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3 37 P0377 大般涅槃經集解(71卷)〖梁 寶亮等集〗拾柒
05-30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六十 猶明奢摩他毗婆舍那 辨斷煩惱義顯二種滅謂性滅畢竟滅 以三空三昧配定慧舍相 明成就十法見無相涅槃 辨施畜生得百倍報及施闡提千倍報 廣辨輕重業定不定業及報定時不定等 廣辨菩薩無三塗業見受報事 出調達與佛為商主緣起 出迦羅富王刑婆羅門緣起 釋修道力轉重業為輕業 師子吼品之第七 師子吼言世尊如經中說(至)何故復修奢摩他耶 案。僧亮曰。上品末慧能破結。今明非直慧功。要須三法合用。故先說定耳。寶亮曰。修道之第九也。明定慧相資。上既出能修道之人。今次辨定慧合用。故先問也。若智慧能治惑。何須修定。凡夫謂智慧能斷惑故。謂煩惱如事像。為智慧所除也。佛今就五門中。釋無斷義。若不修定。則不達見。五門者。第一就實法。第二就空門。第三就到不到。第四明伴非伴。第五推性滅。此五門中撿。並無破義
推薦閱讀:
佛言善男子汝言毗婆舍那(至)明能破闇無有是處
案。僧亮曰。能知諸法自生自滅。慧不能破。非定心見也。寶亮曰。第一門。智慧生時。三相所遷。當體自滅。實法道中。有何能破所破者耶 善男子誰有智慧誰有煩惱(至)如其無者則無所破 案。僧亮曰。第二門。辨破與不破。無主故空也。寶亮曰。第二門體性俱空。故無能破也 善男子若言智慧能破煩惱(至)而能破者是義不然 案。僧亮曰。第三門有無也。智起則有。故名到起則無。故不到也。初念應破者。一念破一切結。是則不到者。如明闇相違。明起闇以過去。明不及闇不到。則同凡夫也。寶亮曰。第三門語勢。如以智到煩惱時破。不到時不破。義意不爾也。謂能破者。為當智到行人心時能破。為當未到破耶若未到而破。則凡夫應破。若到故破者。則初念應破。而今行人有無量念。若初念不破。則不須後念。若果初到便破。是則不到也。智慧念念生滅。初不相及。有何到不到義。若言到不到合故能破。亦無此義 複次毗婆舍那破煩惱者(至)毗婆舍那亦復如是 案。僧亮曰。第四門明伴非伴門也。寶亮曰。第四門辨八正道中。為一道能破。共故能破。若一能破。則不須具修於八。若一不能。八亦不能。乃舉盲者為譬。以曉之也 善男子如地堅性火熱性(至)決定不能破諸煩惱 案。僧亮曰。第五門辨滅不滅也。煩惱性滅。智不能滅。若性不滅。智亦不能滅。先以五大為譬。堅他作亦應爾也。寶亮曰。第五門。開此中為三意。明亦無斷義。初以四大為況。各當自性。誰使之然耶。次意雲。若言如鹽性鹼強。令異物鹼。智慧強令煩惱滅者。亦不然也。後意雲。煩惱與智慧。俱念念滅。而言智慧能斷。亦不然也善男子如鹽性鹼令異物鹼(至)智慧之性不破煩惱
案。僧亮曰。明結性非滅智不能滅。若以鹼能令淡。譬智能滅結也。是義不然。何故者。鹹淡不俱。鹼生之時。淡已過去也。過去自滅。非鹼滅也。若法無滅。云何智慧強令滅者。若過去法滅。非自滅者。云何強令耶。云何而言能滅惑。他法者為外家生。意通上強難也。謂智明力強。惑闇性弱。智能滅惑者。亦不然。何者。二法皆生時即滅。生死強弱。何能滅他也 善男子一切諸法有二種滅(至)生異滅異無造作者 案。僧亮曰。物有強令他滅。理不可然。引而破之。一念念如水。滅已續生。即上性滅也。如火焚薪。更不復續。畢竟滅也。應有餘燼者。色非慮解。不待方便。任運應起是有也。火緣橫奪。故有餘燼存。可言強滅。心待方便。未來未有。非強滅也。寶亮曰。上五門說法。明無所斷。今從性滅究竟滅下去。定於法相。煩惱亦起即謝。不假治道。故言性滅。究竟滅者。就得解作語。從起一念痴後。則於萬境上不識。若修道得解。於萬境上悉明。迷用永不起。名為究竟滅。夫道生之時。亦無煩惱可斷。若解無斷而斷。名為正義也。本無解時常痴。若一剎那明起。於境悉達。第二運去。方受斷名。前一念無所形。故不得名也。若至第二念去。雲向痴今解。本不斷今斷也 善男子若修集定(至)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僧亮曰。由心不教慧。得見空定之用。能大利益者。斷煩惱利也。寶亮曰。勸行人。若不修定。則不得正智正見。亦不體上五門破不破之義也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至)菩薩定慧亦復如是 案。僧亮曰。第三舍用。舍無別法為體也。執急則斷者。草緩則失。急則斷也。專空著斷。譬定多也。舍空著有。譬慧少也。於空不空。於有不有。定慧等舍之用也。寶亮曰。此下正辨定慧相資合用之意 善男子譬如工匠甘鐹盛金(至)修是二法能大利益 案。僧亮曰。甘鐹譬定。撓攪譬慧也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至)是則名為大涅槃樂
案。僧亮曰。上說斷結。下說一切德。皆由三法所成也 善男子定相者名空三昧(至)是名菩薩行菩提道 案。僧亮曰。有相觀生死也。無相觀涅槃也 師子吼言世尊云何菩薩知時非時 案。僧亮曰。將釋上時非時之義故門也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至)是名菩薩知時非時 案。僧亮曰。不宜修智者。智增則慢甚 若有菩薩勤修積集(至)是名菩薩知時非時 案。僧亮曰。不宜修定者。是人根鈍。煩惱勢盛。自疑犯戒。皆由著定。所以宜修空慧也善男子若有菩薩定慧二法(至)以是因緣得相涅槃
案。僧亮曰。二法雖等。煩惱提起。應更兩修。能制煩惱。然後舍也 師子吼言世尊無十相故(至)即得明了見於佛性 案。僧亮曰。將為始行之人。更問涅槃十有餘名。顯無相之利。令始行修之信也。寶亮曰。此下修道之第十文也。廣因果以結句。若具此十法。則能見佛性。得無相涅槃也 師子吼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至)是名菩薩信心具足 案。僧亮曰。信心具足者。信為行始故居十法之初也 二戒具足云何名為(至)則能明見涅槃無相 案。僧亮曰。釋備十行也。可斷者謂生死。不可斷者涅槃。從緣生者有為。從緣見者無為也。果亦如之 師子吼言世尊如佛先告(至)三菩提是義云何 案。僧亮曰。第五轉障門。修道轉業次道說也。純陀受報。未有盡期。云何得成三菩提耶。僧宗曰。上縛解修道。成因中已有之難。今轉障勸修。成前無性七執。所以爾者。其雲下至畜生。上窮諸佛。皆為福田。若施之者。則福報無盡。豈不以因中無性。永在三有耶。就轉障中。有五段文。初明善惡業轉障體。第二明菩薩以願力。生地獄中。非為實生。簡出此也。第三還正業體。上言業可轉。人情謂。業報渾亂。故更辨。雖復有轉。然業報之義。豈可彰耶。第四明上雖言轉。今出其人。第五明人行何行。故能轉耶。明以如此行故轉。即出轉業之行也。寶亮曰。將明業不定。故先引昔教定業作難。非唯惡業障道。善業亦能障。如昔說。若重心作業。必受果報。若爾純陀今者。重心施佛。受人天果報無盡。何當入聖耶世尊如佛經中若施畜生(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僧亮曰。此明地勝報不可盡業障也。僧宗曰。施畜生者。舉偏教為難也。施闡提者。取其人類也。下極畜生。上窮諸佛。善惡同然。其報無盡。都不明轉義。是以牽此為難。依如昔教。世尊受純陀之供。則護報無量。何有見佛性成佛時耶 世尊經中復說若人重心(至)云何復得見於佛性 案。僧宗曰。第二難。以心重故。果應無盡也 世尊經中復說施三種人(至)二父母三如來 案。僧宗曰。第三舉三種病人。起慈悲之重。父母以恩養邊重。如來以四中最勝。施此三。其福則等。引此為證也 世尊經中復說佛告阿難(至)色無色業亦復如是 案。僧宗曰。第四舉昔成說。如其無三業者。必成菩提。是則眾生未曾無此之業。則感報無窮。何時當成菩提耶 世尊如法句偈非空非海中(至)脫之不受業 案。僧宗曰。第五舉必報不可免也又阿尼樓馱言世尊(至)具足成就檀波羅蜜
案。僧宗曰。第六舉一食之施。尚得八萬劫果。以淺況深也 世尊若善果報不可盡者(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僧亮曰。此明心勝也。僧宗曰。第七以善業。類不善業。乃至闡提受報無窮。則無佛性也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佛十力中業力最深 案。僧亮曰。業已久滅。果在後生。此理難見。喜生疑謗。故言深心也。僧宗曰。將答所問。故先致嘆也 善男子有諸眾生(至)為度彼故作如是說 案。僧亮曰。開昔定說門也。僧宗曰。昔說重報。不可轉移。為人不信。故作定說。若窮撿於理。則不如是。夫業乃非不得果。但更有餘緣。脫其前果。故言可轉也。寶亮曰。本為下愚無智者說也。眾生於中。不信得果。故唱言是定也 善男子一切作業有輕有重(至)一決定二不決定 案。僧亮曰。開今不定門。是為一切不定也。寶亮曰。此下一往先開三門。第一辨不定。第二出愚智。第三出二人所行之法善男子或有人言惡業無果(至)一切作業無不得果
案。僧亮曰。釋昔定說門也 善男子或有重業可得作輕(至)雖不定得亦非不得 案。僧亮曰。從作業有輕有重。此第一翻。明業皆不定 善男子一切眾生凡有二種(至)現也輕業地獄重受 案。僧亮曰。釋不定門也。唯有愚智者。釋所以不定者由人也。重惡輕受。非都不受也。僧宗曰。此正釋轉義也。言愚人造業。乃應得輕苦。以其不知慚愧修善之方。則罪障日夜增長。回此輕報。地獄重受。若是智人。昔曾造惡種此業勢。既感三途。亦感輕苦。以其有修身戒心慧之緣。遂使重苦之報。不復受也。但受頭痛等苦故。義唱為轉也。寶亮曰。此第二出愚智二人也 師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至)清凈梵行及解脫果 案。僧亮曰。難意若定受者。可修梵行。求解脫不定。何用求離耶。僧宗曰。業既不定。會當轉惡生善也。寶亮曰。此下第三出愚智二人所行之法也。將欲明義。故師子吼先作此難雲。若必不定。則自得去。何用修道耶 佛言善男子若一切業(至)則修梵行及解脫果 案。僧亮曰。答意若以決定。云何可脫。緣不定故。所以須修梵行。以求解脫耳。僧宗曰。正以法相不定故。可得修有轉義也。若使定不可轉者。惡家常應為惡。乃至少時作業。應少時受善男子若能遠離一切惡業(至)云何而有修道涅槃
案。僧亮曰。重舉諸業。謂若定者。則有如是失也。寶亮曰。正以不定故須修道。若必定者。修道何益耶 善男子業有二種定以不定 案。僧亮曰。此下廣前三門。後又重舉愚智二人。總結句。併合前後凡七門 定業有二一報定二時定(至)所謂現受生受後受 案。僧亮曰。釋上定不定業也。優婆塞戒說。業有四種。一報定時定。二報定時不定。三時定報不定。四時不定報不定也。今說二者。以初二報定。合為一也。僧宗曰。向已明有轉。今廣出報定世定。為彰可轉之義。言報之為理。不出世定報定。若世報俱之。此家為重。若報定世不定。此為第二。若世定報不定。此為第三。若報世俱不定。此為第四。寶亮曰。此下竟三報業。悉為證初第一門業性不定意業有二種。定以不定。今開四句明業體。第一時定報不定。此人作業之時。莫問輕重。但是猛利心中作也。作業成後。更經營運誓心來逐此業。名為業定。若此時差。則永不復受也。報定時不定者。此人作業之時。心極殷重。未必決斷。復無誓心。故或現受生受後受也。俱不定者。作時不重。又不決斷也。二俱定者。與上相違 善男子若定心作善惡等(至)供養三寶是名定業 案。僧亮曰。釋定業也。寶亮曰。此四句。第一。第二。第四。於愚人悉定也。若智人者。四句皆不定。愚人無身戒心慧故。所以皆成定報也 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難動(至)一切諸業不名決定 案。僧亮曰。釋不定業也菩薩摩訶薩無地獄業(至)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案。僧亮曰。已斷定業不定業。不定業願受之證。一切業不定。令地獄空者。說生之益也。寶亮曰。智人有此四德故。皆不定也。所以菩薩恆在地獄。開悟眾生。若其業定。何能使物離苦。升人天進德也 複次善男子是賢劫中(至)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案。僧亮曰。前說無地獄業。此說無業而現受。寶亮曰。明諸菩薩化生其中。以證業之不定 複次善男子是賢劫中(至)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案。僧亮曰。次說無餓鬼業亦現受也 善男子我於賢劫生屠膾家(至)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案。僧亮曰。次說無十六惡律儀。亦現受也 善男子是賢劫中復生邊地(至)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案。僧亮曰。次說無八難等執障 善男子我念往昔(至)是名菩薩摩訶薩說現世報 案。僧亮曰。廣出提婆達多。往昔緣起事耳 善男子我念往昔(至)是名菩薩摩訶薩說現世報 案。僧亮曰。又廣舉緣起。重證久來無也 善男子善業生報後報(至)一切諸業悉得現報 案。僧亮曰。向明現報。今舉生後亦如是。皆是慈善願力。亦現受也 不善惡業得現報者(至)是名惡業現受果報 案。僧亮曰。向明以善業願受。今明以惡受也 生報者如一闡提犯四重禁及五逆罪 案。僧亮曰。此三人皆重。故生報也。唯人能起此業。而人身小。受苦少故。不得現受也 後報者如持戒人深發誓願(至)轉輪聖王教化眾生 案。僧亮曰。凈戒身報。得凈戒身。及轉輪王。非一身可集。故後報受也 善男子若業定得現世報者(至)無善藏者輕業重受 案。僧亮曰。現報業輕。不能得後報。後報業重。故現生正報也。寶亮曰。凡有十二譬。廣上第二門出愚智二人事也。蓋欲顯智者之解。愚者之蔽。可不誡哉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六十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六十一 廣辨轉障義 廣釋修身義舉四蛇一篋為喻 廣釋修戒義 廣釋修心義 廣釋修慧義 重明修身戒心慧義 重明轉重為輕轉輕為重義 師子吼重舉六事為難謂不須修道 佛舉恆河七人譬明應須修道廣答前難 明佛性常故不在因中如十二因緣無定住處 師子吼品之第八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至)地獄重報現世輕受 案。僧亮曰。上說愚智二譬。未說二人所行。今說身戒心慧。是智者所行。以證道能轉障也。僧宗曰。此下廣明二種善惡業相也。謂人用如此業則轉。用如此業。則不轉也。寶亮曰。此下第三廣上二人所行之法也。將明所行法故。一往先舉二人也。就此中。明清凈梵行。凡有三種也。若依今日經教。修身戒心慧。一切業悉不定。修身者。作四念處觀。修戒者凈身口意。得正語正業戒。修身者。得釋定。修慧者。入無漏解。若修此四法。則轉重業而輕受。論此義實難解。若修相善。遏重用輕。理亦可然。而今修此四法。乃是無漏。初無漏力。自能治重者。余輕業非已家之力。自人天中受。何轉之有。理實無輕。今有此言。為於愚人。愚人既聞此之說。便欲勤修。若修此四成就。則重者先遣也。餘業在人天中受者。本是向者。重家之眷屬。凡作此重業。要有方便。非忽然頓重。若使無向四法。莫問輕重。並受地獄報。今既修四力。所余輕者。不能獨得重報。於人天輕受。故云轉重為輕。轉輕為重義亦然。輕業本應得人天。既無心戒力。遂將此業。在三塗中受。亦非輕業得重處也 佛言一切眾生凡有二種(至)身戒心慧是名愚痴 案。僧亮曰。下有複次。明此四法寄一深淺廣略為辭耳。此且總判愚智二途也。辨修不修也 云何名為不修身(至)不修聖行名不修慧 案。僧亮曰。第一翻。五根是身業。亦是煩惱。導首故說也 複次不修身者不能具足(至)不修慧者不修梵行故 案。僧亮曰。第二翻。戒以防身。戒不具足。謂不修身也 複次不修身者不能觀身(至)不善護心名不修慧 案。僧亮曰。第三翻。就觀門為義 複次不修身者不能深觀(至)不能具足般若波羅蜜 案。僧亮曰。第四翻。就無常門。為義也 複次不修身者貪著我身(至)不能分別善惡等法 案。僧亮曰。第五翻。重明上不觀為果也 複次不修身者不斷我見(至)不修慧者不斷痴心 案。僧亮曰。第六翻。不斷身見。故不名修也。寶亮曰。上來至此就相涉之義以明四法。若能行此四法。必得其所者。則成智人也 複次不修身者不能觀身(至)往日供給衣食之恩 案。僧亮曰。第七翻。不能觀身。五種過患。此有五階。明五門也。此總明五門過患也。寶亮曰。此下訖金翅鳥。第二歷別明四法也 善男子譬如有王畜四毒蛇(至)若一大嗔則能壞身 案。僧亮曰。譬苦門也 善男子如人久病應當至心(至)一切眾生身亦如是 案。僧亮曰。譬無常門 善男子亦如芭蕉內無堅實一切眾生身亦如是 案。僧亮曰。譬空無性門也 善男子如蛇鼠狼各各相於(至)眾生四大亦復如是 案。僧亮曰。譬不自在門也 善男子譬如鵝王不樂冢墓(至)作如是觀不名修身 案。僧亮曰。凡七譬。不凈門也。七種者。一種子不凈。二住處不凈。三出門不凈。四體性不凈。五九孔不凈。六諸蟲不凈。七污凈物衣服 不修戒者善男子若不能觀(至)如是觀者名不修戒 案。僧亮曰。惡者不見其過。善者能識其罪。身應觀其過。戒慧應識其能也 不修心者不能觀心(至)不能如是觀者名不修心 案。僧亮曰。著相之心。眾患之主 不修慧者不觀智慧(至)不能如是觀者不名修慧 案。僧亮曰。真慧佛菩薩母。有能修習名種子也 善男子第一義中(至)若有如是見者名不修慧 案。僧亮曰。第七翻。此最深也。身是假也。戒心慧亦如是。寶亮曰。此下正明修。此四法得所之意也。謂若妄修者。則此四速成。如其有存。雖行無益。此第一義。非空之第一也。但明凡夫有執實之計心。據此為第一耳。若見身是實。不從因緣作如斯。修身非謂修也。余亦如此也 善男子若有不修身戒心慧(至)若似地獄有何苦事 案。僧亮曰。謂不修四法。定取罪相。言是我有。雖聞智說。不生恐怖也 譬如蒼蠅為唾所粘(至)是人罪業亦復如是 案。僧亮曰。重顯愚人。[雨/復]藏不悔。遂長小成大。舉三譬以為喻也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是人何故令現輕報轉地獄受 案。僧亮曰。上說不修四事。未說所以不修。欲明具下諸惡。故登問也。寶亮曰。上已廣略六門。此四法竟。今此下第七更舉二人結句。廣辨愚人之惡。略明智人之善也 佛言善男子一切眾生(至)現世輕報地獄重受 案。僧亮曰。舉兩翻五事。釋所以不修四事。而能轉輕為重 師子吼言世尊何等人能轉地獄報現世輕受 案。僧亮曰。向明愚者之失。今明智者之得。是以次有咨也 善男子若有修集身戒心慧(至)地獄果報現世輕受 案。僧亮曰。解空故罪。所以不除者。以其人心不著故 是人設作極重惡業(至)能令地獄重報現世輕受 案。僧亮曰。罪惡以橫生故。無根空解。以從理故力大。是以真金雖少。猶勝積華 善男子以是義故非一切業(至)亦非一切眾生定受 案。僧亮曰。總結上旨也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至)悉不得是大般涅槃 案。僧亮曰。第六勸修也。以道能轉障。故勸修也。有兩難。此第一若言業不定障而性是定因者定勝不定。何故不以性故得耶。僧宗曰。猶成前無性七執。謂若有性。則自然成佛。何須勸修。正以勸修方得。故知得佛之時。始有性也。凡有四段。第一五難。令因中無性。若必有者。自然至佛。佛以七種人總答也。第二明如來所見。真實明了。不同凡夫。凡夫如盲人問象。如來則會中道。故不須勸也。第三出佛性體。以驗不謬也。第四正勸令修也。寶亮曰。若欲近離重障。遠取佛果。莫過修道。所以勸也 世尊若一切眾生有佛性者(至)何須修集八聖道耶 案。僧亮曰。第二難也。性是定因。因力則強。強故不須修道相助也。寶亮曰。下去凡五翻。上來至此。第一翻。師子吼難。若眾生有正因佛性。何不率爾而得涅槃。而方修虛假之緣因耶 世尊如此經中說有病人(至)何以故以佛性故 案。僧亮曰。此下有六事。證不修道。以成第二難。此第一事舉經也。寶亮曰。第二翻。若眾生有正因。正因之力。應自然成佛。何用修道。下舉五事。以證成此難。明不假道力 世尊譬如日月無有能遮(至)不以修集聖道力故 案。僧亮曰。此中舉三事。一舉日月自然。至頞多山。二舉河必歸海。三舉闡提必入地獄。皆不假因緣也。寶亮曰。此中舉三事為證也 世尊若一闡提犯四重禁(至)非因修集然後得也 案。僧亮曰。第五事明得菩提。不由修道。乃關佛性。以證業不定障也。寶亮曰。第四事也 世尊譬如磁石去鐵雖遠(至)是故不須勤修集道 案。僧亮曰。第六事更無別法。直以性故。兩吸鐵也。寶亮曰。此第五事也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離諸怨賊受大快樂 案。僧亮曰。答初難也。七人皆具手足譬佛性。習浮者度。不習不度。譬修道也。眾生亦爾。皆有佛性。不修聖道。不得涅槃。是煩惱過也。眾生以三事入生死。一以洗浴。譬斷煩惱。二以恐怖。譬畏生死苦。三以採花。譬修功德也。僧宗曰。下取闡提。上至諸佛。為七人也。若為洗浴者。言無漏聖人。能永斷煩惱。如洗浴去垢也。或為恐怖者。聲聞二乘。怖畏四魔。或為採花凡夫。貪世五欲。以悅其情。此三種人。各有所為。故同入河中。運其身手。明若凡若聖。期心不同。故生死河中。各修其善。隨其力用不同。故有七種之別也。寶亮曰。今將恆河中。七人答第一難。如恆河邊。七人悉有手足。若不習浮。不能得度。眾生雖有佛性。要久習緣因善。方乃得成佛。云何難言。率爾行道。而得佛耶。此中借恆河為譬者。用生死為河。明眾生雖復在生死河中。要未識生死。及至觀解信聖之語。方覺其過。故言入河。入河之意。凡為三義。第一譬除煩惱。第二畏生死八苦。第三如修萬善。此恆河中七人。雖盡曾為一闡提來。要當時行異。第三人信常故畏行成。資斯之解。仍得出生死也 善男子生死大河亦復如是(至)如恆河邊第一人也 案。僧亮曰。第一人謂闡提也 善男子一闡提輩有六因緣(至)是故常沒三惡道中 案。僧宗曰。初譬外凡夫。乃至闡提以無智慧正見之心。不習修道之浮故 第二人者發意欲度(至)如恆河邊第二人也 案。僧亮曰。第二暫出還沒。不習浮者。本不修戒定慧也。僧宗曰。雖複習觀。四意止而智力未深。其人猶退。言沒已還出者。以其習觀見理義為出。未可是名故。言出已復沒也。力大故出者。既觀無常苦等。於外凡為大力也。不習浮者。如觀力淺故也 第三人者發意欲度(至)如恆河邊第三人也 案。僧亮曰。譬得暖法已上也。僧宗曰。五根已立。乃至見諦十五心已來。悉不退位也 第四人者發意欲度(至)如恆河邊第四人也 案。僧亮曰。譬四果也。僧宗曰。觀四方者。謂四果人。觀諦平等也。住者習浮故不沒。小乘不希更進。故如住也。不知出處。故觀方者。夫真知出者。於生死化物。若巧方便。所以知出。二乘不知大士之慧。故言不知出也 第五人者發意欲度(至)如恆河邊第五人也 案。僧亮曰。譬緣覺無自悟小勝聲聞也。僧宗曰。緣覺也。言觀方已去者。其比於聲聞。根力為勝。雖不向佛。以斷習而侵三界外惑。故義言去也 第六人者發意欲度(至)如恆河邊第六人也 案。僧亮曰。譬菩薩也。僧宗曰。初地已上。乃至十地也。淺處者。初地所斷。不及二乘。積因已久。善力薰修。於一念中。稱量生死。其惑雖在。而斷之不難。是則生死有崖。所以言之淺處也 第七人者發意欲度(至)大高山者喻大涅槃 案。僧亮曰。譬佛也。僧宗曰。大山謂涅槃也 善男子是恆河邊如是諸人(至)一切眾生不得涅槃 案。僧宗曰。悉具手足。不習浮者。雖有佛性。不修習道。何由得佛耶。此譬既釋。則五難自消 善男子譬如良醫(至)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僧亮曰。手足習浮之因。不習戒定慧故。不能渡河 善男子汝言眾生悉有佛性(至)不修聖道故不得見 案。僧亮曰。答第二難也。先舉最後證。謂譬菩提。灌綆汲取譬八聖道也。僧宗曰。舉第五事別答。明有果如磁石故。豈可不須修道耶。寶亮曰。答第二難。石能吸鐵。若緣不具。則不能也。眾生亦爾。雖有佛性。若不修道。則不得也。有人行曠野者。譬凡夫行生死也。渴乏者。厭苦情發也。遇井者。涅槃經教也。極深者。因果性理難知也。雖不見水。當知必有。因果性雖難知。未來必有也。求覓灌綆者。譬修道也。井雖有水。無灌不得。眾生佛性。云何不修道而見耶 善男子如汝所說世有病人(至)諸菩薩等說如是義 案。僧亮曰。答初證也。分段煩惱盡。任運自成佛耳。僧宗曰。舉第三事也。所以言悉差。乃為六住菩薩。豈是常流。而當不須修耶 善男子譬如虛空於諸眾生(至)以定得故言一切有 案。僧亮曰。下舉三事。非內非外。為譬也。虛空非內外。而眾現用。佛性非內外。故眾生必有用也。僧宗曰。就因而求。故言非有。不離因而有果。故言非無也。非無因出者。要籍了因乃見也。非此作此受者。非即身修因。即身受果。非此作彼受者。捉一人終始。雖為不同。而非止此身。修習緣因。未來乃見。義稱非此作彼受也。彼作彼受者。非是異人修善。異人見性也。非無作無受者。要須修因。其理不得異。豈是終始無作。而不受果耶。寶亮曰。此下第三歷正因性也。虛空非五陰內。亦非五陰外。以得佛故。言眾生悉有耳 善男子譬如眾生造作諸業(至)時節和合而得果報 案。僧亮曰。為因性得果為譬也。業非內外者。如施非獨我故非內。得非受者故非外也。是二中間。不可得故。非有非無也。施從因得。非本無今有。不從外。來非無因出也。滅故不一。非此作此受。續故不異。非此作彼受也。由因得果。非無作無受。以時節和合。須眾緣和合。得果報也 眾生佛性亦復如是(至)爾時得見不名為作 案。僧亮曰。從了因見。故非本無今有也。內謂緣因。外謂正因。遍因無內外也。因中不可得。故非有。從二因見。故非無也。亦非遍因。故非此彼。非無因緣。以修道得見。故非余來也。非無因也。通答中間三證也 善男子汝言如磁石者(至)有佛無佛法界常住 案。僧亮曰。惑謂因能作果。今說因有故果出。因不作異也。以薪不作火。故無有作者。以薪無則火滅。故無有壞者也。僧宗曰。重答第五問。仍釋異法合故。異法出生。豈關以佛性。吸菩提耶 善男子若言佛性住眾生中(至)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案。僧亮曰。不以一法為體。無住法界。總十八界也。入陰亦爾。十二因緣。遍在三世無住處。名常。果入虛空亦爾。譬佛性非是一法。圓取則得。偏執則失。四大亦無有業者。四大力雖均等。至各不相似。四力皆等。堅濡色異者。由因異果無作者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六十一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六十二 舉盲人說象譬 明佛性不即六法不離六法義 明佛性十二因緣信等 辨菩薩不退相日食一麻一豆等事 出菩薩以身施眾生髮願事 出菩薩為眾生受苦不退事 出天海八種不思議譬 師子吼品之第九 善男子譬如有王告一大臣(至)以是故說色為佛性 案。僧亮曰。各以手觸者。譬聞見也。同不說象體。偏見非象。亦非不說者。各得其分。非不說也。色是佛性者。正因性異。成果亦異。以偏著為失也。如金色是一槃蛇為異也。僧宗曰。第二翻也。明如來說性不同。凡夫既真而無謬。故應修也。王者譬佛。臣者譬常住經教。象譬教下理也。盲者隨所觸而說象。眾生無慧。乃計陰說我也。說離陰有我者。此計太過。下當非之也。非即六法。不離六法者。以五陰成假名人。佛性在果。豈即六法非因。無以感果。故言不離也。寶亮曰。盲人觸象。若一一而望。不得象體。然復不得離此而有象也。外道凡夫。捉五陰及離陰。一一計非佛性。然始終不離此六法也。有諸外道。雖說有我。而實無我者。破第六別計五陰外有我。謂五陰假合。名為眾生。無別五陰外有我也 或有說言受是佛性(至)乃至非我不離我 案。僧亮曰。上舉色。今舉心歷心。稱四陰也 善男子有諸外道雖說有我(至)第一義空故名佛性 案。僧亮曰。就惑情為離也。故是即陰我相續不斷耳。後還正之。謂離陰別我也 善男子大慈大悲名為佛性(至)佛性者即是如來 案。僧亮曰。說緣因性。眾生必得。故名有也。相續不異。即如來也。僧宗曰。第三出佛性體也。寶亮曰。第四歷緣因四無量行。即是緣因。善菩薩常行。如影隨形也。佛性名如來者。行四無量。近得初住一字之地。遠則圓滿得佛。故名如來也 佛性者名大信心(至)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案。僧亮曰。舉六法門。助顯其旨也 善男子如上所說種種諸法(至)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案。僧亮曰。總結上旨也 善男子若說色是佛性者(至)乃至說識亦復如是 案。僧亮曰。若說色是佛性。余非者。耶見眾生。聞必起倒也 善男子若諸眾生了佛性者(至)兼復讚歎禮拜問說 案。僧亮曰。既勸修此經名。故說修者之福也。僧宗曰。第四正勸修也。寶亮曰。第五結勸。明應須修道之意也 善男子若有已於過去無量(至)然後乃得聞是經名 案。僧亮曰。嘆修者之因也 善男子佛性不可思議(至)大涅槃經亦不可思議 案。僧亮曰。嘆三寶佛性經法不可議。顯勸修之旨不虛也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僧亮曰。師子吼領。並敘時眾得利益。佛即印述也 師子吼言世尊云何不退(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僧宗曰。此下修道之第七也。向以有性故。所以勸修。言修行者。功業轉深。不復退轉。若不能深識經旨。者則有退轉也。如此苦行。多是住前。言因經修行。無利益事。尚為之。豈況有益。而當不為此。明人於經修行。得其理味。永不復退也。寶亮曰。此下修道之第七。正出修道人相。上來雖勸其修道。諸人咸然。不知修道之法。佛今略示其相。若能作如此苦行者是也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至)是名不退菩提之相 案。僧亮曰。第七不退相門也。修道必生死。但生死多難。不能自知退與不退。次辨不退相也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至)是故複名不可思議 案。僧亮曰。第八嘆不退菩薩。不思議德也。受後邊身者。上說具煩惱性地解地。今說後身義其始終。但舉其兩端耳。僧宗曰。第八明上地菩薩。備諸勝德也。寶亮曰。嘆修道人之德也。人謂苦不可忍。今雲。若能立心修道。雖為眾生受苦。如三禪樂也 善男子大涅槃經亦復如是(至)彼大海有八不思議 案。僧亮曰。第九嘆經。佛及菩薩。功德智慧。經實其本。故讚歎也。僧宗曰。上言人由經益。則經有資成人義。故次嘆也。寶亮曰。海有八德。以譬經也。一者因眾生之福海則漸深。眾生有感。所以經教次第。從淺至深也。二逐風而行。諸佛菩薩。隨緣而化也。三河水入者。明涅槃納眾命之器也。下去類爾也 師子吼言世尊若言如來(至)云何獨令我受化身 案。僧亮曰。第十嘆佛也。以經典佛說理應嘆也。但說由慈生。故先問也。寶亮曰。四生之中。化生最勝。而佛為眾生。故胎生。恩德之重。所以致嘆也 爾時師子吼菩薩合掌長跪右膝著地以偈贊佛 案。僧宗曰。如來是王化之主道被蒼生。所以最後興嘆也 如來無量功德聚(至)能吼無量師子吼 案。僧亮曰。彼國以偈為詠歌也。蓋盛德之至道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六十二 弘安八年乙酉三月十日於西大寺寶塔院 為補闕書寫之畢 唐人誠心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六十三 (迦葉菩薩品第二十四) 廣釋善星斷善根義 出善星未斷善根之前壞欲界結獲得四禪事 出善星說苦德尼干緣起事 釋斷善根義 釋斷善根佛性不斷義 釋佛性如虛空非三世攝 釋闡提身口業皆非善義 釋所以聽善星出家意 迦葉菩薩品第二十四 案。僧亮曰。夫為行同有違不違。前師子吼品。辨不違。此品論違也。何者。前品所說。雖有佛性。要修善以成之。此品所說。雖有佛性。而斷善者塞之。故知俱論性。而有違不違之異也。法瑤曰。前品廣說佛性不一。或因或果。非因非果。或因或緣。或善非善。或言心是。或言心非。或言離陰。或不如是。眾說雖非一途。而佛性一也。是則不可偏執一法為是。而余法非也。迦葉今引四十九年。不定之說。偏執者。皆失佛意。謂執往既失。執今豈得耶。若有偏執上所說者。皆不得佛意也。經有明文。下至煩惱諸結眾生。五陰善法。皆是佛性。又說性非內非外。亦內亦外。非有非無。亦有亦無。又就闡提。或善根人。四句互明佛性。復引恆河七人。不離佛性水。又言如是七人。若善不善。若方便道。若解脫道。若因若果。悉是佛性。經文如此。豈可以一法偏執乎。若不尋結始末所論。佛性各舉一邊。以為決定。但以果為佛性者。恐失其知旨矣。前品明生死河中有七人。明不但佛性力故。自得菩提。不修道耶。今明涅槃河中。有七種人。闡提人。聞涅槃經。然後誹謗不信。斷善根耳。然涅槃聲先冥以遠益。謂入涅槃河中。況餘六人耶。今明七人雖異。而皆不離佛性水中。雖復兩品同明。而所論碩異也。僧宗曰。上第三十四問安樂性。向師子吼發斯論。而所顯之旨。猶有未了。今還成本問也。前明闡提雖斷善根。猶有佛性。今因善星。廣釋闡提斷善之方。及還生之由。明所斷者。是起作之善故。則正因之義存也。釋還生之由。所以緣因之理足也。亦以因果相望。則中道詳矣。二聖相成。俱顯妙旨。但辨理周悉。未必文廣也。大分品有六。第一明斷善根。第二辨還生。第三明中道。第四顯修道。第五勸。第六嘆佛也。寶亮曰。師子吼迦葉。但論佛性。其大旨為異者。師子吼就次第從理為談。迦葉就違背邊為論也。師子吼所說。直論從因至果。附理信心。不言先斷善根。後更生之義也。迦葉所說。亦言從因次修。然其行未立。還斷信心。成一闡提。後厭情還發。能生於善。更進趣取佛。正以此為異。是則師子吼。雖明斷善。未辨還生。今迦葉所論。明斷善之後。更生之義也。大分為九門。第一明斷善根相。第二釋所以斷善。良由眾生根性不定也。第三辨諍論。由根性異。故感教各別。致令互執。乖於中道也。第四廣明執著。起邪見之過。正以根性不定。不體佛教。各隨所執。誹謗失旨也。第五明後從悉自拔得還生善根也。第六明同得常果。第七釋異生死以三漏為因。故感報無常。佛果以真解為資。遣漏盡而體常。第八嘆經。第九嘆佛也。道慧私記曰。師子吼所問。雙樹間事。迦葉所問。從得道已來事。科簡始末以為異也。又此品就人明性。前品就法明性也。智秀曰。大分此品為六段。第一明斷善根。而佛性不斷。第二明還生善根。第三明非內外非有無中道。第四明不諍。第五明梵行。第六嘆佛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為大醫師作大藥王 案。僧亮曰。此下第一明斷善根人。斷善根相也。將欲設難。無敘師子吼所釋。善星比丘。是不可治人也。僧宗曰。就明斷善根中。自有六翻。第一明如來慈非不平等。正以善星不受。非如來失。第二廣列過失之事也。第三明斷三世善也。第四明如來具知根力。能知轉下。作中等也。第五廣明諍論。釋由物情不達教下之旨。致生深罪也。第六明所以斷善根。廣起邪見也。智秀曰。第一段中六別。第一論斷善根。第二明根不定。第三明諍論。第四明執著。第五明邪見也 善星比丘是佛菩薩時子 案。僧亮曰。此下舉三事證非不可治也。令先明有深重。故云何不救也。寶亮曰。此下第一難。何不先為善星說法也 出家之後受持讀誦分別解說十二部經 案。僧亮曰。次明其有信非都無也 壞欲界結獲得四禪 案。僧亮曰。次明善星不無念等善根也 云何如來記說善星(至)地獄劫住不可治人 案。僧亮曰。略結難也 如來何故不先為其演說正法後為菩薩 案。僧亮曰。治病在於始起可治之時。不先治之。要有漏時。非等慈也 如來世尊若不能救(至)有大慈愍有大方便 案。僧亮曰。若可治而不治。是無慈也。寶亮曰。第二責無慈悲。第三喻無方便也 佛言善男子譬如父母(至)當先教誰知世間事 案。僧亮曰。先答父慈等也。雖復教有先後。而不違慈義。以譬佛慈等無偏也。寶亮曰。此下先答第二難也。我久知其當斷善根。故於爾許年中。接引說法。為後世作益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為慈念故次復教之 案。僧亮曰。人以知見為樂。父慈雖等。然有能速成者。應先教也 善男子如來亦爾(至)為生後世諸善種子 案。僧亮曰。合譬之意。意在不偏必有利益。廣弘一燈之化者。應先教也 善男子如三種田(至)第三喻一闡提 案。僧亮曰。義如上釋 善男子如大師子殺香象時(至)演說法時功用無二 案。僧亮曰。終用一方便力耳。上明雖復先後。而慈用實等。今明三時方便。常盡其力也。寶亮曰。答第三難也。明佛非無大方便。但於善星。方便不顯耳。如彼師子。於二狩之間。雖等其力。菟則不設也 善男子我於一時住王舍城(至)而彼都無信受之心 案。僧亮曰。凡舉三事。此第一緣起也。薄拘羅是惡鬼之名。夫化之所被。以信為本。而闡提斷信。釋所以不受化也。僧宗曰。此下第二廣說斷善之過也。寶亮曰。此下正明善星斷善根之相。兼證釋向第二第三答也。佛雖有大慈方便。而善星凈信。意難出故。無所益也 善男子我於一時在迦屍國(至)而彼絕無信受之心 案。僧亮曰。第二緣起。寶亮曰。既以不信為心。亦遮人為信故。心死蟲置佛跡上。使耳目之徒生異想也 善男子我於一時與善星(至)而彼絕無信受之心 案。僧亮曰。第三緣起也。雖復同列不信。而此一事。偏論反舌。罔沒尊聖。彌見其心矣。所以二問苦得者。欲知即事。與佛語相應已不也。而苦得既已。身驗所以反根。善星因而誡之也。寶亮曰。聖化無方。應物非一。彼既心懷妒。云何可救也 善男子善星比丘雖復讀誦(至)而我真實謂無因果 案。僧亮曰。此明無慧也。若善由解生。則不可斷。不從解生。遇耶則斷。昔雖誦讀。不由解生。亦不可救。答第二難也。善知相法者。知有二種現知相知也。言佛非現知非一切知也。僧宗曰。雖受十二部經。不解旨故。所以退謗。乃至斷善根。況不受持。云何救耶 善男子汝若不信(至)生身陷入墮阿鼻地獄 案。僧亮曰。虛言無效。不如驗實也。陷地獄者。慈不積無以滅身。罪熟報至。所以陷也 善男子善星比丘雖入佛法(至)羅剎大鬼之所殺害 案。僧亮曰。佛說三乘因果。而善星竟不獲一。以無信故。所以無所得也。放逸故。惡知識故者。放逸即內患。惡友即外緣。備此二惡。終斷善根。雖入大海。無獲者無信慧之人。雖入法海。亦無所獲。自戮而死者。譬放逸。惡鬼所殺者。譬惡友也。僧宗曰。記彼必入地獄。一往如似不慈而是大慈也。何以爾耶。若不記者。則長人耶信也 善男子是故如來以憐愍故(至)以惡邪故不舍惡見 案。僧亮曰。答第三難也。雖以憐愍為說。以其放逸。終不可改也 善男子我從昔來見是善星(至)斯下之人地獄劫住 案。僧亮曰。答第四難也。若內有微善。可方便外授者。斯人可度也。若內無微善。雖外方便。亦無如之何也。寶亮曰。答第一難也。善星若有微豪善者。豈容記其是地獄劫住不可治人耶。由是其一闡提故耳 善男子譬如有人沒清廁中(至)是故不得拔其地獄 案。僧亮曰。手撓之譬大方便。頭髮譬微善也。寶亮曰。雖有未來之善。而現在重惡。無以資發。故二世皆伏斷也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來何故記彼當墮阿鼻地獄 案。僧亮曰。善星見佛生嗔。即入地獄。佛住似如不慈。欲請以釋故。致此問也 善男子善星比丘多有眷屬(至)乃至無有毛髮許 案。僧亮曰。答意若不往不記者。外則長人眾惡。內則久受重罪。是以先記必入地獄。及今往彼。果陷無間。豈是無慈。乃所以滅其惡因也。真實無二者。以人聞佛言故。不信善星之語。則不增外惡。令其受罪少也 善男子我久知是善星比丘(至)是名如來第五解力 案。僧亮曰。不出外故。不生人罪也。第五解力者。謂十力中性力也 世尊一闡提輩以何因緣無有善法 案。僧亮曰。上說現在。無有信慧。名斷善根。未明五根。及未來善。故發問也。僧宗曰。此下第三明斷二世善也。智秀曰。此下第二段。顯斷善根義也。六翻明義。此第一求斷善根之相 善男子一闡提輩斷善根故(至)殺一闡提無有殺罪 案。僧亮曰。殺生以害故罪。闡提無善。但得噁心之罪。無殺罪也 世尊一闡提者終無善法是故名為一闡提耶 案。僧亮曰。將欲咨問。未來善義。故先明此定。謂闡提善根。終意不起耶。智秀曰。第二翻。舉終竟以定佛也 佛言如是如是 案。僧亮曰。終竟之義。乃有近遠。一生乃至一劫欲開其論端。故且答如是也 世尊一切眾生有三種善(至)斷諸善法名一闡提耶 案。僧亮曰。舉三世為義。取未來應生。即今未生。所以不可斷也。終竟之旨。未即可見。智秀曰。第三翻。責未來之法。未起則不可斷。不應以斷善。故成闡提 善男子斷有二種(至)是故我言斷諸善根 案。僧亮曰。滅而不續。名之斷也。性斷障斷者。心有三種。善不善無記。若如常人。起不善無記心時。雖無善心。直是心不並緣。故善心不續。是謂性斷。以其現在無耶見故。不名障斷。闡提現有重耶見障。使未來之不生於現在。是名具二斷也。法瑤曰。益前有無之問也。以現在無故。得言斷善根。未來有故。得言悉有佛性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沒清廁中(至)是故名為不可救濟 案。僧亮曰。譬意為顯障斷非究竟斷也。未來之善。雖有起力。交為現在邪見所障。不得起故。不能濟苦也 以佛性因緣則可得救(至)一闡提輩亦復如是 案。僧亮曰。謂正因性也。斷緣因善根。非斷正因也。由正因力故。久善還生。非三世者。釋不斷義也。正因是相續常。常故無去來也。如敗子者。既以不善無記為正因。二法力弱。現在世中。必不生善。以敗子為譬也 世尊一闡提輩不斷佛性(至)云何說言斷一切善 案。僧亮曰。乘上正因不斷之辭。以為問也。正因之力。必感佛果。果善因善。二俱不斷。故知非闡提也智秀曰。第四翻承上不斷性之旨。仍以為難也。佛性是善。闡提不能斷。云何成闡提也 善男子若諸眾生現在世中(至)則不得名一闡提也 案。僧亮曰。佛性是善。若現有佛性。則非闡提。明正因是種子性義。不以為緣因性也 如世間中眾生我性(至)當見故故言眾生悉有佛性 案。僧亮曰。以世我為譬。以證現無之義也。以當見故者。上言眾生現在。無有常名。悉有苦故。以當見為有。非現有也 以是義故十住菩薩具足莊嚴乃得少見 案。僧亮曰。上雲當見為有。此說見之時也。以少見名因。全見名果。因名為得。果是所得。今以得為佛性者。因中說果也 迦葉菩薩言世尊佛性者常(至)如其生者非是善乎 案。僧亮曰。上雲佛性是常。無有三世。又雲。佛性未來當見。此前後相食。則常義未顯。故以空微之也。智秀曰。第五翻。有兩句難。第一責性非三世。不應復雲未來。第二責既有慈愛。豈容非善也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案。僧亮曰。述成上義無三世也 一切眾生有三種身(至)未來身凈故說佛性 案。僧亮曰。謂所說佛性。因中說果耳。非前後二言。相食之過也 世尊如佛所說義如是者(至)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案。僧亮曰。難言。若佛性是常。常則無生無滅。非有為相。何故說言眾生悉有也。智秀曰。第六翻有兩關難。初若非三世者。現在眾生。不應有也。後雲若眾生有者。應與眾生同體也 善男子眾生佛性雖現在無不可言無 案。僧亮曰。雖無現相。而終得為用。以終得用故。於眾生為有也 如虛空性雖無現在不得言無 案。僧亮曰。空無現相。而得言眾生有現在用。佛性亦爾。雖非現有。而現在眾生。亦得有用也 一切眾生雖復無常而是佛性常住無變 案。僧亮曰。將欲廣辨。以定譬性。故重舉二門也 是故我於此經中說(至)猶如虛空非內非外 案。僧亮曰。以言無內無外者。明是常也 如其是虛空有內外者(至)眾生佛性亦復如是 案。僧亮曰。若有內外。則非一也。若有分數。則非常也。內無外。外無中。中無內。豈曰遍耶 如汝所言一闡提輩(至)一闡提業亦復如是 案。僧亮曰。心為善惡之主。而為邪見所壞。雖有慈念之至。終不成善。義現譬中 善男子如來具足知諸根力(至)說一切法無有定相 案。僧亮曰。此下第二分也。說根性不可定可進可退也。說退以誡之。說進以勸之。謂勸誡分也。僧宗曰。此下第四明如來知根力故。能轉下作中。以根不定故。可進可退。如來終不舍置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以何因緣聽其出家 案。僧亮曰。上說知根。未說知根之利也。而聽善星出家。不得佛法之利。以跡而觀。似不知人利。故發問也 佛言善男子我於往昔(至)我為如來具足十力 案。僧亮曰。說知根之利也。寶亮曰。佛知善星。當斷善根。故將其出家。令生微善。開後世之資。且若不出家。則橫長物惡。為此因緣所以攜其入道也。然經家已顯調達是跡。竟未發善星之權。以此而言。經文不應止有此也。撿理求義。例應非實。蓋未盡也 善男子佛觀眾生具足善法(至)能斷善根具不善根 案。僧亮曰。說退因也。退因有四。一不親善友。二雖近不聽正法。三雖聽法。不思惟義。四雖思義。不如說行 善男子如來複知是人現世(至)爾時則能還生善根 案。僧亮曰。說進因也。進因亦四。略舉近善友。聽正法二因 善男子譬如有泉去村不遠(至)名為具足諸知根力 案。僧亮曰。明退是暫爾耳。而生善。是必定也。泉譬佛果。村譬三界。水譬常樂。渴譬八苦。智人譬佛。無異路譬八苦可厭。常樂可欣。八道定也 爾時世尊取地少土(至)不比十方所有土也 案。僧亮曰。明退者。雖復不久。而退者甚多也。進雖必定。而進者少也 善男子有人捨身還得人身(至)能入涅槃如[打-丁+瓜]上土 案。僧亮曰。進者從明入明也 舍人身已得三惡身(至)如十方界所有地土 案。僧亮曰。明退者從明入冥。從冥入冥也 善男子護持禁戒精勤不懈(至)如十方界所有地土 案。僧亮曰。上總說一切眾生。此別舉出家人。及信涅槃經為異耳 善男子如來善知眾生如是(至)是故稱佛具知根力 案。僧亮曰。結上旨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六十三推薦閱讀: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
※《大涅槃禪》 德王菩薩品第二十二(2)
※《大般涅槃經》絕妙施食祈禱文(轉) - 地藏占察
※佛教修證方法論述 之二 證何
※《涅槃經》第08品 梵行(2)
TAG:涅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