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時代)「文學的傳播和流通方式已經極大地改變了文學的存在」,這類觀點有哪些中西方的參考書目?
本人博士論文部分涉及譯介學,在田野調查和閱讀過程中不止一次遭遇如題的觀點,背景首先是「文學已死」,新世紀沒有重大流派和文學領袖,雖然「純文學」和暢銷文學仍然界限分明,然而文學在傳播、閱讀方式上的變化也極大改變了文學的存在。希望在這方面有一定的理論閱讀,十分感謝!
我本人不是文學和媒體專業出身,現在剛開始社會翻譯學的研究,理論薄弱,敬請諒解。
多倫多學派,一脈相承的媒介中心論
始於英尼斯,《帝國與傳播》《傳播的偏向》,繼之以麥克盧漢『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麥氏信徒尼爾波茨曼《娛樂至死》《消逝的童年》,再後來,林文剛,媒介生態學,看得不多。
大致是:形式重要,決定內容,甚至本身就是內容;傳播技術,器物變化在歷史尺度下的變化對傳播內容根本性的決定作用,重視媒介作為中心的觀點
留意一下,人民大學陳力丹,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
源於幾年前看的書,可能部分已經過時
作業要自己做。找論文槍手要帶報價。
作業要自己作。
總有人說國內博士水分大,不要給人坐實。
1,這個現象確實存在。當代文學研究領域的人都會涉及到這個現象。
2,這個和理論有啥關係。。。?
3,哪個學派?。。。。。
好懷疑lz什麼學科出身的博士……感覺這個問題有點幼齒。。
謝邀。
首先,這肯定不是個新問題。
其次,誠惶誠恐,VUB博士邀我回答這種問題,感覺在黑我。文本譯介(可能涉及符號學?)這個問題我不太懂,記得在羅蘭·巴特的書里讀過聊這些內容的話題。本科時就沒讀懂,後來更不接觸了。如果是用社會學(既然你提到了社會翻譯學)的視角看待這個問題,那麼不會有比布迪厄(不過貌似有西方學者認為布迪厄冒領了諸多手下研究人員應得的學術聲譽?)更值得讀的學者了,列維·斯特勞斯、薩義德也可以看看吧。
最後,文學已死這種說法,現代以來當然起於歐美,然後台灣,香港,最後大陸,大陸在公開場合最早直接說出「文學已死」這四個字的就是馬原。至於你說的類型分野,舉個例子,雷蒙德·錢德勒成名多年甚至死後,《漫長的告別》成為打通雅俗的經典,仍然有批評家不厭其煩的提一嘴錢德勒早年寫過三流小說槍手文章實在太遺憾了云云。這一點審美趣味上的優越感是發自肺腑的文人相輕,漢賊不兩立,古往今來的名家都沒少挨罵,如果我們是在聊文藝,那就不能奢望厚道,一門古老的、止於至善的手藝,從業行家相互間確實只剩下了刻薄,不論是罵人,還是挨罵,都一樣。
引申擴大而言,文學上的復古論調還原論調自有人類以來就是這樣,商周嚮往堯舜,先秦推崇西周,漢魏又愛先秦,盛唐詩歌已經到達空前絕後的巔峰了,眾多大詩人還覺得南朝詩歌才清新可愛。中唐時期韓愈又發起了古文運動,主張文風直追兩漢。照著極端的說法,《詩經》以後就沒有詩歌了。××以下無詩的論調多的是,××可以代入任何時代,近年來「80年代」被神話的還少?
新媒體對文學衝擊,彷彿舊媒體就沒衝擊過似的。文學一直在變。從來沒有一刻靜止過。麥克·盧漢指出,媒介是人的延伸。關於這一點,官方的指示很有學理水平,輿論陣地就在哪裡,你不佔有別人占,聲音要追著觀眾走,而非反之。
歸根究底,人文社科,政治正確比事實重要。評論研究明明是依賴創作而活,學界反而有著比創作更嚴格的清規戒律,可笑如此,事實如此。現在掌握話語權的學界長老其實很少接觸書本以外的文學形式和人物,只看到出版發行的純文學銷量日衰。再過三十年,等到從互聯網環境里長大的人們開始掌握研究的話語權時,自然而然新的文學史里就會加上這部分內容。而不是渾淪吞棗幾句言不及義的標籤概括糊弄事。當然,那時,他們也未必不會被歆享更新鮮媒介形態的年輕人厭棄,這是自然之理。文學研究永遠是滯後的吃剩飯,金聖嘆只有一個,本雅明只有一個,布魯姆只有一個,甚至能寫出那樣水平陰謀論黑知識分子的約翰·凱里也只有一個。
文學的去中心化就跟生活中絕大部分事物一樣,都變得越來越私人,指望文學憑藉對公共議題的處理而形成話語中心,根本就不可能。你不覺得,即使是諾貝爾文學獎,近年來的獲獎作家也很難用什麼流派概括。沒有流派,是好事吶,須彌芥子,一家之言,各寫各的,各看各的,挺好的。為什麼要追求熱鬧?重讀一遍蒙田的《論離群索居》。
佛法里是這麼說的,「天下總而別一人別而總各不相知各不相到」,冒一句厚古薄今的神棍論調,豈不是說明代人早就料到了二戰以後的文學世界?
文學,未嘗不是自我與世界的疏離。
有個叫「超文本」的概念
用計算機技術超越「印刷機」的線性文本
有個芬蘭人寫過一本論著好像叫《超文本文學》
還有個叫米洛拉德·帕維奇的塞爾維亞作家,最有名的就是《哈扎爾詞典》
詞典體小說,顧名思義,看小說就像查字典
他有些很有趣的想法,比如他覺得文學的未來是「超越印刷機的文本」
所以他寫的小說從一段文字開始讀,可以走向好幾個不同的結尾
1.媒介生態學2.胡翌霖3.你是個博士,這麼基礎的文獻搜集請自己做
推薦閱讀:
※貓哥說:蔡徐坤的粉絲罵戰引我們深思社會化媒體的「烏合之眾」
※「灰色地帶」打破單向度
※品牌傳播的4P (1/5)
※批判學派續
※0、為何傳播學?冒著石化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