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減脂圈子裡,看起來再可信的說法,也可能是錯的。

健身減脂圈子裡,看起來再可信的說法,也可能是錯的。

我總說知乎健身減脂話題下,99%以上的內容都是扯淡,99%以上的大V都是外行,現在我來填坑了。這個系列在公眾號叫做「破謠篇」,三篇全看過之後,知友大可逐個看知乎健身減脂話題下古往今來的熱門回答,自行分辨。最近知乎在「熱榜」下發布了清除有害信息的公告,我想說,錯誤的減脂健身信息雖然不違法,但同樣會為人帶來巨大的痛苦和精神傷害,什麼時候咱能清一清這些信息呢?

破謠篇系列很長,三篇文章總計萬餘字。不過如果你有健康,體重管理或者健身方面的需求,這三篇文章大概能讓你少走十來年彎路,少花十來萬無意義的投資,免掉大量無謂的痛苦和勞累,順便也能培養些嚴謹的科學思維。

破謠篇系列文章的最終目的,是幫助你獲得能獨立判斷一個減脂健身相關說法對錯的能力。這個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現代的減脂健身和健康領域,你能看到大多數說法,都是不同程度的謠言,並且這些謠言會把自己偽裝的極為可信,極具迷惑性,如果沒有這個能力,你有很大的概率會被錯誤說法誤導,浪費時間精力和金錢,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本文第一篇,我會為你解釋,一個說法的正確性,並不是由這個說法表面上的說服力決定的。謠言說法,一樣能利用人們的認知漏洞,營造出強大的表面說服力。

第二篇,我會為你解釋謠言橫行現狀背後的根源

最後一篇,我會提供一些工具,讓你知道怎樣的說法是可靠的;怎樣的說法,只需一眼,就能看出是謠言。

註:本系列文章中出現的「說法」一詞,均指那些描述客觀規律的說法(此類說法的特點是能分得清對與錯,一個客觀規律存在就是存在,不存在就是不存在)。

一,看起來再可信,也有可能是錯的

現代教育教會了我們數理化史地生,但沒有教我們防騙。行騙者只需要利用一點點心理學規律,就能製造出連清華教授都會中招的騙局。

要想保護自己不被騙,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警惕;而提高警惕的前提,就是不因為一個說法「看起來很可信」,而放棄理性的質疑

在健身減脂和健康領域,表面上看起來再可信的說法,也有可能是錯的。很多擁有多重可信度光環加持的說法,都未必經得起深究和推敲,下面是三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一,《我們為什麼發胖》,被紐約時報譽為「史上最有智慧的減肥書」,作者Gary Taubes,畢業於哈佛大學,三度獲得美國國家科學作者獎,撰寫過多部健康類科普著作。

紐約時報,哈佛大學,美國國家科學作者獎,三大光環加持的一本書,其中的觀點怎麼可能有問題?

而事實卻是,《我們為什麼發胖》一書中的理論(碳水-胰島素致胖模型),現在已經被諸多學者認為是「爛科學」的代表;Gary Taubes也經常被一些憤怒的學者稱為騙子,智障。

二,《穀物大腦》,健康類科普暢銷書之王,連續霸佔多個暢銷書榜單數十周,憑一書之力開創了「無麩質飲食」流派。

如此暢銷,甚至直接影響的食品產業格局的書,其中的觀點怎麼可能有問題?

其實對於《穀物大腦》一書,稍微有點學術判斷能力的人,都能看出,只不過是憑空構想的數學模型,配合精挑細選的低質量研究,對持反面結論的研究閉口不談,最終形成的「高端詛咒貼」(如果你不聽我的話,吃穀物,你就會得病)。

三,《施瓦辛格健身》,幾十年以來一直被奉為「健身聖經」,被無數國內外健身圈意見領袖,當成權威教科書推薦。

無數健身大神,加上大量身材分爆表的職業健美選手公認的聖經,難道也可能有問題?

當然有可能。《施瓦辛格健身》中的種種理論,壓根就不是按照正規的科學方法產出的,絕大多數也已經被精密的研究證明是不存在的。事實上,此書從未被嚴肅的健身理論圈認可過。

以上三個例子的結論很簡單:看起來再可信的說法,也可能是錯的

如果沒有意識到這種可能性的存在,我們就默認:一個說法的表面說服力很強,這個說法就越正確。事實上並非如此。

問題的關鍵,就在於表面說服力,並不等於「證據強度」。

二,表面的說服力,不等於「證據強度」

形成「表面說服力」的因素,與證明其正確性的因素,這兩者,完完全全是兩套不同的東西。個在普通人眼裡看來很有說服力的說法,其證據強度,完全有可能為零。

1. 決定說法的可靠性的,叫做「證據強度」

如何衡量一個說法的正確性?看證據(evidence)

一個說法的證據強度(strength of evidence)越強,這個說法就越可靠,正確的概率就越大;證據強度越弱,說法就越不可靠;而證據強度為零的說法,你基本可以認為是胡說八道(但胡說八道也是有可能「蒙」對的,所以我們也不能說證據強度為零的說法,就一定是錯的)。

在健身減脂和健康範疇內,到底什麼東西,能成為支持一個說法的證據呢?簡單來說,就是「質量足夠」的研究,這種研究的數量越多越好。

大量的高質量研究,能為一個說法形成最高強度的證據,這個說法也會被認為「極可能」是正確的。

少量的高質量研究,或者大量的中等質量研究,也能為一個說法形成一定強度的證據,這個說法會被認為「很可能」是對的。

如果一個說法,沒有質量足夠的研究的支持,那麼這個說法的證據強度就會很低,甚至完全為零,無論這個說法看起來多有說服力,都沒用

2. 謠言常用的5個偽裝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形成表面說服力的那些因素到底是什麼。其實只要挑一些最具有迷惑性,觸動性,感染力的謠言,就能提煉出五個最能形成表面說服力的因素,分別是:

  1. 軼事證據
  2. 權威的言論
  3. 理論推導
  4. 低質量的研究
  5. 信念

以上五類依據,每一個都能形成很強的表面說服力,組合使用時,更是能使一個說法看起來極為可信。然而他們當中,沒有任何一類,有資格被稱為「證據」,即使組合使用,也無法證明任何事情

我認為,這五類只能形成表面說服力,但沒有資格作為「證據」的依據,至少在認知層面,是造成健身減脂領域謠言橫行現狀的重要原因,必須死氣擺列的逐個深究。

1.軼事證據,不是證據

例子1:吃蘋果就能瘦!我閨蜜減肥就天天吃蘋果,一個月瘦了15斤!

例子2:iPhone肯定是你偷的,因為你以前偷過好幾次東西!

軼事,就是經驗和故事。軼事證據,anecdotal evidence,就是把某個人的經歷作為依據,這個人有可能是你的親戚朋友,有可能是減肥勵志網紅,也可能是健美明星或健身模特。

軼事證據的典型說辭,是「It works for me」,比如某個健身明星一直使用某種練法,獲得了不錯的成績,就說這種練法是科學的;或者,這個人曾經是個300斤的胖子,做了某件事情(比如吃蘋果)減掉了150斤,就說這件事情是引起脂肪減少的原因。

出於人的認知特點(易得性偏見:相比於數據和邏輯,人們更容易記住故事),軼事證據可以形成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如果一個說法有鮮活的故事支持,那麼你就會傾向於直接認同這個說法的正確性,忽略理性判斷的過程

然而,軼事證據的數量和強度,與一個觀點的正確性之間,並沒有因果關係存在

原因很簡單,故事,只能告訴你有兩件事情先後發生了,無法為這兩件事建立起因果關係,即使這兩件事經常先後發生,也不能下這樣的結論。

以「吃蘋果減肥」為例:「吃蘋果」和「體重下降」是先後發生的兩個事情,但導致體重下降的原因,真的是蘋果這種食物嗎?錯!不是蘋果,而是吃蘋果很可能會帶來的熱量赤字:一個人如果連續數日只吃蘋果,那麼他很難吃到足夠維持體重的熱量(因為蘋果的飽腹感很強,連續吃還會膩到而更傾向於少吃),吃不到足夠的熱量,體重當然會下降,真正的原因是熱量赤字,蘋果,只是一個媒介罷了。

軼事證據,往往可以在某個觀點的正確性已經被證實的情況下,起到進一步闡釋的作用,讓觀點更加生動。如果軼事證據引發了很有趣的猜想,也可能會被當做進一步研究的素材,運氣好的話也可能會真正推動知識進步。

軼事證據,永遠沒有資格,獨立作為某個說法的證據

(嚴謹性補充:軼事證據無法獨立證實一個說法,但可以獨立否定一個說法,比如,只要一個人吃了螃蟹沒有死,就可以否定「吃螃蟹必然會死」這個說法。)

2. 權威的言論,不是證據

例子1:勤換動作使肌肉迷惑,肌肉增長就會更快,因為這是施瓦辛格說的。

例子2:iPhone肯定是你偷的,因為這是老師說的。

「爛科學」的特徵之一,就是直接把權威的言論,當成直接的,主要的論據。在這種場合下,觀點提出者很可能根本沒有調查過,權威提出的言論,背後的依據又是什麼,只是默認了「權威說的,就一定是對的」。

顯然的,人們願意相信權威,「權威」這個詞本身就包含這層意思。傾向於聽從權威,是所有普通人共同具備的認知特點,這種特點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能大大降低學習新知識的成本,提高效率。權威言論作為依據,也必然有很強的說服力

在健身圈子裡,健美明星的言論,往往能左右健身愛好者的認知。施瓦辛格認為肌肉在被「迷惑」的情況下更容易增長,愛好者們自然也都認為如此,正是因為說法提出者的權威屬性。

然而,人們在參考權威意見的同時,也應該意識到:任何人腦子裡想的,嘴上說的,都不會影響客觀規律,更不會改變客觀規律,權威,也一樣。

權威的言論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胡說八道,到底怎樣,仍然要看背後的證據,要直接對這個言論進行檢查,而在檢查權威言論正確性的過程中,權威的身份是不應該參與其中的,否則這個過程的客觀性就要受到干擾。

在一個領域內,權威的言論是否可靠,與這個領域內權威的質量有極大的關係,在某些事關重大的領域(比如軍工等涉及國家利益的領域),成為權威的門檻極高,權威的質量也普遍很高,權威的言論也大多可靠。

然而,在健身減脂和健康領域,恕我直言,「權威人士」和「權威機構」的質量極其低下。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那些最主流的權威(和他們在天朝的專屬翻譯官),大多都是些江湖騙子,而真正的權威,雖然也存在,但獲得的關注度普遍很低,知名度大概也就是三流水平。

回歸正題:

權威的言論,與一個說法的正確性不存在必然的聯繫,我們必須進一步調查權威所持有的證據是否充足,才能判斷其言論的正確性。

3.理論推導,不是證據

例子1:因為胰島素能促進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所以高胰島素會導致脂肪增長。

例子2:因為你經常嘟囔你想要一部iPhone,所以iPhone是你偷的。

對於普通人來說,理論推導作為依據使用時,極具迷惑性。

充滿了專業術語的理論推導,會給人「看起來好科學!」的感覺,從而極具說服力。如果表述者缺乏嚴謹態度,那麼這種理論推導,就會帶來極強的誤導性。

請看下面這樣一段話:

吃飯時喝水對胃不好。我們吃進去的食物主要都是在胃中消化,需要依靠胃酸。如果在吃飯時飲入大量的水,就會稀釋胃酸,造成對食物,尤其是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受阻。

看起來很可信,不是么?「吃飯不喝水」這個說法也被廣泛的認可,理由就像上面描述的那樣:吃飯時喝水稀釋胃酸,妨礙消化

但要問這個說法是不是正確,至少從那段話中,我們完全看不出來,因為他沒有給出任何支持觀點正確性的證據,「吃飯時喝水稀釋胃酸,妨礙消化」只是推測而已。事實上,人們也從未在精密控制的研究中,發現進餐時喝水對消化系統造成傷害。

相比於古代,我們現代人會自認為「更講科學」,而事實上,我們接受的教育(中國和歐美,都是如此),並沒有讓我們對「科學」這個概念有足夠的認識,我們很容易粗獷的認為,有科學家,科研機構,科學研究,以及科學術語參與的事情,就是「科學的」充斥了大量專業術語的文字,會有一種類似催眠的作用,讓我們不假思索的認為,他說的應該就是對的

在閱讀那些充滿了專業術語的理論推導文字時,很少有人會意識到,推導,終究只是推導,本質是對客觀規律的「猜想,猜測,假設」,並不是客觀規律本身

當然,由專業人士,經過完善的理論推導提出的假說,是極具價值的,一旦被證實是正確的,就能更新人類的知識庫。然而,即使是那些最牛逼的學者提出的假說,也完全有可能會被證偽,這是因為人體的複雜性,沒人能完美的考慮所有變數,而只要有一個有影響力的變數被漏掉,結果就可能與預期不同。我們只能通過精密的實驗,來驗證一個假說的正確性,但是在被驗證之前,假說,仍然只是假說

然而在健身減脂和健康領域,有一個「不守婦道」的現象,那就是一個假說,經常被人以「肯定的語氣」來表述,這種做法是極度不負責任的,很多讓人痛苦和和勞累的飲食和運動建議,背後的理論依據都只不過猜測而已。真正的科學家,在提出一個假說時,都會使用不確定的語氣,如『因為胰島素的這些特點,所以高胰島素可能是導致肥胖的重要原因』,「可能」二字的存在,表明了這個觀點是一個猜測,而不是既定的事實。

推導,終究只是推導,並不是客觀規律本身

4.低質量研究,不是證據

低質量研究,因為扯上了「研究」,也是個極具迷惑性的依據。

很多人在看文章時,只要看到一個說法「有研究支持」,就徹底失去戒心:『有研究支持的東西,多科學哇!還能錯得了嗎?』。

事實上,研究和實驗,都只是一類方法的統稱而已,雖然用意都是揭示客觀規律,但質量,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如果研究設計的極度精密(儘可能的排除了干擾因素),那麼研究的發現,就能準確的反映客觀規律,而如果研究設計得粗糙,那麼研究的結論,就無法準確的反映客觀規律

「早餐很重要」這個說法,已經成為常識級別的存在,說法背後的依據,就是數量眾多的研究: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發現早餐好處,或者發現不吃早餐壞處的研究,數量接近100個

然而,如果你逐個檢查這些研究,就會發現,所有的這些研究,都屬於「相關性研究」,這種研究的特點是只檢驗A和B是不是經常「先後發生」,而不直接檢驗A和B之間的「因果關係」,從而也無法準確的反映客觀規律

這些研究確實發現了「A:不吃早餐」與「B:較差的健康狀況」這兩件事經常「先後發生」,但這並不能說明「A:不吃早餐」是「B:較差的健康狀況」的「原因」,你最多只能猜測二者之間有因果關係。事實上,在一個普遍吃早餐的飲食文化中,經常不吃早餐的人,往往也有較差的生活作息習慣,真正導致他們糟糕健康狀況的,也是這種糟糕的生活方式。

除了相關性研究之外,其他很多種類型的研究,也都因為研究設計的關係,無法獨立揭示客觀規律,自然也無法獨立的作為某一個說法的證據。事實上,在所有類型的研究中,目前只有一個類型的研究(RCTs)是公認無爭議的,有可能作為某個說法的有力證據的,因為這類研究在設計時,就已經儘可能的排除了干擾因素對結果的影響。

而顯然的,對於研究的類型,和每種類型的意義,普通人很少會有足夠的了解,如果此時表述者刻意掩蓋自己所引用研究的缺陷,絕大多數人必然會中招,被表述者說服。

5.信念,不是證據

信念是個什麼鬼?看起來和前幾個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啊,這玩意也能形成說服力?

當你處於理性思考的狀態時,有人告訴你「信念」可以作依據時,你當然會覺得逗。但是在現實中,某個群體共同持有的信念,還真就有可能會充當某個觀點的依據,並且極具說服力。

把信念作為一個說法的依據,在健身圈子裡很常見,『每公斤肌肉每天能燃燒110大卡熱量』(現實世界中只有13大卡),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如果你試圖追溯這個說法的來源,那麼你什麼也找不到,沒有理論推導,沒有低質量研究,權威的言論和軼事證據也是在說法形成之後才出現的,你只會發現,這個說法被某個健身社區的人們不斷的談論和重複,在這個社區中成了共同的信念,僅此而已。

從眾,是人天生的認知傾向,「常識」,能形成很強的說服力,很少有人會主動懷疑常識的正確性,自然也不會探究一個常識級別的說法,背後是否有真實的證據。

三,越缺乏證據,越急於強化說服力

軼事證據,權威言論,理論推導,低質量研究,信念,每一個都能形成很強的說服力,但也都不具備形成證據的資格。

在現實中,經常會出現「表面上看說服力極強,證據力度卻為零」的情況。

原因很簡單:越是沒有證據的說法,就越會急迫的構建表面上的說服力;而有確鑿證據的說法,因為正確性已經被證實,壓根就不需要刻意強化說服力。

一個沒有真正證據的說法,為了提高其說服力,往往會組合使用這五種依據,最終你看到的說法,既有故事,又有權威背書,還有充滿術語的理論推導,也會引用幾個研究。表面上看天衣無縫,說服力滿分,而實際上,即使是無數個證據力度為0的依據組合起來,總的證據力度,也依然為零,只需要一個質量合格的研究持反面觀點,就能徹底推翻這個說法

『在不吃碳水的情況下,不管你吃多少熱量都會瘦』,這個說法,在低碳水狂熱者當中,是個常識級別的存在。你會看到無數人聲稱自己「親測」是真的,也有Gary Taubes等一眾權威支持,也有長篇大論的理論推導,和所謂的「研究支持」。

不幸的是,證實其正確性的精密研究從未出現過,證實其錯誤的精密研究倒是有不少。那些「親測」人士,只不過是在剛接觸低碳水飲食時,自動少吃了很多熱量導致體重降低而已。

而相反的另一個說法:『在熱量和蛋白質相當的情況下,碳水和脂肪的比例變化並不會對體脂肪產生顯著影響』,這個說法看起來就很無聊,論據則更是枯燥無味:『我們曾在兩個精密控制的研究中發現了這個結果』,僅此而已。正因為已經掌握了確鑿的證據,沒人會為此事添油加醋

Final words

對於一個沒有真正證據支持的說法來說,強大的說服力,等同於強大的誤導性

一個新奇的,醒目的,可能會改變人實踐,為人帶來額外負擔的說法,需要有力的證據去支持自己的正確性,否則就必須以猜測的口吻提出。

謠言說法找不到證據,又拒絕使用猜測的口吻表述自己,就只能利用人們的認知漏洞,花大工夫構建自己表面說服力,賺取人們的信任。

另外,現代的減脂健身和健康領域,對造謠和傳謠行為是完全沒有管束的。你只能保持警惕,不因為一個說法背後有煽情的故事,有權威的支持,有充滿術語的理論推導,有「研究發現」四個大字,或者有一群人共同的信念支撐,就選擇輕信。

希望你看完本文後,心明眼亮。

破謠篇的下一篇,你會找到另外一個「提高警惕的理由」,那就是,謠言說法不僅具有迷惑性,而且數量眾多,遠遠多於正確的說法。以至於你隨便看到一個說法,從概率角度講,都很可能是謠言。


推薦閱讀:

女健身教練的受歡迎程度
胖人跑步鞋選擇?
這個腹肌算是練壞了嗎?
俯卧撐練不到胸?是你打開方式不對!
跑步前後吃什麼?

TAG:減脂 | 健身 | 增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