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讓親密關係永久保鮮的秘訣

5個讓親密關係永久保鮮的秘訣

圖片來自攝圖網正版圖庫

認識自我是一切智慧的開端。

——亞里士多德

圖片來自攝圖網正版圖庫

在上兩期的推送中,我們就「虐戀」這個話題對親密關係中的不安全依戀進行了簡單的介紹。

↓↓↓↓

分享丨來自北師大的權威發布:父母皆禍害?這個說法究竟有沒有根據?

成長丨你為什麼總會跟前任糾纏不清??

在本期的文章中,我們將進一步了解不安全依戀者的特徵,並給出一些可行的建議。

依戀風格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且與個體的自身氣質、環境影響、個人經歷有關。在成人依戀的研究中,將人群按依戀類型分類不再佔據主流,更多的是採取向度上的歸納(即焦慮和迴避兩個向度)。但是,在實踐中,我們依然可以按照上文提到的成人依戀四大類,對人群中所佔的比例進行粗略的劃分(Collins,1990):

圖片來自攝圖網正版圖庫

安全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的個體在人群中佔到50%的比例。

安全型依戀的個體能夠自然地表達愛意,並不會由於過度焦慮或小小的誤解而傷害到親密關係。

這一群體能夠接納伴侶的小毛病,並尊重自己的伴侶。在遇到問題時,安全型依戀的個體能夠採用直接的方式解決問題,而非採取防禦與製造衝突的方式。由於安全型依戀的個體擁有良好的自尊,所以他們能夠在適當的時候用開放的心態原諒伴侶、或向伴侶道歉。

焦慮型依戀

焦慮型依戀的個體在人群中佔有20%的比例。

這一群體的個體想要獲得親密關係,也能夠與伴侶維持親密的關係。

但是,為了維護這種積極的關係,焦慮型依戀的個體往往會放棄自身的需求而取悅對方。而隨著自身需求得不到滿足,焦慮型依戀的個體會變得鬱鬱寡歡。同時,他們還會擔心伴侶是否會膩煩如此親密的關係,繼而常常會將自身的焦慮投射到伴侶身上,以至於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並且,焦慮型依戀的個體為了減輕自身的焦慮,可能會玩弄自身的親密關係以獲取關注,例如故意不接電話,或者使對方為其爭風吃醋,甚至常以分手相威脅。同時,焦慮型個體自身也常常會為伴侶的一些小舉動而大動干戈

迴避型依戀

迴避型依戀的個體在人群中佔有25%的比例。

顧名思義,這一群體的特徵是迴避親密的關係,並將自身的獨立視為更重要的需求

雖然迴避性依戀的個體也能夠參與一定程度的親密關係,但是他們似乎總是在捍衛自身的自由,並遲遲不作出任何承諾。迴避性依戀的個體一旦作出承諾,就往往會對伴侶的小缺點耿耿於懷,並不斷抱怨。保持距離感使他們愉快,迴避性依戀者熱衷於調情,忽略自己伴侶的存在與需求。他們有自己的秘密,不願與伴侶分享感情,並似乎毫不在意一段關係的結束。

但是,迴避型依戀的個體並非沒有對親密關係的需求,只是他們抑制了自身的感受。很多時候,迴避型依戀者也可能會轉化為焦慮型依戀者。

另外,人群中還有3%-5%的個體屬於不同向度之間(如焦慮-迴避,安全-焦慮),在此不再贅述。

圖片來自攝圖網正版圖庫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獨立的個體會產生對伴侶的依賴,這是再自然不過的。親密關係會激發個體過往經歷中的信任體驗或恐懼記憶,以及自身的依戀模式。但是,按照上文的理論,我們可以發現,依舊有近半數的人在建立親密關係時,可能會受到依戀風格的不良影響。

那麼,一旦自己或自己的伴侶遇到這類問題

我們應該如何改善呢?

1學會識別自身與對方的需求(Levin,2013)。

在日常生活中給留出一段與對方在安靜、溫馨的環境中溝通的專屬時間,同時,也為自己留出一段獨處時間,思考近期雙方相處的關係。

2(鼓勵你的伴侶)學會坦誠、直接地表達自身的需求(Levin,2013)。

在出現問題時,不要採用「你猜我猜大家猜」的(無效)溝通方式,諸如:

「你猜我有沒有生氣?」

「你猜我為什麼生氣?」

「猜錯了,你再猜」

同時,也不要抱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在溝通中,它們往往會造成阻礙。例如:

「他說愛我,那一定就懂啊。」

「我生氣了他也沒發現,他一定不在乎我了。」

把自己的需求說出來是最簡單最有效的溝通方式。

3嘗試接納自身與伴侶的缺點,不要過分吹毛求疵(Levin,2013),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同時也不要奢求伴侶成為完美的人。

4學習積極的衝突解決策略,從「我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Levin,2013)。

甚至有時候,吵架也不見得是一件壞事,這是一種(常見的)雙方表達感受,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不要害怕發生衝突,關鍵是要有解決雙方不一致的有效方法,這就需要我們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題,或許會讓你有不一樣的思考。

5在有必要的時候,尋求諮詢師的幫助。

亞里士多德將認識自我視為一切智慧的開端,我們相信通過了解自身依戀風格的特點,每一個人都能夠在親密關係中得到更多愛與支持,成為更好的自己。

參考文獻:

Feeney, J. A., & Noller, P. (1990). Attachment style as a predictor of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58(2), 281-291.

Levine, A., Dixon, W., & Heller, R. (2013). Attached: the new science of adult attachment and how it can help you find--and keep--love.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07).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Attachment Theory & Close Relationships.

文章轉載自:婚姻家庭研究與諮詢中心(familybnu)

婚姻家庭研究與諮詢中心:隸屬於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苑,專註於中國婚姻與家庭研究,致力於將實用有趣的學術成果分享給大家。


推薦閱讀:

愛就一個字,我要答八百次|為什麼有人會沒完沒了地問「你愛不愛我」?
如何準確的表達自己的需要?
為什麼女生偏愛「壞」男生
走出假性親密關係的三個妙招,你學會了幾個?
如何增加兩人的感情濃度,讓甜蜜更上一層樓?

TAG:親密關係 | 情感 | 戀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