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講《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解說
題目:《心經》解說
講次:第十三講
日期:2008年04月12日
主講:釋慧祥
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祈願「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迴向:佛弟子(自己名)願以今天聽經功德,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願令一切眾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於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眾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迴向之福,發願令佛弟子(自己名),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三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眾生,莊嚴凈土,早登正覺,廣度眾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稱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稱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稱
稱念並迴向畢者,請放掌!
【經文】無苦集滅道。
【釋經】
再也沒有為了知苦、離集、證滅、修道的苦了。
【說明】
眾佛友!
世間有無量苦。
綜合其苦,可以共分為八種苦:即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苦。
又將八苦,可以歸納為三種苦:即苦受苦苦、樂受壞苦、不苦不樂受行苦。
又將三苦,可以歸納為二種苦:身苦及心苦。
又將二種苦,可以歸納為一種苦:一切受皆苦。
眾佛友!
這一切諸苦,都是有因有緣才會產生的。
因此,當知:
所有的苦,只要是因為我們造作了苦因,所以才產生的苦。就可以因為停止創造苦因,而令此苦止息下來。
當我們真能做到將苦因停止下來了,則所相應的苦緣也就會慢慢停止下來。當因緣都停止下來了,則苦就消滅了。
眾佛友!
所有一切的苦,都是由於我們自己造作苦因,而去感應苦緣,所以才產生苦果的。
所以一切苦,都可以被停止下來,只要我們停止再創造苦因。
用什麼方法,可以停止苦因呢?
佛陀是如此來教導的,那就是「四聖諦」。
一、苦諦:如實了知自己有什麼苦存在。
二、集諦:如實了知這些苦,是自己造作了什麼身口意業才引起的。
三、滅諦:如實了知自己如何修正身口意的行為習慣,則這些苦就可以永遠消滅而不再產生。
四、道諦:如實去將現有行為習慣修正,令所有的苦真的都能不再現起。
綜合來說,就是:
如實了知自己有什麼苦,並如實了知這些苦是自己的哪些行為習慣所引起的,並如實了知要如何修正行為習慣則能將這些苦永遠停止下來,所以就如實的去修正自己的行為習慣,讓苦真的永遠停止下來。
這就是稱為「四聖諦」。四種聖人們可以真的用來停止苦的方法。
眾佛友!
當我們運用般若波羅蜜多(事先預防)的法門來度一切苦厄時,就再也沒有為了知道自己有什麼苦的苦了,也就再也沒有為了去知道這些苦是那些行為習慣所引起的苦了。
也就再也沒有為了去了知要如何修正行為習慣才能令這些苦永遠停止下來的苦了。
也就再也沒有為了去改變行為習好讓苦真的永遠停止下來的苦了。
因此,才說:「無苦、集、滅、道」的苦厄了。
眾佛友!
「四聖諦」的法門,是為了停止苦。
但是畢竟,還算是「亡羊補牢」的法門。因為是苦產生了之後,才來想法子停止苦。所以不算是最清凈圓滿的大法。
所以,當我們需要用「四聖諦」來停止苦時,其實苦早就存在了。所以還是很苦。如果能令苦不發生,就不需要四聖諦了。
「般若波羅蜜多」的法門,就比「四聖諦」法門高明的多太多了!
「般若波羅蜜多」法門,是含有「四聖諦」而超過四聖諦。
如何說呢?
「四聖諦」法門,為了解決己經產生的苦令永遠停止下來。
而「般若波羅蜜多」的法門,是根本不令苦產生。
舉例說明:
有人等生病了,才來研究病因,停止病因,令病永遠不再產生。這就是「四聖諦」的用法。
又有人在未生病之前,就去研究病因,不造作病因,所以根本不會生病。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的用法。
因此,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而度苦厄的修行人。根本無有需要去修「四聖識」的苦。
因此,經文才會說「無苦集滅道」的苦厄。
【經文】無智亦無得。
【釋經】再也沒有需要運用智慧來解決問題的苦了,也再也沒有需要得到什麼來度苦厄的苦了。
【說明】
眾佛友!
再來說明一下,「智慧」與「般若波羅蜜多」的差別。
一、智慧:智,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慧,是令問題不再產生的能力。智慧,就是解決問題並令問題不再產生的能力。
二、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是事先預防的能力。波羅蜜多,是安全有效無後患地達成目標的能力。所以「般若波羅蜜多」就是以事先預防的方式來安全有效無後患的達成目標。
眾佛友!
我們 常常聽到過:「預防勝於治療」。
有能力治療,就叫「智慧」。但是這還是會有苦的。
有能力預防,就叫「般若波羅蜜多」。這才是真的不會引發任何的苦。
當我們能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來以預防的方式來度一切苦厄時,才是真的不會引發任何苦。
如果只是用智慧來治療苦厄。則還是會有苦的產生,哪怕只有一次,也都是很苦的。
所以經文中才會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度一切苦厄。…無智」的苦厄。
又為什麼說「無得」苦厄呢?
眾佛友!
如《長阿含經》載,佛說:「當知因愛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護。阿難。由有護故。有刀杖.諍訟.作無數惡。」
眾佛友!
為什麼很多人一生到死都想要「得到些什麼」,而實際上往往得不到什麼。這不是很苦嗎?
又為什麼很多人,一生到死,都想要得到什麼。而當他得到後,也就是失去的同時,這不也是很苦嗎?
又為什麼有很多人,一生到死,都想要得到些什麼,但是他們得到怕失去,就不敢用。因為不敢用,就等於沒有用,因此也產生更多的苦。
又為什麼有很多人,一生到死,都想要得到些什麼,但是當他們得到了以後,也會用,可是用壞後,就又失去了,就又感到苦了。
又為什麼有很多人,一生到死,都想要得到些什麼,但是當他們得到後,用了,失去了,也有能力再得到,但是為了去平衡這「得、用、壞、失、得用壞失、得用壞失……」也很苦。
可見,「得」也是會引發很多苦的。
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修行人,一開始就不往「得」字來發展,而是去照見那「本自具足」「無得無失」的本有。所以再也沒有因為「得」而引發的苦了。
因此,經文才會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度一切苦厄。…亦無得」的苦厄了。
【經文】以無所得故。
【釋經】因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的修行人,一開始就將所有的苦都預防了,之所以會「無色」的苦厄,「無受想行識」的苦厄,乃至「無苦集滅道」的苦厄,「無智亦無得」的苦厄,那是因為一開始就往沒有所謂會得到苦厄來發展的緣故。
因此,「以無所得故」,就是「以無所謂得苦厄故」。
眾佛友!
正因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的修行人,都是用「預防」的方式來做事。所以根本就沒有所謂會引發苦的機會。
所以才能度一切苦厄。
眾佛友!
雖然我們以「事先預防」的方式來避開一切苦。但是我們並不害怕苦。
為什麼呢?
當知:
在運用「般若波羅蜜多」法門時,有四個重點要學:
一、色不異空:當發展時,不要忘了避開苦厄之下,才來發展。
二、空不異色:為了避開苦厄,但別因此而害怕而不敢發展。
三、色即是空:發展時,就是要將因緣調到不會引發苦厄之下來發展。
四、空即是色:當真的能將因緣調到不會引發苦厄的情況下,就是大大發展的時候了。
例如:
一、喝水時,就是要避開燙到的危險,不能止渴的苦,及避開喝太多的後患。
二、為了避開燙到的危險、不能止渴的苦、及避開喝太多的後患,也別因此而害怕喝水。
三、喝水就是在不會被燙到,不會喝那些不能止渴的水,不會喝太多造成後患之下來喝水的。
四、當您喝水時能懂得是在不會被燙到,不會喝那些不能止渴的水,不會喝太多造成後患之下來喝水。那喝咖啡、喝茶、喝湯、…您都可以喝了。
眾佛友!
佛法,是很好用的。
但是希望您們要如實去體會佛陀所說的教法,別用想像,別用猜測,依實際生活的實例來度苦厄,則您就能知道佛陀在說什麼了!
眾佛友!
《心經》的經文,是將「般若波羅蜜多」的法門,以「度一切苦厄」為例,來提綱挈領地說明。是很重點式的開示。所以希望大家要能深入體會。
而實際上,「般若波羅蜜多」法門,可以運用的層面是非常非常的深且廣的。並非只適用於「度一切苦厄」。
「般若波羅蜜多」法門,也可以用來「增上一切戒、定、慧」。
也可以用來成就一切三昧。
也可以用來成就無上菩提。
眾佛友!
今天上課,就到此,祝大家進步直趣無上菩提。下課!
(一法整理,未經慧祥法師校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