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韜略丨隕落的科龍,消失的潘寧
來自專欄華商韜略
科龍,從亞洲第一到幾經賤賣。
文 / 華商韜略 陳光
潘寧曾經的老對手和老朋友們,有的成了富豪榜常客,有的是國際企業峰會上的眾星拱月的明星。
而他已經沒了身影,只留下一個企業從亞洲第一到被迫賤賣的興衰故事。
【發展才是硬道理】
「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點,抓住時機,發展自己,發展才是硬道理」。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列下了行動綱領,「發展才是硬道理」就此膾炙人口。
鮮為人知的是,鄧?小?平的這句話,最初是對潘寧說的。
1992年1月29日下午,鄧?小?平走進珠江冰箱廠,整個廠區沸騰了。在參觀冰箱廠的生產線時,鄧?小?平連續問了3遍同樣的問題:「這是鄉鎮企業嗎?」在得到同樣的回答後,他脫口而出那句名言:發展才是硬道理。
說這話時,珠江冰箱廠廠長潘寧,就站在鄧?小?平的身邊,他與後者的合照,很快伴隨著「發展就是硬道理」傳向了中國各地。
在此之前,他的品牌已經名揚天下。1991年,珠江冰箱廠賣出了48萬台容聲牌冰箱,居全國首位。當時業內兩大「勢力」,南邊是容聲,北邊是海爾,前者的名頭要更勝一籌。
容聲的強不僅體現在聲譽和銷量。鄧?小?平到訪時,這家鄉鎮企業已經有總長6公里的生產線,全部由歐美、日本最先進的配套設備組裝而成,《經濟日報》稱這樣的規模和實力令「國營企業望塵莫及」。
珠江冰箱廠的產品,最初是由鎚子敲出來的。
1984年,柳傳志創立聯想、萬潤南成立四通之際,潘寧成了珠江冰箱廠的廠長。彼時,他們都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在國營廠忽視的角落裡鼓搗著自己的夢想。他們沒有資本,看似微不足道。但他們有自由和活力——因為不在計劃經濟的關注對象之列,他們成了那個時代少數能掌握自己命運的人。
或許是更靠近深圳的緣故,潘寧跑得比其他人更早些。作為容奇鎮(現佛山市順德區容桂鎮)工業與交通辦公室副主任,潘寧經常到全國各地開會,改革開放浪潮湧動後,他出差時便留了個心思,專門看看有什麼生意可做。
期間,潘寧發現群眾對於現代化家用電器非常渴求,而「冰箱是一個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家電產品」,於是回到容奇後,他便組織了幾十個人做冰箱。
潘寧讀到小學4年級,對於冰箱原理和構造一竅不通。團隊幾十個人,最有知識的是一個中專生,有些人還沒見過冰箱。商量到最後,潘寧一拍板:「冰箱要技術,我們沒有,出去學」。
如今看來,這是一個天方夜譚的開頭。但對於剛走出「大鍋飯」年代的人而言,沒有什麼比解禁的「做生意」三個字更有吸引力。
潘寧跑全國各地的冰箱廠「拜師學藝」。那時候接待論級別,潘寧是鎮部門副主任,級別不夠,國營廠經常不予接待,有時候連正規住宿地方都沒有。
吃了多次閉門羹後,潘寧在北京雪花冰箱廠見到了負責人,他便死死攥住這條線,死纏爛打。夜裡,他們在澡堂子里睡覺,白天跑到廠里偷師學藝,偷偷將車間的流水線、操作流程記下來,運氣好碰上技術人員心情不錯,還能給他們講上一陣子。
了解流程後,潘寧又派人去西安交大學習製冷技術,並且到市場上搜集冰箱的替代設備、工藝和材料。那之後,他和團隊回到鎮上,開始了十幾個月的攻關。他們用零件替代模具,用汽水瓶當試驗品,用鎚子、矬子等當工具,用簡易萬能表當測試儀器……
1983年9月,這支雜牌軍在作坊里試驗、生產出了中國第一台雙開門冰箱。報道稱「那是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潘寧一個人衝到雨里嚎啕大哭」。
【中國第一次「產品召回」】
潘寧是時代的幸運兒。他如果換個鎮當幹部,恐怕不會有那台冰箱。
改革開放初期的順德,是鎮幹部創業的沃土。當時有個說法:全國看廣東,廣東看順德。在「全縣一盤棋,一心抓經濟」理念的指引下,順德政府最大限度對企業進行幫扶,探索出了著名的順德模式,催生了一批家電業翹楚。
最鼎盛時期,廣東佔據全國1/3的家電產量,順德佔了廣東的一半。這裡走出了美的、格蘭仕、科龍等品牌,第一批評選全國十大鄉鎮企業時,順德有5家上榜。
珠江冰箱廠是當時順德群星中最耀眼的一顆,它的誕生,也脫胎於順德模式。
作坊里敲製冰箱時,鎮政府為潘寧團隊撥了9萬元的試製費,這筆錢決定了工廠的股權100%歸屬鎮政府所有。以今天的市場觀念看,除這筆「天使投資」外,股權分配中還應包括創始團隊的人力資本和技術資本,但在那個年代,沒有人計較這筆賬。
企業家掌控企業的決策和發展,但是除工資外,體制不承認其人力資本的合法權利,這樣的問題在那個時代普遍存在,但在潘寧和珠江冰箱廠身上卻爆發得尤為明顯。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潘寧將這家廠做得太大了,大到沒有人捨得放棄其中的利益。
試製團隊一共「敲」出了三台冰箱,他們將冰箱送審,一台送到香港,一台在國內,香港的那台很快被鑒定技術合格。
冰箱被認證的同時,1984年初,國務院正式將社團企業改稱鄉鎮企業,指出鄉鎮企業是廣大農民群眾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要途徑。這條政令為潘寧的冰箱找到了出路。這年10月,珠江冰箱廠正式成立,潘寧將品牌名稱定為「容聲」。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是中國冰箱企業集體崛起的年份,幾年間,國內先後引進了79條冰箱生產線,引發了一場冰箱大戰。在一眾冰箱工廠中,珠江冰箱廠的出身最低微,這迫使潘寧從其他領域找優勢。
產品多了,瑕疵品數量也大大增加。1985年發生了一件膾炙人口的事:海爾的張瑞敏在突擊檢查倉庫後,召集全體員工,讓他們親手砸掉了76台有缺陷的冰箱,有人一邊哭一邊砸。這一砸,成就了日後全球白電第一品牌。
而在同一時間,還有一件鮮為人知的事情。這一年,潘寧主導珠江冰箱廠建立了一座儲存3000台冰箱的檢驗庫,所有已經檢驗合格的冰箱,必須在這間「倉庫」里經過24小時的製冷運行才能出廠,在當時的冰箱企業里,這道檢驗程序絕無僅有。
靠著這道工序,潘寧發現了不少問題。比如,珠江廠的噴塗車間率先使用了一種新的材料漆,這種材料生產的冰箱門上有小水泡。這類外觀上的缺陷,很多消費者都看不到,即便看到也不會在意。但是潘寧為此開了緊急會議,宣布停產兩個月,並且迅速召回了已經進入市場的1000台冰箱。
這是國內所有產業里第一起「產品召回」案例。但出於成王敗寇的緣故,這段往事已無人提起。
【容聲是啥級別的?】
潘寧要召回冰箱,廠里瞬間炸開了鍋。一位老員工稱當時人人反對,車間主任還拉著潘寧看其他廠家的冰箱:哪家沒有這個問題?消費者根本不知道。潘寧回了句「我知道」,這件事就此定論。
做出這樣的決定,並非完全出於潘寧是個完美主義者,而是形勢所逼。如前所述,那個年代講級別,鎮幹部出去遭白眼,鄉鎮企業同樣受歧視。
潘寧到北京最著名的西單商場推銷冰箱時,一位科員翹著腿問他:容聲是啥級別的?潘寧說我們是鄉鎮企業,對方隨即擺手下了逐客令。
當時國內正處於短缺經濟時期,國營廠的冰箱產多少就能銷多少,有時候甚至要憑票排隊購買。家電企業拼的是規模,誰員工多、生產線多,誰就掌握話語權。
但作為鄉鎮企業,珠江冰箱廠不受渠道待見,生產規模更沒有優勢,思前想後,潘寧認為只有打出品牌,才能實現逆轉。而在當時,保質量是打品牌的不二法門。
召喚冰箱後,潘寧開始全面探索質量管理,他在廠里定期舉辦「質量運動會」、「百日質量競賽」等活動,號召員工們將質量視為生命。
那個年代的事業有局限,也有優勢。有些企業管理者的盈利壓力不大,有「認死理」的空間。潘寧將質量看做「死理」,就在這條路上埋頭猛進。
容聲冰箱有了最初的利潤後,潘寧便率先投資500多萬元,建設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全性能檢測中心。這是中國最早的標準計量中心,它後來成了全球檢測功能最全、技術指標最高的質檢中心之一。
哪怕有一點瑕疵,容聲的冰箱也不能出廠。誰家的產品好,消費者心裡有本明白賬。沒多久,容聲冰箱就在珠三角地區賣脫銷,民間說法稱:容聲就是質量的保證。
【直奔行業第一】
珠江冰箱廠誕生時,全長1347米、連接順德區政府和容奇鎮,貫穿廣州與珠海的容奇大橋也宣告竣工通車。這座橋,很快成了中國最繁忙的國家公路之一。
橋的一端,長期林立著容聲的廣告牌,十幾年的時間裡,難以計數的貨車來往於橋上,將容聲的冰箱送向全國各地。
潘寧有高屋建瓴的想法和手段,容聲在珠三角一飛衝天後,他隨即在小鎮上運籌起了全國的生意。
1988年,同行大多還在拼規模時,潘寧率先在行業打起了品牌戰,邀請香港影視明星汪明荃代言冰箱廣告。
策劃人員苦思冥想了一堆花哨的廣告詞,到了潘寧這裡全部否決,他說:既然在容聲已經有了口碑,那不如用老百姓給的名號。於是,最終的廣告詞成了「容聲容聲,質量的保證」。
汪明荃在粵港家喻戶曉,是當時的全國人大代表,容聲也隨之名滿天下。那個年代消費類產品的電視廣告不多,老百姓將廣告當電影看,很多廣告詞因此膾炙人口。燕舞的「一曲歌來一片情」,鐵達時的「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都成了時髦辭彙,「容聲容聲,質量的保證」也紅極一時。
後來珠江冰箱廠改製成了科龍集團,江?澤?民同志前往視察。在冰箱的生產線上,他看到了「容聲」,隨即對隨行人員說:「容聲冰箱我知道,容聲容聲,質量保證,對嗎?」其廣告影響力之大,可見一斑。
品牌戰打響,全國各地的訂單紛至沓來。潘寧將到手的利潤全部拿來採購先進設備,在短時間內打造出了一條全國領先的生產線。在靠質量戰、品牌戰崛起後,容聲迅速轉向了規模驅動的主幹道。
曾經「偷偷學藝」的鄉鎮企業,在6年內成為了業界公認的老師,為了避免技術暴露,珠江冰箱廠甚至專門開設了一條指定的參觀路線。
在潘寧帶領下,容聲的風頭一時無兩。鄧?小?平前來考察後,北京有關機構公布了全國家用電器產銷排行榜,珠江冰箱廠榮登冰箱銷量第一的寶座。直至潘寧離開後,這個榮譽才旁落他人。
【政企不分】
鄉鎮企業為順德帶來了繁華,也種下了危機。上世紀90年代初,一次對全市鄉鎮企業的調查顯示:全市978家企業中,有259家達到破產邊緣,欠銀行貸款21億元已成壞賬,包袱之大觸目驚心。
政企不分、新大鍋飯等長期困擾集體制企業的問題,開始在鄉鎮企業身上顯現,這迫使政府重新思考政企關係。
鄧?小?平南巡時提到「股份制社會主義也可以搞」,隨後的十四大又確立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策的支持下,順德人開始為了出路進行產權改革。
不過,席捲全市的改革和潘寧關係不大。1992年8月,珠江冰箱廠在政策的指引下改製成為珠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員工占股20%,鎮政府把持80%的股份。
創業團隊沒有任何股權優勢,這樣的局面令潘寧很尷尬。他曾多次或明或暗地提出,希望鎮政府在這方面予以考慮,但得到的答覆始終含糊其辭。
另一方面,容聲冰箱暢銷全國後,由於其品牌所有權歸屬鎮政府,一些裙帶企業便借著容聲的品牌生產其他小家電,嚴重影響了其品牌聲譽,但潘寧對此毫無辦法。
冰箱廠的產權改制上,潘寧也完全被牽著走。1993年,容奇鎮幹部徐鐵峰邀請香港人李國明擔任財務總監。「這個留著小鬍子、看上去高深莫測」的人在香港做了一次成功的募捐,為珠江電器廠引進了三家境外投資人,募集了近4億元的資金,公司性質變更為中外合資企業。
潘寧想抓住這次變革的機會,1994年,他將電器廠更名為廣東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啟用科龍作為全新的商標。
將企業變為科龍電器,潘寧試圖將科龍的品牌歸為企業所有,逐步淡化其「國字型大小」的成色。他的這一舉動,引起了政府的注意,也為其「失權」埋下了伏筆。
【最好的時代】
潘寧想把產品賣到全世界,他很清楚當時的集體制對於企業發展的束縛。老員工稱「潘寧的思路是不斷給自己加壓,因為他不想企業永遠只是一個鄉鎮企業,永遠只是一個做冰箱的。」
更名為科龍後,潘寧開始多元化,公司不再局限於冰箱、冰櫃產品,而是涉足空調、模具等多類別。大刀闊斧的幾年時間裡,科龍迅速攀升至頂峰。1993年,這家企業的銷售額是18億,1996年,這個數字猛增至45億。
那是潘寧最好的時代,也是容奇鎮最好的時代。
集團的所有員工,一年最少能領到16個月的工資。每到傳統佳節,整個科龍會分成幾大組集體抽獎,每個人都能得到獎品,摩托車、彩電、洗衣機應有盡有。
據說每次抽獎時,潘寧都會躲在玻璃窗後偷看,露出一臉滿足的笑容。
「那時你去容奇鎮每一家高檔酒樓、推開每一家KTV的包間,都能夠發現科龍的人。」一位老科龍人如此緬懷「潘寧時代」的盛景。
1996年6月,帶著6.6億元凈利潤的成績,科龍電器在香港上市,成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鄉鎮企業,並成功募集資金7.07億人民幣。其股份就此一分為三:鎮政府持內資股41.96%,內部員工持內資股10.49%,H股流通佔比47.55%。
這樣的股權分配,依舊和潘寧這個企業的實際締造者沒什麼關係。
上市之初的科龍依舊是一片繁華盛景。1997年,其股價一度衝破11港元,是發行價的3倍多。科龍的主營業務囊括了幾乎全系冰箱產銷,其中容聲的市場份額超過20%,是公認的龍頭品牌。期間,科龍被香港《亞洲貨幣》雜誌評為中國最佳管理公司和中國最佳投資者關係公司,儼然是中國家電業的未來領軍者。
中國海關的數據顯示,科龍冰箱的出口量也是當時行業第一;一份歐洲的報告稱科龍在冰箱業是「亞洲第一,全球第二」,「這家企業在冰箱和空調領域都有角逐世界的競爭力。」
潘寧所關注的,已不僅僅是銷量。科龍的意思是「科技的巨龍」,潘寧給企業改這個名字,是希望擺脫規模戰、價格戰,甚至擺脫生產線進口,靠科技去世界市場攻城拔寨。
彼時,中國的家電企業依靠價格戰在本土擊敗了一批跨國企業,形勢一片大好。但潘寧卻出來唱反調,他指明中國的家電企業只是裝配工廠,核心部件都是國外進口。
公司的一次會議上,他激動地說:「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裝出一台百分之百的中國冰箱,我們這代冰箱人愧對後人。」
那時的潘寧雄姿英發,極度渴望和國際巨頭一較高下。期間,他宣布投資10億人民幣在日本神戶建立科龍技術中心,又在遼寧營口和四川成都建立了兩大生產基地,大大降低了物流運輸的成本。
這期間還有一個插曲:1996年,通用電氣派專機到中國,一行幾十輛賓士車跨過容奇大橋,直奔科龍,試圖參與這家龍頭企業的改制。但是「外資入局」遭到了潘寧的強烈反對,就此不了了之。
任誰也沒料到,這家令通用垂涎的企業,會在短短几年後,於容奇轟然倒下。
【最大的不能讓出去】
1998年12月,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科龍集團突然宣布潘寧辭去公司總裁職務,4個月後,他卸任董事長,其所有職務由其副手王國端接任。
報道稱潘寧對此毫無思想準備。此前,他一直奔跑於全國各地物色新廠址,看似躊躇滿志得要大幹一場。
沒有爭論、沒有發聲,潘寧就此告別科龍,直至消失。
期間,有說法稱,潘寧退位是「國家幹部」到了年齡就得退,而且「上面」也一直給他壓力。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前任院長周其仁教授曾與潘寧有過數面之緣。他第一次見潘寧是在1998年,科龍正收購西南的一家軍工廠改建成生產線。當時中國出現通縮,經濟不景氣,周其仁問潘寧為什麼這時候大展拳腳,潘寧說「熱的時候就晚了」。
這句話讓周其仁對潘寧刮目相看。幾個月後,他專程趕去石家莊聽潘寧的報告,會後他問潘寧:上市後最大的差別是什麼。未想潘寧的回答居然是「在香港不需要結識官員,百分之百的時間可以用於市場和業務;回來呢,你非應酬不可!」
這句話令周其仁頗為感慨,那之後,他訪問企業必定研究一個題目:多少時間用於市場,多少時間應酬官場。科龍倒塌後,周其仁曾因「不吐不快」寫了一篇名為《可惜了,科龍》的文章,引發巨大反響。文中,周其仁問到:如果還由潘寧那一代人領導,科龍至於落到如此境地嗎?
當時,周其仁和輿論都很納悶一件事:作為科龍的創始人、從頭至尾的唯一核心人物,潘寧為什麼不能參與股權改制?
之所以有此一問,是因為當時的順德正掀起一股國退民進的浪潮,是集體企業轉制的先頭兵。
隨著市場經濟推進,部分國有企業疲態盡顯,國家和政府將國有資本從一些競爭性領域中退出,經營者得以利用各種方式來購買企業的資產。
期間,與科龍同處容桂鎮(原容奇鎮)的美的、格蘭仕都通過改制、團隊持股迎來了大發展,而科龍仍然實行年薪制。
外界對此不明就裡,直到數年後,相關信息才逐漸披露:科龍所牽涉的利益太大,沒人願意放手。
2002年出版的《大道蒼茫——順德產權改革解讀報告》一書,記載了當地政府相關會議的內容。企業改制上,當時的鎮黨委書記陳偉主張「留大、去小、轉中間」,科龍是鎮上第一大,自然不可能轉手。
「科龍可以賣四五十億元,還掉六七億的貸款,還剩下不少。我這當書記的三五年可以不幹活,日子好過得很。但是以後怎麼辦?」
他絕沒有想到,幾年後的科龍只賣了5億。
【盤根錯節的利益】
90年代中至新世紀初的中國經濟是一片巨大的試驗場。
僵化的計劃經濟瓦解,盎然的市場經濟來臨,大量企業面臨改制。眾目睽睽之下,一群小人物將大企業「玩轉」得風生水起。
佛山的西北角上,健力寶「辭別」李經緯;佛山的東南角上,科龍告別潘寧。
作為體制內的企業家,潘寧很不善於處理「應酬」,這被認為是他「合理退休」的原因之一。
「後潘寧時代」的科龍是一個局,局外人至今無法窺得全貌。
作為一家政企不分的企業,科龍是地方的政績依仗,其間不斷出現犧牲企業經濟利益換取政府稅收增長的現象,甚至存在直接挪用科龍現金和資產的行為。這個現象在潘寧時代就有,在其後更是徹底爆發。
潘寧的繼任者王國端也是創業元老,但他執掌企業沒多久便被迫下課。頻繁的人事變動間,容奇鎮又恰好面臨行政區域調整,使得科龍的管理權變得更加複雜化。
2000年,容奇鎮與桂洲鎮合併成立容桂鎮,新鎮委書記是來自北滘鎮的鄧偉根,鎮長則由原容奇副鎮長、原珠江電器廠法人徐鐵峰擔任。
徐鐵峰是當年拉來香港人李國民、為科龍成功私募的關鍵人之一,在科龍一向具有實權。當時的報道稱,徐鐵峰曾希望就任容桂鎮書記,但最終落敗,加之與鄧偉根不和,遂生去意。
2000年6月,徐鐵峰向上級政府彙報稱已經獲得香港機構投資者的支持,隨即辭去鎮長一職,出任科龍總裁,後又接任董事長。
科龍名義上的大股東是容桂鎮政府,領導是「外鄉人」,實際掌控者則是容奇鎮派系,這樣的「矛盾」直接將科龍一分為二。
這次人事變更後,容桂鎮政府要求容聲集團與科龍電器分開,政府通過控制集團財權來控制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則對集團的財務運作知之甚少。
徐鐵峰上任後,科龍打了1年的價格戰,損失慘重。期間,集團還發生了歷史上第一次質量事故,回收冰箱逾萬台,更令公司雪上加霜。
2000年,科龍突然拿出了一份令外界震驚的年報:巨虧6.78億。
【幾度易主,滿地狼藉】
科龍股價大跌,鎮政府宣布接手,很快決定賣出。
科龍加容聲的名頭太大,很多實力買家紛紛介入,其中不乏國際戰略投資者和債權銀行。但最終的勝出者,卻是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顧雛軍。
顧雛軍藉此一戰成名,也因此鋃鐺入獄。這位靠製冷劑「或是」借貸炒股發家的神秘人物,在2010年跨過容奇大橋,以5.6億的價格接管科龍。一代「國家級」企業就此賤賣,外界錯愕不已。
政府在和顧雛軍接洽轉讓產權時,科龍董事會和股東們並不知情。徐鐵峰得知後,帶了公司班子去順德市政府鬧。但政府領導拿出厚厚一打舉報信,讓他靠邊站。
時任鎮長稱「格林柯爾的技術優勢、全球化的營銷網路,國際化的經營管理理念,以及完美的產業對接能力都是打動容桂鎮的原因。」而知情人則透露稱顧雛軍和政府談判的重要籌碼,是科龍電器與容聲集團之間藏於賬面以下的大量關聯交易。
以科龍為起點,顧雛軍打造出了龐大的格林柯爾系,被尊為中國「資本控制50強」第一人。
第一代創業者起早摸黑,用20年心血換來國際級企業,第二代資本家則四兩撥千斤,給實業家們上了生動而痛苦的一課。
顧雛軍沒能拯救科龍。2005年,科龍的虧損直接升至天文數字般的36.93億。這份年報引發了證監會的立案調查,顧雛軍隨後案發,並因虛假註冊、挪用資金等罪一審獲判有期徒刑十年,後於2012年9月6日出獄。
受懲者不止顧雛軍,王國端、徐鐵峰等幾屆科龍董事會成員均受處罰,被處以3萬元到20萬元不等的罰款。
易主再易主,科龍「滿地狼藉」。這家企業從「局」變成了「水」。
順德政府曾協調希望美的買下科龍,但是何亨健沒敢入這趟渾水。
幾個月後,一群山東人走過容奇大橋,宣布入主科龍。「海信是用跳下懸崖的方式來探測這個懸崖有多深。」一位海信的管理人員說。
海信經過17個月的爭奪完成了收購,那之後,科龍和容聲成了海信的子品牌。
【縱橫家電憤爭先】
很多人懷念潘寧,但是他再沒有公開露面。
離開的時候,他與科龍約法三章:不保留辦公室,不拿科龍一分錢退休金,不要科龍一股股份。
離開前,潘寧對媒體說了最後一段話:「現在退下來,我覺得非常榮幸。因為好多知名的企業家,有的升了官,有的沒有後繼力,還有的犯了錯誤,極個別的上了刑場。像我這樣干到65歲的企業家,屈指可數。我光榮退休,確實好榮幸。」
但面對舊部時,他卻沒這麼說。離別科龍之際,潘寧作詩一首留念:服務鄉企數十年,縱橫家電憤爭先。闖破禁區成駿業,寄語同仁掌霸鞭。
有人說「憤爭先」的「憤」字寫錯了,應該是「奮」,潘寧說就是這個「憤」。
憤怒於將企業做得太大,導致最終被利益群體分而食之?伴隨著科龍的隕落,這個問題早就沒了答案。
——END——
圖片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
推薦閱讀:
※一句話理解互聯網公司做什麼(一)
※商業分析到底學什麼?它包括了哪些專業內容?
※華商韜略丨幫馬雲打下金融江山後,她又殺入了新戰場
※從航天運輸系統發展路線圖思考航天商業化
※強大的商業分析能力是怎樣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