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東北經濟衰落的思考

對於東北經濟衰落的思考

來自專欄陳力碩的宏觀經濟政策腦洞

東北經濟,成也國企,敗也國企

東北的發跡源於地理優勢,建國初期前蘇聯幫助我國建設的156項重點項目中的58個安排在東北三省,這些重點項目主要集中在機械、石油、化學、建材、煤炭和冶金等行業,形成以長春、瀋陽、大連、哈爾濱、吉林和齊齊哈爾等重工業城市為輻射點的東北工業基地

「一五」期間,國家在東北三省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高達124.34億元,佔全國的20.33% ;「二五」期間,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183.67億元,比「一五」增長了42.5%,工業總產值達到1413.4億元,比「一五」時期增長了120.5%

當時,東北以佔全國8%左右的人口和面積創造了佔全國25%以上的工業產值,汽車、石油、煤炭產量居全國第一,電站成套設備佔全國三分之一,冶金設備佔全國四分之一,機床產量佔全國三分之一,不僅是重要的工業基地,還是重要的林業基地和商品糧基地

可以說當時的東北就行現在的長三角經濟群和珠三角經濟群一樣耀眼和令人嚮往

本人母親有幸正巧出生在東北某大型國有軍墾農場,跟我描述上學經歷時竟然提到初中上學時上過微機課,當時我就被震撼了,想想我上小學的時候全國才開始普及計算機教育,去個機房還要穿鞋套(本人出生在山東),人家東北較富裕的地方已經早在20年就上過類似課程,東北當時國企的繁榮可見一斑

但是轉折也來了,隨著冷戰時期跟老大哥的決裂,東北原有的地理優勢不復存在,經濟中心開始南移,尤其在中美建交、改革開放後政策也開始傾向東南沿海地區,東北經濟的增長速度開始放緩,也變得越來越依靠國有經濟

據統計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國有經濟比重分別為72.8%, 86.2%, 87.2%,遠高於全國64.9%的水平, 從國有經濟結構看,東北地區國有經濟大多集中在傳統的採掘業和加工製造業,對資源型工業依存度高,採掘業和原材料工業占重工業的64.2%,比全國高出14.5%個百分點。東北壟斷性和基礎性行業比重高:中央監管的913戶企業中壟斷性行業149戶,其資產總額、銷售收入、職工人數分別佔全部企業的58.2%, 52.8%, 53.0%;基礎性行業企業281戶,其資產總額、銷售收入、職工人數分別佔全部企業的64.1 %,50.0%, 58.2%。從國有工業企業產值看:黑龍江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二依靠大慶,遼寧、吉林兩省也主要依靠國企支撐

所以說東北經濟不行了,不如說東北的國企們不行了

東北因為最早進入計劃經濟,最晚退出計劃經濟,受計劃經濟影響最深,計劃經濟時代的一些東西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這也是知乎上吐槽的個人旅遊,辦事經歷或者政商關係眾多的根本原因

可怕的是, 由於國有企業比重大,吉林省改革成本要比沿海地區平均高3倍,遼寧、黑龍江兩省也是有過之無不及。因此,整個東北國有經濟市場化改革任務重,國有企業退出難度大;除此之外,東北國企的發展對民企具有「擠出效應」,制約了市場化進程,現如今經濟活躍的地方:蘇南、長三角、珠三角、成都重慶都是依靠廣大的民營企業,而東北三省外資、私營企業數占企業數的21.9%,低於全國11.1個百分點,更是比不上以上城市及地區

國企眾多還帶了社會負擔、冗員多、勞動生產率低、債務負擔重、資產質量差等一系列問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共和國長子」一汽集團,成立60多年,當年成立的時候韓國還在研究怎麼造自行車,而現在「一汽」淪為全世界最大的汽車拼裝廠,不算先進的夏利和捷達車都能拼裝幾十年,可悲可嘆

這樣的困境如何破局

唯有不惜一切治好現在的肥胖症,東北才能重新跑起來

期望不遠的將來能在中國經濟甚至世界經濟這場馬拉松比賽里看到原本那個年輕、步伐矯健的東北帥小伙

推薦閱讀:

多元化到專業化:美的和格力
梁錦松:金融危機的土壤已存在 港元有壓力但死不了
之樂日記:社會資本階層流動的中國局:金融資本進入下半場,科技資本開始預熱!
中國經濟發展如此迅猛,離不開「愛比較」「裝」這樣的「好」習慣

TAG:經濟學 | 中國經濟 | 東北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