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治」中言:下盤功夫最重要 勁力運用關鍵

  八卦掌有「八法」,即「走、轉、擰、翻、推、托、帶、領」;也有稱「八字」的,即「搬、攔、截、扣、推、托、治、領」。八卦掌之八法在運用時,首先重在一個「治」字。為什麼首重一個「治」字呢?因為要戰勝對方,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就要治住對方,就得走,就得轉,就得擰,就得翻,就得搬,就得攔,就得截,就得扣,就得推,就得托,就得帶,就得領,沒有這些一連貫的方法與技巧,要想控制一個百十來斤的大活人,或者要想治住力量比自己大一些的人,那也是不太容易的事。

  在與對方交手時,只要對方一出手,首先重要的就是要把對方控制住,然後才能談得上打擊對方。如果在沒有把對方控制住的情況下,就想攻擊對方,或者想要把對方遠遠地拋扔出去,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同時也是一種冒險行為。

  因為對方的中心和重心還沒有被破壞掉,根基也沒有被拔掉,還處於四平八穩的中正狀態,就想打擊或拋發對方,這個目的不容易達到。只知打人,不知人打,很難戰勝對方,所以「先打顧法後打人」,才能「遍身是法」。

  這裡所講的「顧法」,絕不是單單只把自己顧住,不讓對方打著就行了,那樣的話,又會形成被動的防範,只有招架之功,沒有了還手之力。這裡所講「顧法」的含義是:不但要顧住自己,同時還要將對方「顧」(治)住,不讓對方得機、得勢、得法、得力,要迫使對方丟掉中心和重心,有力使不上,有勁發不出來,完全處於一種既不得勢,又不得勁的地步。當對方一旦丟掉了重心和中心時,哪怕只在一瞬間,也一定要把握住這個時機,絕不能再讓對方復正了中心和重心,這樣對方才能由自己任意擺布;如果這時再使用打法中的技巧去打擊對方,距離達到打擊對方的把握就有百分之八九十了;如果在拋發對方的那一瞬間,爆發勁力的時間、勁力使用得既得法、得機、得勢、得時的話,那就是百分之百地可以將對方遠遠地拋扔出去了。

  那麼如何才能把對方「治」住呢?就是上面所說的在「走」中「轉」,在「轉」中「擰」,在「擰」中「翻」,在「搬」中「攔」,在「攔」中「截」,在「截」中「扣」,在「扣」中「領」,在「領」中「托」,在「托」中「推」,就比較容易將對方控制。

  而且步要走,身要轉,手要翻,勁要擰,身以滾而進,手以滾而入,離開了走、轉、擰、翻,也就丟掉了陰陽的變化和相合,那是很難將對方治住的;離開了推、托、帶、領,同樣很難將對方失中失重。所以練習八卦掌時,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走」,有的人又把它叫做「盤根」。

  練習盤根時,既可以圍繞著大圈轉,也可以圍繞小圈轉,或者圍繞著一棵樹來轉,步法要求「行如趟泥」,身法要求「頭如頂燈」。行如趟泥,是為了讓學者把功夫首先練到自己的腿上足上,把下肢鍛煉得既靈活又敏捷,就像一棵大樹一樣,不但有粗壯的樹榦和樹枝,而且更有龐大的根系,才能經得起任何暴風驟雨的吹打,使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所以,只有把下肢練出「真實」的功夫來,那才是真正的、實實在在的「靈」。

  在形意拳經中講:「虛是精,實是靈。」無論練習哪一種拳,把功夫練到下肢,那就對了,如果只是練在了上肢,下盤是虛空的,說明還沒有練對,如果與人動手,那就難免動輒跌傾。下盤沒有功夫,就像是一棵大樹無根一般,又豈能經得起暴風驟雨的襲擊呢?或者說像牆上的蘆葦,頭重足輕根底淺,隨風搖擺,是難以對付和戰勝對方的。

  在現有的拳術中,無論是內家拳、外家拳,還是其它拳種,雖然練法不同,但在使用方面來講,則是一樣的,都是使用頭、肩、肘、手、胯、膝、足來打擊和戰勝對方,只不過是在具體運用時的技法上有一些差別而已。具體到內家拳來講,都大體相同,都十分重視氣的運用和勁力的運用,同時還必須重視技法的運用。我們說「練拳」,實際上這個「拳」,就是一個「圈」,有了這個圈,即有了陰陽的分合,丟掉了這個圈,陰陽也就不復存在了。


推薦閱讀:

(1)太極拳的九層功夫(張方)
茶水錄(十六)發人丈外不為能 貴在能以寸間變
練樁功的調息和收功有什麼要注意的?
傳統武術中松胯的標準是怎樣的?有多難?
茶水錄(十五)功夫雖無速成 但也無須十年

TAG:功夫 | 重要 | 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