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條之下無冤魂,轉世投胎皆債奴
來自專欄財經上帝視角---黃晟俊
因為債務被逼到走投無路最終選擇結束生命的案例少嗎?有人為了企業舉債、有人為了消費舉債、有人為了投資舉債……舉債理由多種多樣,但釀成悲劇的都無外乎無力還債,為了逃避債務不少人選擇了絕路。他們冤嗎?國人為什麼那麼喜歡舉債了呢?
槓桿即債務,「去槓桿」即降債務。原本「去槓桿」的調控方針雖然執行的不咋地,但至少口號還在堅持。但如今,連這口號也改了。
今年4月2日,「去槓桿」變成了「結構性去槓桿」。加了「結構性」這三個字,其中味道就大不相同了。根據最新的解釋,地方政府債務及國企債務繼續降低,實現宏觀槓桿率下降。對於其他部門債務問題則不做要求。
宏觀槓桿由政府部門、企業部門、家庭部門這三大類組成。政府部門又分ZY和地方,企業部門按性質劃分可以分為國企和民企。也就是說,除了地方政府和國企債務要下調外,其他部門的債務水平只要保持不變,甚至在短時間內繼續上升也在可接受範圍。
如果僅從理論上看的話,結果的確是這樣。但實際上,這是有盲點的。ZY的債務水平並不高,相比國際水平甚至還可以說太低。但宏觀槓桿問題的核心是企業部門。國企雖然負債嚴重,但民企也好不到哪去。只不過,國企一旦倒閉破產,後果非常嚴重。因為這不符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的目標。
而民企則不然,如果真有企業因為破產倒閉,這也是在降低宏觀槓桿。根據我國法律,企業(有限責任公司)破產後,一切債務一筆勾銷。所以,一些高槓桿民企死得越多,宏觀槓桿降得也越快。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債務會變成銀行的壞賬。這沒錯。然而,五大行的壞賬由資產管理公司(國企)接盤,用納稅人的錢去補;中小銀行的壞賬如果自己處理不了就只能等死,最終儲戶每人陪個50萬了事。誰在兜底呢?
此外,現在搞出了供應鏈金融,地方政府與國企負債多的,直接往供應鏈金融裡面扔。這些東西經過打包或拆解後,包裝成有國資背景的資產到市場上去騙傻子去。
回過頭來想一想,為什麼要減少債務?不就是因為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會阻礙發展嗎?既然如此,控制債務體量是順應天道的做法,罔顧風險依靠債務擴張未來某一時間一定會遭到清算。當然,也許被清算的人不是我們這一代罷了。
藉此機會,我順便把債務的幾個標準說清楚。衡量債務是否過高是沒有權威標準的,但是卻有基本邏輯可以遵循。債務存在本身是為了提高運作效率,其本質目的是服務於運作主體。我把債務用幾個數字劃分標準——50%、100%、X。
在企業層面,國際上把50%的負債率定位標準。其邏輯不難理解,如果一家企業的負債是其資產的50%(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那麼,企業可以在不影響自身完整性的情況下還清債務,股東對於企業還繼續保有所有權。
當負債率達到100%時意味著價值1個億的企業本身背負著1個億的負債。這時候,整個企業其實已經不再屬於企業控制人。因為一旦進入償債程序時,整個企業只有移交給債權人。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50%是一個國際標準。當負債無慮介於50%至100%之間時,企業一旦償還債務就需要變賣資產,或者提供其他條件受制於人。
最重要的是這個X。X之所以沒有固定數字是因為這是個動態指標。X指企業債務付息周期中,債務利息等於該周期間企業能夠用以償還債務的所有者權益時的負債率。簡而言之,就是企業老闆們的資產恰好能夠償還債務利息時的負債率。如果連利息都還不起的話,別說債務了,就連企業日常運作都無法維持。
2016年,中國企業部門槓桿率144%。換而言之,約2家相同規模的企業所欠下的債都夠再開一個一樣大的企業了。如果真要清償的話,全國將會出現大面積破產倒閉潮。這也是為什麼2017年一季度,央行不得不繼續投放天量信貸的主要原因。因為沒辦法,要不然守不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實際上,國內企業債務違約數量正呈現出上升勢頭,情況已經開始暴露出來了。過往太久的不說了,就數數今年以來的違約企業:
- 2018年1月9日,四川省煤炭產業集團債務違約,涉及規模5億元;
- 2018年1月15日、2月7日,大連機床債務違約,先後涉及規模4億元和5億元;
- 2018年1月15日、1月29日、3月12日和3月13日,丹東港債務違約,先後涉及規模5億元、20億元、10億元和9億元;
- 2018年1月27日、2月28日、4月17日,億陽集團債務違約,先後涉及規模2億多元、7.55億元和12.1億元;
- 2018年3月1日,中國城建債務違約,涉及規模18億元;
- 2018年3月15日,神霧環保債務違約,涉及規模4.5億元;
- 2018年4月23日和4月24日,貴人鳥債務違約,先後涉及規模8億元和13億元;
- 2018年4月27日,春和集團債務違約,涉及規模5.4億元;
- 2018年5月7日,中安消債務違約,涉及規模5億元;
- 2018年5月7日,凱迪生態環境科技債務違約,涉及規模12億元。
近期盾安老闆跳樓以及中科金控傳出的信託違約其實也是因為債務。啥都不說了,自己看吧。今年前四個月的債務違約金額,已經超過2015年全年總額。
網上很多人特別關注盾安老闆那一跳,人死了企業還在,債還是要還的。有人說他是被債務逼死的,可是,他冤嗎?白條之下無冤魂。
企業部門債務的發展趨勢已經明朗了,國企債務比重將不斷減少,而民企債務將頻繁爆發危機。再看看地方政府債務,有些地方也是慘不忍睹。
關於地方政府債務,國內有兩個指標,一個叫負債率,一個叫債務率。區別在哪呢?兩者分子都一樣,負債率分母是地方GDP,債務率分母是地方財政。真正能夠衡量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其實是債務率,而非負債率,因為GDP除了本身有水分之外也不可能用來償還債務。
按照前文提出的幾個債務標準來看,債務率超過50%的都屬於有問題的。上圖中從廣西開始往左邊數的幾個地方都是存在不同程度債務隱患的地方。(扯幾句閑篇,最近一大波人往天津走。5月16日,當天天津登記申報落戶人數高達30萬人。一群沒腦子的瞎子,只知道跟風。天津可能樂壞了,有錢了)
而且,三大官媒早就公開吼了好幾次,「不要指望ZY兜底地方債務,不要指望ZY兜底地方債務,不要指望ZY兜底地方債務」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對此,很多人不以為然,因為從過往經驗看,刀子嘴豆腐心是慣例。不過,眼下這種形勢中,如果還說一套做一套的話,那以後就再也管不住了。而現在不管的結果是地方債務繼續膨脹最終成為蠶食經濟的毒瘤。所以,不兜底是非常有可能的。
今年至今,央行方面就沒有什麼明顯的放水動作。也許這是與地方政府的博弈,也許是真的不斷算「照顧」他們了。不管怎麼樣,現在就下結論還為時尚早。從今年的債務到期時間分布來看,即使要出問題也是在四季度。如果四季度之前出現政策鬆動的話,那說明今年不會有大事;反之,今年四季度就是開始忍痛排雷的起跑線。
對於企業而言,還不起債老闆可以跳樓、可以跑路。對於地方官員而言,跑路不現實,自裁也不至於,因為他們還有一個最後手段——前饋大挪移。
企業是不可能接盤的,轉給金融部門吧,人家都是行家看得懂,那最後只有落到家庭部門頭上。老頭老太的棺材本不少,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喜歡人云亦云;年輕人剛出世見識少,易輕信權威。這兩批人是最容易成為接盤俠的,最好的例子就是去看看那些理財產品的維權者都是些什麼人。
韭菜的命運是很悲催的,收割者實在太多了。國內在提倡消費升級、提倡發展消費支撐經濟,這是經濟轉型的必備條件。但是,家庭部門的債務已經太高了。
去年社科院發布的《三季度中國去槓桿進程報告》指出,2017年第三季度,我國家庭部門槓桿率已經達到48.6%,非常接近50%的紅線。2008年,發達國家家庭部門槓桿率為52%,到了2016年上升至63%。其結果是什麼?全球主要發達國家都因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導致民粹主義盛行,這就是家庭部門負債率越過50%基本線的代價。我們作為發展中國距離這條線只有一步之遙,可國內則已經掀起了一股民粹主義風潮。
在此情況下,家庭部門槓桿依舊要提升,不提升哪來的消費增長;消費不增長,哪來的經濟轉型。收割者們的眼鏡都盯著家庭部門的高儲蓄。
高儲蓄是經濟最後的緩衝地帶,我甚至把高儲蓄視為最後的救命稻草,因為當經濟觸底之後必然是市場蕭條、資本外逃,經濟出清之後再復興的主要驅動力就是高儲蓄。現在,這顆救命稻草已經開始拔了,也就是說,破釜沉舟,不成功便成仁。
可惜了一群無知者,貪圖眼前享樂,沒有先見之明。舉債消費的代價是喪失自由身,一個個淪為債奴,整日吸食所謂的「正能量」精神鴉片自己騙自己,最終失去理想、失去方向,一生都葬送在債務中。
下一次工業革命毫無疑問是人工智慧革命,技術帶來的是機遇是淘汰。未來難道要指望債奴們去駕馭人工智慧機器人嗎?一群整天為還債犯愁,不思創造些什麼、改變些什麼的人能做些什麼?這樣子的經濟底子還能在新時代中保持競爭力嗎?到時候,新出生嬰兒一來到人世就背負債務,然後一生為還債而活;有些人自己選擇中途退場,有些人則繼續這種輪迴。
推薦閱讀:
※國家強調去槓桿,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國家一直強調的「去槓桿」,到底是什麼?
※不良資產日益增長,如何去槓桿?
※「去槓桿」 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