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鄉土中國》,費孝通

【讀書筆記】《鄉土中國》,費孝通

摘錄和一些感想。

1、鄉土本色。

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的熟悉社會。

「在社會學裡,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中並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用T?nnies的話說:前者是Gemeinschaft,後者是Gesellschaft;用Durkheim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後者是「機械的團結」。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後者是法理社會。」

「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個人不知道個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生法律。在鄉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這不是見外了么?』,鄉土社會裡從熟悉得到信任。這信任並非沒有根據的,其實最可靠也沒有了,因為這是規矩。西洋的商人到現在還時常說中國人的信用是天生的。……鄉土社會的信用並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於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

主要說明了禮俗社會最大的特點,熟悉。

「陌生人所組成的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風俗來應付的」,於是才會出現法律。

《從習慣、習俗到習慣法——兼論習慣法與民間法、國家法的關係》李保平(docin.com/p-1451427478.

2、文字下鄉。

鄉村的「愚」和城市的「愚」。鄉下人的「愚」是出於鄉土社會的本質。鄉土社會是面對面的社會.

語言和文字的區別。

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少數人的特殊語言和社會人的共同語言。

3、再論文字下鄉。

「時間的悠久是從譜繫上說的,從每個人可能得到的經驗說,卻是同一方式的反覆重演。同一戲台上演著同一的戲,這個戲班子里演員所需要記得的,也只有一套戲文。他們個別的經驗,就等於世代的經驗。經驗無需不斷積累,只需老是保存。」

因為所有人的模式都是一樣的,都是定型的,所以所有的經驗都只需要語言的相傳,並不需要文字的記錄。

4、差序格局。

以個人為中心,按照血緣親屬等關係的親疏來對人距離遠近的劃分。這個圈子的範圍伸縮自如。如孔子的「推己及人」。

除了血緣關係,還有地緣關係。地緣關係的範圍大小根據中心的勢力厚薄而定,於是有了樹倒猢猻散的現象。

費孝通先生提出了一個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中國傳統社會裡……為了自己可以犧牲家,為了家可以犧牲族」,與《大學》中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條理相通,正反相反。這個公式里當事人是不承認自私的,因為在犧牲族時是為了家,家在他看來就是公的。公私只是相對而言。

差序格局中,傳統社會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群系中發生意義。

5、維繫著私人的道德。

團體格局和差序格局,團體格局要考慮的淵源是宗教傳統,也即人人平等。而中國的傳統法律觀念,是親親相隱。

6、家族。

中國是父系氏族,主軸是縱向的,在父子之間,甚至是在婆媳之間,分工明確,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等,夫婦兩性成為配軸,主配兩軸都因為事業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謂的普通感情是和紀律相對照的……紀律排斥私情的寬容」。

7、男女有別。

兩種文化模式,亞普羅式的和浮士德式的。「亞普羅式的文化認定宇宙的安排有一個完善的秩序,這個秩序超於人力的創造,人不過是去接受它,安於其位,維持它;但是人連維持它的力量都沒有,……。現代的文化卻是浮士德式的。他們把衝突看成存在的基礎,生命是阻礙的克服;沒有了障礙,生命也就失去了意義。他們把前途看成無盡的創造過程,不斷的變」。鄉土社會是亞普羅式的,現代社會的文化是浮士德式的。

感覺古代主要是男女兩性的合作生活,或者就是說是事業性的組合。因為男女分工明確,存在很大的差異,而這種分工非常穩定。

「依現代文化來看,男女間感情激動的發達已使生育的事業搖搖欲墜。這事業除非另外設法,由社會來經營,浮士德式的精神的確在破壞這社會上的基本事業。」(生育事業如何設法?社會怎麼來經營?)

當婚姻和生育不再作為一個個體生存的目標的時候,就會出現這個問題。現在社會的發展也確實是這種狀況,越來越多的人獨立。不僅僅指女性從生育的事業中獨立出去,其實男性也是如此。婚姻變成了一個更加純粹的契約,既然是契約,那就是建立在平等自由的基礎上的,意思自治是契約最主要的特點。人的契約精神加強,結婚離婚就會變成更加簡單的事情。不像上一代的婚姻,離婚在他們看來是不齒的,現在則不然,我們所處的社會,越來越接受這種轉變。當婚姻變得簡單化,那麼思考一下,結婚離婚變得沒有負擔,那麼是不是說出軌背德的成本就會變低。直到有一天人們厭倦了被「婚姻」這個契約束縛,於是會變成只有愛情沒有婚姻?婚姻的作用是什麼?是賦予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一種法律關係,從而賦予婚姻內才能擁有的種種權利和義務。如果有一天不存在婚姻這種形式了,那麼這種本該由配偶所有的權利該怎麼賦予?(後面還有一連串問題就留給下一本書思考吧,這個問題肯定有學者想過了,先記下來這個問題。)

很有意思的一點。費孝通先生說到「中國鄉土社會裡,以家族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則較異性原則為重要的表示」的時候,他是這樣說的——「男女有別的界限,中國傳統感情定向偏於同性方面去發展。變態的同性戀和自我戀究竟普遍到什麼程度,我們無法確說;但是鄉土社會中的結義性的組織,『不願同日生,但願同日死』的親密組合,多少表示了感情走向走入同性關係的一層里的程度已經並不很淺。在女性方面的極端事例是南華的姊妹組織,在女性文學裡所流露的也充滿著馮小青式的自戀聲調。可惜我們對於中國人的感情生活太少分析,關於這方面的話我們只能說到這裡為止了」。

費孝通先生到此為止了,那麼延續這個思路往下想一想。按照鄉土社會的穩定性,男女之間是亞普羅式的,也就是說沒有浮士德式的感情激情,更多的是一種熟悉、習慣、分工的模式,所以,鄉土社會其實對異性之間的感情是非常壓抑的,甚至可以說是歧視的。那麼感情激情上的波動更多的是出現在同性戀中或者是自我戀中。因為同性戀和自我戀不摻雜某種事業性。可是這樣一想,鄉土社會對感情的壓抑真的是非常厲害了。

對於同性原則如果只聯想到愛情上實在太膚淺。

8、禮治秩序。

禮治不是人治,「人治」這個詞是非常不恰當的。禮治更多的是內在道德的約束,是社會所共同承認的道德習慣的由內而外的約束。

「禮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維持規範的力量。法律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維持禮的是傳統」。「傳統是社會積累的經驗」。「禮是按著儀式做的意思」。

法律是從外部限制人的,違法會得到處罰。而禮不是。禮是思想文化上的教化,是由內而外的譴責。「禮治並不能在變遷很快的時代中出現,這是鄉土社會的特色」。

9、無訟。

行為者對禮治的一套規則從小熟悉,不問理由。

人情社會。

現代社會更多的是講究權利,不再考慮道德倫理。

「鄉間認為壞的行為卻正可以是合法的行為,於是司法處在鄉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個包庇作惡的機構了。」

「現行的司法制度在鄉間發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壞了原有的禮治秩序,但並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

這種情況很常見,經常看到很多案例的判決結果和社會習慣的慣性思維得到的結果不一樣,然後大家就會說法律是惡法,但其實不然,法律自成一套體系,我認為簡單來說原因有二,一是目前法制觀念雖然有了一個大體的建設,越來越多的人有了這個意識,但是卻並不知道法律的具體規定是怎樣的。另一個原因是,現行法律多是移植而來,法律水土不服的情況很多見,而我們的觀念傳統已經根深蒂固千百年。法律和當地道德文化傳統相融合的過程是緩慢和複雜的。我有的時候甚至在想,法律會不會成為最大的文化入侵。因為法律所帶有的強制力是非常強大的,人們在接受的時候必然會捨棄一些東西,所以說法律的建設任重而道遠,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是說一說寫一寫就能做到的,怎樣才能建立一套符合實際國情的法律體系真的不是一朝一夕能找到答案的。匆忙狀態下是不能做好事情的,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10、無為政治。

權力的討論,一種偏重社會衝突,一種偏重社會合作。

社會衝突,階級鬥爭,橫暴權力。

社會合作,社會分工,同意權利,社會契約。

權力與經濟利益的關係決定著人們對它的熱衷。

11、長老統治。

教化性的權力。「一個孩子在一小時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會超過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會指摘的次數。在最專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會比一個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過日子為難過」。教化性的權利在親子關係中表現得最明顯,並不限於親子關係。「文化的基礎必須是同意的,但文化對於社會的新分子是強制的,是一種教化過程」。

「文化不穩定,傳統的辦法並不足以應付當前的問題時,教化權力必然跟著縮小,縮進親子關係、師生關係而且更限於很短的一個時間。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人並不能靠經驗作指導。能依賴的是超出於個別情境的原則,而能形成原則、應用原則的不一定是長者。這種能力和年齡的關係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專業,還可加一點機會。講機會,年幼的比年長的反而多。他們不怕變,好奇,肯試驗。在變遷中,習慣是適應的障礙,經驗等於頑固和落伍。頑固和落伍並非只是口頭上的譏笑,而是生存機會上的威脅」。

其實現在就是這樣的,有很多時候帶著問題去請教父母長輩,他們並不能給出一個相對正確的答案,他們幾十年所得到的經驗並不足以給一些更好的建議,因為所遇到的都是前所未見的情況。所以不要盲目聽從長輩所說的話。長老統治在現在明顯不再適用。

12、血緣和地緣。

生育。血緣。穩定。繼承。

流動變得頻繁,人情不足以維持權利與義務的平衡,於是更加需要法律。

「地緣是契約社會的基礎。」

「在契約進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

「從血緣結合轉變到地緣結合是社會性質的轉變,也是社會史上的一個大轉變。」

這個地方想起朱蘇力的一個演講稿《朱蘇力:社會轉型與中國法治》(chinathinktanks.org.cn/

13、名實的分離

討論權力的的性質分成三種方式:「一是從社會衝突中所發生的橫暴權力,而是從社會合作中所發生的同意權力,三是從社會繼替中所發生的長老權力。現在又想提第四種權力,這種權利發生在激烈的社會變遷過程之中」。社會變遷中的權力(時勢權力)和長老權力此消彼長。

「在長老權力下,傳統的形式是不準反對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認這形式,內容卻可以經注釋而改變。結果不免是口是心非。」

14、從慾望到需要

「從知識里得來的權力是我在上文中所稱的時勢權力;鄉土社會是靠經驗的,他們不必計劃,因為時間過程中,自然替他們選擇出一個足以依賴的傳統的生活方案。各人依著慾望去活動就得了。」

推薦閱讀:

【讀書筆記】01-植入臨界知識的「晶元」|成甲《好好學習》
錢鍾書是怎樣做讀書筆記的?
窗邊的小豆豆與沙漠中的小王子
《把時間當朋友》讀書筆記
為AI領讀學習筆記(一)

TAG:讀書筆記 | 法社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