子兵法》這樣值得我們一輩子反覆讀的書,就是外國的名著《基業長青》《第五項修鍊》這樣的書也是值得我們讀幾遍的,有些還要牢記運用到生活上。
那麼那些好書,我們怎麼才能記住和學到東西呢?我的方法就是寫讀書總結,像羅輯思維的老羅一樣,每天都要求自己寫一篇讀書總結,像寫論文一樣。不過我就比較懶,沒那麼長篇大論,一般我是把文章的主要東西提煉出來,成為知識清單。具體怎麼做呢?
根據我多年讀書的經驗,最近我總結出了每看完一本書或是一個章節,我可以列出的知識清單如下:
1、每章(節)主要觀點;
2、大意劃分;
3、書中章節;
4、好例子好故事;
5、個人聯想或感悟;
6、詞句摘抄;
7、重要詞語解釋;
8、相關書籍;
9、疑問解答。
每章(節)主要觀點:一般來說,書的章節都會有一個明確的中心,我們看完書之後,用自己的理解把它用簡短的話提煉出來,這樣做既可以讓自己去消化書中觀點,也可以邏輯出自己的話,方便自己記憶。
大意劃分:一本書或者是一個章節,在一個中心的情況下,會分成幾個小分段落,所以又會有各個獨立又圍繞中心的大意,有時候會是具體的步驟。
書中章節:嗯我會把章節提煉出來,哪怕是把目錄抄出來,也可以讓自己看著這些來回憶看夠的內容。
好例子好故事:書中舉到的例子通常都是為了方便理解,讓中心更加形象化。但這些例子啊故事啊,有時候是很好的學習例子,我們可以照搬到生活中運用。不要看到照搬就覺得不好,有些可以舉一反三,有些需要變通下才能用,但不代表沒有可以照搬運用的。當然我們要自己斟酌,要舉一反三還是變通下或者直接照搬。
個人聯想:看了篇文章,我們聯想到什麼,相同生活中的一些疑問,或者我們也能想到自己生活中也有可以論證這個文章中心的例子,那麼寫出來也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詞句摘抄:這個就不用解釋了吧,幾乎所有看書的人都會摘抄書中看到的自己喜歡的句子吧。
重要詞語:有時候我們看一些書,會看到書中有一兩個生僻的詞語,或是理解,或是煥然大悟,或是新的名詞,總之讓自己印象深刻的,也可以提煉出來方便複習。
相關書籍:看任何書,都會有一堆的相關書籍一起圍成一個知識面,沒有任何一本書可以獨立講述一個知識,書中會提到一些書名方便我們做進一步的閱讀,有時候是我們對書中提到的一個領域的知識點想要做深入研究,自己會想到相關的書。把這些相關的書寫書了,找個時間去看看做進一步的學習都是不錯的。就算不想深入研究,知道有這本書也是不錯的。
最後是疑問,看完一本或是一個章節,有疑問是很正常的,如果沒有疑問,那麼這本對你來說不過是增加了原本你就理解的事物的資訊,而沒有提高你的理解能力或是知識。所以,把疑問寫出來,自己動手去查閱資料,解開迷惑,都能加深理解。
讀書學習是一個個人修鍊的過程,當然你可以像陶淵明那樣「好讀書,不求甚解」,但如果你想做一個嚴謹治學的人,我上面總結的方法還是值得參考的。
推薦閱讀:
※睛姿眼鏡,一個無力的弱勢消費者的吶喊
※朱熹家訓:儒學大師用這317個字教會孩子仁義禮智信
※讀書優越論,不過是腐儒的營銷騙局!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1
※《左傳》雜談:研究《左傳》需要讀哪些資料
TAG: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