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認識身邊的人嗎?讀完這本書再說!
來自專欄女主進化史
人類作為一個群居的族群,我們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註定比其他動物更複雜。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當中,我們都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他們或許有與我們相同的部分,而更多的是和我們不同的地方。
與不同的人相處,矛盾與衝突不可避免,而這來源於不同的人格特質。在人際關係中,如果我們能根據不同的人格特徵採取不同的對待方式,是否會比以一種方法對待所有人要有效的多?
與此同時,我們真的了解自己嗎?面對突如其來的恐懼、憤怒、焦躁不安,我們該如何面對接納這些自己不喜歡的一部分?
如果能靜下心來反覆閱讀《隱形人格》,將書中提到的案例觀點與自己所經歷或聽說的事情相互印證,深入地剖析自己和身邊的人,相信你會跟我一樣,更清楚地認識自己,也更好的理解別人。
《隱形人格》由兩位來自於澳大利亞的心理學家海倫·麥格拉斯和哈澤爾·愛德華茲合著而成,其中海倫·麥格拉斯是一位私人執業心理諮詢師,她也是墨爾本皇家理工學院教授,著有多本探討社交技巧、婚戀關係與幸福人生的暢銷書,在相應的領域內發表了很多廣受矚目的論文。而另一位作者哈澤爾·愛德華茲除了心理諮詢師外,還是一位作家,她的很多作品被翻譯改變成舞蹈劇和電影。而更有趣的一點是:在2001年她完成了冰上作家的探險歷程之後,澳大利亞南極基地引進《隱形人格》作為參考讀物。
他們所合著的《隱形人格》與以往的一些心理學作品不同之初在於:《隱形人格》是從人際互動的角度來分析人格特徵,並非簡單地從直面自己或剖析他人的兩個割裂角度看待不同人格特點。除了分析不同人格特徵的行為模式和特點,《隱形人格》還從「如果我是XX類人,我應該怎麼辦」和「如果我碰到XX類人,我應該怎麼辦」這兩個方面提供了非常具有實踐性的方法論,它就像一本人格地圖,指出問題,分析問題到最後解決問題,提供了詳盡的安全社交指南。
這本書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闡述:首先將人格特質定義在外向型人與內向型人格、計劃控與即興選擇者、思考者與感覺者這三個維度上,提出將衝突定義為「差異」。其次,書中詳細分析了九種不同人格,包括消極型、自負型、專制型、焦慮型、強迫型、索取型、被動攻擊型、霸凌型和反社會人格的行為模式、特徵、其背後的心理邏輯和應對方式。最後,作者以「CAST四步法」來提示人們如何進行有效的社交。
一、人格特質的三個維度——外向型與內向型,計劃控與即興選擇、思考者與感覺者
《隱形人格》提出的三個維度來源於MBTI,即邁爾斯-布里格斯人格類型指標,主要是用於判別人們面對世界和他人時,會傾向於採取什麼樣的行為方式——傾向於外向還是內向,喜歡彈性靈活還是規律有序,以邏輯還是情感作為決策的基礎,這三個維度往往決定了人們看待世界和他人的行為時,會傾向於採取什麼樣的行為方式。而往往由於每個人的行為模式不一樣,導致了彼此的互相不理解。
1. 外向型和內向型人格
外向型人格的能量來源於外界的人和事,而內向型人格的能量則是來源於他們的內心,來自於自身的反省和思考。兩者不同的賦能模式也決定了他們外在表現形式的不同:外向型人往往表現出健談、自來熟,喜歡多樣性,喜歡成為焦點,乃至「派對動物」的特徵,而內向型人則克制內斂,喜歡獨處,注重隱私,喜歡深度等。
這兩類人通常節奏不一致,外向人會覺得內向人難以相處,而內向人則覺得外向人膚淺、不真誠。
2. 計劃控與即興選擇者
計劃控希望一切井然有序,生活有規律,注重秩序,而即興選擇者則更傾向於保持開放心態,喜歡隨遇而安,不希望有限制性。
就以旅行為例,計劃控在年初就定好了整一年的旅行計劃,而即興選擇者或許在年中突發奇想要去一個完全不在計劃內的旅行目的地。
這是在處事風格上截然不同的兩類人,計劃控覺得即興選擇者沒有原則、拖拉、缺乏行動力,而即興選擇者則覺得計劃控死板、教條、不會變通。
3.思考者與感覺者
思考者做決定及判斷的前提是客觀的事實,更多運用邏輯;而感覺者則一般依靠個人的價值觀導向以及情感訴求。
這兩者的矛盾處在於感覺者會認為思考者冷酷無情,根本不會考慮當事人的感受;而思考者則認為感覺者感情用事,沒有邏輯。
以夫妻吵架我們就能看出這兩類人的衝突在哪兒,妻子回家抱怨某件事情或某個人,丈夫往往著眼於該如何去化解矛盾、解決問題,可妻子只不過是想要安慰乃至一個擁抱。
看上去,三個維度上的雙方完全站在對立面上,而實際上,並沒有哪一方優於另一方。在很多情況下,平衡才是最佳選擇。我們需要認清一個事實:每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並不相同,而往往我們總是以自己的方式替代別人的,這必然會導致矛盾和衝突。而如果我們接受別人的思考和處事方法儘管與我們有差異,但也是合理的,那麼將大大地降低潛在衝突。
二、認識不同的隱藏人格
人類作為高智商的動物,為了各種各樣的原因,更善於偽裝自己。也許是為了不讓別人看見自己的脆弱,也許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也許是不自覺的隱藏了自我。
在一個協同的社會形態中,我們無法避免與其他人的接觸,我們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而不同類型的人思考和做事的方式方法都是不一樣的,《隱形人格》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對那些並不會對我們造成實際傷害的人格類型,我們需要看到他們作為一個整體,將衝突界定為「差異」,需要理解、尊重、接納和包容。而對於那些具有令人受傷人格特質的人,我們則需要甄別出他們,因為他們在生活的諸多方面與常人無異,甚至有時候還非常善良慷慨,但他們卻像是定時炸彈一樣,會毀滅我們的人生。
從這個基本觀點出發,作者所劃分的三大類人格其實可以歸納為兩種:
1. 造成溝通困難,讓人抓狂困擾但實際傷害有限的人格類型
這一大類包括了消極型、自負型、專制型、焦慮型、強迫型和索取型
具有這些人格特徵明顯的人或許給我們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了困擾,我們最本能的反應就是討厭他們,覺得他們無可救藥,強烈反抗和抵制他們。但事實上,有可能他們自己也深受其擾,我們需要向內去看這些不討喜人格的內在成因。如果我們自己有這樣的人格特徵,我們也需要更好地理解自己。
1)消極型人格的人很常見,他們最大的特點是很多負面情緒,不斷散發負能量,在他們身邊的人聽到的永遠是批評、挑刺兒、悲觀、貶低奚落,他們喜歡搬弄是非、傳播謠言、滿腹牢騷、貶低他人、放大別人的瑕疵。通常他們都不受歡迎,「長舌婦」和「祥林嫂」是他們的代名詞。
我們每個人也都會有負面情緒,偶爾也會陷入抱怨的漩渦中無法自拔。需要看到消極型人內心往往是自卑的,他們用這種方式來獲得認可。
2)也許每個人身邊都會出現一個趾高氣昂不可一世的人,或許是同事、或許是老闆,或許是客戶,或許是老闆的秘書,甚至或許是政府辦事窗口的一個小小辦事員。他們往往表現出強烈的優越感,對自己的評價過高,認為自己總是對的,喜歡對別人指手畫腳,覺得自己高高在上。這類就是自負型人格。
而造成自負的原因,通常是生活閱歷不夠,拒絕承認運氣的成份,將一切功勞都歸功於自己,沒有自省或分析的習慣,或者由於自卑而使他們接近權力時更頤指氣使。
3)專制型人格是自負型的升級版,他們彷彿是別人的家長,他們喜歡替別人做決定,不尊重別人的意見甚至不信任別人能夠把事情做好,過度控制別人,從不放權。
我有個好朋友,她的父親就是典型的專制型人格,儘管我朋友已經成年很久了,但她父親依舊插手她人生的方方面面,連她去旅行都要報備去幾天、跟誰去,甚至她父親還會打電話給她的朋友核實。所以她和父親之間經常爆發戰爭,父女關係非常惡劣。
但事實上,有些專制型人是因為害怕自己得不到尊重,或者不善於共情,才會以專制來掩蓋自己的弱點。
4)焦慮型人格的人表現出更情緒化,更容易失控,焦躁不安、明顯易怒等特點,也許他們會沖著我們大喊大叫、情緒失控,我們覺得他們不可理喻。
但我們需要看到:焦慮來源於恐懼,當預測到危險時,我們的心理和身體會發出警告,讓我們做出逃跑或者抵抗的舉動。而焦慮型人格的人比一般人對於危險更敏感,當他們面臨自己無法應對的情況時,他們的自信心受創,由於害怕而畏縮不前,他們的腎上腺素比一般人更容易升高而產生情緒波動,這是一種生理上不可抗性。
5)強迫型人格的人固執己見,堅持以自己的方式方法行為處事,不願意合作,總是抱怨別人,按部就班。這一類型人通常過分關注細節和例行程序,不知變通,追求完美主義,甚至導致工作可能無法完成。
我們需要明白:強迫型人由於害怕世界上的模糊和差異,他們認為只有堅持自己的觀點和常規的方法,才是安全的,所以在那些無關今後要的事情上放棄與他們討論往往是有效的方法。
6)索取型人格的人在戀愛中是一個災難性的存在,他們在感到自己被拋棄、拒絕或忽視的時候,或是暴怒、發起攻擊報復或是自暴自棄、陷入絕望乃至出現自殺行為。
索取型人格來源於對被拋棄這件事情的恐懼,他們由於對自己的自信度低,將自己的價值評估過多地依賴於身邊人對他們的態度。他們缺乏安全感,只能通過擺布別人,無時無刻獲得別人的關注來確認自己的價值。
我們其實需要認識到,這些人格特點也許存在你、我、他每一個人的身上,人格特質並不是獨立割裂存在的,每個人可能都有各種人格的一部分,但我們通常顯露出來的只是具有最明顯特徵的那個人格,而其他的部分則被我們隱藏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方面討厭那些特質,但不經意間會發現有那些特質的影子在我們身上若隱若現。
我們在理解包容他人的同時,也需要面對接納我們自己。
2. 造成很強的實際傷害但很難甄別的人格類型
這一大類包括被動攻擊型、霸陵型及反社會人格,這一類型人格往往對別人的傷害極大,而由於我們從小所接受的「陽光教育」,我們往往無法辨識出那些人,一不小心就會淪為這類人的攻擊目標,我們需要睜大眼睛,辨別他們,遠離他們,保護好自己。
1)被動攻擊型人格的人在面對負面情緒時,他們並不會直接表露出來,反而採取消極抵抗、蓄意破壞,用狡猾隱蔽的方式採取攻擊報復的行為,他們就像暗夜中施暴的雙手,隱秘卻防不勝防。
他們的可怕之處在於:或許看上去你與他們並沒有衝突和矛盾,但只是由於你比他們更優秀更出色,他們就會暗中使壞,在暗地裡攻擊你。
2)霸凌是用攻擊和羞辱的方式,故意造成別人身體上或者精神上的痛苦。對於霸凌這個詞大家並不陌生,頻頻爆出的高校霸凌事件,讓它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內。而職場上也存在霸凌,卻經常被人忽略。
職場霸凌人的可怕之處在於:他們通常自信度高,甚至受歡迎程度高於平均水平,他們選擇比較弱勢的個體進行支配,通過展示控制他人的力量來獲得地位、控制資源,而這種霸凌行為具有隱蔽性,甚至受霸凌人受到了嚴重的傷害,但別人卻不知道是如何實施的。
3)反社會人格的人為了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而不擇手段,傷害別人卻完全不會感到內疚。
反社會人格的人認為自己聰明而卓越,所以理應得到任何自己想要的東西,有權利利用他人,傷害他人。
反社會人格的可怕之處在於:反社會行為沒有後果,我們會發現那些反社會人格的人並沒有受到懲罰,他們極度容易逃脫,犯錯成本極低,他們具有極強的迷惑性,有很多「成功的」反社會者,他們甚至擁有大量的金錢和權利。他們會想方設法引你上當,他們更善於偽裝自己,而善良的人在受到利用和欺騙後反而更容易陷入自責。而反社會人格的人不會被治癒,因為他們從中以低成本獲取了太多的好處。
一個多月前陝西米脂28歲的男青年砍殺多名學生,而他是平時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年輕人,跟那些學生們住在同一個村子裡甚至是他們的學長。
撇開極端案例,在日常生活中,那些連續出軌、對伴侶不忠實的渣男屢見不鮮,他們並沒受到懲罰;職場上的霸凌事件也非個案,有些人利用權力欺壓別人;至於給別人穿小鞋,像一條陰暗毒蛇一樣隨時準備咬人一口的人更是數不甚數。
在我們的教育中,我們提倡善良卻沒有警示邪惡,崇尚「人之初性本善」,對於黑暗、邪惡我們知之甚少,乃至我們缺乏辨別壞人的能力,從而輕易地被別人傷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安全的社交」,在保障自己的安全之外,才有談「有效社交」的必要。
三、有效的社交
我們每天都在跟不同的人打交道,也許我們夠幸運,不會碰上那些意圖傷害我們的可怕人格特質,但我們仍然不可避免和一些人產生衝突和矛盾。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人際關係趨於良好,避免讓自己陷在不開心的情景當中呢?
作者提出了「CAST四步法」,即「改變、接受、留下受苦和離開」。
我們都知道,環境是難以改變的,而別人的行為和思維模式也是我們無能為力的,所以我們只能改變自己的想法、行為以及我們所能改變的一些情景因素。而對於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要麼選擇平和地接受,要麼選擇離開。
我們需要適度堅持自我,認識到什麼是自己的權利,對於那些侵犯自己正當權利的人,要勇敢地說「不」,積極表達自己的需求及感受。
《隱形人格》這本書一直以:定義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清晰的結構來構建一張清晰的人格地圖,告訴我們每一種人格模式背後的原因,指出應該如何辨別、如何應對。
這是一本能夠帶來心智成長的書籍,書中每一個開篇的案例,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都能碰到,這讓我們很好地理解每一類型人格的行為模式。
為什麼我們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拓展自己的認知?是因為我們希望自己更強大,而這種強大,不是為了去傷害別人,而是為了避免因為無知而傷害自己。每一個人都彷彿是一艘在黑夜裡行駛的小船,而認知則是導航的燈塔,保證我們不會偏離航線,安全地抵達目的地。
而掌握了這些心理學知識,能夠讓我們更好地與自我相處,與他人相處,在遇到危險時,能夠識別出,在遇到挫折和衝突時,能以理性的方式應對,從而讓我們生活地更加從容、更加幸福。拿起《隱形人格》,好好地認識自己,好好地認識你身邊的人,遠離危險,避免衝突,我們每一個人都值得更美好的生活,不是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