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書單
向來不愛看書。一直懶得要命,近幾年更越來越靜不下心。
2016年末,受當時潮流影響,定下「2017年讀24本書」的目標。前八個月讀了19本,本是超過平均進度的,沒想到入了九月,被課程、科研、出國申請纏得焦頭爛額,即使偶有空閑,也沒有看書的心情了,這一年餘下的四個月竟一本書也沒有看。目標於是沒有完成。
至2017年尾,痛心疾首,又定下了「2018年讀24本書」的目標。目前仍是領先於平均進度,只怕又像去年一樣爛尾。今年的事暫不細講了。去年伊始給自己定了個規矩,每看完一本書要在筆記本上記錄,還要寫幾行簡要的總結。一直想把這些記錄電子化,今日突發奇想,覺得可以在知乎上發布,倒不見得有人看,自娛自樂就不錯。於是有了這樣一篇文章。
看書都是走馬觀花,見解頗淺。又由於浮躁,所看的書大都是小冊子。見笑。
1. 美麗新世界
作者:[英]阿道司·赫胥黎 譯者:宋龍藝
可能好多人看這本書都是因為《娛樂至死》吧。16年夏天在歌德書店看到《娛樂至死》的前言,便很想看看這本書。美麗的新世界,完全放開的性和毒品,我們還有什麼可求?自由么?誰想要自由呢?只有野蠻人吧。
2.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作者:錢穆
一本淺顯易懂的小書。據說有些細節值得商榷,但有些道理還是很有啟發性的。最主要的感想是:不可將中國古代一股腦定性為「腐朽專制」,很多政治制度是非常好的。另外,一項好制度過些年便會變「壞」,因為環境變了,也就不再適合了。因此不要輕易去罵制度最初的制定者。
3. 一九八四
作者:[英]喬治·奧威爾 譯者:唐建青
很恐怖的故事。一開始看時,以為反黨者溫斯頓最終會被抓、受刑、犧牲,看到最後,結局遠遠更觸目驚心。正因如此這本書才偉大吧,若溫斯頓真的「壯烈犧牲」,死於反黨事業,反倒淪為平庸。
4. 娛樂至死
作者:[美]尼爾·波茲曼 譯者:章艷
大量、大量的富有娛樂性的事例被用來抨擊這個娛樂時代,作者哀嘆如今什麼都要以娛樂的形式呈現,而此書的各章標題又很俏皮。也許是作者深知,如果不這樣,那麼最需要看這本書的人永遠不會來看。無論如何,明白一件事:不能把書、廣播、電視乃至現在的互聯網僅僅看作信息的「載體」,這些載體會影響信息本身。
5. 動物農場
作者:[英]喬治·奧威爾 譯者:李繼宏
小時候買過兒童版,以為講的是可愛的小動物的故事,現在想來,這書恐怕不太適合齣兒童版。私以為與《一九八四》相比,這本更真實一些。《一九八四》講述的終究是一個想像中的、極端獨裁的社會,《動物農場》中發生的事,卻是實實在在發生過。
6. 威尼斯日記
作者:阿城
今年二月又去歌德書店,偶然看到阿城的文集,又想起對這個人的評價一向很高,就隨手撿來這本日記,實在驚艷。許多被吹捧文筆好的寫作明星,拿過來一比,簡直不能更沒勁。阿城的文字,不消多看,只半頁就可見出功底。畢竟閱歷擺著?很多人別說活到他這個年紀,就是再活兩百歲,也沒本事寫這樣的文字。
7. 一個廣告人的自白
作者:[美]大衛·奧格威 譯者:林樺
這是我讀的第一本有關廣告設計的書,可讀性非常強。這本書很有趣,它不是告訴你如何創作出符合美學原則的、能拿獎的廣告,它講的是如何經營一家出色的廣告公司、如何創作出能使銷售量上升的廣告、如何賺錢。
8. 為什麼要廢除死刑
作者:[法]羅貝爾·巴丹德 譯者:郭金燦
我支持墮胎合法、同性婚姻合法,甚至是色情業合法,但我不曾明白為何要從原則上廢除死刑,即使是對於那些犯下極端殘忍罪行的犯人。於是我找來這本書。書名翻譯有問題,因為這本書的重點並非論證廢除死刑的原因,而在於呈現出法國廢除死刑的過程。我被作者打動,但我也知道,要想在中國廢除死刑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以眼還眼」的時代註定會過去嗎?
9. 大數據時代
作者:[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迪·庫克耶 譯者:周濤
邏輯非常清晰,實在令人感動。先講了三個要點:使用更多數據,甚至可以「樣本=總體」;放棄一定的精確性;關注相關關係而非因果關係。之後又談了大數據如何改變商業乃至社會,最後談了弊端與管理方法。除邏輯清晰外,內容全面,例子翔實,最重要的:語言淺顯易懂,無怪乎能成為暢銷書,不過算是暢銷書中的精品。
10. 希臘漫話
作者:羅念生
這本小書內容大致分兩部分:一是作者遊歷希臘時的見聞;二是對於古希臘文化——如雕刻、戲劇等——的介紹。作者學識確實淵博,收錄於書中的關於古希臘文化(尤其戲劇)的「閑話」值得一讀。但其所寫的希臘遊記,雖然包含熱愛,卻實在不怎麼好看。
11. 流放者歸來
作者:[美]馬爾科姆·考利 譯者:張承謨
被稱為「迷惘的一代」的一批美國青年作家,先是在中學、大學、戰爭中不斷地「除根」,之後,成為名副其實的流放者,流放於歐洲,再然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又一個個回到紐約,作者便是其中一員。這本書很有價值,不過文學性很強而邏輯性不強,讀起來有點痛苦。
12. 太陽照常升起
作者:[美]歐內斯特·海明威 譯者:吳建國
看完《流放者歸來》之後緊接著就看這本小說,莫名生出一種熟悉的感覺。「送一個姑娘跟一個男人一起去私奔。把她介紹給另一個男人,讓她和他一起去私奔。如今又要去把她接回來。而且還在電報的落款上寫著『愛你的』。」故事就是這樣的。文字間充滿頹廢與迷失,讀完心裡很惆悵。另外,因為這本書,我很想去西班牙奔牛節。
13. 一百個人的十年
作者:馮驥才
一本記錄文革親歷者口述的書。角度相對來說很全面,既有蒙冤入獄的受害者,也有知青,甚至有紅衛兵。內容也不都是慘兮兮的,也有苦中作樂和患難見真情,只是樂和愛都蒙了陰影。這二十來篇故事合在一起,讓我意識到此前對於文革的認識多麼膚淺。印象最深刻的不外是:中國現在沒有文革只是無人想做導演,中國從來都不缺文革的演員。
14. 論園
作者:童寯
又是一本小集子,收錄了一些介紹園林的文章。以中國園林為主,也有對外國園林的介紹。合上書之後,知識細節很快便淡忘了。最強烈的感受是:好想出去玩,走遍世界,親眼見見這些園林。
15. 自然的建築
作者:[日]隈研吾 譯者:陳菁
20世紀是「混凝土的世紀」,作者卻在追求「自然的建築」。這本書以作者設計的建築為線索,也穿插了很多思考。自然素材有各種各樣的缺陷,應設法彌補,如給杉木做防火處理,而非以自然素材的「純粹性」為借口,坐視不管,偷工減料。作者在書中寫了很多他針對缺陷找出的彌補方法,別出心裁,非常有趣。
16. 奧斯威辛之後:猶太大屠殺記憶的影像生產
作者:王炎
二戰期間希特勒屠殺了六百萬猶太人,這樣一個沉重的歷史事件,應以怎樣的方式呈現?朗茲曼製作了長達九小時的影片《浩劫》,片中只有訪談,而沒有還原大屠殺的影像。他批評斯皮爾伯格,以為《辛德勒的名單》將屠殺感官化和日常化了。可用影像還原就是錯的嗎?其實我更偏向於多元化的展現,歐洲電影和好萊塢,各有各的價值所在。
17. 我們曾吃過一切
作者:[美]伊思·克羅夫頓 譯者:徐漪
許許多多有關飲食的小故事,有的故事很正經,也有的故事很奇葩,整體來看非常有趣,輕輕鬆鬆就能讀完,當消遣的同時也能學到些知識,比如:河馬的脂肪很甜美;「salary」這個詞來源和鹽有關;牛油果因其外形得名「睾丸果」……
18.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作者:[美]賈雷德·戴蒙德 譯者:謝延光
「不同民族的歷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進,其原因是民族環境的差異,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學上的差異。」為什麼歐亞大陸人是征服者而非被征服者?不是因為人種有多麼優越,而是由於歐亞大陸的環境優勢,例如其有利於發明的傳播的東西向主軸線。可以說本書打了種族主義一記響亮的耳光。不過,既然環境如此重要,是否更意味著絕對平等的不可實現呢?
19. 人間滋味
作者:汪曾祺
讀汪曾祺寫「吃」,總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他對於食物總是抱著很開放的態度,對人也是如此。我不是他,我做不到對人如此包容,只希望在「吃」這方面向他學習,多嘗嘗天下美食。
推薦閱讀:
※2018 1-2月書單種草安利
※這6本書,幫你提升思想深度,讓人生不自覺地發生改變
※2018年一月書單(上)
※畢淑敏:優等的心,不必華麗,但必須堅固!
※2017年我最喜歡的七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