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不一樣的追求,不一樣的結局
在西漢建立以後,每逢劉邦與人談起幫助自己成就偉業的功臣時,都會談到:蕭何、張良、韓信。這三個人並稱為「漢初三傑」,雖然後來劉邦清洗功臣,但是他始終都對三人的才能非常欽佩。在亂世之中,他們之所以願意跟隨劉邦打天下,並不是他們有救濟天下蒼生的偉大理想,而是各有其目的。
1、蕭何:追求安身立命
蕭何(公元前257—公元前193年),沛豐人,早年在沛縣擔任獄吏一職。劉邦在沛縣起兵後,蕭何開始追隨劉邦。但是由於蕭何之前在劉邦岳父呂公的酒宴上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所以最初劉邦給蕭何的職位非常低,基本上相當於打雜。
蕭何的命運發生改變是在劉邦攻陷咸陽之後,當時的眾多將領都在爭搶秦朝的金銀珠寶,而蕭何卻獨取秦朝的律令圖書檔案。正是蕭何的這一聰明做法,使得劉邦可以對天下的關塞險要、戶口多寡、強弱形勢、風俗民情等等了如指掌,最後得以戰勝項羽取得天下。
蕭何安身立命的思想幾乎貫穿他的一生,在沛縣起事時,蕭何害怕槍打出頭鳥,所以就推舉劉邦為義軍的首領。漢初三年,劉邦與項羽在前面打仗,後面的軍糧遲遲沒有運到,劉邦因此懷疑蕭何有反心。蕭何察覺後,便把子侄送到劉邦軍中效力。另外在劉邦晚年誅殺功臣的時候,蕭何通過低價兼并大量土地來破壞自己的聲譽,從而使得自己和家人的保全下來。孝惠帝二年,蕭何去世,謚號"文終侯"。
2、張良:報國讎家很,英雄有用武之地
張良(約公元前250—公元前186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人。在留地(今江蘇沛縣東南)與劉邦相遇,兩人一見如故,從此張良就成為了劉邦重要的謀士。張良之所以追隨劉邦,是因為他可以輔佐劉邦消滅秦朝,從而達到自己報家仇,雪國恥的目的。
在劉邦攻進秦國都城咸陽後,張良的國讎家很得報,此時的張良對劉邦自然是無線的感激。另外,張良的滿腹經綸還沒有得到施展,於是張良就繼續留在劉邦軍中,為劉邦出謀劃策,最終完成了統一大業。
在西漢建立後,劉邦開始打壓開國功臣。張良自然明白其中「卸磨殺驢」的道理,於是張良經常稱病,不管政事,就這樣漸漸退出了西漢初年的政治權力中心。但是在這期間,張良還是幫助劉邦平定了武將的叛亂,幫助太子劉盈立足。在韓信等功臣被殺後,於是張良高老還鄉,潛心專研黃老之學。
3、韓信:追求功名
少年時代的韓信,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整天為溫飽而發愁。因此,他也飽受了欺辱。正是韓信少年時代的這種遭遇,使得韓信過分執著地追求名利。韓信的悲慘下場不僅是因為他對功名太執著,更是因為他始終無法割捨內心深處的名利依戀。
在韓信被封為齊王后,韓信開始驕傲自大,覺得這一切都是自己憑能力掙來的,卻忽視封王以後的威脅,劉邦怎麼會容忍這樣的一位軍事天才為諸侯王。在西漢建立以後,劉邦先是奪了韓信的兵權,改封他為楚王。這時候,鍾離昧來到韓信這裡避難,被劉邦察覺後,韓信只好逼死了鍾離昧,並帶上其首級向劉邦請罪。
韓信所作的一切就是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但是劉邦還是把他降為了「淮陰侯」。此時的韓信,依然沒有反省自己,還保持自己往常的高姿態,最終難逃被誅殺的下場。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張良為西漢王朝做出了什麼貢獻?
※劉邦派張良冊封韓信有何用意
※謀聖張良
※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為何不在「十八元功」之列?
※漢留侯·張良的——智慧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