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幼兒園到二年級的一位家長心得

從幼兒園到二年級的一位家長心得

第一部分,從戰略方面來說:

1.「延遲滿足」

嬰兒時期的吃奶,延遲幾秒幾分鐘給她奶粉,就是最基本的延遲滿足,從兩三歲的食物玩具,到七八歲的禮物用品都可以訓練延遲滿足,等孩子有了延遲滿足的自控力,反應到學習上,她能夠堅持動腦換思路把一道難題做下去,而不是輕易說不會輕易放棄。

但要注意這個延遲滿足,最好讓孩子主動控制節奏,不是家長控制,否則會適得其反,甚至激起孩子憤怒的情緒。

舉個栗子,孩子三四歲時要一個旅遊景點價高質次的玩具,你告訴她這個又貴又不好,同樣的錢網上購買可以買更多更好的玩具,如果你等幾天,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那麼這個時候的延遲滿足,實際上起到了鍛煉孩子理性思維的判斷力,同時鍛煉了她的自控力。

如果只是單純的說,這個不能買,那麼孩子可能會怪罪於家長不捨得花錢不夠愛他而引發誤會。

可能有人會說,以前我們小時候大部分家長也不知道這個延遲滿足,不也都挺好的嗎?

因為以前的社會環境,經濟物質各種匱乏,自然就延遲滿足了,大部分孩子不可能你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以前的每家孩子也多,父母也顧不過來對某一個的過度表揚過度寵溺。反面的例子,以前多個姐姐一個弟弟的大了敗家啃老的、窮家養嬌兒的,沒有延遲滿足的鍛煉就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現在的孩子們大部分不缺吃不缺穿,當一個幾歲的孩子不為吃穿發愁的時候,他就會潛意識裡思考人生的哲學問題,人是怎麼來的,我為什麼要奮鬥,為什麼要學習要努力等等。我們都要適應這個時代的巨變。

2.「沒有表揚,無需懲罰」

學習是孩子天生最大的本領。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每一個學習都是孩子最大的樂趣,為什麼要將學習視為苦差事呢,要在兩三歲到七八歲之間做好行為引導。

有的孩子會背寫一些字詞會背一些詩歌,家長說,好棒,好聰明,甚至有客人來了喊孩子表演一個,這些就會讓孩子認為學習是一種可以換來外在價值的東西,而忽略了學習本事的意義。

也不要理解成那就不管孩子認字,不讓她背詩了,不是的,而是應該和孩子一起欣賞美好的字詞詩歌,或者應用這種知識。

有一次女兒考的成績不錯,老公高興的說,寶貝真棒,為爸爸爭了光!我告訴他,再也不要對孩子這麼說,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怎麼是為你爭了光呢,快快放棄這種說法和想法。

根據馬斯洛 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從物質到精神,最高層次的是自我實現需要,而學習本身是最容易帶來自我實現需求的。

有的家長承諾孩子考了多少多少分,獎勵你什麼什麼玩具、美食、零花錢等,這是物質激勵,最容易失靈,等到高年級,獎勵只能也越來越高,孩子還會討價還價,學習成了交換物質的工具。

有的家長用精神激勵,考了多少多少分,就精神表揚孩子,就像我老公這種說法,認為激勵了孩子,可實際上是轉移了孩子的責任,她會認為學習是為了父母高興自己有面子。還是沒有發揮出學習的內在價值,學習的自我實現的激勵能力。

也不是一點也不可以表揚,如果表揚不要表揚結果,而應表揚努力的過程,不要表揚外在,而應表揚內在。

數學也好,語文也好,本身都是很有趣味的,和孩子一起享受學習中獲得的自我滿足感,比如只要學會加法,就可以一起玩斐波那契數列,已經它在自然中的巧妙現象,可以看看有意思的視頻,大師們講的更通俗易懂,可汗學院,網易公開課搜一搜,知乎找一找。可以在玩摺紙遊戲中順便說一下,平面,曲面,順便折個莫比烏斯環,數學多麼好玩,就給孩子心中種下了小小的數學種子,還讓她有了興趣。

生活中的數學語文知識更多,和女兒走棧道時,隨口說句走了四分之三了,還剩四分之一,她聽不懂就會問,不要說你大了就明白了,而是要藉機給她舉例子,講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不需要她死記硬背分數的定義,她們會理解的,孩子天生強大的學習能力。收繳她的壓歲錢,告訴她給她一年百分之十的利息,她問就給她講。

當學習轉移成孩子自己的事,自己的樂趣以後,她就可以以點帶面,學會了自己學習的方法。

那就不獎勵孩子任何物質、精神了?不是的,只是不要和學習掛鉤,應該和愛掛鉤。平常的衣物、玩具、禮物、父母開心的幸福、真心的讚美,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讓孩子體會到愛,體會到陪伴,體會到安全感。

對父母來說,孩子成績的好壞「無需表揚,沒有懲罰"就夠了。

對孩子來說學習是一種自己的收穫。

3.「負起自己的責任」

孩子天生是會負起自己責任的。

女兒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有時候跟姥姥睡,早晨叫起床時姥姥是這樣的節奏,"寶寶,該起床了」,「寶寶,該起床了」,「寶寶,再不起就晚了」,「寶寶,上學要遲到了」……

這種叫醒方式,就是把孩子的責任轉移到了家長身上,孩子雖然知道晚起床會遲到,但她潛意識裡把這個責任就推給了家長,是你負責叫我起床的,起晚了不是寶寶的錯。

我把孩子接過來,前一天晚上,和孩子商量,咱們上學最晚7點起床,如果你想睡會懶覺,咱們把鬧鐘訂到6:50,可以嗎?她說好啊(這種商量所有孩子都不會拒絕的,其實這個時候你已經悄悄地把責任轉移了,她答應了,她承諾了,潛意識裡就會有責任感。比直接下命令式告訴她好,如果直接通知她,你明天必須起床,不起床就遲到了,她潛意識裡會抵抗)

第二天不要啰嗦,6:50叫她,說「寶寶,該起床了,6:50了」,她不想起,不用管,7點時候再說最後一次「7點了」,不要再說起床不起床的事了,只告訴她時間,她內心會想到承諾想到責任,即使沒起來也有了第一次的壓力。如果沒有起床就任她遲到幾次,吃到時候告訴她遲到的願意是沒有7點起床。

我女兒只用了一個星期,自此上學起床從來不是問題,只告訴她時間,不告訴她該幹什麼了,她就會自己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來。

晚上孩子都不愛睡覺,總想能拖就拖,導致學習效率不高,越睡越晚,當我女兒有這苗頭的時候,我和她一起制定了一個時間儲蓄銀行方案。共同約定一個睡眠時間,比如9點,規定如果今晚比較困、累、無聊,可以早點睡,剩下的時間累積著,哪天想晚睡可以用這個攢下的時間延長。這個方案孩子非常喜歡,比天天晚上督促早點睡,督促寫作業寫快點有效很多。

相當於對她實行目標管理,讓她對自己的時間負責,她也不再有多玩會就多佔會便宜的想法,而是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時間控制,有利於效率的提升,更主要有利於學會時間的自我管理。

我們家這個小財迷,幼兒園大班第一次施行開始,攢的時間花不完,像小倉鼠一樣光顧攢了,忘了花。現在不行了,還提出可不可以借,我說可以啊,你這是信用卡理念,但透支額度最多半小時。

學習是自己的事,書包文具是自己的責任,時間管理是自己的責任,慢慢地孩子學會自己負起自己人生的責任。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但一路有父母的陪伴和支持,讓她感覺不孤單。

不能說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就可以完全不管了,多大的孩子都有愛的需求,不同階段都有不同階段的困惑。

梁思成在賓大讀建築專業時,有段時間苦惱於天天畫圖,梁啟超寫信說有這想法就是有進步,但學校只能教人規矩不能教人巧,只能教你術,不能教你道…….現在你搜搜梁思成的手繪建築圖……

4.自學能力

未來的成績和能力,我覺得都取決於一個人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在小時候的培養主要是思維習慣的訓練。

女兒沒有上幼小銜接班,學的知識類的很少,別人家孩子會很多字我們也沒著急,有的說不上銜接班將來跟不上,這種焦慮的跟風影響了很多人,所以首先家長應該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學會辨別。

女兒6歲之前以聽短篇故事為主,繪本閱讀也不算多,大班隨隨便便教了幾十個字,10以內20以內加減法,入學報名時老師問2+5,女兒還回答等於8呢。

但一年級開始她加速度很快,識字量、理解力甚至超過我的設想。後面的書單幾乎都是一二年級的量。

入學前的生活習慣,思維習慣我覺得都樹立起來了,玩簡單的打三旗,大炮,倆虎二十四狼、象棋等遊戲。入學前一個暑假,教了拼音,玩了撲克牌的24點遊戲,比較簡單的,和別人家把一年級教材全學完的,認識上千漢字的比起來實在是差遠了。

但從一年級開始,學一個字從字源講起,可以學會好幾個字,主謂賓的地得也都給她講,我們超前學了,但超前學的不是多少字,而是一個體系,語文數學小學教材都有點割裂,把它們的體系框架搭起來,學什麼具體的就都快了,而幼兒園時還小,理解不了,容易死學,學死了,反而影響思維。即使一二年級的學習,現在的教材也容易教死板了,而且人多老師顧不過來,還是得自己跟著孩子的進度設計框架,一旦學習方法學習思路掌握了,我想三四年級就可以放手,孩子學會自己設計學習框架了。

七八歲時的數學題,語文閱讀理解,甚至忘掉的乘法口訣語文單詞,如果不會了問我,告訴她你在想想,你再讀一遍題,一部分她就會了,一部分實在想不起也不直接告訴答案,通過提醒,比如「癱」字不會寫了,告訴她一般形聲字最多,想想tan音會的字有嗎,她可能會說會「灘」,繼續告訴她,聲部對了,那表示意思的偏旁呢,和什麼有關,奧,和疾病有關,她馬上就會寫癱了,還可以繼續,把「攤」也學會了,以後可以繼續通過動腦子學習其他漢字。

女兒問我哪個哪個字怎麼寫,哪個哪個字讀什麼,我倆都是隔空溝通,我讓她描述那個字的筆畫偏旁結構等,這中間就調動了她的大腦記憶和分析能力。

有時她問我某某字怎麼組詞,比如「沙」,有時我讓她自己查字典,有時我問哪個字啊,她隔空啊不得不想怎麼描述這個字,甚至會說「沙子的沙」,我說這不你已經組了啊。有好些字詞我不知道她怎麼會的,語文不能局限於教材的生字,有時候看書自己會摸索認識很多字(神奇的最高級的漢字,有時候不認識也能猜出什麼意思)。

數學教材邏輯的領悟,比具體章節的預習還重要,有時她自己就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事,比如學了簡單的規律,她自發的發現設計更複雜的規律,這都是自學能力的培養。

第二部分,從戰術方面來說:

1. 語文聽讀看

語文很多家長陷入了一個閱讀的誤區,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要自己孩子的情況深入了解,什麼階段閱讀什麼書籍,現在早已不是開卷有益的時代了,粗製濫做的書籍太多了,看多了沒什麼用。

有的家長認為閱讀就是積累好詞好句什麼的,我覺得閱讀的根本是幫助孩子在吃穿玩得到解決後的一個充實內心充實思想的過程,閱讀避免長大後的孩子變成「空心人」。

閱讀還讓孩子的辨別深淺真假的能力得到提高,至少大了可以看出微信中的謠言廣告還是騙子,大了可以享受好文章。一些偽雞湯偽廣告給家長帶來的焦慮,閱讀理解能力強的人可以去偽存真的看更多真相,不受虛假的影響。

曾經問一個中文系的教授,教過的這麼多大學生,還是中文專業的,從語文的角度,小學最重要的是什麼,她說是敘述能力。真是沒想到,不都說閱讀最重要嗎?仔細一想,是的,閱讀的目的是什麼,閱讀完了怎麼消化成自己的知識,這也就是語文邏輯思維的培養。

另外,語文的想像能力,一點也不亞於數學空間想像能力的重要性。

對孩子來說促進想像能力的第一是聽書,第二是閱讀,第三是看視頻。(對成人第一應是閱讀),因為五六歲的孩子閱讀能力還不夠,閱讀只能讀他同水平的書籍,而聽書是可以大大超越他同期知識水平的,尤其長篇的故事,可以促進孩子想像力,他會想像下一章下一個情節,還可以促進孩子的總結整理能力,他為了連貫故事情節,會回憶以前的情節,會在大腦里總結概括。

聽書,我選的第一部是常志說的長篇快板《小哪吒》,孩子一聽就上了癮,後面還有其他長篇的故事,這些聽得書有了各種收穫,記得她拿著快板站到窗台上模仿講評書的樣子,不知不覺中就學會複述了。

閱讀的書籍,我喜歡中國傳統的,歷史的和國外經典的獲獎作品,不同時期的好書都有,中國八十年代的一些好書,後面也有翻版的,選那些經過時間檢驗的書,如《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先聽後看,那種清晰的線索,簡練吸引人的文字,不愧是大師之作,可惜沒有寫完就去世了,後面續寫的各路人馬沒一個比的上原作的。

兒童有兒童的名著,不要給孩子看什麼四大名著兒童版之類的,到年紀再直接去欣賞原著之美,改編的都一塌糊塗,少有佳作,各種安徒生格林童話改編版,都沒必要提前看,看獲獎的經典,隨著年齡看原著。有些暢銷的兒童文學,我們幾乎不看,時尚流行跟風而已,深入看下去對孩子三觀塑造並不好,就像一些流行動畫片。

小學生優秀作文看不看?那麼多名著都排著隊等看,哪有時間浪費,他們寫的有多優秀,有經典寫的好?那些都是套路,套路只會讓你短時間進步,長期來看束縛語文思路。

看電視是孩子思路跟著電視走,不會調動孩子想像力,只會讓人變傻,偶爾看看,也要看經典的。

所以一年級時大概時間是5:4: 1, 而且聽最不佔用時間,給她準備了一個mp3小音箱,隨時自己拿著聽,放學就聽,吃飯也聽,聽書時那種專註力,也訓練了其他學習時的專註力、

這個比例隨著年紀的增長思維的鍛煉,閱讀會佔比越來越高,聽書下降。

還有想像力,我問過她你知道小哪吒長什麼樣嗎?她很肯定的點點頭,實際那時候我還沒給她看任何小哪吒的圖片,她心裡已經想像出來了一個形象。

不能為閱讀而閱讀,閱讀的目的是增加理解力,增加邏輯思維等,閱讀一定要動腦子。看那些讓人聰明的書,將來的任何閱讀理解題都不會困難,成人後能力也不會太差。不要看那些把人當傻子的書。

2. 數學思維

家長既不能完全放手又不能包辦,比如我們做的奧數舉一反三,每單元有例題,每個例題下面有練習題,例題我都不講,自己看自己理解,根據例題總結思路自己做練習,做完孩子和我溝通,觀察她思路卡到哪裡給她引導,總結,拓展。大部分的知識點她已經會自學了,只有小部分需要引導,而這種能力越來越強。

有一次老師讓根據軸對稱原理練習剪紙,一個複雜的圖形,孩子設計的比我還好,像古代那種剪紙的技術,我都沒想到,這就是思維的想像力得到了鍛煉。

通過畫圖可以解決很多數學題,也訓練平面和立體的空間想像力。

比如數學計算,從一年級就教了她豎式(這就是糾正教材的框架,豎式加減乘除可以建立圖畫的印象),口算時就讓她腦內畫圖,比較複雜的都可以心算出來。

背課文也可以畫圖,我發現她背誦課文段和段之間總是卡殼,讓她腦內記住課文段落所在位置,用畫圖的方法輔助背誦,很好使。當然背誦整篇的前提還是先框架後細節,先知道文字結構、每段描寫了什麼,文章邏輯順序是什麼,先分析框架在背誦具體內容。

玩24點的遊戲(一年級)時,一開始多是不會的,不直接告訴她答案,這樣不是玩的目的,目的是思維的訓練,告訴她怎麼去組合,怎麼變換排列,怎麼排除法,怎樣分類總結常用方法,有了第一步怎麼去深入第二步第三步,訓練把一個大問題拆解成不同小問題,對將來解決更複雜的問題打下推理的基礎。

如果她會做的,問問有沒有第二鍾第三種方法,訓練多方案解決問題,擇優解決問題的思維。

都說能力重要,我覺得思維決定未來的能力。

從一年級開始,數學我們補充了《舉一反三》系列,簡單的奧數,對比了幾套教材,這個簡單系統性好,語文加大了聽長篇和閱讀,孩子開始一日千里的進步。當然增加的這些是取代了別的家庭作業的,否則孩子太累,老師留的家庭作業都是平均的,不見得適合每個孩子,我們用更適合自己的這些替代平均水平的家庭作業。

3. 學習習慣

不幹巴巴的要求上課要注意聽講,告訴她雖然有的你已經會了,但是要聽聽老師講的有什麼不同,總結總結老師講的重點。,跟著老師的講解讓腦子動起來。老師表揚說這孩子跟著她的思路跟的太好了,講到哪裡跟到哪裡,講什麼想什麼。避免提前學了上課就不注意聽講的問題。

老師也有可能犯錯,有的老師太教條,要求中間過程一點不差的背,如果孩子有自己更好的思路,告訴她按照自己的思路是沒錯的,這種中間過程將來不會考,即使考了你錯了也不算錯,打破權威,調動自己的思考,建立懷疑精神。

有段時間學借位減法,老師要求借來的十位上的10必須先加被減數個位數字再減減數個位數字,孩子說她先減後加老師判錯了,我說不要管老師那個了,你的對,你的更簡單更快,考試愛考不考,咱們是為了學習更好的思路,不是為分數。

關於作業

作業是為了鞏固上課講的知識點,不要為了寫作業而寫作業,寫作業時想著今天上課講的重點。有些重複作業可以重複,比如孩子易犯錯的地方,有些重複作業可以不寫,比如熟練掌握的地方,這個老師不可能知道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必須靠家長把握了,但家長在一二年級把握的過程中要潛移默化的教會孩子方法,不能完全依靠家長,孩子要學會分析總結自己的情況。

自學的能力的培養是終極目標,自學能力決定了未來成績的根本。

另外,如果每晚的作業你只是督促孩子快點寫快點寫,寫完你再給她增加點別的,她會想我為什麼要快寫,寫完了還有,煩死了。應該每周每天都有計劃,和孩子共同制定,每天的計劃完成了就玩,隨便她,哪怕發獃都是好的,因為她提高了效率,應該允許有發獃空白的時間,而大量的無意識思考變成有意識思考往往也是發獃時候出現的,讓孩子有發獃的時間有好處沒壞處。

4. 2080原則

有的孩子總犯同樣的錯,很多家長就著急上火生氣的,其實也沒必要。也許有的孩子就是2080原則,80%的知識點需要只20%的精力,而20%的知識點卻需要80%的精力,這種時候完全不不用焦慮,想想孩子學得快的那一方面就平衡了,學得慢的易犯錯的那些準備一個錯題本就行了,多重複多記憶多理解,大人也不一定所有工作都高效啊。

5.關於書法

女兒愛寫字,得易於遺傳和傳統文化的熏陶,我和她一起看《史說漢字》《千年書法》等紀錄片,體會漢字書法之美,看歷史故事,等等吧,肯定潛移默化的熏陶了,從一年級開始練軟筆書法,從隸書開始,配套著看看漢代紀錄片,買套漢服玩,等等。

老師說這孩子坐的住,適合練書法,我想也得益於專註力的培養,同時書法的訓練又培養耐心專註力。中國的書法藝術太美太震撼,孩子不期成為書法家,練練字對得起這麼美的幾千年的文化。

一個孩子漢字寫得好的,沒有成績不好的。從女兒的字跡中能看到她的沉穩、仔細、認真和努力。另外,成績確實還不錯,這只是自然而然的結果,說到成績,只是為了證明不上學前班就跟不上的謠言是大錯特錯的。

……

一時先想到這幾點,我想生活中每個孩子的特點都有待父母去觀察去分析,因材施教,不可看了別人的方法就焦慮,本意不是如此,無論看了多少孩子的經驗,最終還是要靠父母因材施教,沒有人能取代父母對自己孩子的了解。

附:書單

聽的:

1. 常志快板:《小哪吒》、《西遊記》、《續西遊記》、《後西遊記》

2. 林漢達:《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雪崗中國歷史故事》

3. 希利爾:《世界歷史》、《世界地理》、《世界藝術》、

4. 三十六計

5. Michael錢兒

……

讀的:

1. 《左右腦開發》 2一7歲 三省出版社

2. 《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系列》

3. 《謝爾希爾弗斯坦作品集》1-11

4. 《不一樣的卡梅拉》1、2輯

5. 《神奇校車》1、2輯

6. 《漫畫上下五千年》1-12

7. 《篷車少年》1、2、3、4輯

8. 《山海經故事叢書》系列

9. 《阿凡提故事》

10. 《德爾·羅達爾作品集》

11. 《萬物有靈》系列

12. 其他零散的太陽蛋、兔子坡、穿靴子的貓、死了一百萬次的貓等。

……

看的:

1. 各種老動畫片,像阿凡提,一休、八十年代木偶剪紙等動畫片。

2. 各種紀錄片,如神秘的西夏,南宋,故宮、海昏侯考古大幕,文化的,書法的,動物的等。

3. 經典國際電影。

一年級作業

二年級作業

課堂聽寫

二年級學隸書半年後練習


推薦閱讀:

14歲男孩跳樓自殺:父母經常吵架,比離婚更可怕!
家長們真的懂教育孩子嗎?記得永遠別對孩子說這10句話
孩子的玩具越多越好?
從《兔小貝兒歌》中我們可以看出早教市場的什麼苗頭?
正確處理孩子的脾氣,幫助他發展健全人格

TAG: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