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時代 | 大咖心理公開課

你不知道的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時代 | 大咖心理公開課

來自專欄大咖心理公開課

大家好,我是王浩威。

很高興今天晚上有這個時間跟大家分享我所知道的弗洛伊德。這是一個很好玩的題目,當然也很龐大。我在今天晚上90分鐘里,我想跟大家先談一個小時,我自己所暢所欲言的,但主要是針對事先大家所收集來的一個資料。那剩下30分鐘我希望能夠開放給大家。如果你有什麼問題,我們都盡量能夠希望滿足,當然這是不可能的,這必須要先講好。那大家就讓我先開始發揮吧。

弗洛伊德的時代

我們為什麼會對弗洛伊德有興趣?這是一個好問題,這個已經是1939年去世,離現在已經80年。一個1856年初出生的人,我們要怎麼去看待他的理論呢?弗洛伊德,可以代表,這是一個時代的開始。1856年出生的他,當時是一個19世紀末哦,科學才剛剛起步的時代。牛頓的影響雖然是很深遠的,但我們要知道牛頓本身還是從事著鍊金術,相信是可以從鉛裡面煉出金來的。所以弗洛伊德出生的時候,人類的科學還不是很發達。1856年的出生的他在1896年左右提出精神分析這個名詞,然後1900年提出了夢的解析這個著作。時隔現在已經100年了,一百不管是你用哪一個年年代是110七年作用夢的解析。所以在這樣情況之下,我們要怎麼去看待弗洛伊德。

這是我們今天馬上就有人提到說弗洛伊德會不會過時?就像我剛才說的,弗洛伊德代表的是一個時代,有一個歷史學,應該說科學史研究者叫托馬斯庫恩,他就曾經提出了一個叫做科學典範的革命,某些程度上我們可以這麼說,其實科學典範有個大的典範,小的典範,比方說古時候的人,就相信說地球是世界的中心,那慢慢的哥白尼,他就推翻了這樣的看法。他不是一個人發現就推翻了,而是漸進的結果。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弗洛伊德代表的是一個新的時代的典範。

就像哥白尼不是第一個提出來說,地球不是世界中心這樣的一個講法,同樣的,弗洛伊德也不是第一個提出無意識的人,但是哥白尼是把這個理論終於確切地提出來,同樣的弗洛伊德也是把無意識的這個觀念確切提出來。

然而每個思想家他的想法有他的原創性,那他等於是總其成的人開創了一個時代,終於把整個時代的氛圍,從過去以為地球是中心移到,原來地球只是繞著太陽轉。但是弗洛伊德提出來的無意識這個觀念,在過去也是很多人在談的,如果大家可以看,《潛意識的發現》(The Discovery of the Unconscious)這本書(國內中文版本是《發現無意識》),其實Eellenberger很把這個歷史講得很清楚,其實從柏拉圖時代,也就是希臘的時代,其實陸續都有人在提說,人有他不認識的自己,但那個不認識的自己,其實就是無意識的部分。

弗洛伊德對無意識的貢獻

那無意識的部分在浪漫主義的時代,也就是18世紀,其實已經開始不斷的被普遍談到。那弗洛伊德對無意識的貢獻是在哪裡?弗洛伊德對無意識的關鍵,如果可以說的話,就是他果真科學的驗證,並且跟當時的科學終於結合起來。

如果過去的心理學也是當然是存在的,在弗洛伊德以前,心理學是存在的,但是我們必須要講說,只有弗洛伊德以後,心理學才終於有能力照顧到無意識的部分,或者我們甚至可以說不只是心理學,科學也才終於能夠有能力照顧到無意識這個部分。無意識本身過去存在,但是它是存在於哲學,存在於文學,像浪漫主義等等。但是浪漫主義的科學轉換成一個自然主義,或者是所謂的一個實證主義的科學。其實是常常就不曉得怎麼處理無意識。但是佛洛依德他透過他的方法而加以整合。

弗洛伊德透過怎麼樣的方法呢?弗洛伊德所透過的方法,實際上他是從癔症或歇斯底里,看我們怎麼翻譯hysteria,來切入的。因為在臨床這是一個最科學的證據。這些人他的意識層面他沒辦法理解,這些人他的身體上出現的變化,不是生理學可以解釋的。所以19世紀中也就弗洛伊德的上一輩,也是他的老師們,像夏可(Charcot)等等他們最大的困擾,也就是想了解說,有些人同樣是發生很嚴重的抽蓄癲癇,但是有些到底是大腦,比如說我們現在還是有癲癇這個病是大腦所引起的,那還是有一些是,似乎是一些情緒或其他因素所引起的。

夏可最大的貢獻也就是他把這個加以區分,而進一步提出歇斯底里跟癲癇是不同的。但是怎麼去談歇斯底里呢?這時候夏可也遇到了這樣的困難。然而到了弗洛伊德的時代,弗洛伊德開始對這些夏可所好奇的歇斯底里,雖然夏可那時候已經到巴黎,提出一個想法,但是那個想法本身是很粗糙的,不是很被公開承認的。

比如說他會講說身體有某一些特殊敏感的地帶,一摸就好像開關一樣,人就進入一個癲癇的狀態。那這些理論都被推翻了。這個也是我們要想的一個問題,就是在科學史上有很多提出來的理論,一度風行一時,公民意識是大家都公認的共同的理論,可是可能到後來就完全推翻了。科學史就是這樣,慢慢進步的。

弗洛伊德他從夏可那裡學了歇斯底里的治療以後,那他其實慢慢的意識到說,第一個他在夏可那裡看到了歇斯底里,是一個心理性的因素,而且似乎有一個更深層的東西,但是夏可沒有去探討那些更深層的東西,而弗洛伊德開始把這個歇斯底里的因素往潛意識或無意識的層面來思考。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今天慢慢的去讓來訪者本身如果他得了歇斯底里症,突然之間他右手舉不起來,可是怎麼檢查他右手神經都沒有問題,沒有任何生理的問題可以解釋。

那在弗洛伊德的時代,他就開始進步,他就想說是不是有什麼壓抑?在潛意識的層面讓這個人右手提不起來。夏可認為說,如果換哪個地方把它碰一下,那手就可以動,如果是在碰某個地方,手可以就麻痹,所以它是有點像解剖一樣,他認為是找到那個解剖的點就可以解決。

可是弗洛伊德認為恐怕是來自於有一些他沒辦法面對的問題,然後把這些問題壓抑到他的無意識,當它完全不存在的,那到底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夠把這些找出來?找出來以後能不能對病有所幫助?

而弗洛伊德就是從歇斯底里的這樣的治療開始切入的。一開始他用催眠,因為催眠的時候,也就讓人的理智比較放鬆,慢慢的願意講一些自己覺得丟臉的事情。就是我們現在在講的,有些時候我們比方說比較衝動的時候,或者喝酒了以後,我會說酒後吐真言。當然催眠的效果一定比喝酒還更深入。所以我會講一些當事人可能也不知道自己講出來的一些話,可是當他講出來這句話以後,再跟他求證,事實上是慢慢的就可以知道說,的確這樣的事情或這樣的困擾,其實長期是在他心中的。這是弗洛伊德的第一步。

在那個時代,每個人知道了無意識在我們的科學或在我們心理學都很重要的時候,很多科學家是不約而同在想,我們要怎樣證明無意識的存在?那我們要怎麼樣再進一步去了解,無意識對我們心理產生的影響是要怎麼去描述,要怎麼去說他的機制。

那這個方法,弗洛伊德從催眠開始,慢慢的發覺,催眠也不太需要,我們只要談話自由聯想。當人沒有防備的時候,開始隨意聯想出來的東西越講越多的時候,其實意識等於是說在那裡檢查說這個不可以講,但當自由聯想時,審檢就會越來越少。

所以他就進一步發掘,也不需要催眠,我們去用談話就可以。自由聯想,夢就是弗洛伊德覺得最好的方法。有很多人也在探討無意識,比方說美國最重要的原創性最高的心理學家詹姆斯威廉,其實他就提出來用字詞聯想,字詞聯想到是19世紀初的克萊特利就開始用的,不是說誰發明的這個不可考核,有好多種講法。那我們就看危險的療程裡面也就在講說一個跟榮格的那個故事的時候,大家還記得其實榮格一開始就用字詞聯想,想要做這種無意識的探索。

在那個時代到底無意識是什麼,是每個人都十分好奇的,那對於榮格來說,他一開始採取的方法是字詞聯想,比方說如果大家還記得那電影,比如說你說風,他就講到涼爽,或灼熱,熱,然後他讓速度越來越來越快,那可能想到水就變成淫蕩,那開始很多聯想越想越深入,越來越多。也是一樣,就是你的那個自己想要意識控制的部分越來越不能控制住,無意思就慢慢跑出來。你聯想有些時候突然有一個字對你特別敏感。你突然卡住了,不曉得怎麼回答。那個其實是一定是這個字對這個來訪者有一個特殊意義。所以這就是字詞聯想,這是榮格還沒認識弗洛伊德的時候,其實他也在做無意識的探索。這是幾乎是那個時代,也就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所有的科學家或心理學家,他們開始重視,怎麼樣把無意識,大家都在生活裡面都已經知道無意識的存在,那怎麼整合到科學裡面來,這是當時他們所努力的。

那我們來看這樣的努力,我們現在當然大部分人來說,你可以說大部分的人他都同意無意識是存在的。我們現代人來說,很多當年是新的科學,有些人否認,有些人承認,但是久了它可能就變常識了,有些時候的確很難相信,但是我們想想看,像達爾文提出演化論的時候,其實是群情激憤,覺得他講的是大逆不道,怎麼可以提出這種理論!完全把上帝放在哪裡?那可是我們現在如果再講達爾文的演化論的時候,我們會覺得那是理所當然,但是常識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稍微有讀書人都知道。

所以弗洛伊德也是這樣的一個過程,他的很多理論包括無意思的概念,我們用現代人的眼光很難去想像說,在他們那個時代,為什麼這個工作是那麼的不容易,那麼的困難,要提出一套理論來讓大眾接受,甚至科學界接受是那麼困。

弗洛伊德的局限

這個是我們現在在想像過去的時候,常常不容易體會的。那弗洛伊德的貢獻,他很多貢獻,其實已經變成我們生活當中的一個常識的,就是每個人都覺得應該知道,你不知道你大概就沒讀書,沒有知識,沒有基本概念這樣。那所以你說弗洛伊德到底在不在,他變成不只是他還是有意義的,他簡直就是我們骨子裡面的一部分。

但是弗洛伊德是不是真的就是都是對的,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那我們就不妨從他的泛性論來說起。弗洛伊德認為所有的力比多,也就是所有的本能能量吧,我們的人為什麼會有動力?嬰兒出生下來,他為什麼會有一個內在生命?他想要活下去,他會想去吃東西,他會想去抓東西,他會想要通過吃東西,抓東西,動,來讓自己慢慢長大。那些動力是哪裡來的?那弗洛伊德會認為說這些動力,或者說這些利比多,其實都是來自於性的。

那這個是的確是弗洛伊德,我剛才講說弗洛伊德的理論,比方說無意識其實是變成,第一,不是他那個時代只有他在講,是很多人在努力,但的確弗洛伊德是總的集大成,終於把所有無意識的理論講得清楚。弗洛伊德把無意識的理論講清楚,就像哥白尼把地動說,天不會動,地才會動,這個理論講得很清楚,然後總集大成這樣的一個情況。

弗洛伊德也不是沒有問題的,泛性論就是一直被質疑的。每個人個性都有他的局限。弗洛伊德是一個很沒有安全感的人,我必須這麼說。因為他對別人反對他的意見。不管是早期的時候,當他開始提出來有關無意識研究的時候,外界的反對,其實他一直都是耿耿於懷的,我們就用精神分析的理論來說,是他從小的不安全感太強!

弗洛伊德當然對自己做很多分析,很多人對弗洛伊德的人格做很多分析。我們在這裡今天不是講這個,那我們簡單的說他的不安全感,所以讓他用一個很強烈的超我來控制自己。我們就用他的理論來講的話,可以這麼簡單的說。所以他很耿耿於懷,比如說他年輕的時候,他原來是研究神經解剖或神經生理的,那事實上他那個離無意識這個是很遙遠的,但是他一旦開始轉向無意識這個研究的時候,我們過程就不講了。

他第一個提出來的就是歇斯底里,其實也是有男性的,我們現在聽起來很普通,歇斯底里有女性有男性,理所當然!歇斯底里有男性或有女性,這事實上我們覺得理所當然,可是在當時弗洛伊德所居住的城市維也納是不以為然的,弗洛伊德的那個城市相對來說是比當時科學更活躍的或者更新的開創性的巴黎相對來說是保守許多的,並不是說它科學不發達,其實那時候科學也是有很多了不起的人物,只不過是他們是做比較紮實的,想把一基本的機制一個一個慢慢建立。所以弗洛伊德提出男性歇斯底里的時候,其實他在維也納醫學會作這個報告,立刻引起猛烈的攻擊,所以我們是很難想像的,我們現在知道歇斯底里,男性女性都會有!

可是居然那時候維也納的醫學界就是正式的維也納醫學協會的正式的報告里,大部分的醫師或一些專家居然被人說男性歇斯底里的這種講法是荒謬的,無中生有的,不可思議的。所以我說科學局限是很大,19世紀的時候覺得18世紀科學局限,20世紀覺得19世紀的科技很局限,我們21世紀也會覺得20世紀科學很局限,下一個22世紀也會覺得21世紀科學很局限,所以我們現在不要對自己的科學太驕傲。那這是一個從歷史的演化。

弗洛伊德從這個陰影走出來,其實他忍不住還是很驕傲的。他被攻擊,覺得他的這些創見是一種胡思亂想,就像達爾文的演化論也被攻擊一樣。但是等到他慢慢被普遍接受了以後,他對自己的講法是很堅持的。所以會說他的比較沒有安全感,比較超我。因此他對於不同的意見是很難接受的。

弗洛伊德與弟子們的愛恨情仇

剛剛在講所有的能量都來自於性,泛性論。第一個反對的是阿德勒,還不是榮格。阿德勒1911年跟他正式分裂,因為阿德勒認為說,人不是只有內在的性所影響,而且外在社會也是很重要的。現在精神分析,包括到了50年代的時候,1950年左右,或者更早1930。

比方說1930就開始講說階級本身也會影響我們的心理的。那後來到了美國1950年代的時候,像弗洛姆,蘇利文,乃至來自於更早的榮格,都強調社會的影響因素,而不是只有內在的性或力比多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但是問題是弗洛伊德當時的確很堅持,因此他就在1911年第一個先開除了阿德勒。那第二個絕對是榮格,我們都很熟悉。

榮格這個故事沒有深究的話,常常會誤會,應該是每個故事都常常會誤會,那隻不過是榮格本身的走法剛好跟弗洛伊德是極端的方向。他不只是挑戰,性是唯一的利比多來源。因為對榮格來說,力比多是來自很多層面的,比方說人的食慾,人的想吃的慾望。像比如像抓的慾望,想要去看新的世界的慾望,每一個東西,這些慾望可能都是我們力比多的來源。力比多不是只有性而已。

所以榮格在那本書說力比多的象徵及其變化或變形。那本書的發表前後,也就1913年,弗洛伊德就跟他開始決裂,也算是被開除了。也被不准他用精神分析這個名詞,所以榮格就改用分析心理學這個名詞。不是只有這兩個人喲,到了弗洛伊德的晚年,比如說到他1935年的時候,他還是一樣把蘭克開除,這個都是他很核心的弟子,費倫茨開除,把賴希開除等等等等,那這些都還比較有名的,沒有名氣的又更多了,因為在那個時代風起雲湧。

回過來講,我們來看,我們也可以來講就是說,弗洛伊德本來就不是一個完美的,或者說弗洛伊德的理論,本來就不是一個完美的,就像哥白尼或者像達爾文,或者是像牛頓,剛提出來的時候,甚至會把他們的話說成病理。但是很多細節,好好去看的時候,有無數的錯誤,這些細節的錯誤是讓人當然會不斷的要去修正,但是我們就是弗洛伊德的局限,比方說慢慢的從泛性論,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就會越來越多意識到說,從弗洛伊德一種從認知為知識了解理智的這種分析,慢慢的在50年代也就慢慢越強調情感的發展。

精神分析的修補和擴張

嬰兒到底是怎麼樣開始有情感的?他的情感怎麼樣慢慢發展?或者是說除了情感以外,可能也包括說不同的性別是不是跟弗洛伊德所講的一樣的呢。我這個問題有點跳躍,但是60年代70年代,美國女性主義對弗洛伊德就相當的感冒,認為弗洛伊德是一個大男人,沙文主義者,他們對弗洛伊德簡直是恨之入骨。那我們知道70年代的女性運動是女性運動的第一波,那時候的精神分析發展基本上還是嚴守著,尤其是美國,那英國跟美國發展不同,美國那邊比較受安娜弗洛伊德,特曼等等人所影響的,是所謂的自我心理學,或者是現在所謂的經典心理學經典精神分析那樣的情況。

早期的經典精神分析,事實上還是嚴守著弗洛伊德的講法,所以就變成會強調說「陽具欽羨」,就是女性是因為羨慕她沒有的陰莖或者陽具,所以他的所有的動力發展都從這裡出來。那這個講法裡面隱約就暗示是女性是比較次等的人。完整的人是要有陰莖的,那女性是因為沒有陰莖。是羨慕男性有陰莖的,所以他們是一個次等的,所有的從這個羨慕開始。

這個講法大受女性主義者批判,女性主義那時候對弗洛伊德的批判,還有另外一個就是弗洛伊德早期在講歇斯底里的時候,他認為他們所有的這些女性之所以會有這種歇斯底里,是因為童年的性創傷,她可能被父叔輩啦,或者是長兄的性侵或者是性猥褻,然後這種很複雜機制讓他們產生一種恥感,壓抑下去變成了癥狀的來源。

弗洛伊德自己提出了這個理論,可是過了十幾年以後,他整個又推翻,他說哪裡有這麼多性侵,那弗洛伊德也就是說認為大部分的男性其實都是都是很紳士的,不會做這個事情。但我想現在很多研究都已經出現了,的確被性侵的被性騷擾的,或者性的撩撥也好,在小女生的階段其實比例是比我們想像的高很多,同樣會做這樣的行為,比如哥哥,七八歲,不自覺的就是撫摸妹妹,然後對她產生一種性的愉悅要互相得到愉悅,唉呀這其實在人生裡面是常常見到的。弗洛伊德卻辯稱說男人沒有那麼壞,那這個到女性主義也是相當的憤怒。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弗洛伊德是有局限。

弗洛伊德的局限是相當的多,但是所以我會說弗洛伊德開創了一個典範。但這個典範不是一開始是完整的,他終於好像發現一個新世界開創了一個新的地區,找到一塊新的地,一個新的大陸,就像美國新大陸,但是原來這個大陸,實際上是還是很粗糟的,是後來一步一步一磚一瓦慢慢累積起來,慢慢地建立起來的。所以弗洛伊德本身很多理論我們現在都可以檢討,但是必須承認有一個就是他開創一個新的世界。

那第二個是我們必須要知道,就是說他不像牛頓只提出一個牛頓定理,他是一輩子都在提出理論。弗洛伊德很了不起,他一輩子他1856年他活到了1939年,他一輩子世上80歲左右,他其實幾乎到了七十幾歲的時候,都還不斷在提出很重要的理論。我們在這裡就不多說了,因為這個就講的時候可能就太深了。那這一點也是讓我們要欽佩的。他慢慢的發現了一個新大陸,他再過去跟他的弟子們慢慢加入這個新大陸的建設,那慢慢建設起來就是建設起來相關的理論,從無意識的基礎之上,慢慢建立起他說的一切相關的理論。那這理論也許有一些基本的錯誤,這些基本的錯誤也慢慢的在修正。

比方說一個例子,弗洛伊德對科學的態度。他對他年輕時沒辦法繼續留在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做研究,升為教授是耿耿於懷的,當他終於因為精神分析而獲得維也納的榮譽博士榮譽教授的時候,其實他是很興奮的。因為這是他一個很深的遺憾,終於獲得補償。那弗洛伊德本身其實事實上也就變成對自己的理論是很強調要科學的,因為他這個科學的態度常常讓他產生了一種局限。

第一個,他對可以論證的,他才接受,所以他就變成很難去接受論證之外沒辦法探討的,比如說他很排斥社會性的因素,這個是從剛才講1911年阿德勒的決裂就是的。其實到了1932,1933年的時候,賴希被趕出來,也是因為他的社會性太強,太強調社會因素(賴希就是他晚年的比較重要的弟子),安娜弗洛伊德對他是很有好感。但是即使是這樣,還是沒辦法讓賴希留在這個組織裡面。賴希的書還沒出版,就是那本《法西斯主義群眾心理學》,那本書還沒印出來,他就逃到美國去了,所以沒有被納粹抓起來。

然後我們剛才講女性主義的問題也是一個,不過反過來說精神分析是一代一代的修補,比方說克萊因就提出來,相對女性的陽具欽羨,就女性本身遺憾自己沒有陽具,男性事實上一直都有乳房欽羨,就是媽媽的乳房對我們的嬰兒時期乃至長大又是那麼的重要。可是我們男性,我是男性我都一樣,我們都很遺憾,我們這輩子媽媽乳房慢慢離開我們了,可是我們身上卻沒辦法像女性一樣擁有乳房。所以其實不自覺地對乳房有特別著迷。這是很多女性們很難想理解怎麼男性對乳房那麼著迷。這是一個克萊因的。

我把它講的很簡單,克萊因提出來這樣的理論的時候,其實就開始把男性跟女性的發展開始分成不同的軌道。那如果弗洛伊德提出的理論是說人是怎麼長大的,那我慢慢研究的時候就會發覺他講的人是男人。那克萊因終於開始講女人是怎麼長大,從一個生下的嬰兒,那性對她什麼意思?那她怎麼去理解那怎麼去發展成她生命的一部分?弗洛伊德以為他講是全部的人,那我們現在知道說他講是一個男人。

弗洛伊德跟他後來的弟子,其實有的是小心翼翼的,在增補弗洛伊德所忽略部分,但如果是增補的比較激烈的,弗洛伊德沒辦法接受,就被趕出去了。所以真正學精神分析的,其實事實上還是會去重新去理解。比方說把費倫茨、蘭克、賴希,更不用講阿德勒、榮格的理論,都放進來重新來看待。因為他們其實當初出發點都是一樣,想要解決無意識的問題。

我們今天來看的時候,精神分析本身就是一直是在與日俱進的,比如說另外一個例子,我們以50、60年代開始的行為主義跟60、70年代在加強認知心理學合併出來認知行為治療來做參考。認知行為治療一開始的時候他跟精神分析有一個很大的不一樣。精神分析可以說是由內而外,就是我的最深層的,比如童年的經驗,然後童年的創傷也好,或者是我的無意識深層的東西,影響我外在的,比如影響我的意識,影響我的行為,影響我的情緒,我的我的個性等等這些。

那反過來認知行為就是從外在可以影響內在的,比方說我的習慣是一個急性子,如果今天我把自己的個性從急性子變成慢性子,我可以像諸葛亮一樣談笑用兵悠悠哉哉的,我大概就不會莽莽撞撞的像張飛了,我張飛的個性就會慢慢轉化成諸葛亮的個性。這是認知行為,認為是說外面的一個急性子慢性子,本身是一個外在行為的表現,但是我如果改變的時候,改變的是很骨子裡面的,甚至是可以改變我的性格,甚至改變我的價值觀。我對人生的看法,這一切來來到這裡面來。這是兩者的差異。

認知行為跟精神分析乍看還是不一樣,但是如果說你對精神分析很了解了,其實那麼兩邊也就退化了,兩邊都意識到說都有自己的局限。比方說以精神分析來說,這幾年流行的心智化理論,某些程度上我們也可以說心智化理論就整合了認知行為的發展,來讓我們更了解精神分析對我們影響到底是什麼

新鮮血液的注入

我想不是說精神分析是一個神,是一個宗教永遠不會變的,而是應該是說精神分析本身是一個還沒結束的科學典範。每個時代舊的科技典範會被新的典範推翻,精神分析作為一個典範的時候,我們看到他似乎還沒走到衰敗期,就還在一個高原期。因為陸陸續續和從弗洛伊德以後一直都有新的理論家再加入,那當然最重要是克萊因拉康這兩個理論家。

那其次的再過來,比方說溫尼科特科胡特,比如說在更年輕一點的,比方說Fonagy,或者是像現在做很多嬰兒研究的波士頓小組,等等,這些都是在下來有影響力的,更不要講在偏社會那邊。弗洛姆等等這些。那我們可以看到就是說精神分析事實上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慢慢經過了一個世紀,幾乎每隔幾年都是會有出現一個新的理論來不斷的在沒有推翻原來的基礎的條件之下,可能有一些修整,但沒有整個推翻,然後一直都還有新的發現,我們可以說他是活的科學或者活的一個典範,而且還蠻活躍的,還沒到一個末期。

而且精神分析來到了中國,來到我們的文化裡面,他就要討論思考,去解決中國人的問題。那中國的問題一定跟西方不一樣,這些又會給他活力的。所以我會相信說下一波的精神分析,如果有新的理論出現,其實是出現在亞洲的,那如果我們夠努力,那就會出現在中國。

因為畢竟中國人的文化跟日本或跟印度是不一樣的,大家可以參考人類學家對這三個民族的比較。那反過來的。也許印度文化,也許日本文化,他們開始延伸出來做的研究,去就可以完全補足西方那種以個人主義為假設的文化。事實上是精神分析,還有很多領域挑戰,也因此還會有很多活的新的見解不斷地補充進來。


精神分析必須要知道的幾個觀念

1. 無意識

我們在回到弗洛伊德的理論的時候,你如果說作為一個新人,你要了解所有的的話,我想有幾個觀念是永遠要知道的。第一個觀念還是回到剛開始講的無意識,無意識這個名詞,我們朗朗上口,但是無意識這個東西你知道跟你體會到是不一樣的。你知道說噢有一個無意識。那我們就說我有一些無意識,我昨天做夢怎麼夢到這個,或者我們會說童年已經忘記的東西,可能現在變成無意識。那你只是知道一個存在,但是你從來沒有經驗到的話,你不知道那個力量的。

無意識也好,或者弗洛伊德在講本我也好,其實他都會說。那是一個不是我的我,是我沒辦法掌控的我,是我不知道的我。雖然說是我的一部分,但嚴格說起來,他不是我認知當中的我。所以就變成是說常常都是你要驚艷到了以後才會嚇到說,天哪無意識的力量是這麼大!而且是精神分析訓練越強的人,越敬畏這樣的無意識,一直要說哇無疑是比我想像還更深遠,如果「我」是一尺深的話,那無意識可能是三尺深吧,可是慢慢學就會變成說,天哪,他可能有一里深,一公里深都不止。

學精神分析的真正有進入狀況,真正有體驗的時候,他會意識到這無意識的力量是無所不在,而且是力量是奇大無比。所以我剛剛會用敬畏這兩個字來形容。如果你真的知道無意識的力量,你是一定會同意我剛才強調,偏偏這部分是很難去用講的。所以為什麼精神分析這個行業本身常常受到科學界挑戰也在這裡。因為他有某一個部分的核心價值,是來自體驗的。

偏偏體驗永遠是主觀的,主觀的部分怎麼去討論?主觀的部分怎麼去討論是困難的。但是也是因為主觀的不穩,不容易去討論。不容易變成一個可以再複製的,可以重複出現證實的一個科學的討論。不容易,所以反而變得特別迷人,如果他很容易,其實就不會這麼迷人了。就是在遊走於科學跟藝術,或者是科學跟心理之間。所以這才是讓我特別著迷的地方。無意識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弗洛伊德對無意識整個完整的說出來,這個貢獻我們沒辦法磨滅。

2. 本我自我超我

從無意識延伸出來更多的理論,到現在我們都會遵守。如果要談的話,就是我們現在已經變成日常生活的一個講法了,就是本我自我超我這樣的一個講法。

舉個例子,比如說我今天肚子餓了,我想吃什麼東西好呢,我這個東西那個性價比高不高呢,我要不要花這個錢呢,這是很自我的。但是回過來講,唉花了這個錢會不會太多了,我好像變得好浪費,我是不是真的需要這樣?我吃這麼東西變胖,會不會變難看?我開始在想,到底我應該是怎麼樣一個人,我這樣是不是一個好的,這樣是一個對不對的,就是超我。但是有些時候我仍舊忍不住,今天心情不好,不自覺的。我跟你說好,我要省吃儉用,至少不要花到自己有壓力,那就決定了不要買的東西不必浪費的東西我就不買。可是晚上很累的時候,很無聊的時候,甚至很沮喪的時候,可能忍不住上去淘寶東看看西看看,忍不住就又買了兩個,又買了三個,又買了五個,那送到的時候點後悔,有點罪惡感。買的時候是本我,就是真的就想要擁有那個東西。送到時候又後悔就是你的超我又在指責你的自我了。

弗洛伊德提出來的這樣的一個理論——本我自我超我——我想這個我們在生活裡面已經是無所不在了。所有跟他決裂的弟子,就是像榮格像阿德勒像蘭克像費倫茨上像賴希。這些人其實他們都是很還是很敬重弗洛伊德的,包括接受他無意識的理論,也包括接受像剛剛這個本我自我超我這種理論,只不過是有些時候有些不同。

3. 移情反移情

第三個我覺得所以的最重要的理論也就是移情和反移情。

弗洛伊德在他的治療當中,很早就意識到,來訪者會對治療師產生移情。關於移情很著名的一個案例是安娜O與布羅伊爾的案例。布羅伊爾是弗洛伊德的同門師兄,當弗洛伊德決定放棄學術研究,開始思考要工作的時候,就跟布羅伊爾來合作,想從做他的助手開始。所以布羅伊爾就分享了這個案例給弗洛伊德。後來他們共同寫了癔症研究或歇斯底里研究這份報告。安娜O是布羅伊爾的一位病人,布羅伊爾每天去看安娜O,對她的現象特別著迷,回家還跟太太講,說安娜O怎樣,安娜O怎麼樣。太太聽了有些吃醋,布羅伊爾為了安慰太太就說,那我們去度蜜月吧。布羅伊爾就提前跟安娜O請假說要去度假。過兩天布羅伊爾又去看安娜O的時候,安娜O就衝出來說我懷孕了,我懷了你的孩子。作為一個醫生,病人說懷了你的孩子,我們可以想像在當時沒有辦法證明的情況下,布羅伊爾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現在我們講這個事,可能覺得是有趣好笑,當個故事聽了。但弗洛伊德和布羅伊爾,他們就開始討論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那時候安娜O他爸爸病危了,爸爸已經不是他小時候那個讓她覺得永遠都可以當靠山的一個爸爸。在這個時候,布羅伊爾及時出現,會及時地安慰她,陪伴她,鼓勵她,去改善她的病痛,改善她的那些歇斯底里癥狀,這讓安娜O覺得布羅伊爾就像她童年的爸爸一樣!童年的時候,爸爸是多麼了不起,可是長大以後我們已經找不到那個無所不能的爸爸了,當我們慢慢長大,我們期待也高了,真實的爸爸也沒辦法達到我們的期望了。更何況我們長大後也會看見,爸爸本身有他自己的一大堆問題,所以對爸爸就充滿了困惑,甚至懷疑,甚至叛逆等等。但是如果生命當中又看到一個居然可以符合自己同齡內容感受的、一個天塌下來會幫你扛著的人,我們當然也會有一種「啊又找到爸爸了」的感覺。

弗洛伊德就把這種現象就做移情。這是在人類的感情世界裡面是相當重要的。弗洛伊德的理論裡面,雖然在講心智的結構,情感的發展很少講,但移情這個觀念對他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理論的發展。因為只有移情這樣的一個理論提出來,才開始有治療的可能。雖然移情這個理論,弗洛伊德講的嚴格說也不是很完整。弗洛伊德剛強調了,由於他自己本身的不安全感也好,或者是期它因素也好,讓他很強調精神分析的科學性。所以對太主觀的東西他很拒絕。所以他不斷向他的學生強調要客觀,客觀再客觀,總是跟他的學生講客觀科學等等這些名詞。弗洛伊德提出說,病人會對治療師產生移情,產生像對爸爸這樣的感受。

其實治療師也會在病人身上看到自己過去的經驗,他把治療師這個方向,對病人所看感受到了就是另外一個方向的移情,所以叫反向的移情。這種情況之下,他認為我們要保持科學家態度,諮詢師是絕對不可以產生反向移情的。所以他就想說,所有的諮詢師要像外科醫生一樣,外科醫師在開刀的時候,看著刀划下去皮膚,馬上就想到,「天哪,我再划下去,他不是很痛嗎?」於是就停下來。所以外科醫生也不能想他的痛,外科醫生這個時候應該立刻把情感是關掉,應該是很科學得很客觀的,沒有情感的。那弗洛伊德也要求諮詢師們要這樣的客觀。這個態度其實到了1950年代,弗洛伊德去世十來年以後,就開始引起了反彈。那1952年,保拉·海曼(Paula Heimann)寫的《論反移情》這樣的一篇文章就認為說,其實諮詢師也是人,反向移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反向移情也沒有那麼糟。關鍵是我們要怎麼去察覺,去意識到。而不是完全沒有察覺,然後被帶著走。如果能察覺到,並去應用這個反向移情的話,也是我們豐富的寶藏。

海曼提出的這個理論是這種理論在精神分析的正統里第一次被接受。但不是第一次被提出,因為榮格很早以前就這樣主張。榮格從一開始就認為說,今天一個病人變好,他的無意識會改變,必然分析師本身的無意識也在這個過程當中被改變。他認為說,分析師本身的無意識對病人的無意識,必然會有一定的反向移情,兩邊的移情跟反向移情會交織在一起,互相產生影響。從1910左右,榮格就開始提出這個理論,跟弗洛伊德的概念不同,但是他們都看到無意識這種現象。而同時他們也看到了反移情這個現象,但對反移情他們提出了不同的主張。我想隨著考驗,很多理論會重新整合在一起的,反移情就是一個例子。


Q&A

Q:精神分析的治療到底是怎麼樣?

A:先說一個就是有一個名字叫動力心理治療。所謂動力心理治療,其實也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個概念,弗洛伊德認為能量是流動的,就是我這邊壓下去,那邊就起來這邊。今天錢花多了,那明天就想多賺錢,或者是說今天這個能量壓下去,那邊就會跑出來能量,這樣一種動態的狀況。這個動態的觀念不斷地延伸,我們不去講弗洛伊德的時候,我們還是會用這個動態的理論。所以動力心理治療嚴格說也是精神分析一個旁支或者說是精神分析普遍化的一個表現。事實上弗洛伊德的影響或者說精神分析的影響真的是很深遠的。

不管是動力,或者是精神分析,治療上常常大概有兩個概念,就是那到底治療要怎麼樣才能夠發生效果?基本上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如果我們知道了我們的問題,我們就試著去改善,試著去調整,那怎麼去改善?怎麼調整?我們可以通過學習,通過內化等等。那這是一種講法,就是心智化的理論。也就是說當人有一些不夠成熟的地方,可以通過訓練去慢慢改善。所以這一派認為,知道這個問題然後解決,就可以實現治療。

那另外一派則認為,很多問題不是簡單的一點的機制,而是整套的機制。而這整套的機制後面是有一個童年的創傷經驗,所以我們要退行回到童年嬰兒,或者是創傷發生的那個時候。分析師要幫助他退回到那個階段,然後再讓他從那個階段有自信的健康地成長起來。

比較這兩種治療,首先時間上是很不一樣。當然精神分析,就是後一派有一個比較被詬病的弱點,就是在這裡,它需要的時間很長。它需要處理童年問題。其實有些時候這種療法常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出現。比如說親密關係的不安全感,我不敢進入親密關係,那因為成長過程當中,爸爸媽媽的關係有問題,所以對親密關係會害怕。難道我要去做分析才可以解決?其實我透過每一次的愛情,如果我每次情感上失敗,我都會去思考到底這發生什麼事情,我為什麼會這樣?我為什麼會那樣?這種情況之下,我其實也會透過自我分析,再加上我的體驗,我可以彌補我童年所缺失的那一塊,每次都可以增加一點,也有達到療效的效果。精神分析其實是無所不在的,不是只有分析師跟你才會有的。

精神分析在治療方面還有另外一種詬病就是,弗洛伊德太強調童年,要把童年所有缺失的都修補起來。但是就像我們中國人有一個的觀念,我們認為人是在後期可以直接升華的,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就是說我有一天我領悟了,我悟道了,我對人生有一個開悟。那這個時候我回過來講,童年究竟發生什麼創傷或者什麼問題,突然都超越了。但這個超越的狀況,其實榮格有討論一些的,但是中國人談得更多,亞洲談的更多,我們經常講悟道,或者禪修這樣的觀念,或者說亞洲式的這種修行,其實跟精神分析是不同的,精神分析是從童年的問題解決,再往前看。而我們談的這些悟道、修行,是我們在成長以後繼續往前成長,也可以產生一個治療性的效果。這個是精神分析就沒有顧及到的。這是一個例子,這也是我個人的見解,並不是每個人都接受的。我大概等於是說先讓大家了解說精神分析真的還是很重要的。精神分析對我們這個時代來說還是很重要的。

弗洛伊德基本觀念裡面大的架構基本上還是很受用的。不管在臨床上還是平時生活中。隨著時代發展,那他這個人我們知道越來越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完美,但這也是很合理的,弗洛伊德自己也不認為人是完美的,所以他自己也承認他的理論不完美。但是我必須要講,他的貢獻還是很大,比如我剛才講的無意識的概念,本我自我超我,移情反移情這些,是很重要的,他有講太多太多重要的事情。事實上到目前我們基本上還是站在那個基礎之上,這是我們的基礎,我們站在這上面繼續發展的。那我從來不覺得弗洛伊德過時。但是我也從來不覺得弗洛伊德是完美的。特別是我們從亞洲的立場,從中國人的立場,我們更是需要來想想看,不只是弗洛伊德,所有的西方知識,包括心理學,社會學等很多科學,是不是都適合在我們的文化裡面,這我們都要思考。

Q:老師,您好,我發現我和媽媽的命運一樣。我的爸爸出車禍變殘疾,事業一直失敗,為了爸爸的事業。媽媽一直在為爸爸借錢。我的老公是個賭鬼,一直在輸錢,我也一直在為他借錢。我知道這是我價值低。但仔細想我跟媽媽的命運一樣,這樣的老公跟爸爸也很像,我想在潛意識層面改變自己的不好的感覺,不要為了別人覺得我好而替老公一直去借錢,我想我要怎麼樣改變我的命運?

A:這是一個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我們在講創傷的代際傳遞的例子。我們可以講說,在你成長的過程當中,其實媽媽就是要扮演一個大地之母。媽媽在幫助爸爸的過程當中,其實已經不斷地讓你有一個也要當小媽媽的潛意識,讓你以媽媽的助手來幫助這個殘缺的家庭。我想你小的時候應該就是一個很懂事的小孩子。就是說你沒辦法像別人一樣,有一個完整的俄狄浦斯三角。在三角裡面,媽媽是受到爸爸宰制的,爸爸要有過強力才可以。

所以這種情況之下,如果用一個比較簡化的動力學來講,不知不覺你跟媽媽一樣,都開始透過別人對你的需要,來肯定自己。你不敢有自己的需要,你是透過別人需要你,你才會感覺自己被肯定。所以就產生了像你說的,你為了別人覺得我好,所以替老公去借錢,透過老公需要你,你才會感覺你在這個家你是有用的。這就是在成長環境裡面就塑造出來的。

所以也延伸出來另外一個問題,很多人都會提到說俄狄浦斯這個觀念是不是過期的?怎麼去詮釋俄狄浦斯才是比較合理的?早期俄狄浦斯是這樣翻譯的,就是戀母情結或弒父情結或戀母弒父情結。但某種程度上這也沒辦完整地代表俄狄浦斯。弗洛伊德在講俄狄浦斯,俄狄浦斯是一個小孩子,他以為媽媽是全天下最偉大的,是恨不得跟媽媽融為一體。所以我們很想跟我們愛的人融為一體,不就是通過性嗎,性是最親密的。所以我們潛意識是會想跟媽媽做愛的,是想跟媽媽融為一體的。不管你是男的女的,因為在這時候弗洛伊德的說法是性別意識還沒那麼強烈,但其他人就不一定有同樣的看法。但是總之這時候你想跟媽媽融為一體,但是這個時候爸爸出現了,爸爸怎麼出現?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每次我一哭媽媽就過來,媽媽把我當作很在乎的一個人,我們就會很有安全感的。可是沒想到有一天晚上,我們還是一樣,突然醒過來那哭,怎麼媽媽不理我,她在跟爸爸在一起,也有些時候你哭也沒有用,媽媽還是不理。爸爸比我在媽媽心目中還更重要,這個時候我的第一反應當然是想把他消滅掉,希望奪回我的王座,我還是媽媽心目中最重要的人。那這個時候就想「弒父」。但當然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就會化解說,父親還代表另外一種美好,力量、能力、支配等等各種美好。所以我們不自覺的開始認同父親,開始想跟爸爸一樣,所以我們不自覺地就開始進入對爸爸認同,乃至於進入「戀父」這個狀況,讓男性通過「戀父」進入了社會。也就是說我們人際關係,第一個關係是跟媽媽,第二關係是跟爸爸建立的,第三個第四個關係慢慢的開始建立。

女性是通過戀父,開始學習跟異性的交往,這是一個很複雜過程,是在進入青少年階段開始的。大家都知道弗洛伊德把這個階段叫潛伏期,好像這個時候是是沒有按兵不動,沒有什麼發展。現在我們知道,即使在這個階段,許多事情是在潛伏的。好多人都對戀父情結特別有好奇,有些人在成長過程當中,「戀父情結」比一般人強的話,其實應該是你對媽媽的失望在父親身上得到了彌補。也就是說在你還沒進入「俄狄浦斯」的時候,媽媽並沒有讓你覺得滿足,並沒有滿足到你想要跟她共生合為一體,這種需要沒有獲得滿足。後來遇到爸爸,爸爸比媽媽更能滿足你。所以你會固著在這個階段,有一定的戀父情結,所以我們可以思考,恐怕「戀父情結」跟固著在哪個階段是有關的。你會發覺很多女性跟她的先生交往或者男朋友交往以後,就像我們剛剛講的那個案例,她會意識到自己事實上是跟媽媽一樣,找到一個跟自己爸爸一樣的男人。即便是意識層面,覺得爸爸很爛,媽媽怎麼那麼可憐,可是居然找到了男人,還是跟爸爸一樣,那就是這種無意識的點,很多人不管結婚的先生是好是壞,都很像爸爸。同樣男人們結婚的對象,最後不管他後來跟媽媽關係很緊張,很叛逆,很討厭媽媽或者很親密,常常也就找一個跟媽媽一樣的女人,只不過是在交往的時候,我們大概都不知所措,因為這個未來的另一半是跟爸爸或跟媽媽一樣,是我們可能要相處很久以後才會發覺,天哪,我的另外一半怎麼越來越像我的爸爸或我的媽媽,那這是我們常遇到的一個問題。

Q:能不能談談防禦機制?

A:那有人提到說能不能談談防禦機制?我在這裡不講那個細節,防禦機制還挺好玩的,但是我們必須要講防禦機制基本上它常常就是針對我內在的,不管是我的無意識的平衡,或者是我一個真實的自我,沒辦法再維持下去的時候,我必須發展出一套來保護自己。那這一套保護自己的裡面,這一套裡面好幾個機制,每一個都是我們的防禦機制。但有些時候這個防禦機制其實是很早就被迫要發展出來,因為一個小孩在成長過程當中,可能一開始就沒有達到他應該有的環境,所以被迫很早就要防禦機制,而有的是很後面才要有防禦機制。那越早出現的防禦機制是越不成熟的。而如果很前面很健康,後來慢慢進入社會,要面對一些事情才開始有了防禦機制,這個才會比較成熟。每個人都有防禦機制,這就好像榮格在講說每個人都有人格面具一樣,或者溫尼科特說每個人都有虛假自體,只不過是說健康不健康,這個差別而已。

Q:您如何看待精神分析在當代的發展?我認為精神分析尤其需要耗費分析師的精力,這是否會限制它的發展,再如國際上如何認可某個醫生是一個合格的精神分析師呢,您可以談談這方面的看法嗎?

A:好,我大概回答一下。基本上當代精神分析的發展,事實上是可以這麼說,就是目前我們慢慢的有一個幾個方向。

第一個方向就是想更科學。這是Fonagy及他們的心智代表的依戀理論跟心智化大概是這個代表,他把精神分析講得很抽象或複雜的部分,想辦法找到結構來作為一個他的發展的方向,這個部分可能會有很多,因此會有很多論文,很多研究發展出來。

另外一個方向反而比較像開始又回到一個比較哲學的或比較宗教的方式。那這一部分一直都是精神分析傳統。他回到哲學和宗教的方式,是為了讓我們看到更多的現象,那回到現象本身,而不是被理論所蒙蔽。就好像我剛才講的說,我們如果要思考亞洲,要思考中國人的問題,我們要去重新回到現象本身來想,到底亞洲人跟西方人有什麼不同?如果這個可以二分法的話,那為什麼,比如說同樣是法律制度,為什麼到了亞洲,大家都對法律不會像西方人那麼尊重呢?我們對法者比較強烈執行的法律才會注意,對法者不強烈執行的,似乎那個法可以睜一隻眼閉隻眼,不像老外聽到法律就是肅然起敬。那這是一個現象,我們要怎麼去思考。

大概精神分析,可以分成這兩個方向。就是說一個希望往科學性發展也越多。腦的圖像包括神經生理的發展,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結合很深。這些年來看到很多大腦神經,大腦科學跟精神分析的研究,這不是說精神分析借用這個來研究,或大腦科學借用精神分析來研究,精神分析是一個相當深入的觀察大腦的一個方式。所以很多在思考大腦問題的一流的腦神經科學家,其實他們自己也會跑到學精神分析,因為他們才能夠了解細膩的大腦,這是一個方向。那另外一個方向大概就回到更廣的人的現象,東方人的現象,宗教的現象,然後還有其他過去精神分析沒有處理過的現象。那些現象對精神分析又會產生怎樣的情形?目前精神分析在當代發展會把過去沒有注意到現象慢慢補足。

那精神分析的確耗掉很多力量。不止訓練耗掉力量治療,如果按照弗洛伊德那時候的要求,治療也耗掉很多力量。但是我們必須要講,就是說訓練的時候的確需要耗力,因為真的要深入才能夠理解無意識。我剛剛講到無意識的時候我要用敬畏這兩個字,因為真的我終於知道,有那種敬畏感是要花一段時間的。所以我想,成為一個所謂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的精神分析師,或者是國際分析心理學學會,也就是國際榮格學會所謂的榮格分析師,確實都是要相當長的時間。那這樣的分析師的一個訓練,雖然很長,並不代表說你要做有精神分析的治療就要那麼長。我們常常會訓練是一個精神分析取向或動力取向的心理治療師,你不一定要成為精神分析師,或者你把精神分析師當作你生命第二個階段的目標。好,所以你不一定說要等到分析師才接個案。反過來講,我們接個案的時候,也不是每個個案都要精神分析。其實我自己從開始做心理治療以來,我當精神科醫師是1987年,剛好今年就已經30年了。其實大部分的來訪者都是要解決問題,他不是要在躺椅上跟你談每個禮拜三次五次,我們在電影看到的精神分析,其實到現在,在現實生活裡面,我的個案沒有幾個。

心理治療的2個層次。一個是短期的,也就是說我把他問題解決。那解決的時候,有可能就談3次,就談10次或20次。這個問題的解決應該是說我用精神分析的方式去理解,然後我再應用其他方法,也許是艾瑞森催眠,也許是認知行為,也許是家庭動力的系統觀,然後做一些介入,做一些干預,來達到治療的效果。但我必須講說,我在理解的時候我是借用精神分析,或者借用系統觀(家庭治療的系統觀)。但是治療的時候我可能用家庭治療的方式,也可以用認知行為治療方式,有可能用其他的,比如說純粹就是要他去運動,給一個建議,像教練一樣,這是短期的治療。短期治療我常常就是這樣子而已。

然後第二種是一種比較長期一點的治療,這種比較長期一點的治療,比如說在他的人格的確是有一定的發展上的不平衡,他是成人,但他的比如他的親密關係,或者他的察覺別人情緒的能力,其實還是很像小孩子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一方面是很精神分析的理解,但在做法上面我開始會去,可以慢慢深入,把他跟我之間的情緒互動,拿出來討論,而且就是在移情反移情上工作。那這個可能一個禮拜一次,那可能工作個半年一年,那這種工作可能半年一年或兩年或者三五個月,那是精神分析式的心理治療,那真是很純粹的分析,像我現在跟我的分析師,我還是維持一個禮拜兩次。我每次都跟他談一個夢,我想到夢那其實我就是想不斷的跟我的無意識做對話,那我知道這無意識是永無止境的,所以到底什麼是那個我不認識的我,其實我還是通過精神分析繼續做的。所以這個情況之下,如果我們來講說在真正現實世界裡面有困難的心態,不願意花那麼多時間那麼多金錢,像我這樣,因為我是學這個我是學精神分析,但並不是我每一個都用精神分析治療。

我們在現實生活裡面我們遇到困難,比如說汶川大地震的時候,你不可能一個一個來精神分析,我們一定立刻當下的危機馬上處理。那精神分析這個時候還是能應用,只是用來理解。比如說同樣這樣處理,為什麼九成的以上的都沒有問題,都有反應。為什麼還是有5%,10%沒有反應?那這時候精神分析就可以幫助我去了解那一部分。我們並不是什麼都是精神分析,大概是這樣一個情形。那自己怎麼樣才是合格的,必須講說每個訓練的中心標準不同,那這個事就太複雜一個問題。

我就回答到這裡吧,大家很多問題很踴躍。


原文發表於:【文字稿】你不知道的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時代

學心理諮詢,到簡單心理Uni: 簡單心理Uni - 最有態度的心理諮詢學習社群

免費心理課程領取點擊→:《聽曾奇峰講俄狄浦斯期》

人人都能學習的心理諮詢專業課程→:了解一下


推薦閱讀:

婆媳相處,最重要的是想清楚這點
心理諮詢師的長路如何走 | 諮詢師手記02
那些不能說的秘密,你說給了誰聽?| 「自我成長」 心理諮詢預約須知
心理諮詢技術:如何戲虐癥狀

TAG:心理諮詢 | 心理學 | 精神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