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釋義_08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原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
若人 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
世尊:何以故?
是福德 即非 福德性。是故 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 受持 乃至 四句偈 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何以故?
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法,皆從此經出。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釋義:
來;讓我舉例子給你說明;
假設;有個人非常富有,他擁有世界上所有的財產。於是這個人將他的財產全部布施出去,那麼這個人的功德是不是很大?
是的!真的很大!
為什麼我說不是很大呢?
因為:從生;住;滅(空性)的角度來看,他其實什麼也沒做,但是我們想要培養他【舍】這個概念,所以告訴他有【福德】這個東西;
這也解釋了為何佛學說:如果你能將四句偈 (【我;人;眾生;壽者】)的理念說給他人聽,是遠超過讓他去布施的道理所在。因為了解四句偈之後,你才能真正明白為什麼要布施,是從心裡層面直接的改變,是真正的想利益眾生,而不是因為我想獲得【福德】而去布施。
附註:
了解佛經,需要先理解語言模式的部分:佛法所對比的是世間法,所以,各位一定要清楚佛法與世間法的差異到底在哪裡。就語言文字而言,白紙黑字,看起來幾乎都一樣。很多人都在解【金剛經】,但凡談到類似:
是XX即非XX。是故 如來說:XX多(或者是名XX)
就一律無法理解了。
為什麼呢?因為談的人把「世間法」和「佛法」混為一談了。
「世間法」用大腦,但是「出世間法」不用大腦!
用大腦有個特色,就是會去推理,會去追求那個【合理】。
我們身而為【人】,自然具備【人】的各種特性(即佛經裡面所謂的【種性】) (例如:人是不會飛的,人無法在水裡呼吸…),這個【種性】由大腦負責掌管。這個【種性】會因為靈魂寄住的身體不同而不同(例如:牛必須吃草;獅子必須吃肉…)。但是「出世間法」則是完全的靈性,是跳脫【種性】限制的。所以以上類似的說法,都是在說明「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之間的不同。
推薦閱讀:
※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可能統一么?
※如果給你權力進行伊斯蘭宗教改革,你會怎麼做?
※釋迦牟尼是自稱成佛嗎?
※如何評價7月22日《鏘鏘三人行》這一期嘉賓葉海林在節目里表達的觀點?
※什麼是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