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這3種反常行為,其實是在求救!
01
前幾日,在微信群里,有位媽媽說了這樣一件事。
她有個快4歲的女兒,剛上幼兒園不久,就出現了不太正常的尿床。
剛開始她以為是自己多想,孩子有尿床反覆很正常。但連著3、4天都如此,她擔心極了。因為孩子從3歲開始,就再沒有尿過床。
於是,她還是帶女兒去了醫院檢查。醫生說沒有明顯的器官病症,建議她帶孩子做心理諮詢。
後來,諮詢師通過和孩子進行繪畫、講故事等形式,終於發現了導致孩子尿床的秘密:
孩子現在的壓力非常大,情緒緊張,很有可能是在幼兒園受到了不良的對待,才出現了這種『反常』的遺尿行為。
她心裡一驚,趕忙私下裡問了其他孩子的家長,結果還真有幾個孩子也出現了反常行為。
她立即聯合了好幾位家長,和園方進行交涉。迫於壓力,園方才同意調出孩子在幼兒園的視頻監控。
果真發現,有一位老師,常對孩子們推來搡去,她們找到那個教師,他才承認,雖未動手打孩子,但有時會譏諷孩子、吼孩子。
千挑萬選,沒想到還是遇到了「渣園"。
之前,孩子的口頭表達還不流暢,有時還變來變去,因此她無法作出判斷。而且,孩子的身上沒有明顯創傷,所以她什麼都沒有發現。
若不是她"多心",覺得孩子尿床不太正常,就不會發現孩子受到了這樣的對待。這件事,令她非常後怕。
孩子內心積攢的焦慮和壓力,雖然嘴裡說不出,但一定會通過其他「反常行為」向父母發出求救信號。
02
對於3-12歲孩子而言,最為常見的反常行為有這樣三種:
1、原本活潑的孩子連續幾天都異常安靜,呆坐;
2、原本乖巧的孩子突然多次暴力攻擊別人,有時搶玩具,有時用手打,用腳踢;
3、原本安睡、不尿床的孩子,連續多天晚上睡眠容易夜驚、尿床、做噩夢...
但這些反常行為並不意味著罕見和難以察覺。
相反,它們都是有明顯的特點:
1、確實與平時的行為不同;
2、在短期內反覆的出現。
關注孩子的行為不等於草木皆兵,但也不等於神經大條,以至於錯過孩子的求救信號。
我有位在兒童精神科的醫生朋友,聊起孩子時,提到了她遇到的一個案例:
一個9歲的小姑娘,看著十分乖巧,但其實已經有點輕度抑鬱。
據父母說,孩子原本很活潑,後來變得很乖,正當父母都覺得欣慰的時候,卻發現,孩子是得了抑鬱症。
她通過遊戲等許多方式,幫助孩子逐漸釋放了壓力,也才弄清這個病症的根源:
一年前,最疼她的外婆車禍去世了。自此,她就很缺乏安全感。
她時常會粘著父母,可父母並沒有理解她,甚至很多時候還會指責她:
這孩子怎麼這麼纏人了!
爸爸已經很累了,你怎麼一點也不體諒我!
她原本心裡就很難過,一時又增添了許多害怕和失落。於是後來,她就非常避免和父母再發生衝突,常常一個人安靜待著,但內心很壓抑。
父母不但不覺得孩子異常,反而很欣喜,孩子終於變得聽話和老實了。長久以往,孩子就慢慢成了抑鬱。
很多有抑鬱特質的孩子,都會被父母認為是很乖的孩子。
她曾經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傳達了重要的非語言信號。但她只被看作是一個稍有點變化的孩子,在那個時刻,她該有多麼的無助?
孩子遇到了麻煩,常常是不懂得要如何與父母進行有效的語言求助的。
而孩子不說,父母也會錯誤的忽視。直到後來問題嚴重了,才著急忙慌,後悔萬分。
也許孩子的語言會不清晰,但他們的行為一定不會說謊。
03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做冰山理論。
在這裡,它的意思是,我們的孩子就像一座冰山。
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孩子的行為,但孩子更為豐富的內在世界(比如難過、恐懼、失落等情緒),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我們所見,恰如水下的冰山。
當孩子內心埋藏著巨量的恐懼或者焦慮的情緒時,他還沒有能力正常面對,也無法自我調適,就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頻繁做出反常行為。
那麼面對孩子的反常行為,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辦?
- 避免對孩子表面行為的指責
當我們看到孩子的反常行為時,特別容易情緒激動,常常會跳起來指責孩子的反常。
可如果只根據孩子的表面行為就進行指責,不僅會讓孩子的心門永遠緊閉,嚴重的,還會錯失救助孩子的最佳時機。
我曾經看過一部電影,主人公是一位7歲的小姑娘,一直比較懂事。
母親去世後,和父親相依為命。他非常辛苦,每天早出晚歸,收入微薄。但為了孩子能上更好的學校,便請了專門的輔導老師。也因此,父親在下班後又打了一份工。
可沒幾天,孩子突然膽子特別小,晚上常做噩夢。但父親因為工作辛苦,一回家倒頭就睡著了,並不知道她做噩夢。
她變得常常哭鬧,和父親哭喊著不想上課,更不讓父親出去上班。
眼看著上班時間就到了,父親誤以為孩子是嫌學習辛苦而淘氣,於是氣極了。
一邊打她,一邊指責: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我這麼辛苦的賺錢供你學習,你怎麼還這麼任性?看我不狠狠的打你……
直到5年後,女孩自殺。父親在孩子的日記中,通過她支離破碎的語言才終於明白,原來孩子曾被輔導老師多次猥褻。
父親後悔莫及,抱頭痛哭。
年幼的孩子並不能向父親完整而準確的描述輔導老師的所作所為。
但可悲的是,父親多次的打罵和指責,令她感到更加害怕、無助,不敢再與父親溝通,也不知道怎麼溝通。
最終在恐懼與無助中,選擇了自殺。
- 挖掘孩子的真實內心
孩子表面的反常行為,有時並不代表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
我們就可以透過孩子的浮在冰山上的表面行為,去嘗試挖掘孩子冰山之下的真正想法。就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的,去了解到她反常的真正原因。
我有個做幼師的朋友,曾說起這樣一件事:
她有個學生,平時都規規矩矩,讓老師非常省心。
有一天,有個孩子跟她告狀,老師,他踢我了。她想孩子肯定不是故意的,於是安撫了兩個孩子,也沒太在意。
結果第二天,又有其他孩子跑來說,他動手打人。她才意識到,他的行為有點反常。
後來,她把孩子帶到安靜的地方,嘗試和他溝通。可沒想到,她一抱孩子,孩子哇地就哭了。
原來,孩子的父母剛剛不在一起(離婚)了,在分開時吵地特別凶,他害怕極了。
有孩子說「你爸爸不要你了」,「你沒有爸爸」……他想說不是,可是又不知道該怎麼說。
他又怕又氣,不知怎麼地,就打了人……
她看著眼前這個哭成淚人的孩子,心疼極了。不敢想,若是從一開始就指責他,他會多麼地無助。
後來,她和孩子的父母,進行了積極的溝通,他們也才意識到,孩子竟承受了這麼多沉重的困擾。
當孩子出現反常行為時,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句接納的語言,都是打開冰山的鑰匙。
04
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和孩子的內心建立聯結的過程。
好好愛那個突然淘氣,又或者突然沉默和慌張的孩子吧。
讓孩子感知到我內心對她的關心和愛護,也讓我們感知到她內心的不安和惶恐。然後安撫她,溫暖她。
而當我們透過孩子表面的反常行為,了解到她的真實情況,才能真正的解救出孩子。
作者:筱雪,兒童心理學研究者,PET父母效能講師,希望能堅持終生傳播科學的育兒理念。
當你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異常行為時,
你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歡迎留言分享。
推薦閱讀:
※英國孩子學習自然拼讀的6個階段以及中國孩子學習拼讀的4個方面(家長英語不好也可以在家教孩子)
※還在談屏幕色變?看看谷歌、蘋果等巨頭公司,用什麼方法解決兒童屏幕成癮的問題
※怎樣的童年才對得起孩子?(3)逼迫教育還是放羊?
※六歲半的小男孩玩哪些APP好呢?
※禮儀與儀式感:春節,教孩子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