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讀者的接受心理
05-31
文學理論:讀者的接受心理
有感而發。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系列文學史的名著,從《荷馬史詩》到《莎士比亞》再到後來的名著,在閱讀這些著作時,時常不知道作者要講什麼,或者當在看評論時發現書很精彩,但在看書時卻遠遠沒有發現書有那麼精彩,好多書讀者都是硬著頭皮讀下來的,從頭到尾忍受了一遍。
從作者的角度來說,小說是一個「有感而發」的過程,而讀者則是被吸引的過程。當然,也包括慕名而去,最後失望而歸的情形。最優秀的評論家也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即能夠被帶到作者所創造的生活中的情形,很容易在其中產生感觸,否則評論得很外行。從吸引的角度來說,題材是最初級的,無法對某個題材感興趣,就無法融入其中,就無法把玩其中的很多東西。興趣無爭辯,每個人對題材的要求是不同的,有的喜歡王室、後宮類的,有的喜歡玄幻類的,有的可能討論上面幾種類型。讀者從題材上來說,已經選擇和排除了大量的文學作品。
這些閱讀興趣與讀者的「接受心理」相關,這個接受心理取決於讀者的社會、文化、當下關注的問題等層面所構成。當作者所描述的東西與讀者的這些接受心理差距較大時,要麼讀者提不起興趣,要麼讀者硬著頭皮去讀,在讀的過程中還要還原當時的一些前提,而即使具備了這些知識,讀者未必有「感觸」,同樣無法理解前時代作家所描述的生活。 從時代的角度上來說,很多作品可以讀,很多作品不可以讀,因為作者的感觸是基於當時的時代,就像《了不起的蓋茨比》很容易被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讀作一個三角戀的故事,但作者表達的卻是關於美國夢的故事。當然,也不是說這樣的作品不好,但這樣的作品對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人來說,從接受的角度上來說是有隔膜的,而且這種隔膜是一定的,因為我們這個地域、這個時代並沒有這樣的「糾結」,所以他寫的東西我們完全不知道,也完全不感興趣。我沒有他的憂傷,也同樣不知道他憂傷的失落,就像現在如果你買不起房子我會感覺你很正常,這幾乎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所面臨的問題,當然,不是上學時所面臨的問題,可能《蝸居》比較適合咱們這個時期的青年,也更容易引起感觸。 另外,社會階層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學生時代與工作後產生的想法也不同,關注的東西也不相同。讀者自身的接受環境也是一個變化的過程。這個其實與知識無關的,無論是否是學文學的,都很難以對任何作品有感觸。即使是很好的作品,比方說很好的悲劇作品,也很難有人對所有的作品都有感觸。同時,讀者自己的觀念:包括社會、感情等觀念等也會對閱讀興趣產生很大影響。一部作品很難以得到很多人的認同,因為很多人壓根就不認為作者大於讀者的這種想法,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一套東西。很多人也更喜歡去看一些詭異的題材,比方說玄幻類的作品,而不是
從《了不起的蓋茨比》閱讀過程來說,一是對作者那個生活不感興趣,二是沒有那麼強的上進心,想娶到那個層次的女性,所以對他的糾結我也完全不理解,可以說,他的女神在咱們這裡未必是女神,也可能就更2B,所以這個也是理解的問題所在。 同時,接受心理與每個人的性格也很有關係,小說不是知識,而是一種欣賞。表面上看都是名著,但實際上讀起來每個人的感觸則不同,由於時代感的缺乏,當時的生活很多人便不再感慨,很多已經失去了人性的意義,為什麼很多人提超越時代,那就是指在共同的人性層面。 另外,小說不是一直有亮點的,像相聲一樣,都有個包袱,其中幾個講得比較精彩,很多小說有比較好的結構,但不是說小說從頭到尾都是可讀的,僅僅是有幾個亮點。小說的創作與接受整個過程來進行反推,從接受的角度來理解創作,這樣便可以來看出到底哪些東西是自己理解不了的,文章的亮點又在什麼地方,通過這種方式來還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