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基礎》4:總敘
《佛學基礎》4
——總敘_4
佛學基礎(4)——總敘4
菩薩優婆塞顯覺楊卓編
太虛法師論佛學次第統編
(上文:總敘——三界「二十五有表」----)
三界六道之眾生,有其攝屬之身體,所謂正報是也。有其依託之世界,所謂依報是也。此之依正報,能造之者為誰與所造之物如何,於下各項述之。
或問一切世界,因何而有?造者為誰?曰:因心而有,唯心所造。一切眾生,自無始來,迷真起妄,因妄識生,變似根身器世界等。故經云:『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又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造。』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一切因心所造,然心為何造耶?則為由業所感耳!惟業有共有別,下分述之。
同別二業者:一、同業,二、別業。
一、同業 眾生造共同之業因,謂之同業。
二、別業 眾生造殊別之業因,謂之別業。
因同別二業,所以感同別二種妄見:一同分妄見,二別業妄見。
一、同分妄見 眾人同業所感,如一國人同見瘴惡不詳之事。
二、別業妄見 一人別業所感,如病目人,夜見燈光,別有圓影。
造業既有同別,所以受用亦成共與不共。所言變者,謂變異也。共不共四變者:
一、共中共 如無主山河等,多人之識,共同變現,變後多人同共受用。
二、共中不共 如有主田宅等,多人之識,所變相分,唯一人受用,又如一水四見。
三、不共中共 如浮塵根,初唯自己第八識變,生後他人,亦有受用之義。
四、不共中不共 如勝義根,初托胎時,唯自一念變現,生後亦唯自得受用。
因心造業,有業則必成事,有事必有其相。茲將心造業感所成世界之事實,其相若何,下分述之:
欲明世界,先釋世界之義。世界者,時間、空間、二者是也。世者時之異名,遷流之義,為過現未時之遷行也。界為東、西、南、北之界畔,即有情依止之國土也。又名世間,間者間隔之義,與界義同。又世者遷變無常義,在無常遷變中,謂之世間。
世界之界,向形表推之,如雲十方。十方者,十方位也。即東、西、南、北、四維(東北、東南、西北、西南)、上、下。
世界之界,向體質析之,如雲微塵。微塵者,色體之極少為極微,極微之七倍曰微塵,微塵之七倍曰金塵,游履於金中間隙而得之。
世界之世,向久遠推之,如雲三世。三世者,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是謂三世。
世界之世,向近暫析之,如雲剎那。剎那梵語,譯作極少之時也。
對於一切世間,有以有情無情二種,分為二世間者。謂有為法之過現未遷流,而其事事物物間隔之世間,大別有二:
一、有情世間 由五蘊假和合,有情識以差別鬼畜人天等者。
二、器世間 由四大積聚,為山河大地國土家屋等之別,以容受有情者。
即有情世間,為有情之正報,器世間為有情之依報是也。
或有分為三世間者,謂一切有為法,有三種分類:
一、五陰世間 又名五眾世間,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之五法,十界之五陰,各各差別也。
二、眾生世間 又名假名世間,假五陰和合之上名眾生,上至佛界,下至地獄,各各差別也。
三、國土世間 又名器世間,眾生所依之境界,十界各各差別也。
一初禪俱有初禪以下之欲界,名一世界。一世界具一日月四天下。四天下者,即四洲也。
三千大千世界者,有三重義:
第一、小千世界 以世界之數千倍之,謂之小千世界,二禪統一小千。
第二、中千世界 以小千千倍之,謂之中千,三禪統一中千。
第三、大千世界 合中千千倍之,謂之大千,四禪統一大千。
以三次言千,故云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者,舉其內容三千而言,總說之則名一剎。剎譯作土田,梵漢雙舉,則曰剎土,即國土之義。一剎者,一佛濟度之境,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一剎。
一世界內位置,分地居、空居。
一、地居 地居有三界:
一、琰魔王界 此界有二趣:一、地獄,二、餓鬼,在地下者。
二、金輪王界 此界有二趣:一、人,二、畜生,在地面者。
三、釋天帝界 此界有二趣:一、二天(一忉利,二四王);二、神仙,在地上者。
二、空居 空居有四天:一夜摩,二兜率,三化樂,四他化。
剎土無量,名稱亦可無量。若就釋尊應化本生剎土而言,則所謂娑婆世界也。娑婆又作沙訶,堪忍之義,故譯作忍土。此界眾生,甚能堪忍,故名。又作雜惡雜會者,謂三惡五趣雜會也。娑婆為三千大千世界之總名,是一佛攝化之境土也。
就娑婆世界,而說鄰近之十方世界。
一、東方 密洲。 六、西南方 鮮少。
二、西方 離垢。 七、東北方 攝取。
三、南方 豐溢。 八、西北方 歡喜。
四、北方 豐樂。 九、上方 振音。
五、東南方 饒益。 十、下方 關籥。
吾人現居之大地,為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中之一小世界內之南瞻部洲。
就世之相言之,所謂相續。而相續之種別亦有三:
一、世界相續 由眾生之有業,而國土世界安立。
二、眾生相續 由五陰法之和合,而眾生存立。
三、業果相續 依善惡之業因,而苦樂之果報成立。
就世之相續遷變言之,即所謂劫。劫者梵語劫簸之略,不能以通常之年月日時計算之極長時節也。又譯稱大時,劫有小中大三者,下分述之:
小劫者,一增一減,為一小劫。
一、增劫 人壽自十歲起,每過百年增一歲,至八萬四千歲,為增劫之極。
二、減劫 人壽自八萬四千起,每過百年減一歲,至十歲為減劫之極。
一增一減,共計一千六百八十萬年,名一小劫。
中劫者,合二十小劫,共計三萬三千六百萬年,為一中劫。
大劫者,合四中劫,一成、一住、一壞、一空,為一大劫。
一、成劫 歷第一次中劫,名曰成劫。
二、住劫 歷第二次中劫,名曰住劫。
三、壞劫 歷第三次中劫,名曰壞劫。
四、空劫 歷第四次中劫,名曰空劫。
合四中劫,共計十三萬四千四百萬年,為一大劫。
凡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世界,皆悉具此四種。
現在之世,時當賢劫。謂此劫大千世界初欲成時,大水彌滿,有千枝蓮華出現,金光普照。凈居天見,乃曰:『希有此瑞!當有千佛出興於世。』以是因緣,遂以此劫,號為賢劫。釋迦牟尼佛,乃賢劫第四佛也。
三大劫者,就現在之賢劫,而言過去未來之二大劫也。
一、過去莊嚴劫 千佛出世。
二、現在賢劫 千佛出世。
三、未來星宿劫 千佛出世。
賢劫中住劫二十小劫,現在之世,時當第九小劫。有四佛出世,即:
一、當減劫六萬歲時,拘留孫佛出世。
二、減劫四萬歲時,拘那含牟尼佛出世。
三、減劫至二萬歲時,迦葉佛出世。
四、減劫至一百歲時,釋迦牟尼佛出世。
三小劫者,就現在之第九小劫,而言過去未來之二小劫也。
一、過去第八小劫 無佛出世。
二、現在第九小劫 四佛出世。
三、未來第十小劫 減劫八萬歲時,彌勒佛出世。
三小劫(一大劫)
┌成劫第一中劫 ┌增劫
│ ┌第一小劫 ┤
大劫┤住劫第二中劫┤ 至 └減劫
│ └第二十小劫
│壞劫第三中劫
└空劫第四中劫
(現次之大劫小劫)
┌過去莊嚴劫 ┌第一小劫
│ ┌過去┤ 至
│ ┌成 │ └第八小劫
│ │住─┤現在 九小劫
三大劫┤現在賢劫┤ │ ┌第十小劫
│ │壞 └末來┤ 至
│ └空 └第二十小劫
└未來星宿劫
(一世界內界分)
(上)
┌──────┐
┌ │他 化 天 │
│ │化 樂 天 │
空 居┤ │ │
│ │兜 率 天 │
└ │夜 摩 天 │
┌ │忉 利 天 │
┌釋天帝界┤ ├───┬──┤
│ └ │四天王│神仙│
│ ├───┼──┤
地居 ┤金輪王界─ │ 人 │畜生│
│ ├───┴──┘
│ ┌ │餓 鬼 │
└琰魔王界┤ │ │
└ │地 獄 │
└──────┘
(下)
諦觀世間之相無他,唯是生滅、滅生、滅生、生滅而已,是為生滅相。
生滅之相有四,下分述之:
欲明生滅之相,先明生滅之義。言生滅者:
一、生 有為諸法,依因緣之和合,而未有之法有,是謂之生。
二、滅 依因緣之離散,而已有之法無,是謂之滅。
有生必有滅,有為法是也。滅者不生,無為法是也。但由中道正見言之,有為法之生滅皆假生假滅,非實生實滅也。
言生滅之相者,有四種相,謂生、住、異、滅也。
一、生相 有為法之現起名生,本無而今有之現相也。
二、住相 於法體現在暫時安住,使各自行果,即生位暫停之現相也。
三、異相 於住位上,續續變異,住別前後之現相也。
四、滅相 謂有為法之現法滅,而入過去之相,即暫有還無之相也。
生住異滅之四相,有二種之分別:一者期四相,二者剎那生滅。
一者、一期四相 一期四相者,一期間之四相,亦名粗顯四相,有有情無情二別:
一、有情一期四相 謂生、老、病、死。
二、無情一期四相 謂成、住、壞、空。
二者、剎那生滅 即剎那四相,亦名細微四相。即於一剎那中,具生住異滅之四相也。
上總言四相之義,而在有情則為四有,茲述有情四有。
有情四有,情狀萬千,莫能具說。茲略出條款,以識其義耳。
有情生死,俱有四有,謂生有、本有、死有、中有。有生死之果報曰有。
一、生有 於諸趣中結生之一剎那也。
二、本有 生有與死有之間也。
三、死有 最後之一剎那,居中有之前者也。
四、中有 死後未至生有中間之所有也。
有情總有四有,而生有區別,有其四種,所謂四生。言四生者,一切有情,有四種生。謂胎生、卵生、濕生、化生。
一、胎生 含藏而出,是曰胎生。
二、卵生 依殼而延,是曰卵生。
三、濕生 假潤而生,是曰濕生。
四、化生 無而化有,是曰化生。
一切有情,不外依食而住。所謂食者,有四種食:段食、觸食、思食、識食也。
一、段食 舊作搏食。以鼻嗅,以舌味,或固體或液體等有形段之食也。以香味觸之三塵為體。
二、觸食 舊作樂食。觸喜樂之事,長養生者。如觀戲劇,終日不食,不感其飢。是以觸之心所為體也。
三、思食 舊作念食。於第六意識,想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資助諸根。如人饑渴,至飲食之處,當得飲食之思,否則必身死,是以第六意識之思為體也。
四、識食 小乘六識,大乘八識。八識中以第八阿賴耶識為體,此等之心識,能支持有情之生命。名曰識食。
樓炭正法經說諸天欲:
一、四王忉利行欲之時,男女形交,同於世人,而不泄精。
二、夜摩天上,喜相抱持,或但執手,而為究竟。
三、兜率陀天,意嬉笑語,即為究竟,不待相抱。
四、化樂天中,共相瞻視,即為究竟,不待笑語。
五、他化天中,但聞語聲,或聞香氣,即為究竟,不待瞻視。
諸天將欲命終,先有五種小衰相現。
一者、衣服嚴具,出非愛聲。 四者、本性囂馳,令滯一境。
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 五者、眼本凝寂,令數瞬動。
三者、於浴浴水,滴著其身。
復有五種大衰相現。
一者、衣染埃塵。 二者、花鬘萎悴。 三者、兩腋汗出。
四者、臭氣入身。 五者、不樂本座。
命終及趣生之相,言之至繁,茲略出之。
一、餓鬼業盡生天相 終時不患饑渴,見飲食唯以目視,見可樂即便往趣。
二、畜生業盡生天相 臨終即見光明,痴心薄少,智慧漸開,可樂即便往趣。
三、地獄業盡生天相 地獄中死已,不復更生,忽於空中,見歌舞戲笑,香風觸身,即得生天。
四、天命終還生天上相 其天命終不失己身莊嚴之具,亦無餘天坐其本處,從下天生上天,則有可愛勝相。從上天生下天,則見園林池皆不如前。饑渴苦惱,渴仰欲得即便往生。
慾海回狂云:『識離此形軀,其名曰中陰。一入胞胎後,此相忽然隱。譬之暗中燈,燈滅還晦冥。六道十七相,智者宜觀省。』涅槃經云:『臨命終時,眷屬哭泣。其人惶怖,不能自持。一生善惡,俱現目前。暖氣盡後,過去五陰滅,現在中陰生。入胎之後,現在中陰滅,未來五陰生。譬如燈生暗滅,燈滅暗生,相續不斷。』
前述有情四有,合一切趣,茲敘人類。
人類四有者:
一、生有 初托胎時,一念相續,五蘊從生也。
二、本有 生後死前,五陰之身,為業報本也。
三、死有 洎捨命時,五蘊業果,一時壞滅也。
四、中有 前陰已謝,後陰未生,中間五陰也。
增一阿含經云:『若男女共集,識未來投;或識既外投,男女不集,則不成胎。若女人無欲,男子欲盛;或男子無欲,女人慾盛,亦不受胎。又男子無病,女人有病;或女人無病,男子有病,亦不受胎。』法苑珠林云:『若父母福重子福輕,亦不得入胎。若父母福輕子福重,亦不得入胎。必父母子三福業等,方得入胎。』
修行道地經說:『人生胎成之相,每七日一種相成。自初七日至第三十八個七日,體貌乃全。由此再過四日後,兒體倒懸,頭向產門。其有福者,自謂吾投浴池,或墮香花之處。其無福者,自謂或墮高岩,或懸劍樹,愁憂不樂。出胎之時,如山合體,受苦無量。由是迷憒,不識去來。』
正法念處經說:『有腦骨蟲、頂上蟲、發蟲、耳蟲、鼻蟲、脂蟲、食涎蟲、醉味蟲、六味蟲、牙根蟲、咽喉蟲、抒氣蟲、續蟲、腫蟲、嗜睡蟲等二十種蟲。及有行於肝肺十種蟲,行於骨髓二十種蟲,行於陰處二十種蟲,行於尿溺十種蟲,各有令人生病生苦生欲生惱之力。』
人既有死,死相如何?茲述人死舍報之相。人死時身心昏昧,如睡無夢,極悶絕時。明了意識,必不現起。六種轉識,行相所緣,必不能知。是散有心,名生死心。此時由善惡業,下上身分,冷觸漸起。驗其舍暖,最後在於何部,可知升沈何趣頌云:
頂聖眼生天, 人心餓鬼腹, 旁生膝蓋離, 地獄腳板出。
人死時面上現五種色可辨其趣處:
一、黑色地獄相。 二、青色畜生相。 三、黃色餓鬼相。
四、常色人相。 五、鮮花色天相。
人之死有六類,但此六類死,其中又分為二:一、由福壽分,有三類死。二、由善惡分,有三類死。
第一、由福壽分之三類死:
一、壽盡死。
二、福盡死。
三、不避不平等死,此有九種:
一、食過度量。 二、食於不宜。 三、不消復食。
四、生而不吐。 五、熟而持之。 六、不近醫藥。
七、不知於己若損若益。八、非時非量。 九、行非梵行。
第二、由善惡分之三類死:
一、善心死。
二、不善心死。
三、無記心死。
人死雖不能免,而死有正不正。不正之死,是為橫死。橫死有二種:一、不定橫死。二、決定橫死。如九橫經言:『不定九種橫死。』如藥師經言:『決定九種橫死。』
一、不定九種橫死 不定者,謂非由定業,但由自召,非命橫死耳。
一、不應飯而飯 食不可意,滿腹不調,更食。
二、不量食 貪食不知節量。
三、不習食 至他處不知食性,便強食。
四、不出食 食未消復食。
五、止熟 強制大小便。
六、不持戒 犯五戒成疾,及遭官法等。
七、近惡知識 心懷不善,近之時遭危害。
八、入里不時 入城市及人家非其時等。
九、可避不避 奔牛、逸馬、[馬*犬]車、醉人、惡犬等。
二、決定九種橫死 決定者,謂由先世罪業,應受果報,乃是定業也。
一、得病無醫。 二、國法誅戮。 三、非人奪精氣。
四、火焚。 五、水溺。 六、惡獸啖。
七、墮山崖。 八、毒藥咒詛。 九、饑渴所困。
人命終趣生相茲略出之。
一、人死生天相 若人中死生於天上,則見紬軟白[疊*毛],垂而欲墜。復見園林華池,歌舞嬉笑。次聞香氣樂音。眷屬哭泣,以福業故,自然不聞,不復憶念,即生天上。
二、人死還生人中相 臨終見大石山,欲墜其上,以手遮之,又見此山,乃如白[疊*毛]。即升此[疊*毛],升已乃是赤[疊*毛]。次第復見光明,於中見有男女會合。若男子生,自見其身與母交會,謂父妨礙。女人反此。驀爾中陰相滅,即便入胎。
人生之因,皆由於業,經中說人生業相,節摘如下:
一、為人好喜美食,殺害生命,無有慈心者,從豺狼狸貓中來。
二、為人兇惡,含毒心難解者,由蝮蛇中來。
三、為人不安詳,及不能忍事者,從獼猴中來。
四、為人不凈,從豬中來。
五、為人慳貪,不能廉潔,從狗中來。
六、為人剛強,狠戾自用,從羊中來。
七、為人腥臭,從魚鱉中來。
八、為人系閉牢獄,杻械其身者,由前世為人,籠系眾生,使不遂意故。
九、人見不歡喜者,由前生見人,不歡悅故。
十、人見生歡悅者,由前生見人歡喜故。
十一、為人丑黑,遮佛光明故。
十二、身生惡瘡,治之難瘥者,由喜鞭打眾生,不以理故。
十三、為人奴婢,由負債不償故。
十四、為人卑賤,由不禮三寶故。
十五、為人聾盲,由不喜聽受經法故。
十六、為人喑啞,由毀謗人故。
十七、為人專愚,由不教人故。
十八、為人生無所知,由不學問故。
十九、為人醜陋,由好嗔恚故。
二十、為人短小,由輕慢人故。
二十一、為人長大,由恭敬人故。
二十二、為人潔凈,無有病痛,從慈心中來。
二十三、為人音聲清徹,從歌嘆三寶中來。
二十四、為人才明,達解深法,讚歎妙義,開悟愚朦。人聞咨受,用為珍寶,從智慧中來。
二十五、為人安詳,言行審諦,從禪定中來。
二十六、為人修習,無有懈怠,樂為福德,從精進中來。
二十七、為人端正,顏色妙好,輝容第一,身體柔軟,口氣香潔,人見歡喜,從忍辱中來。
二十八、為人長壽,無有疾病,身體強壯,從持戒中來。
二十九、為人大富,財物無限,從布施中來。
三十、為人豪貴,從禮敬三寶中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