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這個一切意義皆可解構,一切價值皆可虛無的後現代世界裡,是什麼推動著你一直拼搏的?

事業成就?家庭責任?個人夢想?社會壓力?歡迎大家踴躍講述自己的故事。


看到逼格這麼高的問題,總是不禁產生解構的慾望。

什麼叫「後現代」?如果你真屁顛屁顛跑去搜索維基或斯坦福哲學百科詞條,或者勇敢地翻開某本令人畏懼的後現代專著,那就可能中了後現代哲學家的圈套。因為首要的問題是,這個概念到底有沒有真實的意義,然後才是它是什麼意思。在充斥著偽問題偽概念的哲學領域,這種質疑意識尤其重要。

行內人都知道,國內曾經有過一陣子後現代熱,當時的後現代大師德里達受到國內粉絲的熱烈邀請跑過來中國給粉絲巡迴傳道授業解惑,但在受到粉絲各種奇葩提問的狂轟濫炸之後,無奈表示粉絲們根本不了解他的思想,言下之意是這幫傢伙壓根不知道什麼時候後現代。其實見怪不怪,國內的思想界跟時尚界有點類似,隔一段時間某款思想就會火一把,比如什麼薩特熱,尼采熱,還有什麼蘭德熱。其實這不算什麼壞事,至少不像登革熱那樣會熱死人,但這表明了一個現實,即國內的思想界或哲學界總體上還是比較浮躁,無腦跟風不求甚解的人多,導致無意義的口水戰幫派戰遠遠多於嚴謹的學術討論。而對於外行的文藝青年,後現代思想則給了他們多一個裝逼和自慰的理想工具。

後現代熱就是一個典型。其實後現代思想是非常典型的「西方」思想,也就是具有濃厚的西方文化背景的思想,簡單粗暴地說,後現代思想實質上就是後基督教思想。因此,如果不先了解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然後就屁顛屁顛跑去取經,最終結果當然是六經我注、後現代主義本土化、有中國特色後現代思想之類的了。

很多後現代哲學家很可能不同意後現代思想是「西方」思想,認為後現代人類的「普世」思想,後現代是人類的現實,目前人類世界就是後現代世界。這是他們的觀點,咱不管,咱在這隻負責解構,不負責溝通。當然,要進行真正徹底的解構,就必須站在一塊堅實的基地之上,換句話說,建構已經先於解構。

裝逼完畢,解構開始。

解構一個概念或思想,最好的辦法是翻它的族譜,挖它的祖墳,比如解構大師尼採為了解構基督教道德寫了本《道德的系譜》,在這方面,尼采顯然是德里達福柯的老師。尼採的挖墳工作完成的非常出色,這主要是「得益」於他的特殊經歷。尼採的老爸是一位虔誠的牧師,用今天的例子類比,就是一位忠誠的黨員,堅定的無產階級鬥士,中層公務員。而小尼采性格敏感憂鬱,加上父親和家庭的影響,從小就虔誠無比,被同學起了個外號叫小牧師,家裡人也希望他以後能像父親一樣當上帝的光榮奴僕。然而,不知是不幸還是有幸,尼採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而在尼採的青春叛逆時期,在某箇舊書攤上偶然碰見了他終身的精神父親:叔本華。從此,尼采與上帝決裂,走上了與基督教鬥爭的不歸路,直到他因為精神病才被迫放下他無比犀利的武器(在這場鬥爭中,上帝明顯作弊了)。

之所以在這裡展開尼採的故事,並不是過度發散,而是有組織有預謀的。因為尼采恰恰是後現代哲學家眼中的鼻祖,始作俑者。「上帝死了」也成為後現代思想的招牌口號,比如題主所說的什麼「一切意義皆可解構,一切價值皆可虛無」,如果換成尼採的霸氣原話「重估一切價值」,那文藝逼格馬上提升幾個境界。總而言之,要了解所謂後現代思想,最直接恰當的方法是了解尼采,更切確的說,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理解所謂後現代思想。

如果上帝真的死了,對當時大多數西方人來說,確實意味著天塌了。如果一個人沒有經歷過虔誠的宗教信仰,上帝死了的感覺只能大概用一個從小被父母寵愛的小孩突然失去了雙親,整個世界失去了支柱。當然,這個類比並不是很恰當,只是解釋上帝死了這個命題對當時西方人的重量。當然,對於絕大多數忙於生計的普通善男信女芸芸眾生,這句話對他們的生活並沒有什麼影響,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理解,也不想去理解,只有像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克爾凱郭爾這類真誠敏感地有點半神經質的文藝哲學家才會被上帝的存在問題逼瘋。然而,這世界的話語權永遠掌握在思想家手裡。

對於尼采來說,他首先要搗毀的偶像當然是耶穌基督,但作為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他的思想的確是具有某種「普世」價值的。對尼采而言,「上帝死了」和「重估一切價值」,這不僅僅關涉西方人的命運,而且還關涉全人類的命運,超人查拉圖斯特不僅僅是西方人的先知,而且是整個人類先知。但尼採的思想在什麼意義上具有「普世」價值呢?這是一個很關鍵和深刻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後現代思想家恰恰犯了嚴重錯誤,因此孕育了後現代思想這個怪胎。這也是為什麼這裡將後現代思想稱為後基督教思想的原因。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插得更深一點,大腦缺氧跟不上的同學可以先跳過這一關,但必須指出,最重要的乾貨寶物都在這裡。

人們在研究尼采思想的淵源的時候,通常只注意到叔本華和古希臘,而常常忽視了另外一個也許更加重要的部分:進化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發表時,尼采剛好15歲,不必去挖掘尼采是否閱讀過這本書,只需知道,進化論在物種起源發表之後就很快流行開來,成為十九世紀所有重要思想產生的背景。與進化論一同崛起的是以原始部落為研究材料的現代人類學。進化論對尼採的決定性影響是母庸質疑的,在尼採的幾乎所有作品中,我們都能感受到進化論的濃濃氣息。人類是進化的產物!這是一個極其重要和偉大的發現!在叔本華的思想中,還沒有這種觀念,雖然已經有某些萌芽。在那裡,永恆的柏拉圖式理念依然有支配性的地位。而尼采則一陣見血指出,「人是生成的,認識能力是生成的」。這句話出現在《人性的,太人性的》的開篇,為了闡釋尼採的思想,很有必要把這一大段直接貼出來。這一章的題目就暗藏殺機,「關於最初的事物與最後的事物」,實際上是向整個傳統哲學開戰。在第2節,尼采馬上開門見山:

哲學家的遺傳缺陷——所有哲學家都有自身的共同缺陷:他們想要從現代人出發,並通過對現代人的分析,來達到目的。他們不自覺地認為「人」是一種永遠真實的事物,一種在一切流變中保持不變的事物,一種可靠的事物尺度。哲學家關於人所說的一切,歸根結底只是關於一段非常有限的時間過程中的人的一個證明。缺乏歷史感是一切哲學家的遺傳缺陷;有些人甚至不知不覺地將人的最新形式,如在某些宗教影響下,甚至在某些政治事件影響下產生的人,視為人們必須從其中出發的固定形式。他們不知道,人是生成的,認識能力是生成的……那麼,人類發展中的一切本質的東西早在我們大概了解的那四千年之前的原始時代就已經產生了,在這四千年里人類不會有很大的改變。但是哲學家看到的卻是現代人的「本能」,並且認為這些本能屬於人類不可變更的事實,因而可以為理解一般世界提供一把鑰匙。整個目的論就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人們把過去四千年的人類說成是永恆的人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從一開始就自然地朝著這個方向而去。但是一切都是生成的,沒有永恆的事實,就像沒有絕對的真理一樣。

進化論是尼采解構傳統目的論道德觀(不管是亞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論還是基督教的神創目的論)的核武器。在進化論已經摧枯拉朽地登上科學聖殿的今天,人是進化的產物已經是小學生都知道的常識,但在十九世紀,這是一個驚天駭俗的發現,這一發現比伽利略發現月球是一個死寂荒蕪的破石頭(而不是天使居住的完美水晶球)要驚天駭俗得多。人是進化的產物,意味著人並不是自然的目的,也不是上帝的寵兒,整個基於人的自然本性或人在自然中的特殊位置的道德觀因此坍塌了。這就是為什麼人們稱尼採的哲學為虛無主義的原因。

尼采思想的「普世」價值在於勇敢接受人是進化的產物這一事實,並由此出發解構所有虛假的傳統目的論道德觀,而不在於對所謂現代性的批判。尼采並沒有批判現代性,如果說進化論和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現代科學是現代人的世界觀,那尼采恰恰是擁抱現代世界觀先鋒。那尼采是不是像後現代哲學家所說的第一個發現或揭示了現代人類的無根狀態或虛無性的「後現代哲學家」呢?

這就要回到最初的問題,到底什麼是現代性?在後現代哲學家的概念體系中,現代性是一個陰暗的辭彙,與之相關的是「虛無」「被拋」「荒涼」「無根」「異化」「無家可歸」「核戰爭」「冰冷的技術」,甚至連市場和資本主義也遭殃。因此,「後現代」頗有一點救贖的含義。但實際上,所有這些陰暗,不過是某些文藝范思想家自己的浪漫想像製造出來的,因為有了馬克思盧梭對小農社會的田園牧歌式的意淫,才就有了一大波後現代哲學家對現代人狀況的自以為是的無厘頭診斷。難道前現代社會,也就是小農封建等級社會中的人就是溫情脈脈的,有根的,有家可歸的,沒有被異化的?哲學家的遺傳缺陷不僅僅表現在缺乏歷史感,而且還通常缺乏歷史常識。最重要的歷史的真相是現代社會是自由的人權法治社會,而傳統社會則是如假包換的等級奴隸制社會。至於科學與技術,那當然是人類智慧的最偉大的結晶,雖然偶爾被濫用,但總體上極大改善了絕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況。文藝哲學家的美麗修辭可以欺騙自己和粉絲,改變不了事實真相。

什麼事異化?異化就是奴役與被奴役,就是沒有獨立人格與尊嚴。只要一個人還沒全瞎,就可以看到前現代的傳統社會才是完全異化的社會,不用去翻歷史大部頭,只需翻翻中小學課本看看兩百年前著名士大夫范進同志的奴顏婢膝,想想是什麼樣的社會才會把人異化成那瘋樣。而現代社會則是個人尊嚴個權利受到法律保護的社會,雖然還不完善,但總體看一直在進步。之所以有這一進步,也許最重要的原因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壯大,因為有市場的地方才有個人自由,有自由市場的地方才沒有剝削和壓迫,沒有奴役與被奴役,在自由市場中,個人才有尊嚴。

因此,後現代哲學家壓根就不知道什麼事現代性,他們腦中關於現代社會的陰暗畫面跟盧梭腦中的原始社會的浪漫畫面一樣荒唐可笑。而所謂後現代當然也就沒有什麼實質的含義,人類向現代社會的萬里長徵才剛上路不久呢。

那後現代思想是一派胡言?當然不是,其實後現代思想來源於生存主義哲學,對人類生存狀況的關注與生存主義哲學一脈相承,也試圖為生存哲學問題提供一個答案。那什麼是生存哲學問題呢?就是每個人或多或少會遇到的生活的意義問題。人為什麼要活著呢?人生有什麼意義呢?這類問題充斥著知乎的哲學版塊,說明並不是一個無意義的問題。這當然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哲學問題,但後現代哲學家並沒有正確地提出這一問題,當然也給不出正確的答案。尼采無疑是最偉大的生存主義哲學家之一,他的偉大之處就在敢於向傳統道德觀宣戰,讓人們反思傳統道德觀,從而使我們更直接地面對自己的生存,也更加接近真正的哲學問題。顯然,尼采並沒有在傳統道德大廈的廢墟上成功建立起真正的倫理學,他的強力意志理論和超人理論跟傳統目的論一樣陷入倫理自然主義謬誤,而且要為納粹運動的興起負一定責任。真正超越生存主義,在康德的人格倫理學基礎上邁出堅實一步的是在納粹集中營中倖存下來的列維納斯。但列維納斯並不是什麼後現代哲學家。

為什麼要活著?人類有什麼價值?這是一個錯誤的提問。因為這一錯誤的提問,尼采也走上了錯誤的超人道路。問題在於為什麼要活著,關鍵在於我的生存。要超越的不是人類,而是我生存。所謂虛無主義實際上跟功利主義一樣預設了一種價值論倫理學,但實際上,價值並不是一個倫理學概念,而是存在論概念,因為價值源自需求和慾望。但倫理學超越需求和慾望,指向愛與責任。倫理責任是我與他者之間的關係。我對某個他人負有責任,這就是一個人一直拼搏的「理由」。但這一「理由」並不是真正的理由,因為責任是無端的,正如愛是毫無理由的。欠債就必須要還,這就是我必須活下去的「原因」。但愛與責任同時也是幸福的唯一源泉,所以追求幸福其實就等於去愛,去負責。

有興趣可以看看這個相關回答:

我們為之奮鬥的是什麼? - 愛吃蘋果的回答


何謂發心如金剛者。菩薩發心有十事行為若金剛。何謂為十。

一曰 游於無量生死之難

二曰 一切所有施無所吝

三曰 常有等心加於眾生

四曰 我皆當度一切眾生。以佛滅度而滅度之

五曰 度眾生已亦無有人至滅度者。解一切法無所生故

六曰 分別曉了一切諸法

七曰 常加精進無所遺漏

八曰 其慧普入靡所不達

九曰 具一切智了入一門

十曰 諸所愛重無有增減。不以貪惜斷諸所著

是為菩薩發心十事心如金剛。


有趣的是,後現代理論家們大都在中產或以上家庭出身。類似的,馬克思出身律師家庭,恩格斯乾脆就是工廠主。真正底層出身的學術大師極少。

我提這點並不是要質疑他們理論的真誠性,而是想告訴題主,就算是要砸鍋,也得先把飯吃到嘴裡。雖說思想進步如同上樓抽梯,但你還在樓下的時候,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造好梯子。

是挺殘酷的,特別對身處底層,卻讀後現代入心入肺的人來說。看到了很多事情的無意義性,卻還要捏著鼻子去爭取。嚴肅世界的嚴肅性就在這裡:你可以鄙視它,批判它,解構它,但你繞不過它——你得先征服它,至少擁有在一定程度上抵禦各種生活風險的能力。而就這一點,要知道,對很多人來說就足夠奮鬥一生了。

當然,如果你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的聖人,以上算我白說。但我深深懷疑現代社會能否存在這種人,身邊的牛人也算不少,看過的傳記、聽過的傳奇故事也很多,但沒有一個哪怕一丁點像顏聖人的。大多還是恰恰相反。

你需要的只是放自己一馬 —— 生活不僅僅是求索真理和意義的過程,有時也需要像個缺乏反省的普通人一樣,追逐虛幻的快樂和幸福感。

別想太多,畢竟,它只是一個遊戲,學會好好遊玩。


贊同把自己比作機器的,經常如此認為,但我也許更積極樂觀一點,覺得自己是有自我意識的高級生物機器。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意識到「一切都沒有意義」吧,就算把它掛在嘴邊,也不一定就領會了。它不是突然蹦出來的,而是慢慢滲透到思想里,直到有一天,受到一個重大的刺激,思維轟的一聲罷工了,┐(─__─)┌ 歡迎來到虛無,抑鬱的世界。對那些快抵達這個質變點的人,表示既同情又有點不道德的期待哈哈。

起初還沾沾自喜以為自己聰明,發現了不得的秘密。這個世界沒什麼意義,他們怎麼這麼蠢,居然對這事實視而不見,生氣吵架有什麼意義?努力工作有什麼意義?開心幸福也沒有意義,一切都是人本能的反應。還是我聰明,就作為一個旁觀者,看看世間的熱鬧吧。

但當開始學習哲學時,我被自己的『優越感』打臉了。因為發現這不但不是秘密,還被無數先人拿到桌面上研究思索了幾世紀。雖然被打臉,但彷彿看到了希望。那些哲學家活了那麼久還能寫書,肯定是發現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了,他們是怎麼看待人的存在呢?哲學著作不易懂,翻譯體看得人分分鐘頭暈,強烈的熱情只推著我研讀了半本海德格爾的著作,雖然若有所悟,但內容邏輯不通實在不能忍。海德格爾的邏輯思維能力其實很強,只是哲學就是這樣令人似懂非懂,雲里霧裡的東西。我愚笨的腦袋消化不來。他給我的唯一認識就是,作為人類,有一些東西暫時是無法被了解的。無並不是不存在,只是,對於人類來說,被遮蔽了。可是問題並沒有解決,人死了之後,不再是人類之後,死者還能照亮什麼嗎?如果無被照亮了,它又有什麼意義呢?那個所謂的『意義』像一把邪火,沒有任何東西經得起它的考驗。

但我不死心,有一次聽說托爾斯泰也是虛無主義者,於是找他的散文來看,一開始他便直白地說從年輕的時候開始就知道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白費,沒什麼用。那已經是他晚年寫的書了,於是很好奇他在生命臨近結束之時有什麼發現沒有。結果,一直把書翻到最後,他說他還是沒找到生命的真正意義所在,不過建議我們要愛護鄰居,愛人如愛己。卒

後來翻書找答案變成了習慣,開始不停地看書,看看別人在想什麼,在做什麼。結果欣喜地發現了一個又一個新世界。那些大師的思想那麼深邃,知識那麼淵博,你的任何想法都已經被前人思考過了,而且比你全面,透徹。另外學的知識可以用來指導生活,控制情緒,心境變得越來越好。

如果非要總結為之拼搏的目標的話,那應該是:想成為『有用』的人,這個目標可以歸為個人理想。


接受虛無的現實,接受毫無意義的人生,然後該怎麼活怎麼活。被毫無意義的事情推動著做毫無意義的拼搏。

我只是台誕生於偶然的機器,而這台機器就是這樣運轉的,有沒有意義都是如此。


推薦閱讀:

人生有兩種境界,一種是痛而不言,另一種是笑而不語
分清人生的三件事
一杯清茶,三味人生
對人生迷茫時,你會做什麼讓自已振作?
高齡青年「精心修飾「的人生

TAG: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