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增長的最後二十年——簡析2018年中國經濟的一些趨勢 | 寧南山

高速增長的最後二十年——簡析2018年中國經濟的一些趨勢 | 寧南山

來自專欄風雲之聲

關注風雲之聲提升思維層次

解讀科學,洞察本質

戳穿忽悠,粉碎謠言

風雲導讀

我國以後的經濟增速,越來越取決於我國產業走向高端化的速度。二十年後中國和西方的技術水平已經總體基本拉齊,開始成為並行領跑者的時候,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就結束了。以後就要靠加大基礎科學研究力度了,中國社會將會從以7%增速發展快速變化的社會,變成一個2%,3%增速的節奏緩慢,變化緩慢的社會,進入類似於今天美國的社會形態。

——————————————————————————————————————

前不久在某公眾號看到一篇文章,該文章作者是一個在美國金融界闖蕩了多年的精英,七八年沒有回國了,現在回國發展。文章中寫了回國之後的見聞,他在上海的朋友,花八百萬買了公寓,首付三百萬貸款五百萬,每個月月供兩萬餘。

他在文章中評論說他是絕對不會這麼做的,因為這是把所有的資產全部集中在房產上,風險太高,認為國內普遍缺乏風險意識,所以他回國發展要做投資教育。

的確,每個月兩萬多的月供,要求兩夫妻任何一個人都不能丟工作,如果不幸失業又找不到好工作,房價又跌了,這個家庭不僅損失慘重,甚至可能會像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的香港家庭一樣徹底破產。因此他的說法並不是毫無道理。

但是呢,他同時忽略了一點,這一點是他在美國長期生活所無法親身經歷的,沒有親身的經歷就很難形成直觀的印象。那就是中國經濟在強勁增長的背景下,失業+房價跌導致斷供這種風險其實非常低。

經濟的增長不僅能夠保證就業和房價穩定。同時還會帶來收入的迅速增加,讓家庭月供負擔越來越輕。大約十年前,我身邊有同事抱怨說,他一個月兩千多的月供壓力太大了,我們紛紛點頭稱是同時投過去同情的目光,說你壓力真大,當然了,那個時候一個月到手也就是三四千元,壓力能不大嗎?現在十年過去了,兩千多月供還算不算壓力大,我想大家心裡都很清楚。

很多旅美的精英分子,長期在西方生活,除了偶爾回國幾天,在過去的十幾年缺乏在中國生活的經驗,也完全沒有親身體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奇蹟帶來的改變。因此習慣用在西方已經發展趨於停滯的社會思維方式來中國社會做決策,這樣其實很容易出問題。

注意風險是對的,但是過度強調風險會變得保守,會因為很低的風險而錯過很多機會,錯失中國歷史上最難得的經濟高速增長期。

中國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到今天持續了四十年的高速增長期,將會在未來一二十年逐漸的結束。這個預計會持續超過半個世紀的長時間高速增長,不僅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以後估計也很難再有了。

在一代人的時間內,整個國家的面貌徹底改變,有很多人小時候還是光腳沒有見過飛機火車的農村孩子,到三四十歲的時候卻是在大城市有房有車,穿著西裝見客戶,劉強東就是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才第一次看到電燈,現在已經是京東老闆了,這麼巨大的變化和機會,錯過了真的是太可惜了。

今天我們從2018政府工作報告和數據,來看看目前中國經濟的一些變化和趨勢。看中國的經濟增長,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最常見的是三駕馬車理論,也就是經濟的發展來自於三大需求:投資,出口和消費,投資主要是政府和企業投錢形成固定資產,出口是賣東西給外國人,消費是賣東西給中國人。我們也很清楚的看到,投資,出口和消費三大需求的核心和主體都是人,消費是中國人買東西,出口是外國人買東西,投資是政府和企業買東西。

根據2017年的統計公報,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8.8%,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為32.1%,貨物和服務凈出口貢獻率為9.1%。雖然說是三駕馬車,其實三匹馬的力量是完全不一樣的。總體是6:3:1的態勢,國內消費的力量是出口的六倍多。所以出口對經濟的增長貢獻已經比較小了。

中國經濟從2001年加入世貿以來,出口猛增帶動了經濟發展。中國出口金額從2001年的2661億美元,猛增到2007年的12200.6億美元,六年時間增長了4.585倍。所以說出口在21世紀的頭十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絕對主力發動機。而從2007年到2017年,出口僅僅從1.22萬億美元增長到大約2.27萬億美元(15.33萬億人民幣),十年增長還不到一倍,這還是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要說以後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也很難了,2017年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只有9.1%

所以今年而言,除非出口大跌,順差大量減少,否則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不會太大。另外出口畢竟主要和外部需求有關係,不太可控。外部需求的情況,2017年全球主要國家的經濟增長,美國2.3%,歐元區2.3%,日本1.7%。

先繼續嘲笑一下日本,從1995年的巔峰,到2017年已經是第22年了,經濟還是這個情況,日本失去的第三個十年已經在路上了。

歐美經濟復甦還是比較明顯,尤其是人類希望美利堅,標準普爾2月預計2018年美國經濟會增長2.8%,美國白宮2月21日向國會提交的年度經濟報告,更是預計2018年美國經濟會增長3.1%。

歐洲和美國是我國最大的兩個出口市場,經濟都在強力復甦,因此預計中國2018年出口形勢會不錯,實際上2018年1月中國出口增長6%,二月更是大幅增長17.2%,即使考慮春節因素,這也是不錯的成績。多說一句,我們不僅把隔壁日本越甩越遠,2017年中國和歐美白人國家的總經濟差距也是縮小的。

2017年歐元區19國經濟總量大約12.5萬億美元,美國經濟總量大約19.387萬億美元,合計31.89萬億美元。而中國2017年經濟總量(按照6.75匯率)為12.254萬億美元,是歐元區+美國的38.43%。

我國去年經濟增速為6.9%,相當於歐元區+美國增長2.65%,而歐元區+美國總增速為2.3%。也即是我們在實際增量上超過了他們。

2018年中國經濟總量將會超過歐元區19國之和。2018年的出口,最大變數是美國的貿易戰,不過也不會影響太大,中美都是體量巨大的強國,中國加入世貿17年,貿易戰已經習慣了,你有牌打我也有牌打,中美都是有實力同時又理性的文明國家,和俄羅斯,德國,日本,朝鮮這些容易情緒激動的民族不一樣。

中美要是打貿易戰,可能會在某個時間打貿易戰,可能會在某個產業打貿易戰,但是絕對不會在所有的時間在所有的產業打貿易戰,最終結果肯定是雙方都不願意兩敗俱傷,各讓一步了事。一切貿易戰都離不開客觀的實力對比,美國今天已經不具備遏制中國的能力。

總的來說,今年隨著各國經濟普遍回暖,出口的需求問題不大,這也會刺激國內企業擴大投資。但是總體而言,估計凈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基本會在一個百分點左右浮動。

直白的說,我國出口高增長時代已經結束,現在是出口「看天吃飯」的時代,也就是受外部需求的變化影響極大。出口這個經濟增長發動機,拉動經濟增長的力量已經比較弱了,另外處於易受外界形勢影響的非穩定狀態。

我們再聊聊消費,目前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人的消費才是最重要的核心動力,簡單的說,你花不花錢,其實決定了國家經濟是否會增長。這跟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的中國一比較,簡直是天壤之別。

目前中國人的收入在全球範圍來看都不算低了,全球主要發達國家,人均年收入普遍是二十多萬人民幣的水平。中國年收入能達到二十多萬的人,其實已經一大把了。

我敢說你們每個人的身邊都有年入二十萬以上的人,不信的話,你打開你的微信好友通訊錄看一看,擁有發達國家收入水平的人大量存在於你的身邊。

2017年統計公報裡面,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2408元,增長7.3%這個增速比2016年加快了1個百分點

這個可支配收入不只是工資,而是包括存款利息,開商店,出租房子等在內的一切收入之和,22408元相當於平均每個月1867.3元,難道50%的中國人月入在1867.3元以下么?當然不是。

首先這是扣除稅,社保和公積金之後的到手收入,其次這是把全國13.9億人一起計算人均,你們家四口人,兩個小孩和你們一起平均。因此你的收入能不能排在中國人的前50%,算一下你家庭成員的收入之和就知道了。四口之家到手收入超過2.24*4=8.96萬元就能達到前50%的水平。

另外一個數據可以相互印證,2017年全國農民工人均月收入3485元,年入為4.18萬元,比上年增長6.4%。

我之前的文章裡面,有人留言說中國年輕人很多拿兩千多的月收入。我必須要說,確實這樣的人在全國各地都有,但是如果你是一個健康的年輕人,在2018年還是一個月拿兩千多,你已經落後了。月入3000元是對中國健康年輕人的最基本要求,否則你基本上就是排在中國的後50%了。月入三千對一個健康的中國年輕人要求並不高,畢竟農民工年入都有4.18萬元。

我之前發過一篇文章,叫做《邁向發達國家的最後十年》,是說中國的人均收入在2025年左右會邁入發達國家的最低門檻。我們拿我國2017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美國比較一下,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2017年9月12日報道,美國人口普查局12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美國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為59039美元。

按照2017年6.75的平均匯率,美國家庭5.9萬美元的中位數收入其實就是39.85萬人民幣。而中國家庭平均人數為3.1人,那麼2017年中國家庭可支配收入為2.24*3.1=6.944萬人民幣,考慮這是扣除稅,社保和公積金後的收入,就算總共扣了10%好了,因此中國家庭稅前收入大約為6.944/0.9=7.716萬人民幣,是美國家庭的19.36%。

按照中國2017年7.3%的增速,加上人民幣的升值因素,十年內中國家庭收入中位數達到美國40%-50%是沒有太大問題的,可以邁入發達國家門檻了。

中國人收入在2017年的快速增長,為2018年的消費繼續提升奠定了基礎,實際上按照2018年1月《華盛頓郵報》的報道,中國老百姓今年的實物商品消費金額預計為5.8萬億美元,將會超過美國。

一般來說,在經濟情況不好的時候,中國政府就會想辦法刺激消費,主要通過房地產和汽車兩大項,當然也搞過家電,比如2007-2013年執行了五年多的家電下鄉補貼,就大大刺激了農村家電消費。

作為第一大工業消費品的汽車,是我國刺激消費的大殺器。2015年的時候經濟不好,當時推出一個政策,從2015年10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對購買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實施減半徵收車輛購置稅的政策,從10%降到5%。也就是一輛十萬元的車便宜了5000元,結果2016年中國乘用車銷量猛增14.9%,而上一年的增長率只有7.3%。很顯然,降低稅收對刺激汽車消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而在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汽車購置稅從5%上調到7.5%。

而從2018年1月1日開始,汽車又恢復到了10%的購置稅率。2018年汽車購置稅回升到10%的正常水平,可見中央判斷消費目前問題不大,不需要通過汽車來進行刺激。

為什麼這樣說呢,還記得2015年以前,中國降低汽車購置稅是哪一年嗎?2009年1月14日,國務院作出決定,從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對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減按5%徵收車輛購置稅,結果當年乘用車銷量大漲52.9%。為什麼剛好是2009年和2015年實行購置稅減半的政策?說白了還是經濟不好,需要刺激消費。所以下一次中國經濟什麼時候不好,看汽車購置稅減免政策大概就知道。

2018年,汽車購置稅恢復到正常的10%了,說明現在消費升級和經濟增長情況還不錯。另外,我國刺激三四線城市消費的利器——棚戶區改造2018年還將繼續進行,今年將會改造580萬套,比去年的609萬套有所減少了。

我們把棚改和汽車一起來看,刺激三四線城市消費的棚改數量減少了,刺激汽車消費的購置稅減免也取消了,房產和汽車兩大刺激消費政策都在往後退,說明中央政府認為目前消費增長並沒有太大問題。

我國現在的棚改全部是主推貨幣化安置,也就是直接給錢給拆遷戶。這其實是我國最近幾年的重大改革,以前主要都是給房子。

貨幣化安置,給拆遷戶錢之後,鼓勵他們去購買商品房,而不是租房等兩年然後回遷。政府統一和開發商談價格,搞團購,這樣還可以幫助拆遷戶拿折扣,對開發商的商品房去庫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時拆遷戶買了商品房,還得花錢裝修,購置新的傢具,於是消費就被刺激起來了。

今年580萬戶棚改,意味著我國今年有580萬個拆遷戶,理論上每個拆遷戶都會拿到十幾萬到幾十萬元的現金,嗯社會主義好啊。

我國棚戶區改造,主要是針對重點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獨立工礦區和三線企業集中地區等,當然大城市也有棚改,棚改成了刺激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景氣的一個利器。

有時候看新聞,我們要理解背後發生的故事,2015-2017年中國搞了1800萬套棚戶區改造,這意味著過去三年有1800萬個中國家庭成為了拆遷戶,拿到了大筆現金,我可以說這1800萬拆遷家庭中的絕大部分,他們一輩子從來沒有一次性拿到這麼多錢。

拿到現金,購買商品房之後無疑會繼續進行消費。2018年棚戶區改造繼續進行,至少是可以起到穩定消費的作用。

我一直在想,1800萬家庭,加上今年的580萬,就是2380萬個家庭,從2015-2018年之間拿到了一筆巨款,這個會算進人均可支配收入嗎?

從棚改和汽車購置稅可以看出,中國政府目前沒有大搞刺激消費的政策,說明目前消費增長的勢頭還是可以的。

實際上,2018年1-2月,剔除季節性因素影響,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同期增速加快了0.2個百分點,背後的原因就是汽車銷售單價上升,導致汽車消費增長了9.7%,但是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來看,為了保證中國消費的持續增長,中國在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就是減少收入差距,這個對支持消費增長至關重要。

人越有錢,那麼能存下來的錢就越多,換句話說,人越有錢,那麼沒有被花掉的錢就更多。

同樣是年入一個億,讓一個富人掙了,他這一年也就是買一輛汽車,這一億讓一千個人掙了,一年會買一千輛汽車,對需求的帶動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說要縮小收入差距。

中國的收入差距,其實有兩個,一個是地區間差距,各個省之間發展不均衡,這個可以通過轉移支付來調節。另外一個是人均收入的差距。2017年的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出現了這樣一個趨勢,平均數增長了9%,而中位數只增長了7.3%,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2017年前50%的中國人收入增長比後50%的中國人更快,這個就不太和諧了。而在2016年,平均數和中位數的增長,一個是8.4%,一個是8.3%,兩者都差不多。

所以在總理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裡面,關於收入的部分,全部是調節收入差距的。

1: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

——這個是提高老人收入,我國城市老人養老金普遍2000元左右,農村老人普遍七八十元左右,簡單的說,就是多給老人錢。

2:合理調整社會最低工資標準。

——最低工資標準還是要繼續上調,也即是說,多給底層發錢。

最低工資雖然每次提高就是一兩百元人民幣,國內很多工廠給的底薪都是按照最低工資標準給,根據底薪算加班費,底薪隨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加班費之類也隨之提高了,一年就能多出幾千元收入。

3: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和津補貼制度,向艱苦地區、特殊崗位傾斜。

——實際上是鼓勵幹部和職員到窮地方工作,提高艱苦地區工資水平,也就是多給艱苦地區的單位發錢。

4: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增加子女教育、大病醫療等專項費用扣除,合理減負。

——這一條也很清楚,給中產降低負擔,刺激消費。

多給「底部中產」錢,多給生病的人錢,多給養孩子的人錢。所謂底部中產,是指收入超過起征點不多的人群,起征點提高可以全部免掉他們的個稅,給其減負,提高其消費能力。

為什麼呢?

2013年全國收了6531億元個稅,而到2017年全國收了11966億元個稅,從2013-2017年,四年時間內幾乎翻了一倍,增長83.2%。而同期2013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為24200元,2017年中位數為33834元,四年增長39.8%。

一個增長大約40%,一個增長了大約80%,也就是說過去的四年,我國個稅繳納金額增速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一倍,這說明一個問題:繳納個稅的人越來越多了,而這些新晉納稅群體其實主要是作為「底部中產」的工薪階層。

所以提高個稅起征點可以很好的減輕工薪族負擔,提高潛在消費能力。

5:鼓勵人民群眾通過勞動增加收入、邁向富裕。

這條具體什麼措施沒有說,但是實際上導向是很明確的,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大類收入為工資,經營性收入(例如農家樂,路邊的商店個體戶),財產收入和轉移支付收入(也就是養老金為主)。

以中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省為例,2017年廣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03.29元,實際增長7.3%,其中人均財產凈收入3602.02元,比上年增長16.3%,這個財產性收入增幅居四大類收入首位,增速是最快的。

什麼是財產性收入呢?對城鎮居民而言主要是房租、儲蓄性保險收益、紅利、利息收入。

2017年,廣東城鎮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5077.21元,比上年增長16.1%,其中人均出租房屋收入及自有住房虛擬租金收入增長18.6%。

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作為全國經濟第一大省的廣東,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年增長最快的部分是財產性收入,而財產性收入收入增長最快的部分是房租上漲,這就有點尷尬了…….

總體來說,租房子的是收入較低的一方,出租房子的是收入較高的一方,這個房租過快增長,是拉大了收入差距。所以我們政府工作報告裡面說了,要鼓勵老百姓通過勞動增加收入,也就是多在經營和工資兩項上下功夫,轉移性收入(養老金)國家會安排增加養老金,老百姓不用管。

而財產性收入國家則不說鼓勵增收了,當然,財產性收入農村居民還是可以鼓勵增加的,因為實在太低了,連廣東農村人均一年也就400多元。2017年廣東農村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414.81元,增長13.4%。

沒有說鼓勵財產性收入增長,還有個原因,就是目前市場各種理財產品泛濫,尤其是各種寶和P2P投資渠道,全國各地各種借貸跑路事件不斷發生,個人投資上當受騙案件多發。很多人為了追求10%的利息,把大筆的錢投進去,其實就是為了讓自己的財產性收入增長,這個金融亂象和風險是需要下手治理的。

財產性收入增長其實是好事,但是太快又是壞事,畢竟一個社會的財富還是主要靠勞動來創造的。

2018年政府工作裡面關於收入這五條,全部都是縮小收入差距的舉措。實際上除了這五條,另外還有一個房地產稅正在立法。這個房地產稅,其實更多也是調節稅,主要用於調節收入差距,按照普遍的預計,主要向多套房的富人徵收,而普通人基本會在豁免範圍以內。說白了還是調節貧富差距為主。

五條方法和房地產稅,全部是聚焦縮小收入差距,可以促進中國經濟實現長期發展。

說完出口和消費,最後一個就是投資了。

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還是個窮國,不僅中國老百姓沒錢消費,中國政府和銀行也沒啥錢,所以也很難有錢去搞投資。八十年代中國研發運十民航客機,總投入5.377億人民幣,後來就下馬了,投資太大是一個重要原因,國家沒錢玩不起太多高科技,五億多在現在不算什麼,在當時可是天價。

1986年3月中國啟動的863計劃,專門研發高技術項目,是王淦昌,王大衍等科學家聯名提出的建議,當時科學家們只敢向國家要兩個億,可見當時國家資金的窘迫程度,結果沒想到鄧小平最後不僅同意了,還批了一百個億,簡直讓科學家們喜出望外。

今天的中國,已經從三十年前的資本短缺的時代,進入了資本豐富甚至富餘的時代。

我寫了些關於產業發展方面的文章,有很多讀者私信我希望能一起搞投資,說自己在二級市場資金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的都有。我想說私信的讀者們,你們比我有錢多了,應該我向你們請教如何賺錢,而不是相反。

中國經濟需要不斷的投資,但是依靠投資增長的效益是越來越低了,中國的投資正在進入從量到質的轉變期。投資這個經濟發動機也在逐漸熄火。

下圖來自國家統計局,可以看出在2008-2010年三年,我國形成了投資高峰拉動經濟增長,投資對經濟貢獻率,2008年為53.2%,2009年更是高達86.5%,2010年為66.3%。

其中2009年這麼高是因為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貢獻率為負之後總體呈現不斷下滑的態勢,2016年投資對經濟增長拉動下降到42.2%,到2017年投資對經濟增長拉動只有32.1%了。

為什麼投資越來越難以帶動經濟增長了呢?因為中國量的擴張的年代已經結束,質的提高的年代在到來。像以前那樣投資建造更多的房子,更多的基礎設施,更多的工廠就可以獲得經濟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因為現在的中國已經不再是基礎設施短缺,房屋短缺,產品短缺的中國,而是一個已經開始出現過剩的中國,你繼續投資擴張量,只會加劇過剩,真正需要的是高品質的服務和產品。

我們看下圖,投資分為四大部分:製造業,房地產,基礎設施,第三產業。

首先是房地產,2017年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09799億元,比上年增長7.0%,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邏輯,隨著年輕人總數的逐漸減少,對新房的需求在不斷下降,理論上,2018年進入社會的應該是1996-2000年左右的年輕人,我國95後人數相比80後出現大幅下滑的態勢。年輕人少了,房子的需求就是問題了,尤其是三四線城市和縣城城鎮,挑戰非常大,防止盲目投資形成新的庫存將是長期的任務。

下圖是2016年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數據,25-29歲有1.0666億人,而20-24歲只有7910萬人,15-19歲只有6156萬人。

我國新建房主要是二線城市及以下。一線城市,例如北京,深圳等,早已進入存量房時代,市場上交易的房子大部分是二手房。二線城市也在快速向這一步邁進。三四線城市還是主要以新房為主,但是由於人口流出,防庫存是主要任務。

我們要深刻認識中國人口的變化趨勢,那就是現在中國大量地區人口已經下降了,新增人口主要集中少數大型城市。對一個省而言,人口在朝省會集中。

2017年中國人口增加737萬,其中廣州和深圳兩個城市新增人口就是107萬,兩個城市就佔全國新增人口14.5%。

這是什麼意思呢?整個廣東2017年新增人口為170萬,有107萬集中在廣深,如果再算上珠海,東莞,中山等珠三角城市,廣東省廣大的粵東地區,粵西地區,粵北地區人口處於平穩或者下降的態勢。

全國也是一樣,如果我們把幾十個一二線城市全部算上,基本上可以看出全國三四線城市以下的人口總量是在趨向減少的。所以說通過投資新建房地產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也在趨弱。

作為舊房改造指標的棚戶區改造,2017年開工了609萬套,投資1.84萬億元,佔2017年房地產投資10.98萬億元的16.76%。2018年的棚改目標下降到580萬套,數量下降了4.76%。因此棚改為核心的舊房改造投資對經濟的貢獻度也在下降。

舊房改造不像新房,新房只要有需求每年都可以建,而舊房只要改造了至少又可以住三四十年。因此作為舊房改造指標的棚改數量逐漸下降是正常的,全國棚戶區再過幾年就可以改造完。

2017年經過大力去庫存,到2017年12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58923萬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15.3%,其中住宅待售面積大降25.1%,這個去庫存相當給力。

未來隨著年輕人口的減少,為避免再一次去庫存,房地產投資必然是處於被管控的狀態,依靠房地產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了,黃金年代一旦過去,就會開始進入行業整合,大魚吃小魚的時代,2017年碧桂園、萬科、恆大三家大型房企銷售均超5000億,碧桂園銷售額增長73.4%,達到5508億元,一躍成為第一;萬科2017年銷售額5298.8億元,增長45%。恆大2017其銷售金額約為5009.6億,同比增長34.2%,三家房企的銷售額增長顯著的快於行業平均水平,集中度不斷提高。

那麼基礎設施呢?

在2016年和2017年,中國通過大量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刺激了經濟的發展,換來了經濟的穩定增長。我國2016年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7.4%,2017年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9%。但是高速投資增長對經濟的拉動力其實在越來越弱。

以鐵路為例,中國對鐵路的投資,2014-2017年這四年鐵路建設投資進入八千億元穩定期,其中2014年為8088億元,2015年為8238億元,2016年為8015億元,2017年為8010億元。而在2018年,這個數字將會變成7320億元,首次從八千億級別出現下降。

中國的鐵路,最值錢的路段其實已經修完了,京滬高鐵就是全國最值錢的一條線,目前主要大中城市基本接入高速鐵路網,越往後修主要是補充連接,經濟價值越來越小,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也越低。例如現在正在修的川藏鐵路,其主要是戰略意義大於經濟上的意義。

公路也是一樣,我國還在不停的修高速公路,但是中國哪個大中城市現在沒有高速公路嗎?基本都有了,不要說沿海省份,現在連河南,江西,貴州都縣縣通高速了。

由於中國對全國基礎設施100%覆蓋有一種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情結,典型的就是各種村村通工程,每一個村莊都要有互聯網,公路,電力,廣播電視,而且標準還不低,因此未來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會繼續進行,當然經濟效益遞減是不可避免的。

我國在過去兩年大幅度提高基礎設施投資的方式來穩定經濟增長,經常關注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工機械等公司的人都知道,這些工程機械公司業績大規模復甦,市場又開始一片紅火了。但是基礎設施投資不可能作為長期投資手段來促進經濟增長,因為越往後基礎設施越完善,邊際收益在逐漸降低。

我國2016年和2017年17-19%的基礎設施投資超高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

當然了,基礎設施我國有一個很好的機遇正在來臨,那就是作為通信基礎設施的5G網路,當年2018年5G網路還不會開始大規模建造,但是5G基礎設施帶來的收益將是巨大的。

還有一個就是製造業了,製造業中國2017年投資了19.36萬億元,只增長了4.8%,為什麼增長這麼慢呢? 主要是六大高耗能行業投資64430億元,下降1.8%。例如我們的鋼鐵產業,主旋律就是去產能。與此同時,兩大核心產業汽車和電子的投資卻在高速增長,一個是汽車製造業投資完成13100億元,增長10.2%,另一個是計算機,通信和電子設備製造業完成投資12914億元,增長25.3%。

如果看所有的高技術產業(包括醫藥製造、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等六大類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全年為42912億元,比上年增長15.9%。

從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什麼呢?製造業已經出現了顯著分化,傳統高耗能,產能過剩的工業投資很難增長了,因為已經產能過剩,與此同時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卻很快,可見市場需要的是高技術的產品。

所以說,對製造業投資來說,現在已經過了追求量的階段,而是要提高質,一旦從追求量的階段到了提高質的階段,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就會大大降低。

為什麼呢?當市場處於成長期的時候,所有企業的投資都能賺錢,只是賺多和賺少。好比這條街的人早餐需要吃200個包子,兩家包子鋪投資的總產能100個,當然100個都夠賣出去並且賺到錢。

當產量足夠,市場已經飽和,就會進入零和遊戲階段,也即是只有質量和技術水平更高的企業會勝出並盈利,其他企業的投資則會出現虧損,從而降低總投資效率。

現在我們生活中還有什麼短缺產品嗎?可以說沒有。同樣的還有第三產業,也是進入到追求質的階段,中國以後的投資,更多的是結構的調整,同樣的一萬億,投到高技術製造業和新興服務業,尤其是中國還比較落後,存在巨大國產化替代空間的產業,對經濟的增長拉動會更大。

總的來說,由於量的時代已經結束,投資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將會繼續越來越弱。

簡單的做個總結,結論很簡單:

1:需求的三駕馬車已經熄火了兩個,消費作為絕對主力拉動經濟的時代來臨了,我國經濟發展正在逐步具備發達國家特徵。

從2007年到2017年,中國出口僅僅從1.22萬億美元增長到大約2.27萬億美元(15.33萬億人民幣)。十年增長還不到一倍,所以說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出口高增長時代就已經結束了。

投資接棒成為了拉動中國經濟成長的絕對主力,尤其是2008-2010年三年,投資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超過了消費和凈出口。

當然我們如果看數據,會發現這三年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奇高無比,正面因素就是刺激了經濟發展,把中國從金融危機中拯救了出來。負面因素就是更多是量的擴張,投資了大量重複產能,直接導致後面出現大面積虧損。受影響最嚴重的就是我國的工程機械,鋼鐵,機床,石化等產業在過去的五六年處於慘淡經營的態勢,現在才開始逐漸緩過來。

而到現在,我們不可能再走2009年的老路了,投資的總邊際效應也在逐漸降低,消費主導經濟發展的時代已經來臨了。而內需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這是成熟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特徵。

我們的競爭對手美國,其經濟發展就是主要靠內需拉動,靠美國國內消費拉動。

2:中國為什麼要搞一帶一路?拉動投資和出口,實現中國經濟長期快速發展。

三駕馬車為什麼出口和投資兩匹馬越來越弱呢?

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了,實際上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都是中國,中國佔世界的出口份額已經到了一定地步,再想大幅增長就比較難了。因此要想繼續增加出口,那就要幫助世界各國實現經濟發展,搞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們這個世界,每年經濟總量,中國15%,歐盟和美國都是20%-25%,日本大約6%,另外還有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等。什麼意思呢?中國+發達國家佔了全世界需求的70%左右。因此幫助其餘的30%的發展中國家把經濟發展起來,完善其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有效的激發其經濟發展,做大蛋糕,擴大對中國製造的需求,這就是要搞一帶一路。

另一方面是投資,非常明顯,中國本土的基礎設施骨幹覆蓋已經完成,中國的國土和美國差不多大,但是不管是通信網路基站數量,電網線路長度,高速公路里程,高鐵里程均已經超過了美國。

雖然還有5G網路,機場建設等機會,但是總體來說,依靠基礎設施來拉動經濟增長的能力是趨弱的。

房地產也是一樣,中國過去幾十年的城市化,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增加了購房的需求,極大的促進了房地產的繁榮。而現在隨著城市化漸漸進入末期,年輕人口的不斷減少,房地產的拉動作用也在不斷降低。

本土的基礎設施和房地產趨於飽和,那就要去一帶一路國家尋找機會,這些國家基礎設施和房地產市場都處於短缺狀態,因此修建基礎設施和房地產能夠帶來巨大的收益。

不要說一帶一路國家,我國近幾年高速發展的兩個省份:貴州和重慶,增速都在全國前三位,其實仔細一看,這兩個省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的增長佔了經濟高增長的主力部分。尤其是貴州,以前交通很差,現在縣縣通高速。

重慶和貴州的高速發展經驗表明,對於不發達地區,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是非常大的。2016年10月,衣索比亞通車的亞吉鐵路,從該國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到港口吉布地,長度752.7公里。該鐵路由中國建設和運營,造價高達四十億美元。衣索比亞90%以上的進出口物資經由吉布地,亞吉鐵路建成,亞的斯亞貝巴至吉布地的運輸時間從公路運輸的7天減少為10個小時。這對埃塞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將是飛躍性的。由於該條鐵路由我國企業負責運營,因此我國不僅可以獲得較大投資收益,而且還能極大的增加對中國製造的需求,拉動我國產品和服務出口。

當然一帶一路我國也要注意風險,我國有幾句俗話「朽木不可雕」「爛泥扶不上牆」,一帶一路上的這些國家,之所以貧困落後,是有其內在原因的。雖然我們嘴上要政治正確,說全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但是其實我們內心要清楚的知道,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差別是巨大的。有的國家和民族,怎麼幫扶也不會發達起來的,反而有可能因為一帶一路和中國的經濟交往擴大,從而來華留學和經商人數逐漸增多,帶來移民問題。這是需要警惕的。

3:中國已經進入了發達國家攻堅階段。

投資和出口對經濟的拉動都在走弱,因此要保證經濟繼續快速發展,必須要保證國內產業能很好的滿足國內消費升級的需求。我國目前的工業和產業能力,滿足中低端消費需求是沒有問題的,在中低端產業領域,以前長期困擾中國的產量不足的問題已經解決了,進入了產能過剩的時代,現在是到全力攻克高端產業滿足國內消費需求的時候了。

如果我國的高端產業不能滿足國內消費需求,那麼這個需求就會被外國產品和服務佔領,無法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簡單的說,中國消費者花了100元,有70元買了國產貨,有30元買了外國貨,因此雖然中國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是100元,但是對於國產產業來說,實際上只能滿足70%的需求,要想擴大對國產貨的需求,拉動經濟發展,唯一的辦法就是走向高端。而要走向高端,唯有大力自主創新,加大研發投入,保護知識產權,和發達國家產業直接競爭,刺刀見紅硬碰硬。

目前來看我國在2017年對研發的投入是做的不錯的,R&D費用達到了1.75萬億元,增速高達11.6%,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R&D的支出佔GDP總量為2.12%。專利也在猛增。

那麼我們會在哪些高端製造業領域和發達國家硬碰硬呢?

今年總理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是「集成電路,第五代移動通信,飛機發動機,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等,這充分說明了我國通過發展高端製造業繼續拉動經濟發展的決心。

這五大產業,我們的競爭對手無一不是發達國家,無一不是發達國家的命脈產業,這是強者的遊戲,其他發展中國家基本沒有能力參與。

實際上我國在上述五大產業均在快速發展,這也是為什麼所謂的「總等收入陷阱」對中國是偽命題。

這五大產業,其實是我國從高技術製造業和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挑選出來的「精選項」。高技術製造業有六項:醫藥製造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錶製造業,信息化學品製造業。

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有七項:(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等七大產業中的工業相關行業。

政府工作報告裡面專門把五大產業單獨列出來,我們未來的投資機會也在這五個之中。上面的五個產業的頭部公司,未來必然會有超常規的高速發展。

我們看一組數字就知道了,2017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0%。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3.4%,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2.7%這些有關「質」的部分都在保持快速增長。

4:珍惜中國最後的繁榮二十年。

這個二十年是一個概數,按照我國官方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其實還有17年。

為什麼說是最後的繁榮二十年?中國過去幾十年之所以能高速發展,重要原因是我國的技術和發展水平和發達國家有很大的落差。因此我們通過學習先進技術,引進外資,引進先進管理方式,實現大量出口,同時用賺取的利潤對國內落後的基礎設施和房地產進行大量投資,就能夠實現高速增長。

但是現在我們也可以看到,在中國製造越來越強,出口份額越來越飽和,基礎設施越來越好的情況下,通過產量擴張實現增長的時代結束了,我國的經濟增速已經下了一個台階,進入了6-7%的新常態。

2017年出口增長了10.8%,但是即使這樣不錯的出口增速,最終凈出口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只有0.63個百分點。出口和投資已經越來越難拉動經濟發展了,內需已經成為絕對主力。而要滿足內需,只能在高端化製造方面下功夫,我國目前在中低端產品技術水平已經趕上西方水平,國產化替代完成,通過擴大中低端產品的產量來實現經濟增長已經難以為繼了,反而會形成庫存和過剩。

我國以後的經濟增速,越來越取決於我國產業走向高端化的速度。「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新材料,航空航天,移動通信技術」等為代表的高端產品在一二十年內預計將逐步趕上西方水平,逐步實現國產化替代。

二十年後中國和西方的技術水平已經總體基本拉齊,開始成為並行領跑者的時候,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就結束了。其實這個很好理解,那條路有人走過而且還給你留下了路牌,你走起來自然快,如果你前面的路從來沒有人走過,那走起來自然會更慢。

那麼怎麼解決二十年後技術代差消失後中國的發展問題呢?這就要加大基礎科學研究力度了。2017年中國基礎研究經費為920億元,比上年增長11.8%,總體勢頭還是不錯的。後面我會寫2018年世界各國科技發展的趨勢,很多數據出來之後,會完全出乎人意料。

最後的快速增長二十年,值得好好珍惜,這樣長達半個世紀的經濟高速發展繁榮時期結束後,很難再有了,中國社會將會從以7%增速發展快速變化的社會,變成一個2%,3%增速的節奏緩慢,變化緩慢的社會,進入類似於今天美國的社會形態。

我們今天你追我趕過程中形成的焦慮的快節奏生活,都將在那個時候終結,同樣的財富暴增的機會也會大大減少,那時候我們回憶起現在,也許會說,當年的中國真的是一個「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快速變化時代啊。

背景簡介:本文作者為知乎大V寧南山,文章於2018年3月15日發表於作者微信公眾號寧南山mp.weixin.qq.com/s/_-RQ),風雲之聲獲授權轉載。責任編輯:孫遠

歡迎關注風雲之聲

知乎專欄:

zhuanlan.zhihu.com/feng

一點資訊:

yidianzixun.com/home?

今日頭條:

toutiao.com/m6256575842


推薦閱讀:

中國經濟的雙重調整——21世紀宏調史分析視角
如果中國重啟下崗潮
海南: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標杆
一帶一路政策對中國發展的深遠影響
互聯網真的去中心化嗎?

TAG:中國經濟 | 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