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床就腳痛?!原來這才是真正原因!!!
足是人體的基部,跟房屋的地基一樣,如果地基不穩會造成房屋結構不良。
足底筋膜呈扇形,它是位於蹠骨與跟骨之間的一片筋膜組織。主要功能是維持足弓,保持正確的步姿,平常在行走或跑步時,這片組織會承受體重使蹠骨與跟骨分離的拉力,並且因各種不同的情況下給予活動時所需的扭力,彈性以及吸收與地面的反作用力。
出現骨刺時疼痛在晚上睡覺前最嚴重;而足底筋膜炎患者疼痛在清晨,特別是下床著地時最嚴重。
超重人群最易出現跟骨骨刺,而足部力學結構的改變容易造成足底筋膜炎。預防跟骨骨刺最重要的是合理飲食、控制體重,出現骨刺且嚴重時需進行手術去除,而對足底筋膜炎多採用物理治療。
足跟底部或前足底筋膜疼痛不適。疼痛好發於內側足弓靠近腳跟處,也有可能往前向腳趾方向延伸。
足底筋膜炎屬於慢性運動損傷,臨床上患有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往往合併有足部生物力學異常的問題(扁平足、外翻足、高弓足、姆外翻等)。
足底筋膜炎與跟骨骨刺?
當跟骨出現骨刺時,也會表現出疼痛的癥狀,但是疼痛發生在足跟與地面接觸、受力時,而足底筋膜炎疼痛往往發生在足部蹬離地面時。
足底筋膜炎的主要原因:
因受傷或是鞋不合適而引發足部結構異常。
身體過重造成足部關節負荷加重。
長時間站及坐造成小腿腓腸肌及小腿筋膜過緊。
跟腱過緊、過短。
足跟墊因年齡增長而減少。
長時間站立、步行、體重過重、穿高跟鞋、高弓足、扁平足等。
其他疾病造成腳骨頭變形。
足底筋膜炎主訴癥狀:
晨起第一步踏地最痛,活動後減輕,但步行、站立或跑步時間一久,痛楚又慢慢出現。休息後,起身走路時痛楚又重新出現。
為了避免足跟疼痛而自行改變走路時的步姿,足底壓力分布不均勻,著力不當,因身體生物力學的改變而引發脊椎、髖、膝、踝等關節疼痛。
感覺下肢循環不好,肌肉過緊,皮膚龜裂。
足底筋膜炎檢查:
步態異常:如墊腳尖、腳內翻、腳外翻等。
足底肌肉及足跟墊減少。
局部及(或)小腿有疼痛的激發點。
翹起大腳姆時,足底筋膜感到過緊,甚至引發疼痛。
足部骨關節錯位 X-光檢查可看到足跟骨刺,但有15%的人有長骨刺但沒有癥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