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感悟張愛玲

獨上一人樓 於 2009/5/10 13:12:54 發布在 凱迪社區 > 文化散論【感悟張愛玲】

繁華後的落英

                            (感悟張愛玲)

                                                 □/楊衛紅

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

生命是一襲華麗的旗袍,爬滿了虱子。

悲壯是一種完成,而蒼涼則是一種啟示。

……

讀這些文字,彷彿在一架鋼琴上行走,每一步都發出音樂。這就是張愛玲的文字,清逸、曠達、含蓄、和諧、猶如她一生的性格。

1995年的秋天,張愛玲悄然逝世於她在洛杉磯的小公寓中(1920—1995年)。昔日上海最璀璨的文字巨星,以自己所選擇的荒涼形式,告別了繁華的世界。張愛玲以她的生命歸宿,見證她複雜矛盾的性情。

張愛玲的創作已成絕響,而張愛玲的研究正如火如荼。誰能放下《金鎖記》、《傾城之戀》、《半生緣》?誰能忘記曹七巧、白流蘇、葛微龍?她在現當代文學史上雖沒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但卻整整影響了一代人,並且經久不衰。

也許,張愛玲的一生都是錯位。她出生不凡,她的那位叫李鴻章的外曾祖父和叫張佩綸的祖父印證了她貴族的血統,但她又偏偏生於大清帝國崩潰之後,昔日家庭的顯赫她一天沒有沾上邊。或許,她本該像其他世紀才女一樣享受新文化、新思想的沐浴,可她那思想解放、多才多藝、崇尚自由獨立的新女性母親與抽鴉片討小老婆、早早成為生命空殼的父親間的爭吵與戰爭,使她的童年沒獲得足夠的關愛,家庭生活給她印下太多的陰影。她本是一個遠離政治的人,但在漢奸悖時的當口,嫁給了一個地地道道的漢奸;在資本主義國度,又嫁給一個共產信徒……面對命運的撥弄,她的背後滿目凄涼……

這一切使她的性格聚集了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人生充滿悲劇觀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府千金,卻驕傲的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憫人,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後面的可憐,但在實際生活中顯得冷漠寡情;她能達人情世故,但自己行來卻是從衣著打扮到待人接物,均是我行我術,獨標清高;她在文章里同讀者套近乎、拉家常,但卻始終保待著與眾人的距離,不讓外人窺側她的內心;她在40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出盡風頭,然而幾十年後,她在美國深居簡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致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冷清的孤寂。

讀張愛玲的作品,常常為故事中的複雜意象、艷麗的色彩而目不遐接、心旌搖曳。她的作品,你可以躺著讀,也可以在暖爐前抱著貓咪讀;你可以為尋找一些慰藉而讀,也可以在周末深夜像讀懸疑推理小說一般地讀;你可以翻到哪裡就從哪裡讀起,你可以為你25歲的空虛而讀,也可以帶著你40歲的滄桑而讀……

將張愛玲的散文和她的小說一起來讀那更有味。她的小說盡言他人之事,甚至不採用第一人稱敘述體,只管編織滬港百餘年來男女悲歡的密密情網,即處處有她的倩影在裡面閃動。反觀她的散文,差不多篇篇盡言自身,言自己所歷、所見、所聞、所感,你會覺得這個瑣屑、親昵的張愛玲世界,遠不止那麼一點點的邊際,它能牽動許多感同身受,連鎖著現代都市的人性世界。

張愛玲的創作以都市為場景,來鋪張曠世男女的哀怨、悲歡,演釋人間的繁華墮落、頹廢荒涼。你會不禁感嘆:這個張愛玲,她把人的喜怒哀樂體會得這麼深透!寫出來又那麼入木三分!

張愛玲不像西洋厭世派,只寫感覺;在她的筆下,她把感覺描繪成感情,幾乎沒有一種感覺不可以寫出來,沒有一樣感覺不是感情的。生命中的一件件小插曲,會不經意驚動她的心底,讓她付諸筆端。她來進一切的生命里去,一切有情無情的生命在她的作品也「各正生命」,得到一個完全的詮釋。雖然「蒼涼」是五光十色、溫暖舒適的,所以分外動人。

讀張愛玲的作品,猶如在聽清幽的音樂凄美得讓人心動而泣……她的每一篇文都自有它「蒼涼」的光彩,彷彿天生的一樹繁花異果,而這些花朵又都是從人間的溫暖感情里洗鍊出來的。細讀張愛玲「嘁嘁切切」的「感情私語」,你會發現,精緻的張愛玲在細細地尋覓著文字美的極致:朦朧的、幽迷的、瀰漫著低回不已的情與思,除了在張愛玲這裡,別處你讀不到這種情愫。她是那樣的精怪慧詰,你不禁感慨:一個柔弱的、可愛的女人如此揮灑自己的文采感情,它們是那麼奇恣地激動著我們感覺和想像,一下將我們帶到或華麗溫厚、或凄切荒寒的境界……這些繁花異果的珍品,雖經時間的洗禮、歲月的流失,卻依舊保持著一份高古曠達、清奇飄逸、蒼涼含蓄的魅力。

透過張愛玲如歌如泣的敘述,最打動我們的是在那個可愛又可哀的生代里一個孤獨女子的感性心理世界,是作者所承載的對於個體生命而言太過沉重的負荷,是在動蕩的年代裡仍牢牢把握「微末」的人生悅樂的生活態度。儘管張愛玲是孤獨的,但她並沒流於傷感,也並沒著意誇大人生的苦難,而是堅忍地承受著個體生命的宿命,在個人、人生以及超越人生的三個層面上,從自己的個人身世乃至普通人的感情生活里,咀嚼出濃稠的人生悲涼的況味,平性地呈現一個女性對於「荒涼」世界的觀感和透悟,冷靜地再現了人生中一切美好與醜惡的事物。張愛玲是練達人情的,她為我們勾勒了一同幅幅古往今來的人生世相圖;她是心明如鏡的,她為我們呈現的是現代人虛偽中的真實、浮華中的素樸;她又是透徹駭俗的,在世俗的感情里,從未給我們對浪漫愛情幻想的空間,總是為我們冷靜的解剖人性人生。她作品中直逼「本質」的真實,令我們震眩和愕然,不由人發出一種悲從心底的徹悟。若謂人生如戲,她晚年完成的《對照記》,正是自編自演的絕妙的人生分鏡頭——亦真亦幻,似夢非夢,依像傳情,感慨之深,前所未有。

合上張愛玲的書,眼前浮現的是她身著旗袍優雅的身影。塵世是那麼繁華熱鬧,她隨手輕輕一揭,卻讓我們看到了繁華似錦的幕布後哀涼的人生荒漠……這或許便是塵世(也是張愛玲一生)的寫照,華麗而千瘡百孔。她那既黯淡又華麗的一生,既蘊藏著鮮花絢爛般的熱烈又隱藏著過盡千帆的淡然,是繁華落盡的蒼涼……最初與人談張愛玲的作品,都感覺離我們很遠,這不僅指所描敘的內容,還擁她那份才能才情,以為她是很古的人。她的書流傳了50年,直到今天仍具備「再來」的魅力。任科技文明如何革新我們的生活,遠行前,我們還會帶上一本張愛玲的書,她的書,是可以收藏了長讀的。

花落水流紅,紅顏易逝,張愛玲就這樣走了。曾幾何時,舊上海熏風的夜空彌久不散,是誰在低聲吟詠如水的文字,是誰在寫民國的女子,香港的繁華,上海的風煙。月光下的城,城下的燈,燈下的人,燈下的人在等;人群里的風,風裡的歌,歌里的風月聲……誰在不知不覺的嘆息,嘆息那不知不覺的流逝。然而在一整片的喧嘩聲中,那個寂靜清冷的聲音卻將似水的流年變成了經典。

張愛玲似一簇煙花,在20世紀的夜空,綻放出層層點點繁華似錦的絢爛,直到燃燒到墜落。可是她那絢麗奇詭的才華和身著旗袍的形象已深深烙在人們的記憶中,宛如古典的花盛開在時光的深處。

(此文來自"東方藝術"2005年12期下半月刊)


推薦閱讀:

戶外旅行中的唯美感覺
人生,感悟,寬心,知足,隨緣!
致2017
知乎首答一周年,我們都在修行的路上
生活的感悟,選幾句與你分享

TAG:感悟 | 張愛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