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摔傷進醫院,德國丈夫竟沒有怪我

女兒摔傷進醫院,德國丈夫竟沒有怪我

文/悠悠媽 微信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

本文於2018年5月28日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歡迎關注!

成熟的大人是怎樣的?

前段時間看了我朋友吉娜媽咪寫的《回國記事:這件事發生在你的身上,你會怎樣做?》特別有感觸。

她和老公回國的時候,在一家按摩店由於端茶倒水的服務員的不小心損壞了她老公的浪琴手錶。當他們希望通過商家的意外保險走正常賠償程序時,卻被經理告知按摩店沒有買任何意外保險,這事責任全歸服務員承擔,他必須自掏腰包來賠償。

這位服務員自述是從農村來的,沒有學歷,每月工資就兩千八百元,別的什麼都沒有,所以他只能分期用自己的薪水來支付維修費。

當吉娜的老公發現一切索賠都要由一個服務生用自己的工資按揭承擔時,他想都沒想就說不用索賠了。

這些倒不是讓我有感觸的地方,真正引發我思考的是下面的對話:

當時兩個按摩技師問我:「發生這種事,你老公會不會怪你?」 「怪我,這件事和我有何相關?」 兩個技師說:「國內有些夫妻,在發生意外時,會互相埋怨,會說都是因為你今天非要來按摩,如果不來不就沒事了。」 兩個人還會越吵越凶呢。

在吉娜的老公眼裡,這就是一個「accident」,是一場意外,人不是機器,怎麼可能24小時不出錯。

他們回到英國和婆婆說起這回事,婆婆的反應也與她老公一樣,認為這是一場意外,無從指責太多。她還說:「那個可憐的男孩,我們當然不能進一步把他的生活逼到底線。」

為什麼有些夫妻會互相埋怨,是什麼造就了這種愛埋怨別人的習慣?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

無獨有偶,我也遇到過類似事情。去年回國的時候,有一天悠悠在家不小心摔了一跤,磕在了窗台上,還縫了針(具體細節我不想寫了,到現在還是一回憶起來心就疼...)我當時把悠悠摔傷的照片發給老公看,老公只是一再安慰我,甚至都沒有流露出對留疤的擔心。因為老公的淡定,我懸著的一顆心也放鬆了一些。

而我父母最擔憂的是:你老公沒有怪你嗎?婆婆有沒有怪你?

我當時的反應和吉娜媽咪一樣:怪我?孩子在家走得好好的,自己突然摔一跤,為什麼要怪我?雖然看她摔傷我也很心痛,但她已經三歲了,我不可能時時跟在她後面。就算我一直跟在她後面,也不可能完全防止她摔跤啊!

不過我父母還是放不下心,生怕我的婚姻因此遭遇危機。他們說,也許現在離得遠不好說你,等你回德國了他們不怪你,那就是真的好婆婆、好老公。

後來我們回德國了,老公和公公婆婆提都沒提受傷的事,也沒有人去關注悠悠身上的傷疤。我主動提起,他們只是聳聳肩表示都已經發生了,多說無益。

我和父母捫心自問,如果悠悠是在和她爸爸一起時摔傷的,我們會不會怪他?答案是會(自慚形穢啊...)這麼一想我們都覺得我老公和公公婆婆實在是太好了!

為此我專門問過老公:「你為什麼不怪我沒有把孩子照看好呢?」 老公特平靜地說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話:「It happens. Accident happens.

和吉娜的老公一樣,他也認為孩子摔傷只是一個意外,屬於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很多意外的發生是人為無法控制和預料的,這不是誰的錯,沒有必要非得找個人怪罪。

如果一定要怪一個人,那豈不是誰帶孩子帶得多,誰倒霉嗎?我已經為這場意外感到很傷心了,他不想再火上澆油。他要做的是幫我儘快走出陰霾情緒,恢復平靜而愉快的生活。

我一直在想,這種坦然接受事實、不埋怨別人的思維方式是如何形成的?而那種一遇事一張口就都是別人的錯的思維方式又從何而來?

愛埋怨別人的思維方式是如何形成的?

我從家長的教育方式中找到了答案的源頭。

孩子一摔跤,大人就怪:「都是桌子/椅子/地面的錯,是它們把寶寶撞到了,奶奶幫你打桌子/椅子/地面!」

別人不把玩具讓給自己的孩子玩,大人就怪:「這個哥哥/姐姐真小氣!不是好孩子!我們不跟TA玩了,我們自己去買個更好的!」

更有甚者,看到孩子打針哭,這麼安慰孩子:「都怪醫生,都是他把我們寶寶弄疼了,臭醫生!壞醫生!」

孩子忘記帶作業去學校,被老師批評了,大人怪自己:「都是媽媽沒有提醒你,媽媽沒有幫你檢查書包。」

很多家長對自己的這種教育方式不以為意,認為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懂事。事實上,在這種教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最後就變成了開口閉口總在埋怨別人,「什麼都是別人的錯」的人。因為他們沒有在成長中學會從自身找原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事實上,孩子的每一次發脾氣都是培養情商的契機(推薦閱讀《原來在「可怕的兩歲」這麼做可培養高情商寶寶!》),當孩子遇到不順心時,家長要做的不能只是一心想著止哭,不講原則地遷就孩子,更不能為了安撫情緒而幫著孩子推卸責任,什麼都怪到別人頭上或者將責任往自己身上攬。

這麼做只會使孩子養成通過「怪別人」來逃避事實和責任的壞習慣,還會給孩子一種錯覺:全世界都應該照顧我的感受,圍著我轉,如果別人沒做到,那都是別人的錯。

只會埋怨別人,對別人提要求,卻不從自身找原因的人,又怎麼能進步和受到他人的喜歡呢?

家長應如何教?

很簡單,實事求是,讓孩子正視自己的錯誤,並引導TA找到解決辦法。

孩子自己走路摔跤了,不要怪桌子/椅子/地面,而是告訴孩子「下次走路要小心點,多看看,不要撞到東西。」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學會注意和避免再次受傷。

別人不把玩具借給自己的孩子玩,不要怪別人小氣,不懂分享,而是問一問自己的孩子:「你在拿玩具之前有徵求別人的意見嗎?你的詢問方式是否有禮貌呢?你能不能想一想別的辦法,通過交換或者合作來換取別人的分享?

孩子打針哭,不要怪醫生,怪醫院,而是告訴孩子事實:打針是因為我們生病了,打針可以幫助我們恢復健康或者預防疾病(疫苗)。

孩子的恐懼源於無知,將事實告訴孩子,孩子理解之後,反而會更有勇氣克服對打針的恐懼。並且,這勇氣來自孩子的內心,而不是來自欺騙。(推薦閱讀《孩子害怕看病就醫?德國人想出了令人佩服的辦法!》)

孩子忘記帶東西了/遲到了,不要怪媽媽,而是提醒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記。可能說了一兩次孩子依舊會忘記,媽媽忍不住想幫忙,但請打住!

孩子體驗到了自然後果,必然會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就是因為媽媽總插手,孩子體驗不到自然後果,所以才會對媽媽形成依賴。(推薦閱讀《中國父母是全世界最愛孩子的?德國丈夫給我上了一課》)

我在《比可怕的兩歲更可怕的是家長不懂兒童心理,錯過了孩子的成長契機!》中寫過,孩子之所以稍不順心就大哭大鬧,是因為他們對挫折的容忍度極低,遇到一點不如意,就會感到強烈的挫敗感和沮喪情緒。

而在童年階段,家長在情商培養上的一個重大任務即:提高孩子對挫折和沮喪的容忍度(increase the frustration tolerance),學會控制和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

其實孩子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脆弱,沒必要為孩子營造出一帆風順的假象。生活難免有令人沮喪之處,面對挫折和問題,我們應教給孩子直視接受、勇於承擔和克服改進的態度,而不是掩蓋事實,推卸責任

家長的榜樣作用

孩子之所以養成愛埋怨別人的習慣,除了上面提到的錯誤教育方式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受到了大人耳濡目染的「熏陶」。

每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我們首先該問的不應只是「我該怎麼解決」,而應向內檢討自己「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導致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

可以說,孩子所有的不良行為最終都指向親子關係中的問題。

只有家長從自己身上找到了問題的根源,並做出改變,才能真正解決孩子的問題。

比如,誰都有心情不好對孩子亂髮脾氣的時候,可是事後我們是如何處理的?

是死不認錯,怪孩子「就是因為你太不聽話,太調皮了,才惹得媽媽對你大吼大叫」。

還是坦然向孩子承認:「剛才是媽媽的錯,媽媽因為別的事情而心情不好,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把壞情緒都發泄到你頭上了。作為一個大人,我不應該用大吼大叫的方式對待你,我以後要盡量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有話好好說。孩子,對不起。

是推卸責任,怪孩子「就是因為你太磨蹭,導致天天遲到」,還是坦然承認「如果我早20分鐘起床,就不會遲到了,孩子也會有更充裕的時間自己穿衣服穿鞋子了。」

是怪孩子「為了你,我把工作都放棄了,現在你說不想學了,怎麼對得起我?你怎麼一點不感恩?」,還是明確認清我們為孩子所付出的都是我們自願的,是我們自己的決定,結果當然也要由我們自己承擔。孩子並沒有要求我們為他們「犧牲」,不要拿我們的決定去綁架孩子

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吸收,孩子會無意識地繼承父母的行為模式。

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有擔當、不一開口就埋怨別人的人,家長請首先做出敢於面對事實、承認錯誤和承擔責任的好榜樣!

如果喜歡,歡迎轉發!謝謝支持!

作者簡介:悠悠媽,坐標德國,曾經的學霸,留過學,做過外企項目經理,現教育專欄作者,德國早教研究者與推廣人。有一個兩歲的混血女兒,愛混德國親子圈和幼兒園。創立微信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專註分享在德國學到的育兒知識、先進教育理念以及女兒在德國的真實成長經歷。歡迎關注!

深諳中外教育差異,不教條,不追捧。相信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教育方式。用生活完成教育,潤物細無聲。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公眾號出處,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早教是必須的(五)
外國有什麼先進的胎教和早教方法嗎?特別想知道美國的
史上最靠譜的早教機構挑選指南
嬰兒這麼小真能「聽懂」話嗎?答案既然是......
書籍翻譯 | 蒙台梭利教室肖像(A Portrait of Montessori Classroom)

TAG:早教 | 育兒 | 德國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