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是科學 馬克思同志是凡人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 馬克思同志是凡人

來自專欄故事不多

——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在同濟大學的演講——

序 在中國「德意志大學」談馬克思

大家好,咱們同濟是一所德國人創建的大學,「同濟」就是上海話讀出的「德意志」。對於德國和中國的文化交流,我們應該比其他人更關心一些。

在所有德國人中,毫無疑問馬克思是對中國影響最大的一位,現在管理中國的這個政權,理論上說就是用馬克思主義指導自己的方向。憲法近萬字只提到了6個人名,馬克思就是其中之一。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出生,距今200年零十一天。這是一個非常久遠的時間。秦始皇統一六國到現在2238年,中間經歷了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11個統一政權,平均每個朝代的延續時間就是200年。以中國歷史的節奏來說,2018年和馬克思誕辰整整隔了一個時代。

馬克思1883年去世,24年後同濟大學才建立,現在我們馬上就要慶111周年校慶了。這麼長時間內,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很難通過個人感性認識去理解今天和馬克思生活的19世紀有什麼不一樣。而根據馬克思自己的學說,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我們必須先通過數據和案例去理性認識馬克思生活的時代,才能理解他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一 馬克思的世界

1 世界的尺度

馬克思出生的時候,地球上還沒有精確的人口統計,一般認為世界人口在1810年左右超過10億,1890年達到15億,在馬克思生活的大多數時間裡,全世界人口都是10億出頭。

歐洲的數據稍微準確一些,1850年,馬克思32歲,歐洲人口大概是2.7億,每個國家人口大概是幾千萬到幾百萬。1860年,法國人口3700萬,最發達的英國不到3000萬,普魯士人口1800萬,未來的德國人口4000萬左右(不算奧地利);歐洲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俄羅斯,人口6000多萬。

這意味著,從人口來說,馬克思時代的地球,差不多就相當於過去十幾年的中國;而馬克思生活的歐洲,作為全世界最發達的地區,人口相當於中國的一個大區,比如說華東或者華南幾個省;每個主要的歐洲國家相當於現在中國一個省或者一個直轄市。

但是,從社會結構來看,我們並不能簡單地把19世紀歐洲比擬成現代中國的一個大區。因為其中現代社會的成分太少了。

馬克思年輕的時候,歐洲只有倫敦人口超過100萬,接下來是巴黎,正在從50萬向100萬增長。到他去世前幾年,歐洲終於有了四個帝國首都的人口達到了百萬級,倫敦、巴黎、柏林、維也納。其他的城市,即便是莫斯科、羅馬、君士坦丁堡這樣的城市也只有幾十萬人,放在今天的中國算是較大的縣級市、較小的地級市。剩下大多數歐洲人口,當時不是農民就是幾千、幾萬人口的小鎮居民。可以說,馬克思中年時期,不考慮質量只看人口數量,整個歐洲比較現代的工商業社會也就是相當於中國現在中東部一個小省,受過中等以上教育的人口只相當於現在中國一個地級市。

從地理空間上說,馬克思時代的世界又比我們今天的世界大得多。馬克思55歲那年,歐洲有一本著名的科幻小說《八十天環遊地球》,代表了當時人類所能想像的旅行速度極限。現在,協和號飛機可以用30個小時環繞地球。從旅行速度看,馬克思時代的地球,在尺度上比比我們熟悉的地球大幾十倍,表面積則是幾百上千倍。除了西歐少數通鐵路地區之外,在距離尺度上,大家可以把馬克思時代的地球想像成土星或者木星。

馬克思時代從倫敦出發的世界旅行時間

馬克思中年時期的歐洲鐵路

回頭看看前面的數據。馬克思時代世界人口十幾億;最先進的歐洲,現代社會規模比當前中國一個地級市大不了多少;絕大多數地球表面都只能以非常緩慢的速度通過,只有極少數現代化地區有火車和蒸汽船。不難想像,在這樣一個時代,幾千個知識分子寫信投稿進行思想交流,就會主導大多數識字階層的輿論;幾個交通節點發生革命,會改變整個大陸的歷史走向;而百萬人口級別的大城市被幾萬個造反者佔據,毫無疑問會震動全球。理解這些數據,我們才能理解馬克思眼中的世界,理解塑造青年馬克思世界觀的那些歷史事件。

2 現代社會的黎明

青年馬克思看到的的世界如此落後,馬克思主義卻是一個工業社會的革命和建設理論,一直到現在還能指導我們這個工業化國家。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矛盾呢?因為馬克思趕上了工業革命。

一般意義上的工業革命從1780年開始,馬克思的父親生於1782年,算是工業革命的同齡人。但在一個沒有鐵路的世界上,什麼東西傳播起來都很緩慢。1800年之前,工業革命還沒有進入歐洲大陸,在馬克思長大之前,他父親也只是聽說遙遠的英國有一些新東西,但絕對想不到這些東西會改變整個歐洲乃至世界。

到了馬克思出生之前3年,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魯爾地區劃歸普魯士,杜伊斯堡附近才開始有現代工業萌芽,也就是後來的魯爾工業區。1824年馬克思6歲,萊茵河上出現了第一艘蒸汽船;1825年馬克思8歲,英國出現世界上第一條鐵路;1835年馬克思17歲,德國開始修鐵路;1837年馬克思19歲,摩爾斯製造了第一台實用電報機;1843年馬克思25歲,全德國有70萬產業工人,分散在十幾個中等城市和幾十個小城市。這期間馬克思沿著萊茵河去波恩讀大學,坐著馬車去柏林和耶拿讀博士,看到的就是蒸汽機和鐵路逐漸進入傳統農業世界的場景。

工業革命的擴展

我做個未必恰當但是很形象的比喻,17歲時進入德國的鐵路,就相當於我這個80後,九十年代去大連看到中國第一條高速公路;他19歲那年出現的電報機,就是我和同齡人讀大學才開始接觸的互聯網。他25歲那年旅行中看到的幾十萬產業工人,好比90後在2015年的一二線城市看到滿大街程序員。想想我們怎樣從習慣付現金到手機付錢買東西,怎麼從綠皮火車到適應高鐵和12306網站,就能稍微體會一點馬克思當年看到火車和電報局的心情。

我再舉個例子來說明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拿破崙之所以失敗,一個重要原因是突破不了英國的海軍封鎖。納爾遜在1805年幹掉了全部法國艦隊,依靠的是20多艘戰列艦,全都是木帆船。馬克思41歲那年,法國人才造出世界上第一艘鐵甲船。但是馬克思65歲去世的時候,德國給北洋水師造了兩艘主力艦,鎮遠號、定遠號,馬上要交付了。比較這兩種軍艦的外形,也能體會這期間工業社會的變化。

馬克思出生時的世界最強海軍

定遠號 馬克思去世時的世界二流海軍

除了技術進步,馬克思身邊的政治節奏也在逐漸提速。納爾遜海軍勝利後十年,1815年,拿破崙滑鐵盧戰敗,然後被流放到小島上,1821年去世。我們可以想像,馬克思3歲的時候,會從父母口中聽到拿破崙這個名字,雖然他還不懂為什麼這個人死了是大事。

到了1848年,30歲的馬克思正在寫共產黨宣言,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回來了,他先當選法國總統,然後當了法國皇帝。1870年,馬克思52歲,路易-波拿巴在普法戰爭中失敗退位,導致巴黎公社出現。1873年,路易-波拿巴在倫敦死掉。這一年馬克思才55歲。

注意,拿破崙三世當皇帝和他叔叔不同,不僅僅是靠政變,更是靠全民公決和資本家的支持,如果說老拿破崙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傳統社會的皇帝,路易-波拿巴已經幾乎是一個現代社會的政客了。他建立的帝國有一個政治相當自由的議會,修了一萬多公里鐵路來鞏固國家,還和空想社會者搞合作,馬克思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王子復辟帝國,更是法國社會的一次大轉型。

同樣級別的轉型,在古代社會往往要幾百年上千年時間,但50多歲的馬克思就能從頭到尾看一遍,這也是工業革命後才普及的政治節奏。類似的事情看得多了,馬克思不僅體會到了工業社會的政治變化規律,還完全丟掉了農業社會居民對國家政權的本能敬畏。這也影響了他的政治思想。

下面我用圖片來描述一下馬克思時代的世界:

天空之城截圖

蒸汽男孩截圖

蒸汽犁 並非幻想

帆船釋放的海底電纜

開始用蒸汽船鋪設

蒸汽汽車

蒸汽公交車

西門子時代電力機車

馬克思去世那年第一次亮電燈的柏林廣場

對於這些畫面,最簡單的描述就是蒸汽朋克風格,一個所有人都看到機器即將征服世界,但是農業社會尚未消亡的時代。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一個很能打架的青年人穿著傳統服裝,尋求新社會的發展方向,我決定借用中國人熟悉的電影截圖來做個對照,希望能幫助各位理解中青年馬克思的心理狀態。

黃飛鴻

思考新時代的年輕人

從物質來說,我們的現代社會是工業經濟塑造的。馬克思生在一個沒有鐵路的世界,但他在少年時看到了現代世界的黎明,少年和青年時代目睹了工業革命從一顆種子變成一顆樹苗,老年時代看到它長成一棵大樹,這期間整個世界的政治周期都因為工業而加快。所以馬克思雖然生在農業時代,但能針對工業社會的矛盾提出一套社會學理論,一直到今天還有活力。甚至可以說,因為看到了工業社會從無到有成長的過程,他對工業社會的理解,可能比我們這些出生於工業社會內部的人更深刻。

3 俯瞰世界的第一代人

馬克思的父親出生之前,有一個歷時300多年的地理大發現階段。我們必須承認,1750年-1800年的歐洲,已經是全世界最先進的一個大洲,還通過帆船和火炮的優勢,控制了很多海外領土。但是,在大多數國家的統治者和知識分子眼裡,歐洲的統治者和成吉思汗沒什麼區別,無非是蒙古騎兵騎馬,歐洲人用帆船罷了。帆船是木頭和帆布,當時的火炮是一根比較精密的管子,都是農業文明一眼就能看清原理的手工業品。歐洲人工業革命之前,並不能用這些東西和其他文明拉開代差,稍微大一點的國家都不覺得歐洲人比自己強。

比如說奧斯曼土耳其被歐洲壓制最慘,但依然經常給歐洲強國的軍隊製造驚喜。1807年,英國和奧斯曼帝國開戰,5000陸軍登陸埃及,被一個地方軍閥阿里給趕下海;海軍炮轟君士坦丁堡,被火炮給打回去了。其中一門1464年造的舊炮還擊沉了英國軍艦。可見即便是最強的歐洲國家,這個時候也不能對傳統強國掉以輕心。

君士坦丁堡陷落時鑄造的青銅炮,1807年依然不能小看

軍事上拉不開差距,各國在文化上當然更看不起歐洲人。中國人覺得歐洲人是蠻夷,其他的文明也經常會得出這個顯而易見的判斷。1830年法國入侵阿爾及利亞,當地人就發現,法國農民士兵的識字率很低,遠遠不如自己,認定這是一群槍炮還不錯的蠻子。

之所以歐洲人不能絕對領先世界,根源在於經濟,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中有一個粗略的統計表,把世界各國的人均手工業和工業水平合在一起計算,我給大家貼一下。可以看到,1750年的時候,歐洲只有英國對世界平均水平略有優勢,到了1800年,歐洲也沒有明顯超出中國和印度。在馬克思父親那一代人看來,歐洲遠遠還談不上是世界的中心,考慮問題的時候最多是把美洲納入考慮,沒有主動替世界思考未來的自覺性。

人均製造業(含手工業)

但是,從1800年開始,歐洲,尤其是歐洲西北角的地區,開始超越世界。蒸汽機一方面提高了生產效率,另一方面讓歐洲人很方便地把貨物和軍隊送到全世界,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商品,典型例子就是鴉片戰爭。英國人用蒸汽機拖著大炮打進長江,簽訂不平等條約。這是蒸汽機第一次應用於戰爭。

簽訂南京條約那一年,馬克思24歲,之後馬克思還為鴉片戰爭寫了評論文章。所以,馬克思在青年時代可以清楚地體會到自己居住的地區壓倒了全球,代表了世界的未來。雖然馬克思一輩子西面最遠去過英國,往東只去過奧地利,往南只到過非洲海岸,但他很自信地給全世界提出新時代的理論。之前的人要麼不敢這麼想,要麼是基於錯誤的判斷這麼想,馬克思是第一代基於正確認識,替整個世界考慮未來的人類。所以說,指導現代社會的思想出現在馬克思這一代人,有很強的必然性。

4 新舊時代之間

前面分析了歐洲的歷史地位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定位。接下來我們看看馬克思在歐洲內部的視角。

首先我們看看馬克思家鄉的地理位置。在歐洲地圖上找馬克思的家鄉特里爾,最好記的方式就是先找盧森堡這個小國。他家離法國、盧森堡、比利時、德國四國邊境都只有幾十公里。然後我們看自然地理,特里爾在萊茵河的支流上,鐵路不發達的時候,河流是最便捷的交通方式,沿著萊茵河順流而下,到出海口對面就是英國。可以說,在工業革命早期,馬克思的家鄉和所有工業區都是鄰居。而他成年後的絕大多數時間,也正是在法國、英國、比利時這幾個國家度過。

找到特里爾沒

還是工業擴展

想想馬克思家的位置

另外,他家在萊茵河西側,而德國大多數領土在萊茵河東邊。很容易被法國軍隊快速佔領。實際上,法國大革命一開始,1794年,特里爾就是法國領土,到1815,馬克思出生前3年才劃歸普魯士。馬克思的父親是在法國管理下讀中學,成為地方精英的。所以,馬克思童年體會到的的政治氣氛,很大程度上是法國大革命的激進主義、進步主義氣氛。而他成年以後,大多數時間住在倫敦、巴黎這兩個最大的現代城市,體會了全世界最先進的經濟和生活。

馬克思和水晶宮 世界上第一座名副其實的現代建築

但終其一生,馬克思在文化上都自認為是德國人。他知道自己的國家相對英國法國比利時都很落後,應該通過革命來改造。所以,德國革命是他最關注的問題。他最初的幾個著名信徒,倍倍爾和拉薩爾都是德國人。

1848年革命是馬克思唯一親自參與過的革命。那年整個歐洲都出現了貧民革命和知識分子的激進運動,當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倫敦開會,在比利時生活。但他們並沒有在巴黎倫敦搞革命的打算,很快就一起回到德國。馬克思辦《新萊茵報》,鼓吹用民主和革命塑造一個新德國,還參加了新政權的籌備組織;恩格斯親自和幾百志願軍參加戰鬥,準備打出一個新德國。

馬克思和恩格斯回國之前,剛剛發表了《共產黨宣言》,他們很清楚德國還沒有工業化,自己參與的不是一場共產主義革命,而是為工業資本主義開路的革命。但他和恩格斯依然毫無保留地投入戰鬥。失敗後被趕到英國和法國。

後來,恩格斯總結19世紀的歐洲,說典型的現代經濟案例是英國,典型的現代政治案例是法國。他們兩個1848年冒生命危險做的事情,就是把先進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引到自己的國家,改變相對落後的社會。可以說,正宗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不是誕生在最先進的國家,而是誕生在先進社會和落後社會的邊界上,從一開始就有給落後國家帶來跨越性發展的意圖。這樣的行為和思想,非常類似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革命者,比如梁啟超、孫中山、李大釗、毛澤東。中國的共產主義者學馬克思,不僅僅學了思想,在行動上也學習了馬克思親自做出的榜樣。

5 窮人和富豪之間

馬克思主義說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所以,要探討馬克思主義的來源,我們不能忽視馬克思個人的經濟生活。

馬克思生在一個非常不錯的家庭,雖然說富豪很勉強,但也算中產的頂層了。1830年他12歲,進入特里爾中學。這個學校聽起來像是大眾教育,實際上是個非常精英化的大學預科班,他所在的班上只有32個學生,大多數天主教出身的要進神學院當神父,新教出身的要當律師或醫生,沒一個打算當普通勞動者。馬克思家裡是改信新教的猶太人,他父親希望馬克思子承父業當律師。後來,馬克思的岳父是特里爾政府的顧問官,他妻子的哥哥是普魯士王國的內政部長,但在馬克思結婚的時候,當地人普遍認為這是一場門當戶對的婚姻。

1835年,馬克思開始讀大學,先去波恩,然後轉到柏林,最後在耶拿大學讀博士,這期間他父親來信,抱怨馬克思一年花700塔勒太多了。塔勒是銀幣,和我們國家的一塊大洋差不多,馬克思這一年花掉700銀元,換算成當時的收入,差不多是10個工人的年工資。現在中國一個藍領工人一年賺6萬,馬克思讀大學一年就花了五六十萬,相當驚人。就這麼一大筆生活費,他還因為做衣服買書欠了一些錢,畢業後也沒還掉,被人追債。

離開德國後,馬克思的收入和開支也遠遠超過平均水平。他母親去世,給了他差不多7000塔勒的遺產。他給美國報紙寫稿子,每周兩篇,每篇一英鎊,堅持寫的話每年100英鎊,僅僅這部分稿費就相當於兩個最好的工程師的年收入。當然,最重要的經濟來源是恩格斯這個有錢人不斷資助。我有個朋友做過精闢的總結:

經濟上說,馬克思是恩格斯養的門客;但思想上恰好反過來。

恩格斯收入高的時候,會給馬克思一年350英鎊的穩定匯款,少的時候,每年也會給差不多100英鎊。馬克思的收入折算到現在,起碼每年35萬,好的年份可能有一二百萬,完全可以支持馬克思全家過非常富裕的生活。

然而,各種資料都表明,馬克思的家庭經常處於破產乃至欠債狀態。他妻子結婚的嫁妝有些銀餐具,多次進當鋪,最後也沒拿回來。他給恩格斯寫信,和其他朋友聊天,經常說家裡連續吃了一星期的麵包和土豆,有的時候全家病倒都沒錢請醫生。每隔幾年,房東就會來驅趕馬克思一次。前面提到他母親去世留下7000大洋的遺產,馬克思拿這筆錢還債之後,居然沒剩下多少。

如此豐厚的收入,卻總是要破產,和馬克思為人大方,經常拿錢參與政治活動有關係,但最核心的問題還是他和妻子都不會理財,不會量入為出。有錢的時候,馬克思給自己的幾個女兒請一個義大利語教師,一個法語教師,一個美術教師和一個音樂教師,都是上門授課。沒錢的時候,他會考慮讓未成年的孩子去工廠幹活賺生活費。有一次,馬克思收到稿費,勉強還了欠肉鋪老闆的錢,還沒清理蔬菜店的賒賬,就敢於分期付款買鋼琴。馬克思和妻子前後生了6個孩子,但由於間歇性破產,只有三個女兒長大成人。就算那個時候醫療水平低,相對馬克思的收入來說,這個嬰兒死亡率也太高了。

收入達到了頂級中產水平,但經常破產,說明馬克思的實際生活水平波動極大。某些時候可能和富豪階層差不多,另外一些時間是真正的無產階級水平。這種大起大落,讓我想起一個中國歷史人物:曹雪芹。

我們都說紅樓夢寫的好,不像小時代那樣可笑,因為曹雪芹真的體會過貴族家庭生活,也見過這個貴族家庭敗落的過程。從頂層社會沉到底層,或者從底層爬到頂層,這種是非常罕見的社會體驗,等於給整個社會從上到下開了一個剖面,足以支持他寫出時代的縮影。

在一個經濟和社會劇烈變化的年代,馬克思一輩子起起落落十幾次,等於把19世紀社會按時間切了十幾個剖面觀測,整個19世紀,有類似體驗的人我不敢說絕無僅有,但也屈指可數。我們經常說,社會科學不像自然科學,不能做實驗。但馬克思證明,他可以用體驗代替實驗,對工業社會的階級問題做出最深刻的觀測。這種體驗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來源之一。

二 為什麼是馬克思

1 唯物主義

前面我分析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條件。那麼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呢?這個問題應該讓最了解馬克思的人來回答。中國大多數版本的教科書,中學語文都選入了恩格斯在馬克思葬禮上的演講。我貼一下原文,大家回憶一下。

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

恩格斯把馬克思畢生的發現總結為兩點,唯物主義歷史觀和政治經濟學。至於恩格斯自己喜歡談論的哲學尤其是辯證法,一個字都沒有提。可見恩格斯這個評價非常精鍊,是對馬克思主義核心部分最準確的總結。

那麼,什麼是唯物主義歷史觀呢?首先要承認歷史是在不斷變動的,比如說某個帝國滅亡,某個宗教興起,某個城市衰落,這都是歷史的變化。但是和一個人的生命相比,這都是很漫長的過程,所以大多數古人不相信這些東西會變動,認為宗教或者帝國是永恆的,至少會把羅馬、洛陽、巴比倫這些帝國符號看成不變的權力中心。羅馬帝國滅亡了幾百年,東羅馬和西羅馬的主教還是比其他地區的主教地位高。

還有的人知道歷史在變動,但認為之上還有永恆的精神力量在起作用。很多人就認為羅馬帝國滅亡,是因為羅馬人喪失了道德。中國也一樣,《尚書》有一篇《湯誓》——商討伐夏的宣言,原文是「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到了周國討伐商,又寫了一個《牧誓》——在牧野開戰前的宣言,原文是:「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這都是指責對方的統治者不遵守道德,不敬重神靈,自己要代表上天來懲罰。到了明朝,施耐庵寫水滸傳,還是離不開「替天行道」四個字。

馬克思的觀點和他們不一樣,他認為社會變動首先意味著各制度和社會集團的競爭,而決定競爭勝負的是物質力量。物質力量來自於人類的生產,從長期來看,哪種制度更能促進生產,能動員出足夠的物質力量參與競爭,哪種制度就會取勝。

我們知道,馬克思不是工程師,也不是農業專家,他並沒有從技術細節出發,告訴我們怎麼詳細設計一種最優秀的制度。實際上,唯物主義歷史觀核心思想就不是一個直接輸出答案的思想。馬克思說能促進物質力量的制度會贏,但你讓他預言什麼樣的制度能促進生產力?他又說這要交給歷史競爭去選擇,勝利的制度肯定是能促進物質生產的那一種,似乎兩面的話都說了,很有算命先生的風格。

這時我們再回顧一下恩格斯的演講。他在馬克思的葬禮上,提到的第一個人名是達爾文,用達爾文的進化論來說明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達爾文的理論是什麼?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什麼是「適者」?生存下來的就是適應環境的物種。哪一種物種會繁衍下去?答案不是「更高」、「更壯」、「更靈活」,依然是一句模糊的「適應環境的生物」。這是一個和唯物主義歷史觀很像的「循環論證」,只解釋,不輸出結果。

達爾文在做出這個結論的時候,既不知道什麼是基因,也不知道孟德爾的遺傳定律,甚至不會用生物學指導自己優生優育,結果娶了表妹,生了好幾個畸形子女。但我們依然認為達爾文開創了生物學的新時代。這不是因為達爾文搞出了雜交水稻,而是因為他用我們可以理解的自然環境解釋了物種乃至人類為什麼會存在,不需要上帝這個超出自然界的精神力量搞創造,邏輯也很完整。所以神學界覺得天塌下來了,科學界獲得了一個可以用理性去分析的新天地。

【達爾文:適者→→→(才能)生存】

循環定義?

【「適者」定義?→→生存下來的物種】

理性分析一個事物,是我們主動利用這個事物的前提,注意我說的是主動利用。達爾文之前的人類已經把狼馴化成了狗,把野草馴化成了莊稼,但從未有人意識到要用干預進化的方式創造新物種。現在達爾文去世不過100多年,我們吃的糧食幾乎都是最近幾十年培育的新品種,我們能吃到足夠的豆油要靠轉基因大豆,我們吃的豬也不是傳統的黑豬,這雖然不都是達爾文的功勞,但都離不開達爾文的思想。

社會學方面的問題也類似。馬克思之前的社會也在不斷進步,但那是人類隨機試錯的結果,代價很大。馬克思告訴人類,無論是國家、政黨,還是宗教、軍隊,本質上都是人類社會物質競爭的產物。甚至道德和文化也會因為物質力量的變動而變動。他剝掉了所有社會制度和團體的神聖性,告訴大家,社會制度和火柴、蒸汽機一樣,都是可以改造的工具。有了這個認識,人類才有可能主動推動制度變革,才可能用好社會制度這個最重要的工具。

2 唯物主義是革命的理論

唯物主義歷史規律和進化論一樣,是客觀存在的規律,本身沒有特殊的立場。但對於19世紀和之後的革命者來說,它的幾個推論非常有用。這是一個讓革命者思考為什麼革命,怎麼革命的理論。

首先,舊制度不能再用道德優越感和神聖光環嚇唬人了。過去的國王炫耀自己的血統,政客炫耀自己的道德,貴族炫耀自己天性高尚,都可以用來加強制度合法性,現在統統一文不值。馬克思出生前20多年,法國革命者明明已經奪權了,但只要國王考慮第三等級的訴求,還是打算留著國王管理國家。國王后來死掉,是因為他自己打算叛逃。馬克思之後的革命者,只要打了勝仗,必然要讓國王下台,必然要清洗貴族集團,留一條命算是仁慈。

其次,這個理論告訴革命者,建立一個新社會不能靠美好的願望,而是要搭建一套更有競爭力的制度,僅僅有善意和道德是沒用的。如果新社會的經濟不如舊社會,軍事不如舊社會,就算造反的時候再有正義性,也一定會把政權還給舊制度。這一點清楚地解釋了歷史上造反和復辟的循環,告訴新的革命者怎麼避免這一點。

第三,馬克思論證,舊制度要滅亡,往往是因為生產力變化。舊制度適應的是原來的低生產力水平,新的生產力會在舊社會外部製造壓力,內部製造矛盾。革命者要推翻舊制度,就要基於生產力變革找到矛盾爆發的點。比如說帝國主義入侵,或者新興的社會集團不滿,這都是革命的動力和好機會。反過來說,有矛盾,有鬥爭,社會才有進步。

第四,生產力發展和矛盾最終都體現於人。舊社會的矛盾,往往體現在那些接近新興生產力的社會集團周圍。這樣的社會集團不僅願意參與推翻舊制度,還很有可能創造更符合生產力水平的新制度。所以,革命必須依靠先進的社會集團,發動先進的社會集團。

這四個推論和唯物主義歷史規律同樣冷漠,既不談道德,也不講感情,也沒有許諾自由平等。但是,對於革命者來說,無論你信不信,規律都會發揮作用。自古以來,人類就想飛上天,獲得在三維空間運動的自由。但願望本身什麼都改變不了。只有研究物理學,知道物理規律允許哪些事情,不允許哪些事情,我們才能造出飛行器,在物理定律限制的範圍內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由。社會問題也一樣,越是研究規律,尊重規律,人類離理想化的社會就越近。

這些推論最著名的應用就是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研究。他和19世紀的大多數革命者一樣,對底層的苦難有深刻的同情心,對貴族和資本家的聯合政權有本能的仇恨,對革命後的社會有無條件的樂觀。但是,他並不認為自己的感情能改變社會,所以,1848年全歐洲革命失敗之後,他把大多數時間放到了圖書館,專心研究資本主義的矛盾,最終在1867年出版了資本論,那年馬克思49歲。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大家都有所了解,在中國讀中學必然會接觸這部分知識。咱們一起回顧一下。

簡單地說,他意識到了資本主義世界周期性發生經濟危機,發現技術進步往往並不提高工人的工資,發現很多掌握生產技術的工人還被排斥在統治階層之外,發現工人和破產的小生產者開始嚮往新社會。

馬克思認為,這些事實本質上是一回事,都是資本主義不能容納自己創造出來的生產力。資本主義依靠剩餘價值產生利潤,但為了獲取剩餘價值,資本主義必然會需求相對不足。所以,生產越擴大,危機就越頻繁,利潤率下降就越明顯,最後出現總崩潰。抓住這個矛盾,就能借著資本主義的滅亡創造新社會。

由誰創造新社會呢,當然是那些能控制新生產力,又沒有被接納進統治集團的產業工人。他們有能力也有意願去創建一種新社會,以公有制來解決資本主義的矛盾,充分釋放資本主義束縛的生產力,讓所有人都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由。這就是馬克思從社會學模型推導出來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

事實證明,這套理論很成功。20世紀,馬克思的繼承者有的走上徹底的革命路線,建立了新中國和蘇聯,有的希望在現有的政權框架內逐步改良,在十幾個發達國家成立了很有影響力的社會黨。所以恩格斯認為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的第二大成就。但是,必須先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研究框架,才可能有政治經濟學研究。或者說,讓其他19世紀的革命者利用唯物主義歷史觀做研究,也會得到類似的結論。所以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性還是比唯物主義歷史觀差一點,大家可以看看恩格斯的原話,我認為恩格斯也認為唯物主義史觀比政治經濟學更基礎,更重要。

But that is not all. Marx also discovered the special law of motion governing the present-day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the bourgeois society that this mode of production has created.

我和恩格斯的觀點差不多,如果讓我盡量簡短地概況馬克思理論,那就是「唯物主義歷史觀」一句話。這個詞已經包含了足夠的革命性和科學性,可以為20世紀和以後的革命提供依據。畢竟在馬克思之前、之後,都不缺乏對底層有足夠同情心的革命者,但從唯物主義歷史觀開始,革命者才開始用科學精神去探討手段和目標,把自發的階級鬥爭變成建設新社會的動力,人類才有可能在科學基礎上去設計新社會。

由於社會制度是人類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所以,我認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出現,和人類學會用火,發明蒸汽機一樣偉大,都是人類掌握規律,利用規律的標誌性事件,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江湖地位。

3 馬克思屬於19世紀

我認為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但發現這個規律的馬克思不是獨一無二的天才。我前面花了半個多小時描述19世紀和馬克思的個人情況,就是想告訴大家,唯物歷史觀的出現,首先是因為時代變化讓馬克思看到了生產力和社會的劇烈變動,其次是因為馬克思自己的生活經歷比較獨特,看到了最先進的生產力和各個階級的生活。這些條件湊在一起,馬克思比其他人更早地發現了唯物主義歷史規律。

但是,歷史條件和生活體驗都不是馬克思能壟斷的東西,如果馬克思年輕的時候生一場大病,腦子壞掉了,19世紀也會有其他聰明人發現這個規律。1894年,恩格斯去世前一年,他給一個大學生寫信,有這樣一段話:

如果說馬克思發現了唯物史觀,那麼梯葉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國所有的歷史學家就證明,已經有人力求做到這一點,而摩爾根對同一觀點的發現表明,做到這一點的時機已經成熟了,這一觀點必將被發現。

這裡提到的「基佐」,就是1847年把馬克思驅逐到比利時的法國首相。1848年革命,基佐被趕下台,法國共和派又歡迎馬克思回巴黎。這個基佐,在政治上雖然很保守,但他在馬克思讀小學的時候寫了幾本歷史書,明確指出法國歷史是階級鬥爭史,認為從農奴階層分化出來的第三等級是「法國文明中最有活力,最有決定性的因素」。對於法國大革命的起因,基佐認為是資產階級和貴族開戰要奪權,結束是因為議會制度和世襲君主達成了聯盟。這已經很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雛形了。

我相信當時有很多人樂意讀法國首相寫的歷史書,也相信很多人不比馬克思笨。如果馬克思動作慢一點,恐怕唯物主義歷史規律的發明人就不是他了。這種事情在19世紀很常見。華萊士發現進化論,僅僅比達爾文晚了10年。由於達爾文擔心引發爭議,最後他倆是一起宣讀論文的。 1876年2月14日,貝爾去美國專利局申請電話專利,同一天也有別人申請電話專利,僅僅比貝爾慢了2個小時。我相信,馬克思比其他歷史學者快不了幾年。

在19世紀的歷次革命中,馬克思也不是舉足輕重的領導者。1848年他30歲,和恩格斯一起給共產主義同盟寫了《共產黨宣言》,聽起來在當時就是大事。但這個共產主義同盟,當時只是400人的小團體,其中300人是德國流亡到外國的革命者。所以,共產黨宣言最初只是小圈子裡的一份德文宣傳品,到了1850年翻譯成英文後才開始廣泛流傳。寫完《共產黨宣言》之後,馬克思被德國西部資產階級推舉成民主派代言人,算是一個地區宣傳部長;恩格斯在德國南部,給一支800人左右的志願軍當副官,算是個副團級幹部。在1848年全歐洲都革命的大背景下,顯然馬克思恩格斯不能算革命領導人。

而且1848年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僅有的一次直接革命經歷了。到了1870年巴黎公社,起主導作用的是推崇秘密團體的布朗基主義者,以及蒲魯東的無政府主義。布朗基沒等到巴黎公社成立,就被政府軍抓了,還是被缺席選舉為公社委員;蒲魯東在巴黎公社之前6年就死了,但在巴黎公社64個委員中,他的信徒佔三分之一。至於能稱得上馬克思主義者的委員,最多也就是個位數。當時巴黎公社考慮過邀請很多人來幫忙,甚至還邀請過義大利的加里波第指揮軍隊,但肯定沒提過馬克思和恩格斯。馬克思和巴黎公社的關係,很大程度上是20世紀中蘇兩國渲染出來的。

馬克思真正發揮明顯影響力的組織,是1864年成立的國際工人協會,也就是第一國際。但是,馬克思自己也承認,這個組織之所以能存在,是因為各方面妥協了一個「所有派別都滿意的綱領」,換句話說就是沒什麼綱領。即便在這麼一個鬆散的組織里,馬克思也只是總委員會50個委員中間的一個。當然,馬克思名氣比較大,被選進負責編寫章程的9人小委員會,但也不能說馬克思對第一國際有主導權。只能說馬克思對中歐地區的一些工人派別影響力很大。

到了巴黎公社失敗後,第一國際已經名存實亡,1876年自行解散。1877以後,馬克思中樞神經紊亂,參加公共活動越來越少了。從整個19世紀來看,馬克思和恩格斯並不是無可替代的革命靈魂人物。後來蘇聯和中國的宣傳往往過於誇大了馬克思、恩格斯對19世紀革命的影響。

甚至在革命形勢判斷方面,馬克思也不算成功。總的來說,他一直期盼的全面革命始終沒有到來,他對底層工人階級的判斷也有很大失誤。馬克思在19世紀中期觀察到的階級衝突,看到的那些無產階級積極分子,很大程度上並不是來自現代工廠的產業工人,而是手工業者和新興的技術階層。手工業者擔心自己被現代工業淘汰,所以反資本主義;技術階層覺得貴族和資本家不接納自己,所以想改造資本主義。這兩種人的知識水平都高於產業工人,所以組織性強,戰鬥力強。在工業化走到一半,舊的等級還沒有被打破的時候,這兩種人和產業工人站在一起,的確階級矛盾越來越激化,建立新社會的希望越來越強。

到了19世紀後期,雖然產業工人總數已經從幾百萬上升到一兩千萬,但是傳統的手工業者大多數被消滅,技術階層也獲得了資產階級的承認,實際上藍領無產階級的組織性和革命意願反而有下降。所以馬克思期盼的階級革命反而越來越弱。直到列寧發明了「無產階級先鋒隊」這個概念,用一個精英團隊替代了曾經的工匠,才重新推進了革命。

但是,這類失誤其實可以忽略。因為馬克思代表19世紀第一代工業社會,給出了劃時代的社會學思考方式。在這個基礎上,每個人都可以獲得更高層次的社會學結論,馬克思自己的具體結論存在失誤,就像第一個學會用火的人不小心把肉烤焦了,完全不影響馬克思主義的偉大,相信你們也會贊同這一點。我只是提醒各位,馬克思的偉大,是整個19世紀人類進步的結果,是全人類的的光榮。我們可以說這個人很厲害,絕不能說馬克思主義是他個人的天才創造。

4 中國與馬克思

馬克思時代,歐洲和美國比東方領先了一二百年,馬克思參與組建第一國際的時候,中國還沒見過火車。馬克思考慮解散第一國際的時候,中國政府正在琢磨怎麼拆掉唯一的淞滬鐵路。所以,這帶來了一個錯覺,就是馬克思的理論太先進了,不適合落後的中國,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就是要把適合先進工業國的馬克思主義,變成適合落後農業國的山寨版本。

從前面的分析看,這個想法顯然是錯誤的。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歷史唯物主義,而不是後面那些具體推論。而歷史唯物主義並沒有說只適合工業社會。

其次,從馬克思恩格斯的具體行動來說,他們對德國革命付出的精力是最多的,而德國當時相對英法是落後國家。從創作《共產黨宣言》開始,馬克思恩格斯就致力於把先進國家的政治經濟資源引入落後國家。晚年馬克思又把注意力轉到俄國的土地問題上,認真地探討過唯物歷史觀在落後國家的應用。

所以說,從出身來看,馬克思主義反而非常適合落後國家,適合分析農業社會。早在蘇聯成立之前,中國的革命者就已經發現了這一點,積極引入馬克思主義。第一個就是孫中山。

大家應該知道,1896年,光緒22年,孫中山在倫敦被清朝外交官秘密逮捕過一次。清朝公使打算以送精神病人回國的名義,把他綁回國殺頭。後來使館的僕人走漏風聲,英國首相覺得清朝在自己的領土上抓人不可容忍,逼著清朝使館放人。1896年10月23號,孫中山被放出來,撿了一條命。

接下來半年,孫中山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大英圖書館。他在這裡讀到了馬克思的作品,尤其是《共產黨宣言》,目前看來沒有其他中國人比他更早。1903年,孫中山督促東京的中國留學生研究馬克思,當年,留學生團體的刊物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馬君武翻譯的《社會主義與進化論之比較》,聽這標題就是真讀進去了。裡面有一句話:「馬克思者,以唯物論解歷史學之人也,馬氏嘗謂階級鬥爭為歷史之鑰」,可以說是抓住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

又過了兩年,1905年孫中山到比利時會見第二國際主席,見面的時候孫中山就說自己學習馬克思。雖然孫中山此時的認識還很粗糙,但有兩個點遠遠超出了其他中國人。一是要用馬克思式的科學方法去研究中國社會;二是中國革命必然是民族獨立和階級革命的混合體。

同期中國其他的造反者還在編造黃帝炎帝的種族神話,或是搞黑社會性質的會黨。孫中山雖然也不排斥他們,但通過學馬克思,能拿出一套貌似合理的現代社會組織方案,自然而然地就成了革命領袖。憑藉馬克思理論的支持,孫中山在國外能說服見識過現代社會的華僑出錢出命,回國就能當大總統。

接下來就是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這些人在1920年前後研究馬克思理論。這時候十月革命已經爆發,蘇聯還沒成立,他們很大程度上接受的還是從西歐傳來的原版馬克思主義,而不是結合了蘇聯成功經驗的俄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李大釗和陳獨秀都把唯物史觀擺在馬克思理論的第一位,而對政治經濟學這些相對具體的結論表示謹慎探討。

這裡我重點說說毛澤東。從年齡和地位來說,1920年的毛澤東比李大釗陳獨秀要小半代人,但他也是建黨一代,是在蘇聯成立之前就堅定接受馬克思主義的。他除了跟著李大釗讀書,還從羅章龍翻譯組那裡讀一手翻譯資料。蔡和森到了法國留學,和毛澤東頻繁通信,討論的也是最正宗的馬克思唯物主義。毛澤東在農村做的那些社會調查,比如尋烏調查,比如湖南農民運動調查報告就是典型的唯物主義史觀,典型的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

尋烏調查(戳我)

但是,畢竟1922年後,蘇聯是唯一的共產主義國家,而且是個大國,所以蘇聯經驗主導了中國共產主義運動。陳獨秀乃至毛澤東這些建黨幹部逐漸邊緣化,蘇聯回來的學生一度主導了革命,就是經常說的「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他們往往是在培訓下被動學習馬克思主義,而不是像毛澤東他們那樣主動接受馬克思主義,所以對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具體推論,包括在蘇聯環境下的應用都僵化吸收,拿到中國生搬硬套,喜歡用哲學語言詭辯。所謂馬克思主義太先進了,不適合中國,這種評價往往是針對這些蘇聯培訓的幹部說的。

1935年後,毛澤東重新控制了局面,在保留列寧先鋒隊理論的同時,用自己相對原版的馬克思主義分析中國社會,針對中國現狀分析目標和手段,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一點點積攢力量,終於在1949年奪取全國勝利。可以說,毛澤東的革命雖然是在山溝里搞,卻是一場純正的馬克思主義革命,而且不用加「中國特色」這個定語。倒是那群蘇聯留學生過多強調俄國特色了。

和中國革命相比,列寧搞十月革命有一定偶然性,沒有毛澤東這麼長的醞釀期,實際上並沒有沉下心慢慢研究目標和手段,就趁亂奪權了。其他小國搞共產主義革命,要麼像越南那樣依賴於中蘇支持,要麼像古巴那樣開始沒想好自己幹什麼。如果以是否依據唯物主義歷史觀指導革命為標誌,我甚至可以說中國革命是歷史上最典型的一次由馬克思主義指導的革命。中國人當前享受的現代社會,很大程度上是這一場唯物主義歷史觀學術活動開創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有必要紀念馬克思的原因。

三 馬克思和21世紀

1 退潮

19世紀出現的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掀起了最大的革命浪潮。從馬克思主義推出來的三個預言,經濟危機摧毀資本主義世界,階級矛盾撕裂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建立新社會,在兩次世界大戰後起碼實現了一半,只是無產階級奪權被列寧改成了無產階級先鋒隊奪權。

但是,現在已經是2018年了,從21世紀的視角回頭看20世紀革命,必須承認上一波馬克思主義革命已經退潮了。退潮的原因也很符合唯物史觀。

馬克思論證過,革命不僅僅要動員群眾破壞舊社會,還要打造一個生產力更發達的新社會,這個任務要通過先進的階級來完成。列寧發現,產業工人似乎不像馬克思預期的那樣有戰鬥力和先進性,於是組織了先鋒隊來增強戰鬥力。這是蘇聯和中國成功的經驗。

但在成功奪權之後,中蘇都發現,先鋒隊並不是能跟著生產力發展的階級,而是一個靜態的官僚集團。所以,從歷史角度來看,它是個一次性的機構,很難隨著生產力進步而變化。

具體來說,一個靜態先鋒隊可以針對舊社會最明顯的壞處給出解決方案,比如說在俄國提高了社會凝聚力,讓蘇聯打贏世界大戰;在中國解除了半殖民地身份,提供了工業發展的前提條件。但是一旦舊社會被消滅,先鋒隊沒有辦法跟上新的生產力,也沒法解決先鋒隊專政製造的新矛盾。先鋒隊只能以不斷擴大規模,爭取把外部問題變成內部問題。等到擴大到不能再擴,2000萬黨員的蘇聯就沒了。

………略去2400字……看全文請點這裡,或關注微信公眾號「馬前卒工作室」

馬前卒工作室文章:馬克思200周年紀念全文

在演講的最後,我還是引用兩句領袖語錄,如果有朝一日各位對馬克思主義產生興趣,我希望你們也能以這樣的態度去看待馬克思主義:

要把馬克思主義當作工具看待,沒有什麼神秘,因為它合用,別的工具不合用。資產階級的唯物主義不合用,只有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就是辯證唯物主義,運用到社會問題上成為歷史唯物主義,才合用。馬克思創立了許多學說,如黨的學說、民族學說、階級鬥爭學說、無產階級專政學說、文學藝術理論等等,也都應噹噹作合用的工具來看待。

——毛澤東 1961年

不是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字母,而是學習他們觀察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立場與方法。只有這個行動指南,只有這個立場與方法,才是革命的科學,才是引導我們認識革命對象與指導革命運動的唯一正確的方針。

——毛澤東 1938年

全文登載於微信公眾號:

馬前卒工作室?

mp.weixin.qq.com


推薦閱讀:

自由的阿甘 2016 年 12 月 19 日的文章
自由的阿甘 2017 年 01 月 05 日的文章
灰犀牛:這可能是影響你一輩子的一隻牛!
一橋架滬港 資本更融通(經濟聚焦)

TAG:歷史 | 經濟 | 卡爾·馬克思KarlMar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