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風的「格律」、用韻和章法

古風的「格律」、用韻和章法

古風的「格律」、用韻和章法

古風即古體詩,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言稱七古,另有雜言。

現下許多人一談古詩即想到的是諸如七絕、五律之類的近體詩,許多人常說格律詩是詩發展成熟的產物,言下或/似有貶低古風之意,本人卻不贊同,其實古體詩有許多優秀之作。不說早期的從詩、騷起的,也不說建安、兩晉、南北朝時期如曹操詩、孔雀東南飛、漢詩十九首等優秀的樂府詩,即以詩之盛世,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代表作亦多為古體。相較而言,本人倒更喜歡古體些(不過自己卻是不敢寫呵)。

古風並非全無格律,只是比較寬鬆,它與近體詩在字句、平仄、用韻等方面均有區別。細述如下:

1。字句:

近體詩每句有固定字數,五言或七言,大家都很熟悉。而句數也有一定,四句為絕八句為律,即算排律也一定為偶數。古風則不然,從兩三句、四句八句到很長均有,句數也不一定要是偶數,而每句中有四字、五字、七字等的齊言體,也有從二三字至十多字字數不等的雜言體。

另外,即便一首詩是五言(七言)四句(或八句),也不能判定就是五絕七絕(指律絕)或五律七律,而是要從用韻和平仄、對仗等來看。

2。用韻

近體詩一般用平聲韻(也有人認為只能用平聲韻),須一韻到底,不可換韻,且只有可押可不押的首句(五言多不押而七言多押)可以用鄰韻,偶數句則只能用本韻。而古風既可用平聲也可用仄聲韻,可一韻到底也可篇中轉韻(長風多轉韻),而且用鄰韻不限於首句,鄰韻通押的現象較多。

關於鄰韻在《詞韻簡編》、〈中華韻典〉等韻書上均有具體規定,不細述,但要注意:平仄韻絕不相通,入聲與平、上、去聲均不相通,上、去兩聲也少通押。

近體詩除偶數句要押韻外,單數句(首句押韻時除外)需用仄聲。而古體情況很多,有通篇一韻、句句押韻的柏梁體(是否有點象打油詩呵),有兩三句換韻而句句押韻的,也有隔兩三句押韻的,當然受習慣和近體詩影響,仍以隔句押為常見。而古體的單數句是可平可仄的。

3。平仄

近體詩(或稱格律詩)在平仄上要求嚴格,應當全是律句或准律句(包括變格和拗救)。如五絕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實只是平起而首句不入韻的一種格式,實際還有許多正格和變格(但不是亂來,是有規定的!)。此不細述,可參考其它格律書。在此只簡單言其要點:

1)偶數句需要押韻; 而(平韻詩)單句除首句外末字須為仄聲;首句末字可平可仄,平則需要押韻(可用鄰韻);

2) 平仄相間: 即在避免孤平、三平和三仄尾外,基本上可以按通常所說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七)分明」;

2)對句相對、鄰句相粘: 即以二句為一聯,則二句中相同位置(2/4/6)上的字平仄一般是相反的,而下聯出句與上聯對句的平仄一般應相同。

3)可以在允許的範圍進行拗救;

5)不允許孤平、三平和三仄尾,尤其不可犯孤平;

6) 五律和七律一般二,三聯需要對仗; 排律除首末二聯外也一般需對仗.

而在古風中對平仄是比較寬鬆的,基本沒有平仄相間、對句相對鄰句相粘的規則,並且以三平腳為正格,也常常有三仄尾。

如: 報得三春暉; 夢魂不到關山難;側身西望長咨嗟等 --- 均為三平腳;

而 十觴亦不醉;西當太白有鳥道;在天願作比翼鳥... --- 均為三仄尾。

未平仄相間如 前不見古人 --- 二四疊仄;

而 美人如花隔雲端 --- 二四六疊平。

此外,古風的無韻句不一定要與入韻句平仄相反,可平亦可仄。

4。對仗

近體詩律詩頷聯、頸聯要求對仗,且要求工整,禁用同字相對。而一般古風不要求對仗(入律古風要求大致同律詩),即使用對仗時亦較寬,可用意對,不講平仄,也不避同字。

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 同字對

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同字對,平仄同聲對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梁 -- 意對。

而格律詩對仗卻嚴格且有許多規矩,此不細述。

5。古風章法與轉韻

短風較少轉韻,但用鄰韻的現象也較多,如

青溪[王維]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

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這是一首入律古風,用了四紙和五尾韻,而黃花川句為三平。第三四聯是較工整的對仗,而第二聯也為對仗(不是太工的,平仄同聲對仗)。

而對於中長風,其近於作文,適宜敘事兼及寫景、議論和抒情,詩中所含內容和轉折較多,又常常變韻,因而章法很重要,起、承、轉、結各分一段或若干段(每一層中可分成小的層次),文字往往較長,特別承、轉時內容通常內容較多,寫作時要注意層次、提頓、分合、伏應、過渡等,須不離主題,一脈貫串以表達一個中心意思。切忌雜亂無章,偏離主題,又忌平平鋪敘而無起伏變化。

以敘事為主的古風可按時間順序組織,必要時亦可倒敘、插敘、補敘,如老杜的〈贈衛八處士〉。

古風的轉韻通常與詩的章法有密切關係,一般在新開一層意思或轉折/詩的承轉過渡處轉韻,轉韻時通常首句也入韻。轉韻用得好可使詩波瀾起伏、抑揚頓挫而增加美感,亂用或用得不當則會使詩顯示支離破碎。

古風轉韻少可以換一次韻,多則可達二三十次。轉韻時常是平仄韻交替使用(尤其大轉折時),但也可平/仄同聲相轉。

轉韻轉多少次?如何轉?用什麼韻,響亮或幽微的?要視該詩需要表達的內容和效果而定。

以下簡析兩首著名詩篇的章法和轉韻。

1)燕歌行 [高適]

是高適代表作,也是邊塞詩的傑出之作,為入律古風,全詩五處4句一韻一處8句一韻,共28句,類似7首絕句的組合。

(序)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起四句,用十三職韻]:寫主將奉命出征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承四句,換平聲十五刪韻]:出征途中聲勢及敵人進犯的情勢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轉十六句]: 詳寫戰場情況,分為四個小層

==1:4句,用上聲七虞韻。寫戰鬥慘烈而主將荒淫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2:4句,換平聲五微韻。寫戰鬥失利未能解圍。

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3:4句,用上聲二十五有韻。寫征夫思婦遠別之苦。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4:4句,仍用有韻。寫邊地征戰的艱苦。

邊庭飄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結四句,換平聲十二文韻]:寫戰士的忠勇,諷刺主將的腐敗無能慨嘆沒有李廣那樣體恤士兵而美戰的

好將軍。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從本詩看,其章法是很嚴謹的,層次轉換很清楚,轉韻均用在轉折處且是平仄交替用,轉韻時首句作入

韻(有用鄰韻而非本韻的情況,如「衰」字)。

2)蜀道難 [李白]

是李白代表作,也是浪漫主義的傑出詩篇,為雜言體不入律古風。

蜀道難

李白

[起,用下平聲先,上平聲寒,刪,元韻,為可通用的鄰韻]:

噫吁?,危呼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 陡然而起.總提一句,點出主題

== 用下平一先韻. 蜀道難於上青天的狀況成因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始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 極寫蜀道山勢的高危

-- 仍用一先韻,虛寫,散文句式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緣。

-- 換上平十四寒韻,首句入韻,實寫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 換十五刪韻,首句入韻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承&轉,換入聲陌韻,平聲灰韻,佳韻]:

==== 極寫蜀道絕險處,點出遊人不宜來

-- 轉入聲十一陌韻,首句入韻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換平聲十灰(半)韻

飛湍瀑流爭喧?,石冰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呼來哉。

==== 點出題旨:駐守險峻需可靠,警惕戰亂需善用人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換平聲九佳(半)韻,與灰韻通用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結,轉平聲六麻韻]:

-- 轉平聲六麻韻,首句未入韻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峭折轉為紆徐語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結句再次詠嘆,呼應開頭,全篇濃縮和升華,斗健而止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蜀道難》句法多變、參差錯落,從三言至十餘言,平仄或連用或間用,有的純用散文句式,不拘一格,形式和內容及表達效果達到完美結合。

沈德潛論中長風章法說:「歌行起步宜高唱而入...以下隨手波折,隨步換形,蒼莽莽中自有灰線蛇蹤、蛛絲馬跡,使人眩其變而服其嚴...至收結處,紆徐而來者防其平衍,須作斗健語以止之;一往峭折者防其氣促,不妨作悠揚搖曳語以送之。不可作一格論「。 《蜀道難》誠如是!

推薦閱讀:

《桃花扇》
閑聊時間
玩轉咸寧古韻古風
古風詞解考 一
古人的六種分手態度,

TAG:古風 | 格律 |