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了,抱不抱?【0-1歲 育兒經驗分享】

孩子哭了,抱不抱?【0-1歲 育兒經驗分享】

我們的做法是:抱。

結果是:孩子的需求總是得到及時回應,他很少哭。

我們的一些帶娃理念:

首先,注重娃的安全感。自他出生起我24小時*365天親自帶,母乳親喂到兩歲四個月,自然離乳——我基本上執行了所知道的最高帶娃標準,到目前為止,我沒有離開過他一天,走哪兒帶哪兒。我們親自帶,就是想用實際行動讓他知道: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會愛他。愛的第一步是接納:哭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當然不會因為哭,爸爸媽媽就煩了,就不愛他了。

同時,培養娃的鈍感和韌性。在人生路上,我們希望他勇於探索、抗干擾,越挫越勇,而不是一折就斷。培養鈍感和韌性,不是人為製造困難,或壓抑忽略他的正常需求,而是從他幼小起,就通常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讓他學會面對和克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建立積極的思維方式。這是一件長期的事。

【一歲前的帶娃經驗分享】

1、哭是嬰兒的語言。

大人通過說話來表達自己的意願,一個不會說話、生活又不能自理的嬰兒,只能通過哭聲來表達需求,以得到及時的照料。

大自然賦予了一些父母本能:自從有了孩子後,我就象裝了一個雷達,不管在哪兒只要聽到孩子的哭聲,我的大腦就會去追蹤聲音來源。哪怕這個聲音遙遠而微弱,哪怕我非常肯定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哭。 這個體驗寶爸寶媽們有過嗎?

這告訴了我們什麼呢?我的理解是:父母敏感孩子的哭聲,這是基因的本能。

2、嬰兒哭,大多是生理需求未得到及時滿足。

所以我順應了母親的本能,只要孩子一哭,我總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如果正在上廁所,也會先用語言安撫:寶寶醒了?媽媽在呢,寶寶等一下下,媽媽就來了。然後用最快速度衝過去。

如果他哭,有經驗的奶爸奶媽,總能迅速排查出他的訴求:餓了,困了,無聊了,屙了,尿了,熱了,冷了,蚊子咬了,碰疼了,腸脹氣,病了…… 小嬰兒,沒那麼多彎彎繞繞。一旦得到滿足,他就消停了。如果你總是能讓他舒舒服服的,他就天天開心得不得了。

(p.s. 延遲滿足感,對一個小嬰兒來說,還是早了點。)

3、建立合理的作息規律,防「哭」於未然。

帶小嬰兒,最重要的是建立合理而規律的日常作息:吃玩睡,讓他感覺溫暖、舒適。然後,多親親多抱抱,唱唱歌、說說話、陪他遊戲(孩子們對各種版本的藏貓貓真是謎一樣的熱愛),每天都說我愛你。

如果你安排得合理:在他困之前,就哄他睡了;在他餓之前,就餵飽了肚子;舒服自在,有人愛又好玩…… 哭啥啊?

4、其他可能哭的情況。

我家的很淘氣,但在嬰兒階段,他吃飽了就笑,睡醒了躺著手舞足蹈。塞個玩具,能玩很久(對嬰兒來說,他們能專註一件事的時間是逐步延長的,開始幾分鐘都算長的),或專心致志練翻身練撅屁股……會爬後,放下地就自己玩去了。

摔倒了呢?他自己就爬起來了啊。 一般不是疼得厲害或受到驚嚇,他都不會哭。如果他哭了,我先查看情況,再抱起安撫,待他比較平靜後一起總結經驗:原來寶寶這樣做有點危險呢,下次我們知道不能這樣玩了。

孩子會從摔打和疼痛中學習的,有了一次之後,他們會很聰明的規避相似的危險。活動能力強之後,偶爾的小磕小碰是在所難免的,通常他沒反應我就沒反應,連表揚勇敢的話也沒有。再大點之後,如果他主動配合做一些不情願的事,比如打疫苗,我就會表揚他勇敢配合的態度。有時和朋友聊天他正好小磕碰一下,朋友通常會有所反應,我就很隨意地說,沒事,我家娃皮實——其實是說給小朋友聽的。

打疫苗呢?我們的做法是,出發前告訴他要去打疫苗,會有一點疼,哪怕他聽不懂。這麼做是因為孩子需要被當做大人一樣去尊重。另外,說會有點疼是尊重客觀事實。 如果他哭了,就說:打針有點疼,但過一會兒就好了,疫苗是為了保護寶寶的。 一兩歲後能溝通交流後,我們在家做模擬遊戲,讓他當醫生給我們打針,然後安慰我們。他通常會說:堅持一下,一會兒就好了。

想拿危險的東西而不被允許了呢? 我們的做法是,不給孩子誘惑,把家裡所有對孩子不友好的東西都斷舍離了,該鎖的都鎖起來了。另外,這個階段的孩子,轉移注意力、交換或替代,還是比較好用的。比如說,他要搶你手上的筷子,你說:寶寶有寶寶的筷子,媽媽有媽媽的筷子。然後遞個訓練筷子給他。

……

一歲前還沒有太多無理取鬧的時候,只要能尊重和理解孩子的需求,及時回應,我們的經驗是,孩子反而不容易有激烈的哭鬧情緒。

推薦書籍: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 :兒科醫生也在用的育兒百科

《嬰語的秘密》:適合新手爸媽


推薦閱讀:

給滿月寶寶剃光頭有哪些危害?
我們檢測了23罐嬰兒奶粉,想提醒各位父母們3件事
我們家七斤
什麼情況下,嬰兒會變成一頭牛,脖子上還掛著一袋水泥?
雨人八字案例(嚴重的自閉症及療法) 附:淺談試管嬰兒的命理標誌

TAG:育兒 | 嬰兒 | 嬰幼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