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的統一之路、拔都西征與普熱梅斯爾王朝的統治——正說波蘭史(二)(補文)

波蘭的統一之路、拔都西征與普熱梅斯爾王朝的統治——正說波蘭史(二)(補文)

來自專欄歷史⑨課

前言

因為波蘭封建割據時期,各個領主大公及其關係非常龐雜,因此我只在比較重要的人物後面附上生卒年月和其領地頭銜。一些戰役的翻譯很多,比如「瓦爾斯塔特戰役」又以譯成了「累格尼察戰役」或「格列尼卡戰役」,我只用現在能在公開資料中查到的譯名。

(本文中的波蘭地圖主要截屏自B站UP幻想淺綠髮布的歐洲歷史疆域變化視頻,侵刪)

在這裡鼎力推薦機核關於「王國」、「帝國」的FM通識節目,您看完本文之後如果還一頭霧水,去整體聽一遍,就完全理解了!

本章有大篇幅描寫了波蘭封建割據的混亂局面,很多人(尤其是對中世紀封建制度不了解的人)會覺得很亂,我簡單解釋一下封建制度:一個國家的最高領袖是國王,國王除了直轄領地之外,其他國內所有土地都分給了各個公爵,公爵的土地又分給了侯爵和伯爵,再往下分給子爵和男爵、騎士階層,最底層的則是沒有任何爵位的農民。農民和平時期負責耕作,戰爭打響後相應上層領主參軍打仗。

當然封建現象我們可以大概的分成輕度封建和重度封建,在輕度封建下,中央王權權威尚在,下屬的公爵、伯爵必須上交大部分的稅收,也不能攻伐別的領主,戰時也要徵召更多軍隊參戰。在重度封建下,公爵們幾乎自成一國,他們只對國王貢獻一小部分稅收、軍隊,平時是可以和別的領主互相爭鬥的。在中世紀的大多數情況下,重度封建制是常態。

如果還不懂的話,大家可以把輕度封建想像成我國的西周時期,周天子權威強盛,旗下列國雖偶有征伐,但還是真心順服與周王室。重度封建就是東周,王室權威遭到輕視甚至是無視,各國雖然還遙尊東周王室,但已經處於事實獨立的狀態。

輕度封建時期

大公

波蘭是一個典型的重度封建國家,我們經常提及的「大公」頭銜在波蘭和羅斯是一種比公爵要高,但略略低於國王的爵位名稱,但實際上大公在自己的領土內的權勢和國王也沒什麼兩樣,他們有著領土內的最高司法權以及戰時最高指揮權。

但並不是每一位大公都可以加冕為國王,只能是文治武功都特別出眾,所有人都很服氣的大公才有資格加冕為波蘭國王。在10~12世紀的兩百年間,整個波蘭只有三位大公加冕成了國王。他們是上文提到過的鮑萊斯瓦夫一世、梅什科二世還有鮑萊斯瓦夫二世。

在波蘭的封建割據時代,中央王權基本是處於被架空的狀態,任何一個拳頭大的人都有資格爭奪克拉科夫大公的稱號。克拉科夫大公是當時波蘭法理上僅次於國王的至高爵位,可以說搶到了這個稱號,你就是法理和名義上的波蘭最高統治者,但是下屬諸侯是不是真的服你,就得看你的本事了。比如在本文中提及的波蘭在普熱梅斯爾王朝下實現短暫統一,也只是波蘭各大公承認了瓦茨拉夫在波蘭的王權地位,並沒有做到秦統一六國那樣的真正的大一統。

(在神羅崩潰後,德意志地區的諸侯國紛紛獨立並且自稱大公,但此時的大公基本演變成了君主的稱號,一直沿用至今。)

移民熱潮

波蘭的封建領主們為了增加經濟收入,增強軍事實力,擴大政治影響力,紛紛從13世紀開始不停的在外國(主要是神羅)的農民中大量接收移民。到1250年之後,移民運動達到巔峰,德意志地區的移民主要在西里西亞、波莫瑞和大波蘭等地區大量開墾荒地,建立定居點,然後發展成村落、市鎮和城市。

為了讓移民更加努力工作以獲得幸福(被剝削)的生活,波蘭封建領主們一般都為其提供8~24年的免租期(其實就是養肥再宰...),免租期過後,移民者才會向領主繳納稅收、地租和代役租(給錢換取自由)。此外,農民還需要向教會繳納什一稅(專門奉獻繳納給神職人員的稅種),這就是流行於中歐的「德意志法」。

「農業的進步帶動了手工業的蓬勃發展,從事工商業的人口大量湧入城市。首都克拉科夫的人口一度達到了14000人(同時期其他城市只有幾千人),在13世紀,波蘭因為移民熱潮而增加了近100座新城市。 」 ——《波蘭通史》

但是凡事都有兩面,大批德意志地區移民雖然加速了波蘭經濟的發展,但他們並沒有對波蘭有祖國認同感,反而與周邊虎視眈眈的神羅諸侯互相勾結,成為後者侵略波蘭的幫手。

騎砍2所處的時代和本篇的時代很相近

建築和文學的發展

12世紀初,波蘭出現了第一部用拉丁文書寫,具有文學性的編年史《加爾編年史》,作者是鮑萊斯瓦夫三世時期的一位匿名神職人員。書中記述了彼雅斯特王朝早期幾位君主的歷史,歌頌了鮑萊斯瓦夫一、三世為統一祖國所做的成績,作者寫道:「堅守在保衛祖國的崗位上,為了祖國的榮譽而竭盡一切。」《加爾編年史》是當時致力於呼籲祖國統一,反分裂,反封建割據的作品,也展示了當時波蘭一部分上層精英的統一傾向。

波蘭原本只有樸實(low)的木質建築,後受拜占庭帝國的影響,從11世紀開始,波蘭的教堂、宮殿、修道院都開始嘗試羅馬風格。用大石塊堆砌而成的羅馬式建築外表雄渾美麗,內部裝飾非常豪華,天花板、大門、圓柱都有各種幾何圖案、馬賽克圖案以及中世紀風格的藝術點綴,最典型的建築就是克拉科夫的瓦維爾宮和大教堂修建於卡齊米日三世時期。

瓦維爾城堡全景

豁免權

到了12世紀,地方封建領主的勢力不斷增強,他們從國王手裡得到了司法豁免權和稅收豁免權,開始成為一種半獨立的勢力存在。相對的,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和力量則被不斷削弱,地方封建勢力的力量則不斷加強。

1215年,波蘭教俗封建領主的封建豁免權達到極點,此時波蘭的四位大公:克拉科夫大公綽號白色的萊謝克、馬佐夫舍王公康拉德、奧博萊王公卡什米日和大波蘭的王公瓦迪斯瓦夫,他們同時向教會發布豁免權。這使得他們領地內所有的教會土地完全收歸己有,脫離了中央政府的控制

早期波蘭的軍隊組織形式

說了這麼久,還沒講過早期波蘭的軍隊組成形式。最早波蘭的軍事力量是由大公們的親衛隊和貴族民團(騎士)組成。梅什科一世時期的親衛隊有3000人,到了鮑萊斯瓦夫一世時期,增加到了4000~5000人。當時,整個波蘭的軍隊約由4000名輕重騎兵,13000名步兵組成。正是依靠著這支武裝力量,彼雅斯特王朝早期的幾位君主才多次打敗了德意志諸侯們的入侵,保衛了波蘭的統一和獨立。但是到了鮑萊斯瓦夫三世時期,封建領主的經濟力量與日俱增,他們也不斷的建立自己的私人衛隊。隨著封建進程的推進,騎士階層慢慢壯大,親衛隊的作用漸漸削弱,最後只作為象徵性的精銳軍隊存在。

12世紀波蘭的軍隊樣式

封建割據時代的王公混戰

書接上文,鮑萊斯瓦夫三世死後,他的兒子們完全無視長子繼承法,紛紛爭搶王位,到1146年,衝突無法調和,內戰正式爆發,波蘭又開始了割據混戰的局面。

鮑萊斯瓦夫三世去世前

長兄瓦迪斯瓦夫二世(W?adys?aw II,執政1138-1146 )被二哥綽號「捲髮」的鮑萊斯瓦夫四世(Boles?aw IV the Curly,執政1146-1173,生1125-卒1173)打敗,捲髮哥兼并了克拉科夫地區,隨即繼任波蘭大公。

人如其名,確實是捲髮

1157年,不服輸的瓦迪斯瓦夫二世主動邀請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綽號「紅鬍子」的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 生1122年 -卒1190年6.10)利用波蘭內戰的間隙侵入大波蘭地區。波蘭的王公們本就打的傷痕纍纍,面對氣勢洶洶的紅鬍子選擇了不戰而降,並承認後者的至高權力。捲髮哥被迫宣誓效忠皇帝紅鬍子,並上交了不少的貢金...(保護費)。

紅鬍子一生戎馬倥傯,最後死於征途,也算是不錯的結局了。

正義王

1173年,捲髮哥病故,他的弟弟老梅什科三世 (Mieszko III the Old,執政1173-1177,生1126/7-卒1202.3.13) 繼位。四年後的1177年,克拉科夫的封建主因不滿他的統治,再次趕走了梅什科三世,又推他的幼弟,綽號「正義王」的卡什米日二世(Casimir II the Just,執政 1177-1194 生1138-卒1194年5.5)為波蘭大公。

正義哥是先王鮑萊斯瓦夫三世的第五子,出生於他父親去世的同年。歪嘴哥明顯對這個最沒存在感的兒子不那麼看重,因此在遺囑中沒有分給他任何領地。直到他四哥死後,才從捲髮哥手中獲得了不太起眼的維什利卡公國,梅什科三世被驅逐後,他被選為大公。

1184年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正義哥向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鬍子表示效忠。1186年他先後兼并了馬佐夫舍和庫亞維,以此擴大了他的勢力。1191年,梅什科三世密謀發動政變推翻了卡齊米日的統治,但是正義哥隨後又在基輔羅斯的幫助下戰勝了梅什科三世的軍隊,他得以復辟。1193年他對異教徒雅特溫人發動了一次十字軍戰爭,同時正義哥向教會勢力授予了許多特權,提高了基督教在波蘭的地位。次年的1194年5月5日,在一次尋常的宴會上,卡什米日二世溘然長逝。正義哥的兩個兒子萊謝克和康拉德,他們在後面的故事中都會佔有一席之地,他也是後來波蘭恢復王國地位後的第一位國王「矮子」瓦迪斯瓦夫一世的曾祖父。

後世波蘭的教會史學家贈與了他「正義王」(King of Justice)的稱號,以感謝他的貢獻。

濃眉大眼的卡齊米日二世

萊謝克和梅什科的相愛相殺

卡齊米日二世去世,克拉科夫主教佩烏卡主張由卡齊米日二世的幼子萊謝克繼承大公之位,封建領主勢力的督軍米科瓦伊則主擁立之前被趕走的老梅什科三世為大公,兩方勢力的角逐以教會勢力獲勝結束,綽號「白色公爵」的萊謝克一世(Leszek the White 執政1206-1210 生1184-卒1227)成為了波蘭大公。後深感不服的梅什科三世與萊謝克一世的軍隊在1195年大戰一場,雙方均未分勝負,梅什科三世被迫撤回其封地大波蘭。萊謝克一世於1202年正式加冕為波蘭國王。

白公爵:「看我堅毅的眼神」

這時的克拉科夫風雲變幻,不甘失敗的封建領主勢力終於戰勝了教會勢力,萊謝克一世在1200年、1201年和1206年遭到廢黜。梅什科三世在耄耋之年終於可以入主克拉科夫稱波蘭大公。但安逸總是短暫的,梅什科三世沒享受幾年好日子就在1202年病逝了。

堅韌的長腿哥

之前提到的督軍米科瓦伊沒有讓萊謝克一世複位,而是讓老梅什科三世的兒子,綽號「細長腿」的瓦迪斯瓦夫(W?adys?aw III Spindleshanks,執政1202-1206,生1161/67-卒1231.11.3)繼大公位。同年,米科瓦伊暴卒(我個人懷疑是教會謀殺),長腿哥屁股還沒坐熱就被趕回了封地大波蘭,萊謝克一世在教會的支持下於1206年復辟,執政直到1227年。

似乎上帝嫌波蘭還不夠亂,長腿哥有一個侄子叫瓦迪斯瓦夫·奧多尼茨,他還要求在大波蘭分得一份領地。於是在教會勢力和格但斯克王公希文托·佩烏克(烏克=光頭)的幫助下佔領了大波蘭的北部,但他卻遭到了大小波蘭封建領主的強烈反對(畢竟弱宣稱)。

另外,長腿哥還必須對付格涅茲諾教區的大主教意圖擴大教會勢力的密謀,長腿哥也不廢話,直接付諸武力強行了鎮壓了教會。可教會在中世紀絕對不是軟柿子,羅馬教皇在1214年因為長腿哥的瀆神行為,對其施以絕罰......(絕罰,俗稱破門律或逐出教會,是天主教所有懲罰中最嚴厲的一種。一般來講,被絕罰的領主在中世紀很難再混下去,只能向教皇認慫懺悔才能收回絕罰幸虧大波蘭的封建領主力挺長腿哥,才沒有引起更加嚴重的後果。

在1227年,萊謝克和長腿哥秉持著攘外必先安內的覺悟達成共識,兩人又聯合了西里西亞王公大鬍子亨里克 (Henry I the Bearded,執政1232-1238,生1165-卒1238.3.19) 同弱宣稱的奧多尼茨決戰。

長腿哥覺得優勢很大,長腿哥A了上去!長腿哥打出了GG。到1227年,長腿哥幾乎失去了整個大波蘭地區。

百折不撓,緊握權柄的長腿哥,莫名有種北京老哥的氣質

後沮喪的長腿哥接受了萊謝克一世的提議,於11月在甘薩瓦舉行一次王公大會,準備和平解決困擾幾人許久的領土糾紛問題。然而壞侄子奧多尼茨和光頭哥居然直接帶兵沖入了會場,時任克拉科夫大公兼波蘭法理國王的萊謝克一世當場被殺,一起來勸架的亨里克一世躺槍,他在衛隊的保護下拚死抵抗,但還是受了重傷。長腿哥毫髮無損,不是因為他有多能打或是能預測未來,而是他丫的那天遲到了!

得知最大的競爭對手萊謝克橫死的消息後,細腿哥表面MMP,心裡笑嘻嘻。但是萊謝克一世好歹留下了一個幼子,這位只有一歲半的孩子就是後來綽號「害羞」的鮑萊斯瓦夫五世(執政1243-1279 )。鑒於君主太過幼小,克拉科夫的封建領主們建立了一個攝政會議。

長腿哥費了很大勁終於擊敗了他的政敵西里西亞大公亨里克和馬佐夫舍公爵康拉德,於1228年終於再次當選為克拉科夫大公(攝政王),直到靦腆哥成年後歸還政權。但是壞侄子奧東尼茨的勢力遠比長腿哥強大,後者非常不情願的在1229年將整個大波蘭拱手相讓。不久,他又被迫將桑多梅日封給馬佐維亞公爵康拉德(還記得剛才的卡齊米日二世嗎,這位就是他兒子!)。積蓄了足夠力量的馬佐夫舍公爵康拉德在隔壁羅斯軍隊的協助下起兵反叛,將長腿哥徹底擊敗。

長腿哥在1231年11月3日以70歲高齡去世,結束了他富有爭議的一生,遺憾的是,他沒有留下任何子女。

長腿哥晚期的波蘭

勇敢的亨里克二世

康拉德一世(Konrad I of Masovia,執政1229-1232,生1187/8-卒1247.8.31)終於成為了克拉科夫大公。之前提到在波蘭第一屆和平峰會中受重傷的大鬍子哥亨里克很憤怒,不帶這麼欺負老實人的好嗎?!他養好傷,於康拉德繼位三年後的1232年發動政變,從後者手裡奪走了克拉科夫大公之位。在享受了6年大公生活之後,73歲高齡的亨里克一世安詳去世,他的兒子綽號「虔誠的」亨里克二世 (Henry II the Piou,執政1238-1241,生1196-卒1241.4.9) 繼任克拉科夫大公。

大家以為搞事的傢伙紛紛GG後,波蘭就恢復平靜了嗎?是的!至少當年的波蘭人都是這麼想的。

然而,在亨里克二世還沒繼位的1236年,在東方遼闊廣袤的欽察草原的地平線上,一支軍隊在一個男人的率領下已經踏入了東歐的土地。他是繼阿提拉之後又一個來到歐洲的東方人,他的名字將在接下來七年內成為整個東歐的夢魘:孛兒只斤 · 拔都。

拔都汗,又稱薩因汗。(長得和我姨夫有點像...)

蒙古帝國第二次西征

蒙古西征概述

我會用比較大的篇幅來描寫這一時期的蒙古西征過程,從1236年入侵羅斯到1243年建都萊撒城。其實本篇的大部分內容和波蘭本身沒有特別大的關係,你們可以當做是一個「番外篇」來看,如果對蒙古西征不感興趣的話,可以跳過繼續看波蘭的統一之路。

我相信各位在各種網文上都見過各種版本的關於蒙古與東歐聯軍的那次戰爭,關於大概的經過和結果,大家就算不是特別清楚,也應該大概了解。總體上就是東歐聯軍慘敗,整個東歐被蒙古人蹂躪了一個遍。但蒙古東征這個歷史事件的前因和後果,詳細的過程大家可能還不是特別清楚,所以我在這裡以1241年4月9日於現波蘭境內的列格尼卡(Legnickie )附近發生的瓦爾斯塔特戰役為核心,用我個人的方式、觀點和角度去闡述一遍這段歷史。為保證閱讀流暢感,我會在一些懸而未決的歷史迷霧中進行合理的設想(YY),如有錯誤,請批評指正。

這張圖很清晰,可點開大圖觀看

蒙古西征的目的

在中亞和東亞取得一系列出人意料又摧枯拉朽的偉大武功之後,蒙古人有了一個偉大的理想,那就是「征服全世界」。於是蒙古向歐洲和中東分別派去了兩個男人進行征服活動。一個是旭烈兀(第三次西征),他毀滅阿拉伯帝國建立了伊爾汗國,但是在1260年九月三日的艾因賈魯之戰中,蒙軍大將怯的不花敗給了埃及馬穆魯克王朝,蒙古帝國向中東的擴張就此終結。

在此之前的1240年前後,另一個蒙古人窩闊台向歐洲進發(第二次西征),他征服羅斯諸國,在今俄羅斯地區建立了欽察汗國,同時向西派去了一支遠征軍,這支軍隊的任務是征服「不服之國」,大概的意思就是以後我就要在俄國這邊混了,為了防止以後東歐諸國對我形成威脅,我先派兵過去把你們輪番揍一頓,揍服了,我欽察汗國的統治就穩固了。

在得知以上的歷史背景後,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欽察汗國對東歐的侵略本質上是一種建立於外交之上的軍事威懾。

關於這場戰役,我查閱了不少相關資料,但每一個參考資料都或多或少有問題,光譯名就有好幾個版本,諸如「累格尼查戰役」、「格列尼卡戰役」、「瓦爾斯塔特戰役」等等......還比如有的文章稱此時的波蘭國王是鮑萊斯瓦夫四世,可捲髮哥在1173年就去世了,戰役發生的年份是1241年,距離捲髮哥去世已經過去了將近70年之久等不同的矛盾處。我只能儘可能的查閱更多的參考文獻,這一段我的參考書籍是《波蘭通史》《波蘭史》《草原帝國》《多桑蒙古史》還有維基百科

西征欽察草原

成吉思汗的繼任者窩闊台汗命令朮赤的嫡次子拔都率軍西征歐洲,西征的蒙古軍隊名義上是由統治者鹹海草原和烏拉爾山區的拔都所統帥,此時在他身邊彙集了成吉思汗各支的代表:拔都的兄弟桿翰爾答(Orda)、別爾哥(Berke)和昔班(Shayban);窩闊台之子貴由(Guyuk)、合丹(Qada』dan);窩闊台之孫海都(Qaidu);拖雷之子蒙哥(Mongka);察合台之子拜答爾(Baidar)和孫子不里(Buri)。

但這支軍隊真正的領導者是60歲高齡的老將速不台,這位蒙古漢子一生南征北戰,東至朝鮮,西抵波蘭,南到波斯,都有他的赫赫功勛。

參與第二次西征的蒙古軍力大約為15萬人(除蒙古本部軍馬外,還有僕從國軍隊),根據伊斯蘭史籍記載,戰爭起源於1236年秋天,蒙古大軍攻滅伏爾加河流域保加爾人的卡瑪突厥國。

1237年春寒料峭時,蒙古軍又進攻欽察草原上處於半原始文明狀態的欽察游牧部落,1239年12月份,蒙古人攻陷了阿蘭人的都城蔑怯思城,南欽察草原被徹底吞併。在征伐南欽察草原的過程中,北面開始了對羅斯諸公國的遠征。

羅斯諸國貴族步兵,不過我從右邊舉劍步兵的拜占庭頭盔看,很像是瓦蘭吉衛隊

西征羅斯諸國

當時的羅斯諸公國碎的比波蘭還嚴重,波蘭好歹有個名義上的共主,羅斯則是完全碎了一地,各個公國的分歧嚴重削弱了羅斯地區的凝聚力和軍事組織能力。

  • 1237年底,里亞贊大公尤里守衛里亞贊,蒙軍攻陷里亞納,尤里被殺,全城盡屠之;
  • 羅曼兄弟守衛克羅姆那,後在城下戰敗被殺,克羅姆那被佔領;
  • 1238年2月莫斯科遭到洗劫、緊接著蘇茲達爾和弗拉基米爾城淪陷;
  • 蘇茲達爾城被掠奪後焚燒,弗拉基米爾城教堂內避難的平民全部被屠殺;
  • 3月,最強大的羅斯王公蘇茲達里亞大公尤里二世在西塔河畔的決戰中戰敗被殺;
  • 雅羅斯拉夫城和特維爾城被洗劫,北方的諾夫哥羅德因沼澤地帶而倖免;
  • 次年年底,切爾尼戈夫淪陷後,基輔幾乎被夷為平地。

13世紀,羅斯諸國的貴族步兵,這個就非常貼近歷史了。

波蘭戰役

1240-1241年冬天,蒙古人越過了結冰的維斯瓦河,在洗劫了幾乎是空城的桑多梅日之後,裹挾著一眾俘虜的男女平民,行進到距離克拉科夫城七英里的時候驅散了俘虜,意在讓他們逃回去傳播蒙古人的恐怖。到1241年初,克拉科夫城防長官弗拉基米爾率領一支小股部隊悄無聲息的繞到蒙軍後方,在波瓦涅茨附近發起突然襲擊。蒙古軍猝不及防,損失了不少人,但回過神來發現對方的人數實在比較少,很快就站穩了陣腳將其擊潰。但是混戰的時候,蒙軍的男女戰俘多趁亂逃跑,藏匿到了附近的樹林中。蒙軍勞師以遠,軍士都多疲敝,蒙軍繼續後撤,從森濟舒夫退回到了伽里赤(羅斯小國)境內修整。

修整完畢後,蒙軍以兩個萬戶的兵力(至少兩萬人)進軍到了桑多梅日,然後在此分為兩軍。一軍入侵棱斯克,另一軍繼續入侵桑多梅日地區。此時,桑多梅日和克拉科夫的封建領主們一致對外,1241年3月18日在昔德洛夫(又稱赫梅爾尼克)附近集結禦敵。波軍大敗,主將陣亡,士卒十死七八。

博勒斯(鮑萊斯瓦夫)老王聞敗訊不自安,攜其母妻避兵於佳爾帕忒山下的桑德志城(Sandeca)附近之一堡中,已而又避摩拉維亞境內之一修道院中。波蘭之富家貴族亦多逃避與匈牙利、日耳曼(德意志諸城邦)等地。其不能遷徙者,皆避兵于山林沼澤之中而逃死。」

——《多桑蒙古史》

(這段最大的問題也是國王的記述,首先,此時的波蘭沒有國王,只有「波蘭最高公爵」這一稱呼。而且這個1241年前後並沒有鮑萊斯瓦夫姓氏的的大公執政。這一時期的波蘭大公前後有兩位,一位是馬佐維亞的康拉德一世 (Konrad I of Masovia 1187-1247),還有一位是前文提到的鬍子哥亨里克二世(Henry II the Piou 1196-1241)。康拉德一世的執政年份是1229年~1232年,這時蒙古人還沒過來。另一位就是亨里克二世,他的執政年份是1238-1241年,剛好對的上,但它並沒有逃跑,而是整軍備戰,親自加入了1241年4月9日的瓦爾斯塔特戰役。而文中提及的鮑萊斯瓦夫四世在1173年就去世了,戰役發生的年份是1241年,距離捲髮哥去世已經過去了將近70年。下一次鮑萊斯瓦夫五世繼位的年份是1243-1279年,此時蒙古第二次西征已經過去了一年。)

這段關於「波蘭國王」逃跑的記述在很多資料上都有,我能想到最大的可能性是當時還沒有成為波蘭大公的害羞的鮑萊斯瓦夫五世逃跑被人記錄了下來,後面他成為了波蘭大公,於是就有了這個「逃跑國王」的記述。應該說,這個逃跑國王是以後來人的眼光記述的,至少在1241年,波蘭並沒有什麼逃跑的國王。。在1241年蒙古大軍壓境的時候,只有一位努力備戰的大公,沒有怯懦逃跑的國王。

蒙古軍到達克拉科夫城後,見到城內無人(早就全程疏散了),就縱火燒城而後離去。行進到西里西亞境內的時候,發現奧德河上的橋樑早就被波蘭人毀壞了,就在拉蒂博爾附近製作木筏或者乾脆泅渡過河。本地駐防的大公自知軍隊數量太少難以對抗蒙古大軍,於是就後撤到了累格尼察城附近,加入了正在此集結軍隊的波蘭大公亨里克二世。

蒙軍渡河後,直接進發到了當時西里西亞的首府布列斯勞。布城內的百姓老早看到蒙軍過來,不想讓城內資源落入敵手,就直接自己焚燒了外圍的城市,然後撤入了堅固的內城做堅決抵抗。蒙軍圍攻多日,久攻不下,於是乾脆解圍撤退,之前的一路蒙軍在累格尼察附近會和,此時的蒙軍有高達兩個萬戶的兵力。

瓦爾斯塔特戰役

西里西亞大公兼波蘭最高公爵,「虔誠的」亨利二世已經在此集結了3萬(一說2.5萬)人的軍隊,大體分為五部分。

  1. 第一軍大致是從德意志的戈德堡金礦區招募的礦工組成的步兵。由波蘭西部的領主莫利維亞侯爵的兒子鮑萊斯瓦夫指揮。
  2. 第二軍是大波蘭地區的主力軍,輔以一小支克拉科夫衛戍軍。以撤來的克拉科夫領主速里斯拉夫指揮。
  3. 第三軍是梅什科公爵帶領了逃亡來西里西亞的西波蘭軍民。
  4. 第四軍是條頓騎士團大團長鮑勃 · 馮 · 奧施特恩(Poppo von Ostern)率領的數千條頓騎士團軍隊(不全是騎士)
  5. 第五軍是之前未受戰火波及的西里西亞與波蘭全境的精銳,一些外籍軍團做輔助。由亨里克二世親自指揮。

蒙古方面也分成了五個軍團,由拜答爾做總指揮。

公元1241年4月9日早上,虔誠的亨里克二世和諸王公、主教在里累格尼察城中舉行了彌撒儀式後,率領軍隊出城迎戰,兩軍布陣於離累格尼察城郊處約10公里的平原地帶上。

波蘭聯軍第一軍在鮑萊斯瓦夫的帶領下率先出擊,蒙軍佯裝不敵,詐敗而走。這支波蘭軍隊全都是步兵,而且裝備非常糟糕,武器盔甲甚至都沒有配發齊全,有許多士兵甚至是赤膊上陣,而且行軍布陣毫無章法,許多士兵前堵後擁的擠在一起。這支部隊在莽撞的鮑萊斯瓦夫的帶領下漸行漸遠,脫離了主力部隊的掩護範圍內的時候,蒙軍輕騎兵突然發起反擊,回身便射!第一軍是那麼的擁擠和脆弱,就算一個女人閉著眼睛盲射都能輕鬆的殺死一個人,就更不要提身經百戰的蒙古戰士了。數千支凌厲的箭矢帶著破空聲像熱刀切黃油一樣輕鬆的插進了波軍士兵的軀幹四肢里,在蒙古軍隊技術+戰術的雙重作用下,第一軍甚至來不及潰散就被盡數射殺,將領鮑萊斯瓦夫身中數箭當場陣亡。

第三軍主將梅什科見前軍危在旦夕,趕忙率部向前支援,可惜當他趕到的時候,第一軍已經已經全軍覆沒,十不存一。第三軍的裝備和訓練要優於第一軍的臨時徵召兵,但第三軍依然以步兵為主力,因此機動力也很糟糕,他們在蒙軍輕騎兵的箭雨下也很快支撐不住開始後撤。

亨里克二世眼見步兵主力損失殆盡,終於和條頓騎士團大團長鮑勃 · 馮 · 奧施特恩一道,率領麾下最精銳的波蘭騎兵和條頓騎士團主力向蒙軍衝鋒。蒙軍輕騎兵見狀,又開始故技重施詐敗而走,雖然在撤退,但蒙軍輕騎兵一刻都不停的用手中弓箭回身射擊波軍重騎兵。亨里克二世不知是計,依然執著的向前衝鋒,力圖追上蒙軍弓騎兵。忽然,蒙軍輕騎兵開始自發的分成兩撥,向左右兩個方向逃遁。

波軍正要追擊,但見在正前方馬匹奔騰出的黃沙煙塵中,赫然出現了一支蒙古重騎兵部隊,向著自己慢速推進。亨里克二世馬上重整隊形,擺出攻擊陣型向蒙古重騎兵部隊發起衝鋒。蒙軍重騎兵也開始有條不紊的轉變成攻擊陣型,向波蘭-條頓騎士聯軍發起衝鋒。

此時的波軍雖然仗著一腔血勇發起衝鋒,但自身已是受創頗多,早已迂迴到波軍兩翼的蒙古輕騎兵一刻不停的傾瀉著可怕的箭雨,已經有很多騎士和戰馬受傷。流矢重重的砸在盾牌上的聲音和尖利的破空聲簡直像是撒旦的獰笑。

騎士們哀嚎著,怒吼著,興奮著,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接下來的命運。

繼續天國王朝,圖中騎士的裝備和此戰騎士的盔甲武器基本是一樣的。

而對面的蒙古重騎兵卻是死一般的寂靜,一層一層堅實厚重的扎甲下面,是無聲的沉默。他們並肩騎行,猶如一道鐵牆向前推進著,蒙古重騎兵掏出了高磅複合弓向前直射,波軍騎士只能硬著頭皮繼續猛衝。

兩軍相接,金鐵交加。頃刻間,鮮血與斷肢齊飛,緘默與瘋狂同在。騎士們依然很亢奮,這是他們從小到大學習的最標準的戰術,最強大的武備,這是整個東歐能集結起來的最強大的野戰力量!似乎沒有理由輸。侍從、騎士、僱傭騎手、奧施特恩和亨里克二世都是這麼想的,直到戰友越來越少,蒙古輕騎兵封死了後路,騎士們的慘叫被隆隆的馬蹄聲所掩蓋。

蒙古人就像是一把鐵鎚,帶著蒙古高原獨有的冷峻和殘酷,粉碎了所有人的幻想。波蘭-條頓騎士團聯軍慘敗,「虔誠的」亨里克二世在親衛拚死保護下突出重圍之後,身邊僅剩下四個隨從。而且亨里克二世的坐騎受了重傷無法前進,他好幾次改駕別的戰馬,因此耽誤了時間。

蒙古人的追兵到達,開始圍攻幾人。

亨里克二世騎馬拔刀自衛,在毫無希望的戰鬥中,蒙古騎兵用長槍戳入了亨里克的腋下,後者吃痛,被挑落馬。徒勞的反抗後,蒙古人揪著他的頭髮,割下了這顆頭顱。

「是役也,波蘭軍損失甚眾。相傳敵兵在戰場計算死者之數,每殺一敵,割其一耳,所得之耳,記有九大囊雲。」 ——多桑蒙古史

關於蒙古與波蘭的傷亡,因為年代久遠,在當時也沒有人清數,所以至今沒有確切的數字。我估計蒙軍的傷亡及其輕微,應該在100人~1000人之間。因為這是一場殲滅戰,所以波軍去掉少數潰逃掉的,保守推測應該在一萬五千~兩萬人,即真正意義上的全軍覆沒。條頓騎士團大團長鮑勃 · 馮 · 奧施特恩雖然活著退出戰鬥,但也身受重傷,於兩個月後死痛苦的死去。

借天國王朝里死胖子的腦袋用一下

喋血孤城

里格尼治城的居民已經提前將外城焚燒殆盡,物資全部運到了內部城堡中,做堅決抵抗狀。蒙古軍把亨里克二世發臭的頭顱插在槍尖上,在城下來回巡示,意在恐嚇守城居民,逼其投降。但城內居民早就看透了蒙古人的套路,據不投降。蒙古人見套路失效,將周圍的村鎮夷平後就棄城而去。

蒙古軍在勃列西斯科修整了八天後,進入摩拉維亞境內開始三光政策,一直先進到奧地利和波西米亞邊境。這兩個地區此時都歸波西米亞大公瓦茨拉夫所有。瓦茨拉夫大公集結了步騎兵大概5000餘人,交給國內一位將軍指揮,並命令他去支援摩拉維亞,他就是雅羅斯拉夫· 德·斯滕伯格。因為軍隊數量稀少,而且還有累格尼察的前車之鑒,所以命令他不要和蒙古人野戰,必須快速進軍到奧摩茨和布林兩城準備防禦作戰。

雅羅斯拉夫達到布林城,發現城內集結了數千軍隊,於是他留下了約4000人協防,自己親率1000多人進發到了奧摩茨。雅羅斯拉夫前腳剛進城,後腳蒙古人的先鋒騎兵就到了。第二天夜裡,他登上瞭望塔,發現四周燈火閃爍,就知道蒙古軍已經到了。

第三天,蒙古大軍到達了城下,因為城中尚有一萬兩千人駐守,所以沒有急著圍攻,只是向城頭上射箭,意圖殺傷城垛上的守軍,但雅羅斯拉夫早就偷偷的把城牆上的士兵換成了稻草人(草人借箭...)。蒙軍有些不爽,為了展示威懾,直接向城內攢射箭雨,史載:「如雲之蓋天,如雹之墜地」。然後又用老套路假裝撤退,想要引雅羅斯拉夫出城追擊,但後者依然沒有上當。

這時蒙古人臉上有點掛不住了,來歐洲這麼長時間沒遇到這種對手,這傢伙竟然軟硬不吃。於是蒙軍就開始焚燒奧摩茨周圍的小鎮,有一個修道院就在鎮子里,裡面有少數的士兵堅守。蒙軍也不客氣,直接放火焚燒,逼得院內士兵出戰。蒙軍將其盡數殺死後,把他們的頭顱割下來綁在馬尾上,在奧摩茨城下巡示挑釁。城內的將士非常憤怒想要出戰,但雅羅斯拉夫仍然下令堅守不出。

這次突襲戰,可以說是蒙古第二次西征中的唯一敗仗

過了幾天,蒙軍大將別塔到達了圍城軍營中,他按照傳統的三光政策開始分兵掠奪破壞周圍的村莊小鎮。雅羅斯拉夫在巡示的時候,發現城下蒙軍人數少了一些,而且因為長期乏味的圍城,防禦也有些鬆懈。於是在1241年6月24日月黑風高的晚上,集結了一些精銳士兵,突然打開大門命令部下急攻守備鬆懈的蒙軍大營!蒙古人猝不及防,損失非常慘重,而且最要命的是蒙軍大將別塔竟然被當場格殺在了亂軍之中。當蒙古主力回過神來,集結兵力氣急敗壞包圍過來的時候,雅羅斯拉夫已經帶著手下的軍隊撤回城內了。

這場標準的夜襲戰鬥中,雅羅斯拉夫手下只損失了300人。蒙軍的具體損失雖然不詳,但史載蒙軍「損傷甚眾」。第二天,雅羅斯拉夫聽到蒙軍大營內傳來了哭聲,偵查得知是蒙古人開始屠殺戰俘以祭拜他們戰死的大將別塔。三天過後,城下蒙軍無奈的撤圍,跟隨主力離開了波蘭,進軍匈牙利。

後來,蒙軍與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在賽育河決戰,後者慘敗。布達和佩斯兩座都城相繼淪陷,蒙軍一路勢如破竹的攻下了整個匈牙利,貝拉四世逃亡到亞德里亞海上的一個小島上才躲過一劫。後窩闊台大漢的死訊傳來,蒙古西征軍開始全線撤退,拔都率軍徐徐東行,於1243年初抵達伏爾加河下游東岸,在此修建了欽察汗國的都城薩萊城。

至此,歷時七年的第二次蒙古西徵結束。

對瓦倫斯塔特戰役以及蒙古第二次西征的個人分析

先來聊一聊瓦倫斯塔特戰役,大家認為這場戰役中蒙古人是如何贏得勝利的?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是蒙古人的騎射功夫非常了得,通過不停的放風箏戰術把歐洲的重裝騎士們磨死,這種說法明顯是錯誤的。

我將從裝備、戰術和組織度這三個指標來簡單談一談我眼中的瓦倫斯塔特戰役。

裝備

蒙古人的裝備跟當時的東歐聯軍相比,在近戰武器方面,兩方不相伯仲。但是在遠程投射兵器和穿戴甲胄方面,蒙古人完全有著碾壓級的絕對優勢。

  • 蒙古輕騎兵的盔甲比較簡單輕便,以皮甲為主,有時甚至不穿甲,武器是複合弓。基本不參與戰場上的硬碰硬肉搏,只負責遠程騎射攻擊。
  • 蒙古重騎兵,穿戴採用東亞地區冷鍛鍛造工藝的鐵扎甲,從頭盔到下身,通體披甲。這種鎧甲對弓箭等投射武器的防禦力遠遠強於鎖子甲,而且蒙古騎兵基本是全身、全馬慣甲,移動起來就像一座堅不可摧鐵塔。

甲片連掇的密不透風,防禦性能自不必說

  • 東歐聯軍中最好的裝備只是騎士們身上的鎖子甲和桶盔,然而鎖子甲近戰勉強堪用,遠程則不可能防住蒙古人手裡的高磅數複合弓的射擊,箭矢會穿過鎖孔和武裝衣直接刺進身體內,有時甚至可以直接射斷鐵環。桶盔的防禦力夠了,但也只能保護頭部,脖子以下的部位在複合弓面前簡直是沒穿衣服。騎士們的馬只披著一層罩袍,防禦力相當於你穿一件T恤,也就是說騎士們的馬在複合弓面前沒有任何防禦。蒙古人一旦射中體積更大的戰馬,也許戰馬能忍痛強忍幾支箭的痛苦,如果再多被射中的話,戰馬勢必會跌倒,上面的騎士會怎麼樣就不用我多說了。

右邊的鎖子甲已經屬於質量非常好的雙層甲了,但還是不可能擋住複合弓的射擊

戰術

相比歐洲那種約定俗成的,貴族式的戰爭(類似於我國春秋時期的貴族戰爭),在殘酷的蒙古高原崛起的蒙古人完全是字面意義上的戰鬥民族。蒙古人打仗不會考慮任何「文明」舉動和形式主義,殘忍至極的實用主義是蒙古人的遊戲規則。其實蒙古第二次西征的過程,我們可以想像成一個地下打黑拳的老手去挑戰學習競技跆拳道的人,兩者都是學武之人,但是前者就是能把後者摁在地上直接打死。

蒙古人的戰術並非是我們想像中精妙詭譎的,實際上非常簡單。標準的蒙古野戰軍團里,60%是輕裝弓騎兵,40%是重裝騎兵。開戰時,輕騎兵打前鋒,詐敗引敵深入。而後利用優秀的機動力向兩翼迂迴騎射,形成包圍之勢。然後重騎兵排成一道人牆向前推進,同時用手裡的重磅複合弓遠程射擊,距離足夠近的時候切換近戰兵器。重騎兵與敵人接戰後,輕騎兵完成包圍,到了這種局面,敵人的失敗就是板上釘釘的了。

一張完美展示蒙古人戰術的圖片

組織度

在我看來,這是蒙古人在中世紀得以迅速崛起,擊敗一眾對手的重要優勢。用簡單的話說就是:蒙古軍相比東歐聯軍,更像是一支真正的軍隊。蒙古人經過多年戰鬥和戰爭模式的淬鍊,已經形成了一套簡單高效的蒙古式風格:

在長生天和神化的可汗感召下,形成了強大的宗教、領袖認同感,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戰鬥信念,使得蒙古人的士氣非常優秀,更容易死戰到底,不易潰散。反觀東歐聯軍方面,底層的徵召兵基本就是拿了武器的農民,士氣和戰鬥意志遠遠不如蒙古戰士高昂。只有騎士們在榮譽的驅使下士氣會更高,但也絕對高不過更加系統先進的蒙古體系。再後來的艾因賈魯之戰,蒙軍大將怯的不花被陣斬後,蒙軍也並沒有發生潰散,而是有組織的,各自為戰式的向後撤退,還防禦住了前來追擊的穆斯林軍隊,可見蒙古人的組織力多麼可怕。

合適的裝備、戰術和組織度造就了斯巴達人的強悍戰力

綜上所述,蒙古人在裝備、戰術和組織度上完全優於對手的情況下,獲取勝利其實是非常合理的。在13世紀蒙古人的巔峰時期,他們絕對是地球上最善戰的軍隊之一。

如果窩闊台不死,蒙古人會打到什麼程度?

相信看到這裡的人,絕對有過這樣的疑問。東歐淪陷自不必說,中歐、南歐、甚至西歐會不會也變成某個汗國的領地?其實你們想多了,蒙古帝國穩定的擴張極限就在東歐,想要繼續往西擴張是不可能的。(這段都是我的個人猜測和推理,並不是資料內容,輕噴T T)

  1. 蒙古人的軍事體制是非常特殊的,每個戰士自備多個馬匹和軍糧,以掠奪和奴役佔領區的民族做戰時軍需補充。這無疑是具有非常出色的機動性的組織形式,但是這對人員補充是不利的,要知道,蒙古軍雖然僕從國和佔領地眾多,但這些地區的士兵對蒙古人普遍抱有抵觸心理,戰時士氣遠不如蒙古民族本部兵馬,拿他們去打格倫瓦爾德戰役那樣的硬仗是不行的。但是蒙古民族的人力資源是非常有限的,從某種意義上講,精銳的蒙古民族士兵是死一個少一個,難以做到瞬間補充。如果在一場決定性的戰役中失敗,損失了太多的人力,那將對整體的戰略形成不可逆的重大損失。(艾因賈魯之戰蒙古人敗的並不難看,戰損比是佔優的,但是蒙古人卻從此中止了向西征伐的腳步,這是原因之一)。
  2. 我們要知道的一點是,蒙古軍隊非常強大,但絕不是不可戰勝的。蒙古的征伐絕不是完全順風順水的,南宋的孟拱防禦戰、釣魚台、襄陽戰役就很說明問題。非常有趣的是,我發現蒙古西征和蘇德戰爭在很多地方有相似之處:
  • 首先都是小體量挑戰大體量(雖然蒙古帝國疆域非常遼闊,但已經分出了不少汗國,西征歐洲的主力只是欽察汗國的10餘萬人。)
  • 都是以先進的戰術、裝備以閃擊戰的形式打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前期非常順利,而對手又偏偏是弱化了一些的(蘇德戰爭前夕,蘇聯大清洗和東歐諸國混戰都是自我削弱的表現)
  • 蒙古和德國都比較缺乏人力,前期的精銳部隊一旦損失非常吃虧,後面補充乏力,一旦被逆推,那將是一場雪崩。

蒙古帝國西征的轉折點

因此我做了一個大膽的假想,如果蒙古人繼續向歐洲推進,西歐、中歐諸國會被逼團結一致,堅壁清野的與蒙古人死磕到底。在多次戰役後,歐洲人也會逐漸清楚蒙古人的套路和戰術,就算不能完全克制,也能做到自己不會吃前期一樣的大虧,兩方可能會陷入戰略相持的局面。蒙古人前進一步都要付出相當的代價,而且是絕對得不償失的,因為歐洲的掠奪價值遠遠低於東亞和中東地區。其實1260年的艾因賈魯之戰,就可以算是蒙古繼續西徵結局的表現了。

蒙古第二次西征對波蘭的影響

宏觀來看,西里西亞和瑪索威亞地區越來越傾向於分裂主義,波美拉尼亞地區的王公們也漸漸擺脫了皮亞斯特王朝的統治。但蒙古的入侵也是一份機遇,因為人口的減少,新的移民運動進入高潮由各個公國組成的貴大會議(波蘭貴族代表大會,各公國統治者在這裡頒布法令、開展法庭等等)——「策溫克」漸漸成為一種主流的政治形勢。貴族、領主和城市上流人士藉此開始更多的參與到政治中去。

在「虔誠的」亨里克二世戰死於瓦爾斯塔特戰役後,馬佐維亞的康拉德一世得以重新複位。然而三年不到,1243年,康拉德就被趕出了克拉科夫。克拉科夫的權貴擁立「害羞的」鮑萊斯瓦夫五世為名義上的波蘭大公,他一直執政到了1279年。

1247年的波蘭一分為二,西部由波茲南公國的普熱梅斯烏一世管轄,東部由卡利什-格涅茲諾公國的虔誠的鮑萊斯瓦夫管轄。這樣均衡的局面一直持續到1279年,害羞哥安然的老死,大波蘭地區由普熱梅斯烏一世的兒子普熱梅斯烏二世統治。

此時波蘭國內各個階級之間,無論是教會勢力,封建領主勢力還是農民勢力,他們於公於私都是非常傾向於國家統一的。

市民和農民渴望平穩的耕作和貿易生活;騎士階層希望有一個最強力的統一政府來約束飛揚跋扈的當地封建領主,來獲取更多的土地;苦於連年混戰,聲望大跌的教會勢力更加渴求一個統一安定的國家,用來傳播教義和恢復教區的管理;很多大領主們害怕持續混戰的局面會危害到他們的既得利益,所以也希望統一。只有個別小王公和封建領主唯恐統一後自己喪失諸如自由裁量權之類的特權而反對統一,但他們在歷史大勢面前猶如螳臂當車一樣無力。

當災難褪去,移民大量湧入,家園開始重建,統一成為了歷史趨勢

統一之路

謝拉茲大公,綽號「黑色的」萊謝克二世(Leszek II the Black,執政日期:1279-1288,生1241-卒1288.9.30) 在被克拉科夫和散多梅希領主擁立成為波蘭大公的九年期間,以小波蘭的克拉科夫為基地,依靠市民、騎士等階級第一次進行了統一國家的嘗試。

在這期間,克拉科夫主教帕韋烏和散多梅希督軍亞努什功在1282年~1285年發起武裝叛亂,萊謝克也不客氣,他藉助匈牙利軍隊的幫助鎮壓了這次叛亂。但是在1288年,年僅47歲的萊謝克二世暴卒(個人懷疑是反統勢力謀殺)。一個萊謝克倒下,千千萬萬個萊謝克站了起來,克拉科夫的領主直接擁立了佛羅茨瓦夫大公 亨里克四世(Henryk IV Probus,執政1288-1290,生1258-卒1290.7.23 他就是戰死在瓦爾斯塔特的亨里克二世的孫子 ) 成為了波蘭大公。

亨里克家族的封地是西里西亞地區,因此亨里克四世想要借德意志諸侯和捷克的同盟,先統一富庶的西里西亞地區,然後北上統一全波蘭。但克拉科夫的領主們擔心不懷好意的德意志貴族可能會因此介入到波蘭本身的政治中去,所以反對這一計劃。輾轉提出由後來大名鼎鼎的庫雅維-布列斯特大公 綽號「矮子」的瓦迪斯瓦夫一世(W?adyslaw I ?okietek,執政1320-1333,生1261-卒1333)為大公候選人,此時矮子哥還沒有嶄露頭角。雙方很不爽,決定用最具波蘭傳統的方式解決問題。矮子哥在1289年一度佔領了克拉科夫,但屁股還沒坐熱,就被亨里克四世趕到了桑多梅日。

「正是亨里克四世正式邁出對波蘭的重新統一具有重要象徵意義的第一步。」 ———《波蘭史》

亨里克四世躊躇滿志,想要加冕為波蘭國王。他去到羅馬,主動和羅馬教皇以及神聖羅馬帝國選帝侯魯道夫進行交流磋商,想讓他們同意關於自己的加冕儀式。

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亨里克四世在1290年被毒死了......但他臨終之前立下了遺囑,因為自己沒有子嗣,就把克拉科夫大公之位留給了大波蘭王公普熱梅斯烏二世(Rrzemysl II)。公正的講,這位佔有格但斯克港口和波美拉尼亞的普熱梅斯烏二世比100多年以來任何一個前任都要強大,此時整個波蘭只有桑多梅日大公「矮子」瓦迪斯瓦夫有資格與他一爭高下,可見亨里克四世對其統一事業寄予厚望。

就在普熱梅斯烏二世意氣風發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波西米亞的邊境線上,一個男人漆黑的影子籠罩了整個波蘭,他就是後來開創波蘭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時任波西米亞國王——瓦茨拉夫二世(Václav II 執政1300-1305 1271.9.27生.-1305.6.21卒)

一代梟雄瓦茨拉夫二世

鳩佔鵲巢

「瓦茨拉夫是中世紀最成功的土地征服者之一,他的父親普熱梅斯爾 · 奧塔科爾二世被其斯拉夫臣民稱為「普熱梅斯爾」,德意志地區的臣民稱其為「奧斯塔爾」,他在布拉格建造了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 ——《波蘭史》

富庶的波西米亞,給了瓦茨拉夫擴張野心充足的物質基礎。亨里克四世的去世猶如一根導火索,點燃了瓦茨拉夫統治波蘭的熊熊野心。瓦茨拉夫先是通過1291年的「利托米茲特權法」(他對小波蘭貴族和騎士階層許諾了很多利益)確保了至關重要的小波蘭的支持。在瓦茨拉夫真金白銀的誘惑下,矮子哥的支持者日漸減少,在1294年,矮子哥向瓦茨拉夫俯首稱臣。

但是在矮子哥和瓦茨拉夫對峙的這三年里,普熱梅斯烏可沒有閑著。他成功獲取了宗教勢力的支持,波蘭大主教席文卡說服了教皇,並且在1295年6月26日在格涅茲諾大教堂為普熱梅斯烏二世舉行了加冕典禮(悶聲發大財...)。但是在次年的1296年2月他就被勃蘭登堡侯爵謀殺而死,因為普熱梅斯烏二世在維護領土完整的問題上絕不讓步。

雖然普熱梅斯烏二世只有短短7個月的執政生涯,但他卻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可愛的禮物:一隻頭頂王冠的雪白雄鷹被印在了波蘭國王的印璽上,從此正式成為了波蘭民族以及國家的象徵。

王冠白鷹紋章,從此成為波蘭的象徵

(波蘭國徽的傳說可上溯到公元6世紀,當時波蘭的彼雅斯特部落酋長在西部的格涅茲諾山岩中發現一個鷹巢,被驚嚇的銀鷹迎著夕陽騰空飛翔而去。那舒展瀟洒而又剛柔並濟的雄姿使酋長大為讚賞,於是決定以迎著太陽展翅高飛的銀鷹作為家族的族徽,並在格涅茲諾建起一座城堡。後來這座城堡逐漸發展,成為波蘭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以及波蘭歷史上最早的首都。13世紀時,雄鷹徽記開始出現在波蘭國王的璽章上。1947年波蘭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新政府決定沿用12世紀以來就使用的銀鷹徽標作為國徽,但去掉了鷹頭上的王冠圖案。1989年12月,波蘭共和國宣布恢復國徽雄鷹頭上的王冠,以此來弘揚波蘭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化。其實這個故事的真假絕對不可考,但每個民族似乎都有類似的用以團結民族凝聚力的傳說,我們就把它當成一個美麗的故事吧。

短暫的外族統治

經過徒勞的抵抗後,在1299年,矮子哥和大主教席文卡也不得不承認了瓦茨拉夫對波蘭的統治權,1300年的9月,矮子哥加冕瓦茨拉夫為波蘭國王隨後被流放。但矮子哥沒有放棄希望,他輾轉來到了羅馬教廷,隨後得到了同樣仇視普熱梅斯爾王室的時任教皇布尼法斯八世的支持。

此時的波蘭雖然得到了名義上的統一,但波蘭的大部分地區還都處在公爵分封的狀態下。瓦茨拉夫本人的直轄地區主要是在克拉科夫、桑多梅日、大波蘭和波美拉尼亞東部。瓦茨拉夫隨後創立了一個世代流傳的政治機構:「長老會」(starosta),其實就是一個管理皇室土地的機構,但因為他是捷克人,所以長老會的決策者的胳膊肘總是向外拐,這樣明擺著欺負人的舉動,逐漸令人民不滿。

「對於瓦茨拉夫來說,波蘭只是更偉大的普熱梅斯爾王朝的附屬部分,要是單純為了波蘭本身的統一,他對此並不感興趣。」 ——《波蘭史》

十四世紀的第一年,也就是1301年1月的一天,匈牙利國王安德魯三世去世,他膝下無子,王位發生了空缺。貪婪的瓦茨拉夫自然不肯放過這個機會,他利用自己11歲的兒子強行介入匈牙利的政治,目的是爭奪匈牙利國王的位置。經過一系列的權謀手段,瓦茨拉夫如願登上了匈牙利王位,但他畢竟分身乏術,遂返回波希米亞,只派大臣代理匈牙利事務。

瓦茨拉夫二世時期的波蘭

經過四年的卧薪嘗膽,在1304年,由匈牙利、羅馬教廷、神羅南部諸侯結成了匈牙利-德意志聯盟。瓦茨拉夫二世終於慌了,他想要將自己的領地交給勃蘭登堡諸侯,以換取後者的支持,但大波蘭的貴族早已受夠了他的飛揚跋扈,拒絕接受命令,並且在1305年選擇揭竿而起,反抗瓦茨拉夫的統治。那些受夠了瓦茨拉夫的人選擇支持格沃古夫公爵亨里克(Henry,1273-1309,他就是亨里克四世的侄子。)。

匈牙利的領主和武裝勢力宣布支持被流放在外的矮子哥,並且擊敗了瓦茨拉夫在小波蘭地區的軍隊,使得除克拉科夫之外幾乎所有的小波蘭領土都歸了矮子哥。

萬念俱灰的瓦茨拉夫二世在1305年6月21日與匈牙利-德意志聯盟達成停戰協定後,很快就去世了。剛剛繼位的瓦茨拉夫三世不願意輕易放棄在波蘭的利益,意圖利用其父之前對勃蘭登堡諸侯的許諾,再次率軍進佔波蘭。但是捷克此時因為政局紊亂,也開始發生了裂痕。瓦茨拉夫三世在1306年8月4日加冕前夕,在摩拉維亞的奧洛穆克神秘地被刺殺,死後無嗣,普熱米斯爾王朝至此斷絕。他的死結束了捷克普熱梅斯爾王朝在波蘭1296-1306期間,短暫的10年統治。

他是瓦茨拉夫三世,是不是畫風突然不一樣了?

你以為矮子哥終於能坐穩波蘭統治者之位,並且開始大展拳腳了嗎? too young!

一個比瓦茨拉夫父子危險的多的對手正在北方以勢不可擋的姿態逐漸崛起,並且成為十五世紀波蘭的頭號強敵,在持續100年的互相傷害後,1410年雙方在格倫瓦爾德地區展開了一場慘烈決戰,這場戰鬥的結局將會影響往後整個東歐甚至歐洲的命運。

敬請期待下一章:《波蘭立陶宛珠聯璧合 條頓騎士團百年悲歌》

對波蘭-東歐史感興趣的人,歡迎加群交流學習!

波蘭-東歐史學習交流群號:731688622


推薦閱讀:

新文化史:為什麼轉移到「閣樓」?
【軼事秘聞】李香蘭有著怎樣的身世,她到底是不是漢奸?
澳門回歸是什麼事件?
為什麼村上春樹總是諾貝爾獎的陪跑者?
《科普特教會》—— 第四章

TAG:歷史 | 波蘭 | 波蘭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